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原油进口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探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家战略规划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研究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内技术进步效应的实证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 东道国制度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研究 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中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 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结构间接影响的研究评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双边服务贸易流量的影响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分析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展中和转型期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first)。控制变量中,两国地理距离来源于法国国际预测研究中心(http://cepii.fr/CEPII/en/welcome.asp),汇率波动数据来源于(http:///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其他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发展指标数据库(http:///)。
2.数据处理与说明:
本文选用2003-2014年度中国对东道国的年度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万美元)的对数值(lnofdi)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由于双边贸易成本采用贸易流量计算的比值,因此,GDP等数据不进行平减均使用当年名义值(黄珊[20],201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商务部公布的《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基于引力模型的经验研究,一般采用引力模型的对数形式,这主要是因为经济生活中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往往是几何形式而非算术形式的,而对数形式不仅可以使引力公式线性化,又可以减少数据中的异常点,还可以避免数据残差的非正态分布和异方差现象(张海森、谢杰[21], 2008)。在扩展模型和中考虑到资源禀赋,互联网指数、汇率波动及班轮运输指数都是指数形式,故不进行对数化处理。虚拟变量通常而言不进行对数化处理。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
系统GMM估计法能够较好的解决内生性问题,但是必须对残差项是否存在序列相关以及工具变量的有效性进行检验。表3-1的回归结果各列AR(1)检验对应的P值均小于10%,而AR(2)检验对应的P值均大于10%以上,从而可以推断残差的序列存在一阶相关,二阶不相关,符合模型设定要求。sargan 检验的P值均大于10%,拒绝原假设,说明工具变量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工具变量设定有效。综上,可以接受采用系统GMM法估计本文的计量模型相对是合理的。
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指我国国内投资者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在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设立、购买国(境)外企业,拥有该企业10%或以上的股权,并以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自“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而OFDI对于投资母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OFDI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OFDI会影响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OFDI来促进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一种企业行为,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只考虑了自身的需要。中国独特的宏观经济背景,要求从战略的高度来更好的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本质上是资本过剩的产物或者说是资本输出的一种新形式,并且是在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基础上进行的。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不同,中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属于“非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并不具备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先决条件或优势,相反是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但是,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投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一点早已被国外学者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所证明。
日本著名学者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和英国学者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从理论上证明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母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将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向国外转移,节省投资国对于边际产业的资源投入,有利于投资国集中力量发展比较优势产业,从而促进其产业结构升级。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则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学习提高投资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从而促进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母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好例证是日本在雁形结构下完美地将国内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雁阵下游国家,并推动本国资本积累和技术升级,在产业结构上升到另一层次后继续转移该产业,同时进行下一阶段的升级。此外,很多学者也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OFDI对于母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作用。
中国OFDI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应当具有前瞻性,以提升母国的产业结构为目标,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对外直接投资提升产业结构的路径
对于OFDI影响产业结构的路径研究直接关系到投资国投资战略的选择和OFDI的绩效。但由于OFDI影响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产业结构的机制和途径的研究却不是很多。本文试图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出发,探讨其影响产业结构的路径,以丰富现有的研究内容,也为中国OFDI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关指导。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资源寻求型、技术寻求型、市场寻求型、外资利用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五种动机,这五种形式的OFDI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资源寻求型OFDI的影响路径
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某些关键性资源的瓶颈,尤其是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在很多资源上都处于缺乏状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得稳定的关键性资源的供给,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瓶颈消失,相关产业得以发展,产业竞争力提高。相关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会促进该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增值活动,进而减少对传统资源的依赖,并通过竞争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关联效应等渠道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母国的产业结构优化。
(二)技术寻求型OFDI的影响路径
与我国传统的“市场换技术”不同,技术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说是一种“资本换技术”的技术获取方式,通过主动的接近技术源,到技术领先的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母国的技术进步,从而提升其产业结构。
技术获取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三个渠道促进母国的技术进步,进而促进母国的产业结构优化:第一,母国企业可以并购东道国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或与东道国的企业组建战略技术联盟等,与东道国的技术领先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可以打破技术壁垒、获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较低的投入和成本与东道国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并通过一定的渠道如公司内部交易等传递回母国;第二,海外投资可以刺激东道国政府或企业分摊部分研发费用,由此使母国腾出部分资源用于核心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有利于母国的技术进步;第三是反向技术外溢效应。投资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接近东道国的R&D资源, 可以获得由东道国向母国的技术外溢,即反向技术外溢。具体来看,又可以通过模仿效应、竞争效应及培训和员工流动效应三种途径产生反向技术外溢。无论是通过哪种渠道,最终都会有助于母国的技术进步,从而促进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市场寻求型OFDI的影响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多行业中,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已经达到极限,企业需要国际市场以销售他们的产品,但是又存在种种贸易壁垒,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只能通过建立海外分支机构来进入当地市场。因此,市场寻求型的OFDI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转移传统产业、释放产能和绕开贸易壁垒。
市场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母国的产业结构。一方面,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将母国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将竞争过度、技术含量落后的产能释放到海外市场,这样做,不仅能够为国内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让出资源,还能够获取投资收益,从而推动高端产业的发展,使原有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国际市场来销售其产品,但是存在关税、配额、TBT等种种贸易壁垒,近年来区域经济集团的加速成立和扩张也增加了对贸易的保护力度,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开贸易壁垒,进入当地市场,由此产生了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效应,通过带动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来促进贸易结构的升级,从而优化母国的产业结构。
(四)外资利用型OFDI的影响路径
利用外资有两种形式:一是传统的引进外资在国内利用的形式;二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利用外资。据估计,三分之一的中国海外投资是以现金的方式,但中国实际汇出的金额只有其中的10%,这就意味着90%的资金是从国际市场上获得的。对外直接投资从某些方面来讲也是利用外资的方式之一,或者说是更高层次上的利用外资。外资利用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来获得资金,一方面有目的地为那些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引进具有较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外资,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增加相关产业对于外资的使用,进而提升投资国的产业结构。
(五)战略资产寻求型OFDI的影响路径
传统的投资动机是如何利用和转移企业的现有资源,战略资产寻求型OFDI的动机则是获得必要的战略资产,如品牌、管理诀窍等。过去20年来在投资动机方面最大的转变就是战略资产寻求型FDI的快速增长,其目的不是为了使用现有的所有权优势,而更多的是通过获取新资产或者是通过与国外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来保护和增加这一优势。
战略资产寻求型的OFDI通过投资获得企业长期发展所需的品牌、管理诀窍、营销网络等战略资产,无疑也会对母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促进的作用。首先,战略资产的获得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增加了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出口效应,从而对母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促进作用;其次,战略资产的获得有助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对母国同类产业中的其他企业而言既是一种示范,也是一种竞争,从而促进相关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母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最后,战略资产的获取有利于企业甚至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产业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向高端化发展,对母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促进作用。
三、结论和启示
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从表面上来看,提升产业结构的宏观目标似乎会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微观目标相矛盾,但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各种动机的OFDI都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提升母国的产业结构,这就意味着,以提升产业结构为目标来发展OFDI是可行的。
当然,各种类型的OFDI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传导,这就要求国家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支持和指导,以使得这些“渠道”畅通,进而增强OFDI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首先,继续鼓励通过OFDI方式在国外市场上获取关键资源,以促进本国产业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资源瓶颈的制约,除了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替代产品等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直接参与目标国或地区的资源生产与开发,以便获取稳定的、成本较低的关键资源供给。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风险类型 风险原因 风险对策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二十世纪末以来,我国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鼓励对外直接投资。近年,国企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变大,投资领域变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及外来直接投资金额有所增长。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主要特点是:
1.多元化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者的格局。国企占境内投资者的比重下降,国企境内投资者数量也有所下降。
2.投资主体行业分布中,制造业占投资主体数大部分,批发零售业为其次,其余是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等。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有以现汇出资、以国外贷款出资、以国内实物出资、以国内专利技术出资等方式。与东道国或第三国举办的合资与合作企业占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所有权结构中绝大部分。中企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有收购、跨国兼并、参股及股权置换。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发展,对外投资给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主要有:
(一)政治风险和成因
资本主义国家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东道国。因政治制度不同,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国家觉得受到威胁,限制中国经济发展。政治风险一般是因东道国政局的变动与战争、东道国制裁与保护主义政策及东道国国有化风险。
(二)外汇风险和成因
外汇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动使企业常面临海外投资资金的流动、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其成因一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各国国际投资行为介入。二是东道国金融稳定性不高,货币易贬值。三是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从事汇兑时,对全球的金融形式与发展分析与评估不足,使我国汇兑损失。
(三)管理风险和成因
管理风险是指因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其管理环节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投资收益有风险。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时,管理风险成因有:一是我国企业保持稳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适应和生存必须变革和创新。二是东道国的会计制度与我国有差别。中国境外投资企业财务披露与信息公开存在不足,易使融资或股东利益分配有困难。三是因跨国企业人力资源主体的构成多元化。西方实行独立决断和个人负责,中国国企实行集体决策。四是因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常不注意各国家间文化差异。不利于国内母公司和海外公司相互沟通协调,不能及时对变化作出调整。
(四)经营风险和成因
经营风险是指因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因决策上的失误而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经营风险成因是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和企业内部在投资过程中控制、决策、模式选择等经营策略的运用不得到而带来的影响。
(五)技术风险和成因
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不小,主要因为:中国许多企业在海外投资活动中,面临的行业或特定技术的标准都与东道国会有较大差别。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较完善。因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落后,不能有效监控可能会损失,技术本身的特性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六)法律风险和成因
因为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等不同,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不同,对待外资的立法也不同。法律风险是指因法制原因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风险。主要原因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和法律制度有缺陷,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无序、盲目的竞争,使亏损较大,大量资金流出。且因法律的冲突与差异,我国企业不能认清自己的经济行为触犯了东道国的有关法律规定与否,使潜在的投资风险增加。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策略
(一)境外投资风险的宏观管理策略
1.制定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干预战略。保证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实施地长期稳定。降低投资的宏观风险。
2.建立统一的对外直接投资管理机构,实行有效的管理方法防范管理风险。为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行政管理事务必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可建一个具有政府和私人两种身份的机构。作为政府机构,按照政府政策制定方针,运作政府提供的保险储备金。作为法人,以自己的名义、控诉,出面解决纠纷,这样可更好的向东道国索赔。
3.健全和完善鼓励性的海外投资倾斜政策。中国企业必须了解东道国各方面信息,选择正确的投资区域和投资项目,合理确定投资规模才能防范经营风险。同时中国要培训有关技术人员、帮助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提高海外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降低技术风险和经营风险。
4.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制定一部有中国特色且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使我国的对外投资有法可依。
(二)中国境外企业风险管理对策
1.投资前期的预防措施。一要认真选择东道国,明确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做好风险评估。二是企业内部风险防范。三要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四是采用有效的灵活性投资方式,使投资经营活动的适应性与竞争力更强。
2.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避险措施。一要实施经营战略的多角化。这样可降低风险且有利于创造我国国际品牌。虽会增加成本,但能较好的防范非系统性风险。二是举债于当地。从东道国筹措资金用于周转、应急、再投资等可规避风险,可减少损失,降低外汇风险。三要控制关键技术,掌握市场信息,预测市场变化。这样可使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及时掌握信息,避开市场风险,争取收益。四要全面提高对外投资主体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3.采用以下措施可以尽可能的减少企业在投资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是要选择适当的币种。尽量选择“硬币”或“软币”(“硬币”是汇率呈上升趋势的,“软币”是抛出汇率呈下降趋势的);不能准确判断汇率波动时,选择多种货币,分散汇率波动的风险,减小损失。二是要扩展货币来源。我国企业应筹措多种不同的货币,避免因一种货币的汇率波动便导致我国企业资金、财政状况受到影响。三是搞清企业的投资情况和环境,正确的划分投资资金以及企业留用资金。合理配置资金资源,保证资金的顺利流通使经营管理更好地进行,实现预期的财务成果。
参考文献
[1]田泽.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0,(10):51-55.
[2]涂玉龙,吴斌.浅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问题[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1,(6):142.
统计显示,2010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41 260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19%;对外金融负债23 354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20%;对外金融净资产17 907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19%。
在对外金融资产中,对外直接投资3 108亿美元,证券投资2 571亿美元,其他投资6 439亿美元,储备资产29 142亿美元,分别占对外金融资产的7%、6%、16%和71%;在对外金融负债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14 764亿美元,证券投资2 216亿美元,其他投资6 373亿美元,分别占对外金融负债的63%、10%和27%。
国际投资头寸表是反映特定时点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的统计报表,它与反映交易流量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一起,构成该国家或地区完整的国际账户体系。
国家外汇管理局还根据最新数据修订了2009年末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见表1)。
国际投资头寸表编制原则与指标说明
一、国际投资头寸表编制原则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所制定的标准,国际投资头寸表是反映特定时点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的统计报表。国际投资头寸的变动是由特定时期内交易、价格变化、汇率变化和其他调整引起的。国际投资头寸表在计价、记账单位和折算等核算原则上均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保持一致,并与国际收支平衡表共同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完整的国际账户体系。
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是反映特定时点上我国(不含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下同)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的统计报表。
二、国际投资头寸表主要指标解释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标准,国际投资头寸表的项目按资产和负债设置。资产细分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四部分;负债细分为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三部分。净头寸是指对外资产减去对外负债。具体的项目含义如下:
1.直接投资:以投资者寻求在本国以外运行企业获取有效发言权为目的的投资。分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其中,对外直接投资中包括我国境内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和境内银行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所拨付的资本金和营运资金存量以及从境内外母子公司间的贷款和其他应收及应付款的存量。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包括我国非金融部门吸收来华直接投资存量和金融部门吸收境外直接投资存量(包括外资金融部门设立分支机构、中资金融部门吸收外资入股和合资金融部门中外方投资存量),以及境内外母子公司间的贷款和其他应收及应付款的存量。
2.证券投资:包括股票、中长期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等形式的投资。证券投资资产是指我国居民持有的非居民发行的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等有价证券。证券投资负债为非居民持有我国居民发行的股票和债券。
2.1股本证券:包括以股票形式为主的证券。
2.2债务证券:包括中长期债券和一年期(含一年)以下的短期债券;货币市场工具或可转让的债务工具,如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可转让大额存单等。
3.其他投资:指除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储备资产之外的所有金融资产/负债,包括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及其他资产/负债四类形式。其中长期指合同期为一年期以上的金融资产/负债,短期为一年期(含一年)以下的金融资产/负债。
3.1贸易信贷:指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间,伴随货物进出口产生的直接商业信用。资产表示我国出口商的出口应收款以及我国进口商支付的进口预付款;负债表示我国进口商的进口应付款以及我国出口商预收的货款。
3.2贷款:资产表示我国境内机构通过向境外提供贷款和拆放等形式而持有的对外资产;负债表示我国机构借入的各类贷款,如外国政府贷款、国际组织贷款、国外银行贷款和卖方信贷。
3.3货币和存款:资产表示我国金融机构存放境外资金和库存外汇现金,负债表示我国金融机构吸收的海外私人存款、国外银行短期资金及向国外出口商和私人的借款等短期资金。
3.4其他资产/负债:指除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以外的其他投资,如非货币型国际组织认缴的股本金,其他应收和应付款等。
4.储备资产:指我国中央银行可随时动用和有效控制的对外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外汇。
4.1货币黄金:指我国中央银行作为储备持有的黄金。
4.2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的,可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逆差的一种账面资产。
1、扩大市场,在国外建厂或收购相关厂的模式这种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初衷是为了绕过贸易壁垒或者降低产品的生产、运输成本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在海外市场直接建厂或者合作建厂又或者收购相关厂商,可以实现生产、销售的本土化。这种对外投资模式对于东道国而言,创造了就业,对于投资企业而言,扩大了市场,降低了生产成本,绕过了贸易壁垒,实现了双赢。举例而言,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家电企业遭遇到的反倾销以及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很多家电企业都选择到国外进行建厂,海尔、美的、格力等家电巨头已经在越南、印度等地区设厂,由此导致中国的直接对外投资额连年攀升,中国对外投资规模见下表,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增速连续多年都保持在一个高位,除了个别年份,增速基本上都维持在20%以上。从表中可以看到,在2000年中国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还不到十亿美元,然而这一数据到了2012年已经达到800亿美元。
表1:2000-2012年中国对外投资额(亿美元)
年份
对外投资额
投资增长率
投资存量
2000
9.16
-48%
277
2001
68.85
650%
346
2002
25.18
-63%
299
2003
28.55
13%
332
2004
54.98
92%
447
2005
122.61
123%
572
2006
211.6
72%
733
2007
224.69
6%
957
2008
521.5
132%
1479
2009
565.3
8%
2296
2010
680.24
20%
2976
2011
752.3
11%
3728
2012
856.2
13%
4586
数据来源:网络资料整理2、追求低成本,国内生产、国外销售模式对于企业而言,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利润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另外一个方面在于价格一定情况下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目前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中,寻求成本的降低是一个主要的推动因素,举例而言,这些年来,随着众多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中国很多制鞋企业以及服装制造企业已经开始进入越南、印度甚至一些非洲国家来进行开设工厂,而中国企业目前的对外投资行为,在几年前正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一个翻版。目前国内生产,国外销售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国的福耀玻璃,该企业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企业,其产品超过60%都是销往国外,且其原材料也基本上都是进口而来,国内仅仅就是进行设计以及生产。
[关键词]海外直接投资;投资方式;投资主体;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5-0064-03
近年来,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公司全球个人电脑业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竞购美国石油企业尤尼科等大型案件引起世人关注。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研究成为近期的一个研究热点。我国正逐步从一个FDI的接受国,转变为FDI的输出国。本文通过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阐明了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现状,并探讨了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问题。
一、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现状
(一)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总体规模还不大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直接投资限制逐步放宽,投资渠道逐渐扩宽,投资主体明显增加,投资项目日益丰富,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逐步扩大。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即流量)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截至2005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即存量)572亿美元。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兴办海外企业及直接投资的增长情况。
尽管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是投资的总规模较小,与我国经济发展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以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全球的流量、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仅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1.68%和0.59%,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2005年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来看,我国仅为日本的2/5,英国的1/5,美国的1/20。若从存量上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不及日本的1/6,英国的1/20,美国的1/50。由此可见,未来我国海外直接投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呈现区域多元化、经营和投资行业多样化趋势
目前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较广,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南太”的多元化市场格局。从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按洲别分布情况来看,我国在亚洲、拉丁美洲的投资占到九成,其中亚洲地区有4036.3亿美元,占71%,主要分布在香港、韩国、澳门、新加坡等国家地区;拉丁美洲地区存量114.8亿美元,占20%,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欧洲和北美分布较少,分别为15.98亿美元、12.6亿美元,各占2.8%和2.2%。
从经营范围看,我国海外投资行业从最初的餐饮、咨询服务、承包工程等行业发展到林业、渔业、石化、冶金、轻工、电子等领域。这其中商务服务业占我国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40%,资源开发、制造业向深层次发展。如中信公司在美国的西林公司经营木材,中冶公司在澳大利亚合资恰那铁矿等。同时,由于我国在纺织、服装、制鞋、家具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加工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海外直接投资较集中的部门。
目前我国海外投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比率较低。若以2005年末我国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存量来近似代表我国在技术密集项目投资总额,它仅占2005年末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2%。
(三)海外企业以合资为主,投资经营主体众多
由于采用独资形式难以完成大型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多采取与东道国企业合资或合作形式。海外企业以资金、国内设备、技术、商标、品牌和许可证等形式入股。采用合资形式,不仅可以节省外汇,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金进行生产。据2005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中,中方投资比例高达70%,海外企业采用合资形式的约占80%。
我国参与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乡镇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无论从流量还是存量来看,国有企业都占有绝对比重。截至2005年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名的企业中,全部为国有企业或政府授权经营企业。国有大型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近几年来“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已经成为海外直接投资的一支生力军。
二、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我国工业化中期的国情,我国正处于海外直接投资大力发展的时期。但是与发达国家建立在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基础上的“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相比,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的“非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从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动机出发,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选择战略如下:
(一)学习型海外直接投资
学习型海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得东道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达国家一般把成熟产品作为出口产品进行对外贸易和投资,把低于世界水平的设备和技术进行直接投资。如果我们直接到发达国家投资,特别是与具有最新技术的企业合作或合资,雇佣当地的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购买当地的先进设备,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国内得不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符合学习型海外直接投资的区域主要为美日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美国拥有生物工程、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一大批高科技产业群;西欧特别是德国的汽车产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的汽车、钢铁、造船业位居世界第一。通过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我们可以获取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紧跟世界潮流。
对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直接投资获取技术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海外公司购买、消化、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利用当地研发力量,开发新产品。如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美国旧金山、日本东京、德国汉堡均设有办事处,大量引进程控电话交换机、彩色显象管生产线等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二是海外公司购买东道国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股份,获得最新的内部技术材料。如首钢购买美国麦斯塔工程设计公司70%的股份。三是并购或新建后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干中学”,从而实现技术回流。
(二)市场导向型海外直接投资
近期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市场或资源。研究表明,以中国、印度、巴西和阿根廷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投资,大多以寻求市场为主。
根据小岛清(1987)的比较优势理论,投资国应选择对东道国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直接投
资。该产业对投资国而言,也许处于比较劣势如生产过剩或夕阳产业,但是只要对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即可作为海外直接投资的切入点,这样在解决投资国剩余生产能力的同时扩大出口,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我国已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制造能力获得长足发展,许多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等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在国内处于比较劣势地位;而对东南亚、非洲、拉美甚至东欧部分国家和地区却具有比较优势:上述产业起步早、规模小、技术好、成本低,有利于东道国国内需求和就业问题的解决。
进口国贸易障碍也会导致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备显著优势,使得这些产品成为发达国家反倾销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攻击对象,我国已经成为遭受反倾销控诉最多的国家。
“规模经济”也是导致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普遍具有规模经济性,只有先占据市场的企业才能迅速降低生产成本,取得先动优势。国内市场虽然容量巨大,但由于购买力水平低,市场需求不足,必须以全球市场为目的。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而加强对欧美等市场规模大的国家的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
(三)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发展阶段 中国
一、起步阶段(1979年~1985年)
1979年以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同日木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开办的“京和股份有限公司”为标志,拉开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跨国经营的序幕。1979年~1985年,是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累计兴办非贸易海外子公司185家,总投资额近3亿美元,共兴办境外合资、独资企业185个。海外企业分布遍及45个国家和地区,但多以发展中国家和港澳地区为主。企业平均规模小,投资领域主要集中于餐饮、国际承包工程、咨询服务等行业。参与主体是专业外贸公司。
二、迅猛发展阶段(1986年~1990年)
1986年批准兴办非贸易性海外企业92家。1987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跃升。当年兴办的境外企业数上升到了124家,直接投资额达到3.5亿美元,标志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迅速成长的新阶段。这期间兴办的海外企业共661家,是前一阶段的3.6倍,到1990年,中国非贸易性海外直接投资企业数超过800家,投资总额达到20.6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8.83亿美元,分别是前一阶段的6.9倍和4.48倍,截止1990年底,投资总额达23.5亿美元。
投资参与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如大中型生产企业、贸易性企业、以金融实力为基础的系统投资公司纷纷参与跨国经营活动。海外企业分布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亚洲各国和地区居多,并开始进入发达国家,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以往格局,投资地域趋向合理。投资领域向资源开发、制造加工、交通运输等20多个行业延伸。
三、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年~1996年)
1991年,中国在海外兴办非贸易性企业207家,对外直接投资额超过了1987年的3.5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达3.67亿美元,协议投资总额也达到7.59亿美元的水平,大大超过了除1987年外的其他所有年份。1991年~1996年,中国兴办的境外非贸易企业共计1184家,累计投资总额为45.2亿美元,其中中方累计投资额为11.29亿美元。1992年,由经贸部批准兴办的境外企业达355家,比1991年增长71.5%,年增加量首次突破300家大关,同年对外投资协议额为3.51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95亿美元,占协议投资总额的55.6%,中方投资比重达历史最高水平。199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势头有所减弱,但新办境外企业数仍大大超过1991年水平。
1991年~1993年中国批准新办的非贸易性境外企业数超过1979年~1990年12年的总和。投资遍布13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额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十个国家地区,中国大陆在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额占总额的78.7%,涉及的投资领域包括资源开发、加工装配、交通运输、工程承包、旅游餐饮等行业。
四、高速发展转向平稳发展的阶段(1997年~2004年)
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缓慢。政府出台了多部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加工项目的配套政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政策越来越好,也驱使更多的企业实现了跨国经营。再者,企业跨国经营的意识提高是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迅速的关键原因。1999年对外投资额比1998年增长32%。2000年底,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中国境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296家,协议金额112亿美元,中方投资76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67.86% 。截至2001年底,我国累计设立各类境外企业6610家,协议投资总额12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84亿美元。截止2003年这7年间,累计兴办企业1979家,年均兴办企业282家,累计投资额为53.74亿美元,年均投资额为7.68亿美元,可见无论是总额还是平均额,对外投资额都有所上升。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并与国务院港澳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内地企业赴香港、澳门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对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突破性阶段(2005年~2006年)
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部分)净额122.6亿美元,是2004年55亿美元净额的2.23倍。这一数字无疑极具震撼性,几乎是2000年~2004年这5年对外净投资额数字的总和。
更重要的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在增长, 根据2005年国际投资头寸表, 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余额为572亿美元,2004年底这一余额水平为448亿美元。且投资的形式和领域逐步多样化,尤其以股东贷款形式进行的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另与服务贸易都呈现出大幅增长的趋势。本文通过实证对服务贸易进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服务贸易;关系研究
一、对外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投资流量也在大幅提升。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长了一倍之多,直接从416.31亿美元增长到846.67亿美元,更是在2009年,达到1430亿美元,九年时间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以平均14%的频率增长。而与此同时,我国的服务贸易也有与对外投资类似的走向趋势。从2000年到20005年再到2009年三个阶段,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分别为664.62亿美元、1582亿美元和2884亿美元,2005年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同样比2000年增长了一倍之多,而此期间的平均增长率为17.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两者的发展趋势走向很是相像。
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界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彼此存在替代关系,还有一种认为彼此存在互补关系,另外一种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确定。替代关系认为对外投资可以替代贸易,贸易可以替代对外投资。例如当贸易壁垒存在时,一些产品、服务的出口受到限制,于是一些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通过绿地投资或并购企业等方式在国外生产销售产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出口。另一种观点认为贸易与对外投资之间存在互补效应,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创造新的贸易机会,使贸易在更大规模上进行。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行为在替代贸易的同时,也通常会创造对中间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从而扩大了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贸易。此外,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成本优势和效率,可以通过产品返销给投资国而扩大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贸易。最后一种观点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确定,也就是说替代关系与互补关系均存在,问题在于孰轻孰重,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理论包括蒙代尔的替代模型、维农的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小岛清的互补模型。
(一)蒙代尔的贸易与投资的替代模型
1957年,蒙代尔就提出了著名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认为投资与贸易之间存在替代作用。这个理论是从HO模型的框架下出发。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和B,A国是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B国是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生产两种产品X和Y,X产品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同时假定要素可以自由的流动。各国按照比较优势生产产品,A国生产X产品,B国生产Y产品。同时这种分工生产会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但是当一国出口到另一国的产品存在贸易障碍时,例如,A国限制来自B国的Y商品的进口,此时A国的进口量会下降,A国更多的自己生产Y商品,Y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A国是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增加Y商品的生产会使不充裕的劳动要素价格上升,高于B国劳动要素的价格,因此在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前提下,B国的劳动要素就会流入A国,而劳动要素的流入很用可能就是通过FDI的形式。因此,其过程可以简化为:当一国限制了来自另一国的贸易进口时,本国从国外进口的数量会下降,但同时会吸引外资流入。也就是说,对外直接投资替代了贸易。
(二)小岛清的贸易与投资的互补模型
1977年,小岛清提出了贸易与投资的互补模型,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要使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条件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边际产业”具有双重含义,对于投资国来说,它位于投资国比较优势顺序的底部,而对于东道国来说,则位于比较优势顺序的顶端。因为选择的边际产业在投资国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此时出口量很小。如果把这个边际产业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外,必然会使对外直接投资增加,而且这个过程有可能带动本国原材料的出口或生产的产品返售投资国,也就是说选择边际产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会带动贸易进出口,两者有互补的关系。
二、实证分析
下面我们用最小二乘法来研究服务贸易进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之间的关系。从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我们获得相关数据,得到如下的回归结果:
LNSEX=0.24884186 07+0.92488801 13*LNSEX(1)+0.05748891 851*LNFDIS
SE(0.119506)(0.53273)(0.036679)
(1)
LNSIM=0.291468444+0.8709550644*LNSIM(1)+0.1075505119*LNFDIS
SE(0.153815)(0.073899)(0.058015)
(2)
上述回归结果中,我们把不显著的变量已经剔除,系数下方对应的SE为系数的标准误。从回归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服务贸易进出口与其前期进出口额有关,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有关,而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无关。具体的,上期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加1个百分点,当期服务贸易出口额将增加0.92个百分点,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增加一个百分点,当期服务贸易出口额将增加0.06个百分点;上期服务贸易进口额增加一个百分点,当期服务贸易进口额将增加0.87个百分点,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增加一个百分点,当期服务贸易进口额将增加0.11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服务贸易进出口主要受前期的进出口额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对其影响比较小。
三、结论与启示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出口引致效应与反向进口效应。产生出口引致效应的原因可能为海外投资建厂所需要的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从投资母国采购,增加母国的出口。产生反向进口的原因可能是海外分公司在当地生产的产品返销到母国,引起母国的进口增加。
(二)对外直接投资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回归系数为0.057,而对外直接投资对服务贸易进口的回归系数为0.108,这两个系数均为正而且数值很小,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服务贸易进出口有拉动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
(三)从整个实证分析的角度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进出口之间的关系为微弱的互补关系。根据小岛清的投资与贸易互补模型,为了使两者的互补性进一步加深,我国必须要坚持技术创新,加强自主研发能力,贯彻实施十二五的经济转型大计。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的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01)
[关键词]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法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43-02
作者简介:邢玉升(1964-),男,黑龙江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导,研究方向:中日经贸合作。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各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结构变化进入了由国际直接投资引导国际贸易的新时代。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迅速崛起,曾一度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且经历了资源型、成本型到综合型的转变。本文试图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利弊加以分析。
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特征
1对外直接投资的恢复期。二战后,日本致力于经济复兴,国内对于资本具有大量的需求,因此,在政策上对资本流出进行限制。这一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能源开发、食品、纺织等初级产品部门,而且投资区域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
2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期。自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国内成本的上升,导致中小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转移,这反映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这一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其动机是利用投资目的地资源以及低成本优势。
3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张期。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第三大投资国。这一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高度化、多样化以及服务化的特点,第三产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同时发达国家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对象。
4对外直接投资的缩减期。自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开始逐年下降,尤其是对欧美的投资比重有所下降,而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却有所上升。从投资结构上看,从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追求廉价劳动成本以及向第三国出口成为对外投资主导。
5对外直接投资的反弹期。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深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量急剧下降,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不降反升,表现出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源自日本国内经济的低迷以及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压力。对外直接投资加速流向资本稀缺且收益率较高的地区。从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特别是借助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对日贸易和投资需求,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由加工制造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以带动日本经济的复苏。
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法律体系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经营为目的,与被投资对象有长期的利益关系;二是对投资企业或资产有实质影响;三是尊重投资者的意愿,将占总投资比10%的证券投资也纳入对外直接投资范畴。
在多年积累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上,日本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包括国际法和国内法两部分。
国际法规范日本与投资目的国之间在投资方面的权利义务,主要由国际条约、区域条约、双边投资协定和税收协定等组成。国内法则主要是规范国内投资,一是确定投资或资本进出的基本管理法,如外汇法等;二是普适性法律,规定涉及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如税法等;三是规范政策及实施管理的法律;四是明确有关管理部门职责的法律。
虽然目前日本逐步放松了对外直接投资管制,但是同时建立了特许、事前申报、事后报告以及统计调查制度的一系列的严格监管体系。
三、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法律的法经济分析
法经济学是法学和经济学的融合,是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法律问题。如单纯从经济学角度看,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交易形式,它不仅影响到一国资本存量和贸易流量,同时也对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产生作用。而从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看,以“成本-收益”作为基本工具,进行成本和收益及经济效益分析,可以对特定法律及其制度安排作出评价。而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的基础工具,也是法律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
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更偏向于分析企业或产业的政策需求,强调同特征的企业或产业具有不同的政策偏好。那么,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如果立法的净收益大于其他可供选择方案的净收益,人们会产生强化现存的法律体系的需求,寻求法律安排以期达到最佳效益。法律的目标是公正,经济学追求效率,公正和效率有时会发生很大的冲突,但在许多法经济学者看来,二者没有不可调和的冲突,他们认为效率即正义。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的形成有其特定历史背景。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可以较好地审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
首先,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是经济发展的诉求。二战后,日本的经济体系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稳定经济秩序成为首要任务,通过 “贸易立国”战略,拉动了本国经济发展,使日本一跃成为经济强国。在贸易领域,从20世纪60年代的纺织产业、70年代的电子产业到80年代的汽车产业等迅速壮大。70年代末,日本学者小岛清从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以及对美、日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他认为日本对外投资能够促进东道国贸易,对提升当地经济起正面作用,而且能够加速提升日本的国际竞争力。为此,日本效仿美国早年的发展模式,以海外投资的方式避开贸易保护。但1985年的G5“广场协议”的签定,不仅导致日本进入经济衰退期,更是对其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美国为应对日本直接投资的流入,1988年通过了《埃克森-弗洛里奥修正案》,1989年美国再一次通过“超级301”条款,把日本列入不公平贸易名单,加剧了美日的贸易争端。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日本经济衰退情况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速产业转移,从过去的单纯市场,不断向生产、销售境外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另外,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是降低管理成本的诉求。20世纪5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要逐一审批。此后根据外资政策、产业政策以及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日本开始逐渐放松管制。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是由多个部门法以及行政规章作用构成规范对外直接投资的各环节的综合法律体系,形成了一套行政管理体系。一是“分工管理,一个窗口”模式,其目的是掌握本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活动现状,了解此类经营活动对当地和国内带来的影响,为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二是对海外投资的统计调查,日本的财务省和经济产业省对企业和个人在海外的投资情况从不同角度进行统计、调查及。财务省每季度定期公布按国别和产业划分的海外投资数据;经济产业省对企业的海外投资经营活动进行调查。这对企业及各界了解、研究、评估对外投资发挥积极作用。
四、结语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经济活动的目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为此,积极的对外投资自由化会得到各国的支持,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这主要源于经济活动多样化以及投资主导的世界经济使得要素流动及其利益创造进程复杂化。本文以法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活动极为复杂,这来源于其直接投资的性质以及东道国的制度特征。其次,一味地以国家利益名义加速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并不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效益,法律体系的设计应将对外直接投资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这不仅能够发展本国的核心利益,也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扩大份额,增强国际竞争力。再次,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建设不能脱离对企业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企业在推动国家经济战略转型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从现有的经验和研究文献来看,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的经济效应似乎并不确定,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的非经济意义可能大于经济意义,一些非经济因素如国家安全、国家战略以及民族主义等应在考虑之内。
[参考文献]
[1]李国平,田边裕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及其变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2]王爽日本对外投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J]东岳论丛,2011(2):146-150
[3]亓长东,周燕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法律及行政管理体系的经验启示[N]中国经济时报,2013-01-09
[4]丛中笑法与经济之学:法经济学与经济法学[J]当代法学,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