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范文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

第1篇: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音乐 课堂教学 童声合唱 兴趣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69

合唱不仅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还是多人共同参与并完成的结果。在合唱中,每个人站立的位置不同,但都在为演绎一首共同的歌曲而努力。童声合唱艺术是音乐、文学与演唱技法的多重组合,在合唱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感知、对人文的领悟,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一座自然社会与人类沟通的桥梁。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合唱教学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

一、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

唱歌是一门艺术,想要学好合唱首先要培养唱歌兴趣。小学生对于唱歌都比较感兴趣,也乐于展示自己的歌喉,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比较自我,表现出的是个性而不是统一。因此,教师在音乐课的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只有这样,合唱才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才能演绎出一首完美的歌曲。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要选用优秀的儿童合唱歌曲,让学生去聆听并感受,体会合唱带来的乐趣和巨大的感染力。教师还应做到声情并茂,指导学生共同学习优秀的合唱作品,如《黄河大合唱》《妈妈的目光》等。

二、注重调节课堂气氛

音乐教学应该是生动的、富于乐趣的。因此,课堂氛围对于学生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以及爱上音乐都十分重要。在进行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并在合唱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优势。低年级的学生声音清亮干净,教师需要在保护学生嗓音的同时带领他们唱一些简单的歌曲,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发挥,教师通过这一过程了解学生的音色特点,以便按不同声部进行安排,方便教学中的合唱练习。

三、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童声合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面对新鲜事物更有兴趣、也更乐于参与。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新鲜感,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另外,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不利于学生合唱的教学方法,如一唱歌就要求学生做到抬头、挺胸、收腹,这样标准的动作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紧张感,不利于发挥。因此,在进行音乐课堂教学中,针对合唱练习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对轻松的动作,如随着节拍轻轻摇头、用手打拍子等,使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合唱环境。此外,还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听觉,来实现合唱效果的提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聆听合唱歌曲的音像带,让学生在合唱中注意听自己的声音,仔细分析声部特点,慢慢适应合唱的方式,通过听觉训练实现合唱能力地提升。

四、组织参与合唱演出

童声合唱教学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文艺汇演和比赛中进行。学生的接受能力正处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乐于去接受新鲜事物,文艺汇演对他们来说就是新鲜事物,他们会在文艺汇演中看见其他年级与其他学校的学生表演,借鉴其他人优秀的表演。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其他合唱节目的歌唱技巧,使之成为自己的技巧。在相互切磋中,学生能够增长见识,体会用音乐交流的乐趣,而且教师也能够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与指导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合唱演出,不是商业演出,它不是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去做无意义的事,而是让学生多去感受合唱的乐趣,学习他人的优点、。教师在组织合唱演出活动中,要注意安排好时间、地点,合理安排学生的教学工作,考虑好学生安全问题。

五、提升学生审美意趣

音乐教学是对艺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音乐带给人的不仅是听觉上的享受,还使人精神愉悦。在音乐中,有激荡的豪迈之情,如奔流之水到长江,倾泻千里;也有绵软柔和之态,如三月江南的烟雨,飘飘洒洒、纷纷扬扬。音乐带给人的悸动,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音乐同样能够感染人的情绪,让人沉湎其中。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合唱中的绵延气势,如《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有力,《茉莉花》的优雅从容,体会《太阳出来啦》中对太阳的赞美与对光明的憧憬。从合唱中体会音乐的美,才能发挥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也才能帮助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第2篇: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口风琴;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要借助一些乐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效率。口风琴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乐器,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口风琴进行音乐辅助学习能事半功倍。

一、借助口风琴,让歌曲教学趣味化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曲教学是重点内容之一。现在,很多教师在歌曲教学中,往往采取“教唱”的形式,在这样的歌曲教学模式下,小学生很容易会对歌曲学习产生厌烦感,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在小学音乐课上,口风琴与歌曲教学有机融合,能激发小学生歌唱的兴趣。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丰富的独唱内容,在学习独唱歌曲时加入口风琴的演奏,能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还可提高学生眼、脑、手、耳的灵活性。例如,《两只老虎》(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四册)这一首歌短小精悍,幽默诙谐。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进行学唱,小学生就会觉得十分单调,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得到有效激发,学习效率低下。我在教学这首歌曲时,首先给学生弹奏了这首歌曲的旋律,当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了初步的掌握,我让他们利用口风琴在小组内进行学唱。这样,他们很容易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旋律,然后,他们会在小组内根据口风琴进行配唱,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充满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可见,在小学音乐歌曲教学中,借助口风琴进行辅助教学,能激发小学生的歌曲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开展高效学习。

二、借助口风琴,让欣赏教学生动化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是提升小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一直以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存在单一化的教学现象,在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下,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是十分枯燥的,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欣赏教学中,借助口风琴进行辅助教学,能够达到化枯燥为生动的目的,从而激发小学生音乐欣赏的积极性。例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四册)时,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的动物,这样,学生就根据教学内容对歌曲里面的主要角色进行扮演,他们栩栩如生地表演,课堂完全活起来了,然后,我又让学生利用口风琴对这一歌曲进行演奏,他们边演奏边游戏,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这样,就有效地改变了传统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从而促进了他们音乐欣赏的高效。可见,借助口风琴辅助音乐欣赏教学,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音乐欣赏的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积极性,为他们高效的音乐欣赏打下基础。三、借助口风琴,让乐理教学实效化乐理知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但是,对小学生来说乐理知识具有枯燥性,这就成了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一大难点。在小学音乐乐理知识的教学中,利用口风琴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一种现状,能够促使小学生轻轻松松学乐理。

1.借助口风琴,让乐理教学轻松化。对于乐理知识,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讲解,小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利用口风琴进行乐理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理解乐理知识,从而让乐理教学简单化。例如,在教学移调这一乐理知识时,如果教师只是凭借讲解,小学生恐怕很难接受,借助口风琴能使移调的学习变得非常轻松。《我有一只小羊羔》(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一册)这首歌曲由dol、re、mi三个音组成。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口风琴在C大调进行演奏,之后,让学生利用口风琴在G大调进行演奏,学生通过演奏能感受到第二次演奏的歌曲音调高多了,能明显感受到随着音调的移高,歌曲的愉快、喜悦的情绪更加突出。此时,再进行乐理知识教学,学生就能够对移调的概念和作用进行理解与掌握。

2.借助口风琴,让乐理教学形象化。乐理是小学生进行口风琴学习的基础,同时,结合口风琴教学乐理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口风琴能够让抽象的乐理知识形象化,从而有利于小学生的乐理学习。例如,在《小螺号》(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八册)这一歌曲中有句歌词是在la音上方有一“小波浪”,这一“小波浪”就是波音记号,意思就是由la音很快进入si音,紧接着回到la音。对于这一乐理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讲解以后让学生利用口风琴进行演奏,这样,抽象的乐理知识就形象化了,很容易被小学生接受。接着,再让学生结合口风琴的演奏理解上波音符号和下波音符号,学更加容易。总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借助口风琴进行辅助教学能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从而让音乐课堂呈现精彩。

作者:詹箭 单位:浙江省青田县江南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分析;思路;策略;设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202-02

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体校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 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重视,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不断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体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音乐教育已成为体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体校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运动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在体校的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体校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以后,体校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式”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体校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体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体校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体校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不同普通中学,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体育后备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体校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体校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体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导,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体校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我们可以将这些体系的教学模式简约为如下:

奥尔夫教学模式为:探索――模仿――即兴――创造

曼哈顿维尔课程的五个教学环节:

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的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强化

三、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体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体育后备人才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运动员“学会做人”。

2.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传授与创造

体校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体校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5.单一与综合

体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及的学校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综合”更为适宜。

四、体校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根据体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 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施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 学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还可引伸到中年级。⑤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2.小学的中、高年级及初中,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导入”包含复习及基本训练,如节奏游戏、听觉训练、识谱练习等。“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应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通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活动,逐步扩大培养学生的自学、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创作”是指在新授的教学内容 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去进行创作,包含二度创作及一度创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还应在“导入”及“活动”中得到体现。“表演”、“评议”是指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评价。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第4篇: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音乐;教学

一、前言

小学指是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6-12岁为小学适龄儿童,现小学阶段教育的年限是6年。小学教育阶段后为中学教育阶段。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音乐教师给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音乐教师的讲解,学生提问,音乐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呆板等各种问题,与新课标提出的培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有必须要加强对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

二、完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措施

1、优化教学方案设计

首先,在对学情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教学方案设计,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教学的各个环节,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还要注意教学结构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这是教学方案的关键所在。例如在《玩具进行曲》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是这样进行差异化设计的,请班上的同学选择完成下面练习:(1)你能找出生活身边能发出声音的“小乐器”么?(2)把歌曲中你能听辨出来的乐器记录下来。教师这样的设计教学目标,就是考虑了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学情,让学生在“寻找身边的音乐”这个问题上自由选择适合最自己的方式,根据自己的能力回答问题,区别对待学生。

2、加快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通过学生调查,发现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教材上提供的音乐学期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努力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以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语音乐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除了让学生学唱歌曲,欣赏歌曲{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多媒体去寻找相关的课程资源,将教学伸展到课外,拓展教学层面,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

3、激发学生主动性参与

音乐来源于生活,课堂中学习的音乐内容必定是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多留意生活中感受到的音乐,养成有意聆听的好习惯,鼓积极参与音乐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大胆创造与实践。关于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奥尔夫教学法对音乐教学十分有帮助,它注重教学过程,强调让儿童们自己去做,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实践中,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创造。如在《玩具进行曲》教学中,先让学生先聆听大鼓的声音,碰铃的声等等,并让他们进行讨论归纳,这些声音从力度上,节奏上有什么区别,然后让学生从身边寻找“乐器”,跺跺脚拍拍手拍桌子敲打文具盒,分别代表什么样的乐器声响与节奏,通过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原来音乐中的节奏就在自己身边。

4、促进学生合作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音乐新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通常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小组合做学习能够是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激发与促进,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通过对学生的课前学情分析,教师应该注意让成绩,个性,能力各异的学生在一个小组,这样的搭配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让小组内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然后要注意课堂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宜过长,8—10分即可;其次,教师要注意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在音乐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主要执行者,因此要注意在进行教学指导的公平性;最后在小组讨论结束后,通过师生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三、结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如同一首宏大的交响乐,课堂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乐章。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要经常思考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怎样使课堂教学效率最优化等问题。当然这需要所有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创新优化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厚德:有效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第5篇: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范文

一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1)创设开放的课堂,让英语课教学“活”起来。

英语是一种很活泼的语言,英语学习应是快节奏,带有动感的。教材的设计有音乐伴奏的Let’s go 和Let’s chant 等。为了适应学习内容的灵活性,把英语变成开放民主的交流现场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要想课堂“活”起来,教师先要“活”起来。教师作为平等发言中的首席,自始自终要给学习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语调抑扬顿挫,语言风趣幽默,表情丰富、手势恰当,以此做出榜样,渲染气氛,感染学生。要想学生“活”起来,只有教师的引导还不够,英语课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因此、课堂上教师可设置各种游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Let’s Guess ,Follow Me 等属复习型游戏。学习新内容后可用“表演之星”或“模仿秀”的形式让学生复述对话或把对话创作成小故事进行表演。通过各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实现“动中学、学中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创造“大课堂”实施“大英语”。

“大课堂”就是一切时间,一切机会、一切交流,都是英语课堂,学生学过的单词,句子都要在日常交流中去运用。“大英语“就是使英语变大,变广。“大英语”可以在汉语中练习学过的英语。比如刚学“pen book”等简单的单词后,学生可在交往时说:“我能用一用你的pen吗?我有一本新book 。等到学了相应的句子时再代替原来的句子:May I use your pen ? I have a new book.时时处处说英语,既能巩固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达到学习的目标要求。

(3)创新思维空间、巧记单词方法。

记忆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基石。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把单词背熟,会经常布置学生抄写单词,这种做法常常事倍功半。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好奇心强、模仿力强,我们可以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游戏、表演、比赛、唱歌等,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的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4)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因材施教,情景教学。

由于学生平时接触的多数都是汉语,只有在英语课上短短的几十分钟时用英语表达,但是小学生的词汇太贫乏,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时可放慢语速,或用TPR(全身反应法)。刚开始学生也许会不习惯,但是教师要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说慢一点,反复重复,反复感受,渐渐地学会熟悉了教师的语言,就能融入到学习中去。现在只要我提问时说Who can try?学生们都会举起小手说I can.反映的速度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孩子慢。

针对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在课外学生也没有听、说的机会,我就会创设情境教学。例如:我在教三年级“Are you ready? Yes.” “Sorry, That’s OK.”这组对话时,我利用小学生爱玩的特点,上课时拿出几个球,告诉大家这节课老师想要带你们一起玩球,学生们都很高兴。然后,我笑着问学生“Are you ready?”从神态表情中尽量流露出含义,但不说出来,提示学生可以回答:“Yes.”然后把球抛给他,故意抛得太高,让他接不到,我很悲伤地说:“Sorry.”引导他说“That’s OK.”随着活动的开展,同样的语境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的过程中,已不经意的领悟出这段对话的含义,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了语言。

(5)课外空间,强化英语训练。

第6篇: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音乐 课堂 生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229-02

现代社会教育一直在改革,新课标的实施让现在的课堂教育具有灵活性。在课堂上,老师不单单只是将要学的知识很死板的告诉你,让你去背去记,而是通过各种有意思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去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在理解的程度上去消化那些知识。而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将教学方式生活化,特别是在中学音乐课堂上进行的教育。将音乐变得生活化[1],生活变得音乐化是践行音乐课堂教育的的教学方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理解音乐,还有助于学生在音乐中感悟生活。从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不仅让音乐课堂上变得充满活力,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1 音乐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很多人其实可以发现,在音乐这门学科的教育中,音乐本身的价值要比学习音乐相关的知识重要得多,所以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将各种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习音乐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触能力,让学生的心灵对音乐的感知力不断加强。人在一出生的时候就有音乐的陪伴,那个时候伴着母亲的《摇篮曲》渐渐进入梦乡[2],后来上学了每个星期的国歌则是伴着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学习生涯,再后来入队了有少先队“队歌”,入团了有共青团“团歌”,所以说人的一生当中是离不开音乐的,因为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让人终生受益。

中学是个极为关键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形成,而灌输音乐感知对培养孩子们有良好的三观是会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还能塑造美好心灵。[2]这就告诉我们在制定音乐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要思考如何传授音乐技巧还有如何培养音乐素养,而且还要考虑音乐教学会带来怎样的音乐感悟。在课堂中受到音乐的熏陶即是音乐生活化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保障。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接受音乐教学,教学目标生活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生活中感悟音乐,学生们才能对音乐激起更大的兴趣与爱好。

2 音乐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音乐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情感上的艺术。一千个人眼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音乐用不同的心境听就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更何况是不同的音乐,所以音乐给人的想象空间是很大的,这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老师要从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发现学生们生活中的兴趣和课程相关的结合点,这样才能让音乐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老师要带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课堂,这样学生们才能用感悟人生的态度去体会音乐所带来的真情。

从一方面而言,老师在上课前要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将音乐教材中能够生活化的地方找出来,作为重点要讲解的内容;从另一方面而言,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以生活化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想实际生活,并且学以致用。

在中学音乐教育的课堂上,老师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技能和将音乐知识满堂灌的话,那么整个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枯燥乏味,没有一点生机。只有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地方,再将学生们感兴趣的点与课堂相结合,联系实际生活,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活跃,还能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地位变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老师们也可以为课堂营造出一种轻松、活跃、和谐教学氛围。

如果将实际生活作为音乐教育的前提,那么在选取教材中最好是选择与学生生活比较相似的音乐歌曲。教育家卢梭曾近说过“教学应该该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如果和实际生活相联系,那么我们便更加方便的获得直接的经验。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听流行音乐,而让流行音乐走进中学课堂就变得颇受争议,流行音乐进入中学课堂到底好不好也受到社会舆论界的高度关注。而且听流行音乐的方式很多,像购买碟片、MP3、手机等,但是有些学校却禁止学生们带这些东西到学校中,怕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其实我觉得让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有它的好处,这刚好可以实现音乐课堂的生活化,而教师们也可以在课堂上花心思,将流行乐和古典乐结合,将一些枯燥的经典音乐变得有活力起来。例如有很多中国风的歌曲,像《青花瓷》《兰亭序》等[3],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先放一段这样的歌曲,让同学们集体演唱,然后再介绍歌曲的背景还有曲风,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活跃课堂的氛围。还比如有许多的经典戏曲也被大家翻唱,变成具有流行性的戏曲,灌输这样的音乐知识,不仅会让大家记住中国的国粹,还能进一步的喜爱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其实看电影也是一种不错的音乐教学模式,电影中有许多好的配乐和插曲、主题曲,通过电影的情景来进入到音乐的世界中,让同学对音乐的感情更深入,能够有感情的演唱。也可以让同学们积极讨论为什么这个情景要用这样的音乐,有没有什么其他的音乐可以代替,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带动课堂的气氛。

其实每个同学都是渴求音乐,向往音乐的,但是呆板的教育却让音乐远离了我们,如果让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让音乐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音乐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今天,中学生的新课改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特别是中学的音乐教学。从生活中可以提炼出学习音乐的方法还有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内容。这些必须要我们以生活化为基本原则来进行对中学音乐的教育。

3.1 音乐课中“感受与欣赏”教学的生活化

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阅历就很难对音乐进行鉴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当中,最好闭起眼睛来欣赏,只有听觉冲击会让学生更加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不仅可以调动感觉器官还可以升华自己的情感。[4]养成良好的鉴赏音乐的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塑造美丽心灵而言。

那如何才能做到“感受与欣赏”教学生活化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将生活融入到课堂当中,激发学生去感受和欣赏音乐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用猜谜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很好,还可以引用贴近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交流欣赏音乐的感受。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可能都不太相同,所以教师们可以先让学生们听一段音乐然后来为这段音乐起一个名字或者编造一个故事,这种方式能很好的了解到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水平。编完故事之后呢,就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来把自己编的故事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样不仅让他们好动的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而且还能让学生们在动中学习,对音乐的感受更加深刻,不仅理解了乐曲原有的知识,还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乐曲了解得更全面。

3.2 音乐课中“表现”教学的生活化

“表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是重要途径对于学习音乐审美能力来说。“演唱”是中学音乐课教学的环节之一。[5]一般而言,音乐课这门课的期末考试形式基本上就是演唱。但是单纯的上台演唱学生们只是干巴巴的唱出歌的歌词和曲调,没有什么感情,有的同学在那样的环境中甚至还会紧张。如何能让同学在轻松的氛围内自信地唱出有感情的歌呢?“表现”教学的生活化可以帮助我们实施以下措施。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之一,而玩游戏则是孩子们的最爱。很多音乐其实是可以和游戏配合的,像丢手绢,还有击鼓传花,同学们可以在熟悉的音乐环境中丢手绢或者接花,音乐停下,拿到花的人要去唱一首歌,可以找好朋友和自己一起演唱。还可以玩歌曲接龙或者对歌。在班上,偶尔还可以举行“艺术擂台”之类的比赛,让那些表现欲很强的学生有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比赛的过程当中还可以设置拉拉队和评委,让全班一起参加到这个活动中来,展现出同学们多才多艺的一面。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的歌曲又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表演热情,还能让同学们自信地演唱并且陶冶情操,是个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3.3 音乐课中“创造”教学的生活化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一种领域,而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活跃思维,更能帮助学生增强其音乐感悟。

最简单的一种创造就是将歌曲的歌词改变,配上原有的曲调,把里面的填词进行简单的创新,既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学生们如果唱着自己填的词,创作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如果难一点可以自己做个曲,还可以自己做些简单的乐器,例如,把易拉罐绑起来进行敲打,还有用几个大小一样的碗排成一排,里面盛上高低不等的水,用筷子在碗边进行敲打,也能奏出不一样的声音。同时还能为自己编的歌曲编舞蹈动作,特别是年级较小的学生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音乐教育如果生活化,那么学生们不仅能热爱音乐而且更能热爱生活。

4 结语

我国知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近提出过“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重心,教育不能脱离了生活而存在。而学生是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走进课堂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如果脱离了生活就不算教育,要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

从人类诞生开始就伴随着音乐这种古老的艺术,古代士兵打仗要唱军歌,君王设宴也会请来戏子来唱歌助兴。音乐就像是人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洗涤着心灵的纯净,陶冶着人类的情操。音乐是一种亘古的存在,不仅曾经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现在也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将来它依旧存在,它将每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融入那一个个小小的音符中,将人类的灿烂文明一直流传下去,记载着那一串串的欢声笑语与离愁别绪。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再能被物质文化需要所取代。精神层面的要求甚至比物质层面更难得到满足,而关注中学音乐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能更好的研究人类在精神层面的教育,为以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建议。总之而言,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主要是从学生们的生活着手,从生活中收获知识,最终又将收获的知识服务于生活。生活化的音乐教学不仅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质,还达到了育人的目的,以情感教育人,以美来育人。理解了生活才能理解音乐,将音乐生活化或者将生活音乐化,这都是充满欢乐充满喜悦的事情。懂得生活的人才能懂得音乐,会欣赏音乐的才更懂得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1] 张艳菊.中学音乐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11(27):12-13.

[2] 单森权.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对―― “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0(2):51.

[3] 吴思源,赵淑芹,王焱.音乐教学重“言传”更要重“身教”[J].中国音乐教育,2010(3):43-44.

第7篇: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范文

作为国内第一位音乐心理学硕士、也是目前仅有的两名音乐心理学博导之一,周世斌教授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不仅在音乐教学理论领域建树颇丰,会演奏小提琴、中提琴、埙、箫、萨克斯等多种乐器,同时喜欢打太极拳、乒乓球、游泳、钓鱼等等运动。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他将具有7000年历史的民族乐器埙引入课堂。他还担任国家文化部“埙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将埙文化传播到了海外。

从小痴迷音乐

周世斌热爱音乐,也因音乐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从小喜欢唱歌跳舞的周世斌,不是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因此家里人对于他学习音乐并没有特别的建议,当他上初二时,哥哥向远在东北的姥姥要了50元钱,托人买了一把小提琴,他由此开始了与乐器相伴的成长历程。

那时,没有人督促周世斌学习,也没有专业人士指导。但他凭借对音乐的“痴”,勤奋练习,每天清晨5点钟就起床,到家附近的一所小学院子里拉琴,从初二开始不分寒暑地坚持到高中毕业,冬天手上长满了冻疮也全然不顾。

那个年代,专业的音乐教师并不多见,周世斌四处打听会拉小提琴的人,只要听说哪里来了一位会拉小提琴的人,就找上门去讨教拉琴技巧。有一次,他听一位小提琴爱好者说,要拉好小提琴,没有8年功夫是学不出来的,他告诉周世斌每天必须在每一根弦上拉800弓空弦。他按要求做了,但结果却是,没有一次能够在一根弦上拉满800弓,弦就断了。

“我当时怀疑是不是弦的质量有问题,所以又托人到外地去买,但还是不断地拉断。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这个道理,总在一根弦上拉,金属弦当然会疲劳,到了一定程度它就承受不住了。”提到这段往事,周世斌笑了,他那时就是那样痴迷。

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小提琴还是一直伴随着他。“天蒙蒙亮我就出工和农民一起干活,天黑才回来点着煤油灯做饭。吃了饭以后,就到院子旁边的小溪边,在月光下对着小溪对岸的大山练习拉小提琴。”周世斌说,“小提琴是我那时惟一的寄托,也没想将来会怎么样,就是觉得喜欢。”

尽管周世斌没有对拉小提琴的未来有所憧憬,但这一痴迷的爱好终于有了回报。1977年12月,中国恢复高考招生。周世斌当年考了一次,但由于在农村信息闭塞,他不知要分文理科,也没有复习材料,手里只有一本《中国地图册》和一本《世界地图册》,结果只被第二批录取,可以选择上师范、水电等中专学校。那时,对很多人来说,能从农村的大山里走出来上学就已经是一件了不得的幸运事,但是周世斌不甘心,他要重新考大学。

1978年高考,周世斌复习了3个月,考上了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音乐系。直到现在,周世斌对于到绵阳进行专业考试的场景还记忆犹新:“我背着一个黄帆布书包,拿了一把小提琴,就只身去了绵阳。当时绵阳正下暴雨,街上的积水没过了膝盖,我一个人淌着水往考场上赶。”

音乐教师,一生的职业

大学毕业后,周世斌留校当老师。刚开始做系团总支书记和学生政治辅导员,然后从见习助教开始,从事音乐专业课教学。这一教就是26个春秋。

“我觉得自己非常适合当老师,我知道怎么和学生沟通,也熟悉教学的艺术。我喜欢这个职业。”周世斌觉得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而且,他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喜欢课堂,他笑着说:“这也许就是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的原因吧。”

学生们一方面觉得周世斌和蔼可亲,一方面又很尊重他。周世斌上课有一个特点,每门课的开头都会花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提建议和要求,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的任何时间都可以打断老师的讲授,进行提问。“现在的学生最大的不足是上课缺乏主动意识,习惯了被动地听,不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一个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艺术,讲究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早在1989年,周世斌所在的西南师范大学与美国圣约翰大学有一个交流项目,周世斌应学校外办的邀请给他们讲“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这一教学体验对他触动很大“讲的过程中不时有学生提问,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反过来看我们的学生,特别不喜欢提问,中国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老师在他们眼里就是权威,似乎学生对老师所讲的一切都应该全盘接受。”从此,周世斌开始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想方设法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

“其实我也没有有意识地去钻研教学艺术,很多时候就是感性地领悟。教学过程中需要你的一种直觉、一种即兴,需要一种创造性,纯粹的理性不行,纯粹的感性又太随意,理性与感性的结合非常重要。”

周世斌说:“学生来学习主要学什么?学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知识可以自学,知识会老化,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学习,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这是学生可以受用终身的。”

一次,他给主修音乐心理学的本科生上课时,第一节课,学生一来就将笔记本翻开,准备作记录。可他却只是给她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她自己去跑图书馆、书店,就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流派的内容去收集一堆书目。第二次上课时,要这位学生讲述该部分的内容,然后比较哪本书这部分内容写得好,为什么好。学生当时就愣了,她没想到老师会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刚开始时,学生的讲述前言不搭后语,思维不连贯,语言也口语化。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位学生后来的课已经讲得有模有样了,毕业论文也写得很不错。

民族情结与世界胸怀

周世斌从接触西洋弦乐器开始迈入音乐的殿堂,但他同样能用具有7000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乐器埙演绎出雄浑、悠远的天籁之音,在网上还能搜索到周世斌吹埙的视频。

埙在我国是一种极其古老的乐器,发展于商周时代,只在宋元明清沉寂了上千年,几近失传。埙重新回归,仅仅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如今,很多外国专家学者对于中国的埙乐文化非常感兴趣,他们不断地来中国学习和交流埙的演奏。

周世斌1995年开始学埙,那时他在四川音乐学院当教师,结识了一位吹埙的老教师,一下子就迷上了这种古老的乐器。他又拿出了当年练习小提琴的劲头,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吹埙,进步很快。有老师经过这里,听到他吹埙,刚开始还以为是广播里播放的教学录音带,这给他很大信心。

周世斌不仅自己学埙,更致力于将这种中国古老乐器传播到海外。1996年他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访问,研修、讲学时,就应邀到迈阿密大学、明尼苏达州的奥格斯堡学院、圣约翰大学等院校,甚至迈阿密的一些小学、国际文化节,向美国同行、学生们和公众介绍并现场演示埙。1997年7月4日,南佛罗里达州8个华人社团共同发起举办了迎大型庆典活动,周世斌作为庆典的艺术总监兼合唱指挥,同时在现场表演吹埙。这个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影响很大,迈阿密市政厅还因此把这一天定为中国日。

有感于埙乐的美妙以及埙文化的魅力,周世斌2004年把埙引入了大学课堂,开始教本科学生选学埙,同时也义务教他自己带的研究生吹埙。“也不收课时费,我的研究生几乎都在跟我学埙。每次我给他们上完专业大课,他们想学埙我就教他们。”周世斌觉得,只要学生想学他就非常乐意教。

第8篇: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目标多元化;学生评价;课堂活动设置

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它们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每个人都有他的智能强项与弱项。这与新课改的要求有许多相似之处。《历史与社会》是新课改在初中阶段推出的一门全新的综合性人文课程,其设置旨在改变传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学科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必然要承认学生之间的智能差异,因材施教。

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多元智能教学呢?

一、课程目标多元化

《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做了具体要求。该目标最主要的两个特点是: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没有像以往一样着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是让学生掌握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具备一些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生活技能;②对探究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在以前教学大纲未涉及的方面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课程目标多元化是让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在课堂实施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学习方式多元化具体体现在由上课老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探究为主。学生探究方式可以是课堂上小组活动为主,对老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还表现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授课内容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多元智能。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充分体现多元智能理论。

例如在学习《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中的“信用是金”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制作一则公益广告,目的:突出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形式:唱歌、跳舞、漫画、海报、情景剧、小品、相声、三句半、双簧等形式不限。

通过该活动,教师既能够了解到学生是否体验到诚信的作用又让拥有不同智能的学生有了同样的表现机会。

三、学生评价多元化

学生评价多元化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六部分“课程评价”中明确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一)多元的评价内容。

传统学生评价只重视智力中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得拥有这些智力优势的学生在测验中占有优势。多元智能理论将智能的范围大大拓展,因此它对《历史与社会》课的评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历史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这种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设计合适的评价活动,然后再为评价活动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当学生完成活动时用标准来衡量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

当然,在具体的活动设计中,我们设计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不止一种智能。例如在学习《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中的“综合探究六大众传媒的影响”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小组交流“假设这是黑色的一周,在这一周中,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全部陷入停顿,这将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讨论完毕后,小组可以通过漫画(空间评价)、歌曲(音乐评价)、小品(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评价)、口头作文(语言评价)、哑剧(身体运动评价)、图表(空间评价)、诗歌(语言评价)、数学公式(逻辑数学评价)等学生自己擅长的智能来表达。

通过以上评价方式,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是否体验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首先,对学生本人来讲多主体评价的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师评价中,学生往往事先不知道评价的内容,由此产生了无力感甚至焦虑情绪,当评价结果出来后许多学生又会产生失败感。多主体评价让学生和社会各界参与到评价中来,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不仅可以通过在评价过程中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内省智能。在合作学习中,小组自评、组员互评和小组间互评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

多元主体评价能够使社会各界参与到评价中来,从而增加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力量。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如何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呢?教师可以实施许多活动策略来激发学生的主动的学习。

(1)表现。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学习中间穿插一些表现性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真实性学习。如让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讲故事、演小品、出板报、画简笔画、演一个历史剧等。学生通过这些表现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2)调查报告的撰写。

调查报告是让学生进行真实学习的最好策略,学生在调查中能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并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进行结果分析。其中,学生在调查中能掌握大量的收集信息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论文的撰写。

小论文的撰写能反应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层次看法,学生在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4)学生制作的作品。

学生亲手制作作品能反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是学习知识中遗忘率最低的方式。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对知识的过程更加关注,对学习知识的方法进行探索。作品可以是文物、遗址仿制品、各种历史时期的服装、头饰、多媒体作品等。如在学习《山川秀美》一课,我们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五种地形的模型。在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一课我们让学生进行“卡通动物旅行记”明信片设计。

(5)图表。

学生运用视觉形式来组织、分析和评价信息。如维恩图的制作、概念图的制作、网页的制作、T形图的制作。在《为国当家人人有责》一课,我们让学生分别制一个家庭一个月内收入和支出项目的图表。其中,图表中要分别反映出收入和支出分配比例。

通过课程目标多元化,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学生评价方式多元化可以建构一个立体的多角度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多元智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们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既让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获得了成功感,也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

参考文献

[1] Ellen Weber 【美】有效的学生评价[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2] James Bellanca, Carolyn Chapman,Elizabeth Swartz【美】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2月.

[3] W.James Popham【美】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4] David A.Welton【美】中小学社会课教学策略[M].华夏出版社, 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