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第1篇: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民科技培训;问题;对策

Abstract: the main body of the farmers i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level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both success depends directly on farmers' qua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level of high and low. Therefore, the farmers effective technology training for China's future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advancement of rural modern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farme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3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民培训的新需求,树立新观念,探索新途径,提高培训效果。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的培训,对于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将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就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提出以下几点见解。

一、农民科技培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民积极性不高

1.1.1农民自觉接受培训的意识不强

自古以来,我国农民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为只要种好地,干一些传统的农活,如养猪、养鸡、种植蔬菜等来维持整个家的收入来源就是自己的本分,完全没有必要去学习新的技术。

1.1.2农民对科技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以往的政府或者培训机构对农民科技培训重视的力度不够,在农民培训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而忽略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只重视农业生长而忽略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用战略的眼光看待农民科技培训问题,因此也就造成了农民对科技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

1.1.3受文化素质及环境等制约因素影响

随着我国农村的城镇化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很多农民都选择外出打工挣钱,留在家里务农的人相对来说越来越少,大部分为40、50岁以上的中年人。这一部分人群通常也想来参加培训,但碍于经济实力、文化素质和受环境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不太自愿参加培训。

1.2培训实效性差

1.2.1政府对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视力度不够

农民科技培训是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效果不会像其他行业那样投入后马上就有产出,而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够显示出效果,往往在同样的条件下,政府相关部门更关注那些见效快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的培训,而不愿意在农民科技培训上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或是有时只是在表面上重视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却不做实际上的支持,使得培训工作因缺乏经费而不能顺利的开展。

1.2.2培训机构繁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目前从事农民科技培训的机构龙蛇混杂,缺乏有效统一的认证。有农业、劳动、科技、教育等一些大的部门,也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专业协会、农校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小的部门或机构。除此之外,一些私立的培训机构还有很多。虽然这些现象反映了社会对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视加强,但是,还缺乏对管理混乱、针对性模糊、职责不明确等等频频出现的现象的有效监管。

1.2.3培训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承担农民科技培训任务的师资力量主要来自于农业高等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乡镇农校和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大部分培训通常都是以农业基地为中心围绕课题或者是项目进行的培训。在这些培训教师中有农业专家、教授,专业素质都相当过硬,但是却不直接参与一线的农民科技培训。

1.3工作队伍不健全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图伟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必须是中国的亿万人民富裕起来;在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的浪潮下,传统农业将要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传统意义上农民也要向新型农民转化,在我们这样以农立国的国家里,农业兴旺靠科技,科技传播靠人才,因此在科技兴农富农的新时期,在对广大农民进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培训过程中,科技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中,我国科技培训工作队伍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工作队伍不健全,不仅在数量上不足,而且在质量上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

1.4技术设备落后

农业科技培训所依托的技术设备是科技培训者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进行教育培训的重要媒介,技术设备的先进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的优劣。我国目前农民科技培训的技术设备存在数量不足,形式单一化,缺乏新技术更替等问题。

二、解决农民科技培训的对策

2.1 提高农民参加科技培训的主动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各级党政对农民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举办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部分地方培训班还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可以说是“政府热、农民冷”。对于农民科技培训来说,农民是被培训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作用,因此充分调动农民参加科技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唤起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是我们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主要从加大宣传力度,尊重农民意愿及培养骨干精英带头示范等几方面着手。

2.2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国务院总理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强调要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职业教育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职业教育,不仅直接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紧密结合,也为农村培养特色的实用技术人才,是为“三农”服务的职业教育。因此,要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走多元发展的市场道路。

2.3采用多种培训方式

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除了农民自身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培训内容与农民培训需求相脱离,培训方式与农民接受能力不适应。为此,培训方式应多样化,以期起到较好的培训效果。农民科技培训的主体是农民,培训的整个过程要以农民为核心,采用适合农民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根据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农业生产特点及农民需求采用多种培训方式。

2.4增加培训资金投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民科技培训是重中之重,我们要看到这一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农民科技培训具有社会公益事业性质,从教材编写到组织管理、误工补贴,都需要源源不断的投入大量资金。要建立“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企业社会赞助为辅,受训农民量力适当负担”的农民培训多元投资体系。此外,还要对其它所有资金来源做好统筹规划、激励资助和协调落实,不断优化财政和其他主体对农民培训的支持方式,加强财政和其他支持资金的使用监管,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最终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和机制,确保农民科技培训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2.5完善和培训管理机制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民科技培训的实施效果和作用。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关系,做到资源共享,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培训工作。按照“政府统筹、农业主管、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建立多部门参与,各方面协作,由牵头部门协调组织的农民技术培训工作机制,加强管理,形成合力,促使科技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2篇: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056-03

建设现代农业关键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将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1]。农民素质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的大问题。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事关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培训教材是实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知识和技术载体,是开展培训工作的基础[2~3]。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的建设与管理、编写和选用高质量的培训教材是进一步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基础和保障。教材的编写水平、涵盖内容、结构布局、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形式,以及设计印刷质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培训效果和质量[4]。因此,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应根据农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且普遍较低,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等特点[5],要重点突出先进实用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相结合,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强调集实用性、可操作性、配套性和先进性于一体[6]。同时,要注重教材编写人员的学术造诣和技术水平,不仅要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而且要有丰富的农民教育经验,否则难以编出符合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教材[7]。笔者对当前农民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促进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新时期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提供参考和帮助,也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一定作用。

一、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技术滞后,缺乏实用性

农民教育培训的任务是提高农民素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其要务是要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因此,一部高质量的教材需要编著者投入较大的精力,既要对教学成果进行认真细致的理论总结,又要结合本学科最新的科研和生产成果,才能满足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应用的需求。然而,现在有些承担农民培训的机构,对农民培训或是存在应付的心理,或是准备不充分,在培训前临时组织人员编写培训教材,或者随机凑合一些资料,对所编教材要求标准不高,甚至没有标准。编成的教材往往观念陈旧、缺乏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应用,教材内容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求。有些教材存在互相抄、袭拼凑的情况,质量低劣、内容错误,农民使用这种教材,不能真正地把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于生产和经营实践。在培训中,教师和农民朋友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误导,给农民的生产经营带来损失。例如,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部明文规定一些剧毒、高残留的农药种类不再使用于蔬菜、瓜果和部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但一些培训教材中,在防治病害虫时还介绍使用呋喃丹、甲拌膦、久效磷等禁用农药。再如,随着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粮食作物生产中整地、播种、收获等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是有些教材还在介绍低水平的适于人力或畜力操作的技术,这种教材显然对受训农民没有吸引力,也没什么实用性。

(二)教材理论性过强,缺乏可操作性

农民教育培训教材使用的对象是文化水平不高,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学习能力普遍较弱的农民,因此这种教材不宜有过多、过深的理论内容,也不宜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编写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应针对农民的需求,根据农民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强的特点,把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和方法,采用直观、生动、易掌握、能操作的形式展现出来,把抽象的理论贯穿于可操作的技能环节和步骤之中。然而,现在一些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编写者按照在校学生学习系统专业知识或学术论著的标准去编写,忽视了农民文化水平高低不一、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现状,理论内容过多、系统性过强,可操作的技术内容少,编出的教材,农民学不会、看不懂,按照教材内容无法操作。内容与生产实践不能有效结合,不能较好地提高农民的操作技能,直接影响了农民培训的效果,也难以达到实现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的培训目的。

(三)教材配套的辅助资料少,缺乏完整性

农民的文化程度偏低且参差不齐,要求培训教材要根据农民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开发形式多样的教材。如以文本资料为主,辅以光盘、视频、图册、模型、标本等资料,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能力的农民学习使用,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然而,目前多数教材文字内容偏多,辅助资料及配套的录音带、录像带和多媒体课件等音像教材较少,当农民学习时对文字教材不易掌握时,无法靠其他信息形式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还有的地方政府及培训部门在进行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流于形式,对短期单项实用技术培训,只发放明白纸或操作说明书;对有些长期培训,临时找来其他类型的教材充数,缺乏对教材的组成、形式的结构进行科学的规划,教材不能有效地配合培训活动,只求任务的完成,不求农民培训效果的落实。

(四)教材更新速度慢,缺乏先进性

农民教育培训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应选择农民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术,要使农民能学有所用、学了能用,学了会用,通过培训真正使新技术、新成果在生产中转化成生产力,使农民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知识。同时,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农产品生产标准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和农业经营活动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要求农民教育培训教材也必须与国际接轨。一方面农民教育教材要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把国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理念编写教材中去,吸收国外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也要在某些技术领域或生产操作规程等方面着力引进和翻译外国优秀教材,促使农民学习他国先进知识和技能,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及国际市场竞争。例如,2011年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围绕这一核心内容,河南的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就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更新传统的小农生产观念,以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规划教材内容,以国际产品和技术标准规范农业生产过程,注重生态和环境的保护观念的培养,以培养新时期高水准的新型农民的标准设计培训教材。然而,当前多数农民教育培训教材,更多的内容仍是注重国内生产技术和成果,面对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培训教材的更新速度和力度略显力不从心。因此,即使应用这些教材培训了农民,农民新掌握的技术和知识也与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存在差距,无法体现出培训内容的先进和指导性,培育新型农民的速度和质量都将受到影响。

二、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针对培训对象,突出适用性原则。受训农民对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需求迫切,且农民的文化水平不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编写培训教材时就要针对农民的特点和需求,精选培训内容,真正将农村经济生产技术、社会生活科学常识等领域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以较小的篇幅表达出来。充分考虑大多数农民的实际文化水平,尽可能地深入浅出,用农民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进行表述。力求做到不识字的农民能够听得懂、识字的农民能够看得懂,适宜于农民应用。

2.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可操作性原则。农民教育培训教材重点是向农民普及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及经营技巧,特别是一些新技术、新成果在形成时就是在理论上和技术有新突破、新应用[8]。要把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传授给农民,就要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操作环节,尤其是要注重操作程序的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切忌晦涩难懂。使农民能依照培训教材自行模仿操作、反复练习、巩固加强。

3.完善配套资料,突出能力培养原则。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必须围绕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突出理论应用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培训对象,形成配套的教材体系。既要有文化基础知识的教材,又要有科学技术培训教材和经营管理知识教材;既要有讲授理论知识的教材,又要有实践操作方面的教材;既应有文字教材,又要有声像、图解等教材。

4.结合国内外科技发展新成果,突出先进性原则。农民教育教材的编写应紧跟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的发展趋势,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技术让农民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和应用。教材内容不仅要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动态,而且要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不断调整教材结构和内容。要优化教材体系的总体结构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精选基础和技能培养的核心内容,注重用先进的、科学的观点提高农民素质,不断满足培养新时期新型农民的需要,从而体现其先进性和指导性。

(二)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1.以技能操作和培养为主线。教材的编写不要求知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能力教育为本位,着重培养农民的操作技能、实践创新能力,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使农民掌握一项或多项农村实用技术。

2.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要吐故纳新,不断地修订和完善。要随着经济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而及更新和完善教材内容。

3.语言文字要简练。教材的语言文字要直截了当、言简意赅,既能把意思明确表达出来,又能让农民明白、接受,符合农民的语言特点和用语习惯。

4.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抽象的理论内容,要通实际操作场景和环节展现出来,复杂的技术环节要结合图文(表),音像资料去展现。结合实例,分步介绍各项操作技能,力求能模仿操作,便于学习和掌握。

三、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应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一)合理规划,建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发展体系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坚持面向现代农村、面向现代农民、面向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9]。教材建设要深入调查研调,科学规划,教材设计和编写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需要,贴近农村生活实际,注重农民潜能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各级各类培训部门要重视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工作,上下联动、相互配合构建利于提高培训教材质量和水平的发展体系。通过体系化发展,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积极性,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编写队伍水平,实现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可持续、有序化、高质量、快速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编写队伍素质和水平

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存在着地域性、专业性、学科性等差异,类别多、数量大、变化快。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关部门在教材规划和编写环节中缺乏长远规划,临时突击、东拼西凑应付培训。这种教材大多数是你抄我、我抄你,内容陈旧、脱离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需求,甚至在教材中出现技术性和科学性的错误,误导农业生产,耽误农民的时间。因此,农民教育培训教材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对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的编写、审查、出版、印刷、发行、选用等成立专门机构,严格制度管理,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又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机制。由国家或有关部门在确定农民教育培训大纲或标准的前提下,公开、公正地向社会,招标编写、出版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由使用教材的部门选择使用国家或部门认可其质量的教材,从而形成有序、规范的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编写出版的竞争机制,把好教材“出口”关,杜绝低劣教材进入培训环节。同时,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教材质量,还必须组建高素质、有水平、有能力的教材编写队伍,重点选择既了解生产一线需求,又掌握了先进技术和方法的专家或技术人员。相关部门要制定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或优秀工作者参与编写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工作的激励政策,鼓励、支持、帮助编著出版确实有特色、有水平、适于新型农民学习的好教材。

(三)制定教材建设的纲要及标准、实现规范化、多样化发展

为了推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的规范化、多样化发展,农民教育主管部门不但要联合通过推荐、招标及筛选,组建由农民教育专家、农业科技专家和长期坚持在农村科技一线的优秀工作者组成的教材编写队伍,还要结合行业制定全面的农民教育培训的纲要(或教学大纲)、标准和教材分类目录,为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编写和出版的提供依据,同时也对农民教育培训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作出规定。减少由于编写者、出版者对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行业的规范、标准掌握的尺度不同,认识的水平不一,造成对教材质量的影响。有了农民教育培训纲要或标准、教材分类目录,相关管理部门和组织编写部门就可以按培训需求,分级、分批地实施教材编写规划;编者们就可以在纲要或标准的统一规范下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完成教材内容的编写。在强调教材必须统一规范的前提下,又可以根据行业、地域、经济条件等不同,开发形式和内容多样的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实现规范化与多样化的统一。

(四)借鉴先进经验,建立多元化的教材评价机制

建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质量评价机制,健全评价机构和组织,开展教材评价活动,是促进农民教育培训教材质量提高,规范化、多样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和方法。评价农民教育培训教材评价的核心是教材的质量问题[10]。过去一直是由一部分人或一个组织机构来评价,呈现为“一元化”的局面。评价时行政权力的作用大于学术权力,行政权力起主导作用,造成教材质量评价出现急功近利、泡沫化和以盈利为目的的学术作假、欺骗等不良现象。随着农民教育的快速发展,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评价机制,逐步实行多元化的社会评价。如可委托高等院校、社会中介机构对农民教育培训教材质量进行评价。在评价时要改变长期以来把专家评价作为唯一标准的做法,要多听取高等院校教师、农业科技专家、农民及农民教育培训部门的意见。除了教材编写者、审稿专家、出版者、培训教师的评价外,还应征求使用者、社会等多元的科学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筛选高质量、高水平、农民乐于接受的培训教材,打造精品、树立品牌,促进中国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 魏玉栋.着眼现代农业发展,强化农民教育培训[J].农村工作通讯,2012,(2):16.

[2] 张红萍,仵占慧,南彩霞.对中国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7):61.

[3] 黄体允,李英艳,云秀珍.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0,(22):39.

[4] 张大鹏.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现论见地,2012,(6):6-7.

[5] 李红敏,张金才,冯艳芳,王洪喜.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J].吉林农业,2011,(8):12.

[6] 赵居礼,王艳芳.完善高职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42-45.

[7] 张乃新.加入WTO后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J].科技与出版,2003,(5):28-29.

[8] 刘荣才,周丽.职业教育教材质量评价与教材建设问题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43-46.

第3篇: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

>> 新疆农民工职业病报告 农民工职业病群体工伤保险问题研究 依靠法律制度消除农民工职业病之痛 职业病:农民工面前又一难题 职业病危害因素与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对策 2009:农民工职业病防治关注元年 加强我国农民工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思考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 农民工职业能力开发问题浅析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的问题及建议 关注农民工职业灾害 新人口红利视阈下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开胸验肺,为职业病维权 农民工事后职业病用人单位难辞其咎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的调查报告 微观视角下中国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农民工职业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农民工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供需失衡问题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中国CDC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全国职业病防治工作会议纪要[R].2006年全国职业病防治工作会议,2006.

[5] 汤淳.当前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8,34(5).

[6] 范存.农民工职业病防治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第4篇: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村经济;问题;解决措施;劳动力转移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存在的问题

农民收入的增长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农民的增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很大联系。目前,农民增收增长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其一,农民的收入不稳定,当综合经济增长快的时候,农民的收入就增长的很快,反之,增长较慢或者直接减少。其二,农民收入之间也存在较大的不平衡的情况,农业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因为种种情况,收入之间的差距大。

2.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农村的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模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在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上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思想观念认为土地是自己的,可以凭自己处理,这样就使得农民私自进行土地包租的现象很严重;其二,土地流转程序上面存在一定的偏差,有些流转甚至不是农民自愿的;其三,外部环境使得城镇企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有限,这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多数的农民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

3.农业投入存在的问题

农村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财政投入和农户投入。在财政投入方面,虽然财政投入在逐年的增多,但是其投入的力度远低于发达国家,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使得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严重的阻碍农业的收入,而且在财政投入资金本来就少的情况下,还存在普遍的挤占挪用资金的情况,这样使得资金的利用率很低。在农户投入方面,因为农户自身的经济实力不足,则在农业的投入上则相对较少,这样导致收入的可靠性降低。

4.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转移和劳动力素质偏低。目前农民进城主要是以流动人口的形式,工作的保障性较低,遇到农忙就回家种地了,没有实现真正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劳动力素质偏低方面,因为劳动力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技能型的还不多,长期的体力劳动使得农民不愿意一直呆在城市,所以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解决农民的收入的问题是较为复杂的,只有不断的优化农业结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够实现农民的增收。在优化农业结构方面,需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优化产品的结构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农产品的结构进行优化,建立起可以调控的农产品结构,并且需要扩大优质粮食的生产,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并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种植当地特有的作物。其二,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因为每个地区的气候等原因的差异,各个地区的种植优势也不一样,所以需要充分的利用这一点,建立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带,并结合当地的旅游,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其三,规范农产品的加工标准,使得农产品能够通过世贸组织的这个机会走出去,农产品走向国外无疑能够有效的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充分的利用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可以组织农户进行专业化大规模的生产,不仅仅可以降低劳动成本,而且可以有效的提升机械化水平,可以使得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有很大的提升。其二,建立多元化联接机制,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并且完善相应的合同,保障双方的利益,并且根据发展进行不断的完善。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为劳动力的转移奠定基础,城镇化的建设可以使得较多的剩余劳动力投身于城市的发展中去,获得相应的技能,这样就能够逐渐的在城市中扎根,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的转移。其二,拓宽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能够吸纳大批的劳动力,所以大量的发展非农业产业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三,劳务输出来达到转移劳动力的目的,目前,劳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劳务公司在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保障了农民的权利,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其四,加强制度的建设,保障转移的劳动力的利益。其五,需要加强教育培训力度,以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得到可观的收入,但是根据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培训的力度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规范相应的制度,并对培训机构进行相应的扶持。

3.加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对策

因为我国土地的制度和国家性质,导致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缓慢,所以要实现土地所有权的有效的流转,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并建立相应的中介组织,完善合同,并对其中的条款内容进行明细,对土地所有权的流转进行规范。同时国家需要鼓励和支持土地流转的行为,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打击不规范的行为。对于土地流转中介,国家需要给予扶持,但是不能够有政府机构直接代替,需要投入资金建立固定的工作地点,但不对中介进行干涉,使得土地流转中介真正的发挥其作用。

4.加大对农村和农业投入的对策

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主要包括两点,即增大国家的财政支出和给农户提供条件,促进农户在农业上的投入力度。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发现,我国在农业上的财政投入明显不足,且投入的方面较少,没有规范的建立相应科学技术、农资农具、基建建设、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政策,使得农村投入资金的使用上普遍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严重的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需要降低农户对国家资金的依赖,采取相应的政策提升农户投入农业资金的主动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城市经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农村经济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的距离。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存在: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农业投入、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有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以逐渐的缩小跟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纪礼陈.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04).

[2]金辉.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

第5篇: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13

1 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相背离,农民缺少接受培训的热情。在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农业局农广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从当前教学形势来看,当地的教学资源并不丰富,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实践能力不强,对农村农业生产及经营的现实情况也不清楚、不了解,这使得培训环节过于侧重对知识的机械式灌输,农民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的机会比较少,实用技术能力得不到锻炼及提高。这种培训形式明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培训手段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提升的需求,在培训过程中对农村社会实践的忽视,会直接造成培训内容过于形式化的弊端性。

当地位于平原地带,在农业生产中小麦可以产出300~500kg/667m2,玉米是400~700或750kg/m2不等。当地的青壮年大多会在弯头管件、扣件铸造、建筑工程、谷子小米加工等行业中提供劳动力,而当地的玉米价格并不高,前年是0.54元/kg,去年是0.475元/kg,今年更是下降到0.375~0.41元/kg,所以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并不会看到广阔的发展前景,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只有农业项目中涉及的补贴才能吸引农民自愿接受培训,因此不难发现,如果培训内容不能与农业发展速度相协调,就会难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职业农民的真实诉求也就无法达成。

χ耙蹬┟衽嘌低度氲木费十分欠缺。虽然我国在早期就已经提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了青壮年中的文盲数量,但是在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发展速度较为迟缓的地区,文盲数量仍旧居高不下,辍学问题频繁发生。在我国取消了农业税制度以后,部分地区由于财政紧张,会直接影响乡镇财力,并呈现出逐渐枯萎的现象,尤其是在部分缺少经济来源的地区,乡镇财政连最基本的支付职工薪酬都很困难,并且资金的专项使用中也存在问题,因此,在经费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出资对农民进行培训也就无从谈起了。

职业农民培训的基础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县不仅缺少专业培训教师,基础设施更是较为匮乏,这就使得我县的培训现状难以与快速发展的农业需求相符合。而农民大多对培训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培训工作的分散性,对于集中组织培训班提升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难度较大,并且农业市场上急需的专业工种培训工作无法开展,设施少而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水平低下、缺少完整有效的培训教材等,也是制约我县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不难发现,面对难度如此之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通力合作。

2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优化对策

建立统一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不是一项独立的培训工作,它所涉及的领域及范围是相当广泛的,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及经营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从农民需求出发,将当前职业农民培训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解决,做出统一领导,全面指挥统筹规划。应当在中央国务院相关领导同志的带领下,创设强而有效的协调机构,使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成为全民普遍关注的重点,从根本上促使农民形成正确的职业培训意识;各级政府要明确各个部门责任,使其职能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到实处,在实际工作中要当坚决抵制应付了事的工作行为,并保持高度负责的态度,使各个部门之间都能够深刻领会到职业农民培训机制的指导精神,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自身行为做出约束,确保该机制能够有效落实,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从而为职业农民培训打造良好的培训平台。

创新职业农民培训机制。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下,人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自身所要从事的行业进行自主选择,职业农民的培训也应当建立在这一现实情况下,以市场为根本,通过促进市场运行环境的良好发展,达到丰富服务权限的目的,从而科学有效地提升培训质量,使培训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满足农民职业能力提升需求。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当在强化农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农民的实用技术水平,将培训侧重点放在与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实践培训上。职业农民的培训并不只局限在农业技术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方向也能够在培训过程中得到规划,这有利于农村职业结构的优化,从而进一步丰富农村职业农民的培训模式。

3 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当前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需要高水平、种植技术强的新型职业农民去推动其发展。虽然当前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一些问题及矛盾,但是只要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就能转变农民对培训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职业农民培训水平,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三农”新问题;农民素质教育;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16-0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党的十七又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农民素质教育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民素质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特征,让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农民素质教育之中。

一、当前“三农”新问题

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千年难题。然而不同时代“三农”问题却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当前“三农”问题呈现如下一些新特点:一是从事农业的青年农民越来越少。据国家统计统计局统计,我国从事农业人口的比例呈现如下变化:1970年:80.8%;1978年:70.5%;1979年:69.8%;1991年:59.7%;2002年:50.0%;2003年:49.1%;2007年:40.8%;2008年:39.6%;2009年为23.4%,呈逐年递减趋势。也许从“城市化“道路的角度看,农业人口下降是好事,然而从另一组数据看:80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占80后农民的3.5%,而90后则不到0.3%。据调查,现在的农村孩子,能读书的读书,不能读书的外出打工,及使在家的也没几个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真正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普遍认为,现在的青年农民根本就不懂农业,农业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二、新生代农民思想意识发生根本性改变。我国传统农民的艰苦创业精神受到挑战,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则因独生子女受惯养等因素,大多丧失了艰苦创业精神,重在追求个人享受,一些青年人的态度是“父母有靠父母,父母没有走绝路”。三、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村人口增长的压力及,农村能源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许多地方许多农民靠砍伐破坏森林以解决能源和生活问题。可见,“三农”旧问题尚未解决,新“三农”问题又摆在人们面前,极大地制约着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农民素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开展农民素质教育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多年来各地都在大力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因农民自身素质与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等原因,农民素质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较多的困难和问题。较为普遍的主要有:一是农民自身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地方都在大力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但培训的农民推说有事而不愿参加。到场参加培训者寥寥无几,有的培训机构为了达到培训人数,只好花钱借农民身份证来复印并填号码充数。二是有的政府机构对培训的认识不足。政府一要有经费的投入,二要积极支持教育培训,三要深入农村第一线。然而有的地方政府认为,花这个钱却没什么看得见的效益,既不愿出钱也不愿出力,更不愿深入农村第一线。三是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机制混乱。现在许多地方在中央的支持下许多部门都投入资金支持农民素质教育与农民培训,然而资金的使用上存在较大问题。例如,农业部门有阳光工程培训,劳动部门有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部门有扶贫培训等等。这些培训项目,上面尤其是中央有资金投入,但下级却没有资金配套。这样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也就大打折扣,甚至只是走走过场。以上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民素质教育只能是停留在形式上,而没有实质的内容。

三、生态文明旗帜下的农民素质教育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的伟大战略部署,为此农民素质教育必须围绕生态文明来开展,让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农民素质教育中,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农民素质教育,让农民素质教育开出生态文明花朵,结出生态文明硕果。目前必须从总体上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1.农民素质教育必须有法可依

必须把农民素质教育的立法工作提到议事日程。近年来,各地农民素质教育正在大力开展,但因没法可依,导致有的地方政府没有足够重视,一些农民朋友也不积极参加。只有通过立法,使政府、培训机构和农民都有法可依,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实现农民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与实效性。

2.农民素质教育必须与市场经济接轨

我国农民人口最多,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良性运行不能脱离农民。然而农民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对市场经济知识知之甚少,不了解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十余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城市运行起来了,而农村却仍然“山也还是那座山,乓不故悄堑拧,广大农村市场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所以对农民实行市场经济的教育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农民素质教育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接轨

第7篇: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县级农机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为了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围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机装备总量、提高农机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为主要任务,中央出台了《2010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该意见使财政补贴政策效益最大化,大幅增长农机补贴力度,进一步调动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具的积极性。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2009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75亿kW,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8.8%。农民在踊跃购买农机具的同时,也急切盼望使用好这些农业机械特别是新型农业机械,迫切要求参加培训,这就对县级农机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

1县级农机培训存在的问题

1.1设施落后,师资水平低

由于农机具的更新换代和普及,传统的农机培训已远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加上对县级培训学校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很多教学设备大多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各种培训设施和办学条件都很落后。由于对农机学校的投入不足,致使学校经费不足,培训教师得不到进修学习的机会,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理论知识,从而影响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1.2培训内容更新缓慢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逐步向电子化、自动化、气动化等高科技方向发展,农机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农业机械的管理范围不断扩大和更新。但目前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培训的内容相对落后,与现代社会农机的发展脱节,原先传统的内容根本不适应农机新技术的发展要求。

1.3培训人员减少,培训内容单一

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后,县级培训学校培训的主要对象从拖拉机驾驶员以及三轮汽车、低速货车驾驶员减少为拖拉机驾驶员和少数三轮汽车驾驶员[2]。同时,随着农机培训工作改革力度的加大,农机培训逐步走向社会化,新上户的农机驾驶员在培训上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造成县农机培训学校的培训人员减少,从而影响培训质量,使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无法保证。

1.4政策法规不足

由于县级培训学校缺乏政策法规的支持,部分农业机械化学校失去了自主办学、自我管理的主动权,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农机学校对走向企业化管理,一时难以适应。

2解决对策

2.1改善培训基地设施,提高师资水平

加大对县级农机学校的资金投入,引进基层培训急需的教学设备,提供农机培训工作的硬件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条件,配备齐全的基础设施,才能使给学员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才能对学员产生吸引力。

2.2培训内容紧跟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培训内容要紧跟县级当下农机发展的需要,要努力解决农民朋友在农机使用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民朋友所接受,才能满足农民朋友的需求。在培训驾驶技能的同时,也要涉及农机的保养、维修培训和田间生产实际作业的培训。由于农机学校培训的对象是农民,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那些理论知识差的学员,要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需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常规教学与书本知识、实际事例、电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3加大对农机驾驶员培训和宣传教育

要让农机驾驶员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同时应该做好农机培训宣传工作,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性,使农机培训人员充分认识到农机培训的必要性,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增强农机驾驶员的自信心,通过面授、实训、远程培训与现场田间操作并重的方式进行教学和技术指导。

2.4加强农机补贴政策宣传,开展“阳光工程”培训

加强农机补贴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对农机使用实际的认识水平,使农民同时享受购机补贴和培训补贴,从而提高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宣传“阳光工程”在农机培训方面的工作布置[3],以购机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以此带动更多地区的农机培训水平。农机培训学校要以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发展为契机[4],加强与工程管理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提高农机培训水平,促进县级农机培训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3参考文献

[1] 张慧平.县级农村培训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农机,2009(6):68-69.

[2] 李英.对县级农机校如何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新疆农机化,2006(1):58.

第8篇: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劳务用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企业能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7 年的相关数据,2007 年底外出务工的农民数量达到 19823 万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三分之一被建筑业吸纳,建筑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建筑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因此建筑工程企业的劳务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子课题。

目前建筑工程企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影响企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因克扣拖欠工资、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导致农民工消极怠工、集体上访甚至发生其它恶性事件,建筑工程企业的不和谐影响企业的发展,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要构建和谐建筑工程企业,必须科学分析影响建筑工程企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敢于正视这些“不和谐”因素,尽力去化解。

一、建筑工程企业劳务用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存在问题的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劳务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引发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劳动合同签订问题,易引发各种纠纷

很多用人单位在使用农民工时不签订劳动合同,据统计,农民工签订合同的不到50%,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劳动合同不规范,有的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只有口头约定,还有小部分连口头约定都没有就干活了。合同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用工企业用协议或口头约定的方式规避正式合同的约束,也因此不缴社会保险,逃避应负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农民工不知道需要签订劳动合同来保障自己的权益,以为签了合同就不能走了,往往也会拒绝签合同。由于不签订合同或合同不规范,一旦发生侵权事件时,农民工维权困难,以致有的农民工采取极端的手段去争取自己的利益,影响了企业的和谐、社会的稳定。

(二)薪酬管理不到位引发矛盾

目前我国建筑劳务工的 82%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已经成为城市中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一些劳务带头人和能工巧匠的收人甚至达到社会中等水平。有的劳务企业经营者或劳务带头人的收人甚至已达到富裕水平,但蓝领技术工人的收人较低,《北京建筑业 2007 年薪酬市场调查报告》显示,管理人员中薪酬水平最低的行政管理人员平均年薪为 31284 元,蓝领技术工人中薪酬水平最高的水暖工平均年薪为 26253,蓝领薪酬最高水平与白领薪酬最低水平倒挂 5031 元。而没有特殊技能的建筑工人、特别是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临时工的工资较低,有的刚达到当地最低工资要求,有的甚至还要低些。

建筑行业企业一般采取的工资发放模式为: 平时只发生活费,年终结清工资。这种工资发放模式为拖欠工资留下可能,拖欠建筑工人工资、克扣工人工资、侵害其合法权益时有发生,使劳资关系恶化,产生劳资冲突。另外,农民工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来城市打工,是家庭经济的支柱,一旦工资被拖欠,意味着一个家庭陷入经济困境,这样不仅影响了企业及家庭的和谐,严重者甚至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三)劳务激励机制存在缺陷

忽视对劳务工的激励,忽视激励方面的作用。目前大多数劳务工以工地为家,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风险大。据统计,仅2007 年我国共发生领域安全事故 200 起,死亡 1195 人。劳务工生活环境恶劣,生活设施、卫生条件差,几个人甚至几十人住在临时建筑或简陋的房子里,学习、娱乐设施不足,工人下班后无所事事,精神空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农村外出务工者中,已婚比例为 81.7%,农民工夫妻分居成为一种常态。农民工的生理需求(如食物、栖身和休息等的基本需求)、安全(即防止危险的需求)等低层次的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

目前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尚不足 20%。提供给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少,农民工作为非城市居民,不能享有城市居民所拥有的住房、医疗、义务教育、社会养老等方面的社会福利,使农民工难以融人所在企业甚至所在城市的生活中,缺少安全感、归属感,对企业难以产生忠诚感。

二、加强建筑工程企业劳务用工管理的对策

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凝聚力,建设和谐企业,必须堵住劳务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构建起适合企业发展的劳务管理体系。

(一)签订劳务用工合同,加强农民工的归属感

为了确保农民工的权益,必须与工人签订劳务用工合同,明确工资支付的时间与方式、意外伤害赔偿以及违约的责任。规定工资支付的时间和方式,意外伤害赔偿、违约责任等,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从而提高劳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针对目前由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农民工在从事各种脏苦险累工作并接受低收人待遇的同时,却极少享受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及住房、教育等相关福利现象,企业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积极参加政府建立的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低缴费、广覆盖、保基本”的社会保险,有条件的企业可为农民工购买商业保险。总之,应根据实际,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采取一些调节和变通的措施,使他们利益切实得到保障。

(二)改善薪酬管理与支付方式的完善

薪酬管理是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关键,薪酬不公、拖欠薪酬是引发劳资矛盾.导致劳资关系恶化、影响企业和谐的罪魁祸首,因此必须完善薪酬管理。首先必须改善工资发放模式,确保按时足额给劳务工发放劳动报酬。为了保障劳务工工资的准时发放,可实行劳务工工资定期支付制度(如按月支付)和劳务人员工资预储帐户制度,建议每拨付一次工程款,施工单位应将一定比例的款项存人预储帐户。其次要缩少薪酬差距,确定最高收人者与最低收人者收入合理比例,减少劳务工的不公平感,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外来务工者和有本地户籍的当地人享受同样的最低工资保障待遇。健全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人水平,有效降低高收人者的比重,增加中收人者的比例,企业通过给予劳务工应得的利益、提高劳务工的生活质量,使经营者与劳务工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健康和睦的关系。

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对劳务队伍合同负责人与民工之间的劳务合同进行审核,对严重超出市场价格的劳务合同要引起重视,并确定一个民工工资支付的程序、方案和时间,与民工达成协议。协议中可以明确对民工日常生活费的支付金额,余额待验收合格后分几次完成全部民工工资的支付等。如果建筑施工企业与民工达成工资支付的约定并能按约定进行支付,就能较好地履行国务院有关民工工资支付的规定和义务,民工若超越约定要求的超前支付就不会得到劳动部门的支持。

(三)充分发挥激励机制

加强劳动保护,为工人提供齐全的劳保用品、安全生产设施。降低建筑施工的风险性、危险性,狠抓安全生产,加强工人的安全生产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安全执法与监督,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妥善解决工人的居住问题,使农民工居有其屋,安居乐业。设立夫妻房,使来探亲的夫妻得以团聚,促进家庭和睦。改善工人的住宿条件,使其通风良好、干净卫生,不断改善饮食和用餐环境。改善工作生活环境,构建人与环境和谐关系。为了丰富工人的业余生活,可设置电视室,有条件的工地可设置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篮球场等,定期播放流动电影,组织丰富多彩而又经济实惠的文娱活动。营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

(四)完善劳务资源培训制度

作为培训责任主体之一的建筑企业应自寻解决方法,增加培训资金的投入,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能。用工企业、建筑劳务部门(企业)或劳务输出基地都是培训的责任主体,应该履行各自的培训责任,互相合作培训外来务工人员,这样既可以分担培训费用,减轻企业负担,也可以有的放矢,提高培训的效能。在提高劳务工素质方面可以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敦促工人自觉学习,通过拜师学艺、参加各种短期培训班、文化补习班、自学考试等提高自己的技能。创造有利条件,对建筑业有关工种进行全面培训,并要其取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建设(部)系统的职业技能岗位合格证书。只有坚持对工人进行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特别是安全培训,才能让劳务工们学会如何在劳动中保护自己,减少事故的发生。

结语

建筑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与劳务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有关,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薪酬管理、劳务人员的使用、培训及激励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建筑企业应从公司全局利益与建设和谐企业出发调控、配置、管理、培训劳务资源,加强劳务工的归属感,发挥激励作用,建立工伤事故处理、劳务工工资保证供给支付的长效机制,改善薪酬管理,保证准时足额发放工资,减少工资,明确培训责任主体,保证培训经费,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益。

参考文献:

[1] 唐国林. 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的劳动法律思考 [J].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5,( 03)

第9篇: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专业合作社 问题 建议

农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克服了农民家庭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是解决当前农村诸多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这种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一些制约因素成为了其发展的瓶颈。

一、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农民群众思想观念不解放仍然影响着群众的入社积极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农户连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它有效地解决了许多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深受农民的欢迎。但就实际情况来看,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没有认识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和发展前景,特别是对其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没有切身体会,创办或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热情不高。

第二,组织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就黑龙江省大部分农村而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在多、小、散的分布态势。这就导致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从而不能很好地达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第三,运作资金短缺,扶持力度待进一步加强。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首要问题。多年来,由于产业政策的诟病,导致农业底子薄、农民兜里空的现状,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成了无源之水。又由于农业产业效率低,很难吸引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性的资本的流入。近年来,虽然给予了资金、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力度仍然不够,严重影响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

第四,社员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目前合作社的管理层大多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普遍缺乏合作组织的知识和经验,缺乏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市场营销和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致使合作组织的功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第五,运作不规范,给合作社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内部机制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导致利益关系出现调和难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利益分配时普通社员的利益受到损害,打击了社员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弱化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加强合作社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提升典型质量,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从总体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少合作社内部管理有待规范、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带动农户能力有待增强,需要树立一批可学可比的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推动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示范社的支持力度,国家涉农建设项目优先委托示范社来实施,对作用发挥较好的各级示范社予以表彰奖励,对获得示范社称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给予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

第二,政府要准确定位、科学谋划。在合作社的组建过程中,政府必须防止两种倾向,即缺位与越位。以往的教训,既有行政捏合,人为强制建立官办协会的教训,也有放任不管、任其生长的失责行为。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必须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撒手不管,而是应该积极搞好引导、管理和服务。一是党委政府要研究制定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本区域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二是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纳入农业工作重要考核内容,对运作规范、绩效优良、发展潜力巨大的合作经济组织,要适当的给予表彰鼓励,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加大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民。就目前来看,合作社经济还是能人经济。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各类合作社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且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建议统筹培训资源,建立培训制度,把合作社专业人才培训工作经常化、固定化。拨付专项资金,开展合作社专业人才培训,培训以理事长为主的经营管理人才、以会计为主的理财能手、以生产技术为主的种养能人等。

第四,增加信贷资金的投放。资金匮乏是各类合作社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导致出现优良品种难推广、先进技术难应用、营销市场难开拓、经营规模难扩大等问题。当前已有的专项资金扶持政策,难满足众多合作社的发展需求。建议涉农金融部门根据合作社的经营特点,实行灵活的信贷期限,通过自有资产抵押或成员联保等形式办理贷款,适当为种植业和养殖业提供无息、贴息、低息、减息等优惠贷款。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合作社内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解决社员季节性的资金需要。

第五,鼓励支持发展联合社。小规模、分散的合作社与分散的小农户并无本质的区别,这是诸多小合作社有名无实的重要原因。合作社的发展要克服追求数量的倾向,要重视规模和对农户的覆盖面。合作社可以走联合的发展路子,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多领域、多方式的联营与合作,促进合作社走向联合,有效形成了规模优势,加快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壮大。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J],第一营销网,2012,(12).

[2]陈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工商报,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