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声乐课教学课件范文

声乐课教学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乐课教学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声乐课教学课件

第1篇:声乐课教学课件范文

一、关于简单语文

崔峦先生曾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后来,张庆先生提出语文教学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按照先生自己的话概括:“倡简就是目标简明扼要,过程简洁明了,手段简捷有效;务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突出语文本体,用好文本提供的资源;求实就是教学真实,教学朴实,训练扎实;有度就是要求有度,推进方式变化有度,拓展有度。”这就昭示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本本分分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语文教学要还原本色,复归本位,所选择与设计的教学内容就是要在简单而又深刻、简约而又饱满、简朴而丰厚的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学会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和用语文。

倡简是张庆先生所提的核心,务本、求实、有度是实现倡简目标的落脚点。但从我们接触到的一些课例看,不少课堂确是有浮华繁复之嫌。课文没读几遍,讨论合作探究就来了,表演媒体展示就来了,个性化理解表达就来了。为了中看,课堂的彩头是必须讲究的:起承转合要巧妙,教学语言要诗意,教学手法要新颖。课堂热热闹闹,似乎什么都有,走出课堂回味深思却又感觉一切都那样飘浮。如拓展无度,教师把课内与课外阅读沟通连接,借助文本阅读,课前搜集大量与文本有关的资料,课上大量引进。结果,课文的阅读不深不透,有的孩子两课时接触下来,课文都不能正确流利地读。但是引进的资料,除非是这个学生课外搜集的,他心里很清楚。在投影视频上一闪而过,在课内也没有得到落实,两败俱伤。文本没扎实,课外阅读也是蜻蜓点水。综合无度,软化学科边缘,实现学科最大综合,应该追求和探究。但若无度,便失去语文的味道。有位教师教《燕子》,提出:“第一段写了什么?你还了解燕子是什么鸟吗?候鸟有什么特点?大家讨论讨论。”美其名曰:“与自然科学结合。”又问孩子是什么鸟,益鸟,可以吃多少害虫,糟蹋多少庄稼?拿出笔来算算,与数学课结合。第三段写燕子动态美,第四段写燕子静态美。喜欢吗?喜欢的画燕子图,唱燕子歌,跳燕子舞,与艺术教育结合。最后,老师叫五位小同学读课文,都不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阅读课帮了科学老师、数学老师和音乐老师,真正忘了我们是语文老师。

有老师形容,现在的语文教学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而真正的语文教学却飞入菜花无处寻了。有的教师还打趣地说:“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东西都想往里装。”

传统的语文学习是很简单的,无非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还不是出现了那么多的文人墨客?

二、关于深度语文

在翻阅相关资料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关于谁深的问题,其逻辑链应该是:教师深――文本解读深――教学中师生对话和理解深――学生深度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以能深,广是前提,只有深厚广阔的文化知识背景和社会生活阅历,才可能深。的确,广收博览,才能信手拈来,应运自如;引经据典,才能妙趣横生,融会贯通;书破万卷,才能“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为什么那些真正的特级教师无论上什么课,都很放得开,而不拘泥于怎样的形式?我想这就和他们的内涵有关。

古人有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说法,著名学者季羡林追求的艺术风格是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大师级的阅读教学课,都是以教材把握为本的。往讲台前一站,两三分钟,四五句话,就营造了非常好的情感场。再加上围绕重点目标扎实训练,这样的课往往被人称道。而不是媒体运用多高,学生表演多精彩。

我认为,不管怎么深度,我们老师首先得有丰厚的底蕴,得把自己充实起来。只有自己具有深度解析教材的能力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可以得心应手,才能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否则,一切都是架空的。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多花些时间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积淀上。反思我们开展的一系列教研活动,我们何不贯穿一些文化进修之类的内容,久而久之,也许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新课标的实施,让许多的课堂醉心人文。不是人文不好,而是教师实在缺少拿捏的手腕,把握不住火候,课堂于是在无效对话中呈现新质的“少慢差费”。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老师提出倡简,其实是一种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但这种回归不是倒退,倒退到片面的语言训练上。倡简需要,把语文上出些深度同样需要。先谈倡简的需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对于那些实在不能独立钻研教材,整合教学资源进行有预设的人文教育的教师,他的课堂还是简单一些好,你少讲一点,学生便多一些自由支配学习的时间,学好生字词,多背些课文。二是现在的课堂太注意包装。语言训练、人文熏陶、板书、多媒体课件、课堂的起承转合、小组合作辩论……于是有人感慨新课程的课差不多成了表演课。所以一些专家在讲到课堂教学回归简约化这一问题时,一再强调,教学目标要简洁明了,教学内容要简约充实,教学环节要简化朴实……在这样简装的课堂也才有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生成、充实。如果教师把课堂设计再设计,教学的流程精确到分分秒秒,课堂的命运只能是窒息而亡。其实,简单语文与深度语文两者并无矛盾。倡简,简的是复杂的结构,是冗余无当的训练、引导,而课堂的智慧不能简,绝对不能简。深度语文的魅力就在于高举智慧的火炬,照亮学生灿烂的人生前景。正如有的老师所说:简单是一种智慧,简单是以不简单做背景……

第2篇:声乐课教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音乐课堂:多声部音乐教学

2011年版的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三至六年级要“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但是从花城版二年级的教材来看,就已经出现了二声部合唱曲《恰利利恰利》《多年以前》。孩子们没有经过前期的训练,一下子就进入二声部合唱歌曲的学习,感到无所适从,常常会出现声部混乱,音高不准、声音不和谐等情况,有些教师更是直接跳过二声部的教学,只教唱高声部。如此一来,导致学生的合唱意识淡薄,缺乏对和声音响听觉的培养,缺乏运用和谐声音演唱合唱作品的成功体验,造成学生对二声部合唱歌曲缺乏兴趣。二声部合唱教学由此成了音乐课堂里一个棘手的问题。

因此,在低年段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尽早融入多声部音乐的教学。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敢于创编,让学生在低年段开始逐步认识多声部音乐,帮助学生建立起多声部音乐的概念,练习好合唱基本功,这样学生在小学中高年段学声部合唱作品时便不会感觉困难重重了。

一、在玩中学,创设多声部节奏律动游戏

在音乐课堂上创设多声部节奏声势的游戏练习,让学生在玩中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识谱知识,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多声思维能力和多声听觉能力[1]。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常识,让学生描述雨声、风吹树叶声、汽车鸣笛声等不同长短的声音创设情境,把这些生活上的声音与基本的节奏型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声部的节奏律动。

二、在唱中学,创编多声部歌曲

每个学生的歌唱能力决定多声部合唱的声音效果,进行多声部教学时,不能忽视学生演唱技能的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声训练,让学生养成科学的发声习惯,使用轻声高位置歌唱,让学生边唱边注意用耳朵聆听自己的声音是否和其他学生的声音和谐、统一[2]。

(一)趣味练声,结合多声部视唱教学

学生在学唱多声部歌曲时,最常见的问题是声部之间互相影响,造成音高、节奏等音乐要素的干扰,学生不知不觉中就跟着别人的旋律声部唱“跑”了。因此,我们在平时课堂中要注意给学生建立起多声部和声意识,在发声练习时可结合多声部和声进行训练。

示例:花城版一年级上册的歌唱课《在农场里》。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固定使用同一种动物叫声,先用动物叫声进行多声部节奏型练唱。

再把以上的节奏型填上三和弦的音高,每个小组固定一个音高,然后用这三种动物的叫声进行移调练声,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发声的歌唱位置,轻声练唱。通过趣味发声练习,帮助学生在玩中学唱,建立起多声部和声演唱的概念。

(二)善于运用音乐创作手法,对单声部歌曲改编

在低年段的音乐教材里,以单声部歌曲为主,节奏宽松,旋律简单。教师在教唱单声部歌曲的时候可以把歌曲改编成卡农式轮唱二声部歌曲,也可以改编成衬声铺垫式、重叠式、镶嵌式的二声部歌曲。教师根据歌曲的旋律进行,还可以把歌曲改编成增加同方向二声部旋律进行、反方向二声部旋律进行、斜方向二声部旋律进行的二声部合唱歌曲。这些音乐写作手法特别有利于低年段学生进行二声部合唱的基础学习。

例如,花城版一年级上册《我的头我的肩》单声部歌曲改编成卡农式二声部轮唱;花城版一年级下册《小铃铛》可以改编成衬声镶嵌式的二声部合唱。

三、在奏中学,歌唱与器乐结合为多声部音乐

通过歌唱教学与器乐教学的结合,演唱和演奏不同的节奏旋律,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加深音乐记忆,可提高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歌唱与打击乐器结合为多声部音乐

音乐课堂中常用的打击乐器有双响筒、三角铁、摇铃、蛙鼓等,这些打击乐器的音色特别,演奏方法简单易学。在低年段的音乐课堂中,让学生边歌唱,边运用打击乐器进行合作演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节奏、乐感,培养他们的多声部合唱合奏意识。例如,在花城版二年级上册《小星星》一课中,便加入三角铁、铃鼓、响板等多种打击乐器。

在打击乐器的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常见的、可以发出声音的物品,也可以对照能与教师发给学生的课堂打击乐器音色相近的生活物品,发动学生从家中的废弃材料如易拉罐、塑料瓶、小木棍等,研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打击小乐器,并带回课堂上一起为演唱歌曲伴奏。

(二)歌唱与课堂乐器结合成多声部音乐

音乐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结合竖笛、口风琴、口琴等课堂乐器的教学,与歌唱形成多声部的音乐。在学校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因地制宜,也可以加入一些陶笛、葫芦丝、三弦等民族乐器为演唱伴奏。在花城版的一二年级的音乐教材中,目前还没有加入课堂乐器教学的编写,但教师可以自己研发课程,为低年段的学生编写易于学习、易于演奏,能与课本歌曲同步结合的乐器教学的校本教材。

多声部音乐教学能为学生构建多声部纵向和声音乐的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识谱能力、记忆能力、多种器官协调运动的能力,能帮助学生提高整体的音乐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3]。教师要善于挖掘音乐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和技能线索,从低年段便要开始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多声部音乐的教学,逐步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音乐的终身享受者。

参考文献

[1]金丽霞.小学多声部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

第3篇:声乐课教学课件范文

一、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声乐课是音乐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由于它具有技术性、实践性强的特点,长时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音乐院校声乐课的教学模式,通常都采用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个别课为基本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其中,高等教育音乐专业也随之蓬勃发展,招生人数连年增加。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编制难以解决,声乐专业教师相对于学生总数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一对一的声乐个别课,给声乐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不仅难以完成巨大的教学任务,同时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针对这一现状,传统声乐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也不能很好的实现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高师进行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与音乐学院相比,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尖子和歌唱家人才,而是要培养能够掌握声乐基本发声方法,为以后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服务的人民教师。因此在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不是主要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个性”问题,而是要解决学生能否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能否具备在中小学教学活动和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演唱与小合唱的排练能力,并从声乐学习中丰富与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等这些“共性”问题。实际上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在声乐学习上大多数是零起点,这样的客观现实为声乐小组教学统一安排教材和教学进度提供了可能,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采用小组课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完全可能的。

二:具体做法

怎么样上好声乐小组课,我认为首先要确立小组课的概念与含义。过去我们偶尔也实行过三个或六个学生共上一节课,但对每个学生来说程度大都不同,声部的条件也不同,事实上老师上课时还是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无非是时间上缩短些,这不能算是实际意义上的小组课,只能算是缩短教学时间的个别课,其结果是教师与学生都弄得手忙脚乱,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也感觉教学任务量越来越大而承受不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师生都有意见,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声乐教学小组课是无法进行的。

我认为声乐小组课应分两步进行。首先,学院可以专门安排声乐教研组全体声乐老师轮流对新入校的学生进行半学期集中的示范和讲授声乐基本发声要求,每周一次课,一次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作基础理论讲解,第二个课时作具体的个别演唱。检查作业时可以采用小型演唱会的形式,全体上课学生都要参与,每个学生既是演唱者也是观众。在每个学生的演唱过程中老师不做任何辅导,这样可以加强学生艺术实践的真实效果,最后再由老师指出学生的优缺点。其次,经过半学期的集体课学习后,我们再具体分出声乐小组课。我们要把声乐学习程度与条件相近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每个课时都要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进度与要求。这样,教师就可以因材施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例如我的一节小组课

(一)共同练声。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们习得发声的基本技巧,教师用统一的审美标准要求学生,并结合每个学生的音色、音域,采用一起发声与单独教授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练习。如,我的这节课有六个学生,其中三个男生,音色不是很明亮,音高也不是很方便;三个女生,其中一位是个女中音,另外的两个是相对明亮单薄的女高音。我用“U”母音五度下行、从中声区开始训练,尽管是一起发声,但每个人的声音我都可以尽收耳底,在唱的过程中我用统一的要求提示他们。每个人在唱的过程中都会集中精力找自己的感觉,当他们唱对的时候,我会听到四个不同但正确的声音,往高音区进行的过程中我会示意女中音停下来,因为我知道她再往上走,会有“声音不通畅、气息上提”这样的问题出现,我先让另外两个女高音给她示范几次,然后再让她按女高音的感觉唱一遍。我发现效果很明显,同时也让三位男高音也唱一遍,同样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再次肯定了感觉可以借鉴,声音是不能借鉴的。共同练声时间我一般控制在十五分钟以内就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分析演唱作品。这一环节很为重要,这是需要老师提前设计的。首先是选作品,选择作品既要考虑艺术性,又要考虑适合他(她)们的音域。其次是分角色,大多数中外艺术歌曲都是有人物,有故事,有场景的。就看你去怎么分析它。如我选择的是中国古典艺术歌曲《阳关三叠》,这首根据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改编的琴歌,对有高中语文基础的学生来说不难理解。我设计的是三个女同学送三个即将远行的同窗好友,这样的六个同学就有了分工,歌曲前四句“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送行者道出。我根据每个学生的音域和音色及作品的音域,这四句分给嗓音单薄的女高音,接着“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布置给另外一个送行者,还剩一位送行者正好接着下句“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这句的音域也恰恰适合那位女中音,这第一叠,送人的三位同学都对即将远行的男同学表达了惜别和同学之间纯真的友情。第二叠我作了一些调整,前两句我让两位女高音同时说,加强一下整体的气氛。下面的“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这完全可以交给那三位即将远行的同学,这几句的意思,也把送行者不忍和同学们离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下面的两句还由女中音完成,“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这样可以把前面的“动”由这几句的“静”反衬出来。第三叠我感觉这是个,前面几句我用了齐唱,把大家纷纷举杯的场面表达出来,我把作品最有高音的三个乐句“载驰因,载驰因,何日言旋轩,能酌几多巡”交给两个女高音齐唱,接下来的两句“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伤感”我也调整给男高音和女中音齐唱,然后是三位送行的女生共同说“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最后一句理所当然只分配给男声完成,由远行者说出,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课后总结

这是本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时间上我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以内,通常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学生第二环节的具体演唱与表演情况给每位同学做具体的评语。其次,让学生相互指出彼此之间的演唱问题。最后,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思考,假如自己是老师,又将如何的来处理这首作品,并由学生说出具体的方案。

三、实践思考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声乐教学小组课较之个别课确实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与个别课相比,声乐小组课体现了师范教学的特色。在集体课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声乐的教与学问题可以扩大观摩与交流。例如声乐演唱的听辨、学习方法的探讨等等。在集体课上,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声乐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这是个别课所无法比拟的。而这种能力恰恰是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其次,声乐小组课每次都是根据具体的声乐作品,由不同声部的学生巧妙结合进行练习的,这就凸显了声乐教学的艺术实践性,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强了学生的现场演唱能力。这对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打下良好的表演基础。

第4篇:声乐课教学课件范文

为了进一步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在班干部的协助下,我们曾经针对相关问题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分为5项:①你认为在高中阶段开设音乐课有无必要;②说出你喜欢的上课方式;③选出你喜欢的教材内容;④列出你认为合理的教学时间安排;⑤如果你是音乐教师,设计一节你想给大家上的课。这次调查,我们专门避开了一个词——建议。因为只是“提出建议”,仍然会使大家处于被动地位,而我们想让学生真正成为主角,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打破过去的那种模式,缝缝补补只会适得其反。

问卷收上来之后,我们的确吓了一跳。学生不仅认真对待,而且大多写出了一些实施方案,甚至有个别学生还编了教材,尤其第5项的回答更使我们眼界大开,课题新颖、安排合理,课堂之创意出乎我们的意料。

通过调查我们认识到,应该遵照“以兴趣为动力,以审美为核心,互动、合作、探究,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在音乐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以平等的态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用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情感吸引每一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自由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进行自由想象、自由表现和自由创造,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不知不觉走进音乐殿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课堂教改措施。

一、缩小距离,让我们坐在一起,促进教学环境的变革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音乐教室和其他教室一样,一个讲台几排桌椅,这样几乎没有学生活动的地方,上课时老师也只能站在讲台上,而如果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的话,就会缺少音乐课中的和谐,也缺少音乐老师应有的亲和力。同时我认为,音乐课有别于其他课,音乐课上应有“音乐行为”,这种行为是放松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所以,应该打破旧的教室格局,在教室腾出一个“空地”,这个“空地”在学生围坐的中间,在某些时候,它属于教师;另外一些时候,它属于学生;大多数时候,它是教师与学生共有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舞台”。

二、引导学生“我们可能不会成为音乐家,但我们通过表演而自信”

“每课之星”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一个课堂环节。也就是说,在每节课的前5分钟,要有1至2位同学走到“舞台”上为大家表演。表演者提前一周选定,表演内容可以是任何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器乐、歌唱、舞蹈、相声、小品、朗诵等。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发现在学生当中,少数人具备很高的器乐演奏水平,多数人具备独立歌唱的能力,每个人都具备对音乐的欣赏和感悟能力,只是年龄、环境、成长的因素使一些学生显得有些羞涩和拘谨。经过登上“舞台”的锻炼之后,那些本来就身怀绝技的学生有了“明星”般的感觉,而有些从小到大在众人面前甚至一首歌都没有唱过的孩子也因为有了这个“第一次”而变得自信。

三、“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上”

心理学家认为,青年初期(高中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期,青年人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充满热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逐渐趋于成熟,开始走向生活。国外的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心理的“断乳期”,即摆脱过去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关系,要求独立自主活动,完成个体社会化的时期。在这种心理因素的支配下,他们甚至连课也要自己上。按照传统的眼光,有些人肯定认为这是异想天开,如果他们能上课,还要老师做什么?我们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学记》里有这样一句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也就是说,教育学生要引导而不是牵引,要勉励而不是强制,要启迪而不是代替。古人尚且知道开发学生独立学习的潜力,更别说今天了。给学生一个课题,让他们分组设计、收集资料,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更多,在讲课时又能以同龄人的身份与同学直接进行交流,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适当加入补充和必要的修正,做一次配角,这样生动的教学方式大家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欣赏我们自己的作品,为我们自己喝彩

第5篇:声乐课教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声乐课;教学;原则

声乐是高师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和骨干课程。本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发声方法,呼吸方法,咬字吐字方法,作品演唱处理方法以及声乐基础理论和声乐教学方法的教学和训练,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最终使学生掌握高规格的发声方法和高水平的演唱能力,掌握比较扎实的声乐基础理论,并能够具备初步进行声乐教学工作的能力。为了达到,完成和取得以上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四个基本教学原则,即: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灵活多变的教学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一、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创立的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其现代意蕴是: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对症下药地实施教学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化才能得以有效的挖掘和发展。二千多年来,这一教育教学原则被历代的教育工作者所传承,广泛地运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因为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它是科学的,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的,所以它成为一个颠扑不破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原则。

声乐教学是一项既注重共性又注重个性的系统工程,在某种意义意义上说,突出个性是其终极目标。根据学科特点,声乐课一般都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因为所面临的都是个性差异很强的教学对象,学生的嗓音条件,性格,心理和生理状况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都千差万别,因此,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于声乐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试想,如果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十个学生始终用一个方法,用一个练声曲,其教学效果会如何?比如。甲,乙、丙、丁四个学生,就性别来说,或是男生,或是女生,就声部来说,或是男高音,或是女高音,或是男中、低音,或是女中音。个别差异是很明显的。男生和女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声音特点是有区别的,罗女高、中、低音的腔体状态、音域音区、发声部位、共鸣运用,音色特点等都有相对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性格,年龄、嗓音条件、学习程度和成长背景方面的不同,你若不分男生和女生,不分高,中,低音,不顾及学生的性格,年龄、嗓音条件、学习程度和成长背景,始终如一,一成不变地采用一种手段和方法,采用一个母音,一个练声曲,一个作品,一个教学套路,那么,这肯定是违背科学的,也是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的,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好。可见,性别、嗓音条件、声部不同,生理与心理状态不同和性格、年龄、学习程度以及成长背景方面的不同,就必须在教学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策略、方式和方法,在练声曲的选择,练声母音的选择和演唱作品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的运用上,都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的情况,采用最适合他们的练声曲,练声母音、作品,以最有针对性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实施教学,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教学上的成果。

二、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实践告诉我们,任何知识的学习和任何技能技巧的掌握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得遵循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自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声乐教学是对自然原始的人声进行改造、重建的一项系统工程,学习者要经历从门外到入门再深入的过程,要经历从自由王国到必然王国再到自由王国的过程,要经历从低级水平到中级水平再到高级水平的过程,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时间才能完成好这项工程,而完成好这项工程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必须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声乐教学是一门科学工作,必须从一点一滴打基础开始,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凡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冒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当然,用快捷有效的方法实现声乐教学中有关棘手的问题,在策略上完全是有可能的,关键是科学的东西是需要时间的,要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才能实现其科学性的。学生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基础好一些,有的基础差一些,但仍然存在一个打基础的问题,声音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稳定到稳定,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的做法,在日常声乐教学中是屡见不鲜的,总想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学生各种的问题,但往往还是那句老话:欲速则不达。没有走好第一步,就想走好第三步乃至第四步,犯的是违背科学,自然规律的低级错误。

三、坚持灵活多变的教学原则

声乐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你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且这种手段和方法是不是灵活的,多变的,有些手段和方法具有普遍性,可以用在每个学生身上,有些手段和方法用在这个学生身上能管用,而用在那个学生身上却不管用,有些手段和方法用在这个阶段能产生效果,而用在另一个阶段却产生不了效果。所以,在运用声乐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时候,要有辩证的发展的思维,不能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声乐教学中有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随着声乐科学的不断发展,有些方法陈旧了,有些方法更先进更具有科学性了,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具备超前意识,才能跟上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方面,需要下很多功夫,一方面,要通过外出进修和学习,获得了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不断摸索和探索,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比较有效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男高音和女高音、男中音和女中音的教学中,能够通过不同声部灵活运用方法,从而产生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没有理性思考的民族,是一个不成熟的民族。同样,一个没有理性思考的声乐教师,也是一个不成熟的声乐教师。只埋头于声乐实践教学,而不注重声乐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声乐教师,其声乐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不完整的。

第6篇:声乐课教学课件范文

人格教育就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包括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方面教育。

1.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格的教育是适应现代教育潮流的需要。

培养健康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如日本强调“心的教育”,实施个性教育。美国重视“创新性”,鼓励自由探索。我国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提出了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提出:“(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中透射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树立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发展观。它要求我们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只重知识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在学校的当前发展。所以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格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具有时代性。

2.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格的教育是社会对教育的需要。

社会的急剧转型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渐趋复杂的社会文化对置身其中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特别漫长而完备,个性的酝酿、生成与发挥、发展也特别艰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教育不是张扬个性,而是压抑个性,并且在弱化智育的教条主义说教中,使我们的教育一度远离生活,远离了人的关怀,从而使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之间的互生互补发生了严重的问题,由于失去了个人选择和个性人格的主体支撑,而令我们的教育呈现全面颓势。改革开放以来的个性竞争意识,为我们的教育输入无穷的活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逐步地趋于强化和成熟,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发展目标、情趣爱好受到社会和学校的认可、支持和鼓励。为使我们的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要,开展这方面研究具有前瞻性。

3.加强课外阅读,提升人格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项重要任务。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这几乎已是有识之士的一个共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因此开展这一研究具有务实性。

4.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格的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有资料批露,世界诺贝尔科学奖从1901年颁奖起,共有475名得主,其中华人获奖――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隶文、崔琦。他们中无一人是在我国获得成就的。这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讨。有人曾打趣说:中国人的一生基本是在听话中度过的。“听话”文化强化一种“三从”思维方式:服从前人,服从伟人,服从众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调和人格不完善现象制约着学习成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

二、加强课外阅读,提升人格教育的理论假设。

人格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从总体上讲,人格是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优良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对这方面的研究的人格定义为人在社会活动中显现出来的做人的品位,是思想、品德、情感等因素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综合评价,是性格、气质、态度等个性特征的总和。对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有以下三方面的认识:

第一,人格的主体是一个人的各种与社会行为有关的心理品质,同时,人格又以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情操等思想素养为灵魂。心理品质和思想素养都不可能抽象地存在,最终它们都表现在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共同构成通过社会行为外显的人格特征。换言之,人格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与行为表现。

第二,人格教育与认知教育、德育、美育是水融、互相渗透的。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营造有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给学生作适度的指导,明确读书的方向。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启示、移情、冶性。系统的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认知教育、德育和美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和道德情操,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与发展。

第三,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是一个人的人格基础,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外阅读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获取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读书的心得是在熏陶渐染中获得的,读书其中,得乎其外。从而使心理素养、道德情操在阅读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

三、探究目标

根据心理学家们对人格涵义的阐述及课外阅读的自身规律,我们认为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格的内涵就是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宽知识面的同时,重视修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具体应达到以下目标:①对课外阅读充满热情,积极投入,思维活跃,善于与同学、老师交流。②对自己充满自信,具有创新品格,勇于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敢于质疑,不轻信,不盲从。③能对作品进行鉴赏性、批判性阅读,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④善于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激发生命与生活挑战,同命运抗争。

四、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行为的着眼点是学生,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引导学生自我塑造健康人格。

2.开放性原则

学习空间是开放的,要求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园走向社会。学习的途径是开放的,可以是报刊杂志的阅读,也可以检索计算机网络。学习的体验是开放的,既可以有共性的思想,也可以有个性的感悟。

3.差异性原则

人格的内涵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学生人格缺陷的表现和成因存在着差异,实验研究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矫正与培养。

4.过程性原则

与注重结果的现有教育相比,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格的实验更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获得自身的体验和感悟。

五、实验的内容和方法

本实验拟先在二至六年级各一个实验班实施,课外阅读的内容分阶段递进,要求逐步提高。

1.各学段实验的内容、目标和课时安排

2.实验的方法

本实验主要采用行动实验模式开展研究。具体包括理论探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测验评估四个方面。其中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测评采用自行编制的一套量表。人格的调查和测评主要采用可信度、消度均较高的量表。如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16PF)、艾莱克人格问卷(EPQ)、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等。实验研究环节涉及面广,层次众多,具体实验方法有所区别。其中“对课外阅读充满热情,积极投入,思维活跃,善于与同学、老师交流”;“对自己充满自信,具有创新品格,勇于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敢于质疑,不轻信,不盲从”;“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矫情,不虚伪”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我们通过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有机渗透,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采用准实验的研究方法。而对于“能对作品进行鉴赏性、批判性阅读,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善于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激发生命勇于向生活挑战,同命运抗争”等方面,学生普遍更需要得到来自老师、家长的帮助和指导,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主要采用现场研究的方法。

3.实验的措施

(1)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提升学生的人格既是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之一,学生人格的提升依赖于教师的教育引导和示范,因此,教师不仅要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还必须规范自己的人格行为和人格形象,真正起到“身正为范”的教育者的示范作用。

第7篇:声乐课教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如今,经济趋于全球化,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竞争筹码,从初中生做起,打好心理素质锻炼的基础,将心理健康渗透到初中的音乐课堂中。音乐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学是一门科学,因此音乐老师的教学方法要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音乐欣赏会净化人的心灵,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势,不要只是单纯的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这样,才不会失去音乐本身的灵魂所在。

一、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忽视音乐作为“心灵鸡汤”的作用

随着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新课程改革的程度不断加深,音乐课的重要性只是引起了部分人的注意,很多学校的音乐课当成自习课来上,或者老师缺勤,或者没有正规的音乐老师,不管是从学校老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来说,很多人对音乐课的看法只是当成“玩乐课”,大家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忙里偷闲上一节音乐课是不错的放松方式,音乐欣赏是停留在音乐教材上的字眼,根本不会付诸实践,音乐课也有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但很多老师上的音乐课就只是学生轮流随便唱几首歌,当下音乐课的混乱程度可想而知。

1.2音乐课的作用被社会各界所忽略

由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的观点都是取得好分数才是上学的关键,才会是好学生,将来才会有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和好的工作,加之音乐课不在考试范围之列,所以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把音乐课集体忽略掉了,对音乐课极为轻视,取而代之的是语文数学等“主干”学科,认为上音乐课纯粹是在浪费时间,即使国家再三提倡素质教育,音乐课的功效还是不被重视,那么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自然不会产生有利影响。

1.3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

由于音乐课的受重视程度不够,音乐老师的奖金或者报酬不高,所以很多音乐教师对于音乐课的教学积极性不高,缺乏热情,忽视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直接对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灌输,而不是现代化的音乐信息,忽视了初中音乐课堂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音乐课枯燥乏味。

二、初中音乐课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1音乐有利于初中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新课标指出,音乐的核心是培养审美能力,初中生随着受教育年限的不断增长,对人生的思考会不断渗入,产生一些疑问和看法,音乐课在提供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了解音乐家的故事和情感,与自己的人生实际相结合,产生共鸣,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促进作用。

2.2音乐有利于培养初中的合作精神

音乐活动中总会出现群体合唱或者合奏的音乐形式,这些都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进行的,在这之中,音乐就是学生交流的手段和桥梁,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音乐活动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2.3音乐有利于陶冶情操,保持健康情绪

音乐的特点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不同的乐曲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由于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影响,初中生的学生开始有了不愿意和旁人说的“心事”,这就容易滋生不良情绪,青少年的性格还未定型,不良情绪积攒多了就容易莽撞行事,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伤害,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可以排遣不良情绪,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4音乐有利于增强人际关系

音乐的本质就是交流感情的艺术形式,可以缓解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情绪,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带领同学多多开展音乐主题活动。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音乐可以缓解彼此之间的紧张尴尬气氛,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只有敞开心扉才能做到真正的交流,音乐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形式,学生在相互配合之中相互交流意见和想法,消除隔阂,拉近距离,对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音乐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初中养成完善的人格,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的发展,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完善人格的关键时期,挖掘音乐语言和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心理素质。

三、加强初中音乐课堂对心理影响的对策

3.1借助课堂心理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心理环境对学生有潜在的影响,良好的气氛有助于参与课堂环境。老师要带领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指导学生进入到音乐情境当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比如在学习一首歌曲时,老师可以帮助讲解音乐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领会内里的精神,引导学生健康的心理在音乐情境中徜徉。

3.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音乐课堂中

课堂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老师要抓住时机,在课堂教育的环节中不断渗入心理教育,上课时,老师要热情饱满,充分发挥情感作用,讲解作品做到引人入胜,同时,专业素质要高,在教授学生歌曲时,演唱姿势和节奏、腔调要准确无误,在演唱中结合歌词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积极热情的教学态度建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结语:为了充分发挥音乐课教学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音乐教师应该将初中音乐课堂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机结合起来,改变教学理念,带动学生进行有利于完善人格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快乐学习,并将产生的积极情绪带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中去。学生自身要积极配合音乐欣赏的课程安排,增加重视度;通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春晖;图像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上海师范大学

第8篇:声乐课教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实践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存在的误区

1.相关概念模糊不清

生成性教学概念模糊不清,是导致该课程教学实践中认识泛化的主要原因。在对生成性教学的认识与理解上,有的人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有的人是从心理层面上来理解,还有的人是从立足于生命的高度中来理解。再比如,从教学资源的角度中看,有的人认为生成是基于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人认为生成是来自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也有的人甚至把外部环境的意外干扰当成是生成性因素。基于此,生成就导致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只重视形式上的互动,而忽略了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忽略了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所接纳。总而言之,由于对生成性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含糊不清,缺乏统一的看法,才导致课堂教学实践中认识的泛化。

2.教学设计主观化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前的教学设计通常都是静态的。教师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参考资料进行认真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安排甚至教学中的提问行为,都是教师的固有意识和已有经验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教什么、怎样教,很少会考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的问题,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教学经验和主观判断出发而形成的教学设计,不但剥夺了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的主动权,同时还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得不到有效落实。

3.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也让小学阅读教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鼠标代替了粉笔,屏幕代替了黑板,录音代替了示范诵读,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情感碰撞被人机互动取而代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理想境界――联想、想象,也因多媒体所呈现的纷繁视觉材料而受到限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在课堂上也有所表现,但也由于“预设”的静止化而没有发挥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1.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由此可以了解到,智慧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个体的知识、技能、经验与能力。智慧在教学中表征为“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是课堂教学智慧。具体来说,课堂教学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是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教育学知识,创造性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技能,体现着教学活动的机智性和创造性,是教师教育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水平的综合体现。

2.把读、思、议、练有机结合在一起

宋学家朱熹的“朱子读书六法”提出的“熟读精思、虚心涵泳”,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学科本位,读书既要做到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朱熹提出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明熟读有助于理解。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朱熹提出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对于精思的方法,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虚心涵泳”,说明读书方法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含义,虚心静滤;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为此,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诵读与范读,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认真诵读,可以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孕育学生良好的审美品质;伴随教师精彩的范读,课文中真善美的丰富意蕴会像一股清泉流淌于学生稚嫩的心田,会引发学生情感的波澜,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这样,语文的教与学便可实现和谐完美的统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征在生成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在整个教学期间,教师应找准语言训练点、知识能力生长点,适时创造读写训练的机会,设计诸如仿写、续写等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创作新文本,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3.要做到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是一种美好的生活体验的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书本知识的传达者,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与学生主体性丧失,教学生活成为通过课程授受而进行的规训与被规训的生活,课堂则成为了一个规训与被规训的场域。肖川曾经说过:“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体现教学主体的两面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信条把教师与学生之间本应存在的沟通与理解完全割裂开来了。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不再具有绝对权威,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存贮器,他们通过平等的对话、交流的方式,共同营造一种探究式的教育过程和氛围。通过“学习场域”的建构和不断改造,教师和学生双方通过合作学习、交往对话、行动体验,实现人性的发展与完善。在生成性阅读教学中,平等对话的实践诉求表现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与合作是对话的过程、建构自我意义的对话目标。

4.改变教学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预成性思维方式已不适应教学的发展,更不适应动态的课堂,具体反映的课堂上,就是教师按继定的计划和步骤来组织教学,毫无挑战和创造可言,将教师和学生牢牢地束缚住。而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具有重创造、重差异的特点,正如邹广文与崔唯航在《从现成到生成――论哲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中指出的那样,“在生成论的视野中,一切都是生成的,都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之中,不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这说明,只有用生成性思维来看待社会,研究教学才是科学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推进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教学的演化是多变的,我们要彻底摒弃以往的线性的预成性思维,设计多个框架式的方案,这样才能保证阅读课堂教学的路径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具有生机与活力,并充满弹性和张力。

结语: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它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实践。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促进学生的发展就是生成追求的目标,所以,在科学的教学预设的基础上,生成性教学就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开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第9篇:声乐课教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氛围;自我展示;师生互动

初中阶段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经历了小学六年的学习后,学生大都养成了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时,对任何课程的学习都有自己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我们更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于学习的理解和想法,增加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度。师生互动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秉承着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体会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师生互动教学的方法,从几方面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引入情境,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音乐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每一个旋律、每一个音符都是音乐家用心创造的产物。聆听和赏析音乐的过程就是与音乐家心灵感应的过程,每一首歌曲、每一段旋律都是一个故事。在初中阶段的课程学习中,与语文、数学这类学科不同,音乐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高,侧重于让学生享受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性,采用师生互动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用心感悟音乐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

纯乐器演奏的歌曲在音乐学习中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因为没有歌词,作为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很难马上理解和感悟歌曲想要传达的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如果将纯乐器演奏曲目单单播放给学生,学生难免会因为无法理解而失去学习的乐趣。在赏析纯乐器演奏曲目时,教师就应该运用师生互动学习的教学思想,结合歌曲创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感和心境设计一个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以赏析故事的方式赏析歌曲。例如,赏析二胡独奏乐曲《二泉映月》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阿炳音乐创作的生涯,由此感悟乐曲传达的作者饱受生活冷暖苦楚的丝丝愁绪以及一位民间艺术家的独特演奏技巧,让学生在无形中体会音乐蕴含的浓浓情感。

二、循循善诱,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因为工作的性质总是给学生一种压迫感,学生在面对教师的时候总是不由地产生恐惧心理,不愿主动与教师分析和探讨自己在学习上产生的问题,师生关系愈来愈紧张。在课堂教学时,由于学生不愿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像在演独角戏,得不到学生的回应和互动,课堂氛围十分低沉,教学质量逐渐降低。在初中这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应主动转变角色定位,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循循善诱。

初中阶段的课程学习相比小学来说较为困难,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随之加大。音乐课程的安排除了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还应起到缓解学生压力的作用。音乐是充满魅力的艺术,教师在课堂教授时不能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摒弃音乐本身的艺术性,应借助音乐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放松思维。音乐课程的学习应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歌曲的教学时,一定要大力鼓励学生唱出来,向学生多教唱一些红色爱国歌曲,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学生学会歌曲后,让学生讲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活跃课堂气氛。

三、创设舞台,提供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师生互动教学的核心就是改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在课堂上相互学习,共同研究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阶段的音乐课程学习中,学生往往因为认为音乐课程在学习上的要求较低而对其不重视,课堂学习缺乏主动性。再加上教师过分重视歌曲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接收情况。学生感受不到音乐的魅力和音乐学习的乐趣,初中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渐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为了转变学生对音乐课程的看法和学习态度,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舞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展示,对所学歌曲进行演唱表演,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歌唱中逐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放松心情,缓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

师生互动教学的全面实施使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虽然初中阶段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要求较低,但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放松对音乐的学习。音乐这门学科与语文、数学不同,侧重于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音乐的学习发散学习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展示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