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范文

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

第1篇: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范文

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资本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资本配置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外部资本市场和内部资本市场。外部资本市场则是解决资金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分配问题,而内部资本市场是解决资金在企业内不同分部之间的分配问题。因此,内、外部资本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融资渠道的不同。在外部资本市场中,融资则是由股票或者债券市场上的外部投资者或者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而在内部资本市场中,融资是由企业自身提供的。按照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解释,单一经营企业缺乏内部资本市场调节,必须依靠外源融资。而多元化企业通过内部资本市场投融资,既可节约信息搜寻成本,又可降低投融资风险。目前的形势下,在多元化公司中,由于内部资本市场具有很多的内部化优势而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特别多的单一企业开始组建多元化企业集团,想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来解决企业自身的外部融资困难的问题。

二、内部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从理论上讲,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源于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交易成本理论。内部资本市场是在美国伴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多元化经营浪潮的兴起而出现的学术名词。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企业外部的投资者不清楚企业各项目的投资情况。因此,企业在外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融资必须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而相对于外部投资者,企业可以利用其信息优势及激励优势进行投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投资风险。

Alchian、WiUiamson、Myers和Majhlf等对内部资本市场进行了早期研究。Alchian(1969)认为,GE内部投资基金市场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但是内部的资金提供者比外部控制力有限的市场更容易获得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内部资本的配置相对于外部市场更有效率。Williamson(1970、1975)从外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角度研究了联合大企业,认为外部资本市场履行资金的流量调节和提供奖惩激励的两项基本职能均受到限制或存在缺陷,而联合大企事业将这两项功能都实现了内部化,从而促进内部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由内部组织对市场组织替代而存在的联合大企业,其CEO可以定期对各成员企业进行审计,并做出决定性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成员企业其进行奖励或者惩罚,同时也可以理性地依照预期收益,进行成员企业之间的现金流量配置,而不是取之于谁,就再用之于谁。因此,可以把联合大企业看成是一个微型资本市场。由此可以看出,“内部资本市场”是在美国近现代企业发展史上,伴随着企业组织创新带来的效率的提高,使企业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多元化投资和内部资本配置而产生的。

Dahlman(1979)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的摩擦,认为外部资本市场存在两方面主要问题:一是政府对利率水平、信用市场配置的限制;二是市场的低流动性,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外部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全导致了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的交易障碍和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而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减少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的摩擦,降低交易成本。

张维迎(1995)认为,从外部资本市场向内部资本市场的转变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变迁问题,在企业产权可以转让和交易之后,企业间的并购使得一些资源配置行为从市场转向企业内部,形成内部资本市场。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进一步拓展了上述思想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也逐渐成为研究企业内部资金配置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在东亚等新兴市场国家也正在逐步理解并接受这些理论,并将之运用到本国的经济发展中。

三、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区别与联系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内外部资本市场各有其优缺点。当外部资本市场不健全,出现信息不对称等情况时,内部资本市场就会作为一种融资渠道,弥补外部资本市场的不足;当内部资本市场的边际效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外部资本市场就会取而代之。因此,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替代的关系。

(一) 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的区别 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信息效率不同。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产生是为了规避外部市场过高的交易成本。由于外部资本市场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因而,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来实现外部市场的内部化,以缓解过高的外部交易成本。内部资本市场上的总部相对于外部投资者而更了解项目经理人的经营能力,也更了解项目的情况,而且可以随时进行内部审计,这些大大提高了总部get属部门或子公司的监督能力。因此,内部资本市场比外部资本市场更加具有信息效率优势。

其二,配置效率不同。外部资本市场主要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或者是银行信贷市场等金融中介进行资本配置,这些金融市场或金融中介是企业最主要的外源融资渠道。因此,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经济环境发展状况、文化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外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融资约束缓解。由于外部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使公司拥有好的投资机会,由于外部投资者不了解项目情况,可能放弃对公司投资。此时如果没有内部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公司将放弃这些投资机会,但是由于有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的资金调配,缓解了融资约束;二是胜者选拔机制。在内部资本市场的情况下,公司总部相比外部投资者更加具备信息优势,可以通过选拔竞争机制,将资金进行最有效的分配。

其三,最优规模不同。企业集团内部形成的资本市场具有降低交易成本、进行有效监督、优化资本配置、放松外部融资约束等方面的优势。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内部资本市场存在一个最优规模,而外部资本市场却没有。但内部资本市场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超过一定规模会降低企业集团整体的运作效率,随着其内部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超过一定规模会降低企业集团整体的运作效率。

(二) 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内外部资本市场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内、外资本市场协调有效对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内部资本和外部资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外部资本可以以权益资本的形式进入企业而形成企业的内部资本,内部资本也可以让渡其所代表的所有权的形式重新进入外部资本市场,二者的性质也会因此经常发生转换。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四、多元化与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

(一)多元化对内部资本市场的促进作用在内部资本市场中,

企业集团总部对企业的资产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能够进行更有效的监督、控制和激励,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缓解了的融资约束。同时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增加企业价值。在多元化企业集团中,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表现如下:提高了多元化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力;降低了融资成本;分散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二) 过度的多元化会降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自从8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多元化集团解体成为独立公司,集团化公司普遍存在折价现象。1995年,Berger和Ofek计算出多元化公司价值要低于相同投资组合的专业化公司价值。这一折价被认为是多元化公司内部资本市场失效,并没有将公司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

其一,内部资本市场导致投资过度。1986年,Jensen分析认为,管理者将利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而且多元化的大企业增加了管理者以自由现金流权运作便利,因而导致了更严重的过度投资问题。

其二,内部资本市场导致投资不足。2000年,Seharfstein和Stein分析得出,由于部门经理的寻租行为。这种不正常的行为通常发生在不具有发展前景的部门,通过部门经理的寻租活动,而使其继续保留下来并获得更多的融资,从而造成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的扭曲。

其三,内部资本市场引发问题和寻租行为。由于组织内部管理权威的存在,可能直接导致企业内部管理者实施寻租行为。邹薇和钱雪松(2005),对双层模型进行了拓展,通过引入企业融资成本将企业融资数量的决策内生化,分析了外部资本市场运作不完善对内部资本市场中部门经理寻租行为的影响,他们认为部门经理的寻租行为扭曲了内部资本配置,从而降低了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其四,降低内部管理者的激励效应。1996年,Bolton et a1分析认为,由于管理者没有能力保证事后不与公司内部部门就实际情况实施再谈判,集中融资带来的“软预算约束”问题只会弱化公司分部经理事前的激励效应。

五、结论与启示

第2篇: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范文

关键词:外部失衡;内部失衡;量化分解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007-02

全球的经济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外部平衡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由于国际分工的影响,我国成为一个工业品生产与出口大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了我国经济的外部失衡。我国外部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以及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已由2002年末的2864.1亿美元迅速增至2008年底19460.3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已成为令我国政府棘手的问题,它不仅使我国货币当局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货币政策独立性,而且造成较大的投资效率损失。

我国经济的内部平衡也存在明显的失衡状况。内部失衡具体表现为:储蓄率过高,消费不足;投资过热,投资效率低;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长期不足。

1 我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原因分析

1.1 外部因素之汇率对外部失衡的影响分析

在长期内,外部平衡仍然反映为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归根结底取决于本国和外国商品的相对竞争力。我国经济以外延式经济增长为主,即通过投入大量生产要素,来带动经济的增长。我国的产业结构以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这种产业结构使得我国资源消耗严重,以大量的自然资源换来经济的增长,却不适合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货币升值可以促进国内资源的节约。

以上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内外部平衡的长期调节理论基础上的,短期内,我国货币的升值对外部失衡的调整却不是非常明显。自从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约17%。但是我国的进出口差额却并没有减少,反而每年大量增加,外汇储备也以较快速度大量积累。所以说,在短期内,人民币的升值无法立即调整外部经济失衡。

尽管如此,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依然会在调整外部失衡上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缓解贸易顺差过大的矛盾,从而有利于我国经济更平稳和持续发展。

1.2 内部因素之消费、投资对外部失衡的影响分析

作为宏观经济学中的两个基础变量,消费和投资关系的研究在经济学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它们的协调发展对于一国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考虑资本流动的前提下,一国国际收支差额等于国民收入减去国内吸收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国内产出被国内需求全部吸收;国际收支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需的大小。中国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是由于国内的内需不足所造成的。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旺盛,会引起生产要素从消费部门流向投资品生产部门,消费之后的剩余产品便转化为存货或出口。虽然内需和外需并不是确定的正向或负向关系,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两者表现出来的关系会有所不同。在开放经济下,如果内需过低会导致外需的大量增加,内需不足会转化为外部需求。

以下采用协整模型研究对外贸易差额(XM)、投资(I)、消费(C)这三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1)数据处理。外部经济变量直接采取中国1990年至2007年的对外贸易差额,用XM表示,内部变量指标采用消费和投资指标,即用最终消费额(C)和资本形成额(I)来表示,所有数据均来自CCER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要研究对外贸易差额(XM)、投资(I)、消费(C)三个变量。处理数据:将C处理成实际消费额,即C1=C/CPI,然后将XM、I、C1分别取对数。

(2)平稳性检验。为了防止伪回归现象发生,采用ADF检验法对变量LNXM,LNI,LNC1的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对三个变量进行二阶差分变形后通过了平稳性检验,所以变量是二阶单整序列,可以作协整分析。

(3)协整检验。由于变量LNXM,LNI,LNC1都是二阶差分平稳序列,采取EG两步法做协整回归,检验进出口差额与消费和投资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首先用OLS法进行回归,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得出结果如下:

模型拟合优 度较高,且不存在异方差。若变量序列LNXM,LNI,LNC1存在协整关系,对E做单位根检验,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认为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表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关系所对应的长期方程为式(2)所示,此方程显示变量LNXM与LNI、LNC1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表示投资和消费对进出口差额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LNXM与LNI的回归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它示投资和消费都对贸易差额有显著的拉动作用,投资、消费每增长1%,进出口贸易差额将分别增长0.6711%和0.5972%,进口增长相对较快。

2 我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检验两个内需变量与贸易差额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以判断是我国内部失衡影响了外部失衡,还是外部失衡导致了内部失衡,或者两者同时存在。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LNC1和LNI是LNXM的Granger原因,而LNXM是LNI的Granger原因。这一结论意味着,我国的消费和投资拉动了贸易差额增长,而贸易差额的增长又带动了投资的加速增长。这一结论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的增加与出口贸易的飞速增长,与此同时伴随着消费不足与贸易依存度过高的问题。这个因果检验印证了之前的理论说明,即国内经济作为内因导致了外部经济的失衡。最终消费和投资以相当高的置信度接受了它们是贸易差额的原因这个假设,而且贸易顺差也是投资增加的原因,但是从上表看来,贸易顺差对消费的影响不大。

3 储蓄、投资对外部失衡的影响的量化分解

3.1 数据与变量

这一部分考察储蓄、投资这两个内部经济变量对进出口差额的影响。其中储蓄是按支出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最终消费的剩余部分,投资采取的是中国的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经常项目差额采用的是进出口差额指标,各项数据均来自于CCER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对我国1990-2007年的进出口差额(XM)及储蓄投资差额(SI)这两个时间序列进行了ADF单位根检验,XM和SI在经过两次差分后均为平稳。

3.2 协整检验

本部分同样采用EG两步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变量XM,SI都是二阶差分平稳序列,按EG两步法做如下的协整回归。用OLS法进行回归,建立如下回归:XMt=β0+β1SIt(4),对XM和SI进行协整回归得

XM=0.164SI-213.788(5)

t:(10.59228)(3.355025)

对E1做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E1是平稳的,这表明XM与SI存在协整关系。从方程(5)可知,XM随着SI的变化而正向变化,增加一单位的SI会使得XM增加0.164个单位。这个协整方程表明在中国由于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多余的储蓄转化为净出口,这才是导致贸易盈余的国内根本原因,是国内的储蓄投资关系失衡引起了外部的失衡。

3.3 Granger因果检验

结果显示,XM是SI的Granger原因,SI也是XM的Granger原因,我国国内储蓄投资差额与进出口差额之间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由以上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可知,储蓄大于投资是我国贸易大量顺差的内因,而且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差额也对储蓄投资差额造成了影响。4 结论和相关对策

我国经济的外部失衡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即外部因素对外部失衡的影响及内部因素对外部失衡的影响。

(1)汇率因素在长期内可以对经济失衡造成影响,并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来对经济失衡进行调节。在汇率政策上,我国应适当扩大汇率波动的幅度,通过本币持续小幅度升值,减少或消除过多的国际收支顺差。通过汇率的调节,来使我国达到经济的内部和外部的平衡。但是短期内变动汇率对经济失衡的影响不大。

(2)内部经济失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部失衡。一方面,我国消费和投资发展不平衡,投资相对过快增长而内需不足,只能依靠出口海外市场消化,出现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另一方面,我国的储蓄大于投资,使得国内消费不足,无法合理利用的资源也不得不转化为出口,也形成了贸易顺差,从而导致了外部失衡的出现。同样,外部失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内部失衡,长期的贸易顺差造成的财富效应不自觉地调整了国内的产业结构。

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实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经济政策,让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需要改善国内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状况;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消费预期,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和他们的消费倾向;提高农民的收入,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J•米德.国际经济政策理论(第一卷)[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0.

[2]蒙代尔.蒙代尔经济学文选(第三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4]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奥伯斯法尔德(Obstfled).国际经济学(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约翰•威廉森.开放经济和世界经济[M].上海:三联书店,1990.

[6]詹姆斯•米德.国际收支[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7]罗伯特•J•凯伯.国际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8]姜波克.开放经济下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搭配研究设想[M].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

第3篇: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范文

当前,企业投资资金筹集有两种方式: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具体分为三个渠道:企业内部保留利润、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受到金融市场不完善和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投资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影响,外部投资者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将会采取提高资金供给率,或者实行信贷搭配的方式将资金提供给企业,这样就会有部分企业被拒绝,从而使得企业投资产生融资约束。那么,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资平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呢?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企业投资成本增加,投资规模降低

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是成反比的,而筹资资本优势投资成本的核心,如果投资不足那么投资的效率就会下降。而在金融约束下,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要高于无融资约束的筹资成本。比如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如果投资不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只能根据投资成本进行一定数量的生产,而无法达到最优的投资规模。即使此时银行或者投资者愿意进行信贷配给,也是在企业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前提下,归根到底,受到投资资金的限制,还是无法满足最优投资资金,从而使得投资水平下降。

(二)投资结构优化受到影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产业结构的优化还是经济增长都离不开科技,也就是产业设备的更新,而在所有投资项目中,科研或者科技设备的投入都属于高风险项目,而且这样的项目对银行来说不具有放款的充分理由,尤其是技术开发投资,与基础设备可以做抵押物来比更不具有吸引力,这样势必会影响企业投资结构的优化。

(三)使企业倾向于多元化投资,股权投资比例上升

企业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相比,更具有信息和激励以及有效的将内部资源进行配置的作用,所以当企业受到外部资本融资约束的情况下就会倾向于内部的多元化投资,从而构建企业内部市场。目前,市场上出现企业并购的现象,其实早在发达国家,这样的企业大型并购活动就已经发生,这样实施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构建内部资本市场,缓解外部市场融资约束问题,进而助力与缓解投资不足的问题。

(四)依赖企业内部现金流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较高

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且受到融资约束,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更倾向于内部资金,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的净财富和投资之间的相关性会更加密切,而相应的投资和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也会因为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增强。此项研究在许多企业中已经得到印证,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企业。

二、当前对我国企业进行融资约束的原因

融资约束是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外部融资成本高,而企业的投资不得不依赖于成本较低的内部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发展。我国企业存在融资约束这与我国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一内部因素有关,也与我国特有的金融体系这一外部因素有关,以下就从引起金融约束的内外因素做以具体分析。

(一)传统金融体系机构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金融体系的作用非常重要,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能稳定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金融体系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传统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系统,受到制度的限制,企业的借贷行为存在阻碍。这就致使企业融资困难得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而企业由于规模、盈利等各方面的限制不能上市进行股权融资,主要的融资形式还是信贷融资,融资约束也就主要表现为信贷融资约束,例如:信贷信息不畅、金融压抑、低效率等。在这样的金融体系下,对企业的投资发展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

(二)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预算软约束对企业融资的约束

企业非常的依赖银行的贷款,那么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将对融资产生影响。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信贷,但是信贷商场上目前是需求大于供给,也就是说申请信贷的人当中,部分将得不到信用贷款的审批而无法获取贷款,也就得不到融资的满足。而信贷市场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想象,这样就会引起选择失误和道德风险。信贷市场竞争如此激烈,部分借款者,无论付出多高的贷款利息,都会被排斥在信贷市场之外,这就加剧了企业融资困难,甚至无法融资,这些企业就会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软预算约束是指国有企业一旦发生亏损或者面临破产时,政府就会启用紧急资金给予贷款或者财政补贴使之免于破产。于是就可能有部分信贷也可能会被一些不盈利的国有企业占有,这对于民营企业只能是优胜劣汰。

三、发展金融自助改善融资约束下企业投资水平

企业为实现市场价值的最大化,会不断的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新的融资结构和方式。金融自助就是企业所有者有效的避开传统融资方式:比如长期借款、长期合同承诺等,它是通过利用手边的有限资源,通过协商、贡献等新方式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新的方式,具有融资便利,门槛较低且无需抵押等优点,金融自助不仅能降低成本和风险,还能迅速弥补资金缺口,摆脱对外部的依赖,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内源融资渠道。

(一)现金流进行合理的配置,发展商业信用

在保证企业可持续稳定经营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减少财务短期支出以及信用卡延期等这样免费的商业信用手段来保证公司内部资金充裕。当然这需要企业做好客户管理工作,做好银行的信用要求,有较好的供货商或者信誉较好的客户做支撑。

(二)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形成联盟效应

从地理位置上进行聚集,减少办公成本或者同企业之间建立相互合作的战略联盟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还能互惠互利,甚至人力资源和一些日常性的资本支出都可以分担。

(三)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使其降低准入门槛

中小金融机构要与企业建立长期互动和监督发展的关系,在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拓宽了融资途径,减少信贷门槛约束。另外作为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投资担保和风险补偿部门,加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做到信息对称。让企业、银行和投资担保机构三者真正的互动起来。

(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诚实守信的观念

要树立企业良好形象,这就要求企业要定期且全面的披露公司财务信息,减少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更多投资者了解并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中来,便于以较低的成本、更快速的获取外源资本。对于企业要做到产权清晰,发展规范,创造更多符合贷款的硬件条件,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资质等级,最大程度的减少融资约束。

(五)企业集团化运作缓解融资约束

企业集团化运作,主要受到股权支付政策、股权结构、资产规模情况等影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信息不对称,金融中介不发达,法律保护不充分的情况,如果企业集团在资本配置方面加以优化就能补充市场经济融资体系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问题。

四、结语

第4篇: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范文

【关键词】 融资约束; 技术投资; 营运资本; 技术许可

中图分类号:F275;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6-0017-03

一、引言

技术的投资过程就是把技术投入到企业生产及流通的过程,它包括技术的生成与应用,创新理论学派将其称为技术创新。其中,技术生成由R&D完成;技术应用意指技术商业化。融资渠道是影响技术投资效率的关键因素。学术界关注技术投资,不仅因为它带来的知识溢出,而且因为它很难通过外部渠道筹集资金。融资约束是指受金融市场的影响,企业在获取内外部资金时成本有很大差异,外部成本相对较高,企业无力承担,导致外部融资受阻、企业投资过于依赖内部资金的财务状态,内外部资金成本差距越大,融资约束越明显。技术投资的特殊性使其受到的约束程度更为突出。近年企业技术投资存在不同程度的融资约束,导致投资支出比最优水平低约20%~30%。了解融资约束对技术投资的影响机理,对于缓解技术投资的融资压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1990年罗默提出内生增长模型以来,该问题引起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本文拟采取定性分析与文献评述的方法,围绕不同融资方式对技术投资的影响这一主题,系统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的经典文献,意在为缓解国内企业的技术投资活动提供有益参考。

二、技术投资融资难的原因

与一般投资相比,技术投资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投资风险大,成功概率较难估计;知识难以存储并且商业化周期较长,沉淀成本比例很高;50%以上的技术投资资金被用于支付高级研发人员工资,导致融资担保的可抵押价值非常低。以上特征使技术投资有较高的融资成本和调整成本。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保持内部资金的充足性,技术投资由此面临较多的财务限制。此外,技术成果易于复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基于维护核心技术优势的角度,企业更多地考虑如何保护商业机密,对于技术投资项目相关信息的披露较为谨慎,宁愿承担一定的融资压力,也不会轻易选择信息公开。如此,资金提供者与企业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不对称,资金风险加大,企业也很难获得外源融资,即使获得,成本也较高,而内源资金又无法满足技术投资需求,最后只能被迫放弃一些有未来前景的投资机会,融资约束由此产生。

三、融资约束的存在性证据

对于技术投资是否存在融资约束,各国学者基于不同背景作了大量研究,验证了两者之间显著影响关系的存在。较易技术创新的企业往往是那些能够获得外部融资的企业。Czarnitzki(2006)运用Tobit模型探讨了德国企业的技术投资行为,显示融资约束确实影响了技术投资,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对投资行为影响更大。Saviganc(2006)使用法国制造业企业的调研数据也证实了存在较高融资约束的企业具有较低的技术投资倾向,相比之下美国企业的融资约束影响更大。Silva(2011)使用葡萄牙企业的数据,将融资约束看作技术投资的内生影响因素,同时考虑其对技术投入与产出的影响,验证了融资约束的存在。中国企业的技术投资也存在融资约束,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低,尤其是高新企业,融资约束更为严重。顾群等(2011)通过构建高新企业融资约束指数得出相似结论。相比之下,赵伟(2012)的研究较为宽泛,同时分析了融资约束、出口等因素对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将国有和民营企业进行了对比,发现融资约束、出口对企业技术创新均具有显著影响。

四、融资约束对技术投资的影响机理

(一)外源融资

1.举债对技术投资的影响

若企业债务较大,技术投资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就高。主要是因为债务具有刚性特征,企业要承担还本付息压力,这对内部现金流的要求较高。考虑到企业价值主要来自于未来的增长机会,基于收益的不确定性与多变性以及固有的投资风险,债务合约结构并不是很适合技术投资。尤其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高风险性特征进一步导致财务困境的预期边际成本会随着杠杆水平而上升。因此,与其他企业相比,技术密集型企业通常具有较低的财务杠杆。抵押是解决债务融资难的有效工具,但技术资产本身较难定价评估,抵押客观上受到一定限制,缓解融资难的力度有限。此外,企业的信用等级对债务融资与技术投资也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企业的信用水平与融资额正相关,与融资成本与融资约束程度负相关。

2.外部股权对技术投资的影响

在不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外部股权应被给予更多考虑,尤其是风险较大的企业,不需要债务筹资,但可能需要股权筹资。在美国,缺乏内部资金的中小科技企业主要通过发达的股票市场进行筹资。美国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技术创新主要是股票市场推动的。相对债务来讲,股权融资有几个优点:无论对内部还是外部筹资而言,股东都分享收益;不需抵押要求;权益的增加也不会带来与财务困境有关的问题等。诸多优点使其成为重要的外部资金来源,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适用性。股权筹资在首次公开发行阶段很重要,而考虑到成本较高(约在10%~13%之间),上市之后很少有企业再大量使用,尤其是对那些公开上市的成熟企业,它们已有充足的现金流量,不需要依赖股票发行。可见,国外发达的股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国内企业技术投资同样存在对外部股权的依赖性,尤其是高新企业。

3.其他外源资金支持方式

鉴于融资约束的普遍性,除了以上提到的融资方式,还有一些政策性基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压力,如政府基金。具有代表性的政府基金计划是美国的SBIC和SBIR,德国、瑞士、英国等也存在类似的基金计划,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明显的支持作用,使得受资助企业更容易从市场上获取资金。但该政策实施效果不怎么理想,获资助的企业技术投资的增加幅度小于受政府资助的额度,而且产出成果增长也缓慢。可见,政府基金对缓解融资约束对技术投资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内源融资

当外部资金仅在溢价才能取得时,内部融资因子应当影响投资。企业的技术投资主要依靠内部资金,大量的文献对此提供了证据。对技术投资来讲,成本最小的内部资金是内部现金流量,一旦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现金流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

1.内部现金流量

Jensen(1986)曾提出抽走企业现金流以减少经理人成本的治理策略可能会阻碍企业的长期创新活动。Hall(1992)发现1973―1987年间美国制造企业的现金流与技术投资额正相关。基于对国内企业融资状况的调查,卢馨等(2013)选取2007―2009年沪深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分析发现高新企业面临融资约束时会不得已放弃一些财务可行的项目,以此说明技术投资的强度受到现金持有量的显著影响。若企业能维持较高的现金持有量,技术投资就有了资金保障,现金流起到一定的缓解融资约束的对冲效应。技术研发投资强度、支出水平与内部现金流呈正比。基于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技术投资大的企业有增加内部现金储备的倾向,这样更有助于适时把握投资机会。但现金持有量也并非越多越好,随着储备量的增加,现金流对技术投资的敏感度会降低,过度投资会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2.营运资本对技术投资的平滑作用

在利用内部融资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着两方面的难题:一是内部财务状况不稳定,容易受到外部冲击;二是创新活动有很高的调整成本,突然中断会使企业遭受很大损失。因此,一个利用现金流波动调节投资支出的企业可能会在现金持有较低时牺牲掉一些高边际价值的项目,而在高现金流量时采纳一些边际价值相对较低的项目。此时就需要一种工具能够平滑与现金流波动有关的投资。这主要反映在营运资本中,它能够涵盖更多的平滑要素。自Adam Smith以来,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营运资本是企业资本存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固定资本具有同等重要性。营运资本是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相对于其他投资,营运资本投资有较低的调整成本和较高的变现能力。在内部财务受到负面冲击的情况下,受融资约束的企业不会同比例地减少各种投资,而是依据调整成本的高低进行反向调整,即调整成本越高,减少的投资越少,最后保持各种投资的净收益在边际上相等。这样一来,在财务利润下降时企业通过减少营运资本投资或变现营运资本,将有限资金配置到调整成本高的技术投资活动上,使在遭受财务冲击时仍可持续进行技术投资。

3.技术许可对技术投资的调节作用

除了营运资本的平滑作用外,技术许可权亦可作为重要的融资方式。Kenan(2010)、Nalin(2006)提出解决融资约束的新办法,即利用知识产权融资(这里的知识产权主要是技术专利)。很多企业的技术产权已经被用来销售、许可、售后回租等以获取资金支持。对企业来讲,技术筹资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技术许可,尤其对于那些刚开始成立,面临融资困难的企业,许可权收入已成为其技术投资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这些困难企业与其他企业签订合同以换取预付款,提供资金支持的企业通常是一些孵化企业、供应商和分销商。就世界范围而言,企业从专利许可中获得的收入已经从1990年的15亿元上升到2000年的100亿元。Teece(1986)提供了几个有关石化、制造、计算机、电子行业的技术许可案例。近期的案例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化学工业,如高通公司在发展早期,现金流不足以支付工资,资金就是企业的生命线,为了获得最好的投资机会,20世纪80年代末期,高通在生产及销售CDMA产品的同时也将技术许可给其他企业,甚至许可给更加强大的设备制造商摩托罗拉。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研究得出,技术投资的内在特点决定了企业不适宜采用债务融资,更倾向于优先选择内部自由现金流、外部股权资金以及一些新的融资方式,如营运资金、技术许可等对技术投资的平滑。营运资金因其较低的调整成本以及强流动性对技术投资起到明显的平滑作用。这种融资方式在国外比较活跃,相比之下,国内企业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研究还有待深入。基于此,以后的研究工作应多关注这些新型的融资方式对企业技术投资的影响,尤其是技术许可权与技术投资的影响关系、营运资金的平滑效果等还需加强实证研究。

(二)建议

以上结论对国家鼓励企业技术投资有积极的政策含义。鉴于内部资金是企业技术投资的重要融资渠道,企业应成为缓解技术投资融资约束的主力,通过合理地安排内部资金,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有价值的资产,突破传统的生产与经营模式,积极拓展新的内部融资来源。首先要灵活运用营运资本的平滑作用。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营运资本无融资成本(或极低),非常灵活(必要时甚至可降至负值),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营运资本可作为内部自由现金流的很好补充。考虑到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营运资本的平滑作用还是有限的,企业还需多尝试使用一些新的融资途径。比如技术许可权的销售和许可、产学研合作研发、成立技术投资联盟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融资压力。

从宏观层面,考虑到金融市场尚不成熟,还未成为企业技术投资的强大后盾,国家也需制定一些鼓励企业技术投资的积极政策,进一步完善金融改革,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加灵活、宽松的融资环境。如完善证券发行与上市,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制定灵活多样的税制制度,对国家鼓励的技术创新行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减免等,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融资约束企业内部自由现金流的短缺,弥补技术投资的资金缺口。此外,为鼓励企业尝试使用技术许可权筹资缓解融资约束,国家尚需制定并完善一些有关技术产权保护、流转、交易等各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 Hall B. H. The Financing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 Oxford Review Economics Policy, 2002, 18(1):35-51.

[2] 卢馨,郑阳飞,李建明. 融资约束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3(5):51-96.

第5篇: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范文

Abstract: The paper extends Williamson(1991)conceptual framework to develop a new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to study the

impact IT on firm vertical boundaries. This framework anticipates that, firm who make IT investment will make the reduction of its internal coordination costs mainly; and as the developing of IT environment, firm external coordination costs will mainly reduce. Thus, firm's IT

investment and its IT environment have contrary influence on firm vertical boundaries.

关键词: 信息技术(IT);企业纵向边界;协调成本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Firm Vertical Boundaries;Coordination Cost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198-03

0 引言

IT通过为信息收集和处理,以及契约的谈判、监督和执行提供更好的手段,既降低了外部协调成本,也降低了内部协调成本[1-3]。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市场协调成本(外部协调成本)相对来说比内部协调成本高,因此,IT降低市场协调成本比降低内部协调成本多,进而减少了市场协调的劣势[1,4,5],导致企业纵向边界的变小。

但是,IT应用于内部系统和组织际信息系统是有区别的,这一点Shin(1997)也承认。IT应用于内部系统,则主要降低内部协调成本;IT应用于组织际协调系统,则主要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只不过,Shin认为,由于现在组织际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因此IT使用的增加将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幅度超过内部协调成本,所以IT投资的增加使得企业更多使用外包或者市场来协调经济活动,进而导致纵向一体化较少发生。

从上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看,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其一是IT对内部协调成本和外部协调成本都有影响,并且企业边界由内部协调成本和外部协调成本来决定的;其二是应用于企业内部的IT和企业外部(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组织际信息系统)的IT对协调成本(内部或外部)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本文把IT分为企业内部IT投资和企业外部IT环境,来分别考察它们对企业纵向边界的影响。

1 企业外部IT环境对企业纵向边界的影响

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交易成本的变化被假定影响了企业的纵向边界,通过纵向整合,一个单一的企业控制了价值链中各个活动的决策点,并以这种协调结构来取代市场机制。

企业的治理模式可以看作是交易维度的一个函数。Williamson(1991)认为这一函数的自变量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6]。从现有的关于企业纵向边界的文献来看,他们一般都把研究焦点放在这些维度的重要程度之上,并且资产专用性成为了最主要的决定因素[7]。

一种交易的制度安排对于企业纵向边界的分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在某种类型的交易环境中所发生的任何交易,都会影响最佳治理模式的选择,因此,交易治理也是关于交易环境的一个函数。Williamson(1991)给出了一个概念框架,Bender(2002)对其进行了扩展,用来研究环境变化的影响[6,8]。

企业外部IT环境的变化在模型用一个参数θ1的变化来表示。θ1的不同是由于企业运作的制度环境不同引起的。因此,一个交易的治理成本可以表示为:

C=f(k,θ1)

其中:k=资产专用性,θ1企业外部IT环境。

θ1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交易的制度设置,它影响了治理的比较成本。Williamson(1991)考察了四种类型的这种参数变化,即产权、合约、声誉影响和不确定性等四种变化,并假设交易环境,也就是θ1的值,因地区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本文延伸Williamson的这一分析范式,把企业外部IT环境的变化理解为参数θ1的变化。企业外部IT环境发展水平的提高不仅降低协调经济活动的固定成本,也降低了它的变动成本[9]。衡量企业外部IT环境水平的参数θ1,它变化增加了资产专用性的临界值,使得层级制治理在总治理成本方面(也就是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总和)相对于市场治理来说没有优势。我们可以把市场和层级制两者的固定成本的降低在图形上表示成一个向下倾斜的曲线。当然,这只降低了总治理成本,但并没有改变层级制优于以市场为基础的协调机制的资产专用性的临界值。然而,若追加考虑IT引起变动成本的降低,那么市场治理的交易部分就增加了。我们可以把这种变化表示为曲线斜率的变小。在这个治理模型中,企业外部IT环境参数θ1的影响可以用图表示①(见图1)。图1表明了,市场在治理k值较低的交易方面有比较优势,但表现出来的是随着k值的提高而交易成本急剧增加;相反,层级制在治理k值较高的交易方面有比较优势,但表现出来的是随着k值的提高而交易成本缓慢增加。在达到临界性的k值之后,市场机制的成本优势变成一种劣势。若把生产成本考虑在内,在最下面那个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市场治理交易的部分增加了。随着k值的增大,市场相对于层级制的成本优势减弱。对于k值较低的情况来说,市场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总和与层级制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总和的差是正的,但是,在达到临界资产专用性值k′之后变为负的。

现在,我们在模型中考察技术交易环境变化的影响。通过降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者曲线的斜率变小。这使得交易成本曲线的交点向右移动。结果,新的临界资产专用性的值k″向右移动。相对于层级制来讲,市场治理的交易部分增加了。“朝市场移动”是以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者都降低为基础的。

因此,本文预期,在企业外部IT环境支持的外部或市场协调机制高度有效的制度设置中,交易较少是层级制的。

基于以上的讨论,本文提出了第一个研究假设:

H1:在企业外部IT环境发展水平较高的条件下,企业的纵向边界一般较小;随着企业外部IT环境的发展,企业纵向边界变小。

2 企业内部IT投资对企业纵向边界的影响

与企业外部IT环境对企业纵向边界的影响相反,企业内部IT投资主要是降低组织的内部协调成本,因此将对组织边界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企业的内部协调成本包括成本和决策信息成本[2]。根据委托-理论,企业可以看成是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一组契约关系。由于委托和双方目标差异而产生的成本,就是成本,它具体表现为监控成本、保证成本和剩余损失[10]。监控成本是指委托人为了确保人如预期般工作而需要付出的成本,保证成本是人为了使委托人确信他如预期般工作而需要付出的成本,剩余损失则是指企业完全由委托人经营时的收益与交由人经营时的收益的差额。显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企业内部监控机制具有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节约了委托-过程中的监控成本和保证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相关过程的效率,使委托和双方更易于协调,也使剩余损失趋于下降。

决策信息成本是构成企业内部协调成本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包含信息处理成本和因信息质量低下引致的机会成本[2]。信息处理成本指的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因各种沟通需要而产生的成本,以及大量经营资料的记录和存储成本。至于信息质量低下引致的机会成本,指的是这样的情况:利用较低质量的信息去决策的企业往往不能取得较佳信息时的决策效果,由此产生了机会成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脑处理能力的提高和英特网应用的迅速普及,信息技术应用对提高企业信息处理效率、降低信息处理成本的作用也更加显著。由于网络环境下的企业面对范围广阔、内容丰富的信息空间,而且拥有日益强大的信息处理手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决策时信息质量低下的困扰,从而降低了相应的机会成本。

曾楚宏和林丹明(2004)也认为,企业(内部)应用信息技术后,有效地节约了内部生产成本(内部协调成本)和市场协调成本(外部协调成本),造成其边界变动有缩小的趋势。当企业所节约的内部生产成本多于市场协调成本时,其边界最终将向扩大的方向发生变动;而当企业所节约的内部生产成本少于市场协调成本时,其边界最终将向缩小的方向发生变动[11]。

企业内部IT投资会导致企业内部协调成本的降低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剩下的问题是:内部协调成本的降低如何扩大了企业的纵向边界?对此,本文再一次扩展了Williamson(1991)的分析范式,通过下面这个简化的图形(图2)直观地予以表示出来。

以上分析表明,企业内部IT投资会使得企业纵向边界的扩大,而不是以往大多数研究所普遍认为的企业内部IT投资会一定会增加企业交易的市场治理部分,为此,本文提出了第二个研究假设:

H2:企业内部IT投资主要是降低了企业内部协调成本,从而扩大了企业的纵向边界。

3 结论

按照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IT的使用既降低了企业的外部协调成本和内部协调的成本。但是,目前在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是,使用IT,会使得企业纵向边界变小,企业的治理结构会朝市场治理“一边倒”的态势发展。为此,本文把企业面临的IT环境分为企业外部IT环境和企业内部IT投资来综合考虑IT对企业纵向边界的影响。企业外部IT环境主要影响的是企业的外部协调成本,企业的内部IT投资主要影响的是企业内部协调成本。本文扩展了Williamson的分析范式,探讨这两种IT类型对企业协调成本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纵向边界。

通过这个理论框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IT与企业纵向边界之间的关系,企业外部IT环境的发展通过降低企业的外部协调成本,进而使得企业的纵向边界变小;企业内部IT投资通过降低内部协调成本,进而扩大了企业的纵向边界。

注释:

①参见Williamson(1991),Picot(1996)和Bender(2002).

参考文献:

[1]Malone, T.W., J. Yates, and R.I. Benjamin, Electronic Markets and Electronic Hierarchie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87. 30(6):484-497.

[2]Gurbaxani, V. and S. Whang,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on Organizations and Market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1. 34(1):59-73.

[3]Clemons, E.K., S.P. Reddi, and M.C. Row,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The "Move to the Middle" Hypothesi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93. 10(2):9-35.

[4]Shin, 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Thechnology and Coordination Costs: Implications for Vertical Integration, 199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5]Shin, 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vertic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2. 3(1):54-67.

[6]Williamson, O.E.,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1. 36: p. 269-296.

[7]Lieberman, M.B., Determinant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An Empirical Test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1. 39(5): p. 451-466.

[8]Bender, C., The theory of the Firm Revisited: Changing Firm Boundaries in a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in participants of the Third Workshop o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2002,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iversity of Muenster.

[9]Picot, A., T. Ripperger, and B. Wolff, The Fading Boundaries of the Firm: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996. 152(1): p. 65-79.

第6篇: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范文

1.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

Williamson(1986)认为多元化企业或集团公司通过内部市场融资可以减少信息搜集和业绩监督造成的交易成本。由于管理层可以获得详细的内部经营信息,这与从外部获得的信息相比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更全面和具体得多;在集团企业内部也不存在商业秘密问题,节约了这部分成本;各部门间争取总部划拨的投资资金的竞争,将能改善资源的配置效率。王建军(2006)认为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体现在:节约了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使侵蚀股东财富的管理活动降低到最小限度。当外部资本市场处于不理想的状态时,利用内部资本市场融资可以节省大量交易成本。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可以在承受初期亏损和增加资本方面促进新的市场进入。

Myers和Majluf (1984)论述了企业的多行业兼并是为了克服其与外部资本市场的摩擦,当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严重到某一程度时,企业通过兼并可以建立其内部资本市场。公司多元化经营可以建立起内部资本市场,避开在外部资本市场融资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Hadlock et al,2001),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多元化经营降低公司经营的风险。

但仅仅具有较高质量的廉价信息并不能完全保证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Gertner等(1994)和Stein(2000)指出,内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还体现在:(1)内部资本市场优于外部资本市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公司经理掌握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因而有动力去合理配置公司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2)内部资本市场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信息,即公司经理与项目投资者对于投资项目的信息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因而,多元化公司的CEO对于公司部门的前景有很好的信息掌握。(3)多元化公司的CEO能利用较高质量的信息来跨部门地做出增加价值的资源再配置,即在内部资本市场上做出积极的优胜选拔。即拥有控制权的公司总部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在更大范围里重新配置公司的稀缺资金,从而增加公司价值。他认为公司总部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个事业单位的资产作为抵押融得资金,然后再分配给其他事业单位。而在外部资本市场中,出资者(如银行)则不能通过从事“挑选胜者”的活动来增加公司价值。Stein(2001)进一步指出,内部资本市场是解决资金在企业内不同分部之间的分配问题;而外部资本市场则是解决资金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分配问题。

姜付秀和陆正飞(2006)认为,公司内部资本市场能否发挥作用依赖于许多前提条件。在一个发展机会很多的市场条件下,公司内部资本市场对公司发展的作用是极大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公司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公司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公司通过多元化形成内部资本市场,通过内部资本市场来对公司的资本进行配置,降低了公司对融资成本较高的外部资本市场的依赖,其业务发展所需的资本保障和资本成本都将远远低于专门为了发展一项业务而成立的专业化公司。

我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外部资本市场的会计和审计技术还不成熟,项目经理很容易从项目收益中获取私利,所以单个项目就很难吸引最优水平的融资。这时,内部资本市场就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资源数量一定的条件下,总部为追求自身私利,自然会把资源在项目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从这方面看也能够起到促进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作用(柳士强,2006)。

2. 内部资本市场呈现的低效率

Shin and Stulz(1998)发现,多元化公司总部对各部门在总体上是相似的,并没有体现出在效率上的差别对待。因此,他们认为,内部资本市场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在部门间合理分配资金的作用,而且,多元化公司中某一部门的投资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资金,而不是其他部门的资金。他们发现多分部企业的总部习惯按业务分部的资产或现金流的规模比例来配置项目投资资本。这种“粘性”规则将加剧一些业务分部的投资不足和另一些业务分部的投资过度(卢建新,2006)。

一些实证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内部资本市场更多地表现为低效的资源配置。发生内部资本市场低效的原因有多种,如多元化公司较高的信息不对称;资源的灵活配置造成的部门经理激励缺失(韩忠雪和朱荣林,2005)。除了这些,部门经理还常常通过寻租活动,来达到保护自己和提高谈判地位的目的。这种寻租行为或者活动显然干扰了公司经理对于公司投资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损害了公司价值。王智(2006)认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利,普遍存在母公司大量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内部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受到质疑。

曾亚敏、张俊生(2005)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收购动因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指出,1998-2000年间中国进行股权收购的动因在于滥用自由现金流而不是构建内部资本市场。但同时,他们也指出,在中国企业融资渠道尚不发达、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仍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收购后建立内部资本市场对缓解企业潜在的与现实的融资约束都有积极的意义。

3.结论

第7篇: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范文

1、企业环保投资财务效率为正

双赢假说采用动态标准,认为企业的环保绩效和财务绩效呈正相关,恰当的环保投资会刺激企业的创新活动,以合理的环境成本获得资源利用率或销售收入的提高[6-7]、污染税费的降低以及新的投资机会等经济利益,带来创新补偿(innovationoffsets)与先动优势(first-moveradvantage)等[8-9],最终导致企业净收益的增加。

2、企业环保投资财务效率不确定

不确定性假说认为环保投资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存在不确定性。环保投资时机选择的差异性特征,将导致环保投资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存在不确定性,不存在简单的相关关系[10]。环保投资对中国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没有显著的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但是对滞后1期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长期看对企业利润率有一定程度的正效应[11]。

二、企业环保投资财务效率的影响因子

企业投资决策遵循资本逐利的经济规律,而资本逐利功能的发挥又主要依赖于投资机会和资本来源,其中投资机会由企业内部的获利能力决定,资本来源则取决于企业外部的融资约束。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环保投资财务效率的影响因子是企业外部的融资约束和企业内部的获利能力。

1、企业外部融资约束与企业环保投资财务效率

外部融资约束是指信息不对称和问题的存在,导致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企业更多的依赖于内部融资。外部融资约束高的企业,外部资金来源困难,企业投资所需的资金来源过分依赖于企业内部。企业为了环保投资,就可能挤占其他盈利性项目的投资,从而造成环保投资的机会成本较高,最终导致企业投资效率降低,有时甚至造成资金链断裂,给企业带来破产风险。同时,融资约束高的企业在获得外部资金时,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资金筹集费用和资金使用费,则企业强制性环保投资的成本必然增加,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效率。同时,融资约束所带来的高额融资成本,可能导致企业放弃短期财务效率偏低、长期财务效率偏高的自愿性环保投资,出现企业环保投资不足,最终降低企业的财务效率。

2、企业内部获利能力与企业环保投资财务效率

公司当前的获利能力可以反映其未来的投资机会。当企业有较强的内部获利能力时,面临的环保投资机会获利前景较好,企业应扩张投资规模。若此时企业拥有较好的外部融资支持,则可以为企业环保投资机会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源,从而提高环保投资的财务效率。融资约束降低所带来的企业环保投资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实现增长期权价值,从而进一步降低融资的约束。相反,当企业有较差的内部获利能力时,则面临的环保投资机会获利前景将较差,此时企业应当缩减环保投资规模。如果此时外部融资约束高,迫使企业进行环保投资规模缩减以避免继续毁损企业价值,将有利于督促其管理层执行清算期权价值,从而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进一步优化企业环保投资。但如果此时企业融资约束低,低的资金筹集费用和资金使用费容易造成其出现冗余资本或过多的自由现金流,如果再加上管理层或控股股东与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冲突,往往容易导致多余的资本投向盈利低甚至亏损的环保项目中,企业不但可能延缓清算价值的执行,还有可能继续维持低效率的环保投资甚至进行盲目的环保投资扩张,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环保投资的财务效率。所以,较强的内部获利能力将促使企业面临较好的环保投资机会,外部融资约束的降低会提升企业环保投资的财务效率;较弱的内部获利能力将促使企业面临较差的环保投资机会,外部融资约束的增加会提升企业环保投资的财务效率。

三、提升企业环保投资财务效率的对策

1、发挥融资环境的引领作用,促进企业环保投资财务效率提升

融资环境决定企业融资的约束程度,为实现市场环保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应根据企业的获利能力出台对症下药的具体政策。

(1)建立政府环保基金

政府环保基金可以由专门机构管理,以国家信用为保证,一般通过贷款形式将资金分配给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征收环境税或者向污染者征收排污费用,并将主要投向盈利能力好的企业。政府环保基金可以以低息贷款和赠款等方式向企业环境保护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其利息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获利能力。企业获利能力越好,所获得的政府环保基金利息越低、数量越多。这在客观上迫使企业主动培育内部获利能力以提升环保投资的财务效率。

(2)建立银行绿色信贷政策

国家应鼓励各类银行向企业环保项目提供贷款。商业银行将贷款拨给环境友好型企业或者节能减排项目时要特别注意防范信用风险。对于获利能力强的企业,商业银行应执行宽松的绿色信贷政策,以便企业扩大环保投资的规模,实现其增长期权价值;对于获利能力差的企业,银行应执行紧缩的绿色信贷政策,促使企业缩小环保投资的规模,实现其清算期权价值。同时可以考虑将更多的环保投资项目纳入国家开发银行的城市综合开发贷款。

(3)完善国家补贴政策

近年来,国家已出台一系列补贴政策以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从家电下乡到给予小排量汽车补贴、从LED路灯示范工程到金太阳示范工程,国家节能扶持政策无不惠及。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往往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因此部分企业急功近利、参与积极性不高。为了鼓励企业多上生态环保项目,发挥其示范作用和外溢效应,对符合条件的生态环保项目,可以根据企业获利能力给予不同比例的补贴。但专项资金补贴不可能完全抵消企业的环保投入,因此应日益加强对企业获利能力的积极鼓励和引导作用。

(4)建立环保贷款抵押担保公司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环保项目面临许多市场融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具有很好的实践,可借鉴它们的经验,成立信用担保基金和担保公司,专门为环保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国家可从财政中拿出专项资金,或将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资金、排污费等作为引导基金注入担保公司。目前,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地方人民政府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要求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在内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12]环保贷款抵押担保公司的贷款比例应依企业获利能力而定。

2、增强获利能力对企业环保投资财务效率的保证作用

第8篇: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范文

[关键词] 环保产业 投入产出表

一、环保产业界定

为了使用投入产出框架,必须首先对各种环境保护支出进行分类。为了分离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数据,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手册将环境保护货物和服务活动分为以下五类:外部环保活动,内部环保活动,环保资本形成,居民履行的环保活动,政府履行的环保活动。外部环保活动涉及到这样一些企业,生产环保产品构成他们主要的和次要的活动。其主要的特征是他们的产品被送到其他企业或者第三方;内部环保活动是由企业内部生产的。内部环保活动是辅助的活动,一般被核算为各污染部门进行污染消除活动而购买的投入;环保的固定资本形成表现为环保目的而进行的固定资产积累,它属于国内总投资的组成部分;此外还有一些环保活动是由居民和政府完成的,它们通过调整投入产出表的最终需求来表示。以上环保活动构成了本文要研究的环保产业。

二、环保产业投入产出表构建的理论叙述

首先描述一下上面五类环保活动在投入产出框架中的位置。图1中,列向量表示外部环保部门从其他经济部门购入用于中间投入的产品价值,相应地,行表示被其他经济部门购买用做中间投入的外部环保活动产出价值。单元和分别表示外部环保部门购买的外部环保活动产出、出于最终需求而购买的外部环保活动产出和外部环保活动总产出。内部环保活动用一个的环境中间投入矩阵表示;是一个向量,表示环境增加值。非环境活动由和反映。最后,住户的、投资的和政府的环保活动(不包括外部环保活动购买)归纳为最终需求,用向量表示。其余各项用的向量表示非环境最终需求;行向量表示消除污染的总费用,同时列向量表示消除污染过程中对投入的总需求(中间的和最终的)。

图1 为环保活动而修订的投入产出矩阵

为了全面反映环保活动,需要将内部环保活动外部化。这一过程是要把各部门与环保有关的投入移动到投入产出表中的外部环保活动列。图2提供了这一外部化过程的说明。是列向量,其元素对应于矩阵(见图1)的行合计,是行向量,其元素对应于矩阵的列合计。图2中,列表示用于内部环保活动的中间投入价值和由外部环保服务部门购买的中间投入之和;行表示每一部门为消除污染而使用的投入与对外部环保活动购买的合并,其单个项目反映了各企业部门为环保目的而花费的运行和维护总费用。据此可以编制外部化后的含有环保产业的投入产出表。

图2 外部化后的含有环保产业的投入产出表

三、环境保护活动各组成部分具体说明

1.外部环保活动

外部环保活动在投入产出表中主要包括如下:(1)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投入产出表中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部门的一部分)。(2)自然生态保护(投入产出表中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部门的一部分)。

2.内部环保活动

内部环保活动就是要将与污染治理相关的开支从生产产品的过程中独立出来。在企业中间投入的开支中,关于污染治理的运行维护成本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1)增加值,及最初投入。主要由工资、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组成。(2)中间投入,这是企业从其他部门购买的用于履行环境保护活动的数量。

3.居民环保活动

居民的环保活动主要有下面一些组成:汽车尾气的污染控制,接入公共网管的这部分开支,以及污水、垃圾的处理费用。对于接入公共网管的开支缺少统计,故忽略不计。而对于汽车的污染控制,主要是安装汽车尾气系统,我们假设对于汽车尾气的控制主要由居民承担,而对于汽车的日常维修维护无法统计,这部分开支主要根据2000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中得到。

4.环保投资

(1)居民。根据上面的介绍,由于缺少对于居民的接入公共网管的这部分开支,故主要投资是对汽车尾气净化系统的安装。这部分主要体现在投入产出表中的汽车制造业中。(2)企业。工业企业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投资主要体现在2000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中,而对于非工业部门的废气、废水、垃圾处理的投资并没有做统计,故忽略不计。然而,这些统计并没有把这些开支分离体现在投入产出表的各个部门中(例如,建筑业,纺织业等)。

5.政府环境保护活动

政府环境保护活动也就是外部环保活动的一部分,主要是这部分的固定资本投资这部分。(1)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投入产出表中资本形成的一分部分)。(2)自然生态保护(投入产出表中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的一部分)。

四、环保产业投入产出表的构建

1.现有投入产出表的调整

(1)数据来源。我们最终选择2000年的中国投入产出延长表作为我们分析的基础。

(2)2000年延长表的修正。我们对2000年的投入产出延长表进行了重新修正。修正的方法是将2000年投入产出表进行细化为26个部门,分别为:农业、采掘业、食品烟草及饮料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其他制造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陶瓷砖瓦石灰及轻质建筑材料制造业、水泥制造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其他机械设备制造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我们假设1997年与2000年各个部门之间相对投入比例是不变的,这样得到了26×26部门的200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由于篇幅太大,在这里不予列示。

(3)修正的投入产出表的部门调整。在投入产出表中,内部环保支出、外部环保支出是在不同位置的,外部环保活动作为单独一个部门列出,而内部环保活动不是。因此,在修正的2000年投入产出表部门划分的基础上,再加入如下部门:城市垃圾污水治理、自然生态保护、环保机械、环保仪器、管道系统。后三者为环保关联产业,它们惟一的用于环保活动。同时对最终需求部分进行一些调整,将消费分为环境消费和非环境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分为环境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非环境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2.各个部门数据的计算

(1)内部环保活动

①环保设施投资。从2000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中,我们能够得到关于环境治理过程中用于固定资本投资的支出。其中用于治理废气的投资为109.59亿元,治理废水的投资为109.59亿元,治理固体废弃物的投资为11.47亿元。这部分的投资在投入产出表的最终需求部分体现出来,即固定资本形成部分。环境治理投资主要由环保设备(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建筑物(包括环境工程设计与设备安装)、运输、环境咨询、环境贸易等支出构成。下面将从环保设备投资、环境服务投资和其他投资三个方面分析。一是,环保设备投资。对于这部分的投资在2000年的环境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调查中有统计,主要包括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废物处理处置设备、环境检测仪器与设备。对于水污染治理设备主要由污染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部门购买,所以我们这里按工业企业与城市污水处理部门相对投资额来分配两者对水污染治理设备的购买。对于空气污染治理设备的投资中,因为在前面我们已经假设这部分主要由污染企业和居民承担,而居民承担的是对汽车尾气的治理。所以除了汽车尾气的部分外,均由污染企业购买了。二是环境服务投资。我国环境服务业定义为与环境相关的服务贸易活动。目前,主要分为环境技术服务、环境咨询服务、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废旧资源回收处置、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环境功能服务六类。其中,用于环境治理投资的环境服务主要包括:环境技术服务的一部分、环境咨询服务、国内环境贸易服务。三是其他投资。在环境治理投资中,除了购买设备、环境服务外,还要其他方面的投资,这个随着治理的污染物不同,需要购买的物品也不同。根据对环保设备材料的研究,以及环境投资的实际情况,在治理投资中主要还需用到以下一些材料。对于工业废气治理投资来说,还需建筑物、纺织产品、金属制品的投资。对于废水治理投资来说,还需建筑物、金属制品、塑料(污水管道等)的投资。对于固体废弃物来说,还需建筑物、汽车的投资。

②运行维护支出。在环境统计年报中,统计了工业部门本年度不同污染物治理的设施运行费用。按照统计年报的解释,设施运行主要包括能源消耗、设备折旧、设备维修、人员工资、管理费、药剂费及与设施运行有关的其他费用等。

(2)外部环保活动。

①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从建设部的城镇建设年报里我们可以得到2000年污水处理投资为149.3亿元,其中管道建设为70.2亿元。垃圾处理投资为84.3亿元,其中城市清洁卫生投资为52.7亿元。污水处理厂本年运行费用为117877万元,2000年没有统计垃圾运行费用,但2004年统计了垃圾运行费用,以及垃圾处理量为15509万吨。另外我们也知道了2000年垃圾处理量为11819万吨,在这里我们假设2000年和2004年的垃圾处理单价一样,则2000年的垃圾处理运行费用为75876万元。然后我们采取内部环保活动一样的方式处理城市污水、垃圾的固定资本投资和本年运行费用,将它们细分到投入产出表的每个部门中。

②自然生态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包括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恢复与治理。2000年自然生态保护年收入285.4亿元,利润27亿元。自然生态保护处理原先投入产出表的公用事业与居民服务业中,我们假设自然生态保护各种要素的投入与公用事业与居民服务业的投入比例是一致的,那么我们能够算出自然生态保护产出在总产出中的比例,然后按比例计算各种要素的投入。至于自然生态保护的去向,我们认为这样的环境保护活动是增加自然资产的数量,在现有的投入产出表中是无法体现出来的,但我们知道这样的活动基本上由政府支出的。所以我们认为这部分产出全部由政府消费了。

三、价值型环保产业投入产出表

按照环保产业投入产出表构建的理论叙述方法,我们得出2000年中国环保产业投入产出表。然后将内部环保活动外部化,我们还可以得到含有环保产业的中国投入产出表。由于篇幅太大,这里省略。通过这些投入产出表,我们可以对环保产业进行相关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等: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SEEA).纽约:联合国出版社,1993

[2]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The Technical Document. September 1995, Washington DC

[3]Nestor, Deborah Vaughn and Carl A.Pasurka, Jr. (1995b), Environment-Economic Accounting and Indicators of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vities. The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Series 41,NO. 3(September), 265-287

[4]高敏雪(编译):环保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与应用.统计研究,1997.4

[5]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投入产出表.1997年度.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6]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版社,2001

[7]王心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中国环境检测总站.中国环境统计年报2000.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

[8]尹改余德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环境产业市场供求指南.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第9篇: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范文

一、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分析,它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对比竞争对手,并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可能对企业带来的机会与企业面临的挑战。

1.优势与劣势分析(SW)。优劣势分析主要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竞争优势可以是一个企业或它的产品有别于其竞争对手的任何优越的东西,它可以是产品质量、可靠性、实用性、风格和形象以及服务的及时、态度的热情等。虽然竞争优势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企业比其竞争对手有较强的综合优势,但是明确企业究竟在哪一个方面具有优势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扬长避短。

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因素评价矩阵,通过加权计算,定量分析企业的优劣势。例如我集团公司所具有的优势:人才、、工艺水平、产品性能和质量、销售网络、管理能力等。劣势:资金实力、生产设备等。

2.机会与威胁分析(OT)。机会与威胁分析主要着眼于企业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外部环境发展趋势分为两大类:一类环境威胁,另一类环境机会。环境威胁指的是环境中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战略行为,这种不利趋势将导致公司的竞争地位受到削弱。环境机会是指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中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因素,是对公司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发展壮大的企业将拥有竞争优势。

二、企业战略方向选择

根据企业优势劣势分析和机会威胁分析,画出SWOT分析图

企业SWOT分析图划分为四个象限,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位置,应采取不同的战略。

1.右上角:企业拥有强大的内部优势和众多的机会,企业应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提高生产占有率的增长性战略。

2.右下角:企业尽管具有较大的内部优势,但必须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应利用企业自身优势,开展多元化经营,避免和降低外部威胁的打击,分散风险,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3.左上角:企业面临外部机会,但自身内部缺乏条件,应采取扭转性战略,改变企业内部的不利条件。

4.左下角:企业既面临外部威胁,自身条件也存在问题,应采取防御性战略,避开威胁,消除劣势。

5.改变投资理念,把握投资时机

企业实践表明,如果把产品寿命周期划分为导人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个阶段,投资在这4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见下表)。

经营成功的企业投资一般是将多种产品分布在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组合,主要模式有4种:

(1)投资侧重于导人期产品,兼顾成长期和成熟期,这是一种颇具开发实力且创新意识强的企业通常选择的模式,是一种为获得领先地位而勇于承担风险的投资策略。

(2)投资侧重于成长期和成熟期,几乎放弃导人期和衰退期,这是一种实力不足而力求稳妥快速盈利的企业通常选择的模式,是一种重视盈利而回避风险的投资策略。

(3)投资均衡分布于4个阶段,这是一种综合实力极强而且跨行业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通常选择的模式,是一种选择多角化经营战略谋求企业总体利益最大的策略。

(4)投资侧重于导入期和成长期而放弃成熟期、衰退期,多见于开发能力强而生产能力弱的企业。

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总战略选择上述4种投资组合之一或某一模式的变形。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需要针对其所在的市场竞争地位,需要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以巩固和改变企业的竞争地位,或是维持、或是撤退,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结束语

通过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企业据此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和树立相应的投资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过程的加快,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企业所处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动荡。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投资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选择恰当的企业投资战略改变投资理念,以保证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是投资者们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蒋运通: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2]孙希有:竞争战略分析方法.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欧阳令南:公司理财.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