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记叙文范文

记叙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记叙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记叙文

第1篇:记叙文范文

记叙文,是文章写作当中运用的一种文体,记叙文这种文体所含括的内容一般都是以描写人物或者事物的发展、变化经历为主,可以记人叙事,另外也可以写景状物,为了使记叙文更加具有可读性,我们一般会在当中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一片完整的记叙文当中,一定会包含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以及结果这六个方向的内容,这六点也被我们叫做是记叙文的六个要素。另外,在记叙文的写作当中,通过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以及说明这物种表达手法,也能够让记叙文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在进行记叙文的写作时,我们一开始要明确好写作的对象,再来选择恰当的记叙方式,从顺叙、倒叙、插叙、叙、平叙这物种形式当中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最主要的是,一定要将记叙的事件表达清楚,将中心思想与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章当中。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记叙文范文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第3篇:记叙文范文

“千头万绪一线牵”,这一线就是文章的线索。阅读记叙文时,找出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理顺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题。记叙文的线索一般有下列几类:以实物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为了找出文章的线索,我们应该了解线索的两个特点:一是贯串全文,线索连接所有的材料,像串糖葫芦一样,使材料成为一个整体;二是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标志,而且表示线索的文字会反复出现。

阅读时,抓文章的线索一般采取看本质、看文题、看反复处、看抒情议论句、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等方法。

【文章阅读一】

天 窗

江南月

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一颗两颗美丽的星星,也赶热闹似的隔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

江南多雨,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因为有了这扇天窗,更让我感受到万般雨意千般诗情。天窗外,夜色冥茫。月亮躲起来了,星星躲起来了。唯有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如烟般笼着粼粼的瓦片和一扇玲珑的天窗。童稚的心灵,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遐想着偌大的夜空舞起了巨幅绸缎,若是裁剪一匹让母亲为我做新衣裳,那有多好呀。想着想着,雨滴水润润,湿漉漉,仿佛倏地一下钻进我的心里蔓延开来。

仲夏,多雷阵雨。屋内,昏黄的灯苗闪闪烁烁的,把灯光里缝制衣服的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雨点如一名来自天界的乐师,水乡泽国便奏起了铿锵有力的天籁,哗啦哗啦的。听久了,听熟了,就能辨出,雨声如泉水般叮叮咚咚的,是奏响在玻璃天窗上的乐音;粗犷一点的,是敲打在瓦楞上的鼓点。雨点也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纯天然的交响乐呢!雨势来得急也去得快,往往一首乐曲作罢,衣服上便留下了母亲细细密密的针脚。

记忆中,老屋的天窗总是与母亲的身影相伴;现在,它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一些细节还那么清晰。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一窍仰穿,天光下射。”走在时光的深处,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让皎洁的月光,让灿烂的星辉,让诗意的雨声,让婉转的鸟鸣……都一一洒进心房。

(选自《都市文萃》2010年第4期,有删改)

阅读闯关

1.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

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赏析下面的句子。

雨点也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2)解释下面句子的含意。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3.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4.文章结尾写“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下列名著中就有能表现这一哲理的事例,请简要分析一例。

《童年》 《名人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文章阅读二】

错也是对

刘墉

小时候,父亲常教我写毛笔字,每当我写到一半,对其中一笔不满意而懊恼迟疑,父亲总会安慰我:

“上一笔没写好,可以用下一笔去救。练字的人,不但要会写好,还要懂得救好。因为如果你会救,就无所谓错误了!错也是对!譬如一个人写‘太’字,第二笔写歪,别人认为没办法写好,却见他将最后两笔也改了个角度,结果不但漂亮,而且妙极了!”

父亲还说有一次康熙皇帝出巡,到了西湖,灵隐寺的主持求皇帝写幅字,康熙原想题“灵隐寺”,但落笔时不小心,将“灵”字上面的雨(繁体字的“灵”字上面是“雨”字头)写大了,下面纸幅有限,怎么也不能把“灵”字写完,旁人都捏了把冷汗,却见皇帝气定神闲,大笔一挥,改写为“云林禅寺”(繁体字的“云”字上面也是“雨”字头)。那幅字至今仍挂在西湖,大家只觉得笔飞墨舞,是幅好字,有谁会去计较那是写错之后的权宜之计呢!

我当时太小,听不懂,直到有一天父亲带我去看漫画家表演――

只见台上挂着一大张白纸,漫画家邀观众上去,随便画几笔,然后立刻根据那几笔,改成一幅画。有些观众存心找麻烦,故意东勾一圈,西画一条,大家这么想,都认为画家会被难倒,却见画家略一思索,就解决了问题。

我开始了解,这世上一般人认为错的事,不见得就是错,有些人不但能将错变为对,而且对的比别人对的还要好。

所以在中学,我试着在作画没有灵感时,把纸折皱,摊在地上看那折痕,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居然能看出许多美丽的山峦和川流。

后来在大学教课,我也常将纸随便“团”一下,丢在桌上,让学生运用想象,去寻找美的造型。我发觉用这种方法创作的画,常能打破自己惯用的格式,开创出新的面貌,尤其喜爱临摹的学生,往往能因此脱离古人的窠臼。

我更发现,有时候在作画之前想要使用宣纸,不小心拿错了纸,却很可能因为纸性不同,收到许多意外的好效果,远非平日所能想见。

如此说来,那错不也就是另一种对了吗?

从写毛笔字、画漫画,到学国画,我深深领悟了这个由错误中寻对的道理,且用在我的生活中,经过许多坎坷、风浪,一次又一次在证明父亲的那句话:

“如果你会救,就无所谓错误了!错也是对!”

(选自《生死爱恨一念间》,有改动)

阅读闯关

1.写出此文的线索。

2.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3.谈谈你对“这世上一般人认为错的事,不见得就是错”这句话的理解。

第4篇:记叙文范文

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求增加人文性,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读过文章后有自己的感受,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对如何阅读记叙文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整体感知

(一)找准记叙文的六要素

在记叙文中,“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找准它们,有利于对文章整体的理解。这里应注意的是,并非每篇文章都具备这“六要素”。有些文章会缺少某些要素,但不影响内容的表现,这属于正常现象。

(二)理清记叙的顺序

记叙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叙述。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者把后面发生的事提到文章的前面写。插叙是暂时中断叙述,插入有关内容后,再接续原来的线索叙述的一种方式。这里要注意的是,除了能够区分不同的记叙顺序,还要能够体会不同的记叙顺序对文章内容表达所起到的作用。如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对此,教师应该先举各类记叙顺序的实例,最好以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文章为例,让学生分清各类记叙顺序,并逐步学习按照各类记叙顺序写作记叙文。

(三)理出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如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某人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等等。

二、综合分析

(一)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二)分析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1.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分析:(1)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的过渡方法有用词语过渡、用句子过渡、用段过渡;(2)了解过渡的作用。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

2.照应。阅读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做到四看:一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二看开头与结尾照应;三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悬念。悬念是写作中为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常用的手法之一。

4.抑扬。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可以是贯穿于作品整体的,也可以出现于作品的局部,但作者同样根据目的与手段安排好了轻重、主从、详略,阅读时应注意把握。

5.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

(三)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2.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3.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四)归纳记叙文的中心

第5篇:记叙文范文

1. 自然式结尾。事情记叙完了,结果也出来了,文章也就结束了,这就是自然式结尾。如《游笔架山》的结尾:太阳偏西了,我们也有点累了,便一起乘车,带着在笔架山游玩的快乐,踏入归途……

2. 总结式结尾。事情记叙完了,总结一下收获,常用递进关系的复句来说说自己的收获或感受。比如《记一次有趣的蛋壳实验》的结尾:这次蛋壳实验真是太有趣了!不但锻炼了动手的能力,而且还从中明白了“力的集中与分散”的道理,收获太大了!所以我喜欢这样的实验!

3. 启发式结尾(也称“明理式”)。这种结尾是把经历过某件事之后所得到的启示、明白的道理写出来,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比如《一件小事》的结尾:这件事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我却铭记不忘。事情虽然小,但它给我的启发却很大,因为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难免有做错事的时候。人们面对做错事的人,并不会太苛求他承担后果,而是需要他拿出承认错误的诚恳来。

4. 疑问式结尾(也称“反问式”)。事情结束了,作者为了强调自己明白的道理或启示,故意用问句或反问句收尾,既表白了自己的意愿,又激发读者的思考,起到强化中心的作用。比如《真正的友谊》的结尾:我们终于和好了。我松了一口气,难得遇见一个臭味相投的兄弟。其实朋友间的分手,也是很痛苦的。宽容谅解是友谊的基础。朋友,你说是不是这样啊?尾句也可以这样说:“同学们,难道你不这样认为吗?”

5. 梦幻式结尾:这种结尾属于想象、寄托型。也就是不直接写事情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有可能不是一种情况,就用“做梦”的方式,来表现寄托意愿或结果。这种梦幻式很有意思,引人暇想。比如《找妈妈》一文的结尾:这天晚上,男孩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梦见小女孩找到了妈妈,正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呢!小鸟呀,也飞回自己的小巢,正和鸟妈妈一起快乐地歌唱呢!

6. 引歌引言式结尾:有“引歌引言式”开头,也有“引歌引言式”结尾。根据事情的内容与中心,选择恰当的名言古语或一两句歌词,作为文章的结尾,富有鞭策、指引、激励的作用。如《珍惜时光的分分秒秒》一文的结尾:时间就像机灵的小鱼,从你的手尖穿过,你总觉得快要逮住它了,可总是挽留不住。珍惜时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秒钟可以呼吸,一分钟可以聆听,一小时可以行动,小伙伴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写人记叙文的结尾也很多,这里仅举几例。

1. 总结式结尾。在文章的结尾,对所写人物的表现、品格进行总结。比如,《我的榜样》的结尾:这就是王小平,我学习的榜样。他就是这样勤奋向上,乐于助人。现在,他已经成了同学们心中的偶像啦!

第6篇:记叙文范文

一、说真话,诉真情,写真人真事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不真实的文章,犹如离了枝的花儿,即使美丽也极其短暂。所谓“真实”就是要确有其人,确有其事,不能凭空捏造。作文,要选取自己最了解最熟悉或者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来写,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写真话,要充分敞开自己的心扉,实话实说,真话真写。同时,还要努力写得比较生动具体,有味道,能感人。特别要具体生动地写出中心点和动情点。七至九年级写记叙文,应从生活实际出发,真实地反映生活中的人和事,真实地反映自己生活中的见闻感受,要写自己熟悉的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真人真事,这样才能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好抒,作文才生动具体,才能打动人,感染人。如七年级上册林莉的散文《小巷深处》真实地记叙了自己因年少不懂事嫌弃盲母,而盲母却对自己关怀备至,最后自己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恨不已的事。文章结尾这样写道:“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彷佛在憧憬,又彷佛在等候。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其实我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这段文字之所以具体感人,令读者为之动容,就是因为这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

二、借助想象和联想

写文章不仅要写真人真事,还要充分展开合理恰当的联想和想象,把内容展开,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会更深刻、更感人,避免叙述内容空洞、笼统。当然,联想和想象不是脱离中心,背离主题的凭空乱想,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紧扣文章中心。如九年级上册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草莓》,由第一段面对九月的景物,以为“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联想到已是成年,却“常以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 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由第三段的“草莓的香味形象地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联想到从青年时代的书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进而由第三段的“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联想到“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这样一联想,使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厚,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多角度刻画人物

真实是写人的前提,生动是写人的关键。唯有真实、生动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才能使人物的个性鲜活地凸现出来。形神兼备的肖像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表现出时代的特点,结合着情节的发展还能显示人物命运。在记叙类文章中,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重要方法。在语言描写中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脾性,不能简单地照搬生活中人物的语言。人的行动是受思想与情感支配的,是人的思想、情绪 、品格的外露。因而在记叙文中描写行动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心理描写是用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是反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能直接表现人物在想什么或想做什么,反映人物精神面貌。如九年级上册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段文字作者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一个思想麻木、自命清高、好吃懒做、迂腐不堪、自欺欺人、备受的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落魄知识分子形象,便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四、要用好细节描写

叙多描少是许多学生作文的通病,他们洋洋洒洒写了许多过程,文章却不生动也不具体。要克服这种毛病,就得学会细节描写。与其罗罗嗦嗦写全貌、写过程,还不如就某一点或者一个局部进行精雕细琢,以求生动具体。如同样是写“上课”,一个学生这样写:“铃声响了,同学们鱼贯而入走进教室,教室里安静极了,老师打开课本开始讲课。”而另一个同学则这样写:“教室里静悄悄的,静得连掉一根的声音都能听得见。老师打开课本开始讲述新课文。她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粉笔在黑板上吱吱咕咕地叫着,好像布谷鸟的叫声一样,好听极了。老师的声音很清脆,很柔美,生动地讲述,像一条清清的小溪流进我们的心田里。大家都听得入迷,连下课的钟声也忘记了。”很显然,后者优于前者,写得丰富细腻,生动具体。

第7篇:记叙文范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在阅读中,同学们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位与揣摩,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概念阐释】

分析记叙文的语言特点,也就是对文章的语言做出品评和解析,即“品味语言”。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真正内涵、感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理解和品味。

【阅读指导】

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仅要阅读文本,也要阅读生活,要从文本和生活的表象中提取必要的信息,然后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对文本作出深入的解读。关于记叙文语言特点的解析,往往定位于对重点词语和关键语句的考查,旨在考查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记叙性文章的语言,通常以“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为总体特色,同学们在阅读中要做到:1.在这一总体特色中发现各自文章的不同个性,体会其语言的独特意蕴。2.品味评析文章的语言,要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为基础,做到客观分析和细部分析相结合,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相结合,切不可就语言谈语言,也就是,一定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进行品味评析。

对记叙文语言特点的考查,一般是针对文中的重要语句和重点词语的评析品味:词语是指那些使文章表达精辟准确、为文章增色的关键性词语;语句是指:1.文章或段落的中心句;2.总领下文和总括上文的句子;3.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抒情、描写的句子;4.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的句子;5.明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的句子;6.在修辞、句式上有特色,表达效果较好的语句,等等。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主要考查文章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是精辟准确,把事物描写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的作用是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但要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申意和双关意。

2.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1)对具体句子的品味评析。做此题时,要先抓中心词、关键词,找有关议论先抒情、描写的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一般作用有: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一般的作用有: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3.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回答此题时,要做到:(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如比喻、比拟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神奇,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表达了)+事物+特征(感情),使读者对文中所表达的事物印象深刻。排比的作用是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染力强,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通感的作用是突破了语言的局限性,丰富了审美情趣,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艺术性。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了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句,因为它……

4.仿照文中某个句子再写1~2个句子。策略:(1)分

析文段中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彩;(2)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进行仿写,力求形神兼备。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嫩绿的童年

王 晓

日子过得真快啊!雨水、惊蛰,转眼就到清明了。印象里,清明前后,我们才能感觉到暖融融的春意。小塘和小溪里面的水,起先也是呆板板的。有那么一天,一袭风不知轻轻地吹响了谁的叶笛,水面上便有了丝丝绸缎般的皱纹,渐渐的有了生气。一群水鸭用它们木木的嘴,偷偷探出了水的温度,欣喜若狂地欢呼着:嘎――嘎――嘎!柳枝上冒出了许多“鱼籽”,芽儿一日日丰满,一瓣瓣展开。那种嫩绿,湖水般清亮,风一起,如烟如雾,拂在脸上,清凉里带着涩涩的香。正是这热烈的春意和熟悉的味道,让我非常想念我的故乡,恨不得即时飞到她的身旁。

地处里下河的故乡,湿地多,性阴喜水的柳树也多。童年的记忆没有芭比娃娃,没有电玩,没有游乐场。有的多是各种柳枝编成的饰品,装点我嫩绿的童年。

春风将身上的棉袄棉裤A(刮、掀、吹、扯)跑了,我们就轻盈得能飞了。噌、噌、噌爬上老柳树,左一枝,右一枝,三下两下,一把长长的柳枝抓在手里了。先编一只花环,插上几枝开得正好的野桃花,这就是心目中公主的王冠了。再拣一条长而细的柳条,从断裂根处往下B(削、划、剥、切)开一点皮,把白白的柳骨咬在嘴里,两只手使劲把皮从根往梢抹,快到梢时就C(抹、抽、捋、揪)成了一朵流翠灵动的花,把白生生的柳骨绕两圈,做个手镯正好。王冠有了,镯子有了,女儿家的还要什么呢?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不仅仅是柳,野桃花的肆意你也想象不出来。河坎上、沟渠边,或是农家的猪圈、鸡舍旁,蓦地伸出一枝,那花苞水灵灵的,饱蘸春情,一不留神“啪”的一声就泄出春的消息。还有雪白的梨花、浅粉的杏花。春天的乡村是四季里最浓墨重彩的。再僻静的地方也春意荡漾,所谓春宽梦窄,就是这样吧?

天上,厚重的锅云四下散走,只留下一片洁净透明、蓝莹莹的底布,天地之间立时开阔了许多。心因为春意而蠢蠢欲动,人的脸也生动许多。

母亲会特意为春天、为子女忙上一回,做一次“树芽菜”。香椿芽、杜仲芽、柳枝芽都采一些,浸泡水焯,油盐调味,我们“吃春”,母亲祈福,吃过树芽菜,她的孩子会一年到头不生疮。

沉醉在这样的春意里,犹如被母亲拥在怀里,满满一抱,都是安慰啊。

(选自《扬子晚报》2008年4月21日)

1.文中画线语句,让我们想到苏轼的一句诗,请写出诗句及出处并尝试解析诗句所蕴涵的道理。

2.联系上下文,试着为文中第三段A、B、C三处各选一个恰当的动词。

3.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至少举出两例)

4.本文第一段中“清凉里带着涩涩的香”一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就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请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用通感的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

第8篇:记叙文范文

概念不同: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时间, 人物,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是记叙文的六要素。通过叙述一些客观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总结出作者的观点;

散文: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作者写的主观句子和一些客观事物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文体不同: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

第9篇:记叙文范文

一、朗读

《语文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中 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培养语感,初步领悟内容,体验情感。例如:在《春》的朗读中,我们初步感受到文章的画面和情感: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赞春。

二、略读

“略读”是指粗知文本大意,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一)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了解作家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助于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常见方法有:

(1) 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主要内容。

(3) 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 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5) 问题回答法。这种方法就是自己设计几个问题,循着问题总结全文内容。例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6) 简洁概括法。人+事+结果。

(三)明白记叙顺序。初中学生只要求掌握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四)理出记叙的线索。叙述线索有多种, 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某人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一些文章还有多条线索。比如鲁迅作品《藤野先生》,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

三、精读

在略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文章,教师就应该给出适当的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一)分析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一是通过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本义;二是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品读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深刻含义;三是弄清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寓意,体会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及作品人物和作者的感情。四是弄清词语所用的表现手法,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一句中的“聪明”就是褒义贬用,表现作者深深的自责之情。

(二)分析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1. 理解语句深层含义,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2.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意思。

3.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抓住修辞手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

4.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5. 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

6. 理解关键句子的作用,要了解句子在文种不同位置的常见作用。

如果句子在开头, 句子一般的作用是: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伏笔;如果是在文章中间,一般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如果是在末尾,一般的作用是:总结上文、照应前文。

(三)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文末最后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抒发了对阿长的敬意、感激和怀念之情 ,感情真挚深沉。

(四)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①过渡。过渡能起穿针引线,组织成篇的作用。②照应。阅读时要做到四看:一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二看开头与结尾照应,三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 ③抑扬 。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④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表现手法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四、品读

(一)品人物形象美。例如《云南的歌会》中有这样的描写:“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双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这一段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写出了云南人民这一种纯朴美。

(二)品语言美。我们带领学生通过朗读文章享受语言的流畅美,韵律美,质朴美,华丽美,幽默诙谐美,辛辣讽刺美,修辞美等等。如《云南的歌会》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拟人、衬托、自然环境的描写使文章中的人与物充满了一种淳朴本色的美,语言生动活泼,很是吸引人。

(三)品情节美。文章的情节或平铺直白,或曲折跌宕扣人心弦,总能引人入胜。如《社戏》的情节: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五、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