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绘画教学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技师学院中,艺术设计是一门专业性和设计性都很强的专业,有着较强的综合性,与其他的学科都是有联系,比如与美术、语文、历史等。对于技师学院的艺术学生来说,绘画课程是基础课程,是能否学好艺术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技师学院的学生一定要对绘画有极强的敏锐性,要有很强的综合能力。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就绘画基础教学模式展开探讨。
关键词:
技师学院;艺术设计;综合性;绘画基础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近几年新兴起的一个热门专业,随着该专业在社会的需求不断扩大,技师学院也结合自身优势开展了相关课程教学。但是在对学生进行绘画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模式不够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不够等,因此如何对技师学院的艺术设计学生进行高效的绘画基础教育,是广大一线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1革新绘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感知
绘画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首先就要要求学生对于色彩和造型有一个敏锐的感知,对绘画技能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因此在最初的教学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及色彩渲染能力。早绘画改革之后,更多人对色彩不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认知,对颜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在运用色彩进行绘画时,能够强调整体色彩概念,提高自己的抽象和归纳能力,实现从形体到空间、从具象到抽象和空间之间自由和转换的跨越。教师还可以在绘画基础课程中加入一些扩展性的内容,比如对一些著名艺术作品的赏析、各类艺术高校的最新资讯、国内外美术史的发展、艺术概论等课程。我国早期的艺术理论知识虽然体系很好,但是学习时间过长,学生一般都要接受很长时间的教育才能进入高等学校继续进行深造,像这种专业性极强的专业,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绘画基础是很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审美能力对于艺术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审美意识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审美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因此在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入一些拓展知识是很必要的。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还记情况革新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审美一直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
2综合利用绘画材料,增强学生创造
传统的素描、速写以及色彩训练等内容的教学是最原始的绘画教学内容,素描就是对事物进行最朴素的描绘,是对事物最真实的反映,速写就是在素描的基础上,运用一些线条等,以极快速的手法对人或者物进行描绘,色彩训练就是运用色彩对人或者物进行描绘。这三种描绘手法是绘画中最基础的内容,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中,也被逐渐细化,但是最本质的内容还是没有变化。这些内容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还是很难的,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运用一些手段,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使用绘画材料。绘画基础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对绘画材料的熟练运用,初学者要在对平面绘画、立体绘画的认识中,增加对材料的感知度,当学生熟练掌握对色彩的运用之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使他们完成从平面绘画到立体绘画的转变,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和系统。学生在接收到更高层次的内容时,就会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形成一套自己独有的创新模式,提高自己的绘画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绘画创造性从本质而言,就是将绘画课程变成一个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忠实描绘,还要发现事物独有的特性,在创作中突出自己的个性,对作品进行重造。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训练就是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感知、理解、联想的过程,要促进学生关注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命题,让学生进行创意素描,或者指定人物,让学生进行任务速写,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升教学效果。
3加强绘画实践交流,提升综合能力
在艺术课程教学中,还要注意加入艺术实践交流活动,在不同的艺术学校专业中,对学生进行现场说教是很重要的。学生不能仅限于学校内部的场景,更应该开拓眼界,因此不定期安排学生进行野外写生、参观考察等活动,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掌握一些在可本省不能学到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意识很有帮助。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场所,在参观的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近距离的实践交流,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艺术设计课程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强,而且这门课同其他很多课程相联系的。对于这门专业性、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如何学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通过上文对艺术设计课程进行的细化可以看出,学生必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有自己的能力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实际现实状况调整教学策略,对中培养一起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水平艺术人才。
作者:李玲 单位:江苏省无锡技师学院商贸服务系美工组
参考文献:
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大自然中的物象总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应该源于生活,除了传统沿袭下来的绘画经验以外,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应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物象,表现自己对物象的独特感受。传统所沿袭下来的艺术概念和艺术规律并不等同于艺术的真理。这些概念和真理对于现当今的艺术只能说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绝不能够说它是艺术家理解艺术真谛的金钥匙。在现实中的绘画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有一部分学生面对鲜活的艺术表现对象,他们不是用眼睛去细致的观察,而代之以所谓的“艺术规则”。比如说在油画风景写生中,有些人习惯的认为:远处的物体必须比近处的物体要虚,近处的物体一定要比远处
的暖一些,前景的物体一定要比远处的物体对比强烈一些等等。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日常的绘画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视觉观察能力。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东西,我们必须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什么如此强调呢?因为绘画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为艺术家内心对艺术表现对象真挚感情的流露,只有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细致的观察,才能够最真实地反映表现对象给你的感受。但是,在目前的绘画教育中,这种观察方法已经被很多学习者所摒弃。在他们手中画画完全变成了模式化商品的生产过程,先生产什么部件,后生产什么部件,最后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产品这些都是既定的。所以我们提倡学生个性独特的表现方法,不可用抽象、具象来评判学生作品,应看重他们的真实情况与独特视角,并鼓励他们能用语言来表达创作体会,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的独立性;最后,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在这里所提倡的相信自己的眼睛,并不意味着完全被动的去描绘一个客观对象,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绘画的创作过程应该是仔细观察地观察所表现的对象,然后再去表现自己对艺术对象的最真实的理解。其实绘画最难的就是葆蓄最初的真实的的感觉,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融于自己的美术作品中。
合理地理解和运用“意在笔先”
素描、色彩,是所有学习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在艺术教学体系中,把它们作为基础绘画教育课程,有我国多年艺术教育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素描、色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注重绘画写生和技法的训练,而忽视艺术的专业性,牵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绘画中怀有思维定势的人,在他们画画之前他们就已经知道他们的画面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效果,甚至画面中细节如何地处理他们心里都是一清二楚的。但是我们要对他们这种所谓的“意在笔先”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我们以意识作为我们绘画创作的出发点,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在画面上否认客观事实。对此,戴士和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事先什么都想好了,什么都安排妥当了再下笔,那画画不就成了‘制造’,成了重复‘生产’?‘胸有成竹’,作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当然不等于照方抓药死守套路。从正面讲,它强调作者在作画过程中要有充分的主动精神,有整体的把握,强调避免琐碎局部的被动抄摹。从反面讲,下笔之前的所谓在胸之成竹,也可以并非‘成熟’、‘完成’之竹,而是有个大体的意味、有个初始的动机,即所谓意向、意象。即使是胸有成竹的一路方法,也留有发挥的余地,在正稿上,在落笔之后,还有迁想妙得的余地,还有神来之笔的余地。而‘胸无成竹’强调的则是精神活动贯穿始终,构思活动直至收笔一直在积极进行。下笔之前,胸中之竹并未生成;落笔之后直至收笔,胸中之竹也一直在生成发育,甚至还有几次大的蜕变。”
艺术的表现形式应该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
大自然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她给我们提供了审美的依据,从自然界到画面上的转化过程体现着不同个性艺术家的审美追求,与之相适应的就是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表现美的技法与风格也应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在绘画基础教学中老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绘画流派、各个绘画大师的不同绘画技法,探究丰富多彩的美的表现方式,应该尽量避免将自己的审美趣味、艺术表现样式强加于学生,这样有可能导致学生审美取向的狭隘性,只承认某种固定样式的美,只追求单一样式的表现方式,久而久之,必然会钻入艺术的死胡同。
结语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需要的不断增加,同时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产业发展的基础需求,必须加大专业教育改革,为社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对于设计类专业,在不断发展中的已经形成新的模式,对人才也有新的要求。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具有重要影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必须认识到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培养优质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特点
(一)学生在学习中的特点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无论是感官还是思维能力都比较活跃和敏感,尤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关注度都要比其他专业学生高。所以学习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喜欢自由。因为性格的原因,在学习中更偏爱实践类专业课程,对于理论课程具有强烈的排斥心理。通过实践课程能够更好的表现出学生自已的优势和特点,也正因为这一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学术钻研精神。
(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特点
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分析,其主要由三方面的特点,首先这一专业具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完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专业在学习中会涉及到其他专业知识,比如有规范制图方面的知识,尺度化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等。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具有明显的区别,不仅要有规范的操作技术和设计水平,还需要具备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这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要综合几方面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其次是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并没有标准答案,主要根据学生的创意和设计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是创意新颖、准确,表达清晰等。最后艺术设计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只有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教学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是由工艺美术演变而来,艺术设计专业的成立能够更加直接的反应出现代生活方式的设计特点,其中既蕴含工艺美术设计理念同时也包含现代设计的内涵。在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中主要包含室内设计、环境设计、装潢设计以及动漫设计等多方面专业划分,在这些专业中,绘画基础教学是学习的基础。绘画基础教学又分为素描、色彩等几个方面,基础绘画教学主要以技能训练为主,在表现上更加注重调色和具象。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绘画教学模式为主,比如说仿苏模式,在绘画基础教学始终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重模仿轻创意的现象,教学中过于注重技巧。当前绘画基础课程的设置实际训练方法比较单一,并且与当前专业教学存在严重偏差,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造型的基本功上,没有将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绘画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其教学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画家培养和设计师培养,这就是纯艺术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区别。高职院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而设置的,在学生进入校园以后大部分学生对绘画基础课程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学内容与教学前所学习的内容几乎一样,单纯的将绘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归为一类,因此对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失去学习主动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绘画基础教学中过于重视绘画技巧教学,教师在进行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中,没有科学的将绘画基础课与专业课进行结合,导致绘画基础课程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训练目标,高职院校中的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与创作设计之间缺乏有效联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并且还有教师认为电脑设计已经成为当前绘画造型设计的主要手段,可以适当对绘画基础教学进行削减。这一认识存在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会产生一定绘画造型问题,严重影响学生以后发展。当前高职院校中存在问题主要是绘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问题,其次是绘画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问题,这是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性单一,教学价值不高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相比,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后期专业技术的应用,所以绘画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与教学和人才定位相联系。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绘画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学目的始终沿用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目的,忽视了基础课程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因素。教学模式和教学目的单一性,削弱了基础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同时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目标的定位,无法发挥教学的真正价值,从而影响产业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职业教学的需求
教学内容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积累知识基础和前提,教学内容的质量影响学生后期对技术的应用。当前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并无二致,基本以简单素描和传统景物绘画为主,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修养,但是并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W生的发展。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而无法满足设计行业对人才需求。
(三)教学形式存在滞后性
当前高职院校绘画基础教学中存在滞后性,绘画基础教学的主要形式仍然以铅笔手绘为主。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电脑绘画教学软件,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学和绘画效率的提高,同时还能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但是高职院校作为职业培训学校在教学中教学形式比较落后,没有与社会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相结合,导致学生无法快速成长。教学形式的滞后性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四)教学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的最终目的是进行实际运用,但是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实践课程安排比较少,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高职院校教学不仅是育人还有对人才技术的培养,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教学特点,因此导致实践教学课程不断缩短。另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分离,降低了教学的实用价值,与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背离,缺乏对技术的应用培养,无法为社会输送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改革,要求必须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改革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改革教学内容的传统性,传统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在艺术设计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但是从职业发展角度来看,不利于专业的发展,所以进行变革和创新是必然选择。其次从学科建设角度进行教材编写,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教材编写时过于注重专业性,从而束缚专业的开展和教学的进步,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进行教材编写,能够更加贴近实际,同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最后是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所以必须深入到教学的本质中,抓住教材的实用性,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满足职业教育理念的需求。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革
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专业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绘画基础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以将专业技术充分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根据专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计,加深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和认识。另外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景物描绘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元素作为绘画参考物,从而强化教学的实用性。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教学手段主要以纸和笔作为的教学工具,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不利于教学和专业的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改革进程中,加强对教学手段的创新,综合利用新型科技技术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学手段改革措施其一,缩短纸笔教学时间,在以技术为主的今天,纸笔教学依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不能完全依靠纸笔进行教学,所以必须注重社会发展需求,有计划的缩短纸笔教学时间。其二,运用现代化的绘画软件进行教学,科技时代,各个行业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一定的软件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和知识储备,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三,在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加入基本的工程应用软甲进行教学,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要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必须加强基本软件的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绘画基础课程对专业的影响以及作用。
(四)教学保障的改革
在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实现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和合作,在教学中综合融入产业发展、学校教育以及科学研究等内容,实现综合化教学。教学保障改革可以在教学中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融入到学校教学中,学校应当加强对人才市场的了解,将企业和市场的要求与教学相挂钩,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发展中对绘画能力的要求,从而强化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的企业这一场地建立实践教学平台,在高职院校中最为紧缺的就是实践教学基地,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实践类专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中实现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教学价值合实用意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可以邀请企业中的骨干专家进入到课堂之中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的讲述企业内部的文化和当前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现状,让学生对专业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为以后的发展做好的准备。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联系,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工作渠道,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
五、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立足于学科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提升学生发现美以及捕捉美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创新。所以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一定重视基础造型课程教学,从而提高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立足于学科特点进行改革要求脚踏实地,切实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开阔形象思维,拓宽学生的艺术创作思路。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培养高质量设计人才是主要目标。在进行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体现教学的人性化。教师不仅加强教学中绘画基础课程的教学力度,而且在教学中制定适合的系统性的教学计划,并综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绘画基础课程的知识容量。
(三)坚持为社会服务的原则
在进行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意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习,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了解企业需求,以此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设计产业层出不穷,体现创新的重要性,所以必须加强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在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设计能力,通过良好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创新能力,形成开阔性思维。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对整个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对绘画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必然选择。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一定问题,只有切实解这些问题,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晨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6(02):117-119.
[2]月君.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教学改革摭议[J].艺术教育,2016(03):223-224.
[3]徐芬.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初探[J/OL].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01).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本文针对工科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化学》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从教学内容的规划、教材的选用、教学模式的改进等三方面阐述了笔者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 无机化学;教学模式;教学探讨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金(2014GB11091)。
作者简介:吴蕾(1983—),女,博士,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讲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材料科学基础课程。
无机化学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无机化学》课程更是理工科院校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面对的学生也基本上是刚入学的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因此,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甚至毕业后的就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看来,如何提高《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许多高等工科院校大幅度削减《无机化学》课程的学时,而《无机化学》课程本身知识内容又很丰富,所以工科《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就面临着课时少、容量大、任务重的困难,对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根据工科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化学》课程的自身特点,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科发展方向出发,就工科院校《无机化学》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出如下的自我体会和进一步探索。
1 结合专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无机化学不但是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类专业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药类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化学基础课[1]。因此,基本相同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各专业需求的不同,讲授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对于工科院校来说,《无机化学》课程课时少、容量多、任务紧,更是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握好“掌握”“理解”“了解”这3个不同层次要求的尺度,合理分配学时。同样是材料学院,对于高分子材料专业,在化学动力学、化学热力学中要对催化剂的作用及原理,缓冲溶液的配置和选择重点讲授,分子结构中重点抓住几种成键理论,在元素介绍中着重介绍s区氢元素,p区碳族、氧族元素;对于能源与电子材料专业,尤其重点讲授电化学相关内容,如氧化还原反应、电池组成、电动势、电极电势等,在元素介绍中着重介绍s区锂元素,p区碳族元素,如C,Si,Ge等;对于材料加工专业,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内容时要穿插金属腐蚀与防腐等相关理论,在讲授结构化学的内容时重点应放在金属晶体,在元素介绍中也着重介绍金属元素;对于无机非金属专业,在重点讲授化学动力学、化学热力学这些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侧重介绍结构化学及配位化学相关的内容,在元素介绍中重点介绍玻璃、陶瓷材料相关的元素,如p区碳族元素等。
2 合理选用教材
经过教研室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最后采用了牟文生主编的《无机化学基础教程》为教材[2]。该教材结合实际,考虑到工科院校《无机化学》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的特点而编写而成。教材内容深浅适度,在确保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讲清楚、说明白的基础上,以“够用”为原则,不做过多的深入和扩展;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同时也能与时俱进,恰如其分的介绍学科的新动态新发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个章节都精选了一些习题,帮助学生及时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也能锻炼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该教材还配套有《无机化学基础教程学习指导》,列出了相应教材中各个章节的教学大纲,提炼出各章重点、难点,并对各章的课后习题进行选解,对有代表性、难度较大的习题,做出详尽而规范的启发、引导和解答;除此之外,每章还配有自测练习题,可供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们对该教材普遍反映良好,教材难度、深度适中,自学性也很好。
3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重视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根本。因此,一开始就要让学生们意识到无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从内容上说,它既有无机化学课程自身丰富的知识内容,还承担着为后续课程做必要准备的特殊任务,是其他3门化学基础课(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基础。另一方面,无机化学课程大多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教学对象是刚步入大学的一年级本科生,他们在学习方法上还没有摆脱中学时期的内容少、练习多、课上老师反复强调的学习模式。因此,在教学模式上,要逐渐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授课、学习方式,尽量培养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完成从中学到大学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大学的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教”与“授”,而更多的是“引导”、“启发”进而去“发现”,所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非常重要。比如,可以在绪论课上就让学生们了解到无机化学所涉足的领域有多广,在一些前沿科学领域的作用有多重要,可以举一些实例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如列举一些无机化学在纳米材料、无机膜材料、超导材料、气敏材料等新材料、新能源的合成制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实例。同时,每章的入题也可以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入手,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带着问题开始一章的学习,以寻求答案的方式去探索知识点,这样既能结合实际把知识点说透,也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饱和蒸汽压概念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们观察一个实验现象:蔗糖水和纯水静置后水面上气压的变化是不同的,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区别?”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进而展开这一章知识点的讨论学习。
3.2 借助多媒体手段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相比较,也体现出了许多独特的优越性,如生动、形象;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3]。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互结合,能达到互相补充、完善,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然而我们发现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有一些方面还是值得深思和进一步探索的。
首先,要保证多媒体课件内容与讲课思路的统一。课件是为授课服务,作为授课内容的载体起到辅助作用,所以,在制作课件前要吃透教材,根据教学大纲提炼出重点、难点,理清整个授课思路之后再设计出符合讲课思路的课件。其次,要注意课件的美感。借助多媒体制作软件,使得课件在背景、构图、文字、动画等方面精心搭配,既要做到清晰明了,也要赏心悦目,让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同时具有艺术性的课件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再则,要充分利用影像、动画资源。尤其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或原理,单纯文字的表述可能显得苍白无力,难以接受和消化,而如果借助一些动态的影像资料或形象的三维动画模拟,理解起来则直观简单的多。比如在讲授原子轨道、杂化轨道等一些量子化学基础理论的时候,我们就借助了三维动画模拟,效果很好,学生们接受很快,事半功倍。最后,多媒体课件不可能一次两次就能做到尽善尽美,同时它也并不是一个死板的教案,在使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情况不断修改、完善,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活动能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尤其是对于课时少、容量大的工科《无机化学》课程显得尤为有效。但是,多媒体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公式推导及例题讲解的过程中,传统的板书模式更能把问题讲清楚、思路理明白,必不可少。
3.3 重视实验课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无机化学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实验密不可分,因此要学好无机化学毫无疑问必须重视实验课。(1)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同时锻炼学生协调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做到脑想、眼看、手动、鼻嗅、耳听。(2)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结合,观察的目的是探索和发现问题,达到对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观察越丰富、准确,认识就越深刻,思维也就愈加活跃、广阔。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实验或者针对一些实验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操作,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实验课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验目的及内容,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同时,可以把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加以实际运用,强化课堂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4)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每一个微小的实验现象都要做到观察细微,记录仔细,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上,做到科学、严谨、真实,不编造实验现象,不伪造实验数据,真实记录每一个数据和实验现象,然后做出客观分析。
4 结束语
随着学科的发展、专业需求的改变,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随之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适应需求,不断的改变、完善,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龚孟濂,乔正平.基础无机化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1,26:20.
[2]牟文生,于永鲜,周硼.无机化学基础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9.
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已使以前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师角色、教材使用、学生知识的获取重新定位。作为一线教师,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下面对有关化学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积极应对
转变观念是关键。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新课改要求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探究型转变,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适应现代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变以往的传授者为促进者,学生管理者为引导者。积极主动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设计多种教学方法。
二、转变教学策略,培养思维学生
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智力的过程。传统教学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强化训练,而忽略各种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以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科学内容作为探究活动的载体,活动形式以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为主;从过程来看,学生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查资料、验证、下结论的过程。探索能力是一个高层次的能力,对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要求极高,但在探究中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学生终身受益。
三、营造激情、对话、开放的课堂
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的是信息,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产生智能意义,才能变成学生认识结构中的知识,师生传递信息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也在此体现,因此,优化课堂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有亲切的教态,课前充分准备,讲解教学内容不死板,善于创设各种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问、讨论,与学生对话,直接暴露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当堂解决,提高教学效率。最后,要研究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三种基本课型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课堂。
四、研究教材,活用教材
新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以学生情境的创设为手段,因此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但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广泛的,这就要求教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整体把握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教书不是耍贫嘴、说笑话,也不是抖包袱、吊书袋。一切脱离教材,不切实际的调侃,都有哗众取宠之嫌。与此相反,只有博览群书,深挖教材,不断研究课标与考试说明,具备一桶水、一井水的知识功底,带着深厚的爱生激情,披文入情,把握知识要点,体会感情空间,才能理清教材思路,融会贯通。
在化学实际教学中,我体会到两点:一是对教材内容不要补充过多、过难的知识;二是以实验为基础,老师应创造条件,多做实验,不要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能做学生实验的尽量不演示,或让学生走上讲台代替教师做演示,其他同学观看,讨论指出问题。
五、研究学生
新课改强调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采用谈话交流、问题检测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知识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补充或删减部分知识,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堂教学安排,做到有的放矢的地备课和授课,增强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要研究学生心理,课下做好心理教育,构造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信其师从而重其道,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思考身边的事,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手的良好习惯。
六、学习多媒体知识
通过多媒体了解外界有关教育教学新信息,使其成为教师备课资料的一个来源。例如在《环境保护》一节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从网上找出很多环境被污染前后的对比照片,分析污染原因,讨论解决的可行性办法。通过讨论,学生印象深刻,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借助多媒体,也可使一些抽象的、微观的化学知识形象化,更易于学生接受。
七、锤炼语言,勇于探索
一、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教学中依据学生已有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可让学生由商不变的性质去发现。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什么叫商不变的性质,并列举与1÷2相等的算式,我从中选出1÷2=2÷4=3÷6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回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黑板上的1÷2=2÷4=3÷6改写成12=24=36,再引导学生从左往右看,从右往左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看谁能用商不变的性质改换成有关分数的语句。顿时,同学们七嘴八舌,渐渐地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根据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时机,引导学生自己去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定向盘和指南针,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一面镜子,为教和学指明了方向,制定目标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有些目标,可让学生课上提出。如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时,可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设计成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那么学生对自己设计的目标完成时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效果肯定会更好。
三、充分利用教材,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讲解、去提问、去归纳。
1、根据教学知识特点,启发学生自己讲解道理。
课堂教学毕竟是学生学,如果仅有老师“讲”,学生就始终处于“听”的被动地位。使得他们的数学素质也得不到培养。为什么让学生“讲”,老师“听”呢?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基于这种思想,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解的知识,可采取先出示结论,再让学生探索道理,并自己讲解道理的教法。
例如:讲“小数的性质”时,我先告诉学生:0.30=0.3,再让学生找理由,讲解这个结论的正确性。结果有的学生从元、角、分来讲解道理,利用自己经常碰到的商品价格,举例验证:如手套每双2.50元,实际付钱2.5元,即205.=2.5.学生要讲道理,也得搜肠刮肚,灵活应用旧知识,这远比由教师指出所用的旧知识效果要好得多,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
2、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启发学生自己生疑、质疑。
“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10个问题。”这话虽然有点夸张色彩,但至少可以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真正的学习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途径。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我问学生: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顿时,学生活跃起来,有的提出什么是上旬、中旬、下旬,有的提出什么是平年,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会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去,激发了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去小结。
[关键词]高等农林教育 普通化学 基础课 教学改革
普通化学是化学科学的导论,该课程主要介绍对化学二级学科和专业课有普遍意义的化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是农林院校本科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其教学任务是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近代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现代化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以至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化学问题。但是普通化学的教学往往存在不少困难:(1)内容多而学时少。随着教改的进行,基础课的课时不断被压缩,而教学要求和大纲又没有相应降低。而且,高校扩招无疑使地方农林院校(本二批生源为主)的生源质量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素养,对教师确实是一个挑战;(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接触普通化学的大一新生,少了升学压力,再加上大学校园活动频繁,生活丰富多彩,在学习上必然会有所放松。同时,不少大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于基础课的学习热情缺乏,“60分万岁”的现象十分严重;(3)教师缺乏农学专业知识。农林院校的化学教师一般毕业于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化学专业,缺乏农学专业背景,因此,不能很好地将化学教学贯穿于农林教学体系中,教师在授课时未能与学生的专业结合,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培养学生对普通化学的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新生入学,往往较难适应大学阶段教师授课方式的转变,而自身又未及时主动地调整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尽快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次课前事先浏览本次课的内容,并复习上次课的内容。教师可通过2~3个小问题来复习上次课的重点内容,同时调动学生主动复习的积极性,上课过程中要交代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后适当小结。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普遍反应调整教学的节奏。每章布置作业,及时批改、讲评,并要求学生及时做好每章的总结,便于今后的复习。教师及时将习题答案和课件发到公共邮箱,以便学生参考。公共邮箱的使用除了便于上传资料,还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电子邮件可以和学生进行个别交流,释疑解惑。
教师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能让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基本上是平时作业占10%、期中考试10%、课堂表现占10%、期末考试占70%,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课教师仅在绪论中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往往是不够的,应该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社会的科技进步及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没有相当的化学基础不可能学好自己的专业,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在《气体与溶液》这章介绍稀溶液的依数性时,可联系到农业的生产实践。多数作物有一定的抗旱抗寒性能,这主要是植物为了适应逆境条件,会主动积累一些可溶性糖,致细胞液浓度增大,蒸汽压下降,从而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另一方面,凝固点的下降又使作物有一定的抗寒性;另外,还可联系生活实践,引导学生理解在严寒地区,氯盐融雪剂用于道路除冰的原理;在汽车水箱中加入乙二醇、丙二醇、甘油等非电解质,可以使汽车水箱抗冻,在零度不结冰的道理;讲到渗透现象与等渗溶液时,可举输液的例子。红细胞的渗透压与0.9%的NaCl(生理盐水)、0.278mol•L-1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相同。若把血液放入小于0.9%NaCl溶液中,水就渗入红细胞中,红细胞溶涨以至破裂,医学上称为溶血,若放入大于0.9%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中的水分就渗出,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红细胞逐渐皱缩,即胞浆分离。因此在医疗工作中,不仅大量补液时要注意溶液的渗透压,就是小剂量注射时,也要考虑注射液的渗透压。但临床上也有用高渗溶液的,如渗透压比血浆高10倍的2.78mol•L-1
葡萄糖溶液。因对急需增加血液中葡萄糖的患者,如用等渗溶液,注射液体积太大,所需注射时间太长。当高渗溶液缓缓注入体内时,可被大量体液稀释成等渗溶液;在这章的学习中还可适当介绍超临界流体及其在食品、医药、化工行业的应用,这样即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增强学习兴趣,不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要贯穿两条主线,第一条是从宏观的热化学开始,引入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第二条是从微观的物质结构基础开始,联系元素周期律和化学键的本质介绍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
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会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将文、图、声、像、动画等各种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结构,通过三维动画、视频图像等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全方位地获取丰富的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还能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向学生提供较大的信息量,也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多媒体课件在介绍原子结构、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等章节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程中切忌把自己变成一个放映员和播音员的角色,要注重讲解。当然,学生保持长久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切忌“满堂灌”,要适当提问。提问可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同时便于学生更好的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一个化学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方法可以有四条途径:
(1)用各种物质的标准吉布斯生成自由能乘上相应的化学计量系数;
(2)可用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
(3)可通过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4)可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电池电动势来求:。
其中,公式(2)与(3)相结合还能得出van`t Hoff方程式;;,求解不同温度下的Kθ或是化学反应的摩尔焓变。
通过归纳总结,学生能掌握求解化学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的方法,涉及到具体的化学反应时就能得心应手,不用死记硬背。
四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实验课的教学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作风并为后续专业课实验和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例如,在试管中注入5滴0.1 mo1•L-1硝酸银溶液,滴入0.1mo1•L-1氯化钾溶液,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加氨水,AgCl沉淀溶解,
硫化钠,生成黑色沉淀。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难溶物的溶度积和配离子的稳定常数解释上述一系列现象。并通过平衡常数的计算说明反应进行的方向(从沉淀到配离子的反应)。
五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教师应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讲授的内容要注意经典的基础理论与科学前沿的结合、化学理论知识与学生专业的结合。教师要在熟悉本专业的基础上,努力通过科研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教书是基础,科研是龙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作为农林院校的化学教师,本人在职获得了农学博士学位,这阶段的学习使本人有了较好的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与学生在专业上的共同语言也多了,感到教学更有针对性。
总之,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严于律已,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既教书又育人。通过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专业课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曾盔,李志光.农业高校化学教学质量问题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3,12(3):23-24.
[2]赵士铎.普通化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19.265-266.
[3]张守国.等渗、高渗、低渗溶液与人体健康[J].生物学教学,2007.
[4]陈平.浅谈有机化学基础课的教学艺术[J].化工高等教育,2006.
[5]朱志昂.主讲基础课21年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6,8(5):15- 16.
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如“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必修模块中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分类类型介绍,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根据分类标准进行类别判断。至于各种情况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等知识都将在相应的选修模块中进一步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更好地理解知识,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新课要求与模块学习结束时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比如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重要的化学知识,在前两章有了初步印象后,在后续所有单元学习中必须反复出现,反复应用,在必修模块全部结束时,才提高到期望的要求。在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时,有些内容是必教必考的,而有些可只教不考或者选教选考,有些则选教不考。根据教学需要而增补的内容一般不纳入考试的范围。
2.归纳综合,联结知识网络
相对于初中化学而言,高中化学更深刻地揭示了化学的规律性和系统性。在知识结构的构建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中,注重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结合,并在各级考核体系中注重对学生推理能力、举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由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和知识体系的梳理不可能面面俱到。另外,有些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过于依赖老师,不能及时处理知识,其后果是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是很清楚,时间长了,便成了一团乱麻,觉得越学越艰难,成绩一路下降。因此,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在一节课、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学完后,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与 原有知识建立联系,总结出适合自己记忆的规律性的东西,归纳综合,联结知识网络。如此,所学知识会自然形成层次分明,有机融合的知识体系成为日后备考的坚实基础。
3.培养综合素养,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
化学新课程、新教材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对以往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的同时,对凸显学科综合素养的内容适当提高了教学要求。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其净化与治理、燃料的开发和利用、化学与生活、金属与金属材料等内容,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这些内容都零碎地分布在有关学习单元中,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新课程从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角度对这些内容进行了集中处理,使之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呈现,促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和审视相关内容。再如,新课程在化学实验的要求上,更加重视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描述不再由教材直接提供,而是由学生结合实验探究的过程,自我发现、自我分析并归纳实验结论。显然,新课程在有关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表述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上,较原来的课程有了较大提高。
在高中教学阶段,积极开展对义务教育化学新、旧课程内容标准的对比研究,针对当前高中化学因尚未实施课改而带来的课程内容方面的脱节,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层落实弥补工作,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这是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确保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4.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教材重点、难点的突破
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人体的五个感觉器官中,就记忆百分率而言,视觉占30%,听觉占20%,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视、听并用时,记忆效率可达68%。实验证明,参与的感官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按照巴甫洛夫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手脑并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正符合这个理论。学生学习时,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
5.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目前书刊上介绍的化学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探索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学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掌握好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如启发性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地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应用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6.深入探究学习,做研究型教师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非化学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专业开设的传统课程,主要面向非化学专业本科生。现在已成为与化学密切相关且必需开设化学课的非化学专业如药学、生物学、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重要公共基础化学课程。该课程是上述专业所有化学课程的基础,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化学知识的深入了解及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起到基石的作用,即“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基础的基础。
在武汉大学,自从设置生物专业以来就有此课程,目前是药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及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公共基础课。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上述专业的院系安排化学课程学时逐年减少,比如药学专业,开始是108学时(包括化学实验),后减为90学时,目前再减为72学时(不包括化学实验课)。学时少或学时逐渐减少,而专业所需化学基础知识内容很多,再加上由于高中课程或高考科目的不断改革,除个别参加过化学奥赛的学生外,这些专业本科新生大多数化学知识基础薄弱。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基础课的基础,所以上述专业的各院系多年来都是放在第一学期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由于专业科研创新的深入和研究热点的涌现,对这些专业本科生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除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必须扎实外,还要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和不系统,学生创造能力就成为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所以教好和学好这门课程对新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积累和科研素质培养至关重要。
本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最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化学基础,为其他化学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石。该课程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还要效果好。我们根据学生的现状和专业特点对化学知识的要求,提出我们的教学目标:打下扎实化学基础,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强调效果和分数的统一。
下面根据我们多年来教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亲身经历,谈谈非化学专业本科生“无机及分析化学”这一基础课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体会,与兄弟院校同类课程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学过程
该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课堂提问与练习,师生互动,结合化学实验课,进行教学。
课程排在第一学期,现总学时72学时,每周6学时。要求学生掌握很好的化学知识特别是作为基础化学知识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知识,要预先了解新生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状况:大多数学生没有初步系统学过化学,约1/10没有学过化学,个别人是通过化学奥赛班学习较系统的化学知识。所以说,整体化学知识底子薄。根据新生情况,无机化学内容比例要大,占42个学时,分析化学30学时。
1.教学目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药学等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但授予学生必需的理论知识,还要根据该课程实用性较强的特点,培养学生严谨、精细、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了解该课程内容以及与其他课程和科学知识的关联,积淀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特别打好无机化学基础。分析化学要求树立起一个严格“量”的概念和如何实现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反应、基本公式、基本计算和基本实验(“六基”)。
2.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对课程中知识点、难点、重点明确掌握,思考题和习题都会独立正确完成;如果有学生不听课保证可以获得修课通过,教师可以同意其直接参加考试。考试成绩绝大多数为优良。按照这样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进行教学和检查教学。具体到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熟悉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定义。重点掌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元素与化合物的基本性质、酸碱反应、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反应与平衡以及基于四种化学反应的容量分析方法的有关理论、概念和计算。熟悉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和重量法、吸光光度法的方法及原理,熟悉分析化学中的试样分解和数据处理。
二、课程建设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主要在教师队伍及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1.教师队伍及教学指导思想
该课程历史上就由分析化学专业教师开设。化学分析方法原理建立在无机化学反应的基础上,因此要求任课教师不但有熟练的分析化学知识,还要有更扎实的无机化学知识,因而教师队伍建设也成为该课程建设的根本。需要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知识水平,注重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梯队层次和年龄结构等,将打好学生的化学基础作为教学指导思想。我们选择高水平的教师和老教授负责主讲“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主讲教师的培养和传承,坚持老、中、青传帮带机制。课程讲授分A、B角,采用课程教学组负责制,前者为课程负责人。
2.教材建设
该课程的教材初版于1994年。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最重要工作,能使教师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和熟练,有利于教学效果提升。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先后合作编写了多版《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在教材修订中,在保留上一版教材特色的基础上,坚持精选教学内容,强化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紧密联系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更新教育观念,注重素质、能力和思维方法培养,拓宽知识范畴,适当反映学科发展新成果。第三版除了系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外,编入了许多在无机化学方面出现的新研究成果,如锂离子电池和超导材料等。按课程建设要求,每过几年都要编写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编写人员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他们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丰硕的科研成果,能使教材具备良好的系统性和先进性。
3.教学方法
我们多次对上述专业(如药学专业)的新生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地区不同化学课程或有或无,即使有化学课开设时间也不同,较好开设化学课的不到10%,没有开设过化学课的有20%,所有新生基本没有做过化学实验,总的情况非常不乐观。由于该课程内容多、学时相对少、学生基础化学知识薄弱等因素,需要从教学方法上着手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既打下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基础,也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基础,突出重点与解决难点相结合。结合课程特点,加强“六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反应、基本公式、基本计算和基本实验)的系统学习,要求所有学生会背元素周期表和知道变价元素的所有价态。所有学生基本做到“六基”优良。实行学习课程知识与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化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课堂强化训练,随时布置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可以看书,不可讨论,当堂交卷。也专门进行课堂教学讨论,随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解答,比如分析化学内容中的络合反应与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系数。加大课堂提问和练习力度。从严要求,加强课堂管理,坚持课堂提问和课堂强化练习,多用时间每课必问,多问少讲,边问边讲。巩固所学知识,牢固掌握,针对不肯记忆的学生,重点加强记忆并考查其化学知识熟练程度。
(2)组合兼并和协调相关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多,要突出重点,还要保持连贯性和系统性,所以要对内容进行整合和调整,避免重复。比如,把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涉及的四大反应类型和化学反应平衡内容整合在一起讲授;分析化学的滴定分析原理和具体技术操作与分析化学实验课放在一起介绍,让学生了解滴定分析原理和多次练习掌握分析操作技术,包括阿司匹林药片中乙酰水杨酸含量的测定(酸碱滴定实验),胃舒平中Al3+、Mg2+含量的测定(络合滴定实验),高锰酸钾法测定医用双氧水中过氧化氢含量(氧化还原滴定实验);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与分析化学中沉淀滴定原理、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和试样分解结合在一起讲授,如卤素、氧族、氮族变价元素及化合物与碘量法、高锰酸钾法、重量法和有机试样的消化分解可以结合在一起,这些内容涉及许多反应,如通过控制pH值进行氢氧化物沉淀,氨水-铵盐和氧化锌缓冲法,硫酸盐沉淀,卤化物沉淀,硫化物沉淀和磷酸盐沉淀等,略举反应方程式例子如下:
这样既能表达元素和化合物性质,也能说明它们的应用原理和用途,能够实现用较少的学时讲授较多的内容,同时避免重复。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这样的可结合点非常之多。
(3)有针对性地认真备课和讲授,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根据授课对象讲授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有快有慢,循序渐进。先讲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运用好教材,基本按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进行教学,穿插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的例子,但要灵活掌握,以学生学到知识、效果好为目的。
(4)理论课主讲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的实验课。注重化学实验,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理论课生动、有趣。理论课教师不能脱离实验课,同时要和其他教师沟通,除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外,还要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结合开放实验弥补理论课的遗漏和巩固重要知识点,如无机离子鉴别和络合滴定副反应系数及能否准确滴定判别式应用。通过实验、实践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操作技能和技术。
(5)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坚持定期进行答疑和习题课。新生第一学期相对课程较少,可把更多时间用于化学课程学习,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分类辅导讲解,如概念类、原理类、反应类、方法类、浓度类和计算类等。比如,提出难题供学生练习,去开放实验室做化学实验,多布置完成课后作业。注意课后搜集课程意见和辅导。
(6)课程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多与管理新学生的院教学干事和学工部人员联络,查找对学习该课程不重视的学生(如缺课,经常迟到和作业完成不好的),对他们还要补漏和加强课程重点知识的学习。
(7)建立符合课程特点的有公信力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学生课程成绩由课后作业、课堂练习、期中考试与阶段考核和期末考试构成,期末考试比例最大(50%~60%)。从严要求进行教学和评价教学效果与质量,是该课程建设的宗旨。从不向学生划定课程考试重点,哪怕占课程成绩比重较大的期末考试,提醒和告诉学生课程知识重点随时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六基”从严要求和练习,每次课堂练习就是相当于一次考试。多年来不及格比例1%左右,超过80分的达50%以上。不及格者确实是不够给及格分数,坚持“给分有据”。
(8)教学效果应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重点及难点的关系。基础知识有许多是重点,重点也包括难点,有些难点不是重点。首先要学生掌握好课程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牢牢记住重点,能够理解难点。考试和考核内容就是重点知识和基础理论,如化学键和分子间的力、化学反应类型与化学反应平衡、变价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分析化学基本知识、分析数据统计处理、滴定分析原理和方法等。
三、体会与思考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以学生学好基础知识为第一中心,做到学生化学知识的系统完整和熟练运用。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堂强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非化学专业新本科生化学基础薄弱,但他们都是高分考入大学,天资聪颖,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再加上作为新生,求知心切,渴望在大学课程学习方面再有新绩,只要善于引导,教学方法得当,完全可以把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学好,并具备丰厚的化学基础知识。开课时间为第一学期,对于新生,开头开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事实上,新生(药学等专业)学习非常努力,绝大多数学生听课非常认真,课堂纪律很好,使人欣慰。讲课时教师心情愉快,有问必答,师生互动相得益彰。由此联想,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后学工管理要注意新生的渴求和心态变化,所以要加强新生的微观管理,让他们短时间从思想上真正成为成年人。
该课程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还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课堂教学管理。从严要求,不准迟到,有事请假,抓住班干部和学习委员示范配合课堂教学效果,多年到课率基本100%。
(2)针对课程部分章节内容,如元素和化合物性质,开展学生互动。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开放实验,让学生课下准备、课堂表达、互相提问、老师检查,尽可能全面掌握该部分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