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商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河北省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5-0068-04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产业转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服务业国际转移已成为新的热点,并且呈现出涉及领域广、市场增长快、发展潜力大的特点。与此相对应的是,为了履行入世承诺,中国正逐渐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可以肯定的是,服务业将成为继制造业之后,河北省吸引国际投资的热点领域,这是由国际经济规律和中国的国情共同决定的。但由于河北省服务业不发达、服务体系发育程度低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以及对已吸引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高效利用。
一、河北省近年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分析
(一)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正以惊人的速度大量涌入中国,中国正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作为跨国投资的东道国吸引力越来越强。而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外商直接投资成为利用外资中的主要形式。如表1所示,河北省2004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实际利用外资额的82%,2005-2008年分别为83%、84.5%、80%、81%。近五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占外资总额的比例一直持续在80%以上,尤其以2006年为顶峰。与其他形式相比,外商直接投资占据了绝对优势,成为河北省利用外资中的主要形式。
2. 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率迅速提高。如表1所示,2005年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17.8%,虽然2006年比2005年仅增加了5%,但2007年达到了新高,比2006年增加了20%。
3.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较低。通常一个省市经济规模越大(根据GDP衡量),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就越多,而河北省近年来实际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要少于应该吸引的数量,这可能是由于投资促进不利或其他因素所致,但从另一方面可以说明,河北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二)河北省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从世界范围来看,服务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现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其兴旺发达已经成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与世界发达地区相比,河北省服务业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存在明显的“短腿”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其总量的比例低。如表2所示,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上,其2004-2008年比重分别为70.5%、83.52%、82.9%、83.34%、84.1%,一直呈增长趋势。而2004年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其总量的12.35%,2005-2008年分别为14%、14.5%、14.95%、14.3%。可以看出,2007年达到的最高值也仅有14.95%,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例低,与全国约41%的比例还有很大差距,更无法与发达国家服务业相比。
2. 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有较高的增长率,但现在基本保持稳定。如表2所示,河北省2005年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2004年增长了33.76%,2006年比2005年仅增长了9%,但是2007年比2006年增长了23.7%,其后,近两年投资额基本持平。
3. 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分布不合理。如表3所示,近年来河北省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投资在房地产业上,2004-2008年房地产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服务业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9.37%、34%、67.59%、71.73%、72.10%,一直呈增长趋势,后3年都维持在2/3以上;另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平均都保持在10%左右;而金融、保险业、开发研究业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这与世界服务业结构不断升级,新兴服务产业主导服务业的发展潮流大相径庭。
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服务业转型是河北省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与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相比,过分依赖制造业对河北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一)河北省制造业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前3个制造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比重为14.9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比重为8.2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比重为7.31%)。显而易见,这些行业对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等的消耗较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与生态压力。如果一直过度依赖制造业而不改变过去的经济模式,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矿产的减少,最终将会制约河北省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而这也是与中国所主张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矛盾的。
而与之相对应的服务业,它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很低,消耗少,对环境的污染更是少之又少。以用电为例,第三产业总用电量占全部产业用电量的比重仅为11.2%,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31.8%;第三产业单位GDP用电量仅为制造业单位GDP用电量的1/4。可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服务业比制造业有较大优势。
(二)河北省制造业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另一个主要产业是食品及服装、纺织产业
如食品类产业(主要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及饮料制造业)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制造业总量的比重大约维持在14.45%左右;服装、纺织类产业(主要有纺织业和服装制造业)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制造业总量的比重平均为8.14%。
值得注意的是,食品和服装产业收入弹性小,经济附加值低,也不利于河北省经济持续发展。需求收入弹性是衡量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是用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的。像食品、服装这类生活必需品往往收入弹性小,因为消费者无论收入多低也要选择购买这类产品。而服务业往往收入弹性大,因为消费者知道如果他们收入较低,他们就可以不选择这类消费。
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河北省人均收入的增加,对服务产品需求的增加量要远远超过食品和服装制造业的增加量,特别是一些超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产品,在较高收入水平时才能形成大规模消费,例如旅游、高等教育、休闲、健身等。随着河北省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用于此类消费的收入比重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另外,今后几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这会增强人们即期消费的愿望和能力。可见,河北省今后对服务业的需求会进一步提高,大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是河北省保持经济快速前进的强劲动力。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可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服务业转移对于河北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关键。
三、河北省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制约因素
(一)服务业基础设施落后,结构不合理
如表3所示,河北省服务业相对发达的部门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上,而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在河北省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行业的发展很不协调。不仅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联系不够紧密,而且远没有和制造业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产业政策向制造业倾斜
产业政策是投资“政策环境”的重要部分,对外资投向结构的影响至关重要。由于中国的领导政绩考核制度非常重视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往往对能较快带来经济效益的制造业给予政策倾斜,服务业长期发展受到忽视,河北省也不例外。这种政策倾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本建设投资向制造业倾斜;另一方面,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更多关注的是制造业而非服务业。
(三)城市化滞后
毋庸置疑,农民收入和服务消费能力很低,农村缺少服务基础设施和高素质服务人才,这些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显得乏善可陈。而河北省别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就算与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城市化程度也还是很落后,农村人口还占全省人口的大多数,滞后的城市化进程成为河北省吸引服务业直接投资的一大障碍。
(四)人力资源素质低
服务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较资本密集程度高,可见服务业的发展对人员素质高低的依赖程度很大,尤其是现代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更是如此。而河北省在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这会极大地制约河北省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
四、对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建议
要想进一步促进河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要加强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服务业转移,尤其是要抓住中国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的机遇。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体制环境将显著改善,外资进入服务业领域的一些限制将显著减少。正是在这一机遇和挑战下,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工作应围绕以下几个重点:
(一)优化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环境
1. 制定适当的政策导向,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服务业直接投资。应制定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从转变观念、规范行为和适当扶持等多个方面加以引导,吸引外资向服务业转移。
2. 大力促进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河北省服务业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些新兴服务行业发展不够,甚至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明确重点发展的服务行业,对于能够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明显的带动作用以及能代表未来整个服务业发展方向的服务行业优先发展,并给以相应的吸引外资优惠政策。
3. 提高政府行政服务效率,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外商投资审批和管理的全过程服务,加强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提高监管水平等方面的能力。
(二)改善服务业吸引FDI的基础环境
1. 要进一步改善体制环境。要理顺推进服务业发展体制,明确各行业发展主管部门和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细化落实行业规划、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要降低门槛,推动政府部门管理重点从审批环节转向监督、查处环节,在教育、卫生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引导外资向服务业转移。
2. 要大力培养服务业人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归根到底依赖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专业培训,对高校的服务业相关专业按照国际服务业发展趋势进行细分和调整,鼓励海外专业人才来河北省就业,全面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
3. 要大力推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为35%左右,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同时,按照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每年将城市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所以加快河北省服务业发展,必须以城市化为依托,推动房地产、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保健、休闲、法律顾问等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行业稳步发展,并且积极吸引FDI向这些领域转移。
参考文献:
[1]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经济年鉴(2005-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曾建华,周聪颖.地区经济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联性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6).
[4]丁玉春,杨逸.FDI流入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师,2009,(1).
[5]李珠峰.中国服务业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7).
[7]孙文博.90年代我国服务业利用FDI的投资环境因子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3,(10).
[7]葛顺奇,郑小洁.中国31省市利用外资业绩与潜力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2004,(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ttracting FDI in Hebei Province
Zhou Wenjun1,Wang Bin2
(1. School of Accounting,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2.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in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51, China)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河南;国民经济贡献
一、河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自1985年外商开始在河南进行投资,实际投资金额为565万美元以后,河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基本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见图1)。其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1985~1991年),实际利用外资由1985年的565万美元增至3791万美元。第二阶段为初步发展阶段(1992~1997年),实际利用外资由1992年的1.0691亿美元增至6.4735亿美元。第三阶段为短期调整阶段(1998~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有所下滑,由1998年的6.1794亿美元下降到2001年的3.5861亿美元。第四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2002~至今),这期间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水平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2007年,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8.4亿美元,较2006年同比增长43.6%,实际利用外资30.62亿美元,同比增长65.9%。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国民经济的贡献分析
(一)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
2005年河南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为184.88亿元,比2000年的88.37亿元增长了两倍。从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中外商直接投资的贡献来看,2000~2004年,河南省分别为7.43%、6.87%、6.67%、6.56%、6.18%,而同期全国则为23.98%、25.16%、25.98%、27.62%、27.81%。与全国相比,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存在两方面的明显不足:一是贡献率过小,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在10%以内,而全国高于20%;二是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全国为上升趋势。
(二)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
“十五”期间,河南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37.05亿元,年均增长20.1%。自2003年以来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净增1000亿元以上,特别是2004年和2005年的增速分别达到34.1%和41.3%,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河南省面临的各方面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而同时期外商直接投资的适时大量进入有效弥补了这一资金缺口。“十五”时期,港澳台商、外商累计在河南投资335.59亿元,年均增长33.0%,高于同期全省20.1%的固定资产增长速度。但与全国各省市比较,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尚不突出。2005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446.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经济为64.4亿元,外商贡献率为1.44%;而从全国情况来看,2005年外商投资经济对全社会固定资产的贡献率为4.2%。就全国各地区情况而言,2005年全部“三资”企业对总资产的贡献率,河南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25位,这与河南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序是极不对称的。
(三)对工商税收的贡献
伴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壮大,河南涉外税收也连年增加,涉外税收已逐渐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十五”期间,全省涉外税收累计完成233.85亿元,占同期全省财政收入的12.51%。2004年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利税总额为50.51亿元,而河南省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税总额为794.78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的贡献率为6.36%,相比之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贡献率为49.04%,集体企业为11.44%,私营企业为19.49%,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利税的贡献最低。从全国情况看,2004年涉外税收占全国工商税收总额的比重为20.81%,这说明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商税收的贡献率仍显不足。
(四)对出口贸易的贡献
外商投资企业在国际市场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和渠道,所以为出口商品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特别是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对出口商品的贡献率更大。由于政府在审批外商投资项目时,除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既是国家鼓励又是国家急需的产品,可以全部在国内销售不受限制外,对于一般产品,均要求投资者做出产品全部外销或至少70%以上外销的承诺,否则不予批准,这种规定在客观上决定了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较高的出口贡献率。长期以来,河南省外贸出口规模小,外贸依存度低,这与来河南省投资的外商企业少、经济外向度低有直接关系。近年来,外资企业大量进入河南省,省内企业借助于利用外资迅速发展壮大,都使得河南省经济的外向度明显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河南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河南省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互接互补。据统计,河南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1991年只有2574万美元,2005年达到了8.5亿美元,增长33倍,在全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由1991年的2.5%上升到2005年的16.6%。一批外商投资企业,如龙泉铝业、安阳玻壳、新飞电器、许昌龙正等已成为河南省出口的骨干企业。但总体来看,外商企业对河南出口贸易的贡献与全国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2000年以来,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额的5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河南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自2000年以来河南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额呈逐年递减趋势(见表1)。
(五)对城镇就业的贡献
外资对当地经济发展最大的作用之一即创造就业机会。一般来说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有直接和间接的就业影响。直接就业影响是指外资企业的雇员总数;间接就业影响是指外资活动在东道国内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间接就业影响涉及三个方面:宏观影响,指外资企业工人和股东在当地消费间接带来的就业机会;水平影响,指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其他当地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垂直影响,指外资企业在当地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面临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大量的外资进入河南,通过创办企业,特别是兴办劳动密集型企业,给河南省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04年,河南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为14.87万人,比上年的14.04万人增加了0.83万人,从其所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比例来看,2004年为1.71%,比上年的1.67%仅提高了0.04个百分点,基本持平。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员为15.7万人,占城镇从业人数总数的1.72%,给这些企业相配套、相关联的企业也提供了上百万人的就业机会。但是尽管如此,与全国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对城镇就业4.55%的贡献率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对城镇就业的贡献一直呈上升趋势,2000~2005年分别为2.77%、2.80%、3.05%、3.37%、3.90%、4.55%,比较之下河南在这方面仍有不足。
(六)对地区平衡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以人均生产总值来粗略地度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则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是郑州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474元,其次是济源市,为21863元,最低的是周口市,人均生产总值为5579元。从全省情况看,除矿业城市资源存在较大差别外,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趋势线与实际利益外资走势线基本一致。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经济发展存在重要影响。仅从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47个对外开放重点县(市)的利用外资情况看,2005年,47个县(市)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21家,实际利用外资5.30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43.1%。例如,原属国家级贫困县的伊川县,积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坚持通过利用外资大上项目,五年内累计利用外资达7600万美元,目前已发展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火电基地、铝工业基地,亚洲最大的金刚砂生产集散地,在县市综合实力的排序也由1997年的第75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9位。
(七)对技术进步的贡献
国际经验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向受资国家和地区输入了资本,而且还输入了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器设备和高新技术,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甚至填补了它们企业技术上和产业上的空白。就河南来讲,虽然外商投资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非常复杂且难以度量,但是通过大规模利用外资,引进了一大批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管理人才,加快了河南企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例如,郑州日产于1993年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泰国三友合资成立合资企业,建成了皮卡车生产线,首次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的D21皮卡车,引进了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先进的生产设备、检测设备和仪器,生产流水线增至47条。通过对技术地消化吸收,缩短了开发周期,提高了操作水平生产效率,使年生产能力达6万辆。又如,中信重机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建设了余热发电、活性石灰、大型矿山成套、水泥成套工艺控制实验平台,集中了西门子的自动控制、变频电气传动、网络控制等多项高端技术和高端产品,大大提高了装备和工艺系统的可靠性和技术附加值。
(八)培育了一大批龙头企业,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
河南省在大力利用外资设立新企业、改造老企业的过程中,培育了一大批龙头企业。据初步统计,河南百户重点企业中有1/3以上的企业存在外资成份或办有外资企业。如双汇集团1994年与香港华懋集团合资引进资金1.27亿元,建成了亚洲最大的肉制品加工车间;1995年又同时与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6家外商合资,利用外资3000多万美元。到2005年,双汇集团下属外资企业已近30家,销售额超过16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已发展成为众多合资企业的集合体。可以说,双汇集团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大量利用外资有直接关系。河南利用外资,建设改造培育了安玻电子、新飞电器、洛阳易初、郑州日产、平高东芝、许继日立、中原内配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这些企业已成为河南省工业经济的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量利用境外资金,河南企业经过与国外先进理念的接触、冲突、碰撞,进而实现消化、吸收、创新,逐步强化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适应并积极参与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在境外先进企业的示范带动下,河南企业不仅很好地利用了境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而且很快适应并逐渐学会了国外先进的企业制度、营销战略、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加快了河南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进程,推动了河南省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九)促进了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
外资企业普遍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广泛采用国际通行的企业组织形式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大量境外资金和项目进入河南省,加速了国内、省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促进了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育,推动了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建立,加速了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同时,伴随着境外资金和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推动了河南省工业的技术进步,加快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进程。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商务厅.河南省产业投资指南[Z].2006.
2、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Z].
3、中国商务部.中国外商投资报告[Z].
4、中国统计年鉴[Z].
5、郭克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0(2).
关键词:就业质量;就业数量;就业结构;FDI
1、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就业数量是一个总体概念,它可以用很多指标来衡量。影响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就业水平的因素很多,所以应当用一系列指标来衡量就业水平。但由于指标很多,而且各种指标相互影响,使得评估结果多样化。一般用就业人数、就业率、就业弹性这些指标来衡量就业水平。学者们就FDI对就业数量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邵锋祥、袁晓玲(2010)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劳动力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FDI流入的格兰杰原因,但外商直接投资并不是我国劳动力就业增加的原因。温怀德、谭晶荣(2010)的研究表明从全国状况来看,FDI促进了就业的增加,但这一拉动作用不大,而且在减小。在中国加入WTO前,FDI促进东部地区就业,而入世后这一作用减弱;在入世前FDI对中西部地区的促进就业作用不明显,但在入世后FDI开始显著促进就业。李爽、于健(2011)通过研究发现阜新市就业数量随FDI数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再增加”的三阶段变化趋势。
2、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就业结构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讲,就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就业结构包括就业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行业结构、性别与年龄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等;狭义的就业结构是指就业的产业结构。国内外有些学者就一些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FDI对其就业结构的影响作了研究。周荣军(2010)研究了FDI对湖北省就业的影响。其中由FDI引起第二产业GDP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数量就将下降1.5个百分点;FDI引起第三产业GDP增加一个百分点,湖北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就将提高2.8个百分点。刘玉、孙文远(2010)利用江苏1995年—2009年的FDI就业数据,对江苏FDI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表明FDI对第一产业的就业效应为负,对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为正,总效应为正。刘春梅(2011)对珠三角、东翼西翼及粤北地区研究发现FDI对珠三角地区的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东西翼及粤北山区对就业的作用相反。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外商投资的促进作用很小。马宁(2011)的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障碍,核心技术含量不高对我国产业结构产生负面影响。
3、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就业质量反映的是就业机会的可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很难给它一个概括性的定义,但是可以通过诸如就业环境、工资水平、福利保障、人力资本等指标的综合从总体上反映就业质量的优劣。有一些学者就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工资水平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张青(2011)研究了FDI对江苏省就业结构的影响。就质量方面的影响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素质水平。FDI增加了高等技术劳动力的需求以及薪资水平。彭维瀚(2011)通过对四川省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外资推动劳动力就业。对就业质量产生的溢出效应,提高四川省劳动力素质,并加强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外资的有效引入。全鹤(2011)研究了服务业FDI对辽宁省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服务业FDI的进入一方面带来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增加了熟练劳动力的需求,服务业FDI所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了辽宁省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促进了辽宁省有效的竞争机制,外资的进入使得一些落后企业更加注重教育投资和人才培养,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形成。
4、小结
1、FDI对就业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如何利用外资扩大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仍是制定政策的主导方向。而当前FDI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虽在增长但仍低于第二产业,而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很小。第二产业主要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本吸引外资,而以低端技术加工为主的外资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市场的波动影响大,短期内可能促进我国就业,但是长期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2、由上述分析可知,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总体上外资对我国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促进作用在逐渐减弱。从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外资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吸收的东道国劳动力数量的增幅在下降。长期下去,外资会导致直接就业数量减少,就业规模缩小,甚至产生就业挤出效应。
3、综合FDI对就业质量影响相关文献,我们可以看出:FDI与东道国人力资本的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促使东道国的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外资。同时,FDI促进东道国人力资本的发展。FDI通过提高东道国劳动力素质;向东道国带来先进的技术;加强与东道国企业间的竞争,提高东道国企业的竞争力;改善就业环境等因素来促进东道国的人力资本积累。而这一切都有效地提高了就业质量。(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刘玉,孙文远,等.FDI的就业效应:基于江苏三次产业的差异分析[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2):84—89.
[2]全鹤.服务业FDI对辽宁省就业的影响[D].沈阳:辽宁大学,2011.
[3]温怀德,谭晶荣,等.中国对外贸易、FDI对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8):102—109.
[关键词] FDI影响因素跨国公司市场环境政策环境
一、导言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外国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生产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另一方面,随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越来越多。为了实现本国经济腾飞,发展中国家大多鼓励国际投资的进入,尤其是作为长期资本的国际直接投资。因此,研究影响外国直接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因素
问题,并以此改善国内投资条件实现吸引外资的目的,对于现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FDI投资主体分析
FDI的流向选择是一个企业行为,从重要性和对企业的影响而言,其影响要长远得多。它往往是一个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起步或扩展,决策一旦作出,就是一个长期的规划,也就是所谓的定格效应。要认识FDI的流向,就必须从解剖企业自身的开始。
对FDI投资主体――跨国公司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既组织体制的分析,组织结构的分析,经营控制的分析和价格转移的分析。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差异,经营方式差异乃至财务管理方法的差异都导致了其赢利方式的不同,能否赢利是国际资本流向的最终目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能否符合其赢利条件,是这些跨国公司投资流向的首要选择。例如,跨国公司通过整个各国之间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间操纵产品价格来确保整体利润,这种做法显然损害了东道国的利益,而东道国在这方面作出的让步程度自然成为跨国资本关注的重点。
三、FDI投资客体分析
决定外商直接投资流向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上进行分析:
1.投资国和地区的市场环境因素
外商是否投资,主要因素取决于投资大环境的优劣,其中,该地区的经济综合发展状况无疑是首要考虑因素。
中国在20年来经历了快速而且稳定的经济增长,中国购买力大大提高,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巨大而且极具潜力的消费者市场,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中国市场稳定快速的扩大并蕴含巨大的增长潜力,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上追求高度控制的独自企业形态。
在FDI的投资选择中,一些因素直接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成本与收益风险。例如,一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因素。包括城市供水、节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排水、污水处理、道路与桥梁、市政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垃圾处置和城市绿化、防洪等方面,在FDI选择因素中,对运输和经营成本具有较强的影响。再例如,一国和地区密集型产业的聚集程度因素。一般而言,发达经济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常通过向外投资和重组建立非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种情况在二十世纪末期已经演变为在发展中国家建立某技术环节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使其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个链条。根据群聚效应,当某一区域的外商资本控制的厂商越多,新的外资将更倾向于投资该国家或地区。以中国为例,这类表现出明显产业聚集效应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上海和浙江等地区。
2.政府的优惠政策
投资环境是一个多重要素的复合体,自然要素、中长期要素称为硬环境,而人为要素称为软环境。人为环境主要指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人为要素主要包括FDI的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的实施、政府对FDI的审批管理、对FDI的股权限制或投资形式约束、FDI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程度、外汇政策、融资环境、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进出口政策等。
一个国家和地区对FDI的政策是投资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的重要区位因素之一。不仅是各国都在研究、制定和实施国家层次的外资政策,各个区域也同样地在研究、制定和实施符合自身利益和特点的区域性的FDI“土”政策。
以我国为例,在经济开放初期的1979年我国颁布了《中国合资企业法》,限定了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后来又陆续颁布了数十项法律法规鼓励和规范外商在中国的投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一方面规范了外商投资者的行为,使它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同时也放宽了外商投资股权的某些规定。但是这些政策在大量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也给国内大型国有企业带来了隐忧,尤其是近来国有龙头企业被跨国公司大量兼并的“斩首行动”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四、结论和启示
随着经济的改革与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对于跨国公司最富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中国同西方国家在文化与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反映在市场机制和政策制度上就成为了强大的进入壁垒,这种进入壁垒的降低一方面取决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各项政策法规的完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跨国公司对我国环境的知识和在我国经营经验的积累。
关键词:FDI 协整检验 误差修正模型 经济增长
随着FDI(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国民经济的大部分领域,对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应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归纳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传导机制,找出河南省利用外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促使河南省在全方位开放的格局中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FDI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传导机制
在经济学理论中,就业人数的增多、资本存量的增加和广义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三个源泉,FDI就是通过影响这些变量而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从FDI的角度来说,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缺陷是长期的经济增长只能通过被认为是外生变量的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的增长产生,FDI只能在短期内影响增长,成功推进FDI的政策效应是短暂的。而在长期内,在传统资本要素递减报酬的假设下,引资国的经济将收敛于稳定状态,就好像FDI从来没有发生过,对产出没有持续的影响,如果要FDI促进长期增长,必须通过持久的外部技术冲击。
而在内生增长理论中,FDI被看作是资本存量、技术诀窍和相关技术的组合。20世纪80年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外部性纳入到经济增长过程之中,不同类型外部性的存在阻止了资本边际生产率的持续下降。随之有关FDI通过其外溢效应对东道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实证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因此,在理论上讲FDI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影响经济增长。
二、实证检验
(一)变量定义及数据选择
数据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的相关各期,样本数据为1985―2008年的年度数据。
GDP:消除价格因素的国内生产总值,考虑到消除价格因素变量的连续性和可比性,本文中国内生产总值用GDP平减指数(1985=100)来剔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并取自然对数。FDI:消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原始数据是以美元标价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首先采用美元对人民币年平均汇率折算成以人民币标价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然后使用GDP平减指数(1985=100)来消除价格因素,并取自然对数。
(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所选变量数据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方法,分别就每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水平和一阶差分形式进行检验。ADF检验是基于以下方程:
■
误差项εt是序列上独立的,虚拟假设是δ=0,即有一个单位根。方程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
从表1中可以看出,差分前的各变量序列即使在常数项和趋势项都存在的情况下,仍然含有单位根,故需对其进行差分处理,经过差分后的各序列不含有单位根,因而是平稳的,所以可以认为以上各变量均具有一阶单整过程I(1)。
(三)协整分析
虽然时间序列GDP、FDI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其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即协整关系。建立协整回归方程如下:
GDP=α0+α1FDI+εt
α0为方程截距,α1是相应变量系数,εt是随机误差项。本文采用Johansen(1995)的极大似然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在运用Johansen协整分析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之前,还要确定每个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本文通过从滞后上限ρmax=3开始,观察不同滞后阶数VAR模型信息标准AIC和SC的变化,来选择最优滞后阶数ρ。用统计计量软件Eviews分析,当滞后阶数为2时AIC和SC的值最小,故分析协整关系时最优滞后阶数取2。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变量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估计出的协整关系所对应的长期方程分为:
GDP=2.6431FDI+13.0404
(1.933)* (2.317)**
括号内为T统计量,由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河南省FDI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平均增加2.64个百分点,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经济增长从总体上讲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以上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检验,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从长期和短期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唯一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FDI是推动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河南省的FDI每增加1%,就可以推动经济增长2.64%;短期内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以短期波动的形式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变化,长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很大。
因此,继续加强FDI引进力度是实现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今后河南省应继续加强FDI的引进力度,高度重视产业投资环境的培育,形成优势产业带,依靠产业聚集效应吸引FDI,形成良好的引资机制,加大本地区的对内对外开放程度。同时,鼓励FDI扩大产业配套,建立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引导人才双向流动,采取积极措施促进FDI与国内产业形成紧密的配套关系,延长FDI产业链,促进FDI外溢效应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①Borensztein, E., De Gregorio, J. Lee, J-W. 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45, 115-
135
②桑秀国. 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一个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及对中国数据的验证[J].管理世界,2002(4)
③萧政,沈艳.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就业;效应
实现充分就业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乘数和加速原理,可以引致国民收入和国内投资加倍增长,从而创造就业机会。因此,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来增加就业机会是我国政府外资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就业的机理分析
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中统计,2009年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分支机构的雇员大约有8000万人。这个数量与1985年的2200万人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即便是与1998年的3600万人相比增加幅度也比较大。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的子公司直接创造的就业比较稳定,比如2008年外国子公司劳动力在全球82,000个跨国公司中占到了28%,比2006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1992年这个比例不到10%。
1.外商直接投资的直接就业创造效应
直接就业创造效应主要发生在新建投资,或称之为“绿地投资”领域,即在东道国新建企业。新建企业可以直接增加生产能力,因此可以直接创造就业机会。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主要采取了新建企业的方式,2010年外商新建企业投资金额占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总额的72.15%以上,所以外商投资新建企业对我国的就业贡献较大。
2.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转移效应
在外资并购过程中,与之合资或合作的国内企业绝大多数都是经营上存在困难的企业。如果没有外商的合资或合作,这些企业可能被市场淘汰,从而倒闭或破产,导致失业人数的增加。正是因为外商的合资或合作使那些停产和濒临倒闭的企业得以挽救,从而使原就业人员不至于失业。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就业转移效应。
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就业的效应分析――以湖南为例
1.湖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历程
湖南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3年起步的0.0029亿美元增加到了2010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1.84亿美元,增长12.8%。其中,工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2.50亿美元,增长20.8%。外商直接投资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58个,增长24.9%。年内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家,总数达到55家。实际到位境内省外资金1733.13亿元,增长20.1%。其中,工业实际到位资金1089.63亿元,增长21.6‰实际到位资金亿元以上项目332个,增长64.3‰实际到位资金672.08亿元,增长86.0‰
2.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湖南就业的理论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湖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数量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吸收的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1993年,湖南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数为3.29万人,而到2008年增加到18.37万人,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效应是积极的。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湖南省吸纳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
3.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湖南就业的实证分析
我们可以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湖南就业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如下回归分析模型:
LN(Y)=β0+β1LN(x)
其中:
Y:1993年-2008年湖南省外商投资单位(包括港、澳、台)就业人数(单位:万人)
X:1993年-2008年湖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包括港、澳、台)(单位:万美元)
对1993年-2008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回归统计分析(数据见表4),回归后的数学模型为:
LN(Y)=0.411180+0.691292XLN(X)
(2.276846) (8.579006)
R2=0.859910 调整后R2=0.848232 D.W=1.171694F=73.59935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由于R2=0.859910,表示回归效果较好。同时由回归方程可知,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人员的贡献为0.691292,即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1%,将会使外商投资单位从业人员增长0.691292%。
三、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1.优化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增加外商投资的数量
一要着力完善、规范法律环境。要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外资的市场准入、财税支持、社会服务、金融服务、权益保护和政府监管等方面进行全面彻底地清理与完善,对与《若干意见》不一致的主要内容或个别条款,要按权限和程序予以废止或修改。二要着力营造、优化行政环境。行政环境的总体要求是“高效、公开、公正”,要着力推进“绿色审批机制”,对一些重点客商、重点项目,要特事特办,从而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实行“一项一策”、“一企一策”政策,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实行项目审批制,由统一的中心提供服务(如申办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外汇登记、税务登记等有关手续),提高相关事务办理的专业性。三要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硬件环境。理想的投资硬环境总体要求是:“交通通畅、通讯快捷、供水充足、供电及时”等;同时大力推进物流运输与通关模式的创新,为外商投资企业制定最佳的多式联运的线路、班次和站点,积极推行“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以节省通关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2.正确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利用产业集群增强就业创造效应
一是坚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利用外资并重。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不能犯“技术饥渴症”,一味地将外资投放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应根据我国的就业压力大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利用外资的数量。这样可以达到以劳动密集型扩大就业,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优化就业结构的引资目的。二是鼓励和支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采购和使用国内企业生产的投资品。采取有效手段限制公司内贸易,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率和关联效应,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间接就业创造效应,从而扩大就业规模。三是利用外商投资要与地区优势产业结合,与劳动力资源优势结合,增强外资的就业创造效应。例如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可以在农产品仓储、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对外开放,为外商投资农产品深加工业开辟通道,从而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3.正确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利用区位优势增强就业创造效应
一是在充分利用好国际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及国内产业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机会,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为当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二是可以利用城市群的发展增强区位优势,做实引资平台,扩大外资吸引,创造就业机会。例如湖南可以利用长株潭城市群和“两型社会”的建立,形成长株潭城市群服务外包基地,积极向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申报新的出口加工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增强就业创造效应。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2010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葛公文:FDI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世界地理研究2005(12)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实证分析,结论
一、序言
现有的研究文献绝大多数遵循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不同程度上,它们接受这样的假定,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意义,是代表了接受体的资金和技术资源的一种“净增加”。这种分析主要方法主要是做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各项指标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本文主要采用这种方法研究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本身并不是外商来华投资的主要动因。为此本文试就外商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研究作出探讨, 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的现状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来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节能环保、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维护劳动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对吸收外商投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仍保持增长,但全球经济增势放缓,不确定因素增多。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系统地论证了企业的垄断优势和国际国内市场的不完全性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认为市场不完全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而如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运行是完全有效的,则外商直接投资就不能发生。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就是建立在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之上的。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间接诱发要素在当今外商直接投资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两缺口模型的基本观点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积累足够的资本,而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在国内储蓄和外汇有效供给同发展计划目标需要的资源数量之间存在着缺口,即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因此,利用外资就成为填补缺口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数据选取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及年度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期间为1985-2009,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成,其中均以现价形式表示,使用1978年为基础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两个变量进行缩减,以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对GDP与FDI这两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可知GDP与FDI这两变量存在单位根I(1),是不平稳的,需要通过协整检验来验证各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
FDI 与GDP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GDP与FDI存在1个协整关系。由此可见,在95%的概率度下,确信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
检验结论: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亿元,国民经济平均增加0.527966亿元,通过分析看出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没有预期的大,证明多年来,尽管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所产生的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作用还不显著。回归模型:LnEXt=-3.883205+1.424524lnFDICt。
LnEXt代表出口,LnFDICt代表外商直接投资;由回归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0.898296,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893874,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量的解释程度达到了89.83%,模型效果较好;F=203.1456表明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显著成立;解释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
五、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所产生的就业创造效应是比较明显的,但在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员的波动性增长说明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效应受到国际投资环境、国内经济环境及国家经济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反映了其效应的复杂与不稳定性。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挤出效应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和外商投资企业开展竞争,为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国内企业不得不减少就业人员,或者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激烈竞争,是国内一些企业的就业者失去就业岗位,并且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更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对社会动荡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孟露露.外商直接投资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2009,(05).
一、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界定及特点
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是指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场所,具有组织特性,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但不具备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资格的外商投资企业。目前,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主要包括合作类非法人企业(如中外合作开发自然资源、非法人制创投企业)、合伙类非法人企业(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分支机构类非法人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分支机构)等三大类(本文主要研究前两类)。
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契约式形态。与法人企业的股权结构模式不同,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是以合作合同或合伙协议为纽带的契约式企业。二是经营管理体制独特。与法人企业的董事会制的管理模式不同,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通常采用联合管理制或委托管理制的管理模式。三是外方出资无需经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实际出资由中方合作者或合伙人认定,利润分配按合同或协议约定执行,而非按出资比例分配。四是除合伙类非法人企业的有限合伙人外,其它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各方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二、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外国投资者专用外汇账户(投资类)内资金结汇和划转的规定过于严格,手续相对繁琐。根据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有关规定,合作类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开立的外国投资者专用外汇账户(投资类)内的资金结汇和划转须逐笔经外汇局核准,比照资本金账户实行支付结汇制度,且无备用金结汇的相关规定。由于中外合作开发自然资源类非法人企业通常投资数额大、支出种类多(工程款、拆迁补偿、房租水电、员工工资、税费、咨询费、车辆租赁费、办公费等,以及其它临时性和应急性支出),在无法结汇一定额度备用金的情况下,导致企业结汇频率较高,尤其当项目所在地和项目财务管理部不在同一地时,企业结汇的往返成本较高。据统计,四川省内某市一合作类非法人企业平均每2-3天从成都到当地办理结汇1次,两年多来,项目所在地外汇局共核准其办理结汇申请2百余次,共计七千多万美元。
此外,按照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操作规程的规定,外国投资者专用账户(投资类)内资金结汇须向外汇局提交反映原外汇账户余额的对账单或证明,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用途的支付证明(如工程合同、财产购买合同或其它支付命令等)等材料。由于中外合作开发自然资源类非法人企业的绝大多数合同为英文格式,且有较多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方面专业术语,企业对结汇时需翻译较多的合同也深感 不便。
(二)外汇局难以准确掌握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实际出资情况。目前,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出资额无需经会计师事务所验资,而是由中方合作者(合伙人)认定。如某合作类非法人企业,其外国投资者专用账户(投资类)内流入资金,仅用于结汇后支付境内发生的人民币费用。企业从国外进口设备、支付境外设备租赁费等需支付外汇时,由其美国总公司直接在境外支付。其实际出资额(含境外直接支付部分)由其中方合作者审核认定,并作为其将来产量分成(投资回收油、成本费用油、利润分成油)的依据。随着合作项目的推进和境外直接支付金额的增加,将导致其外国投资者专用账户(投资类)内资金流入额与其合作者中石油公司审核认定的实际出资额产生较大的差异。
(三)外汇局难以准确掌握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汇出信息。由于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分成比例按照投资各方签订的合同或合伙协议执行。有些采用固定分成模式,如在合作期间固定为51%和49%。有些则约定在合作项目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分成比例,随项目阶段的不同动态变化(投资收回前,外方分得的比例较大,随着正常生产,收回投资后,外方分成比例逐渐减小)。例如,四川省内某公司从事天然气勘探、开采,目前日产天然气37万方(企业预计将来日产天然气将达120万方),外方的分成比例为72%。按照当前的产能和比例计算,2010年该公司外方应分得天然气9724万方,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川气东送天然气出厂基准价(5月31日前为1280元/千立方米,6月1日后为1510元/千立方米),2010年外方分成所得约折合1.38亿元人民币(约2018万美元)。由于外国投资者可以将其应得的分成运往国外,也可以将其回收的投资、利润和其他合法收益汇往国外。在外国投资者合法收益处置方式不确定和其利润购付汇无法在直接投资系统中备案的情况下,导致合作类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巨额利润汇出处于监管的盲点。
(四)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年检规定过于笼统,实际无法操作。目前,有关业务规定中明确,对于中外合作开采自然资源项目,外国投资者可在项目所在地办理登记、开户及年检、注销手续。然而,由于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后,办理开户、结汇等后续业务时都使用外方投资者基本信息登记编号而不使用非法人企业的组织机构代码。而外商投资企业业务系统的年检模块仅支持通过输入企业组织机构代码登陆,以非法人企业的组织机构代码登陆后,无法显示“外商投资业务管理模块”,因此无法正常参加年检。造成外汇局无法掌握其运行及经营情况,外汇收支情况汇总表的直接投资数据也不含非法人企业外商直接投资数据。
(五)配套法规相对滞后,不利于对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规范化管理。一是合伙类非法人企业的开户、外汇出资结汇和划转等问题尚未明确。由于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属于《合伙企业法》和《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的管理范畴,其在设立程序、出资方式、利润分配、税收缴纳、承担责任等方面都与传统的“三资企业”有所不同,无法直接适用目前的外汇管理法规。因此,合伙类非法人企业的账户开立、外汇出资结汇和划转该如何操作应尽快明确。二是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时的跨境资金流动亟待规范。虽然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规定有利于约束外商投资者(合伙人)的行为,保护债权人的权益。但在具体操作中,一方面,目前对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外方投资者(合伙人)要求将境外资金调入境内结汇或直接以在境外拥有的股权等权益偿还境内债务等尚缺乏明确的外汇管理规定,难以操作。另一方面,由于外汇局对因无限连带责任引发的债权债务关系的真实性难以判断,也可能出现外方投资者(合伙人)假借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名义,将异常外汇资金流入、流出境内的可能。
(六)直接投资业务系统无法有效满足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业务需要。由于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没有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之分,且外商投资合伙企业无需经商务主管部门批准,目前只能通过变通的方式在直接投资业务系统中录入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信息,其完整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此外,系统不支持对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发放IC卡,导致企业无法按照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操作规程的要求,在办理后续业务时向外汇局和银行提供。
三、完善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改进合作类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结汇制度,便利其外汇资金使用。首先,应明确合作类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外国投资者专用外汇账户(投资类)备用金结汇的相关规定。允许其像资本金账户一样,便利地结汇一定额度的备用金。具体操作中,考虑到中外合作开发资源类项目通常投资额较大,临时性和应急性支出较多,可以允许该类企业的备用金额度为等值20万美元(含),并按支付结汇制简化外国投资者专用外汇账户(投资类)内的资金结汇和划转所需提交的资料。
(二)完善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汇出管理。由于目前直接投资业务系统银行端无法备案非法人企业外方投资者的利润购付汇信息。因此,在直接投资业务系统完善前,对非法人企业外方投资者的利润汇出,建议凭外汇局的核准件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购付汇手续。在直接投资系统完善后,可以按照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利润购付汇的管理现状,由企业直接在银行办理。具体操作中,中外合作开发自然资源类企业的外国投资者的分成所得人民币资金购汇汇出,可以参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国内陆上石油对外合作项目结售汇有关问题的批复》(汇复〔2006〕222号)执行。其它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汇出应向外汇指定银行提供完税证明、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最近年度的财务报表、企业关于利润分配的决议、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登记的证明文件等材料。此外,如果外方投资者将回收的投资、利润分成等以实物形式运往国外,企业应向项目所在地外汇局书面报告,由项目所在地外汇局将相关信息录入完善后的直接投资业务系统非法人管理模块。
(三)完善合伙类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管理法规。结合对外资合伙企业的性质和特点,根据“立足便利、简化程序、规范管理”的原则,针对外资合伙企业的外汇登记、开户、结汇、清算、注销等涉及外汇管理的各业务环节,出台专门的外汇管理规定。同时,围绕外资合伙企业的相关业务,出台相应的操作规程,制作统一的外资合伙企业登记申请表,明确相关业务的审核资料、审核原则、审核要素、注意事项等。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体到三次产业的发展上,就是要做到“三个促进”:
一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工业发展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
二是促进服务业由慢变快。服务业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拓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的生产功能,丰富商贸、房地产、旅游、市政、社区、体育等生活业。
三是促进农业由弱变壮。“*”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一)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体制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加入WTO,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增长保持较高速度,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将继续较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将有所加快,从而城乡市场规模将以较快的速度进一步扩大。这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大跨国公司投资来说是一个最大的吸引力。同时,我国大多数地区仍然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各种有利于外商投资的硬软环境以较快的速度不断改善,这些因素也构成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有利条件。所以外商直接投资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外商投资企业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或比重将继续提高。
(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和工业结构升级。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偏差的主要表现是工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太低,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引导非国有经济进入大多数第三产业部门,通过竞争机制推动第三产业相对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出比重的上升。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缓慢的原因则在于,当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基础基本打好,消费品工业有了较充分的发展之后,重加工业特别是装备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较快发展,因此影响了工业的装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影响了技术密集型工业的较快发展及其比重的较快上升。在这种条件下,要加快工业结构的升级,必须促进重加工业特别是装备工业的发展,以此推动工业尤其是加工工业的装备更新和技术进步,提高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出比重,提升工业结构的水平。
三、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
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曾对外商投资项目的产业导向做了一些总体性的规定。这些规定虽然对外商投资具有一定的产业导向意义,但并未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直接联系起来。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以及至今为止外商投资的产业构成及其影响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力度:
(一)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对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我国目前第一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仍很低,第三产业的外资比重也偏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了外商投资的绝大多数。在1997~1998年的外商实际投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只有1.4%,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8.2%,而第二产业的比重达70.4%,其中工业的比重高达66.6%。因此,应当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进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加强农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促进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和生产率水平的较快提高,相应地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以适应和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