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筹学的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业与数学结合度
专业列表:哲学、宗教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英语、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民族学等。
如果你选择了这类专业,对于数学你完全可以表示无所谓。且不提不少文科特长的院校根本就不安排数学课,即使需要学,也就是作为一些科普性质的课程,其难度就相当于“科学松鼠会”,仅仅是在扫盲阶段。比如:一元微积分、概率统计初步等。这些是在高中的数学基础上做一点提高。一元函数微积分会涉及导数的概念和几何意义,根据函数的意义求导数等。概率论统计初步与高中的概率基本一致――了解随机现象、随机试验的基本特点;理解基本事件、样本空间、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之间的关系;理解事件之间和、积、差运算的定义,掌握其运算规律。在此基础上,再比较简要、系统地介绍一点数学发展史,介绍一些经典数学问题、传统数学分支和当代数学科学的发展,通过史实与例证来揭示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思想方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等。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学生知道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对近现代数学的概貌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接触一些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让习惯于“死记硬背”的文科脑袋,受到一点形式逻辑和抽象思维的训练。
所以这类专业学数学,几乎是“玩票”性质,让你在诗山文海中缓一缓,从感性世界到理性世界有个过渡。不过你要真心不爱接触数学,那就选择一所以文科见长的院校,做一个无忧无虑的纯文科生吧!
专业与数学结合度
专业列表:主要为管理学类专业,如工商管理类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还有公共管理类的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
这类专业多数文理兼招,自然对数学的要求要上一个等级,同时,经济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还有大量的交叉学科,如人力资源管理的财务管理、财政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管理会计、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会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原理、微积分、线性代数、运筹学……这些都是学生的必修课,基本上都跟数学沾边,因为上述专业今后的工作涉及人员测评、薪酬的制定等,都需要统计学、计量学做基础,而微积分、线形代数和概率又是统计和计量的基础。市场营销专业也是如此,要掌握市场的情况,对市场进行调查与研究也离不开数学这个工具。同理,管理类的其他专业都是需要数学的,当你学到运筹学、线形规划和许多基本的管理学方法时,就会发现微积分和线性代数是多么有用。因此,可以说,数学是这些专业的基石,是非常有用的基础课。如果到了大三、大四你决定考研,或打算转专业读研,就会庆幸自己学习了数学,而纯文科的学生就只能从头学起,还要面临着长期不接触数学脑子“生锈”的风险。
不过比起一颗星的数学结合度,两颗星难度当然有所升级。在微积分上也从一元微积分升级到多元函数微积分,
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在加强应用性的同时,数学的难度也明显相对于一颗星的哲学、汉语言专业有所提升,足够让本以为到了大学就能逃离数学的你,倒吸一口凉气了。所以在选择这类专业之前,也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专业与数学结合度
专业列表:主要集中在金融类专业,如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保险、金融工程、贸易经济、税务、投资学,此外还有逻辑学、应用心理学等专业。
这些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多元统计分析、应用随机过程、实用回归分析、精算学原理、西方经济学、保险学、融资学、风险分析……什么?这些课程不是给理科生学的吗?没错,这不是你的幻觉,这些专业虽然打着文理兼招的旗号,却是大行理科课程之实。这些专业很多领域的研究都需要用数学进行建模。如投资学需用风险分析来对项目进行评估;保险专业需要用精算学来开发保险产品;统计学专业需要用随机过程进行数据分析,这门课程更有着随机过程随机过的美名。虽说文科生也要学基本数学,那这里对数学要求高到什么程度呢?因为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划分,跟中学的文理科不是一一对应,在大学的专业中不会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像金融行业的“游戏规则”就是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上的,金融是一门理性的学科,理性的结果往往是通过数据来呈现的,一来这类专业的学生每天需要做大量的练习和演算,难以摒弃数学这个工具;二来他们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建模技巧和对金融市场进行实证研究的技能;再次他们还需要具有较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专业就是为文科生中的数学强人所准备。
关键词:分方向教学;偏基础方向;教育方向;偏应用方向
前言
实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要求。
首当其冲的要建立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人类历史文化组成部分。承载着很高的文化价值。;数学也可以被看作是一门语言,培养理性的思维,用数字符号组成的一种语言表达方法。数学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途径。使学生已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逻辑推理,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所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更加是一个工程。凭借着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完成这项任重道远的任务。传统教育方式和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束缚。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被规律,经验,遏制了自己思考能力的发挥。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在数学与应用数学创新能力,我们要打破枷锁,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医培养创新能力为优先的教学理念。
1.分方向教学的必要性
1.1 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分方向教学
由于遗传以及教育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现象,在不同的学生当中,他们的技能和基础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的客观差异的学生和有针对性的措施,针对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是学生得到最优化的教育和发展。
1.2 学生的就业压力需要分方向教学
以前的大学招生采用是国家采取分配制度,如果考上了大学就在将来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此类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上大多是从事是教育行业。如今的高校扩招,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就业矛盾在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更需要社会的力量的大力帮助。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教学方向,应该全面培养,拓宽就业面。改变就业渠道单一的现状。
1.3 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需要分方向教学
学生在受教育的时候,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融入到社会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本性特点、和毕业的之后的发展规划。划分方向因材施教。学生学习知识符合他的爱好和兴趣,以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学生学习知识和未来的职业,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2.分方向教学的实施方案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点的教学基本思路是:学生入读两年的公共课学习教育,心理学和数学必修课程,两年后分方向学习,在符合自己的的利益和的爱好,毕业后从事职业相关的课程。
2.1 前2年的数学基础教育
新生入学后前两年按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应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培养,所开设的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师职业技能、哲学原理和形势与政策等。
2.2 后2年的分方向教学
学生爱经过两年的学习生活后,根据本人的兴趣特长,以后的职业规划选择专业的方向。,学生分班:教育方向班、偏应用方向班。分班的原则是:数学成在逻辑和抽象思维必要优异的学生并对数学有着较高的兴趣;基础比较牢固的,有意向投身到教育事业的,语言表达流利的学生。划分到教育方向学习。;善于动手的学生并能够将所学的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的学生划分到偏应用方向班学习。
2.2.1教育方向
教育方向班开设的课程有:数学建模、数学方法论、初等数学研究、数学竞赛、数学教师技能、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数学教学论、CAI课件制作、、离散数学、计算方法和企业管理等课程。培养目标是:熟知理论知识,熟练的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掌具备数学建模、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道近代数学的发展史。
2.2.2 偏应用方向
部分应用方向类课程有:数学建模,线性规划,运筹学,会计,数学和投资,离散数学,计算方法,企业管理学校,与学生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基本理论方法的方向,接受基本训练数学建模,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有一个好的基础训练,这样在数学理论和数学应用的两个方面都有着良好的教育,并且有强烈的创新,科研,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和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数学在教育中有着积极长远的意义。
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逻辑和定量思维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有利学生形成数学的思想模式。严格的数学素质,学生将在量的洞察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和方法。因此,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4.结语。
因此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要下很大的功夫。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做了初步探究,从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大学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学改革、构建合理的机制。
参考文献:
什么是数?
开天辟地之初,人类就开始与数打交道。数即是数目的意思。正如《汉书·律历志上》云:“数者,一十百千万也。”
数进入数学体系就成为它的最基本概念之一,数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并且永无止境地发展着。从古至今,以自然数为开端,接着是有理数与无理数、正数与负数、实数与虚数,直至复数,共同构成数的概念不断拓展的系列。每一次拓展都是一次创造思维的跃升。
什么是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古时候,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便获得了数的概念和一些简单几何形体的概念。自此开始,到16世纪,创立了包括算术、初等代数、初等几何和三角的初等数学。17世纪引入变量概念是数学发展史中的转折点,这使得运动和辩证法进入数学,开始研究变化中的量与量之间相互制约关系和图形间的相互变换。近年来,由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又由于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对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作用也显示得更加清楚了。至今,现代数学已经形成了包括数理逻辑、数论、代数学、几何学、拓扑学、函数论、泛函分析、微分方程、概率论、数理统计、计算数学及边缘学科运筹学、控制论等在内的庞大体系。
与数的发展一样,数学发展史也是创造思维不断发展的历史。
数学是中小学生的主科。数学学习是中小学生增长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广阔天地。
一.驴唇怎能对得上马嘴呢
阴错阳差的巧事,张冠李戴的误会,在大千世界,这等笑话,时有发生。可是,在数学课上,难道也会发生驴唇不对马嘴的事情吗?
(一)平地起风雪
话题是从一道浅显的代数题引发的。这是一个发生在某中学初一新生的一节数学课上的小故事。快下课时,老师出了一道题:“若a为自然数,说出a以后的7个连续自然数。”一个小女孩举手抢答:“a,b,c,d,e,f,g。”话音刚落,便引起哄堂大笑,老师也愕然了。女孩觉察到,自己的答案,驴唇不对马嘴。出了笑话,落个满脸通红。
接着,一个男孩起来补正:“a+1,a+2,a+3,a+4,a+5,a+6,a+7。”尔后,下课铃响了。
事情平平常常。一个女孩答错了题,一个男孩纠正过来,全班同学都明白了正确答案。下课,大家就都散了。
那么,这件事是否到此就算了结了呢?
请思考10分钟,然后,发表你的见解。
单兵——我看是了结了。老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完成了学习任务。
焦小敏——如果说没有了结,那就是老师还得教育同学们,不要把这事当成奚落那位小姑娘的笑柄。
张娟——还有,班上的同学也有义务鼓励那位小姑娘。
赵燕——直截了当地说,我认为没有了结。因为任何结果都有原因。小姑娘答成“a,b,c,d,e,f,g”这是她思维的结果。那么,她一定有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其中深藏着错误的原因。老师与那个小姑娘的任务是找出原因,避免再错。如若不然,再遇类似问题,也许她又答成“甲、乙、丙、丁、戊、己、庚”呢。
肖冬春——我同意这种看法。换句话说,知道男孩答案正确,并不等于找到自己的错误原因。
韩小彧——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又都有一个绝对化的框框束缚着。这就是姑娘的答案一无是处;小男孩的答案绝对正确,天衣无缝。这个框框正是上面5个发言的潜在的共同前提。当然,错误答案之正确部分及正确答案之不足部分,如果真有,我现在还未想出。
赫峰——她提出的问题,是一条崭新的思路,很有启发。我发现小姑娘的答案中有一个合理的因素,7个字母与题目要求的7个自然数合得上。
曹博——这么说来,错误答案中的合理因素,可不止这一个。题目要求“a以后”,按照英语字母表由b到g都在a以后。
姚树——题目要求“连续”,按英语字母表,从a到g是连续的,并没断开,也没跳跃。
祝越——7个符号都可以表示自然数。这一点。也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李河——这么说来,“a以后”、“7个”、 “连续”、“自然数”4大要素都合乎题目要求,错在哪里呢?
讨论至此,真是平地起风云。看来已经结束的问题,却又引出一片新话题。况且本来被公认为绝对错误的答案,现在却找不到一点破绽了。
(二)罕见的对话
正像大家的看法一样,当堂听课的主任觉察到:这件事并未结束。
下课后主任与老师讨论,老师认为“a+1”到“a+7”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全班已懂,教学任务已告完成。主任又去问学生。大家说那个小女孩在小学时,特别喜欢英语。主任领悟了:小学时只是在英语学习中才见到过a,题目似乎要求写出“a以后的7个”来,自然,a,b,c,d,e,f,g”在头脑中出现了,又在口中说出了。这正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副定势起了作用。
尔后,主任将女孩找到办公室。先肯定她喜欢英语,大胆举手的优点,接着是双方一连串的对话。
“那题明白了吗?”
“明白了。”
“你的答案呢?”
“全错了。”
“一点对的地方也没有?”
“没有。”
“一丁点儿都没有?”
“没有。”
“真的吗?”
“我没想过。”(唉!没有想过就坚定地认为自已全错了!)
“现在想想看。”
“想不出。”
“b,c,d,e,f,g,不是在a以后吗?”
“是”。
“字母不是说了7个吗?”
“是”。
“7个字母,排列有序,为什么不跳着说呢。”
“题目上说……”
“你看,‘a以后’、‘7个’、‘连续’,都有了。这些字母又都能表示自然数。那么,哪有错的地方呢?”
“咦,怎么没有错的地方了呢?”
最后,在主任启发下,发现了错误:对于这些字母,没有给出符合题意的数学含义。一句话,把英语字母转化为数学符号的任务,没有完成。
找出错误原因,就能纠正错误。简单说,将7个英语字母赋予符合题意的数学含意就是了。这样,找到了与众不同的答案:若a为自然数,令a'=a+1,b=a+2,c=a+3,d=a+4,e=a+5,f=a+6,g=a+7,则a',b,c,d,e,f,g”便是正确答案。
就是这样,正确与错误之间,只有一小撇之差。
还应指出,运用这种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求解此题,正确答案是无穷尽的。即使是“甲、乙、丙、丁、戊、己、庚”,只要将其赋予符合题意的数学含义,也能成为正确答案。这么看来,把“a+1,a+2,a+3,a+4,a+5,a+6,a+7”看成唯一正确答案,失之于思维呆板,并且导致片面性和绝对化。
(三)深刻的启示
中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错误常见,改错也常见。但是,这样的改错方式从未见过。
这样的改错方式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是多方面的。
1.在变通性的动态思考中更深刻地掌握数学新原理
掌握数学概念和原理,运用相关概念、原理解答数学问题,从而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这是数学学习的基本任务。
用符号表示数是代数学的根本特点。在小学算术中只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固定的具体数目。而在中学代数中,就要用抽象符号表示多种多样的数学含义。用符号表示数的课题,是代数起始课的重点和难点。上面的题,正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个代数原理而设计的。
两种改错方式对理解原理的作用是不同的。先看一般方式:
a,b,c,d,e,f,ga+1,a+2,a+3,a+4,a+5,a+6,a+7
再看变通方式:
a,b,c,d,e,f,g令a'=a+1,b=a+2,c=a+3,d=c+4,e=a+5,f=a+6,g=a+7a',b,c,d,e,f,g
后者增加“令a'=a+1,……,g=a+7”的一步,同时也就增加了“a'~g”的新的答案形式,最后回到“a+1,……,a+7”的答案。中间增加两步推导,都运用了“符号表示数”的原理。这样,也就加深了对这一原理的理解。
总之,对比两种处理方式,后者更有利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创造思维能力在运用中得到增长
运用变通性方式改错,不仅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增长。
变通性改错方式,加大了思维难度,是进行发散思维而获得的结果。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原来被认为解法唯一,现在变成无穷了。这就启发我们提出问题:
(1)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统统都是永恒不变的吗?其表述方式是唯一的吗?
(2)被认为只有一种解答方法的数学题是统统都不会有第2、第3种解决方法吗?
当我们对这两个问题得出“不见得”的结论时,那么对今后的数学学习产生的影响,也就在其中了。即不以固定方式掌握数学概念、原理和题目解法为满足,而还要运用创造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对每一个数学课题予以审视,积极发掘可能蕴含着的新内容、新方法、新的推理和新的表达方式。
管理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该学科中涉及了诸多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并将各门学科融会贯通于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可以说,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为此,在该学科得以确立与发展的进程中便会出现诸如:是否存在“普适性管理学”;“管理学与管理科学”、“管理学与一般管理学”、“指导性与实践性”、“管理文化与管理组织”、“管理哲学与管理学”等名词的界定;“什么是管理科学、管理科学与管理学是什么关系;以及“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管理活动,什么是管理工作,什么是管理者”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关于管理学的学科属性的争论,从泰罗创立古典管理学到今天已经跨越了几个世纪。有人强调管理学的科学属性,有人则强调管理学的实践属性。在关于“管理学”学科属性的争议中,可以将其分为“应然”与“实然”两个层面。其中,“应然”研究方法的实质是:第一步,对管理活动进行定义;第二步,从丰富的管理活动中抽象出管理理论。“应然”便是“逻辑”的。为此,先需要对管理学知识本身进行“实然研究”,或者说,要对人类社会迄今取得的关于管理活动的所有经验知识进行一番全面、系统的考察。只有在对这些全部管理学知识的“实然研究”中,才能提取管理学的学科属性,进而指出管理学作为一种学科体系对于管理实践的意义。“实然研究”便是“历史的”即“时间”的。由此入手对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予以探究恰是元管理学的着眼点之一。若从实践出真知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坚持“实然”研究的取向,而非“应然”。接下来才是针对大量“实然”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应然”研究。进而,对于“管理学自身”的研究,即元管理学的研究也应该强调“实然”的取向,当我们对各类管理学认识的来源、产生机制、可靠性、目标和类型积淀了充分的“实然认识”后,再谈作为一门学科的“管理学”有没有可能、如何可能,便更具有可行性。
元管理学对管理学进行“时间在先与逻辑在先的辩证关系”研究是同“历史的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完全一致的。历史的即时间的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认识客观现实的历史进程(包括科学史、哲学史、思维史等);逻辑的,则是指历史发展过程在思维中概括的反映。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思维的逻辑应当概括地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必然性。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要求人们在科学研究和在建立科学理论体系时,要揭示对象发展过程与认识发展过程的历史规律性;在安排理论体系各个概念、范畴的逻辑顺序时,必须符合被考察对象的历史发展的顺序。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辩证关系表现在:①逻辑的分析要以历史发展为基础,历史的描述要以逻辑联系为依据;②任何一门科学不能只用历史方法或逻辑方法,即使是以历史方法为主的历史科学,也不能排斥逻辑方法;同样,即使以逻辑方法为主的理论科学,也不能排斥历史方法。
综上所述,管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应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加以界定。其内容既有管理实践如大量案例等;也有管理理论如对管理五大职能的系统阐释。管理学兼具理论属性与实践属性,二者相辅相成而相得益彰。至于管理学属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属性之争,则可从研究方法的不同来审视:一般来讲,对其予以定量分析则多是自然科学的层面;定性分析则多是社会科学的层面。“实然”研究定量分析多些;“应然”研究定性分析多些。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管理实践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对管理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则在于: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是经常结合使用的。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接下来,研究者又须借助定量研究来确定定性分析的切入点。二者的不同点有:①着重点不同;②依据不同;③手段不同;④学科基础不同;⑤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⑥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确定量的前提下,做到准确定性。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是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当然也是研究管理学的学科属性,进而探讨“元管理学”与“管理学”之关系时不可或缺的方法。
二、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生产力方面。从生产力层面研究管理,则是研究如何合理组织生产力,包括如何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组织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以适应组织目标及社会的需求,求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生产关系方面。从生产关系层面研究管理,则是研究如何处理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健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组织目标。
3.上层建筑方面。从上层建筑层面研究管理,则是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组织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即如何使组织中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文化氛围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上述三个层面从时间发生的先后上来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便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反过来,生产关系一俟形成又会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原始社会是没有国家出现以后意义上的上层建筑的),从逻辑上来看,主要体现在: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作用上;②阶级社会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在这一点上,管理学以生产力作为研究对象的层面或内容是没有阶级性的,且需要大量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即平时管理学经常说的凡有人群的地方都需要管理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管理学的出现。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层面则需要于“时间在先”的基础上显现“逻辑在先”了。在这里,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活动中,管理主体的动机不仅是有效管理的推动力,而且是决定整个管理活动能否开展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管理主体的动机必须具有正确性、科学性和可靠性。这就需要管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即发挥“逻辑在先”的功能和作用了。管理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层面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时间在先即“实践在先”或称决定作用和逻辑在先即理论的指导功能或称反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将三个层面概括起来,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便可表述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活动过程的规律,主要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的管理问题。
1.生产力方面。管理学在生产力方面是研究如何根据社会需要和行业特点,合理地组织劳动生产和工作过程,确保高质量地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
2.生产关系方面。管理学在这方面就是研究如何优化人际关系,使生产和工作达到最大的效益。
3.上层建筑方面。主要是研究如何贯彻国家的总体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确保国家根本利益和总体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学研究对象所涉及的以上三个方面并非彼此独立存在,而是统一结合于每一具体的管理活动之中,它们的这种具体的有差别的结合(矛盾统一)便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元管理学存在及其研究的必要性
元管理哲学的研究,首先是当代管理学理论及管理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代西方管理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科学和技术层面上,该种研究多注重数字和事实,产生了诸多枯燥、繁琐的符号和模型,使得管理实践出现机械性的后果。管理者尽管能够通过结构改组、财务重整、人事更替等手段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诸如企业的使命、经营理念、企业持续发展等根本问题则很难用科学手段加以解决。可以说,管理学的研究之所以陷于过分模型化、数理化的偏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元管理学的长期忽视。管理学虽然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科学,但其前提性、基础性等问题属于元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如果说管理学是关于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主要是为实际的管理活动提供系统的管理知识、思想、原则和可操作的方法,那么,元管理学则是对现有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进行系统的宏观反思,尤其是对管理学的前提假设、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基本问题进行反思,以期在思维方式的选择、价值观念的权衡以及宏观视野的开拓等方面为管理学研究提供深层启示和理性基础。与此同时,元管理学要成为一门学科,需要确立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并建构相应的概念、范畴及理论体系,这可能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为此,元管理学应明晰自身当前的任务。
一是,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为元管理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和问题来源。元管理学理应以此为基础,通过对管理学的前提假设、研究主题的发展脉络、管理思想的变化、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更迭和评价,以及管理学发展的结构和模式等问题的探讨,形成关于管理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普遍性理论形态,包括概念、范畴体系、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原则,并最终实现元管理学理论的合理构建。
二是,从现代管理思想发展史来看,自泰勒创立科学管理到人际关系学派发轫,管理学研究始终呈现出一种发散状态,各种理论之间缺乏共通性、内在的一致性和联系性。经济学家青睐市场,把企业视为一个“黑箱”;心理学家关注个人而忽视组织结构与技术;社会学家虽看中组织中的团体和组织的社会环境,但忽略了个人及个体差异对组织的影响;人类学家瞩目于组织及其成员复杂的生活过程而忘记了理论知识的预测功能;运筹学家致力于构建决策模型而忽视人文特性,如此等等。元管理学的深入研究将会有利于统一各派对管理的认识,进而促进管理学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三是,当代全球化的商务环境氛围,促使不同管理文化的交汇与融合成为趋势。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面对各种不同的管理思想,元管理学研究应根据具体的管理实践,进行合理的选择、吸收,并通过创造性转化,提炼出应为管理学所用的内容。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改革;能力培养;高职特色
作者简介:谷志元(1957-),男,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应用数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高职应用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08A009,主持人:谷志元)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22-03
一、高职数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学科的发展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二是数学知识已经渗透到包括计算机、运筹学、机械制造和铁路运营等课程的各个学科领域。
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数学教育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高职数学课程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一)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的。高职数学课程主要讲授“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初步,概率论初步”等知识。高职数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学习专业基础课(如电工、电子、运筹学、机械制图等)、专业课(如计算机、物流、铁路运营等)必备的基础课。所以,高职数学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规律的得出、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知识的应用等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使学生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通过例题的讲解、习题的解答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具有“勤于思考、善于归纳的良好习惯,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踏实肯干、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的探索精神,相互沟通、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例如,教师向学生设问、提问时难度要适中并富有启发性,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三)是为学生的就业与再就业服务的。高职数学课程有助于高职学生适应社会与职业的发展变化。近几十年来,世界科技快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数学知识迅速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渗透,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流动、职业变化更加频繁,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有多次选择与被选择的经历,各种职业和岗位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如果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不能与信息技术的要求相适应,就会失掉与社会同步前进的机会。相当多的高职学生不可能终生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转岗能力与发展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增强高职学生的竞争力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严峻挑战。但有的人片面地把高技能理解为只能动手干活,而不必动脑思考。实际上,在知识经济时代,智能化、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高技能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人的思维能力而不是动手能力。以数控技术为例,传统的操作以手动为主,对工人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而现代的数控技术是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这种技术按事先存贮的控制程序来执行对设备的控制功能。因此,制造业的高级技师必须具备一些计算机的知识,掌握数控机床的编程方法。
通过高职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受到了现代数学思维及方法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对不同的实际问题能够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并利用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加以解决。这种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高职学生能否快速适应职业的发展及岗位的变化。
(四)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与深造服务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职业技术、技能将带来的快速的更新与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数学知识的要求高低也会影响到职业技术、技能的更新与变革,高职院校不但要为学生眼前的就业考虑与服务,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后劲,为学生的继续学习与深造提供服务。
(五)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其一,高职数学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着其它课程都无法替代的专业服务功能和素质培育功能,它既是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的重要基础与必备工具,又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都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其二,通过高职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外,还可以积累一些数学文化知识,比如数学的发展史、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名题、数学趣闻轶事、数学的发展动向及前沿成果等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所教知识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涵养,让他们了解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数学大花园的绮丽多姿,并从中受到启迪,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使学生将学习数学的兴趣转化为志趣,志趣再转化为志向。高职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成才搭建一个好的平台。
总之,通过对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理论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有助于纠正人们在制定和实施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时出现的一些偏见,对高职应用数学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功能与作用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从而制定和实施较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名符其实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与任务
(一)关于课程内容的改革
1.高职数学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取舍,既要科学又要有所创新。
(1)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与科学的教学手段。要将“启发性”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开发。例如,数学概念的引入,要突出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部分数学公式、定理的严格理论证明可用简单直观的归纳或几何解释来代替。
(2)要树立课程意识,体现高职特色。要深入研究高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能力对高职数学知识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高职数学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与知识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使其更科学、合理,充分展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做好高职数学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的工作。
(3)要形成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高职数学课程要形成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的局面,应在教材结构上打破传统教材的束缚,根据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可采取“基础模块+活动模块”的课程内容设置方案,扩大选修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要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融入到高职数学的日常教学中去。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体系,都重理论推导,轻实际应用。受学时少、学生基础差的影响,数学教学工作难有作为。所以,高职数学授课内容可以适当增加数学建模的知识,对学生加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数学建模本身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它是对数学知识、数学建模方法、计算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创新性。高等职业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数学建模课程的创新性符合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要求。所以,要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融入到高职数学的日常教学中去,使数学知识、数学的思维方法与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
(5)适当介绍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数学模型的求解,适当介绍计算机应用软件(如Excel、Matlab、lingo 等)的使用,增加数学实验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知识进行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减少一些复杂、繁琐的推导与计算。
(二)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1.将“启发性”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要采用适合学生学习和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启发性”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经过独立的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倡探究型教学模式。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运用高职数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很有研究意义和价值。如果,教师把所教的知识点当作一个研究课题,或提供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探索、发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从而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习由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迁移能力,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能力。
3.强化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的高速发展,为高职数学及数学建模课程创造了有利条件,数学建模培训,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运用数学软件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画图,通过运用计算机语言编程等辅助手段,可以对建立的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这些知识的实用性很强,涉及面广,学生的能力(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论文的撰写能力、计算机软件使用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编程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与等)提升很大。
三、高职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与方法
(一)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实施课堂教学
心理学认为,“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调节之下完成的”。因此,如何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就成了人类各个领域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教师,如能掌握教育心理学,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实施课堂教学,定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场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我的体会如下: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的工科基本都开设高等数学。笔者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到,虽然我们的讲授内容并不深,要求也不高,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考试难以过关。这些刚从中学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了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适应了机械的分类式的题海战术训练。这些学生学习上依赖性强,缺乏自学能力,不能较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因而学习效果差。究其原因,主要有:缺乏一个努力目标;高中期间的文化基础尤其是数学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刚经历紧张的“高中三年”,想好好休息一下了;未考上自己理想的院校,有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上网成瘾,无心上学。
教育心理学指出:“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我在给新生上第一堂高等数学课时,就要介绍我们的授课计划、进度安排以及与中学数学的异同点在哪。特别要介绍高等数学与其它各学科的联系和作用,以及高等数学在市场经济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明白,高等数学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运用科学技术的先决条件,尤其在这个数字技术的时代,在各行各业的激烈竞争当中,数学已成为强者的翅膀。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过硬的本领就没有今后的立足之地,要学好专业课,就必须学好数学课。通过引导,使学生一进校,就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学中,老师要讲清楚所学内容对后续课程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高等数学的重要性。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做到“概念讲准,知识讲清,道理讲明,思路讲活,深入浅出”。这样,教师不但传授知识、技能,而且在人生观、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诸方面能给学生以启迪,点燃他们心中奋发向上的火花。那么,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由被动转为主动。
2.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优势,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1)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较多的疑难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学习才会进步。而有些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怕别人笑话,特别是不敢轻易对老师提问。这样,日积月累,问题成堆。这种现象比较常见,是学生的心理障碍。作为教师,首先要平易近人,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我的做法是:让数学科代表把每个同学举手提问发言的次数记录下来,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并在期评时对发言积极的同学给予适当加分。有了这个规定,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都比较踊跃,教学的双边活动都能正常开展,这对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要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文化基础,尤其是很多中学数学基础知识一般都较差。来到大学后,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后进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强,特别是他们的心理障碍难在短时间内消除。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该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手,使他们树立起信心,消除一些紧张情绪和顾虑,创造一种亲切、温馨的教学情境,把“教”与“学”变成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有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
要帮助学生进步,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提不高,问题到底在哪?有的学生虽然努力,但成绩就是上不去,显然学习方法不当。有的学生不善于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有的学生不善于分析问题,思维方法不当;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听不懂老师讲课,越学越没有兴趣。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导之以行。
3.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手段来鞭策、激励学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态度、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它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坚定目标,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坚持不懈地去取得学习成功的原动力。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获取教学成功的原动力,教学工作就会富有成效。
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手段来鞭策、激励学生。例如,当学生做完课堂练习后,要及时进行讲评。对概念准确、解题思路清晰、方法正确的都要不失时机地给以肯定、赞赏或表扬。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自然很高兴,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对学生做得不够好的,也不要责怪,但要把存在的问题向学生讲清楚,是概念理解不准,还是解题方法不会,或是粗心大意造成演算出错了。实践表明,精神激励是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学习环境
1.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新观念。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被动地接受知识,加之高职数学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导致部分学生无心学习。另外,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独生子女较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很吃力,教学效果不理想。要搞好教学工作,必须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新观念,增强责任心,呕心沥血,勤奋工作,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平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的前提;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土壤。师生心理相容相通,互相尊重信任是学生产生数学兴趣的心理基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在于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特别是教师对学生无私而崇高的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是高职院校教师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够善于应用微笑教学、语言沟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心理氛围,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与抱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教学工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6号文.
关键词 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 融合 原因 途径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市场环境都与以前有着巨大的差别,财务管理模式也必然经历了千差万别的转变,企业的会计工作职能中心也完成了偏移,以前的会计工作侧重于会计工作的核算,而轻视对它的管理。相反的,现在的会计倾向于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趋势,因为财务会计在达到企业经营要求方面有很大欠缺,只有更快更好地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二者的无缝衔接,才能更为有效而科学地处理好这个问题。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概述
从管理会计构成结构的角度来看,包括成本会计与管理控制的内容。在进行管理会计工作时,会用到运筹学、统计学、现代管理学、计算机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借此完成对企业运营和管理等后期项目及工作的较为准确的预测、控制,通过参考真实全面的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帮助企业实现自身价值,这是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措施。相对应的,财务会计则是依靠会计计量等原则,捕捉企业运行中有价值的数据,向企业管理者提交特定时间内的财务报告,使领导者在明确企业当前运行状况的情况下,做出理智的决策。财务会计严重依托全面而准确的财务数据信息,对需要参照的会计原则都提出了精准的要求。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原因
(1)外因。以会计发展史为线索来分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由于高速变化的信息网络技术,引发了一系列全新的经济交易方式,并带动了许多新型业务的诞生,企业在运作过程中蕴含的信息种类及其数量激增,就对财务会计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和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传统企业,由于缺少转变,会在工作中显得非常吃力。因为财务会计必须严格遵从相关制度,需要分析的信息瞬息万变,而作为标准的制度却难以跟上步伐。管理会计则十分灵活,能够利用最新的信息处理方法处理相关的企业财务信息。然而,管理会计在实践过程中对日常财务核算依赖程度高,所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紧密相关。
(2)内因。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必须随时进行调整,企业内部各种职能和业务之间不断交叉,这也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要求。而且在现代社会,企业竞争已经逐步集中在知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因为他们在企业的经济运转和决策中有着显赫而不可取代的位置,单纯依赖财务会计是不可能完整、准确、真实地反映以上信息的,必须结合管理会计的作用。
四、从二者的共同和差异之处入手寻求满足
(1)从二者的共同之处入手。就二者的共同之处而言,二者具有相同的对象。管理会计工作时,需要更多地考虑对对象及其相关事件的准确推测,这些对象的相关情况都是存在于未来的时空中的。与之对应的,财务会计主要是关注已经存在的对象及已经发生的相关事件的记录和反映。所以,企业需要明确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虽然针对的时空范围不同,但是服务的主体均是企业,并据此使二者完美共融。其次,需要注意二者信息同源,会计工作的本质是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相对来说比较可靠的信息参考体系。以前,企业在做会计管理工作时,需要结合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者分别提供的资料,同时照顾二者在信息使用者、信息规范、信息质量上的差异性要求。但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所拥有的资料都是来自同一个单位,即企业的运作状况,所以,企业在思考二者的融合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二者共同的内部资源,提高效率。
(2)从二者的差异入手。对于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侧重点不同和特征有差异。在侧重方面,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二者的侧重点来看,前者是针对企业内部来说的,它主要是为内部的某些管理机构服务,在核算和解析内部各种数据的基础上,帮助企业决策者高效、准确地进行决策。由此可见,企业可以发挥管理会计对企业未来的影响力。相对应的,财务会计可以准确地反映出企业过去的运行信息的职能,将二者综合得来的信息上报给企业的决策机构,为企业的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服务。除此之外,二者在特征差异上的表现为,管理会计注重管理性,且受国家会计制度约束小,通常是立足于企业的需求,随机应变地采取适当的方法,相关资料多产自于企业的过去时间段,以服务于企业将来为追求。而财务会计受国家的财会规定制约大,企业在梳理财务信息时必须谨遵原则,且数据的分析力求精准和真实,数据的确认和测量必须严格遵从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
五、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如何实现融合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会计观。为了帮助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更好地进行融合,必须在整个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帮助全体员工培养科学的会计观,以此带动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二者的融合。财务会计的作用在许多企业中都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而仅仅局限于经济信息的确定、计量、记录、报告上。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发现并校正会计工作误区,帮助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由于传统理念的影响,会计人员多执着于记账工作或者熟悉制度、熟练操作。但是,这并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高素质的工作团队、长期而持续的技能培训,才是提高会计工作团队工作能力的有效措施。
(2)融合过程要循序渐进。为了在企业内部优化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质量,首先需要明确两者的深刻含义,然后才能挖掘二者的潜在优势并充分利用。在帮助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时,必须注意循序渐进。以企业原有的财务会计系统为前提,循序渐进地开展整合工作。由于管理会计在国内的根基不稳,比财务会计水准低,为了优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质量,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系统是必然之路。
(3)构建健全的会计制度。建设合理的企业财会制度,必须制定科学的财务原则,让原则带动财会的发展。就国内企业发展情况而言,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情况良好,只是管理会计仍有严重不足。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管理会计的体制建设,在管理会计工作机构和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分工体系。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经济运作过程中,尽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会产生差异非常明显的统计资料,但这些资料的形成是来自于同一个整体,管理会计工作对财务会计依赖程度高,通过信息技术帮助两者实现信息共享,能够进一步促进融合。首先,可以构建两者共有的信息目录,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信息进行系统的分类与整理,力求使两者数据都包含在共有的信息目录当中。其次,是在已经建成的信息目录前提下,完善信息数据管理体系,然后促进系统与企业内部的ERP体系的完美对接。
六、结语
企业高水平高效率的运作状态是由多方面工作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种种科学而有创造意义的举措来促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实现二者的融合将为优化企业会计体系、促进整体结构优化提供巨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为上海海立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书馆学 社会科学 学科性质 实证方法
[分类号]G250
1 当前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困境
一门学科的发展史也是这门学科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科学知识和方法论从来就构成科学的两大部分。从1981年刘迅先生在《图书馆通讯》发表《要重视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一文,开启了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序幕以来,我国对图书馆学方法研究如火如荼,取得了不少成就。一方面,学者引入、移植了大量的研究方法,并构筑了较为完整的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体系;另一方面,沿着专门方法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的基本命题出发,大量学者试图研究构建图书馆学的专门方法。然而,在现实研究中,图书馆学所使用的方法极为有限,对于实际工作的总结多为概括与描述,缺乏科学论证与推理,经验方法为主要方法,使图书馆学研究难免长期停留在经验总结式的感性认识水平上;而在理论构建中,研究者又似乎把理论当成纯粹思辨的产物,大多出于研究者的主观臆想而缺少经验、数据的支撑。虽然思辨方法能够把图书馆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理性考察,但却造成了图书馆学研究的泛化,使得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脱节。在专门方法的研究中,对图书馆学专门方法的有无及其何谓图书馆学专门方法仍然没有取得共识,而即使大多学者赞同文献计量法与引文分析法为图书馆学的专门方法,可这两种方法在目前图书馆学的实际研究中应用的比率也比较低,并没有成为图书馆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困境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学的科学性,“图书馆学是不是一门科学,至今仍然是一个问题”,我国图书馆学的科学化至今仍是一门未竟的事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方法论上的保障。那么在现阶段,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论的出路又在何方呢?
2 从图书馆学的学科定位来寻求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出路
影响图书馆学科学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定位不明,目前,学界对图书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存在5种代表性观点,即认为图书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综合科学、应用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对于图书馆学学科性质的论争,笔者赞同王子舟先生的观点,即图书馆学应是一门社会科学。从科学对知识门类的划分来看,当代的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科学以人的内在世界为研究对象;社会科学则以社会现象与社会规律为研究对象。显然,图书馆现象既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也不仅仅研究人的内心活动。“图书是保存人类记忆的社会机制,而图书馆则是将人类记忆移植于现在人们的意识中去的社会装置”,图书馆是应社会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而产生并随其发展,尽管每个人的知识信息需求不同,但图书馆知识序化与用户的知识需求是超越个人的,其一经采用,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强制力,并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发生作用,因而图书馆现象是独立于个人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存在,图书馆知识序化及用户知识需求机制超越个人的强制力显示了图书馆现象的社会性。
此外,对于图书馆学非科学性的认识,也在于图书馆学研究内容的局限性。侯经川先生指出“图书馆学学科名称的失当和学科定位的庸浅是这门学科难以立足的根本原因”,以机构命名的图书馆学研究长期为一种“馆内科学”,研究内容局限于图书馆内部具体的工作方法、操作技巧与工作流程,而没有真正把图书馆现象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来研究,当一门学科仅仅研究其工作技巧与规则,对这门学科的学术性质与学科地位存在怀疑也是理所当然的。“社会是图书馆的支柱,反过来,图书馆必须满足社会的要求并对其负有责任”,我们只有突破图书馆学机构研究范式,将图书馆学的注意力从内部转向外部,持续保持对图书馆作为社会机构的功能,即人的知识信息需求与满足机制的研究,深入研究图书馆的社会性,才能克服当前庸浅的学科定位,以此为基础,逐渐改变人们对以机构名称命名的图书馆学的印象,才能从学科的层面来认识图书馆现象。
3 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历程与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当我们厘清了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把图书馆学定位于社会科学时,再看看社会科学是怎样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成为独立的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时,我们似乎找到了突破图书馆学方法论困境的一条出路。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与社会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虽然对社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专业的学术体系与学术制度的社会科学则出现在19世纪中叶。当时,社会科学的主要科学门类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都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在此之前,人类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包含在哲学中,“独立于哲学,反抗哲学,是现代社会科学建制化或科学化的根本要求和表现”,当时反抗哲学的工具就是从已成熟的自然科学借鉴而来的实证哲学或实证主义,沿着客观实证的道路去揭示和再现人类社会,“实证”是近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实证地研究社会思想来源,可以追溯到圣西门,圣西门认为“关于人的科学迄今为止只是一门猜想的科学,为此人们应努力使人类科学具有实证性质,把它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社会认识的实证化倾向在孔德那里得以强化和发展,它将“实证”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创立“实证”哲学,孔德依据对社会现象的本质认识,提出了实证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即:整体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历史方法。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逻辑实证主义成为科学哲学的主流,逻辑经验主义以归纳推理为理论构建模式,认为科学就是能被经验所证实,而批判理性主义以假说演绎为理论构建模式,认为科学就是能被经验所证伪,虽然逻辑经验主义与批判理性主义基本哲学倾向不同,但他们都是在“理论――经验”模式下讨论问题,都以经验作为判别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标准。
20世纪下半叶,虽然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进入了多元主义时期,但以分析的、经验的、定量的、客观的实证方法仍然是社会科学的主要方法,客观性与实证性仍然是社会科学的基本内核,“迄今为止,一体化的和实证的科学观仍然是社会科学哲学的主要思潮之一,是人们衡量社会科学是否属于科学的主要标准”,社会科学理论不仅仅是一些观念或词闻藻,而是一些可以用经验和可检验的形式加以阐述的命题。
实证,即可检验、可验证、可证实,一种观察陈述或假说只有得到足够充分的实证材料或实验结果的支持,才被认为是科学的。实证是近代社会科学认识形式的基本倾向,而“近代社会认识形式的实证化倾向,是与社会研究科学化的要
求内在相关的”,社会科学正是借鉴从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从而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门类。可见,在社会科学科学化的历程中,一开始并没有强调专门研究方法的运用,而是借鉴成熟的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从而实现了社会科学的科学化。芝加哥学派也是从图书馆的社会性出发,把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引入图书馆学,强调图书馆学研究的社会性与客观性,给当时以经验技术为主导的美国图书馆学补上了“近代科学方法论”这一基础课,从而领导了西方图书馆学科学化的历程,“他们是从图书馆外部的视角选择和社会紧密联系的研究课题,并采用内容分析、田野调查、调查统计分析等社会学的最新实证研究手法分析图书馆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已认识到图书馆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到了80年代,其研究方法体系初步形成,标志是查尔斯・H・布沙和斯蒂芬・P・哈特合著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该书的主要论点是在图书馆学研究中能够有效地运用科学方法,从观察、实验和其他有成果的研究方法中吸取系统化的知识,他们建立的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为:实验方法、调查方法、历史方法、运筹学方法、其他研究方法。该方法体系强调的也是社会科学的实证方法,对比较图书馆学、内容分析法、图书馆用户研究等专门方法只是在其他研究方法中论及。
目前,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经验描述方法为实际工作的总结方法,而理论构建方法主要为哲学思辨方法,正是这种方法的经验性与思辨性才使得图书馆学长期处于形而上学阶段,图书馆学专门方法的研究并没有使图书馆学摆脱困境。当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图书馆学的上位学科来寻求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时,这似乎是一条出路。图书馆学的理论需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与概括而形成,并按一定程序被经验数据检验,图书馆学的观察陈述或假说,只有得到充分实证材料的支持,才能认为是正确的。叶鹰先生在论及图书馆学科学化的路径时,也提倡以经济科学、物理科学为参照学科,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尤其是数理方法等实证方法,以主流科学方法和话语系统与学术界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
4 图书馆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基本内涵
实证(positiv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其原意是“肯定”、“明确”、“确定”,准确性、精确性、确定性、可重复性等是“实证”的基本内涵。实证方法在具体学科中有不同的运用,在图书馆学实证研究中,蕴涵着以下基本认识取向:
4.1 尊崇科学理性
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科学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尽管西方对理性规定的认识莫衷一是,但作为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理性的界定具有某些共通的规定,即理性是对普遍必然性的追寻和确认,“理性的本质不在于认为事物是偶然的,而在于认为事物是必然的”。理性作为思维能力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应用于一定的社会客体,则转化为一种理性的方法,科学方法在本质上是合乎理性的。实证方法,就其思想渊源,则直接根源于培根的经验理性观,培根认为理性是“一种人人具有的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在图书馆学界,人文精神浓厚而理性精神缺乏,近代图书馆的形成、公共图书馆运动、资源共建共享、全面开放等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中,都包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愫,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在图书馆理论中,人文主义、面向人的思想已构筑了一块理论基石,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传统和基本价值取向。相对而言,图书馆学理性精神的追求滞后,理性是科学的内核,而科学是理性的外现,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的非科学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图书馆学研究中理性精神的匮乏。
4.2 尊重客观事实
孔德认为,科学的任务是拒斥那些“不能解决的”(既不能证实也不能的)问题,而是要依靠事实,借助于观察来确定事实,并发现诸现象之间经常地重复出现的联系的那些规律,以求得确切的、肯定的知识。实证方法的根本点就在于它遵循培根的“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作为一切思维的基础”这一方针,社会事实是实证方法的基础,实证方法就是从社会事实出发,来研究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我国一直重视对图书馆学本质的探求,众学者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其对图书馆学的理解,形成了要素说、矛盾说、规律说、文献信息论、知识交流说、知识组织说、知识集合论及知识管理论,我国对图书馆学的本质,众人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实证的图书馆学研究则舍弃对图书馆学本质的追求,把视线转移到用户的信息知识需求,强调事实与经验的重要,从图书馆实践工作中来选择那些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现实问题,采用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探求用户知识信息满足机制的客观规律性。
4.3 坚持理论的精确性
“实证”意思是实在、有用、确定无疑和严谨之意,实证研究的基本特点就是把数学作为理论分析的基本工具而普遍采用。目前,在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的构建中,大多数理论都是基于研究者的主观与臆想,出于研究者的体验与理解,哲学思辨方法成为理论构建的主要方法,构筑在思辨方法基础上的图书馆学理论以想象的联系来代替现实的联系,具有高度的模糊性与歧义性,所得的结论过于抽象,这造成了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虚化与范化,同时也是国内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主要原因。而以实证方法构建的图书馆学理论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强调定性或定量的数据、研究者的客观和中立的立场,所得出的结论是具体而明晰的,一般都能用公式、数据、图形来表示,并可应用于图书馆实践。实证研究可克服当前图书馆学理论过于抽象、思辨,找到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可见,至少在现阶段,相对于哲学思辨方法,采用精确、定量的实证方法的研究尤为迫切。
4.4 坚持理论的可检验性
可检验性是实证方法的重要特性,以实证方法推导出来的理论在原则上都是可检验的,如果一个假说不但无法接受经验的检验,而且在原则上也不可能被检验,那就不能称之为实证科学的理论,而我国图书馆学理论构建的困境在于此,即大多理论是研究者思辨的产物,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否,它只是一个封闭的理论构架,虽然自身可能逻辑自掐恰,但缺乏自我纠错机制而流于玄想。而以实证方法得出的图书馆学理论以图书馆实践为基础,或者能解释已知的实践结果,或者能预言未来可能得出的实践事实,在解释或预言中,可以把理论同实践中得出的数据相比较,从而证实理论的正确性。图书馆学理论构建应将研究者个人的知识以他人能够判断其真实性的方式认知,即坚持理论的可检验性,以理论的可检验作为自身的保护机制,这也是图书馆学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