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活的教育 课堂教学 效率提高 开放思维
“学生是活的人,要施以活的教育!”但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被老师“禁锢”在固定的模式和套路里,原本的问答形式逐渐变为问记模式。在“活的课堂”上只有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尊重,充分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才会敢想、敢干、敢探、敢玩,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情趣,富于生命的精彩。
一、敢想,让思维“活”起来
在教《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我问学生,怎样使橡皮泥浮起来? 学生畅所欲言:做成船的形状、把它放在木块上、系在气球上……各种各样的答案,打开了孩子禁锢的思维,智慧的火花开始碰撞。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没有思维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在这些课例里,我鼓励学生思考。因为解放了他们的头脑,体会到了“想”的快乐,所以学生愿意想,同时因为经常想,所以也能想,课堂效率就会提高。
二、敢干,让小手“活”起来
“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解放学生的双手, 就要让他们去做、去干。”“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课本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习惯于形象性思维,教师要更多的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知识,增长能力。
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当一回“小农民”,尝试种植蚕豆、油菜,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动手、观察、合作、交流。我读了学生的种植日记,日记记录了他们的劳动过程,还有他们的喜悦、期待、惊讶、伤心、激动、收获……内容生动、丰富,不再是干巴巴的。实践证明,少年儿童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一双能够创造未来的手,我们要让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知识的发现过程,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敢探,让眼睛“活”起来
达尔文在被问到他为什么能取得伟大成就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凡是能让学生感知的就尽量让学生动眼去观察”,要“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因此,在教学《养蚕》这一单元时,我和学生一起观察蚕卵,了解它的颜色、形状、大小,一起发现它孵化的条件;我带着学生观察蚁蚕,芝麻大小的蚁蚕难倒了学生,于是我们借助放大镜看清它身体结构、观察它如何吃桑叶、了解它是如何让移动身体的。学生的汇报让我无比惊讶,他们不仅用语言告诉我自己的小发现,还尝试用动作模拟,用图画还原,看着一双双兴奋地眼睛、一只只高举的小手,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与平时课堂内干巴巴的讲解和回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学生走出常规课堂,进入到活性课堂中,让学生的眼睛学会观察,从而拓展视野,锻炼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敢说,让嘴巴“活”起来
“小孩子有问题要允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但中国人一般习惯是不许多话;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在科学课堂上,我通过创设情景,让孩子大胆质疑提问,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消失了的恐龙》一课给我们介绍了几种不同的恐龙,为了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恐龙图片展览”活动。让孩子做解说员,当一个孩子解说时,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考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解放学生的嘴,使他能谈,让他有机会谈。在“恐龙图片展”上, 同学们有的惊讶于恐龙种类的繁多,有的惊讶于恐龙形态的怪异……而解说员更是滔滔不绝,绘声绘色。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表情和言语可以看出这堂课给他们带来的身心快乐。
五、敢玩,让身体“活”起来
“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 商,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教师要学会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在《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中,我选用生活中的俗语导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无心插柳柳成阴”,贴近孩子的语言一下子让孩子的积极性提高了。为了让孩子主动学习,我设计了动脑和动手活动,调动孩子全身。“你有没有兴趣用营养繁殖的方式亲手培育一株植物?”“你们能不能在种植的时候开展一项感兴趣的科学研究呢?”一个个问题引导着学生想学、乐学,学生在课堂中全心投入,在探究活动中收获快乐。也正是因为解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他们学得轻松、愉快。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解放孩子的思维、小手、眼睛、嘴巴和身体,我们的课堂才会真的“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曲艳杰.谈“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5).
通过投递简历和面试的筛选,我终于进入了一家教育培训公司。我和其他两个同学被安排了客服和前台的工作,其实当时的感觉是压力相当大。因为不像助教的工作,我们这个工作是要给家长学生一个课程咨询,并且有些人什么都不了解来问你,你如果给予了错误的消息,以后的纠纷就是很难解决的了。当老师对我们这些同学进行培训时,重点都是说要准确地给予客户最准确的信息,所以我们的培训时间也很长。因为我们要注意的东西很多,与助教相比较起来,我们要记住的东西更多。不过我不会屈服的,毕竟这才能有挑战性么,有挑战性的工作才能让我提高!
第二天,我们就开始了客服的工作,当我走进客服办公室的那一刹那,电话铃声马上就响起来了,这让我有点慌,但是主管就示范着给我们接了这个电话,声音悠扬,思路明确,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于是我觉得我要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因为我的表达能力是很差的,如果我在打电话的时候突然语塞,那怎么办,这对公司的影响多大,别人肯定以为这个学校连咨询电话都说不清楚,这个教学质量肯定不行了。于是我深呼一口气,在主管给我们讲了各种课程的安排和注意事项后,我们就开始守候在电话机旁了。
很紧张地等待着第一个电话,他会不会问很难的问题,万一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那该怎么办?一连串的问题还没成串,电话铃声就响了,我有点胆颤地拎起话筒:“你好,这里是XX公司!”还好,第一通电话没有太为难我,我现在已经忘记了是什么问题,但至少我没有被语塞,还算顺利地过关了。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虽然嘴巴的确干燥了许多,喝了我一大瓶水。对于一般都不怎么喝水的我来说已经是奇迹了。但总的来说也并不是怎么累,只是有时候突然几通电话一起响,弄得我们都有点忙不过来的意思。但这种活干得很有满足感,总觉得解决了一个家长或同学的问题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地已经知道了整个问题的结构。对于很多的电话号码也能记住了,但是时间一长,我发现大家问的问题都是差不多的,甚至一前一后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我一遍一遍地重复着相同的解答,特别是学校教学点的地址。我不知道我一天要讲几遍,真的有点让人厌烦,但是转念一想,每个家长学生都是第一次打电话来的,他们只是想知道我们学校的地址,我回答的虽然都是同样的问题,但是我回答的人都是不一样的。也许我只是对其中一通电话感觉厌烦,在一天的通话量中只占据了百分之一,但是那一通电话的家长就会对这个学校的印象完全的打上0分。怀抱着这种想法,我尽力在讲每一通电话时都回答得很有精神,尽量给他们一个有活力的印象。
年纪大了,思想品德课就落在了我的肩上。有人认为思想品德课不是考试科目,上课马马虎虎 ,只要学生不出事就行了。可是我不这样认为,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过这样一句话:“智育不好处次品,体育不好处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德育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向小学生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究竟怎样上好思想品德课,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并且真正在思想品德课上受到教育是我反复思索的问题。经过反复的探索研究并与同行教师切磋, 我认为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合学生实际的目的要求
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先从调查研究入手,根据所教年级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然后依据大纲要求确定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每个单元、每一堂课的具体目的和要求。
二、每堂课都要确定一个小巧灵活的小课题,把思品课上成常态课
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是通过一个个小而具体的概念逐步积累形成的。从认识无数的小道理到达认识大道理,教学要从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如果课题太大,涵义太深,教师不容易讲透彻,学生的印象不深刻,就收不到教育的效果。课题还应该出得活一些,要富有启示性,易引起学生兴趣,又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常态课要包括课前活动,首先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留意学生在学校、家里、社区一些鸡毛蒜皮、婆婆妈妈的生活事件,这些都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最好的资源之一。其二,让学生资料收集,现场调查,观察等切合实际的活动,让孩子有先期的体验和感受。其实,这部分课前准备活动,已经在引导干预儿童的生活,在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前准备活动,比在课堂上精彩的40分钟更重要。课堂活动还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主体部分,要通过安排学生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感受来提升引导价值观;要通过展示学生自己的成果,让孩子们体验自己成长的感觉。 最后注重课后活动,“这一节课的结束,就是下一节课的开始”。课后活动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要力避为上《品德与生活》课而模拟众多的虚假场景,努力遵循孩子的生活轨迹,真正把德育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所以,我们要特别关注课后自主学习,小课题研究,心得感悟,课后实践,把普通的生活事件和非日常生活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儿童的生活圈子,促进儿童的美好生活,这才是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
三、联系时政的品德课是最鲜活的
课堂上学生喜欢的事情会让他们聚精会神,兴致勃勃。教师应投其所好。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 。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在教学中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四、诙谐幽默的品德课是最快乐的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初中物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004
陶行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生活教育”思想虽时隔已久,仍对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有很多启示。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材料,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出比教材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物理来源于生活,那么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
一、加强学生物理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主动性的研究
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问题,并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物理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物理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
例如:天冷了,我们去浴室洗澡时,会发现有一冷一热两个进水管。我们很想知道哪个是冷水管,哪个是热水管,用手直接触摸又怕被烫伤,该怎么办呢?事实上,细心的人会发现两支水管表面是不同的,其中一支表面上有一层水珠,另一支却没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浴室中充满了大量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水管便会液化成一层小水珠附在水管表面上,所以,“出汗”的水管便是冷水管了。
二、创设生活化物理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物理兴趣的研究
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潜能。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实例,巧妙进行联系,将有限的物理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景中,揭开物理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物理,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恐惧为亲切,更有利于学生学好物理。
例如: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知道菜场上小贩用的杆秤,他们通过一些手段来达到短斤缺两赚黑心钱的目的,如果是你被“宰”了,你是否知道呢?你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议论纷纷,但就是不知其所以然。接着,笔者就用实际的杆秤演示给学生看,称同一个物体的质量,用两个质量不同的秤砣去测量,结果是质量小的秤砣称出的物体质量大,并指出,小贩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赚黑心钱的,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同学们掌握了杠杆平衡的条件,那可就是小菜一碟。在接下来的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研究中,学生探究情绪高涨,在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后,还主动分析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三、丰富学生物理生活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物理应用能力的研究
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物理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物理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运用、验证物理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物理生活经验。
例如:在上“大气压强”这节课时,首先准备两瓶装满可乐的瓶子,一个瓶开口,另一个瓶口密封,并分别插好相同的吸管,然后要求两位学生进行吸可乐比赛。这时,学生争先举手,兴趣高涨。通过比赛发现,瓶子开口的可乐已被吸光,瓶口密封的可乐一点也吸不出来。对于这一现象,全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得很激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提出下列问题:两个可乐瓶有什么不同?学生很明确地回答:一个瓶开口,一个瓶口密封。教师接着问:为什么开口瓶的可乐容易吸出,封口瓶的可乐吸不出来呢?学生不能作出正确的解答,期待教师的讲解。接着,教师出示碗状的塑料挂衣钩,直接放于墙壁上,挂衣钩立即掉下来,而把它按进去,然后松开手,挂衣钩就会“粘”在墙壁上。此时简单点出,以上现象都和空气有关,即“大气压强”引入新课,学生这时发出赞叹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惊讶和喜悦。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物理素材,把学生最好的“教师”请到课堂来,这就激发了W生的求知欲望,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
四、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学习品质的研究
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现实环境的关注,从中挖掘与学生物理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要素,结合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学生物理学习的有效生活教育资源而进行合理的利用,引导学生在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等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物理意识及物理学习品质。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电学中的家庭用电时,拿出连接好的简单家庭电路实验板,合上开关,看到电灯偶尔会自动暗了,紧接着又会自动亮起来。问学生:在你们的家庭电路中,如果出现了这种现象,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有的学生说那是保险丝断了。此时可以接着问,如果是保险丝断了,还能自动亮起来吗?有的学生明确回答:不能。有的学生又说那是电线没有接好。紧接着提出问题,如果电线没有接好又该怎么办?学生继续认真观察实验线路,有位学生说:“保险丝接线处会冒火花。”教师接着问,该怎样解决问题呢?学生能明确回答,把它接好就行了,此时可以从电路出现的问题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并一边操作电路,一边指出操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通过直观的操作事例分析,学生感觉到在现实生活中,不但要学好物理,并且遇到问题还要学会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政治 课堂教学 灵活策略
一、建立民主、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活跃起来
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这就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做到:
1.放下唯我独尊,学会尊重学生
政治课的一个宗旨就是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那如果我们作为这门课的老师都没有去尊重学生,那让学生如何理解尊重的真意呢?要做到这点,教师就必须放下惟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挑战我们的权威,不要害怕学生对我们的观点进行批驳。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他们的看法。长此下去,我相信“一言堂”的现象必将改变,学生的活力必将回复。
2.做朋友型教师,用真情感化学生
每次下教室,笔者都会笑着问学生你们把我当什么,学生会异口同声的说是朋友。接着笔者会问今天感觉如何,有时学生会回答很累。遇到此种回答时,笔者会给学生讲讲笑话或说一些轻松的话题,以化解他们的疲惫之情。笔者始终相信一句关怀的问候以及发自内心的微笑,可以很容易地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其感到老师是可以说心里话的,老师是友善的,进而降低他们的戒心,让老师可以走近他们的内心深处,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现在有好多学生都会前来和笔者说说心里话或者咨询一些心理问题,这非常有利于笔者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也加深了笔者与他们的情感,对笔者教学很有帮助。
当然,教师一定要用真心、真情做这些,常言道:“感人者,莫过于人格力量的基础,”如果政治教师忽略了这种真情关爱,那就等于抽掉了政治教学的灵魂,很难使其发挥应有的意义。
3.心胸开阔,用宽容包容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与学生发生冲突。遇到此种情况时,教师一定要心胸开阔,不可用过激的言辞辱骂学生,更不能用暴力体罚学生或敌对态度忽视学生。否则,只会使矛盾更加激化。笔者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笔者曾用忽视的态度处理一个让笔者认为很失面子的学生,结果不但没使其认识到错误,反而使其变更加与笔者对立。这种结果是笔者所不乐见的。后来,笔者从陶行知用四块糖果感化学生的故事中得到启示,于是主动向这位学生示出友善,使之感到笔者并没有放弃他,因此,我们的关系很快就得了改善。
最后,这名学生还主动地给笔者道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当学生犯错时,作为教师一定要以宽容之心包容他,同时用我们的真情去感化他,我相信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
二、多管齐下激发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活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设有趣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一个有趣的情景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关注,并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如:笔者在讲述友好交往礼为先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话说一年轻人要去张村,可他不认识路。半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年轻人喊道:“喂,老头,这里离张村有多远?”老人脱口而出:“无礼!”结果年轻人走了几个五里,始终没到张村。为什么?然后我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课文中,让学生自己寻找。学生们找答案的热情很高,纷纷都翻起课本找寻。过了好久,学生们终于兴高采烈的告诉我说:老师,我知道年轻人为什么没找到张村了,因为老人说的无礼是批评他没有礼貌,不懂礼仪,并非是给他指路。当学生把答案说出时,我给了学生热烈的掌声,同时说道他们的回答很正确。
最后,笔者用这个故事的启示向学生们总结道:礼貌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与人交往的最起码要求,也是让我们赢得尊重以及成功交往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礼貌待人。
2.角色互换,引发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买丁根说过:“学习如果没有达到相当的深度,便不会在灵魂中生根。”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自信的意义时,在上“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时,笔者便实现了角色互换的上课方式。课堂开始时,我告诉学生我很喜欢他们民族的歌曲,希望他们能教我唱,听了我的想法后,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于是一节学生是老师、笔者是学生的课堂开始了。过程中,学生教的努力,笔者也学的认真。不知不觉,整节课就在一种非常轻松的欢快气氛中度过。临近下课时,笔者问学生感觉如何?学生回答到:非常好。笔者又问:为什么呢?学生答道:我们给老师教了唱歌。听到此处笔者便说道:这不是让你们感觉好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你们发现了自己的长处,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给我教歌时,你们是那么的自信,那么的认真,正因如此,我才学会了好多民族歌。如果当时你们畏首畏尾,我想我一首歌也学不会。可见,自信可以给我们带来成就,可以让我们成功。最后,笔者用“天生我才必有用”勉励学生,希望他在以后的生活中能自觉扬起自信的风帆。
3.借用学生身边事,引起他们的关注
政治课如果说脱离实际,往往就会显得枯燥乏味。而最接近学生的实际,便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或者正面临的事。因此,作为政治老师,一定要善于从学生身边扑捉教学素材,因为这些与他们密切相关,能很大程度地吸引他们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关键词:社会发展;教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019-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已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的乐趣。新课程标准给我们体育课带来了新的启示:如何处理好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提高身体素质、掌握动作技术间的矛盾呢?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天性入手――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玩,喜欢与同伴以游戏的方式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所以,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将体育游戏科学、合理的穿插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来更高效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使教学目的与新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相吻合。
一、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具有概念上的“统一性”
首先,体育教学对于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体育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体育教学既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促进身体一般发展的活动性游戏和与各运动专项密切相关的专门游戏,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竞赛性和娱乐性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具有目标体系上的“统一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与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是以学生的身体锻炼实践为主要特征,在身体锻炼实践中体现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中,促进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体育游戏是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智力并使其获得娱乐。有的游戏重在提高某些素质,掌握某些技能;有的重在发展体力和智力;有的是为了提高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有的侧重调节情绪和休闲娱乐。
正是由于他们目标上的统一性,所以我们可以在实施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通过体育游戏的方式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以便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三、兴趣是二者的结合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这种兴趣,会给学习带来很大帮助。兴趣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优先注意倾向和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爱好倾向,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这两种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与训练都是极其有益的,它能够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和训练,提高他们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有了这种积极性,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才能够真正“活”起来,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而体育游戏正可以为学生提供这种学习、练习的兴趣。
一、以情感为统领,整合教材
苏教版的教材,以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为主要内容,充分凸现了语文的人文特点,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现成材料。语文老师,一定要挖掘生命滋养之源,浇灌学生心灵,整合学习素材,设置情感教育的点,架起畅通作者(文本)与学生(感悟)的绿色桥梁。
如在引导学生尊重自己的生命,热爱人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用必修二“珍爱生命”中的板块进行。板块中《我与地坛》的解读就可以给学生很好的启迪。诗人原野这样说过:人生,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泪水里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如何把握幸福去创造生命的美好呢?史铁生也是这样表白的“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眷恋、珍爱生命,这是个必然,因为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对生命的鄙视、懈怠,对困难、坎坷的低头都是对自我及生命的亵渎。当然在解读的过程中,如果配以贝多芬的《命运》、刘欢的《从头再来》等主题相同的音乐,在澎湃学生生命的热情上会起到更理想的效果。
人的生命既是属于自己的,也是属于社会的。有位科学家曾这样说过:“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承担责任和传播阳光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号角,为你长鸣”的三个板块就是是围绕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主题展开的。文章的主角上至总统卿相(林肯、屈原、文天祥),下至平民百姓(五人、鞋匠、车夫),甚至是流放的囚徒。然而所有人的所有故事无非围绕一个主题:“我为什么而活着。”一个人为了什么而活,便有可能为了什么而死。反之,一个人为了什么而死,也可以见证他是为了什么而活。文天祥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活着,屈原为了理想而活着,西伯利亚的囚徒为了自由和光明而活着,林肯为了国家统一和民主平等而活着……而最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为了各自的人生目标而死去,彰显了生命的意义。从他们的身上,学生可以学到从自爱到博爱、从修身到济天下的丰盈人生态度并内化为一种人生渴求,去仰望的生命高度。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中人”。社会联系如此紧密,人是社会的人,处处离不开交往。《老王》《藤野先生》《陈情表》《项脊轩志》等文本的整合,可以启迪学生如何面对我们周围的人,如何珍惜亲情、友情,如何学会感恩。
对教材文本的整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灵活、要有创造性,同时更要充分运用影视材料、网络等教学资源,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以情感为统领,营造“感动”的课堂氛围
“天地不言,四时有序”,教者喋喋不休的形象分析,只能让学者昏昏欲睡。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架设通向文本的“桥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形象对话激活感动,才能走进智者的心灵,才能促进自我精神的成长,从而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的课堂其实是“自我”和“本我”的对话,实质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在其中老师应该努力营造“感动”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敞开心扉与作品进行对话创造条件。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的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而这种激活就是让学生探讨,在探讨中寻找文本理性的光辉。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学生就可以去思索:史铁生由何得到生命的启示?这也是《我与地坛》的光芒所在。地坛里的生命虽然平凡、卑微,但是它们生存着、活跃着,它们展示的是缤纷的世界,诉说的是美丽的生命。这给予史铁生启迪,让他选择了坐在轮椅上顽强活下去。
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并写下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的超越,不断的成长。思维的火花是绚丽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学生定会形成共识,生命的过程要比结果重要,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能消极颓废,而应该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那份喜悦。
这份精神上喜悦能有效缓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巨大压力,让学生充实自己的生命内涵,构筑坚实的精神家园。
三、以情感为统领,构建活动体验的大课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唤醒情感要走进生活,在大语文课堂中谋求发展。大语文课堂提供学生广泛的体验空间,正如建构主义者认为的那样,自主发展是建立在经历性的体验过程之中的。体验是一个涵盖着“感受、理解、表达”以及“建构并生成新意义”的一个内隐的综合过程,是在特定的氛围中,知识内化、经验升华、反思建构的过程,是自得自悟的生命活动状态。因而要充分利用这一过程的特点,进行“情感”的有效渗透。固然,这种体验过程必须坚持、突出“语文”教学的原则,把文本阅读与思维活动、情感体验与创新性体验等结合起来,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诸如,诗歌朗诵体验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陶冶性情,形成一种健康的人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初中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这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有着与小学、高中不同的特点,他们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其问题的结症是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 材;这种照葫芦画瓢的结果是:一种形式、一个材料换个题目学生从小学带进了初中,或许还要带到高中和更高级的学校。面临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我认为我们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作文要突出“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为什么而写和写什么,一直是语文写作教学争论的焦点。我们以为对中学生的写作虽然也将“真实”,但由于习惯于命题作文,要求两堂课交卷,所以这种作文只有“思辨”,不需实证。久而久之,学生作文也变成想当然,思辨也变成了“拍脑袋”,本科应该反映生活而作文,结果本末倒置,变成了为了作文而胡编乱造,与生活一点都没有联系,甚至是伪造生活。其实,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校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应用。自以为教学同意如此,为生活应用而教,为生活应用而学。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校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所以,现在的确是到了回归生活作文的时代了。相对于过去教学大纲“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等笼统提法。也同样在强调血脂要“根据日常生活需要”,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谢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更加鲜明突出。譬如,日本就一直提倡生活作文。生活作文教育中日本有着较长度历史,他产生于日本近代的学校教育并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再次复兴动融为一体的完整的活动,他是学科教育同生活结合的一种形态,是一种综合化的学科教育”。生活作文主张教育同生活的紧密结合,“他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他是一儿童自主的、能动的表达为厨房点的;他是主题左右与对象同时又神话对自我的思考的;他是一中完整的对象性活动”。也就是说,生活作文教育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写作的厨房点,写作的实际活动还是写作的结果都强调自我、强调写作的主体性。
二、扩大实用性文章的写作范围
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是我国语文教学大纲中写作上的一个取向,然而联系教学实际,我们发现中小学应用文的教学一向注重对是“日常”应用文,这显然是不够的,和“适应实际需要”的目标也有一定的距离。其实早在半个世纪前,朱自清先生对此就有过论述。朱自清认为“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基于此,“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就该拿报纸上和一般杂志上的文字作贴近的目标,特别是保证上的文字。报纸上的文字不但指报纸本身的新闻和评论,并包括报纸上登载的一切文件—连广告主内—而言。这有三个好处。第一,切用,而且有发展;第二,应用的文字差不多各体都有,第三,容易意识到各种文字的各种读者。”朱自清还提出的“中学生写作训练”的“体”,显然在今天看来,是否要用报纸杂志上的文字作为写作参照的目标是值得商榷的但是朱自清先生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本着“切用”的观点,我国作为教学特别是使用问教学的范围是需要拓展的。
三、强调学生的自我修改
一、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处境比我们
更为艰难但应对措施得力
这些年本人一直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自然对国外的音乐教育也比较关注。赴美访学之前,我从国内出版的著作和论文中大致了解到,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处境是很好的。然而,道听途说不足为凭,百闻不如一见,事实上,目前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地位并不乐观,处境艰难。比较而言,对于音乐教育,可以说我们是国家重视有政策,但学校基于种种无奈而无法予以落实;而美国是学校本来很热衷,但国家的教育法律导致了学校不得不忍痛割爱。
在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艺术教育法规文件《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并印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2007年和2008年又分别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2012年又将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这些法规和文件的制订颁布,表明国家对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是重视的,如果说目前我们的音乐教育处境不尽如人意,那最根本的原因可能还是学校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试的层面。
再看美国,同样是在2002年,联邦政府颁布了被认为是1956年以来最重要的一部教育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正是这样一部法案,让中小学音乐教育正在掉队。该法案要求:每个州必须对所有公立学校三到八年级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进行测试,同时,对九到十二年级学生也至少要测试一次。没有满足上述规定的州将失去联邦政府的教育财政支持。为了获取联邦政府的这笔教育经费,各州各学校不得不在阅读和数学两门课程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以应付测试,而这直接导致了音乐以及其他不需要测试的科目陷入了困境,因为阅读和数学所增加的课时都是从其他的非测试科目那里挤占来的,而音乐课常常是被最先掠取的对象,音乐教师也随时都有被解雇的危险。美国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用于音乐和其他艺术的教学时间已经削减了22%。而在纽约,市教育局要求阅读和数学两科每周至少要保证18节课,这个数字超过每周总课时34节课的一半以上。据纽约市的最新统计,全市只有31%的七年级学生和25%的八年级学生接受了音乐教学。
面对音乐教育的这一窘境,美国的音乐教育同行们采取了诸多强有力的应对措施。拥有百年历史和13万会员的全美音乐教育协会,为了让所有学生享受到音乐教育的权利,这些年一直在奔走呼吁;专业音乐学院与专业团体积极开展面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支教活动,如朱莉亚音乐学院、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与卡内基音乐厅等就组织了音乐家和音乐专业学生送教进中小学课堂;音乐教育理论工作者则发表有关音乐教育对数学和阅读的促进作用的研究成果,宣传音乐课程的益智作用;中小学音乐教师也主动应对这一现实,尽可能在音乐课堂中渗透数学和阅读的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并非一味迎合联邦政府的规定,他们针对音乐教育正在掉队的现实,在管理上采取了许多补救措施。如纽约市教育局就正在实施着一项名为“艺术至关重要”的艺术教育振兴工程,这项工程包括编制学校年度艺术报告、编写校长指南、制订艺术教育校长问责制等等。
应该说,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实处境是不容乐观的,但是他们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得力而富有创意的。反观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我们有国家的政策支持,但教育现实又无法使音乐教育的地位和处境得到根本性改观。然而,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我们是被动接受这样的现实,还是主动应对挑战而有所作为,恐怕需要在美国同行那里获得一些启示。因为,音乐教育的现实处境,不只关系到音乐学科的地位和我们音乐教师自身的地位,更是关系到学生享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享受音乐审美愉悦和幸福感的权利。
二、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比我们
更辛苦但很敬业很享受
正是因为目前在我国音乐学科的地位相对较低,因此许多的音乐老师深感委屈,认为音乐教师的工作量大但回报小、生存状态差。而这样的一种心态,往往又使得我们在爱岗敬业上打折扣且不会享受工作带给我们的快乐。但如果和美国音乐教育处境相比较,特别是和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量比较,我们真的应该感到很幸运。
在我所认识的纽约中小学音乐教师中,高中学校音乐教师每天的工作量不少于5节课,小学教师更是多达7节。而且由于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学位要求很高,这些老师大多还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在职攻读音乐教育博士学位,晚上的时间则要用于繁重的学位课程的研习。我曾联系去听纽约某所小学音乐教师的课,这位老师事先给我发来了他的课表供我选择,只见课表排列密密麻麻,周一至周四每天7节课,周五因放学早而只有6节,我选择去听了周五全天的6节课。这所学校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大约有五百多个学生,34个教学班,每个班每周一节音乐课,共34节,全校只配备了一名音乐教师。因此,这位音乐教师从周一的第一节课开始一直到周五的最后一节课,不间断地上着音乐课。小学每节课是35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可这位音乐教师却没有一分钟的休息。因为,所有的音乐课都是在音乐教室里上的,前一个班还没下课走出教室,后一个班便早早就在教室外面排队等候着了,如此迎来送往,老师课间无法休息。为此,我和这位老师进行过交流,问他为什么不休息?他说:孩子们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而且他们非常期待和喜爱上音乐课,我没有理由不满足孩子们的这份期待。虽然自己累点,但看到孩子们开心地唱着歌,快乐地做着音乐游戏,我很满足,也很开心。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这位老师对我说,他需要去买杯咖啡喝,否则就要睡着了。我问他,周五只有六节课,不是最轻松的一天吗?他解释说:这一天有三个班是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混合班,教学难度更大一些。我明白了,在美国,特殊儿童是和正常儿童一起上课的,这既有利于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培养正常儿童的爱心。
其实,在美国中小学,不只是音乐教师的工作量大,其他学科同样如此。只不过由于音乐教师职位的削减,工作量自然会更加饱和。他们之所以很敬业,一方面是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评价机制使然,如果你的课学生不喜欢,家长不满意,那么你随时都有可能被校长解聘。但我认为,热爱音乐教育这份工作,与学生分享着音乐带来的快乐,是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如此敬业的最重要原因。记得在我快要回国前和一位高中音乐教师告别时,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六周的暑假终于结束了,我就要回到学校去了,真开心!我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和学生在一起让我很充实,他们很有趣,我们能够彼此分享音乐带给我们的愉悦体验。
不可否认,在我国音乐学科是弱势学科,音乐教师也是弱势群体。然而,与其让这份委屈消磨着我们的意志,不如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学科和自身的价值,因为我们拥有一份得天独厚的优势――孩子们天生就喜爱音乐。可“学生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这一尴尬局面直到现在也并没有彻底扭转,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我们自身。当学生真正喜欢和期待上音乐课了,当我们学会享受音乐教学了,当音乐教学质量真正提高了,我想,音乐学科的地位和音乐教师的处境就得到根本性改观了。
三、美国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比我们
更多样但技能课程突出
在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上,中美差别明显。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音乐课程为普通音乐课,高中阶段在新课改之后将音乐课程设置为六个模块,其中“音乐鉴赏”为核心模块。而在美国,小学音乐课程主要分为三类,即“合唱队”(或声乐课)、“乐队”(或器乐课)、“普通音乐课”,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除这三类课程外,还增设了专为有音乐兴趣和专长的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音乐技能培训系列课程”。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合唱队、乐队,以及技能培训系列课程,均属于课堂教学的范畴,而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课外活动,它们面向全体学生,零门槛选修。尤其是高中阶段实施学分制,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合唱队和乐队课程,而普通音乐课则主要是为了满足那些不愿意或无条件选修合唱队和乐队课程的学生获取足够学分而设立的。
美国这样的音乐课程设置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很新鲜的,而且也是令我们困惑的。因为,无论是合唱队还是乐队,在我们看来都是面向极少数具有音乐天资的学生的专业技能课程,很明显,美国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突出的是技能课程和技能教学。可是,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知识技能教学却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新课改之前,知识技能教学一直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于是,人们把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责任归结为是过分强调了知识技能,也因此,新课改提出了“淡化知识技能”的理念。然而,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它是依托于音乐创作、表现、鉴赏等音乐实践活动技能而存在的。以往我们孤立地传授知识技能,并且以专业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学生的音乐学习成绩,这使得丰富而完整的音乐艺术变成了被肢解的、机械而枯燥的技艺训练,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便理所当然了。但是,针对这个问题,如果我们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而放弃知识技能教学,那么,音乐教学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变得空洞无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音乐教师在落实“淡化知识技能”理念的时候深感无所适从的原因。应该说,知识技能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不仅不能淡化,而且应该加强,应该更多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改进知识技能教学。因为,经过12年的音乐学习,学生到头来既不能唱也不能弹还不能跳,这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我们的音乐教育是成功的。
那么,知识技能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改进呢?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在他们看来,音乐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尤其是演唱演奏技能,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也是音乐教育的头等大事,根本就不存在需要“淡化”的问题,于是,他们在课程设计方面就专门设置了合唱和乐队等技能课程;其次,就我实地考察的教学情形看,学生对这两门课程的兴趣最浓,教学中教师并非一味地训练他们的技能技巧,而是让学生在演唱演奏活动中结合着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并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应该说,美国中小学生的音乐表演水平是令人羡慕的,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都能够优美地演唱二声部歌曲,当我听了他们小学的音乐课之后,我对此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孩子们的歌唱水平就是在音乐课堂上“唱”出来的。
其实,美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并不注重教学设计,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的是给予学生表现、创作、享受音乐的机会,他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技能首先是为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所进行的音乐实践活动服务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他们以学生的喜爱为最高标准。他们的音乐课堂就是学生快乐的卡拉OK厅,是孩子们的“美国偶像”舞台,他们的音乐课堂给我留下的最深切感受是:轻松、自由、愉悦。
四、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比我们
更丰富但流行音乐受宠
对比中美音乐教育,差别最大的应该是教学内容或教材。在美国,没有统一的音乐教科书,教学内容完全由音乐教师自主组织,这使得每个学校的音乐教学内容都不一样,呈百花齐放的态势。他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主要考虑这样一些因素:学生喜欢什么、想学什么?教师自身的优势是什么?学校条件和特色是什么?学生的基础怎么样?州制订的课程标准又提出了哪些要求?等等。当老师充分了解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就不可能不喜欢他们的音乐课了。其实,在美国,出版商也是编写了教材供音乐教师选用的,当我问音乐教师为什么不选用出版社提供的教材时,他们的回答是:因为学生不喜欢。
教材问题,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瓶颈。如果说依然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那么学生对教材的不满意,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说,新课改之后,我们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不可否认,离我们学生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反思我们的音乐教材编写模式,我认为,我们所遵循的一直是一条自上而下的编写思维,即教材编写专家认为重要的内容和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便编入教材,而到底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考虑太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教材编写思维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我们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应该多听听基层教师的建议。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期待什么,学生自己最清楚,基层教师最清楚。另一方面,对于如何使用教材,我们的音乐教师还没有从观念上真正得以转变,许多教师依然固守着“课本上的内容就是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这样一种观念,只知“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不能或不敢“变通教材”和“变活教材”,不能把贴近学生音乐生活的最新音乐成果及时并灵活地引进课堂,这也是学生不喜欢音乐教材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学美国的放弃统编教材呢?我认为不可以。这里面有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也有教育教学理念的原因,更有教师素养的原因。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之所以可以自组教材,除了教育体制的差异之外,特别要归功于美国“学以致用”的音乐教师教育。高校毕业生在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之前,已经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方法、教育实习等方面都具备了很好的积累,打下了坚实的教学基础。
由于自组教材,可以想象,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就必然在美国中小学音乐课堂里回响。流行音乐该不该进课堂?多少年来都是我国音乐教育界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一度有人还把流行音乐视为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洪水猛兽。虽然目前流行音乐已经被编入了教科书,我们的音乐课堂之门已经朝流行音乐打开了,但客观地说,这扇门依然开得很小,教材上的流行音乐往往被人们戏称为是“古典的流行音乐”。而在美国,与“超女”“快男”同类的节目“美国偶像”这一青少年流行歌曲的演唱盛典,不仅没有受到音乐教师们的抵制,反而以此作为激励学生学习音乐的典范,作为一条音乐鉴赏教学之新途。而流行音乐作品,不仅在合唱课还是在乐队课上,都被广泛采用。甚至小学低年级的唱歌课,演唱的也基本上就是流行歌曲,儿歌往往只是作为音乐游戏活动而存在。这样的场景,若不亲眼所见,真的很难相信。
其实,我们许多音乐教师都深有体会:当我们的课堂上响起流行音乐的时候,当我们在其他教学内容中注入流行音乐元素的时候,当我们的学生用流行音乐的表达形式来表演与创造的时候,当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流行音乐的时候,我们的音乐课堂总是最活跃的,我们的学生总是最投入的和最快乐的。为此,我们应该给予优秀的流行音乐以更多的宽容,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大门应该朝优秀流行音乐开得更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