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乐音符基础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音乐内心听觉声乐表演音乐意象
一、音乐内心听觉
“音乐内心听觉”一词已为音乐界所熟知。“作为音乐听觉特有的表现形式,音乐内心听觉是一种不依赖音响,仅凭记忆表象和思维而准确地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①它是人在音乐活动中音乐音响刺激积淀在内心之后所进行的声音造型能力。音乐内心听觉使音乐意象从记忆或想象中迸发出来,供内心听赏。
如同画家作画前先在头脑中形成作品的构思和布局、戏剧表演者表演角色前在头脑中形成角色形象一样,音乐家们在创作和表演前都要通过音乐内心听觉进行充分的准备。指挥家面对总谱用内心听觉去听和理解音乐,在头脑中再现出完整的音乐音响,不用乐器演奏似乎也“听”到了完整音乐,从而充分地掌握音乐作品,乐队在这样的指挥家的指挥下常常生气勃勃;歌唱家在演唱出台前常静坐,作内心歌唱,在内心听觉的提示下引发声音的想象,以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要演唱乐曲的规定情景中;弦乐演奏家在演奏过程中,会通过内心音准衡量演奏乐器发出的音响高低,听到某音略有不准就通过迅速微调手指位置来调节音高;作曲家能够将头脑中的音乐以乐谱的形式记载下来,贝多芬在耳聋之后尽管无法聆听音乐音响,仍创作出许多伟大的音乐作品,他就是凭借音乐内心听觉,以他耳聋前在头脑中储存的鲜明稳定的音乐听觉表象为基础,在内心中听到自己谱写作品的丰富音响,以完成音乐创作。要正确地领会理解音乐、从事音乐艺术实践,就必须具有敏锐、精确而系统的音乐内心听觉。
对声音造型的感受和记忆能力是一般音乐专业人员所必需具备的,而对于从事作曲、演唱等声乐活动的人,还必须注意音乐内心听觉的运用。
二、声乐表演是运用音乐内心听觉进行有意识创作的过程
“一切声乐技能与技巧都是靠自己的意识来统治发声器官,按照意识预定要求进行动作的结果。”②人的意识有自觉性和能动性的特征,它不仅能反映客观现实,而且还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现实。意识用于声乐表演,能够控制人的呼吸、发声器官,改进发声方法,令人唱出优美的旋律。“一个正确的意识和一个坚定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歌唱与发声的发展变化规律,能够指导和帮助歌者达到预期的目的。”③“当歌唱者心里想到一个要唱的母音时,他的发声器官就会下意识地进行自动调节。在形成那个母音时,包括唇、舌也随着变化。”④音乐内心听觉是声乐表演中形成正确意识的必要条件,对于演唱者可以起到提高音准能力、加强抗干扰能力、调整发声方法、保护发生器官等作用。声乐表演就是运用音乐内心听觉进行有意识创作的过程。
1.音乐内心听觉可以帮助建立正确的音乐意象
在声乐教学中最常用的一句话是“在你歌唱以前先想到那个要发出的声音”。为了歌唱时能发出优美、动听的歌声,在演唱前演唱者首先要建立起歌曲的声音概念,在内心准确地树立歌曲的音响形象。也就是在头脑中有意识地通过音乐内心听觉建立一个正确的音乐意象,从而按照音乐意象有意识地指挥控制呼吸、发声器官协调动作,即音乐内心听觉通过音乐意象对身体各器官发出指令,指导歌唱。
2.音乐内心听觉可以提高听辨、唱准乐曲的能力
演唱者如果有良好的音乐内心听觉,可以构建起正确的内心乐音音高和完善的调式音高体系,为准确地听辨、唱准乐曲提供前提条件。反之,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欠缺的演唱者常常会很难听辨乐音,无法借助内心的音乐意象记忆来区分乐音音高关系,最终导致歌唱的调高偏离,音程混乱。“在唱歌的时候,你不能毫无准备地就把字念出来。在发出声音之前,必须对母音和子音的音质和音量,有充分的思想准备。”⑤这种“充分的思想准备”,就是演唱者利用音乐内心听觉,选择、判断发出声音的音高、音质的正确性。良好的音乐内心听觉能提高演唱者听辨乐音、唱准乐曲的能力。
3.音乐内心听觉可以增强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歌唱环境中外界的乐音声响的听觉刺激和噪音声响的听觉刺激都会对演唱者的生理、心理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有经验的歌唱家在庞大的管弦乐队、合唱队的强烈音响覆盖下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时,仍然能靠内心听觉指导自己的歌唱。相反,没经验的演唱者常常会被音响的压力所干扰,使听觉、感觉和发声状态失调,感到眩晕、怯场或拼命叫喊。内心听觉把演唱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歌曲的音乐意象上,不因外界的干扰打乱正常的演唱,使演唱者能够发挥出平时熟练的演唱技巧,从而避免了演唱者因失去信心而造成失败。
4.音乐内心听觉可以帮助调整和改进发声方法
塑造优美、动听的歌声是声乐表演的基础。演唱者发声的声音概念是否正确,发声时的生理活动与内心听觉是否统一,是塑造优美、动听歌声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声音概念即声音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发声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确立的一种关于具有观念性音响特征的内心听觉。“通过想象所形成的内在听觉,总是不自觉地预先支配着声音的吐法。”⑥凭借正确的声音概念的帮助,调整和改进发声生理状态和发声技能,是声乐表演获得成功的重要手段。
5.音乐内心听觉可以提高练习效率、保养发声器官
与所有的乐器相比较,人的声带是最娇嫩和最脆弱的。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在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讲学时曾说,“我们应该经常力求像一位器乐演奏家那样去演唱,但声带不是一种乐器,它会疲劳。因此,为了节省使用声带,我们常常不得不在内心去练习。例如,你可以安静地坐在你的房间里练习三连音。在脑子里一遍一遍地过去,想这些音,但不要多哼它们,最后,你会在你的头脑中得到它们,没有过分运用你的嗓音就会知道这些音将在哪儿。”⑦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也认为:“在练习一首新曲目时,首先要仔细看谱子,在心里唱,哪儿该怎么用嗓儿,哪儿该怎么处理,都要在这时基本解决掉。最后,哪儿心里不托底,放开声试几下也就完了。不能像有些人那样从头到尾拿‘嗓儿’陪着练。”⑧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运用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练习可以保养发声器官,节约用嗓,使嗓音保持新鲜,避免声带过度疲劳,提高声乐训练的练习效率。“花在设计得很聪明的练习上的每一分钟都会使嗓音更好,任务也更容易完成。”⑨
三、音乐内心听觉在声乐表演中的运用方法
音乐内心听觉在声乐表演中指导着演唱者的练习和演唱。演唱者在练习和演唱时精神高度集中,有意识地、带思考地倾听音乐,用耳朵去辨别歌声的色彩和质量,感受所唱的每一个音、每一乐句和乐段与整首乐曲音响效果的联系和统一,并且把头脑中想象的音乐音响效果通过练习和演唱再传达给听众。下面介绍音乐内心听觉在声乐表演中指导歌唱的一些具体方式。
1.运用音乐内心听觉进行歌唱前的准备
拿到一首声乐作品,演唱者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仔细读谱。通过读谱从声乐作品的整体上去感知谱面上的音乐信息——音符符号形式、表情记号、演唱方法等一切标记。对于谱面记录的音符的音高、音色、力度、时值等要素精确地辨认,在头脑中转化为音乐意象。演唱者要对声乐作品的整体音响运动有预期的音响效果,在头脑中逐步地听到从粗略到精细,从模糊到清晰,从浮动到稳定的声音,最后形成对这一声乐作品的系统的、固化的音乐内心听觉。这是一个反复构思琢磨的过程。只有对作品的音响效果胸有成竹,并在技术上充分准备后,演唱者才能很好地把这首作品的音乐音响通过歌唱付诸实现,外化出来。
另外,在歌唱前的准备过程中,用钢琴弹奏伴奏部分时,用内心听觉想象出旋律;反之,在弹奏旋律部分时,用内心听觉想象伴奏部分。如不用钢琴弹奏,看谱分析研究作品,就应该头脑中运用内心听觉默默进行歌唱。
2.运用音乐内心听觉在歌唱过程中进行控制和调节
歌唱活动对发声技巧、技能的要求与人的一般发声生理习惯不完全一样,需要人的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对身体各呼吸、发声器官进行有意识的调控,它受各种心理现象的支配和影响,尤其会受到音乐内心听觉的控制和调节。
为了准确地把握、表现声乐作品的内容、情绪和风格,演唱者要体会歌唱时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充分调动自己头脑中的音乐意象,预先在头脑中设计好歌唱的声音色彩、力度和响度。歌唱时依据这些构思好的音乐意象诠释歌曲。如演唱愤怒,用明亮、激动的嗓音;演唱痛苦,用悲戚、黯淡的嗓音。
音乐是在一定的时间中进行的声响活动,在时间上具有连贯性。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应最大限度地追求歌声的连贯,在演唱时不能停下来想一个音或一段乐句的唱法然后再唱,必须提前一定的时间在头脑中塑造歌唱的音乐意象。在演唱过程中头脑永远不是静止的,思想总是走在前面,在还没换气时思想上已经换了;唱出某一字、某一音前思想上已做好了唱的准备;在歌唱前一乐句的同时,心里已经为后一乐句做好了音乐意象准备。
人们听自动节奏乐器的演奏往往觉得呆板。同样,在声乐表演中,仅仅把旋律按拍子准确地唱出来是不充分的,必须唱得有激情,有活力,能打动人心。为了使歌唱达到一定的活力效果,演唱者在歌唱实践中要恰当地掌握声乐作品的正确节奏和速度。内心节奏直接反映在外在的演唱节奏上,这就需要演唱者首先从内心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也就是说演唱者要在心里能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否则就很难掌握到音乐作品的节奏和速度活力。
3.运用音乐内心听觉解决声乐表演中的难点
声乐表演中的某些难点也可以依靠音乐内心听觉的指导来解决。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半音阶式的经过乐句是最难唱的。正如《歌唱艺术》中所介绍的,要把半音音阶唱得非常准确且有把握,要先在脑子里确定某一音阶的第一个音和末一个音,然后把音阶分成两个、三个或四个音符一组的许多组,在头脑中数拍子,使每组的第一个音和小节的重拍吻合。唱半音音阶时,把音阶在乐器上弹出声响,在演唱者的头脑中留下音响印象,形成所要唱的音乐意象,然后再开口练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总之,“用心去歌唱”。歌唱前演唱者应充分调动音乐内心听觉,精神集中、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在头脑中构思出要歌唱的声音形象。在发出音响之前,在头脑中必须对音质有清晰的音乐意象。开始歌唱时要将全部精力、意识、心态、形体贯注到声乐作品中,融合到音乐表现里,要努力使自己的歌声与预先构思的歌唱音乐内心听觉相符。如果预先构思出的歌唱音乐内心听觉的声音形象是正确、完美的,歌唱的声音又能与之相符,那么演唱者就真正获得了正确、完美的歌声。这样才能准确地、创造性地表达音乐作品,拨动听众的心弦。
注释:
①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音乐教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240页.
②③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④⑤⑥薛良著.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88—89页.
⑦程淑安译编.卡拉斯在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讲学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钢琴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融入钢琴的价值
(一)促进学生音乐感悟能力的提高。音乐具有很强的互通性,学生在学习钢琴基础知识的同时,就要学习与音乐有关的知识,这样有助于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会逐渐接触到音乐音律,教师会引导学生对钢琴的和声和旋律及进行深入的研究,就会激发出学生对钢琴的浓厚兴趣,那么学生在后期就可以很好的掌握钢琴伴奏曲的编配。
(二)促进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如果学生想要学好声乐,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很好的音乐节奏感,而且对于整个乐曲中每一个音符,学生都要准确的去把握。这两点要求需要学生在长期的音乐训练当中逐渐培养。学生通过钢琴弹奏的练习,有助于音乐节奏感的养成,这对于以后的钢琴学习来说是非常坚固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融入钢琴的策略
(一)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学前教育专业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前都没有接触过钢琴,因此也就没有受过有关钢琴的专业训练,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其对于钢琴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阶梯式的教学方式。对于钢琴基础知识的教学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钢琴基本演奏的技巧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要尽可能详细和深入,给予学生耐心的讲解。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进步,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充满信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因为这个专业的学生将来都会使教育者,需要具备很强的钢琴综合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融入钢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钢琴作品的伴奏类型进行详细的讲解,要尽可能提高学生的伴奏能力,使学生通过儿歌的类型编配出合适的伴奏。学生对于钢琴作品的欣赏能力也比较重要,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当学生们听完钢琴作品之后,可以让学生将自身的感悟说出来。
(二)将钢琴的练习方法不断被规范。演奏钢琴的时候,学生要具备很好的思维协调性以及综合性,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付出体力,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思维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学到钢琴作品中的精华部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于钢琴的正确演奏方法要给予高度的关注,花费长时间去练习。学生要掌握弹钢琴的技巧,对钢琴作品的每一个音符要给予一定的重视,练习需要集中注意力,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能三心二意,对练习的思路要十分明确,对于弹奏的姿势和手势的变化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当学生姿势或者手势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指示,让学生迅速调整过来,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钢琴弹奏的习惯。
(三)促进师生互动。现阶段的学前专业学生缺乏基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挫折也缺乏抵抗性,他们还具备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钢琴基础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算是比较薄弱的一项,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又比较繁复,这样学生就没有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钢琴的练习,这样下去,学生对于钢琴学习就没有了兴趣,针对这种现状,教师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针对学生的练习钢琴的情况进行指导,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过多的进行批评和训练,使学生对学习钢琴充满信息,以防他们对钢琴的学习产生畏惧感和排斥感。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钢琴教师,需要他们具备渊源的专业知识,他们个人的人格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使师生关系融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句鼓励的话,或者一个肯定的眼神,对学生都会起到很大的影响,这也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使钢琴教学活动顺利实施。
(四)重视因材施教。目前钢琴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钢琴课对于他们来说是必须要学习的科目,钢琴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专业的钢琴人才,而是使学生在未来从事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是一个称职的钢琴教师。但是每个学生的钢琴基础都是不同的,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的教育,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钢琴的学生来说,要注重钢琴基础技能的训练,而对于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可以尝试让他们进行钢琴作品演奏的训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融入钢琴的价值与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希望可以对我国学前教育提供有效的帮助,为我国培育出更多全面的教育领域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129-132.
[2]刘静.即兴伴奏和声学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众文艺,2013,(24):228.
【关键词】声乐教学 语言 歌唱
声乐的概念,亦称艺术歌唱。是运用艺术化的语言(歌唱语言)与科学化的歌喉(艺术嗓音)相结合,塑造出鲜明生动,悦耳动听的听觉形象――歌声,来表现语意高度凝炼的歌词(诗或词)以及典型化,情感化的旋律音调(音乐语汇),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并进行二度创作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简言之,声乐――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
一、声乐教学语言的生活化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训练内获得正确的歌唱方法,老师的教学语言就必须要精练而准确,又要简明易懂言简意赅,在教学中既要一语中的,又要对症下药,使教学有针对性,又能马上解决矛盾冲突,使学生马上能很快地理解教师提出的要求,并加以改正。教师的语言可以把专业化的语言变成通俗易懂的比喻。如:“把口盖打开”,学生未必理解,打开的程度是多少。对于幼小的学习者来说肯定是无法理解的,这时教师将这一语言换成“感觉你在咬一大口苹果”,学生立即会从生活中的点滴,充分发挥想象的完成“口盖的打开”;对于稍大一点的学习者来说,可把这一专业术语说成“运用半打哈欠的感觉来演唱”。这样学生马上能从教师的语言上获知,应该怎样掌握。如“气息下沉”。大多初学者是根本无法掌握和运用“气息下沉”的,教师这时换一种说法,“感觉你现在抬着千金的重量”,学生这是会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很快将抽象的“气息下沉”体会到横膈肌的力量。所以,精练准确的教学是建立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上的,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发展自己的教学语言,就能达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的教学效果。
二、声乐教学语言的示范性
教学语言本身具有示范性的特点,而示范的前提一定是要规范。优美的语言在教学中能带给学生深刻的感受和记忆。在声乐教学中要坚持以规范性为主,只有规范的示范,学生才能受益匪浅。
卡鲁索是这样说的:“我们决定的音高是和歌唱声音的音高完全相同的。讲话于是不再是‘语言’而变成‘歌唱’。”说明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言语是至关重要的。我国著名歌唱家――蒋大为也曾经说过“歌唱就是带着音符的朗诵”。那么,在声乐教学中,会经常遇到学生声音畏缩无力的现象,教师常用“圆润、饱满、靠前”等词语来要求学生把声音唱得圆润结实有方向,但这只是一种对声音结果的要求,并没有道出解决歌唱发声问题时所应采取的方法。学生虽然明白,但就是没有感觉,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教师如果机智灵活地给其以规范的语言示范的启发,巧妙地用正确的朗诵来示范,学生随即就会模仿教师的朗诵语言,从而找到气息的支撑点来进行朗诵,然后再加上“音符的朗诵”,这样立刻就能找到腰部支撑的爆发力,使声音前冲而有力,问题迎刃而解。积极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积累,能够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和特色;规范的示范性语言,又能使教学更加富有启发性和层次性。
三、声乐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孔子说:“不启不悱,不发不问。”启发性的教学语言能起到激发思维、举一反三的创造性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勤于动脑、敏捷思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歌唱技巧训练,音乐处理表现,音乐感受和创造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中,启发式至关重要的。当学生在演唱时出现不好的声音时,教师不用立即指出来,教师有意地训练学生有一对灵敏的耳朵,能听出自己演唱时的对与错。如:当学生某一演唱气息偏高时,教师停下来反问一句“你觉得这一声唱得好吗?”学生立即会反思刚才的那一句,当她不能找到原因时,教师可提示,“我希望你的声音出来时是贴住地面的”,学生立即意识到气息偏高。长久这样的训练,学生会有一双灵敏的耳朵来辨别自己正确的声音走向。
学生在歌曲的演唱中更加离不开教师语言的启发。《共和国之恋》这首歌是许多歌者爱唱的一首歌,不仅仅是旋律优美,而更多的是演唱者在演唱时内心的激动。但往往我们的学生不能够感受到歌中描绘的内涵,在课堂上,我把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娓娓道来后,当音乐再次响起时,学生内心涌动,激情的演唱完这一曲。又如我上《故乡的小路》这一课时,我没有在练完声后立即教这首歌,而是我将自己写的一首描绘故乡的诗,配上故乡的图片与背景音乐,激情澎湃的朗诵完后,把学生通过我的语言启发,把她们带回到自己家乡的意境后,再来学习,这使我不用更多地进行启发,学生便发自内心地进行演唱,这样的演唱使音乐得到升华。
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形式,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的,语言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方法、情感和思想感受,声乐确切的文字语言是任何其他的音乐形式所不能与之相比的,因此无论我们训练的声音多么的响亮优美,无论我们的声乐技巧多么的完美,如果离开语言,那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构不成歌唱艺术。正是因为有了准确的语言,使得声乐艺术成为所有音乐形式中最容易把相对抽象的乐音与比较确切的情感表达结合起来的形式,因此无论是在声乐演唱还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都不应忽视语言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字化音乐 教育 理论课程
数字化音乐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乐器编辑、处理制作出来的音乐,数字化音乐是21世纪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高科技时代的21世纪的标志性音乐形式,其体现在教育方面的最大标志是具有强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教育平台。1987年刘健与吴粤北教授在武汉音乐学院首创音乐与科技相结合的作曲与音乐音响导演专业,培养能运用电子设备及计算机系统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及制作的全能型音乐人才。1998年武汉音像出版社制作出版的作曲家刘健教授的作品《盘王之女》CD节目2001年获全国文艺音像出版物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国家音像奖。《盘王之女》综合运用了民间音乐、电子音乐、通俗音乐、交响音乐等多种音乐语言,注重表现原始民歌的特有气质,努力探求其内在民族特性、地方特性、历史特性、音乐特性以及传统文化特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该作品的节目《刘健与他的“瑶歌” 》,1998年11月获35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电视联盟节目比赛金奖第一名。这标志着我国在数字化音乐领域中的研究在国际上享有重大的影响。随后很多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及社会办学力量相继成立了电子音乐教育体系。该专业在全国艺术院校的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理论课程是高校音乐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和声、复调、曲式、配器、视唱练耳与乐理等,是音乐院校学习专业课程的前提条件,为学生进行声乐与器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数字化音乐技术在音乐理论学科中的课程辅助教学功能,主要使用CakeSonar等音乐制作软件、Sibelius等乐谱制作软件制作相应的音响课件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数字化音乐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下面研究Sibelius与QuickMake软件在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一、Sibelius软件在和声、复调课程教学中的使用
Sibelius软件是一款在PC机和苹果机上均可运行、功能强大的五线谱制作软件,它的开发者是就读于剑桥和牛津的一对双胞兄弟BenFinn和JonathanFinn。他们不仅是作曲家,同时也是电脑程序工程师。以芬兰著名作曲家Sibeius(西贝柳斯)的名字为软件命名。Sibeius的乐谱记号十分全面,基本上所有的乐谱都可以应对自如。在高师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利用其制谱技术来完成和声复调等课程的作业与课件,并能实现实时播放音响效果,此外还能完成视唱练耳和乐理等课程教学以及相关试卷的五线谱部分的制作及音乐专业学术论文中的乐谱绘制技术的运用。在和声课程教学中,利用Sibelius进行四部和声的写作,能非常方便的及时修改音符,聆听实际和声音响效果,是传统的和声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1.大谱表的选择。四部和声是在大谱表上写作,打开 “Sibelius 4”进入软件,选择“新建一个乐谱”,选择Piano(钢琴)、Keyboard Opus(标准谱面),进入软件操作界面。
2.基本设置。(1)四部和声写作绘谱的第一步是拍号和调号的设置,拍号、调号可在新建总谱时进行设置,也可在软件界面中进行设置,拍号快捷键T,选择相应的拍号即可。如设定弱起小节须在“开始于小节时值”打钩,再选择相应的弱起时值。如中途改变拍号而又不想有提示则把“允许警告”的打钩去掉。调号的快捷键K,选择相应的调号即可,如中途改变调号而又不想有提示则把“隐藏”打钩。(2)每行小节数的设定方法:在五线谱任意空白处点击鼠标,按SHIFT 键选择需要的小节数(如4小节),再按Shift+ Alt+M。这样该行五线谱则只有4小节。(3)小节线类型的设置:先选择小节,在创建菜单中选小节线选择相应类型的小节线。(4)多余小节的删除:首先在五线谱任意空白处点击鼠标,再按Ctrl +Shift不放,使用鼠标选择需要删除的小节,然后按Del键即进行删除。
3.音符的输入与修改。快捷键 “N”键是进行音符输入与鼠标键的切换。音符的输入首先在小键盘中选择相应的音符,在五线谱上相应的音高位置点击鼠标即输入音符。如找不到小键盘,则在窗口菜单中选择小键盘即出现小键盘。快捷键“X”是调整符尾方向。四部和声中是高音谱表和低音谱表各写作两个声部的,其符干方向是高音声部与次中音声部朝上,中音声部与低音声部朝下。输入音符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只要注意高音声部与次中声部输入音符时选择小键盘上的“声部1”,中音声部与低音声部输入音符时选择“声部2”,则符干方向自动会按四部和声的符干方向调整。如输入的音符需要修改,修改方法只需点击音符,按键盘上上下移动键即可移动修改音符。
4.和弦标记的输入。和弦的标记可以使用歌词输入方法,先点击低音声部的音符,按快捷键“Ctrl+L”,即可在音符下方输入标记。
5.播放。Sibeius软件有播放功能,如上述设置正确的话输入的四部和声可以以钢琴音色进行播放音响效果的,按播放键或者空白键即可进行播放,如需从指定地方(如第4小节)播放,使用鼠标点击需要播放的第一个音符,再按快捷键“P”即可进行指定位置的播放。
例1:
(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概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具有我国自身特殊性、民族风格多样的歌唱表现形式,它是声乐艺术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民族声乐学科经历着由传统民族民间流传的歌唱唱法阶段,上升到对传统声乐进行系统专业的科学研究。到20世纪初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一批留学归国的作曲家为中国的声乐艺术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其作品将西方作曲方法与我国音乐风格相结合,创作了不少优秀民族声乐作品。与此同时,西洋美声唱法也进入中国,在演唱方法和表演形式上不断借鉴和吸收,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更为丰盈,体现出传统风格与时代潮流相结合的创造性审美特征。发展至21世纪的今天,出现了中西声乐文化不断碰撞、交流、借鉴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融入了更多时尚气息,与社会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传统与时尚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我国声乐艺术吸纳百川,不断发展与创新的美学思想。当代我国声乐美学,是在中国传统声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与西方音乐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形成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综合性的美学特征。在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同时融入我国古代声乐艺术、传统民族民间歌曲艺术、戏曲艺术的一些技法,从而更好地歌唱出民族的艺术风格。在歌唱技法咬字吐字、行腔、声腔、表演风格上有别于传统的民歌、戏曲,与西洋美声唱法有着一定的共性特征。民族声乐歌唱的音彩不同于西洋美声唱法,有着“甜、柔、亮、脆”的声音色彩,合理借鉴美声发声方法并与中国的语言曲调相结合,使我国民族韵味的语言和行腔曲调建立在气息共鸣的支持上,声音的高低强弱运用自如、吐字咬字清晰、音色明亮更富有穿透力,具有全新的民族演唱风格。
(二)民族声乐艺术中声腔美的基本特征不同国度以及历史文化间的差异,与之相应会产生不同的声乐艺术形态、风格特征以及审美标准。声腔作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个性特征之一,是透出声音色彩美的有声造型,从音质、吐字咬字、行腔三个方面共同体现声腔自身美的基本特证。1.音质之美音质之美是声腔美所体现的首要特点。音质是声音的本质,它是否有色彩,决定了演唱者所发出声音的效果。演唱者音质有的甜美明亮、有的丰满醇厚等等,听到悦耳动听饱满的音质才是美的所在。而音质之美的产生,首当其冲就是气息与共鸣。气息是歌唱的支撑,发声其音质优劣离不开对气息、共鸣腔体平衡的掌握与运用,也是声乐美最为坚实的基础。我国民族声乐音质之美的特征,首先是演唱的正确呼吸原则。呼吸是以横膈膜的支持运动,吸气时横膈膜下降和肋骨张开是同时进行的,胸腔和腹腔全面扩张,使气息尽量吸得深。民族声乐一般是深呼吸,指腹式呼吸,将气息保持在腰腹周围,也借鉴采用美声唱法的胸腹式联合呼吸,只有掌握正确的吸气,打开并稳定喉咙,才能使整个腔体处于扩张通畅状态。运用气息演唱时要保持自然,使声音通透流畅,而针对不同的声乐作品,要会灵活使用气息。其次,音质美还体现在音域。把握宽广的音域,是在原有人声的基础上的更进一步音域扩展,高中低声区音域控制自如,可塑造其声乐的艺术表现形态,从而增强了演绎声乐作品的表现力和声腔美的效果。民族声乐的音质美是声腔美的基础,也是声乐美发声效果的关键,在自身本质声音的基础上,还要有后天的不断学习和系统的训练,才能使音质美发挥出最佳的音响效果。再次是音量的把控。演唱声乐作品中并不是音量大、音域高才为美。音量的强弱,应根据声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演唱者二度创作理解的需要,做到张弛有度,强音高声时不大喊,弱音低声时,要有气息的支撑,不散。民族声乐歌唱胸腹式联合呼吸和真假声混合使用,加强整个腔体控制力,吸气和存贮气的量增大,使气息运用更为自如,在唱中低声区真声多一些,高声区假声多一些,能使音域较为拓宽。而音量的强弱,是由呼吸的强弱,即通过气息带动声带的速度,唱低音时,更要有气息的支撑,小腹拖住不能松懈,达到坚实而不散、飘,高音时不能扯着嗓子大喊,而是找准运用头腔共鸣,提起软腭、打开喉咙,喉头稳定,使气息在腔体中贯通,音质更为通透、有张力。最后是音色。不同的音色铸造不同的声音色彩形态,不同性别具有不同的音域音色,不同的声音类型具有不同的音质之美。2.咬字吐字之美如何在歌唱中体现语言字正之美呢?在我国古代声乐美学思想,清代王德晖和徐沅徵在其《顾误录》一书中指出:“每字到口,需用力从其字母发音,然后收到本韵,字面自无不准。”“字到口中,需要留顿,落腔处需要简净。曲之刚劲处,要有棱角;柔软处,要能圆湛”……清人徐大椿所著《乐府传声》中也有进一步的描述“:欲正五音而不于喉、齿、牙处着力,则音必不真。欲准四呼而习,开、齐、撮、合之势,则呼必不清,所以欲辨真音、先学口法。”明•魏良辅的《曲律》,对字腔关系上,要求“生曲贵虚心玩味”;还详细指出“喉音清亮”与声腔美的区别,曰“:听其吐字、板眼、过腔得宜,方可辨其工拙,不可以喉音清亮,便为击节称赏。”可见,古代就出现了对歌唱中咬字、吐字的准确表述,咬字吐字与腔的结合,运用传统的“依字行腔”与当今语言声腔的审美原则相结合,从而灵活地运用,达到“字正腔圆”的审美效果。这些声乐技术理论,对当今的歌唱者、教学研究者和美学准则来说,仍具有非常宝贵的实用价值。中国民族声乐吐字咬字之美体现在汉语语言的特点,不同的语言风格决定了不同的声腔艺术风格。中国汉字本身四声就具有一定的语言韵律美,发音拼音是由声母和韵母而组成单音节字,字头为声母、字腹为韵母、字尾是要归韵收声。由于汉语语言的特殊性,其咬字吐字与美声唱法五个基本元音字母(a,e,i,o,u)有着较大的区别。咬字强调出口时字头要清晰,唇、牙、齿、喉、舌五个部位通过气息,使出字更为迅速、灵活有弹性;字腹要引长,是单音字发声中所占时间最长,共鸣的运用更富有立体感;字尾的归韵收声,形成了开口音和闭口音的咬字,一个单音字的发声结束得轻而自然、干净利落。这三个部分的衔接要紧密,气息的保持、字与声要融为一体,使每个字都能够清晰饱满。即形成了“声韵多变,点面适合,字音融洽,意韵十足”的民族演唱和审美风格。使字与字之间所形成的句,句与句之间形成连贯而生动的语言。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演唱到地方民歌,不仅要了解当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还要在语言上突出地方的语言特色,多种多样的各地民族方言,也突显出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演唱地方民歌,要了解地方语言的咬字发音习惯,如:在演唱湖南民歌《洗菜心》时,就要把握湖南民歌和湖南花鼓戏的鲜明特点以及当地湖湘语言习惯。其旋律活泼、优美流畅,具有很强的律动感。《洗菜心》中咬字要灵巧,切忌过重。此外歌曲中还运用花舌腔来演唱衬词,也是曲目的难点和特点。如果不按其鲜明的地域特点演唱,而只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咬字演唱,就无法准确表现湖南民歌的特点,而其他地方民歌也如此,因此,在正确的咬字吐字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地方方言的语言特点和民族习惯。3.行腔之美在声乐演唱中,歌曲的行腔是对其旋律的润饰技巧性的表现,除了要由通过呼吸所形成的气息引起声带振动,发出美妙的音色、纯正歌唱语言的基础上,还要达到“腔圆”。歌曲行腔要求气息控制运用自如、音质的不断改善、音域的扩展、音量适度的把控以及音色的不断丰富、语言断句精准的基础上,要注重其平滑流畅性的过腔和采用各种丰富的润腔技法(润腔技法包括断音润腔、装饰音润腔、音色变化润腔、声音造型润腔)。行腔之美是在整个“声腔美”特点上的一个升华,从而使听觉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中国民族声乐是以汉字语言咬字发声为基础,以中国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行腔韵味为特色的歌唱艺术,歌唱中声腔美的体现,在咬字发音符合汉语语言的规律,结合润腔的艺术表现手法,使演唱达到“以字行腔、字正腔圆”的审美原则。以字行腔是建立在咬字吐字字调清晰准确的基础上,声调的变化在舒展的行腔中符合乐音韵律的歌唱方向和发展趋势。民族声乐艺术行腔美要求音色明亮、甜美,对词曲的装饰、修饰等要表达得当,行腔中抑扬顿挫要与作品情感的表达达到统一。行腔美是民族声乐的魅力所在,也代表了其特有的审美核心价值,根据具体的声乐作品,语言语气与旋律的润腔变化,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润腔技法是产生行腔韵味之美的手段。润腔技法之断腔,是在民族歌唱中一字多音的长腔中,字与字间或腔与腔间链接根据声乐作品旋律、情感的需要,所出现的停顿,断字断腔强调声断气不断、字断情不断。湖南民歌《洗菜心》中“哪一位年少的哥哥,捡了奴的戒箍子啊”就是运用了断字断腔的行腔手法,为歌曲增添了更多活泼、俏皮的色彩。“拖腔”的运用,是一字多腔的行腔表现手法,使旋律更悠长、优美,如《洪湖水浪打浪》中“怎比我洪湖鱼米乡”中的“乡”共拖了12个音符,“晚上回来鱼满仓”中的“仓”“一年更比一年强”中的“强”就是一字多腔,共拖了14个音符,歌曲是一首经典抒情的湖北民歌,悠扬委婉的行腔,衬词的使用也极具地方特色,体现出洪湖渔民劳作以及对乡土生活的热爱。因此,行腔之美的把握,应尊重并遵循作品本身艺术风格和语言风格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行腔技法,使演唱者赋予作品二度创作可塑性,更富有个人风格独特性,才能真正体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
二“、声腔美”在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地位
(一)声腔美与舞台表演美我国民族声乐在古代声乐艺术审美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至当代已形成“声、字、情、味、表、养、象”为一体,构成了新时期的民族风格、独特的歌唱审美技术和声乐文化特征。声乐美是一种综合创造之美,存在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体现在汉语言文学之美、演唱声腔之美、声乐舞台表演之美,它们是既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美的内容。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李凌曾谈及声乐美学,他认为:“凡是好的演唱者应该给人以由音响的美、语言的美、思想的美、情感的美以至形体的美凝聚,化合成的综合的美。”[6]声腔美是听觉艺术,舞台表演美是直观的视觉艺术,声腔美是身体内部腔体在运作,而舞台表演美则是身体外部五官面部表情和四肢肢体动作。在表演过程中,首先要注重不同的眼神所传达出不同的音乐情感,以及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其次,还要注重丰富的面部表情。通过面部表情感受作品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使更具有感染力。第三,还要注重形体动作。在民族声乐艺术当中,经常吸收和借鉴我国传统戏曲的舞台表演,这也是与演绎西方美声作品形体动作相比,更为独特的魅力所在。戏曲中在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法、步,有着固定的身段表演,以及具有程式化的表演动作和固定的手势表演,吸收借鉴到民族声乐表演当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使歌者形体动作、手势表演更为自然、协调。除了常规的舞台表演形式,还需要歌唱者要根据实际的声乐作品内容与情节的发展,做出符合人物形象的形体表演动作。如民族歌剧《白毛女》,喜儿一角,从一个善良、淳朴、聪慧的女孩子被欺凌变成一个在深山穴居,长期缺少盐分的摄入,青丝变白发的“白毛女”,在饰演这一角色时,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物情绪的表达、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在演唱和表演上,从活泼、柔软、细腻的性格到变得坚强,动作随其情感的深入,要做得夸张,体现出心中的愤怒、仇恨的复杂感情。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歌唱的声腔造型和舞台艺术表演,是听觉和视觉综合性的艺术。发声技巧和舞台表现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因此,要求声乐表演者在舞台上能唱会演、形神合一,形是指身体动作肢体语言,神是指思想情感的表达、韵味神态相结合之美。两者相互结合,才能达到完整的声乐艺术形式。若是只具备了良好的基本音乐素养和正确的发声演唱技巧来叙述歌词,毫无肢体语言刻画作品人物形象来表达情感,这仅仅是完成了声乐演唱的一半;还必须在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的基础之上,通过肢体语言创造性的舞台表演,通过叙述性的歌词上升到更加形象化,为作品的原创艺术表现服务,才能更好地彰显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更加得出神入化,也同时达到大众的视听审美。声腔美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是必要条件;而丰富的舞台表演和表现力是声乐艺术表演美的再创造,对演唱者个人艺术表演风格以及艺术创造力的发展都十分重要,舞台表演美是在声腔美基础上的升华,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老鼠嫁女》,是我国民族唱法青年歌唱家陈笠笠,在第十四届青歌赛的舞台上首唱,是一首欢快、活泼,描写鼠女出嫁热闹场景的一首风格浓郁、个性突出的作品。旋律欢快跳跃,极具舞蹈性;乐曲中有湖南地方方言和花舌的融入,具有诙谐幽默的戏剧性。作品歌曲中第一句,“唱起来跳起来喜洋洋,唱起来跳起来喜洋洋”,在有序的速度中,有情绪的变化交织,在表现轻松、活泼的情绪之时,演唱急而不乱、快而不赶,显露老鼠嫁女激动喜庆的浓郁氛围。通过以声传情,把握声乐的声音形式、声音技术,得以传达和表现声乐之情、声乐之美;而通过丰富夸张和适时的肢体动作表演,使整首作品更加丰富生动,陈笠笠歌唱与形象的舞台表演完美结合,使其大获成功。
(二)“声腔美”在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地位声乐艺术的表达是“声与乐“”歌唱与文学”相结合的特定表达形式。中国语言的特殊性,是字与声的巧妙处理,歌词诵读吟唱的声音走向与语言字调、旋律曲调、节奏相联系。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来说“,声腔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演绎声乐作品之时,倘若离开“声腔美”,就会缺乏良好的呼吸共鸣、清晰的咬字吐字和流畅的行腔。首先依靠喉咙发声,对嗓子的损害以及声区偏高、偏低,喉头不稳定失去平衡,声音发抖;发声吐字没有共鸣立体感,咬字含糊,并且只是机械式的咬字,一字一拍的演唱,无法让听众听清歌词寓意和美感。其次,不具备掌握行腔之美或能力还不够全面,也就不可能产生声腔美或者存在美中不足之处。离开“声腔美”,再优美的声乐作品也是失去舞台生命的纸质文本,失去了听觉的审美价值,无法体现我国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二度创造个性且风格多样的声腔也就更无从谈起。比如演绎中国古代声乐曲《杏花天影》,在演唱时要注重“依字行腔”、词曲句逗步节分明的艺术特点。尤其要注重“去声字”的运用,其去声字的旋律音,在歌曲处理上,不应拘泥于谱面一字一拍的演唱,需要适当的在协韵后转折处和开头处去声字上延长时值,体现词曲典雅、幽远之美。作品分为上下阕,演唱“想桃叶当时唤渡”中第一个字“想”,为表现开头上声字调,字头“x”的力度应由弱渐强,由上往下,从“x”与“ang”之间过渡,下滑至延长半拍,归韵至两拍半时值的“ang”上,字尾要收声利落。演唱“更少驻”这一句,要注意其中“更”与“驻”都是去声字,因此,都应在各自上方添加大二度倚音,声腔由高变低,声音由明变暗。体现出作者的惆怅、伤感之情。最后尾句“处”为去声,做减弱延长处理,弱声做到声断气不断,更突显无可奈何的感慨。总之,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基础上,把握汉语言咬字吐字、行腔韵味声腔之美,才能更进一步追求声乐艺术舞台表演之美。
三、结语
一首完整的MIDI音乐应该包括以下四大要素:1、旋律,旋律音色的选择与修改;2、低音,与四部和声一样,低音在MIDI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求节奏相对简单;3、和声,主要起共鸣作用,常用音区为小字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c2:4、打击乐,打击乐节奏对旋律能起良好的烘托作用。数字化音乐作品的制作是一项带有主观创作性的工作,它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表达人的所思所想的声音符号,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怀。乐音从声波上分析,它介于噪声和频率不变的纯音之间。为了更好的表达音乐所蕴含的内在情感,数字化音乐借助MIDI音乐系统,可以把所有的乐器声部一轨一轨的录入电脑,自己担任作曲、指挥及“演奏员”,从而组成一个“交响乐队”或电声乐队。因此,融汇这些虚拟乐器音色的MIDI制作软件,即电子音乐制作软件孕育而生,这些强大的音乐制作软件,可以非常逼真地制作出各种音效音乐而媲美于任何乐团。
二、数字化音乐在高校教育中的运用
实行数字化音乐教学所应具备的相应参考硬件设备如下:1音频工作站:多媒体电脑、音频系统控制台、音频卡、键盘、延音大踏板等;2数字调音台;3监听设备:有源监听音箱、监听耳机、歌手监听耳机、耳机分配放大器:4录音话筒:人声电容话筒、电子管录音话筒、对讲话筒等:5周边设备:话筒前置放大器、立体声数字混响效果器等,此外,还应包括相应制作软件SonarXI正版软件、Cubase6等软件及相应附件,
(一)在声乐主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声乐教学辅助系统是将数字信息化多媒体手段全方面引入专业声乐教学课堂,它能使声音、视频、图象、文字等多媒体同步进行教学,并实现完整的课堂影音再现。声乐教学辅助系统包括下面硬件:主控机、监听音箱、液晶显示器、电容话筒、摄像机、音频调制器等。声乐教学辅助系统为声乐专业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功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可资源共享和教学协作。声乐教学辅助系统拥有专业声乐教材伴奏,曲目方面有完整的针对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的一万多首各国、各语种的歌曲,能实现教学课堂影音再现,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提高教学进程。通过课堂影音再现,教师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同时学生能发现自己学习的弊端及时修正,达到双贏的教学效果。声乐教学辅助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丰富的教学功能;2、多样化学习方式;3、简单快捷的操作,集录音、拍摄、KTV、音视频刻录于一体,所有功能集成一个遥控器上,可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录入精品课程:4、完美的功能特色。支持USB输入,适用U盘、MP3、读卡器及CD、VCD、DVD等,支持同步复制,可连接电视按指定时间自动录制教学TV。声乐教学辅助系统丰富了声乐教学的内容及方式,并能及时更新,从而提升课堂绩效,达到资源共享,实时互动,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为声乐教学下一个新的定义。
(二)在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视唱练耳课程是高师音乐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音乐院校学习其他理论基础课程乃至专业课程的基础。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视唱练耳教学主要使用Auralia视唱练耳软件、CakeSonar音乐制作软件和Sibelius乐谱制作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在视唱练耳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能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声教学课中,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的和声谱例,在学生心中难以形成和声音响的听觉联想,而钢琴上弹出的和声音响,瞬间即逝,不易捕捉音响特征。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和声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常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困惑。数字化音乐技术的引进和利用,很好的解决了和声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难以沟通的问题,利用专业软件强大的乐谱编辑功能,对学生进行视、听一体化的和声教学。这样既可以通过乐谱显示功能进行课堂讲授,又可以利用乐谱编辑功能进行示范和改题。以这种方式进行和声教学,使学生既看得见,又听得着,而且还可以多次重复,易于瀲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和声的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得更加深刻。配器课程多局限于书面习作及钢琴音响试听的旧模式当中。
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初步的配器理论与技巧,有些人还试写了许多配器作品,但由于学生没有试听自己配器作品的实际乐队音响的条件,故配器教学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现在,我们可以将学生的配器习作输入计算机,通过?MIDI系统来产生较为真实的乐队音响,教师结合实际音响进行分析讲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提高了配器法的教学质量。复调的写作技巧是繁复而严格的,仅就其中的纵横向可动对位来说,其可能性就十分多样,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双方常只选择其中基本的方法讲授和练习。但当教学转在计算机上进行时,探讨多种对位结合的可能性就变得十分简单易行,学生的写作(包括各声部的音色配置和乐谱打印在内)能瞬间完成,这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增大了练习量并强化了学习效果。作曲课程在数字化音乐的环境下进行,作曲者有着无限的声音选择,其必须在聆听实际音响效果和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完成作曲,音乐的直接制作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代了写总谱过程。既有音乐感情性很强的即兴性写作过程,又有对数字控制过程极为精密处理的理性成分,音乐创作的感性和理性范围双向扩大,因而,作曲者面临的是以处理声音为主而不是以处理乐谱为主的过程,所以,数字化音乐教学在本课程中给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广泛的发挥空间。
(三)在多媒体音乐课件中的运用
课件中的MIDI音乐突破了纯音乐范畴,在保留音乐自身特点与规律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课件中的MIDI音乐在突出主题、渲染气氛的同时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素质。音乐能给人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能冲击人的心灵;给人带来气氛和情感的体验。课件若能配以适宜的音乐,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想象是发明创造的必要条件。既然音乐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那么在课件中注入音乐的元素毕可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效果。第二,课件中的MIDI音乐是“注意规律”在教学中应用的手段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我在这里所说的注意,主要是指"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多媒体课件所运用的显示设备主要是电脑显示器或大屏幕,这些设备都带有辐射,若学生长时间的注视电脑画面或大屏幕会导致有疲劳、厌烦的心理,此时,我们可以在自己所运用的课件中加入适宜的音乐便可以调节、缓解学生疲劳的情绪。第三,课件里的MIDI音乐是"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手段之一。“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人、事、物在有机体大脑中的反映。人是通过不同的分析器(眼、耳、口、鼻等)将获取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送给大脑从而获得记忆的。心理学家经过研宄表明:多种分析器共同活动的记忆效果优于单一分析活动的记忆效果。因为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可以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建立多通道的联系,有利于进行记忆,从而提高记忆效果。第四,MIDI音乐具有较强的可以控制性。MIDI音乐的运行环境是电脑,并且是以数字信号来传输和储存的,所以在控制上就有易操作的特点。这样就可以应付一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自主性;创造性
这是一堂8年级的音乐课,班上有学生25名,其中男女比例分别是14:11
音乐课时间是50分钟。
任务布置:
1.每个小组内部达成协议创造一支真实场景的背景音乐。
2.有自己小组内部的“乐谱”,即自己创造符号来表示特定的声音。
3.并当众演奏,测试效果,时间大约每组5分钟。
课堂略影:
演奏之前,老师让每组学生把自己的“手工乐谱”交上。之后,第一组的就开始演奏。组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或持乐器,或持道具,或吹口哨,很有节奏。并不是所有声音的嘈杂聚集而是声音的此起彼伏。整个过程就是在模拟着某个真实的生活场景。
第二组也上来了,只见一个学生提着一桶水,一个学生拿着一支可以模仿鸟鸣的小玩具。其他学生手里面也拿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道具,格列齐次。整组同学的合作让大自然最原始的声音在教室里聚集。
第三组模仿的是一个杀人现场,一系列的争执声过后,只听一声枪响,一个学生就从板凳上倒了下去。
第四组也就是刚才那组态度稍稍松散的那组,其实也不逊色,他们有自己的音乐。他们设计了一个足球现场。一进场,几个同学同时踏足,踢踏声不绝于耳,之后就模仿人群的欢呼声,又是一首足球乐曲的配合下,倘使闭上眼睛合着各种声乐一起冥想,足有一番足球开赛前的韵味。
第五组成员全是女孩子。其中一个弹着钢琴,一个人站在前面领诵着什么,后面几个用高音一起唱着。一个教堂唱诗班就这样呈现在教室。我分明发现一种圣洁感油然而生。
和老师的对话:
课后,笔者主动找到老师。看了学生的“自制乐谱”,并询问了一些相关问题。(以下话语经整理后呈现)
问:为什么要以这种形式来组织音乐课堂呢!在我的印象里音乐课就是教学生唱歌跳舞之类的?
答:其实,在学生和其他老师心目中,音乐课不像language art和science这些课这么重要,8年级的学生不容易引起重视。我要做的就是和他们一起共同制作一个successful criteria。只要是有了这个successful criteria,我们每堂课做的东西都会围绕着这些标准来开展。类似于这堂“拟声课”的课堂,更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
问:为什么要自己创造一些“自制乐谱”呢?
答:因为学生的音乐基础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一些会识别五线谱,一些却是一点都不会。而且在我看来,也完全没有必要非要认得五线谱。其实在音乐的世界里面,任何人都可以是主人,可以自己内部创造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来代表某种声音。
在老师的介绍下,我发现刚才那个模仿水声的符号就相当于我们的甲骨文的水,一把“枪”的符号就代表放得那一声“枪声”。一个象鼻子,就代表是大象叫得声音。几个脚板印就代表是踏步声……
每一组的孩子都有固定的一套属于自己的符号来代表自己的声音。
反思:
一堂音乐课引发了我们对于“音乐课”改革之路的思考。
1.“打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音乐能力
我们发现,加拿大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比较随意,但看似无章法,细细体会,实则使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类似于上述课堂的节奏练习,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学习各种音符、时值、节奏,每节课都进行不同节奏的混合练习。在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开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节奏去模仿火车的轰鸣;或模仿教堂圣歌;或模拟足球现场……然后再用精练、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达到理论上的理解。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这是对音乐下的规范的定义。如此一来,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这位音乐老师的做法是遵循了其原始定义。不仅是简单的让学生自己对基本的音乐常识有所了解,而更是回归本源,让学生在自我创造的过程中加深对“音乐”概念的认识。
2.由“教”变“导”
在加拿大,老师们很明确自己的角色,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控制者”。音乐课堂也是如此,老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学习。例如:今天刚讲了一点“五线谱”的知识,就要求学生自己回去找到“oh,Canada”(加拿大国歌)识谱。刚刚让学生知道了节奏变换和乐音搭配的重要性就马上让学生自己分组,模拟创造出一个3到5分钟的真实场景。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自,在更大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创作。
3.将其他学科融会于音乐教学
加拿大中小学课堂很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完美的结合。从音乐艺术本身来说,实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因此,它能够涵盖许多的学科,如美术、文学、舞蹈等,如在进行歌唱教学的同时,把歌词创作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歌词的形式加以表现,进而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谱曲。
【参考文献】
[1]一加拿大安大略省温莎市Public School 音乐教师语录授课教案(注:协商后隐私权)
[2]李灿旭, 创造性思维教学及中小学音乐教育[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14期
[3]吴彬,音乐课中的创作教学――在创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音乐天地, 2011年9期
[论文摘要]张小夫运用电子科学技术为音乐创作提供的技术手段,依托对电子音乐技术理念和创作理念的深入理解,以中国历史文化和其深厚的传统声乐、器乐写作经验为根基,融合不同语言形式、不同声音组合、不同技法与风格等,创作了大量具有中国民族气息的现代电子音乐作品,在国际电子音乐领域引起了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声音素材、技术手段和创作理念的分析研究,论述了张小夫电子音乐创作的特征。
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是通过电子设备和电子手段生成或处理加工的音乐,与传统自然共鸣体乐器、人声发声的音乐相区别。1948年法国作曲家皮埃尔·舍费尔(P.Schaeger)的《地铁练习曲》标志着第一部电子音乐作品的诞生。在西方,电子音乐经历了“具体音乐”时代、“磁带音乐”阶段、“电子声学音乐”和“计算机音乐”阶段的演进。〔‘〕20世纪so年代,西方现代主义各流派的“新潮音乐”在祖国大地上掀起了巨大浪潮。谭盾、郭文景、叶小纲、张小夫等一批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78级的同学,以富有个性和才华的音乐作品让世界注目。作为第一位在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中屡屡获奖的中国作曲家,张小夫成为一个面对最前卫、最尖端的现代电子音乐新观念的弄潮者,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积累。1988年至1993年,他在法国EdgarVarese音乐学院和法国国家现代视听研究院电子音乐研究中心(INA一GRM)学习、研究和创作期间付出了艰辛的劳作和磨练,并获得丰硕成果,得到了国际电子音乐界的广泛关注,这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创作的个人水平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经营了四五十年的水平。张小夫的名字成了中国现代电子音乐的代名词。1993年,张小夫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建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CEMC ),接着在北京举办了系列大型国际性电子音乐活动,逐渐缩短了中国电子音乐与国际电子音乐发展的距离。张小夫的创作领域广泛,技术全面,风格鲜明,目前有《不同空间的对话》《天问》《吟》《山鬼》《诺日朗》等近50部音乐作品。本文将对张小夫电子音乐作品的声音材料、技术手段进行分析,阐述其富有个性的创作理念,力图从中映射出中国电子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的民族特征。
一、关于声音素材的运用
从皮埃尔·舍费尔1948年6月20日在巴黎电台“绝对第一”(Premire Alasolue)栏目中第一次正式推出以“噪音音乐会”( Concert de Bmits)为主题的电子音乐节目开始,音乐创作的理念创新和对传统音乐的解构随即深化。从古到今的传统音乐都以“人声歌唱”、“器乐交响”为主要声源,而电子音乐创作突破了传统作曲的音符思维模式,将一切声音(包括噪音)作为音乐的素材,极大地拓展了现代音乐的表现纬度,结束了乐音一统天下局面。现代电子音乐中的声音包括采用录音话筒获得自然界的具体声音(包括乐器声音)、通过实验室里纯粹电子振荡器产生的波形而合成的声音、通过采样器对原始声音采样合成的声音以及现场实时的真实声音,每一类声音都非常丰富,有着无限的挖掘空间。
张小夫对个性化声音的追求表现在各种各样声音的细节之中,他的电子音乐作品在声音素材运用上,人的声音、乐器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和电子的声音都是可以编辑合成的基本素材。但是,每部作品所使用的声音却比较集中、富有个性特征。他认为电子音乐创作的声音素材永远使用不完,因为不断有新的技术、新的思路,寻找新的可能性、探寻和挖掘新的声音。而对于作曲来说,要求每一部作品的声音素材要相对简练。分析作曲家电子音乐作品中对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声音的运用,有利于对其不同时期、不同性格电子音乐作品创作特征的准确把握。
1.用合成器的声音创作
从1981年法国电子音乐家让·米歇尔·雅尔(Jean Michel Jane)在北京举行的电子音乐会和1984年日本电子音乐家喜多郎在上海举行的电子音乐会开始,电子音乐活动才真正走进中国大地。1984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电子音乐实验组,同年举办了由中国作曲家创作、演出的第一场电子音乐会。虽然这场音乐会的作品只用6架电子合成器和2架电子琴以现场演奏的形式展示,但毕竟为中国现代电子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揭开了序幕。作为率先踏人中国电子音乐创作领域的作曲家之一,张小夫早期的电子音乐作品是在中国刚刚认识到电子音乐的无穷魅力,让音乐家为之震撼而充满激情的背景下创作的。如1985年创作的电影音乐《小雨中的回忆》,作品的声音全部采用十二平均律口琴独奏、双排键电子琴和电子合成器等全新的乐器组合而成;1987年与陈远林合作创作的三集电视连续剧音乐《生死场》,采用了16轨的模拟录音机和一台合成器等电子设备,没有写一个音符,没有旋律和节奏,完全用声音和音响创作而成,是我国第一部整体使用电子音响语汇作曲的影视作品;1988年创作《吟》的第一个版本,也是合成器声音与民族乐器声音相结合的电子音乐作品。
2.用电子振荡器合成的声音创作
通过电子振荡器产生一个随时间按三角函数正弦的规律变化的简谐振动所得到的正弦波,是一切声音振动最基础的波形,再将多个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调制波叠加后形成丰富多样的复合波。具体模拟合成技术有加法合成(Additive Synthesis)、减法合成(Subtractive Synthesis)、调频(FrequencyModulation)、调幅(Amplitude Modulation)等。L2]法国作曲家克里斯蒂安·詹尼斯(Christian Zanisi) 1983年创作的《止于天际》就是一部用电子振荡器合成的电子声学音乐经典作品。张小夫创作于1992年的现代电子音乐组曲《不同空间的对话》,其主要声音素材来源于作曲家通过电子合成技术创造的“人声噪音”等不同质感、不同频响特征的声音。
3.用采样合成的声音创作
采样合成的方法可以创造出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属于作曲家自己“唯一性”的声音。张小夫的电子音乐作品中所使用的声音素材大多属于采样合成类的声音,而且通常采集乐器发声方法中最有特点、最有代表性、最有个性的声音作为“原料”,它不一定是乐音,而可能是演奏时空气的噪音、指板发出的噪音等。[3]张小夫创作于1995年的《诺日朗》中用“喇嘛诵经”声合成声音素材;2001年创作《吟》的第二版本的电子音乐部分的声音素材全部取自于中国传统吹奏乐器埙、笛、箫,再通过采样器加工、计算机音频工作站处理的声音。
4.用现场实时的真实声音创作
这是一种将“传统音乐语言”和“电子音乐语言”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电子音乐形式。法国作曲家伊夫·马莱克(No Males)在“合成传统音乐和电子技术”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张小夫的大多数电子音乐作品中都使用了现场实时演奏(唱)的真实乐器声音,体现了作曲家对传统形式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作风格。如创作于1992年的《天问》中使用了男中音等;创作于1996年的《山鬼》中使用了女高音;创作于1996年的《灵境》中使用了胡琴;甚至在《世纪之光》《瓷魂》等作品中将交响乐队作为现场实时演奏的声音。
二、对技术手段的分析
电子音乐的制作技术由当初利用改变磁带速度、颠倒磁带方向、采用磁带剪辑和磁带环、磁带重叠等处理手段,到使用滤波器、调制器、回响器等电子设备合成声音,由在电压控制的合成器上通过振荡器和调频、包络等模拟编辑技术对声音进行裂变、重组,到数字化计算机音频工作站的运用与编程,电子科学不断地带来强大的声音处理技术,为电子音乐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张小夫的大多数电子音乐作品都是电子音乐制作技术高度发展和制作手段成熟的体现。
1.多重制作技术并用
20世纪末,电子音乐工作室大多建设为数字、模拟双平台上的制作模式。模拟设备构成的模拟技术平台与计算机音频软件构成的数字化平台,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声音进行加工与合成。张小夫在电子音乐创作中对声音的处理和作品的缩混正是基于这种平台,通过前期原始声音实录、采样等,中期对声音的加工处理(包括对声音原型的调制、局部分轨、拼贴与合成等),后期的整体合成,最后完成母带的复杂过程。另外,他在对声音的变形、拉伸、反转等经典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的运用中,十分突出个性化处理与音乐化的思考,通常综合运用电子音乐不同时期的多种技术。如((诺日朗》中的】OOP技术,以短小的“喇嘛诵经”采样声音材料不断重复的小循环,不断扩张到大循环来表达特定的音乐思维,达到文化理念和技术的高度统一。
2.多重声音空间的设计
追求多纬度的空间效果是电子音乐有别于传统音乐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一,表现为通过多声道、多层次立体声的具体音箱布局,形成“静态空间”。经常用四声道,或5.1多声道,或8声道立体声音响等,布置成前、后、左、右、高、低等实际的有形空间。[4]如张小夫的作品《诺日朗》在1999年北京电子音乐节演出的现场音响布局,是在舞台的前后左右有四组扬声器形成一个声场,一楼观众席左右两组扬声器也是一个声场,二楼观众席左右有两组扬声器又是一个声场,整体上构成一个立体的、多纬度的声音空间。其二,是作曲家通过现场在控制台的操作,来控制各声道的相位、音量、混响等参数,形成“动态空间”。其三,在作品制作过程中,通过各种效果器对声音的处理来造成一个开放的、流动的、虚拟的“预制空间”。张小夫认为空间感是电子音乐的最大特点之一,而制作技术是决定最终音响品质和作品水平的重要方面。他的作品《吟》,为了能够将人带到很特殊的场景里来,在制作时用了ROLAND的F’I’S50效果器,几乎把效果器的时间推倒9秒,甚至10秒,从而获得非常大、非常宽的声场。 3.传统作曲技术的体现
将传统作曲理念与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相结合,借助传统声乐写作和器乐写作经验与意识进行电子音乐创作的方式,自德国电子音乐代表人物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开始至今,已经成为电子音乐创作的一大主流趋势。fs7张小夫在电子音乐作品中有很多传统音乐的元素。如作品《吟》就使用了单一材料不断“展开”的思路,通过对声音的各种变化和组织形成该作品的语言特征。他希望材料干净、简单,不希望有过多材料杂乱无章的堆砌。又如,作品《北海咏叹》前面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音材料念“三字经”,而尾声再现时用语音材料念“百家姓”,是一种“文化符号”材料的前后相呼应。再如,作品((诺日朗》引子和尾声相呼应,A部和A’部相呼应,B部和B’部相呼应,通过音乐音响材料的对称性,构成了典型的拱型结构(见下频谱图)。
三、创作理念
作为横跨多个音乐创作领域的作曲家,张小夫的电子音乐作品依托现代电子科学技术,融合了传统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和现代电子音乐的审美内涵,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他在继承和发展中寻求鲜明个性的音乐创作理念。
张小夫认为语言是音乐的母体,音乐技法和风格都离不开音乐作品所运用的语言,不同的音乐语言,决定有不同的技法和不同的风格。电子音乐的语言集中体现在一个“融”字上。他认为现代音乐创作的标准,“第一是要有非常生动、鲜活、具有个J胜化语言特征的创作想法,现代音乐作品如果没有创意和想法,那就没有意义了,只是一堆技术的堆砌。第二个是要有音乐的可听性,音乐的可听性不能简单理解为旋律等因素,它是指音乐性,是艺术标准中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永远放到首要位置。第三是要有现代音乐的标识性特征。第四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这是对于一个专业作曲家的基本要求。最终要通过新颖的艺术创意,在具有音乐性和技术含量的形式中体现一种文化底蕴。”①
在技术性与音乐性上找到平衡是张小夫电子音乐创作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己他认为当技术性走到一定的极至时,就必然对音乐性有一定的扼杀。音乐性和技术性是有矛盾的,但不能简单地说技术性越强,音乐性就越差。经过几十年的创作生涯,张小夫在有调性和无调性之间、在乐音和噪音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那就是作品的技术性和音乐性都兼备,而且有个人的创作理念、想法和追求,将技术理念与所要表达情感相结合,让音乐音响描写人物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人的思绪、文化的碰撞与思考。同时,张小夫电子音乐创作力求找到与听众审美需求上的平衡,通过追求语言上的可听性,寻找一条雅俗共赏的路子。譬如,他为纯音乐会而写的电子音乐作品,更多地考虑尽量符合自己的美学观点,将发自内L.}的所有想法在作品中实现,达到艺术表现的要求。如果是大众化的电子音乐作品,则更多地考虑受众群体能够产生共鸣的音乐语言,将听众的感悟、理解和共鸣放到第一位。因此,他的电子音乐作品不仅能在最前卫的音乐会上演出,而且也能够在大众舞台上演出。
[关键词] 音乐电影;《音乐之声》;艺术功用
电影《音乐之声》,是一部将音乐剧改编拍摄而成的优秀影片,这部电影运用它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和歌声、浓厚的思想情感以及非常深刻的意蕴,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欢。在中国很多人也是透过电影《音乐之声》,才逐步知道了“音乐剧”这个20世纪舞台音乐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音乐剧,很早的时候被称为音乐喜剧,只是后来慢慢被人们简化而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后期源自英国的一种歌剧音乐艺术表演形式,是由会话与演唱二者互相结合而表演的戏剧表演形式。在18世纪的时候,西方的歌剧艺术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歌剧自身出现了两件大事,那就是正歌剧逐渐走向衰落,而一种音乐结构较小、音乐题材欢快轻松、内容相对抒情的“轻歌剧”这种歌剧表演形式出现,最终导致歌剧艺术的变革。17世纪在意大利出现的“轻歌剧”,在欧洲各国传播开以后,大大推动了欧洲各国轻歌剧的快速发展。18世纪的英国,更让普通民众喜欢的是在18世纪早期逐步兴盛的民谣歌剧,直到后来,民谣歌剧由于意大利与法国歌剧的进入而慢慢消失。意大利与法国的轻歌剧输入到英国以后,对英国的歌剧艺术的发展有了非常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进而最终推动了英国音乐剧的出现。因此可以这么说,音乐剧是在歌喜剧和轻歌剧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音乐剧融合戏剧艺术、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于一体,极具诙谐幽默与喜剧色彩。该音乐通俗化、简单化,所以深受民众的喜爱。
一、该影片的相关背景
电影《音乐之声》是一部备受我国观众喜欢的音乐剧电影。是由罗伯特•淮思导演,鄂内思特•乐曼编剧,蜜莉•安德卢斯和克里斯托弗•浦鲁莫主演。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拍摄。音乐电影片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为悠久的电影种类之一。该影片清新典雅,不但有诙谐幽默之情绪,而且还有非常深的社会内涵,被公认为全新风格音乐片之鼻祖。在1927年,这个年份对电影的发展来讲,是极具纪念意义的年份。1927年美国的华纳公司公开上映首部有声音的音乐影片《爵士演唱者》,从那时起,声音和音乐就变成电影艺术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电影中的很多歌曲到处被人传唱,流传非常广泛。该电影中描绘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之前的莫扎特故乡奥地利的撒尔次堡,主角是年轻美丽的修道女玛丽娅,玛丽娅天生活泼好动,钟爱大自然,一心想唱歌。修道院院长觉得玛丽娅不适宜做修女,派她到死去老婆的特剌浦先生家做家庭辅导老师。玛丽娅以她的温柔善良和善解人意赢得了所有孩子们的心。她不再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受到压制与束缚,她带领孩子们去野外郊游,在景色怡人的山谷与田间欢快地唱歌、跳舞,玛丽娅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幸福地去享受美好生活,她早已与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成为生死不离的亲人。与此同时玛丽娅因为她的温柔善良、聪明、活泼开朗、乐观向上,最终赢得了特剌浦先生对她的爱,这对男女主角运用独有的表演风格,各自塑造了一位漂亮、温柔、迷人的极具童心与活力四射的青年家庭女老师感人艺术形象和风度翩翩、俊朗勇敢、不但具有威武的军人气质还具有硬朗男子汉气概的男人之形象。这二位主要演员的表演独具特色,不但真实而且还十分感人,极具个人魅力,为该电影增色不少。电影的后半部展现出玛丽娅和特剌浦互相喜欢,后来成婚。就在二人沉浸在美好的蜜月期的时候,德国军队开进奥地利,特剌浦被强迫在纳粹政府里担任官职,特剌浦宁死不愿意在法西斯政府担任官职,他最终巧妙利用音乐节时机想尽一切办法逃跑,并穿越国界逃往瑞士。在音乐节举行时,特剌浦夫妇满怀激情地唱歌与亲人道别,正当评奖仪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二人由后台悄悄离开,躲进修道院,接着跑向山上树林,翻过山头,跨过国界,奔向自由国度。
二、该影片乐曲音乐赏析
电影之中的音乐作品涵盖电影主题乐曲与音乐变奏、电影主题曲和电影插曲等,具有展示电影人物角色思想情感、内心活动以及烘托电影氛围之作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且会流传久远,电影音乐可以给电影画面做补充,有深化电影主题之功用,音乐也变成电影画面意旨的一种表现,独立在电影作品以外,单独被保留下来深受观众喜爱。影片《音乐之声》是在20世纪30~70年代美国音乐电影鼎盛时期拍摄的,极具典型性,是被人们喜爱的一部优秀音乐电影。
电影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广阔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这一点就与普遍的歌舞电影片有着不一样的时空观。蓝天白云下面皑皑白雪的高山,幽静的高山峡谷,平静的湖泊,一眼看不到头的广阔高原等。玛丽娅在撒尔次堡景色怡人的山间林地中高声歌唱,“大山因音乐极具生机,唱了很多年的歌……”赞美美丽的大自然与自由的感受,同时也唱出了此部影片的宗旨,生活不能没有音乐,生活就是因为有音乐而变得美好。漂亮的姑娘玛丽娅的引吭高歌,展现了女主角对自由的称颂和向往,这恰恰就是此部电影片所要展现的主题。电影开头的前奏模拟以前歌剧艺术的前奏音乐,把电影中的全部主要曲调都事先展现一遍,给后来的所有音乐主题的叙述与向前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影片中,音乐自然而然地融入故事情节中,以上音乐课、举办家庭音乐会、舞会和撒尔次堡音乐节等音乐表演的形式展现,极具亲情意味。音乐、小孩、绿草、野炊、恋情,此部影片展现了很多家庭的想象和梦想。电影中的歌曲都很具代表性,比如Do.Re.Me、《孤寂的放羊人》《雪绒花》等,这些歌曲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Do.Re.Me此首歌曲是玛丽娅带着特剌浦先生的孩子们出去郊游的时候教孩子们唱的。这首歌曲是小孩子学习音乐乐谱时所要经常练习的启蒙乐曲,不但有教育意义而且优美动听。此歌歌词把音乐音符和小动物、早茶、太阳光与小路等人们常见的事物相连,贴切、相对自然、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音乐与生活。玛丽娅运用很巧妙的方法来教孩子对音乐音符的记忆。由音乐旋律上说,此段音乐运用了“级进”之法。玛丽娅领唱,孩子们跟着唱。然后,让孩子们在所有音乐的第1拍逐个道出这些音符的唱名,老师接唱剩余的比喻句。这么多比喻句形象生动,容易记忆。接着老师运用这些音符组成各种组合,给孩子们讲音乐旋律全部是由这些音符的众多组合以及音乐节奏的变换而构成。这里所有乐句的基本音恰好就是里面的某个音符。这部分音乐刻画出老师教小孩音乐时灵活多变的技巧,还有欢快轻松的日常生活情景,音乐和画面相结合,极具艺术特色和艺术感染力。
Edelweiss此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和美国民间流传的圣诞歌曲有点相像。此首歌把雪绒花拟人化,让雪绒花具有人之情感以及高尚的思想品格,男声独唱此首歌曲的时候对人们来讲这就是一首情歌,男主角深情地把自身的情感投入到此长在高山上的绿色植物,尤为重要的是透过小小洁白亮丽的花朵永葆自己的国家平安、昌盛。此首歌较短,不过意境深远。主人公称赞雪绒花的洁白漂亮,事实上也是希冀自己的国家也要有这些高洁的品格。此首歌的歌词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作,每一行长短不一,诵读此诗让人感觉朗朗上口,演唱的时候也很动听。此外,还有《孤寂的放羊人》,注入了一种极具瑞士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以展现电影中的放羊人呼唤羊的歌声。《玛丽娅》和《我相信我有信心》用讲述、旁白等众多表现形式切实表现了玛丽娅的个性。上述所有音乐旋律非常动听,在电影之中对创设人物角色个性、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有特别大的作用,这些音乐实现了运用电影画面与语言所表达不出的含义功能,达到了音乐所创设的很深艺术意蕴。
三、该影片音乐功用探究
电影《音乐之声》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改编配乐奖等五项大奖。好几年没有获得奥斯卡奖的美国影片大感振奋。该影片之所以获得这么多的荣誉,不但是因为其综合的整体水平,电影音乐在这部电影中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以致电影《音乐之声》长时间以来昌盛不衰。音乐是该电影片的线索一直贯穿全部影片故事剧情发展的始终,用音乐独有的艺术功用,反复地给人们阐释着该电影的主题思想。音乐随处可见,音乐让影片的所有场景,所有人物的描绘,清晰而真切。音乐在声音的世界里,刻画绘出丰富多样光辉灿烂的电影画面,总结起来音乐给电影不但创造了很好的艺术功效,与此同时,还有重要的社会效果:(1)它展示了电影主题、形成了电影的艺术风格,创造了要达到的意境。(2)电影音乐推动电影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音乐的抒情功能是音乐最能感染观众之功能,电影中的音乐更能切实展现此项功能,且推动电影故事情节向前发展。(3)音乐使人物角色形象更为具体,让人们在听到某个音乐旋律的时候,就能清晰地树立起与之对应的电影人物的形象,让音乐和剧中人物密切联系,让电影人物愈发生动形象。(4)音乐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展开无限遐想。音乐带给观众的想象空间是广阔的以及变化多端的。透过音乐旋律、音色还有音乐色彩的明暗程度,音乐给观众提供的想象元素也不大一样。所以,全方位的丰富的音乐语言,更能让电影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
《音乐之声》此部音乐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好地表现了上述音乐功能。自20世纪60年代《音乐之声》大获成功一直到现在,已经将近50年,或许影片中有些情节早已模糊,可是乐曲却清晰依旧,也是青春年华和梦想让人心动之依据。电影《音乐之声》此响亮的片名,仍然让人朗朗上口。时间是检验一切艺术的准绳,优秀的艺术作品其艺术魅力是久远的。电影《音乐之声》和它优美动听的音乐,虽然经岁月之流水的无情冲刷,它依然闪着耀眼的光辉。其给人们带来的艺术感染力以及深刻深远的社会意义,会一直为后人带来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对未来的启迪。
[参考文献]
[1] 陈建华.音乐由来事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 田艺苗.流影留声[M].北京:文汇出版社,2006.
[3] 毕磊菁.影视评论初探[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 李正栓.英文金曲赏析[M].北京: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2000.
[5] 张弘.奥斯卡金像奖[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