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乐课教学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钢琴伴奏;师生互动;愉悦性
中学音乐教学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它在中学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做好中学音乐教学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合作关系,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
(1)中学音乐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学音乐教育具有育人性、审美创造性、社会实践性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应运用这些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首先,巩固素质教育地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表现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因此,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体悟音乐美感的氛围,要精选音乐曲目,根据音乐来设计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对作品的本质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然后运用相应的音乐技巧来表现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第二,音乐教育陶冶感情、净化心灵的作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也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这些作品有的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可见,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利于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提升中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建立合作关系,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在实施合作参与教学时,系统地利用师生之间的合作,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多边互动作用来促进学生学习,试图以教学的民主性、合作性来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音乐实践中,为了给学生开辟较为宽松的活动空间和环境,我把个人自学、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等多种形式并存的“交往式”“自主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促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习惯。根据教学内容,在座位排列上打破横成行、竖成列的“秧田式”有时排成了“马蹄”形、有时排成了“蜂窝”状、还有时排成了“半圆”或“圆”形。这样安排既淡化了严肃的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较为民主和轻松的状态下参与音乐活动。上课了,教师来到学生中间,或做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做学生的伙伴,一起讨论问题;或做学生的向导,适时地给学生指路。这种座位重组,不仅使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感情亲了,信息交流的渠道畅了,更重要的还在于将生动活泼还给了学生,把民主和谐的气氛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民主、有趣的“开放”活动中,探究、感悟,在亲自实践中愉快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民主平等,达到较为开放的氛围。
(3)注重钢琴伴奏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钢琴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是最理想、最常用的教具。所谓钢琴伴奏,是指用钢琴为歌曲(或乐曲)快速并有效果地伴奏,起到对歌曲的补充和衬托的作用,通常分为正谱伴奏和即兴伴奏。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所唱的歌曲虽然比较浅易,但歌曲表现的情绪,演唱的速度、力度却还是有所变化,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充分重视钢琴伴奏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首先,钢琴伴奏有助于学生对音准、速度和力度的掌握。钢琴伴奏对帮助学生确定音乐的节奏、速度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任何旋律一旦离开了节奏都无法存在。速度是音乐的支柱,是作曲家创作情感的一种体现方式,它能比较直观地体现出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钢琴伴奏能在节奏和速度的把握上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帮助,使作品能够得到正确的诠释。其次,弹好钢琴伴奏,能够引导演唱者和欣赏者进入特定的音乐情绪之中,启发并促进其情绪。
(4)注重音乐教育的愉悦性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去感受、理解并演唱音乐,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更深入的贯彻音乐教育愉悦性的原则,使学生更容易的吸收知识。所谓音乐的愉悦性,是指音乐引起的创造者和欣赏者主观精神状态上的一种喜悦、愉快的情感。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的愉悦性原则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首先,加强基础训练,尽快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语言,为音乐愉悦。音乐的感知能力是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要在音乐教育工作中,在引导学生整体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尽快使他们了解和掌握音乐语言,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第二,加强欣赏技术理论教学。
二、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的氛围,还必须提供参与的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除了进行正常的活动以外,还可如下操作:
(1)课堂绘画作品的展览,让学生在“看”中参与。学生在欣赏乐曲后可以进行绘画创作,绘画是由线条、色彩、形体等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同班同学的或同龄人的绘画作品展览,一定程度上,学生都爱看,还可以知道别人的心里想法,加深学生的欣赏记忆。
(2)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参与。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惟命是从。讲台与课桌近在咫尺,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却遥遥千里,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甚至感到“学海无涯”而厌课、厌学。心理研究成果早己提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情绪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这样学生肯定愿意,而且教得认真,学得开心,真正体现合作参与。
(3)学生学会评价,让他们在“说”中参与。为了提高小学音乐课质量,必须让学生也参与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三年级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在这里,“真好听、我也喜欢”始终是学生得到的评价。从四年级下半学年开始,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认知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到了五、六年级,基本上要求学生对自己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及时跟小组成员或者全班共同分享。通过这几种课堂展评,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知识、创新等音乐素质之目的。
三、指导学习方法,掌握参与学习的钥匙
一、音乐活动重在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就是让学生主动、积极、独立地参与音乐活动、音乐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兴趣”是人积极探求某种事物的意识及行为倾向。只有当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而稳定的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考、探索、创新,获取音乐知识、丰富音乐情感。兴趣就是愿望,兴趣就是成功。兴趣从何而来?首先是从求知的愿望中来。比如,我经常发现学生看到一些打击乐器会感到很新鲜、好奇,迫不及待地要去敲敲打打,这就是学习的愿望。因此,在音的高低的音乐活动中,我就改变过去由老师告诉学生音有高低,并听辩音的高低的被动学习方式,而是由学生自由结合为四组,每一组选发不同的声音教具,如第一组――大鼓、小鼓、铃鼓、双响筒、三角铁;第二组――牛、鸡、小猫、老虎等动物叫声;第三组――铁锤声、汽笛声、醉玻璃声等生活中的声音录音;第四组――木琴、电子琴等乐器。然后由学生在敲敲打打、听听比比中进行音乐思维,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指导,最后学生经过倾听、敲击、比较、感受、交流、讨论中得出结论:音有高低,生活中噪音有高低,动物的叫声有高低,没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有高低,乐器的声音也有高低。在这个音乐活动中学生始终在侥有兴趣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因此,我认为,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操作水平上主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关音乐要素的一些简单概念,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与参与对一些概念和内涵有了感性的认识,并能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音乐感,体会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二、音乐活动重在参与,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参与,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的活动中,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耳,自主地、快乐地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在设计、实施音乐课程时首先考虑如何更好地挖掘音乐的特殊潜在教育价值,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音乐本身包含了表达、交流、创造的意义,因此,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就应该让学生亲自到音乐活动中去获取表达、交流、创造的经验,探索、发现音乐意义的所在,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所获得的有益体验渗透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欢乐颂》时,由于歌曲音域较窄,便可让学生用歌唱的方式参与到欣赏的过程中;在欣赏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时,由于该乐曲结构工整,节奏性强,便可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演奏的形式参与到欣赏中;而舒曼的《梦幻曲》旋律忧美,情感平静温柔,可采用诗歌朗诵和自由绘画的形式参与方式;贺绿汀的《森吉德玛》具有诗的气质与舞的气质,我采用了配乐诗朗诵和随乐舞蹈的参与方式,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语言知觉、运动觉积极参与,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在活动过程中,我始终考虑的一个原则是:学生能够参与,学生喜欢参与,参与过程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音乐感受与音乐享受。实践证明,多通道参与音乐感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更好地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感觉,更深刻地体会他们是音乐活动的参与者、操纵者,更强烈地感受到音乐实践过程带来的快乐!
三、音乐活动重在体验,变枯燥说教为学生感受
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重要的是学会体验音乐,从音乐中感受到美,而离开了对音乐的体验,音乐教学就会回到传统的老路上去。小学生正处在富有想象的阶段,所以,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是音乐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
如,新授歌曲《到小熊家里去》我改变过去“新授―复习”的双层次介入的程序,而采用了学生多层次介入的程序,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加深体验。
第一层次活动:歌曲欣赏
欣赏木偶剧《到小熊家里去》,教师引导学生创编和练习小动物去做客的韵律动作,学生自由随音乐做韵律动作、学生倾听教师范唱。
第二层次活动:学唱歌曲和创编新歌词
听唱法初步学习歌曲,说出其他小动物的名称及叫声,请学生用3至4种新编的歌词进行演唱,体会创造性表达的乐趣。
第三层次活动:创编表演
学生讨论的方法为歌曲创编表演动作、教师小结、归纳、完整表演。
通过这种精心设计的细致活动程序与活动方式,在以歌曲为基础教材设计的若干个层次的系列活动中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环节都针对学生提出了不同要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说: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对综合性、游戏性、团体性、参与性、创造性活动的需要,对一个完整的艺术材料,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感知、体验和表达,促进学生的发展。
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思维方式,创设以学生为本的学习形式,为学生的参与、体验、创造提供宽松、自由的音乐环境与实践机会,让孩子在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关键词:培养方案;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 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115-3
以往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这两个方面前者着眼于宏观、后者着眼于微观,而对着眼于中观的专业培养方案这一方面关注度不够。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如何使培养方案更有利于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如何让培养方案更能反映社会对师范生知识结构和教学实践能力的诉求,因此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逐渐成为各个院校关注的焦点。
美国学者派纳认为:“学校课程的质量极大地依赖于教师的质量,教师的质量又极大地依赖于他们职前教育经验的质量①” 。因此,通过在校期间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南京师范大学在2010年启动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2011年开始执行新的培养方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充分考虑了音乐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尝试制定既切实可行又灵活个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修订后培养方案的特性
(一)新方案设定了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
在新的培养方案中用清晰的语言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到底要培养何种类型、什么素质的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为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有明确了方向,才能确定培养方案的总体架构,并对相应的课程体系做出合理的规划与调整。
“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说明了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而不是落后于社会需要或者与之背道而驰的。
“具有较高音乐素养”说明了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在音乐方面是有较高素养的,为此培养方案开设了相应的一系列课程,包括音乐的理论知识类课程、表演技能类课程等。
“具有较高教学能力”说明了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将来能够从事教师职业、并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人才。为此培养方案还提供了一系列音乐教育课程,包括音乐的教育理论类课程与教学实践类课程。
(二)新方案综合考虑了培养方案的整体性、加强了各课程子系统间的衔接
以前,培养方案的制定较少考虑各课程子系统间的衔接,这使得培养方案的各子系统之间衔接不够顺畅,培养方案的整体性不够,无法完全达到培养方案预设的良好培养效果。此次新的培养方案对此进行了调整,整合了相关课程,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自主发展课程等几大模块,这几大模块作为培养方案的子系统,相互之间是衔接的、互通的。
1、考察“通识教育课程”,此次新的培养方案调整了通识教育课程,使之包括了五个类别,这些类别中包括了“艺术与人生”、“人文与社会”等与艺术相关的课程类别,使通识教育课程成为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铺垫与辅助。而不像以往的情况,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完全脱节。
2、考察“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这两个子系统的关系,这两个子系统的许多课程都是有辅助关系或者承继关系的课程。
比如分属两个子系统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与“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音乐历史与名作的熟悉有助于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写作,而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与写作也有益于对音乐历史和音乐名作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两者是互为补充、相互影响的。
比如分属两个子系统的“钢琴”与“钢琴伴奏”之间则是承继关系,没有一定的钢琴基础,想要实现钢琴即兴伴奏或者视谱伴奏都是有很大困难的,因此对于“钢琴伴奏”课程来说“钢琴”课程是首要的、必备的先修课程。
3、考察“自主发展课程”,这一子系统是新培养方案中的一个特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关注未来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
笔者列出新方案中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部分自主发展课程:声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器乐教学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江苏民间音乐、20世纪西方音乐、流行音乐概论等。
这些自主发展课程对于未来的教师特别是有志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大部分课程教授的内容正是将来中小学音乐课的主体内容,而其中开设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江苏民间音乐”等带有显著地域特征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为学生在求职应聘时增加砝码,同时这些学生在将来走上讲台后,也可以成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宣传者,为文化脉络的传承开拓了新的途径。
从笔者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的培养方案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加强自身的整体性,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有了新的培养方案之后,如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这一问题值得深思。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实现培养方案的既定培养目标,同时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具备较好的教学实践能力,从容应对未来“讲台”的考验。
二、如何利用新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一)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引入科学的考核方法与评价体系
教学实践能力不同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往常用的考核方法往往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应该改变原有的单纯知识考试、记忆力评价的考试形式,而将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随机应变能力等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能力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实践能力是在长期的反复实践中获得的,而积极、正面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引入以考核教育知识、能力和创造力的综合评价体系,使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更加规范而有针对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注重音乐教育理论的内化、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音乐教育理论类课程不能只注重对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应该将理论知识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比如“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器乐教学法”这三门教学法的课程,如果教师将这些课程孤立地上成单纯的理论课程,不与学生当前阶段的“钢琴”、“声乐”、“器乐”等课程相联系,与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相联系,那么学生上完这些课程将很快遗忘。而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法的课上,选取学生当前所演奏、所演唱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或者选取将来在中小学教材中出现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那么学生会很容易接受这些课程,会极大地提高学习热情与学习效果,更易于将课上的知识融入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去。
此外,对于讲授方式,笔者认为:音乐教育理论类课程的上课方式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理论讲授,应该采用个别指导、小组讨论、实例分析、辩论会、模拟中小学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直接加以应用,大大加强了理论课程与教育实习、见习等实践活动的联系。
(三)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教学实践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因此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1、建立、健全实习基地、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实习基地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实习基地不应单纯追求数量的多少,而要保证其质量,要依托现有的实习基地,最大限度发挥其教学实践的作用。
另外,对实习指导教师要进行培训,为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多举办观摩课、研讨会等。摒弃以往实习指导教师的“专家”形象――实习指导教师对一切教学实践都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将教学设计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指导教师应该深入到教育实习的现场,在把握总体教学思路与方向的前提下,与参加实习的学生共同探讨,设计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将实习的指导能力作为指导教师教学评价的指标之一,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教育实习指导热情。
2、注重教学实践类课程的系统性
新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应考虑到教学实践类课程是为培养教学实践能力而服务的,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都是这个系统中缺一不可的。因此对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安排、开课时间、开课地点等都需要作出统筹规划与安排,以使各课程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合力服务于最终的教学目标。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教育理论类课程与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割裂与对立情况的发生,强调两者的联系与配合。
3、注重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层次性
新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应关注到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层次性,注重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不同层次课程的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交流与协商,以形成一个连续、递进的教学活动。笔者将部分实践教学类课程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中级与高级。这三个层次只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对学生技能要求高低进行大致的划分,并不是对课程进行性质优劣的高低判定。
从图上看出,掌握初级层次的课程是成为一个教师的首要条件,只有通过了这些课程的学习才能走上讲台,初步具备成为教师的资格;掌握中级层次的课程可以让未来的教师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用生动的现场演奏等形式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掌握高级层次的课程是成为一名优秀中小学教师的保证,这些课程都是直接针对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弹唱能力、课标掌握程度、教材研究程度、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等与中小学教学实践息息相关,而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则是将学校教育的成果直接放到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也是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对学生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进行实战与演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这三个层次之间是相互衔接、逐渐递进的关系。只有学习了初级层次中的“钢琴”、“声乐”课程,才能进行中级层次的“钢琴伴奏”和高级层次的“自弹自唱”课程的学习。作为未来的教师,语言表达是最重要的,因此学习了“教师语言文字表达与应用”,才能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对音乐课进行教学设计。只有对中学教育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对中学教育进行有的放矢地研究;而只有对教育研究方法透彻的掌握,才能在教育实习的实践中得心应手。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到这些课程的层次性,注意循序渐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关键词:新形势 声乐教学 形式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12
随着高校大学生越来越多,声乐教师的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所以对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和形式的研究就成为必然。近年来,声乐集体课和小组课两种形式相继出现,并受到欢迎。而对于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有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我国现代高校对音乐的重视程度提高,使音乐艺术在高校教学中的比重增加。但是由于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对实践的要求较高,所以其方法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改进。
1 声乐教学的形式
1.1 主要形式
新形势下,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为集体课教学。受教师与学生数量的影响,使得高校声乐教学依然采取集体课教学为主的方式。与一对一等教学相比,集体课不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声乐集体课堂教学的优点在于能同时教授的人数多,效率较高,同时,可以更好地体现出音乐的美感、教育与实用性的结合。对于一些基本音乐理论的教学,采取记忆课堂教学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所以,集体课教学是大学声乐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是主要方式。
1.2 辅助形式
新形势下,采用小组课教学的方式作为音乐教学的辅助。小组课教学通常采用2到4人的小班授课。小班授课更加注重个性,有针对性地教学,一般最好在5人以下,可以根据学生对声乐的理解水平、技巧等方面来分组。小组课不同于大课教学主要在于其以学生的发声练习为主,是对集体教学很好的补充。
2 新形势下的声乐教学方法
新形势下,要求声乐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现代声乐教学还要综合考虑教学的目标,根据目标来设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传统的声乐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研究探讨新的声乐教学方式十分必要。以下我们就高校声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个方法的教学方法和作用来做具体分析:
2.1 研究性学习
新形势下,高校声乐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对学习的音乐素材做主动地研究和探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施研究性学习受到学生本身的音乐水平、教师教学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更高的实践价值和研究意义。所以,高校声乐研究性教学应该范围宽广,意义深刻。由于高校的音乐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强,音乐素养高,所以研究性教学更适合他们的发挥,也有利于对其能力的进一步的培养。同时,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性教学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具有多元化和创新性等多个特点,有利于促进现代音乐教学的进步。
2.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很强实际效应的教学方法。现代高校声乐教学采用合作教学,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已经成为当下流行的主要的声乐教学方式之一。合作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基本理念,教师由原来的主导地位变成的指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但是由于声乐教学与基础学科教学之间存在差异,更加注重参与和实践的重要性,所以对于高校声乐教学来说,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对声乐的理解感受能力十分重要,也是声乐教师最应该重视的问题。教学要善于挖掘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主宰音乐的人,使他们敢于对音乐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声乐教师在态度上还应坚持以亲和为主。而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活动和教学为主的方式,可以采用集体教学,也可以采用小组课的形式。在合作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很容易受胆怯、集体荣誉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同时,也使他们增强了面对陌生场合的能力,增强了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因材施教,实现合作教学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特点。合作教学的提出,使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空间加大,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3 就形势下的声乐教学评价
新形势下,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声乐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同样重要。目前,在普通高校的教学中,基本上将音乐课程作为选修课来上,学校和学生个人对其重视度都不够,只以几学分作为期末考试的筹码,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声乐教学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但是近些年,高校声乐教学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音乐的兴趣更加浓厚。当然,对于教师来说,要能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基本音乐理论和实践,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的判断 ,并在之后的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对于作为主体的学生来说,要增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对音乐的兴趣,这样才能使音乐教学顺利发展。
4 总结
现代声乐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艺术气质。如何达到声乐教学的最佳效果是现代音乐教学中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声乐教学的形式和方法都不应该是单一固定的,需要高校声乐教学者在教学中不断地发现和创造出适合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韦红梅,卿泽.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浅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S1).
[关键词]高专师范 声乐课 教学形式
招扩使学生数量激增 ,2+1模式又使高专学生减缩了1/3的在校学习时间,加之学生基础较差 ,教师教学任务空前加大 ,高专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严峻的前提下,要做到按质按量地完成高专师范音乐教学任务 ,提高和规范高专师范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模式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笔者认为,高专音乐教育中声乐课的授课形式应采取集体课 、小组课 、个别小课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
一
、第一 学期以集体理论课 为教学方式集体课也称为声乐大课 ,指以班级为单位在一起学习声乐的基础课程。学习内容主要是声乐基础理论知识 ,不直接涉及歌唱训练内容,涉及的内容有 :歌唱理论、歌唱基本语音训练 、嗓音保健 、声乐鉴赏 、中学生变声期常识、观摩和实践。
1.教师的角度。高专学生多数来 自乡村小镇,他们在音乐基础知识理论、歌唱理论、声乐理论、声乐作品的赏析理论 、歌唱语言理论等方面基本是空白。通过集体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集体的氛围里统一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一来不仅教学内容有统一 的规定和要求 ,而且还能保证有组织 、有计划 、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节约时间,节约教学成本,避免重复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工作效率 ,减轻教师的负担 ,缓解师资的紧缺 。
2.学生的角度。第一,学生在初、高中时接触音乐不多,音乐各方面的知识结构点弱 ,如此完整地学习声乐理论能让他们对声乐 、嗓音 、歌唱语音、嗓音保健等各方面都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完善他们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发展他们的潜在歌唱能力 ,帮助他们后续的声乐技能训练、声乐演唱以及艺术实践的顺利完成 ,同时也为他们将来的教学积累知识。通过集体课教学还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了解,对出现的共性问题统一想办法答疑解惑,对个性问题能各显神通 、各抒己见。第二 ,学生来 自四面八方 ,带有浓浓的乡音,在语言发音上有各式各样的习惯。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 ,一切歌唱技法都要围绕语言这个中心来训练和运用,语言是声乐学生必修课之一,在语言尚未达到一定程度前 ,不忙学习声乐技巧。通过语言集体学习与训练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 、研究、讨论 、督促 、纠正不正确的发音习惯,听析、分辨地方特色音并加以改正。第三,通过完整、统一的声乐作品圈 兰:里!赏析及专题实践理论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一定的欣赏环节 、步骤、要求 、方法与技巧,提高歌唱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开拓他们的思维与视野 ,在将来的歌唱艺术表现及教学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 、第二、三学期 以声乐小组课为教学方式声乐小组课在教学上是一个小集体 ,把程度相同、声部相同、音色相同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一般是4~6人为一组 ,针对同一进度的学生教授相同的内容,重点是解决共性技术方法问题。在教学上的基本方式是 :基础发声一初级练习曲一初级中外歌曲的练唱。在歌曲技术 、技巧教学上只强调歌曲的整体感和完整性,要求音量均衡、音色统一、表情 自然 、感情表达正确,不追求扩展音域、扩大音量,无需加大技巧难度 ,不唱超越小组整体歌唱水平的歌曲。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课能够积极发挥师生的能动性、互动性。首先,为同学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机会。在听其他同学练唱的同时,学生不仅有机会发现 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及时向其他同学学习对歌曲处理的思维及方法 ,而且可以激励 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能动性 ,提高上进心、进取心,增强竞争意识。其次,通过小组课教学 ,开发学生的思维 ,教会学生处理歌曲中最基本问题的方法 ,对他们将来工作岗位上的教学有一定借鉴作用。学生在学 习过程 中出现的毛病及问题并不一致 ,在处理共性 问题 时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 ,开拓学生思维 ,使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处理个性问题时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通过观摩 、倾听其他同学的发声 ,在有针对性的对 比中进行自我改正 。最后 ,让学生在小组课教 学课 堂上进行相互 间的演 唱 ,锻炼学生的胆量,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为今后他们的歌唱表演打下一个 良好的心理基础。
2.小组课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生练唱的曲目及歌 曲表现方式丰富化,同学间的相互实践性得到加强。小组课的教学 ,可由原来的独唱教学形式变为重唱、对唱 、小齐唱,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学模式,而且学生通过不同的练唱方式还能得到更多的学习心得。独唱只能直接体现个人的技能水平,重唱等方式还能体现音准 、节奏水平,对歌曲感情处理的水平,更能体现出团结协作意识。不同形式的练唱方式丰富了学生角 色转化 的可能性 ,让学生 在实践 中的练唱身份得 到多样性变化,使得实践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三、第四学期以个别小课为教学方式声乐小课又称声乐个别课 ,是专门针对学生个体的技能教学。通过前面一年的小组集体课教学基本掌握了学生声乐学习的情况 ,所以在此段时间里应是针对性的个别教学。每个人的嗓音条件 、学 习反映 、学 习能力 、学 习进度 以及学 习问题都存 在差 异 ,小组集体课 只能解 决一些歌唱 中的共性技术 问题 ,而个别课更重视声乐个别技能的特别训练,努力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个别声乐课是针对条件好、学习能力较强、在声乐上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行的专门性技iff~i.JII练。训练内容应有:针对性的发声练习 、中级练声曲;中等难度的中外声乐作品;较深度的分析声乐作品内容 ,并能较完整地表现出来 ;不定期地进行声乐教学观摩 ,声乐教学汇报 ,参加不同层次类型的比赛 ,丰富 自己的舞台经验。其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扩宽学生的就业渠道。高专师范培养教育的 目标是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者,但如果对部分声乐条件较好,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学生进行个别声乐训练,就可能使其在将来择业时获得多种就业渠道。因为有声乐方面的特长,除了选择学校,还能选择各种企事业单位或选择演出团队。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对文艺方面都比较重视 ,单位要人时除了要相应专业人才外还会有特殊人才的需求,
所以声乐小课的开设为学生多渠道就业提供了一定 的可能性 。
2.为学生进一步的声乐学习提供可能性。声乐条件、音乐感觉好的学生在高专毕业后 ,也许还有进一步继续深造的可能性。经过两年 的声乐学 习 ,特别是后面声乐小课 的技能 、技术学习,如果声乐基础知识 、声乐基本技术 、技巧掌握得比较扎实,就为继续深造高一层次的音乐院校提供了可能。事实证明许多在声乐方面有所建树的歌唱家都是从高专师范甚至是中专师范开始培养,一步步学习,最后走向成功的。
3.教 学方式灵活,针对性强,处理问题客观。因为是“一对一”的授课 方式 ,所 以教师能 因人 而异开展灵 活教学 。例如 ,针对学生嗓音条件,选择适当的练声歌曲;针对学生的音乐感悟力、理解力、文化素质及音乐素质,运用举例子、打比方等形式进行教学,简明扼要 、深入浅出地阐述声乐的相关理论和技巧,使学生明白歌曲所传达的情绪情感;根据学生对肢体动作的悟性,开设相应的动作行为辅助教学,代替某些深奥的理论表达;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和专\'iq-~JUl练等,非常有利于学生声乐水平的提高 。
【关键词】学前教育 声乐集体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J616-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62-01
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亦不例外,她们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声乐训练,甚至部分学生在中小学未上过音乐课,唱起歌来五音不全。因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门类多,声乐课时少等原因,所以,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方式以集体课的形式进行教学为多。所以,学前教育专业也将声乐课作为必修课程。学前教育的声乐课不同于音乐专业,不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而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该专业的学生培养为优秀的学前教育老师。因此,在安排集体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发音的能力,掌握相关曲风以及表达幼儿音乐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声乐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的投入到声乐学习过程中,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等都会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提高声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往往比较多,很多学生侧重于专业课程,将声乐课程看作可有可无,或者觉得无需重点学习。这样的学习心理与态度,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实践。理沦知识掌握得再牢,如果不会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便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用理沦联系实际的方法去理解知识,夯实知识刁一能真正有效地运用知识,提高综合知识能力。针对这一现象,学校与老师应该提高声乐教学的重视程度,比如说,学校适当增加声乐课课时,加强声乐考查力度,老师以身作则,认真进行声乐课程的备课、讲解等等。这样学生会逐渐重视声乐学习,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
1.2创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声乐课程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其教学氛围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所以,任课老师应该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来掌握声乐知识,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比如说,在学习简单的发生时,老师可以准备一些道具来进行教学。选择杯子、脸盆等常见用品,来进行敲打发声,让学生进行模仿。这样的教学方法,解决了以往声乐课堂上,任课老师照本宣书的单一教学方式,还会活跃教学气氛,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3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新课程改革的推出,情景教学逐渐走入课堂,声乐课程的教学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习与掌握知识。任课老师,可以安排幼儿园教学情境,将集体成员平均分组,由各小组成员自行演绎幼儿园声乐课堂,组员在小组里轮流扮演老师,最终各小组选择最优秀的,参加班级教学比赛。 这种情景教学,解决了集体教学课堂学生参与度较低的问题,同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
2、为学生树立正确声音概念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幼儿老师,其特殊性在于他们的教学方式与结果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甚至这个影响会伴随一生。所以,声乐老师应该注重树立该专业学生的正确声音概念,让学生朝着正确的声乐方向前进,让学生乐意认识到声音的准确度,听觉效果,可以分辨声音的正误,能够找出错误的根源等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以后的学前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学生做声乐正确示范,能够准确分辨学生的声音正误等等,确保其声乐教学的质量。
2.1做好正确的自身示范。声乐课堂上,老师作为重要的信息传输载体,其传播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为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老师应该通过自身的示范优美的声音,来为学生做好带头作用,让我们的教育付出最终能够满足国家对复合型教育人才的迫切需要。
2.2帮助学生找出自身的正确声音。侮个人的声音特性不一样,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正确声音。首先,老师应该教导学生如何放下模仿,因为一味地模仿会让学生失去自身的声音特点;其次,为学生分析了解其自身声音特点等等,让学生可以发掘自身的声音特色;同时,老师应该为学生鼓励,促进学生不断强化自身声音练习。尤其是集体课堂,学生人数较多,老师可以搜集全班学生的声音,然后在课后进行反复听、分析,从而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进而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3、选择适宜的教学曲目、曲风
声乐课程包含的内容很多,所以在选择教学曲目时,应该结合该专业的未来就学方向,进行合理选择。因为大部分的学前教学专业的学生将来都会投入到幼儿教学工作去,所以在安排声乐课程内容时,最好选择儿歌、易记忆的曲目、简单趣味的曲目等等。这样的选择可以加强学生在幼儿声乐方面的了解,以便于以后投入到教学工作。而且这样的曲目与曲风掌握起来相对难度较低,不会让学生产生仄烦、知难而退的心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让学生认识到声乐课程内容与以后的工作息息相关,这样的曲风也很适合集体教学的特点。
4、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人才以后的就业方向是幼儿老师,为了做名合格的幼儿老师,其自身的声乐学习很重要,该专业老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曲目与曲风,最终达到提高声乐集体课程教学效率的目的,争取为社会提供更多合格的幼儿教学人员。
参考文献:
[1]需仰芹.浅谈声乐集体课教学[[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 55-56.
[2]刘丽.浅谈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音 乐教学质量[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3(6) 104-105.
[3]张倩.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评价探索[J].大家,2012(9):268.
笔者认为声乐课程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要“强调基础训练、拓宽文化视野、注重艺术实践、培养演唱能力”。声乐课程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其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使学生在具备声乐演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歌曲演唱的能力、即兴编配能力和基础教学能力,尤其是基层音乐工作中所需要的独创性意训和示范操作能力。
在声乐教学中,技能训练是基本内容,但是,以往学院派的传统声乐教学中,往往太注重技能训练,忽视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和在实践中即兴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关为歌曲进行即兴编配和即兴创编乐曲等内容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已经直接成为我国基础音乐教师的一个软肋,暴露出声乐教学内容中的缺憾;同时,由于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术视野较为狭窄,缺乏对声乐艺术的整体认识。
因此,在声乐课程内容与体系的建设上,要根据音乐人才培养的整体需要,确立以基本技能掌握为基础,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以编创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本思路,以声乐演奏技能基础课为起点,将课程体系扩展到声乐艺术理论、声乐艺术发展史、声乐名曲赏析、声乐教学法和歌曲即兴伴奏编配等系列模块课程,使学生既掌握声乐的基本技能,又具备了解和认识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开阔视野;既能够独立演奏声乐作品,又具备不同风格歌曲的即兴伴奏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不同需要,又能够胜任劳任怨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声乐模块课程体系简而言之,即《声乐演奏艺术》、《声乐艺术理论》、《声乐教学法》、《声乐艺术史》、《声乐作品赏析》等系列课程。
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中,要遵循技术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曲目演奏与即兴弹奏相结合、方法训练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声乐演奏与艺术理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等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对声乐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即兴编创能力为核心。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课型和师生调配两个方面,一是“因材定课型”,即每学期初根据学生演奏水平的高低和程度深浅来确定学生上课的师生比例模式;二是“师生双选制”,学生根据教师业务和教学的各有所长和不同特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任课教师,教师则在学生选教的基础上挑选自己喜欢的任教学生。
一对一授课方式。声乐学生是一种音乐特殊技能技巧学习,学习过程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选取程度高、演奏有一定艺术水平的少量学生一对一上课,以期培养艺术个性和演奏才能,充分尊重与保护学生对音乐技术与艺术风格听独特感受力、领悟力,培养其独特的创造意识与能力。
一对多授课方式。这是一种介于大班课和个别课之间的教学方式,既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又使学生在课上可以相互观摩、探讨、促进和提高,养成集体协作精神。对于大多数考核为程度不太高的学生,基本上就是这一授课形式,教师紧缺的问题也通过减少初级教学的简单低级重复劳动而得到缓解。
集体课授课方式。大班课教学主要包括声乐艺术史等理论课教学和技能课中有关声乐技能共性特征的讲授,着重于声乐技术与艺术特征的共性课程内容。
关键词:钢琴教学;拓展训练;高校教学;综合素养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学校教学资源的不断优化,高校钢琴基础课教学迎来了新的转折。作为声乐艺术学习的基础课程,高校钢琴教学需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对于高校钢琴教学的理论及实践探讨,前辈诸家已多有涉猎,本文将从钢琴技艺、教师、学生等三个方面,对此再次进行分析。
1 当前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分析
1.1 高校扩招情况下的集体课教学
在高校扩招情况下,对于钢琴教学实际上带来了一些直观可见的影响的。首先就是扩招带来的大量生源,使钢琴课程不得不从以往的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单一教学转变为集体课教学的组织形式。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得教师不再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是要逐渐探索出面向班集体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势下,教师更多地关注到的只是学生的技能,而对于蕴藏其中的情感投入、创造力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都不能给予更多的关注。甚至对于学生弹奏时简单的指法错误都不能及时的纠正。当然,这种做法的优势就在于对于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讲解清楚,大班授课能够使学生更具竞争意识,更为集中精力的进行学习,并且有可以探讨的对象。
1.2 教师钢琴教学经验有限
当前高校选择的钢琴教师,多数都是来自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尽管这部分教师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在钢琴教学中难免会有些淡薄。钢琴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性学科,需要弹奏者有着较长时间的练习,否则只能算作会而不精,而且钢琴本身是一门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弹奏特色,但如同有些人成为了弹奏的大师,有些人始终默默无闻,区别就是能够成为大师的人都是激起了人们的共鸣的。钢琴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师范院校的教师的弊端充分暴露。大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师与大学的教师一样,都是声乐艺术的附庸,而且师范院校更加注重的是学生教学技巧等综合课程的学习。因此,既有娴熟的钢琴演奏实力,又具有教学能力的少之又少,这也是当前高校钢琴教师选择的困哪原因。由此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缺乏变化。
1.3 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
当钢琴教学成为个高校的教学学科后,便很明显的呈现出中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在高校大环境下,本身学术氛围就较为浓厚,教师也偏向于学术派,在这样风气下,学生的学习重心自然发生着偏移。除此之外,钢琴教学本身也并未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不仅受限于校园的钢琴器材,学生练习的机会减少,还缺少表演机会,钢琴虽然被称为乐器之王,但大部分发挥作用于伴奏等,既能给声乐演唱伴奏,又能给其它乐器演奏,但钢琴本身单独演奏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因此,在教学中,理论的部分明显高于实践。
2 探究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意义
2.1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钢琴学习作为艺术门类的重要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更为深层次的要求,当前高校钢琴课程受到时间及教师精力的限制,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技能方面的训练,属于单纯地进行练习,对于学生本身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人文素养、艺术审美能力等都未能顾及到。组织展开钢琴教学方式拓展,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艺术素养,缓解集体课教学带来的教师精力与学生个性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技能的全面提高
这种技能的提高,既是指学生钢琴弹奏技能的提升,因为在教学方式拓展的过程中,教师是要想办法弥补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培养之间的矛盾的,也就是说,缓解的当前集体授课的弊端,从不同的角度使学生得到提升,基于此,高校钢琴教学方式的拓展实际上代表着对学生培养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教学方式的拓展,能够使教师更加关注到钢琴教学本身,更多地去探寻钢琴教学方法,发现自身的不足,能够使教师走出理论的限制,真正地去观察、探索钢琴教学,丰富教学组织形式,这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3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策略性思考
3.1 从音乐技能角度进行的拓展训练
就音乐技巧的角度,主要是学生在钢琴演奏技巧方面的提升,这是从音乐表现力方面展开的,需要关注到钢琴弹奏训练、音乐敏感度训练等,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做好扎实的基本功,是学生展开进一步钢琴训练以及发展的基础。
(1)进行弹奏训练。在进行弹奏训练的过程中,包括指法训练和乐法训练等方面,基本功的练习,是要求教师能够发挥主动性,帮助学生进行声乐技能的训练,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勤学苦练,教师还可以将一些练习技巧、思路等内容传递给学生,例如带来学生唱乐谱。唱乐谱是钢琴弹奏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方式,通过唱乐谱可以使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节奏,唱乐谱、唱指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在靴子过程中记住这些内容,还可以使学生形成自身的节奏,在演奏过程中不慌不忙。在练习过程中,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问题及方向。
(2)进行音乐敏感度训练。在教学中,注重过程的体验,既弹奏过程的体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进行策略性思考,对学生进行音乐敏感度的训练。所谓敏感度实际上也就是学生的乐感,看似摸不到、拿捏不清,但实际上却是需要给予关注的,因为这正是音乐学习中需要关注到的。增强学生的音乐敏感度,源于日常大量的练习与欣赏,钢琴作为一项高雅艺术,尽管钢琴本身能够为许多乐器或者声乐演唱配音,但真正能成为钢琴大家的寥寥无几,也就是说能够真正掌握钢琴奥秘的人少之又少,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钢琴带来的音乐敏感度,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
3.2 从学生角度进行拓展训练
从学生角度展开的拓展训练,主要是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言的。学习钢琴演奏,本身就是要求学生对自身的实力进行全面的提升,包括欣赏艺术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等,这是最基本的几个方面,不仅需要在课堂中教师进行引导,还需呀学生在日常练习甚至生活中进行感悟。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钢琴作为一门艺术,在我们弹奏钢琴的过程中就已经是在创造美了,因此想要更好的学习钢琴、弹奏钢琴,就要能够发现美。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无论是音乐中的美还是生活中的美、图画中的美、文字中的美,教师要尽量将美的内容带给学生。在课堂中的无意提及,或者专门的进行有关“美”的内容的讲解,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更多时候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而非刻意能够实现的。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也是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必要基础。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在学生的钢琴学习,或者说在学生的艺术学习中都占有着重要作用。单反艺术门类的学习,最终的落脚点都集中于学生的创造,钢琴弹奏的技巧都是一定的,但是有些人成为了一代名家,有些人却始终不被接受,反观不同的人,我们又能发现他们弹奏的不同之处,这就是创造。只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的成长,而不是拘泥于模仿。[1](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钢琴演奏需要个性,也体现着个性。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学习好钢琴,还依赖于一定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高,能够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式有许多,例如在学习贝多芬的曲子时,教师可以将《贝多芬传》推荐给学生,使学生真正走进大师的世界,与曲子的作者实现精神的交流。在日常学习中,鼓励学生多读书,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其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并不仅是要增强学生文化知识等,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怀。人文素养的提高,能够使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及感悟发生变化,能够更为深沉内敛的观察这个世界,也更能够培养出敏感的内心。在面对乐曲的时候,透过音乐语言去感悟其内在的精神,与曲作者或者与未来的听众达成共鸣,通过乐曲传递出感情。[2]
3.3 从教师技能方面的分析
从教师技能方面的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扩展,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组织形式的转变,最终实现学(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生钢琴学习的全面提高,既是对学生学习的改革,也是对教师的改革。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大班授课与小组学习的统一。在教学组织中,教师还是要面对传统的“小规模授课”,向此时的大班授课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克服这方面的困难。现在较为成功的教学模式,基本集中于大班授课与小组互助学习的有效结合。这种教学方式的步骤主要包括如下,教师先将理论的、技巧性的内容进行集中的讲解,先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接下来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不同小组的学生分别进行练习与互相帮助,对于有些学生自己独立拿捏不准的内容,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完成,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彼此之间有所依赖,又将学生有效地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单位,方便教师的进一步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每组都可以选出各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学习作为组长带领学生联系。教师在分别抽时间对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检查与指导,相当于各个击破,既缓解了教师集中的教学压力,又能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教师的指导。[3]
(2)转变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一直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之所以在此处单独列出,就是想指明当前教师教学观念中的误区,进而进一步做出应对策略。在当前情况下,教师要意识到钢琴学习还是要落实到实践及舞台中的,这与高校教学重学术轻实践的现状是不相符合的,因此,教师要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舞台表演的机会。除此之外,教师一定要关注到的就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些看似与钢琴学习的理论无关,与学生所学内容无关,但实际上会影响着学生日后的成长以及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渐认识到,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不是课本,教师需要研究的也是学生,而不是教材。[4]
4 结语
事实上,对钢琴教学方式进行拓展的思考与实践,其目的就在于转变现有教学观念,实现钢琴教学的突破性发展。而对于钢琴教学,真正的发展在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来年各个方面、综合实力,或者说是学生做事与做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的拓展,都是有方向的拓展。
参考文献:
[1] 任淑婧.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5,11(6):116.
[2] 胡敏.浅谈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金田,2013,16(9):229.
[3] 候丽丽.高校钢琴教学与课程改革散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3(4):159-160.
高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的音乐教师,社会对音乐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上讲台是教师,上舞台是演员,搞科研是学者。即要求音乐教师能教、能演、能研。这三个方面也是相辅相承、相互作用的。作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他必须具备某项(甚至几项)钢琴表演技能。而且其钢琴水准越高,越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教学实践能给教学研究提供研究的数据和必要的信息,而研究成果又反过来促进教学实践。要使学生做到这些,技能课只有小课是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的。
目前高师音乐系的师资配备(如声乐、钢琴)如果按1∶15师生比例配备教师,钢琴技能课教师各占教师人数的四分之一,必修的钢琴技能课为两年,那么,一个教师将要教30名学生(不包括三、四年级的主修生)。显然,一个教师一周不可能上一对一的30节技能小课(按一天6课时计算,一周共30课时)。据笔者所知,很多高师音乐系的师生比例大于1∶15,那么,技能课教师的工作量将更大。在此情况下,钢琴技能课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上课方式就成为了必然。一、二年级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两种上课方式,每周各二节,三、四年级为主修生的个别课,每周二节。但据笔者对国内技能集体课、小组课上课方式和效果的调查,发现某些集体课(如声乐)像普通中小学的唱歌课,而小组课则像在课时上缩减了的一对一的个别课。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模糊性。教师对该学科总的教学目标、各学年或学期各教学阶段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拟订出各阶段应解决的技术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每节课只是针对某一具体作品的技术难点有些练习要求。对教学对象缺乏详细的了解,不能就有共性的具体问题,拟订教学方案。
忽略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其教学必须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但目前的技能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有如蜻蜓点水,较少系统的解决技能、技巧上的问题。学生在技能、技巧的掌握上漏洞较多,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提高。
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据笔者的调查,有相当一部分技能课教师不能列举6种以上的教学方法,而在一贯的技能课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也只有练习法、讲解法、示范法、谈话法等其中的某几种教学方法。而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如讨论法、探究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较少或不会运用。另外,也明显地感觉到缺乏对技能课教学模式的运用和研究。
以上列举的是几个较突出的问题。还有如教师的教学观念等问题,特别是一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认为,技能课教学国外几百年、中国近百年都是这样教的,教学改革还要不要尊重传统等等。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钢琴技能课的教学效率应该说是较低的,为使技能课教学有明确的目标,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笔者提出以下几个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明确教学目标。根据该学科总的教学目标制定出各学年、学期的教学目标,再根据学年、学期的教学目标,制定出每个教学阶段(一个学期可分为若干个教学阶段,一个阶段上若干次课,具体解决某一技术问题)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使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均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声乐课为例,前两年为必修的钢琴课,以集体课和小组课为其教学形式,了解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作品,并能准确地分析。只有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减少技能课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系统的学科知识技能训练。在技能课教学中,如何才能体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呢?这就是要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如两年)把该门学科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计划、有步骤地给学生讲解和指导学生练习。以钢琴教学为例,钢琴演奏技能训练的知识点可谓不胜枚举,如何在两年时间里,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掌握钢琴演奏技巧,同时,又避免单纯的技术练习,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教师就不得不“煞费苦心”地设计他的教学。欧洲有成套的钢琴练习曲,虽然能解决很多技术问题,但那是他们训练自己的演奏家的训练方法,过多地弹奏那些练习曲,既让学生觉得单调,又不能完全解决中国音乐师范生本民族的钢琴音乐演奏上的问题。但中国人自己开始创作钢琴音乐作品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才80多年时间,我们积累的钢琴文献还比较有限,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技能训练体系,我们还没有建立,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又不得不在教学内容上精心选择,在训练方法上独具匠心地设计。因此,高师钢琴技能课教师是任重而道远,他们必须不断地探索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不能原样地模仿欧洲传统的钢琴演奏技能教学和训练方式。
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目前,技能集体课,小组课教学突出的问题是教师较少研究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常用的适合技能集体课、小组课教学的方法如:
比较分析教学法、讲授法、表演教学法、发现法、分类练习法、迁移教学法、谈话法、探究―研究教学法、探索教学法、提问法、微格教学法、问题研讨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演示法、模仿法、欣赏法、范例教学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