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直接投资流程范文

对外直接投资流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直接投资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外直接投资流程

第1篇:对外直接投资流程范文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结算;离岸市场;人民币国际化

一、概念界定

对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定义,不同机构各不相同,并且不同的发展时期其内涵也在不断的延伸发展中。本文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将其定义为:指经国家允许的、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以人民币报关、计价进出口贸易结算,其业务种类包括但不限于进出口信用证、托收、汇款等。并从业务范围的角度将其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跨境人民币结算:广义上包括经常项目下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资本项目下的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狭义上只包括跨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人民币结算,即仅限经常项目。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现状浅析

(一)量的角度

1.总量不断攀升,直接投资占比增大

从图1可以看出,初期业务发展较为缓慢,2009年结算量只有36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刚刚启动,试点城市只有5个,首批试点企业仅365家,流程比较复杂,政策制度尚待完善,许多企业还有疑虑。2010年无疑是其腾飞期,试点城市扩大到20个省市,政策进一步完善,流程得到简化,海外市场认可度也在提高,到2010年底结算量为5千亿,达2009年的140倍。之后呈井喷式发展,2014年达到6.5亿,而2015年前三季度,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5.46万亿元,同比增长13%,截止到2015年10月底,已近5.9亿元。

2011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从经常项目下跨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扩大到资本项目下的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从图1可以看出,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稳步增长,但相对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还较小。2012、2013、2014年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额分别2806亿元、5850亿元、10485.8亿元,分别为同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9.5%、12%、16%;2015年截止到10月31日,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额为1.7万亿元,为同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30%。可以看出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快速增长,占比不断扩大。

图1 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的发展趋势图

注1:2015年数据截至10月31日,下同

2.地域范围扩大,市场份额提升

2011年8月跨境人民币结算境内的范围扩大至全国。而人民银行与境外央行和货币当局间的货币合作也不断深化,截至2015年10月,人民银行先后与33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度超33.1万亿元人民币。经双方货币当局协商,先后在港澳台地区、新加坡等14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目前至少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以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根据SWIFT公布的数据,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市场份额由2012年1月的0.25%上升至2015年8月的2.8%。

(二)质的角度

1.业务结构占比不断优化

(1)货物贸易VS服务贸易。狭义上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即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规模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5.9万亿元,同比增长42.6%;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6565亿元,同比增长31.3%。截至2015年10月底,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5.24万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6564亿元。从图二中可以看出,两者总体呈增长趋势,注2中的调整也是为了引导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货物贸易占比平均在80%左右,这与我国外贸进出口结构是相关的。

图二 跨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图

注2:自2014年8月份开始,无货物报关的转口贸易,由服务贸易调整到货物贸易统计,货物贸易金额扩大,服务贸易金额相应减少

(2)对外直接投资VS外商直接投资。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可以分为境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分别为1865.6亿元、8620.2亿元。截至2015年10月底,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分别为11803亿元,5898亿元。由图三分析可知,两者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以前,两者所占比例明显不均衡,对外直接投资占比过少,均在18%以下,2015年10月底,对外直接投资占比33.3%,明显好于2014年,预示着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在提高,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的层次在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较大。

图三 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趋势图

2.人民币离岸市场快速发展

人民币离岸市场指在我国大陆以外从事和开展使用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的市场。中国银行9月14日“2015年第二季度离岸人民币指数”,该指数是根据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存量规模、资金运用状况、金融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来计算的。计算结果显示,离岸人民币指数从2013年的0、91%提升至2015年第二季度的1.37%,整体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说明我国人民币在离岸金融市场的使用规模和份额上稳步提升,日趋活跃。

3.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据统计,人民币在全球支付结算中的使用份额从2013年1月的0.63%攀升至2015年7月的2.34%,虽然份额仍然很小,但是一直在不断增长中。根据SWIFT公布的数据,2015年8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排名由2012年1月的第20位上升至第4位。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权重仅次于美元和欧元,表明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认可加深了。

三、总结

经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总体规模增长势头良好、离岸市场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有一定提高。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推进,相关的改革政策的出台、业务的创新等。可以预期,跨境人民币结算将进一步扩大,双边货币合作将继续稳步开展,资本项目可兑换步伐稳步推进,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规模将进一步增加。(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大学;2.邮储银行)

参考文献:

[1] 李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02:13-19+87.

第2篇:对外直接投资流程范文

一、以市场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及其经济效应

(一)对外直接投资以市场为动机的原因

1.对外直接投资以市场为动因受海外各国的区位优势所影响。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对外直接投资常常以制造业或者贸易活动形式进入东道国(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因为跨国经营可以避开已有的或潜在的贸易壁垒,建立当地的市场,促进产品在当地销售和售后服务。例如:TCL于2002年下半年成功收购德国老牌家电企业施耐德集团,2001年,施耐德在欧洲市场有高达2亿欧元的销售额和多于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超过了欧盟给予中国7家家电企业40万台配额的总和。显然,此次收购将帮助TCL绕过欧洲对中国彩电的贸易壁垒,同时施耐德的品牌效应及其遍布全世界的销售渠道和强大的技术力量,也将有助于TCL进一步开拓欧洲乃至世界市场的业务。

2.较低的市场开发成本吸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有些跨国公司希望在东道国获得比他们在母国相对低的成本投资,不仅包括获得低价劳动力,而且包括有较好的基础设施、进口限制较少、行政管理好等硬软投资环境,更有利于进入市场。有些跨国公司则愿意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成立合资企业,这类情况现正在形成趋势,这种合资企业将会加强双方的力量。我国由此可利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先进技术和名牌的优势,着重参与生产和管理,共同参与占领当地的市场。

(二)以市场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由以上关于以市场为动机的直接投资的原因来看,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会考虑到东道国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彭磊以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发展中国家为获取市场领先者地位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型。方齐云、项本武(2005年)在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时把东道国的市场规模看作是第一位,由该动机的特点来看,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对母国GNP的贡献,同时对GDP也有一定贡献。

在东道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实际上是一种出口替代行为,从而对出口的影响是负向的。因为目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获取资源型直接投资和学习技术型的直接投资,较少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市场型直接投资。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要大力推动那些对我国的产业关联比较大的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从而使得我国的直接投资不仅成为我国出口有益补充,还能够成为拉动我国出口的重要作用力。

我国流出FDI中制造业占29%,主要投资地区为亚洲和拉丁美洲(2005年占90%)。这类投资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抢占市场份额等,因而往往能增加国外附属企业对国内资本设备、中间产品或辅助产品的需求,从而可以刺激国内的就业。

相对于我国吸引外资和出口的规模来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早期的、不成熟的阶段,但是在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大规模发展的今天,我国的企业也要尽早的走出去到国际市场上去与世界各国的企业竞争。

二、以出口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及其经济效应

(一)对外直接投资以出口为动机的原因

(1)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获得低成本劳动的情况下,在东道国寻找经济的生产基地建立出口市场,有助于扩大中国产品向新的出口市场的渗透。

(2)我国大陆企业对于港澳地区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贸易、金融、运输等领域。这对带动我国产品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产品出口是通过香港转口来完成的。

(3)在生产型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还能够带动中国的设备、原材料和总价产品的出口。例如:联想企业采用的是并购方式进行其出口投资战略。联想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组建了世界第三大PC厂商,此次收购的交易总额约为17.5亿美元。收购完成后的新联想集团,全球总部设立在纽约,主要运营中心设立在北京和罗利(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实施投资战略两年后,联想已在全球60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遍及全球160个国家的销售网络。联想拥有了领先的商用笔记本产品、领先的研发和产品差异化能力,更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更丰富的产品组合。联想和IBM结成长期战略联盟IBM成为联想的首选服务和客户融资提供商,联想成为IBM首选的PC供应商,这样IBM就可以为其企业客户提供各种个人电脑解决方案。在联想完成对IBM个人电脑部门的并购后,三家海外私人投资机构又以3.5亿美元投资入股新联想。至此,联想不仅在产品、营销网络等方面实现了出口战略,还在股权结构、融资渠道等方面实现了国际化战略。

(二) 以出口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由上面分析可见,以出口为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多出口的效应是直接的并且影响也较大,并且进一步影响GDP总值。但是这种动机下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如果在东道国建立出口市场是以东道国的生产原材料来生产并采用国内的技术,这对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积极的,反之则是消极的。蔡锐和刘泉的研究也发现中国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对进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作用不大,与出口的关系则不显著;中国对非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累计对进口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出口有一定影响。

从短期来看,产出和就业是由总需求决定的,而总需求又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外国需求来决定的。因此凡是能促进国内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的经济措施都有利于产出和就业的增长。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以出口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如果最终对总需求产生负面影响,那它会对国内的就业和产出产生一种生产替代效应,也就是说,流出FDI的收益比它的机会成本(即用于国内投资、消费、出El等而产生的对就业的影响)要小。如果以出口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会刺激国外对母国的产品出口需求,改善母国的就业结构,提高母国的劳动生产率,最终对总需求产生正面影响,那它就会对国内的就业和产出产生一种补充效应,也就是说以出口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比它的机会成本要大。实际的情况也可能是在以出口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替代国内投资或消费的条件下,以出口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相关资金流出被母国内出口增加和进口减小所抵消,流出FDI不会对母国带来国内就业的减小。因此,以出口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国内短期就业的实际影响是不确定的。

三、以资源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及其经济效应

(一)对外直接投资以资源为动机的原因

资源缺少的国家对获得自然资源首先从附近的原料丰富的邻国开始,其中一些国家已进入发达国家获得丰富的资源。另外,一些特种原料有需求的国家开始在其他国家投资,开设企业,利用当地特种原材料,并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这种对外投资不受制于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即使处于发展阶段初期的国家,也可以向外投资,关键取决于能否在他国获得资源的竞争优势。我国对于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基本动机就是寻求资源开发,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在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短缺对中国将是一个严重制约。在海外投资开发资源,主要是为了保障中国资源长期有效和稳定的供应。例如: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从1992年开始,先后在秘鲁、苏丹、泰国、加拿大进行小型油田开发试验项目,投资5000万美元,获得3084万吨石油可采储量,形成年产5万吨原油能力,完成协议投资后,可形成年产100万吨的生产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能源企业负责海外投资的部门一直忙于收购合作的考察与谈判。目前中国几大石油巨头拥有的海外油气田多数在印尼、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如200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年收购BP在印尼一家油田12.5%的股份,交易额为2.75亿美元;以5.85亿美元的资金收购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在印尼5大油田的部分权益,并获得每年4000万桶的份额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收购阿尔及利亚Zarzaitine油田75%的股份,交易额为3.94亿美元。

(二)以资源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由此可见,以资源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充分的利用国外的有效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生产流程,从而间接的影响GDP。Blomstrom,Konan和Lipsey的研究发现,FDI流出对日本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Advincula对韩国的研究表明,FDI流出由于将低端生产移到海外,从而提高了国内生产活动的技术密集度。Ng和Tuan认为,对外直接投资调整了香港制造业的结构,直接影响了产业集聚,并通过集聚间接影响了生产力 。Barrios,Gorg和Strob通过研究爱尔兰的数据也发现,跨国公司对于中间投入物的需求,其中的一些会从母国国内市场上获得,会导致国内产业结构的改变和促进当地企业的发展 。而一般来说,以资源为目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是负向的,原因在于这种投资多数是在外生产且在外销售,从而有着一定的出口替代效应。

从中国流出FDI的行业构成来看,采矿业占了28.7%,这部分的流出FDI主要是缓解我国国内自然资源供给严重不足问题,如中国在澳大利亚、南非开铁矿是为了开发国外的生产资源,为中国钢铁生产提供可靠的原材料供应。这种投资与我国的国内投资具有明显的互补效应,促进了我国就业。

总之,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我国国内资源日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资于国外的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四、以技术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及其经济效应

(一)对外直接投资以技术为动机的原因

1.汲取先进技术,享受技术外溢

技术获取型海外投资是以获取东道国的智力资源、研发机构等技术要素为目标,以新建或并购海外R&D机构为手段,以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为宗旨的跨境资本输出行为。对我国企业而言,开展以技术获取为目标的对外资本输出,其投资方向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集中于我国本身不具备比较优势的技术领域,是一种“逆向型投资”。马亚明和张岩贵认为,由于技术的扩散性,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可能是为了靠近先进技术的溢出源,以分享技术外溢的好处,进而积累优势。

2.追逐国际尖端技术,有助于国际化接轨

我国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一般较少考虑到追求技术,但从长期来看,在发达国家得到先进技术将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投资行业可以在制造业,房屋设计,研究和发展实验室、通讯设备等,主要集中在电子、生化等领域,也涉及其他如旅馆管理,石油勘探、零售等服务行业。若投资于最先进行业的话,他们将会得到处于世界顶峰的技术。例如TCL在美国洛杉矶独资设立研究机构;科龙在日本神户独资设立技术开发机构;小天鹅在美国和日本东京独资设立研究机构;海信在美国独资设立技术开发机构;上海贝尔与比利时合作。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华为,深圳华为的国际化发展始于1996年。到目前为止,华为不仅与TI、摩托罗拉、IBM、英特尔、Agere、ATERA、SUN等世界一流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广泛开展技术与市场方面的合作,而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了美国硅谷研究所、美国达拉斯研究所、瑞典研究所、印度研究所和俄罗斯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2001年华为印度研究所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CMM 四级国际认证的研究开发机构,这标志着华为在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是中国企业软件开发能力和标准化与国际化接轨的里程碑。

(二)以技术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技术进步无论作为一种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对经济增长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已是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由于经济面临转轨,我国企业远未成为市场主体,市场风险机制也远未建立,因此我国企业研发水平低下,企业多年来的技术进步主要靠外资的技术扩散及对其学习与模仿来实现。以技术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GDP的影响最大,但是这种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

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据表明,流出FDI对母国就业的影响很小,只有在技术寻找型流出FDI中才会遇到重新配置就业的问题(WIR2006,P.181)。流出FDI究竟是减小或增加母国就业取决于投资的种类,国外活动与母国活动是互补还是替代,互补或替代的程度如何。在四种类型投资动机中,技术寻找型FDI对母国就业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当它包含把价值链低端的生产活动安排到国外时,对母国就业的影响更大。

除此之外,这种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也是潜在的,因为技术的获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原因之一。发展中国家的许多案例表明,以技术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提高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从而带动了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如印度的IT服务和软件产业、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业、中国台湾的PC外设和半导体产业、新加坡的生物技术产业、中国香港的一系列制造业和服务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比重加快,而对发展中国家投资逐渐减少,为我国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提供了机会。在我国国内经济技术水平向前发展的同时,应遵循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把这些成熟技术和产品转移到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占领市场,使出口增多。

综上所述,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各不相同,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也有所差别。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应更多地注重战略资源、特别是技术创新资源的获取和积累。战略资源的获取和积累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具有路径依赖性的学习过程,但这并不排除国内一些企业在个别国家从事市场占领型投资,以充分利用我国企业在装配、制造方面的能力。目前,政府政策的缺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阻碍了国内企业的对外技术获取型直接投资,应转变政府目前仅将优惠政策集中于境外加工贸易上的作法,相反应将更多资源集中于支持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上,这种做法长远来讲更有利于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康灿华,苏芳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创新对外经贸实务 2006.6.

[2]陈晓莉 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 商场现代化 2006.6.

[3]祝建民,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及其动机探讨商场现代化。2005.1.

[4]曾春霞,林柳琳 中国对外FDI规模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实证研究 特区经济 2007.12.

[5]薛求知,朱吉庆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研究 世界经济研究 2007.2.

[6]张广剑,潘志玄 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GDP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报 2006.3

[7]方齐云,项本武 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综述 经济学动态 2005.10.

[8]张启宇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优势、效应与存在问题的分析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4.

[9]蔡锐,刘泉 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是互补的吗?――基于小岛清“边际产业理论”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 2004.8.

[10]马亚明,张岩贵 策略竞争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 南开经济研究2000.4.

[11]Blomstrom M,Konan D,Lipsey R。FDI i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Japanese economy。NBER Working Paper 7693,200

[12]Advincula R。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competitiveness,and industrial upgrading:the case of the republic of Korea [MA。Thesis] KDL,2000.

[13]Ng L F Y,Tuan C。Evolving outward investment,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nd technology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post一1997。Hong Kong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1997,8(2):315―332.

第3篇:对外直接投资流程范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内陆地区;投资环境;市场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830.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6-0057-04

收稿日期:2008-02-29

地区不平等依然是中国总体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因素。中国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别相当大,由于起点不同,地区间政策制定权限不同,征税水平和先发优势不同,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发展快,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最近,随着沿海地区土地租金和工资的上涨,已出现了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初步迹象。吸引更多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内陆地区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通过政策干预进一步强化这一趋势,从而缩小外商直接投资在地区间分布的不平衡。

一、改善外商投资区域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起飞之后,对外开放政策也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延伸到了内陆地区。1999年,整个西部地区都对外商直接投资开放,这是中国政策上的一次大飞跃。虽然政府政策鼓励去西部地区投资,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西部地区并没能吸引到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这一方面是由于激励机制对外商直接投资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沿海地区对外商直接投资展开激烈竞争。在这种形势下,这一激励机制的作用也就显得微乎其微了。沿海地区在市场规模、增长潜力、人口密度、劳动力、地理位置以及生产网络等方面有很大优势,用优惠政策压倒这些优势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些因素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工资的增长和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上涨,一些外商将他们的投资转向了内陆地区。这样,中部地区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所占的份额便开始加大,在2004年增长到12%,而西部省份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还不到总额的2%。到2006年,东部地区占90.32%,中部地区下降到6.22%,西部地区上升到3.45%(席帕,2007)。

尽管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与中国的发展战略之间的不协调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这种不协调首先表现在中国的鼓励出口政策开始显现出它的局限性;其次是其所造成的市场扭曲和对内资企业的不公平;第三表现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加剧。出口业的发展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促使沿海各省经济迅速增长,制造业的地理分布越来越集中。到目前为止,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增长的外溢效果仍然没有影响到内陆地区,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日益加剧。这一现象可以用三个效应来解释。

第一,积聚效应。外商直接投资越多的地方,生产力水平也越高,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外商投资流入到那里。

第二,收入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增加就业,提高当地工资水平,而且其在地理上的集中分布还会导致人口从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从而增加沿海地区的人口数量,由此增加的购买力使得沿海地区对追逐国内市场的外商投资更具吸引力。

第三,与中国的财政体制有关。在当前的财政体制下,外商投资产生的大部分税收收入都留在当地,使得沿海地区具有更加雄厚的财力用于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和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投资环境的改善又会进一步增强沿海地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这一结论告诉我们,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不平衡可能会长期存在。

有研究表明,GDP的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起相互促进的作用,但GDP的增长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要大于外商直接投资对GDP增长的影响,而且当前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是影响未来走势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Shan,2002)。因此,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干预,很难逆转“率先开放沿海地区”的政策赋予先行者的优势。尽管国家对在内陆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实行了许多优惠政策,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经济特区,但这些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还是在不断下滑。由此看来,政府部门需要通过调整相关政策来引导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内陆地区,以降低其在沿海地区的积聚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影响;应当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淘汰一些仅让沿海地区获益的政策,如经济特区或税收优惠;需要重新审视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限制。与此同时,还需要改革财政体制,使财政更好地发挥再分配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不平衡的影响,以利于统筹区域发展。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将更关注平衡发展。“五个统筹”意味着要更多地关注国内发展、区域均衡发展和降低资源损耗。对外商直接投资而言,这“五个统筹”要求外商投资更多地转向面向国内市场的产业、转向内陆地区、转向高科技行业。这就要求中国调整相关政策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服务。从投资区域看,在“十一五”期间,东中西部利用外资的总体格局不会有重大变化,但受成本、东部产业结构升级、中西部投资环境改善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投资将加快向内陆地区转移。内陆地区将由此迎来利用外资的良好机遇(韩彩珍,2007)。

二、在内陆地区构建市场一体化的思路

在全球化时代,投资环境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投资环境越优越的地区,投资促进工作的成效也越高。有研究表明,一系列动态变化因素正在对外商直接投资起着推动作用,这些因素包括不断发展的生产细分和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网络。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以及贸易壁垒、运输成本的降低,这些动态因素正在变得更加重要(Ng.Linda and Chyau Tuan,2003)。尽管传统的因素,如市场规模、市场潜力、劳动力成本,仍然影响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但它们的重要性正在降低。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一项调查显示,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创新能力、供应商、公共机构的国家和地区被纳入国际生产网络的可能性会更大(UNCTAD,2001)。这些研究都传递了一个清晰的政策信号:内陆地区可以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来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有关人士对于引导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内陆地区的可行性表示怀疑,认为内陆地区不具备外商直接投资所追逐的市场规模。实际上,在一些内陆地区,市场规模的影响可能被人为地放大了。这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减少经济开放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或为了获得税收收入,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设立了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省际间贸易壁垒。例如,在长江发展多式联运可以造福各方,但却由于相关政府部门和地区利益的阻挠

竟没能实现。落后的基础设施、低水平的物流服务和非贸易壁垒等在增加内贸成本方面具有与税费相同的效果。高额的内贸成本,无论是何种形式的,都会使得外国投资者别无选择地把企业设在邻近目标市场的地方。但通过降低物流成本,取消非正式的省际和市际贸易壁垒,加速市场一体化,使内陆地区企业的产品进入沿海地区市场,就可以极大地降低所谓市场规模的影响。从事跨省贸易的企业应当被允许在一个省或政府部门登记之后就可以参与所有的跨省贸易。欧盟的物流就是由于允许企业在一个成员国登记后就可在其他成员国合法经营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商业活动又受到限制,物流发展所面对的挑战很大。内陆地区的面积和经济规模都会影响到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和分配,特别是铁路联运能力要得到提高。通过改善交通服务,特别是发展多式联运服务,降低物流成本以及改善信息技术服务,可以缩短运输距离并提高可靠性。从事出口加工制造的外商投资企业对物流成本和时间效率非常敏感。改善物流服务将使内陆地区不仅对那些追逐国内市场(主要是中国沿海地区)的外资企业,还对为出口市场进行生产的外资企业更具吸引力。在这方面要提高对国际集装箱运输的重视程度,包括在国内贸易中使用国际集装箱,对铁路实行更好的管理以便在各个运营环节之间实现更高的一体化,鼓励提高生产力和改善消费者服务的优惠措施,以及针对所有运输形式的市场定价机制。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要求制定并遵循一系列政策,通过改进物流来促进贸易。这对于内陆地区实现市场一体化来说是一种政策性保障。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首先,内陆地区可以扩大航空货运和速递业务的自由化;第二,放宽外资货运公司和其他物流服务公司的准入条件可以提高内陆地区的物流能力和服务质量;第三,减少对中外航空公司和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业务限制,促进物流服务实现更高层次的一体化;最后,通过改善政府服务(例如海关),提高一体化程度。同时还要强调信息技术在改变系统设计、加速流程上的作用,制订相应的计划以加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铁路联运和信息技术既能够克服内陆地区间的长距离带来的困难,也能够为实现市场一体化创造条件。

三、内陆地区改善投资环境的举措

内陆地区如欲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就必须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虽然现在的投资环境已经相当不错,但如采取以下措施,投资环境必将有所改善。

(一)改革司法体制

中国投资环境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其司法体制。对于提高内陆地区的投资环境来说,最重要的是提高司法系统的效率。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将法院系统集中化,至少是在商业和刑事法律方面,以保护投资者的合同权和财产权。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外商直接投资应该从激励机制上转到以法律为依据的政策上。随着中国社会越来越复杂和市场化程度越来越强,内陆地区希望吸引更多高附加值行业的投资,有效的司法体制的重要性将会日益显现。而且,随着内陆地区希望逐渐提升产业结构以及企业对研发投入的增加,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会显得越来越重要。此外,还应当加强反腐败工作,全力减少腐败等问题对外商投资的负面影响。

(二)降低物流成本,加速市场一体化

内陆地区除了要推动促进市场一体化政策的及早实施,还可以通过地区间的合作降低甚至取消省际或城际壁垒。像长江城市联盟这样的区域合作是非常有效可行的机制,促进内陆省份的合作将会提高其吸引国内外投资的竞争力。虽然中国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解决基础设施中的瓶颈问题,但发展物流业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即规模经济。物流的改进可能促进交通量的增长,而交通量极大地影响着服务提供的频率和成本,也同样影响到生产和物流方面实现规模经济的重大战略意义。在内陆地区大城市提供的规模可以使新的国际行业得以发展。

(三)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外商投资

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在自然禀赋方面有很大不同,这是政策无法控制的。因此,内陆地区不能照搬沿海地区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商直接投资战略,而应当努力去引导那些以国内市场为导向、寻找资源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发展一些无需与消费者和顾客邻近的服务业。一般来说,内陆地区应该把引资重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因为大多数内陆地区城市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然而,内陆省份城市之间的差别也很大,像成都、重庆和武汉等城市具有众多科研院校和工程技术人员、广阔的市场和较好的工业基础,没有理由认为这些城市不可以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外商直接投资。内陆地区可以集中将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到主要城市,这会产生经济的涓流效应。因此,内陆地区的城市应该吸引符合其自身相对优势的产业,而不是一味模仿东部地区发展出口制造业,根据本地的产业发展战略来制定外商直接投资战略。那些需要土地较多的项目,如农业项目,或者对于交通和距离依赖较少的服务行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前景广阔。

(四)寻求与沿海地区的合作,培育后发优势

内陆地区可以向沿海省份学习促进投资的工作经验,从东部聘请一些有经验的投资促进专家来帮助启动工作。内陆省份还应当探讨与沿海地区的合作方式,如建立“飞地”,由内陆省份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建设工业园区,由沿海省份提供技术和经验,负责招商引资和管理。这是一种“飞地”税收分摊机制,双方都能够享受到增加的税收收入。

(五)改善研发环境

第4篇:对外直接投资流程范文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一)生产活动全球化。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的分工:1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变化。国际分工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部门分工发展。2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在变化。即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由企业,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经贸集团成员内组织的分工发展,出现了协议性分工。3水平型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其内容为产品型号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4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5世界性的国际分工使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1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拉动作用增强。它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如以1990年为100,世界货物出口值指数从1985年的56,上升到1995年的144,同期世界生产指数从86上升到107;世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同期从85上升到106。1990-1995年间,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2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85年的380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678亿美元,在国际大贸易(货物与服务)中的比重同期从163%上升到188%。3国际货物贸易交换品种多样化。在世界贸易中,占世界出口1%以上的货物从1980-1981年的11种增加到1993-1994年的21种。在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中,80年代中期,制成品所占比重开始超过一半;在出口中占1%以上的货物种类从1980-1981年的6种增加到1993-1994年的19种。4发达国家同类货物相互交换增加,主要的经济贸易大国一般既是某类商品的主要出口国,也是该类商品的主要进口国。5国际贸易趋同化。它表现为:电子化贸易手段普遍使用,EDI(电子数据交换)已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其他如电子商务(EC),电子贸易撮合(ETM),电子资金转账(ETF)等已在许多国家开始使用;ISO9000系列成为国际贸易商品的共同标准;贸易合同标准化。6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多边贸易体制正式确立。1995年1月1日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世界贸易体制开始形成。作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组织和法律基础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其法人地位对所有成员方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因此,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

(三)各国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1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大银行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开始了大规模合并、收购活动,以提高效益。如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买下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在比利时和荷兰的附属机构。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和国民希敏寺银行也吞并了一些欧洲其他国家的小银行,以扩大在欧洲的网络。为了提高本国银行的竞争能力,很多国家对于大银行的合并表示了支持的态度,1993年以来,世界排名在200名之内的大银行之间至少发生过25次合并。2地区性经贸集团的金融业出现一体化。欧盟统一大市场建立后,银行、证券公司和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可在欧盟内经营不受国界限制的保险和投资业务;美国和日本的银行则可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加紧渗透欧洲市场,欧洲的金融市场将演变为真正的国际金融市场。3金融市场迅猛扩大。到1995年,外汇交易额已上升为世界贸易额的60倍,全球外汇日交易额已超过12万亿美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国际信息的网络化,外汇市场的资金交易正以"光的速度"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

(四)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资规范框架开始形成。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投资成为经济发展和增长新支点。国际直接投资额年均额与年均国际贸易额的比例在缩小,国际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率高于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1990-1996年年均世界出口贸易额为41,14571亿美元;同期,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56535亿美元,二者之比为160∶1,差距进一步缩小。1991-1996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18%;而同期世界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后者大大低于前者。

第二,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据统计,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从1985-1990年年均1,55578亿美元增长到1996年的3,46824亿美元。同期,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45005亿美元增长到2,94732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从932%下降到849%;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0554亿美元增长到51469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从67%提高到148%。同期,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从1,41930亿美元增长到3,49227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从1,16744亿美元增长到2,08226亿美元,在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中的比重从822%下降到596%;发展中国家从24736亿美元增长到1,28741亿美元,所占比重从174%上升到369%。第叁,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并行,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发达国家中主要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同时也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1995年,德国、法国、瑞典、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占当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56%;同年,除日本以外的上述国家占当年世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53%。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1985-1995年,有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吸收者。第四,国际借贷资金流动量增长很快,证券股权投资迅速发展。1993年流动金额为8185亿美元,1994年增加为9534亿美元,1995年增加为12,584亿美元。与外国直接投资一样,证券股权投资依然偏向于少数新兴市场国家,1995年亚洲就占了流向新兴市场的外国证券股权投资净流量的53%。此外,外国证券股权投资的来源存在一定程度的集中性。1992-1994年,流向新兴市场的这种投资35%以上来自美国,15%来自日本,11%来自英国。近几年来,香港特区和新加坡的投资者也向新兴国家进行这种投资。第五,投资自由化成为各国国际直接投资政策的目标,国际直接投资规范安排提上日程。90年代以来,保护和促进投资的双边投资条约数量大幅度增加,截至1997年1月1日,全世界已签署这种条约1330个,涉及162个国家,在5年里条约数增加了2倍。1991-1996年,各国政府共对外国直接投资管理体制进行了约600次调整,其中95%是放松对外资管制的措施。1995年,在64个国家的112项立法变化中,106项属于趋于自由化或促进外国直接投资的立法。国际社会为达成国际性的投资协议开始行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第一次将投资问题纳入多边贸易的体系,并达成《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出现通过协商建立一个综合性多边国际直接投资框架的行动,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第九次会议对未来多边投资框架进行了探讨,并已达成协议。

(五)跨国公司作用进一步加强。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蓬勃发展。第一,跨国公司的数目剧增。据统计,1996年跨国公司已达到44,508家,在全球的附属企业已达到276,659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增加到36,380家,所占比重下降到81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增加到7932家,所占比重上升到178%。第二,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基地的最大跨国公司日益全球化。按外国资产排列的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它们的外国附属企业中拥有17万亿美元的资产(控制了约1/5的全球外国资产)。第叁,跨国公司开始结成新型的"战略联盟"。面对竞争压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资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采取各种办法参与全球化经济的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结成联盟。通过兼并与收购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生产设施,以保护、巩固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1988年到1995年间,全球跨国兼并与收购总额增加了一倍,达到2290亿美元。1996年,有45起跨国兼并与收购的规模超过10亿美元。与此同时,一些跨国公司以协定(股份和非股份)方式加强联合。1995年缔结了近4600项这样的协定,而1990年只有1769项。1990年以来,跨国公司之间在核心技术(信息和生物)方面也加强了战略性研究与开发伙伴关系。第四,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规模和重要性日益增加。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其国家贸易中的比重提高,出现了无国界经济。

(六)经贸文化、人才出现世界性。以全球化、高速化、个体化为特征的多媒体网络正在覆盖全球;出现了经济生活和贸易文化的全球性趋同现象;"国际人"开始走俏,全球性的共同发展目标形成。为了在经济竞争中取胜,"国际人"正在成为各个国家、各大公司的首选目标,培养"国际人"、寻找"国际人"已成为世界性的人才战略潮流。日本公司率先提出"国际人"战略。他们认为,国际人应具备以下10个基本条件:积极肯干,但是不蛮干;人际关系融洽,不以自我为中心;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外语出色,乐意结交外国人;行动迅速,快食、快眠、快便;迅速适应并爱上异国他乡;意志刚强,富有忍耐性;深谋远虑,但不优柔寡断;安排、处理好家庭生活关系;身体健康,精神焕发。此外,绿色主义、环保哲学,共同反黑、扫黄、打白(毒)和反腐败,共同致力于发展与和平,共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均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的衡量国家之间经济贸易权益的概念与统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与互动加强。

1.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之间货物、服务、资金、技术和市场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上述关系也在加强。

2.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传递障碍在减少,互动性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下,对外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在各国之间的经济传递中的作用在加强。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外贸易与投资逐渐变成双向传递渠道,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与衰退通过对外贸易与投资传递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波动也将影响到发达国家。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震动了全世界;1997年7月由泰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未使发达国家幸免。

(二)经济全球化迫使人们的概念在创新。1大国际贸易概念出现。在经济全球化下,一国对外经济交往合作中,不能只考虑货物贸易,还要把货物贸易与直接投资、金融、服务、技术综合考虑。因为,货物贸易与投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支点。2将大国际贸易概念与本国经济的调整优化、改革开放密切地结合起来;"贸易立国"、"贸易为本"的传统信条已让位于"经济接轨"和"市场融合"。3变被动接受经济全球化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作用的结果,是大势所趋,纷纷主动改革本国经济体制,发展开放性经济,推行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为跨国公司创造投资条件,并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和活动。4变单边制裁为求得"双赢"。在经济全球化下,一国对另一国单方面采取"贸易保护"、"贸易摩擦"、"贸易制裁"等以邻为壑的措施,已开始由自我保护的工具变成了双刃剑,在制裁别国的同时也会使自己受到伤害。其上策是通过谈判,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促进双方的经贸发展,取得"双赢"。

(三)经济全球化使国家受到冲击,相互协调成为时代主旋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传统的国家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本是一国独有的权利,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条约、协定、规范和惯例来运作;跨国公司在各国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使国家对产业政策的干预作用在减弱。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了让与,但它是以对等为原则的。当今世界各国都是拥有的独立国家。共享是让与的前提,没有共享也就不会有让与。经济全球化迫使各国把二者结合起来,出现了相互协调,使它逐步成为各国处理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基石。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运行,协调管理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和各国贸易政策中开始成为主流。

(四)经济全球化要求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体化。20年来,面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产业内部贸易的增长,新贸易理论将产品差异、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等工业组织理论引进传统的比较优势框架,为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做出了贡献。但它仍然假定企业只在某一个区位生产商品和服务,将对外直接投资排除在分析之外。同时,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不同类型跨国公司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的各类贸易流动,但仍是以单个企业为依据的投资分析,未推广到国家层次。8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要求把贸易与投资理论结合在一起分析贸易与投资利益与效益,出现了新的理论分析,其理论模式主要集中于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在这些理论分析中,产品增值链活动的不同假定可以在不同地理位置上进行,在不同的国家可以进行完全相同的生产加工。在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理论中,企业行为被分为两大类型:

第一,总部行为。总部行为包括工程、管理和金融服务,以及信誉、商标等甚至可以无偿转让给远方生产区位的服务,这类行为有时被简化概括为研究与开发。

第二,实际生产行为。实际生产行为又可再分为上游生产(中间产品)和下游生产(终极产品)。所有这些行为都被假定为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效应。由于总部服务的运输成本极低,企业可以将生产行为从总部分离出去,但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将某些生产行为集中在某一区位。在贸易分析中典型采用的两国均衡框架,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企业在两个国家进行活动时,可以将总部行为安排在母国进行,但其实际生产或转移到东道国进行(纵向一体化),或者既安排在国内,又安排在国外进行(横向一体化)。因此,现在的企业不仅通过价格和质量进行竞争,而且还通过生产的组织进行竞争。这些理论模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单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决定了国内、国际经营企业的总格局。这一问题属于理论分析中的国际化生产部分。一旦国际化生产活动分布格局形成,国际贸易的格局便随之确定。贸易与投资理论的一体化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能以单纯的贸易行为来衡量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

(五)经济全球化对表明国家之间经贸权益的传统概念和统计方法提出了挑战。1传统的对外贸易差额概念未能反映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之间实际的贸易利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贸利益出现了几种变化。第一,在产业内部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大量增加下,按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划分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掩盖了国家之间在产品价值上的实得;第二,母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商品直接出口,变相地进入了东道国的国内市场,因此,母国公司在东道国国内的投资和商品、服务的销售收益应计入母国的经贸收益;第叁,在一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情况下,把该国进出口贸易额作为该国的贸易利得,更加失实。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下,在计算各贸易国的贸易收益时,上述几个现象不能忽略。2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应予修正。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制度来源于美国,并逐渐成为世界贸易各国的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对之都有相应的条款和协定。在国际贸易局限于产业间和投资不普遍的情况下,按原产地进行统计基本上可以反映贸易国的贸易利益。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按原产地统计则会出现两种误差。第一,未能如实反映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活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化经营,它们生产的零部件、产品的进出口,按价值链、资本所有,理应属于母国,但却计入东道国的贸易统计。第二,原产地规则以货物贸易为主,未包括服务贸易等,因此,原产地统计在不能真实反映货物贸易的同时,也不能全面如实地反映国与国之间的大贸易关系。

(六)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第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资本外投。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1996年接受了12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了510亿美元,二者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它们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

第二,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由于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改造,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5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

第三,迫使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予以考虑和解决。发达国家日益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下,它们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家。在债务解决、地区经济一体化和联合国的改革等问题上不得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第四,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改革。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严峻的挑战。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在此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将会受到更大的削弱。2发展不平衡在加剧。

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平衡在加剧。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在拉大。1965年,七个主要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是世界最贫困国家的20倍,1995年扩大到39倍。

第5篇:对外直接投资流程范文

一、关于国内市场运行情况

2014年国内消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万亿元,同比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比上年同期分别放缓1.1个和0.6个百分点。据商务部监测,1- 12月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长6.3%,较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全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消费市场主要特点:

一是网络零售保持高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达到2.8万亿元。根据商务部电子商务司测算,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包括B2B和网络零售)将达到约13万亿元,同比增长25%。(具体数据请参考2015年5月的电子商务白皮书)商务部监测的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中,网络零售增长33.2%,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专业店、超市和百货店分别增长5.8%、5.5%和4.1%,比上年分别回落1.7、2.8和6.2个百分点;购物中心虽增长7.7%,但也比上年放缓4.5个百分点。

二是通讯类、文体类商品增长加快。4G通讯快速普及,激发手机更新换代需求,限额以上单位全年通讯器材销售额同比增长32.7%,比上年加快12.3个百分点。商务部监测的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中,文化办公、体育娱乐用品销售额分别增长5%和4.7%,比上年分别加快6.3和5.6个百分点。

三是汽车消费保持平稳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4年乘用车销售量达1970万辆,同比增长9.9%,较上年放缓5.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市场良好,全年销售约7.5万辆,增长3.2倍。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增长4.1%,增幅比上年回落7.3个百分点,市场份额较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前11个月二手车交易545万辆,增长16.7%。

四是大众化及服务类消费升温。大众化餐饮不断升温。全年餐饮收入增长9.7%,其中,限额以下企业增长13.2%,高出限上企业11个百分点。文化旅游需求旺盛,全年电影总票房296.4亿元,增长约36.2%;全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增长11%,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

五是消费价格基本平稳。201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比上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上涨1.5%。据商务部监测,36个大中城市食用农产品价格全年上涨0.7%,其中,12月下降0.1%,已连续4个月负增长,降幅较上月收窄1.8个百分点,猪肉、羊肉、菜籽油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0%、4.2%和2.9%,鸡蛋、食盐、水果分别上涨11.4%、8.7%和8.1%。

六是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消费环境逐步改善。2014年,商务部通过电视购物专项整治,查处违法电视购物广告691件、违法网站265个,关停16家非法购物频道。违法违规电视购物广告数量下降了83.9%。建设肉菜、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实现每天对3万多吨300余种产品的信息化可追溯管理,受益人口超过4亿,强化了市场管理,提振了消费信心。

二、关于对外贸易情况

据海关统计,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其中出口14.39万亿元,增长4.9%,进口12.04万亿元,下降0.6%,贸易顺差2.35万亿元,扩大45.9%。按美元计,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3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2.3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1%,进口1.9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4%。贸易顺差3824.6亿美元,同比扩大47.3%。在剔除2013年套利贸易垫高基数因素后,全国进出口同比实际增长6.1%,出口增长8.7%,进口增长3.3%。2014年全年进出口运行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巩固。从全球范围看,2014年全球贸易预计仅增长2%左右。1- 11月美国进出口增长3%,欧盟和日本分别下降0.5%和2.5%。而我国外贸增速明显高于全球的平均增速,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预计全年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达12.2%左右,较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二是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外贸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按支出法核算,2014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10.2%,预计全年贡献率将在10.5%左右,创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

三是一般贸易占比持续上升。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2.31万亿美元,增长5.3%,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3.8%,较2013年提高1个百分点,比重连续两年提高。加工贸易进出口1.41万亿美元,增长3.8%,增速较2013年加快2.7个百分点。

四是贸易伙伴更趋多元。开拓新兴市场取得新成效,全年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进出口比重较2013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对东盟、印度、俄罗斯、非洲、中东欧国家等进出口增速均快于整体增速。实施自贸区战略效果明显,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其他17个自贸伙伴在我国出口总额的占比较2013年上升0.6个百分点。对发达国家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对欧盟和美国进出口分别增长9.9%和6.6%。

五是商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95.2%,较2013年提高0.1个百分点,占比连续三年提高。装备制造业成为出口的重要增长点,铁路机车、通信设备出口增速均超过10%。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851亿美元,增长5%。生物技术产品、航空航天技术产品、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速均在15%以上。消费品进口1524亿美元,增长15.3%,占进口总额的 7.8%,较2013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六是中西部地区对增量贡献首次过半。中西部地区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中部地区进出口3127亿美元,西部地区进出口3344亿美元,分别增长10%和20.5%,中西部地区合计对整体进出口增量贡献60.3%,贡献率首次超过东部。东部地区进出口3.66万亿美元,增长1.6%,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85%,较2013年下降1.5个百分点。

七是贸易条件明显改善。在国内工业品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的情况下,全年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下降3.3%,而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仅下降0.7%,贸易条件连续第三年改善。重要能源资源产品进口价格走低,节约了大量外汇支出,仅原油、铁矿砂、铜矿砂、铜材、橡胶、化肥、大豆和谷物8种商品就少支出约485亿美元。

八是民营企业成为稳增长的主力军。全年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占外贸企业总数的比重超过70%,较2013年提高1.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1.57万亿美元,增长5.3%,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6.5%,较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对整体进出口增量贡献55.9%。国有企业进出口7475亿美元,下降0.2%,连续三年负增长。外资企业进出口1.98万亿美元,增长3.4%。

三、关于吸收外资情况

2014年全年,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3778家,同比增长4.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363.7亿元人民币。按美元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下同)。12月当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482家,同比增长6.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18.7亿元人民币,按美元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3.2亿美元,同比增长10.3%。全年吸收外资有以下特点:

一是利用外资规模稳中有进。2014年实际使用外资1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高于美国、欧盟、俄罗斯、巴西等主要经济体,连续23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

二是主要国家/地区对华投资总体保持稳定。2014年实际投入外资金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地区(香港、新加坡、台湾省、日本、韩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荷兰)合计投入1125.9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94.2%,同比增长2.7%。其中,韩国和英国对华投资增长较快,实际投入金额分别为39.7亿美元和13.5亿美元,同比增长29.8%和28%。内地与香港经贸关系更加紧密。2014年香港对内地投资额占内地吸收外资总额的68%,高出历年累计比重18.7个百分点。

三是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上升,达到55.4%,高出制造业22个百分点,达662.3亿美元,成为吸收外资新增长点。资金密集度进一步提升。2014年新设企业平均合同外资金额812万美元,比2013年(713万美元)提高13.9%。外资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在外向型产业转移的带动下,中部地区吸收外资增长7.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比升至9.1%。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占比为18.1%,比2013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四是各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数量显著增长。2014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38万家,同比增长4.4%,扭转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自贸试验区试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大力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建立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外资管理模式,提高了投资便利化水平,极大激发市场投资热情。2014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合同外资金额约占上海市的三成,金融、文化等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措施引领上海市引资快速增长,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超过九成。

五是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状态稳定,盈利和纳税好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4%,占全国总额的46.1%。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税务总局数据,2014年1- 11月,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7万亿元,增长10.3%,高于全国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2014年1- 9月,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税收1.9万亿元,增长8.6%,比全国税收增幅高1个百分点,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为 19.4%,比2013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六是国家级经开区总体发展态势良好。2014年1―9月,215家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均为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2.7%、13.5%、14.7%、15%、13.3%、15.5%)。

四、关于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情况

今年全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320.5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全年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其中12月当月,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804.1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为130.9亿美元,同比增长31.8%。截至2014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97万亿元人民币(折合6463亿美元)。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我国双向投资首次接衡。据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其中金融类13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非金融类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全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同期我国吸引外资规模仅差35.6亿美元,这也是我国双向投资按现有统计口径首次接衡。

二是企业海外并购取得突破。2014年我国大型对外投资并购项目投资领域呈现多元趋势。能矿领域继续成为投资热点,五矿资源等企业联营体以58.5亿美元收购秘鲁拉斯邦巴斯铜矿;国家电网公司以21.01亿欧元(折合25.4亿美元)收购意大利存贷款能源网公司35%股权。制造业领域并购活跃,联想集团以29.1亿美元收购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移动手机业务;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以10.9亿美元收购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14.1%股权。农业领域跨国并购取得突破,中粮集团以15亿美元并购新加坡来宝农业公司和以12.9亿美元并购荷兰尼德拉公司,成为迄今农业领域对外投资最大的两个项目。

三是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继续优化。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门类广泛,涉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15大类,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72.5亿美元,采矿业193.3亿美元,批发零售业172.7亿美元,上述3个行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

四是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2014年,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451.1亿美元,同比增长36.8%,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43.8%,较上年比重增加7.2个百分点。其中广东、北京、山东位列前三,对外直接投资额分别为96.01亿美元、55.47亿美元、44.11亿美元。

五是企业更加注重当地利益融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例如中建集团在阿尔及利亚雇用当地分包队伍近300支,住房领域项目本地化采购率达85%,年当地采购额近4亿美元,该集团承揽的巴哈马海岛度假村项目已累计授予当地承包商和供应商合同额3.5亿美元,占总承包额的20%。南车集团在马来西亚设立了东盟制造中心和维保中心,制造、销售和服务全产业链属地化。中铝集团在秘鲁的铜矿项目开工前先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解决了困扰矿区居民70年的水污染问题,还斥资2亿多美元为矿区建设了系列现代化城镇设施。

对外承包工程方面。今年全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8748.2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为1424.1亿美元,同比增长3.8%,新签合同额1.18万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为1917.6亿美元,同比增长11.7%。新签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62个,合计1578.2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2.3%。其中上亿美元的项目365个,同比减少27个。截至2014年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累计签订合同额1.4万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351.6亿美元。

对外劳务合作方面。全年我国共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6.2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3.5万人,同比增长6.6%;其中承包工程项下派出26.9万人,劳务合作项下派出29.3万人。12月当月,派出各类劳务人员6.3万人,较去年同期减少2.9万人。12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100.6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15.3万人。截至12月底,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累计派出各类人员748万人。

五、关于服务外包情况

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服务外包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服务外包产业逐步从规模快速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服务外包合同金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2014年,我国企业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20.4万份,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1072.1亿美元和813.4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2.2%和27.4%。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718.3亿美元和559.2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5.1%和23.1%。

二是累计吸纳大学生就业超过400万人。2014年,我国服务外包新增从业人员71.1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48.8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68.7%。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81万家,从业人员607.2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404.7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66.7%。

三是知识流程外包比重稳步提升。2014年,我国承接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知识流程外包(K P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执行金额分别为293.5亿美元、186.7亿美元和79亿美元,占比分别为52.5%、33.4%和14.1%,同比分别增长18.3%、30.9%和24.5%。以知识和研发为主要特征的离岸知识流程外包业务比重稳步提升。

四是离岸业务以美欧港日为主。2014年,我国承接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日本的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分别为128.2亿美元、83.4亿美元、74.2亿美元和60.7亿美元,合计为346.5亿美元,占执行总额的62%。此外,离岸业务还向东南亚、大洋洲、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地区拓展。

五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加深。经贸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先导。2014年,我国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125亿美元和98.4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5.2%和36.3%。其中承接东南亚国家的服务外包执行金额53.8亿美元,同比增长58.3%。通过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

六、关于抗击埃博拉疫情对非援助举措落实进展

2014年初以来,部分西非国家相继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先后提供了4轮总价值7.5亿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援助,包括提供防控物资、紧急现汇和粮食援助,派遣医疗队和公共卫生专家,援建生物实验室和治疗中心等。截至目前,4轮援助举措已落实到位。

物资和粮食援助方面,第四批援非抗疫物资已于上周通过空运方式运抵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3国。海运物资将于1月19日和1月25日启运,预计3月中旬分批运抵。至此,中国政府共向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马里、加纳、贝宁、几内亚比绍、科特迪瓦、刚果(金)、刚果(布)、多哥、塞内加尔和尼日利亚等非洲有关国家提供抗击埃博拉防控救治物资共1800多吨。同时,通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向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3国提供了5500多吨粮食援助。

援建生物实验室和治疗中心方面,截至上周,中国援塞拉利昂实验室检测队累计检测样本近4000份,收治患者600多例;中国政府援建利比里亚的治疗中心于去年11月25日启用,已接诊100多人,收治患者60多例,其中确诊5例,3例治愈出院。

派遣医疗队和公共卫生专家方面,1月13日和19日,第3批援助塞拉利昂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和第2批人民援利比里亚医疗队分赴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执行援非抗疫任务。至此,我国向疫区3国派出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累计达到近800人。我援外医疗队探索总结出了科学有效的防护诊治方法,实现了医务人员自身“零感染”和住院患者“零交叉感染”,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培训方面,目前,中国政府累计为塞拉利昂、几内亚、利比里亚、贝宁、几内亚比绍等国培训医护人员和社区骨干近6000人。中国政府将在继续坚持防治救护任务不松懈的前提下,继续增派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伍赴有关国家,向非洲有关国家传授我国传染病防控经验。预计2月底培训总人数将达1万人。

此外,中国政府对开展抗击埃博拉疫情国际合作持积极开放态度,在对非援助过程中与国际社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一是向国际组织捐款。中国政府分别向世界卫生组织和非盟各捐款200 万美元,向联合国应对埃博拉疫情多方信托基金捐款600万美元。捐款均已到账,联合国抗击埃博拉疫情多方信托基金总协调员雅尼克称,中方的捐款为各国树立了榜样,在中方的带动下,很多发展中国家纷纷慷慨解囊,体现出国际社会的团结与互助,确保了联合国特派团在医疗救护、安全埋葬、后勤支持等方面的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加强沟通和协调。中方积极参与联合国全球应对埃博拉疫情特派团核心小组定期会议,派员出任联合国应对埃博拉疫情特派团高级官员,在联合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下实现各方优势互补,避免重复援助。三是同有关国家加强抗疫合作。中国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在沟通协调、信息共享、疫情分析、人员培训、物资运送等领域积极探索和开展了抗击疫情的合作。

下一步,我们将着眼后埃博拉时期,全面研究启动中非公共卫生合作长远计划,积极推进中非医疗卫生领域全方位合作,分享我国“非典”应急防控的成果经验,帮助非洲改善医疗民生条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防控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七、关于对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第6篇:对外直接投资流程范文

低调试点的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将在更大范围内铺开。

近日,接近央行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央行、商务部等部门正在就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商议管理办法,意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推出一套风险可控、具有操作性的制度框架,在更大范围推进人民币跨境投资。

对此,某国有商业银行人士认为,人民币的结算功能不再局限在跨境贸易,而将逐步拓展至资本项下。

结算功能延伸

今年6月,伴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到20多个省区市,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试点也悄然启动。上海、山东、湖北等地已有具体境外投资项目获批。

接近央行的人士透露,到9月初,通过银行进行的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累计已近60亿元。

“现在都是个案审批做尝试,没有正式文件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一般是银行和企业谈好项目后,逐笔跟央行沟通,提交申报材料,获批后就可以用人民币直接去境外投资,银行可以按照项目融资的流程,给企业提供人民币境外贷款。” 一名国有商业银行相关人士说。

上述人士介绍,试点以项目投资为主,参与的企业多为央企,也有少数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主要项目多为基础设施、机电建设。“业务流程上,就是在传统对外投资流程上,增加了一个币种的单独报批和确认。”

正在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在先行先试中拔得头筹。

截至8月15日,上海累计发生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266亿元,其中资本项下37亿元。

早在今年4月,央行上海分行便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低调政策,允许上海市企业直接以人民币在境外投资,展开个案试点。

8月23日,上海市金融办、央行上海分行、上海市财政局、商务委员会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本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及相关业务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银行和企业……可开展跨境人民币项目融资、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等与贸易活动密切相关的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个案试点。对符合条件的人民币对外投资项目,可按规定享受本市相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

《意见》还表示,在利用外资、大宗商品进口、对外援助等领域,深入探索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可行性,对市场需求迫切、企业运行规范的项目先行先试,不断拓宽人民币结算新渠道。

目前,人民币境外投资项目多伴有产能输出以及产品、服务贸易需求。

参与人民币跨境投资政策讨论的人士透露,一些“走出去”项目的企业提出,“走出去”的大型油气田开发、电厂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等项目,虽然项目在海外,但建设中的设备、服务都来自中国,项目建成后的部分产品服务也出口到中国。如果在整个业务过程中,能够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就可以减少人民币兑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的汇兑损失,降低交易成本。

9月17日,央行《2010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表示,下一步,要支持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对外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和项目融资。

知情人士透露,正在讨论中的相关政策,将使试点中的人民币境外投资制度化、流程化。即银行在获得央行许可后,通过境外分支机构、境外行,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试点,直接向境外项目公司发放人民币贷款。跨境贸易试点地区的企业,可直接以人民币在境外投资。银行在向各地央行分支机构备案后,可为获批项目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

加大资本输出

“一般境外投资项目都挺大,一个项目基本就得好几十亿元。”参与试点的银行人士说。对于当前60亿元的试点规模,业界普遍认为规模尚小。

一名政府金融界高层人士表示,现在,央行、商务部等部门正在总结经验、加快试点推进,尽快将跨境投融资推而广之,有法可依。

适逢“十二五”发展规划制订时期,不少行业和企业将“走出去”纳入发展重点,央行人士估计,这可以推动几千亿美元的人民币投资走出去。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人民币跨境投资将减少企业结汇,进而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缓解国内通胀压力。

此外,资本项下输出的人民币具有规模较大、主动性较强的特点。某大型国有银行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人士表示,一旦政策放开,企业可自主选择交易结算货币,规避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接受程度提高,也有利于增加企业、金融机构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而各家银行正在铺建全球人民币清算渠道,先行者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

目前,中国银行(601988.SH/03988.HK)初步将“走出去”项目分为进出口贸易型、境外投资型、对外工程项目总承包与劳务合作型、区域管理等四种类型,根据不同业务特性设计金融服务产品。

中国银行境内外机构已为境外参加行开立人民币清算账户200多个,“而我们有授信的,可以做贸易融资业务的,货币拆放和投资业务的外资银行有将近1000家,未来有很大余地”。中国银行有关人士说。

早年承接中国银行的政策性业务而成立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对外援助与支持中国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等设备出口方面,已形t成基本运作模式。

“用本国货币给境外贷款、回来采购国内产品,是国际进出口银行运作惯例。” 进出口银行高层人士介绍,人民币贷款业务涉及印尼、印度、俄罗斯、韩国等地。

同时,与商业银行相区别,进出口银行没有外债指标限制,对外贷款利率可以下浮近200个基点,具有相对业务优势。

上述人士将这种业务扩展理解为境外机构人民币持有意愿不断上升、中国政策不断放开,以及中国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结果。

“比如说现在高铁、船舶等方面,西方国家产品竞争能力在大幅下降,很多国家开始意识到采用中国的货币和产品,既价廉物美,又可以避免出现严重的汇兑风险,我们也提出一些互利双赢的结构。”

但人民币国际化尚在摸索之中,配套政策有待完善,且人民币单边看涨趋势也使得无人愿意长期借贷强势货币,所以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只有一些小额案例。

中国银行熟悉国际业务的人士分析,人民币跨境项目投融资,涉及诸多复杂因素,亟待研究解决。比如所融人民币款项怎么使用,是用于境内设备采购还是其他,要根据不同的项目形式去设计专门的融资方案。此外,人民币回流、投资渠道还待拓宽。

布局“回流”

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央行正稳妥推进人民币走出去后的回流,基本思路是对正规流出去的合法渠道都开放市场。现在已经批准三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将来也在考虑让融资出去的贷款企业等,都可以慢慢回流。”

8月16日,央行《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下称《通知》),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三类机构即指: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等金融机构。

此前,央行亦允许跨境贸易试点企业在境外持有人民币头寸。而境外人民币通过香港中介投资境内资本市场的“小QFII”也在积极推进中。

据了解,目前已有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和欧洲国家货币当局对央行提出,希望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而在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已以“硬通货”形式出现,中蒙、中越、中缅、中老边贸结算以人民币为主。

央行人士认为,这主要是中国在应对危机中表现良好,人民币币值稳定且具有潜在升值空间。

马来西亚财政部第一副部长拿督林祥才,日前来华拜访中国财政部、证监会等官员和诸多中介机构,希望加大中马两国之间的投资,一则期望中国允许更多的马方机构通过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等渠道投资中国;二则希望中国企业到马来西亚投资,进一步加强经贸投融资。

尽管跨境贸易和投资逐步开放,但中国在外汇汇兑、外债管理、资本输出等方面仍存在着较严格的管制。而且,中国境内资本市场的深度、广度依旧欠缺。

目前开放进度较快的债券市场,接近八成为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等政府信用债券,信用债和其他风险缓释工具匮乏。

上述央行人士表示:“人民币流出海外、让别人持有,并不是目的,问题是将来得有一个别人可以使用的市场,还要解决人民币回流、金融市场开放的问题。这样人民币才真正有吸引力。”

央行正在逐步推进人民币与区域货币的汇兑与流通,丰富金融市场可投资的产品。

央行人士透露,继8月19日马来西亚林吉特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挂牌交易之后,中国央行正在与俄罗斯商谈人民币与卢布的汇兑,将允许人民币和卢布在中俄两地挂牌交易。

第7篇:对外直接投资流程范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主要原因,认为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环境执法严格而我国环境执法不严是导致资源消耗型和污染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到我国的重要原因,强调要提高引资质量在于强化引资管理的资源、环境措施:即完善与外商投资有关的政策法规;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建立高污染密集产业特别控制区;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吸引清洁外资等。

[关键词]引资质量;污染产业转移;资源;环境

有关外商直接投资(FDI)对资金流入国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对资金流入带来的就业机会和技术转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减少贫困等方面,但对外商投资给东道国的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产生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试图重新审视我国利用外资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并由此探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若干重要问题。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

目前,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外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采用新技术的动机和机遇,促使他们实现清洁生产,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全球环境质量和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其二,认为投资会刺激经济增长,从而导致资源利用强度加大和环境污染加剧。很显然,第一种观点是一种纯理论思维,在现实中的确有一些外商投资者成为向发展中国家传播环境友好技术的载体。但大量事实说明,更多的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外资,则表现为由第二种观点所描述的现象。据有关人士统计: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已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和拉美国家,美国也将39%以上的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目前,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引资国,难免成了这些转移产业的落脚点,因而也就被称为“污染的天堂”或“污染避难所”。

从表1可知,1990-1991年,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还不到100亿美元,而随后几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以倍数增长投向我国,这其中大部分是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污染产业,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工业污染陡然攀升。这里仅以工业废气排放量为例,1997年几乎比1996年增加了1倍,达到4922万吨的峰值,这一污染集中爆发,不能说与1992年以来外资的大量引入无关。

另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显示,在污染密集型产业中,30%的企业是外资企业,在ODS(臭氧层消耗物质)生产与消费中,绝大多数为外商投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1985-1996年,这类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到1004家,投资额达到21.8亿美元。

具体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资源、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源消耗型、污染密集型产业大量聚集我国

改革开放以来,化工、石化、皮革、印染、电镀、杀虫剂、造纸、采矿和冶金、橡胶、塑料、建筑材料和制药等产业或项目成为外商在沿海地区投资的“亮点”。但这些产业中有些在污染物排放强度上排列前位;有些是需要大量投入的产业,尤其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能源和土地。这些产业被认为是我国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源泉。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1991年外商在中国设立生产企业1.15万家,协议外资87.71亿美元,其中污染密集产业达到0.34万家,占企业总数的29.12%,协议投资额为32.27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33.68%。到1995年,有50%的外商投资集中污染密集型产业,其中13%是高度污染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到目前为止并未离开我国。

2.别国淘汰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转移到我国

由于我国对工业产品缺少环保标准或标准比发达国家低,导致一些外商通过直接投资转移其被限制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有些投资者甚至把一些垃圾转移到我国境内,进行循环再利用,但由于我们循环再利用技术还很落后,这一类外资企业废弃物带来的污染是严重的。例如,一些世界知名洗涤用品公司就曾经将在其本国内已禁止或即将被禁止生产和使用的高磷洗涤用品转移到我国生产和销售,不仅给城市水质带来严重污染,而且破坏了邻海的海洋生物资源。再如,我国台湾原来是美国危险废弃物的再加工基地,但随着1993年台湾当局对废弃金属物贸易的禁止,大批台商将其生产设备布局在沿海地区,如深圳、珠海和常州。他们进口成吨的废弃物,如使用过的电池、车座底盘、计算机和其他电子电器,由于处理能力和技术的限制,这些进口废弃物对周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

3.污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凭借优惠的政策、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制度基础,成为我国吸引外商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前沿阵地,但同时沿海地区也是我国污染最集中的地区,虽然这一地区只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5%,但排放了占全国45%的工业废水和47%的工业废气,废物历年贮存量达到全国的41%,并且该比重还呈逐年增长趋势。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半数以上土壤遭到重金属污染。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资源、环境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进一步分析外商投资对我国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原因,主要有:

1.环境执法不严

我国虽没有给外资企业设立单独的环境标准,但是环境保护法以及外商投资法等都要求外资企业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得损害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但是,由于有些地方政府迫切希望利用外资来发展经济,在利用外资与环保发生矛盾时,往往以牺牲环境求得经济上短期增长。因此,在引进外资过程中环境执法不严格,给一些外资企业向我国转移污染型产品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供了机会,使环境污染趋势无法遏制。

2.环境优惠的理念有误

我国与周边国家在引资问题上已经形成了竞争态势,并且,目前我国政绩观与引资紧密相连,因此,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也形成了引资的激烈竞争,各地明着比的是优惠政策,暗着比的是低环境标准。这种独特的“超国民待遇”,在很多国家都是难以想象的。比如,美国政府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任何外资企业都不会受到比美国国内企业更为优惠的待遇。英国是欧洲吸引外资最大的国家,主要对大项目采取资金扶助,此外很少有其他的特殊待遇。

3.环境监管不力

我国环境监管的技术、设备均比较落后,致使一些外资企业很容易逃避环境监管而排放污染物。比如,我国对环境污染监测主要采用的是浓度控制,许多外资企业在排放污水前则对之进行稀释,导致从污染浓度上达标,而总量上却远远超标。另外,外资企业项目审批体制的分权也弱化了环境保护的监测机制。

4.其他国家和地区环境执法严格导致污染转移

有研究表明,1992年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实施较严格的环保标准之后,发展中国家的有毒废弃物密度呈现快速增加,我国也在其中。另外,我国香港政府的水污染管制条例规定:将有害或有毒物质排入公共排水管及香港水域,初犯者可被罚款40万元及监禁1年,再犯者可被罚款100万元及监禁2年,若持续违法则可每日加罚4万元。为此,香港一些污染企业会直接进入内地,以规避相关法律法规。

三、强化资源环境措施,提高引资质量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破坏,导致我国目前成为世界上资源消耗最快、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若这种现象再得不到遏制,将可能引发大的生态危机,并导致经济发展出现倒退。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觉。我们要在提高引资质量的决策中高度重视资源与环境因素,特别要考虑外资如何能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做到以外资促环保,以环保促外资,并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重要内容。

1.完善与外商投资有关的政策法规

要在借鉴、吸收国际惯例和其他国家成熟的法律、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完善外商投资环境保护法律,用法律杜绝恶意投资现象。印度在50多年的引资过程中,逐步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和条例,如:《外商投资鼓励法》、《外资企业管理法》、《外国投资法》、《外国投资促进法》等,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外商企业投资印度的途径和形式、外资企业在印度的权利和义务、外资项目审批的行业规定和股权比例等问题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为外商在印度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证。

2.提高环境标准,防止污染产业进入

一般来说,依靠低环境标准吸引来的外资是低质量的,吸引来的外资企业也缺乏市场竞争力。虽然提高环境标准会在一定时期内导致外资进入的减少,但是,减少的一般是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成本受市场波动比较大的企业投资,甚至会使那些污染处理成本很高的企业转移走。从长远利益来看,环境管制可以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正如“波特假说”认为的:环境管制压力就像市场竞争压力一样,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或清洁产品的创新,创新的结果是新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或生产工艺的产生。比如,美国颁布了清洁空气修正案后,加州则制定了比联邦法更为严格的废气排放标准,但这并没有导致投资和就业机会的远离。

3.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减少盲目引资

首先,要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行业,这些行业是相对清洁的。韩国鼓励外资进入部分行业,限制进入其他行业。印度从来都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为利用外资的重点,如鼓励外资重点投向IT、医药、生物工程等知识密集型产业,这也正是印度的引资总量不如中国多,但引资质量却远远高于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政府对固守技术秘密或拒绝培训印度技术人员的外国投资者,责令其停止在印的经营活动。20世纪70年代,可口可乐和IBM等大公司就是因为没有满足印方技术转让的要求而被迫撤离印度。

其次,要调整外商投资领域的产业与地区导向,从环境保护角度制定鼓励、限制、严格限制、禁止外商投资的领域。对严重污染环境目前又无有效治理措施的项目要严格禁止引进。对可能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或治理困难的项目要限制引进。对国内需要而又缺少配套技术治理污染的项目,应要求外商必须同时引进先进环保设施。鼓励外商投资到具有重大影响的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如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领域,使其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获得应有收益。

4.加强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管理

传统观点认为,对外商的管理,政府始终处在两难境地,管理严格怕吓走外商,管理不严又怕外商恶意行事,在环境管理和监督方面更是如此。但事实上,监督和管理并不是引资和用资的障碍。巴西与韩国在利用外资上相比,远远没有韩国利用外资的绩效高,其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巴西的政府干预缺乏效率。印度的经验也非常值得借鉴,为了防止外国投资申请审批中的随意性,印度政府设立了外国投资监督局,既提供服务,又实行监督。

我国目前必须强化对外资企业的环境管理,但这种强化管理必须既要体现服务精神,又要体现监督职能。为此,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狠抓外资项目审批的环境评估,杜绝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进入。(2)对外资企业进行常规性的环境评估。对经济效益显著并且注重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的,进行示范、宣传和奖励,对那些环境污染严重的,责成其按照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关停、整改。(3)要建立资源节约标准,如建立各种经济形式的各类企业的耗水、耗能或消耗稀缺原料的技术档案,用奖优罚劣的措施引导外商投资企业节约资源。(4)鼓励跨国公司采用母国的环境标准,为国内企业树立良好的典范,并通过跨国公司生产的前向或后向联系,帮助国内企业改善环境管理。

5.建立高污染密集产业特别控制区

对我国有能力控制污染的,同时国民经济发展又必需的一些高污染密集产业,应由政府部门出面分行业建立若干个高污染密集产业特别开发区,如印染、制革、电镀开发区等,在区内建立“三废”集中处理设施,对污染进行集中管理与控制,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引入此类外资企业。

第8篇:对外直接投资流程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外资开放度

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编号:2014SJD228)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15日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越来越向服务业转移。随着服务业外资的增加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领域。邓宁(1989)对他的“生产折中论”对服务业FDI的适用性进行了补充,认为质量控制、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技术与信息、获得投入或进入市场的有利机会对服务业FDI产生影响。戴枫(2005)利用1982~2005年的数据,对FDI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认为FDI是促进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之一。程大中(2004)提出服务业既是国民经济的粘合剂,也是促进当代经济增长和提高效率的助推器,是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

位于长三角核心地区的江苏省,人均自然资源匮乏、人口密度大,以外向型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为主。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积极利用FDI发展服务业,促进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是其继续保持经济强省的当务之急。

一、江苏省服务业发展现状

二战之后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优化的表现之一即为服务业占产业比重高,在70%以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两位数飞速发展,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其经济竞争力的显性特征之一就是其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开放度的提高。

(一)规模总量不断上升,发展速度较快。自1978年改革开放逐步深化以来,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尤其是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江苏省服务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规模不断提高。到2014年,第三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30,599.49亿元,是1978年的573倍。1979~2014年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年均发展速度达到14%,超过了第一产业4.6%、第二产业13.7%的年均增长速度,也超过同期国民生产总值12%的年均增长率。

(二)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经济贡献度上升,但仍然落后于制造业。随着江苏省服务业的绝对规模不断扩大,在江苏省经济总量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服务业对江苏省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断提高。1978年江苏省服务业的总产值占其地区总产值的比重是19.84%,在2010年其比重提高了一倍,达到了41.35%,在2014年其比重达到47%。江苏省服务业自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4.2%,高于其同期的第二产业13.9%及第一产业4.6%的发展速度。服务业的生产总值比重与第二产业占比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截至2014年,两者的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几乎接近,服务业仅落后第二产业0.4%。2014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30,854.5亿元,第三产业GDP达到30,599.49亿元,仅落后200亿元左右,这显示了江苏省制造业的发展与作为制造业粘合剂的服务业的发展是此消彼长,而且江苏省服务业对于江苏省经济的贡献值越来越高,改变了过去制造业居于绝对地位的状况。江苏省服务业的发展,为制造业提供了各种配套,吸纳了广大的就业人数,极大地促进了江苏省经济的飞跃发展。江苏省服务业比重低于50%,低于制造业,也落后于发达国家70%的比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江苏省服务业对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巨大的献。我国自2007年进入后工业社会时代,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江苏省的服务业逐渐成为吸纳服务业的主要产业,在2014年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达到1,794万人。1978年江苏省的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农业,第三产业仅占10.7%。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加入WTO,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逐年上升,至2014年占比达到37.7%,略低于第二产业的43%。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服务业就业比重约达70%,说明江苏省服务业具有巨大的就业容纳潜力。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相对落后。江苏省作为长三角的重要经济省份之一,其经济总量一直位列全国前列,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其区域发展表现出了差异性,占经济总量比重越来越高的服务业的发展也不例外,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服务业发展态势也呈现出失衡状态。苏南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达到了19,473.43亿元,苏南的第三产业明显强于其他两个地区,是苏中的3.5倍,苏北的3.2倍。苏南地区人口比重最大,服务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为区域经济做出了贡献。在产业结构方面,苏南的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苏中和苏北占比都大约在42%左右,低于苏南。这说明,相对而言,苏南的产业结构体现了其更发达的经济发展阶段。

按照服务行业性质和市场化程度,将服务业分为流通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社会服务和消费服务业四大类。经过十年的发展和与江苏省制造业的互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业比重逐年提高,从2005年的17%提高到了2014年的32%,几乎翻了一倍,是发展最快的服务业,相对传统服务业,例如流通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占比有所下降,见图1。但是,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生产业的比重偏低,江苏省服务业还是以流通服务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为主。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江苏省生产业还没有达到50%的比重,说明江苏省服务业发展结构相对不合理,仍需要促进生产业的发展,改善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图1、图2)

二、江苏省服务业FDI开放度分析

地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始终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具有了很大的规模,在全国居于前列。尤其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际产业转移速度增长迅速,我国凭借其廉价的劳动力以及越来越完善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的劳动者素质等要素,逐步在国际分工中居于重要地位,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流向我国的制造业。同时,我国的服务业积极履行承诺,遵守《服务贸易协定》及其他具体服务业的相关协定,逐步放开服务业,降低准入壁垒,提高了服务业的开放度。因此,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的江苏省在这十年的发展中,凭借其在我国数一数二的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为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富裕的资本以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随着我国服务业准入壁垒的降低,江苏省服务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一)江苏省服务业FDI的规模不断扩大,比重上升,但仍低于制造业。自2004年到2014年间,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对三次产业均有所介入。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成为世界工厂,作为长三角的重要省份之一,江苏省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教育水平及人才储备,其制造业承载了世界工厂的主要产能,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到制造业。制造业的比重一直高于50%,居于主体地位。随着外资的进入,提高了江苏省制造业的竞争力,为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等。同时,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粘合剂,随着江苏省制造业的大力发展,其服务业也有了快速的成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随着十多年的开放发展和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江苏省服务业与制造业在FDI的总量差距越来越小。2004年,服务业FDI的比重仅为12.15%,仅为制造业的10%。到2007年起,江苏省服务业吸引外资的比重达到了20%以上,逐年上升。在2014年,服务业外资的比重达到44.71%,与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同时,就实际投资与合同外资而言,2004年服务业FDI的到账率很高,说明服务业对外资具有越来越强的吸引力。整体而言,服务业的外资到账率由2004年的32%,提高到2014年的63%,说明江苏省服务业对外资的吸引力、对外资的利用率高。

至2014年末,江苏省年末登记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总额中,第二产业占了70%的绝对优势,而第三产业比重为29%,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这也说明尽管江苏省服务业吸引的FDI逐年上升,但是其开放度、对外资的吸引力仍然落后于制造业。

(二)江苏省服务业FDI投向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增加,FDI投入结构得以优化。本文根据服务业发展的顺序和科技含量,将服务业分为两类,即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主要包括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几个行业,而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等。

江苏省的服务业经过15年有步骤、分阶段的开放,FDI进入江苏省服务业的各行业,吸引的外资也逐渐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增长。截至2014年末,一方面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房地产业的实际FDI和注册资本总额仍然居于首位;传统服务业的商贸业在外资企业数中位居第一。随着我国对于零售业外资比例限制的放宽,各大国际零售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等纷纷增加了对江苏省的投资,因此批发、零售业的企业年末登记数最多,说明越来越多的外资抢滩江苏省零售市场,然而由于该类服务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度低,单个企业需要的投资额少,其获得的实际FDI总额位于第三,低于现代服务业的房地产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及地质勘查业。传统服务业的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的FDI比重居于第五位;另一方面江苏省现代服务业获得的FDI比重都有所提高。江苏省以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截至2014年末,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注册资本、吸收的实际FDI、年末登记企业数在服务业各行业中都位居第二位,仅次于房地产业。信息技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数在所有服务业行业中位居第四,说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这些行业,由于该行业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大部分是轻资产企业,因此其实际FDI的总量并不高,排名位于第六,也说明江苏省优越的人力资源优势和较高的教育水平,吸引了众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江苏省。(图3)

(三)江苏省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开放度。本文选取1990~2014年数据进一步计算江苏省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开放度,以衡量江苏省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为了剔除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消费者价格指数(以2000年为基期,基期CPI水平为100%)对数据进行处理。因为外商直接投资实际投资额是以美元计价,所以利用历年平均汇率将数值换算成人民币值。如表1所示,自2000年以来,江苏省服务业的外资开放度呈现了上升趋势,2001年其开放度值为11.7%,2007年达到最高值38.%,其后由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稍有回落,大致都是维持在30%左右。这说明了,一方面江苏省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度越来越高,投资的准入门槛降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外资对江苏省服务业投资前景的信心。(表1)

三、结论及建议

纵观江苏省服务业的发展历程,服务业对江苏省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并逐渐赶追制造业,其占地区产值的比重已经与制造业持平。然而,从江苏省外资分布情况及依存度看,虽然外资在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高,但是仍然存在着服务业的外资比重远低于制造业,例如外资集中的苏南地区,更多的是以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为主,而其研发中心等很少选择落户江苏省,而在近邻上海居多。现代服务业的外资投入比重偏低,同时在服务业的外资投入份额中,计算机通信等附加值高的服务行业吸引的外资比重仍然很低,说明江苏省服务业外资分布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待优化升级。

第一,江苏省政府应加强对外资的服务与引导,创造有利于引资的外部环境。首先需要政策先行,如制定有利于促进江苏省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政策,以提高江苏省服务业对外开放总量规模和质量水平作为重要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形成倒逼改革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在加强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的同时要减少微观干预,通过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进一步简政放权。例如,简化外商投资企业快速审批方式,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探索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培养和引进复合型服务业人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支持发展行业协会等,均值得借鉴,以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外开放发展对江苏省经济的带动作用,构建江苏省服务业利用外资的竞争新优势,构筑更高的对外开放新平台。

第二,江苏省服务业的外资要导向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计算机软件等附加值高的服务业。经济新常态下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优化服务业的外商投资结构,引进具有技术含量高、带动就业程度高等特点的跨国服务企业的外资进入。例如,提倡总部经济,强化跨国公司在江苏省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等政策,加大“引资”、“引智”与“引技”的结合力度,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水平、更高附加值含量的先进制造环节、工业设计和研发机构在江苏省布局,从而推动生产业的大力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1]Dunning J H.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Boston:Allen & Unwin,1981.

[2]樊瑛.国际服务贸易模式与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J].财贸经济,2010.8.

[3]戴枫.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3.

[4]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私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第9篇:对外直接投资流程范文

关键词:国际市场;出口;战略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根据联合国199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分析显示:九十年代初期全球共有3.7万家跨国公司,约掌握全球1/3以上的生产活动。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一体化带给我们的变化更加明显。

一、进入国际市场的基础――在调研与细分的基础上选择目标市场

1、目标市场调研是目标市场选择的关键。目标市场调研主要有案头调研和实地调研两种,案头调研是为了获取第二手资料,它一方面可以经济地获取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为国外实地调研打下基础。实地调研是为了获取案头调研所无法取得的第一手资料,通常在某一种商品需改变设计、包装、价格、促销手段时予以应用。

2、要通过宏、微观两方面进行目标市场细分。宏观细分是要决定在世界市场上应选择哪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拟进入的市场。这就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整个世界市场划分为若干子市场,每一个子市场具有基本相同的贸易环境,企业可以选择某一组或某几个国家作为目标市场。

微观细分类似于国内市场细分,即当企业决定进入某一海外市场后,它会发现当地市场顾客需求仍有差异,需进一步细分成若干市场,以期选择其中之一或几个子市场为目标市场。

二、企业决定开展国际业务时应当选择正确的国际市场进入策略

当目标市场确定后,选择何种方式进入市场也是一个涉及广泛的决策,需对各方面有关因素做综合分析、全面评估后,才能决定正确的进入战略。企业决定展开国际业务时必须选择恰当的进入战略。

1、出口。出口是指将在目标市场的国家之外制造的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运往目标国家,进入目标国家市场销售。长期以来,出口一直被作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

出口分为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两种形式。间接出口是指企业将其产品卖给国内的中间商,由其负责出口。直接出口是指企业把产品直接卖给国外的中间商或最终用户。选择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可以使企业摆脱中间商渠道与业务范围的限制,以对拟进入的海外市场进行选择;企业可以获得较快的市场信息反馈;企业拥有较大的海外控制权,可以建立自己的渠道网络;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水平。当然,这种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如成本比间接出口要高,需要大量的最初投资与持续的间接费用;需要增加专门人才;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2、合同安排。合同安排是指与国外企业长期的、非权益的联系。通常合同安排包括设计技术、生产流程、商标、技能的转让。合同安排包括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管理合同等。

3、采取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拥有实际的管理、控制权的投资方式,其投资收益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浮动性强。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首先,控制程度高。对外投资是向目标市场转移整个完整的企业,相对前两种方式其的控制程度较高,能在目标市场发挥自身优势。其次,降低生产成本。对外直接投资是在东道国生产,缩短了生产销售的距离,节省了关税,如果当地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低则更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三,市场信息反馈快。由于是企业直接参与,所以获得信息也较快。

三、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要遵循适当的原则和方法

1、赫奇法。赫奇法体现的是成本最小化原则,认为企业应该选择经营成本最小的方式作为企业最恰当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利润=销售收入-基本生产成本-特别生产成本

基本生产成本包括:本国的基本生产成本(C)和东道国的基本生产成本(C*)

特别生产成本包括:出口销售成本(M*)、进口销售成本(M)、国际经营成本(A*)、采用合同安排方式转让技术后的技术优势损失成本(D*)

企业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时涉及三种成本的组合:出口成本C+M*,对外直接投资成本C*+A*和合同安排成本C*+D*。我们根据组合成本的大小就可以做出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表1)

2、净现值法。净现值法(NPV法)的特点是考虑到国际市场进入方式选择中的动态因素,按照货币的时间价值,将各种进入方式预期的收入和成本之间的差额贴现为某个时间点的净现值,从而选择净现值最大的方式。

3、案例分析:选择最佳进入国际市场战略是保证经营成功的关键。美国干酪产量是世界上最高的,然而出口很少。由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生产成本比美国低很多,两国在世界干酪市场上占据了支配地位。但是,美国一家叫作伊诺的食品公司竟成功地打进了欧洲干酪市场,成为向欧洲出口干酪的第一家美国公司。

(1)伊诺公司进入欧洲市场的战略及选择

战略目标:打入欧洲市场,短期争取一定市场占有率,长期争取较大利润。

产品策略:①产品:出售特制干酪。因为公司规模较小,只生产3个品种。②种类: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食品很难适应另一国家消费者的口味。但试销已经证实,欧洲人喜欢伊诺产品,并且3个品种中,法国味洋葱干酪是本企业的独特产品。③商标名称:商标名称采用法语,欧洲人会认为是很好的食品。

进入市场方式选择:①销售经营:由于公司距欧洲距离太远,必须在欧洲设立负责管理欧洲销售的经营公司。②中间商:伊诺是在一个新的环境里销售产品,对当地情况不熟悉,需要寻求当地中间商的帮助。③选择超级市场。

(2)结论。①企业无论大小都能取得国际市场经营的成功。②一个好的市场经理和好的市场战略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③进入国际市场采用的方式多种结合,不能一成不变而应适时调整。

四、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期到来之际,企业的发展生存环境必将进入到国际商务活动中。选择最佳国际市场进入战略,是企业立足国际商务活动,不断发展的关键。

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必须切实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经济学原理和实际情况及经营管理经验来选择最佳进入方式,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

只要善于搜集信息、分析利弊、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知识和自己的优势、适时调整,企业必定能制定出适合自身的战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实力,达到最终盈利的目标。

(作者单位:大连港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大连海事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祥林.利用外资与海外投资.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

[2]历以宁.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年.

[3]王巨才.市场情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

[4]胡涵钧.新编国际贸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