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教学经验范文

美术教学经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教学经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教学经验

第1篇:美术教学经验范文

一 当前中学美术教育中高考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笔者2001年毕业参加工作,在农村高中担任美术教学的几年间,目睹了美术生在农村中学急剧暴涨,目前才趋于稳定。美术高考的教学手段由一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趋于成熟稳定,我认为已经到了需要对美术高考培训的现实情况进行反思,重新建构合理的教学机制以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未来美术人才的阶段。当然在美术事业如此繁盛的背景下作为基层工作者既要感到欣慰,更有任重而道远的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感。

每当学生高一升到高二时,学校领导就下达新任务,让美术老师做高考美术生的思想工作,这时我就会陷入新的困惑之中,教师要以什么样的理由去说服学生来学美术,说就业趋势好,社会供不应求,毕业出来就被用人机构争抢空,这样的语言显然是苍白的,没有说服力的。其实面临困惑的也不只是美术老师,各专业都差不多。由于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有个画画还不错的学生对我说:“我爸不让我学,他说美术专业找不到工作,但是我还是喜欢画画,怎么办?”我说,找不到工作又何止是美术专业,你要问你是否喜欢美术这个行业,不喜欢就不要选择,喜欢就一定能做好,能做好就有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念与动力。这个时代,不管就业有多严峻都是需要一流的人才,只要你能把这个行业做到精湛就不怕没有出路。

在教学中我能做到的是把每一节课生动、完整、详尽地诠释给学生,告诉他们美术是什么,大学会设哪些专业门类,学不学这门专业由学生自己决定,而不是老师在这苦口婆心地劝说,学美术有多么的好,你来学美术吧。功利的社会产生功利的教育,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把学什么专业和将来的就业挂钩而忽略学生自己的兴趣点,忽略学生自己真正想要干什么、喜欢什么。

在美术高考教学中,选择生源很重要,最好的生源是发自内心热爱美术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在整个高考训练阶段也不会感到痛苦,会在学习中体会到美术学科的趣味性,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会有只要画画就是幸福的个人感受体验。这样的学生已经超越了升学的功利性,到达与自己对话、与艺术对话,在追求艺术中获得自我提升,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学习境界。当然这也应是我们的教学理念,超越现行高考制度的功利目的,做好眼前事,不问前程。相信他们付出辛勤汗水之后最终会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 关于高考教学方法与时间安排的思考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每年我都目睹高三的美术生在“水深火热”的专业训练中煎熬,越到后期越显现出一个人最大的潜能,每当到最后冲刺的阶段就想如果再多些时间有多好。这时候就特别希望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把后劲补一补,这个时候拼的后劲就是长期积累的底子、积淀的修养,所以我认为美术高考训练应提早。教学深度需要挖掘、再挖掘。

前几年因为训练时间有限,为了能应对短期内取得更大的进步,大家在训练时大都让学生临摹短期完成高考范本,以达到高考试题中各项要求的目的,这种教学非常程式化,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并没有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我在此后的教学中首先争取能有充分的时间,从高一开始让学生接触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师作品,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假如不改变思维,在美术高考已经产业化的今天,社会上存在着铺天盖地的大小画室,学校高考美术教育还像以前那样从高二训练就太晚了,如此,老师和学生在训练时苦不堪言,而且在专业考试中完全丧失了竞争力。

另外,随着美术考生的激增,省内竞争格外激烈,江苏省内的高校美术专业的录取分数已相当高,所以建议考生除了参加省统考,应多参加外省单招,这也是一个避开省内竞争的好办法。这样同时也对专业训练提出了要求,不能只针对江苏省统考,而要培养学生能应对任何地方考试内容的专业能力。

第2篇:美术教学经验范文

一、完善知识理论结构

完善的知识理论结构,是中小学美术教师立足于教学工作的根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意识。目前,职前培养、入职培训、职后进修等长期学习的专业发展方式已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从客观上要求教师接受终身教育,这也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最主要方式。

中小学教师以此方式发展自身专业,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自学与继续教育。自学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美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的研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积极钻研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与教育科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时间上具有极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教师可利用点点滴滴的工作与生活空余时间进行学习,积少成多,循序渐进;在学习内容上具备选择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依据自身的特点及知识储备情况,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欠缺的或急需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但此种方式也存在这一定的弊端。首先,其缺乏系统性,致使教师的知识理论体系不完整;其次,学习时间缺乏保证,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欠理想。但是,教师可以以继续教育的方式来弥补自学方式的不足。继续教育是指教师利用假期进修或脱产进修,包括学历教育、学位教育及岗位培训等形式。具有知识理论学习系统化、完整化,时间保障充分,效率高,学习效果显著等特点。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学与继续教育的不同特点,将两种方式有机结合,不断学习,完善理论体系,加强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养,为自身确定良好的专业发展道路。

二、注重教学反思

目前,中小学美术教学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专业教学水平与新课程要求相去甚远。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针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并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审视教学行为,更新教育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不断的趋于专业化、合理化,真正做到循序善诱、因材施教,以提升教学能力。因此,注重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自身教学工作中寻求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美术教师应当针对专题教学进行反思。所谓教学专题研究,就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探索教学规律的研究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而专题教学反思正是为围绕这一教育教学目标来展开的。要求对美术课程中的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多层面、多方位思考,具有取向性明确、针对性强的特点。对于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也较为深入。美术专题教学反思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既可以是针对美术教学系统中的众多教学要素进行研究分析;也可以是针对美术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思;或是对美术教学过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设置进行思考。使美术教学符合现阶段新课改革教学要求和规范,并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进而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效果。

其次,整体教学反思。这是要求美术教师不要把精力放在教学的某一具体要素或问题上,而是从整体把握美术教学活动,积极反思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突出问题,寻求改善和解决其中问题的途径。整体反思是一个长期的思考过程,每一堂课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教学状态,教师要善于归纳和总结其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促进教学整体改进。同时,亦能促使美术教师较为全面的认识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三、重视教学研究与评价

教学研究主要讨论有关学生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教学研究是由理论知识学习与教学实践两部分构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美术教师应深入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进行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兴趣、动机得到满足和强化。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提高美术教学的深度,实现专业化教学。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研究时就应当开发出与现实联系密切的教学渠道,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上都以能够与实践结合为标准。鉴于此,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强化发展评价所针对的对象是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将教学的所有经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按性质分阶段的进行评价,继而综合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促进专业发展。发展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对自身不同阶段的认知与定位;自身的教学习惯和态度;对工作的优点和缺点的客观分析;专业化发展定位。这四方面的评价是美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只有将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自身的实际经历和能力发展历程结合起来,才能明确专业的发展目标。

四、强化创新与交流

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寻求基本专业能力与专业教学能力之外的更具创新意识的改革发展策略,才能够实现专业水平的稳定发展与全面提升。首先,应当具有教学创新意识,跳出课本与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限定,建立起自身特有的教学风格,以足够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为基础,实现在美术教学方面的专业发展。美术教师要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快速发展,就应将创新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研究对策并加以实践,从中逐步了解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在实践与思索中完善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创新型教师,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强化美术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一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中的重要环节。经验老道的教师有着对教学独到看法,能够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各种动向,而新近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则有着非常强烈的突破创新意识,采取“新老结合”,能够在共同参与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观察到对方专业教学的优势与长处,实现双方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从而使专业教学水平得到共同的发展。同时,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教师之间组建交流平台,增加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机会,以求取长补短,得以专业发展。

第3篇:美术教学经验范文

关键词: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教学学术项目;运行机制;启示

1990 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Boyer,E.L.)在其工作报告《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 中针对美国研究型大学不重视本科生教学,对学术内涵的狭隘理解及不科学的教师评聘机制,建议给予“学术”更广阔含义,倡导“ 教学学术”。此后经过舒尔曼等学者的发展和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推动,发展成全国性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及改革运动,并扩展至欧美其他国家,例如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对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的教学学术项目,自1998年启动,迄今已有17年历史。这一项目是大学专业的教职员们通过主动积极地致力于当地的、国家的和国际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学者共同体。在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大学内部一系列保障制度与支持体系的建构,达成了其应负使命与愿景。解析这一项目的运行机制,有助于为探索我国大学教学学术发展的有效路径,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一、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教学学术项目的运行机制

(一)教学学术项目的组织架构

教学学术项目是在大学本科生副教务长办公室总的引领、支持和经费资助下运行的。办公室领导成员由副教务长、1名副教务长助理(专长:课程发展与评估)、2名高级助理(专长:课程政策与程序、课程发展与评估)和1名助理组成。其肩负使命是对支持本科生杰出的学术经验的项目与方案负有责任,为各阶段和不同背景学生提供建议、测试和丰富资源,也负责审查支持和改善本科生教与学的许多项目。大学创新教与学中心是联接大学本科生副教务长办公室与大学信息服务中心的合作与伙伴关系组织,中心由1名主管、15名专业人员、2名支持员工和3名兼职人员等多样化成员构成,教学学术项目的日常管理与指导附属于此中心,中心为大学优秀教与学提供广泛支持和丰富资源。该项目还得到教学学术顾问委员会的具体指导,该委员会由不同院系、不同学科和职级的10名成员组成,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具有教学专长和享有盛誉,如运用技术搭建平台与支持探究性实践的方法研究、信息素养教学的关键理论与指导设计、互动与基于任务的教室研究、音乐基础网络的设计等。

图1教学学术项目组织架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项目的组织管理结构从格局、运作和职权三方面特征分析,应属于扁平型的组织结构,层级相对较少,各层级职责和权限划分明确,信息沟通与交流渠道畅通。各层级间关系更倾向于合作与伙伴型关系,而不是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因此,这更有助于各层级组织成员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动积极参与,发挥各自优势与专长,协调一致地致力于项目使命与目标的达成,即帮助所有学生培养有意义的终身学习理念;鼓励教师使用有目的的、基于证据的方法对教与学进行探究并给予持续认可与奖励;为教师实施传统的和虚拟的教室研究提供所需资源;鼓励教师系统地分析学生学习相关证据和结合现有文献,通过与其他本学科或跨学科教职员工之间的合作,致力于教学学术的主体知识的建构并以适当的、长期的和富有创新的方式,交流与传播研究成果。

(二)教学学术项目的资源保障

1.布鲁明顿分校评估与研究办公室:通过提供研究、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和持续改革,支持所有教职工、项目、校园提案和学生体验。这个办公室通过提供有助于识别潜在的更深入调查研究领域的校园水平数据,与撰写湾视图联盟(Bay View Alliance――美国高等教育改善教与学的联盟)资助申请书的教职员携手合作,同时协助个体教职员评估教室里新的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

2.教与学门户:可以找到大学所有与教学学术有关的事项,包括工作坊、教与学新闻、特色档案、新的故事、案例展示、播客、咨询教学顾问等。

3.精选的图书馆资源:提供丰富的有关教学学术的资源和书籍;建立了支持相关文件的电子存储网站;指定图书管理员作为教学学术项目的主要联系人,为教职员工深入纵览教学学术文献提供协助。

4.项目被试保护委员会:使大学基于教室的教学学术研究符合基本伦理;能对参与教学学术项目被试的隐私和权利进行保护;相关议题研究和程序需得到该委员会批准与许可。

5.注册办公室:给研究者及时提供学生人口统计学数据,包括平均绩点、招生人数和留级人数。基于对学生隐私保护,需通过注册办公室指导人员电子邮箱的信息注册,发送研究人员请求信息以便得到需要信息。

6.STEM/SBE教与学研究指南:由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创建的图书馆创立,为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和 SBE (Social,Behavioral and Economic Sciences)教与学研究提供了更广泛资源的通道,包括精选的教育文献数据库、出版教学学科研究的期刊、精选书籍和在线资源。它旨在为正在从事和即将从事将教学作为研究即参与教学学术的教职员工提供支持与帮助。

(三)教学学术项目的合作与共享

1.教学学术重要事件

大学从项目建立到2014年春季学期组织的重要教学学术活动近170项。所有活动都得到负责本科生教育的副教务长办公室赞助,对所有教师、职员、学生和公众开放。重要活动的主题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关涉教学改革及研究、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等。主持与参与活动的人员来自布鲁明顿大学和美国其他著名大学,如伊利诺斯州立大学、雪城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乔治敦大学、华盛顿大学、梅里马克学院等,他们的专业涵盖了语言学、历史学、医学、商学、法学、心理与脑科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等,职级和岗位包括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专职教师或学校管理人员、图书管理员等,人员来源与构成具有多元化特征。

2.教学学术资助项目

(1)教学学术资助项目的申请

教学学术项目研究包括教室研究、应用研究、对现存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影响及专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等。所有全职的布鲁明顿分校教职员都有申请资格。申请书内容主要包含项目题目、摘要、说明(研究目标、研究应用结果、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与学及评估的重要性和影响、工作结果、研究方法、项目成果的评价方式、结果的传播方式和反思性的教学实践)、预算叙述、研究计划和大事年表、简短的个人简历及院系主管推荐信。大学对项目提供分阶段性水平的经费资助,资助经费额度从2,000美元到12,000美元不等,研究时间1~3年。其目的在于支持教职员领导的,通过深入的、情境化的和基于证据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改善教学的努力。项目涉及教与学有关新知识的获得、基于先前的和正在进行的研究对现存知识的学术地应用、阐释和反思等,可采用质性的、量化的或二者混合的方法。

(2)教学学术资助项目评议

教职员评议委员会主要参照和依据格拉塞克等人在《学术水平评估》一书中提出的清晰的目标、充分的准备、恰当的方法、重要的结果、工作的分享和反思性的批判等六条评价标准,对资助项目申请的学术质量与对促进教与学的贡献予以评价。

除了达到项目申请不同阶段所需完成目标和结果,还需提交叙述性总结和开支报告给本科生教育副教务长办公室。获资助项目人必须参加两次有其他获资助项目人和教育顾问参加的会议,参与以下与教学学术有关的活动之一:引导与研究话题有关的兴趣小组;指导与支持新的研究者的研讨会;在教学学术系列活动开展时对项目所做工作进行陈述(Presentation);参加教学学术的海报(Poster)报告会。所有资助项目需要系统的效果调查、结果解释,以及校园内外以各种方式在教职员中公开传播、分享与交流研究结果。

如表2所示,2013年大学首次在春秋季两学期都予以教学学术项目资助。本年资助经费总额为58,000美元,代表了来自不同院系的41名研究者的21项研究。资助经费、参与人数和专业院系都较往年呈明显增长趋势。申请获得成功的资助项目的逐年增加表明:从2011年起的分阶段教学学术项目资助对大学校园学术性的教与学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教学学术资助项目主持人分属于大学不同院系,如应用健康学和运动机能学、公共健康、医学、护理和药物科学、心理和脑科学、咨询与教育心理学、生物学、信息科学、学习科学、西班牙和葡萄牙语、斯拉夫语、文学及美术学等。项目研究广泛涉及大学相关专业或学科,强调相同学科和跨学科专业同行之间的合作研究。

二、经验与启示

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的教学学术项目是一项包容性强、与大学研究文化保持一致的、具有广泛基础的跨学科工程。这所大学本身就是一所有着悠久教学优秀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因此该项目建立在富有世界声望的研究型教职员工的优势与潜能基础之上,具有深厚的成长根基。项目自创立以来的顺畅运行为我国大学教学学术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与启示。

(一)新型教与学研究组织的创建,鼓励合作和跨学科对话以引领教学革新与研究

近些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许多著名大学都相继建立了新型的教学改革及研究组织。尽管名称不一,其关键职能和作用则基本一致。这些新型教研组织的建构,既为各种经验水平的教师对教学持续的探索、探究和分享的过程提供发展平台和优良环境,积极推动循环往复的教学革新,也通过多元途径和方法激励教师在学科和跨学科间的交流、对话与合作,有效地引领教学研究与改革。

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的创新教与学中心(Center for Innov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CITL)就是现代大学新型教与学研究组织的典型代表。中心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其支持追求变革性学习经验的有效教学的使命,以及成为受大学教师和学术院系欢迎的共同体领导者、倡导者、创新教学合作者。

一方面,通过整合多领域的专长为教学发展提供全面而具体的支持途径――项目(服务性学习、教学学术项目和写作项目)、咨询(个人教学咨询、院系工作坊咨询、学生学习评估咨询等)、教学资源(新教师链接、教学手册、同行教学评议、创新教与学中心图书馆等)。中心领导下的教学学术项目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教师之间的合作努力,帮助教师的教学能突破“孤独的”和相当“隐私”活动的局限。其隐含的思想观念是:在探究性研究项目上的合作既是对教学的挑战也是教师发展的机遇。大学的探究性共同体成为项目的主要支柱,共同体成员参与学术性的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鼓励教学上创新和共同承受相应风险,使教师能实施致力于学科间与跨学科交流与对话的合作性项目,形成对教学学术的多元视野,还为项目结果的有效表达提供合适机会和场合。

另一方面,鼓励和帮助教师从个人对新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到超越个体经验与教室局限的前沿性教学路径的革新探索,促使教师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变革和从不间断的教学反思中获得职业成长。通过在发展首创性教学方法和路径方面有杰出表现教师的典型案例的展示与分享,推荐各种富有特色的有关教学方法、策略与教学技术创新、教学学术在学科与跨学科间应用的代表性期刊、书籍和网站等,丰富资源的共享与创新型的平台设计,推动共同体中教师不断探索、采纳和应用新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践行教学学术。

(二)支持性教学文化的培育,营造赋予教学革新与研究高价值的环境与氛围

教师的教学是在大学组织环境里运行的。作为大学组织的重要构成部分,组织文化会对教师教学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1]支持性的教学文化在教师的教学改革中扮演重要作用。通过教师自身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同事、学生、院系领导等的反馈,有助于加速传达给教师“教学改革十分重要”的积极信息。那么,应如何培育呢?

一方面,院系或机构应关注将“重视教学及改革”的组织价值与信念,通过组织结构、组织行为、人员互动、政策和实践等可识别的形式外显[2],构成促进、支持和奖励教学质量提升努力的学术文化。在这种支持性的教学文化中,教师改善和精炼教学的努力可以得到认可和鼓励,进而可唤醒教师投身于教学改革的活力与热情;反过来教师对教学越来越多的关注会有助于强化现存的教师文化,有利于优良的教学研讨合作文化的生长。教师投身教学的热情及改革教学的努力与优良教学文化的生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互动关系。

另一方面,学校及院系高层管理者应对教学的高价值给予承诺和支持。学校高层管理者的强烈支持是驱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组织文化的一个基本要素。据研究表明:“教学改革能被高层次的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以表明教学改革的重要性”[3]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学校管理者通过优化设计和构建科学合理的价值导向、全面的评价内容以及多元化评价主体和方法的评价制度,也能直接有效地为教师教学改革与探索提供切实保障。因为一项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调查也表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被调查教师都认为“教学在任职与晋升决定中的认可”是对教学改革有第一潜在影响力的制度实践。[4]

大学教师从高层管理者的观念与态度、言语与行为到制定的评价制度所能反映出的明确承诺与支持中,确认管理者对于优秀教学的华丽辞藻“不仅仅是满足各种外在成分的温和语言而是将真正地驱动奖励制度” [5]。高层管理者可以传递给教师“怎样的教学努力是有价值的?” “时间怎样分配是最有利的?”“基本的奖励依据是什么?”等积极信息,进而创造一种支持有效教学的具有感召力和传导力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会吸引教师广泛地参与教学改革的计划与实施,也增加了他们与高层管理者之间分享组织价值的机会。否则,离开了学校及院系管理者的支持与承诺,许多其他鼓励优秀教学的刺激可能都是徒劳无果的。[6]

(三)教学学术成果“走向公开”,使其发展超越个体经验和教室、院系和机构的局限

美国著名学者李・舒尔曼曾这样描绘教学与学术的联系:“一种活动被视为学术,它至少应显示出三个关键特征:它是公开的,可接受批判性评议的,并且可以被学者共同体其他成员交流和使用的。”[7]在2013年美国依隆大学召开的国际教学学术学会的学术年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走向公开”是教学学术发展的关键特征。参与教学学术的大学教师、学术院系和大学也都一致同意这一观点。因为相关领域的同行评议保证了学术的适度严格和质量水平,可推动学术贡献于更大范围的对话;有助于给未来的教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维持在专业领域的学术生活;分享也给同行教室带来新鲜和有价值的信息和策略。[8]

那如何体现“走向公开”呢? 在教师个体层面上,同行间走进各自教室的课堂进行观察与反馈,准备可以公开使用的反映所教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和对学生学习状况期望的课程大纲和考试,在正式与非正式场合同事之间交流与讨论课程内容、教学、学生及其评价和学科上的新发现等,在教学与研究方面对学生和年轻同事给予指导,参与有关教与学的学术会议、工作坊、研讨会及撰写关于教与学的论文等;在院系层面上,通过教学同行评议制度、指导初任教师教学制度,院系会议上鼓励课程与教学的讨论,鼓励和需要教师准备描绘和反映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结果和教学其他方面的教学档案袋,公开院系水平上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支持教师参加有关教与学的学术会议和工作坊;在学校或机构层面上,通过教学定期评议制度,支持初任教师指导项目,使个人遴选与晋升制度赋予教学表现和绩效高权重,鼓励运用学生和同行评价的公开政策,积极主动地支持教学发展项目,资助教与学研讨会和工作坊,鼓励教师建构教学档案袋和具体细节性的教学报告等。[9]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教学学术成果在教师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与分享,接受同行公开评议和进行批判性反思,使其超越教师个人教室范畴和个体经验局限,跨越学科、院系与学校范畴,为更多的专业人员和社会人士知晓与理解,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成效,从而产生更广泛、深远和持久的影响力。

(感谢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创新教与学中心教学学术项目协调人George Rehrey先生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2] Michael B.Paulsen and Kenneth A.Feldman.Taking Teaching Seriously: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M].Washington D.C.: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1995:19,28.

[3] Wright W.Alan and M.Carol O’Neil.Teaching Improvement Practices:New Perspectives[J].To Improve the Acedamy,1994(13):26.

[4] Wright W.Alan and M.Carol O’Neil.Teaching Improvement Practice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M].Teaching Improvement Practices,Bolton,Mass.:Anker,1995:12-13.

[5] Armour.Robert A.Using Campus Culture to Foster Improved Teaching.Improve College Teaching[M].Bolton,Mass.:Anker,1995:20.

[6] Rice,Eugene R.,Ann anizational Impacts on Faculty Morale and Motivation to Teach .How Administrators Can Improve Teaching[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0:39.

第4篇:美术教学经验范文

在创造和获取有效信息方面,不少教师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停留在获取信息的技术层面,对有效信息的观念层面还不够了解,尤其在分辨、选择甚至创造美的信息这一点上认识程度还很低,对于信息美学、媒介美学了解很少。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信息审美角度出发,进行教师媒介素养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美学研究,让教师了解美的信息的传达与接受,认识美的信息对人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感染力,了解学生的审美感受,从而积极搭建和利用美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和利用美的信息进行有效传达,并且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使用教学工具和传播资源,使学生们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进行知识建构,进行有效的学习。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让教师了解、认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内化并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这正是我们进行本项研究的重要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一、研究目标及思路

当前,视听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普及,宣告了以单一的印刷文化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格局的彻底改变,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影像时代”和“移动时代”,而且是一个全方位传播、多媒体介质流动迅速、信息增殖迅猛的时代,这些都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媒介素养关乎教师如何甄别、创造易于学生接受的美的信息,如何把握合适的传播媒介与技术。为此,我们的研究内容从教师的教学设计角度出发,思路是研究学生学习的影响机制,方向是创建美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目标是促进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从而使教师教学与学生习得处于最佳契合点,达到高效教学,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从实际情况出发,首先选择比较简便易行,又比较科学正确的研究方法,舍弃那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又难以控制变量关系或过于烦琐、复杂、偏重数据资料的对比实验方法。其次是考虑研究方法既要注重实效,又要便于在研究的同时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因此,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文献资料法、演绎法相互结合的方法,辅以调查、实证研究,进行相关单位和教师的调研、访谈、分析,以及对四项假设的分项验证等,从而完成课题的研究并形成重要成果,使研究工作既科学正确又简便易行,并做到及时推广应用。

二、研究过程

在初期研究中,我们进行了总体的研究假设。

第一,教师媒介素养程度决定着学习环境创建的数字化水平与美学水平;反之,教师媒介素养受到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影响。

第二,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教师技术素养与技术能力的体现,能为学生提供重要的学习载体和便捷的学习工具。

第三,学习环境及内容的美学水平,是教师信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体现,美的学习环境及内容能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审美感受和学习诉求。

第四,学习环境的数字化水平和美学水平是两个不同的指标体系,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后者的受关注度较小,但影响作用更大。

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成果的有效性,本课题将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水平与美学水平两个方面进行调研,以天津市教师为主要调研对象。调研方式主要有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两种。其他地区调研主要通过网络、图书资料和新闻媒体等渠道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的重点是教师,具体调研教师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水平和实际情况,并且对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美学水平和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分析。

通过假设验证,我们试图揭示美学因素在信息化、数字化教学中的基础作用,试图分析并总结教师媒介素养在数字化教学中的两个显性指标体系,即学习环境的数字化水平和美学水平,进而分析教学过程及学习效果中的隐性指标。(下表为部分调研数据)

三、研究成果

研究以教育学、传播学、美学和生态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相关实践经验,以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美学水平及影响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优化建议与对策。

首先,在前期的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值得思考的现象。例如,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直接导致教师技术失态以及学生接受障碍,教师课件中粗糙的图像、不合理的文字堆砌等令人感到不舒服的教学元素,直接导致学生的抵制情绪和厌恶心理,更不要说使学生认真专注地学习了。因此,我们从教师的教学设计角度出发,研究学生学习的影响机制,研究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美学生成机制,最终形成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途径和方法,并通过研究对前文所述第一点假设进行验证和总结。

其次,我们所要研究的教师的媒介素养,至少包括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两个方面。对教师技术素养的研究也就是上述第二点假设,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知道用什么方式来传递教育信息,包括什么时候用黑板,什么时候用计算机,什么时候用网络,甚至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写等。比如,物理教师讲宏观及微观世界,借助课件模拟场景,学生们一目了然,而数学教师讲解一元二次方程,使用计算机演示就不如直接在黑板上一步一步推导,带着学生思考,这才是合适的技术选择,才能真正体现学习环境的创建水平和教师技术素养的内涵。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也就是上述第三点假设,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知道自己传递的教育信息是否恰当,要经过甄别和取舍,之后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美术教师教学生画画儿,就得简单地从点、线、面来开始,怎么画点、画什么线条、处理怎样的面,简单明了地分辨好的、美的信息,学生便容易理解和学习。我们的研究就是通过这些符号和信号的审美意蕴来传达美的信息,激活学生的审美感受,以便使教师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处理好美的信息,包括美的文字、美的语言、美的图像、美的声音、美的视频,等等,从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和利用美的信息进行有效传达,让我们的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我们的高效教学。

最后,美的感受让人舒适,美的信息让人精神愉悦,反之亦然。就像我们走进一间屋子,清新、干净、整洁的环境会让我们感到舒适和安逸,长久驻足也不会觉得烦闷,而脏乱差的环境肯定会让我们反感,觉得厌恶,想早早地离开。再比如,我们听音乐,优美动听的音乐会让人感到心情愉悦和宁静,因而伴着这种音乐我们就会感到舒适和放松,同样,图书馆、阅览室里的轻松音乐也会让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效率也高。相反,有很多噪音的地方,如垃圾场、装修中的房屋、喧嚣的广场等,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再怎么也不会踏下心来看书和学习。还有,我们看电影,为什么很多桥段让人记忆犹新?为什么有些电影镜头让人终生难忘?比如《泰坦尼克号》中男女主人公在船头拥抱“飞翔”的镜头,《卡萨布兰卡》中男女主人公眼神对视的镜头……这些经典瞬间或让人心潮澎湃,或让人潸然泪下,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观众能从这些镜头中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些镜头、这些画面给我们一种美的感受、美的震撼,因此我们记忆犹新,也会终生难忘。这些都是信息美的作用,然而对此,我们却很少关注。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审美看成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因此,通过对第四点假设的验证和总结,形成我们的研究成果,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地理解、建设性地使用合适的教学工具和美的传播资源,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进行知识建构,有效地学习。

提高教师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能力和美学水平,首要是提升其媒介素养,让教师理解媒介及其应用,善于分析和把握媒介的教育作用。其次是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水平,这一点要从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下工夫。最后是提升教师的审美水平,这一点也是很基础但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需要从整体培训和个人培养两方面入手,加强审美意识与素养的相关培养和训练。

第5篇:美术教学经验范文

一、实施目标教育,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一)以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或看待美术为原则而选择有效的教学课题和教学内容。高中美术课程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技能技巧,而且包含更广泛的美术文化,并力求使美术教育所具有的认识技能、情感创造等价值系统得到回复。教学设计在课堂实施中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我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灵活地改变教学设计与实施,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发展规律,对学生采取分类教学,实现全面发展,避免“一刀切”的认识误区,客观地认识学生群体的现实水平及个体差异性,进行意向选修,分类编班,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潜能倾向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达到学生能接受、教师所期待的目标。

(二)以帮助学生试图用美术表达自己的理解、希望和梦想为原则而选择有效的教学课题和教学内容,并重视促进学生在美术文化表达过程中对美术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感觉的陶冶。针对具体的培养目标,我制定了一个相对活跃的教学思路。

1.观察感觉能力。学生对一具体对象或事例进行表述,欣赏优秀作品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老师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学生。例如:当你看到一个瓶子时你想到了什么?当你用线来进行排列组合的时候有什么想法,面对对象时,你采取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等等。

2.分析理解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如:比例、结构、透视、明暗、虚实、色彩等规律性的和逻辑性进行理解分析。

3.理性表达能力。在对事物客观表象的观察理解的基础上,渗透入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表达。

4.个性表达能力。个性教育是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肯定学生不一样的观点,关注有新意的尝试,才能促进生成发展,教师如果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标准,学生做的、想的都一样,就不可能有发展。

5.心理调适能力。高中学生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课程紧,压力大,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直接抒发各种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升华情感;促进交流,学会沟通,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

6.自我评价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美术学习的态度、方法与成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增强自我表达的意识,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评价他人美术学习的成果;通过以美术学习和各种艺术交流,架起与他人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三)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与不同层次阶段的学生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同时让学生完成一定的课业量,以摸清学生的美术表现水平。

二、运用多媒体,改进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属于视觉艺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特别在欣赏各类美术作品时,要求作品的图像质量高,作品数量大。而现有的美术欣赏教材中所展示的作品有限,并存在画幅小的缺点,加之美术欣赏课的课时少,而学生已不再满足于教材上的介绍,他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交流和更多的艺术体验。要解决这些教学中的矛盾,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欣赏美术作品的感知过程依赖视觉形式,多媒体的表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艺术有相通之处,在视觉形式上其点、形、色、线信息强度和画面吸引力比课本图片要强许多倍,而且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例如,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格尔尼卡》的欣赏中,如果只有老师枯燥、单一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和理解作品的真正意义和美感,而充分地运用多媒体展示画面,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图像,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引人入胜的音乐和身临其境的影像等信息瞬间展现在学生面前,可大大节省讲解时间,给教师和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欣赏、感受、讨论、分析作品的美。这样能激发学生认知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进入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使视、听感官相互配合,达到一种通感的审美效果,从而领略该作品的艺术内涵。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大量的讲解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占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制约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教学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网络知识于一体,它的应用改变了美术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手段和教学的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促进了课程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知识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直观,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四、通过美术教学,健全学生人格修养。

第6篇:美术教学经验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精神;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1-0096-01

美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学生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把知识学活,将来才能活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为重要。

一、激发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并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多鼓励,少指责,多赞扬,少批评,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创造成果是能得到老的承认和肯定的,以此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如教低年级“曲线运动”时,教师画了一条蛇。一个学生却画了一条带翅膀和轮子的蛇,同学们都笑他,教师没有指责他,而是让他把想法说出来。他说,蛇只能在地上爬,我要让它长上翅膀飞上蓝天,带上轮子在地上像汽车那样奔跑。他的想法太好了,教师当场表扬了他,并让全班同学都来欣赏他别出心裁的“作品”。他在自己的创造中感到愉快,对创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创造欲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作感受,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智慧。学生有了幻想才会认真思考,并从中获得灵感,进而激发创造,教师要做创新教育的有心人,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二、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脑功能的最高表现。教师应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右半脑思维发展最活跃时期,在美术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儿童画创作中,教师应主要以发掘学生想象力为主,顺应童心,因势利导,通过观察、启发、诱导,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第一,方向上的求异性――突破常规思路,将素材重新选择、构建。如画大西瓜,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作品的基础上发展延伸。一个学生的画面上,小朋友把吸管对准剖开的大西瓜在吸瓜中的汁液,瓜的旁边围着几个小朋友。学生突破常规思路,把吸管与西瓜这看似不相关的素材进行整合、建构,充分突出大西瓜的“大”,想象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构思上的灵活性――打破事物的固定格局。如画小蚂蚁,学生展开想象,创造的“蚂蚁王国”十分热闹,作品还配有文字说明,生动逼真,灵活的构思使作品增色不少。第三,思维成果的创新性――即突破以往的知识局限。如学生画了这样一幅画,一个人坐在巨大的白玉兰花上,在空中飞行,俯瞰张家港的景观。画面构思突破以往局限,把白玉兰花当飞行器,便是思维的创新。如画橘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吃吃、看看、想想、画画。教师剥开橘子让学生吃,同时问:橘子瓣像什么?学生作业上马上出现了许多联想出来的物体,像小船、月亮、镰刀。这样吃着、看着、想着、画着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课外多画日记画

日记画即用绘画的形式写日记,用线条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同时也可附以简短文字。平时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多注意观察周围发生的事,哪怕是非常小的事都记下来,然后在课上交流,如“搬家”“舅舅结婚了”,并尝试画下来。运用绘画形式写日记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得以发展,使学生的眼手得以锻炼,能为创造积累题材。有的教师辅导学生创作图画时,学生总感到没有题材可画,往往是等着教师叫画什么,告诉怎么画,这样的作品带有成人的味道,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好的儿童作品应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充满童趣。让学生多画日记画,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四、多活动,勤写生,多速写,练技能

教师要在学校的各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团队活动中做有心人。如张家港在交通方面更加通畅了,“人流内环线,车流外环线”,这些都是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作的素材。教师应经常带学生外出看画展、写生,一方面让他们多接触社会,另一方面让他们在观察的同时积极思考,激发创造的灵感。近年来上海的变化很大,教师可让学生多观察其典型建筑群,搜集创作素材。教师还要让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变化,观察自己家附近的变化。《张家港河变干净了》这幅画就是学生根据自己所见创作的。学生目睹了堤岸变美丽了,河水变清了,由此激发了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完成了这样一幅画,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如果没有写生,也就没有作品的产生。写生或速写作品都是观察到的新景新貌,充满情感,生动真实。勤写生、多速写无疑是出好作品的正确之路,勤写生、多速写能培养学生观察对象、简要表现对象特征的能力,同时对促进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总之,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发掘学生们的创新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全方位的美术教学中发展综合艺术能力、创造能力与健全的个性,从而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美术教学经验范文

高中美术欣赏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塑造学生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开发其潜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时代,我们高中美术教师应当与时具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

依据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美术教学中倡导愉快教学、自主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我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依据现代高中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网络资源和技术,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作了一些探索。

一. 首先要正确理解“网络环境”

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 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具有资源无限开放性和共享性,它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表现在美术欣赏教学课上,网络就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

以上只不过揭示了网络的资源观、工具观、媒体观,也就是说将网络作为一种硬件的“物”,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本质应当是强调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即生命观。在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技术与美 术欣赏课程的整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研

究性学习的核心。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以及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1.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美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教师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碰到的难题,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课题,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美术欣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联系中,美术欣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音乐、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比如青铜器的冶炼工艺涉及金属熔点和合金的概念;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历史紧密关联;美术作品的发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与地理相衔接;花鸟画中各类花鸟形体结构的理解完全依赖生物课学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不断 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对本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愿望,这就需要不停地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这样也是教师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

2. 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 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归纳起来,主要有①课题选题的指导②研究思路的指导③研究方法的指导④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例如,我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中,教师先列出多条研究性课题:山水画中诗情的体现、从山水画里的树种看现代环境保护、山水画与古典音乐的联系等十多条。学生可以选择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选择课题,有的学生就自定了如:从山水画看现代旅游资源、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山水画里的宗教气氛、水墨山水画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品位等优秀的选题。在确定的选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

料,下载保存后继续分析直至完成分析报告。有几位选择《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为课题的同学,在网络资源库中游历了全国著名的名山大川,饱览了以《溪山行旅图》、《潇湘图》、《庐山高图》、《华山图》等为代表的历代水墨山水名作,并且下载了这些山水画图片以及和他们相对应的实地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资料,通过课后的编辑研究,得出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有极美的自然景观,还具有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的研究报告,他们还将课题延伸至与古代山水诗相联系,更加感觉到我国古代文化精华的博大精神,提高了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

兴趣和审美品位,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 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 进者。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各学生之间的能力也有差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将学生编排成不同的课题组,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学生个人或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后,由自己决定研究内容、方式,结果的表达展示方式。有这样一个实例,园林艺术和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美术中不同门类的两种形式,但是它们的那种亲近自然、模仿自然、妙造自然的精神内涵将两种艺术形式联 系起来,我们的高中生在学习时感觉到了这一点。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对此建立研究性课题,学生们成立了课题组,作了具体分工安排,他们通过上网查找各类相关资料,不但查阅了著名园林建筑的图片和建筑结构图、研究了园林在中国的地域分布状况、考证了园林主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情况、下载了山水画图片与园林中的假山、水池、花木、建筑的布局进行对比分析,甚至连园林建筑内部陈设和匾额、楹联的内容都不放过,将这些信息资料编辑,通过一系列对比之后验证了课题。在围绕美术欣赏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中能积极思 维、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查找理论依据,依靠自己查找的资料分析解剖问题最终做出可靠的评价。说明高中的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能够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达到终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美术欣赏的终生学习,从而达到自身修养和审美水准的不断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人―――人的关系,教师、学生与网络是人―――物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网络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引导、指导学生的美术欣赏学习,学 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所学到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

如下图模式: (略)

现在网络交互的方式非常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BBS、QQ、E—MAIL达到交流。专业的美术论坛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园地,也可以在专业论坛发表个人美术欣赏专著,譬如全国著名的七彩网美术论坛等,当然还有更加专业的艺术论坛,譬如建筑论坛里的美术论坛等,都是人气极旺的优秀论坛;QQ犹如网络电话,师生可以面对面、点对点直接对话;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研究的成果或阶段性成果 及疑问编辑成超文本通过E—MAIL发到老师信箱,待教师阅读完毕给与完善的答复;还有网络留言板,教师可以通过留言板布置研究方向、策略,学生通过留言板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镇江教育网里热门网页教科教研里的艺术教育就有专门的留言板,为全市美术教师的业务交流、师生对话提供了交流平台。这些交流平台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得以迅疾和便捷。

网络技术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资源库,为高中生围绕美术欣赏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是高中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坚强后盾,为我们所有高中美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方便。那么我现在思考的是如何结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课程优化网络资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作为网络时代的美术教师,我现在正在学习网络技术,准备建立自己的网页,内容涵盖高中美术欣赏各课,针对教学内容建立美术欣赏图片库、编写自己的欣赏性文字、链接其他优秀的美术专业网站、建立网络留言板,在此基础上体现自己教学思想和个性。这是一个工作量巨大但极具意义的工程,但我愿意在新时代美术教学中对教学模式作新的探索,我们已经把眼光放眼到计算机远程教育中,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在internet环境下学会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

第8篇:美术教学经验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美术 创新型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材的实施中,教师应该真正思考美术教学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形成有何特殊的作用,“深刻”领悟“素质教育”的思想,要有“想象力”、“创造力”、“个性”,对美术教育价值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所以我们从课堂出发,一方面要研究教学理论和方法,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研究和创造出自己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新课程的学习,探讨新课程课堂教学价值观的依据及合理性,进而重建美术课的教学价值观,并逐步有意识地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既能学会基本美术言语以及美术的发展规律,又能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发掘美术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尤其是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没有哪位教师会给学生设计一个模式,因此也为其教学方法的创造提供了无限空间。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好每堂课,交给学生一双会“看”的眼睛,要比单纯的技法传授更为重要。其间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一些教学方式:

一、潜移默化式

从常规课堂教学出发,循序渐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意识。

美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如果把教学的整体设计看作是贯穿于课堂的主线,那么审美的教学就应该是这根线上的一个“点”。它依存于课堂主线上,在开展双基教学时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做到既不影响整个教学的创新性,又解决了因缺少传统训练带来的不良后果。

学生天真纯朴,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审美导向,可以使他们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引导式

以美术作品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各种欣赏资源,引导挖掘人文内涵,进行审美精神教育。

美术是人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大量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凝聚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对我们的教学将是很有益的。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及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用生动的例子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趣味式

发掘课堂之外的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美术教师要科学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造用多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所使用的美术教材虽然已经有了较多的图片资源,但在艺术形式、作品数量方面十分有限。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掘资源,不断丰富课堂。

我们把开发利用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一方面,在校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艺术节;另一方面,在校外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可以把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作为美育教学活动点,特别注意把当地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作为教学内容,依据地方特色,渗透优秀的传统本土文化。如参观感受我们身边丰富的资源,了解马家窑文化、彩陶、剪纸等,使本土文化资源得到极大的开发和不断的丰富,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多元化发展,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豪感,而且提高了他们热爱本土优秀文化遗产以热爱家乡的意识。

四、渗透式

探索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渗透,以促进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学、美术与生活、美术与人类、美术与设计等,通过这些美术活动,让学生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美术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丰富的多样化,形成高尚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在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的同时,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五、开放式

在美术课堂中开放式教学,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9篇:美术教学经验范文

一、小学美术情境教学的诠释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直观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心情愉悦,激发热情,陶冶情趣,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情境教学在运用时要做到:

“新奇”:以心理学原理为依据,以惊讶奇异、方向不明为引导,引发学生的醒觉状态,激发美术创作灵感。

“增效”:要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完善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主动探究,促进美术教学向更科学、更先进的方向迈进。

二、小学美术情境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1.身临其境――走向“真实感”

“身临其境”让孩子感受到美术的真实感,体验美术就在生活中。这就要求将孩子放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再现、升华、创造大自然的美。

如教学《春天的色彩》时,笔者在上这课的前一天,和孩子有个约定。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春天。”师:“今天,请同学们到大自然中看看,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是什么颜色?你想到了什么?请你用脑子记下来,要是能画下来,那就更棒了。明天美术课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好吗?”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春天色彩的表述及创作的作品异彩纷呈,各有特色,将春天的色彩表现得淋漓之至,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学中,让美术走进生活,给学生观察、欣赏、寻找的空间,使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技能,燃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妙语连珠――走向“吸附感”

讲授与谈话是教学的基本方法,美术教学的讲授谈话最好“妙语连珠”,让学生的眼、手、脑时时刻刻被教师言语吸引。

如教学《会说话的手》时,笔者设计了以下提问:

“不长叶子不开花,两棵小树十个杈,能写会算画图画,光会干活不说话。”猜猜是什么呀?(生:手)

“它由几大部分组成?”(生:手指、指甲、关节……)

“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啊?”(生:关节节数不一样,手指长短不一……)

“你们的小手通常都能做些什么呀?”(生:画画、吃饭、写字……)

“看电视时,主持人旁边通常会有一位人不断做手势,你知道为什么吗?”(生:为聋哑人作手语)手还有其他作用,还会“说话”,你们可以用手势“说话”吗?(生表演,您好,再见,你很棒,吃饭……)

“我们还可以在手上做艺术加工呢(课件出示创意手形画),你们知道这些是怎么变出来的吗?”(生:用彩笔在手上添画;将手的形状替换成新的形象;用彩纸在手上粘贴……)你们可以试试吗?(生创作,师指导。)

一环接一环的提问,情境生成再生成,不断激发学生思维,学生一步一步登上制高点,为艺术创作打下基础。

3.声乐伴奏――走向“形象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又一轮推进,美术不再是“纯美术”。美术教学是情感的教学、智慧的教学和创造性的教学,是学科合理、巧妙融合的教学。

如教学《画声音》时,因为声音看不见、摸不着,如何用抽象的视觉符号表现呢?笔者用课件播放一些乐器演奏的中外名曲片段,如笛子独奏《小放牛》、琵琶独奏《十面埋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小提琴独奏《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名曲。这些名曲有的欢快、活泼,有的紧张、恐惧,有的哀婉、凄苦,给学生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此时,点拨他们,可以用不同色彩表现不同的感情,如红色热烈、激昂;黄色快乐、吉祥;蓝色平静、凄冷;绿色安静、恬然等。可以用不同线条表现不同的心理和感受,如平静、悠闲用自在、随意的线条表示;活泼、畅快用自由、流畅、优美的线条表示;烦躁用杂乱无章的线条表示等。接下来让学生进行作业创作,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表现,最后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被他们画出来了。

音乐能表达不同的情趣,而色彩、线条、形状也有如此功能,在音乐和美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由音乐到美术的转换。

4.诗情画意――走向“文化感”

诗具有极强的写意性,这给学生在绘画创作时充分联想、想象留下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吟诵,品味诗中的景,诗中的情,再将诗中的景、诗中的情用画笔表现出来。

如教学《风》时,笔者以现代诗《风在哪里》为题材入画:

风在哪里风儿吹弯了树枝风在树枝上

风儿摆动着树干风在树干上

风儿阻挡着行人风在困行中

……

诗分别吟诵了微风、强风、狂风等不同等级的风,将不同大小的风很直观地描述出来,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浓浓的画意。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和意境可以用画笔生动地表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