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哲学基本概念汇总范文

哲学基本概念汇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哲学基本概念汇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哲学基本概念汇总

第1篇:哲学基本概念汇总范文

(一)近十年研究大学“素质教育”的期刊文章情况

利用万方数据库检索平台,以题名词“素质教育”检索与大学相关期刊论文,结果发现自本世纪初开始到现在,对于此类的学术研究一直在每年1000多篇数量高位波动运行,说明大学素质教育持续被关注,具体见图示1。在图1所示中,与“素质教育”相关文章一直在被关注,该领域研究不断被推进。以高等教育的普通本科教育为例,宁青青基于素质培养的导向对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探讨[2]。进一步检索发现更多的文章是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展开。根据高职院校所对应的职业类别,已有文献涉及会计、旅游、英语、纺织、医学、电子商务、工艺品制作、电工、生物医药等等多个领域,如朱建华以高职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为例探索专业课程中渗透素质教育[3],李龙珠与刘淑红等在纺织类高职课程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4],各作者结合其专业课程探索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既有理论层次的探讨,也有在实践中探索的总结,但在旅游领域的类似文章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如张娴分析如何在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5]。

(二)在显性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有待细化

同上所述利用万方数据库检索平台,发现在大学课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文章虽有但不够系统,现有文章多是结合某一特定课程研究如何实施教育,其代表性不足,所以这也凸显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显性课程通常是指学校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有计划、有组织地课程安排,且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所体现的课程。由于各专业学科的逻辑组织和教材设计,每个学科领域都存在系列基本概念和原理,任课教师则会把这种结构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是“隐形课程”,美国教育学家彼得•杰克逊于1968年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是指不以固定文本为载体、未经事先策划与安排、采取相对隐蔽的方式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信念、思维、习惯及人际关系的课程[6],现有文献已经表明隐性课程与素质教育有内在契合性。国外对于隐性课程研究已经形成三类主要视角:其一是功能视角,它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有意或无意所获得的正式课程中所未包含的知识;其二是现象视角,它将隐性课程描述为主体在校园交往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经验;其三是批判视角,它将隐性课程界定为蕴涵在教育组织结构内的体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心智模式;尽管各流派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总体上都折射出隐性课程的隐蔽性、交际性和价值性特点[7]。在此之后,AlanSkelton又尝试从后现代之光的视角解释隐性课程[8],但无论如何解释,隐性课程已经深深植入西方国家的课程教学中[9]。GhasemBarani等以高等学校研究中心为依托对隐性课程的评价指标展开研究,并提出九项关键措施以保证隐性课程的顺利实施[10];MustafaCaner关注教师培训的新视角,提出注重师资的培训质量才能促使其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11]。国内对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多是描述性为主,依照苏立坡等学者的介绍[12],隐性课程以间接或内隐的方式呈现于大学校园每一个角落,通过客观载体比如显性课程、物质层面、校园环境、校园制度、精神层面、行为引导等来发挥的功效,按照大学教育的规律,在校园环境建设、规章制度完善层面的隐性课程弹性较小,而在显性课程中深化隐性课程的弹性较大,其效果也较为明显,所以笔者的调查设计仅限定在显性课程的范围内,结合旅游类课程探索如何实施隐性课程以推行素质教育。

二、调查设计

(一)案例机构及其专业课程简介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由1991年建校的中等专业学校转制而来,尤其是在2006年迁址新校区以来学院阔步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旅游类高等职业学院的典型代表。学院自2012年实施“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学院遵循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以“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四大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在各参与专业构建以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大课程模块为结构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

(二)问卷设计与回收

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三类内容,其一是基础类信息共9项单选题目,包括性别、年龄、教龄、所属教学系部以及课程属性等;其二是教师对在课堂开展素质教育的态度、认知、对教学条件的判断以及管理趋向等,共有8项单选题目,并采用李克特式量表程度逐级表述;其三是开放式问卷,主要问及被调查者在开展课堂素质教育所采用的具体方式,让其用简短文字描述清楚。在问卷调查设计过程,首先基于已有文献汇总信息设计预调查问卷,以纸质形式进行小规模预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修订和调整;继而咨询校内专家和学院教务管理机构负责人员,并形成正式问卷;最后展开正式调查,以邮寄附件形式通过各教学系部转发给所有任课教师,收集返回邮件获取数据并加以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调查样本的基础信息汇总

已收回问卷的被调查者涉及学院所属的所有教学系部,包括饭店管理系、旅行社管理系、旅游外语系、休闲产业管理系、基础部、烹饪与营养系、计算机网络中心共7个机构。被调查教师的学科背景涉及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其中学科背景最为集中的是管理学,超过四成比例。从调查数据分析,参与调查的老师以女性居多且占到七成以上,被调查教师的年龄约七成在40岁以下,约七成被调查教师的执教时间在10年以下,八成被调查教师是中级及以下职称(见表1),这些与学院实际情况相符学院所属各专业构建以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大课程模块为结构的课程体系,调查结果统计与学院现行教学体系完全吻合,研究所述课程特点是指结合高职课程实际和教学导向所体现的。调查显示“理论+实践型”课程所占比例过半,这也充分说明高职课程中实践课程的比例很高(见表2)。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被调查教师中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6%,校内兼任教师的比例为37%,校外兼任教师的比例为7%。

(二)影响实施课堂素质教育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

如前所述从内在因素而言,旅游业作为典型服务型产业不仅要求从业人员遵守旅游行业操作规范,更要具备良好人际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外在因素是国家为促进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需要高素质从业人员,旅游高职院校是旅游从业人员供给的主要机构,所以旅游院校更应实施素质教育,在问及被调查者对此持怎样的态度时,其中88%的教师持“完全赞同”意见,其余12%持“有些赞同”意见,没有人选择“无所谓”、“有些反对”和“完全反对”,也就是说全部被调查者认同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这样的认可是开展其他问题调查的基础和前提。本次调查需要了解教师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所以问及被调查者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实施素质教育内容的频率,在五个选项中没有人选择“从未”,其他选项各有涉及,具体比例见图示2,这说明所有教师已经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只是实施的频率或者强度存在差异。在问及被调查者对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时,没有人持中立或者反对意见,70%的被调查教师“完全支持”,另有30%的被调查教师“有些支持”。综合以上三项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认为,教师对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共识程度非常高,或者说被调查教师对通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非常认可。根据已有文献检索汇总并在咨询专家意见基础上,本研究选定五项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别是教师能力自评、学生情况必要性、课程特点适应性、设施设备足够性和制度建设必要性。问卷采用Likert量表的形式分别设立类似于“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五个级别,为简化描述将选项分别赋值1~5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赞同的程度越高。一般而言Likert量表等级评分平均值在1~2.4之间表示反对,介于2.5~3.4之间表示中立,介于3.5~5之间表示赞同。根据表3所示的结果可以基本判断,被调查教师对自身能力适应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基本是“中立”的结果,也就是说其对自身的适应性能力判断是需要提升或者学习方可更好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情况必要性、课程特点适应性和制度建设必要性持“赞成”态度,尤其是对学生情况必要性的判断是极其赞成;根据调查可以判断学院现有教学设施设备已经不足够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或者说已经成为各项调查所涉及影响因素中最为明显的短板。

(三)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汇总

西方学者研究提出高等教育应以隐性课程形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我国常用的成语如“耳濡目染”、“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恰是对素质教育的生动体现,这是东西方教育的共识。本次调查以开放式问卷的形式调查教师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形式,现汇总描述如下。①教师注重自身仪表、谈吐、修养,以身作则起到引领作用;②合理调整课堂组织方式,采用案例分析、情景剧、讨论、分组等方式提升学生兴趣和参与性;③提倡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如鼓励学生、关注兴趣等;④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如自主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团队意识、表达能力等;⑤关注社会热点、特殊经历、行业变化,在讨论中提升思辨和认识。

四、建议与讨论

(一)将课堂建设成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认识中的素质教育强调正常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以及社会活动等,本研究认为课堂教学是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通过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也为实践性内容作必要准备和铺垫,但结合隐性知识的既有研究可知,在传授显性知识的同时也是传授素质教育内容的良好载体,也就是说课堂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课堂教学的知识教育功能。传统的教学管理重点是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从而导致教师主要的工作导向是知识传授,笔者同意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观点:“素质教育走进课堂是教改的一场攻坚战。它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应将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整个素质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

(二)创造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利条件

本研究的调查结构显示,被调查教师已经在课堂授课期间或多或少开展素质教育,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教师能力、学生情况、课程特点是否适应、设施设备是否足够、是否有刚性制度建设约束等等,本研究已对样本学院的调查也展示了各项影响因素的基本情况。以笔者在一线从教的经验分析,以上各项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课堂素质教育的效果,虽然本次调查显示硬件设备缺乏最为突出,但基于作者经验判断任课教师的能力和主动性应是影响课堂素质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类似领域应是未来深入研究的主题。

(三)促进教师对具体措施的交流和借鉴

第2篇:哲学基本概念汇总范文

关键词:教学研究;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83-03

“探究”(inquiry),是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的意思。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s)将“探究”定义为一个多层面的活动。需要通过观察、提出问题、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资源、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对所做解释加以检验以及同他人交流结果[1]。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学习科学方法、感受科学思想的教学模式[2]。与传授式教学模式不同,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并不直接讲授知识点,而是通过问题设计,启发诱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并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环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试错尝试,将自己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3]。从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4]。

将案例教学引入到探究式教学当中,利用案例设置情景模型和“问题链”,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有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规范的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5]。根据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如果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只需要学生从认知结构中直接提取即可回答,而不需要进行分析、评价、创造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那便不是探究[6]。因此,探究式案例教学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准备的。

根据Randy L.bell.等人的研究,依据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参与程度,可以把探究式教学按照其探究水平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四种类型[7]:验证性探究(Confirmation Inquiry),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或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证明一个结果预知的原理或定理的探究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要求^低。结构性探究(Structured Inquiry),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和思考,按照规定的步骤,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掌握基本知识,发展探究能力;指导性探究(Guided Inquiry),教学目标在于锻炼学生从掌握基础知识逐步转向综合运用知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或者选择步骤,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开放性探究(Open Inquiry),教学目标在于锻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专业领域和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自己确定相关的研究问题,并通过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进行探索。

在探究式案例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因素设计和选择不同教学模式。

一、验证性案例教学模式

验证性探究的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或基础知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要求较低[1]。因此,验证性案例中所设计情境信息应相对简单且明确,案例题材应采用学生周边较熟悉的题材,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也比较明确。验证性案例要求从多于一个观点的角度检查某一概念,这既能增强对该概念的理解,又能增强这一概念迁移至其他领域的能力。验证性案例教学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案例解释。教师提供案例情境信息,并启发学生将信息的表征从一种方式转换成另一种方式,例如用不同的语句进行转换,或者将图表、数据等信息转换成为语句,或者反之将语句转换成为图表或者数据信息。

2.案例列举。教师在讲授完某一概念或原理之后,请学生列举出与此相关的特定事例。通过这类提问方式,启发学生把握概念或者原理中的关键特征,并能运用关键特征选择或者建构具体的事例。

3.案例分类。教师提供一些案例,这些案例中有部分案例具有相同的关键特征。要求学生能够对这些案例依据关键特征进行分类,并能够应用相应的概念或者原理进行解释。

4.案例推断。这种方式同样是由教师事先准备一组案例,请学生在一个整体情境中对各个案例进行比较、分类,从中发现这些案例的关键特征,并能据此创造出一个新的案例来。

验证性案例教学以课堂为主要场域,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强化案例、提问和讨论。教师通过案例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新进入的信息与原有认知框架整合在一起,以考查学生在类似案例上的知识迁移为主。当学生能够将要获得的“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产生联系时,他就产生了理解[8]。

验证性的案例教学需要较多课时进行大量的课堂提问和互动,因此采取验证性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安排专门的讨论课时。在学生人数较少时(一般少于30人),可以采用点名提问的方式。当学生人数较多时,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当学生在小组内部产生不同意见时,可不同意见汇总,报告教师。教师不直接对学生的回答或小组报告进行评价,而是继续采用提问的方式,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二、综合性案例教学模式

综合性案例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教师设计和准备综合性的教学案例,综合性教学案例包含丰富的情景信息,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因此,综合性的教学案例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事件典型。综合性教学案例应该具备典型性,能够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学生经过系统的案例分析与讨论所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顺利实现从案例教学课堂向未来实践的迁移。第二,情境信息丰富。综合性案例不仅要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还要提供大量的背景信息、甚至包括一些干扰性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设置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对问题进行探究。

综合性案例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采用自学探究的方式,但更适合采用同学间互助式教学的模式[9]。采用同学间互助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提前布置案例阅读内容和思考题目。思考题目一般是般是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针对提前阅读内容的难点进行提问,最后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详细写出提前阅读内容中最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最难看懂的内容[10]。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选择在课堂上讨论的题目。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对学生反映的难点问题或者教师根据以往经验而确定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如果案例信息中涉及到一些基本概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个概念测试,来检验学生的理解情况。这个概念测试一般是一个多选题,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独立选出答案。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和周边到同学相互之间交流一下答案,并相互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尝试说服对方或者接受对方的观点。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在学生间走动,聆听学生的讨论,并给出一些建议。讨论完成后,学生可以重新给出答案。最后由教师对案例的探究过程进行总结。案例探究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9]。

三、开放式案例教学模式

开放式案例教学模式不需要教师提前准备案例,教师只需要指出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不超过6―8人;要求学生小组自己确定与话题相关的研究对象,小组内部进行分工,自行搜集资料,撰写案例、分析案例,最后制作案例演示稿,在课堂上完成案例汇报工作。在小组完成案例制作的过程中,在操作程序上,从选题立项到最后的成果展示,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小组自行完成,指导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教师要高度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空间,在非必须的情况下,教师不得随意否定或修改学生的研究计划。

开放式案例教学模式的目标已经从掌握基础知识逐步转向综合运用知识,要求学生能在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保证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同时,学生自身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能参与小组合作设计研究方案,并具有执行方案的能力。因此,一般更适合在本科高年的学生实践性环节或者研究生教学当中使用。

开放式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包括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合作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等。因此,教师必须更多地采用过程评价,纵向考查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采用小组阶段汇报、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组长打分等方式。开放式案例教学结束之前,教师需要对案例研讨的观点进行一个总结,还要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中肯的评价。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在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等方面的差距,并建立更加合理的思维框架。

无论采取哪种探究式案例教学法,教师必须要有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当学生在案例研讨中提出的一些打破常规、非常新颖的观点时,教师切不可利用权威或者固有理论去反驳学生的想法。为了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可以再次采用反问或者追问的形式,同学生一起继续进行探究。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向同事们请教,搜索和阅读大量背景知识,参加相关的进修培训等方法来扩展自己有关课题的知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邀请各方面的专家、科学研究者、企业家等有助于学习某些科学知识的人走进课堂,与学生们一起进行科学探究[11]。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ommittee on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Assessment,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S].National Academies Press,1996:23-24.

[2]陈刚.论探究式教学实施的误区及应对方案[J].上海教育科研,2009,(9):56-60.

[3]张胤,胡菲菲.回归实践、回归问题、回归主体――论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及实施模式[J].江苏高教,2013,(4):67-70.

[4]冯锐,缪茜慧.探究性高效学习的意义、方法和实施途径[J].全球教育研究,2009,(10):3-8.

[5]赵航.基于“情景化―去情景化―再情景化”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5,(6):284-290.

[6]陈刚.试论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及实施策略――学习心理学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46-49.

[7]Randy L.Bell,Lara Smetana,Ian Binns.Simplifying Inquiry Instruction[J].The Science Teacher,2005,(10):30-33.

[8]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9):90-97.

[9]袁志钟,戴起勋,陈康敏.同学间互动教学方法简介[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93-95.

第3篇:哲学基本概念汇总范文

1.1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演进。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1.1实证主义经济学方法论。19世纪中叶,约翰·穆勒把归纳演绎方法作为“唯一合理”的方法引入到经济学研究,从而成为实证主义的样板。凯恩斯沿着约翰·穆勒的思路发展了演绎法,坚信反驳理论只能依靠事实,这使他成为倡导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中流砥柱。从罗宾斯关于经济学研究不依赖于伦理上的个人价值判断来看,他的研究方法也属于实证主义方法,实证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曾经对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因此成为主流的经济学方法论。

1.1.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主要体现在他的《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测与反驳》等著作中,其理论思想是:第一,理论并不来源于经验材料和观察事实,通过归纳法不能得到普遍性的理论。即科学的理论和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则只能被经验证伪(“证伪原则”)。第二,科学发现总是在大胆的猜测,各种猜测或理论相互竞争,新理论经受经验的检验而得到暂时的确认,终被证伪,之后科学又面临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从而使理论不断接近真理。第三,科学的方法是猜测与反驳,即不断尝试与清除错误,科学的本章就是其可证伪性。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提出不久就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重视,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

1.1.3库恩的科学革命论模式(历史主义)。库恩继承了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观,认为,科学史的特征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原状,在此期间某种说法居于统治地位。当居统治地位的学说被另一种居统治地位的学说取代时,旧时期宣告结束,于是转入一个短期稳定的新时期。

1.1.4拉卡托斯的精致证伪主义。拉卡托斯是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卡托斯在批判、补充和修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他强调科学中的基本单位和评价对象应是在一个时期中由一系列理论有机构成的研究纲领。这个理论被称为“精致证伪主义”。

1.2经济学方法论演进对财务学的启示。我国对经济学的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方法论的研究上更是如此。由于经济学与财务学的理论渊源,提高经济学方法论认识水平,对促进财务学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1注重对方法论的研究。在我国经济学学科建设中,许多原来属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观点被引入和借鉴。而一定的理论是在一定的方法论指导下得出的,一种理论及其方法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我们不应该只吸收理论而一概摒弃其方法论。

1.2.2合理选择和搭配使用经济学方法论的分析方法。从方法论的具体层次上说,传统上我国经济学在方法论上存在着重规范分析,轻实证分析的弊端,今后应当注重两方面均衡发展,使方法论结构进一步优化。

正如张五常所说的:“经济学主要研究‘为什么’的问题,解释人的行为现象,它是一门精确的科学,精确推测,不能用事实解释事实,要以理论解释事实,要有抽象的存在,如果推测能力强,问题的局限条件清楚,就会有结论。解释现象的理论越简单越好,用复杂的理论解释复杂的世界是行不通的。”

2.管理学研究方法论与财务学方法论基础

方法论的统一是建立在研究对象的内在特质的统一的基础上的。从管理学研究的实践看,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划分成三大部分,其一是以物为中心,旨在提高物质资源利用管理效率的研究;其二是以人为中心,旨在发挥组织内部人员能力的研究;第三是以组织为中心,旨在促使组织内外环境和谐发展的研究。三个部分的主要研究对象具有非常不同的属性,难以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分析是造成管理学研究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方法论的主要原因。

由于财务学本质上具有管理学属性,因而管理学研究方法论就从根本上构成了财务学的方法论基础。

22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定量的研究为主,采用观察、测量、控制、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是合适的。

2.2在以人为中心、旨在发挥组织内部人员能力的研究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在研究过程中会受彼此影响的、并且受某种共同文化影响的人组成。认识社会行动者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艰巨的任务。简单地用自然科学方法去研究人的外部行为,无法解释人们意识到的各种现实。应该从感性资料的外部标志去认识他人内心世界。

在该类研究的过程中,多采用深入调研、比较研究与归纳演绎相结合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正是建立在对“客观精神”的分析和理解上的,其本身也保证了理论来源的客观基础。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采用历史个体主义,通过“理解”去进行管理学研究的同时,必须牢记“价值中立”原则。研究者只有在摒弃个人偏好和先验观点的基础上,对现有材料加以分类分现汇总,才可能得出具有客观性的结论。

2.3在第三类以组织为中心,对组织和环境如何和谐进行研究的主题中,群体的行为以及群体之间的互动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同个人不同,虽然群体是由个人组成,但群体的行为绝不是个人行为的简单相加。组织的目标、制度、文化传统、激励惩罚措施等在个体到群体的形成过程中起到深刻的约束和影响。个体的理性选择往往导致群体行为的非理性化。

从社会学、历史学研究领域借鉴过来的“历史比较方法”在针对组织为中心的管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常认为历史比较方法是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各种历史现象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分析异同,探索社会发展现象的一般客观可能性或特殊性的一种史学分析方法。运用历史比较方法有助于揭示和认识各种组织现象的历史成因及组织中的各个群体、群体关系、组织与外部组织的关系等发展中的共性以及各自的特殊性。运用历史比较方法有助于促使各个组织间、组织群体间的了解和理解,从而为组织间和谐发展提供基础。

3.我国财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分析

我国财务学研究方法与西方财务学界存在较大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不同。西方财务学研究方法较多地受实用主义影响,信仰存在就是合理的,有用的就是真理;而我国财务学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唯物主义,遵循的认识论。西方财务学界受实用主义影响,早期更注重应用理论的研究;我国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更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习惯从财务学本质、财务学职能、财务学对象、财务学目标等基本概念及基本问题开始起步。

3.2财务学研究的外在环境与西方财务学界存在较大差异。自1990年12月17日飞乐股份等8家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首次上市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上市交易的公司至今也只有1000多家。特别是有关资本市场的法规建设正在逐步完善,许多法规本身还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中包装上市、财务学作假等案件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缺乏理性,市场融资功能不足,缺乏足够的资源配置引导能力,等等。这就使以资本市场为内容的财务学理论研究缺乏良好的外在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所以,尽管近年来以资本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成果逐年有所增加,但是,关于资本市场的数据库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权威的版本,许多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只能自行收集。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实证研究”,一方面使研究者本身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资料收集这一研究最基础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中存在着财务信息失真等问题,也难以保证研究资料特别是数据本身的准确性,进而影响这些研究结论的验证质量。

3.3我国在财务学研究方法的研究时间上远远短于西方财务学界。

一国财务学(包含财务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从美国政府在法律上承认持股公司的组织形式算起,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英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形成于17世纪末,即使从1802年英国政府正式批准伦敦证券交易所开始,英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已近两百年。相应地,西方国家进行实证财务学研究已有近30年时间,而我国在这方面工作起步的时间还相当短。从这一方面分析,我国财务学研究方法处于规范财务学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是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4.现阶段我国财务学研究方法的选择

我们现阶段如何进行财务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呢?目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认为财务学理论的规范研究带有研究者个人主观的价值判断,没有事实判断的数据和模型,缺乏科学性,应当迅速向实证研究过渡。本文以下从两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4.1关于我国现阶段规范研究占主导地位的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现阶段规范研究仍占主导地位问题。原因如下:

4.1.1财务学研究方法之间并不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的。具体说来,规范研究并不排斥实证研究,因为规范研究的结论需要实证研究加以验证;实证研究也不排斥规范研究,实证研究需要规范研究的结论为基础和前提。那种只能采用单一方法进行财务学理论研究的主张是有失偏颇的。

4.1.2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学理论和方法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许多基础性理论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且,这项工作需要财务学理论研究工作者作为优先完成的工作来做。我国现阶段的财务学理论研究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财务学改革服务,为实践服务。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各单位正确贯彻执行国家财务学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重要基础,也是强化单位内部管理、保证财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许多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即使就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而言,我国现阶段乃至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规范研究仍应占据主导地位。

4.1.3财务学研究是为了在财务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对社会有价值的成果,其研究结论要能解决财务学实践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财务学实践所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广大财务工作者结合我国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实际情况,总结各单位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见解和措施。研究这些问题时,应当更多地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同时,注意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从现阶段国情和实际出发,并兼顾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的背景。

4.2关于实证研究中注重实地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的问题。评判一项研究的优劣,主要有三个标准:是否新颖?是否有意义?是否严密?判断是否新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问题是以前没有回答的;第二,研究方法是新的;第三,样本或数据资料是新的。判定是否有意义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能为政策制定服务;二是能为财务实践服务;三是能为其他研究服务。判定是否严密可以从内在的严密性和外在的普遍性两方面加以分析。通常需要将三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对照这些标准,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已经发表的以统计模型为基础所进行的有关资本市场财务问题的实证研究成果的质量还难以令人满意。原因主要在于: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仍处在逐步形成时期,资本市场建立的时间较短,相关法规尚不健全,许多数据的可比性不强,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实证研究可资利用的资料较为缺乏,运用“垃圾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论文结论很可能也是“垃圾”。为实证而实证的论文对财务理论的创新并无多少作用。实证研究中的实地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应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那种以数理统计和数学模型为基础所进行的“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研究,应当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发展而逐步成熟。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乃至将来一个时期内,财务学理论研究应当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实践中探求真理。研究过程中,在坚持规范研究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应注意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统一和有机结合,重视采用实地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验证规范研究成果,总结我国财务实际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学理论与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美]博兰.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经济科学出版,2000

[2]张五常.经济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战,2002(4)

[3]傅耀.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逻辑与评述,华南金融研究,2002(6)

[4]吴水澎.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5]阎达五.成绩、问题、展望,会计研究,1983(4)

第4篇:哲学基本概念汇总范文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会计要素;环境会计核算

一、环境会计定义和我国环境会计要素核算的现状

(一)环境会计定义

1.国外学者的定义

英国学者R.H.格瑞认为,环境会计是“一种人造和自然资本增减的会计,最为重要的是,在二者之间转换的会计”。加拿大审计署的D.B.罗宾斯坦认为,环境会计是“在为了交易和促进公共福利、为了创造未来用途的财富以及保护资源时,根据资源管理者和资源所有者一致同意的惯例来核算和计量这些资源耗费的会计”。加拿大学者霍金森认为,环境会计“即用货币单位表示又用实物单位表示的,有助于改善整个社会环境资源的会计。”

2.国内学者对环境会计的定义

《现代会计百科辞典》[1]定义环境会计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导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它旨在指导经济资源做最有效运用及最佳调配,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

王绍梅(2003)[2]定义环境会计为“绿色会计,它是根据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辅之以其他计量方法,以有关资源、环境、生态及会计、审计等法规为依据,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同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核算对资源、环境、生态的开发、利用、防治的资金支出和成本费用,评估分析所投入资金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孟凡利博士[3]认为:“环境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对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现象所做的反映和控制”。

唐洋(2009)[4]归纳环境会计由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构成,宏观环境会计主要是指国民经济环境核算,微观环境会计是指企业等微观主体与环境有关事项的核算。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的会计实务,因此本文将只关注环境会计的微观定义。本文将采用唐洋(2009)对环境会计的定义,就是“环境会计是以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单位,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的环境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

(二)我国环境会计要素核算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恶化,我国开始了环境会计的研究。其中有不少学者将会计要素的计量和确认作为了环境会计研究的重点。其代表研究如下:

吴冬霞[5]通过在环境要素的特殊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资产、环境成本以及环境收益等要素的确认标准。

许家林、王昌锐[6]在对会计确认标准对环境资产和环境成本内涵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只有符合资产确认要素的环境成本才能被确认为环境资产的主张。

李殊[7]提出了环境资产可以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价值法、或者调查判断法计价。杨文杰提出用机会成本法和影子价格法对环境要素进行核算。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环境会计实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依旧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如下:

1.环境会计要素核算不具有针对性[8]

由于没有具体的环境会计核算指南,目前我国的会计实务对企业的环境项目的核算不清晰。所有的环境会计项目都是按照日常会计实务来进行核算的。例如当企业发生环境相关环境费用时破坏环境支付罚款或者支付给相关部门的排污费时,企业的会计处理是计入“管理费用”,然后在其明细账下增设了“排污费”,“绿化费”等等。一般企业是把这些费用作为当期损益处理,只有在金额较大的时候才以资本化的形式处理。这样的方法虽操作简单,但是同管理费用一起核算不能反映出企业与环境的业务往来,这样的会计实务影响了企业环境披露的信息。不能取信于公众。

2.环境信息披露不足

王琳、肖旭[9]指出:由于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强制性的准则规范,导致大多数企业决绝向社会公众披露相关的环境信息,使得政府和社会公众部门无法了解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破环、污染、治理环境的相关信息。

3.会计人员的环境会计人员知识不够

为了对环境会计进行准确的核算,需要环境技术人员和财务会计人员共同完成。由于我国目前的会计人员主要来自于财务、审计人员。他们对环境、可持续发展这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另外,我国的企业也缺乏相应的环境会计人才,这都给我国企业全面实施环境会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8]

4.环境要素确认和计价可操作性差

我国学者对环境会计要素计价和确认方面提出了很多的方法,但是对企业来说,可操作性很难。例如,杨文杰[10]提出用影子价格法对环境要素进行确认。影子价格实际上是资源投入的潜在边际效益,反映了产品的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资源越丰富,其影子价格越低,反之亦然,即资源的数量和产品的价格影响着影子价格的大小。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很难确认资源的边际效益,更无法量化资源的稀缺程度。因此,在对环境要素计价中将很难准确估计其价格。

因此,本文将在对以前年度国内外环境会计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在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和核算,以及我国如何有效实施环境会计提出相关的建议。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包括国内外学者对环境会计的定义,国外对环境会计研究的状况。第三部分是我国环境会计要素和核算的具体内容,最后一部分为对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建议。

二、国外环境会计的发展状况

环境会计的研究高速发展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在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该报告使各国更深刻地了解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密切关系,即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环境会计研究在各国开始了迅速的发展。1995年,国际上第一部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指南:《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由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ASR)颁布。后来,IASR又接连颁布了《环境成本与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等一系列的指南。这些指南为各国从事环境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本文将介绍美国、日本的研究情况。

1.美国环境会计的发展状况

美国的环境会计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重点是研究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在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中,美国政府机构和其他专业团体,如美国环保署、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美国环保署与1992年专门编写了组织编写了《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在该书中对环境会计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也对企业计算和分配环境成本、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提供了有用的指导。1995年,美国环保总署又了《鼓励自我监督:发现、披露、改正和防止违法》的政策,这个政策的目的在于企业能够自觉地发现和改正其对环境破坏的行为,而且该政策还对自愿披露、改正污染环境行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例如减免部分法律责任的奖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则在1989年研究对环境会计的处理问题。最初的研究重点是环境负债和环境支出两大部分。FASB发表了《EiTF89-3石棉清除成本会计处理》、《EITF90-8环境污染费用的资本化》、《EITF93-5环境负债会计》3个有关企业环境成本处理的公告;前两个准则说明了处理环境费用的方法,即是应该对环境费用采用费用化的方法,只有三个条件出现的时候才能资本化:一是延长了资产使用寿命,增大了资产的生产能力,或改进其生产效率;二是可以减少或防止以后的环境污染;三是资产将被出售。最后一个准则要求企业将环境负债项目与其他或有负债项目分开核算。美国证监会(SEC)也在1993年6月了92号公告,该公告明确规定上市企业必须披露潜在的环境负债,否则将会被处以50万美元以上的罚款,并通过相关媒体公布。另外环保署还及时向证监会提供存在潜在环境负债的企业名单,使证监会关注企业的环保责任和环保风险[10]。由此可见,美国各个政府部门和社会专业团体对环境会计在美国的研究和发展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美国的会计学者认为,企业排放的废弃物必然会导致环境资源遭到破环,治理环境污染必然会导致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耗费,因此跟环境的先关损耗、费用都纳入了环境会计的核算范围,因此在美国的环境会计实务将环境资产、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作为独立环境会计要素纳入其核算体系[10]。

在美国在现行的会计科目中设置了有关环境相关的科目,资产类会计科目、负债类会计科目、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损益类会计科目、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7]。

2.日本环境会计的发展状况

日本环境会计的发展在亚洲最具有代表性[11]。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日本的环境会计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1999年被日本会计界成为环境会计元年[11]。1999年日本环境省了《关于环保成本公示指南》,将环境会计核算问题提到政府法规层次[12],许多企业也按照指南的要求披露了环境会计的信息。随后,环境省以及相关部门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准则,如2000年的《关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2000年报告)》确定了如何确定环境收益的确认,2001年,日本工人会计师协会了《环境会计指南(2000)》,2002年,环境省发表的《环境会计指南(2002)》。种种迹象表明,日本的环境会计正在向着制度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日本环境会计的发展为亚洲各国实施环境会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1]。

三、我国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本部分将重点讨论我国在实施环境会计实务中应该包括的要素,以及如何对其确认、计量和核算。

本文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环境会计的研究,作者认为我国的环境要素应当包括排放的废弃物而污染的生态资源、还有就是为保护环境而耗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费用。环境会计的科目设置应该包括以下几大要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收入和环境利润。下面本文将会从这三个方面介绍如何对环境会计的六大要素如何确认和计量。

(一)环境资产

1.环境资产的确认

徐鸿和朱小平[13]认为“环境资产是指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徐鸿和朱小平[7]只有满足以下几点才能确认为环境资产:1)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效益;如果一项环境资产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未来的收益,则不能通过环境会计核算;2)企业必须对该环境资产有实际的控制权,控制权是指企业对该资产有使用权,但是没有所有权;3)环境资产必须能够可靠的计量;当环境资源是企业通过购买的形式获得的,其价值可以按所支付的金额进行核算;当环境资源是凭借某种权利取得,或是大自然赐予时,只有在可以合理进行计量时,才能按照环境资产入账,在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中,有大部分的资源是企业难以对其进行直接计量,因此对环境资产的计价,企业需要采用对其进行合理估计,因此对环境资源合理估价的方法必须具备合理性;4)环境资产必须具有稀缺性,有些环境资产为不可更新资源,一旦被耗用便不可再生或者需要很长的时间再生,其储存量也会随着企业的开发活动逐渐减少。

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环境会计理论实物研究的进展情况,本文将引用徐鸿和朱小平[13]将环境资产定义为:企业通过过去的交易事项取得,能以货币计量的、能为企业带来潜在的收益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草原、水域、矿藏等[13]。

2.环境资产的计价

根据以前部分的讨论,我们将环境资产分为有市场价格的自然资源和无市场价格的自然资源,当企业取得有市场价格,如通过购买的方式取得水域、森林、矿藏等自然自然资源的时,企业应该以实际的支付金额作为环境资产的入账价值。

如果企业取得的环境资产没有市场价值时,不同的国家采用的会计实务有所不同。在美国采用机会成本法和影子价格法计价。影子价格法是指影子价格实际上是最优化的线性拉格朗日函数的拉氏乘子,即目标函数发生的增值[10]。由于企业在实际操作当中的复杂性,本文建议企业采用机会成本法。

机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由于资源有限,在使用资源时选择了一种机会就必然放弃另外一种使用机会[10]。例如面对一片森林资源,政府部门通常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把使用权交给一个企业作为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将森林砍伐然后出售。无论政府部门采取哪一种方案,剩下的那个方案便是机会成本,该成本的计价就是舍弃某一种方案而带来的收益。该种环境资产的计价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3.环境资产的会计处理

为核算环境资产,企业可以设置“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损耗”和“环境资产净值”等科目。具体做法如下:

(1)环境资产

该科目主要用于反应环境资产的增减变化。当企业取得和经营相关的有关可计量自然资源时,如土地、森林、草原、水域、矿藏等,应按照实际取得的价格或者机会成本借记“环境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该科目的余额在借方,表明可供使用的环境资产。

(2)环境资产损耗

该科目如同“累计折旧”科目,是环境资产的备抵科目。但环境资源不作为资产,故不能通过折旧来补偿环境会计把环境资源作为资产,通过折耗来补偿其耗减。本文认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将消耗环境资产,环境资产也随着企业的经营年限逐步减少,直至消耗殆尽。因此,当企业消耗环境资产时,可借记“环境资产损耗”,贷记“环境资产科目”该科目期末余额将转入“环境利润”的借方余额。

(3)环境资产净值

环境资产净值等于=环境资产原值-环境资产损耗。该科目用于反应企业所拥有,还未被耗用的环境资产,余额在借方,应反在相应环境会计报表当中。

(二)环境成本

1.环境的成本的确认

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在我国常见的定义包括达到政府制定的环境保护要求而发生的费用,如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的标准所发生的投入等,和企业向国家相关部门支付的排污费等。为了方便企业计量环境成本,本文将借鉴环境成本分为以下几类:

(1)环境预防成本。指企业为了预防污染环境或环境破坏所发生的相关支出,例如企业购买或者建造的环境设备,也包括企业在环境监测时发生的费用。

(2)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指企业已经对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发生的各项治理费用。包括企业在治理环境当中耗费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

(3)环境补偿成本。指企业为补偿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而向政府部门、其他企业或个人支付的赔偿或者是罚款。

2.环境成本的计价

宋胜菊[14]结出了四种对环境成本的计价方法:机会成本法,重置成本法,预防支出法,人力资本法。但是这些成本的计价方法,让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困难。因此本文建议在现阶段我过企业应该采用实际成本计价。即按照实际发生的环境预防成本、污染治理成本、和补偿成本。

3.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1)资本化处理

企业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而构建或者购买的使用期在一年以上的设备或者厂房。当企业自行构建该固定资产的时候,应该借记“环境预防成本”、明细账为具体的基建项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当完工时候,借记“固定资产”,贷记“环境预防成本”。如果企业是购入的设备,按照发生的相关费用借记“固定资产-环境预防成本”,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原材料”等科目。

当企业用于环保的设备发生折旧时,应当借记“环境预防费用”,贷记“累计折旧”。

(2)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当企业因环境污染支付各种罚款和赔偿的时候,应该借记“营业外支出——环境补偿

费用”,贷记:“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如金额巨大,受益期在一年以上,企业可以采用待摊的方式进行核算。在支付时,借计“长期待摊费用—环境补偿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当每期摊销时,借记“营业外支出--环境补偿费用”,贷记“长期待摊费用”。

当企业治理已经被污染的环境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时候,应该借记“管理费用——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如金额巨大,受益期在一年以上,企业可以采用待摊的方式进行核算。在支付时,借计“长期待摊费用—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当每期摊销时,借记“管理费用--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环境治理费用”。

(三)环境负债

如果企业对未来的应支付且还未支付环境费用可以准确的计量时,可以通过“环境负债”的科目进行核算。例如,企业计算应向政府部门支付的各种关于破环环境的罚款时候,企业可借记“环境污染破坏费用”,贷记“应付环境费用”。

(四)环境收入

1.环境收入的确认

环境收入一般包括:1)废弃物处理的收入;2)利用废品生产免税产品而减免的税款;3)购置环保设备或者研发环保技术而获得政府部门的无偿的补助和补贴;4)由于环境保护,企业收到的各种奖励;5)排污权交易收入;6)由于环保,企业获得社会公众形象的改善和市场份额的提高;7)由于环境改善,企业的产品销量增加,费用节省,股价攀升等等。以上的各种环境收入可以由货币计量,如废弃物的处理收入,生产免税产品而减免的税款等。也有非货币计量的收入,如企业获得社会公众形象的改善和市场份额的提高。

2.环境收入的计量

企业的货币环境收入部分可以计入传统的财务会计系统。然而,非货币环境收入则是虚拟的收入,不能计入企业的传统会计系统。徐鸿和朱小平指出企业的环境收入应该可以用货币计量,再有企业对非货币环境收入非常难以计量,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货币计量的环境收入。

3.环境收入的会计处理

企业取得处理废弃物的收入时候,可以根据实际应该收到的款项借记“银行存款”或者“其他应收款”,贷记“环境收入”。

企业利用废品生产免税产品而减免的税款,企业应该根据实际应该减免的税款冲减相应的税金。企业可以借记“应交税金——XX”,贷记“环境收入”。

企业由于环境改善而获得政府部门的奖励,或者由于购买环保设备,研发环保技术而收到政府部门的补贴,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应该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贷记“环境收入”。

对于排污权交易而获得的收入,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环境收入—排污权交易收入”。

(五)环境利润

企业也可以在会计核算中增设“环境利润”账户。该账户用于专门核算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与环境发生的一切有关的经济业务。在企业汇总各种环境收入时,可以借记“环境收入”,贷记“环境利润”。当企业汇总各种环境成本时,借记“环境利润”,贷记“环境成本”等科目。如果“环境利润”出现借方余额时,说明企业出现了环境净收益,反之,则是环境净损失。

四、本文的局限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文讨论的环境会计要素和计价主要是货币计量,环境要素当中还有一些非货币计量的环境要素。尤其是环境资产核算中,资源和资产有时候难以区分。资源中如大气、河流非常难以计价。再有就是环境也难以定价,比如城市环境污染,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非常难以货币计量。因此,本文建议以后的研究可以提出更好的办法区分资源和环境,计量非货币计量的环境资产。

对于环境资产的计价,本文为了企业的可操作性仅仅提到了机会成本法,并没有提及影子价格法,因此,本文建议今后的研究能对影子价格法在企业的实施提供具体的指导。

在对“环境资产损耗”科目的讨论中,本文指出环境资产损耗不同于固定资产折旧,不能用直线法折旧、加速折旧法等。对于环境资产这项特殊的资产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准确计算其耗费本文并没有详细的讨论,因此建议今后的研究可以对环境资产损耗的计量做出详细的研究。

另外在环境成本中计量的讨论中,以前年度的文献总结了四种方法:机会成本法、重置成本法、预防支出法和人力资本法。也因为企业在实际当中难以操作,本文也只讨论了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成本。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上述空白切入,推荐出能够准确计量出以上四种成本的方法。

最后,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和实务还不完善,研究的方法中实证方法还较少,因此本文建议今后的研究多采用实证的方法深入企业进行研究。通过实证企业可以了解企业在环境会计实务和披露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政府部门制定、完善环境会计法律法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五、结论

为了环境会计要在我国顺利的实施,本文作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加强环境会计法律法规建设

到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环境会计的具体法律法规。为保证环境会计在我国顺利、健康的实施,政府部门应当将环境会计的相关要素的计量、确认和会计处理制度化,并写入企业会计准则等。政府部门也可以立法让企业必须提交环境会计报告等。确保企业在面临环境问题时,有制度、法律法规可依。

(二)培养环境会计的专门人才

我国目前非常缺乏环境会计方面的专才。环境会计要求财务人员掌握由环境学、会计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知识,将会对环境会计实务的顺利实施造成极大的困难。由于我国目前的财务人员还是来自于财务、会计等背景,因此这些人员在生物学、环境学方面的知识非常匮乏[9]。对此,本文建议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培训环境会计人才的力度,比如对会计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增加环境会计课程,对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考试或者会计职称考试的科目中增加环境会计的内容等等。其目的是让会计专业人员提供关于系统的环境会计知识,培养环境意识,为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实施提供人才储备。

(三)加强对企业环境会计的审计

日本环境会计实施成功的基本经验是:由专门的环境审计机构对企业环境会计报告作出审计并出具专门环境审计报告,这是实施环境会计的重要保证[12]。这一举措的实施,确保了社会公众准确的确认环境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12]。

本文建议这一任务应该由会计师事务所来完成,政府或者是其他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注册会计是环境会计知识的培训,比如在后续教育培训中增加环境会计的课程,或者是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增加环境会计的内容。提高了现有注册会计师环境会计知识,是对企业环境会计报告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

(四)加强各方面的合作

为了进一步推动环境会计的研究与应用,研究人员、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研究人员应更多涉猎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科学、环境法学等相关领域开展跨学科研究[9]。国家可以鼓励高校和其他研究部分加大对环境会计研究的投入、并定期召开环境会计学术研讨会。这些措施都可以确保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随时掌握环境会计领域的新成果,为国家制定和完善环境会计法律法规,企业改善环境会计披露和计量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于玉林.现代会计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2]王绍梅.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建立及应用[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3(06).

[3]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大出版社,1999.

[4]唐洋,陈东升.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现状与展望[J].财务与会计导刊(理论版),2009(04):48-51.

[5]吴冬霞.关于企业环境会计要素确认的理论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42-43.

[6]许家林,王昌锐.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2006(1):25-29.

[7]李姝.浅谈我国环境会计的计量与报告[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04).

[8]李小菊,张晓鸣.开展环境的障碍和构想[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

[9]王琳,肖旭.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现实困惑与前景展望[J].财会月刊.

[10]杨文杰.美国环境会计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会计,2009(24):51-52.

[11]刘明辉,樊子君:日本环境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2(3).

[12]杨靖,杨书臣.日本环境会计的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5(09).

[13]徐弘,朱小平.环境会计要素确认[J].财务与会计,1999(06):25-28.

[14]宋胜菊.我国环境会计若干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0(02).

本文为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成都节能减排与低碳城市建设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项目编号:ZST13-3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翼飞(1978-),男,四川成都人,成都学院讲师。

刘金彬(1970-),男,四川资阳人,成都学院副教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