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儿童;声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49-01
前言:儿童声乐教学作为声乐学习的基础阶段,为我国培养优秀的声乐人才奠定了基础,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发声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这些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充分考虑,导致我国儿童声乐教学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
一、儿童声乐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针对性不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例如:共鸣等,儿童这个年龄阶段还不能够完全理解这些专业术语的真正含义,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声乐学习兴趣,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开展。
(二)要求偏高
声乐演唱是一项要求较高的训练课程,尤其是一些基础性训练,教师希望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儿童,进而强化训练,增强训练难度,希望以此来推动儿童在声乐方面的进步,但是,由于儿童阶段接受能力有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去消化、理解,才能够掌握声乐知识,导致儿童的声乐水平停滞不前,与教师的初衷相背离,没有达到教学效果。
(三)过早强调气息
气息作为声乐演唱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也会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气息对演唱的作用,但是,正是因为教师过早强调气息,导致儿童在演唱的过程中将注意力投放到气息上,原本可以顺其自然做到的气息调整,却给儿童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形成了不良习惯,阻碍了儿童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发挥,对儿童在声乐方面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促进儿童声乐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深入认识儿童特点
儿童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发声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儿童声乐演唱技能,而且在促进儿童脑部、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发育具有积极作用,另外,正确的发声学习,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成长同样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学习声乐,对儿童的性格形成以及身体的健康成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是人生别重要的阶段,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而且其身体、神经系统等都处于发育阶段,所以,这个时期是对儿童进行技能培养以及促使儿童形成良好性格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对其性格以及习惯的形成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听觉能力是学习声乐的重要条件之一,听觉能力的强弱对儿童在声乐方面的发展极其重要,而儿童在十二岁之前,听觉能力一直处于发育阶段,当到了成年之后,听觉能力就会逐渐减弱,特别是高频部分的听力。实验证明,在儿童阶段,人类对高频声音十分敏感,与成年人听力水平相当,更有甚者对低频声音也同样敏感。因此,在儿童阶段对其进行声乐培养,先天条件十分优越,有利于其日后在声乐方面的个性化发展。
(二)明确教学思想
由于儿童从婴儿时期成长到儿童,时刻都在变化,尤其是身体器官一直处于发展阶段,而相对应的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就需要针对儿童的实际年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结合儿童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任务,因材施教,以确保儿童在声乐方面能够接受良好的培训。
唱歌是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爱好和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声乐教学的开展。兴趣作为引导儿童学习声乐的重点,教师要注重对儿童在声乐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能够引导儿童自助学习声乐。学习声乐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师要有针对性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作为引导儿童学习声乐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辅助教师培养儿童进行声乐学习。
学习声乐要养成正确的习惯,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儿童积极自主的练习声乐,但是,习惯形成的过程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儿童的行为,比如:姿势、发声等。儿童阶段是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不仅是声乐习惯,对于其他方面习惯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声乐能够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特别是对声音的个性训练,能够使其形成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独特审美观,而且儿童能够在舞蹈等艺术表演中寻求美感。个性作为一个人行为、气质等的具体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存在很大差别,而声乐的学习,能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对其一生影响深远。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任务就是要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培养其良好的个性。
(三)加强对声乐教师的培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学习声乐知识,不断扩展知识范围,进而丰富教学手段,积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声乐学习氛围;此外,学校也要经常组织教师进修,举办关于声乐教学的比赛,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声乐教学质量。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对儿童艺术修养的提升上家,长也是充分的重视了起来。儿童声乐教育有建立良好的儿童声乐审美、正确的呼吸训练以及课堂作品选择这三个重点。做到这些才能使孩子们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建立良好的声音审美,用真挚的情感表达作品。
关键词:
儿童声乐;声音审美;歌唱呼吸;声乐作品
声乐是建立系统的、完整的儿童音乐审美的奠基石,也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一部分,更是提高儿童音乐水平的重要手段。所以能让儿童声乐既能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的共性的发展,又能在演唱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彰显,既能让其成功的驾驭作品,又能完美的展示声音技巧,这将是我们探讨的一个教学重点。儿童声乐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儿童自身特有的特点,摸索出一条适用于儿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跟上时代节拍的教学道路,不能只是一味的借鉴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这也对新时代的声乐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建立良好的音乐和声音审美
在当今文化大发展,艺术大繁荣的时代,儿童声乐教学迎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果想让儿童感受到歌唱的快乐和美好,那么首先应该从感受、欣赏音音乐和建立良好的声音审美入手。感受欣赏音乐以及建立良好的音乐审美是开启声乐兴趣大门的钥匙。儿童从婴儿时期对不同的音乐就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例如快乐的、节奏强的作品会让孩子手舞足蹈,悲伤而安静的作品则会让孩子很安静。那么在声乐教学上声乐教师要如何带领孩子聆听歌曲建立良好的声音审美呢?第一、聆听音乐时和孩子一起陶醉其中,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的直观感受。第二、带领孩子结合歌词的内容再次分析感受作品,期间可以用一些图片、视频等增加孩子们的更直观的感受。第三,感受歌曲中旋律的特点。最后通过不同的演唱者对比,让儿童仔细分辨不用的演唱者的音色,分辨不同作品情感的表述方式,为演唱这首作品做好准备。通过多次的聆听感受,使孩子拥有一颗会感受音乐的心灵,一双会分辨声音的耳朵,初步建立良好的声音和音乐的审美观。
二、正确的呼吸训练
气息是歌唱训练的重点之一,是歌唱的原动力。呼吸是我们人类一种自然功能,良好的歌唱呼吸会为作品增添色彩。让儿童通过最自然的呼吸结合声音感受歌唱中的呼吸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枯燥的呼吸训练。首先,体会生活中的不同呼吸方式。生活是很好的老师,它教会我们很多的东西,对于儿童来讲,枯燥的呼吸理论会让他们难以理解并不知所措。如果通过生活中的经历来讲解训练应该会更顺利一些。例如:1.通过打哈欠、闻花香等体会歌唱中的打开腰腹部的深呼吸。2.吹纸片、蜡烛、数数字等方式感受延长和舒缓的气息。3.卧床、深睡时体会平稳的、安静的长呼吸状态。4、通过生活中惊吓、害怕、惊喜的体会感受快速呼吸的方式。其次,通过一些简单有效又比较容易被儿童接受的方法进行气息训练。无声训练:1.慢吸慢呼:闻新鲜空气一样深呼吸,吸好之后保持一段时间,再缓缓地呼出来,体会呼吸肌肉群的保持力量。也可以在深呼吸之后发出“丝丝”的声音,让气息少量均匀的呼出,体会气息的控制力。2.快吸快呼:通过一些生活场景让儿童体会这种呼吸方式,比如小朋友激烈运动之后的喘息,小狗在很热的天气的喘息等。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场景描绘会让孩子更好更容易接受这种呼吸方式。最后,结合简单的声乐练声曲进行呼吸的训练。在进行有声的呼吸训练的时候,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选择。整体要求声乐练声曲不要太长,旋律不要太难,音程跨度不要太大,要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比如;进行慢吸慢呼的训练可以用“唇颤音”来进行,既有趣又可以很好的体会声音的高位置和气息保持相结合的张力感觉。跳音的练声曲可以用来进行快吸快呼的训练,可以模仿小鸟的声音既能很好的训练声音又能感受气息的弹跳,最重要的是很容易就可以被儿童所接受。
三、教学作曲目的选择
在儿童的声乐教学中,曲目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既要符合儿童的年龄和歌唱水平,又要体现年龄特点,更要结合孩子的个人喜好。每个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和审美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喜欢柔和的,有的孩子喜欢欢快的。如果一味的按照老师的标准选择歌曲,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一味的按照孩子的喜好选择歌曲,又不能全面的促进孩子的声音和表演发展。所以如何辩证的协调好这两个问题是声乐老师在课堂上要考虑的。
1、课堂选择歌曲要有针对性
首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年龄、性格和气质的特点。老师在课堂上起到主导的作用,在选择课堂的演唱作品上不能超越学生的能力范围,也不能过于简单。在保持一定难度的基础上,可以稍微高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这样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又可以不会让学生因为太难而受打击。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进行讲解,学生可以通过这首作品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得以提高。
2、对儿童自身具有的音乐审美和声音特点进行保护
(一)0~3岁的孩子学习声乐的特点
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于学习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属于非自主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发声处于咿呀学语的阶段,对于唱歌的学习和语言的学习一样,儿童作为这时的学习者,学习主体,不能区分语言和歌曲的区别,只是简单地学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儿童对于歌曲的学习、歌唱能力的培养和儿童对于语言的学习与语言能力的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二)3~4岁的孩子学习声乐的特点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于语言的学习和表达进入了高速成长的阶段,儿童已经能够准确地表达和重复语言。同时,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于歌曲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表演欲望。这一时期的儿童活泼好学,喜欢节奏欢快的歌曲,特别喜欢歌曲部分的演唱,能够完成整首歌曲的演唱。但是,在这一阶段的演唱中,首先,虽然儿童能够重复演唱出歌词,但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于歌词的认知和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儿童对于歌词只是简单地重复,并不理解歌词的意思和含义,因此,在演唱上并不能完整地领会和体现歌曲的感彩,在演唱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汇,儿童往往表现出迷惑,不敢大声演唱,而是含糊地一带而过。再次,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于演唱虽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儿童对于演唱的声调等存在不准确的差异性。表现为对于歌曲曲调的表现主要是说歌而非唱歌,对于歌曲的曲调在演唱时经常走音跑调。最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由于自身身体特点,肺活量较小,呼吸频率较快,整体呼吸属于频率较快的浅层呼吸,孩子在演唱时经常是换气频繁,打断和扰乱了音乐的节奏。
(三)4~5岁孩子学习声乐的特点
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对歌词的理解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于他们接触的歌曲比较多,所以他们可以完整地唱出歌曲来,音准和节奏方面错误也很少,他们的表现能力也在加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都能很准确地理解。年龄的增长,发育也在慢慢完善,对嗓音的控制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能逐步学会使用较长的气息,一般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按乐句和情绪的要求换气,中断句子、中断词义的换气有明显改善。
(四)5~6岁孩子学习声乐的特点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已经能够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能够记住歌词的内容,同时,这一时期的儿童已经能够理解歌词的含义,对于节奏的把握和演唱过程中的换气等技巧具备了掌握能力。孩子的旋律感、音准方面进步更为明显,不仅能掌握大小三度、纯四等,还能准确地唱出旋律,初步建立了调式感。孩子这一阶段的气息保持的时间较以前延长了,能够按乐曲的情绪要求较自然地换气,同时,歌唱的音高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增强。
二、着重对儿童变声期声乐教学
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介绍在教学过程中应掌握青少年变声期嗓音变化的规律,通过教师范唱与学生试唱,互动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气息的运用,以科学的发声方法达到声情并茂地演唱。变声期是人在青春期阶段的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对处于这一特殊阶段声乐学生应采取区别于成人的教学方法,必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师应了解变声期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适当并形象的教学方法,达到声、气、字的统一,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处于变声期的学生,由于声带充血,发声的持久性差,容易疲劳,声音不太稳定,唱歌时感到很费力。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变声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变声期嗓音变化的规律,教学中采用哼鸣、假声唱、微声唱、小声唱、混声唱的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使变声期嗓音既得到有效保护,又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法。
三、声乐教育的常用方法
(一)打开腔体我在教学中首先强调的是打开腔体,即大家常说的打开喉咙。打开腔体最常用的方法是深呼吸,自如地深呼吸,感觉一股凉气顺着鼻腔进入(此时小舌头、软腭随之向上拉起),顺畅地通过后边的通道进入小腹站定,这样腔体就打开了。
(二)小腹支持所谓支持,就是把吸进来的气保持住,不让它跑掉,保持用吸气的感觉来歌唱。小腹支持是这样的,保持吸气的状态,小腹微微内收,感觉声音是站在小腹上,小腹源源不断地供气把声音输送出去。小腹的支持可以简化为支点的支持,想象肚脐下的一点是一个弹性支点,声音是靠这个支点的支持发出来的。
(三)呜母音状态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母音是呜、啊、噫,呜有向上发挥的本能,啊有向下发挥的本能,咦有向前发挥的本能。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念,用呜带啊,用呜形成腔体状态,用啊拓展声音的宽厚,用噫形成声音的色彩。
这三个原则贯穿在教学过程始终,学生的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的,三者在教学过程中密不可分,切忌单一,否则就不会形成完美的歌唱。
四、少儿声乐教育的特点
(一)关注激发兴趣学生若对所从事活动感到兴趣,就会导致活动动机乐趣化,活动因此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倾向和自觉行为。
(二)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状态,歌唱的过程是以心理感受为基础,以心理状态引导和控制生理状态的运动过程,这样可以培养歌唱者具有良好的耐力和持久性。
(三)在歌声中体验情感孩子们的歌声是那么清脆、稚嫩、纯真、迷人,这是任何乐器都无法替代的。可是,仅仅只是爱好唱歌是不够的,同时把艺术通感运用到儿童声乐教学中,运用视听结合的通感、美术及文学作品促使儿童情感产生共鸣。五、结论声乐学习是儿童音乐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不仅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歌唱才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孩子对音乐的感知、对音乐的爱好。
关键词:歌唱状态;发声方法;自信心及歌唱的表现力
目前,家长对孩子的培养要求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成为家长们培养孩子的一个方向,学习音乐就是此方向之一,面对少儿声乐活动的频繁和声乐学习的低龄化,少儿歌唱训练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值得声乐教师去思考和重视。
少儿的歌唱训练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的启蒙教育,使他们从小懂得如何科学的用嗓,用自己最美的声音歌唱生活,赞美大自然。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声乐学习应从“变声期”以后开始,对“变声期”前少儿声乐学习的教学要求比较忽视而且不规范。孩子们更多的是从课后的声乐辅导中懂得一些发声方面的知识。前段时间听到了少儿歌唱考级的孩子们的演唱感触颇深,也很担忧,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歌声居然出现成人的声音特点。如何正确指导儿童歌唱发声,使之遵循并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的任务迫在眉睫。“变声期”前是指少年童声变为成人嗓音的变化时期之前,此阶段儿童的歌唱器官均未发育成熟,气息的储存量很有限,男女儿童喉的大小相差无几,男女声音相差不大,声带具有短、窄、薄的特点,以上特点决定了童声的嗓音特点:音质纯净、清澈;音色甜美、透亮;音量单薄;音域不宽等特点。如果用声不当,会影响孩子的嗓音健康。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少儿声乐教学。
一、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要求老师要有敏锐的听辨能力,因为歌唱训练时的感觉比较抽象,没有绝对的标准,对于歌唱的要求应耐心的讲解,细心地判断,使孩子们在不断的练习中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
1.哼鸣练习:我们可以先通过哼鸣练习摆脱喉部使劲的歌唱习惯,哼唱练习也便于找到高位置,不过,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哼唱特点来决定是开口哼鸣还是闭口哼鸣。因为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常追求声音的明亮而出现的挤卡现象比较多,所以多用开口哼唱下颚、牙关更容易放松,喉和声带的负担也不大,而且开口哼到开口唱也很接近,也有助于喉咙的打开。
2.良好的起音的训练:在少儿和成人声乐学习中都应特别注重起音的训练,良好的起音是正确发声的基础,童声训练要以软起音为主,这个阶段的孩子躲嗓子的情况比较少,多是嗓子过度用劲,挤卡、喊叫。我们可以通过良好的软起音来调整,良好的软起音是需要打开喉咙的,打开喉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口腔开的有多大,而是可以通过“闻花香”的感觉去体会喉部的打开,吸气动作随之完成,同时在呼气时,气、声同时而出,训练中声音可以由弱到强唱,不要用过多、过猛的气息冲击声带,以减少、减轻声带的负荷。同时也要注意声带的及时闭合,以免出现声音发虚、漏气的现象。如此练习就能出来清脆圆润的声音效果。
3.儿童歌唱的呼吸训练:在儿童的呼吸训练中,要用儿童生活中的自然实例启发他们体验歌唱所需要的呼吸方法。吸气的感觉可以通过“闻花香”、惊喜、惊吓,通过这种生活提示来体会身体的变化,让他感受腰腹部的扩张,解释横膈膜的下沉,体会吸气动作带来的歌唱兴奋。呼气的感觉可以通过长长的叹气、吹蜡烛等动作来体会呼气时的缓慢、均匀、舒展,这些单纯的呼吸训练:缓吸缓吐、急吸缓吐、缓吸急吐、急吸急吐。注意切忌吸的过浅、过紧;呼的时强时弱。在呼吸的练习中,还是提倡结合练声曲来训练,以上四种是作为呼吸体验为目的的,在练声曲中着重训练他们的气息均匀、平稳性和连贯性以及控制力,总之,无论哪种呼吸练习,在吸气时都要体会腰腹部的扩张和横膈膜的下沉,吐气时要保持吸气的状态下,使气息有控制的呼出。
二、重视儿童自然声区的训练
考虑到少儿的年龄特点,首先对他们的嗓音情况要有所分析,可以先通过旋律比较平稳的练声曲来进入声乐学习,让学生在自然的声音状态下练习,老师对学生的声音的判断要看学生是否在歌唱中出现挤卡的现象,如果有就不要强往高音上练了,音域最好先在自然声区之内。还可以要求他们用闻花香的感觉轻声柔唱,结合哼鸣的声音位置,本嗓大的学生一定要控制音量,让声音多注意在气上,注意腰部的力量,声音微弱的孩子可以先让他们朗诵,把声带的力量锻炼出来。其次,歌曲的选择也是要因人而异的,对于初学的孩子,在气息和声音位置还不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选些平稳、跳进不大的歌,更根据学生的特点,先确定学生是适合闭口音练习还是开口音练习,再确定歌曲。无论是练习曲还是歌曲都要在儿童自然声区内训练,切忌猛练高音,上课的时间可以在半小时之内,训练中有几次适当的停顿,避免过度疲劳。
三、培养并维护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
声乐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特点,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上课时教师的态度、语气非常影响孩子上课的心情和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用温和的声音,亲切的语气和孩子沟通,在发声方法的学习中要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及日常生活的实例,进行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练习,把嗓音训练和兴趣结合起来,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切不可操之过急,影响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要多给予学生肯定,不要刺激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把声乐学习看的高深莫测,孩子们对自己的能力就会产生怀疑,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荡然无存,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维护好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
四、培养孩子的歌唱表现力
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美妙的声音把歌曲的内容、情感表达出来,歌唱方法是为歌曲的表达服务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让他们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理解音乐是如何表达歌词内容的,如何深情并茂的演唱,让他们学会用声音地变化来表达情感,体现不同风格的作品特征,如:力度的变化、音色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等等,我们可以从具体的歌里了解这些变化,如:《采蘑菇的小姑娘》主题开始用mp、中速、保持音唱法、渐强。十六分音处唱的要灵活而连贯,用气息把声音连起来,保持喉部的稳定,不要加劲和乱动,注意腰腹部的肌肉的力度对气息的控制。第九小节开始演唱力度要加强,最后4小节可渐强转强结束全曲;《桑塔露琪亚》是一首意大利那波里民歌,歌曲是三拍子的,有着船歌的特点,注意重拍在第一个音上,强弱弱的节奏特点,强弱关系注意才会唱出船歌的特点,前四句速度不要太快,可自由一些,声音要柔美而舒展,托出星夜宁静的意境。后四句在高音区上,以饱满明亮的嗓音歌唱,表达出人们热爱生活、歌唱大自然的开朗豪放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衔接高音时的气息不要提,每一句的头接上前一句的尾,这样,气息就会比较稳定。另外,孩子们可爱的肢体动作的运用,能增加歌曲的表现力,让他们沉浸在音乐的美感中。
少儿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嗓音保健与训练,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嗓音健康,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的嗓音素质,因此,在少儿声乐教学的这片领域,声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更加谨慎、更加重视,潜心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少儿声乐教学,为我们全民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1998 第15页
[2]邹海长.《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2000 第324页
[3]张前,王次沼.《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
版社,2000 第198页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108-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王美蕲在笔者从事少儿声乐教育的十年里,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变声期可以学声乐吗?”这几乎是每个12岁左右青少年家长担心的问题。变声期到底能不能学唱歌,是不是学了唱歌就会把嗓子唱坏?家长们在似懂非懂中被这个问题困惑着,惊扰着。在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没有开始学唱歌的不敢学,已经学了唱歌的,一到了十一二岁,着了凉咳嗽两声就大惊小怪地说嗓子唱坏了,让人看着又可气又可笑。作为一名声乐教师,笔者想从专业的角度谈一谈变声期学习声乐的问题。
那什么是变声期呢?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变声期特指14岁到16岁的青少年进入变声期。男生变声期一般在3到15岁,最迟到16岁左右。因为喉头增长而伴随的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音疲劳、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从而导致说话、唱歌时的声音与儿童时代不同,并持续半年至一年的时期。对于百度的解释,笔者是不完全认同的,虽然百度叙述的是客观存在,但并不是14到16岁的青少年就一定会因为喉头和声带的增长而产生以上一系列声音嘶哑等病理现象。变声期就是病吗,变声期就一定会“坏嗓子”吗?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先把变声期放一放,先来了解一下声音产生的原理。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把左手和右手同时放在桌面上,一只手抬起敲击桌面,另一只手放在桌面上不动,放在桌面的手就会感受到桌面发出声音的同时在振动。按下钢琴的琴键,琴键会带动连接琴槌的木棍,木棍带动琴锤敲击琴弦,被敲打的琴弦振动发出声音。小提琴的演奏则使用琴弓上的弓毛摩擦琴弦而发声,演奏者将弓与弦放成直角,再以适当的速度和压力拉动琴弦使之振动,这就是弦乐的发声原理。人类的发声原理和吹奏乐器的发声原理相仿,如单环管的吹奏是演奏者口含吹嘴吹气,簧片发生振动,气流振动管中的空气柱,从而发出声音,人类的发声也大抵如此,通过肺里的气息吹动声带和腔体,声带和共鸣腔体发出声音。声带纵向位于喉腔中部的两条肌肉相当于簧片,共鸣腔包括胸腔、喉口腔、鼻腔、头腔的一系列腔体振动。不同的物体振动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不同,声音的音色跟发声体的形状、材质、大小都有关系。在人的一生中,声带和共鸣腔体也是跟其他的身体器官一样,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长、发育、变老。声音也就从婴儿啼哭那一刻起就开始随着身体的成长而不断地变化,可以说变声是跟随一生的生理变化。常说的变声期只不过是由于青少年青春期加速生长,人体发育变化很大,喉头和声带发育得也很急速。男孩进入青春期后,喉头迅速发育长大,喉头的前后颈也迅速松宽,声带的长度几乎猛增一倍,宽度与厚度也增加。随着声带的发育,从音频上讲,大约要低一个大度,于是童声变成了粗而低的男音;女孩在青春期喉结虽没有明显的外观变化,但喉结内一样有明显变化:即声带增长变窄,因而发音频率高,声调也随着变得高而尖细。
由此可见,变声是跟随我们一生的生理现象,只不过是青春期后变化不易察觉罢了。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婴儿和幼儿、幼儿和儿童、壮年和老年的音色都是有明显差别的。那么,既然变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又为什么会伴有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生疲劳、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的病理问题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病理现象都不是变声期导致的必然症状,而是由于青春期变声用嗓不当造成的。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己明显的、突然的音色变化会感到非常困惑和不适应,尤其是男孩,原本清脆、嘹亮的童音变得低沉、憨厚,为了保持“自己的声音”,他们就会挤压或吊着喉头,让声带不完全闭合,从而让声音保持尖而细。这种不正常的用嗓方式会导致声带疲劳、充血、嘶哑,特别是从小学习声乐的孩子,更是不能接受自己唱高音怎么不那么方便了,音色变暗了等貌似退步了的变化,其实童音之所以听上去高亮,是因为儿童声带短而薄,振动频率高,一旦长大就失去了这种先天的优势。但是成年后的声带和腔体发出声音比童声的音域更宽广,音色无论从厚度和力度色彩的变化还是声音的可塑性都大大优于童声,听上去会更有磁性、更富有表现力。如果变声期一味追求音色的高亮而不及时加以调整,由于声乐演唱对声带施加的强度和力度远大于说话,所以对声带的损害也就更大,这就是“变声期学习声乐会把嗓子唱坏”的根本原因。
变声期不是不能学习声乐,而是学习声乐时要让专业教师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本质音色,学习科学用嗓和用嗓卫生。但是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优秀、专业的声乐老师。如果跟专业精湛、懂得科学用嗓且教学方法得当的老师学习声乐一般是不会出现问题的,而这样的学习是有必要的。好的声乐教师会帮助学生找到声带自然振动下发出的声音,让学生记住这才是他现在应有的音色,并且通过对气息、嗓音的肌能训练,让声音变得更加开阔、嘹亮、有张力,音色更加圆润好听。倘若遇到不懂得如何合理用嗓的老师,只是一味地追求音色的高亢、明亮,或是看学生唱不上去高音就压低嗓音,唱男(女)中音的声部,简直就是雪上加霜,严重的还会造成声带水肿或小结。
2.真假声混合比例适度。真声过多会使音色听起来尖锐、干涩,缺乏表现力和张力,而且过度使用声带,还会让声带的肌能较早衰退;假声过多同样也会影响音色,假声过多的音色听起来空洞无力、声音发虚,且声带长期在不完全闭合的情况下使用,容易造成声带的结节。
3.绝不能模仿他人的音色。人们(特别是初学者)经常会去模仿自己喜欢的歌手或是歌唱家的音色,模仿自己的声乐教师的音色也绝对会被当作天经地义的事。
4.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演唱。虽然变声期如果方法得当,学习声乐是有益无害的,但在这个相对特殊的时期,还是要特别注意保护嗓子,注意用嗓卫生。
5.不要过度用嗓。就算是金嗓子、银嗓子,过度用嗓也会加速嗓子的劳损。耳鼻喉医生说:“最容易造成嗓音损伤的就是教师、叫卖的小贩和歌唱演员。”
6.不要疲劳用嗓。人体疲劳时声带也会疲劳,声带疲劳时会出现闭合不完全的现象,同时疲劳也会让气息不足以支撑声音而迫使声带过度用力,对声带造成损伤。
7.不宜带病用嗓。生病时,特别是呼吸系统,感冒引起咽喉肿痛时应尽量避免唱歌。因为会这使声带处于水肿的状态,水肿的声带振动时容易粘带出水泡,导致失声和声音嘶哑。
8.科学用嗓。
(1)不轻易演唱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歌曲。在气息和口腔肌肉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要唱出超越自身肌肉能力所能达到的强度或高度声音,就必定会有其它不卫生的力量参与其中。
(2)严格控制演唱的时间长度和强度。这与上一条的原因相似,长时间高强度的歌唱练习会使身体疲劳,在生理状态不好的情况下,也会有其它不卫生的发声方式帮助发声。
(3)练习唱歌要循序渐进,顺着劲儿把声带、共鸣腔体和气息活动开,然后再进行稍有强度的练习和歌曲演唱。
9.注意饮食,保证睡眠。多饮水,有利于身体有充足的水分分泌唾液保护湿润娇嫩的咽喉;少吃刺激性食物,如大蒜、辣椒等,会刺激气管、喉咙和声带;尽量不饮用凉水、冰水特别是刚刚用过嗓子觉得干哑时,冰水会突然刺激声带引起病变;保证睡眠,因为疲劳的声带更容易受损伤。
关键词: 少年宫 少儿声乐教学 现状 改进建议
1.引言
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的基地,其特点是: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大纲,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其特点的教学内容。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少年宫的培训教学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声乐教学作为其中的一项也日益受到家长的关注与喜爱。如何根据少年宫本身的特点,吸引更多的家长和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值,我根据校外教学工作经验,尝试性地分析少年宫声乐教学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
2.少儿声乐教学现状与分析
目前,学习声乐的少年儿童越来越多,少儿声乐教学已成为声乐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生理发育特点、文化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与成人不同,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成人有所区别。根据青少年的生理特点、知识水平,在想象、模仿等能力上的优势和在分析、理解能力上的欠缺,我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2.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分班教学。
少年宫声乐兴趣班的学员来自幼儿园、小学、初中,生源面广,年龄跨度大,音乐基础和接受能力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果简单地编班教学,势必就会造成“众口难调”。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可以结合学员年龄层次和接受能力,采取“阶梯式”的编班方法,即将声乐班分为启蒙班、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具体分班所掌握的尺度可以简单归纳为:
2.1.1启蒙班
也称为“唱歌游戏班”。学员为5-6岁的小朋友,一般来自幼儿园中班。启蒙班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一些易学易懂的幼儿歌曲,如《摘星星》、《小鸭子》、《好孩子要诚实》等。通过引导幼儿们的形象思维,他们在美妙的音乐中边唱边表演动作,从而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以适当加进一些游艺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2.1.2初级班。
这其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一班,学员对象为幼儿园大班6-7岁的小朋友;初级二班,学员对象为小学一、二年级小朋友。初级一班可以将进度放慢,选曲相对简单一些,如《我爱我的幼儿园》、《小蚂蚁》、《小小猴、真淘气》等。初级二班选曲可以广泛一些,难度稍微加大一些,如《娃哈哈》、《谁唱歌》、《小鼓响咚咚》等。初级班的教学内容同时可以适当加入五线谱和简单的乐理知识,让孩子们在音高、节奏、音准等方面得到逐步提高。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唱准歌谱,而且可以熟练地演唱歌曲。老师还要培养初级班的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加入适度的表演。悦耳动听的歌曲伴着充满童趣的表演,枯燥的乐理和生动活泼的表演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消除声乐教学的单调无味。
2.1.3中级班。
学员对象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中级班的学生基本上是初级班的长期学员,他们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加发声和气息练习,歌谱和乐理知识辅助其中。通过正确的发声练习,树立良好的声音概念、规范的咬字训练,再加上对歌词的正确理解,学生的演唱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提高学习声乐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2.1.4高级班。
它是中级班的补充、延伸和提高。学员对象是选拔中级员的优秀学员。这部分学员通过5―6年的声乐培养教育,已经具备比较扎实的基础。针对他们的教学宗旨主要是在教学中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可让他们用心去体会,用情去歌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跟着钢琴视唱歌谱。针对一些难点,老师可以抽出来进行讲解,让学生打着拍子,听着琴声,大脑注意力集中,眼、耳、手、脑同时集中在一个点上,从而很快学会演唱歌曲。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歌曲,通过良好的歌唱状态,再加上教师对歌曲的处理、歌词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让学生尽所能地用歌声表现歌曲,从而将课堂气氛推向。
学生经过启蒙、初、中高各个级别的训练,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就不会学得很吃力,家长也会觉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2.2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学有所得。
采取“阶梯式”分班教学模式后,就要配套制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让每一个教学阶段、每一节课都有全新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技能技巧,而且要让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既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又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从各个方面都能做到学有所得。
2.2.1从兴趣入手,激发唱歌热情。
启蒙班和初级班的小朋友年龄小、好奇心强,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借助于美术、舞蹈、游戏、故事等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地把歌曲内容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学愿学。如教学《小小猴,真淘气》后,老师可以将歌曲变成一个动听的童话故事讲给小朋友听,使学生听完后意犹未尽,不仅想很快地学唱歌曲,而且明白其中的道理。又如教学《谁唱歌》时,老师可以先将歌曲内容绘成几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如小鸡、喜鹊、小鸭等,让学生说说他们唱歌都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并且做出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学会歌曲后可以让小动物作为头饰让小朋友戴在头上,分角色表演唱,一个小朋友提问,戴头饰的小朋友边回答边表演动作,让小朋友都参与其中,提高他们歌唱表演的积极性。老师再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对学习唱歌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2.2.2以节奏的主绳,提高感知能力。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中级班的学生已掌握了一点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歌曲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教师每节课要以节奏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理解能力。
首先,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身体动作训练节奏,启发、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来表达节奏。教师可以出示歌曲节奏图,请学生练习拍打,并适时提出要求,让学生用跺脚、拍手、拍肩等动作表达节奏强弱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发展成为其他动作,如点头、扭腰等,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创作力。
其次,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解音符,如在讲解二分音符时我们可以说成“一个空心的小圆圈加一竖成叫什么,唱几拍”,告诉学生唱两拍,边拍手边数拍,并说成慢走。同样四分音符可以说成“一个实心的小圆圈加一竖成唱一拍,我们把它说成走”。这样进行简单的节奏组合,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最后,老师在教学中还可以用歌词训练歌曲节奏。在学生掌握歌曲节奏后,教师出示歌词,要求学生将歌词填入节奏。这是节奏与歌词的同步训练,让学生用已掌握的节奏成功地将歌词填入,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仅提高节奏感,而且培养和发展音乐才能。
2.3以体验为载体,掌握演唱技巧。
音乐体验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情感共鸣及音乐感受。只有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获得审美的满足,从而掌握演唱技巧。高级班的学生大多数是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他们对音乐及歌词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要想让他们歌唱甜美动听,必须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声音训练,激发其情感,以提高演唱能力。在教学中我把枯燥的童声歌唱头声高位训练变成体验型和感悟式,诱发学生采用弱声和轻声方法歌唱,让学生恬静地、柔和地进行歌唱,培养学生用耳朵倾听音乐、用头脑思考音乐、用心灵感受音乐的好习惯,引导他们用良好的演唱方法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感情,把弱声歌唱与音质的美放在首位,使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的感染,情感世界得到陶冶熏陶。
如在教学《游子吟》这首歌时,我首先让学生朗诵这首古诗,体会这首古诗的意境,表达的思想感情。由于曲调前四句平稳、舒缓,应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后面是乐曲的,如不注意指导,学生将容易出现喊叫的毛病,因此在教学时,我从情感表达和美感的角度加以分层,通过画面让学生感受深夜,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在油灯下为孩子缝补衣服,一针针一线线,包含着伟大的母爱、浓浓的亲情。通过强弱的对比,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声音自然得到控制,情由心出,不经意间完成作品的演唱。此类教学方法可以实现通过一首好歌、一支美曲震撼孩子的幼小心灵,给学生自主体验的空间,美好的理想从这里放飞的教学目的。
2.4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单独表演、小组表演、集体表演来增强学生的表演欲望,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自信心。每一学期结束可以将学习内容有组织地串联起来,邀请老师家长走进课堂观看孩子们的汇报表演,这样既可以巩固教学内容,又可以让家长看到教学成果,充分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为了给孩子们开辟更广阔的表演空间,少年宫还可以搭建更多的小舞台,给每个学生展示锻炼的机会,让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演唱,惟妙惟肖地表演,尽情地展示个性和才能,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展现给大家,从表演中体验到成就感。
合唱是非常好的让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形式,可以让所有学员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排练表演过程中,可以增强孩子们的团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更可以让孩子们从中获得声音和谐的美感,相互配合的默契感,以及整齐统一的喜悦感,从而进一步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促其学得更好。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示机会,少年宫可以利用少年儿童的节日组织各种竞赛表演,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风采,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舞台上自信展翅,快乐成长。
少年宫还可以组织优秀声乐学员参加各个层次的声乐类的表演和比赛。如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艺术节,省级中小学生艺术汇报展演及全国范围内的正规比赛等。逐层逐级地选拔优秀学员参演及参赛,既能锻炼学生,又是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好机会。如盐城市少年宫声乐班学员施月琛从五岁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训练,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和刻苦努力,她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声乐基础,先后多次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各类儿童声乐比赛,屡屡获奖。在学校她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并被江苏省少工委授予“江苏省十佳少先队员”的称号。正是少年宫这个平台让她一次次地锻炼成长,一次次地饱尝成功的喜悦,一次次地树立自信心,她才有如此骄人的成绩。由此可见,丰富儿童课余生活,激励儿童展示自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3.结语
音乐本身不会唱歌,音乐教学的目的是让人学会唱歌,让人学会寻找情、感受美。少年宫声乐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使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小伙伴、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憧憬。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中小学音乐教育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前者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延续、扩大、补充和提高。
抓好中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促使他们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熟悉民间音乐,了解国外音乐,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审美力;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嗓音的保护和转换他们大脑的兴奋中心,使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得到适当的调节,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陶冶和培养他们具有优良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总之,借助于音乐的教育、审美、娱乐三个功能,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发展认识世界的能力,努力做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推动他们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从而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净化,鼓励学生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现在多作准备,将来多做贡献。
所以,我们说中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包括唱歌、音乐知识、欣赏三个部分。在整个音乐教学进程中,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这个阶段,唱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歌曲和器乐作品相比,由于它有歌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接受,更能激起儿童学习的兴趣,收到教育的实效。同时,演唱歌曲与演奏乐器不同,它并不需要有特定的物质条件――乐器,而只要用学生固有的声带嗓音来演唱就可以了。因此,唱歌在音乐教育中最容易得到广泛的开展。鉴于这一点,音乐教师应高度重视唱歌教学,并以其为主要教学内容。此外,还应围绕着唱歌教学来进行音乐知识和欣赏的教学。当然,也要尽可能地兼顾到三个部分各自的系统性。
唱歌教学要注意克服为唱而唱的倾向,更不能受社会中不健康思潮的影响,迎合某些学生口味去教那些所谓“时代曲”与“流行歌曲”。而应当根据思想性、艺术性与可接受性来选择歌曲。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理解歌词的意义,有感情地表达出歌曲的情趣与风格,并掌握相应的歌唱技能。安排教材时,也要贯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适应时令、配合形势、主次分明、有机结合等教学原则。
音乐知识教学一般不宜用整节课时间来专授乐理,也不能象踏西瓜皮那样,偶尔指点指点,滑到哪里算哪里。因为这两种教法都不容易收到教学效果。学生一般都很爱好活动,善于模仿,接受能力也较强。但同时也存在着缺乏自制能力,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弱点。教师若能根据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以歌唱为中心来安排乐谱教学,不论是视唱、听音、乐理等方面教学内容的选编,都要善于从歌曲中取材并突出歌曲中的重点和难点,把歌曲中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音乐素材概括集中起来,让学生先于新歌进行基本训练。这样既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突出了歌曲的重点和难点,又为学生学习新歌扫除了障碍,打下了基础。那么,学生就不会感到乐谱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反而会觉得乐谱教学与唱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有助于他们将歌学得又快又好,使他们感到自己学习上有所收获的愉快。但是,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教师应当清醒地知道:它还是零打碎敲的、不完整的,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学生对于某一方面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往往是要通过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不断深入理解中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弹唱;幼儿教师
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地深入,对学前教育教师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是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而弹唱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综合性艺术创作活动,它要求弹奏者在短时间内将声乐与钢琴伴奏结合起来,包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旋律的处理、曲式的分析、和声语言的掌握、歌唱技能的表现、伴奏织体的运用以及钢琴技术的掌握等诸多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弹唱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而且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弹唱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弹唱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入学时音乐基础较差。
大多数学生是通过文化课考试进入高校的,有些学校组织了艺术面试或加试,有些学校没有。即使是进行了加试的学生,大多数也只是考前突击学习,他们往往对音乐的理解比较肤浅,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持之以恒的练习,因此学生整体的音乐素质并不高。
(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钢琴、声乐、即兴伴奏课时分配不合理,即兴伴奏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而课时太少,课程安排就会缺乏连续性;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中缺乏音乐理论课程的系统学习。只注重学生音乐单一技能的培养,如声乐、钢琴演唱演奏技能,而忽视了音乐理论的系统学习。因此学生在理解作品、分析作品以及编配作品时,感到力不从心。另外,只注重学生的单科学习,忽略了音乐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学生在边弹边唱时不能将所学的音乐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三)缺乏适合学前教育专业边弹边唱教材。
一些学校沿用的是艺术教育或师范艺术专业的教材。这些教材内容过于专业化,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缺乏幼儿歌曲的训练。
(四)音乐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很多音乐教师都是从艺术教育专业转入学前教育专业,对学前教育专业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教学模式大多沿袭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缺少学前教育专业的针对性。
二、弹唱教学中应采取的策略针对以上问题,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讨,建议采取以下改革策略
(一)根据生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首先,从基础抓起,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歌唱和弹奏技能,为今后边弹边唱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情况,及时研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必要时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放慢教学进程,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最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进校时基础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悲观情绪,教师要注意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激励他们刻苦学习专业技能。
(二)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改革音乐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幼儿园弹唱教学的需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弹唱技能,必须从课程入手,适当调整音乐课程的比例。可以在一年级开设音乐理论、声乐、钢琴、视唱练耳等课程,夯实他们的音乐基础和理论知识;在二年级的时候增加即兴伴奏理论(和声)与实践(弹唱)相结合,使学生迅速提高弹唱能力。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较多,音乐课程的课时比较少,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时中学到更全面、更丰富的内容,必须对现有的音乐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可以将即兴伴奏、和声课程整合在一起,因为和声设计是钢琴即兴伴奏中具有“灵魂”地位的重要部分,和声选配直接影响到整首歌曲伴奏处理的合理性和完美性。因此把和声知识融入到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又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钢琴教学中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弹奏的作品,适当减少练习量,降低练习的要求。在学习了一年或一年半以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钢琴弹奏方法,并能弹奏有一定技巧的作品时,就可以在每堂课中适当增加一些儿歌的弹奏。可以先找些幼儿歌曲的伴奏谱或者幼儿律动的乐谱,让学生分析乐谱,了解基本的编配步骤,掌握基本的音型选择、搭配、变化与承接,对个别典型体裁的歌曲单独进行分析,并选择适当的编配和弦和伴奏音型,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弹奏水平。在自弹自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钢琴的即兴弹奏能力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而其中和弦的编配和音型的选择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一旦选好编配和弦和音型,弹奏就变得很轻松了,边弹边唱也就没有问题了。
(2)声乐教学中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
在声乐教学中,除按照基本的声乐教学常规训练外,还要进一步拓展与幼儿园教学相关的声乐教学内容。如学生经过一年的声乐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歌唱发声方法,能够正确地运用呼吸、清晰准确地咬字吐字、准确地演唱音高节奏、恰到好处地表现作品的强弱,能够运用自然甜美的声音和真挚的情感演唱时,就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儿歌的演唱。其中包括童声的发声训练技巧、儿歌的演唱方法,以及儿歌演唱中声音位置、呼吸及状态、情绪与表情、伴奏与歌声的相互结合等等方面的内容。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歌曲,包括分析歌曲的题材和内容、体裁、结构、调式、旋律等。让学生能够尽快投入到边弹边唱的声乐实践练习中去。
(3)自弹自唱的教学内容统一。
由于声乐和钢琴教学中都增加了儿歌的教学内容,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脱节,必须将两门课程的儿歌内容统一起来,即在声乐课程中练唱的儿歌,在钢琴课上进行编配。两门课程可都要求学生自弹自唱,让学生能不断反复练习,提高自弹自唱的能力。
(四)改进弹唱课堂教学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弹唱能力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其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特别在进行作品编配和音型的选择上,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练习的过程中,鼓励其相互交流、共同研讨,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外,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弹唱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才能够提高。要通过多渠道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应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
(1)强化课堂训练,加强课后训练。
学生每堂课学习的曲目,课后要相互弹奏练习,进一步增强对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理解。
(2)创设实践平台。
举办音乐会和技能汇报演出,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舞台。学生可以演唱或演奏作品,增加舞台实践经验,还可以通过编配儿童音乐剧、弹唱儿歌等形式锻炼自弹自唱的能力。班级音乐会声乐考试伴奏、教学基本技能比赛等活动可以与钢琴教学训练同步进行,使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3)把弹唱作为学生技能考核的一个重要方式。
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儿童歌曲弹唱比赛。把弹唱能力作为学生的必备的能力和就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4)深入幼儿园实践实习。
利用每学期的幼儿园实习周,到幼儿园进行教学实践,让自己的弹唱能力在实践中得以应用,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弹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作为幼儿教师的培养者更应该遵循学前教育的特点,以能力本位为目标,不断创新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式,总结教学经验,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职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富洪.《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层级课程的研究与探索》教育导刊,2009,12.
[2]王晓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现状及对策分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3]季新华《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和创新的思考》扬州大学学报,2003,7.
关键词:歌唱教学 歌唱美感 审美教育
当前对幼儿歌唱美感的培养,是现代幼儿教育中极度缺乏的。唱歌的美感是体现歌唱者能力和素养的表现。这种歌唱美感的培养,要从幼儿教育中抓起和重视。歌唱美感的不足表现在幼儿缺乏“听”的习惯与机会,发声练习缺乏针对性,歌唱指导缺乏美感层面的关注。所以教师要在歌唱活动中着重对幼儿歌唱美感进行悉心培养,然幼儿们养成听的习惯,并对歌曲的选择进行适当的挑选,让幼儿们更好的融入到歌声中。
一、影响歌唱美感的因素分析
歌唱美感是我们可以从歌唱者口中的音准,音色,节奏等进行美感的判断。歌唱美感对幼儿个体的音乐听觉和艺术体验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幼儿能通过富有美感的歌唱中体会到快乐,享受美的艺术。因此在对幼儿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培养幼儿歌唱这么简单,更关注幼儿的歌唱美感,让孩子们体验歌唱带来的乐趣。
(一)在幼儿歌唱教学中,普遍存在听觉问题
听,是音乐教学和发展的基本,幼儿唱歌缺乏美感可以从听上进一步的来分析。幼儿由于年龄过小,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在教师的示范上,所以缺乏了这种听的机会,导致幼儿歌唱美感缺乏。再之,由于长时间对幼儿进行音乐歌唱教育,促使幼儿听力疲惫,完全听不进去老师的旋律节奏,导致美感缺乏。又或,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们一起唱歌,导致分贝过高,听不清或听不到自己的声音等原因,出现音准缺乏,没有节奏感的问题,影响了幼儿在歌唱中的美感。
(二)对幼儿们进行适当的歌唱发声练习是也是培养歌唱美感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幼儿发声的练习,直接拿出一首歌曲让孩子们唱,导致幼儿的气息,音色等都不准确。教师缺乏对发声的练习,很自然的会导致部分幼儿在歌唱时候缺乏美感。
二、 培养歌唱美感的具体操作
由于幼儿具有天生喜爱没得事物的特性,作为教师更应该着手创造美去吸引幼儿听。激发幼儿对听得兴趣。所以教师要对歌曲进行课前的练习,认真的分析歌曲的内容和音调,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幼儿提供更好的示范歌唱,让幼儿更好的融入到听中。结合各种乐器的美妙发音,进行课前的练习,让孩子们更加对音乐的美妙产生兴趣,才能够为以后的讲解做出更好的铺垫。教师除了对听做好准备之外,也要对孩子的发音,音准,声调等进行教育培养,发音的练习有助于幼儿提高其音准,旋律的发声,更好更准确的对歌曲进行诠释。
歌曲的挑选也能够帮助幼儿歌唱美感的培养,歌曲挑选首先节奏上要符合儿童的发生,不能过于难,这样不但会影响幼儿们的发声,也必然会造成歌唱美感的不足。我们主要应该挑选一些,能够让幼儿理解的歌曲来进行歌唱,这样才能更有意义的进行教学。幼儿可以通过原唱的发音,旋律等进行模仿。对歌词进行大声有感情的朗读,这样可以很有效的避免在歌唱过程中的吐字不清,歌词混淆的情况发生。
三、歌唱美感培养中的注意事项
教师要合理安排幼儿的各种生活活动,教师可以把一首歌曲的演唱放到游戏当中,来更搞笑的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幼儿的个长清区高涨,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左右系的同时对幼儿的发音进行适当的纠正。歌唱活动作为幼儿活动的一种,其核心目的就在于对幼儿审美观的教育和培养。在歌唱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审美观点的变化。教师应当注意对歌曲的挑选。考虑到能够让幼儿便于歌唱的歌曲,旋律欢快,歌词充满欢乐和意义。让孩子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歌曲的欢乐中,千万不要急于教学,让孩子们去唱一些旋律低沉,节奏感若的歌曲,这样会给予幼儿带来沉重感,不利于美感的发挥。所以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来更好更全面的培养幼儿歌唱中的美感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学培养中,歌曲的演唱美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如何让幼儿真正的体会到美感,获取真正的艺术审美。教师要在活动中时刻要关注孩子们歌唱美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幼儿们的歌唱美感,让孩子们更深入的走进歌曲,演绎歌曲,并从其中感受到美,感受到快乐。歌唱美感是歌唱者的歌唱技巧与审美情感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感染力。我们可以从歌唱者的音色、速度、节奏、音准、旋律、气息、动作、表情、歌词等九个要素来欣赏或评判其歌唱的美感。歌唱美感对幼儿个体的音乐听觉和艺术体验有着重要影响。幼儿只有在富有美感的歌唱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审美体验。而且,从歌唱美感中可以体现出幼儿的歌唱能力和音乐素养。因此,在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让幼儿体验歌唱乐趣,还要关注幼儿的歌唱美感。
参考文献:
[1]吴晓是 蔡黎曼. 歌唱教学中幼儿歌唱美感的缺失与培养[J]. 教育导刊. 2012(02)
[2]龙凌冰. 论幼儿歌唱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 艺术教育. 2012(02)
[3]陈宝久. 谈幼儿歌唱活动的指导[J]. 大众文艺.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