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乐教学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歌唱是人们喜爱的一门艺术,这与歌唱艺术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因为唱歌可以不受演出条件的限制,直接通过歌喉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是人的自然需求。其实,孩子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人生的第一次歌唱。只要不是哑巴,人人都能唱出自己所喜爱的歌曲。
从事少儿声乐教育已有五载有余,虽然在学校学习的声乐专业比较成人化,但是通过不断的努力摸索和实践,我从基本的音乐教学到少儿声乐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些许体会,为将来培养出更好更多的少儿歌唱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关注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出自于好奇心,即探究新事物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就会产生对有关事物的兴趣(如学习兴趣)。学生若对所从事活动感到兴趣,就会导致活动动机乐趣化,活动因此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倾向和自觉行为。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学习一定活动的爱好,导致能力的锻炼和相应的发展,发展了的能力在活动成功上有积极作用,而成功又反转来‘强化’爱好和兴趣。”可见,兴趣爱好能激发活动的自觉性,有助于个性心理特征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少儿对音乐的兴趣大多较高,那么让孩子维持这样的心理并使其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是为下一步的训练必要的充分的准备。我对同年级的两个班做过半年的实验,一个班的整体音乐天分教高,对节奏和音准的把握较好,乐感也较强,学习歌曲的速度很快,而且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另一个班相对在各方面都差一些。在对两个班做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我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较好的班按照正常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而对较差的班级则加以更多的关注,在教学形式上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唱、演、欣赏等各个方面入手,扩大学生的音乐知识面,不仅只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的提高。结果这个班的整体水平上升很快,音乐表现力反而比另一个班有更快更大的进步。所以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不仅是学习的基础,有时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而且不会因为老师的忽略丧失可能出现的好苗子。
2、让孩子乐唱
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状态,歌唱的过程是以心理感受为基础,以心理状态引导和控制生理状态的运动过程。在不好的精神状态下歌唱最容易坏嗓子,由于歌唱器官是有机的整体,任何肌肉只有在兴奋的状态下才能灵活自如,使不必要的部分保持松弛,形成紧张与松弛的平衡。这样可以培养歌唱者具有良好的耐力和持久性。所以在学习之前,要制造出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歌唱状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激励,抓住学生点滴的进步加以表扬,让学生始终维持那种高涨的精神状态中,调整到最佳的歌唱状态。教师在选择歌曲的时候,社科论文也十分重要,旋律优美动听的歌曲也能起到让孩子乐唱的目的。对于处在变声期的孩子,一直以来都有让孩子“禁声”的说法和做法,特别是男孩子。其实,让变声期的孩子“禁声”是不可取的消极措施。因为即使在歌唱中让他们禁声,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不可能禁声的,他们需要说话,需要交流,他们在体育课上打球运动时也会大喊大叫,岂不知大声喊叫一次对声带的损伤却比歌唱要严重得多,而积极的办法应该是帮助他们了解如何保护声带,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教师非但不必要求他们禁声,相反应鼓励他们积极投入歌唱训练及演唱活动中,不要“剥夺”他们的演唱权利。正确的演唱方法反而能相对地缩短变声期,对他们一生都有好处。
3、在歌声中体验情感
早在17、18世纪,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早有专家对此进行了论述。意大利声乐学派的奠基人恩里科・卡鲁索在其著作《我的声乐经验》中便指出:“一定要留心自己内心所要歌唱得全部歌声,能全体地完美地给人们一定最深的感染。要不是这样,那么他的歌声就没有情绪和感染力。”19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声乐教授兰培尔蒂在论歌唱教学时说:一位声乐教师必须掌握三种本领,即在每个学生的才能、气质和领悟力方面,去运用他的力量和知识。利用想象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以上的论断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析了心理对声音的调控作用。
事实上,很多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复杂且不可直观的生理过程用语言描述出来就是一种对声乐心理学的应用方式。这一过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自然发声原则,也应该具备歌唱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人体是一个高级、复杂的整体,靠人的神经系统去领导和指挥。神经系统有三大功能:一是感觉功能,包括自身的感觉和对外界环境的感觉;二是综合、分析、思考的能力;三是发出指令使有关身体部位改进动作或做出新动作的功能。
声乐的学习过程是讲究身体整体协调性的,有时一个局部的问题会牵动整体的歌唱状态,而有时一个局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不仅能够准确的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更应该拥有解决该问题的多种手段。这些手段可以直接针对问题本身,也可以从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源着手。我曾经遇到过的一位声乐教师在发现学生的一个问题时,就紧抓住不放,一直不停的指责训斥学生道,“你这样是完全不对的,唱下去是没有出路的,改不掉这个问题就不要唱下去了”等过激言语,这种做法不仅无利于问题的改正,还会造成学生的过度紧张,战战兢兢、心情压抑,丧失信心,甚至丧失歌唱的兴趣,对于声乐这门非常需要良好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学科来说,丧失歌唱得兴趣和自信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我认为,教师应该先摆正心态,正视教育过程中的不同问题。其次,当问题出现时,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手段、从多个方面加以引导,针对该学生的性格特点,变换手法与角度来调整教学状态。例如:一个学生下巴总是很紧张,而教师一味地去强调不能紧张,结果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这种紧张的压力会转化成为身体上的僵硬,往往导致事与愿违。如果教师选择另一种方式,暂时避开下巴的问题,先从气息练习开始,分散他对下巴的过分关注,然后引导学生正常的朗读,轻声地、作微笑状的表情,并保持舌头始终处于放松平铺的状态,一段时间后该学生的下巴便容易做到自然放松的状态。
在整个声乐演唱教学的实践中,歌唱的想象力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对歌曲思想感情的体验、艺术的再创造等过程,都是通过歌唱者的想象和联想来进行的,即使是最平常的发声练习也必须通过想象力去感知、体会和理解,从而掌握较为正确的发声方法。富古森认为:“歌声是思维观念的一种物资反映,因此歌唱者越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声音想象,就越能获得与之有关肌肉活动的配合,而把那个音发出来。”希绍尔说:“音乐的想象力是音乐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向。歌唱者在他发出声音之前,必须在思想上对声音的质地有一个明确的音像。”布罗伊莱特强调:“音响的想象,在指导歌曲的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理想歌声是一种条件反射作用,只有在思想上形成了想象之后才能完成。”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这声乐中学习过程中的基本功。因为无论在发声练习时,还是在视唱或者演唱时,都离不开音乐思维,甚至有时不发出声音,脑子里也有“声响”,这种“心里声响”在视谱时就仿佛能听到谱子上的旋律的音调,并随着音调激起想像。兰培尔蒂说,你必须在你开口以前就唱起来。这个意思就是演唱者在“起音”前,先从心理上唱起来,具体的说,就是在“起音”前,就想好音高、音值、音强、音色、情感以及声音位置等等,在演唱时音乐思维要贯穿始终。声乐教学中,应多用一些语言或手势来激发歌唱者的想象力,去启发他们了解发声技巧,比如:“吸气就像闻花香”、“身体是一个管子,从上到下要通畅”、“感觉声音就在两眼之间和眉心处”、“让你的声音像溪水一样向前流淌”。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把发声和歌唱技巧从抽象转变为具体和通俗易懂。另外,歌曲中的歌词也能激发歌者的想象,应提醒学生在脑海中有画面,带着画面去歌唱。这样会刺激歌唱时许多机体反应,更有利于声音的通畅和连贯,正所谓“以情带声”。
歌唱过程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再创作过程,它是根据歌曲所提供的感情因素以及歌唱者生活经验中类似的感触、思绪,然后去加以补充、联想、再创造。因此,歌唱者所表现的歌曲内容,应是情感和心理的产物。这种产物应该是真挚的真实情感的表达,是一种有内涵的情感表达。有的学生,看上去非常投入,有许多表情动作和肢体手势,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种外在的动作并不是歌曲情感需要的反映,甚至于与歌曲主题相去甚远,我将其称之为“伪情感”。这种 “伪情感”的实质不是在表达音乐。
笔者认为一切的重心都应该放在表达音乐上。歌唱者把自己对音乐与歌词的理解还是应该还原到音乐本身,任何表情应该是伴随着音乐过程产生并辅助于歌者完成音乐表现的手段,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呈现音乐。
歌唱者要具有“再创作”的能力,除了通过知识的积累,去理解作品的内涵,还要对歌曲演唱进行技术分析和处理。在进行演唱之前,音乐思维会产生或激起心理上的表现欲望,经过自己运用思维来分析歌曲的主题思想,处理歌曲的情感表现。夏里亚宾指出:“如果不彻底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熟悉作品,我就不能充分体会到我所担任的角色的性格。掌握了作品的词句、音调,思维了所有大小角色的动作及其相互关系,体会了作品时代与环境的气氛,我就充分熟悉了我所要扮演的人物性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音乐记忆指在头脑中保存和再现音乐的能力和过程,它和其他种类的记忆一样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忆等活动。从声乐教学的角度看,音乐记忆是在演唱中保持音准,稳定音程关系,明确调式、调性,规范速度,保证旋律的连续和整体形象以及和声的特有色彩和功能序进的先决条件,也是演唱者保持对音乐中诸基本因素的感知的必备素养。因为声乐是一种时间的听觉艺术,发出的声音完成它规定的时值以后就消失了,如果对前面的音失去了记忆,后面的音就失掉了标准和凭借。因此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音乐记忆是声乐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养成良好的记忆音乐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深层次的音乐记忆则是对音乐主题的记忆。音乐主题是音乐形象的重要方面,一个特有的曲调可以代表一个角色,代表了一个形象和性格,也可以代表一种抗争,一种意志等等。一个大型作品有时为了各章节之间的统一,首尾或者乐章之间也使用一些相同的或相似的音乐材料。记忆保证了音乐主题对演唱者的作用,演唱者有了真情实感才能打动听众;反过来,听众完成了音乐记忆才能受到音乐主题的感染。
高职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活动,必须利用和借鉴系统工程理论,从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系统地、整体地、全面地研究和探讨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问题,进而从宏观上把握和指导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使高职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活动有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系统的主要层面及环节
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思想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大类工程技术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以大型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按一定目的进行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以期达到总体效果最优的理论与方法。钱学森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明确指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此后一段时间内时有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成功地应用系统工程进行科学管理的案例面世,这无疑为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很少有人尝试将这一科学的管理方法,引入到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之中去。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结合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把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的改革创新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宏观和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上,考察和把握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活动,就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改革创新成果。高职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多层次、多环节的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活动,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层次环节众多,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复杂教育教学系统。这个系统就其主要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层面,即声乐教育教学理念层面、声乐教育教学内容层面、声乐教育教学方法层面、建立声乐教学双边关系层面。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整个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总体系统中的四个子系统。
1.教育教学理念层面这是声乐教育教学第一层面,也是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的最高层面。其中主要包括声乐教育教学总体教育思想、教学指导方针、教学目的、教育终极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环节。它直接影响和制约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其他层面和环节的目标制定与实施。
2.教育教学内容层面这一层面包括声乐教育教学总体教学任务的确立,依据总体教学方针和任务要求,开设哪些主要专业课程,以及相关辅助课程、选修课程等,还有适用专业教材的选择、与声乐教学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的选择,以及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内容的配置等。
3.教学双方关系层面依据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总体教育思想和具体的指导原则,有针对性地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适应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发挥教师主导因素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搞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教学双边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主导”和“主体”作用。
4.教育教学方法层面依据总体教育指导思想和具体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双边关系的确立所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主要包括声乐教学模式和相应教学机制的建立、具体声乐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选择、声乐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调整、具体演唱技能技巧等方法的传递形式、学生声乐实践训练课的安排,等等。在这一系统每个层面各自构成的子系统中,又有众多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具体环节,而且各个层面的具体环节又与其他层面的具体环节交叉联系和相互影响。因此,构成了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活动多层次、多环节的复杂系统。
改革创新在各层面和环节之间的联系及影响
根据系统工程理论观照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全过程便会发现,在声乐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各个层面及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这在声乐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具体的层面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1.教育教学理念层面上的总体教育思想的确立,决定和影响着声乐教育教学的具体指导方针、教育教学目的或声乐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人才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这是该层面自身环节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同时,它对声乐教育教学的其他各个层面和环节,都具有指导和统领意义。
2.教育教学理念层面教育思想的确立,不仅决定和影响着声乐教育教学终极目标的制定,还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声乐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如面对当前演艺市场对声乐人才的具体需求,高职艺术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声乐适用人才、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具体开设哪些有针对性的课程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教材,等等。同时还要解决声乐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3.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也都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声乐教育教学双方关系的建立和开展。诸如依据制定的教育教学目标,高职艺术院校中的声乐教学应建立怎样的“双边关系”,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关系的确立,教师与学生的配置比例,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教”与“学”之间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等等。
4.教学内容的确立和教学“双边关系”的建立,又直接决定和影响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确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总体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终极目标来选择设计的,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诸如如何突出课堂教学,怎样围绕着从课堂声乐教学、声乐教学的特点和任务出发,紧紧结合艺术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声乐学生所需的各种技艺和技能等。从上述可以清楚地看出,高职艺术院校中的声乐教育教学活动,各个层面和环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既有影响,又相互依存,联系十分紧密。因此,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活动,必须借鉴系统工程理论,从声乐教育活动的整体机制入手,改革创新活动才会有较大的起色。
以系统科学的理论推进声乐教学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 声乐教学 歌唱心理 心理障碍 心理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歌唱表演不同于其他职业,它是一种直面公众的艺术,直接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来不得丝毫的遮掩。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声乐的技能、技巧,提高对声乐艺术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但在声乐教学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的只是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一、产生歌唱心理障碍的原因
常有一些声乐学生,平时训练时表现得很好,收放自如、得心应手,可是一到正式演出或比赛时就完全不能自控,心跳加速、身体僵硬、手腿打颤、气息上浮、面部肌肉紧张、口干舌燥、声音失控;有的甚至记忆发生空白;有的恍惚之中不记得自己是如何上台,又是如何下台的。那么,这些不良的心理障碍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究其原因只要是:缺乏演出经验,要么就是曾经有过演唱失败的经历,缺乏自信心,好胜心过强,或者是对专家、老师的怯惧。
由此可见,演唱效果与演唱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一个不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唱者的。即使一个嗓音等其他条件十分优越的人,如果不能消除心理障碍,没有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想唱好歌也是不容易的。
二、如何消除心理障碍
应当如何培养学生在唱歌时的良好心理素质呢?又如何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养成健康的演唱心理呢?这需要“学”和“教”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所谓“学”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勤练内功,增强自信和心理适应能力,掌握调整心态的方法和技巧,自行调节和适应不同的歌唱环境,以克服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但单靠这一点是不够的,还必须求教于自己的师长等有经验的演唱者,请他们给予明确的指点和帮助。
三、在声乐教学中强化唱歌心理教育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歌唱发声心理“感觉”的培养。心理学指出:“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叫做感觉。”人的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通过感觉而获得的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是人类认识的开端,是认知一切知识的途径。歌唱的感觉是歌唱与发声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开端。歌唱的感觉是对歌唱与发声的简单和初步的认识,它为歌唱与发声的深入认识和高级认识提供必需的信息和材料。声乐学习与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因为歌唱这个“乐器”是歌者自身,难于进行客观的研究。歌唱的发声技能、技巧,也难于用语言描绘,即使语言描绘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因此,声乐教师最好的描绘歌唱和发声的手段,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从“感觉”入手。一些只能意会、不好言传的情况,单凭感觉就会有一个基本理解,甚至准确判断。因为“感觉”是人的天性,感觉训练的伟大作用就在于充分利用人的天性来调解和支配自己的肌肉协调运动,使复杂的肌肉运动过程实现自动化。
第二,在声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注意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活动水平。合理利用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学生获得音乐知识和提高歌唱水平的必要前提。心理学家指出:“注意力是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开端,并始终伴随着心理过程的进行。注意的功能概括为三点: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即注意能使演唱者歌唱与发声的心理活动有明确方向并有目的、有计划的连续进行,使歌唱与发声的心理活动组织和维持在一定的活动对象上,同时根据演唱者歌唱与发声的信念、兴趣和爱好,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注意的三大功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积极的心理活动能使学生对歌唱与发声的反应更清晰、更完整、更深刻,使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注意在歌唱与发声中具有重大作用,它是掌握正确的演唱和科学发声的必要条件。声乐学生无论是演唱,还是课堂学习,特别是技能技巧练习的过程中,时刻都要集中注意力。
第三,要激发学生的歌唱情感,优化声乐教学的效果。情绪或情感是建于生理基础上的一种主观生理活动,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和演唱。情绪表现出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前者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后者则降低人的活动能力。歌唱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情感抒发来揭示事物的意义并在情感交流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声乐演唱离不开情感,没有“情感”的依托,“声音”也不可能有灵魂和生命。因此声乐教学更应探讨情感培养,以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创建健康的教学环境,教师应根据声乐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自觉按照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造声乐教学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上的每一分钟,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轻松的话语、到位的指点可以使学生自然、放松,以平和、稳定的心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改变以往落后的声乐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多种交流与沟通,把握学生学习心态,多渠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激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第四,要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克服歌唱心理障碍。歌唱的过程是利用心理活动来调整歌唱器官肌肉运动的过程。歌唱者在调整歌唱器官的过程中,心理活动必须处于积极、稳定的正常状态之中,稍有紊乱,就会影响歌唱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手段,消除这种障碍,使声乐学习顺利进行。要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和演唱的执着爱好和兴趣,使他们不论在声乐课堂里,还是在舞台上,都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下并保持强烈的歌唱欲望与激情,从而有利于克服紧张与恐惧心理。要建立起训练有素的歌唱技能技巧。只有经过严格的专业技术训练,掌握较高的演唱技巧和艺术修养,才能有充满成功的把握和信念,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要从学生的意志、个性、气质的培养做起,克服心理障碍,使学生成为一个意志坚强、充满自信的人。要根据学生自己的歌唱能力和嗓音特点选择演唱曲目,不能贪大求难,要使演唱有充分的把握。要鼓励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锻炼学生的勇气和信心,丰富学生的舞台感受和舞台经验,增强临场应变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严凤.心之声:声乐演唱与教学之南.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
一、以兴趣为先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他们对喜欢的东西,常常是百做不厌,表现欲强烈。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由喜欢唱歌到“爱”唱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好之而乐之。
1. 创设情景、引导参与。小学生天性好动,他们喜欢在轻松、愉悦的情景里漫步课堂,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他们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教一年级学生唱《在动物园里》时,我用一组可爱的小动物图片引入教学,整个课堂马上沸腾起来了,学生们好奇、急不可耐的想知道老师想干什么。我趁热打铁,先用图片加深歌曲学习,紧接着用歌表演,表演好的学生就将他表演的小动物图片奖励给他。当一个得到奖励时,全班学生都为之欢呼,连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加入了其中,大声的叫起来。
2. 借助游戏,寓教于乐。游戏是孩子表现生活、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他们能以最自然的方式抒感、表现自我,从而大声的歌唱。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多穿插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奔放唱歌的热情。如,为了让低年级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音符,我采取模仿动物叫声的游戏方法来进行教学。我用小猫的叫声“喵―”来代替二分音符“×-”;小鸭的叫声“嘎”代替四分音符“×”;小狗的叫声“汪”来代替八分音符“X”。学生对这几种动物的叫声挺感兴趣,都乐意去模仿它们,不由自主的放开声来,大声去唱。
3. 开展竞赛,激发兴趣。小学生的好胜心、荣誉感、表现欲特强,他们总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音乐竞赛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学生之间的较量;师生之间的挑战;男、女生之间的比拼;分小组竞争等。或以独唱、齐唱的形式进行,或以表演唱的形式开展;或者要求接口唱,或者要求编词唱,让学生从心底喜爱音乐,喜爱唱歌。
4. 分层表扬,增强信心。小学生非常在乎老师的评价,有时老师一句表扬,会让他们充满信心。为此,教学中,我总是把表扬的话语挂在嘴边,分层对他们进行表扬和奖励。如,对于一些能自信而歌的学生,当他们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时,我会送上一句“厉害,像歌星一样!”对于一些对独立唱歌感到紧张的学生,当他们完整的唱上一首歌时,我就及时的送上一句“真棒,如果再放松一些就完美了”;对于一些对自己没有信心、惧怕唱歌的学生歌唱时,我也豪不吝啬地加上一句:“不错,以后会更好的”。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唱歌潜能,树立起唱歌的自信心。
二、以情感为依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唱歌是感情的表白,只有把感情溶入到歌曲里面,才能唱出歌曲的韵味。小学生情感变化大,需要老师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去引发、激励、强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1. 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情感氛围。音乐能促进人际交流,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自主、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在歌唱中释放情感。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情感常常因老师的教学方式而产生不同的喜好,也由此而“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学中,我总是面带微笑,娓娓道来,使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可亲的,老师的面前可以自由放松的表演,即使出了错误老师也不会责怪自己的,从而能够放下心来,尽情的歌唱。
2. 活跃课堂,融情于乐。小学生学生喜欢玩乐、爱好活动,在活动中他们变得“肆无忌惮”,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奔放出歌唱的热情。为此,教学中,我尽量让音乐课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在每一次“动”中品尝音乐带来的欢乐,唱出自己的心声。如,在教学生学习歌曲《绿色的歌谣》时,我提前备课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在范唱时,我一边欢快地念歌词,一边打节奏,一边播放事先准备好的“生态环境”图片。这时的孩子们顿时兴奋起来,有模有样的学着老师的样子,大声地诵唱起来。
三、利用课外歌曲,触动歌唱的情弦
流行歌曲琅琅上口,加上电视等媒体的渲染,使人不由自主的会随着节奏哼唱几句。小学生也是一样,对那些他们喜欢的歌曲总会情不自禁的唱出声来。因此,教学中,我经常收集那些学生爱唱的歌曲,如《最炫民族风》、《逆战》、《大家一起喜洋洋》、《伤不起》等,在每一节课前放上音乐,让学生锻炼胆量。还把那些如《外婆的澎湖湾》、《七子之歌》、《蜗牛与黄鹂鸟》、《花仙子之歌》、《鲁冰花》等优秀歌曲,录成曲子,在班级里面开展个人歌唱比赛活动,借此来锻炼学生的胆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自信心就会逐步增强,唱歌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大。
四、以创新为点,增强歌唱的信心
一、创新教育的本质
创新教育就是在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的教育方式。其核心是培养同学们对陌生事物的兴趣,从兴趣入手吸引学生,然后进行教学。解放孩子是创新教育的希望,创新教学就是以学生为基本,坚持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为目标,通过开展不同的、符合人体逻辑思考方式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修养。影响创新教学的因素有多个,教育机构、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的教学环境、学校的硬件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逻辑思考能力,学习积极性等。
二、音乐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自从学校开始重视音乐教学以来,面对老套的音乐教学方式,同学们难免会出现厌学、对付等心理,面对这样的状况,只能进行改变,才能使同学们喜爱音乐、接受音乐,最后希望进一步的学习音乐,进行创新教育才能使音乐教学继续传承下去。学生是创新性教学最大的获益人,通过创新性教育,培养了学生的革新能力,开拓了学生们的逻辑思考能力,对音乐作品更深层次上的理解,对帮助学生创新自己的作品也有所提升。在授课当中进行适当的创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性也丰富了老师教学经验,进而达成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局面。
三、大学声乐授课近况
大学音乐课是大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修课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大学音乐教学并没有完全跟国际接轨。中国内部还有许多高校保留着传统、老套的教学方式,老师单方面教学,没有与学生们的互动环节,无法满足当代大学音乐教学的需求,学生也是单方面的接受,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想法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们不会对其感兴趣,老师也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想法,对于大学音乐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大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对于大学生音乐水平提高是十分重要的。
四、创新性教学如何在大学音乐授课中成长
在日常教学当中,老师应该鼓励和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个别同学的独到观点。当中的内在,并将这些内在的东西加以利用,尝试创新性的教学。教学不应该局限于教课书上的内容,也可适当的添加我国传统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国外音乐等,加入不同的音乐元素,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创新带来灵感的同时,教学内容也应该符合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大多数同学可以理解,以此来培养同学的鉴别、欣赏、表演等能力。对学生的跳跃性思维给予肯定,提高学生们自信心,可以给学生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如校园活动、电台比赛等,这样才能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一、创新教育的定义
创新教育是当代在教育领域中最热的话题,所谓的创新教育就是利用全新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实现课堂中学生们的主体性地位,以带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方向,利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和资源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们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创新教育符合时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当今教育中主要的教学方向。
二、当前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大学的声乐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但给学生们造成了一定的听觉疲劳,还降低了学生们对于学习声乐的乐趣,在音乐创作上没有属于自己的创作灵感,过多的理论教学还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们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实践和能力上的锻炼,影响了学生们未来的发展。而实现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能够改善当前大学声乐教学现状,通过加深教师们创新教育的意识和理念,利用创新的教学手段策略,逐步的实现声乐教学中以学生们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带动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思想上的创新。教师理念的创新与否影响着学生们掌握知识的能力,想要实现大学生声乐教学的创新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高校声乐教师的创新意识,实现声乐课堂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传授给学生们相应的理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教会学生们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发挥到实践中来,在课堂中合理的安排实践活动。
(二)以学生们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大学声乐教师要实现以高校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老师可以作为聆听或给与建议的一方进行辅助教学,在通过理论知识传授之后,让学生们进行自主的知识消化,并运用到实践中来,如果遇到疑问时可以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全程的监督,可以给与适当的评价,确保课堂秩序的规范性。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声乐创作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媒体辅助教学。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等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寻找一些有关声乐教学的资料和作品,加强对我国传统声乐和外国声乐素材及作品的鉴赏,丰富大学生对声乐专业知识的视野,通过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作品,还能给学生们带来一定的创作灵感,让学生感受到声乐的乐趣,这样也能丰富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四)丰富关于声乐课的教学活动。在大学的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对学生们的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动向,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锻炼平台,老师可以在课外开展一些有关声乐的活动和比赛,让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置不同的竞赛内容;联合学校创办声乐演出活动,让学生进行独立创作,展现给全校的师生面前。这不但能够锻炼大学生们创作能力,还给他们创造了展现自我的空间和舞台,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促使其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四、结束语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使学生从小具备创新的潜意识和创新的潜能,为学生长大后成为创新人才打好基础。所谓创新,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课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不断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音乐学科比其他学科起的作用更大。这是因为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名曲欣赏、歌曲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创造心目中的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因此,音乐教育是开启人类智能的一把重要“钥匙”。音乐教育如何开启人类的智能是我们音乐教育者深思的课题。纵观国外多种音乐教学模式可得到对“创新教育”的启示。
1.奥尔夫教学法与创造
奥尔夫教学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演唱、演奏、表演、语言等,做大量的“即兴”创作,它不要求单独的模仿,而是师生共同进行艺术创造,即使学生没有娴熟的技巧和系统的理论知识,却也能创作出音乐来。
2.柯达伊教学法与创造
以学习民族音乐语言为基础,通过合唱、合奏,培养内心听觉、记忆技能、听赏音乐、即兴创作达到对人的全面培养,尤其是把最高阶段的“创作”作为重要的教学法。
3.达尔克罗斯教学法与创造
该教学法包括三项内容,即:体态律动(学生通过走、跑、跳自行创作),视唱练耳(用唱名唱音程和歌曲,进行声乐即兴演唱)和即兴演奏(多在琴或其他乐器上即兴创作并演奏)。
以上几种音乐教育模式看起来五花八门,但有着共同的思想核心——创造力的培养。
二、在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方面
通过创新理论的深入学习和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任何创新与发现,都是从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始,它不仅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先导,更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内心动力。实践证明,在正常的条件下,学生求知欲望愈强烈,学习的兴趣愈浓烈,学习、钻研的积极性就愈高,探索、创造的动力就愈大,就愈能产生创造的灵感,出现创造的奇迹,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
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心情好的状态下学习,会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连问题也懒得想,就更无创造性而言。另外,教师还要充分信任学生。真正承认学生,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与学生平等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敢于标新立异,愉悦的环境使人产生好心情,从而带来灵感。音乐之美本身就给人以快乐和享受,如果音乐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时,能很好地利用音乐的“愉悦性”“可欣赏性”这一特点,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那么学生的创新灵感将很容易被激发。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多给予激励,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并且通过创新,体验到成功与快乐,这样他们才会对创新有兴趣、有激情。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活动为主”的课堂结构
关键词:高师 声乐教学 基础教育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310-02
声乐(vocal music),是一种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是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能性课标之一。随着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全面展开,高师以往的声乐教学模式无法与现阶段基础教育音乐课标有效的衔接。因此,如何实现高师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有机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背景下的高师声乐教学现状
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已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的展开了,而作为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专业却并没有与之同步。早在2001年,国家就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标(实验稿)》,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课标目标和基本理念作了新的阐述。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内容看,主要以当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将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注意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反观当前高师声乐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依然秉承了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是以美声作品为主,教学形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教学理念依然存在弃本从洋的思想,很少把中国传统的现当代声乐作品融合到声乐教学当中。不但如此,高师声乐教学在培养方向上也存在“偏”的倾向,一味的追求专业技能的高、深,忽略了对声乐作品的文化背景的了解,这就导致了声乐演唱的有骨无肉的现状。
二、准确理解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
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在全国范围展开已有些时日了,通过对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解读及实地调研我们不难发现:音乐新课标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使学生树立起平等的音乐价值观。单就声乐课而言,它并不是要求老师为学生讲授多么专业而又高深的发声及演唱技能,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分析各类的演唱方法,了解和掌握什么是美声、民族及通俗唱法,能正确的演唱一些简单的中外优秀的声乐作品。由此可见,新时期的声乐教学是为了塑造学习者的自由人格,其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鉴赏声乐作品、识别各类演唱方法、创造性的演唱一些力所能及的中外优秀的声乐作品,最终达到热爱声乐的目的。
三、实现高师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衔接的途径及方法
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从试行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的实施,体现出了音乐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尽快作出与之相适应的改变,以实现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标的有效衔接,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1.高师声乐教学应与《音乐新课标》在声乐演唱方面的要求相适应。音乐新课标要求以音乐鉴赏为必修,以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和戏剧表演四门技术性课程为选修课程的新理念。声乐演唱虽然是作为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但它在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如果音乐老师能够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范唱,其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会远远高于多媒体在课堂上起到的效果。但这并不是要求将来的音乐教师要有多高的演唱技能和多么深厚的声乐理论知识,而是要求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但要具有基本的演唱能力,还要有能够把声乐演唱与合唱相整合的能力。这是因为,中学的音乐教学不需要歌唱家,而是需要一个能唱、能跳、能组织和能指挥的综合型音乐人才。因此,高师应加强声乐教学改革的力度,以使学生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2.打破传统的技能型声乐教学模式,建立起声乐与合唱指挥相结合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 广大高师声乐教学工作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的高师,其目标已经被定格在音乐教师上,再加上课程设置和生源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因素,我们不应该按照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来教。从音乐新课标在声乐演唱方面的要求看,它并不需要未来的音乐教师要具有多么高超的演唱技巧,也不需要未来的音乐教师有多么高深的声乐理论知识,而是需要一个能够组织很多学生一起歌唱的音乐教师。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应该把以往的一对一、一对多或者集体课的教学形式进行一些改变,把声乐教学改为以声乐与合唱教学为主,以一对一或一对多为辅的声乐教学模式。这既为学校节约了课时,也满足了绝大多数学生不因为选择了器乐或舞蹈而放弃声乐学习,而且这种声乐教学模式也能与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相适应。
3.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投身于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当中去。声乐(vocal music)是一门融表演与实践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然而,高师学生却存在一种“关起门来挺能唱、走出门后不能唱”的怪异现象,这其实就是因为学生对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和实践性的欠缺。要知道,课堂声乐教学教给学生的仅仅是演唱技能,而这种技能必须要得到足够的艺术实践才能得以完善和成熟。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在气质风度、语言、表情、形体等方面进行指导,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摩学习。同时也应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去,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和编排一些大合唱、小合唱、表演唱、音乐剧、歌伴舞、配乐诗朗诵等节目,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创造力、想象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以使其多元化的教学能力有一个较快的提高。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让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得到巩固和提升,从而使学生在声乐演唱技能和音乐综合素质方面得以逐步完善。因此,必须把课堂声乐教学和各类艺术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高师声乐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面对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中国高师在声乐教学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从教学大纲、教学法、教材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因此,笔者在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广大同人们参考指正,以便更好的服务于高师声乐教学和基础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国家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郭建,王湘云.论基础教育新课标改革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2003,(9).
The Musical Feature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of Qiang Folk Songs
LONG You-cheng
(Basic Education Department,Aba Teachers’ College,Pixian 61174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