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 产业静态集聚指数 产业动态集聚指数
西方标准的对外直接投资(FDI)理论在解释工业化国家跨国投资动因及其行为特征等方面,为研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一系列重要依据。但是,这些理论基本上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厂商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发展路径问题,而是一种以“企业选择”为重点的理论范式,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上并没有提供多少有价值的建议。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既关系到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宏观经济效益,也关系到投资者的微观经济收益。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不断扩大。制定合理的产业选择方案,是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提高中国对外经济活动质量的必要理论前提。从深远意义说,中国FDI产业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直接决定着中国对外开放总体发展战略的政策绩效,决定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分配。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江小涓(2005)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是中档加工组装制造业、纺织与服装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油田和其他重要资源开发;聂名华(2001)总结了我国境外投资产业选择的决定因素,并提出应将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列为境外投资重点,同时要有选择地投资进口替代型的资源开发业;宋伟良(2005)在分析与产业选择相关理论后认为,中国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重点支持资源开发业、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的境外投资。另外赵春明(2002)、邢建国(2003)等学者也对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成果偏重于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对于产业选择的依据和基准也只停留在理论表述,没有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提供可参考的指标体系,对于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也较少见到。
鉴于此,本文将以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产业动态集聚指数等指标实证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深入探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潜力。
一、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
1、投资竞争力与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的提出
卢进勇(2003)在研究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时,首次提到投资竞争力的概念。他认为,目前存在的一些企业竞争力或企业国际竞争力概念基本上都没有考虑投资或对外投资问题,所下定义仅仅顾及了贸易或对外贸易方面,应当说,在当今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方式日趋多样化,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样的定义是不全面的。
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将企业国际竞争力划分为国际贸易竞争力和国际投资竞争力两个方面,正式提出企业国际投资竞争力的概念。国际贸易竞争力类似于已有的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国际投资竞争力是指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过程中较其他投资者更强的投资决策、项目运作和企业管理能力。国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投资竞争力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的侧重点是产品、价格、质量、服务、营销和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力,后者则侧重在项目投融资、技术、管理和品牌竞争力等方面。但是卢进勇在界定概念后,没有在文章中对于国际投资竞争力进行进一步分析和使用,无法领略到它更深层次的意义。
由于国际投资竞争力与国际贸易竞争力有相似之处,只是侧重点不同,笔者认为可以模仿现有国际竞争力分析的指标,创造出国际投资竞争力的分析指标,对中国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更好地指导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为了方便进行产业选择,也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模仿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创设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Revealed Investment Advantage,RIA)进行分析,即:
RIAia=(Xia/Xit)/(Xwa/Xwt)
式中,Xia是国家i在a产业上的对外直接投资额,Xwa是a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对外直接投资额,Xit是国家i在t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Xwt是世界市场上t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世界平均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相比而言的相对优势。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不同产业投资的相对优势。一般而言,若RIAia<1,则该国在该产业上处于比较劣势;若RIAia>1,则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
2、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分析
(1)数据选取。中国各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来自于2003—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3年关于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数据是目前能够查到的最早数据,使用的是各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比例。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和各产业数据使用的是《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并购(M&A)的销售总额和各产业的并购额,选择流量进行计算。由于中国产业统计口径在2006年以后基本一致,而这之前的数据产业划分不尽相同,本文进行了适当的整理,但仍有部分数据缺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分产业数据是在原数据基础上根据中国公布的产业分类进行了合并整理所得。另外世界投资报告中没有公布批发零售业的并购数据,虽然中国该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大,但无法计算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所以无法用该指标界定中国某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力。
(2)指标分析。表1对数据基本齐全并且有实际意义的若干产业的RIA指数进行了具体分析。
从各年度的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可以看出,在以上的各产业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是农林渔业,RIA值基本在12以上;具有一定优势产业的是商业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RIA值在3—8之间;只具有微弱优势的产业是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的RIA值波动较大,投资竞争力不稳定;其他产业的投资竞争力不明显。
从各产业的年度变动来看,商业服务业和农林渔业的投资竞争力处于增长状态,采矿业和制造业有所下降,交通运输仓储业虽然指标值有波动,但总体呈上涨的趋势,建筑与房地产业以及电力煤水生产和供应业指标值跨度大,趋势不明显,但也有下降的变动。
因此从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标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竞争力总体不强,优势产业仍集中在农林渔业和商业服务业,采矿业的优势也存在,但2007—2008年的产业投资竞争力与前几年比较起来已经明显下降,这与现实情况基本符合。制造业对外投资比例不高,只占总额的10%。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静态集聚度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其中Si表示投资国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静态集聚指数,ai表示对外投资国在i产业上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ai表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总体规模,i=1,2,…n表示n个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该静态指数反映的是投资国在一个产业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其全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和比重,是衡量目前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不同产业分布的存量指标。其数值等于各产业投资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率。
根据这个计算公式,笔者依然选取2003—2008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作为计算对象(数据选取来源同上),得出中国近6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水平,如表2所示。
根据各年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情况看出,商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值最高,两者之和在50%左右,这种趋势在5年内都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商业服务业和零售业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优势产业,虽然2007年两者所占的比例小于50%,但主要是因为有部分数据被分离出去单独计算,因此并不影响它的总体趋势变化。另外,近两年制造业的投资比例已经远低于10%,总体水平连年下降,可以看出制造业优势产业的地位逐渐消失。制造业对外投资平均比例不高,只占总额的8.1%,而出口贸易的90%是工业制成品,其中近60%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产品,可见我国贸易投资行业一体化程度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而言,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需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做后盾,如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就占有很大比重。与制造业相对比,最近几年交通运输与仓储业、采矿业和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逐渐增加,都超过10%。 转贴于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度表示为:
其中Di(0-t)为时间段(0-t)内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态聚集指数。bi(0-t)为时间段(0-t)内投资国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bi(0-t)为投资国在时间段(0-t)内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
若bi(0-t)>0,则表明时间段(0-t)内投资国对i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该产业为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展性产业,若bi(0-t)<0则表明时间段(0-t)内投资国在i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不断减少,该产业为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缩性产业。
当i(0-t)>0,若Di(0-t)>1,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向i产业集聚,若Di(0-t)<0,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i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若0<Di(0-t)<1,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i产业纵向比较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小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相对来说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由该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
当bi(0-t)<0时,若Di(0-t)>0,则bi(0-t)<0,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i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Di(0-t)<0,则bi(0-t)>0,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向i产业集聚。
与静态的集聚指数不同,动态的集聚指数是反映在一定时间内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集聚和转移的流量指标,体现了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间转移方向和速度。使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可以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测量产业的集聚趋势和转移方向,体现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方面的潜力。
根据计算公式,笔者依然选取2003—2008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作为计算对象(数据选取来源同上),在表2数据的基础上,求出2004—2008年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与产业平均增长速度,最后得出15个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如表3所示。
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动态集聚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中国各产业多年来基本保持增长的趋势,连续四年产业平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2004年的平均增长率甚至高达46.7%;第二,从单个产业来说,每一年都基本体现出正的动态集聚指数,可以看出每个产业都能连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只是增长的速度有所不同,只有采矿业在2007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表明了明显的发散趋势;第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在2007—2008年向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以及农林渔业聚集,从纵向比较看,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以及农林渔业四大产业基本一直保持Di(0-t)>1,出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第四,在采矿业出现转移的同时,制造业的Di(0-t)由大于1转为小于1,这表明制造业的集聚趋势不再明显,增速减缓,已经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出现发散的迹象;第五,金融业的增长从无到有,虽然与数据统计有关,但也可以看出金融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中逐渐占有一定位置,增长的势头逐渐显现出来。
四、实证分析的结论总结
对于上述三个指标的计算结果,本文对于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情况和产业选择方向进行了总结,如表4所示。
第一,具有投资竞争力、在投资总额中占有较大份额并且具有一定产业集聚趋势的产业有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它们是中国较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保持了较高的投资优势,对中国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外向型发展思路的实施起了很大作用,符合我国总体的发展战略方向,因此应当继续重点扶持和发展。
第二,具有一定的投资竞争力、明显的产业集聚趋势,目前在投资总额中占有份额较小的产业有农林渔业和建筑及房地产业。它们有非常强的产业组合区位优势,有极好的发展势头,但目前还没有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主流地位,因此国家应加大在农林渔业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上的支持力度,加快这些产业的跨国经营,更好地显现出它们所蕴含的竞争优势。
第三,不具有投资竞争力、但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趋势,目前在投资总额中占有份额仍较小的产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这些产业是中国基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同质性基准,顺应国际分工趋势,寻求和培育产业要素优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选择,以后也应该着力发展,并逐渐培育各产业的投资优势和竞争优势。
第四,具有微弱投资竞争力或没有竞争力,目前在投资总额中占有较大份额,具有产业分散发展趋势的产业如采矿业和制造业。我国要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这些产业对国内产业的关联程度进行细化,引导两个产业选择合适的区位进行投资,获得“相对优势”,规避东道国的环境保护壁垒,也必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保罗·克鲁格曼着,黄胜强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8).
黄静波、张安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动因类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9(7).
杨润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J].求实,2004(12).
聂名华:论中国境外投资的行业选择[J].当代亚太,2001(8).
宋伟良: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
项本武:东道国特征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7).
张为付:国际直接投资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对外投资 特点 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开始了蓬勃的发展。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包括了各种所有制结构、各种行业、各个地区和各种经营规模的企业,与国内目前投资体制改革相适应。各行各业都积极地跨出国门,加入到对外直接投资的队伍之中,并且有少数的中国跨国公司在国际跨国公司行列占有重要地位。在目前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中,我国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它们分为金融型、贸易型、工业型和窗口型四类。
(二)投资行业多样化
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其中九成流向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租赁和商贸服务业302.8亿美元,同比增长47.9%,占44%;金融业86.3亿美元,同比下降1.1%,占12.5%;批发和零售业67.3亿美元,同比增长9.6%,占9.8%;采矿业57.1美元,同比下降57.2%,占8.3%,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73.8%,占8.2%,主要是水上运输业、其他运输服务业和航空运输业等投资;制造业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2%,占6.8%,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投资。
(三)投资区域分布广
从投资区域上看,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重点区域由原先的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转向北美、西欧和亚太的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截止2008年底,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的(按投资存量)15个国家和地区见表1-1。
表1-1 截止2008年底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按投资存量)的15个国家和地区
排名 国家/地区 2008年投资流量(亿美元) 投资存量(亿美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中国香港
开曼群岛
英属维尔京群岛
澳大利亚
新加坡
南非
美国
俄罗斯联邦
中国澳门
哈萨克斯坦
巴基斯坦
加拿大
蒙古
韩国
德国 386.4
15.24
21.04
18.92
15.51
48.08
4.62
3.95
6.43
4.96
2.65
0.07
2.39
0.97
1.83 1158.45
203.27
104.77
33.55
33.35
30.48
23.9
18.38
15.61
14.02
13.28
12.68
8.96
8.5
8.45
小计 533.06 1687.65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年鉴(2009)》。
(四)投资规模扩大化
2003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长率也保持较高水平。随着我国境外投资存量的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投资行为将更为理性,一些以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也在对外投资中崭露头角。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方参与投资的大型项目也不断增加。
(五)投资方式多样化
90年代后期,得益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入世”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海外并购当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有的以现汇出资,有的以从国外获得贷款出资,有的以机器设备等实物出资,还有的则通过专利技术出资。从所有权结构看,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比较少。为了弥补国内资金短缺,我国企业除了通过资金和融资投入外还通过出售许可证、商标,以技术、设备、商品等入股来进行投资,投资形式多种多样。
二、 中国对外投资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行业选择更具针对性,将更多的投资于对产业结构调整有利的行业。
(二)投资方式将会变得多样化。
(三)主要投资发达国家,投资区域不断合理化。
(四)进一步优化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杨大楷.国际投资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2]陈秋敏.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思考[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6).
[3]徐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
[4]陶薇.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7).
[5]陈秋敏.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思考[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6):1-4.
[6]范纯增.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地域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1(3):257-260,274.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020-02.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特别是在世纪交接之际中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经历了战略实施初期的幼稚和过分乐观之后,目前我国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地了解对外投资的基本知识和游戏规则,中国的企业在“走出去”方面也将变得更加成熟。
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高达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已经连续保持九年增长。其中,非金融类601.8亿美元,同比增长25.9%;金融类86.3亿美元,同比下降1.1%。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首次超过日本(562.6亿美元)、英国(110.2亿美元)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位居世界第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32万亿美元,年末存量20.4万亿美元,中国占比分别为5.2%和1.6%,流量排名第五位,但存量排名仅列第17位,这与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地位不相符合。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平均投资比率仅为0.18,不仅低于发达国家1.32和世界平均水平1.03的平均投资比率,甚至都低于发展中国家0.35的平均投资比率,这说明尽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但整体投资比率效率较低,我国以直接投资的形式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有待深化。
由谁去投资(主体选择)、投资于何种产业(产业选择)以及到哪里去投资(区域选择),被认为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三大基本问题。而这三大基本问题都带有结构的性质。因此,本文所说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主要包括主体构成、产业结构以及区位分布三大部分。并试图从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方面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以及提出有利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主体结构
截至2010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已经达到了13 000多家,从境内投资者在中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情况看,近六成的境内投资者为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占10.2%(较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占8.2%,股份有限公司占7%,股份合作企业占4.6%,外商投资企业占3.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集体企业占1.1%,其他占6.6%。
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者中,中央企业及单位仅占5%,各省市区的投资者占了95%。境内投资者数量前十位的省市区是: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上海、北京、辽宁、河南、黑龙江,占到境内投资者总数的67%;浙江省境内投资者数量最多,占16.3%;七成的私营企业投资者来自浙江和福建两省。
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所以某一注册类型企业的比重上升说明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这类企业数量有所增长。国有企业和其他类型的非国有企业比重的下降,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投资主体数量上升,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跟随着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积极进行海外投资,国际市场参与度有所提高,参与主体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具有更加灵敏的嗅觉和更加灵活的应变能力,在为市场竞争提供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动我国对外投资潜力的开发,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升级,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
虽然在数量上有限责任公司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对外直接投资额中的大部分仍然来自于央企,不止是因为“走出去”战略的牵引和国家长期的支持,更是因为它们自身聚集着大量国家垄断行业优势、资源优势、资金优势和政策优势。当然,央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也体现了我国国家宏观竞争优势。
(二)产业结构
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行业上继续呈现出相对集中的态势。其中,流向租赁和商贸服务业302.8亿美元,同比增长47.9%,占44%;金融业86.3亿美元,同比下降1.1%,占12.5%;批发和零售业67.3亿美元,同比增长9.6%,占9.8%;采矿业57.1美元,同比下降57.2%,占8.3%,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开采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73.8%,占8.2%,主要是水上运输业、其他运输服务业和航空运输业等投资;制造业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2%,占6.8%,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投资。
图1
由图1及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集中于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占全部对外直接流量的九成。从增速上来看,交通运输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速最快,其次是制造业,而金融业和采矿业有所下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正不断扩大,已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石油化工能源等资源开发,家用电器、纺织品与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农业及农产品开发,餐饮、旅游、商业零售等多个行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投资重点相对的愈趋集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有:商业服务及批发零售类、采矿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
近几年,在“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业主体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而且特殊的地位。虽然2010年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下降,但是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的起伏主要由跨国并购活动引起,而跨国并购活动的多寡和规模,则主要取决于宏观世界经济环境形势和企业的战略规划、规模和实力。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无论我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速怎样变化,其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
(三)区域结构
至2010年末,中国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投资覆盖率达到72.7%,其中对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90%和85%。
从流量的区域分布来看,亚洲仍然是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最为集中的地区,而欧洲则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幅度最大的地区。对欧洲的投资在2009年增长2.8倍的基础上再次实现成倍增长,流量达到67.6亿美元,同比增长101.6%,占流量总额的9.8%,较上年提升了4个百分点,主要流向卢森堡、瑞典、俄罗斯、德国、匈牙利、英国、挪威等国家。北美洲26.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72.2%,占3.8%,主要流向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105.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3.8%,占15.3%,主要流向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巴西、秘鲁等。非洲21.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6.8%,占3.1%,主要分布在南非、刚果、尼日尔、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肯尼亚等。
表1 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分布
由表1可见,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遵循周边国家(地区)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道,与坎特维尔和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的预测基本一致。
从区域分布的行业结构来看,资源开发型投资主要集中在拉美、非洲、澳大利亚等资源丰裕的地区和国家,加工制造业中的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是在发展中国家,而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投资于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几乎所有大型家电企业都在美国或日本建有研发基地,信息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如联想、四通亦在美国、中国香港设有带研发特征的机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中国已经进入了对外投资的高涨阶段,对外投资流量和存量都在大幅上升。而对外投资发展结构在主体上有限责任公司占主要地位,国有企业数量比重不大,但是投资额度上国有企业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特别是中央直属企业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行业上则侧重于以贸易导向为主的服务业和以资源导向为主的采矿业;在区位上则侧重于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
在对2010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将会继续保持增长,投资结构也会愈趋合理化。
投资主体方面,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对外投资经验的积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更多的不同性质的中小企业会踊跃地加入到对外直接投资大军中来,有限责任公司也会作为一种重要的主体形式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虽然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大部分仍然集中于央企,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与投资潜力的开发将会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央企各个方面的结构优化,强化其竞争实力。
行业分布方面,通过分析可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绝大多数是由服务业和初级产业推动的,这一趋势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一方面,我国的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货物贸易依附阶段,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货物贸易的增加,商务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业必将呈现进一步增长的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业更好更快地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对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初级产品及其是能源产品的消耗仍会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而以初级产业业务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步伐的加快仍会使初级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所以,即使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呼声不断高涨,其发展速度在短时间也无法使其超赶服务业和初级产业对外直接投总量的贡献。另外,随着“低碳经济”这一理念的推广和时间,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经济增长的压力,改善我国经济增长结构,从而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改善。
区域分布方面,预计我国仍将继续保持甚至增加对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投资,更多地参与到全球资源尤其是矿产和能源资源的配置当中去。另外,随着我国部分跨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全球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更少的依赖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等避税岛的“庇护”,而是借助更外直接、有效的手段进行投资。另外,中国香港地区由于与我国大陆地区拥有紧密的经济联系和特殊的优惠策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作为我国企业首选的对外直接投资平台之一,在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未来的发展,仍然有许多方面需要调整和改进,就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下,能够得到健康长足的发展。一是政府要继续积极推进投资主体的调整,使投资主体由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调整。二是加强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战略性选择。三是建立和完善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缩小“心理距离”。四是完善金融支持体系。五是调整投资区位,实现合理分布。六是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扶持和指导,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和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李桂芳,储贺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 胡曼.从产业结构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科技创业周刊,2005,(10).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012-03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一重大转折点之后,中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也大不同于往日。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逐渐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早在2000年,中国政府就意识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性,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的重视和优惠政策的实际行动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2014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取得了很多振奋人心的成果,其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中国正式开启了“资本输出时代”。在这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势下,中国的企业应抓住机遇,大显身手。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相当大一部分企业的海外投资处于亏损的状态。
与中国改革开放一样,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增长也曾同样地引人瞩目。尤其在1969年以后,日本逐渐摆脱了国际收支赤字的影响,政府也不再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行严格的管制。日本借助承接欧美先进工业国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自身经济,优化自身产业结构,与周边亚洲国家相比,日本逐渐积累了明显的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作为一个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日本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带动经济持续腾飞的强大动力,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达到了鼎盛时期。
虽然时下的中国和上世纪60至80年代的日本经济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国际经济的形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两者依然在很多方面都惊人地相似,比如人均资源的日益匮乏、劳动力优势的逐渐丧失、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来自外界的货币升值压力等等,中国现在面临的诸多问题都可以从日本过去的发展经验中找到借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从与日本的比较中得到新的启示。
一、中日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稳步增长,从无到有,由少及多。2003至2012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尤为迅猛,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28.6亿美元,而2012年该数值已经达到了878.0亿美元,增长了三十余倍,年均增长率高达46.3%。截至2012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6283.9亿美元,其中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964.5亿美元,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5319.4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的6.3%,排名跃居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二战以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这个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并没有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加之国际收支的拖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尚小且发展缓慢;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随着日元的升值和日本与欧美国家贸易矛盾的升级,日本逐渐将重心转移到海外投资建厂,在这一阶段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得以高速增长;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90年代中期经济泡沫的破灭使日本经济走下神坛,逐渐衰退,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也随之规模缩小,进入调整期。
二、中日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比较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整体上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涉及地区广泛,但分布严重不均。截至2012年末,中国有1.6万家企业在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2.2万家,覆盖率达76.8%,但从对各国家投资规模占比上我们发现,中国企业的投资范围主要局限在亚洲和拉丁美洲,投资量分别占到整个对外直接投资的68%和13%,其中,单对香港的直接投资就占到了整体的58%。较为发达的欧洲和北美洲相比之下略显冷清。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是动态变化的,中国企业对各大洲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基本都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其中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增长尤为突出,这也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布越发不均的原因所在。
(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中国有明显的区别,其区位的选择与国家的经济形势和战略选择关系甚密。在20世纪五6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是获取资源,故其投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随后,日本国内的生产水平和资本积累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日本企业迫切的需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势开拓海外市场,此时的投资对象已经扩大到欧美等地。
(三)中日区位选择的比较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受企业自身生产率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企业“走出去”的收益和得利。整体来看,中日两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存在较大差异。虽然两国对亚洲的直接投资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中国对亚洲的依赖性更强,其次是拉丁美洲,中国对这两个地区的直接投资额占到了总额的81%。相比之下,日本的区位分布更为均匀,且更多地集中在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日本企业在技术和资本的积累逐渐强势,其投资对象可以从先前的发展中国家转向欧美等发达地区,动机由最初的寻求资源,开拓市场逐渐偏向技术的学习和获取;另一方面,日本企业在各个地区的分散投资有效地避免了本国企业的相互竞争,这样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赋予了日本的投资企业更大的生存机会和利润空间。
三、中日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比较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从2012年末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企业在各个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5319亿美元,涉及产业种类已涵盖经济活动中的各个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和批发零售业是几个主要的投资领域,而住宿餐饮、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和文化、体育娱乐业等产业投资存量所占份额极小。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具有很强的惯性,2004年发展至今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存量分布特征,而各个产业每年的投资流量却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比较发现,大部分产业,如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等,投资流量在2008年或2009年出现回落后都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在近几年的变化趋势不甚明朗,甚至在2010年后有下降的趋势。
(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同区位选择一样,日本的产业选择也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战略目标的转移而变化。第一阶段,国内资源的匮乏决定了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相关产业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在获取资源相关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到了整体投资的44.6%,其次是制造业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占整体投资份额的36.3%和19.1%;进入第二阶段后,日本国内技术和资本积累已经初显优势,同时加上日本同其他国家贸易摩擦等问题的不断深化和70年代的石油危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重心逐渐偏向以拓展市场为目标的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微电子等高科技产业的兴起,第三产业逐渐替代传统的制造业,成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宠儿,1985年,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到整体投资的55.3%,资源获取型产业和制造业的份额和地位越来越不重要。
(三)中日产业选择的比较
中日两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路径大相径庭,这是两国不一样的经济发展轨迹决定的。日本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更像是完成了一个由兴起、发展、成熟、产业转移的阶段分明的周期,中国的经济情况更为复杂。所以表现在产业选择上,日本经历了由资源获取型产业转向制造业和商务服务业,再转向第三产业的进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则一直保持着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在两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中,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性远远不及日本,因为中国的制造业还未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不能从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中获利。
四、中日对外投资主体比较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境外投资企业名录2013》数据统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量由2000年的104家增加到2013年的19705家,其中央企或下属企业661家,地方企业19044家。由此可见,在数量意义上,地方企业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绝对主力,但是基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截至2012年末,中国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3114.4亿美元,占整体投资存量的71.5%,而地方企业的该指标仅为1240.6亿美元。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角色将会由央企逐渐转移到地方企业。
(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体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主要构成是大型跨国公司,同时,中小企业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以综合商社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是日本经济社会的支柱,在国际上也有很强的竞争力。据统计,1974年日本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整体投资的5.4%,而1978年该指标上升为8.3%,到了1984年更是上升到了16%。
(三)中日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比较
中日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构成和功能较为一致,都是数量较少的大型企业作为中流砥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贡献的对外直接投资占的比重较少,但这一不可缺少的角色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地位也在逐渐上升。不同的是,中国企业在区分央企和地方企业时,指的并不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地方企业中同样包括了大量的国有企业,事实上,中国大型民营企业并不多见,所以在中国对外投资直接的企业名录中,民营企业仅占了很少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日本的主体构成更加健康合理,一方面,日本中小企业有较强的技术优势,极具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更灵活,对于经济风向的变动更容易做出调整。
五、中日对外直接投资融资方式的比较
有一些企业调查结果认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的融资来源并不是银行的大额贷款,而是自身的未分配利润。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13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调查报告显示,仅有21%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而52%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的未分配利润。
对于日本企业而言,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是对外直接投资贷款的主要来源,它代表了日本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政策支持并为企业提供坚实后盾。同时期的中国,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大约是一千四百亿美元,占到GDP的0.31%,但是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总规模却占到了58.0%,远高于日本。如果考虑日本1971-1984年的数据,企业通过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融资的规模是84亿美元,占GDP的0.08%,是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2.2%。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融资更依赖于银行贷款。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湖北省 就业
引言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在不断加强。做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21世纪中国实施的“走出去”战略使得中国企业不断加大对外投资。在2012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从而使得对外直接投资(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成为当前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与此同时,国内就业问题一直是我们政府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特别是是当下国内经济结构在处于调整的过程当中,维持就业稳定成了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国内企业大量走出去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内就业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根据以往的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就业影响主要是创造效应和抑制效应,而且在不同投资地区不同时期产生的效应是不相同的。湖北省作为中部的一个经济大省,也是积极参与到对外直接投资的行列中,但是就业问题也是湖北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分析湖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就业效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以往的文献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母国就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创造效应和抑制效应,而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就业数量效应上。在分析就业数量效应时,主要是基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投资目的地,以国外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多,把中国作为分析对象的文晓比较少。另外,在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中,基本上都是以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基于地区差异分析的文献比较少。根据以往文献,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分为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对外直接投资能积极促进国内的就业。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中间产品的购买,通过贸易效应影响国内的生产,积极带动国内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从而积极促进就业 。
第二,对外直接投资会抑制国内就业发展。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由于大量资本外迁,导致国内投资机会减少,进而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并且,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也会和国内的企业产生竞争关系,将可能会替代国内一部分产品的出口和消费,这样就会产生抑制效应。
第三,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是不明显的。因为对外直接投资同时具有创造效应和抑制效应,最终的效应应该取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地和产业等因素。
从国内不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来分析就业的效应的文献相对较少,如张建刚、康宏(2013)把中国分成东西部三大地区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认为东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创造效应,中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不明显,西部地区则主要表现为抑制效应。古广东、范波(2012)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分析了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认为云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对省内就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也不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
三、模型设定和估计结果
湖北省虽然是一个内陆省份,但是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80年代。根据图1我们可以发现,在2009年之前,湖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并不大,但是从2009年开始,湖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急剧上升,并且整体上保持一个向上的增长态势。截止到2013年,湖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省实现对外直接投资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8%。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湖北省对外直接投资逐渐向合理化推进。 从投资目的地来说,目前的投资地区仍然集中在以香港为主的亚洲地区,但是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投资的企业也是在逐渐增加。2013年,湖北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新设及增资企业25家。其中,有11家企业在美国进行投资。从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湖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对外直接投资行业主要分布在农业、制造业、交通物流、房地产、采矿业及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投资结构呈现向多元化发展趋势。
四、结论
基于以上估计和分析,我们认为:湖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对省内的就业是有抑制作用的,只是这种抑制作用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湖北省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集中在农业、制造业、交通物流、房地产、采矿业及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投资的目的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投资目的是为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则可能会减少对国内原材料和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对国内就业产生抑制作用;但是如果对外直接投资目的是为了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投资是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那对外直接投资会通过贸易效应拉动国内就业,从而促进国内就业,而且投资到第三产业也会有力促进国内就业发展。估计结果表明,湖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抑制作用要超过了对省内就业的创造效应。
参考文献:
[1]Tain-Jy Chen and Yin-Hua Ku.The Effect of Overseas Investment on Domestic Employment. NBER working paper. 2003
关键词:汇率变动;FDI 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
1.引言
已有证据表明,人民币升值会减少资源导向型的FDI流入,刺激市场导向型的FDI流入,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解释,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会改变行业内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成本等账面价值,通过汇兑损益的变化影响其经营业绩,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或拥有高流动性、巨额人民币资产的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是长期利好;相反,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冲击较大。那么,人民币真实汇率变动对外商在华投资产业结构的影响如何?为此,根据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外商在华投资的产业演变路径作实证检验。
2.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外商在华投资产业的影响实证检验
Froot和Stein(1991)基于1974~1987年从工业化国家流向美国的年度FDI数据研究了实际汇率对FDI的影响,把整个FDI数据流入分成13个行业进行实证研究;邢予青①(2003)运用1981-2000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汇率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把整个FDI数据流入分成9个制造行业进行实证研究。那么这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年鉴中关于分行业利用外资情况对FDI行业划分的标准进行回归分析,由于篇幅限制省去了中间检验过程,仅列出结果,如下表。
从下表来看,调整后的R2、F统计值说明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在给定5%显著水平,查表可得:dL=0.986,dU=1.785,从表中DW值来看,各方程均不存在自相关性;从t统计值业看,常数项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各行业的FDI均是不显著的;滞后1期后FDI对t期FDI产生显著影响的,只有制造业、水电气业、建筑业、房地产4个行业。中国GDP对t产生显著影响的,有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公共设施8个行业。最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行业FDI产生影响,包括采矿业、制造业、水电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公共设施、教育10个行业。其中人民币汇率升值,即直接标价值法下et下降,会刺激水电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公共设施、教育8个行业的FDI流入,而抑制采矿业、制造业2个行业的FDI流入。
3.实证结论及其评述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影响FDI流入17个行业中,实证结果反映,8个行业;水电气、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公共设施、教育具有一个共同特性,就是市场定位在中国。外资投资这些行业主要看中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因此可能某种程度上把流入这些行业的FDI视为市场导向型。同时,抑制的2个行业―采矿业、制造业,可以视为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导向型或成本导向型行业。这些实证结论与理论推导不谋而合。
那么进一步分析,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外商会减少在华成本导向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包括钢铁、水泥、电解铝、纺织等制造业。因为随着人民币升值,这些产业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外商会减少相应的FDI。据国家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00.77亿美元,同比下降5.6%,所占比重下降6.8个百分点。2006年,钢铁、水泥行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1.41亿美元和1.09亿美元,呈现大幅下降的态势,降幅分别为66.67%和55。65%。另外,到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品出口附加值低,降价空间小,使得人民币升值容易冲击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出口依存度高达62.5%。据不完全估计,人民币每升值1%,对应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销售利润下降4.1%。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提升值必然会导致信息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减少。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制造业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据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5%-10%,该行业利润下降10%~60%,特别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制造业行业受损较大。①2009年,1-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35家,合同外资金额1935.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900.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4.8%,8.4%和2.6%。2009年,制造业仍是吸收外资的主要部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降幅继续收窄。1~12月,外商投资制造业新设立企业9767家,同比下降15.5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67.71亿美元,同比下降6.26%,分别占同期全国总量的41.68%和51.95%。自10月份以来,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降幅继续收窄。制造业吸收外资主要集中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其次,2009年服务业所占比重略有上升,全年全国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461家,同比下降14.8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8.66亿美元,同比下降0.67%,占同期全国总量的比重由2008年41.3%上升至42.06%。全年服务业吸收外资主要集中于分销服务业、运输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旅游和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等行业。全年房地产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69家,同比增长25.8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67.96亿美元,同比下降9.65%,高于全国平均降幅7个百分点。而农业领域增幅较大,1~12月,外商投资农、林、牧、渔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96家,同比下降2.2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29亿美元,同比增长19.96%,分别占同期全国总量的3.82%和1.59%。其中,农业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51亿美元,同比增长35.5%。在2010年1~7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83.54亿美元,同比增长20.65%。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459家,同比增长17.9%。从实际运行数据来看,人民币升值会抑制资源导向型(成本导向型)FDI流入。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外商会增加市场导向型的房地产、金融业、交通、电力等行业的投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7年房地产行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0.9亿美元,占全年利用外资总额的22.85%,比上年增加了107.3%②,2008年达到了185.9亿美元,而在2009年房地产实际利用外资有所下降,达到了167.96亿美元③,主要因素在于国家政策性打压。对银行、金融、保险而言,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外商实施股份投资的欲望在增强,特别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在金融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会越来越多。此外,由于交通、电力等产业的市场规模巨大,外商也会增加相应的直接投资,可见,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导致市场导向型FDI流入。
4.结论
在产业结构层面,人民币升值会抑制资源导向型FDI流入,刺激市场导向型FDI流入。
参考文献:
[1] 马翔:《汇率变动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2] 邢予青:《汇率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J].世界经济论坛,2003、6.
[3] 数据来源:李长安:《求解人民币升值与扩大就业之间的悖论》,《上海证券报》,2007年6月29日.
一、我国对外投资现状和问题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较为落后,并存在投资主体单一、区位与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趋势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始于改革开放之后,1982年之后各年对外投资输出流量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至1991年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规模都处于10亿美元以内;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2004年的平稳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平均规模为27亿美元;2005年以后是快速发展阶段,其中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23%,2006年1-9月份,对外投资流量为140.6亿美元,同比增长175.7%。
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规模较小,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2005年全球外国投资流出流量为7787亿美元,存量为106718亿美元,中国只占1.574%和0.536%。2005年底美国、日本、丹麦、巴西、俄罗斯和新加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20182、3075、996、644、819、1009亿美元,我国仅为572亿美元,不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大国。
2、对外直接投资境内主体分析
近三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境内主体呈如下特点:理企业所占比重依然较大。2003年中央企业占对外投资流量和存量的比重为73.5%、90%以上,2004年为82.3%、83.7%,2005年为83.2%、81.8%。
(2)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比重增加。2005年,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为32%,而国有企业则下降至29%,有限责任公司首次超过国有企业跃居投资主体首位。
(3)地方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2005年,以上5地对外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占地方总量的63.4%、75.4%。相反,中西部各省对外投资所占比重很小。
(4)私营企业投资数额较小,且大多集中在福建和浙江两省。2003、2004年,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都只占当年流量的1.5%。至2005年底,七成的私营企业投资主体来自浙江、福建两省。
总的来看,近几年投资主体单一问题依然较为严重,其中私营企业、中小型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对外投资比重偏小等问题尤为突出。
3、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结构分析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失衡十分严重。2005年底,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越南、澳大利亚等地集中了我国境外企业数量的45.6%。从2005年底对外投资存量来看,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存量占90%以上,其中亚洲地区为406亿美元,占7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发达或较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是流向周边地区,如香港、韩国、马来西亚等地;二是流向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这种失衡的区位格局的不利之处是:一、境外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理想。发达国家要素成本高昂,市场竞争激烈,我国在发达国家的境外企业并不具有垄断优势与内部化优势,相反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这种局面的必然结果就是投资效益低下。据统计,我国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企业近半数不盈利。二、忽视发展中国家市场,放弃自身优势。相对于大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在适用技术、成熟技术、劳动密集的生产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忽视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实质上就是放弃发挥自身优势,也不利于国内产业的升级。
4、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分析
2005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比重依次为40.3%、18.6%、18.4%、13.7%、4.7%。到2005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如下行业:商务服务业占28.9%,批发和零售业占20%,采矿业占18.1%,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占12.4%,制造业占10.1%,房地产业占2.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主要是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投资)占2.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2.3%,建筑业占2.1%。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行业分布失衡问题:一、境外商务服务型企业投资比重过高,生产型企业投资比重偏低。一般而言,生产型境外企业更有利于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外资源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更为明显。我国生产型企业投资比重偏低使得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技术与产业结构升级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产业层次偏低。我国对外投资较大的项目集中在初级产品制造加工业和采矿业(包括石油开采业),这对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学习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不利。三、传统产业和成熟的制造业对外投资不足。我国制造业和许多传统产业,在国内市场上早已成熟,其独特生产技术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甚至在发达国家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目前这样的产业开展对外投资的现象并不多见。四、高新技术产业对外投资比例较低。尽管从区位分布来看,我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或较为发达国家,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重很小,并没有起到技术学习的预期作用。
二、基于发展中大国特征的对外直接投资多元化战略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取决于其动机和优势的共同作用。动机和优势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逻辑起点,而它们又取决于一国国内经济特征。
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大国,“差异化”、“多元化”是我国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人文社会背景差别很大。各地人文风貌和社会结构各异,与外部联系也各不相同。东部沿海地区与东南亚、欧洲甚至美洲都有广泛的社会联系,西部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存在种族联系。其次,资源禀赋多元化。东、中、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例如,东部地区各类人力资源较为丰富,而中西部地区人才匮乏且流失严重。再次,经济、技术多元结构。经济、技术多元结构表现在多方面:既存在城乡差异,又存在东中西部的地区经济差异;既有技术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又有大量技术成熟的传统产业和民族产业;既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有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一些产业生产能力过剩,而另一些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经济差异化、多元化使得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难以用来解释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总体战略。垄断优势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只适用于解释拥有竞争优势的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与产业选择,而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只适用于解释经济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与产业选择。这些理论都不能从整体上解释我国的对外投资行为,因为我国兼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相对于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生产技术较为先进,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又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国家;在世界生产体系内,我国大部分产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但也有为数众多的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
多元化的经济特征导致了我国对外投资多元化需求和动机。总的来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如下5种类型的动机:(1)自然资源动机。以人均量计算,中国自然资源非常贫乏,其中以石油、铁矿、铝、铜、木材和鱼类资源尤为明显,加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消耗巨大,我国对海外资源需求巨大。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渐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资源的开采利用。(2)学习动机。通过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来了解与掌握他国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技能是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重要手段之一。日本、亚洲“四小龙”曾在此方面取得很大成功,我国华为、海尔等企业在国外的研发投资也是基于此类动机。
据调查,我国77%的企业将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作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动机。(3)市场动机。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巩固、扩大原有市场以及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例如,中国中化集团总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逐步开拓了石油、化工、投资、金融、旅游、咨询等领域的国际市场(该公司原为对外贸易公司)。(4)规避贸易壁垒动机。随着我国出口的迅猛发展,许多国家(主要是欧美等国)纷纷寄起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和保障措施等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的大旗,对我国相关行业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种情况下,国内许多相关企业不得不寻找能够替代贸易的投资形式,即通过在国外建立分公司的形式规避对华贸易壁垒。(5)转移过剩生产能力动机。我国在许多制造业方面技术成熟、设备先进,但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生产能力过剩。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将国内过剩的生产力转移到国外进行生产,同时也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多元化经济特征也使我国拥有多元化优势。因而,我国对外投资多元化动机和优势也决定了我国必须采取多元化的对外投资战略(见图1)。总的来看,多元化战略包括三个部分:(1)多元化主体。不同所有制、规模以及区域的投资主体具有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优势,它们都应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2)多元化产业选择。我国许多传统制造业技术成熟、生产规模大,需要规避贸易壁垒、转移过剩生产能力;传统民族产业拥有独特的产品和生产技术,需要向外开拓市场;资源开采业需要获得更多的自然资源;高新技术产业则更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不同的产业都应当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3)多元化区位选择。我国企业的不同优势和动机是相对于不同地区而言的,因而应选择不同的对外投资区域。例如,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选择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才能学习到先进技术;传统制造业的优势是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的。多元化主体、多元化产业和区位选择有时是相互联系的。
三、实现我国多元化对外直接投资总体战略的对策建议
1、完善对外直接投资整体法律体系,增强管理与服务职能。首先,应加强对外直接投资法制化建设。2000年之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发生了重大改变,放宽了审批权限、简化了审批环节,但大多是以国务院各部门的政策形式出现,目前应制定一部纲领性、权威性的法案,从整体上协调我国对外投资政策体系。其次,发改委和商务部之间存在对外直接投资管理权限界定不清、平行管理的问题,应进一步明确两者的职责划分。再次,努力构建与完善境外投资担保与监管制度。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多,企业在境外所面临风险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我们应积极准备,尽早建立对外投资担保制度、完善现有监管体系,降低企业海外经营风险,促进国内外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及时关注企业在境外的生产经营发展状况。最后,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服务职能。信息是影响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还没有系统、权威的对外投资信息提供机构,应尽快建立起一套为企业海外投资服务的信息体系,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有利的条件。实际上,以上政策与制度问题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更加不利,所以,法制化建设为不同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公平的平台。
信息体系,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有利的条件。实际上,以上政策与制度问题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更加不利,所以,法制化建设为不同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公平的平台。
2、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虽然近几年我国在对外投资主体多元化方面有所进步,但是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意识不强且面临较多的政策与信息限制。世界市场是多元的,中小型企业在对外投资市场上也拥有相对优势。今后应在政策和信息服务上积极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国门,进一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一)投资总体规模中国自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以后,从2005年至2014年13年的时间里直接对外投资总量平均年增长45.12%,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状态,如表1所示。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4.4%,位居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排名的第6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投资范围广、投资幅度增长快、投资数额不断提升等特征。虽然投资总规模有明显涨幅,但是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差异,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美国的9.4%,英国的30.9%,并且投资率与发达国家也有一定差距。(二)投资区位分布投资区位极不平衡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另一个特点,中国对外投资区位主要集中于亚洲及拉丁美洲。这两大区域成为中国直接对外投资主要区域,其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地理位置关系,亚洲是中国所在的大洲,无论是从地缘关系,还是从地域文化都有极强的相似度;第二,受优惠待遇的影响。中国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都会投向有经济优惠条件、政策优惠条件的区域,以使投资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第三,受税收政策影响,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税制不同,投资者会巧妙的躲避较高税制以降低投资风险。在这些原因的影响下,近些年,中国在南美、非洲的投资持续上升。(三)投资行业分布从投资行业的视角进行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位居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其中,商务服务业在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达到了1422.6亿美元,金融业与采矿业也分别达到673.9亿美元与670亿美元,如表2所示。单纯的从投资金额来判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是有失偏颇的,更应该从境外投资企业所在的行业来进行分析。从投资企业所在的行业视角进行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则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以及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很明显,这三个行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利用了低劳动力成本这一优势。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宏观经济效应机理分析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结构调整效应通常来讲,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越扩大,越会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正向推动作用,这是由于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可以促进原材料、投入品以及机械设备的出口。同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一定是希望可以获取投资地的优良资源,例如先进的管理经验、生产技术等,而这些都是企业发展所急需的战略性资产,这样就会可以促使形成产业内关联效应,促进母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但是,近些年中国持续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却没有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这是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初期,对外贸易经验不足,技术进步缓慢,并且就业结构也相对落后,传导机制不完善、不通畅,这就说明中国直接对外投资整体水平还是相对落后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落后直接限制了母国的产业升级。(二)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就业效应中国大体可以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三个地区的人均收入以及就业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三个地区的就业影响又呈现出显著的不同。中国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金融业成为主导产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企业大都来自于中国的东部地区,因此,这个地区的金融业人才就业情况受对外直接投资的推动,形势一片大好。与东部相比,中国的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促进中西部经济快速增长是提升就业率,改善就业现状的必经之路,促进中西部经济快速增长,就要进一步的实现对外开放。中西部仍然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大型企业数量较少,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持续增长,但是就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影响而言是相对较弱的。(三)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技术进步效应当前,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效应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投资动机不够成熟,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大多数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都将投资目标定位于赚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并没有将技术引进与提升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目标之一,同时,受投资规模所限,对先进技术的吸引力明显不足。第二,吸收能力不强。促进技术进步,需要具备可以将他人的技术拿来为自己所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涉及技术的吸取、改良与创新,中国研发能力落后制约了先进技术的学习与吸收。第三,对外直接投资行业与区域分布不够合理。中国对外投资行业偏向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这些行业的技术要求低,对技术创新没有外部推动作用。同时,对外投资的目的地主要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落后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尚且希望可以从投资方获取先进的技术,自身根本没有能力给投资方提供技术。(四)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经济增长效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正向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用效果却不明显。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014%,而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数额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042%,由此可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远没有外商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效果明显。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其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远小于外商对华投资规模,因此,对经济产生的促进作用与其相比相差甚远。其二,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经济的影响是间接实现的,周期长,传导机制复杂,并且具有较强的滞后性。因此,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对外直接投资无法与外商对内投资相提并论。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体系构建
(一)统一管理机构并完善法律体系中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需要多个行政部门的审批,这些行政部门存在着严重的职责不清、功能重叠的现象,这也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并给很多有对外投资意向的企业制造了过多的障碍。对此,国家应该进一步整顿与改革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系,确定这项事务的主导部门,形成一个部门为主导,多个部门辅助协调的格局,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审核效率,简化审批程度,提升审核透明度,完善审核制度,促进企业参与对外投资。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法律,就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创建一套保障境外投资战略可以顺利实施的法律法规,形成以《境外直接投资法》为核心,相关配套法规为辅助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二)加强对外投资金融支持加强对外投资金融支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继续扩大贷款规模,提供针对对外投资企业的借贷与担保基金。国家财政应该给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有力的政策支持,适当的放宽贷款条件,将优惠贷款的范围扩大到更多的行业与领域。第二,适当放宽境外融资渠道,使对外投资企业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相对于国内融资相比,国际融资渠道更为广阔,中国应该支持具有实力的企业境外申请上市,或者是可以从境外融资机构那里获取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助力于企业对外投资目标的实现。第三,出台更多对外投资财税政策。为了减轻企业对外投资压力,保持竞争优势,应该出台更多税务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融资以及经营成本,这对于企业对外投资初期是十分有利的。(三)健全投资信息咨询和技术援助在信息时代,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前必须要搜集到足够的信息数据,才能实施对外投资战略。为了提升企业决策的正确度,降低企业搜集信息的成本,国家应该成立向企业提供对外投资咨询的服务机构,定期进行对外投资信息数据的整理与,给企业实施对外投资提供有益的参考。还应该为企业提供其他服务项目,例如介绍对外投资融资制度,帮助企业拟定投资合同等。对企业进行技术援助则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技术数据库来实现。利用数据库平台将国内外大型企业聚集到一起,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增强国内外企业的互动,国内外企业可以实时了解国内国际经济形式变化。平台还是重要的信息渠道,国内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查询到相关的国际招商信息。(四)完善投资保险及知识产权保障机制健全对外投资保险制度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风险,因此,中国应该尽快出台《境外投资保险法》,使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完善投资保险还需要国内大型保险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主动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保险服务,依据《境外投资保险法》为投资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求中国首先要加入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协定,要求投资企业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同时,自身也要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五)加强对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建设力度中国对外投资还处于初始阶段,未来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投资方式不合理、投资区域不科学等问题。随着国际投资局势的风云变幻,采用单一的投资方式已经不适合对外投资水平的全方面提升。进一步引导企业要选择恰当的、多元的投资模式,要学会立足自身优势,再博取他人之长,实现强强联手,才能促使投资成功。在投资区域的选择上,也要随时注意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式与投资现状,紧紧抓住投资契机,拓展中东、俄罗斯等投资市场,形成均衡、合理的投资格局。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现状;投资动因;关联性
一、我国对外投资产业结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也正在不断扩大,己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石油化工能源等资源开发,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农业及农产品开发,餐饮、旅游、商业零售等多个行业。截止至201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类别,其中存量在100亿美元以上的行业有: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六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约3780亿美元,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8.99%。
二、基于动因角度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
1.以规避贸易壁垒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
发生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是为规避国际贸易过程中产生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在贸易国本地进行投资生产可以减少贸易保护带来的成本,制造业领域尤为明显。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针对白色家电产品的各种贸易壁垒a也越多起来,对我国家电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以争夺市场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及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企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国内的市场份额变得十分有限。此时,企业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转移国内过剩的产能,从而实现扩大海外市场的目的。同样以家电制造业为例,在国内市场几乎饱和的情况下,TCL集团以820万欧元收购号称“德国三大民族品牌之一”的施耐得,进而打开了欧盟这个庞大的国际市场,提高了在欧盟市场上的占有率。
3.以获取技术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在不断增长,2011年较2010年的投资净额增长了53.41%。在国内市场中,该行业不是我国的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具备竞争力,通过跨国并购等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可以较快的速度和较为节约的成本投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从而实现企业技术层面的进步。
4.以获取资源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
我国矿产资源类的对外投资规模,与其他行业相比都处于领先地位。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在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此类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经过多年的开采和使用,我国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逐渐枯竭,要大量获取此类资源将会越来越困难。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对资源的需求。
三、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的相关性
1.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对国内产业的要素进行补充
(1)自然资源补充
我国自然资源的储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并不丰富,再加上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影响到密集使用相关自然资源的产业的发展。为了获取自然资源,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采矿业近年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开展一系列的资源开发项目,获取必要的自然资源从而保证了国内产业的持续性发展。
(2)技术补充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虽然在逐步提高,但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技术密集型产业一直是国内产业结构中的一块短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这种方式,实现技术水平上的互补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弥补我国技术水平较低的不足。这对于我国国内发展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不仅缩短的研究时间,降低了研发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有选择的获取我国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
(3)劳动力补充
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这种丰富更多的是体现在总量上,在结构上还存在很大不足,在许多急需人才的岗位或者行业上缺乏人才。在人才级别上,中端人才居多,高端人才相对短缺。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利用海外高端劳动力资源和一些国内缺乏、不重视的劳动力资源,改善劳动力结构上的缺陷。可以间接学到这些企业拥有的先进技术,易于培养造就一大批跨国经营人才。
2.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受到国内产业发展程度的制约
(1)资金制约
要实现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本身应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这一直是制约我国国内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国内产业中,只有资源开发等少数几类产业具备这种垄断优势,因此表现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上,也仅仅局限于国内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产业。
(2)技术制约
拥有先进技术是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垄断优势,这一优势能够使之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垄断地位,从而获得高额利润。在国内产业中,具有技术优势的产业十分有限,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我国制造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为了维持其技术优势,而是产品进入标准化生产阶段,为了降低成本和扩大国际市场而进行的,因此投资的规模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3)管理经验制约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高效运营,必须具备先进的管理经验,而这正是国内许多企业无法企及的。管理经验的缺失导致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下,使之无法承受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和投资规模都必然会受到限制。
3.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1)对外直接投资加速了国内劣势产业的淘汰
通过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寻求海外市场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国内已经或即将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利用当地的低廉的原材料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提升该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既能促进该类过剩产业的发展,也能规避国内出口企业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国际贸易壁垒及贸易摩擦,从而寻求更大的市场。对于母国来说,由于将过剩产能转移到其他国家。从而将国内的优质资源及生产要素用于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2 对外直接投资为国内优势企业提供了转移渠道
随着产品生命的自然过渡,区位转移也成为必然趋势。对我国的制造业而言,在产品进入到标准化阶段后,该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能够更好的利用东道国的优势条件,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海外市场,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率。
(3)为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提供了发展动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成长中的企业多数未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企业的成长到了制约。一方面,通过参与国际竞争,激发了自身的技术创新力,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不断地更新技术,加快技术转变成经济效益的速度。同时又可以借鉴国外的技术创新示范机制,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我国企业通过主动地走出去,更直接地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跟踪世界动态,从而向国内进行传输和扩散。发挥技术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推进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曹洪军.中国对外投资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董绲.广东省对外直接投资与服务业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法制与经济,2008(1):
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