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心理辅导活动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第1篇: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当今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得到父母的过多照顾,溺爱和娇惯,而城市住宅的“封闭性”,又使得他们从小与玩具、电视、电脑接触过多,而与小伙伴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许多孩子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合作精神的不良个性。通过对我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学生大多都有独生子女的通病,私心重(独我)、不懂得关心别人、娇气(拈轻怕重)、敏感等等。而且,在同一个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本处在同一个层面上,也就是说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而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往往受团体心理现象的影响比较大,他们在群体中容易模仿和学习新的行为,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团体辅导比个别辅导更有效,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来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

一、精心设计活动方案

要提高班级心理团体辅导活动的实效性,主题的选择,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只有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才能有兴趣,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敞开自我的内心世界。同时,班级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要重在“游戏”的环节上下工夫,让一个个设计巧妙的游戏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辅导教师要转变思想,变换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活动中营造和谐的氛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题的辅导过程。此外,辅导教师还要注意把辅导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区分开来,以“活动”代“讲解”,以“引导”代“灌输”,寓教于乐,把辅导目标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活动中,让学生在辅导教师精心设计的游戏过程中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调整。

二、重点强化情境体验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而瑞士近代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任何学习都应从情境开始。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问题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所以,把来自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放回到类似的环境中去再认识,重新进行调整,这既有它的针对性,又有它的实际效果。因此,我认为,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中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因为教师只有在活动中为辅导主题提供了模拟的相似的生活场景,提供了动态的再次经验,才是符合了心理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才能体谅当事人的情感,才有助于学生澄清问题的实质性情境,才能发现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模拟生活场景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要具体而不抽象,尽可能生动有趣,使学生兴味盎然,专注投入。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 关注全体学生。团体辅导是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或者是需求来设计和进行的,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被注意到、关注到了,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活动中主角,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游戏中得到充分的体验。因为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切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老师、被同学高度重视和注意着的时候,他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才会得以激发,我们的团体辅导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第2篇: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该量表由Zung编制,用于衡量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治疗中的变化。共20题,其中有反向记分10题。焦虑自评量表(SAS)该量表由Zung编制,用于评定人们焦虑主观症状的测量工具,是目前使用率较高的焦虑评价量表。共20题,其中有反向记分5题。自尊量表(SES)该量表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最初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共10题,其中有反向计分5题。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该问卷由梁宇颂[6]编制,将学业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2个维度,共由22道题组成。统计处理采用SPSS20.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单样本t检验。

2结果

2.1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被试抑郁、焦虑、自尊和学业自我效能感测量结果和比较

干预后抑郁、焦虑的量表分数均降低,自尊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各维度的评分结果均有所提高。其中抑郁、自尊、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干预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团体咨询效果评测结果比较

每两次活动后都进行一次团体咨询效果评测,满分为10分。随着团体活动的开展,团体成员对咨询的效果评价逐渐提高,见表2。

3讨论

第3篇: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技工学校 心理健康 教师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199-01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性和意义

技工学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高的期望给他们造成了过重的压力和困扰;市场竞争、就业的压力也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大多数人,到技工学校学习是出于无奈,不喜欢所学专业,认为前途渺茫,有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从长远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养成“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健康教育活动课,从学校“心育”的任务来看,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同龄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积极发展,预防因缺少关注、引导而可能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学校的“心育”,涉及了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如自我意识发展、学习潜能开发、情感情绪调控、人际交往训练、青春期心理适应等等。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有的可以在学校日常教育内容中结合,有的可以在班主任的个别思想工作中体现,以班级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是一种可以兼顾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各种心理需要的团体辅导形式,它用一个比较充分、集中地辅导时间,围绕一个比较专一的辅导主题对学生进行辅导,为学校“心育”工作开辟了专门的渠道。“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成为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它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是学校教育人性化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是其他“心育”形式所无法完全取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 、实施技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策略

1、为教师创造更为宽松的教学环境

实施民主管理,让教师认识到自我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认可,进而体现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价值。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减轻、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加强一线教师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教师适应和实践新时期教学要求的能力;制定合理、规范、可考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评估标准,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评估不同于一般的对学科课程的评估。本课程评估的重心应是学生自身的变化。

心理教育活动课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第一,班级状况:主要是指班级达到的情况。即通过活动,班级整体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班级整体问题是否有所改观?班级的凝聚力是否增强?

第二,学生个人情况:一是学生是否对本课程感兴趣。表现为爱上这门课,积极参加本门课程的活动等;二是学生自身的心理状况是否发生了变化,包括学生的自我认识、自信心、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变化。这些可通过与学生的交谈、观察等方法来评估。

第三,活动设计的质量:一是活动无科学性错误;二是活动的主题和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应该是学生要解决的;三是活动设计得情景是否生动、有趣、是否受学生欢迎。

第四,教师的表现:一是教师的角色是否到位(包括组织引导者的角色、知己的角色、心理辅导者的角色);二是教师的情感是否投入,情绪是否乐观、开朗。能否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给学生以感染力;三是教师是否有创造性。

2、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要引导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提高自身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树立道德自律观念,强化爱岗敬业、拥有开放的胸襟、真诚的民主意识和无悔的奉献精神。

要帮助教师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坦然接受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创造条件争取再学习、再提高。教师要学会自我疏导,在对各种社会现实产生不良情感时,往往需要适当地排遣,否则就会产生郁闷;在心情不舒畅的时候,,进行自我减压.。

要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其自我调整心态提供依据。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多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建议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使教师出现的一些消极的心理感受能够及时得到排遣。

管理方式的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让教师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实施民主管理,让教师认识到自我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创新管理形式,让教师充分感受到校园环境的和谐。

3、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技能

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价和定位,我们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你要善于分析自己:要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分析自己特质的强、弱、危及自己的专业才能,以及对教育目标的认识与价值信念,每位教师对自己的个性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并根据自己的这些特点给自己的整体定好位。在评价中尤其要看到自身的进步。提升自我境界,塑造自身人格 。

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首先,应该准确的把握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征。其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任课教师的业务培训培训工作,提高其专业素质:第三,安排其深入教育实地,进行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与教学活动,此外,我们还应关 注所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心理状况,加强对教师的辅导,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组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任务是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心理健康活动是以个体成长的需要发展为出发点,,既要符合一般学生的发展水平,也要符合个别学生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是注重学生的体验、经验,不能将知识传授作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投入,主动地参与活动过程。

第4篇: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都有一个弊病,那就是很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流。同样,人际交往也是阻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实现自身价值和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1.团体心理辅导内涵。团体活动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并学会面对其在学习、职业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课题。同时,“学校心理辅导是本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心理辅导的实践也证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生心理团体辅导旨在帮助具有心理问题的与人计较能力差的同学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到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使其逐渐适应帮助他人,学会如何与人交流的过程。一般而言,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是由1―2名指导者主持,如果有需要,可以增设一名助理,帮助使用道具等工作。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组成治疗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有的发展课题或心理障碍。在团体情境下进行心理辅导,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于情感交流,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重新建立理性的人际交往准则,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发掘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2.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团体心理辅导就是指帮助学生在团体领导的带领下,共同围绕同一个相互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交际,彼此诱导,形成共同的共识与目标,进而促成目标成员之间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团体辅导主要的内容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浅层次的认知、情感、行为障碍,利用课余时间或者是选修课的时间,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当前大学生的交往状况。有效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认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形成坚毅不拔的自信品质。团体心理辅导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帮助具有不同背景、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性格的人进行一个较为理想的相互交流,减少与人交流时的羞怯感。另外,可以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一个锻炼自身能力的场所,为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主体给予一个良好的自我多角度的分析场景,在活动中,可以观察别人的语言行为以及肢体行为,进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可以使得参与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与不足,帮助自我建立一个全新的自我,刷新自己待人接物的处事态度与为人习惯。这些特点都相当符合大学生的成长个性,适合大学生在团体中找到自我,然后进行自我领悟、自我成长,在团体活动中重建一个理性的认知,团体心理辅导课帮助大学生乐观向上,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的成长,纠正心理上的一些顽疾,提高大学生与人交际的技巧与改善心理状况。

3.改善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的紧迫感,管理上也相对自由,导致一些自知力较差的学生整日游戏,无所事事。长此以往下去,造成大学生非常怕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一味地沉溺在游戏中,无法自拔。所以急需要参加一些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具有人际交往弊病的大学生改善其情感体验,解决诸如焦虑、恐惧、孤独、情绪自控能力差、不善表达感情等问题。团体辅导主要教育的是一些具有共同特征能力与需求相同的人,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找到共同的生活特点与一些行为习惯上的相似点,进而感受到被别人认同的体验,使其感受到希望与改善自我交往能力的力量。在实际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大学生更加能感受到团体的凝聚力,促进成员之间共同协作完成某一件事,减少对别人的抵触感与心理防卫。通过彼此的互相帮助与理解,使得每一个成员之间感受到踏实与温暖,让其得到一种归属感。具有心理问的大学生一般都有的心理行为就是对于这种团体心理辅导都是抱着一种改善自己交往能力的态度加入活动,加上可以被他人轻易地接受、关心,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信心,在团里活动中获得前进的力量,收获情感支持力。

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O计需要遵守的原则

1.理论构建是先决条件。一个成功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少不了各个环节的构成,但是首要的是理论的构件,其次就是要准备好此次团体辅导的方案,当然方案是针对所要达到的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比如新同学新同事第一次见面,就要选择适合大家互相熟悉减少大家陌生感的破冰类活动。如果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则需要有助理协助完成此次辅导。团体辅导中需要用的道具必须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之前准备好,在团辅完成后要清点和整理好,方便以后需要时使用。另外,团体心理辅导的指导者需要有较高的指导技巧与理论建构知识,理论的构建就是要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手段以及活动内容。活动内容与方案的确立要从参与者的一些心理问题入手,将其转化为可进行的干预活动,不管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的心理辅导,领导者始终要认识到对于大学生交往能力的辅导实质上是对个人人格的辅导。有关科学研究表明,一些在行为特征表现出热情、出色、经常能够观察别人习惯、欣赏他人的人,非常懂得如何与别人进行合作与分析,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是非常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生存技能。这些人往往能够为他人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并采取合理的方式让他人虚心接受。所以,塑造良好的个性和品行,加强对自身情绪的控制,不但是提高交往能力所必需的,同样也是良好交往的结果。

2.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要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都不能做到完全同质,总是有差异的,只不过有的大学生之间异质性明显,并且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或者影响了团体的整体发展,再或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正常生活与学习,这个时候可以咨询教师或者专业人士是否需要做团体咨询,相关人员会对大学生团体进行评估,?_定其问题类型。但是对于一般的团体都可以做心理辅导,因为好的心理辅导本身是具有成长性的,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长。因此,在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到团体心理辅导的科学性与可实现性,将艺术与科学结合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要知道的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心理辅导,而且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辅导的原则性问题,按照应用的规律去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符合人际交往的心理规律,不能为了单一的心理问题而违背心理规律去强硬的采取措施,这样只会得不偿失,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更加突出。作为一门艺术来讲,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安排上要做到艺术性,注重情感的交流,活动内容不能过于程式化,提高活动的形象性与创造性等特点。要始终如一地将吸引力贯彻到活动中去,将心理品质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活动组织上与活动形式安排上要注意身体活动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原则。团体、小组、个人之间都能够由一条明确的“引线”相串联,做到张驰结合,充分体现活动的艺术性。从活动的开始到成员之间彼此的相识活动,到最后的个人心理感受总结以及后期的交往情境演练都要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让每一个同学能够在团体面前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体验情感交流时的真挚,进而突出辅导的情感性特点,将科学性与艺术性落实到心理辅导中去。

第5篇: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寝室人际关系 团体心理辅导

1.背景

当前,“90后”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被称为“个性张扬、旗帜鲜明”的一代。已有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有如下主要特征:①时代感强,但价值观较为功利化;②目标相对明确,但合作意识略显缺乏;③思维能力趋向成熟,但理性思考略显薄弱;④竞争意识强,但应对挫折能力明显不足。再加之“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较少经历集体生活。这一系列问题都导致“90后”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团体心理辅导也叫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寝室人际关系调适方面开始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李峰、吕瑶(2012)的研究表明,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情况加以干预,使情况得到显著改善。邢娜茶、王欣(2003)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干预有效;实验组的干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不仅有即时提高与改善效应,而且有潜在的长期效应。

2.实验设计

2.1被试的选择

通过自由报名选取15名被试,这15人均身体健康、智力正常,其中大一学生13名,大二学生2名;男生6名,女生9名。15人的量表前测结果,在问题困扰程度――轻、中、重三个层次均有覆盖,且都有强烈的意愿和浓厚的兴趣参加本次团体心理辅导。

2.2评估工具

本研究以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设计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成长营”为蓝本,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及团体成员的需求,设计和实施了“同在一个屋檐,共享一片蓝天”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在研究中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及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前后测对比来验证其效果。

2.2.1SCL-90症状自评量表

由Derogatis,L.R于1975年编制,共90道题,采用5级评分。症状从没有到严重,程度等级依次为1、2、3、4、5。共计10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项目。总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超过160分表明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单个因子分超过2分为阳性项目,表明个体在该方面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2.2.2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等人编制的,共28道题目。按1,0记分,满分为28分。总分在0~8分之间,说明在与人交往方面的困扰较少;总分在9~14分之间,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往困扰;总分在15~28分之间,表明交往困扰较严重。共计四个因子: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异往;前三个因子超过6分、第四个因子超过5分表示个体在该因子上存在一定困扰。

2.3测评方式

scl-90量表和人际关系量表在团体心理辅导开展前后分别施测。在筛选成员时进行量表前测。以后五次团辅中,成员每次填写一份量表或反馈表:第一次:团体期望卡;第二次:团体舒适度检测卡;第三次:scl-90量表中期施测;第四次:寝室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反馈表;第五次:scl-90量表和人际关系量表后测。

2.4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在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设计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成长营”的基础上,根据本次团辅的实际情况及成员需求,改编成本次“同在一个屋檐,共享一片蓝天”寝室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一共分为五次,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在我校团体心理咨询室开展。具体方案如下:

2.4.1团体目标

目标一:帮助成员认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目标二:协助成员探索所在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成因。

目标三:帮助成员学会如何营造良好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氛围。

2.4.2团体的性质

封闭式、发展性、结构化团体。

2.4.3团体心理辅导设计方案

2.4.4团体心理辅导实施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为期一个半月,共五周,每周一次,加上团辅之前的量表前测、面试等,总计辅导时间为12小时。

3.数据处理

采用EXCEL和SPSS进行统计分析。使用EXCEL录入量表前后测数据后导入SPSS,使用SPSS应用软件分别对SCL-90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用以验证前后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4.实验结果与分析

4.1团体成员前测量表基本情况分析

考虑到团辅的互、互动性,在选取团体成员的时候,特意在问题困扰各个程度上都有覆盖,而不只挑选问题严重的成员。这样可以让困扰较轻的成员帮助困扰较重的成员,也希望困扰较重的成员可以给其他两个程度的成员带来一些感悟和体会;让全体成员在团体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根据表2可知,在参加团体心理辅导之前,15名团体成员中有5名成员的scl-90量表总分超过180分,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困扰;有4名成员的总分在150-180分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扰;有6名成员的总分低于150分,心理困扰程度较轻。

4.2团体心理辅导前后测量表的差异性比较

4.2.1团体心理辅导前后scl-90量表均值比较(x±s)

根据表3可知,在scl-90量表的前后测比较中,精神病性、抑郁、强迫症状等3个因子差异显著,其他、恐怖、焦虑、偏执等4个因子及总分差异非常显著。在前测中存在的两个阳性因子:人际关系和强迫症状在后测中变为阴性。

4.2.2scl-90量表各因子分差异性前测、中测、后测比较

根据图1可知,scl-90量表的各个因子分在三次测量中逐步得到下降,即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步提升。标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持续稳定起作用的。

4.2.3scl-90量表总分差异性前测、中测、后测比较

根据图2可知,scl-90量表的总分在三次测试中逐步下降,由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困扰变为存在较轻的心理困扰。

4.2.4团体心理辅导前后人际关系量表均值比较(x±s)

根据表4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前后,人际关系量表中的交际交往困扰维度和总分差异显著。

4.2.5人际关系量表各维度分差异性前测、后测比较

根据图3可知,对比前测,人际关系量表的各个维度分在后测中均下降,即团体成员在各个维度存在的困扰逐步减少。

4.2.6人际关系量表总分差异性前测、后测比较

根据图4可知,人际关系量表的总分在后测中明显下降,由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困扰变为存在较轻的人际交往困扰。

5.结果及讨论

5.1量表前后测差异性比较

经过为期一个半月、共计5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际交往状况都有明显改善。

其中,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由161.1降为130.1(p

5.2团体舒适度检测卡得分

问题一:在团体中的自在感如何?(10分制)平均得分为8.4分。表明团体成员在团队中感觉较舒适自在。

问题二:在团体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情况如何?(10分制)平均得分7.1分。表明团体成员的开放程度较高。

总的来说,在进行了五次团体心理辅导后,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感觉良好,心理状况有一定的改善,并尝试将一些在团体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寝室人际交往中。

参考文献:

[1]周轶峰,杨俊峰.“90后”大学生新特点对于入学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3):7.

[2]赵凤娟.大学生人际冲突应对教育浅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61-63.

[3]陈青萍.大学生宿舍生活心理适应障碍及其干预措施[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435-436.

[4]孙云瑞,李辉.团体咨询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15-717.

[5]官锐园,樊富珉.10名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前后16PF测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7):483.

第6篇: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7-03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 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刘佰桥、隋耀伟.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第7篇: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1.   社区中年人和社区工作人员都渴望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巧;

2.   社区中年在工作当中由于日常英语学习不足导致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利;

3.   社区中小学生由于学习方法的不恰当导致学习上走了很多弯路;

4.   社区部分老年、少年、儿童由于家庭社会的压力,导致心灵上受到很多创伤

活动主题:

    社区实践周

活动主办单位:

绿洲实践社

活动目的:

为社区居民的需要提供相应的帮助,并通过有目的性的合作增强社员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也通过此次综合性的活动进一步加深社员对实践的理解,进入社区锻炼社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对部分社员的专业学习也能有相应的帮助)有我们所服务的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动举办时间:

    XX年10月29日

活动地点:

南昌市松柏巷社区

活动参与人:

绿洲实践社全体社员

活动宣传:

   社区--海报,条幅,社区网站

    学校—海报,日新网,交大绿洲网及社工委网站

具体活动方案:

1.   社团内计算机相关专业和计算机擅长者负责针对社区对计算机知识需求者进行解疑,部分需要进行进如家庭户的将进行相关手续后方可进入接(设现场咨询站点并附赠相关书籍)

2.   社团内部英语成绩拔尖者针对社区英语学习者进行相应指导(设现场咨询站点,并附赠相关书籍)

3.   将社团内学习成绩拔尖者针对学习方法欠佳的学生或是学生家长进行相关的知识传授(包括开讲座,现场指导……)

4.   对于社区中,中小学生及老年的各种心理需求,将安排心理辅导小组的人做出心理调查问卷,并依据问卷填写结果给出相应建议。心理辅导小组的成员还()将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特点设计参与度高的心理小游戏。(设现场咨询站点和“心交心”咨询室)

活动流程:

1.   请相关人员对社员工作进行相应培训;

2.   由社团统一车辆进入社区;

3.   由内务小组进行现场布置,宣传小组进行现场宣传;

4.   会员根据自己预先安排好进行组别分开,各小组正式进入活动;

5.   娱乐性表演—双节棍协会进行现场表演;

6.   社员和社区居民互动—由社区居民需要我们提供相应的现场咨询流动点(为解决一些临时性活动)

7.   中午由社团统一发放工作餐;

8.   视情况定下午返校时间

9.   社员现场清理后进行统一返校

10.针对社员的本次活动开大会进行总结经验和交流

第8篇: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目的探索团体辅导对改善铁路新入职职工人际困扰、情绪及工作倦怠状况的效果。方法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和工作倦怠问卷对铁路新入职职工进行测评,选取状况最差的30名职工,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经初步面谈后,实验组按设计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进行10次的团体辅导,两组再进行量表后测,实验组增加“团体活动效果评估表”评估。比较两组量表得分。结果实验组团体辅导后待人接物、异往及总得分低于辅导前(t=1.99,2.21,2.7,P<0.05),和低于对照组后侧结果(t=2.30,4.21,3.41,P<0.05,0.01),实验组团体辅导后正性情绪得分高于辅导前(t=4.06,P<0.01)、负性情绪得分低于辅导前和对照组后测结果(t=4.78,2.28,P<0.01,0.05),实验组团体辅导后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及总得分低于辅导前(t=2.56,2.78,3.21,P,0.05,0.01)、低于对照组后侧结果(t=3.67,3.03,2.34,P<0.01,0.05)。效果评估15各条目有效率均在70%以上。结论团体辅导能降低铁路新入职职工部分人际困扰,提高正性情绪和降低负性情绪,能降低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但对成就感低落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

团体辅导;铁路新入职职工;人际关系;情绪;工作倦怠

铁路职工工作紧张度高,工作场所的流动性大和工作时间昼、夜频繁变动,睡眠生理节律紊乱[1],容易产生躯体性疲劳、躯体化症状突出[2]和工作家庭矛盾冲突[3]等因素,容易使铁路职工产生职业倦怠,本文通过对铁路局新入职职工的人际关系、绪情绪状况以及工作倦怠的调查结果分析,并结合心理辅导的理论和实际依据,制定相应的团体辅导方案。根据制定的团体辅导方案,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并根据实验的结果和小组成员的反馈来检验团体辅导的有效性。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为昆明铁路局2014新入职职工。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排序,选取人际关系、情绪及工作倦怠状况相对较差的30名新入职职工。在进行初步面谈、了解其身心基本情况后,向职工阐明活动的性质、目的以及相关的内容和要求,征询职工参加愿意,最后确定作为研究及观察对象。

1.2方法。30名被试现场随机抽取1~30数字编号,按抽取数字的奇、偶数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奇数为实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实验组15名,其中男性9名,女性6名,平均年龄20.15±0.23岁;对照组15名,其中男性9名、女性6名,平均年龄20.34±0.16岁;两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正性负性情绪、工作倦怠评分结果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3效果评估工具。①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前测+后测):采用北师大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4],共28题,选择“是”计1分,选择“不是”不计分,总分28分,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在人际交往上的困扰越大。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人际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和异往,每个维度7个题项。②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前测+后测):由美国南米得狄斯特大学的WatsonD和ClarkLK及明尼苏达大学的TellegenA于1988年共同编制的,用于评定个体的正性和负性情。量表的英文版和中文版由黄丽等人2003年引进在国内试测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5]。量表含正性情绪分和负性情绪分两个因子。量表共20道题,按“几乎没有、比较少、中等程度、比较多、极其多”采用1~5五级评分。③工作倦怠问卷(前测+后测):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和Jaskson联合开发的,最初包含三个纬度: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国内李超平获得该问卷开发者MichaelLeiter教授的授权,在国内修订MBI-GS。使用结果表明,该量表在国内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83及0.82。问卷共16道题,问卷按出现频度“从不”到“非常频繁”采用0~6七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该项目因子状况越突出。

1.4团体辅导活动方案(表1)。理论依据: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指导与帮助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组内团体成员的互动与交流,促使个体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与改善同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与态度,是解决问题能力得以增强并激发个人潜能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目标:第一,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通过成员坦诚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打开彼此心扉,从而在小组中建立令人信赖、温暖与和谐的团体氛围。第二,通过与小组成员的沟通、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审视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通过不同的视角,从而更为客观地认识自己,使其对自己有着更为合理的认识。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尊,进而改善其对自身不合理的定位。第三,协助成员认识到自身所拥有的一些资源,探索和发现一些有效且可行的方法来处理生活中一般的发展性问题,解决其冲突与矛盾。第四,帮助成员增强自我方向感,增强适应,排除干扰,同时协助组员把上述能力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领域中,增进身心健康。

2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人际关系量表得分比较(表2)。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干预后待人接物、异往得分以及总得分低于干预前,实验组干预后待人接物、异往得分以及总得分低于对照组后测结果。

2.2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情绪状况得分比较(表3)。实验组干预后正向情感得分高于干预前、负性情感得分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实验组干预后负性情感得分低于对照组后测结果。

2.3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工作倦怠得分比较(表4)。实验组干预前情绪衰竭、玩世不恭以及总得分高于干预后,实验组干预后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得分以及总得分低于对照组,成就感低落实验组干预前后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成员效果量表评估。在最后一次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每一位团体成员填写了《团体成员效果评估表》(量表采用四级评分,详见表5)。

3讨论

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显示,人际困扰与人格特质有很大关联,开放、外向,情绪稳定性好,人际困扰程度会比较低。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团体辅导效果评估70%的团体成员能在团体内“敞开心扉”,80%能“取得信任”和“真诚互助和感到温暖”;90%“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技巧”,70%能“缓解情绪困扰”。这些效果无疑对改善其人格特质、稳定情绪是有帮助的,间而能改善和降低人际困扰。综上所述,针对新入职职工的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团体辅导是有效的,能够帮助职工调整自我的情绪状况和社交能力,减少人际交往困扰。其可行性强,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团体辅导有效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其一,团体辅导方案围绕影响人际交往的三个可变因素而设计,分别为改变不合理认知、增长交往技能、疏导不良情绪,具有针对性;其二,团体内相互尊重、信任,无条件接纳的气氛让成员更愿意表达自己的心声,探索自己的内心,而且当成员发现别人和自己有相同的经历或相似的困扰时,能够减少焦虑,敞开心扉;其三,团体辅导中通过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技巧训练、小组竞赛等多种形式引导成员积极参与,主动感悟,使之在活动中得到启发;最后,团体好比现实环境的缩影,成员能够在团体内毫无负担地观察、模仿、练习并且得到反馈,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是在现实环境中难以达到的效果。

团体辅导作为一门科学,必须遵循团体的原则;作为艺术,其活动安排需注重生动、情感与创造性。辅导者要有创造性地发挥个性特长,并与辅导风格和活动形式相结合。在活动的结构上,要注意理论探讨与行为演练相结合,团体活动与个人体会相结合;在活动安排上要张弛有度,从活动初的相识,到自我探索,再到后期交往情境的演练,必须创造条件使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的机会。在活动的设计中,感悟分享是重要的环节。它既可以检验辅导的效果,又达到同辈教育的目的,使之在“善解”中排解困惑,在“共情”中得到升华成长。

参考文献

[1]董玉军,吴琼,张衍军.铁路职工失眠相关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1996-1998.

[2]张柏芳,于凤兰,刘文星.广州地区铁路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5,32(6):57-58.

[3]裴小贝,陈青萍.铁路员工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1665-1666.

[4]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4.

第9篇: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人格重塑 团体心理辅导

[作者简介]仲稳山(1965-),男,江苏泰州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江苏 泰州 225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GSY2009YB406)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8-0081-02

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生的学费和部分生活费已经得到较好的解决,但在各类经济资助都指向贫困生的同时,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心理援助也必须及时跟上。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贫困生摆脱因家境贫困而带来的困扰,确保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顺利学习、生活和成长。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心理援助包括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已有的研究表明,针对贫困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个别心理咨询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贫困生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但通过CNKI检索发现,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还不多。本课题组针对贫困生人格的现状和典型问题,从研究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原则出发,设置贫困生心理辅导类型,重塑贫困生的健康人格,为高校开展有效的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参考。

一、贫困生的人格现状与典型问题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了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由于人格的发展、变化会持续一生,因此,只有客观分析贫困生的人格现状和典型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实现贫困生人格的重塑。

目前,针对贫困生人格现状采用的研究工具主要是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以及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谢桂阳和于开文的16PF调查数据发现,一部分贫困生个体与其他非贫困生个体一样,乐群外向、富有才华、坦白直率、沉着自信、独立性强,但也有许多贫困生的紧张性、有恒性高于非贫困生。兴奋性、幻想性低于非贫困生。王挺的调查数据归纳出贫困生的人格特征,待人表现为内向、谦逊、恭顺、消极和自卑,处事表现为理智客观、坚强独立、有恒负责和不依赖人,但面对生活则忧虑烦恼、沮丧悲观。程利娜的EPQ调查数据发现,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掩饰性方面的得分无差异,但贫困生在内外向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生,在情绪性和精神质上的得分却显著高于非贫困生,说明贫困生具有较内向、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情绪不稳定、波动性大、易激动、倔强固执、孤独等特征。郑林科的UPI调查数据发现,贫困生UPI潜在5项正性人格特质,即积极性、稳定性、信任性、独立性和安静性,揭示了贫困生积极进取、自信顽强的人格品质;同时还发现贫困生具有较少的负性人格特质,在UPI中潜在3项,即忧虑性、自卑性和敏感性,揭示了贫困生自卑忧虑、担忧生活的人格弱点。周正红等运用CCSPS量表测量了贫困生人格的活跃、爽直、坚韧、严谨、处事态度、重情和随和7个维度,发现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活跃、爽直、处事态度、重情和随和上得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一样个性直率活泼、比较合群、为人随和、易于与他人相处,但是在严谨维度上贫困生的得分高于非贫困生,说明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更为严谨。

二、贫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内涵

团体心理辅导起源于欧美国家,20世纪90年代由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引进到我国。针对贫困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它要帮助贫困学生了解自己,制订计划,作出抉择,担任起对个人与社会的责任,实现自己的潜能,过健康的、有意义的。自我满意的生活。团体心理辅导集多项心理和社会理论于一身,以团体为单位,以活动为载体,以自我体验为途径,引导团体成员平等沟通交流,认识自我潜力,解构自我认知体系,改变行为动机。它的理论基础包括群体动力学、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柏恩的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治疗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这些理论在以贫困生为辅导对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加以应用,可以帮助贫困生学会面对现实问题,正确认识自己内心的冲突,改变对贫困、自我、社会及他人的认知,纠正错误观念,增加心理自由度,建立起新的人际交往模式,改善情绪和情感体验,作出新的有效行为。

研究业已表明,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个别心理咨询的简单拓展,也不仅仅是为了节省时间和人力,而是它确实具有个别心理咨询无法达到的优势:辅导团体可以为每一个贫困生个体提供一面镜子;贫困生个体可以从其他参加者和指导者的反馈中获得益处;贫困生个体接受其他参加者的协助,也给予协助;团体可以为贫困生提供考验实际行为和尝试新行为的机会;团体情境鼓励贫困生个体做出承诺并用实际行动来改善生活;团体中的互动行为,帮助贫困生个体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的功能,并显示出如何追求其在学校、系部和班级中的地位;团体的结构方式可以使贫困生个体得到归属的满足。总之,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来指导贫困生个体,通过团体活动协助贫困生发展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及克服情绪和行为上的困难。

三、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原则

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除了要遵守一般的心理辅导原则外,还必须遵守以下六项原则:

1.同质与异质相结合的原则。在选择贫困生组建团队时,必须注意团队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的初期,常以改变贫困生个体的认知为主要任务,其团队成员应是同质的,即所有成员都是经济困难的学生。同质性团队可以引导所有贫困生成员直面自己的贫困现实,对贫困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和辩证的理解,不断发掘贫困的积极意义。但在贫困生个体行为习惯的改变上,同质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后继效果却很差,原因是团队成员难以将在团体中获得的技巧与情感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此时应重新组建新的异质性团队。异质性团队是指成员具有不同经济背景的团队,异质性团队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模拟贫困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环境,贫困生能够将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与非贫困生进行交往的体验、技巧顺利地迁移到团体以外的环境当中。

2.匹配性原则。所有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都必须符合贫困生群体和个体的心理特征,遵循贫困生心理发展变

化的客观规律。团体心理辅导的指导者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之前,必须做好如下五项工作,以实现辅导内容与辅导对象的基本匹配:第一,归纳贫困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第二,研究贫困生所具有的正性和负性的人格特质;第三,分析造成贫困学生各类行为问题、心理问题、人格问题的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第四,精心选择贫困生个体组织不同类型的辅导团体;第五,详细制定团体辅导的目标、活动方案和程序。

3.无损伤性原则。无损伤性原则是指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宣传、组织及实施过程中,不能使贫困生个体产生师源性或医源性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加重贫困生个体原有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容易造成贫困生个体心理产生损伤的情境包括两种,一是团体外部情境,二是团体内部情境。团体外部损伤是指在宣传、组织团体期间,由于过度夸大、渲染贫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而让外界给贫困生群体贴上“异常人群”的标签,导致贫困生的心理损伤。团体内部损伤是指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的过程中,由于指导不当,造成指导者个人对贫困生个体或团体成员个体对其他贫困生个体产生的心理损伤。为避免这些损伤,团体辅导的组织者、指导者应注意宣传的方式,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确保团体辅导在隐秘、安静、和谐的环境中健康、科学地开展。

4.积极性原则。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辅导理念对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有独特的适用性,如积极心理学主张用“去问题化”眼光看待个体的观点,就与现实中贫困大学生的“非病人”角色相吻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樊富珉教授提出了针对贫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目标和干预重点:培养团体成员的积极认知,主要是积极的贫困观、积极的自我观、积极的生活观;培养团体成员积极的人格品质,主要是爱、乐观、感恩、希望四方面;培养团体成员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在活动中创造积极的情绪氛围,以及讲解压力应对方式;解决团体成员现实的发展性问题,主要有时间管理、生涯规划、人际交往等。孟万金教授在2008年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吸取了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等各类西方思想和中华文明的传统精髓,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对开展贫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5.提高心理复原力原则。针对贫困生开展的任何一种团体心理辅导,都必须能够提高贫困生个体的心理复原力。心理复原力可以看成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动态结构,是在“显著的威胁脉络情境中成功适应而发展的现象。”它包括内在与外在保护因子:内在保护因子就是指个体本身具有保护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质;而外在保护因子则是指个体以外的环境,它促进个体成功调适,并改善会导致不良适应结果的因素的反应,一般包括家庭、学校与社区三种原级系统。团体心理辅导不只是协助贫困生个体消除心理症状,还要帮助其建立健康的个人保护机制即复原力,使贫困生个体在面对重大生活事件时,能够通过保护机制达到自我复原。

6.全程性原则。贫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还必须遵循全程性原则,即这种辅导应伴随贫困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一般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限,而针对贫困生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则要根据贫困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发生的共性问题或产生的共同的发展需求,组织成不同类型的辅导团体,分期、分批地实施。

四、基于贫困生人格改变的团体辅导类型设置

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类型设置的依据是贫困生存在的人格问题。针对贫困生开展各种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贫困生人格的积极转变。基于贫困生人格改变的目标,本课题组将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设置为如下四种类型:

1.认知重建型。认知重建型团体辅导的成员必须具有同质性,它的主要任务是解构贫困生的认知模型。贫困生对贫困、自我、他人和社会普遍存在着偏执的认知过程,这些认知结果常常加剧贫困生的消极情绪,促成无效行为。通过认知重建的心理辅导,可以使贫困生正确认识、理解贫困的内涵,全面了解自我,完善自我意识,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接纳自己,善待别人,理智分析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情绪管理型。情绪管理型团体辅导的成员包括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因而具有异质性,它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团队成员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型的团队所具有的凝聚力、包容性、互可以让团队内的贫困生获得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体验到踏实与温暖,产生归属感,从而减少焦虑、抑郁、悲观、消沉等消极情绪。

3.性格养成型。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成分,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贫困生的性格中经常具有自卑、自责、忧虑、过于敏感、过度严谨、倔强固执等负性人格特质,因此,在性格养成型的团队中必须吸纳一部分外向型性格占主导地位的非贫困生成员。这种性格养成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为贫困生成员提供良好性格的参照,让贫困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暗示倾向,体验自身的价值,养成开朗、自信的正性人格特质。

4.人际沟通型。人际沟通型团体辅导的成员必须是异质的,他们必须来自于在校大学生的各个自然群体。人际沟通型团体辅导的过程要真实地模拟贫困生的实际生活状态,减轻贫困生的人际敏感程度,让贫困生顺利迁移在团队中习得的各类交往技巧和情感体验,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与不同经济背景的学生形成积极而有效的沟通。

[参考文献]

[1]谢桂阳,程刚.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J].心理科学,2002(5).

[2]于开文.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06(2).

[3]王挺,杜文东.大学贫困生个性及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6).

[4]程利娜.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中州学刊,2005(3).

[5]郑林科.贫困生UPl人格特征预测与核心人格特征探索[J].心理研究,2009(5).

[6]周正红,周生江,张桂青.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1).

[7]王卫平.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

[8]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