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平台经济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The Qaidam Basin Tainan gas field have a variety of types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to the latest data, the Geological reserves of natural gas is 951.62X108m3. From the analysis of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gas, the difference of containing gas area is bigger, the biggist is up to 33.5Km2, Small area gas that less than 10Km2 have many, in addition, the connectivity of gas plane is better, ewhich is material basis to promote the technology of horizontal well.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气田;水平井;钻井
Key words: Qaidam Basin;gas;horizontal well;drilling
中图分类号:TE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038-02
0引言
渤海钻探定向井公司通过加强科研强度,引进先进的工具、仪器和设备,不断的向外部市场进军,在台南气田实施的八口水平井中不短创造新的辉煌,台H4-10取得了本区块钻时最快,台H4-15水平段最长的新记录台,H4-16井利用双台阶长裸眼水平井成功的开发两个薄气层。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今后的台南气田水平井技术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随着青海油田股份公司、油田公司关于台南气田新增26X108m3天然气产能的开发方案,通过对新区块实施水平井钻井技术,加强了对现有区块的开采力度。特在台南气田施工中实施了大位移水平井,不仅提高该地区水平井施工水平,并有效地降低综合开发成本。
台南气田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属于典型的同沉积背斜构造。该构造上已钻探的临井资料表明,该区气层压力系数达1.2,有高孔隙度,中-低渗透率的特点。根据气田钻井资料,该气田自上而下钻遇地层为第四系的七个泉组(Q1+2)和上第三系的狮子沟组(N■■),其中七个泉组厚度达2113米,本组地层成岩性普遍较差,岩性以浅灰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在本区块的水平井所钻遇的地层均为七个泉组。
1台南气田水平井的难点
1.1 台南气田水平井的难点台南气田水平井的难点是总烃含量高(一般在10%~80%之间)、施工过程中要穿越一段漏层、且靶前位移小,几乎没有调整段、水平位移大、水平段长、信息滞后,测斜仪与钻头距离较远(一般15~22m)、钻速较快、对于井眼轨道的预测要求比较精确,控制难度大。
1.2 降摩阻、降扭矩、优化钻柱设计水平井钻柱优化设计的核心是在满足井眼轨迹控制的前提下如何降低磨阻,保证钻压有效传递,避免钻柱自缩现象的发生。本区块的井特点,由于长距离的水平段存在,使钻柱与井壁之间的接触正压力大幅度增加,增加了摩阻,使得钻压不能有效传递到钻头上,因此在本区块水平井中如何减少钻柱磨阻,是优化钻柱设计和优选钻进参数的关键技术之一。
1.3 优选泥浆体系,提高泥浆的和携砂能力本区块水平段都比较长,解决钻具摩阻问题,及钻井液的携沙问题,变的尤为重要。所以从堵漏成功后的造斜段开始至水平段,要适当提高处理剂的加量,提高滤饼的质量,增强钻井液对粘土矿的抑制性,保持钻井液良好的携沙能力,钻井液排量必须保持在30L/S以上,防止形成岩屑床卡钻。
1.4 钻头的优选和使用采用高效的硬质合金轴承的高速钻头,根据地层情况配合不同的钻头齿形、牙轮部置和保径设计,可大幅度地减少起下钻时间。
2轨迹控制技术
2.1 钻井方式与测量方案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优化钻井方案。在造斜过程中,井斜40度之前使用MWD配合单弯螺杆工具造斜,40度电测完之后下入地质导向监控井眼轨迹以及岩性变化。
2.2 井眼轨迹控制方案总体以双增结构设计,据本区块临井资料大约在垂深1265-1285段为漏层段,考虑穿越漏层的安全性,相应调整相临井段的造斜率。鉴于本区块的可钻性较好,中半径水平井的大曲率所造成的侧向力在井壁上产生键槽并可能钻出新井眼的危险性也应加以防范。
2.2.1 直井段上直段钻进以提高机械钻速,防斜打直为主,采用塔式钻具或组合,低钻压,高转速,大排量。严格按照钻井设计施工。效果较好,为下部的定向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
2.2.2 第一造斜段钻具结构:215.9mm牙轮钻头+172mm导向马达(1.5°)+井底阀+127mm无磁承压钻杆+MWD短节+127mm加重钻杆+127mm钻杆。开始定向时为保持造斜率一般采用1.5度单弯螺杆,钻塞,复合钻进到造斜点,MWD开始定向施工。井斜小于10度之前造斜率较低,当井斜大于10度后,造斜率基本稳定,可以达到21-33度/100米,严格执行修正后的剖面设计,通过滑动和转动相结合控制造斜率,控制井眼轨迹。钻进到垂深接近漏层时起钻下入常规钻具钻穿漏层(漏层垂深大约在:1265-1285米)。钻穿完漏层后充分循环筛除堵漏材料,防止堵漏材料堵塞仪器,造成不必要的起钻。
2.2.3 第二造斜段钻具结构:215.9mm牙轮钻头+172mm导向马达(1.5°)+井底阀+LWD+127mm无磁承压钻杆+MWD短节+127mm18°斜坡钻杆+127mm加重钻杆+127mm钻杆。着陆前与现场地质人员多交流,对比LWD曲线,了解地层变化,地层走向,气层厚度等等,预测测量盲区变化趋势,提前调整控制。
2.2.4 水平段钻具组合:215.9mm钻头+172mm导向马达(1.25°)+井底阀+LWD+127mm无磁承压钻杆+MWD短节+127mm18°斜坡钻杆+127mm加重钻杆+127mm钻杆进入水平段后以复合钻进为主,靠钻压与间断性滑动调整基本能够实现稳斜钻进。
3施工中的技术问题
3.1 携砂问题①井斜超过45°要进行短起下钻。通过定期的短起下钻,破坏下井壁的岩屑床,借助泥浆实行携砂。根据大量实践经验证实岩屑床形成和携砂最难的井段为井斜48~70°,水平段由于携砂阻力小,不易形成岩屑床。②泥浆要实行四级净化:降低固相含量。③调整好泥浆性能,应注意总固相含量,摩阻。关键是降摩阻,控制固相含量。
3.2 防卡问题由于水平井井斜大,水平段砂子携带到48~70°井段,就容易形成岩屑床,故形成粘卡的机率很大,应采用的措施有:①减少钻具向下的阻力,尽可能减少钻具与井壁的接角触面积。用加重钻杆代替钻铤,用无磁抗压缩钻杆代替无磁钻铤,用欠尺寸稳定器代替足尺寸的稳定器,减少下部稳定器数量,降低钻具刚性。②短起下钻:如井斜超过50°开始定期短起下钻。③为了防止粘卡,造斜时,每钻进一段时间要大幅度活动钻具一次。④用18°锥度钻杆打斜井段,防止直台阶钻杆吃入地层而容易形成键槽。
3.3 水平井遇阻井段的划眼问题水平井由于井斜大携砂难的特点下钻易遇阻特别是软地层及易塌的地层,容易形成砂桥。划眼时应遵循应以小钻压上下活动钻具为主,尽量不开转盘或顶驱,以免划出新眼。
3.4 水平井的传压送钻问题井斜超过65°,钻具与井壁摩阻加重,钻压传递困难,可采倒装钻具结构以及用5″无磁抗压缩钻杆替代替代无磁钻铤。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钻具倒装以后,钻压输送容易得多,上提阻力显著下降。
4施工成果
关键词:网格;OGSA;复杂产品;协同设计
0 引言
网格技术的发展为复杂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网格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组架构在互联网络服务之上的新兴技术,旨在支持虚拟组织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它通过高速的共享网络,连接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异构资源(包括计算机、数据库、科学仪器、文件系统和超级计算系统等),通过这些异构资源的协同,解决那些通常需要许多CPU和存储器来处理的问题。利用网格技术,可以很好地将分布在不同位置,不同层次的设计,分析资源等集成到一个虚拟的集成化的协同设计平台中,实现产品设计过程中不同资源的共享,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
1 网格技术
1.1 网格技术概述
网格技术被称为“下一代的Intemet",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网格技术的应用使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全面共享成为可能。
网格具有以下特点:①网格是Intemet、高性能计算机和数据源的有机集合;②网格比interact具有更高的带宽、更多的高性能计算机和更有效率的体系结构;③网格可进行知识加工;④巨大的网格对于用户来讲更像是一台便于使用的超级机器,而不是成千上万的网站。目前国外有关网格的研究正在大力开展,IBM、FIP,Oracle、Sun公司等IT巨头争相投入巨资进入网格计算领域。我国网格技术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关方面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研究课题已被科技部列入863重点支持项目。网格计算在协同工作方面的应用也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
1.2网格体系结构设计
网格体系结构是网格技术实现的框架和灵魂,也是网格最核心的技术,同时也是实现协同设计的平台支持技术。如何建立良好的网格体系结构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影响比较广泛的网格体系结构是五层沙漏模型和OGSA模型。前者是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I FOSTER在较早时候提出的。而OGSA(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是由GGF(GIobalGrid Forum)的OGSI工作小组于2002年6月制定的开放式网格服务架构,它是以“服务”为中心的体系结构。面向服务的框架模型也是当前业界发展的主流趋势,因此本文重点介绍OGSA的体系结构框架。 OGSA架构由四个主要的层构成,从下到上依次为:资源层一包括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Web服务以及定义网格服务的OGSI扩展;基于OGSA架构的服务和网格应用程序(如图1所示)。下面静逐一介绍这些架构层。
(1)物理和逻辑资源层:物理资源包括服务器、存储器和网络。物理资源之上是逻辑资源,它们通过虚拟化和聚合物理层的资源来提供额外的功能。通用的中间件,比如文件系统、数据库管理员、目录和工作流管理人员,在物理网格之上提供这些抽象服务。
(2)Web服务层:OGSA架构中的第二层是Web服务。一条重要的OGSA原则是:所有网络资源(包括逻辑的与物理的)都建模成为服务。oGSI规范定义了网格服务。网格服务建立在标准Web服务技术之上。OGSI利用XML与Web服务描述语言(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WSDL)这样的Web服务机制,为所有网格资源指定标准的接口、行为与交互方法。OGSI进―步扩展了Web服务的定义,提供了动态的、有状态的和可管理的Web服务的能力,这对网格资源的建模是必需的。
(3)基于OGSA架构的网格服务层:Web服务层及其OGSI扩展为下一层提供了基础设施:基于架构的网格服务。GGF目前正在致力于在诸如程序执行、数据服务和核心服务等领域中定义基于网格架构的服务。随着这些新架构的服务开始出现,OGSA将变成更加有用的面向服务的架构(sOA)。
(4)网格应用程序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组丰富的基于网格架构的服务不断被开发出来,使用一个或多个基于网格架构服务的新网络应用程序亦将出现。这些应用程序构成了OGSA架构的第四层。
2 网格环境下协同设计平台的模式研究
2.1 网格环境下协同设计平台的模型
基于OGSA框架之上,复杂产品协同设计平台以一种虚拟运行模式工作。参考OGSA/OGSI标准,综合运用J2EE,WebService。Globus Toolkit等技术及开发工具,本文提出了一种由分布式应用资源,网格中间件,应用层组成的复杂产品协同设计网格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网格的最底层是由高速网络与通讯服务构成的,它将分散在各处的软、硬件资源用高带宽网络联结起来。在它之上是复杂产品设计制造资源节点层,其中包括:①产品设计资源,如UGH、Pr0/E等CAD软件以及反求工程资源。②CAE,CAD资源,包括对模具产品的仿真建模,有限元分析以及优化软件。③制造资源,如大型、贵重的产品模型加工数控机床和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等。④高性能计算与存储资源等,它们可以及时、迅速地对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并在海量存储设备中用Oracle 10g数据库技术管理大量数据。在网格平台中间件层,利用GlobusToolkit工具将设计制造资源节点封装成服务节点,使网格系统有标准的服务接口;并提供基本的Web Service功能,网格的安全问题也在此系统中得到充分的保证。在应用层,设置与产品协同设计制造相关的软件包。
2.2 应用实例模型
在基于网格的协同设计平台中,不同的分布式资源通过基于网格的协同设计平台进行注册、以及提出服务申请,而所有的服务对客户来说都是透明的。网格平台通过必要的协同调度算法对不同资源的请求服务优化分配,实现资源的共享,达到协同设计的目的。下面结合图3,介绍一下该平台的主要工作流程。 如图3所示,设计实体要对高速转向架进行设计分析,并协同设计平台提出设计服务请求。协同设计平台中的网格体系结构接受设计实体的请求,并在系统中查找到已经注册过且提供该服务的资源单元B,然后协同设计平台将资源单元B的服务提供地址返回给设计实体。设计实体接受服务地址,并通过该地址与资源单元B取得联系,签署合同,并将高速转向架的设计要求文档传递给资源单元B,资源单元B接受请求并对设计文档进行分析。在此后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实体可以和资源单元B进行信息交互,实现协同设计。同时,资源单元B可以根据设计工作的需要和资源单元A进行合作(比如由资源单元A提供CAD、CA等相关软件资源)共同完成设计工作。合同执行完毕,协同设计平台即取消为设计实体提供的服务。由此,设计实体圆满完成高速转向架的设计分析工作。
【关键词】云计算;云服务架构;云共享;移动用户
2012年7月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云计算工程纳入了新兴产业的20项重大工程之一。云计算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有着不同的内涵,云计算主要是将计算、服务和具体应用等积极融为一体的基础,并能够实现人们对这种技术的便捷性使用。[1]云计算是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变革,甚至会改变生活、生产方式的新技术。
1.经管类高等院校在资源沉淀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特色
广东金融学院是华南地区培养现代化金融业高素质人才的第一摇篮。近年来教学基础化设施和金融优势学科建设获得大力发展,特别是在金融教学和科研建设中积累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为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更好的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学院与华为、中兴等业界领先的IT公司携手,发挥双方优势共建“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云平台”,深化教育资源应用,以快速、有效的方式为学院高端应用型人才发展增强驱动力。学院作为典型的经管类高等院校依托行业办学背景及优势,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地方、服务行业开展金融教育。多年来,学院积累了丰富的金融教育资源。金融教育资源库是围绕金融市场交易、金融企业管理、金融产品设计及研发这一主线分3层建设,金融教育平台按专业学习平台、岗位训练平台、创新及研发平台分3层搭建,按角色(金融理财师、金融交易员、金融分析师、金融风险管理师等)定位体现学科及特色鲜明的金融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
2高校教育资源云平台研究
2.1教育资源“云”层设计
教育资源一般包括基础设施、教师力量、具体学习环境、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等资源。在对基础教学设施资源、教师资源资源、学习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的同时,能够实现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进而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教育资源“云”层设计主要从三个层面着手建设(1)基础架构资源云:将计算终端、存储器、网络设备,通过虚拟化技术对硬件本身的差异性特点进行忽略,从而营造一种虚拟化、标准化以及灵活化的资源聚集地。(2)软件服务云:设计操作系统云,负责提供最基本的软件环境和系统服务支撑:软件服务云能够对网络协议内容以及相关的操作平台进行统一化的显示,从而加强对软件平台发展的控制,为各种业务的服务管理提供更好地空间。(3)教师资源云:教师资源云主要是在云计算思想发展的基础上来积极构建一个教师资源云。在这种教师资源云的影响下,能够促进各个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以及培训机构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实现对良好教师资源的充分共享,促进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多元化发展。
2.2云服务平台的架构研究
通过对云计算平台的研究,结合金融教育资源的特征拟定,实施的构架具体如图二所示。根据图二可以发现,硬件基础设施的存在能够为高层提供一种快速的网络存储支持,实现对各种良好数据资源的保存。其中,硬件基础设施具体又被细分为物理硬件子层和虚拟化子层。其中,物理硬件的子层一般是由各种真实的物理硬件组合而成,一般包括计算池、存储池以及相关的网络设备。虚拟化子层一般是在物理化的子层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利用各种虚拟化的技术来对底层的硬件设备进行充分的管控,同时向上提供计算、数据存实以及网络虚拟性的资源等,包含云安全类服务、维护管理类服务。云资源的管理层一般是在统一的资源管理调度中心作用下,实现为顾客提供一个对外联系的窗口,同时也能够为在云数据应用之上的大数据资源提供相应的数据平台。再往上我们定义为教育资源应用层,提供各类的教育教学相关的应用软件,即提供面向教育的SaaS。用于金融教学各类数据库、视频库、课件资源库、考试系统等;各类仿真平台如实验银行、金融ERP、金融实战平台、保险实务平台等;以及基于云的虚拟计算实验室。用户接口层:用户主体接入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学生、兄弟院校、金融机构和科研单位等等。客户使用端向使用者提供两个不同的接口实现对教育云数据信息的访问处理。这连个窗口分别是传统的图形用户接口和在Web2.0支持作用下的接口。在Web2.0技术支持下,教育云向有关使用者提供的服务一般为B/S架构。用户只需要在浏览器的作用下就能实现对所需要信息和服务的访问,并同时对对中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兼容。
2.3教育云共享资源建设研究
通过对现阶段同等院校资源建设平台发展现状研究可以发现,金融教育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一般是由各种教育教学的平台软件、教育教学资源软件以及各种硬件设施结构组成。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一般采用的是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SaaS模式系统来对多个用户资源平台进行授权访问。而传统模式的软件是专门定制开发的,涉及到的各种数据信息时专门定制的。一旦出现多个用户同时访问这个系统时,只需要对二维码进行复制,并在复制的同时建立一种数据库资源来对数据表的结构进行部署。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之间对数据的同时访问不会出现混乱的现象。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的弊端在于,对于需要处理的数据信息较为庞杂,且统计流程表现得较为复杂,每次都需要进行人工的系统构建。[2]在云计算支持下的数据教育资源数据设计能够在原有数据分析统计模块上,通过利用云计算技术来提升各个平台发展的独立性,实现更为方便的平台构建。
2.4云计算移动用户支持研究
智能终端的大量普及,占据比重越来越大的移动端学习模式是最终促进改革良好进行的关键因素。同时,云计算的引用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各种方便,且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现阶段的移动学习模式主要分为基于点播的短信息服务(SMS)和基于浏览的WAP教育站点两种。这两种模式在本质上都体现了一种不足,比如在SMS模式作用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会出现延迟的情况,不能实现学和教的互动,另外,在这种模式下传说的数据信息受到限制,一般只能传输文本信息,不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要。[3]WAP教育站点的缺点是能够利用的教育站点少,且不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技术发展较为落后。而通过云计算模式构建的学习平台,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弥补以上两种移动学习模式的不足。能够将大量的教育资源存储到有关云服务器中,在不需要建立专门教育站点的情况下就能实现学生的大规模学习。大量教育资源同时在整合联网新技术的新型模式下,能够突破单一WAP协议的限制,实现学生的交互式学习。
3.平台建设带来的效益与改变
“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最直接受益的是我院广大师生.他们随时随地可登录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根据需要选择实验教学资源进行备课、辅导、学习、科研;实现各种教学应用由云服务平台推送,用户可通过各种设备(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进行使用;实现嵌入式视频沟通模式、可视化双向软件层面的操作与交流[4]。教育资源通过云“云”模式建立之后,除了向我院师生提供大量的各类资源外还能向各个远程教育结构以及金融管理机构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从而推动远程教育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平台的建设对学院的IT教育信息基础服务架构的飞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更为先进、硬件投入成本幅度降低、更加节能环保。平台建成后可以为区域性的云共享平台建设提供借鉴并可对同类院校直接辐射。学院还可以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平台、软件对外提供一定的有偿服务。
参考文献:
[1]余亚莉.云计算研究综述[J].中国无线电.2012(04)
[2]杨明胜.关于对云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2(01)
[3]陈昌俊,王春枝.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探究[J].硅谷.2012(07)
太平洋岛国主要位于南太平洋地区,分布于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三大岛群之上,陆地总面积 55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750 多万,地处亚太的枢纽地带,同时扼守着印度洋至太平洋的战略通道,地理位置重要。因此,其在近代以来一直是世界大国争霸海洋的重要场所之一。
二、太平洋岛国的历史发展状况
1 殖民统治前的历史
南太平洋岛屿上的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但在殖民入侵前,基本保持着原始的社会形态。发展程度落后,未形成农耕时代的文化、宗教和政治。
早在公元前 8000 年以前,新几内亚高地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三、四千年前,萨摩亚、汤加、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等地居民发展到较高的社会水平,岛上居民大部分为波利尼西亚人、美拉尼西亚人和巴布亚人等人种。在大约 3500 年前,一批来自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移民进入南太平洋群岛,在随后的五百年中,拉皮塔人散布于南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大约 3000 年前,美拉尼西亚人来到斐济。在这一时期,汤加、萨摩亚、斐济等地,有着大体相似的文化,因为他们来源于相同的祖先——波利尼西亚人。此后,汤加人和摩萨摩亚人孤立地朝前发展着;而斐济则不同,各地移民相继涌入,形成了今天斐济人种多样化的形态。人们进入南太平洋群岛后,最初在一些岛屿的沿海以及近海岛屿定居下来,并从事一些贸易及采掘沿海资源的活动,如在海边捕鱼等。
随着人口的增加,定居点沿海岸线扩散,并向内地扩展。于是农业开始在内地发展起来,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了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区别。在一些较大的岛屿上,如斐济、萨摩亚等地,也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产生了原始的氏族,在同一祖先之下,分解扩大为若干个不同的部落,具有同一祖先的部落从血源上来说属于同一谱系。在南太平洋岛屿上,有着许多分属不同谱系的部落。岛屿部落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等级结构,但仅限于男性,分为从农奴到高级酋长六个等级。由于战争、内部分裂、移民及人口增减等原因,部落和氏族的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
到殖民入侵之前,南太平洋各岛屿形成了较为相似的村社结构。绝大多数人口分布于若干村落群当中,一个村落群有几百人。村社经济以初级的自给农业为主,村庄是经济生活的自给自足的细胞,松散但级别不断升高的政治联合把这些细胞结合起来。村庄本身有时包括几个分开的聚落单位,但他们仍保持着坚强的政治团结,村庄的生活格调受首领支配,组织严密而稳定。在村庄内,亲属关系是社会组织、居住关系和聚落形态的最重要依据。氏族是社会结构的支点,氏族土地是农业活动中的基本地域单位。不同的氏族和村庄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但从总的来说,是新石器时期的文化。该地区作为整体却呈现不稳定状态,主要表现在部落间经久不息的敌对和残杀上。在欧洲人最初登上南太平洋岛屿时,他们看到岛上各部落之间争战不断,仇杀不断,当地土著人在他们眼中是凶残野蛮的“食人族”。早期的传教士詹姆斯卡尔弗特(James Calvert)是这样描述他们所见到的社会的:在这块与世隔绝的海岸上,邪恶无节制地发展,带来闻所未闻的骚动……,物质与精神的力量也只是为了培育各种罪恶,直到它侵蚀了每个人的灵魂,玷污每一个家庭,占据社会与政治体制的各个角落,就连宗教崇拜也成了极度恐怖的狂欢。许多美拉尼西亚血统的村庄奉行平等主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许多地方,土著人中至今仍存在强烈平等主义思想(至少在男性中是如此)。在这种社会中,社会成员较平等,酋长的权力也是有条件的,受到一定制约。
殖民前,各个岛屿孤立存在,人们受限于地势阻隔、语言不通、部落仇恨,以及传统的宗教信仰等,各自束缚在村庄或部落内,只有斐济、汤加、所罗门群岛等个别岛屿之间存在偶尔的交往。例如考古证明,斐济与邻近的波利尼西亚岛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与汤加,在汤加与斐济之间定期有小股移民往返;在1000 年前,汤加曾对斐济进行过大规模的入侵,并对斐济群岛的东部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争战与仇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部落间的交往,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稀少的。后来在这些岛屿上也出现了部落联盟,但即使最大的部落联盟也只占领了沿海的小块土地和邻近的几个小岛,而且这种联盟十分不牢固。在南太平洋地区,也存在酋长部落,但很少有较统一的政治实体,邦国、王国等都没有在此形成。
2 殖民统治的历史
1521 年 3 月 6 日,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登上关岛,太平洋岛屿的历史从此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在 16 世纪剩余的时间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险家是在这一地区进行探险活动的主角,他们先后发现了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马奎萨斯群岛等,并据为己有。在 17 世纪初,荷兰航海家经过几次探险活动,发现了澳大利亚、新西兰、汤加和斐济的部分地区、复活岛、萨摩亚等。随后英、法、德的探险家纷至沓来,从 1788 年开始,英国殖民者大量涌入大洋洲,南太平洋岛屿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19 世纪下半叶,德、英、法等国瓜分了南太平洋群岛,开始了对南太平洋岛国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马克思曾经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他们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西方列强对南太平洋群岛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正是如此。他们在通过武力征服疯狂屠杀当地土著人,掠夺资源、贩卖奴隶的同时,利用传教士传播西方的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念,摧毁当地土著人原有的宗教信仰,以巩固其殖民统治的成果。西方列强对南太平洋地区的殖民统治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向本国领地派遣官员进行直接统治;另一种是间接统治,即通过当地的土著势力来实施对殖民地的统治,其最大特点就是利用当地酋长来达到殖民统治的目的。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为了强行把自己的制度和文化移植于南太地区,从而将其纳入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西方对南太岛国地区的殖民统治,不仅将资本主义经济的要素强行注入当地经济社会,同时也给南太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打上了“西方文明”的政治烙印,这些殖民统治的遗产,在南太岛国取得独立后,仍然发挥了重要影响。
3 岛国独立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大洋洲人民中间引起了新的政治觉醒,促进了争取自治和独立的运动。二战后,联合国的催促加快了地区自治或独立的步伐。这一趋势在该地区的反映是不平衡的。1962 年 1 月 1 日,西萨摩亚取得独立,成为第一个获得独立的太平洋岛国。西萨摩亚的独立对这一地区的非殖民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库克群岛 1965 年建立了完全的内部自治政府,与新西兰政府保持自由的松散联系。在瑙鲁,尽管有英国的不情愿撤出和澳大利亚的反对,但是在其内部强大的民族主义以及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这个太平洋最小的岛国于 1968 年建立了独立的共和国。70 年代是太平洋地区大规模的非殖民化时代。斐济和汤加均于 1970 年割断了与英帝国的联系,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国家。1974 年,纽埃获得了自治,并同新西兰保持自由联系。1975 年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1978 年,所罗门群岛独立。在非殖民化进程中,自身族群矛盾较多的吉尔伯特和艾利斯群岛干脆一分为二,前者于 1979 年独立,取名基里巴斯,后者于 1978 年独立,命名为图瓦卢。1980 年,英国在太平洋地区最后一块殖民地——新赫布里底实现了非殖民化,改名为瓦努阿图。至此,南太平洋地区的政治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但是,由于南太平洋地区的非殖民化运动起步较晚,且都是通过和平的手段实现的,所以,获得自治的岛屿基本上都与原宗主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依附的本质一如既往。从这个意义上看,太平洋岛国并没有实质性地登上国际舞台,其处在国际政治舞台边缘地位的处境并没有因为独立而发生根本的改观。
三、太平洋岛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 产业结构落后
太平洋岛国大多属于传统的农业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部分居民属于农民,其中巴布亚新几内亚农业人口占 83%,斐济和西萨摩亚占 60%,瓦努阿图占 80%,国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出口在外贸中占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仍有许多岛国至今依然实行自然经济,处于欠发达状态。岛国取得独立后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并为此做出了多方努力,包括出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拓宽经济发展渠道、寻求经济多元化和发展多样化等,这些举措对于促进岛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的基础的差异以及殖民统治时期融入资本主义体系经济要素的程度不同,导致了岛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2 现代化进程仍处于开启阶段
20 世纪中后叶,各岛国在取得独立之后,开始了建立现代化的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的艰难探索。
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各岛国现代政治构建的基础,是西方殖民统治时由宗主国移植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这种移植使各岛国跨越了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由尚处于原始落后的社会形态,直接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这对于各个岛国来说无疑是历史性的飞跃,但是这种移植来的政治制度,缺乏当地使其生根成长的根基和土壤,如何使其尽快本土化,减少殖民统治残余的影响,是各岛国独立后推进政治现代化所遇到的首要问题。此外,影响南太岛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还有:联合国对岛国政治制度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及岛国当地地缘政治和历史传统势力的影响。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各岛国间出现政治发展的多样性,导致其缺乏一个统一的政治权威中心,是严重阻碍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经济现代化方面。南太岛国进行经济建设、推进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与推进政治现代化相比更加艰难。首先,它们面对的是殖民统治留下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岛国目前存在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二元经济形态)、经济结构畸形(依赖单一产品或初级产品)的基础;其次是科技落后、环境和人口问题;再次是影响其生存发展的气象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羁绊,使其经济现代化进程缓慢。 虽然各岛国取得政治独立后,走上了较独立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逐步摆脱了殖民统治的影响,建立了与其地区特色相适应的政治、经济体制,推动政治民主和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就整体而言,太平洋岛国仍属世界欠发达地区,其现代化程度仍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
3 太平洋岛国发展的困境
太平洋岛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矿井自动化;自动化平台;监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T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1-0104-02
1 我国矿井自动化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改革和创新,应用于煤矿企业的自动化系统有很多,如计算机应用系统、矿井监测系统、数据监控系统、数据维护系统等。但是大多数系统仍存在维护不便和开发性能差等缺陷,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矿产资源的浪费。由于煤矿自动化建设的各系统都存在信息化差异,所以各系统之间的运行信息无法得到及时交流,导致自动化系统运行时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自动化平台的信息辅助决策和集中管理无法实现,其自动化矿井就无法完成安全运行,如何解决软件的缺陷使其系统数据相联系是现今技术科研工作者要研究的重要问题。现阶段的自动化平台主要通过光纤进行网络数据收集,利用煤矿企业内部的系统网络平台(服务器、浏览器、客户机)等多种模式相结合,进行实时数据访问,供工程管理人员绘制、监测、描述各系统设备的工作状态,以满足煤矿安全生产和宏观调控所需的实际要求。
2 矿井自动化平台系统结构
煤矿企业的矿井自动化平台主要应用的技术有: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过局域网和光纤传输系统,将井下开采工程进展和施工信息传输至地面的控制中心,由工程管理人员对施工设备进行远程操作。挖掘数据、施工设备信息、工程信息、监测信息等各类信息,都在控制中心的监测浏览器中实时显示,网络终端对不同信息进行不同程度运输,当显示数据出现“潜在故障”和工程事故时,控制中心的报警系统会随机发出预警、报警指令,并为管理人员提供合理的决策建议,使施工更加合理、稳定、可靠地运行。矿井自动化平台建设涉及到的工程理论有采矿理论、自动化理论、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
学等。
矿井自动化平台系统结构,由地表控制系统和井下生产监控系统组成。监控系统的组成硬件有:监控主机、PLC、工程人员工作站等;软件有:监控系统各职能软件、组态软件、监控软件、数据显示软件、数据分析应用软件等。控制系统的组成硬件有:数据中心(又称实时数据库)、OPC服务器、管理系统、网络信息服务系统等;软件有:OPC设计软件、数据显示软件、组态软件、数据分析应用软件等。
OPC服务器是控制中心的核心数据中心,其主要功能有两个:(1)借助OPC技术实现服务器的子系统连接,并对各子系统的工作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完成控制中心对信息数据的管理工作,实时保护工程数据的安全性、稳定性、时效性;(2)各系统网络信息的融合,通过ⅡS来响应外部数据和请求。
3 矿井自动化平台的数据库技术
实时数据库是矿井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软件,是实时数据管理与共享的主要部件。需要具备以下功能:(1)集成现场总线和各控制系统的设备,使数据库提供具有统一性、时效性,为数据管理系统提供一个可靠的数据管理平台;(2)完成施工数据的采集、压缩、存储和管理;(3)信息数据的订阅和查询等功能。
3.1 数据库模型
OPC服务器有三层软件结构:管理层、应用层、接口层,它建立在Windows的应用程序和现场过程控制中心之间的桥梁。工程设备的实时数据信息,通过不同软件编写专用接口函数。OPC服务器是一个嵌入式设备驱动程序,使自动化系统平台具有时效性、开放性、连接性、稳定性。
3.2 RTDB的核心结构设计
实时数据库的核心功能是实现子系统和控制中心的数据连接,为控制中心提供实时决策数据,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RTDB数据结构具有极强的可扩展性和可伸缩性,负责矿井自动化平台控制中心的多个处理系统,如:事故处理系统、设备维修处理系统、工程任务发配系统、故障抢修系统、故障维修系统等,可通过安全、灵活的管道连接模式,将点编辑中心、控制台、官道连接服务台、组态工具管理中心等子系统和扩展应用与健壮的运行核心分离。使系统的运行更具可靠性和灵活性。
3.3 OPC数据服务器
OPC服务器是信息自动化平台系统中典型的现场数据源程序,它可以通过OPC端口对各个系统设备的实施数据进行收集,OPC服务端口是由数据储存区、浏览器界面、硬件驱动程序、服务器接口等部分组成的,使系统各部分功能互相协作且有相对独立。
4 矿井自动化管理平台
矿井自动化管理平台应用OPC软件对其系统接口进行规范性设计,使管理平台具有Web浏览功能,通过浏览器显示信息的实时数据、动态图形、启停故障统计、趋势曲线等,实现管理平台对工程信息数据的分级管理。管理人员通过数据报表、故障记录、安全登记等措施保证矿井自动化管理平台的正常运行。矿井自动化管理平台针对煤矿施工特点环境还具备增值管理,矿井自动化系统管理平台结构的具体功能如下:
4.1 施工环境安全性评价
管理平台的区域评价可以通过不同施工环境,建立环境安全评估模型,根据施工环境参数,对其施工危险性进行测评,得出的测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4.2 位置定位功能
为防止施工人员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出现危险,管理平台对每个入井工人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和定位,随时掌握工人的井下活动和位置,一旦发生事故,管理人员可以立刻从监视器中显示位置,确定事故现场的详细情况,并根据具体工人数量(被困人数、遇难人数)和遇难环境制定合理的抢修方案。
4.3 在线设备管理功能
矿井自动化平台的设备一般采用在线管理模式,结合设备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监测管理系统等反映出的数据信息,宏观调控各施工装置,也可单独使用。
4.4 应急预案管理管理
通常情况下,矿井自动化平台系统都会建立一个针对各种故障的预案库,并定期对其进行完善和修改。施工过程中出现故障或自动化控制系统出现问题时会发出各种提示、预警、报警信号,应急预案管理平台会自动生成故障处理预案,为现场调度指挥人员提供可靠的、安全的、合理的抢修建议。
5 结语
我国矿井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发展迅速,目前大多数煤矿企业都相继成立了独立的自动化信息平台。本文通过研究矿井自动化平台的设计发现,监控中心要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集成,就建立实时数据库,为控制中心提供信息数据支持,以实现矿井的自动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长森.矿井自动化平台的设计与研究[J].煤炭工
程,2009,34(13):124-135.
[2] 李升金.基于工作流的高职院校办公自动化平台的设
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4):124-126.
[3] 钱彬.全矿井综合自动化平台设计[A].2011年全国电
子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22
(23):134-157.
[4] 丁国明,徐敏.全矿井综合自动化软件平台的实现
[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24(45):113-124.
[5] 孙国辉,郭武爱,曹爱玲.基于GEPON的全矿井自
动化系统设计分析[J].煤炭机电自动化实用技术,
2012,(3):154-157.
[6] 丁国明,徐敏.全矿井综合自动化软件平台的实现
关键词:机柜小环境 供电企业 机房安全 体系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68-02
机柜小环境在线实时监测预警及监控,是对计算机性能的稳定发挥,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确保数据安全性以及准确性的非常重要的保障机制。因为在计算机设备硬件中,使用了大批量的半导体器件、电容器等,在实际生产工作过程中,环境温度的升高都会对它们的正常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会造成其中某些元器件的非正常工作,将进一步导致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故障发生。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各种设备的要求,把温度控制在设定的范围之内,同时为了确保计算机安全可靠的运行,除严格控制温度之外,还需要把湿度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为此,为机柜小环境配备一个实时监测预警的平台有较大价值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公司在大楼内部以及外部都拥有计算机机房。机房平时无人看守,只做定期巡视,因此无法实时监控到机房的状态变化,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对供电公司的工作安全以及工作效率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对计算机机柜小环境实时监测预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此类研究调查,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柜小环境在线监测预警平台应运而生。系统平台采用物联网技术中的ZigBee技术传输相应的温度、湿度、功耗等数据参数。这些参数由处理器采集通过ZigBee上传服务器,用户在通过访问服务器来查看或控制相应的设备。在该系统中主要讲解参数的采集和怎样传输到服务器。
1 基于ZigBee技术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及系统构架
机房设备复杂多样,采用传统的有线信号的传输方式,存在布线困难、维护工作量大、不可移动等缺点。而无线信号的传输则摆脱了线缆的束缚,具有安装周期短、易于维护、扩容能力强等优点,并且组网灵活,无需考虑为新添加的设备铺设网络,易于扩展设备后,即可实现远程监测。综合上述基于实际情况将设计采用无线信号传输的检测方案。
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
ZigBee可工作在2.4 GHz、868 MHz和915 MHz3个频段上,它的传输距离在10~75 m的范围内。作为一种无线通信技术,ZigBee设备非常省电,估算,ZigBee设备仅靠两节5号电池就可以维持长达6个月到2年左右的使用时间;而模块的成本在1.5~2.5美元左右,并且使用是免专利费的;在通信时延和从休眠状态激活的时延都非常短,搜索设备时延30 ms,休眠激活的时延是15 ms,活动设备信道接入的时延为15 ms。因此此技术适用于对时延要求苛刻的无线控制应用;一个星型结构的网络最多可以容纳254个从设备和一个主设备,一个区域内可以同时存在最多100个此种网络, 而且组网灵活,可靠性高,协议采取碰撞避免策略,同时为固定带宽的通信业务预留了专用时隙,避开了发送数据的冲突。它是一种基于IEEE 802.15.4规范的的短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无线网络技术。
机房机柜小环境在线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平台由一个ZigBee协调器和若干个外接传感器的终端节点组成。连接温湿度传感器的终端节点置于机房各种设备附近,依据程序设定时间定时采集,数据采集结束后,将数据以约定格式打包并通过无线收发模块发送数到协调器,协调器将接收到的数据通过串口传输到客户管理PC机通过PC机上的基于CVI图形界面显示各类设备附近环境的的温湿度。
2 系统软件
软件实施关键技术:
(1)串口通信:从传感器中采集数据,主要是传感器与基站的相互通信。
(2)MongoDb数据存储:将串口通信中获取的数据,经过一定的处理,存储在MongoDb中,主要采用的是”事件触发模式”。
(3)Monitor(监听):主要功能是实时观察串口数据,并且还有作为验证自身程序是否崩溃的”心跳函数”功能。
(4)网页数据传输(WebSocket):主要功能是pc机器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通信方式,这里由于WebSocket相对比较安全,可以不加数据的安全校验。
(5)定义统一的数据格式:网页jason数据格式。
主要实现原理:首先部署硬件,这个不需要多说,然后针对每个传感器的类型,预先为值分配固定数量的条目;其次基站安装温湿度监测软件;当传感器的数值发生改变时,触发主动上报功能;再次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推送给基站;最后基站通过串口通信的方式传递到服务器中,然后服务器将获取到的值存入MongoDB中。
这里为什么要选用MongoDb作为存储,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高效的fire-and-forget模式就是只管向数据库服务器提交数据不等数据库服务器的回应。
(2)日志功能是帮助在系统Down机的时候恢复数据完整性做的,默认情况下Mongodb是开启日志功能的。每一个数据库操作都会先记录日志,所以当down机重启动服务器的时候数据库服务器能够通过日志文件恢复之前未完成的操作。
(3)Mongodb采用了最新的低成本的横向扩展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单结点纵向扩展,可以节约成功,而且有更好的可靠性,更好的数据处理性能。
(4)同时pc网页端和服务器的通信则通过WebSocket来实现(网页端发送获取数据的request,基站服务器端则通过数据库操作来获取所需的数据,然后进行一定的格式转化,我们这里将其转化成了jason格式,然后网页端获取response消息,进行网页的刷新。)这种方式的话可以做到数据正常通信,不过从客户端来说这种方式效率比较低,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数据更新,所以需要定时去向服务器端发送请求,这样会降低获取数据的效率,所以我们这里采用html5的新特性,在基站通过串口向服务器发送信息时,服务器主动向客户端推送数据请求信息,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客户端的刷新速率。
这里存储数据库和推送网页信息可以同步进行,这样将大大提高整个工程的运行效率。
3 结语
针对机房机柜小环境在线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发展趋势以及当前机房小环境监测系统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计算机监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无线监测系统。纵观现代物联网技术领域,其实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不同的无线通信网络技术使用场合、环境各异,如何应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系统来解决实际需要的问题是一个重点问题。ZigBee 这种崭新的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出现,为机房环境无线监测搭建了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相信它能够在未来供电公司乃至其他行业发挥其独有的科技魅力,为社会、国家做出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志刚.网络中心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建设[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91-92.
[2] 樊春,杨天颖,杨旭,等.高校机房动力及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
[3] 姜,曹长修,纪强军.基于ZigBee技术的温度控制系统的实现[J].自动化博览,2006(6):36-37.
关键词:海洋 石油 钻井 特点 发展研究
一、我国海洋石油钻井装备产业状况
近年来,我国油气开发装备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国产化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
1.建造技术比较成熟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是钻井设备立足海上的基础。从1970年至今,国内共建造移动式钻采平台53座,已经退役7座,在用46座。目前我国在海洋石油装备建造方面技术已经日趋成熟,有国内外多个平台、船体的建造经验,已成为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的设计、制造和实际应用大国,在此领域,我国总体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部分配套设备性能稳定
海洋钻井平台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与陆上钻井装备类似,但在配置、可靠性及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比陆上钻井装备要求更苛刻。国内在电驱动钻机、钻井泵及井控设备等研制方面技术比较成熟,可以满足7000m以内海洋石油钻井开发生产需求。宝石机械、南阳二机厂等设备配套厂有着丰富的海洋石油钻井设备制造经验,其产品完全可以满足海洋石油钻井工况的需要。
3.深海油气开发装备研制进入新阶段
目前,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仍主要集中在200m水深以内的近海海域,尚不具备超过500m深水作业的能力。随着海洋石油开发技术的进步,深海油气开发已成为海洋石油工业的重要部分。向深水区域推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浅水区域能源有限,满足不了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需求,另外,随着钻井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已经能够在许多恶劣条件下开展深水钻井。虽然我国在深海油气开发方面距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我国的深水油气开发技术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今后走向深海奠定了基础。
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特点
1.作业范围广且质量要求高
移动式钻井平台(船)不是在固定海域作业,应适应移位、不同海域、不同水深、不同方位的作业。移位、就位、生产作业、风暴自存等复杂作业工况对钻井平台(船)提出很高的质量要求。如半潜式钻井平台工作水深达1 500~3 500 m,而且要适应高海况持续作业、13级风浪时不解脱等高标准要求。
2.使用寿命长,可靠性指标高
高可靠性主要体现在:①强度要求高。永久系泊在海上,除了要经受风、浪、流的作用外,还要考虑台风、冰、地震等灾害性环境力的作用;②疲劳寿命要求高。一般要求25~40 a不进坞维修,因此对结构防腐、高应力区结构型式以及焊接工艺等提出了更高要求;③建造工艺要求高。为了保证海洋工程的质量,采用了高强度或特殊钢材(包括Z向钢材、大厚度板材和管材);④生产管理要求高。海洋工程的建造、下水、海上运输、海上安装甚为复杂,生产管理明显地高于常规船舶。
3.安全要求高
由于海洋石油工程装置所产生的海损事故十分严重,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海区域发展、海上安全与技术规范条款的变化、海上生产和生活水准的提高等因素变化,对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安全性能要求大大提高,特别是对包括设计与要求、火灾与消防及环保设计等HSE的贯彻执行更加严格。
4.学科多,技术复杂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涉及了海洋环境、流体动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结构、船舶技术等多门学科。因此,只有运用当代造船技术、卫星定位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机电与液压技术、现代环保与防腐蚀技术等先进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方能有效解决海洋石油开发在海洋中定位、建立海上固定平台或深海浮动式平台的泊位、浮动状态的海上钻井、完井、油气水分离处理、废水排放和海上油气的储存、输送等一系列难题。
三、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深海石油钻井平台研发热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虽然至今仅有20多年历史,但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海洋油气开发的水深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1.自升式平台载荷不断增大
自升式平台发展特点和趋势是:采用高强度钢以提高平台可变载荷与平台自重比,提高平台排水量与平台自重比和提高平台工作水深与平台自重比率;增大甲板的可变载荷,甲板空间和作业的安全可靠性,全天候工作能力和较长的自持能力;采用悬臂式钻井和先进的桩腿升降设备、钻井设备和发电设备。
2.多功能半潜式平台集成能力增强
具有钻井、修井能力和适应多海底井和卫星井的采油需要,具有宽阔的甲板空间,平台上具有油、气、水生产处理装置以及相应的立管系统、动力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及生产控制中心等。
3.新型技术FPSO成为开发商的首选
海上油田的开发愈来愈多地采用FPSO装置,该装置主要面向大型化、深水及极区发展。FPSO在甲板上密布了各种生产设备和管路,并与井口平台的管线连接,设有特殊的系泊系统、火炬塔等复杂设备,整船技术复杂,价格远远高出同吨位油船。它除了具有很强的抗风浪能力、投资低、见效快、可以转移重复使用等优点外,还具有储油能力大,并可以将采集的油气进行油水气分离,处理含油污水、发电、供热、原油产品的储存和外输等功能,被誉为“海上加工厂”,已成为当今海上石油开发的主流方式。
4.更大提升能力和钻深能力的钻机将得到研发和使用
由于钻井工作向深水推移,有的需在海底以下5000~6000m或更深的地层打钻,有的为了节约钻采平台的建造安装费用,需以平台为中心进行钻采,将其半径从通常的3000m扩大至4000~5000m,乃至更远,还有的需提升大直径钻杆(168?3mm)、深水大型隔水管和大型深孔管等,因此发展更大提升能力的海洋石油钻机将成为发展趋势。
四、结束语
我国海洋石油钻采装备己进入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尤其在海洋钻采平台、海洋钻修井模块、水下生产装备等多个方面均已有了新的发展目标,这对促进我国海洋装备早日实现国产化,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保证国家的海洋油气资源不受侵犯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信通过未来几年、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必将在海洋石油装备方面步入世界强国行列,国内海洋茹由钻采装备产业必将展现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重庆市三峡库区2003年、2005年和2007年社会经济数据共同构成的区域经济时序立体数据表,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和雷达图分析方法,动态描述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差异,并对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时序立体数据表 全局主成分分析 雷达图
在重庆市“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中,三峡库区被称为“渝东北翼”,它包括11个区县,幅员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1.1%;2007年末常住人口847.0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0.01%(重庆统计年鉴2008),由于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农业人口多,投入产出偏低,贫困人口集中,是重庆市经济发展的“短板”, 因此分析研究三峡库区区域经济的动态发展状况,对破解发展失衡,搞好城乡统筹,协调区域发展,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张婕、苏维词,2009;冯维波、彭丽,2009)。本文应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和雷达图分析方法对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动态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
变量、样本的选取及研究方法
(一)变量的选取
根据三峡库区的实际和特点,本文选取12个指标作为变量来刻画,它们是:X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X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X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X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X5:地方财政收入(万元);X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元);X8: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张);X9: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个);X10: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11: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元);X12:人口城镇化率。
(二)样本的选取
变量确定后,选取2003年、2005年、2007年三峡库区所包括的万州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共11个区县的12个指标值的动态数据为样本(重庆统计年鉴2008、2006、2004),构成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动态发展的时序立体数据表。
(三)研究方法
对已构成的时序立体数据表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统一的主成分子空间,该子空间保证了系统分析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可比性,进而对整个系统进行比较和评估,解决了采用横截面数据,不能动态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弥补了采用单一统计指标分析问题,无法全面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整体状况的缺陷。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全局主成分分析,然后用雷达图的方法对区域经济动态发展水平给以更直观、更清楚的刻画。
实证分析
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变量之间具有可比性。
(一)全局主成分分析
对上述时序立体数据表进行主成分分析,把多个指标转换成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得到统一的主成分公因子,提取立体表的绝大部分信息,从而对样本进行分析、评价。
1.多重共线性检验。调用SPSS的“Data Reduction”中的“Factor”过程进行主成分分析(张文彤,2002),计算出样本的相关系数矩阵,并对是否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进行KMO检验和巴列特球度检验,结果显示,样本数据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见表1。
2.主成分分析。以方差累计贡献率大于80%为原则提取主成分,在SPSS软件中计算结果为提取前三个主成
分Z1,Z2,Z3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7.65%,分析过程从略;其中Z1贡献率是66.04%,主要反映经济发展的总量水平;Z2贡献率是11.72%,是从人均经济占有量方面来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Z3贡献率是9.90%,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卫生因子;这样用三个主成分就能反映原始变量的87.65。
由SPSS软件计算所得的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构成三个主成分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各区县的主成分得分(略),它们从三个方面综合反映了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动态发展水平,但是单独使用某个主成分,并不能对各区县经济动态发展水平做出综合评价,因此本文以Z1,Z2,Z3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加权求和构成衡量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得分函数:
Y=0.6604Z1+0.1172Z2+0.0990Z3并计算Y值,如表2所示。
从表2看到:2003、2005、2007年综合得分排在前3名的是:万州区、开县和垫江县,其中万州区领先优势明显,各项指标也排在前列,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在190亿元以上,是三峡库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忠县的名次发生了位次变化,由2003年的第8名到2005年的第7名再上升到2007年的第4名,这是由于该县从承接“一圈”,传递“两翼”,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核心产业带出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与“一圈”全方位对接,借“一圈”发展之势,实施工业强县,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在三峡库区率先加快发展。 相反2007年综合得分排第7名的云阳,在2003年和2005年都排在第3名,是由于这几年别的区县抓住机遇得到快速的发展,使得原来基础较好的云阳落后了。
城口县、巫山县、巫溪县综合得分排在最后,这几个县都属于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农业经济成分较大,综合经济实力弱,工业经济比较落后,对GDP贡献较小。
(二)雷达图分析
1.绘制综合得分雷达图。在综合得分值的基础上,绘制综合得分雷达图。其步骤如下:首先作一个圆,并把圆周分为11等分;其次,连结圆心和各分点得到11条辐射状的半径,即为11个区县的坐标轴。然后,将各区县2007年的综合得分值映射到相应坐标轴上,再把坐标轴上对应的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11边形,即为平面表示的11维雷达图(见图1)(付、方德英,2007)。它清楚地反映出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动态发展的“姿态”。
2.雷达图分析。从雷达图1看到,闭环上点的位置越靠外,则该区县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靠内,则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这样雷达图清晰地给出了各个区县在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对比中的相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在图1中,万州区相应点的位置最靠外,表明该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它在三峡库区的中心地位突出,其综合得分值遥遥领先,与其它区县形成较大的落差;其次是开县、垫江县、忠县、梁平县,它们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与本区域的万州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加快发展缩小差距,以形成三峡库区协调发展的城市群;最靠内的是巫溪县、巫山县两个县,其经济发展落后,需要高度关注,加以积极的帮扶,使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结论
第一,三峡库区区域经济近年来得到了稳步发展,特别是万州区、忠县等区县发展更快,他们在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助推”的作用。
第二,在加快三峡库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发展的统筹性,要加快开县、垫江县、忠县、梁平县的发展,缩小与万州区及主城各区的差距,逐步形成三峡库区协调发展的城市群;并且把三峡库区的发展与“一圈”建设统筹协调起来,通过优先发展“一圈”,增强对三峡库区的反哺能力,并加强对三峡库区优势产业发展的扶持,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在加快三峡库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依据三峡库区的自身特色,充分发挥长江水道大通道优势,增强要素聚散能力,发展通道经济,发展壮大现代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盐气化工、新型材料等支柱产业,形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这样在重庆市“一圈”“火车头”的带动下,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实现“提速提档”、“做特做优”,尽快达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实现重庆市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婕,苏维词.基于产业集群的万州区产业专型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
2.冯维波,彭丽.后发优势与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关键词:生态位;竞争战略;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12.02
1 企业生态位的概念及识别
企业与生物体具有许多相似处,同样有生命周期。企业与其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关系,这与自然界中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很相似。由此定义企业生态位的概论是指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生态环境中能动地适应环境,和其他企业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地位与功能作用。企业的生态位的识别,能使企业选择更为合适的竞争战略,进而建立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保证自己相对竞争优势。由于生态位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对它的识别也应是动态的,企业生态位关系主要有生态位完全分离、生态位相邻、生态位部分重叠、生态位完全重叠、生态位相包(为完全重叠的一种情形)。企业生态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同。例如: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开始进入某个新开发的市场或行业时,由于资源相对丰富,且竞争对手较少,这时企业的生态位为原始生态位,即企业生态位完全分离;由于市场是开放的,且存在着丰富的市场资源,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很快就会有其他竞争者进入该市场,引起生态位相邻,进而产生企业生态位的部分重叠;并随着竞争对手的日益增多,竞争的日趋激烈,会导致企业生态位的完全重叠。
2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几种企业竞争战略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几种企业竞争战略主要有基于生态位分离的错位经营战略、基于生态位拓展的顾客价值创新战略和基于生态位补充的协同进化战略等。基于生态位分离的错位经营战略是指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特征,选择与竞争对手有所区别的生态位,从而实现自己独特生产和经营的竞争战略。强调的是寻求营造差异化的优势。基于生态位拓展的顾客价值创新战略是指以顾客价值为导向,努力探索潜在生态位,通过客户价值创新使潜在的生态位变为现实生态位的竞争战略。强调的是通过顾客价值创新,创造顾客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价值,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拓展企业生态位。基于生态位补充的协同进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与市场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共同进化的竞争战略。市场环境既包括竞争企业,也包括企业的供应商、销售商、中介商等等。强调的是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扩大企业的实际生态位。
3影响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可供企业进行选择的竞争战略有很多。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由于所处行业、规模和所处的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适合企业的竞争战略时不同的。因此在进行战略选择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影响竞争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可从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其中企业外部环境又可从市场方面、社会方面、自然方面等三方面入手。市场方面的因素包括:产业与产业结构、资金市场、消费者市场、劳动力市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等;社会方面的因素包括:政治、社会制度与政策、文化、技术等;自然方面的因素包括:企业所处的地域和所控制的自然资源。企业的内部环境的因素包括:企业家精神、企业物质基础、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权力对战略选择的影响等。
4 构建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评价体系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竞争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的日益丰富,竞争战略选择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合适的竞争战略可以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获取竞争优势。竞争战略选择要求企业对战略方案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并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对竞争战略进行有效的评价。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评价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工作,本文应用著名运筹学家Saa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对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竞争战略选择进行评价。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①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该模型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②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③由判断矩阵计算层次单排序的相对权重,并做一致性检验;④进行层次总排序和整体一致性检验,得到各元素相对于目标层的合成权重,并进行排序作为决策依据。
4.1 建立企业竞争战略选择评价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企业竞争战略选择评价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备注:当Ck与Bj无联系时,bkj=0,
CI=0.57*0.020+0.127*0.020+0.246*0.084,
RI=0.57*1.12+0.127*0.90+0.246*1.24,
CR=0.033
在此数字例中,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C2资金市场因素在总排序中的权重0.27为最大权重,故对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影响最大。当企业的资金市场资源相对丰富,比竞争对手对手雄厚,即企业生态位与竞争对手生态位相分离或相邻或小部分重叠,那么这时企业可选择基于生态位分离的错位经营战略。
5 结论
本文从研究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企业生态位的简单识别,及分析影响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因素,构建了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战略选择评价模型,并以具体数字来举例如何来进行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总的来说,企业应该重视生态位的识别,了解生态位与竞争的关系,并且依据实际的竞争情况,不断的调整企业的竞争战略,以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许芳,李建华.企业生态位原理及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5 ).
[2]陈丽娜.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竞争战略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
[3]尹晓路.影响企业战略实施的因素分析[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5.
[4]何晓旭.企业战略转换的影响因素及过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5]刘宏.竞争战略评价及选择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28(3):32.35.
[6]王凌云,周晓艳.企业经营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及模式[J].商业研究,2007,(2):27.29.
[7]李晓明.企业环境、环境因子互动与企业演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