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与综合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档案信息;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影响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越来越为密切,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给予,信息资源发开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档案信息数字化与传统形式的档案管理进行综合比对,有着较强的优势。如何加强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现代化建设,保证档案数字化管理取得良好成效,已经成为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重点考虑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档案管理跟紧时展脚步,保证档案管理可以切实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将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最大限度呈现出来。
1档案信息数字化
资源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信息数字化建设也取得了非常可观成就,信息资源在档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也在逐渐提升,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数据化资源可以为企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为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该背景的影响下,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明确自身承担责任和义务,有针对性的履行相应措施,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满足社会发展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实际需求,使得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还需要注重的是,在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档案信息资源应用客户对档案信息管理提出了很多更高的要求。在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保证电子档案格式的规范性、内容的完整性。
2档案信息数据化
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关键所在在对档案信息管理模式进行转变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清楚的认识到,对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审核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依照相关规范和约定,这样才能良好的实现资源整合的目的,保障数字化档案可以长久、持续发展,将其具有的优势良好体现出来。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立足于优势,强化电子文件的多次、重复利用,避免档案信息资源出现严重的浪费情况。我国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开发提出了很多意见,各级单位在加强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都要积极找寻科学化、先进化的手段,使得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可以快速的向现代化、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进行转变,强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强度。档案信息数字化转变不仅是档案信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代表着档案管理领域新的变革。档案信息数据化建设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服务,同时还可以加强以往历史档案信息的开放,充分应用档案信息资源。
3档案信息数字化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方式
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所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逐渐延伸到档案信息管理领域中去,使得档案信息管理从以往的纸质媒介逐渐转变成了电子媒介,应用电子化设备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储存。在实现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各级档案管理部门都需要将档案数字化列入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去。要加强制度建设,应用完善的规章制度对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进行约束和规范。在工作实践中要注重对历史档案资料进行保护,将原本纸质媒体的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的转变,加强历史档案信息资料储存的安全性。要严格按照制度对电子档案的格式进行统一,不断加强档案信息的共享性,工作人员一定要避免重复性的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录入,从而造成档案管理资源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还要通过对电脑网络系统专管部门的工作衔接来共同研究如何能够在高效、高质的前提下,完成对纸质文案扫描工作的落实情况,具体可以通过对档案扫描微缩档案文档类型转档案信息换、音频视频档案转换等手段来实现。这些方式能够最大限度上保证不同载体的纸质文档转变为档案信息数字化资源,在保证电子档案数据准确及时的前提下,提升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构建高效的电子文件收集系统。进一步研发具有同步归档、同步鉴定、同步整理、同步利用功能并与0A系统集成的电子文件收集交换系统,作为数据交换平台,为归档人员进行实时在线归档提供技术支持。由于电子文件来源广泛,为了保证进馆电子文件质量,档案工作者要进行前端控制管理,积极参与电子文件数据收集交换系统的设计,加强对归档人员的业务指导、咨询和监督。另外,档案部门将移交来的电子文件存入光盘并备份保存。在创建电子文件的过程中,档案部门还要对电子文件的运行、保管和利用全过程加以控制。
4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需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加强队伍建没,在管理制度、服务体制、服务意识等方面努力开拓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管理观念的创新。只有档案工作者转变观念,树立全心服务意识,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突破传统的档案工作方法与工作模式,积极、主动地提供档案服务,提高读者满意度。建立并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制度,转变服务机构的传统观念,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拓展服务范围,立足于公众对信息的实际需求,更好地提供服务。另外,还应在档案咨询、档案资政等服务方面加强努力。改进服务手段,强化竞争意识,建立以人为本的档案人才激励机制,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工作实际为出发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大力培养既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档案创新人才,以满足档案工作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需要。
结束语
档案信息数据化的核心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而现阶段的档案数字化建设则是对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综合工作的一种高度提升,档案数字化技术与信息资源开发的水平已经直接关系到了国家整体建设的发展状态,我们必须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来提升档案整体的资源利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晓敏.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的开发利用[J].档案管理艺术,2013.
[2]程刚,徐美慧.试论档案信息数字化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J].天津学报,2015(12).
[3]殷仕俊.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内涵的一些思考[J].湖北档案,2011(5).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 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36-01
1 数字化变电站的特征分析
1.1 数据采集数字化与系统分层分布化
作为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标志之一,通过电子式或光电式互感器对站内电流、电压值等进行采集,可有效隔离一次电气系统与二次电气系统,并能提高测量精度、扩大测量范围,促进变电站自动系统由装置冗余向信息冗余的转变以及信息集成化的实现。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在物理上可分为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和网络化的二次设备;系统采用成熟的网络通信技术和开放式互连规约,完整地记录设备信息并能显著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在逻辑结构上系统可分为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并采用高速网络通信解决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装置的自我描述等问题。此外,现代数字化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结构呈现出紧凑化的趋势,通过机电一体化设计对电气量测系统等进行设备组合及优化布置,使其逐渐趋向小体积、小重量、功能丰富、结构紧凑。
1.2 一次设备的智能化与二次设备的网络化
目前多采用光电技术和微处理器技术建立一次设备中的被测信号回路与被控操作驱动回路,以数字公共信号网络配合数字程控器代替了传统的导线连接,以可变程序取代了常规继电器及其逻辑回路,并用光电数字技术与光纤取代了常规的强电模拟信号机控制光缆。通过智能一次设备的应用,传统的机电式继电器与控制回路结构被简化,同时为各设备建立了智能接口,使不同设备采用统一的建模协议并实现其互操作性成为可能。
数字化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应全面采用基于标准化、模块化的微处理机设计制造,不再使用传统的I/O现场接口,而通过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实现各设备间的连接,使过程层与间隔层之间、间隔层与站控层之间、间隔层内部及间隔层之间、站控层的不同设备之间能进行流畅的信息交换。应用高速网络通信技术不但可以实现站内信息与资源的共享,还能完成电网间局部范围内的变电站间的自动测量、分析及控制,提高了整个自动化系统的灵活性与稳定度。
1.3 建模标准化与系统设备的互操作
相对干具有数据杂乱、调试工作复杂、无法被综合利用等缺陷的传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目前已经确立了在面向设备建模、实现自我描述、以及人性化的信息组织等基础上的统一建模标准,解决了系统装置兼容问题的同时,也简化了系统配置、设备维护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内容,并有利于信息数据的共享与综合分析利用。
1.4 运行管理的自动化与设备检修的状态化
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应包括电力生产运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据信息分层、分流交换自动化;提供运行故障分析报告,指出原因及处理意见;自动发出变电站设备检修报告,将定期检修改变为状态检修。数字化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应以系统性作为状态检修的出发点,通过对电网运行数据及各种智能电子设备运行信息等的数字化采集与分析,可实现包括交流输入、直流和操作回路等多环节的状态监测:大大减少了系统设备状态监测的盲区,提高了系统的在线故障测控能力,保证了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2 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控制要点
2.1 电气测量系统可靠性的提升
电气测量系统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其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对整个系统的正常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其中最重要的互感器为例,其关键技术在于光学传感材料、传感头的组装技术、微弱信号检测、以及控制振动对精度的影响等,非传统互感器目前基本处于示范性探索阶段,主要分为电子互感器与光电互感器两种。这两种互感器由于线性双折射现象、传输时偏振角的变化以及温度等影响因素的存在,常造成一定的测量误差,导致一次测量设备可靠性的下降,因此应用中必须根据其工作原理对制造工艺进行研究,如应针对某种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建立FMEA表格和故障树,求出其故障树的所有最小割集,找出影响其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工艺改进。
2.2 实现电子智能设备的互操作性
互操作性的实现是IEC61850标准制定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保证电子智能设备的互操作性,需要对其进行一致性测试和性能测试。由于IEC61850标准的复杂性、其性能在网络异常时的未知性以及保护、监控系统对实时性的严格要求等原因,很可能出现单独产品已通过一致性测试,将其构成应用系统时却未能通过应用测试的情况,因此通过一致性测试只是通过应用测试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2.3 网络的选型与信息的同步
作为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环节网络系统的高速性与稳定性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性能,全数字化系统中的信息采样、保护算法与控制命令的形成,是由网络上多个CPU协同完成的,因此网络通信速度与制定通信协议的适应性就成为了系统的关键技术要点。除成本与兼容等因素外,网络的选型主要应以超高压变电站系统基于间隔设计的二次系统为基础,要求系统内部通信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能便捷地构成双网结构。在信息的同步方面,应采用SNTP实现不同设备间的同步采样,并以UTC作为时钟同步源,由于过程层总线的负载较大,应将同步误差控制在1μs。过程层同步须采取IEEE1588标准,使分配控制工作时无需再进行专门的同步通信,达到通信时间模式与应用程序执行时间模式的分离。
3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成熟仍需要一定的时间,相关工程技术工作者应认识到其与传统变电站的本质区别,加强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规范工作,并从设计、检测、运行等环节人手,促进变电站数字化信息安全、高效的共享与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吴在军,胡敏强.基于IEC 61850标准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研究[J].电网技术,2003(10)
[2]程云国,刘会金,李云霞,等.光学电压互感器的基本原理与研究现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4(5)
建立数字化信息技术体系,推进广播电视网络化发展
推进广播电视网络化建设,要努力建立数字化信息技术体系。首先,要根据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存储、再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实际需求,按照节目信息化、数字化的规律来对以上环节进行系统设计与规划;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台内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进程,坚决摒弃以往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等环节孤岛式的系统结构,通过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连通来努力实现节目数字化制作—播出体系。再次,要改变广播电视各系统间传统的信号传输模式。广播电视节目制播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是以流文件传输取代基带传输,通过各子网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全台网的整体系统,并且制定出标准化的技术体系,同时在建立节目数字化技术体系还要对各类节目传输、存储以及各系统之间的接口格式设定统一的规范,最大限度实现节目制播各系统的模块化与接口标准的一致性,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异构系统之间的开放与畅通;最后,广播电视网络化的建设还要加快资源管理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开发。广播电视要尽快实现制作与存储的同步化和数字化,这样不仅可以加快信息资源的整合速度,形成高效数字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数字化信息技术体系的建构可以在保证资源共享的同时实现对信息资源版权的保护。同时,广播电视台内部和各台之间也可以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换系统,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逐渐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广播电视节目向多样性和灵活性方向发展。
协调各部门工作,促进管理方式转变
[关键词]终身学习;数字化学习资源;生态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1-0083-05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知识迅速成为个人、国家乃至社会发展的直接驱动力。信息爆炸,知识高速增长,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使得终身学习成为新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学习资源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部分,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然而,目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存在无序、冗余、效率低、更新慢等问题,不能满足终身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而终身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具有丰富性、可共享、个性化、动态更新等特征,这与教育生态学理念不谋而合。因此,面向个人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生态化发展模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资深教育史家、教育评论家劳伦斯・A・克雷明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理论,并将其运用到美国教育史的研究中,开辟了教育史研究的新时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Bonnie Nardi,Vicki O'Day,Davenpoa都对相关领域进行了研究。其中Davenport在1997年首先正式提出了信息生态的概念Ⅲ。在国内,台湾学者方炳林、吴鼎福基于教育与生态学的相关研究出版了《教育生态学》一书,开创了教育生态学的先河。华东师范大学吴永和、祝智庭一直在教育生态学领域进行研究,在《基础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白皮书》中对基础教育信息生态系统进行较深入地分析,并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开发的新挑战报告中提到学习生态。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陈莉(2006)提出利用信息生态理论研究教育信息化。在资源建设方面黄荣怀(2001)、何克抗(2003)、祝智庭(2003)、丁新(2003)、余胜泉(2003)、黎加厚(2003)、杨改学(2005)、顾小清(2005)等人分别从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与宏观策略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教育资源分布离散、共享性差、重复建设、缺乏符合数字化学习资源组织结构等问题,指出了系统开放化、基础主题化、共享规模化、管理门户化和知识化等策略及趋势。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与教育学的理论融合,很少有利用生态学原理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管理、应用服务及整合整个环节进行系统研究,也没有提出一套构建面向个人终身学习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生态化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方案。
该模式融合教育生态学与本体理论,将其应用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组织、生长,进化与演变各阶段中,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序化组织,自我生长,优胜劣汰的进化以及生命周期的演变,以满足终身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
二、面向个人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生态化发展模式界定
面向个人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生态化发展模式融合教育生态学动态平衡、优胜劣汰、生命周期等原则与本体理论层级关系鲜明的优势,将其应用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组织、生长,进化与演变各阶段中,在资源的组织阶段应用本体理论与SCORM 2.0标准组织资源,实现资源的标准化和有序化;在资源的生长阶段采用协同编辑方式丰富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在进化阶段应用生态学优胜劣汰机制,实现资源的动态更新;在演变阶段实现资源的版本升级与消亡,见图1。
三、面向个人终身学习的学习资源生态化发展模式设计
该模式是在教育生态学指导下建立的基于本体的学习资源发展模式,基于本体理论组织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捕捉到与该资源相关的更多的上下位数字化学习资源,从而提供更全更相关的检索结果,体现数字化学习资源在生态方面的有序化分布,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效汇聚。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生长阶段采用协同编辑方式补充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在进化阶段应用生态学优胜劣汰机制,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动态更新;在演变阶段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版本变更。
1.学习资源的组织阶段
终身学习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以及实用性等特点,它是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各种学习的总和,实现了人一生的学习过程的统一。无论性别、年龄、贫富、种族等方面的差别,每个人都可以是终身学军中的一员。在终身学习环境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可以说,终身学习极大地扩展了教育的范围,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向个人终身学习的资源的来源有两部分组成,即:自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者创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共建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者上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具体如图2所示。
自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即开发者在开发时创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由于终身学习涉及领域繁杂,内容丰富,所以,在开发者创建资源时可以利用网络现有教育资源库。共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即使用者上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无论是哪种资源,由于开发标准不同存在异构性,需要进行标准间转换,标准化转化参考“面向个人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元数据参考规范”(基于SCORM 2.0),具体如表1所示。由于分布不同存在无序性。要通过所属概念属性定位到领域本体的相应位置,实现资源的有序化。同样,用户上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首先要经过管理员的审核,审核通过进入到标准化转换步骤,未通过审核的资源即被删除。
2.学习资源的生长阶段
终身学习要求学习资源要不断地丰富,迅速的更新。因此,我们采用协同编辑方式,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自生长。生长趋势要受到领域模型制约。所谓协同编辑,即以Web2.0集体智慧为理念,当某一数字化学习资源经过审核,并根据领域模型找到相应位置后,就进入到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生长阶段。多个学习者可以对该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编辑。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习者对现有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后,上传编辑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审核后显示。此时,原资源和用户编辑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同时显示,均可被学习者使用。此时数字化学习资源11被拓展成数字化学习资源12、数字化学习资源13、数字化学习资源14、…、数字化学习资源In,数字化学习资源得以生长拓展,具体如图3所示。
3.学习资源的进化阶段
经过组织和生长阶段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生态学中的“优胜劣汰”原则,导致有些数字化学习资源被淘汰,有些数字化学习资源被保留,并在不断进化中进化为数字化学资源,成为关键物种。
对于评价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指标,可以将学习者划分等级。等级具体划分详见课题组前期成果“面向终身学习的能力导向个性化推荐系统中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分为初级用户、中级用户和高级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下载数量和综合评价分数的二维指标综合判定。
定义综合评价得分为S;初级用户评价得分为a1,所占权重为b1;中级用户的评价得分为a2,所占权重为b2:高级用户的评价得分为a3,所占权重为b3;则该数字化学习资源综合评价得分为S=a1*b1+a2*b2+a3*b3。在某一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生态环境中,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下载次数为N,评价次数为n,每次评价得分为St(i=1,2,3…n),则评价平均得分为S=n(i=1,2,3…,n
将初始时间记为t0,结束时间记为tn,则记录间隔时间为t=tn-t0。若超过时间间隔t下载次数N小于某个值Nmin,则该数字化学习资源资源很少被下载,则判定该数字化学习资源属于不佳资源,处于待淘汰状态;若超过时间间隔t,下载次数N大于某个值Nmax,且平均分s大于某个值smax,说明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关注度高、利用率大、评价好,则该判定该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最佳资源(关键物种),则处于优先推荐状态;若超过时间间隔t,下载次数N大于某个值Nmax,但评价平均分S小于某个值Smin,说明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关注度高、利用率大、但资源质量欠佳,需要对其进行补充完善,则该判定该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欠佳资源,处于待修改状态。具体见表2所示。
在推荐过程中,最佳的资源被推荐给用户;不佳的资源被淘汰;欠佳的资源进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演化阶段可能实现版本升级,也可能被淘汰。
4.学习资源的演变阶段
从生态渐进演化的观点看,每个数字化学习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都有其自身演化的过程,或者演化淘汰,或者演化出优异物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生态渐进演化过程正是体现资源的多样性和优胜劣汰过程。
经过进化阶段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被界定为不佳资源,欠佳资源,最佳佳资源三种状态。其中,不佳资源为通过下载量及综合评价得分指标筛选,筛选评价差、下载量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将此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状态标记为淘汰,则此数字化学习资源生命周期结束;欠佳资源为通过下载量及评价得分指标筛选,筛选出关注度高、利用率大、但资源质量欠佳,需要对其进行补充完善,得到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将此数字化学习资源版本进行更新升级,从而使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循环演变,得到第n个版本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最后演化成同种数字化学习资源中的最佳资源。通过这样不断循环演化发展,以版本方式体现生态多样性,以关键物种方式选择最佳资源。
四、面向个人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生态化发展模式实现
该模式包括四个阶段,即学习资源的组织阶段、学习资源的生长阶段、学习资源的进化阶段和学习资源的演化阶段。在学习资源的组织阶段实现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序化、标准化;在学习资源的生长阶段采用协同编辑方式补充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学习资源进化阶段应用生态学优胜劣汰机制,实现资源的动态更新;学习演变阶段实现资源的版本变更。
1.学习资源的组织阶段
学习资源的组织阶段主要实现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序化、标准化。相关界面如4所示。
2.学习资源的生长阶段
学习资源的生长阶段主要实现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补充和完善。相关界面如图5所示。
3.学习资源的进化阶段
学习资源的进化阶段应用生态学优胜劣汰机制,将学习资源划分最佳资源、欠佳资源、不佳资源三种类型,实现资源的动态更新。
4.学习资源的演变阶段
学习资源的演变阶段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版本变更。版本变更即版本升级与版本淘汰。
五、结束语
为了解决我国教育资源离散、未充分共享、重复建设、缺乏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资源组织结构等问题,本文基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面向个人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服务模式研究”的前期成果,以终身学习为研究背景,提出了一套面向个人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生态化发展模式。该模式融合教育生态学与本体理论,将其应用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组织、生长,进化与演变各阶段中,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序化组织,自我生长,优胜劣汰的进化以及生命周期的演变,以满足终身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本项目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开发个性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将该数字化学习资源生态化发展模式应用其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修正该模式。从而为学习者终身学习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支持服务,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
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面向个人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服务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8JA880012)”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E-learning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动机激发与维持的有效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1SSXT149)”资助。
【关键词】 数字化医院;护理人才;教育内容;培养方式;虚拟实验室
20世纪有许多重大的高新技术发展和应用,但没有一项技术的影响像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影响那样深、那样广。今天,数字化的概念已经深入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数字化地球、数字化校园到数字化医院等无所不在。尤其是数字化医院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医疗管理方式和医护人员培养方式变革的重要动力。
数字化是在信息化基础上发展和出现的,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内涵有所不同。信息化强调的是计算机存储、管理和应用,核心是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数字化强调的是复杂物体或事物的数字化描述、传递和分析,核心是数字化建模和仿真分析技术,通过仿真模拟、评估优化和可视化技术,达到精确预测和科学决策的目的。由于数字化技术具有可视觉性、可控性、集成性等一系列特点,因此产生了很多创新的医疗方法和工具,尤其是数字化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使传统的医疗服务方式和医护人员的培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结合数字化医院的创新发展方向,重点讨论新形势下护理人员培养模式的变革问题,目的是探讨提高护理人员培养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1 数字化医院的探索和发展
数字化医院(digital hospital)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从2001年开始了数字化医院的探索研究[1-2]。目前一些大医院的临床作业基本上都实现了无纸化运行,病人看病的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以及各项检查检验结果和图像采集等信息都完整地保存在医院的统一数据库中,并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和共享。另外,护士们每天每刻测量的病人体温、脉搏、血压等数据,都输入到电脑,并自动形成图形曲线,按每个时段提供可视化显示,使病人的各项指标、生命体征和变化情况一目了然,从而为医生、护士和患者之间提供了一个快捷有效的信息传递和相互交流的环境。
未来几年内,随着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医院的建成和发展,我国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医疗信息网络系统。每位患者到医院看病可以不必再带病历,只要通过含有姓名和密码的智能卡,就能够快速从数据库中的个人健康档案中获得患者的病情、过敏史、检查结果、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等具体信息。所以数字化医院将打破医院的围墙界限,从点向面辐射,向社区延伸,促进医疗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的防治,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大医院人满为患和小医院门厅冷落”的现象。
另外。数字化医院工作环境和工具可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基础的医疗保健服务,实现医生早期参与治疗,贯彻防治为主的思想,并且促进医院体制从医疗型向保健医疗型医院的转变,这是体现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 数字化医院环境下的护理人员的培养
数字化医院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全新医院形态,建立的信息化、数字化工作平台促进了传统护理文化与现代信息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在很多方面对护理服务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通过数字化医院中的移动护士工作站的应用,护士可以利用随身携带的掌上电脑(pda)和患者手上的二维条码腕带,实现医院信息系统向病房的扩展和延伸[2]。护士在患者床旁只要扫描患者腕带条码,并观察病情和采集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数据,则这些信息就将自动、实时地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生成相应的记录单和患者及护士的姓名。若给患者用药或输液时,则需要扫描用药签条码,并且只有在患者的姓名与用药签条码完全匹配时,方能执行用药或输血、输液的过程。由此可见,数字化医院环境下不仅减轻了护士烦琐的工作量,而且也降低了护理工作出现差错的几率,可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快捷和安全的优质护理服务。
数字化医院环境下护理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的转变给护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方式提
了挑战,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和信息化知识的培养和提高方面。为了适应数字化医院建设发展的需要,护理人员要具有更好的健康服务意识、计算机使用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和规范表达能力。为此,我们在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护理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并积极开展信息化、数字化教学实践活动,提出了护理信息课程内容要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实用性,教学实践活动要力争多样化的目标,以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性的增加以及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数字化医院环境下,护理人员的信息化教育内容必须综合考虑上述护理工作模式和工具的变化,包括护理事务处理的无纸化、护理工作的流程化和标准化、护理管理模式的现代化等,以利于培养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和高水平护理信息应用人才队伍的建设。
综上所述,随着医院工作环境的转变和医院体制从医疗型向保健医疗型医院的转变,护理工作的思维和模式也在转变。在新形势下,护理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输液、铺床、给药等常规护理任务,护理工作必须转变观念,建立以病人为中心,以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为主的理念,利用现代化手段和工具,为病人提供所需的一切健康服务,包括住院中的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关怀和教育等。面对这些重大变化,护理人员如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摆在护理工作者和护理培养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3 采用新型的数字化护理实践教学模式
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护理专业教学内容的变革,也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来是护理人员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学校十分重视实验环节,这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员的有效手段。但护理实验涉及的内容很广,包括生理实验,药理实验,病理生理实验等,实现这些不同实验所需要设施的费用很高,而且还涉及实验时间、地点、设备和临床病历的限制等问题,甚至有时还涉及到对病人身体重复操作所带来的安全性等问题。
虚拟现实技术(vr,virtual reality)的出现和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interaction)、沉浸性(immersion)和想象性(imagination),可为学生提供一种高度逼真、自然的虚拟病房、虚拟病人、虚拟人体功能模型和虚拟仪器等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学生可以随意利用虚拟交互设备对虚拟人体的功能模型进行操作,例如在模拟人类真实血管的手臂模型上进行抽血的操作演练,当操作不符合规范时,会产生反馈叫声,并实时地在屏幕上观察操作的真实过程和效果[3]。这种工作方式改变了传统实物实验室和实物基本技能训练的工作模式,有效地减少了实验成本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由此可见,虚拟现实技术将给护理的实践教育和实习训练带来巨大变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图1为国外虚拟人体模型的应用。
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护理实习的积极性,我校在护理演练基地也建立了护理虚拟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实质上是一种基于web技术、数字化建模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也是现有各种教学实验功能的数字化和虚拟化描述方式。在虚拟实验室中,备有国际一流的挪威laerda成人综合护理模型,可进行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二十二项。学生既可以在虚拟实验台上动手操作,通过旋转或移动对象查看其细节结构及属性变化,又可自主设计实验,分解实验步骤,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加了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虚拟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诊断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等单位已将数字化情景模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手术的护理教学中,根据统计,80.1%-94.6%的学生认为虚拟情景模拟教学法对提高学习兴趣、操作技能、临床综合能力有较大的帮助,85%教师认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能够较快适应手术室护理工作[4-6]。考虑到目前对护理人员需求的急速增加和临床教师的相对不足,将传统的护理实践教学模式与新型的虚拟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是一种科学、可行的教学实践方式。
4 结 论
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化医院的出现和发展,同时也导致医院对护理人员素质和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本文在分析数字化医院护理工作模式
变革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学校的工作,重点探讨了护理人员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提出了为适应数字化医院建设发展的需要,护理人员要具有更好的健康服务意识、计算机使用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和规范表达能力,同时提出护理信息课程内容要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实用性,教学实践活动要力争多样化的目标。最后介绍了虚拟实验室的特点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刚荣.国内外数字化医院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j].重庆医学,2009,7(38):1161- 1163.
[2] 吴凯红.掌上电脑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0,8(23):103- 104.
[3] 何锦发,贾宏丽,曹育玲.我院数字化护理实践教学系统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07,(7):60- 62.
[4] 杨秀霞,王晓丹,杨兵,等.数字化学习平台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0,(7):12- 14.
1 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概述
在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当中,档案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与网络信息共享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前者主要包括数字化处理子系统与档案信息管理、信息服务和数据库管理子系统,而后者则主要包括了信息子系统与Web管理子系统[1]。从整体角度分析,可以说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将档案信息作为关键内容,充分利用先进且高效的开发模式而构建的具备多用户标准的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2 现阶段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问题解构
因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因而始终存在不完善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领导机制严重缺失。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而人们也逐渐认知数字化档案管理机制的重要作用。然而数字化管理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正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因而很多内容都需要不断摸索,导致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的系统化领导始终不完善,难以构建完善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机制。
第二,保障机制严重缺失。建立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充足的管理专业人才,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且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尤其是创新复合型的人才短缺。另外,在对数字化管理人才能力培养与吸纳方面仍有待完善。以上都是影响数字化档案管理机制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另外,在软硬件投入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2]。当前,档案馆现代化管理的设备与设施更新速度缓慢,难以满足社会与现代档案发展的步伐。其中,档案管理软件的功能相对单一且水平不一,难以与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发展需求相适应。
第三,网络安全性能有待提高。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病毒的种类也更加多样和复杂,严重威胁了网络安全。在实践中,大部分网络系统都会受到攻击,而损失也十分严重。由此可见,数字化网络安全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 建立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的有效方法策略
3.1 建立并健全领导管理机制
领导层人员应正确认知自身职责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对于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以更好地构建具有可行性的档案管理机制。在此过程中,将综合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作为切入点,形成数字化档案管理网络,以保证系统整体环环相扣,进而增强组织领导机制功效的发挥。
3.2 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保障机制的构建
所谓的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保障机制,具体指的就是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团队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在增加成本投入的基础上,实现档案管理服务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各级领导应给予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一定的支持,注重对于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的资金投入,以保证专项经费的使用充足,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3]。与此同时,需要及时更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确保档案团队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与力量,进一步推动档案工作的数字化与现代化发展。在培训方面,档案部门应当针对不同的对象与需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体系。在此基础上,应定期开展数字化档案管理讲座,全面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数字化管理能力,通过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培训,不断获取更为丰富且先进的业务知识。
3.3 注重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网络安全问题方面,最重要的就是病毒防治、恶意攻击的预防以及信息存储与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等等。其中,在防治病毒方面,需要与档案部门实际状况相结合,将防毒软件安装在工作站、互联网网站以及文件服务器当中,以实现多层防御。在恶意攻击的预防方面,效果最明显的就是设置防火墙以及安全岛。以功能与实现原理角度分析,防火墙技术具有一定的大众化特征,并不会增加档案管理部门的经济负担[4]。而对于安全岛的设置来说,其安全程度更高,然而价格也相对较高。为了实现经济性的发展目标,建议档案管理部门采用防火墙技术。如果经费充足,最好采用安全岛设置作为预防措施。在信息存储与传输过程中,应采取加密体制,效果最理想的就是公钥基础设施。另外,操作系统的安全问题同样值得高度重视,可以通过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治来达到预防的目的[5]。而在灾难恢复与数据备份方案,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并不能够确保档案馆不遭受损失,因而,数字档案管理体系恢复系统与容灾系统应当有机结合静态备份与同步备份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事先制定应急响应的措施。
关键词:数字化;网络;校园建设
作者简介:李忠林(1976-)男,四川剑阁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49-02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从1994年CerNet成立开始,经历了数十年的努力,教育信息化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在逐步迈向熟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最早期的“单机应用阶段”迈向“基础网络化阶段”。目前已进入“应用普及阶段”和“数字化阶段”。由于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逐年增加,使得教育产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机遇期,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也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内涵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信息化程度的具体体现。信息化与数字化发展二者之间是互利共赢“相辅成而得益彰”的关系,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为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了需求和支持,而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又助推和带动了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的定义之一,就是把模拟形式的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字形式。数字化校园则是高校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对高校的管理、科研、教育、课题以及生活服务和发展目标等内容进行数字化整合与集成,并实行统一用户、统一资源和统一权限控制的管理,把高校打造成为现代化、具有高端科技的学习乐园。
(二)数字化校园的意义
数字化校园首先是拓宽了高校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维度,其次扩展和提升了传统校园的功能和效率,而且让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发生质的改变、实现质的飞跃。教学模式的数字化,不仅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而且改变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更为学生创造出多彩丰富、图文并茂精彩的学习环境[2]。为高校的办公、服务、安全、制度等管理提供了便捷,在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高校立足长远发展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三)数字化校园的结构
高校数字化校园结构,就是高校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硬件与软件构成的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一系列的集成服务系统。把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紧密连接起来,通过网络将高校与外界架起一座信息桥梁。
1.教务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管理系统,以互联网B/S管理为模式,以数字化为平台,用一个帐号进行高校教务教学管理,并且高校可以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教务管理系统,灵活地定制符合实际的教务管理。
2.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多模块综合信息的管理系,包括教务公共信息维护、学生、师资、教学计划、智能排课、考试、选课、成绩、教材、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等管理,以及学生综合信息查询、教师网上成绩录入等模块,可以帮助高校实现全面的自动化教学。
3.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是高校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提高办公效率,使高校工作人员方便快捷实现共享信息,改变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与管理,为高校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实现高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4.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以数据库和非接触IC卡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辅助手段,将校园的各项设施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创造方便快捷的生活、学习环境。一张卡便可完成开门、考勤、就餐、借书、用电等活动。
5.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对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用户通过目录服务系统,可以轻松获得所需信息。高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是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平台,有力促进了高校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二、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走向新世纪的必经之路,高校在软硬件两个方面均做出了很大努力,虽在前进中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但也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
对数字化校园没有做深刻的理论研究,数字化校园建设盲目跟风,不进行严格的研究论证,就开始草率投资兴建,等校园网建设成了,却成了面子工程、献礼工程。虽然在形式上符合了高校教育建设的要求,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
(三)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以软硬件相结合、科技和技术相促进的系统工程。可许多高校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倾向,在硬件的建设上不遗余力,而在软件的投入上又及其吝啬,形成光顾修路不管造车的局面,虽然具备了先进的网络系统,拥有了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不能完全彰显科技带来的高效率、高利益。
(四)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
高校各个部门系统各自为营。由于高校一般都是先建校园网,然后开展数学化校园建设的,而在使用校园网期间,一些部门就已经使用其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懒于进行系统与信息的更新,出现系统之间信息的不一致,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从而使数字化校园形成信息孤岛[3]。对整个校园网应用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机关事业单位数字化档案管理呈现的现状
(一)现代化办公设备欠缺。现阶段,大多数的机关事业单位数字化档案管理欠缺相应的硬件设备,这就导致档案管理的不规范,甚至有些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室存在档案堆积的现象,也没有对应的防潮、防盗等管理对策,这与现代数字化档案管理严重脱节。由于档案的调阅和查访没有很好的现代化手段使用,从而影响了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完整和安全。此外,办公设备的欠缺使事业单位对档案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发挥不够,只是处于管理的阶段,这不利于对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档案检索效率低。现在的机关事业单位数字化档案管理,对档案的检索大部分还处于手工检索的阶段,还没有实现计算机检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关事业单位档案信息检索的准确率与速度,增加了档案查阅工作量,给档案借用人员增添了麻烦。再加上人力手工检索具有局限性,从而大大降低了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比如,一些人事信息,由于各个机关单位保存的信息不一样,这给档案工作人员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麻烦。
(三)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问题。机关事业单位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实施,需要档案管理者了解信息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档案管理设备。但目前阶段的老员工,对网络化信息接触比较少,对信息化的知识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即使机关事业单位拥有了自己的现代化数字档案管理设备,由于工作人员的技能问题,对数字化档案管理依然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机关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员,要迅速建立属于数字化管理的信息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达到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需要水准。
二、优化机关事业单位数字化档案管理对策
(一)创建现代化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数字化档案管理提供了便利,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工作,是未来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对于事业单位数字化档案管理,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牵涉的内容比较多,因此,这就需要事业单位建立一个高效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我们可以根据机关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创建现代化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把档案、系统、光盘备份等进行相关的处理,严格控制档案信息储存质量与安全,避免相关的硬件隐患,为数字化档案管理创建一个有利的环境,这有利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发展。
(二)提高数字化管理效率。1.档案管理能力提升。对于网络控制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机关事业单位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因而我们可以凭借光纤与磁盘的连接阵列,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性能进行提升,还可以增加系统内部储存量。2.强化档案管理的可靠性。对档案管理的可靠性进行强化,这就需要严格要求磁盘阵列产品的结构和硬件的组成要依据严格的标准,这为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系统未来功能的更新奠定了基础。加上磁盘阵列需要多元化的保护级别,这有利于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使用者,系统功能得到了保障,这样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有了安全性的基础。3.档案管理使用性能提升。数字化档案管理需要选择的是光纤磁盘的阵列产品,这对系统的维护性能具有相当的优势,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在线升级的功能。系统网络具有开放性,保证了相关人员对档案资源的调取和查阅,这样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有了更强大的功能发挥。
(三)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是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执行者和操作者,这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机关事业单位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例如,对老员工进行现代化设备的学习,针对数字化档案管理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工作技能,定期考核他们对现代化设备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水平,进而了解其工作现状。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档案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素质,以保证工作的发展需求,从而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迈进。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建设规划;需求分析;教育技术;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特别重视并强调利用教育技术推进教育改革。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信息化,强化各项管理,提升综合实力,是各类学校的一项紧迫任务。数字化校园是学校的一张网络名片,是一部永远放映的宣传片,学校可通过这个窗口向世界展示自身的实力和形象。
数字化校园是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以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它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在数字化校园里,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方便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目的。
总体设计方针与目标
设计方针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设计方针是:在未来的三到五年里建设一个包括数字环境建设、数字管理建设、数字教学建设、数字生活建设在内,能充分使用教育技术手段的数字化学校,以资源和数据共享为主导,有步骤、分层次地完成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建设目标第一,建设以高速、稳定、可靠、可控校园网为基础,覆盖全校主要楼宇及公共设施的数字化网络通信平台,使之成为数据、监控、广播的综合通信平台,满足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数字化教学系统、校园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校园服务一卡通系统等的建设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卡、一库、一网”数字化校园格局。第二,建设覆盖全校楼宇及室外空间的通讯网络,满足实现有线及无线通讯系统,有线电视(包括数字电视接收系统)、校园公共广播、背景音乐、消防应急广播系统、校园安保监控系统等的要求。第三,建设智能化系统,并保证建成后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软、硬件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科学管理和网络信息集成。第四,系统软、硬件配置采用模块化、开放式结构,以适应系统灵活组网、扩展和系统能力提升的需要。第五,系统配置采用有长期动态寿命的产品,回避使用短期过渡性技术产品。第六,实现各个子系统有机互联、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第七,设备配置在保证系统可靠性、先进性、容错性和易维护性的同时,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性价比。第八,立足高起点,采用成熟、先进、实用的技术,进行系统的优化集成设计。按照“按需设置、量体裁衣”的方针,提出系统近期的实施方案、中期的扩容方案和远期的发展规划。
建设需求分析
我校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要将校园网络与教学系统、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电视系统、广播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进行合理的结合,构建成一套科学、便捷、稳定、有效的,能满足学校教学和管理智能化和数字化运行的综合系统。因此,必须建设好硬件基础平台和网络支撑平台以及若干应用系统。
硬件基础平台建设(1)中心机房建设。该中心是全校主要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放置地,是全校办公、管理、科研、教学、运营中心。整个中心机房建设包括装修、线缆敷设、照明与应急照明、空调系统、机房的防雷接地系统、机房的供电系统等。(2)综合布线系统。该系统用于传输数据、语音、影像等信息,可将教学楼、办公室、电脑、电话等的传输网络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相互连接。(3)防雷与接地系统。所有的通信设备、交换设备、控制设备、服务器、电源和用户终端都是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各个设备的零电位有差距就有可能给设备的正常工作带来影响,外界所带来的影响也可能使设备造成损坏,尤其是雷电,因此良好的接地是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和保障。
网络支撑平台建设(1)网络交换系统。整个校园网设计为主干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网络结构。需要利用网络交换设备将全校所有的教学办公区、学生宿舍区楼宇,以及广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礼堂、体育馆的服务器、PC机等进行网络连接,使整个校区形成一个整体,实现校园网的统一、集中管理。(2)网络存储及备份系统。网络中心将储存各类教育、教学和管理信息,其中包括多媒体教学信息库、外部教学资源数据库、教学音视频数据库、多媒体教学光盘等,主要涵盖了资源管理系统、资源媒体介质管理、资源浏览和检索、数字化教室等,从而具备校园业务变化的适应性、高度的安全性,能大容量数据存储处理等特点。(3)网络管理系统。整个校园网建成后,将有大量的交换机、服务器等网络设备,需通过一种高效的、快捷的手段来完成对网络设备及系统的安全控制、性能优化、运营管理等,同时节约人员成本。
基础应用建设(1)校园一卡通系统。主要包括POS消费机、读卡器、条码机、写卡器、水控器等,从而实现学生收费管理、校园消费、上机管理、学籍管理、图书管理、转账(银行)、会计业务、查询服务、综合业务、门禁考勤、医疗管理、水控管理、科研经费、巡更等。(2)LED屏幕显示系统。在学生公寓、综合楼、教学楼、实训楼、食堂等楼宇入口及综合楼、运动场主席台设置LED显示屏,用于显示文字、表格、动画、视频等,也可实现新闻节目、文艺晚会、运动会、体育比赛的直播或转播等。(3)有线电视系统。可以实现全校性的视频影音传送,实现教学影音资料的资源共享,还可以实现教学及综合活动同期实况转播,召开全校电视会议等。(4)监控及报警系统。对校门、校园内、图书信息楼等要害部位和重点部门进行监控及入侵报警,只
要通过该系统在监控中心就能发现校门、园内、要害部位等的情况,发现问题即时解决,不需要保卫人员到处巡逻,节约人员成本。(5)多媒体教学系统。节目播出均可以实现电脑控制,可以接收并播放音视频信号,具有教学评估功能,多媒体教室也可接收并集中控制各类节目源等。(6)多媒体查询系统。充分利用图、文、声、像以及交互性等多媒体特征对用户的操作、信息查询与接收等进行合理导引,以便用户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查询到最多的信息。(7)计费系统。可以按流量、时间和包月计费,可以对接入的用户进行验证和控制,为数字校园的规范管理提供可靠保障。(8)电话语音系统。学校可与当地电信运营商协商,由运营商投资建设和管理,学校只是按照使用付给投资方使用费。(9)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包括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实现集中监视和综合管理、分散控制、系统联动、优化运行等,从而提高本项目的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等。(10)信息网络安全系统。以整个校园网安全建设、管理、运行为重点,保障整个校园网络、各类应用、管理等的正常运行,降低校园网系统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建设项目列表
根据以上需求情况,设置建设项目:综合布线;中心机房、计算机网络及整体网络建设;校园一卡通;监控及报警;防雷、接地;有线电视、校园广播;多媒体教学和查询;LED屏幕显示;学生机房、数字语音室、模拟导游室、电子阅览室等;办公会议室、教学多功能厅、演播室等;校园精品课程全自动录播;网络数字教学点播平台;各类教育教务、办公自动化及其他网络管理软件;楼宇自控系统、建筑智能管理等。
网络建设规划
网络建设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必须放在第一位(无线网络建设可以视条件择机进行)。网络建设包括: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电系统;校园管道系统;机房:双路供电、不间断电源、制冷、防雷与接地等系统。
网络环境建设包括校园主干光纤;数字结构化布线;校园网络架构;IP地址与NAT;统一储存;认证与计费;出口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管理;运行与维护;行政管理与制度。
网络应用系统建设包括网站;基于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多媒体系统;多种教学系统;精品课程等。
构建数字化校园进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推进了学校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快了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各专业的教学条件,强化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但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经费投入不足、不及时由此延误了部分项目的建设,影响了项目建设的整体效果,影响了项目功能的发挥。
技术力量分散对教育技术的人力资源没有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技术力量分散,不利于发挥技术优势。
管理水平不高注重硬件系统的投入,忽视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学校应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经费,建设与之相配套的优质管理服务保障体系,还应制定一整套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资源整合不够资源建设是数字化教学的核心,需要多部门多单位广泛参与合作。应加强与兄弟学校间的合作,遵循相关标准,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共享程度,以发挥资源建设的整体效益。
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逐步构建起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数字化校园体系,在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开展教育技术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现代化进程路途漫漫,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共同努力,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葛丽萍.《现代教育技术学》数字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柯和平,周玉芬.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6).
[3]赵永岐.数字化与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变革[J].电化教育,2006,(3).
[4]朱春燕.校园移动应用服务系统设计及服务分类编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5]李骊.音乐学院数字校园建设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6]仲炜.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