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运筹学方法论范文

运筹学方法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筹学方法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运筹学方法论

第1篇:运筹学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运筹学 软件 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60-03

运筹学作为一门以决策支持为目标,以定性分析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为决策者选择最优或较优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的交叉学科,其理论与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人事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受到了国际范围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我国在1998年将运筹学确定为经济、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越来越多的专业开设了运筹学课程。但由于运筹学课程特点、教学方法的不足以及经管类学生的特征,运筹学教学效果不理想,运筹学教学有待改善。笔者以自身的教学体会,发现利用运筹学软件辅助运筹学教学,可以改善运筹学教学。

一、经管类运筹学课程特点及教学中的问题

(一)经管类运筹学课程的特点

依据运筹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以及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可以看出经管类运筹学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应用性。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对的是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运筹学本身也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引发出来并上升为一门学科体系。因此,经济管理类运筹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背景。经管类专业学生在今后的现实中,会面对生产计划、运输问题、库存管理、决策方法、设备更新、项目评价与选择等问题,掌握这些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是非常必要。

2.理论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筹学来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和体系结构以及完善的科学方法,如数学规划、图与网络,存储论、排队论、对策论、决策论、可靠性理论等。经济管理类运筹学课程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介绍了基本的理论体系,这些基本理论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

3.综合性。现代管理强调定量分析,运筹学正是为管理提供定量分析的依据。运筹学综合应用数学、系统科学、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等学科的方法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运筹学的综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解决问题方法的综合性,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系统全面考虑问题的各个因素,寻求合理的数学模型,采用恰当的计算技术非常关键;二是研究内容与理论体系的综合性,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普遍存在资源限制下的优化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丰富了运筹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新的运筹方法。经济管理类运筹学课程从实际问题出发,介绍了运筹学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二)运筹学教学中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经管类运筹学偏重于理论与解题技巧的讲授,忽视或者轻视实践环节。部分教师热衷于公理、定理的证明与演绎,迷恋于数学方法的精巧,注重运筹学的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投入的课时较少,导致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脱节,使学生对理论理解不深入,只能生硬地套用公式应考与作业,不能灵活地应用运筹学方法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传统的运筹学教学采用的手段是板书,以理论推导为主,教学信息少,课堂效率低。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兴起,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学信息量大,速度较快,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满堂灌,缺乏启发、提问、交流、实践等互动式教学,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课堂讲授内容,更不用说灵活应用相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经管类运筹学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传统的经管类运筹学教材以讲述理论为主,注重阐述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与概率论为基础,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却与该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地区教育质量的差异,导致学生基础差距较大;其次,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基础差距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讲解运筹学理论为主的授课方式明显脱离了实际。同时,运筹学计算量大且繁琐,运筹学方法体系多,采用理论讲解的教学方式会使相当多的学生对运筹学产生恐惧心理,面对这些形形的符号与抽象的数学公式,自然感到运筹学的学习索然无味,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4.考核方法单一,有失公平性。目前运筹学考核方法单一,大部分是以闭卷考试的方法判定优劣,考核的内容是一些理论公式及简单的应用,缺乏实践环节与实际能力的判定,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扼杀创造性,有失公平性。

二、运筹学软件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经管类运筹学教学存在许多不足,导致运筹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在运筹学教学中引入软件教学,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达到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运筹学软件教学,是经管类学科发展的要求

定量化分析是当今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主要方法,量化分析离不开信息技术与计算方法,掌握并能应用一种软件解决现实问题已经成为经管类学生的一项基本要求。在运筹学教学中,加强软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软件处理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适应了经管类学科发展的要求。

(二)加强软件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运筹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计算量大且繁琐,经管类学生对这些理论性强、计算繁复的数学演绎有一种天生的厌恶心理,不愿意自学与课后复习。软件教学注重基本理论与实际背景,舍弃了繁杂的数学演绎,加强了直观性,可以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软件教学暗合了当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喜好,通过课堂演示与课后练习,使学生在享受计算机技术带来的愉悦中,认识到运筹学的学习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同时,也体会到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巨大潜力,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软件教学,可以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果

在运筹学教学中,注重软件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简化或省略一些复杂的理论推导,从而节省时间与精力,专注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克服以往运筹学教学中费力不讨好的窘境;软件教学可以化繁为简,有利于学生专注于基本理论的掌握,舍弃数学理论的演绎,有更多时间与精力进行实际能力的训练,提高学习效果;此外,软件教学可以改善教学互动,加强课后实践。

(四)加强软件教学,可以改变考核方式,提升公平性

学生的天赋与特长、爱好各有千秋,单纯的闭卷考试没有考虑这些差异,对部分学生有失公平。软件教学,可以提供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因为不需要复杂的数学演绎,只要了解问题的本质,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利用软件求解,可以通过学生演示,从而评判学生的运筹学学习状况;课后实验报告、课后具体案例报告等等都可以成为评判学生能力的依据,这就克服了片面性,从而提升了公平性。

三、运筹学软件教学应考虑的问题

要提高软件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效果,在软件教学方面,笔者认为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选择适合的运筹学软件

运筹学软件有几十种之多,每种软件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不足。比如常用的Excel、Lingo、Matlab、WinQSB等软件,Excel灵活性好,且可借助Excel的其他工具作进一步分析,但要求熟悉工作表函数;Lingo、Matlab具有运算速度快,精度高、灵活性好,适用于大规模规划问题求解,但要求会编写代码;WinQSB具有操作简便,能给出中间步骤和图形,但要求规范,灵活性差。所以,要依据专业与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运筹学教学软件。本着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依据经管类学生与经管类运筹学教学要求,笔者认为选择WinQSB较为恰当,这是因为该软件教学可以再现运筹学基本理论,可以通过寓理论教学于软件教学中,同时考虑经管类学生计算机软件知识以及数学知识的实际情况,认为牺牲一些灵活性,多考虑规范性,更有利于运筹学的教与学。

(二)软件教学要兼顾理论与应用

在运筹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传授理论知识还是运筹学教学中的主要环节,软件教学是运筹学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从一个极端――只注重理论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软件教学可以包打天下。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软件教学时间,设计软件教学的时机,做到软件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平衡。笔者针对不同的问题,设计不同的软件教学,比如对线性规划问题,首先提出问题,介绍软件求解方法,在软件演算过程中,归纳总结基本理论;而在图与网络问题时,首先介绍理论,然后再应用软件教学演示理论结果。对学生提问、交流时,既考虑理论部分,也对软件演示结果提问。

(三)加强课堂演示与课后练习

经管类运筹学课程出发点是培养实践能力,课堂实验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在课堂实验时,应讲清楚具体案例建模的运筹学思想、软件求解的过程、结果解释等,要求学生能演示其他类似案例,提供实验报告。除了实验课外,应在平时教学中,抽取部分教学时间,演示运筹学软件的作用。此外,由于运筹学课程知识量大,仅仅依赖课堂学习与实践,学生难以理解并吸收基本理论与方法;同时,运筹学软件的灵活应用也离不开不断的练习,因此,加强运筹学课后练习与实践,不仅可以消化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

四、结语

经管类运筹学对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难度极大的课程,既涉及深奥的数学理论、冗繁的演算过程,还与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紧密相连,许多学生对运筹学怀有恐惧心理,缺乏学习兴趣。在运筹学教学中,引进软件教学,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软件教学简化了理论推导,避免了冗繁的数学演算,使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直观明了,学生学习也不是那么枯燥无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运筹学的兴趣。运筹学软件教学,优化了考核方式,提升了公平性。此外,引入运筹学软件教学,使学生在运筹学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提高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经过近几年的软件教学实践,学生学习运筹学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改变了对运筹学的恐惧心理,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在软件教学中,应该注意一些基本的问题,如选择适合学生特点与课程要求的教学软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软件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平衡,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出发点,设计软件教学等。

总之,在运筹学教学中,引入软件教学,适应了时代与学科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软件教学不但是运筹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 胡运权.运筹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韦福雷,胡彩梅.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经管类运筹学教学体系研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

第2篇:运筹学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系统科学;系统经济学;学科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008-02

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和应用对象的一门科学。深入研究系统科学,不仅能广泛了解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而且其成果也为社会工作者从事科研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方法论支持。

人类社会已进入系统时代。系统经济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正呈方兴未艾之势。系统经济学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跨学科新研究。系统经济学的创建为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平台,是系统科学发展的重要创新。

一、系统科学的发展脉络

1.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该理论力图分析各种系统的一般方面、一致性和同型性,阐明或导出适用于一般化系统或其子系统的模型、原理和规律,包括机体系统理论、开放系统理论、动态系统理论。

2.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该理论利用局域平衡假设、连续介质力学描述、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分叉数学理论、涨落理论等研究耗散结构形成的特征与条件,指出结构、功能、涨落、开放系统、远离平衡之间的联系,并推广于生物、社会、经济等其他非物理系统。

3.哈肯的协同学

协同学原意是研究一般系统中子系统的协同过程,而实际研究的是由一种特殊的泛导方程――主方程(表示系统的几率分布随时间变化的方程)所能表征的系统的协同过程或自组织过程。

普利高津与哈肯的理论较之贝塔朗菲更具数理化,同时导出许多凭直观思辨无法得到且形式具体的新规律,这对一门新学科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4.埃根的超循理论

该理论研究生物大分子的自组织机理,重点探索由非生命分子到生命个体进化中超循环的作用。埃根的工作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可看作分子生物学与分子生物物理学领域中的进化论,是一种特化的系统理论。

5.米勒的一般生命系统理论

该理论研究一切实存的具体系统的异同性,由小到大包括八个层次:细胞、器官、生物体、群体、组织、社区、社会、超国家系统。除了处理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流通与输出外,其共性还体现在具备多功能的子系统:复制器、排放器、驱动器、支持器、输入转换器、内部转换器、输出转换器、定时器等。

6.槌田敦的资源物理学

该理论研究物流与能流,认为流的基础是扩散能力,熵是物与能扩散程度的指标,后又将流与熵定性类比引申于非物理系统。

7.运筹学

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运筹学是系统工程的重要数理基础,通常包括规划论、对策论、排队论、搜索论、库存论、决策论等。作为系统科学的分支,运筹学比其他分支在数学理论与数理技术方面有更多发展,其具体成果之丰富堪称楷模。

8.非线性分析

该理论侧重研究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叉、突变、浑沌等,其数理成果同运筹学一样极有成效和价值,通常是许多系统科学分支(例如耗散结构理论与协同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9.经济学领域中的系统科学

(1)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

该方法将一地区、一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作为一个输入、输出的网络系统,并探索和解释系统的结构和运行,从而为经济系统计划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投入系数,即各部门每单位产出所需由其他部门投入的产品数量,可建立线性方程组并通过矩阵代数求逆,计算最终需求变动对各部门生产的影响。

(2)兰格的经济控制论

兰格将控制论用于经济学形成经济控制论。该理论发现马克思再生产公式、凯恩斯乘数与里昂惕夫矩阵在数学形式上的共性,并强调经济管理科学水平的意义。其具体研究很多,涉及可控性、可观性、稳定性、最优控制、微分博弈等。

10.社会学领域中的系统科学

巴克莱从社会学角度阐述了系统、边界、输入、输出、反馈等概念,并强调这些概念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时发展了一种有宏微多层次的适应性系统模型,认为系统的各层次互动影响系统内的其他层次,一个由互动组元组成的系统与内外部环境进行交易,从而导致外部环境中的信息以某种方式进入该系统。

邦格的系统主义论述了对社会本质认识的三种基本观点:个体主义、整体主义与系统主义,并认为系统主义抛弃了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

二、系统经济学是系统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系统经济学(昝廷全,1995)是在系统时代背景的感召下应运而生的新的经济学分支,严格来说属于经济学与系统科学、数理科学、生态环境科学等的交叉科学研究。系统经济学的创建为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平台,是系统科学发展的重要创新。

系统经济学利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中国古典哲理的精华研究经济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规律,除了具有许多交叉学科共有的综合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之外,还具有前沿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可检验性等应用学科独有的特征,是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于一体的一门创新学科。

1.系统经济学与系统科学的关系

系统经济学在理论上涉及哲学、数理与技理等层次,是多学科交织而成的一个广义交互网,它也与许多学科或专题有区块性非网络性的交缘,特别是与系统科学的某些专题交缘,这部分自然是系统科学中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

从方法学看,一般认为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包括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历史方法,而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相关性、综合性、目的性、层次性、历史性等。反观系统经济学,这些方法与原则都可从广义系统模型的内外广义系统性或软件硬兼设性以及其他泛系原理派生出来。因此,系统经济学是系统科学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此外,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一般生命系统理论、资源物理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不同类型的集散关系、扩散过程(扩散方程)、主方程、泛化的熵等,它们都不外乎描述集关系或其泛导关系。运筹学则不外是显生的特化数理技术性研究,投入产出法则是一种技术化的运用泛权场网表征因果关系的泛导法应用,而兰格的经济控制论则是泛导法对经济系统的一种准转化、准模拟过程。从这些角度看,系统经济学做了一些有益的补充、推广与探索。

2.系统经济学是系统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1)前沿性――立足科学前沿

系统经济学紧扣科学前沿,挑战未知领域,并促进知识和高技术的综合集成。近20年来,系统经济学探讨了一系列科学前沿问题: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层次、系统经济学的哲理框架、数学模型和应用举例、产业经济系统研究、制度的拓扑模型、资源位理论、特征尺度理论等,其中相当一部分工作是国内和国际相关学术领域中的全新探索和思考。

系统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体现了整体性、新思维方式,显示了科学的发展脉络。研究主题的选择,优先考虑到影响面广、带动性大、极富挑战性的方向和前沿领域,并以国家的战略目标为取向,同时关注到学术疑难问题。因此,系统经济学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前沿性。

(2)前瞻性――面向科学未来

系统经济学展望未来、预测未来,并促进对未来的把握和创造,创新是唯一性的。创新取决于正确确定研究的新方向,提出研究的科学问题。系统经济学不断突破最新科学进展,揭示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展望与预测未来发展的走向和变化,探寻未来发展的机遇,促使及时不断的调整研究方向,开拓新方向、新领域,研究新问题。

客观世界是一个开放系统并在不断进行演化。客观世界既有法则也有偶然,既有决定性也有随机性,既有秩序也有混沌,而且它们相互影响。系统经济学当中关于复杂性和开放复杂经济系统的研究体现了系统科学新的研究方向,反映了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

(3)交叉性、综合性和整体性――促进学科整合和整体性研究

当代科学的突出特点是学科统一化进程的加速。几百年来形成的越分越细的学科划分和单个学科孤立、分割的研究已经难以适应当代和未来科学本身的发展,难以适应新的技术革命以及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国际化趋势,难以适应日益困扰人类的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以及不断加剧的人类与自然的不协调性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学科交叉极富创造性,也是整体性认识和实现学科整合、一体化的必然过程。

系统经济学遵循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原则,并以复杂性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断发展着。正如预想的那样,系统经济学的成长受到学术领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跨学科研讨体系并没有因学科障碍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受到影响。我们深信,系统经济学将进一步打破严格的学科界线,促进学科整合和整体性研究,激励不同领域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多学科的互动和融合必定会产生绚丽多彩的新的科学思想火花。

参考文献:

第3篇:运筹学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系统工程 企业战略分析

0 引言 

2002年,根据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战略管理咨询中心的调查结果,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并不认为在我国企业中实行的战略管理活动是有成效的,因为对“您觉得战略管理很有用吗”这一问题作出肯定回答的被访者人数不足总数的50%,另有34%的被访者认为已经实施的战略管理效果一般,6%的被访者还认为效果不好甚至极差[1]。这一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的不足。造成这种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比较权威的、能够被广为接受的理论、方法基本都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2],在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各方面前提条件上的差异导致了这些在西方企业的实践中早已得到证明的理论、方法进入我国之后难免会“水土不服”。因此,有必要继续探索和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再到近日备受瞩目的“嫦娥二号”,中国航天事业用半个多世纪的繁荣发展不断的向我们证明了系统工程理论、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系统工程这一成功的、植根于我国社会现实的理论、方法正可以被用来指导和丰富我国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尤其对于企业战略的分析来说,更具有指导意义。 

1 关于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在钱学森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属于系统科学的应用技术,其技术科学层次包含运筹学、控制论和信息论,其基础理论为系统学[3]。 

现代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20世纪40年代,随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的“北极星”导弹核潜艇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得到了各领域的广泛重视。随后,美国、欧洲航天局等国家或组织在系统工程方法论及具体方法的研究、系统工程标准规范及手册指南的编制等方面又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为系统工程技术的深入发展及其系统工程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4]。 

在我国,系统工程研究的起步也并不晚。早在1978年,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就在《文汇报》发表了名为《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的文章,提出利用系统思想把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统一起来的简介,这标志着我国系统工程思想的应用和推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5]。目前,在我国,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已经被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社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重大航天项目中的应用。 

由于系统工程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很多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很多组织和学者都根据自身的需要给出了系统工程的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国际系统工程协会(INCOSE)(2006)认为,系统工程是成功建设系统的一种跨学科的方法和工具[6]。 

美国联邦航空委员会(FAA)(2006)认为,系统工程是一门关注整个系统设计和应用的学科,它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考虑系统的所有方面和所有变量,并将系统的社会方面同技术方面相联系[7]。 

钱学森认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 

于景元、周晓纪(2004)认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技术,它从系统整体出发,根据总体目标的需要,以系统方法为核心并综合运用有关科学理论方法,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系统结构、环境与功能分析与综合,包括系统建模、仿真、分析、优化、运行与评估,以求得最好的或满意的系统方案并付诸实施[8]。 

尽管系统工程的定义有很多种,但都认同系统工程是从整体的角度解决系统问题的跨学科的方法和工具。 

2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第4篇:运筹学方法论范文

一直在思索:什么才是品牌?在中国如何做品牌?

这是一个非常难于回答的命题,很难用教科书或者专家论断来总结和归位。

个人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立足中国市场的特点。中国市场是一个庞大的矩阵市场。它是多元化,分层交错,需求复杂,人口基数大,分众市场和聚众市场交织。对于置身这个市场的企业来说,选择性非常丰富,实现企业价值的路径非常多,用运筹学的概念来讲,它不是一个规律性的线性分布,是一个巨大的矩阵分布。要在这个矩阵市场里面找到最优,不光是要看到矩阵里的因子,还必须首先要明确约束条件,也就是企业所具备的资源要素。否则盲目鼓吹品牌建设是没有意义的。

经常听到不同的老板讲自己的战略构思,经营实践得失,力图从中去找到共性的规律。在众多市场研究专家,品牌专家的研究文章中去搜寻问题的答案。然而,尽管找到一些共性,但最终在自己面对的时候都觉得难以借鉴。因为,自己的环境条件要素有很大的不同。

品牌,在中国应该是一个高度浓缩的概念和术语。很多时候,它代表了企业经营的所有目标和结果。这与西方教科书讲的不是一样,因为中国文化比较笼统,汉语的涵盖力超强。从广义上讲,任何企业行为都在做企业自己的品牌,也就是自己的商业名声。从这个角度看,品牌是普遍化的,也就是说,做品牌本身已经不是一个命题。它是企业经营行为的自然需求和运行结果。所以,那些说“我不做品牌”的人其实也在做品牌。品牌与非品牌,没有清晰严格的界限。

但现实商业中,一些人硬要说自己在做品牌,其意义在于建立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区隔,以提高自己位置,俯身打击对手。建立区隔的方式很多,诸如广告、终端形象物料、软性宣传等等。这些都是制造抽屉的手段。而我们也逐渐习惯这样的推广方式。我们片面地用形式化的手段措施来定义品牌的含义,忽略了其本身的根本的内在的含义。

另外一种认识就是认为企业投入资源去影响消费者就是在做品牌,消费者能知道其名字,得到其认可就是一个品牌。其实,品牌应该不仅仅存在于最终消费环节,同样存在于整个供应链,分销环节,不仅存在于企业外部关联者,也存在企业内部工作者。放大品牌这个概念,将有助我们清醒地看到建立企业声誉和口碑的重要性,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注意打造自己的品牌。品牌是在企业内各个环节形成并流通的,就象血液一样全身流淌,其关联性和运行惯性,将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将品牌概念局限于消费者认知的理论和做法,人为地割裂了企业经营要素流动的一体性,必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难于系统地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

第5篇:运筹学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中国公共政策学;历程;原因;成就;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1-0098-02

1 我国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回顾过去30年来我国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与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引进到开创、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发展过程。深入研究这一过程,大体上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孕育开创阶段。政策研究在我国由来已久。但是,把政策及其运行规律作为一门科学来专门研究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后的事。那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敞开了国门,在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方法的同时,一些新兴的学科也开始相继传入我国,公共政策学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的快速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日益明确,我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经过充分酝酿,1992年10月,作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策科学研究分会的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成立,来自中央11个部门和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70余人参加了在山东曲阜召开的成立大会,大会决定以“联络、组织、交流、倡导”为活动方式,积极推动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工作。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共政策学

中国公共政策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并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而不断发展、成熟,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选择。“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是的一句名言,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公共政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当党和国家的政策正确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蒸蒸日上,反之就将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第二,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的需要。众所周知,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既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它要指导执政党或国家的各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的实践活动,它以实践定向,以发现和解决社会的政策问题为宗旨,为实践服务”。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公共政策学创始人拉斯韦尔指出,该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公共政策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归根结底,它须以民主的政治体制为前提。”中国公共政策学的兴起是党的以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结果,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产物。

第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结果。通常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的出现,“为政策科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国外一系列新兴学科、新的研究方法,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运筹学、统计学、决策科学、领导科学、战略研究、未来研究等被陆续介绍到我国,从而使得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迅速崛起,运筹学、统计学、决策科学等新兴学科不断涌现。

3 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取得的成就

在理论工作者、政策决策者以及政策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公共政策学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生机勃勃的新兴学科。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至少取得了如下几项成就:

第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理论成果不断涌现。根据研究的重点,我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大致沿着这一思想轨迹不断深化。首先是介绍、引进西方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成果;其次是随着公共政策学传入我国,开始从政策学的角度研究的政策理论,认真而深刻地总结我们党和政府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

第二,学科建设初具规模,研究队伍不断扩大。一门学科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学工作的开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有少数党校在干部培训中开设了部分公共政策学的课程。90年代以后,我国公共政策学的教育培训迅速发展,公共政策学的相关课程已在高等院校、党校系统和行政学院系统的教学中逐步扎根,成为大学生、研究生和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门新兴课程。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研究公共政策的三支队伍。第一是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人员,他们主要从事公共政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第二是行政型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人员,他们主要从事现实政策问题的研究。

第三,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术气氛十分活跃。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严肃的学术团体的建立是学科交流的重要依托。目前,全国性的公共政策学学术团体有两个,即1992年成立的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1994年成立的中国政策科学学会。在这之后,还成立了一些全国性的部门政策研究的学术团体,如1998年成立的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另外,一些省、直辖市、自治区也成立了综合性的政策科学研究会或部门性的政策研究会,如黑龙江省政策科学学会、广东省政策科学研究会等。

4 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6篇:运筹学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WKS”公路工程 质量管理

引言

我国公路事业是以政府主导为主要特征的,从立项、投资、建设到收费、管理、养护等工作主要由政府承担。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一直贯彻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因此,质量管理工作一直是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公路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在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进行管理的体制下,公路建设项目形成+封闭的系统。在运作过程中,其内部各利益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不协调、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失衡、以及系统运行过程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导致质量问题的发生。当下,需要以系统工程的理论为指导,深化对质量管理的认识,进而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实现对公路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

1 基于“WSR”的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系统分析

1.1 关于“WSR”方法论

1。1,]在”WSR',系统方法论中,”WSR'’是“物理(wuu)一事理(Shili)一人理oenll)方法论”的简称,它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物理”指涉及物质运动的机理,它既包括狭义的物理,还包括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等。通常要用,自然科学知识主要回答“物”是什么。“事理”指做事的道理,主要解决如何去安排所有的设备、材料、人员。通常用到运筹学与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来回答“怎样去做”。“人理”指做人的道理,通常要用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去回答“应当怎样做”和“最好怎么做”的问题。实际生活中处理任何“事”和“物”都离不开人去做,而判断这些事和物是否应用得当,也由人来完成,所以系统实践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人理”也表现在对物理与事理的影响。例如,尽管高速公路建设的初衷是发展经济、利于民生,但对于土地的占用和农民出行来讲,有时会受到反对,这就是“人理”的作用。--

1,1,2“物理”、“事理”和“人理”是系统实践中需要综合考察的 +方面。仅重视“物理”和‘事理“而忽视”人理“,做事难免机械,缺乏变通和沟通,没有感情和激情,也难以有战略性的创新,很可能达不到系统的整体目标;一味地强调”人理“而违背”物理“和”事理“,则同样会导致失败,如某些献礼工程、首长工程等事先不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仅凭领导或少数专家主观愿望而导致有些工程的失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l。2贯彻”WSR',的工程质量管理步骤

工程质量管理的五要素即:“人、机、料、法、环”,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在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中,质量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以及PDCA循环的思维和工作过程包涵这样的’步:①理解意图;②制定目标;③调查分析;④构造策略;⑤选择方案;⑥协调关系;⑦实现构想。

2公路工程质量控制的创新

2,1质量控制是一个经由对投入的资源和条件的质量控制(事前控制)进而对生产过程及各环节质量进行控制中控制),直到对所完成的工程产品的质量检验与控制(事后控制)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控制过程。应重视顶层质量管理设计,从关乎国计民生的规划、立项到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养护等各环节,抓住上层组织这个环节和人的关键因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创新项目管理系统控制。

2,2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的项目管理特点

2,2,1随着当今公路建设筹资、融资方式的多元化进程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合同意识、法制观念、规范化、程序化已成为项目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经济是理性经济,呼唤科学的项目组织形式。项目管理要形成以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为主的各种权利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制度,

2,2,2管理组织的知识化、信息化和虚拟化是管理组织演变的未来趋势,面向知识管理的决策者面临着根本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和工作流程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转化到建设一个有利于沟通的人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的管理模式上来。以知识创新和快速行动,对全新的建设环境作出反应。个人的创新能力是一种特殊资源,激励创新成为项目管理中最富挑战性的工作。

第7篇:运筹学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计量地理学;教学改革;多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25-02

一、引言

1953年,Schaefer发起寻找“法则”的地理运动,标志着计量地理革命的萌芽[1],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计量地理学的理论已日臻完善。因其综合应用地理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运筹学、统计学、3S技术等方法,对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并最终导出地理学理论[2-4]的特点,该课程已在地理学学科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中国地理类高等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计量地理学就被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列为我国综合性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但该课程在教材设置、教学应用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未能较好地提升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本文就笔者从事计量地理学教学中的体会,对地理计算背景下地理学本科计量地理学课程的一些教学改革进行浅析。

二、计量地理学教学现存问题

从教学来看,计量地理学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涉及理论、公式、模型较多,是难学难教的课程之一。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学、统计学、数学与计算机基础。任课老师既要注重学生对计量地理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培养学生应用计量地理学方法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1.教材重理论轻应用,难度偏大。目前,我国关于计量地理学的专著主要有:林炳耀《计量地理学概论》[5],张超等《计量地理学基础》[6]及配套的《计量地理学基础实习与计算程序》(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7]和《计量地理学》[8]、蔡运龙《地理学方法论》[9]等等。早期的教材由于当时计算机水平的限制,已经无法达到当前的计量地理教学目标。21世纪后出版的教材中普遍存在教材体系和内容偏重于理论的严谨性、偏重于培养理论人才的倾向,无法完全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教材大都先介绍理论、理论的推导,然后介绍理论的应用,且重点在理论的介绍与推导。由于理论推导对于地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过于繁琐,从而容易导致学生对计量地理学产生恐惧和厌烦,进而失去学习的信息和兴趣。

2.教学目标与学生知识背景不适应。计量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而地理学有的专业是文理兼收的,文理背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基础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文科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数学知识要少于理科学生,进入大学后要在一年半到两年时间内修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学科,其难度可想而知。

3.教、学方法单一。教:由于计量地理学公式多、理论强、内容庞杂,传统的计量地理学教学仍然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太过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公式的推导,而缺乏结合实际案例的应用环节,单一的授课方式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难以真正掌握理论知识,达到教学目标学以致用,教授效果欠佳。学:许多学生学习时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过于专注于埋头记笔记,而忽视了课程的数理逻辑性和应用性,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大多数本科学校虽然已经采取了课堂讲授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是一般都是先课堂讲授,理论讲授完毕后,再进行上机实验。在理论学习之后过一段时间再上机操作,学生可能已经淡忘部分理论知识,使得理论和上机操作脱节。在实践课程中,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每一个操作步骤,而无法清楚地知道每个操作步骤的具体含义,更无法对每个操作步骤的结果进行分析、检验和校正。

三、计量地理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1.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不同专业对计量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各不相同,有的专业重在理论分析和方法研究,有的专业重在建立、应用计量地理学模型,但本科院校对计量地理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择并没有按照不同专业、不同重点加以区分。因此教师应当在教授过程中,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增删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2.合理安排教学体系。根据计量地理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体系,确保学生已经具备学习计量地理学所需的先修知识,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等公共基础课,以及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地理信息系统类相关课程。

3.多任务驱动教学。首先,成立三人课题组,根据教学进度分阶段布置若干真实地理问题和实际任务,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情景中,启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其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大胆创新[10]。例如在讲授多目标规划方法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已知三块不同面积的耕地,计划种植三种不同农作物,如何制定种植计划,兼顾总产量和总产值双重目标呢?”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讨论如何确定总产量最大和总产值最大两个问题,然后通过线性加权方法或目标规划方法解决该问题。这样就对问题进行了解答。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围绕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展开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带着问题主动学习,积极讨论问题的解决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其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11]。让学生从模仿案例中积累经验、掌握知识,最后摆脱模仿,独立进行计量地理分析。教师可选取适当案例,让学生模仿案例所使用的规范步骤,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查阅文献,独立进行理论分析、模型构造、软件计算和论文撰写。最后,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在适当的时间安排适当内容的上机实验。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理论而不引导学生对理论进行实践,就会导致学生学习了计量地理学的方法,但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方法。通过上机实践,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提高其实际运用能力,进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结束语

计量地理学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探索、活化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也要乐于钻研,共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地理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提升也绝不能只是依赖这一门课程,在教授其他专业课程时,老师们也应当有意识地强化计量地理学在本研究领域的应用,让学生能够自觉地理解、应用计量地理学方法。

参考文献:

[1]Schaefer F K.Exceptionalism in geography:a methodological examination[J].American journal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53.

[2]刘妙龙,李乔,罗敏.地理计算-数量地球学的新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79-682.

[3]陈彦光.地理数学方法――从计量地理到地理计算[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1):113-119.

[4]王铮,隋文娟,姚梓璇.地理计算及其前沿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4):1-10.

[5]林炳耀.计量地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6]张超,杨秉赓.计量地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7]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8]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蔡运龙,叶超,陈彦光,阙维民.地理学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0]范晓男,戴明华,孙晓程.论PBL教学方法在经济类各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8).

第8篇:运筹学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创业绩效;物理;事理;人理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2-0078-03

1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创业实践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创业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中,新创企业的绩效的评价作为创业研究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基础重大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从理论上看,有利于促进创业绩效理论的发展,优秀的创业绩效理论能正确地指导实践,创业实践的深入反过来又能促进创业绩效理论的向前发展,二者相互促进,不断演化升级;从实践上看,首先,有利于社会及政府正确掌握国家及地区创业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状况,有利于提高相关创业扶持政策出台的针对性。其次,系统的创业绩效评价研究成果,有利于增加风险投资或金融机构的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率,优化投资组合,获得良好的投资效果。最后,对于创业主体来说,及时而全面的创业绩效评价方法,能够帮助其更好的把握创业机会,及时调整创业思路及创业战略,顺利达成创业目标。

2 创业绩效评价研究困境

2.1 创业绩效文献回顾

绩效最早用于投资项目管理,后来逐渐推广到其他领域。而创业绩效不是简单的创业与绩效的两个名词的加总,对于创业绩效的内涵可以借鉴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中的绩效理论中的定义,但这些定义都未反映创业的本质。在对一些文献进行整理后,我们可以将创业绩效理解为:新企业或新组织的创建过程;关于创业机会的识别、评价和利用的成果;在创业过程中实现各种价值的增值。

在创业研究中,专门研究创业绩效的文献较少,创业绩效常作为效标出现,研究各种自变量与绩效的关系,而对为什么采用所使用的指标说明不够,系统的研究创业绩效的文献更是少见。对创业绩效的衡量,研究者最关注的是用什么指标来衡量绩效,以及采用何种方式来进行衡量(Chandler、Hanks,1993)。所以创业绩效理论的探讨往往和测量结合在一起。

对文献整理后我们发现,创业研究中的创业绩效理论是借用了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中的绩效理论,很多绩效测量源于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虽然对组织绩效和绩效效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对深入研究创业绩效奠定了基础,以往的创业绩效研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仍然存在问题。创业绩效指标后面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很多研究中的多个创业绩效指标是从各个不同的研究中,不同的构思中收集而来,有的甚至是各种指标的堆砌,并没有一个反映创业自身特点的理论统一各个指标,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本研究努力的方向。

2.2 创业绩效评价研究困境剖析

创业绩效评价是指对新创企业整体效益、价值的评估。绩效的好坏直接涉及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一方面能够使资本流向更有价值的领域,得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可以让投资者获得分享新创企业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回报的机会。创业投资最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也和风险投资(VC)一样陷入困境,究其核心原因是创业绩效研究还不完善,没有合适的理论指导实践。从总体上来看,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新创企业的客观的数据难以获得。我国对上市公司采取了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但大多数的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在成立之初没有规范的信息披露。一方面即便是通过调研,会出现由于被采访者过分夸大或缩小对研究对象的评价而造成信息的失真,以致结论缺少说服力和可信性;另一方面,创业绩效研究研究涉及结构不清晰,评价效果指标难以量化准确测量,其本身也存在复杂性。这些都导致了现在的创业绩效研究无法深入向前。

二是缺乏系统的创业绩效评价理论体系。国内创业研究起步较晚,对创业绩效研究更是少有人涉及。目前对创业领域的基本概念界定不清,也未达成普遍的共识,这些都对创业绩效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也就难以提出普适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三是忽视了人在创业绩效评价研究里的作用。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也有一定的相似处,即都要对创业绩效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风险投资机构在做尽职调查里就考虑了创业者及创业团队对绩效的影响,大量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创业绩效研究领域里却忽视了这一关键因素,这是被学术界忽略的一点。

目前创业绩效评价研究还停留在分析单一因素(创业资源或创业者及创业团队或创业机会的识别等)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缺乏系统的整合思想,也就导致了创业绩效研究停滞不前,无法指导创业实践。

3 困境的突围

3.1 WSR方法论简介

“物理—事理—人理(WSR)”既是一种极具中国东方特色的系统方法论,也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工具,该方法是顾基发、朱志昌等研究人员系统整合后于1994年在英国HULL大学提出来的。它的理念核心在于它以东方哲学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到事实、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考虑到人在其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从三个层次来分析、研究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东方特色的软系统方法论。

在WSR系统方法论中,“物理”主要指涉及物质运动的机理,通常用自然科学知识回答“物”是什么,它强调的是真实性,研究的是客观实在;“事理”主要指做事的道理,解决的是如何安排这些物,通常运用运筹学与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来回答“怎样去做”,其追求的是效率;“人理”主要指做人的道理,通常用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回答“应怎样做”和“最好怎样做”的问题。实际生活中处理任何“事”和“物”都离不开人去做,而判断这些“事”和“物”是否应用得当,也得由人来完成,所以系统实践必须考虑人的因素。

3.2 引进WSR方法论的必要性

创业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跨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它需要吸收各学科的优势,作为创业研究里的核心内容——创业绩效评价研究也是如此。将WSR系统研究方法引入创业研究领域将会带来一次变革,引起人们对绩效评价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贯穿于研究中,以哲学观为指导,系统的认识被评价对象。

第9篇:运筹学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管理

1、前言

长期以来大都以文献资源为中心,实行封闭式管理。尽管这种管理方式在长期的实施中已在图书资料的藏、用、组织和保护上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科学方法及管理体系,但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浪潮已向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伴随着社会日益信息化和文献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促使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在手段上以信息管理为中心的趋势在本世纪已成为必然。

2、加快建立建全图书资料信息管理与实践的路径

2.1建立以系统管理为先导的方法体系现代科学方法论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在这三大方法论中,信息论、控制论是以系统论为基础并以其为转移的。因此,现代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在全面引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同时,应优先考虑系统论的管理方式,因为系统管理法是一种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使部分与整体辩证统一起来的方法。其核心是把整个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工作视为相对完整的系统,运用逻辑思维和概率论、运筹学、数理统计、图解法等有关数学工具,对系统实施管理和控制,以求系统取得最佳的性能指标[1]。若在此基础上借鉴更加新颖的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论的基本思想,更使整个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工作的面貌焕然一新,争取在新时期有个新进展,新突破。

2.2加快网络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在如今这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

网络技术发展到基于开放系统互联和客户机,服务器模型的分布处理阶段,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也随之进入了网络化发展阶段。因此不仅要进行图书馆室内局域网的建设,而且要逐步实现地区联网、全国联网和世界联网。现代通信技术已使世界各国图书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图书馆互相利用、相互依赖的程度和范围也更高、更广。因此,要加快各个图书馆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尽早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为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尽快缩小与先进国家在图书资料信息领域中的差距。

2.3加强数据库建设和对文献信息深度发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对文献信息深度发掘,但馆藏数据库建设,则必须依靠自己的人力,进行长期辛苦积累才能完成。因此图书馆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各类型馆藏文献数据库,逐步使馆藏资源数字化,增强馆藏文献的易检索性和可传递性。在开发馆藏信息资源、建立数据库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以保证信息资源的相互兼容和共享性。在目前网络化将普及的状态下,图书情报机构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信息资源也极其丰富,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又是全球用户参与制作主页,因而导致信息泛滥,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对文献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加工,向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是现代图书馆室的一大功能,也是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一条重要途径[2]。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文献信息深度发掘,满足各类读者求广、求深、求新的多样需求;对网上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如将一些免费资源转换成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使之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在丰富馆藏的同时,使网络环境趋于有序,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3、现代图书资料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

3.1扩大现代图书资料工作的服务面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对信息资源需求量的增长,传统的图书资料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株守阵地”,仅限于图书借阅,充当“看门人”角色的服务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下,现代图书资料工作必须拓宽服务领域,延长服务时间,扩大服务项目,提高书刊利用率,增加信息网络化管理,吸引广大读者汲取图书资料营养。

3.2密切图书馆与社会各界的协作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迫切要求各行各业必须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密切合作、互相依存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必然地不能孤立存在而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的相互联系。因此图书馆必须自觉地与社会开展全面的联系,实现图书资料职业活动的整体化。现代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工作也只有这一必由之路,主动将自身融入社会,才能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形势下为地方经济发展真正发挥作用,为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3]。

3.3紧扣社会经济前进的脉搏

只有通过现代图书资料工作在新的时代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才能寻找到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结合点,成为读者所喜爱并适应社会形势之所需。这既是现代图书资料工作更新观念、营造特色的基石,又是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高图书馆效益的关键。因此,作为一个图书馆的工作者必须随时对现实社会中经济生活的变化作出灵敏反应,并根据经济、技术与社会生活发展及中国加入WTO的实际趋向,在充分熟悉网上资源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掌握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分辨和筛选互联网的信息,为读者充当网络信息导航员,使读者如同利用馆藏一样方便地利用网上信息。并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为整个社会发展的良性运行提供优质服务。

3.4加快培养现代图书资料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世纪的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选择性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广泛,对图书馆提供有效信息的渴求比任何时代都更为强烈。这在客观上要求现代图书资料人员必须具有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现代读者的要求。而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不仅是其专业文化素质,还包含思想素质。因为思想素质是职业道德与传统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的结合,是现代图书资料工作者必备的素养。所以,作为现代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应把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其本职工作的必备条件。

4、结论

总而言之,做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就是为了更科学有效地管理图书资料,使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图书资料管理中的混乱,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查询和修改相关信息,更好地进行整理研究和提供利用。因此,科学有效地管理好图书资料,是摆在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管理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反之则功倍事半。

【参考文献】

[1]孙曙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探讨[J].档案管理,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