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外的读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读书笔记;重要意义;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03-02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到了写读书笔记的方法,那么在阅读实践中要注意运用,随时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如:好词好句,精彩片断等,产生的想法、体会,悟出的道理等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运用。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做读书笔记,教师要经常组织展览、评比、介绍经验等活动,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样更有利于形成习惯。
1.明确写读书笔记的意义
明确什么叫读书笔记。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读书笔记"的理解。教师展示以往学生的读书笔记本。明确写读书笔记的意义。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把所读的书、文中,有价值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但能够增强记忆,储存信息,准确地掌握知识,更能够积累丰富的资料。
2.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2.1摘录笔记。摘录笔记就是把所读文章的好句子、好材料摘录下来的笔记。这种笔记有的同学做过,但是坚持下来的人很少。摘录笔记做多了,经常读一读,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在作文时可以参考、模仿,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引用。
2.2提纲笔记。提纲笔记就是把所读文章的要点归纳记录下来的笔记。它对于我们阅读分析很有帮助,也有助于我们提高作文的构思能力。
2.3评注笔记。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也可以做一些记号。这就是评注笔记。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读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2.4心得笔记。心得笔记简单的就是扼要地写一写读书的心得,可以不过多考虑格式,把心得记下来即可。所谓找文章的"眼睛",实际就是一种心得,你把它记录下来,不用过多地展开议论,这就是心得笔记。
3.明确读书笔记的内容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 一般是分为三步来进行的:
第一步:了解写读书笔记的内容及作用 ,由于我们是小学生,考虑学生的水平,我主要是把摘录笔记、提纲笔记、评注笔记、心得笔记四种做一个简单的结合作为本次研究的内容。即读书笔记的内容有:(1)摘抄喜欢的词(2)摘抄你喜欢的句子(3)写感受(3句话)。从二年级开始:分类摘抄喜欢的词、句,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的积累,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使自己的作品语言生动、形象、优美。三年级:写感受。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或某一段落进行思考,联系生活体验写下自己的想法。为今后写作中运用,使自己的作品有真情实感。
第二部:教师以班级订阅的《个性化作文》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写读书笔记:
作品名称:《个性化作文》
好词:红扑扑 水灵灵 红红的 闪亮闪亮 整整齐齐 樱桃小嘴
好句:她那红扑扑的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闪亮闪亮的,那小小的鼻子下面的一只樱桃小嘴红红的,在嘴上有两排整整齐齐的雪白的牙齿。
好段:我有个小妹妹,小名叫小听听,今年7岁。她那红扑扑的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闪亮闪亮的,那小小的鼻子下面的一只樱桃小嘴红红的,在嘴上有两排整整齐齐的雪白的牙齿,她一天到晚都缠着我,弄的连作业都写不了。
我的收获:——(预计三年级练习)
自我评价:——(预计三年级练习)
第三部:学生谈写读书笔记的感受是什么。相互交流心得体会。
4.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读而不写,印象不深。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读物、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在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方面我的做法有五种:
4.1摘抄。如抄精彩词语,优美句段、格言警句等,为写好作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例如《三亚落日》一文,作者对三亚落日做了细致的描写,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词句,生动的句子,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感悟三亚的美,就可以尝试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摘抄一些描写景色的优美词句
4.2列提纲。如写出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4.3写读后感,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在写读后感时注意感受可长可短,只要表达学生的内心感受即可。
4.4写书评、如评价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如:在学生学完了《三克镭》之后,我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居里夫人的一些文字资料和图片外,还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了原三克镭著──《居里夫人传》。读完了全书,学生对居里夫人无私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后我就试着让学生写出对书中主人公居里夫人的评价,写一写对《居里夫人》这本书的评价,通过写书评的练习,有利于提学生的认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写好书评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对书评的内容给予及时的点拨、发现书评内容中有不妥的地方,要马上纠正和指导。
4.5做好批注。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做好批注。如:眉批,适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受。遇到写的好的地方,可以用笔在书上画下来;自己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以便阅读后解决。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一、多措并举,营造读书氛围。
课外阅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所以不解决语文教师的思想问题,推行只能是空谈。我们通过教研会、例会进行全员发动,让语文教师甚至每一位教师认识到要从孩子们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课外阅读,并且根据学校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1、师生共读,共同成长。
学校倡导师生共读,要求教师做到“四统一”:和学生统一书籍版本,和学生统一读书进度,和学生一起写读书笔记,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尤其是教师的读书笔记,每月检查一次,全校公示结果,督促教师和学生同步读书。同时鼓励教师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再和学生聊一聊内容及读后的感受,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同样,学生一旦有了新书,也会抢着向老师介绍。
2、家校合力,书香弥漫。
我们深知家校合力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一减一肯定等于零,一加一也许大于二。学期初我们下发《“亲子共读”倡议书》,首先让家长明白孩子本学期的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其次鼓励家长做好“四个一”:为孩子准备一张书桌、一个书架;周月至少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一次;每周至少和孩子读一个小时的书;每周至少在孩子的读书笔记上留言一次,让每一个家庭都能远离电视、电脑,让每一个家庭都弥漫浓郁书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3、纳入评价,注重过程。
经学校读书工程领导小组讨论决定,我们将课外阅读的情况纳入到学生期中期末语文成绩中。学生的语文成绩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课外阅读成绩,将每周名著测验或者交流的成绩记录在册,满分10分,期末取平均成绩,名著读完对读书笔记和书上的批注进行打分,满分10分,共20分;二是练字成绩,每周测验一次,成绩记录在册,满分10分;三是期中期末考试成绩120分,三者相加共150分。这样学生平时阅读的情况就能和最终的语文成绩挂钩了,名著所占的比重也由原来试卷上的5分增加到25分。这一举措在推行课外阅读初期效果非常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师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
二、系统阅读,让读书成为习惯。
具体阅读时,我们通过“导――读――理――悟――展”五个环节,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名著,与文字展开对话,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1、导――经典未读,指导先行。
阅读之初先上一节阅读指导课,可以以课内为切入点,由点到面,如由《荒岛余生》的解读激发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兴趣;也可以以媒体为切入点,新旧结合,如从《百家讲坛》鲍鹏山“新说《水浒》”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大部头作品的兴趣;也可以以活动为切入点,拓展视野,如让学生搜集与作品、作家相关的资料,和学生一起分析作品的文化背景,人物关系,历史地位等等,多管齐下,充分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消除陌生感,融入名著。
2、读――注重过程,读测结合。
学期初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内容分为摘抄词语、内容概括、赏析感悟三个板块。但是每个年级又略有不同,比如摘抄词语,初一至少摘抄五个词语,初二至少摘抄七个词语并用其中一个词语造句,初三至少摘抄十个词语并用其中两个词语造句。然后利用课前5分钟小组交流,从中推选一位“说书小达人”、“小小评论家”,并进行全班交流。
没有评价就没有提高,我们还是采取了最原始的评价办法――抽测。按照每周读书的进度,整理测验题,每周五进行周评价,成绩直接与小组评价考核挂钩,和自己的语文成绩挂钩。对于没有认真阅读的同学,教师通过家访、家校通等方式,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加强对孩子的督促力度。
3、理――二次阅读,梳理内容。
阅读完毕安排一课时的“二次阅读”,让学生再次回顾经典,篇幅短的可以整体浏览,篇幅长的可以重点阅读。回顾的同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内容梳理,如引导学生用画关系图的方式梳理出简爱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及发生的主要故事,学生兴趣盎然,甚至一页纸都不够用。这样简单的梳理,既让学生的“回顾”变得有了意义,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悟――分析感悟,深入挖掘。
名著阅读后的写作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保证质量,每个年级都根据名著的特色进行相应的习作指导。可以写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写对书中人物的认识评析;也可以写读后受到的教育启发等等,引导学生抓住任意一点,深入挖掘,达到读有所悟,悟有所感,悟有所积,积而能用。
5、展――分级展评,共享成果。
课外阅读这么重要,那么怎样让小学生爱上课外阅读这种语文的“零食”呢?
一、得到家长的配合
时下,电视、网络等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真正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却不多。再加上少数家长仍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功近利,认为课外书是“闲书”,不主张或不允许孩子看课外书,只支持孩子读“作文选”“参考题解”、“辅导材料”等单一的辅助教学用书,让孩子一味地钻在书本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能不深思:如何及早让学生和家长形成“读书好”的共识?语文教师可利用校迅通,对家长做一些宣传解释工作,传授教学方法,使家长们真正认识课外阅读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还课外阅读以应有的地位,切实帮助家长转变观念,为孩子们提供宽松的课外阅读环境,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孩子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阅读小天地。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读书对于做人、学习、生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进而在思想上产生“我要读书”的强烈愿望。
二、赢得学生的青睐
要让小学生真正喜欢阅读,书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你一下子硬要塞给它中外名著,他们或许一下子还真接受不了。
选择书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是阅读的主体,离开了这点,我们提倡的课外阅读就显得毫无意义。学生因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的需求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低中年级学生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开始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女同学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男同学则对史地、体育、军事、科学方面的感兴趣。所以教师引荐读物时就可根据孩子的阅读需求有的放矢了。
还要适应孩子的时尚需求。近年来,像杨红缨的系列校园小说,冒险小虎队系列丛书,英国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每人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遐想之中。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我们教师不仅要自己积极地亲身体验这种时尚,同时还要积极地在校园中,在班级里引领这种时尚。曾有报道,一位香港的小学老师,她能亲自为学生朗诵《哈利.波特》片断,能和学生一起穿上带有“哈利.波特”标志的衣服,招摇过市地去观看电影《哈利.波特》,这位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引领孩子亲近经典,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阅读古典名著、童话、经典著作,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经典是人类书籍里真正的精品。然而,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知世界,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也不仅仅是格林和安徒生的童话,它还包括当代甚至是当下的一切富有眼力的喜爱和推崇。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长袜子皮皮》《鲁滨逊漂流记》《蟋蟀的住宅》《窗边的小豆豆》《时代广场的蟋蟀》等。然而,并非所有的经典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教师可以抓住有利的契机进行引导:我们可借助学生喜欢看电视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有一次,我给学生看了电视水浒传中的《花和尚倒拔垂杨柳》,学生看了对鲁智深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就布置学生去读水浒传当中关于鲁智深的有关情节,如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火烧瓦罐寺,大闹野猪岭等,学生可以是迫不及待地去看了。我们可常常利用晨会课时间给学生讲故事,讲到故事精彩处嘎然而止,学生迫切想知道故事发展的结果,便会想方设法去阅读。
三、教给读书的方法
1.读书方法指导课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上网查找资料,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时还应让他们学会以下几种读书本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等。题读法,阅读时抓住文章题眼,猜测文章会写些什么,怎样写。阅读后,对照自己的猜测,从而了解题目与文章内容间的关系。摘录法,一边阅读,一边摘录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词、句或有关片段。批注法,边读边想,边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在自己的书上作批注,勾划有关内容,还可在边上简洁地写上自己的感受。
2.读书笔记指导课
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一、二年级可以填空式读书笔记为主,三、四年级可写摘录式读书笔记,五、六年级可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感想相结合等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切不可硬性规定学生完成多少篇或多少字数的读书笔记,以引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反感,而应该注重读书笔记的质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写读书笔记是自己喜欢的一种读书方式。
3.读后交流评论课
一、多读书——开阔视野
(一)教师示范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激发小学生读书兴趣,语文教师起着举足轻重典范作用。小学生因其身心发展阶段,易产生模仿,教师爱好什么,学生会模仿爱好什么。所以教师要从我做起,首先对阅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给学生以表率,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课题教学中,项学生表露自己怎样爱好阅读以及阅读的好处,并且把自己读过的适合小学生的书推荐给他们,把自己喜欢看的书放在办公室,让学生知道原来教师也会读许多书。作为语文教师每天晨读的时候,一定要率先朗读。在课堂上要时常采撷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断,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让学生陶醉在美的感受中,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情感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的魅力。这样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去尝试读书的乐趣。
(二)结合课文
在讲解教材中的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名著名篇,使读书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例如当学到《草船借箭》时,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进一步感受到诸葛亮的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和神机妙算。教师不仅仅向学生推荐课外相关作品,还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课外阅读的心得和感受。要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就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讲一讲自己都阅读了什么书籍,并用语言描述其中的精彩部分(越详细越好)。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写读书笔记书写心得,或者采摘其中精彩文笔,或者分析故事中的人和物是怎么描写的等。针对某些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课外书中去搜集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然后全班同学汇报交流,相互学习,既提高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增进了知识的学习。例如学习《装满昆虫的口袋》课文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该文的主人公,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让他们懂得了怎样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二、勤日记——日积月累
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著名写作学理论家、南京大学新闻学科创始人裴显生教授,在回答小朋友来信问他是怎样开始练笔时写道:“我从小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着”。关于写日记好处,他说:“学会坚持写日记,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可以积累自己文化和人生经验,提高思想修养和工作能力。”正是因为裴显生教授从小学三年级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才造就了他在写作方面的成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读书的时候兴致高,记忆好,但忘得也快。因此,要培养他们写日记的习惯,特别是读书笔记习惯尤为重要。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对日记和读书笔记的要求不能太高,应该因人而异。但不管怎样要养成写日记,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语文教师在这个方面应该给学生指导。
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在于“勤”。教师要鼓励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的一草一木,观察学校、家庭和社会场所发生变化,鼓励他们把自己所看的情景写下来。在日记中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或记录趣事、或提出疑问、或是自己的烦恼等等,只要是自己感受到的、观察到的,哪怕一句话、一个段落,一次感动或一个新鲜事都是可以的。
教师要倡导在阅读中“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鼓励学生们既要多读书又要勤动笔。动笔,既可以是在书上画线,做标记符号,也可以是写一写自己的看法、见解和感受。通过鼓励学生们勤动笔,促进他们对知识思考、理解和加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和锻炼思维。
为了提高学生的记笔记和日记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相互学习如何写日记,交流读书笔记,鼓励他们互相借鉴,比一比哪位同学积累的日记和读书笔记多,哪一位同学的日记写的最好,读书笔记做的最好。
三、精习作——妙笔生花
小学生的一举一动是天真的可爱的,他们的想的问题也是天真可爱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心理怎么想就怎么写,写自己的真情情感,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只要写出自己的经历与生活感悟就行。习作中不要求学生有多少妙笔连珠的语句,凡是发自内心的作文,都会感人的。
教师要告诉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方法,例如运用比喻、类比和夸张等手法,放大内心世界。对于学生的习作,教师一定要细心呵护,无论是课堂随笔还是课外习作,凡是他们写出来的文字都要尊重,无论是多么幼稚,多么笨拙,教师都不要随意扼杀和嘲笑。
学生的生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他们所能观察到的事物有限,爸爸、妈妈、小朋友、老师、同学和校园往往成为笔下的题材。一个题材可能写多次,但是每次都会有所不同,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发现每次作文的闪光点。将其中优美的句子标记下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学生写的作文往往存在“跑题”现象,教师要耐心地告诉他们,作文主要表达的是什么,哪些文字哪些段落脱离了作文的主题。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写好作文,同时对小学生来说,他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习作,发现闪光点,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关键词 语文 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它是语文课的延伸,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能扩大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能力呢?
一、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要想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需要的一部分,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1、营造氛围
优雅的校园读书氛围是学生喜爱读书的前提。要让每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成为学生读书、学习的地方,随时都可以让学生自由、快乐地接受书香的感染。比如,在教学楼走廊用玻璃镶嵌上名人名言、科学家的故事、成语故事等,还有班级墙报,围绕“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来设计文化用语,而且内容可每周更换,使校园里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氛围。
2、开展活动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除此以外,课外阅读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进行合作式的阅读。
读书交流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可以是专题性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的建设来举行,以发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如语文节、校园童话节、团员读书读报活动等。每学期一次的故事会,评选出故事大王;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评选最佳读书笔记或优秀小读者。在班级布置一个读书心得展示台,交流读书体会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如果学生仅仅有了阅读的兴趣,不懂得如何去读,如何学会技巧,学以致用,阅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所以,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当中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A.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
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B.整体感悟。
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要求他们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子,如果能猜出意思不妨碍对文章的理解可以跳过去。如果可以做到基本读懂的,尽可能不放慢速度读或回读。而应该在读完整本书后再第二遍第三遍读这本书,这样定能有新的收获,不懂的内容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读懂。也就是让学生依自己的阅读水平阅读,不拔高要求。这样,就能防止因为要查字典或拘泥于句段而耽误读书的效果,让学生能真正从读书中得到乐趣,始终能在整体中感悟。
C.快速阅读。
这儿的快速阅读并不是平时说的浏览。所谓快速,固然包含阅读本身的快速,但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理解的快速,想象的快速,记忆的快速。这绝不是浏览所能达到的。这需要通过平时的阅读使学生逐步扩大眼睛瞬间的“识别间距”。如果阅读以字词为单位,那眼睛瞬间的“识别间距”就较小,阅读速度必然就很慢。如果能在瞬间把握住较大的意义单位,感知较多的文字量,这才是真正的快速阅读。而在不影响阅读效果的前提下提高阅读速度,这需要一个过程,是以一定的阅读量为条件的。这需要让学生平时读书时眼睛瞬间尽可能去感知更多的文字量,从而能通过平时的阅读使阅读速度真正的快起来。要注意纠正学生平时可能容易被忽略的阅读习惯。
a.用手指指着读;
b.眼睛离书本距离过近;
c.头随着视线的移动而左右摇摆;
d.出声阅读。
2、辅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作好读书笔记有利于他们对阅读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积累材料,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3、落实检查,深化课外阅读
只有通过检查,不断地改进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才能有所获,有所得。
A.家校互动: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中进行。在工作中一定要争取家长配合,督促检查子女的阅读。
B.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每天抽5分钟,安排一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此举一举两得,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借同学的口,开拓其余学生的视野。
C.定期检查读书笔记。通过定期检查展评读书笔记,能让老师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
一、抓好课内教学,渗透阅读方法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我平时教学注重抓好课内这个基础。
1.课前注重预习,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灵活运用预习方法,通过搜集资料,增加知识储备,为课堂教学作好铺垫,如教学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一课前,学生搜集长城和运河的相关资料,了解了长城和运河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人间奇迹”的理解,课外拓展阅读有关长城和运河的资料、对诗歌的解读也有很好的帮助。
2.课中授人以渔,注重方法指导。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诵读、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同时能学习这种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3.课后适当延伸,巩固阅读方法。以单元课文编排主题为核心,展开课内和课外的链接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如教学《夹竹桃》一文,我设计这样理念: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表现力强,抒发作者强烈感情的重点词句,以此为切入点,引学生透过语言表象看语言本质,使受到情感感染,实现“工具和人文的统一”,让技能习得与人文生活素材感悟的有机融合。我从第一自然段入手,领学生充分接触并整体把握文本,理清文脉。启发想象,理解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最后感悟文本首尾呼应的写法洋溢出的浓重的情感。
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实现课内外有机结合
学校和班级应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
1.开好“班级读书会”。班级每周或两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
2.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给每学期定个读书主题,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美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古诗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手抄报展览等各类读书活动。
3.发挥有效的宣传平台。有效利用学校广播站等平台,开办好书介绍、读书心得,每周一诗(词)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
有了学校、教师的重视与引导,有了表现自我的舞台,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课外阅读兴趣。
三、读写有效结合,提高阅读效率
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
1.摘抄型。摘抄好词佳句,让班里的每一个学生拥有一本摘抄本,随时摘抄自己看到的好词好句,甚至佳作。这种积累为打好学生的文字基础提供了帮助。
2.提纲型。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简明扼要地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
3.感想型。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师生共读,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六个一”口号正确指导 即每天上网阅读或阅读书籍一小时,拓展阅读面;每月读一本人文著作,充实自我,陶冶情操;每期至少研读一本教育专著,订阅一种教育教学类杂志,写一本读书笔记,提高专业理论水平;语文老师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为学生做榜样。对教师的阅读笔记每月检查一次,及时督促,提高实效。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双休假期,诵经典,品名著。
多项共读活动及时引导 学校定期举办“学道街小学读书节”,集中开展“师生读书日”活动,大力营造校园读书氛围。每位语文教师利用朝会课、阅读课为学生朗读经典文章,并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联系通道,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各年级拟定出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形成“学道街小学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系列表”,帮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提高读写能力。
读书交流活动因势利导 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会、“巾帼文明示范岗”读书成果展示等读书交流活动,并在校园网上开辟“读书俱乐部”专栏,教师可将每月撰写的读书笔记或教育随笔上传于校园网。
课内课外,引导学生养成习惯
“四个一”精神总体指导 即每周一课,每周一诗,每天一读,每晨一背。每周一课就是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分班开展读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现场指导。每周一诗就是分年级统一内容,在班级黑板报刊登古诗词,每周背诵一首。每天一读就是完成书面作业之后,每天读课外书20-30分钟。每晨一背就是每天早晨背诵10-20分钟的优美篇章、片断、句子、格言、成语等。学校建立了班级图书库,方便学生借阅。
阅读指导课程促进习惯养成 学校按新课程的要求开设了丰富的阅读指导课,有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的读物推荐课;有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阅读方法的读书方法指导课;还有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读后叙述课。交流评论课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者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读书笔记辅导课,向学生介绍读书笔记的写法。
竞赛评比搭建阅读进步平台 学校积极开展关于学生读书活动的各类竞赛与交流,分班开展“读书之星”表彰活动和读书节活动,学期末评选表彰“博览之星”,建立学生“读书成长册”,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学生读书兴趣,使其体验成功的快乐。
积极倡导,营造家庭阅读氛围
为了孩子们更好地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帮助他们养成一生爱读书的好习惯,学校积极开展了家庭读书活动。我们在全校学生家长会上印发了《让读书成为习惯》的致家长的公开信,使家长成为学校“读万卷书”活动工程有力的支持者、宣传者和直接参与者、建设者。通过公开信的方式,学校将100余本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给了家长。学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每天填写读书储借卡,每周做简要评价,将读书活动落到实处,同时便于教师了解家庭阅读的情况。学校还建议家长给孩子办借书证,经常带孩子到图书馆、图书室、书店,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一、养成爱写字的好习惯
现在很多人都不习惯写字,写得好不好无谓,脑海里全是“以后不用手写,用电脑打”。其实不然,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字是当门锤。而今很多大企业或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看到是简历是手书写的,招聘官都会多看一眼,希望能字中来审视一个人内在的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字面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二、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让字典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读书看报的习惯
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刘彝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 ,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四、勤于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培养细心观察能力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下面就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二、 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我校学生有人手一册配合课程标准,引导课外阅读的《亲近母语》,书中精选、精编了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其次,重视仿写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例如,《亲近母语》(适合五年级读)中有一组题为“知己”的文章,共三篇,从不同角度、不同国度向我们描述了邂逅知音的快乐与幸福。在学生读懂原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