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第1篇: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变化 现代农业

引言

一直以来,农业占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也是最早利用外资的行业之一。在经济长期发展的今天,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动摇。在新时期,如何提高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加大力度解决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合理化融合先进技术,提升产业化,对加快农业经济稳定增长,解决当前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况

(一)我国农业资源短缺。

首先,我国是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仅达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2亩,距世界人均耕地面积4.8亩少3.6亩,仅为其25%。其次,我国城市化不断扩张,生活成本提升,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劳动力成本增加,现多数为中老年耕种,土地大量荒废。再次,我国农业长期以来的供求问题尖锐,根据我国农业部数据显示,自2004年开始,我国农业的国际贸易逆差开始不断扩大。农业自主性,安全性受到很大影响。(如下表)

年度 出口数量(万吨) 进口数量(万吨) 出口值(亿美元) 进口值(亿美元)

2012 3,438.82 12,800.41 632.89 1,124.79

2011 3,387.08 10,417.62 607.51 948.72

2010 3,291.78 10,559.85 494.1 725.54

2009 3,397.42 8,593.75 395.89 526.99

2008 3,382.47 6,947.45 405.07 587.7

2007 4,032.45 6,437.39 370.13 411.97

2006 3,402.89 6,372.56 314.09 321.67

2005 3,616.57 5,876.66 275.82 287.87

2004 2,824.98 5,475.78 233.95 280.88

资料来源:我国农业部统计数据

(二)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过少和失衡。

自1978年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占比国内生产总值由最高的33.4%一路跌落至10%左右,第二产业平稳持续占比国内生产总值45%,而第三产业由最低的21.6%大幅度提升到44.6%。这说明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但是随之而来的农业发展受到了巨大的阻碍和限制。截至2012年止,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为24925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1117.16亿美元。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农、林、牧、渔业合同项目为882个,实际使用金额为206.22亿美元。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仅占全国使用合同项目数的3.54%,实际使用金额仅占18.46%。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例过低,如何扭转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短腿”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问题

(一)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不合理。

2012年底,我国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 在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投资总额中占比高达50.73%。而西南、西北地区仅占4.57%和1.55%。比重相差巨大,地区分布严重失衡,“东多西少”明显。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农业开发潜力巨大,本应为外商直接投资重点开发区域。

投资总额(地区) 2011年 2012年

全国 29931(100%) 32610(100%)

华北地区 3523(11.77%) 3751(11.5%)

东北地区 2102(7.02%) 2317(7.11%)

华东地区 14145(47.26%) 16543(50.73%)

华中地区 1293(4.32%) 1430(4.39%)

华南地区 5045(16.86%) 5368(16.46%)

西南地区 1296(4.33%) 1491(4.57%)

西北地区 394(1.32%) 507(1.5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

(二)政府对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支持不够。

当前,我国针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征收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免征地方所得税。经营期十年以上的工业、交通、农、林、牧等生产行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规定的减免税期满后,生产企业凡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70%以上,经税务机关审查核准,当年减按10%征收所得税;先进技术企业的减半征税期可申请延长三年。既是先进技术企业又是产品出口企业的税收优惠。农业生产周期长,趋于完全竞争状态,此外仅大力支持外商投资培育良种等风险大的行业,对外商通过垄断或者优势获得较大规模收益带来很大弊端,因此很少有外商青睐投资。

(三)我国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恶劣。

从基础设施来看,一些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差,供电和供水方面跟不上,在与外界交流沟通的网络铺设也受到阻碍,大量农田荒废,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大大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和信心。此外,我国政府在切实支持外商直接投资到我国农业方面的政策并没有明确提及。更有很多地区规章制度和内部文件立法透明度低,没有明确解释。造成很多外资企业受到不合理对待。降低了外商对该地区投资的兴趣。

三、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建议

农业天生的完全竞争状态为企业带来相对较低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一国的重要地位又要求其较高的社会效益。因此我国农业在自身资本不足、技术落后的巨大缺陷下,外商直接投资于农业部门难以获得巨额利润,不足以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转移技术和资金,完善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资金。

四、结束语

我国农业能够更好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促进自身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大跨度进入国际市场,扭转长期存在的我国农业贸易逆差有很大的影响。这不仅是能够改变提成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都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虽然,当前我国农业如何更好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未来仍旧需要探索。因此,只要政府加强重视,合理调控,引导外资流入,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还是必将有所缓解的。

第2篇: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一、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一)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占世界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呈波动状态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从1983年的9.6亿美元到2002年的527.43亿美元,19年间增长了56.58倍,年均增长率达24%。1993年起,中国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第二大国,2002年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中国利用外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呈波动态势。从1991年占世界比重的2.26%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13.45%,达到历史最高。

(二)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

由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条件的特殊性和亚洲的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地缘关系,中国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首先从香港开始,随后台湾、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纷纷进入中国,以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华直接投资在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一直占主要地位。

在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占主要部分。

在对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发达国家中,美国、日本、欧盟占主要地位。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三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比重平均20%左右,占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在90%以上,2001年美国、日本、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占发达国家对华直接投资的93.4%

(三)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成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行业,第三产业利用比重上升,第一产业利用比重下降

在投资流向上,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流入第二产业的工业制造业,第三产业利用外资近年呈不断上升趋势,而第一产业则呈下降趋势。

(四)独资和合资经营方式为主,合作经营方式为辅

在利用外资的方式上,以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为主,中外合作经营为辅。截止到2002年底,以中外合资经营方式利用的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42.91%,外商独资方式利用的直接投资占全国的36.97%,合作经营方式利用的外资占全国的20.12%。合资经营方式占的比重较大,因为在中国对外开放初期,国外投资者对中国国内投资环境有一个熟悉和适应过程,希望以合资方式与国内企业联合经营,更有利于在陌生的环境中开展业务。

(五)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20多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区域流向很不平衡,到2001年底,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项目占全国的82.66%,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87.86%;中部地区利用外资项目占全国的12.39%,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8.96%;西部地区利用外资项目占全国的4.95%,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3.18%。造成这一严重的不平衡是与中国的区域开放政策、地理区位、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二、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政策特点

(一)主动性与非制度性

回顾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可以发现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一是主动性开放,二是政策性开放。所谓主动性开放就是指中国对外开放在区域选择、程度控制、政策制定、时序排列上都完全由中国自己决定,较少受到国外因素的影响。

(二)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与WTO有关规定存在冲突

主动性与政策性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必须承认中国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世界范围内的多边贸易与投资规则存在严重冲突,如在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中,对外资企业的出口外销比例、产品地产率、技术转让。外汇平衡和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区域等都提出种种要求和限制。

(三)优惠政策与限制政策同在,缺少中性政策

30多年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的重要特点是对外资企业的政策优惠和政策歧视同存,缺少内外资企业公平平等的中性政策。表现为一方面对允许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领域实施在税收、外汇资金、财政信贷资金、物资供应、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优惠,享受超国民待遇。而另一方面又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外销出口比例、当地产品率、外汇平衡、技术转让和外资比例有严格的限制。

三、吸引外商投资企业的对策

(一)明确发展定位,谋划产业重点、利用外资项目

根据我国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的现有基础,结合我国相关经济圈的功能分工和城市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目标,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层次的思路,谋划一批产业重点利用外资项目,重点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产业,努力提高产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

(二)创新项目招商方式,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链招商转变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一般是整个产业链投资,进行群体竞争。针对产业链招商能够产生许多单个项目招商无法比拟的优势,即产业聚集效应、连锁带动效应和规模化效应。要瞄准那些产业关联度大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项目,带动配套产业,形成产业联合体系。同时,加强对已有项目投资公司的联系和服务,吸引其追加投资和“以外引外”,向产业链下游的服务业发展。

(三)优化引资环境,促进相关产业利用外资的健康发展

一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二是加强软环境建设。三是关注企业生态环境。

第3篇: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FDI 经济增长 影响及对策

一、文献综述

(一)FDI研究综述

根据《世界投资报告2014》,在2013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大幅下降之后,近两年对外直接投资略有回升,2013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5000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3年,外资对经济增长贡献了35%对税收贡献了25%;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达16%;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的30%左右;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8%;外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己超过57%,FDI带动了中国国际贸易持续性大幅增长,其贡献率为60%多。另外,外资企业的进入与内资企业之间在我国国内市场上展开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9.8%。自2011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不断增加,2012年有27406个,2013年有27712个;2012――2013年实际使用外资额分别为1088.21亿美元和1176.98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因素。

(二)FDI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关于FDI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探讨,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有效地促进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弥补资本缺口和提高技术、管理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解决就业等。

事实上外商直接投资经济也己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马车之一。但是,外商直接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而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外资,只要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利用FDI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利用FDI的现状分析

1.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阶段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开始进入了另一阶段。2009年,我国吸引外资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

2010年,由于受到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虽然下半年的增幅有所减缓,但全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仍达到了530亿元。到2011年,实现了606亿美元,2012年,达到603.05亿美元,外资流入开始减缓。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在获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其不利因素主要是因为从2008年开始金融危机以来出现了衰退,影响到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能力,同时美国当局为防止资金大量外流,出台了一些法令法规,限制美国公司到国外投资;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国内经济一度过热,某些行业的投资回报率开始下降,从而导致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的进度有所放缓,甚至在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2010、2011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实现回升,到2012年达到1117亿美元。

2.外商直接投资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利用 FDI 的主要方式有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两种方式;绿地投资有两种形式:一是外资企业,二是建立合资企业。从投资方式看,外商独资和绿地投资仍是主要方式,并购的比重略有上升;其他外商投资主要从事加工装配行业,国际租赁其次。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比重也不断增加,近两年全球500强企业中己有480多家在中国投资设立了企业。

3.新一轮国际制造业转移取得显著成绩

2011 年,制造业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合同项目为 19193 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4086482 万美元,占同期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 50.68%和 54.656;此外我国装备制造业以及机械制造业国际标准化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连续五年实现贸易顺差,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继2008年中国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常任理事国后,2011年10月,我国又成功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常任理事国,参与ISO和IEC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升。

4.法规政策不断完善,外资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按照入世时我国对WTO的承诺,跟利用外资有关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各个有关部门,各地的规章和规范的文件等,全部都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清理。

此外,我国有关外资并购的法规逐步完善,为外资并购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相对于外资进入的产业指导和优惠安排等法规政策,我国外资并购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对外资并购的限制也比较多直接影响了外资并购的质量和规模,其中一些不规范的操作还导致了被并购企业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近年来,国内出台的《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在境内公开发行股票说明书特别规定》、《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通知》以及《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志着我国外资并购的立法进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外资并购的法律障碍,促进了外资并购的发展。此外,地方政府也积极创造条件,吸引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参与地方不良资产的重组和国有企业的改制,对外资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1.外企研发工作在我国扩散

截止2013年,根据商务部统计,全部外商投资的研发机构在中国的数量之和已经有了700家。随着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分工地位的提高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跨国公司掀起了在我国进行R&D投资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主要采取独资形式,如摩托罗拉在中国的一百多家研究中心都是独资设立的,跨国公司独资的研发机构还包括IBM中国研究中心、富士通中国研究中心、拜尔中国研发中心、英特尔中国研发中心、西门子中国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爱立信通讯软件开发公司、和朗讯有限公司贝尔实验室等。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独资企业的比例的增加,其技术转移的意愿增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2.服务业领域成为外资投资的热点领域

加入WIO后,我国服务领域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开放程度大大提高,银行、保险、电信、证券、租赁、批发零售、旅游专业服务等行业随之成为外资投资的热点。近年来,以“灰色”方式经营的机构,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的各种国外旅游集团和旅行社超过了100家。我国旅行社企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不少领域出现了提前兑现入世承诺的趋势。

3.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呈现新趋势

自颁布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国家倡导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重点有所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一是中西部地区的引资步伐加快,引资规模增长加快,与东部的差距逐步缩小。这不仅给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金,更重要的的是使中西部地区企业进入全球化营销网络,对投资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外商投资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引资步伐。

二是服务业成为外资进入的热点领域。外商直接投资于中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由餐饮娱乐业向过去比较限制的旅游、金融、法律、商业、保险、电信、外贸、运输、医疗、教育、审计、会计、物流运输、建筑设计、中介服务等领域发展。

三是西进方法以“市场导向为主、资源导向为辅”。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广阔的市场规模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再加上西部资源丰富、地租低,适宜工厂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四是借用我国东部援助西部开发的政策,外商加大了对西部的投资。

三、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部门迅速扩张,FDI迅速发展。据商务部统计,我国利用FDI的数额创造了历史新高,2011年为1160亿美元,我国进出口总额和经济也相应的快速增长。因此, FDI已成为近年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见表1,图1)。由表中数据可知,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额是1983年的165倍, GDP是1983年的79倍。可见,GDP的增长与FDI的增长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

(一)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

1.促进就业水平提高

外商直接投资在促进GDP增长,增加了财富积累的同时,还提高了我国的就业水平。外资每增长1%,长期来看将带动我国就业增长2.13%。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外资,而外资的流入有助于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外国投资者在使用中国劳动力的同时并加以训练和培养,由此中国的劳动力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劳动力水平得到提升,进而为自身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了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

2.促进中国进出口总额的快速增长

据统计数据表明,外资企业的出口比率高于国内的其他企业,对我国形成了较显著的出口导向作用,拉动了我国经济增长。据海关统计,2011年在华外资企业进出口总值为18601.5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1.07%。这意味着中国出口额的一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所贡献的,外企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3.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一种外部性表现。通过技术溢出、增进我国技术进步来实现的。对于我国来讲,一般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员工素质低,缺乏现代管理经验。因此,对华直接投资的引入,可以将先进技术、管理等转移到我国,通过其溢出改善全要素生产率。对华直接投资对增强我国部门的技术效能的作用可能是巨大的,虽然这种作用难以衡量。因此,由于隐含更多的技术,FDI比国内资本有更高的效率。如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研发活动时,其项目选择的科学性以及研发管理的规范性较强,在研发经验理念、管理原则和执行方式等方面,对市场运作能力较差的我国科研机构具有借鉴意义。因此,FDI隐含的技能和技术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加速了经济增长。

4.FDI的制度变迁效应

制度因素在解释一个国家增长或停滞的原因是一个重要因素。制度因素对经济影响主要表 现为制度变迁。在FDI流入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带来的完善的制度要素和制度特征必然对我国制度带来冲击,从而实现我国的制度变迁,这种变迁体现在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

政府在财政税收体制、金融体制、外贸体制和市场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而在国内创造了更好的更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于企业、跨国公司对当地企业的示范效应有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5. 提供财政税收来源,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

在我国,外资企业税收渐渐超过其他税收来源而成为我国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我国对外税收中有九成以上都来源于外资,三资企业上缴税收已占我国财政收入的17%,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达到20.5%,成为国内工商税收中增长最快的税源。在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初步阶段,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外汇短缺十分严重。国家的外汇储备是影响其经济建设、经济与国际接轨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维持国民生计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外资的不断流入,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务国。外汇储备的增加理论上将提高本国的外债偿还能力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

(二)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消极效应

1.外资在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方面的效果有限

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以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提升产品层次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目的。但事实上,进入我国的FDI企业,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终端产品的组装企业或者是处于产品寿命周期成熟阶段的技术,外商只提供初级技术较多,没有高新技术,更谈不上消化吸收。FDI企业只拥有部分核心技术,如汽车工业、飞机工业、材料工业等中的FDI企业只转移了大部分非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控制在母公司手中,因而外资在促进我国技术进步方面的效果有限。

2.中国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削弱了内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为了大量吸引外资, 长期以来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优惠待遇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相关信贷、外汇管理、税收等等多个方面。国外直接投资在进入时,享受着这些优于本国企业的待遇,这就给外资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外资企业在某些领域的垄断地位,这一形势将导致国内企业的发展存在障碍,破坏国内公平的竞争环境。加上这些外资企业本身大多都拥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本和广阔的营销渠道,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这也就更进一步加强了这些外资企业的相对优势。我国给予外资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税制差异方面和外企还享受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以及税前扣除也有内资企业所不具有的特权等, 这些优惠政策使得原本技术相对落后、资本就相对薄弱、处于初级阶段的内资企业竞争力被进一步削弱,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3.地理集中、产业集中,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外商投资高度集中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零星散落在西部地区,因为东部地区市场容量大、基础设施条件好、劳动力素质高,所以外商对于东部地区情有独钟,又依次倾向于京、津、辽、鲁等环渤海的北部沿海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个地区吸收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投资约占全国的80%,而中部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所吸引的外资金额极少,与东部地区形成鲜明的对比。外商更多的投资于东部地区,导致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进而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此外流入中国的大部分在从事转口加工贸易从而加剧了中国的贸易顺差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大部分的贸易产值实际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而且集中于加工贸易从而加剧了中国的贸易顺差加工贸易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所以引进外资存在着明显的行业限制。

四、结论及对策

本文通过分析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双方面之后得到以下结论:外国直接投资有效利用率是建立在高质量FDI基础上的,要扩大外资利用,必须要提升我们国家外国直接投资利用率的质量和水平层次,它同样也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增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通过积极调整FDI的区域流向,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均衡发展,提升外资引进及利用的质量;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重视金融市场改革;改善国内的投资环境,改变各级政府及企业的传统引资观念等方式改善我国外资利用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加强对外国直接投资有效利用率的关注和调整,正确引导分散闲置低效率的FDI,提高FDI有效利用率,强化其贸易创造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

目前我国外资储备比较充足,外资流入不断增强,我们要抓住这样的机遇,实现从重视外资规模的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积极调整FDI的区域流向,促进东西地区部经济均衡发展;这其中的重要举措便是需要逐步取消东部沿海地区外资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优惠政策。这一点非常重要,有助于建立起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逐步在中、西部地区建立起扶持规划,加强其吸引外资的能力和资本,提高其进行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以弥补其地理位置上的不足。

其次,提升外资引进及利用的质量;为此,我国应在对外商投资项目的产业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产业指导政策;合理安排优惠政策,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统一政策,一视同仁;加强外商投资企业监管,促使外资企业更切实地履行各种社会责任,不仅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且实践其应尽的社会义务,使外资企业在中国逐步成为好的“企业公民”。

最后,重视金融市场改革使FDI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FDI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时滞效应较长,一般在第6年影响效果最为显著。他们之间显著的互相影响的关系,这也提示了我们在注重外商直接投资的时候还应该重视本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他们能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FDI的流入规模会受到东道国本身的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规模的影响,东道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规模会影响,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完善国内金融市场,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陈信伟,姚佐文.滞后效应视角下FDI对经济增长影响的

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1-04-30(4).

[2]张馨丹,郎丽华.FDI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北

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2010.

[3]李丹,方小静.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财经视

点,2012,(5).

[4]王向阳,卢艳秋,赵英鑫,马思思.FDI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

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07-30(4).

[5]赵世侠,向航.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

于新经济形势下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

[6]廉丽娜.FDI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

[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2).

[7]黎拓盯.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动态效应的实证分

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1.

[8]鲁西凤.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管理学院,2011.

[9]武胜.FDI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经济

学院,2010.

[10]冯跃.FDI促进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机制与效应[D].北

第4篇: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外商直接投资抑制效应

一、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1.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体概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能力不断增强。据贸发会统计,近年来虽然一些新兴经济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能力不断增强,但中国仍是外资流入的主要国家。据商务部统计,1979年~2008年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16530亿美元。近年来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仍呈不断增长趋势,如表1所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由2001年的468.78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923.95亿美元,增长了97.1%。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连续两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增长速度放缓。值得注意的是2007和2008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却大幅度回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8.64%和23.58%,远超过以前年份的最高值15.14%。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显现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的财富效应的转移。

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外资统计整理

2.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

从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东部地区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占据绝对优势,无论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还是从比重来看,基本上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如表2所示,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和比重由2001年的408.6亿美元和97.2%上升到2006年的569.2和90.3%。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承接能力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及市场开放程度低等因素导致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较少,比重偏低。从直接投资总额来看有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并不明显,且引资比重有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12.9%下降到2006年的9.7%。其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较2001年略有增长,由2001年的19.2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1.8亿美元,但总体来看中国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相对东部地区而言非常小,这也给中国经济平衡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外资统计数据整理

3.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行业分布状况

从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状况来看,主要集中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如表3所示,1997年~2006年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达72.32%,而第二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资又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在1997年~2006年间,中国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占第二产业比重高达91%,其次是第三产业占26.11%,第一产业仅占1.57%。外商直接投资的这一分布状况也基本符合当前国际产业的转移方向,即由传统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从外资的空间分布来看也很不均衡。如表3所示,从地区行业分布来看,1997年~2006年,虽然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中西部地区低,但从总体来看,东部一二三产业却占了绝对优势,比重分别为79.01%、89.03%和86.85%。这一地区间行业分布状况一方面说明了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地区与行业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同时,也说明了中西部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外资统计整理

二、人民币升值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中,其间虽然有几次反弹,但反弹幅度都不大。进入2006年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加速下跌之势,2008年9月23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下跌为1美元对人民币6.8009元,相对于汇率改革前,人民币升值幅度达17.8%。

1.人民币升值对外商投资成本的影响

理论上来看,在东道国以本币表示的外商投资成本不变条件下,随着汇率的变动,以外币衡量的投资成本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以本外币表示的外商投资成本关系为:C* = C/e

在直接标价法下,以外币表示的外商投资成本C*不变时,以本币表示的投资成本C会随东道国汇率的变动而发生变化:当本币升值时,e值下降,C*相应上升,相反本币贬值,e值上升,则外商投资成本C*相应减少。由汇率波动所产生的投资成本的变化将必然会影响到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外资的流入。

在实际中,人民币升值会提高我国国内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对价格,增加外商的投资成本。随着外商投资成本的提高,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预期收益率及外资的股权比例将下降。从而降低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导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减少。这一现象可以从2005年汇改以来到2006年期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水平的变化得到证实。2005年和2006年间,由于人民币快速升值导致外资流入增速减缓,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分别为-0.5%和4.47%。

2.人民币升值将抑制国内要素投入型资本的进入

长期以来,国内较低的货币平价和要素价格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国内要素的成本优势将削弱,从而会对我国生产要素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产生抑制效应。

在要素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中,资本要素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汇率变化的敏感度低于劳动要素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资,即资本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资的汇率弹性要小于劳动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资的汇率弹性。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要素导向型中的劳动要素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单位资本要求的劳动相对投入较多,人民币升值对劳动要素密集型项目的生产成本影响较大,从而汇率变化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直接投资的影响比较显著。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整理

以制造业为例,外商在制造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方式,属于典型的劳动要素密集型行业。如表4所示,在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前,我国制造业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基本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从2005年以后,我国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速却大幅下滑,尤其是在2005年和2006年人民币币值大幅升值期间,表现出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1.31%,和-5.59%。2007年虽为正直,但远低于2005年以前的增长率。

3.人民币升值将强化投资壁垒限制外资的进入

影响外资流入的投资壁垒主要包括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而人民币升值对投资壁垒的强化效应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进入壁垒的强化效应,主要是指人民币值将会提升国内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从而增加外商的投资成本,这一点已经在前文中进行了详细分析;另一方面是对外资退出成本的强化,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变化时,人民币升值对退出成本的强化主要体现在货币兑换的变动。在外商投资期满或其他原因收回投资时必将发生货币的兑换,而兑换成本与人民币汇率的高低呈反相变动关系。因此,人民币升值将增加外商的退出成本,从而会抑制外资的进入。

4.人民币升值将挤压外商的利润空间

一般来说,东道国货币升值,将会使以外币价格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致使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当然这种升值对厂商的影响程度还受东道国货币升值的幅度和出口产品的国际价格弹性大小的制约。

从我国利用外资情况来看,一方面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该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相对激烈,价格弹性较低,利润空间较小;而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也主要是出口导向型企业,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达6953.71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57.1%,因而人民币升值对该类企业的影响较大,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从而不利于外资的进入。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人民币升值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所产生的抑制效应的具体分析,得出人民币升值将会在投资成本、投资方向、投资壁垒及投资利润等方面对外资的流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人民币升值这一大趋势下,保持人民币币值的长期稳定对吸引和利用外资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应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手段积极调整外资的流向,从而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新叶:人民币升值的 FDI波动效应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08(4)

[2]王文武: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兰州大学,2007

[3]孙庆刚: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求索,2008(9)

第5篇: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失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3-0028-04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2009年,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35家,合同外资金额1935.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900.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4.8%、8.4%和2 6%。2010年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63家,同比增长14.5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0.24亿美元,同比增长4.86%。中国连续17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吸引外资年均增长20%,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2倍多,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在促进我国外贸出口、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弥补国内资本的不足、增加就业机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毫无疑问,外商直接投资对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和增强综合经济国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从整体性短缺经济向结构性过剩经济的转变,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依然强劲,但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

一、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分布极不平衡

外商直接投资在各产业的分布呈现出高度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均衡突出表现为:2009年,我国在外商投资中流人第二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明显偏高,实际使用金额达到500.7亿美元,所占比重高达55.6%;第三产业次之,实际使用金额为385.3亿美元,所占比重为42.8%;第一产业最少,外商投资农、林、牧、渔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9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29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国总量的3.82%和1.59%,比重最小。这种投资结构与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产出偏高是一致的,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外商直接投资加剧了我国产业发展的不均衡。

(二)行业分布结构失衡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在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的分布结构不均衡,在各行业内部的不均衡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外商在第二产业的投资中,过多地集中在制造业,且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含量不高的制造业投资比较多,而对高科技行业的投资明显偏少;第三产业则集中于房地产业,而房地产沉淀的资金给经济走出低谷带来困难。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约70%集中在制造业,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制造业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总金额的比重约为56%,2000年以来,该比重呈显著上升趋势,2004年超过70%,比1997年增加近10个百分点,在2005年以后虽然有所下降,但2005-2009年间仍然达到50%以上。2009年,外商投资制造业新设立企业9767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67.71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国总量的41.68%和51.95%。制造业吸收外资主要集中于2009年,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

制造业是我国较成熟的行业,而外商对该行业的大规模投资,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外资未能充分引导我国新兴行业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我国行业结构的失衡。而且,这种投资结构也容易使外商借此转移过时的设备和技术,从而抑制我国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可见外商投资产业过于集中、低水平重复引进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同时,在第三产业中,外商投资于房地产行业的比重过高,2009年房地产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69家,同比增长25.8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67.96亿美元,占第三产业实际投资额的43.6%。

外资过多地集中于制造业与房地产业,不但是造成我国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受基础设施行业发展滞后的瓶颈制约、房地产价格飞涨、经济泡沫频繁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与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战略相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

(三)区域结构失衡

从整体区域分布看,FDI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基本格局(见图1)。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华FDI开始呈现出由东向西逐级推进的态势,但1997-2002年东部沿海地区年均实际利用外资额仍占85%以上,东部地区始终是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地区。2008年,东部地区合同项目23584个,实际利用外资783.44L美元,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4.8%;中部地区合同项目2544个,实际利用外资74.4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0%;西部地区合同项目1386个,实际利用外资66.2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2%。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仍然集中在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地区结构转移缓慢。这说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过于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明显失衡。而且,在外商投资模式上,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形式灵活、多样,与国际接轨程度高,而西部地区引进的项目仍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商品和小项目居多,跨国公司进入少。

(四)规模与技术结构失衡,核心技术含量不高

目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表现为“三多三少”现象。即劳动密集型项目多,资金密集型项目少;中小型项目多,大型项目少;一般加工项目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少。另外,外商投资大多集中于低技术档次的轻工、纺织、食品及中低档机电产品等,与国内商品技术差距不大,大都属于同质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很容易使国内企业陷入困境。而支撑起东南沿海地区外贸工业的加工贸易,又往往是原料、市场“两头在外”,与国内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很小,对我国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带动效应表现微弱,不利于我国对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并限制了对外国先进企业的质量、营销、财务等管理经验的吸收与借鉴,也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长远发展。如果我国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

技术上总是处于落后地位,那么我们将无法同国外竞争,甚至会危及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五)FDI利润汇回将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潜在的风险

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收益账户逆差也随之逐年增大,并且投资收益逆差占贸易账户顺差的比重很高,其中1995年、1996年高达60%,1993-2005年间投资收益账户逆差共冲减了23.2%的贸易顺差(见表2)。这表明我们用贸易净收入的近1/4支付了外商在我国的投资净收益,这将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产生威胁。

即使按10%的年回报率来计算,外商在我国的年投资收益约为600多亿美元,假使外国投资者每年将投资收益汇回,我国为保持经常账户平衡,每年就必须保持约6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我国1993-2005年间贸易顺差平均只有395亿美元。如果贸易顺差规模出现下降,加之外商一旦增加利润汇回比率,甚至将利润全部集中汇回母国,我国将面临FDI流入量减少,流出量增加的双重影响,而利润的大规模汇出会对投资收益项目、经常账户产生明显的负作用。因此,如若外资企业所获取的利润在短时期内集中汇出,可能导致投资收益项目借方余额的急剧增加,可能会导致我国国际收支产生危机。

(六)吸引外资方式具有局限性

我国利用外资仍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而目前跨国公司并购已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最主要形式。全球跨国投资中通过并购实现的比例高达80%以上,而我国近几年外资并购的项目和并购的金额虽然在逐渐增加,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外资并购并没有成为国内实际利用外资的一种主要方式,仅占5%左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等方面的不完善以及缺乏相应的产权交易市场等。

(七)引用外资政策存在负效应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投资环境尚不完善,为增强对FDI的吸引力,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如减免所得税、免征投资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等,这的确对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优惠政策效用递减,而且相当一部分优惠政策是以牺牲国家财政收入为代价的,其负面效应日益突出。首先,导致资源分配效率下降,高素质的劳动力、技术等资源常常以很低的成本被配置到外企中。其次,外资企业利用特殊优惠与强大实力,不但较容易地获得了市场垄断地位,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面临不公平竞争,而且其利用垄断优势对我国部分产业实行产业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已威胁到了我国的产业安全与可持续性发展。另外,一些利用外商优惠政策搞“假合资”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八)外资来源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外资的来源主要集中于亚洲地区,特别是我国香港地区。2009年,我国香港地区对内地直接投资539.93亿美元,占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比重的59.9%。而从美国、日本和欧盟引进的外资比重却很小。日本对华投资在2002-2006年凭借中国入世的契机高速扩张,其5年的投资总额相当于之前15年的日本企业对华投资之和,而在2006年之后,日本企业对华FDI全面放缓,2009年只有41.17亿美元;欧盟对华投资这几年处于波动时期,据欧盟官方统计,2007年欧盟对华投资20亿欧元,仅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0.5%,2009年实际投入外资金额59.52亿美元,同比下降8.76%;美国对华投资在2002年达到顶峰,为54.24亿美元,此后连续5年下降,2009年稍有回升,达到35.76亿美元,同比下降21.97%。

二、提高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效果的对策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国际化及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升级,我国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投资环境,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但更应当注意的是,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调整和改进利用外资的政策,不断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效果,以此适应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利用FDI的规模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相适应,均衡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的流入与流出。在引进外资规模上,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发展阶段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如我国在经济高涨阶段,尽管对资金的需求会很迫切,但更要慎重决策,决不能不考虑经济内在需要而盲目扩大引资规模,应将每项引资视同一笔交易,计算其交易成本,如果FDI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就要坚持引进,否则就拒绝;同时,引资规模还应结合国内不同市场的竞争程度加以综合考虑。对一些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技术又较为成熟的市场,应尽可能采取宏观调控政策,避免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以减少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比如日本历时20年,分5个阶段来开放资本市场,每个阶段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与企业竞争力,慎重选择开放部门,对本国的弱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部门加以严格保护,以防止外国资本的冲击。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综合考虑FDI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面对FDI集中汇回的可能性及对我国经常账户顺差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投资利益的变动趋势,尽快建立一套完整机制,对其总量和结构比例进行统计监测;另一方面外汇局要把握外商投资的总体及平均利润率水平,在制定政策时应合理引导外资企业均衡地流入流出,可适当促进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鼓励成熟行业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对外输出资本,实施产业的国际转移。

2.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注重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12174.37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5.16%。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4.07%,因此应当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FDI。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立足于发展自主型民族产业体系,以培育我国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目的,避免对其过度依赖。一方面,要进一步鼓励、推动外资企业对外贸易的加速发展,并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对外资进入要逐步提高技术含量的壁垒,鼓励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利用其溢出效应推动技术进步,严格限制低技术含量、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外资的引进,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引进,使我国外资引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第二产业中.特别是工业领域,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与技术水平为中心,重点培育国家比较优势产业的升级,努力发展国产品牌,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位,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主体,这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里有自己的产品、技术,要具备自主创新的不竭源泉,对跨国公司转移的先进技术和技术外溢程度,不能过分依赖,战略性技术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只有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才能真正避免危

害我国经济安全的现象发生。而且,我们要特别注意建立面向市场、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的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走自主开发创新之路。

3.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由于我国目前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偏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了外商投资的绝大部分,因此,一方面应当引导FDI更多地投向第一产业,进而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以促进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应当引导FDI投向第三产业。众所周知,服务业在许多国家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达60%,而我国尚不足3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大,金融、保险、电信、流通等行业的跨国并购已成为推动跨国投资的主要力量,技术密集型行业特别是服务业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动主体,随着取消或减少地域和所有权的限制,中国服务业必将成为跨国公司激烈竞争的平台。对此,应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范围,放宽准入限制,除了加大对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投资力度,还需尽快推进其改革,将其中以国有企业为主、垄断性强、缺乏竞争的行业尽快推向市场,增强其竞争实力。同时,要注意加强对第三产业的引导与调控,要转变目前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和一般社会服务业的非均衡现状,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导向,在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进程中主动出击,通过产业政策的倾斜鼓励外商对我国教育及科学研究投资,培育技术型人力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提升生产要素的品质,使我国逐步形成发展高新技术的动态比较优势。

4.积极开拓新的引资途径,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当前,引资制度与方式的多样化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资本市场上分享更多份额的重要手段,跨国并购、股权转让也逐步成为外商在华投资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在“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下,要积极探索新的利用外资方式,逐步适应国际资本证券化的趋势,可根据经济需要适时吸引国际证券投资。利用金融创新手段,提高资本市场的国外资本吸纳能力,为外资参与国内企业的跨国并购、重组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直接投资方式上,除了传统的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以外,还应积极探索采用扩大合作开发、实行BOT(built-oper-ate-transfer/建设一经营一转让)等新投资方式来扩大对外资的利用。同时,要注意避免在某些重要行业中外商投资股份比重过高的问题,以防止出现行业垄断和行业支配。

5.将FDI与区域平衡发展相结合,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不尽完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对滞后的情况,应当把利用FDI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相结合。要推动外商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外资产业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其投资环境及鼓励中西部地区企业与跨国公司形成配套产业群等方面。对此,应注重加强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的“硬”、“软”环境建设,如尽快建立起以产业政策与金融、财税、投融资、就业等紧密结合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产业配套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放宽外商投资西部地区的股份比例和投资行业的限制条件,适当降低投资门槛,不断改善其投资环境和产业配套条件,提高服务水平,为外商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商业机会,最终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快速、健康、均衡发展。中西部地区在争取扩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提升投资的效率,这是实现中西部地区合理有效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6.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从引资到引知的战略转移。在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上,应当将过去偏重于引进资金流量逐步转向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目前,应尽早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适当鼓励外资兼并和收购国内企业,使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得到较快的扩散,并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人,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创造便利条件,促进科技成果投入市场。同时,要特别注意建立面向市场、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的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重点支持一些关键性和基础性技术的创新基地建设,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以各种方式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第6篇: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国际直接投资又称为外商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或对外直接投资。我国把吸收和利用的国际直接投资称之为外商直接投资,是因为我国吸收利用的国际直接投资不仅来源于一些国家,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我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二、辽宁省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辽宁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值虽在个别年份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不断增加。从1990年的2.48亿美元到2014年的274.2亿美元,增长近110倍,平均增长率为21.66%。(如表1)

三、FDI对辽宁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

根据表1的数据绘制出辽宁省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和FDI的序列表可以明显看出,1990~2014年间辽宁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和FDI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由地区生产总值和FDI的散点图也可以看出数据大体呈线形分布,说明地区生产总值和FDI存在线形关系。因此本文决定用时间序列线形模型来研究FDI对辽宁省增长的影响。

以GDP为因变量,以FDI为解释变量,建立简单的一元线形模型:

经济学涵义为:第t年要素投入与第t年经济总量之间满足一元线形关系;b表示要素投入的报酬率,即投入每增长1%时产出的增长率;a作为常数项,表示除之外其他所有要素投入的影响,表示随机误差项。

使用1990~2014年的统计数据(见表1),利用Eviews5.0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模型(1)的回归方程为:

这说明辽宁FDI和GDP有明显的线形相关关系,FDI的增长对GDP的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即FDI每增长1亿元人民币,辽宁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长14.351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FDI的流入对辽宁省经济总量的增长产生了较大的正面作用。

四、辽宁进一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投资环境是外商投资决策中极其关键的影响因素,投资环境的好坏决定了东道国与外商投资相对的竞争地位,东道国较高标准的投资环境会增强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虽然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辽宁吸引外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辽宁的投资环境与广东、上海相比,差距还很大,有待进一步完善。为了进一步改善辽宁的投资环境,应该同时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

(二)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第7篇: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工业环境污染;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2-0024-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涌入我国,对我国的生产创新,产业升级,技术改进以及劳动力就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一些污染密集型行业从西方发达国家转移到我国,造成了对中国工业环境污染的恶化。统计数据表明,流入中国的FDI超过七成进入了制造业领域,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的FDI增长较快,而这些行业正是我国工业环境的主要污染源。1979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仅为0.86亿美元;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达527.43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当年全球吸收FDI最多的国家。截至2004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8941家,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01亿美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球第二位。据外资快报统计,2011年1~11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086家,同比增长3.2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37.69亿美元,同比增长13.15%。中国大力吸引外资的同时,FDI带给中国的环境压力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工业“三废”的排放和产生量逐年递增,工业环境逐渐被破坏,如何全方位保护环境,实现环境要素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今后利用FDI的政策取向和重点目标。

本文采用我国近二十六年的经济统计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以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为指标,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工业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透视各指标对我国工业环境污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工业环境污染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有正效应的现有理论,Eskelang和Harrison(2003)通过对4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认为外资企业明显比国内企业排放污染物少得多,提出了“污染光环”假说,即外商直接投资把先进的技术引进东道国,导致东道国治理污染技术的提升,并提高了环境标准,从而减少东道国的环境污染。

黄菁(2001)对中国217个城市2003~2006年的工业污染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以及FDI与环境监管之间的影响等。实证表明,FDI通过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对我国的工业污染治理和环境状况改善具有有利影响。郭红燕,韩立岩(2008)运用中国1992~2006年的数据进行计量检验,总结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技术是影响中国环境污染的三个决定因素。经济扩张促进了污染排放,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降低了污染排放。此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宽松的环境管制,其具有“污染避难所”的效应特征,但中国尚未成为世界的“污染避难所”。张彦博,郭亚军(2009)认为我国FDI的存量增加所导致的经济规模扩张和经济结构的严重污染化使污染排放恶化,而FDI导致的技术转移促进了正面的环境效应,同时我国存在工业污染的区际转移,主要是因为中国各个区域环境管制程度不一。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有负面效应现有理论,JieHe(2005)的污染天堂假说认为,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跨国公司会把具有污染性的生产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资本也会随之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进而采取中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FDI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得出FDI增加1%,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增加0.098%,FDI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转换引起的污染排放的增加抵消了FDI对环境管制影响所引起的污染减少。

陈凌佳(2008)利用2001~2006年度中国112座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FDI对我国整体以及不同区域的环境影响。证实了FDI对我国环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一个百分点,工业二氧化硫污染强度增加0.0587个百分点。沙文兵、石涛(2006)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1999~2004年度的面板数据,以工业废气排放量为因变量进行计量分析,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苏振东、周玮庆(2010)采用了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2~2007年的年度数据与已有研究相比,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方法,指出FDI对我国环境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就全国总体情况来看。FDI流入每增加1%,环境污染的程度就增加0.035%。王冬梅、何青松(2010)借助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关系的理论,运用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对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成显著性正相关,外商直接投资提高1%,污染水平就提高0.056%;长三角地区GDP与环境污染成正相关,长三角地区的GDP每提高1%,受污染程度则提高0.467%。

综上所述,针对FDI对环境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两个观点:一类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一方面提高了东道国人们的收入水平,使人们对环境健康的要求也上升,环境改善投资也加大。另一方面先进的技术使得东道国治理污染的技术有所提高,处理污染的标准也上升。第二类是支持“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FDI的涌入对东道国的环境有破坏作用,成为外国重污染企业的避难所。但以往文献大都选取环境污染的某一指标,如单一废水或废气的排放量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没有综合考虑环境污染的三个因素(废水、废气、废弃物)的排放与产生量,本文将选取工业废水、工业废气以及工业废弃物三个因素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计量分析,考察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环境的影响。三、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基本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19.56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057.35亿美元。期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资实际利用额有所波动,从1998年的454.63亿美元下降至2000年的407.15亿元。此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则逐年递增(见表1)。从1985年到2011年11月,累计外商投资项目732 003个,实际利用外资11480.46亿美元。

同时,尽管FDI在空间结构上的分布有所改善,但东部地区仍占据着的绝对优势。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差距十分突出,2010年我国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实际利用外资前五位的是:江苏省5081亿美元,广东省4213亿美元,上海市3394亿美元,浙江省1832亿美元,辽宁省1476亿美元,共15996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数的59.12%。而利用外资最少的、青海、宁夏、贵州、新疆五省,只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0.595%。

四、我国工业环境污染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环境不可避免受到了的影响。自1985年以来,“三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投资的增加,环境压力也不断增加。

(一)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增长

我国工业废水的增幅比较显著,虽然其间有阶段性的回落,但是总体上快速增长,从1985年的2574009万吨增长到了2007年的2466493万吨(见表2)。自2007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废水处理能力也有所提高,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374732万吨,比上年增长1.3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2263587万吨,比上年增长2.4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32%,上升了1.08个百分点。

(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稳步上升

我国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稳步上升,从1985年的73972亿标立方米到2010年的519168亿标立方米,平均增长率为23.15%。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处理废气的能力也不断提高。2010年,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各项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大气环境得到改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85.1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 864.4万吨,比上年减少0.08%,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为3 304.0万吨,同比增长14.33%。烟尘排放量为829.13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为603.2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2.18%和0.18%,工业烟尘去除量38 941.4万吨,同比增长18.55%。工业粉尘排放量为448.7万吨,同比减少14.3%。

(三)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呈递增趋势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从1985年的48 409万吨到2009年的203 943万吨。201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达到240 944万吨,同比增长18.14%。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498.2万吨,同比下降29.88%。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情况较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为161 772万吨,比上年增长17.0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7.14%。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为57 264万吨,比上年增加20.59%;处置率为23.77%,比上年上升0.48个百分点。此外,“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7 785 034万元,比上年增长10.59%。

五、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环境影响分析

(一)模型设定及变量的选择

鉴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环境污染总体水平的影响,此处采用工业“三废”排放总量指标对工业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进行度量。本文选取我国1985~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3个指标来测度我国工业环境的发展,同时采用1985~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分析。并建立工业“三废”与各因素关系的模型:

pollution=β・GDPβ1CLβ2FDIβ3 (1)

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环境的影响,其中变量的选择如下:

pollution代表工业环境污染,其中所包括的fs,fg,fw分别代表我国1985~2010年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见表2)。

GDP指各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β1表示GDP增加1%会导致工业“三废”的排放增加β1%。CL表示居民消费水平,即人均消费。β2表示人均消费增加1%会导致工业“三废”排放增加β2%。FDI指各年我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β3表示FDI增加1%会导致工业“三废”的排放增加B,%。三种变量的数据见表1。

为了进行计量分析,对(1)式进行对数化,得到:

ln(ponution)=lnβ+β1ln(GDP)+β2ln(CL)+β3ln(FDI) (2)

令β0=lnβ,则上式转化为

ln(pollution)=β0+β1ln(GDP)+β21n(CL)+β3ln(FDI) (3)

(二)数据选择

根据数据的可获性,选取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源如下:

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采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全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以及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国内生产总值采用《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居民消费水平采用《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的绝对数,外商直接投资采用《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额。具体数据见表1与表2。

(三)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之前要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不通过数据平稳性检验而直接进行的计量分析,有可能导致“伪回归”现象。所以,本文采用stata10.0软件,用ADF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在检验过程中,截距项constant和趋势项trend的选择根据皆为数据图形,最佳滞后阶数K的确定依据是stata10.0软件中的赤池检验值(AIC),同时选取AIC最小的阶数,然后对各项数据的对数值进行原始数据检验和一阶差分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四)数据的协整性检验

根据表3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所有数据在零阶水平上都不是平稳数据,但所有数据在一阶水平上都是平稳数据。根据计量协整分析,要求数据在一阶水平上是单整数据,从表3可以看出各个数据均在I(1)水平上平稳,所以符合协整检验的要求。本文采用Engle两步法进行分析,首先对计量方程进行回归,然后提取残差进行分析,如果残差满足平稳性要求,就认为这些数据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根据检验结果,数据efs为在5%水平上的平稳序列,数据efg和efw为在1%水平上的平稳序列,说明各数据存在较强的协整关系,可以进行计量关系以及计量分析,检验结果见表4。

(五)实证结果

利用Stata10.0软件对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相关性进行检验,通过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

民消费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与工业“三废”排放产生量的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ln(fs)=12.417+1.186ln(gdp)-1.3341n(cl)-0.103ln(fdi)(1)

(36.75)(5.62) (-4.84)(-3.82)

R2=0.9099,N=26

方程(1)是各个解释变量对工业废水排放量影响的数据模型,R2=0.9099说明曲线拟合较好,模型可以在90.99%的程度上说明废水污染这一现象。同时模型(1)整体的显著性较高,各参数都通过了在1%显著条件下的t检验,这充分反映了各解释变量的显著性。平均来说,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GDP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水排放增加1.186%,人均消费每增加1%会显著导致工业废水排放减少1.334%。FDI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水排放减少0.103%。

ln(fg)0.366+3.1181lh(gdp)-2.758(cl)-0.293(fdi) (2)

(0.80)(10.96) (-7.43)(-6.93)

R2=0.989,N=26

方程(2)是各个解释变量对工业废气排放量影响的数据模型,R2=0.989说明曲线拟合较好,模型可以在98.9%的程度上说明废气污染这一现象。同时模型(2)整体的显著性较高,各参数都通过了在1%显著条件下的t检验,这充分反映了各解释变量的显著性。平均来说,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GDP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气排放增加3.118%,人均消费每增加1%会显著导致工业废气排放减少2.758%。FDI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气排放减少0.293%。

ln(fw)=1.878+2.7951n(gdp)-2.5921n(cl)-0.2481n(fdi) (3)

(4.25)(10.13) (-7.20)(-6.06)

R20.981,N=26

方程(3)是各个解释变量对工业废弃物产生量影响的数据模型,R2=0.981说明曲线拟合较好,模型可以在98.1%的程度上说明废弃物污染这一现象。同时模型(3)整体的显著性较高,各参数都通过了在1%显著条件下的t检验,这充分反映了各解释变量的显著性。平均来说,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GDP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弃物排放增加2.795%,人均消费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弃物排放减少2.592%,FDI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弃物排放减少0.248%。

(六)结果解释

1 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环境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环境(废水、废气、废弃物)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FDI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水排放减少0.103%,工业废气排放减少0.293%,工业废物生产量减少0.248%,且对三者影响均显著。这说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可能会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工业“三废”排放量与产生量的增加,但同时,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带动经济增长以及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会引起国家对能源的利用以及环境治理的重视,随着全国工业废水与废气治理设施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废弃物利用及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工业废水排放的达标量不断提升,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及粉尘的去除量也不断增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以及“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也逐年提升,所以并不能单纯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一定会造成环境恶化。

2 经济增长对工业环境污染的影响。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GDP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1.186%,废气排放增加3.118%,固体废弃物增加2.795%,并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其原因应该是当经济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相对来说还比较缓慢,环境管制和政策执行能力也还不能与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目前,我国收入水平仍然处于环境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左侧,尚未越过其顶点,这意味着我国工业环境污染程度仍将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持续恶化。

3 居民消费水平对工业环境污染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消费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1.334%,工业废气排放减少2.758%,废弃物产生量减少2.592%,并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虽然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对淡水资源形成巨大的压力,并且都市汽车消费的增加会加剧空气的污染,但随着人们的消费习惯的改变和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环保的消费品以及高品质的生活,从而引导工业企业逐渐重视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工业环境污染的进程。

六、结论与建议

第8篇: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河南;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2―0056―06

收稿日期:2006―08―09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河南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利用外资从1985年的1208万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1626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565万美元上升到87367万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河南的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提升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和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却存在巨大的差距,2003年河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6位,但吸引FDI却排名第14位,存在巨大反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河南省尚需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力度,为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提供外源动力。

一、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的现状与特点

(一)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现状截至2004年底,河南省共有登记注册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600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1486106万美元。平均规模为571.58万美元,其中投资规模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为301家。仅占全部企业的11.6%,体现了河南省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规模仍显过小。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共有外商直接投资企业74家,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总数的2.85%,第二产业共有2035家,占全部的78.27%,第三产业共有491家,占全部的18.88%。第二产业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部门,从投资额来看,情况基本一致,一、二、三产业占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为:1.34%、76.94%和21.72%(表1)。

分时期考察,河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存在变动,表2选取了1998、2001和2004三个年份来进行考察。总体来看,仍然是第二产业吸收了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最低的年份2001年,仍然超过60%,到2004年则高达78.23%。不同的是,第一产业吸收直接投资的比例均比2004年底统计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比例要高,2004年甚至高达4.94%,基本接近国际上对于第一产业吸引外资的一般比例。如果考虑统计口径的因素,比一般比例还要高一些。一个原因是河南省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加大了对:于二第一产业的倾斜力度,二是因为河南省有一些比较大的涉农企业,这也促使外资向第一产业进入;三是本表使用的数据是协议投资,而非实际投资,第一产业的实际投资比例往往较低。

深入国民经济各部门内部来考察,制造业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行业,2004年底企业个数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分别为70.15%和52.53%。其次是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占22.37%)、房地产业(占8.403%)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占5.278%)。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也是企业注销比例最高的行业,截止到2004年。制造业共注销512家企业.占全部注销企业633家的80.88%。体现了制造业是外商直接投资最多也是活动最频繁的部门。

(二)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非均衡分布的特点

1.第一产业利用外资明显不足。表1可见,河南省第一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明显不足,仅为1.34%,这虽然略高于全国第一产业利用外资1.15%的水平,但一般发展中国家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为5%,虽然这里面存在统计口径的问题,在国际上统计外商直接投资时,第一产业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农、林、牧、渔业,另一部分为采矿、采石、采油业,而我国统计时将采掘业计入第二产业从而降低了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即使将采矿业加入第一产业,河南省第一产业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也仅为1.75%,不足2%,距一般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2.第二产业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也是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最频繁的部门。第二产业是河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部门,符合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的一般规律。截止到2004年底,河南省第二产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的76.94%,和全国的68.93%相比。处于较高水平。这一方面说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第二产业比例较高,第二产业既是国民经济活动最活跃的部门,也是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最频繁的部门;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更注重于强调利用我国低成本劳动力的性质。从第二产业部门内部分布情况来看,河南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为52.53%,低于全国60.35%的水平,而河南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却高达22.37%,远高于全国5.09%的水平。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具有高垄断性的行业,换言之,高垄断部门的高垄断收益成为河南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力,这种情况不利于产业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第二产业市场结构的优化。

3.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略显不足且内部存在不平衡。河南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的比例为21.72%,低于全国31.07%的水平,低了近10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总产值比重和全国相比而言,这一比例虽略显不足,但是相对适中的。2004年,河南第三产业总产值比重为30.08%,全国比重为32.01%。由于和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区域相比,河南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尚有差距,因而过度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未必有利。河南第三产业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较高的部门主要在房地产业(8.403%)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5.278%)。这两个行业占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61.17%,另外住宿和餐饮业(2.19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077%)的比重也在2%以上。虽然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尚需要时间,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国际直接投资的60%都是集中在第三产业,与之相比,我国及河南的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1.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间非均衡分布的理论解释。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国际投资部门的重点具有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并继续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这一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可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得到理论解释:(1)配弟一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总是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转向第三产业,这是由产业之间附加价值的相对差异造成的。现实经济中第二产业的附加价值高于第一产业,而第三产业的附加价值又高于第二产业,劳动力便具有由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的趋势,则产业结构的转移也

出现相应的梯度转移趋势;(2)国际投资引力定律指出国际投资部门投向的决定主要取决于行业投资密度的高低。据世界银行统计,1952年世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投资密度平均比值约为4:3.8:3.2,因此,战后国际投资重点必然依次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3)产业内同向投资理论。产业内的同向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某一行业的企业在对外进行直接投资时,也常把资本投向国外的同一行业。国内产业发展由第一向第二再到第三的梯度发展,导致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引起相同的效应。

2.国有经济产业分布的影响。一般而言,国有经济在产业或行业中的分布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变量。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背景,国有经济体系相对成熟,同时通过与外资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国有企业还能享受到国家为吸引外资而提供的一系列税收、信贷和原料供应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成为吸引外资进入的主要原因。但并非所有高国有比重部门都成为吸收外资的主要部门,因为受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指导目录》的影响,在同一部门内部的不同产业也受到较大影响。但总的来看,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如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房地产业同时也是吸收外资较多的部门,但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却是受到较多限制的部门。

3.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经营目的的影响。从河南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性质来看,截止2004年未,外商独资企业725家,占总计的27.88%,而合资和合作企业分别占61.62%和10.35%,合资经营是河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从趋势来看,1995年中外合资企业登记注册为3532家,到2004年为1602家,10间减少了超过一半,而外商独资企业则从1995年的606家上升到2004年的725家。独资倾向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华投资的一大倾向,这一点在河南表现也很明显,一般而言,独资企业更强调将中国作为一个出口的平台,通过大量使用中国的低成本劳动要素,依托其自身较高的生产技术和全球营销途径来获取利润。河南虽然是农业大省,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高,难以成为吸引外资进入的力量,而河南劳动力资源丰富所导致的工资成本低,和河南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高的特点,却为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提供了条件。

4.外商直接投资初始行业分布的影响。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外商直接投资初始分布对后来的外资进入具有强的效应,这一方面在于产业本身的关联,如大量的处于同一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人员调动、商业联动等联系来实现“知识溢出”,相互促进。更重要的是,外商直接投资毕竟跨越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体制和不同的文化制度背景,从而会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而影响其投资和发展,这些信息包括对劳动力市场的动作、东道国外资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策略等,以前的投资无疑能够积累起当地经济和商业环境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减少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

5.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东道国的行业市场发育情况也会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选择,多数文献证实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东道国市场竞争不够充分的结果,也有文献认为当东道国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时,会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抑制效应,但另外的研究认为已经形成垄断效应的行业对外商直接投资会带来吸引力,因为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兼并东道国的企业而实现快速占领市场的目的。事实上,河南省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相对较小,2004年底河南外资直接投资共2600家企业中,投资规模超过3000:万美元的只有42家,而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就占了33家,这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过于注重短期利益,既不利于技术的获取,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长期调整。

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河南国民经济的贡献

(一)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2004年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增加值为144.2亿元,比2000年的85.72亿元增长了1.68倍,年均增长33.64%。同期全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增长了2.02倍,年均增长40.4%。从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中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贡献来看,2000年到2004年五年间,河南省分别为7.43%、6.87%、6.67%、6.56%和6.18%,而同期全国则为23.98%、25.16%、25.98%、27.62%和27.81%。和全国相比,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存在两方面的明显不足:一是贡献率过小,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在10%以内,而全国则高于20%:二是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全国则为上升趋势。

(二)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2004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099.38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经济为169.31亿元,外商贡献率为5.46%。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贡献率尚比上年的5.39%有所增长,并且比2000年2.69%的贡献率高了一倍,但低于1995年的7.86%的水平。全国情况来看,2004年外商投资经济对全社会固定资产的贡献率为9.89%。就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而言,2004年全国比上年增长了41.94%,河南省则增长了35.96%,仍然落后于全国指标6个百分点。而且,就全国各地区情况而言,全部“三资”企业对总资产的贡献率河南在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25位(图1),这与河南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序是极不对称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近年低于往年的情况,一个解释是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更注重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所涉及到的科研及技术并不需要过多的固定资产投资。

(三)对工商税收的贡献2004年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利税总额为50.51亿元,而河南省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税总额为794.78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的贡献率为6.36%,相比之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贡献率为49.04%,集体企业为11.44%,私营企业为19.49%,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利税的贡献最低。从全国情况来看,产品销售税金和增殖税两项,“三资”企业的贡献率为16.62%,二者虽然并不完全重合,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商税收的贡献率仍显不足。

(四)对出口贸易的贡献外商投资企业在国际市场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和渠道,所以为出口商品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特别是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对出口商品的贡献率更大。由于政府在审批外商投资项目时,除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属于既是国家鼓励又是国家急需的产品,可以全部在国内销售不受限制外,对于一般产品,均要求投资者做出产品全部外销或至少70%以上外销的承诺,否则不予批准,这种规定在客观上决定了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较高的出口贡献率。2000年以来,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

总额的5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表3),然而观察河南,情况不容乐观,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额仅16.87%,且在2000年以来呈逐年递减趋势(表4)。

(五)对城镇就业的贡献2004年,河南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为14.87万人,比上年的14.04万人增加了0.83万人,从其所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比例来看,2004年为1.71%,比上年的1.67%仅提高了0.04个百分点,基本持平。但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工业增加值、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出口贸易的贡献来看,这已经是较好的表现.而上述各项指标均处于下滑趋势。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为15.16万人,对城镇就业的贡献为1.76%,这样看来,就业方面基本趋于稳定。但与全国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对城镇就业3.90%的贡献率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从趋势来看,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对城镇就业的贡献一直呈上升趋势,2000年到2004年分别为2.77%、2.80%、3.05%、3.37%和3.90%,相较之下,河南在这方面仍有不足。

(六)对地区平衡发展的贡献 以人均生产总值来粗略的度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则2004年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是郑州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233元,其次是济源市,为18417元,最低的是周口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912元。从图2可见,除矿业城市资源存在较大差别外,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趋势线与实际利用外资走势线基本一致,各地区生产总值走势线和实际利用外资走势线也具有大致相似的关系。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经济发展存在重要影响。

三、加大吸引外资的产业导向性政策建议

(一)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对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从河南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产业的实际比重下降,使得产业结构偏差变得突出。目前,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中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比重较之以前已有所上升。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则相对下降。如表1和表2所示,虽然截止到2004年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投向第一产业的比重仅为1.34%,但当年新签协议投向第一产业的比重却高达4.94%,已经体现了这一变化。但河南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与河南当前的产业结构之间仍存在差距,因此应该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对降低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这不仅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二)引导外商增加对重加工业的投资,相应地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 目前外商对河南工业的实际投资中,大概有65%的“三资”企业分布在消费品工业,重工业只有35%左右。2004年,河南重工业中“三资”企业工业增加值为80.23亿元,占河南重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3.27%,特别是在重工业内部,重加工业比重较低,规模以上“三资”企业中,重加工业“三资”企业为91个,占全部规模以上“三资”企业的21.26%,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4.33%。但是,河南甚至全国的情况却是,消费工业的产品相对过剩和生产能力闲置相比重工业却非常突出。“十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适度重型化,加强重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相应控制消费品的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因此,需要引导外商对工业的投资更多地转向重加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部门,相应地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比重。

(三)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第一产业倾斜,包括向涉农第二产业的倾斜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强调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更强调产业发展与资源要素禀赋的结合情况。河南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同时也是农业大省,农业产值居全国第二位,第一产业从业人数达3245.6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58.09%。但河南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存在不平衡性,农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08%。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向第一产业的倾斜力度,有助于河南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有效的促进第一产业的市场化水平。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向第一产业的倾斜有两条思路,一是直接向第一产业投资,二是向涉农第二产业投资,特别是那些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公司+农户”型的涉农企业,加大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的发展,在促进第一产业发展的同时,拓展产业链条,密切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

(四)引导外商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利用外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引进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缺口,促进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进步,从而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除了大型跨国公司外,目前外商投资过度集中于一般加工工业,而一般加工工业中,有些是生产能力过剩和竞争激烈的产业,包括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重复建设、引进的产业。外资的大量涌入,加剧了这些产业的过度竞争,造成对国内市场和国内企业的强烈冲击,致使部分国有一般加工企业的处境十分困难。目前,外资工业虽然在机电工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对河南省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外资企业同时在加工工业中占有更高比重。而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具有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趋势,因此应利用这一趋势,进一步重视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引导外资更多地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比重。

(五)引导外商增加对薄弱的第三产业投资,减少对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投资 外商对河南省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这和全国的情况非常类似,从而导致外商对第三产业投资波动比较大,并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不良影响。在经济扩张时期,外商对房地产和社会服务的直接投资高度扩张,往往导致整个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在经济相对紧缩时期,外商对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直接投资迅速收缩,导致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大幅度下降。由于第三产业中投资结构倾斜现象的存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的外商投资大幅度波动会直接造成整个第三产业的大幅度波动。显然,只有当第三产业外商投资结构过度倾斜趋势得到逐步改变后,外商对第三产业投资的周期性波动现象才会明显减少。第三产业中,目前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低的部门,如金融、保险、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和文化艺术等。多数属于层次较高的服务部门,要提高其发展水平,必须通过相应的外资产业结构导向政策,引导外资合理地向这些行业投资。

(李恒电子信箱:hdlh@henu.edu.cn)

第9篇: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优化

一、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现状

河北省引进外资中,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一直较小,其金额与当年外商直接投资总值的比例均未超过4%。如2007年第一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4138万美元,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2%,其利用外资规模与河北省是农业大省的情况很不相称。

从河北省利用外资的产业分布看,在第二产业即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建筑业所占比重过大,平均占到总额的80%以上。

但在第二产业中,河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布并不均衡,外资主要投向制造业,如钢铁、食品、化工、医药、纺织等行业,而采掘业和电力、燃气及水部门所占份额很小,如:2007年投入到制造业中的外商直接投资为188582万美元,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金额的78%,占第二产业的93.6%。在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比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大得多,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改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比重逐步上升,最近几年成为河北省整个制造业的外商投资热点。

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相比较,占外商直接投资总值的比例有所提高,平均保持在13%左右。在第三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投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5个行业领域,教育业、金融业、卫生和社会福利业等其他8个行业所占比例较低。随着入世承诺的不断实现,我省服务业的门槛不断下降,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宽,除房地产行业外,其他行业领域投资金额变化剧烈,交通运输业所占比例不断下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所占比例出现大幅上扬,2007年达到2435万美元,但主要分布格局没有发生重大改变。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以及随之而带动的市场竞争和政府引导规范可以分别从合理化、高效化、高度化三个方面来提升产业结构,使其达到优化的目的。

1.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导和规范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通常只能由政府的规范和引导来完成。因为目前,基础产业存在投资额大、建设周期较长、投资回报低、投资回收期较长等特点,己成为制约我省产业结构优化的“瓶颈产业”,很多境外投资者不看好我省的基础产业。

因此,只有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让适当的外资进入适当的地区,才能够有效地加强该地区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与联系,使其结构合理化,进而有力的推动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

2.外商直接投资下的市场竞争促进产业结构高效化

外资的进入会集中在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地区,这些产业就能够得到较快的发展。同时,成熟的外资企业进入后,会通过市场作用加剧国内企业的竞争,将低效率的企业从本行业中淘汰出去,从而优化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高效化。

3.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

一定量的资金直接流入缓减了省内生产建设资金的不足,利用这些资金可以优先购买世界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进口高等级的生产原料。而且,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带来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对新技术的积极消化、吸收、创新和扩散,来提升技术水平,优化技术结构,从而使产业结构系统在技术进步作用下,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演变,即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或者说是高级化。

三、河北省引进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为了提高河北省利用外资的实效,加强外商直接投资对三次产业的拉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加快河北省经济发展步伐,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效应。

1.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建立良好的、完善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资的基础条件之一。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南方城市相比较,河北省无论是投资硬环境还是投资软环境都相对较差。且每年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也相对较低。因此,河北省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度。

2.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引导

目前河北省对外资的利用仍然比较注重对外资数量的扩张,而对外资质量的关注较少。对外资的利用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趋势以及区域的资源、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行调整和引导,使外资可以投向符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方向的产业或部门,更好的发挥外资在一个地区的所产生的影响效应。政府部门也应该根据发展需求,有重点的、科学的制定经济政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外资投向,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

3.改善河北省各地区外商投资的不均衡性

投向河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11所属市中石家庄、唐山、廊坊、秦皇岛等地区,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金额比重较小。因此为均衡发展河北省各个地区经济,应在鼓励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特色工业,扩大外资投资领域,加快各地区基础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充分借助三大港口优势,加快港口腹地经济发展步伐,并整合各地区资源,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加大与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经济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促进河北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海.论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的产业机构调整.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3年

[2]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省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08

[3]河北省统计局.2003-2007河北省经济年鉴[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