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实验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演示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094-01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外界刺激物新奇的程度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时,在大脑皮层上就产生稳固而强烈的兴奋中枢,使得暂时联系更容易形成和巩固。这种相应的强化是学生进而理解现象和本质以达到巩固知识的必要条件。实验现象以新奇刺激对学生的知识理解、消化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达到这一效果呢?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精心设计课堂演示实验,在积极做好教材规定要做的实验的同时,针对学生难理解的内容,补充并改进演示实验,我从事化学教学已有14年半,对有些化学知识即使讲解千遍,不如做实验一遍。通过做演示实验能让一些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更直观,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前人之经验,做好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 实验准备要充分
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是根据大纲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和教材重点而设置的。教师应仔细钻研大纲,通览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体系和重点,在这个基础上弄清每个演示实验要给学生什么知识?建立什么概念?揭示什么原理?要示范哪些实验操作?要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对于这些,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做演示实验,就只是为了完成教材中的规定,让学生看看而已;其结果必然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或引导不当而降低教学效果。当然更不能使演示实验戍了“魔术表演”。演示实验即使是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试做两次,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演示要保证万无一失。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查看,看是否遗漏,小东小西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
2 实验操作要规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基本操作方面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并贯彻始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要结合本身的示范进行有必要的提示和强调,以引起学生的重视,给他们打下深刻的烙印,这对培养学生的规范化操作具有积极意义。其次,那种只追求实验的快速、简易和直观,而忽视实验操作规范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不仅违反了操作规程,不利于培养学生规范化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其中不少是不科学的,甚至发展下去是极其危险的。再次,教师的示范作用还表现在本身具有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上。如,玻璃仪器的洁净,用品摆放的井然有序、实验操作显得有条不紊、计划做足、准备充分、态度认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还应注意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使现象明显,每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确实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如教师可根据产物的颜色选择放在实验仪器后面的衬托物,以帮助学生观察。
3 实验过程要安全
实验中若出现大小安全事故,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将给学生身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所做的演示实验是否具有不安全因素(如:易燃、易爆、剧毒、有毒的刺激性气体、有毒无味气体等)。通过实验设备和措施可以克服的方能演示,否则不宜演示。其次,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如,氢气的爆鸣实验,用纸筒或塑料筒代替集气瓶、广口瓶更为安全。又如,一氧化碳还原实验,为避免尾气排放到空气中,应将尾气用塑料袋收集起来或添加一盏燃着的酒精灯。再次,要保证实验的安全,还必须注意实验操作规程。有些实验虽有一定危险,但只要按操作规程进行是不会发生危险的。如,浓硫酸的稀释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必须先检验纯度等等。为防止意外,每次演示实验,最好都要在提篮中(木制)放些水和湿布,以防万一。
4 实验现像要思考
关键词:初中 化学实验 教学 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的这种作用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选好实验,用好实验,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是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课题。以下是我在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体现实验活动情景
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设计装置展示会”,再由各组骨干同学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 在学生这些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
二、 适当增加规律实验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例如,在“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环节教学中,可以补充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原料易得,实验易做,并且现象明显。通过这个实验和铁绣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更能使学生理解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得到和掌握规律。又例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个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规律,又可以对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就可以防止或减少污染。这样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系统化深刻化,效果非常好。
三 、恰当改进实验方案 丰富学生实验情感
一、端正态度,认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演示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堂上几乎每一节课上都有演示实验,它在化学教学中至少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可以激起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清晰直观的现象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一目了然,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2.便于教师教学新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3.在演示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记忆、综合等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4.通过教师的规范操作,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仪器、试剂和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和素养;5.对于一些典型的习题,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其设计成演示实验,从而让学生在实验中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6.通过教师以身作则,科学严谨的实验风格对学生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从而启发和影响学生,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形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习惯。
课堂演示是辅助讲授,开展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精彩的实验演示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教师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在每次演示中力求做到:1.事前做好充分准备,使实验达到预期的效果;2.实验要规范科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同学都能看清现象、看懂过程;3.对实验中暴露出的问题及那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将其写在黑板上,与学生展开讨论,辨清学生的疑惑;4.实验演示完后,对照实验现象,让学生解答,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5.将讨论的结果让学生书写在课本演示实验旁边,同时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实验习题,用以强化巩固实验。这样做,可使同学们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充分发挥教师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改变根据课本背实验的不良做法。
二、科学严谨,把握演示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激活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材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各章节安排了相应的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要在45分钟的课堂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
实验是以基本操作为基础的,而它具有很强的规范性。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要使学生掌握规范并养成习惯,除了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严格要求,加强检查,及时纠正外,我认为教师本身还必须加强课堂演示实验的示范性,因为教师的实验风格与习惯都将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一切操作,不论是连接装置、加热、振荡试管、取用药品、闻气味等都要做到严密、规范。只有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学生才能逐渐掌握规范并形成好的动手习惯。其次,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就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不仅影响课堂纪律,而且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主体,给学生创造参与实验过程的机会
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初三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比较好。
又如,碱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若教师用刀切去钠外皮给同学们展示银白色时,只有前排同学能看清楚,而后排的就不容易看清,也不可能拿大块的金属钠去切割演示。所以我将这个演示实验同钠受热、钠与水反应等三个演示实验相合并,让前后桌4人一组进行学生实验。实验中,老师讲解,学生操作,做一个实验,填写一个实验的笔记和结论。三个实验做完了,三个结论也整理好了。这种措施,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学生理解得既快又深刻,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四、高度重视,确保演示实验的安全高效
关键词:初中 化学 实验 思考
初中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的教学,能让学生更直观、更容易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在化学的学习中,往往通过实验来探索某个物质的性质,并证明其所具有的特性。那么,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如何进行实验教学呢?
一、初中化学传统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化学实验教学特殊的教育功能是其它任何内容都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教学,可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和能力索质等。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不良倾向。
二、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是化学课程和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做实验的方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可以说,实验是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如果让化学实验教学始终停留在“黑板上讲实验”、“课本上看实验”,就会把本来生动、丰富的化学知识变得枯燥无味、难于理解,学生也无法真正掌握和理解化学知识。化学的任何一部分知识都包含实验,因此不做实验的化学教学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实验方法就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制造、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使某些现象反复再现,以便让人们反复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验,就能了解并亲历科学家探索发现化学规律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经过训练和指导,学生就会主动去模仿化学家,去观察、实验和思考,去学习和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化学实验可以使化学知识更加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这个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手段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的实施
1.注意实验的趣味性
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验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丰富学生的实验情感。如,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先把热水中的白磷放在小铁盖里,再用收集满氧气的试管罩住热水中的白磷,可观察到热水中的白磷奇迹般地燃烧了。学生非常兴奋,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请学生们思考:为什么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白磷却能燃烧?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开始不燃烧现在却燃烧了呢?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呢?
2.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多方法分析问题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只有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学生多方法地分析问题,进而揭示化学实验实质,掌握化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还有归纳、概括、类比等多种科学方法,教师可综合利用这些方法,指导学生推测实验现象和结果,鼓励学生在运用实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已经掌握的科学方法,启发其科学思维,利用多种方法学好化学。
3.充分利用多媒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早已走进了课堂上的舞台,发挥着它独有的魅力。多媒体将图像、影音、文字等集聚于一体,方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看相关知识的展示。在化学实验上,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减少在课堂上实验演示的麻烦,甚至可以补充某些在课堂上难以完成或者完成存在较大困难的实验,例如电子的得失、分子的扩散、中和反应的过程等。利用多媒体的演示,能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直观的教学。化学实验课上,将多媒体与实验灵活地结合、充分地运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化学实验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中多积累、多总结、多交流,为高效课堂积累素材,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我们注意挖掘教材,围绕教学内容重、难点开展实验教学的研究,就能使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杨晓霞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新探.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2,(2)。
一、 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探究性教学重要“动手做”,学生只有亲自做了,亲身经历了,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有助于建构知识,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例1 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相对分子质量为222\]受热完全分解后,有黑色固体物质生成。现有5.0g碱式碳酸铜,在试管中加热使之完全分解,冷却至室温,称得黑色固体产物质量为3.6g。请根据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对黑色固体产物进行探究。
解决上述问题,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并按以下方法、步骤进行探究。首先,根据实验事实,由各组同学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反应后生成物的成分,同学们可能会提出以下几种假设:① 可能是氧化铜;② 可能是炭粉;③ 可能是氧化铜和炭粉的混合物。然后,根据猜想结果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现象,得出初步结论。接着让各组派一名代表把本组的实验方案、步骤、现象、结论分别表述出来,师生一起对各种方案进行反思与评价,通过分析、对比,筛选出最佳的可行性方案。最后让同学们走进实验室,根据拟定的实验方案亲自动手组装仪器,进行实验(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科学性),收集、记录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与实验前的假设进行对比,再对结论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假设①正确。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归纳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通过该探究活动,使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实验探究的重要性,知道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意识到合作与交流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 突出学生在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进行探究,以便发挥他们的智力特长。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联,可以说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很容易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
例2 某探究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活动,他们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分袋包装的蛋糕发生了兴趣,因为蛋糕包装在充满气体的小塑料袋内,袋内气体充得鼓鼓的,看上去好像一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种充气包装技术,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够较长时间地保鲜、保质。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请你和他们一起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充入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可以预见:在探究过程中,多数学生能想到“把气体通过到少理澄清石灰水,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此时,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应及时设置问题情境:用其它方法是否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呢?有的同学马上会想到:我把气体通入到加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如果溶液变红,即可证明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把气体用注射器抽出来,放入一个小塑料瓶中,密封,然后迅速注入少量浓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如果塑料瓶变瘪,也能证明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瓶内气压减小,且小于外界大气压。”然后针对各种实验方案,由学生讨论、整理出所需仪器、药品,并写出实验步骤。教师进行检查后,根据学生所列出的仪器和药品,在实验室为学生准备好,在活动课时带学生到实验室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作好实验记录,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看哪种方案操作更简便易行,现象更明显,结论更可靠。
为了更好地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应尽可能的把学生的思维适时、恰当的向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出多种猜想和假设。如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二氧化碳可以为食品充气?食品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什么?”这又是一个让学生大胆想像、发展他们思绪的好时机。同学们利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很容易想到:二氧化碳无毒、对身体无害、不与食物反应、廉价、易得到……在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训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获得了许多以前没有获得的信息和知识。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有利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三、 把握好实验探究中的“扶”与“放”
在化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度的让学生自己提出并确定研究问题,自主设计方案,选择探究方法,开展探究活动。但如果教师将所有的内容都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探究,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可能是不系统或者是不全面的。所以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参与对于学生探究的目的性和效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偏离主题时,应注意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扶,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尽量少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例3 氧化铜是一种黑色固体,可溶于稀硫酸。某同学想知道是稀硫酸中的哪种粒子(H2O、H+、SO42-)能使氧化铜溶解。请你和他一起通过三个实验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Ⅰ 向盛有氧化铜的试管中滴加水
Ⅱ 向盛有氧化铜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
Ⅲ 一支盛有氧化铜的试管
(1)你提出的假设是
(2)通过实验Ⅰ可证明
(3)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溶解氧化铜,还需要进行实验Ⅱ和Ⅲ,在Ⅲ中应该加入
(4)探究结果为,你认为除实验Ⅱ和Ⅲ所用试剂外,还能够溶解氧化铜的一种常用见物质是。
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必要时为学生的独立探究提供线索,如,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上述探究思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想不到解决问题的实质是“H+”时,教师可适时的在“放”中“扶”一把,提示学生试着写出“酸与氧化铜”反应的这一类化学方程式,从中寻找并发现共同点。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讨论、交流、论证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方法和技能指导),得出实验结论。通过这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克服化学学习中受某些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解决化学问题时产生障碍。因此,只有在探究活动中做到“扶中有放,放中有扶”,才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才能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实验原理; 装置原理; 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所致,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
三、运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实验探究;自主求知;创新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5-0028-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感觉寻求”,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质。实验探究是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感官训练、过程体验、知识学习与迁移、生长与创新为一体的学习方式。从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过程来看,一般为“好奇”(注意与感知)“模仿”(理解与运用)“发现与质疑”(思辨与认知重建)“创新”的过程。随着学习不断深入,学生感知的事物、模仿的对象、质疑的问题、创新的内容有从低到高的层次性,学习活动处在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中。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验探究切分为四个层次:①感知性实验探究;②模仿性实验探究;③发现质疑性实验探究;④改进创新性实验探究。为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渐进有序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下面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1在感知性实验探究中激趣、活思、启疑
感知性实验探究是指对探究对象进行表层次探究,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和初级技能。达到浅层探究、细微观察、深层思考,以促进学生感悟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心理强度的目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内容中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探究都是感知性的,教学目标不高。例如第一单元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内容及目标是:认识化学药品标签,学习取用药品、物质加热、仪器洗涤、几种仪器使用等方法。当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看到药品柜的各种试剂,仪器柜中的各种仪器,便不由自主地转动试剂瓶,观察里面的药品是什么样的,掰起各种仪器来,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在按教材内容要求操作时,总是问这问那,急于想知道更多的知识信息。这些表现是初学化学的学生的共同特征,即求知欲的激情性和趋前性。在这种情况下,笔者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步随神往,突破教材探究内容宽度,将目标由原来认识药品的标签扩展到认识药品物理性状,由学习取用药品、物质加热方法,扩展到对将要学习的几种物质(试剂),如取用一些物质并加热,观察它们的物理、化学现象,来更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启发思考和质疑。探究内容如下表1: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通过感知性实验探究,不仅满足了好奇心、求知欲,而且从第一次“走进化学实验室”就体验到了化学科学的神奇,丰富了感知。在探究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药品取用、物质加热、仪器洗涤方法和几种仪器操作方法,而且对今后要学习到的几种单质,酸、碱、盐的物理特性有所感知,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状,也有相似的特性。同时,有的学生对几种物质在酒精灯上加热,在水中溶解变化现象提出了质疑。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激活,为后续学习物质性质、用途做了感知铺垫。把学生的认知一开始就逼近对化学科学研究的对象与本质上。
学生感知越丰富,越真实,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就越清晰,这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感觉寻求”心理要求和兴趣,为学生充分提供感知材料和实验仪器,让学生在感知性实验探究中,学习观察,比较认识物质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去体验过程,发展学生原认知力。
2在模仿性实验探究中拓展、迁移、创新
模仿性实验探究是在已习得的演示、验证性实验知识方法基础上,在明确了探究对象相关性质、原理之后,进行内容的拓展变换、操作方法的改进、知识运用的迁移、创新的探究。
教学目的是把学生置于创新性学习活动中去。不仅是摹其样,而且是探其新,实现知识与经验整合重建,形成新认识结构,使学习更有意义。
例如:当学生学习“一氧化碳”性质实验时(教材第六单元、第三课题),CO的制取原理和收集方法教材中没有设置。CO性质实验时,CO是由教师事先准备的,上课时,总有学生提出CO是用什么制取的?发生装置是什么?怎样收集之类的疑惑。每当学生问这些时,笔者反问学生,制取纯净的CO其操作比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复杂得多,你们真想去做吗?“去做”!学生欢呼雀跃。此时,笔者突破传统教法的定势,把CO的制取,收集设计成一个模仿性实验探究内容,让学生去制取收集CO并进行性质实验。教师给出阅读材料:CO的制取药品是草酸H2C2O4(或甲酸HCOOH),用浓H2SO4混合脱水制取,其反应原理
H2CO4H2O+CO+CO2。
请你设计一个制取CO的方案,并证明生成物中除CO外,还有水蒸气和CO2气体,且将两种气体除去,得到较纯净的CO气体。(提示:参照O2、H2、CO2制取、收集装置,设计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根据水、CO2相关性质,选择适宜的试剂和装置,验证并除去水蒸气和CO2)。任务布置后,起初同学们感到茫然无措,因为老师没有做演示实验,教材中也没有图示参考,经过同学们讨论,动手试验,很快设计出了多种方案,进行比较后,选择了其中最佳的方案,如下图表2:
此种设计的思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学生既要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设计CO气体发生装置,还要考虑反应可控制;验证、除去H2O、CO2气体,既要根据气体性质选用试剂,又要考虑气体便于贮藏和使用来选择装置。它是一个知识、方法综合应用并创新的探究,在探究中进行了思维发散、思辨、聚敛思考,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层次更加深化。
学生模仿能力越强,其知识方法选用、迁移、创新能力就越强。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探究积极性,因势利导,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模仿实验,主动去获得新知识、新方法,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发现质疑性探究中,释疑知新
发现质疑性探究,是学生在对一个具体对象探究时,发现了新问题,提出质疑后而对问题进行再探究,达到释疑知新的目的。
例如:当学生学习教材第八单元课题3中对“金属腐蚀和防护探究”时,学生按教材提示能很容易得到金属腐蚀的两个条件,即水和氧气,以及相应防护措施。学生在实验中,有的学生发现自己实验现象与教材并不一致,如植物油中浸泡的铁钉变色发黑,提出:“是否植物油中有使铁钉腐蚀的物质”?还有学生质疑:“为什么用刀片削水果后几分钟,刀片就变色了,这可能不是水和空气的作用”。还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我家里埋在地下的水管比上部的腐蚀的还快”?“为什么铝锅易腐蚀料穿,而铝合金门窗锈得慢……”?同学们的质疑,拓宽了探究思路,针对学生在探究中和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金属腐蚀的现象和质疑,笔者引导学生对常见金属铁、铝、铜、锌腐蚀条件及防护进行了拓展性探究,预设的腐蚀物质从空气、水扩展到用水果汁、动物血液、酸、碱、盐土壤液、尿液……等,进行了对比实验。
同学们在探究中发现,这些物质都能使金属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蚀,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的金属腐蚀程度不同,速度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的金属,不同的腐蚀环境条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防护措施和方法。不仅如此,提出的新质疑已涉及到铁、铝、铜、锌、酸、碱、盐各类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应用等更深层的探究问题,学生对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理解,超出了教材的既定目标。
“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明朝陈献章语)。只有质疑,思维才会发散,才能产生认知冲突,才能激活创新思维。把感知的新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对其知识结构进行调整重构,方能全面准确应用知识。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入,进入新的探究对象。要避免“同质思维”,创造一种和谐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质疑的问题再探究,推动学生基础知识与问题知识矛盾运动,获得新悟、新知、真知。
4在创新性实验探究中,学、创一体,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性实验探究,是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闪现的创造灵感契机,让学生进行的实验设计,操作方法,仪器改进等方面的创新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性地加工知识、经验、信息,形成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成果。
下面举几个成功例证:
(1)当学生学习了教材第六至七单元CO2制取原理、性质、用途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应用知识的创新探究:自制CO2灭火剂、灭火器。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仪器和药品,便于学生探究创新。活动过程是:①学生谈见过的灭火场景(创设情境);②教师展示常见的几种CO2灭火器,介绍它们的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启发创新);③学生讨论常见几种灭火器优缺点(打开创新思路);④讨论方案并动手试验。探究的结果令人兴奋,有的学生设计出了“灭火手榴弹”,有的学生设计出了“救火手球”……其中“背伏式长管喷头可控灭火器”获得国家技术专利。
(2)当学生学习了第七单元物质燃烧条件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后,进行了“燃烧改进”的创新活动。让学生去调查研究农户柴禾灶,各种样式的煤炉,各种不同的火锅炉等结构,进行测量试烧,测定能量效率,分析结果,找出优缺点,进行设计创新。学生设计出了炉堂螺旋回烟道新型节能柴禾灶,防污染煤炉……其中“多管孔安全卫生酒精炉”已获得技术专利证书。
(3)学生在做水净化实验时(第三单元第三课题),不慎打破了一个水冷凝器排水管,致使整件仪器报废。当笔者追查打破原因时,一个学生说“这仪器设计不合理!”咋听起来,似乎学生说得有点荒唐。但笔者下意识到一个新的创造将会出现。当即问:“你认为那点不合理,怎样做才算合理在(科学)?”他讲了理由。一个“可拆卸多用冷凝器”装置诞生了(已获胜者国家科协奖励)。诸如此类的创新事例不胜枚举。
创新性学习心理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学而不化,因循守旧,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桎梏。学习,是为创造做准备,知识的应用创新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鼓励学生用批评的眼光审视、解剖旧事物,独立思考,发现和提出有创新价值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慧性、灵性,让智慧火花、创新思维萌动、生长、孕育出新成果。
关键词:电化学氧化法;作用机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试验装置
试验用水为制药废水经生化处理后的二沉池出水,COD初始浓度为2500mg/L左右,电解槽为10×10×15cm的有机玻璃槽,阳极板采用钛涂钌氧化电极,阴极采用石墨电极,电源采用电源使用MPS702 直流电源( 最大电压36 V,
最大电流30.7 A),试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2 试验装置图
2 检测方法
试验中COD浓度的检测采用K2CrO6氧化还原滴定法,采用的仪器为COD微波消解仪。本试验采用单因素理论,通过对其他试验条件的控制,达到对原水COD初始浓度重要性的考察。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 初始浓度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本试验通过原水不同稀释倍时的控制,达到对处理水质COD浓度的有效控制,分别采用稀释0倍(COD浓度2000mg/L)、稀释1倍(COD浓度1000mg/L)、稀释两倍稀释2倍(COD浓度670mg/L)。
试验条件:电流:4A;初始pH:8.0;电解质:0.01mol/L的Na2SO4;极板间距:10cm
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初始浓度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图3显示了在不同初始浓度下,溶液中COD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45min处为曲线拐点,即为最佳处理时间,出水COD浓度为483.43mg/L,COD去除率为75.75%。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可得:电化学氧化法对COD的去处效果不随初始COD浓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由于电化学电解过程中所产生的氧化剂的量是控制COD氧化速率的决定因素。
3.2 电流密度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电流密度是影响电化学氧化法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电极表面积恒定时,单位面积提供的电量随电流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电化学氧化法反应速度也随之增大[3]。但试验中的电流密度不能无限增大, 当电流密度超过某一电流阈值后, 电路中过量的电子不经过电极反应而直接流进溶液,使电流效率下降[4]。
本试验通过电源电流的恒定控制,达到对试验条件中的电流密度的有效控制,本试验将电流强度先后分别控制在1A、2A、3A、4A、5A、6A。
试验条件:采用制药厂出水作为试验用水(COD浓度为2000mg/L);初始pH:8.0;电解质:0.01mol/L的Na2SO4;处理时间:45min;极板间距:10cm;极板表面积:10cm×10cm。
试验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电流密度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图4中可以发现:试验电流强度从1A逐级上升到4A过程中,原水中COD随电流强度的增大而大幅度地降低,及相应的COD处理效果出现大幅度提高,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在极板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大,电子在极板与原水中COD之间的转移速率加快,原水中氧化性极强的H2O2和HO·自由基反应速率也大幅度增加,从而在相同的水力停留时间内所产生的具有氧化作用的活性中间产物越多, 原水中COD的去除效果也明显提高;但在电流强度从4A上升到6A的变化过程中,出水中COD浓度虽有下降,但已接衡,COD去除率仅略有提高,分析其原因是电化学氧化法机制受到原水中COD初始浓度的限制。本试验的最佳电流强度为4A。
3.3 初始pH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本试验将初始pH先后分别控制在2、4、6、8、10、12。
试验条件:采用制药厂出水作为试验用水(COD浓度为2000mg/L);电流强度:4A;电解质:0.01mol/L的Na2SO4;处理时间:45min;极板间距:10cm;极板表面积:10cm×10cm。
试验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初始pH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图5显示了在处理时间45min的条件下,原水中COD处理效果与初始pH的变化关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试验pH从2逐级上升到8过程中,出水中COD随pH的增大而大幅度地降低,即相应的COD处理效果出现大幅度提高,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在间接氧化时阴极生成的H2O2与Fe2+构成Fenton试剂氧化体系,作为OH·的主要来源,而过低的pH对H2O2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利于OH·的产生[7],随着pH升高,抑制作用得以解除,电化学氧化法机制得以正常进行,COD去除率得到显著提高;但在pH从8上升到12的变化过程中,出水中COD浓度又有显著上升,分析其原因是碱性条件下, 阴极还原析出H2,与Fe3+形成Fe(OH)3沉淀, 体系中Fe2+的再生受到抑制, 对HO·的产生再次造成负面影响,使得COD去除率显著降低,考虑COD去除效果,本试验确定最佳初始pH为8,且在该初始pH下,经45min的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后,出水COD浓度为405mg/L,COD去除率为79.75%。
3.4 铁试剂(Fe2+)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铁试剂(Fe2+)不仅具有催化Fenton 氧化反应的作用, 而且同时可作为絮凝胶团的前体,对COD的去除具有显著影响,铁试剂(Fe2+)的加入使得整个COD去除过程成为电絮凝与电化学氧化作用的耦合体。为考察铁试剂(Fe2+)对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效果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素理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铁试剂(Fe2+)加入前后COD去除效果的对比,达到铁试剂(Fe2+)对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效果的验证。
本试验先后控制铁试剂(Fe2+)的有无,达到考察铁试剂(Fe2+)对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效果验证的目的。
试验条件:采用制药厂出水作为试验用水(COD浓度为2000mg/L);电流强度:4A;电解质:0.01mol/L的Na2SO4;处理时间:45min;初始pH:10;极板间距:10cm。
试验结果如图6所示:
图5 铁试剂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图6显示了铁试剂(Fe2+)加入前后,原水中COD处理效果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从中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铁试剂加入前后,COD处理效果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保持一致,即在试验开始的0min到45min内,溶液中COD随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时间的延长而相应地线性减少;在45min到60min内,溶液中COD随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出现COD浓度上升的现象;在60min到90min内,溶液中COD随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时间的延长而COD浓度又开始线性减少,45min处为曲线拐点,即为最佳处理时间。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向原水中投加一定量的铁试剂(Fe2+)后, Fe2+将会与阴极生成的H2O2构成Fenton反应体系,作为OH·的主要来源[10],同时伴随OH·产生的Fe3+相比O2具有较大的初始还原电位,可在阴极上与O2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再生为Fe2+。Fenton氧化体系生成·OH氧化电位可达2.8V,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OH作为亲电基团,具有较强的进攻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并最终将它们氧化成CO2、H2O以及简单的有机物。
4 试验结论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理论,通过对其他相关因素的有效控制,得出的试验结论如下:
1)通过对其他试验条件(初始电压、初始pH、电解质、极板间距)的有效控制,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时间45min处为COD去除曲线的拐点,为最佳的处理时间。
2)从考虑到COD去除效果及节约能耗,本试验的最佳电流强度为4A。
3)本试验确定最佳初始pH为8。
4)铁试剂加入前后,COD处理效果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保持一致,电化学氧化法处理45min处为COD去除曲线的拐点,即为最佳处理时间,即铁试剂(Fe2+)对COD去除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羽堂,张飞白.电化学氧化技术去除有机物的研究进展[J].江苏化工,2007,35(1):6-10.
[2] 王静,冯玉洁,崔玉虹. 电化学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应用进展[J].工程与技术,2003,12:19-22.
【关键词】初中化学 兴趣培养 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41
初中化学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这门古老课程的重要途径,初中化学包含的基本化学知识概念对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这一门课程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如果初中化学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学生以后高中、大学的化学学习是极其有帮助的。因此,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
一、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包含的概念比较多,学生接触后容易因为不熟悉而产生抗拒心理,但是初中化学对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化学这门课程,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众所周知,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将化学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目的。 理论联系生活实际,需要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课本中的化学基础知识概念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讲解,这种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最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
例如,初中化学教师在讲解《化学与生活》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到化学元素与人体这部分内容时,初中化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思考或者小组讨论我们人类身体中究竟含有哪些化学元素?而这些化学元素在我们的身体中又起着怎么样的作用呢? 在听取了学生的回答后,教师需要循序渐进的将化学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加以分析。例如钙是人们骨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大量的钙是在人们的骨头和牙齿中的,如果人体中钙这种元素过多的话,人们就容易产生结石,并且容易骨骼变粗。如果含钙量较少的话,青少年容易患佝偻病,并且容易发育不良,因此初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这个阶段补足钙的吸收。通过这种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进行化学讲解,学生容易对化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继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去,从而专心的学习化学。
理论联系实际来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还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学生容易对自己生活中的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而化学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一门学科,例如在学习有关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水的各种形态,水可能是液体,也可能是固体,还可能是气体。学生观察到水的这些形态时,会对其化学元素的构成产生兴趣,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授课,效率就会得到提高。因此,理论联系实际,还需要初中化学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观察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化学实验的作用
初中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除了要求教师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外,还需要教师关注化学实验的作用。初中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学科,实验是化学进步的重要条件,化学实验的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初中化学这门课程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关注化学实验,也就是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要注重实验教学。初中化学有许多的实验课题,这些实验具有相当大的趣味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于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化学的实验教学。
例如在讲解有关燃烧的化学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在实验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操作的讲解,在学生了解了实验步骤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的化学实验。燃烧本身需要可燃物、温度、氧气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初中化学教师在将学生分为小组后,可以让不同的小组进行对比实验。让一个小组用石头放在酒精灯上烧,一组用小木条,最后发现小木条燃烧,石头无法燃烧,这证明了达成燃烧这一结果需要可燃物;以此类推,初中化学教师可让两组学生分别用浸水的纸条和干燥的纸条放在酒精灯上燃烧,以此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这一条件;最后,教师可以点燃两盏酒精灯,一盏酒精灯处于密闭的条件,一盏在空气中,以此证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通过这种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化学实验的教学,学生对于燃烧所必需的三个条件会印象深刻并且理解会更为透彻,化学实验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对于初中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也是非常有益的。
三、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
初中化学教师除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之外,还可以通过加强自身职业素养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本身包含的内容较多,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困难,从而学习兴趣减弱,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所谓专业素养既包括了教师本身教学所需要的化学专业知识,也包括了初中化学教师教学所需要的教师技能,如自如的谈吐、良好的教学姿态、本身所具有的优秀的人格魅力等等,对于这些职业素养,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充电学习的方式来给予加强。例如,如果初中化学教师讲课把握不住重点,学生听起来就容易有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模糊感觉,因为听不懂而放弃这节课的学习,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需要锻炼自身讲课的技巧,善于抓住重点,授课时要条理分明,帮助学生更好地产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