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直接对外投资 投资战略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1]江小娟,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战略
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介评
在讨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以前,很有必要先对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予以简单评价。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外可谓众说纷纭,但从学术渊源或其基础来看,大体上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体系;另一个是以产业组织为基础的体系。前者是宏观分析,即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之一是完全竞争;后者是微观分析,即从企业层次出发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是不完全竞争,由于完全竞争假设与经济生活的现实相距太远,同时从微观层次出发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更切合理论上和实际上的需要,故后者是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主流。从微观方面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的内部化理论以及费农、约翰逊的区位因素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单纯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明国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因此,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十世纪70年代末,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教授邓宁在总结了这些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成为这些传统理论的集大成者,二十多年来这一理论成了解释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经典与主流。
邓宁认为,前几种理论都是孤立的研究跨国公司的投资动因和行为机制,而实际上,直接投资只是跨国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跨国企业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经营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和方式。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优势论和区位理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把跨国经营的决定因素概括为三类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并把这三类优势的拥有程度作为垄断企业跨国经营方式选择的依据和条件。按照邓宁的看法,跨国直接投资发生的充分条件是需要三个优势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客观地讲,虽然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内容上只是一种“综合”,没有多少创新,但它吸收了各派理论的精华,运用多种变量来分析解释跨国公司外直接投资能力,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困此相对其它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适用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该理论是根据西方私人对外投资行为提出来的,难以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做出科学的解释。
1、该理论过分强调了跨国经营企业的既有优势,即各种优势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由于跨国企业是在与本国环境不同的东道国内动作,强调企业本身拥有某些优势以抵销跨国竞争的额外成本,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以邓宁为代表的优势论者强调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具备,一国企业才可能进行跨国投资,并且把这种认识从企业推广到国家,这是不太吻合现实情况的,事实上,并不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已突破主流优势论者的论断,发展对外投资,而且不少发展中国家还直接向发达国家投资。这种现象给优势论者以沉重的打击,究其根源,优势论者至少忽略了三点:一是企业跨国竞争的优势具有相对性,而非邓宁所说的绝对化;二是跨国经营企业的优势具有动态性,即优势可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中积累;三是这三种优势具有互相替代性。
2、该理论的另一个缺陷,是来自理论视角来展开分析,抽象掉了投资企业同所在国家间的利益联系。前面所述的优势理论,基本上以企业作为不受国家任何直接干预的独立主体为前提,这在一些实行自由企业制度的发达国家中可能是恰当的,但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这种抽象并不恰当。在这些国家中,国有制企业的跨国投资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同国家利益息息有关。国有企业所进行的对外投资活动,通常也是国家贯彻特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分析跨国投资动因时,完全不考虑国家的利益追求,是不适当的。
二、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前面的论述表明,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过分强调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既有优势,这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是不相符的。作者认为,必须从这一理论的缺陷及其与现实的差异寻找突破口,来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1、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并且优势总是相对于同一市场中同一行业的其它企业而言的。在世界范围内,从不同国家企业的总体实力对比上看,发达国家企业具有明显优势,但如果深入到具体行业看,不同国家的企业则又各有所长,从而各自有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在对外投资领域,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国家的企业在进入不同东道国市场,企业优势对比的这种相对性就更为明显。我国的某些制造企业在进入发展程度更低的国家时,其密集使用劳动和规模较小的设备和技术,就可能比发达国家先进但密集使用资金的企业更受欢迎。
2、作者认为,跨国投资企业的优势具有动态性,即优势可以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也是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对于一国企业而言,只要国外确实存在着可供自己利用的有利条件,而这种条件又是国内暂时没有或不易取得的,企业就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谋求这种优势,国际上许多知名的公司,如丰田、可口可乐、雀巢等一开始都是在具有相对优势的情况下,通过跨国经营才成长壮大的。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可以用这些有利条件获得发展的机会,使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更为强大,目前我国规模较小的公司也同样可以走出去,获得和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实现从小到大的迅速成长,积累自己的优势。
3、前面谈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主要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它抽象掉了投资企业同所在国家之间的利益联系,这是不适当的。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作者认为,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不失为国有企业改革走出困境的一条新思路。
(1)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可以为国有企业提供现成的外部环境。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关键环节之一不在于企业本身,而在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如规范的市场行为、成熟的法律框架、社会保障制度、发达的劳动力市场等。在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本身的经营效益并不差,但在不利的外部环境下却不能得到真实的体现,从而也压抑了其发展。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可以使国有企业直接进入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真正地显示其效益,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2)企业的产品结构可以得到调整。国有企业整体效益较差的一个原因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条件下无法继续生存。海外经营可以使一部分产品向正在起步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为国有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3)创新是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源泉。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方式,从企业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供给到生产的工艺,方法和生产的产品以及它所面对的市场和企业生产的组织体系等方面都将面临一次彻底的创新。这必将对我国的企业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从事海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有外贸公司、生产企业、工贸企业、金融性企业、服务性企业等多种类型。但总的来说,规模少而分散。而国际竞争是规模与实力的竞争,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往往是大型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具有海外投资实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1、大力发展实业型跨国公司。规模化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之一。目前我国企业的规模化水平普遍很低。为此,我们应该通过政策倾斜、扶持等措施积极鼓励国内企业的强强联合,发展以大型企业为核心,融资本、生产、技术为一体的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化经营,并以之作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另外,要鼓励已有的企业集团积极走出国门,开展跨国投资,以便迅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打开局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充分发挥综合商社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我国旧的统收统购的外贸经济体制使得工业和贸易二者脱节。若用综合商社的形式,将两者联合,使工业企业较强的投资生产能力和外贸企业拥有的国际营销网络及经营经验相结合,再加上跨国银行强大的金融支持,则可大大提高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因此,综合商社组织是我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理想的投资主体。
(一)投资方式战略
1、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灵活多样。一个国家的自身经济状况从一个方面决定了它对外投资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自身资金比较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资本过剩型”对外投资,相对来说,机会成本较大。为了更有效地回避和防范投资风险,更充分地利用东道国资源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享受更多的东道国投资优势待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较快地占领东道国市场,选择合资的方式对我们比较有利。
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和动机也决定了应以合资方式为主。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起点较低,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规模方面,还是从体制因素方面来说,都不明显,有的方面甚至还处于劣势,这就决定了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学习和获取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外资为主。以合资方式进行投资,有利于我们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且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便于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当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是由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企业的对外投资动机三个基本因素共同决定的。以上意见只是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总的看法,具体到每一个投资项目,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相机决策。
2、应该重视以实物出资的方式来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国内正处于一个产业调整、结构转变的时期,前一段时间由于盲目引进、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等原因造成的国内产业内部过度竞争、生产能力过剩等现象将得到比较彻底的清理。在这一过程中将释放出许多闲置的生产设备和其他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选择适合的国家和地区,以实物出资的方式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这样不但促使了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变,减少了浪费,而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使其发挥出新的生命力。
3、应重视直接对外投资中的跨国购并方式。目前跨国购并已成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我国对这种方式还不太熟悉。跨国购并具有其它投资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许多情况下,通过购并进入比新建更为优越。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海外投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有选择地加以灵活动用。
(二)地区选择战略
目前,从投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遍布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但大多数集中在港澳地区,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不难看出,投资过于集澳和发达国家,而忽视了最广阔的市场——发展中国家。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关系较好,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影响很大,而中国企业又具有比一般发展中国家占比较优势的技术、设备、原材料、要素等。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创造比较好的经济效益。那么具体选择哪些国家呢?作者认为一般应考虑下列因素:一是本地区、本行业的优势与经济技术条件:二是是否符合东道国规定的优先发展领域,能否享受优惠待遇;三是考虑利用当地资源和带动国内商品出口的程度;四是能否做到投资少,见效快,共同受益;五是分析各国投资环境、考察项目的发展前途。
(三)宏观支持战略
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对待我国的跨国投资工作。
关键词:直接投资 趋势 策略
当今,亚洲金融危机仍然影响着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千疮百孔的背景下,国际直接投资是否会持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辉煌?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产业流向、投资方式等将会如何变化?国际直接投资在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呈现出怎样的新趋势?2008年3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为16822亿美元,如何利用这些外汇储备值得研究与探讨。我国应该怎样合理有序地运用来之不易的外商直接投资,又应该怎样充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资源真正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直接投资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
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趋利避害?对这些看似脉络清晰,实则错综复杂的问题的回答和预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
近几年来,受世界经济持续繁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继续加深等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呈现出了继往开来的新趋势。
(一)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和主体持续增长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报告—《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采掘业与发展》指出,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连续第三年呈现增长趋势,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这一数字接近2000年创造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可见,国际直接投资总量持续增长,投资主体也不断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二)以发达国家为主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
2007年的世界投资报告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都出现增长。其中,发达国家增长45%,增幅远高于前两年;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资流入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分别为3790亿美元和690亿美元。但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将会继续增长,规模也将会有所扩大。
(三)发展中经济体和经济转型体发展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地
《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相关数据报告表明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企业越来越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另外,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促进了大规模的南-南直接投资流量,从而促进了南南国家在投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四)全球当地化
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纷纷对外投资。而进入21 世纪,当地化和全球化一样变得越来越重要 。跨国资本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一体化的生产活动,而且还要认识东道国的具体特征 ,要考虑当地的供给能力、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政府规章制度等。跨国资本在当地化和全球化之间不断地寻求平衡。
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一)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企业实力的增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也蓬勃开展起来,成为主动参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有关人士在“第二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新闻会上指出,截至2007年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达920.5亿美元。如今,我国繁荣的经济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使得来自我国的资本正成为全球市场上的重要投资者,此前,我国资本已经进入了多个世界级的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在多元化投资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收购了摩根士丹利、黑石集团等金融巨头的部分股权。
(二)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仍是我国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更为深远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说,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决定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对此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可能很大。除此之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稳定低水平。另外,在国际直接投资问题上,我国仍然存在着体制上和资金上的障碍。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直接投资策略
政府的政策支持。这是一个资本高速流动、跨国公司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对跨国企业的支持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的开拓进取。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一系列的策略选择问题,如投资国别的选择、投资所有权形式的选择等。许多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些策略选择上出现了失误。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区位是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直接投资所必须考虑的极为重要的因素。选择国别或地区时应遵循的总原则是加强国际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投资市场。
最大化地利用发达国家技术集聚地的外溢效应,实现“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资金、技术已发展到一定阶段,这就需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外资的涌入,需要逐步从承接转移来的产业转变到从国际生产体系中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我国企业要想获取技术这一产业竞争中最为关键的战略要素,在强调“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同时,也应当积极主动“走出去”,开展以技术获取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最大化利用发达国家技术集聚地的外溢效应,将海外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迅速转化、投入生产,实现“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格局。
出资方式策略。境外投资企业有不少是拿外汇资金(货币资本)作为出资物的。其实,到境外办企业不一定都拿资金去,拿机械设备、技术(专利、商标或专有技术)、管理折股投资都是可以的。我国企业在机械设备、技术和管理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应鼓励更多的企业利用这些优势从事境外投资。即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必须投入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也不一定都从国内输出,而是要尽可能从当地或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
经营当地化策略。经营当地化又称经营属地化或经营本地化,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东道国独立的企业法人身份,按照当地的法律规定和人文因素,以及国际上通行的企业管理惯例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展望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十年,2008-2010这三年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意义。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行业选择上将突出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
首先,今后将加大对发达国家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这既是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对外投资于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扩大这些产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生产、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扩大出口份额,为高科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积累和提供外汇资金。
(二)地区分布日益多极化
发达国家仍是投资的重点地区,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的普遍转好、市场潜力巨大、优惠的政策以及为我国企业相对优势的发挥提供了便利条件等因素,而被我国企业所看好。
(三)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随着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企业对投资方式的选择将更加灵活多样。除了继续采取并购方式,缩短进入进程,尽快得到技术和市场。在投资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大型企业时,我们更可能会尝试以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充分享用战略联盟形式带来的好处。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各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已形成趋势和潮流。面对21世纪,能否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在发展中国经济中取得新的突破,是关系到我国今后发展全局和前景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良好机遇下,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必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长期持续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继勇等.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2.卢进勇,杜奇华,闫实强.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案例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王林生.跨国经验理论与实务.对外教育出版社,1994
5.杨大楷,李增春,杨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6.苏旭霞.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与中国外资政策.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关键词] 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独资化动因
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方式变化
改革开放后,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已达到6224.01亿美元,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到552942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方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外合资经营、外资独资企业。此外,还有BOT投资,合作开发等投资方式,但所占比重较小。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上半期,建立合作合资企业一直是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独资比重不断提高,外商对华投资出现了明显的独资化趋势。1998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独资比重达到了41.7%,合资比重为33.2% ,独资比重首次超过合资比重,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000年独资占直接投资合同金额比重54.3%,合资比重为32.0%。但到2004年底,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独资所占比重为76.4%,合资比重为18.0%,独资合同金额是合资金额的4.24倍。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已表现出明显的独资化倾向,独资已成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独资化动因
1.中国经济高速稳定的增长。经营风险很大一部份是由于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引起的。而经营风险是外资选择投资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虽然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通货膨胀水平较高,外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并不乐观,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倾向于采取独资形式。随着20多年中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1979年~2004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6%的增长。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经营风险的降低大大加强了外商投资的信心,纷纷采取独资投资方式。
2.外商投资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之初,为了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国合资企业法》,但对外资进入的产业和模式作了明确的规定。此阶段,合资合作企业成为跨国公司主要的市场进入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商投资政策不断放宽,先后颁布了多部鼓励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在2001年和2002年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04年12月我国修订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放宽了对跨国公司股权和投资领域的限制。外商投资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独资化。
3.保持跨国公司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的直接动因是其拥有技术、品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垄断优势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跨国公司垄断优势越明显,其面临的垄断优势外溢风险就越大,此时外资倾向于采取独资这种投资模式。若不具备特别的垄断优势,则倾向于采取合作合资形式。改革开放初期,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为了降低成本和风险,主要采取合作合资投资形式。近年以来,外商逐年加大在电讯、IT技术、机械装备以及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投资。同时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截至2005年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已超过750家。此时外资企业面临着极大的技术外溢风险,为了维持竞争优势防止技术外溢,外商往往采取独资形式。
4.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要求。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即从全球目标出发,合理安排有限资源,有效地协调和控制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其全球经营效益。但全球战略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对其子公司进行有效控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跨国公司不再仅仅把中国作为一个销售市场,而是作为其全球战略中的重要环节。跨国公司为了更好的控制其子公司,有效的实施其全球战略,对华投资纷纷采用独资形式。
5.解决合资经营管理冲突。中外合资企业中,由于中外双方社会文化背景,政治法律制度,利益目标方面的不同,在经营管理中合资双方面临着以下两方面的冲突。一方面,文化冲突。合资双方在文化方面不同,来自不同企业的管理者在工作思维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企业制度、管理理念、决策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这使得双方在合资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利益目标冲突。某些合资企业,对外方而言注重的是企业利润,并把合资企业纳入其全球战略系统,而中方除了关心企业利润,往往还注重就业、政绩等非市场因素。合资企业由于企业文化上和利益方面的冲突往往造成企业市场机会的损失和经营管理上的低效率。跨国公司为了克服合资经营管理上的冲突转而采取独资形式。
6.对中国经营环境的熟悉。跨国公司在对华投资的其经营过程中,对我国的法律制度,市场状况,人们的消费方式逐渐熟悉,与当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畅通的销售渠道。跨国公司经营经验的积累的不断增多,减少了对中方的依赖,转而采取独资形式。
【关键词】新时期 中国企业 伊朗战略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韩少卿,1982年生,男,山西阳泉人,昭通学院管理学院教师,西南大学硕士,主要从事地理学的教学和世界经济地理研究。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和伊朗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主要任务,都把对外开放作为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一直遭受着美国的经济制裁,国内资金短缺,也缺乏外资、技术。当前伊朗政府相继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并实行“向东看”的对外政策和复兴丝绸之路的对外经济政策,力求加强与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吸引中国、日本、韩国、东盟等的资金、技术参与伊朗的经济建设和能源开发。本文研究新时期中国对伊朗的投资战略对于推动中国企业对伊朗的投资、实现中伊合作双赢具有明显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方式及其比较。
对外直接投资大致有两种方式 :一是在东道国创建新的企业 :二是兼并收购东道国的当地企业。在东道国创建的新企业可以是由外国投资者投入全部资本,设立拥有全部控制权的独资企业;也可以是由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的投资者或第三国投资者共同出资(可以是货币资本,也可以是实物资产的投资),建立合资企业。与创建新企业相对应的投资方式,是对东道国已有企业的并购。
1.新建与并购的比较
对外直接投资,从其最初形成来说,具有将人、财、物等经营资源向外进行一揽子组合转移的性质,而通过收购或者兼并外国企业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除以上共性外,还具有争取时间,尽快盈利的特性。
2.独资与合资的比较
独资母公司对其投资产业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和支配权,独享其对企业收益的分配权;而合资方式,因为投资母公司无法完全把握投资项目的重大决策权,对投资项目赢利前景和潜力难于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巨型跨国公司来说,独资是较理想的选择。而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因为有当地企业提供的生产要素资源,减少了进入的风险,尤其是独资公司容易引发东道国的民族情绪,而且东道国政府的政策导向一般有利于合资进入的企业,因而合资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二、中国企业对伊朗的投资方式。
中国对伊朗进行投资,应该按照投资的动机、目标以及企业自身各方面的实际状况,针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时机,选择相应的投资方式,以保证投资活动的成功。目前我国企业对伊朗投资的具体方式选择表现为 :①在投资的股权安排上以合资经营为主,独资经营为辅。②在投资进入的具体方式上,以新建方式为主,购并方式居次要地位。这与中国企业的整体实力有关。一般而言,购并方式对实施购并的企业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应具备一定的资本实力,跨国经营管理的经验,对东道国法律、政策、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十分熟悉等。而大部分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并不长,实力有限。采用新建方式不仅操作上要简单一些,而且如果采用合资经营方式还可获得东道国的鼓励和优惠政策。如果以设备、技术等投资,还可带动出口,这对大多数中国跨国公司来说更适合一些。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各种方式都有其优势所在,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应注重投资方式的多样化,我国企业对伊朗直接投资在进入方式的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以合资为主,注重以实物投资等非外汇资本的投资方式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重视积累跨国购并的经验,适度发展跨国并购方式在对伊朗投资方式中的比重。
三、中国企业对伊朗的投资战略
(一)行业投资战略。
重点向伊朗投资进口替代型的资源开发业。资源开发业投资是用于上游部门的投资,故又称为前向垂直性投资,其目的在于生产和输入那些国内人均占有量不足的资源,从而替代该资源的进口贸易。资源约束的问题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增长,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数的29%,水、石油、森林、橡胶、铁和铜矿等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少资源需要大量进口。据统计,[46]中国油气资源的现有储量将不足10年消费,最终可采储量勉强可维持30年消费;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天然气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两者的对外依存度分别将达70%和50%。单纯着眼于国内,这些资源的供求矛盾将难以解决;而如此大的需求缺口完全靠进口贸易是不可能解决的,因为大量进口要面临外汇紧缺、国外供给渠道不稳定以及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等(据专家预测,10―15年后,国际矿产品价格将再度走高[47]),非经济因素影响等问题的制约。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国家战略,通过对外投资,在海外建立战略性资源开发生产供应基地(尤其是矿产资源,石油资源以及林业资源的国际开发利用)。这对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资源短缺,保证国内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与维护我国非传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通过向伊朗投资能源产业可以解决目前我国资源紧缺的问题
(二)我国企业对伊朗投资的具体区位选择战略
我国对伊朗投资的主要领域为石油天然气工业、机械制造业、轻工业,其次还有农业及旅游业。具体的行业要根据其行业的特点选择具体的区位。因此,要对伊朗的经济区划有所了解。
伊朗自然、人文条件地区差异性很大,因此投资领域的区域差异也很大,我国对伊朗的投资要根据其区域特色与差异进行选择。我国在对伊朗进行投资时,要进行伊朗地区产业区划,从而发挥其最佳优势,获得最大的利润。伊朗全国划分为:核心区的加兹温、德黑兰、中央、库姆省;北部区的马赞德兰、塞姆南省;西北部区的西阿塞拜疆、东阿塞拜疆、阿尔达比勒、吉兰、赞詹省;西部区的库尔德斯坦、哈马丹、伊拉姆、洛雷斯坦省;西南部区的胡泽斯坦、恰哈马哈勒―巴赫蒂亚里、博卫哎哈迈德―科吉卢耶赫、布希尔、法尔斯省;南部区的克尔曼、霍尔木兹甘省;东南部区的克尔曼沙汗、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东部区的呼罗珊省;中部区的伊斯法汗、亚兹德省。
由于伊朗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北部里海、南部波斯湾、阿曼湾沿岸一带,亚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伊朗东南部。地中海式气候区分布于西部地区。主要河流卡伦河位于波斯湾沿岸的胡泽斯坦省。此外,伊朗的工业基础也集中于以德黑兰为中心的X型铁路骨架周围。主要的油气资源集中分布于北部里海沿岸和西南部波斯湾沿岸。因此我国对伊朗的投资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农作物区、工业区和油气资源开发区。
农业区:Ⅰ种植业区(北部里海沿岸、西南部波斯湾沿岸、南部及东南部阿曼湾沿岸以及水稻、大麦、小麦等为主的粮食作物)
Ⅱ经济作物(西部为伊朗传统的亚热带经济作物)
Ⅲ畜牧业生产加工区(东部为畜牧业生产加工区)
工业区:以德黑兰为中心的X型铁路骨架周围轴状地带为工业区
油气资源区:以胡泽斯坦为中心的西南部以及马萨德兰为中心的北部里海南部沿岸。
我国对伊朗的投资主要按上述区域进行专业化的投资。为了更广泛地扩展中国在伊朗的投资,充分发挥中国对于伊朗在产业结构上的横向、纵向技术优势,也为了能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在伊朗开展农―工―商一体化投资是最好和最现实的选择。
四、总结
中国企业对伊朗的投资在股权安排上以合资方式为主,独自经营为辅;在投资主体进入的方式上以新建方式为主,购并方式为辅。提出:未来中国企业对伊朗的投资仍以合资为主,重视积累跨国购并的经验,适度发展跨国并购方式在对伊朗投资中的比重。
在投资区域的选择上,本文将伊朗的产业开发主要分为:种植业投资区、经济作物投资区、畜牧业生产加工投资区;加工工业投资区;油气开发投资区;旅游开发投资区,提出农工商一体化的开发战略,但重点的投资区域还是在波斯湾沿岸的油气开发投资区和北部德黑兰、中央省地区的加工工业投资区。
参考文献:
1伊朗的石油天然气工业. http ://
2杨雪蕾.美报报道伊朗经济迫切需要改革。《参考资料》,2002年7月15日
3伊朗经济白皮书―基本情况和对外关系篇,中国驻伊朗大使馆
4田里 .旅游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伊朗计划在2025年前投资300亿美元发展旅游业. http ://
6中国资源危机报告 :走出去的机会,20030109,中国财经信息网.
关键词:WTO;投资;中国
Abstract:Theinternationaldirectinvestmentistakecontrolstheenterprisetomanagetheauthorityasacore,takegainstheprofitasthegoalGermanyinvestmentactivity.AfterjoiningWTO,becomesourcountrypolicyofopeningtotheoutsideworldgraduallyusingtheforeigndirectinvestmenttheimportantcomponent.Inusingintheforeigncapitalpracticeprocess,wemustanalyzetheforeignmerchantearnestlyintheChinesedirectinvestmenttoChinatheinfluence,andproposesthecountermeasurespositively.
Keywords:WTO;investment;China
1加入WTO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1.1关于投资规模的影响
加入WTO以前,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加入WTO后,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190亿美元,比入世前增长了34.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8亿美元,比入世前增长23.5%。目前,中国现存注册外商投资企业23.6万家,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已超过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7%;已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之一。
以市场控制为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的发展既有带动和示范的一面,又对其自身和国内产业的成长构成抑制。表现在:国有企业因机制障碍越来越难以适应竞争加剧的形势,国有部门的萎缩引起城市市场的相对萧条,最终又限制了外资的发展,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及领导盲目追求招商引资的“政绩”,重引资数量而忽视引资质量,相应的代价是,对不能进口或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使我们引进外资战略的可持续性大大减弱。
1.2关于产业投向上的影响
与全球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相适应,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从第一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转变。第三产业中的一些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不动产、商业等是国际直接投资的热点。
入世后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扩大,给外商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另一方面,这种领域的快速扩大,给中国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其次,开放市场后对人才的竞争加剧,人才价格可能水涨船高,尽管这种变化对人力资源利用和培育可以起到刺激作用,但同时也将提高服务业的成本和价格,使其低成本优势受到削弱。
1.3关于投资地域的影响
入世前,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加入WTO后我国在积极扩大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同时,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相结合,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支持力度,外商直接投资地域向中西部转移。据不完全统计,世界500强中已有80多家企业在我国西部地区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比入世前同期上升了85.3%。
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外商加大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使得一些投资项目并不是我国目前所急需引进的项目,同时也与我国的产业结构相违背。使得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政策中应当优先发展的部门未能得到发展。
1.4关于投资方式的影响
加入WTO之前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有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投资控股、合作开发等其他方式。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上半期,建立合资企业是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主要形式,自入世后外商的新投资项目中,外商独资项目开始超过中外合资项目,独资形式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快速上升。独资企业比重快速加大将继续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一种趋势,并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这样一来,独资企业的投资方式更便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控制,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独资企业的这种快速发展使原来合资的一方遭受了损失。各企业被外资控股后,我国参与经营的一方失去了管理和控制企业的权利,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控制能力会随之下降,从而可能导致市场控制的失灵并引发经济动荡,造成利润外流。
2消除外商在华投资对我国产生消极影响的应对措施
加入WTO会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产生极大的影响,为了充分利用对外开放这一契机,合理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以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消除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快速发展,我们有必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2.1制定有力的竞争政策,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与竞争环境
竞争政策包括所有为保护竞争秩序和推动市场竞争而采取的行动措施、制定的规章条例和设立的监督实施机构的总和,也包括政府对企业的限制和鼓励、扶植等。制定竞争政策的宗旨是打破各种特权秩序,培育和维持一个公开、公正和公平的竞争秩序,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政府应树立“竞争优先”的理念,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竞争政策,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
2.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出自己独立自主的研究与开发体系是开放政策成功的标志,是国家真正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的基础。中国在开放过程中的“利益博弈”上,就不仅要竭力避免单方面被外方所控制或利用,而且要努力避免在“双赢”中的“相对收益”(RelativeGain)上成为受损方。我国企业要想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有自身的行业特点:①建立产品品质优异化,例如日本的汽车制造商;②建立产品创新力的优异化,例如3M、IBM及日本新力公司;③建立产品服务的优异化,例如佐丹奴时装店;④建立购物者省时的优异化,例如7-11便利店及意大利薄饼店;⑤建立产品品牌的优异化,例如可口可乐、麦当劳快餐店及奔驰轿车。
2.3逐步实现利用外资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多以加工型中小企业为主,投资额较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不多,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因此,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长远规划目标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我国引进外资的重点应有两类,一类是有长期合作战略计划且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升级具有积极意义的大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另一类是国外各种基金会,如养老金、社会福利基金会等。这类基金会一般只要求东道国政府担保其投资回报率,如果投资回报率能为我方接受,此类基金会不失为我国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领域利用外资的一个较好来源。同时,要继续进行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的试点。
2.4突出行业优惠,促使外商投资项目更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给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企业对外投资运作模式的日趋成熟促使对外投资迅速发展。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给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提供了契机(见图1)。据统计,2011年,中国经济较2010年增长9.2%,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4.4%、贸易占6.5%,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的对外投资存量连全球的百分之一都不到。2011年,国内各类型的投资者累计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直接投资600.7亿美元,同比增长1.8%,2011年较之前多年持续快速的高增长率更多地呈现出增速减弱的特点。依据金融数据公司Dealogic2010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失败率遥遥领先,竟达到12%;2010年,虽然比率降至11%,仍为世界首位。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公司2010年从事海外收购的失败率却远低于我国企业失败率,仅为2%和1%。
二、信息非对称与对外投资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信息非对称理论认为,在某些市场经济活动中,每个参与主体在理解与交易有关的信息时存在差异,使得信息拥有方或信息占有量偏大的一方凭借占有优势最大化自身利益,而损害另一方的利益。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企业价值提升的战略要求,企业必须要对外投资,因此面临的传统风险,非传统风险的可能性日益增多。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般面临的风险包括国家政治风险,文化差异风险,管理与道德风险,汇率变动风险,投资决策和经营风险,违约风险等等。其中,政治,文化间的差异所导致的风险又是最重要的风险。
(一)信息非对称与对外投资企业性质的关系分析 大型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拥有充足的可支配资源。在技术、人才、信息渠道等决定性因素上,信息非对称体现得尤为明显,国企凭借专业化的人才和雄厚的财力,在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中获取充足的信息,尽可能地消除不确定带来的投资风险。
中小企业自身能力不足,只能集中资源专注于个别项目,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他们在对外投资的进程中摸索出了可以降低与大型国企信息非对称的途径。为了消除技术信息的不对称,选择聚集在大企业周围,低成本地使用业内领先技术。投资区位的选择,追随国有大型企业的决策,降低与国企之间的信息非对称。同时中小企业采用集约式投资方式来降低与东道国、国企之间的税收、土地等优惠信息的不对称的投资风险。
(二)信息非对称与对外投资风险的关系 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分布会受到国家实力的影响。国家行政机构基于政治原因和规避风险等因素,会引导本国投资者向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相近的区域投资。东道国文化环境因素会影响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区位和投资模式的选择,如果双方国的文化渊源越久,那么两国间的文化、思想交流越容易,风险便会降低。同样地,不健全的对外投资制衡机制和追责机制,给了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可以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机会,加大了企业对外投资的财务风险。
(三)信息非对称与对外投资区域及模式选择的关系 从投资目的国的类型来看,大型跨国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发达国家,如欧美等国进行投资,充分借鉴这些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达的资本市场等区位优势获取高额利润。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看,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或者落后一点的发展中国家理应获得更多的投资。因此,俄罗斯联邦、东欧、东盟地区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目标。正确的对外投资模式,能部分消除信息不对称机制所带来的制度风险。当面对不确定的东道国国内市场需求时,东道国企业拥有更多市场信息,如消费者偏好,劳动力市场特征,政府政策。国内外企业间存在信息非对称,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获得需求信息的最佳途径就是与东道国企业实现信息共享,新设投资方式则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实施市场调查。
通过新设与购并如何选择及影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选择:从投资动机看,战略性资产寻求型、进攻型市场寻求型应采用购并、合资方式;从东道国的对外政策看,我国的效率寻求型对外投资的主要区位集中在非洲地区或者稍欠发达地区,应采用新建、合资方式;从理想的投资方式看,合资算得上我国大型能源型企业的对外投资模式的最佳选择。
三、信息不对称对投资风险影响机理
综合以上观点,国家强弱、文化差异、市场因素和企业性质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基于投资双方拥有信息量的差异,对外投资风险的程度也必然存在差异。因此,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影响机理以进一步深入分析。
(一)国家强弱和民族兴衰造成的信息不对称 对于较多对外投资的参与者而言,舆论影响、国家审查、甚至政府的干预,都是企业“走出去”道路上的障碍。中国很多企业都有着相似的被拒经历。众多国家的审查机构会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或保护知识产权为由,采取极其强硬的保护手段,如法律上对他国的投资有更多的限制条款,亦或让投资方付出更多的成本换取技术的使用权。从知识产权角度,如福特卖掉沃尔沃,实质上是放弃劣势品牌,降低成本、淘汰落后技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表现。反之,当一个国家比较弱势的时候,就会放宽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来保护来本国投资的企业,以促使本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二)文化造成的信息不对称 企业并购成功的本就屈指可数,而在跨国并购中会更低。为何会这样呢?因为,就算你付出双倍的成本进行投资,但文化、语言习惯的差异,使得人们理解信息的方式不同,跨国间的交流还存在着许多障碍。如亚非拉的部分国家曾长期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民众对于政治中、社会文化中、经济中有殖民者印记的投资活动怀有抵触情绪,担心国家受损,经济命脉被他国控制。
从某一层面而言,媒体的抵制是民众抵制情绪的外向化表现。但某些媒体蓄意歪曲的报导,使得企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进一步分析表明,有些文化传统阻碍了企业间的相互了解,进而妨碍了双方的合作,由此引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会使得跨国企业为降低对外投资风险选择文化差异更小的地区投资。吉利之所以能成功收购沃尔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始终进行着收购前后的文化整合,特别强调与工会的交流以及尊重沃尔沃的品牌文化价值观,尽可能维护员工权益,减少短期摩擦和冲突,降低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消除双方误解,降低投资风险。
(三)企业性质差别造成的信息不对称 国有企业资金实力雄厚,且与政府关系紧密,因此国企的海外投资行为多被视作是国家力量和意志力的体现,特别是资源性行业,易受到东道国民众抵制,认为会损害到本国的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中铝投资力拓失败这一经典案例便由此因素导致。国企消极的公关方式和化解新闻危机能力的不足也是其致命的缺陷。反之,广东顺德日新、浙江吉利等新锐民营企业秉承着谦虚姿态,迅速完成项目投资,反映出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迅速决策的能力。
专家论证项目可行性及效益是对外投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众多行业专家给予国企最精准的论证并最大程度地提供与他国技术专家交流时获得的有效信息。相比之下,中小企业能够获取的信息量就很有限,各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致使企业管理层决策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增加。信息服务缺乏造成的信息非对称正在成为制约国企和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发展严重失衡的一个关键因素。
被投资企业对所在国社会文化信息,企业自身的技术信息,财务信息,管理信息等信息拥有量上具有绝对优势,投资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也是对外投资中风险的诱因之一。2009年6月5日,力拓宣布和中铝交易失败。2010年8月2日,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同样是跨国并购,为何一个成功一个却惨遭失败?下面从四个主要因素,企业因素、市场因素、文化因素和国家因素来对比分析两个案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对外投资风险的情况(见表1)。
四、信息非对称下企业对外投资风险降低建议
中国企业对国外商业环境缺乏了解,缺乏境外投资的经验积累,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统,缺乏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对外投资过程中的问题很多,并随着投资量的加大继续增多。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信息缺乏,缺乏核心技术,监管体制以及管理环节等诸多的不合理,对中国的对外投资都是严峻的考验。因此,信息在对外投资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搜集的信息量决定了决策效率。企业若想在走出去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就必须将对外投资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实现自我完善。
(一)政府层面 具体应采取以下对策:
(1)国家给予资金支持政策。驻外的政府机构,也应加大信息支持力度,同时培训小企业熟悉东道国环境。政府应在国企和民营间撮合、协调、推动双方解决资金、技术问题,实现国企民营对外投资的共赢。
(2)建立、健全对外投资法律体系。用法律形式规范对外投资活动主体的行为,同时也要积极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议,保护本国企业在东道国的利益,用法律的力量消除国家强弱力量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投资风险。
(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国家应保障资本市场高效稳健的运营,并适当放宽外汇和信贷管制,缩减手续流程,减小投资中的随意性,使得政策支持发挥效果。同时,国家可通过设立对外投资专项基金,提供财政专项的资金,缩小企业与大型国际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
(4)大力培养完善和监管会计,咨询,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对外投资的过程中的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是主要的信息平台,利用好这些机构,可以有效地消除和被投资方项目的信息不对称,加强监管力度,规范中介机构。
(二)企业层面 以下三方面的建议的贯彻执行与否,关乎企业对外投资中由于信息非对称引发的投资风险程度:
(1)是投资信息的搜集。企业应根据战略目标,搜集大量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包括对外投资区位、行业选择等。投资行业最好是东道国政府支持的产业,并且实力和东道国行业竞争者差异不大,这样可以保证在专业领域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程度最低,保证已掌握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2)是投资项目的分析。首先关注投资前可行性分析,而后企业为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应详细规划所投资项目的发展进程,分析项目未来盈利能力,对制定的方案全方位地分析,分析优劣势,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投资对象。
(3)是人才库的建立。企业应当积极推进高素质的科技、经营、管理人才库的建立,树立科技创新,人才至上的企业宗旨。这样,才能在核心的谈判中规避技术、经营中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投资风险。只有这样,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才能进一步合理优化,最大程度消除走出去的企业在技术等差异所引起的投资风险。
信息贯穿整个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投资风险的准确估计必须基于大量高质量的信息,因此信息非对称对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的影响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此更好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规模,从而指导更多企业能够成功地进行对外投资。
参考文献:
Abstract: China is implementing the "going-out" strategy. Although Chinese FDI is growing fast, there still have a lot of problems to solve. We'd better learn experience from advanced countries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development. As one of the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Japan's experience in FDI is worth learning.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Japanese FDI,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FDI, and then put forwards some i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DI.
关键词: 日本;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Key words: Japan;China;FDI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11-03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随之加快,但是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晚、规模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对未来进行大规模的全球战略布局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既是经济强国,又是对外直接投资大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发展与壮大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学者曾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动机、产业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情况与8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有相似之处。由此,本文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归纳和提炼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以期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良性发展提出管窥之见。
1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历程回顾
随着日本经济的阶段性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规模、动机、行业和区域选择以及投资载体都发生了阶段性地演化。综合其发展过程,可以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大致划分为起步、发展、扩张、调整四个阶段。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由获取资源和低劳动力成本指向,升级为开拓和巩固海外市场、建立国际性生产流通网络和获取专利与信息;投资主体由中小企业为主到大型跨国集团与中小企业结合、互补;投资方式由“绿地投资”到独资、合资、合作、并购等多种形式广泛发展;投资的行业和区域则受到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投资东道国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比较优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2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2.1 以“边际产业扩张论”为理论基础 日本和欧美国家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认识是大不相同的。西方国际投资理论普遍认为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是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必须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教授结合日本国情,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边际产业扩张论”,其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母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他认为比较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并指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一是充分利用了国际分工,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益,从而把劣势变成了优势;二是在国内集中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使本国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边际产业扩张论”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能够解释一定时期内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特点,但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局限。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日本出现了与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趋同的趋势。
2.2 投资动机不断调整 日本的资源禀赋、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欧美国家的差别。欧美跨国企业在资本和技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之所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一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占领东道国市场,二是由于技术等资产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样通过销售获得全部收益,而直接投资可以保证企业对国外经营及技术运用的控制,因而获得所有权带来的最大优势[1]。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最初的动机则是获取资源、降低成本。
战后至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经历了以保障国内原燃料资源供应为目的的资源型投资、利用东道国廉价劳动力为目的的成本型投资,发展到目前以开拓与巩固海外市场、建立国际性生产流通网络、获取专利与信息为目的的综合型投资。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在行业间在与区域间存在规律性的差异。在行业间差异表现为,农林水产业为资源型,建筑业、商业与服务业为市场型,制造业则为复合(市场+生产+成本)型。在地域间的差异表现为,对北美和欧洲直接投资动机主要在于市场、技术、信息以及规避贸易摩擦;对于亚洲这样的发展中地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已经明显表现出了从追求低劳动力成本的成本型向追求开拓东道国的市场、建立国际性生产与流通网络这样的市场主导的复合型(市场+生产)转换。
2.3 投资载体灵活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中小企业为投资主体,以合资为主要投资方式,80年代中期以后才出现了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并购逐渐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用边际扩张理论来解释,就是中小企业竞争力较弱,更容易成为“边际部门”,为了获利不得不向海外转移;同时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更符合东道国的生产要素结构和水平,容易被东道国所接受。由于中小企业经济实力有限,也为了规避风险,因此投资多采用合资的方式进行。
而欧美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是由大型跨国公司完成的。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来解释就是,大型跨国公司规模大、实力强,拥有更多的垄断资源,即所有权优势;同时,大型跨国公司把所有权优势内部化的能力强,因此大型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由于欧美大型跨国公司投资是以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为基础的,为了维持垄断优势、防止泄密,其必然倾向于采取独资方式。
2.4 投资行业与地域指向明确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上,日本以非制造业为重心。1971-2011年,日本对非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大部分超过历年总投资的50%,1986年达到最高值,超过总投资金额的82%;在三次产业间的投资,呈现出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结构,但2005年以后的投资又将投资重点回归到二产,跟世界金融市场形势不稳定有关;具体的行业选择,对金融保险业的累计投资额最大。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选择上,日本以发达地区为重点。70年代初期以前,日本对外直接在地域分布上波动较大,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对发达地区的投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1990年比重最高,超过总投资额的80%,之后对发达地区的投资比重在波动中缓慢下降;具体而言,对北美洲的累计投资金额最高。
2.5 受汇率影响巨大 虽然货币汇率的变动对不同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存在差异,但整体上看日元汇率的变动的确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汇率与对外直接投资变化关系图(图2)中可以看出,1971-1973②年和1985-1988年两个阶段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后几年内迅速增加。周展、陈作章(2009)通过实证模型验证了1971-2007年间日元汇率的波动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日元升值对劳动成本指向性投资影响最大,市场指向性投资次之,对资源指向性投资也有一定影响,对污染产业移转性投资很微弱[2]。
3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历程对中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不少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与日本80年代十分相似,主要体现在:
第一,两国在对外贸易中都面临日益尖锐的贸易摩擦;第二,两国货币都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但是将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日本同期加以比较后发现,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上看我国投资规模低于日本同期水平[3]。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外投资规模有限,成长空间巨大。由此,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投资动机、投资行业和地域选择等诸多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给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带来了一些启发。
3.1 政府引导至关重要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经验表明,海外投资初期要获得成功往往与政府完善的促进体系密不可分[4]。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海外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对投资风险认识不足、对全球经济动向把握不足,视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我国政府有必要对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在投资动机、行业与地域选择方面进行科学的、具有预判性的引导,避免投资行为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提升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3.2 行业与地域需要科学选择 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的技术与资本并不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在行业与地域选择上,可以借鉴日本经验,认清目前哪些是我国的“边际产业”,这些“边际产业”对哪些地区具有比较优势,在对东道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对不同的行业和地区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最终实现科学、高效投资。
3.3 对外直接投资以科技领先作为动力来源 当前世界经济竞争的本质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进步使日本不断产生新的“边际产业”,获得比较优势,由此可见,科技领先对日本企业向海外的扩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状况是,生产世界级的产品,却少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世界级的品牌,因此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难以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未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急需技术领先作为助力。
3.4 将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关系密切。战后日本的经历了三次产业升级,每一次产业结构的蜕变都是伴随着阶段性的产业外移,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日趋合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借鉴日本经验,我们可以将对外直接投资当作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契机,向海外转移边际产业的同时不断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循环提升。
注释:
①The 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积极致力于促进日本与海外之间的贸易与投资、加强企业之间的商务合作为目的的工作,其中尤其以加强东亚地区的商务合作为重点.
②日本银行日元兑美元汇率数据中无法查到1971、1972年汇率.
参考文献:
[1]马海.日本与欧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之比较[J].日本问题研究,2004(1):9-11.
[2]周展,陈作章.日元汇率波动对日本对外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日本19个行业1971—2007年的面板数据[J].日本问题研究,2009(004):6-12.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政策约束;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9-0016-03
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式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实践中尚还存在着很多政策不配套、政策的实施与政策初衷相背离的问题。
一、我国现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策障碍
(一)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政出多门
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中,多头审批管理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目前仍有众多的部门参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工作。按照国务院所属职能部门的“三定”方案,商务部在对外投资方面的主要职责是:拟定境外投资的管理办法和具体政策,依法核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并实施监督管理,起草对外投资等对外经济合作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依法进行管理和监督;核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设立企业经营资格;负责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工作。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对外投资方面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对外投资战略、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安排国家拨款的境外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资委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协助管理部门,负责与对外投资有关的外汇汇出入、资金投放、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等事务。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委为其境外企业主办单位的政府主管部门,并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综合优势和特点,确定本地区本行业的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同时,商务部授权其驻外使领馆商务处对中方在其所在国开办的各类企业进行一线监督管理。从各自职能上看似乎划分得很清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界限不清,容易造成矛盾。
(二)对外投资行政审批制度过于繁琐
由于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企业一个对外投资项目要经过多个部门审核,审批环节过多,且个别环节存在重复审核和审核标准不一致的现象。目前商务部门对境外投资项目无论投资金额大小均需逐级报省一级商务部门审批,其中1亿美元以上须报商务部审批。如一个县辖1亿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资项目,从立项到批准需经县、市、省三级商务部门。不仅审批时间长,而且增大了企业成本,影响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这些繁琐的审核手续,使审批时间过长,贻误了企业对外投资的时机。
(三)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对外投资立法严重滞后于海外投资实践的发展。我国的第一项对外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但直到1985年才有了第一个规范对外投资的法规。迄今为止,我国还尚未出台一部系统的、既符合国际规范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法》,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现行的有些法规不仅颁布时间较早,而且门类残缺不全,难以适应当前企业对外投资的需要。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仍处于多头管理状态,各项法规分别由众多管理部门制定。这些产生于各部门管理权限和目的之下的政策法规难免有不衔接甚至相互抵触之处,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外投资混乱无序的状态。如在商务部于2004年10月1日《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之后的一周之内,国家发改委紧接着于2004年10月9日亦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两者均将境外投资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尽管依照规定,上述两个部门在境外投资的核准过程中各有分工――即通常所说的“商务部审核企业、发改委审核项目”,但由此导致了企业需要分别向两个部门申报两份繁简不同的文件。这样就可能导致出现一个部门核准,而另一个部门否决的现象,会降低企业效率。
(四)对外投资外汇管理过于严格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境内投资者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需要,外汇管理局逐步放宽了对境外投资的外汇管理:取消了境外投资风险审查制度和汇回利润保证金制度;允许境外企业产生的利润用于境外企业的增资或者在境外再投资;取消了境外投资购汇额度的限制,允许购汇或使用国内外汇贷款用于境外投资等。但是,我国企业境外投资仍面临一些外汇资金上的限制,主要包括:个体、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境外投资受到歧视,影响我国境外投资规模的扩大;人民币尚不能用于境外投资,不利于企业在周边国家进行投资;境外投资企业难以从国内融入资金,不利于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等等。
(五)对外投资保险制度不完善
对外投资保险制度是资本输出国为保护鼓励对外投资而向本国私人对外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提供的法律保障制度。据此制度,投资者向本国投资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后若遭受承保范围内的风险致使投资者损失的,由保险机构补偿其损失并取得代位求偿权,然后该保险机构可依据与东道国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向东道国索赔。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作为政策性保险公司为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活动提供政治风险保障。然而,从其目前提供的服务来看,主要还是侧重于与出口业务有关的保险。公司成立以来至今承保的对外投资政治风险业务仍相当有限。我国对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缺位加重了对外企业应对风险的成本。
(六)对外投资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较小
目前在金融政策方面,根据国家对外投资发展规划,对于能弥补国内资源相对不足的境外资源开发类项目和能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项目等四类项目,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每年的出口信贷计划中,安排一定规模的信贷资金予以支持。该境外投资专项贷款享有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优惠利率。对于那些对国家利益具有重大影响但企业自身资金实力尚无法完成的对外投资项目,中国政府的对外投资专项贷款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出口信贷规模的限制,对外投资专项贷款规模有限,而且申请使用对外投资专项贷款的项目,需按《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的规定获得核准,并由中国进出口银行遵循独立审贷的原则对项目贷款的条件进行审查,审批手续繁琐,耗时长,获取成本高。
(七)境外投资财税政策的支持方式单一
我国财税政策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企业从事境外投资时发生的前期费用予以直接补助,从境内银行取得的用于项目建设及运营的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予以财政贴息;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予以资金支持;纳税人在与中国缔结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所纳税收予以抵免,对承担援外项目的企业实行税收饶让,在境外遇到不可抗力风险而造成损失的企业对其境外所得给于一年减征或免征的照顾等。然而,目前我国的财税支持政策只是零星的散布于某些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中,尚未形成体系,也没有体现出在对外投资的产业、地区以及投资方式上的政策导向,与其他的对外投资政策缺乏衔接和协调。另外,优惠方式单一,这特别体现在我国的税收政策中。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主要侧重于税收抵免等直接鼓励措施,对于加速折旧、延期纳税、设立亏损准备金等间接鼓励措施却很少涉及。这种政策虽然透明度高,但对于投资大、见效慢的项目刺激效果有限。即使在直接鼓励措施中也只有对直接抵免的规定,没有涉及到国际通行的间接抵免的操作方法,随着我国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这必然会造成对外企业在税收交纳和抵免时出现无章可循的局面。
二、完善我国对外投资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设立统一独立的境外投资管理机构
鉴于对外投资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我国还应当尽快设立一个统一独立的境外投资管理机构如“国家海外投资委员会”,负责拟订国家对外投资战略,在宏观层面上统一领导、管理、协调对外投资活动。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我国有关对外投资的战略、方针、政策,结合我国产业政策,在分析企业优势和国际市场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对海外投资的产业和地区进行协调指导;依法核准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并实施监督管理,协调国家外汇管理局、财政部、人民银行等的管理活动,并领导协调我国银行、驻外使领馆对海外投资进行监督;发挥服务功能,为海外投资和海外企业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咨询和技术援助。
(二)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对私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只要不属于我国限制投资的敏感领域,应逐步过渡为登记备案制;对于国有企业则应结合项目金额,限额以下的项目为自动许可,限额以上的由海外投资委员会进行核准。对于需核准的项目,国家应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内容,提高审批效率;并将审批内容、程序、标准等对外公布,接受社会和企业的监督。
(三)健全对外投资的保障制度
一是构建立法体系,完善保险制度,健全对外投资的单边保障制度。在总体法律框架方面,我国首先应制定一部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法》作为调整境外投资的基本法。该法律应对我国的投资目标、投资主体、投资形式、审批程序、资金融通、企业管理等方面做出原则性规定。在此基础上,根据海外投资实践,及时补充境外投资法的实施细则及其他的单项法规,如《境外投资企业所得税法》、《对外投资保险法》等,彻底改变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明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作为国家政策性保险机构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风险保障服务的职责。建议政府加大政策性风险基金投入,以便于中国信保能够扩大承保范围和保险金额;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并在审批环节中对投资于未建交国家和高风险国家的企业实行强制投保,以便对海外投资提供更充分的保护。二是加强国际政策协调,完善对外投资的双边、多边保障体。进一步加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商签、修订和履行的工作。特别是加强与我国尚未签订这两类协定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作。对已签订的协定增加对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加强保护的内容,如要求我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享有同等待遇,赔偿因战争、、暴乱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资本金和利润的自由汇出等。另一方面,加大宣传、普及力度,促使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提供的相应支持,并利用《多边投资争端解决公约》维护自身的利益。
(四)建立对外投资的支持和服务体系
在金融支持政策方面,政府首先应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本金,使之能相应扩展优惠贷款和贷款贴息的规模和范围。例如,我国的优惠贷款不应只局限于境外资源开发项目等四类项目,对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带动作用的服务业投资,有利于转移我国过剩生产能力的生产加工项目,能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的高新技术企业等都应成为资助的对象。其次,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放宽贷款担保限制,如允许金融机构的境外分行向我国的境外企业发放贷款,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发行债券。最后,重视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对于大型项目,由国家出面促成银团贷款,并通过向商业银行的海外贷款项目提供完善的保险制度,解除其后顾之忧,充分调动银行参与走出去项目融资的积极性。在财税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应该尽快设立海外投资发展基金、中小企业海外产业投资基金、对国家利益有重大意义的产业投资基金等,建立与完善我国的基金支持体系。这些基金可以由财政部、地方政府、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海外投资企业共同出资组成,根据企业申请,通过一定审核标准,向海外投资提供风险贷款。同时,以产业政策为引导,凭借多种支持手段,扩大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例如,对于国家重点鼓励的投资行业和项目给予一定年限的所得税减免;对作为实物投资的出境物资和通过境外投资带动的机器设备、中间产品的出口给予全额退税;并完善目前的税收抵免制度,补充间接抵免的具体操作方法,并将加速折旧、延期纳税、设立亏损准备金等间接鼓励措施引进我国的税法当中。另外,在避免境外投资双重征税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营,试点实施境外投资加速折旧、延期纳税、减免降低企业及境外员工的所得税、关税、增值税等优惠性支持政策,允许企业提留总投资额的20%左右作为亏损准备金,对资源能源境外勘探开发类投资给予技术援助和资金补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