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范文

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

第1篇: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范文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来华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在留学生管理与中国学生趋同化趋势下,还需要对留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与建构主义理论相吻合的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可以给我们借鉴。建立一种新型的导师制,可以培养出更多富有科学素养,献身科学与文化事业,亲华友华的高级人才。

关键词 :牛津大学;导师制;教育管理;启示

一、硕博留学生快速发展的现状

根据《2013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13年来华留学生创历史新高,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56,499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46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育教学机构中学习。留学生占在读学生的比例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是否为国际一流大学的不可忽视的指标。

“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这所大学中外国留学生所占学生的比例,特别是外国留学研究生所占的比例。”[“1] 目前,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已发展到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进修生为辅的阶段。”[2]随着招生力度的加大,来华留学生数量还会继续攀升。对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可以趋同化管理,但趋同不是相同,在对留学生管理与中国学生趋同化趋势下,还需要对留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硕博外国留学生教学管理进行研究,是一个富有魅力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国际硕博学生的教学模式与管理方式

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学校声誉的筹码之一,是吸引留学生流向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外国留学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对许多学生进行大堂授课讲授、学生记笔记、定期考试的方式,简单易行。进行论文写作时,学生提供原稿,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照单修改。这种教学和指导模式起源于教师以及图书资料极其缺乏且昂贵的年代,但一直延续到现在。事实上,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显得与人才培养目标、与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趋势不相适应,尤其是不适合来自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学习基础不同、语言文化有障碍的外国留学生。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跨文化柔性管理[3],留学生因文化背景的骤变、语言的障碍、专业学习遇到的挫折等,身心会产生各种不适,影响正常的留学学习生活。如何解决留学生日常生活教育与业务教育相分离的现象,牛津大学导师制的经验对我们不无启迪。

三、牛津大学导师制

牛津大学是英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办学历史近900年。因深厚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众多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涌现出的一批批科学大师、治国栋梁,为世界发展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而享誉世界。这一切的背后与其优秀的办学传统和人才培养模式,宽松而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尤其是坚持了700多年的学生导师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导师制已成为牛津大学生活至关重要的一部分”[4],甚至有学者认为“牛津的学生被导师的烟枪熏出真学问来”,近年来出版的有关牛津大学的教学制度的书中都屡屡提及导师制。[5]

牛津大学导师制最初产生于14 世纪。但是直至19世纪以前,牛津大学的导师只是私人导师,不被认为是学院的正式教师。导师的教学只是学院正常教学的补充。19世纪大学考试制度改革之后,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牛津大学导师制逐渐向学科化、学术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牛津大学导师制开始建成,导师职业成为一种真正的学术性职业。概括来说,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是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制度。

研究生的导师称Super Visor。导师是学生所选择科目的学者,他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道德品德,布置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他如何取得进步。学生在开学期间每周至少到自己的导师那里去一次,进行Tutorial(个人辅导)。导师在对学生实施学术指导前,如果是文科生首先会为学生指定阅读书目,要求他写出读书报告。学生按时去见导师,把报告交给老师,师生一起讨论、评价。导师通过查看学生的报告,检查和了解学生对所读书籍的消化和理解程度,有没有创新,行文如何,最后作一些点评,然后建议学生去看指定的书籍,去听指定的学术演讲。理、工、医科的学生,需要将必修课学习情况、实验室的实验数据汇报给导师,让导师为自己做指导做周论文,学生在准备周论文的过程中,在导师的指导下将学会如何独立地搜集资料,筛选、加工和准确有效地利用信息,如何质疑、如何讨论、如何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也涉及道德、经济等多个方面。

四、牛津大学导师制的理论基础

牛津大学明确学生的课业品性均由导师负其全责,也就是所谓的既教书又育人,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用西方学者马勒的话来讲,导师“剖析疑难而外,并得指示学生修养之法,解答学生个人问题”,“学生受其潜移默化,不觉品德与学问俱进也。”[6]牛津大学的做法恰与建构主义理论相吻合。导师的主要任务不在课堂讲授,而在个别指导。导师不急功近利,而贵在启发学生思想。实施导师制的中心环节是师生共同探究,这是一种典型的“合作探讨式”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不仅是教学技巧和教学内容的阐释,还包括教师的个人品德和价值观。

建构主义理论研究表明,教和学是两个行为主体的互动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的技巧和策略不是教师简单地教出来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模式和学习策略获得的。或者说,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的信息进行积极组合、重新建构的过程。这一知识组合的主要条件就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广泛参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充分验证了上述理论。

五、创造性地借鉴牛津大学导师制

把牛津导师制度形象地介绍给中国大众的,是在中国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家。钱锺书在其笔下《围城》中描述道:“兄弟从英国回来。在英国的时候,和有关专家学者讨论过有关导师制的问题。……在导师制讨论会上,部视学先讲了十分钟冠冕堂皇的话,平均每分钟一句半‘兄弟在英国的时候’……”[6] 林语堂先生在《话牛津》中讲:愿意用功的人,也可以用功,有书可看,有学者可朝夕磋磨,有他们所私淑的导师每星期一次向他聊天谈学——这便是牛津的大学教育。[7]

中国完全照搬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也不现实,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借鉴和使用。

1.形式创新

时间上,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牛津大学的导师教学由导师和学生一个星期一次,一对一地在导师指定的地点进行。我国由于教师资源有限,可以改为一个导师两个星期一次与4-5名学生在教室完成。强调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近年来,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主要是经济原因,牛津的一对一授课也渐渐趋同于美国的小型讨论班,而且几年前的一个调查结果表明,这种新的授课制度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8]

地点上,在牛津,师生相聚一堂,或在教室相对论学、思辨,可共处茶点小饮之处或共处于导师之家,剖析疑难、释疑解惑。我国由于教学的秩序性、餐饮之地的嘈杂性,建议还是把地点定于教室。

2.内容创新

外国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语言、文化、教学制度等等一切都是陌生的。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导师制除解答学生学业外,还应指导学生个人品行、学问修养,解答学生跨文化障碍产生的个人问题。这样一来,新的导师制给了学生三个方面的指导,一是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个别指导中差缺补漏,因材施教;二是通过具体且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了解学生独特能力和想法,让其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问题。只有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时,“教”才能真正起作用,学生才能真正从教中有所“学”,把握住学术前沿及发展方向;三是认真指导学生克服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跨文化障碍,让其了解中国文化,亲华友华。

3.制度创新

为提高导师的积极性,以及强调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我们可以把导师与学生的见面指导,以课程的形式列入培养计划,给导师记工作量,给学生换算成每学期2学分。没完成该门功课者不能升级毕业。

借鉴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建立一种新型的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新型的导师制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新型的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导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将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科研、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要求全体导师关注外国留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对外国留学生的教育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对他们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地教育和指导。这样一来可以使教师重思想见解,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实施启迪诱发式教育,关注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沟通障碍,及时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从而培养出更多富有科学素养,献身科学与文化事业,亲华友华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秀晶.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调查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08(7):48.

[2]赵万霞,辛暖,赵伟.改进来华留学生教育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J].高等教育研究,2002(20):41.

[3] Will G. Moore,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Oxford: Pergamon Press, 1968, p.2.

[4]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编入.巴黎的麟爪[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

[5] Will G. Moore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Oxford: Pregamon Press, 1968,p. 571 in C.E. Mallet, 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ModernOxford,London:Methuen,1927,iii.

[6] 钱锺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7] 林语堂.话牛津.林语堂文集(第九卷-散文)[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8] James Clark,“The Oxford Tutorial from theStudents’Perspective”in The Oxford Tutorial,ed. David Palfreyman, Blackwell’s, 2001, pp.105-109.

第2篇: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范文

前言

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是综合、复杂的,内容包含着与大学生有关的方方面面,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并针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给予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才能真正改善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从而为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更好的服务。

一、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一)教育者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大学里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基础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高校辅导员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重任”[1]。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迷失了自我的现象,需要辅导员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为其人生给予正确的教育。

(二)管理者

“管理是同别人或通过别人是活动完成的更有效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和基本活动中。”[2]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庞大管理队伍中的一员,肩负着管理学生的重任,在工作中,辅导员需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学生工作的规律,明确工作思路和目标,协调各种关系,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引导者

大学阶段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定型期,这使得大学教育有别于其他阶段的教育。学生的自由时间增加,教师的管束降低,这就使得辅导员需要通过系统的方法,立足学生兴趣、爱好、性格等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四)服务者

“狭义的服务定位在高校辅导员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咨询,主要涉及心理方面,包括辅导员为学生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管理、引导都是服务的一种形式,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引导始终是为了其全面成才而服务,辅导员应该通过自身的发展历程和人格魅力,为学生的成长排异解惑,提供及时、方便的服务。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挑战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需要表现出更为全面的能力来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会生存、做人和感恩等问题。

(一)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实施扩张,伴随着全国高等院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与学生相关的方方面面的事务性工作也相应增加,而高校的辅导员人数却没有出现增长,这就出现了大学生人数和高校辅导员人数比例失调的现象,高校严重短缺的辅导员队伍大多数都在为每天繁重的工作苦不堪言。

(二)互联网的普及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使用使得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增加,网络信息的交流与接收对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阶段的学生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且他们的思想变化快,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容易受到纷繁的网络信息的影响和冲击,有很多大学生因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法自拔,而网络上的新事物又层出不穷,这就使得高校辅导员的知识信息储备呈现滞后学生的情况出现,为辅导员的工作带来挑战。

(三)新时期大学生自身的新特点

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学生会经受贪图享受、拜金主义等一些不良观念的影响,也更容易表现出缺乏集体观念,缺少公益心,对具体问题缺乏耐心,急于表现自我,功利主义心态严重,不合群,心理不成熟,感情脆弱的新特点,而这些80、90年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对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辅导员自身工作带来的挑战

新时期随着高校辅导员人数的增加、年龄的年轻化,其工作自身发展也产生了困局:

1.在高等学校里,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始终是中心和重心,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放在了一个比较边缘化的位置,高等学校大多对辅导员的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2.在高校中,辅导员大多全权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那些看似简单却繁琐的事务占用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使他们用于学习和提高的时间极为有限,这就造成了辅导员工作实践能力强,理论薄弱的现象。

3.目前在我国,辅导员工作在高校行政岗中的还只是一个阶段性岗位,高校的辅导员普遍比较年轻,其参加辅导员工作情况参差不齐而且流动性大难以成为一生的职业,如何合理解决高校辅导员的成才和发展成了一大难题。

三、新时期改善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现状的对策

面对经济社会、高校本身、大学生本身以及高校辅导员自身所展现出来的特点,辅导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正视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才能从具体的工作当中找到切之可行的办法,从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用科学的标准对辅导员进行招聘和考核辅导员,重视其政治、业务素质,同时要具备良好的表达、组织和协调能力。

1.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高校应切实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明确其职责范围,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从事的是属于管理工作,凡是与大学生有关的事物都会涉及,工作界限不明显。工作界限上的模糊对辅导导员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高校要切实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明确其职责范围,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

2.对辅导员进行定期培训。要不断地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支持高校辅导员提高学历、重视科研、提高综合能力,对辅导员工作定期考核,表彰先进,鼓励辅导员要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以促进整个队伍的发展。

3.注意辅导员队伍的思想动态。高等学校应结合具体情况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的规划。在规划中,不仅要关注辅导员整体队伍的建设,还要注意辅导员的个人职业发展意向,将两者结合起来,给辅导员以光明的职业前途。由此来增加辅导员的职业热情,从而使其更好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应不断自我更新

1.辅导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本身,针对不同学生群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对待学生做到诚恳、耐心,注重改善工作效果。

2.管理理念的更新。依靠学生干部完成整体管理,并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班级、年级制度建设,对待学生要奖罚分明,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理念。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入21世纪特别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社会的普及,学生工作基本上都要靠计算机来完成,新的交流方式和平台例如班级QQ群、飞信群、微博公开号都能有效加强组织联系,也有利于辅导员的网络化办公。

(三)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咨询能力

1.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方向,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当前的高等教育再也不是以前的精英教育了,高等教育已向大众教育之路发展和转变,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人才。高校辅导员要有这样的育人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关心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

2.学习心理学理论提高咨询技能。辅导员只有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具备了较高的心理知识水平和辅导技能,以及较强的心理素质,才能正确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以及心理问题,只有正确地认识,才能正确解决。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机制,强化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水平,鼓励并要求其掌握自我调节、自我调整的技巧、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解决问题。

3.利用多种形式心理咨询。虽然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更加具体,但是许多学生不习惯和辅导员面对面交流自身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因此,辅导员应该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通过建立网站、博客、空间等方法,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以改善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四)多方面提升辅导员的人格魅力

1.道德品质的提升。“高尚的道德人格、道德行为铸就美好的人格魅力,道德人格高尚的辅导员,能够使学生产生钦佩心理,诱发学生产生模仿行为,从而起到榜样和示范的效果。”[4]因此辅导员应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以期为学生带来正面的影响。

2.良好性格的养成。“辅导员这种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决定了其一言一行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甚至辅导员的每一种情绪变化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传递给学生。”[5]因此辅导员注重培养自己豁达洒脱的性格,设法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出和谐的环境,从而促进集体的建设与发展。

3.兴趣、专长多方面的培养。兴趣和专长是一个人特殊的符号,拥有广泛兴趣和特殊专长的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会更有魅力,也更容易引导学生与其建立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第3篇: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相互影响分析;大学生;症状自评 量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s, Social Support among C ollege Students. Peng Hujun, Wei Shuta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 nce, Shangluo College, Shanluo 726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and coping styles, social suppor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bases f or their m 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Methods With SCL-90, C SQ and SSRS, 75 6 students in 3 colleges in Shaanxi were surveyed. Results Co llege students hav e certai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e rate of mental problems was 21.69%. Differ ence was shown between each factor score in SCL-90 of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and that of students from urban, and between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P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Transactiona l analysis; College students;SCL-90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调查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心理障碍已成 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1-4]。Pelleti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现代 人类疾病一半 以上与应激有关”。应激能否引起健康损害,与应激源的强度、社会支持、性格特征、应付 方式、个人认知等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 的应对方式,心理损害的危险程度可以达到43.3% ,为普通人群的2倍[5,6]。尽管 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工具不同,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个体在遭受应激之后,某些心理中介因 素(个性、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等) 可以缓冲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冲击,但某些 因素却对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7]。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为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针 对性、实效性,本文试图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中介因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取样方法,随机抽取陕西3所院校本科大学生810名作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810份,收回有效问卷756份,有效率93.33%,其中,男生285名,女生471名,城 镇261名,农村495名,文科450名,理科306名,平均年龄为19.54±1.36岁。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8] 共有90个项目,1~5级评分法,以因子分≥3 分(中等 严重程度)作为判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依据。该量表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评定结果 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2 应付方式问卷[8] 该量表共有62个题目,包括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 想、退避、合理化6个因子。经肖计划等修订和应用,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8] 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 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经湖南师大肖水源等修订,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施测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问卷填写采用无 记名方式,但在问卷前设置了诸如性别、年龄、班级、城乡、文理科等被试信息,要求做出 独立的自我评定。

1.4 数据处理 将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见表1,表2) 与全国常模[9]比较,其SCL―90各因 子分明显 高于全国常模,经检验,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余因子差异有显著性(P值 均

以因子分≥3分(中等严重程度)作为判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依据,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依 次为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偏执等(检出率1.98%~11.11%);有一项或一项 以上≥3的症状人数共164人,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1.69%。在性别方面,除敌对、偏执、精神 病性因子外,其余因子女生均高于男生,但男、女各因子中只有焦虑和恐怖差异有显著性( P值均

2.2 大学生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特点 大学生对各种应对方式的使用程度依次是解决问 题(0.72±0.21)、求助(0.55±0.23)、退避(0.44±0.20)、幻想(0.43±0.21)、合 理化(0.39±0.18)、自责(0.37±0.26)。经t检验,大学生在退避、合理化因 子上存在文理科差异(P<0.05),在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因子上存在城乡差异(P<0.0 5);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存在性别、文理科差异(P<0.01)。

2.3 大学生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各因子分与SCL-90各因子分相关分析(见表3) SCL-90所 有因子及均分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有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求助有 显著负相关; SCL-90大部分因子及均分与客观支持有显著正相关,与主观支持、对支持的 利用度有显著负相关。

2.4 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逐步回归分析(见表4) 以SCL-90均分 为因变量,分别以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因子为自变量,确定显著性水平为α=0.05,对全体 被试作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 支持的利用度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

3 讨 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与我国常模相比,大学生心理状况较差,SCL―90因 子分男、女无性别差异,这与有关研究结果基本相同[10]。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依 次为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偏执,与国内相关研究略有不同[11]。 另外,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21.69%,高于全国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20.23%[12];来自农村的大学生SCL-90 各因子分均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文科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理科生,差异具有 显著性。究其原因,一是与学生对其前途的担忧程度有关。近年来,大学生普遍就业率低, 就业压力大,因而对前途甚忧,心理空虚,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二是有关研究表明[ 13],家庭经济收入偏低,易导致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来自农村的大学 生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收入偏低,生活压力大,因而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三是由于文、理 科学生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理科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自我意识较外倾,在社会认知 能力、社会应对能力方面比较成熟,能较好地利用各种支持。文科学生相对于理科学生来说 ,自我意识较内倾,不善于社会应对和主动利用各种支持,因而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因此, 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科别、不同生源、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内容,做到 有的放矢,有所侧重。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总体上趋于成熟,采用比较积极的应对方式。这是因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心理不断成熟,知识水平不断增长,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在应对 生活事件时采用积极的方式,显示趋于成熟。从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比较来看,来自城市与 农村的大学生他们的应对方式差异显著,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应对方式相对成熟,采用较为积 极的应对方式,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多采用自责、回避等应对方式,说明农村学生面对生 活事件时,可能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现实,这和以往的研 究结果[14]相同。另外,不同性别、文科与理科大学生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差异具 有显著性,这与有关研究结果[15]基本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男女、文科与理科大学 生之间对于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利用水平不同产生的。从传统的观念来看,女性是弱势群体, 人们同情弱者,因此, 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获得社会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就更高一些。因此,要有目的提高大学生 应对应激的能力,引导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效使用应对方式,改善他们的社会支持,增强心 理防御能力,促进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

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是应激与身心健康的中介机制,对保护个体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分析表明,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及解决问题、求助与SCL-90所有因子呈显著负 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SCL-90所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提示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应激强度,可以降低大学生心理 问题的发生率,帮助个体应对应激事件,从而起到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而消极的应对方式 则相反。这与张香云、肖水源等[16,17]研究的结果一致。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依次是自责、解决问题、求助、幻想及对支 持的利用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做事要求过高而难于实现,容易产 生自责心理,影响心理健康;解决问题能力越强,就越能及时化解矛盾和困难,心理就越健 康;遇事采用求助这一积极方式应对,心理就健康,采用幻想这一消极方式应对,就容易产 生心理健康问题;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就越健康。因此,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要 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探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 康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鼓励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用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改善他 们的社会支持,增强大学生的应对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预防心理疾患, 使其成为合格的人才。

4 参考文献

[1]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24-126

[2]俞少华,张亚林.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1 9-22

[3]彭虎军,魏书堂.新建本科院 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商洛学院学报,2007,21(4):66-68

[4]彭虎军,魏书堂.西部某师范专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学校卫 生,2006,27(2):168

[5]Coyne JC, Downey GS. Social factors and psychopathology: Stress, soc ial support and coping process. Ann Rev Psychol,1991,42:401-425

[6]Folkman S, Lazarus RS. Dynamics of stressful encounter: cognitive ap pra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 J Pers Soc Psychol,1986,50:992-1003

[7]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316-328

[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增订版):31-131

[9]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 疾病杂志,1986,12(5):6-9

[10]郅利聪.河南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 07,15(2):145-147

[11]李作泉.二十一世纪人才教育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校医,1996,10(3):2 34

[12]郑延平,翁永振,李光琨,等.中国生活事件调查-(三)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紧张的 特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6):34-36

[1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源关系的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0,21(1):1 7,19

[14]王艳芝,李彦牛,龚蓉.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 志,2007,15(5):394-396

[15]陈玉梅,高和平.高职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 79-80

第4篇: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美国;创业教育中心;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43—02

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创业教育成为各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起步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在职能转变和服务内容上都还不完善,对于创业教育的开展更为薄弱和茫然,本文旨在通过对美国创业教育中心发展的介绍,希望能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指导有一定启示。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中心的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型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美国高校的创业教

育也在全世界起着领导作用。其中高校创业教育中心的作用功不可没。

(一)创业教育中心的定位和归属

创业教育中心,是为“开展创业教育而成立的中心,它开设创业方面的课程,开展外延拓展活动以及进行创业领域的研究”,是美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地1 。按照工作重心的不同,它的性质可为分为四类:教学型,关注课程建设和学生培养;科研型,关注创业研究的发展;外联型,为学生创业者提供资源,加强与工商界联系;整合型,关注教学、研究和服务2 。

美国的创业教育模式大体分为三类: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3 。前两种模式均由商学院(管理学院)为主导,负责面向商学院(管理学院)和全校学生实施创业教育。辐射模式是由所有学院参与分别管理,面向全校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中心的归属往往跟学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有关,采取聚焦模式和磁石模式的学校均整合在商学院或管理学院,采取辐射模式的学校则是成立为独立单位。

(二)拥有高水平的师资

美国创业教育中心拥有较高水平的师资,其来源主要有三类,一类是获得捐赠席位的教师,一类是获得创业学博士的教师。一类是兼职教师。

捐赠席位,是美国高校中一类特殊类型的专业职位,它往往与一定形式的捐赠联系在一起,是企业或私人捐赠于某一职位,职位持有者有特殊的地位4 。由于捐赠席位的持有者将领导高校整个创业项目的发展,高校对捐赠席位持有者的要求非常高,大都由全职教授担任,这些教授大都有过创业的经历,这使得他们对创业领域的实践、发展趋势及创业教育的社会需求变化有良好的洞察力。还有一类教师拥有创业学博士学位,这些教师一方面接受了严格的学科教育,掌握创业研究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掌握外延拓展活动和教学实践所需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技能5 。第三类是优秀的创业者被聘为兼职教师,以短期讲学的方式参与大学创业教育项目。

(三)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中,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努力体现整个创业过程所需要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创业、小企业管理、新企业创立、小企业融资、小企业咨询、创业营销和风险资本等。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则包括:商业计划、讨论、讲座以及创业案例研究6 。如哈佛大学建立了全世界最完备的创业案例库,使不同类型、个性的学生都能够找到创业的榜样。

除了学科课程以外,多种多样的活动课程也帮助学生培养创业所需的精神和能力7 。初级创业活动包括学生俱乐部、主题演讲系列,从而增加学生接触创业的机会;深入的创业活动包括创业计划大赛、实习、进入风险孵化器等。创业计划大赛主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采用市场竞争机制,为获胜团队提供高额奖金和企业孵化服务。

(四)有充足的资金来源

由私人或企业资助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传统,很多创业教育中心往往是由事业有成的创业者回报母校捐赠建立的。各种基金会也慷慨资助创业项目,他们希望通过为创业项目提供资助,培养更多具有创业精神的年轻人。高校通过设立捐赠席位以及形式多样的资助活动,使得学校的创业教育活动有充足的资金保证8 。

二、我国高校创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大都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只有个别学校依托商学院成

立了创业研究和教育中心。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一)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不完善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其职能是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毕业生分配方案,为毕业生办理毕业派遣手续以及进行毕业生离校教育。从功能上看,管理功能突出。但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今天,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要由“单一型”向“多功能”转变,除了管理职能外,提供教育和服务变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目前我国就业指导中心的教育和服务作用还很有限。

(二)创业教育师资极为缺乏

目前高校中的就业和创业指导教师大都是辅导员老师。这些教师既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培训,又没有实际创业经验,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难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氛围,也不能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指导。虽然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会被邀请到学校,为学生开展讲座、沙龙或担任创业活动评委,但由于创业指导设计缺乏系统性,这些创业成功人士的指导往往只能让学生管中窥豹了解创业的皮毛而已。

(三)创业课程缺乏,创业活动难落地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独立的创业课程,更没有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群。创业教育内容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一章进行介绍或者是通过举办讲座介绍,学生只能了解创业的一些肤浅的理论知识。学校普遍缺乏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氛围,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思路大部分停留在让学生获得一份工作的就业式教育上,没有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业活动大多“纸上谈兵”难以落地。以在各高校广泛开展的创业计划大赛为例,我国创业计划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采用学校—省级—全国三重赛制,与传统的学术竞赛相似。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大赛由于缺乏企业的参与,导致学生不了解创业、不了解市场,90%以上的参赛作品都很难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四)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根据美国的经验,创业教育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企业、基金会或个人的捐赠。强有力的市场支持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但目前我国高校还缺乏稳定的创业教育资金来源,企业参与度低,更多的是政府提供的各类大学生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缺乏直接的奖金资助。

三、美国创业教育中心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时代赋予中国高校的重大使命。借鉴美国创业教育经验,可以对我国创业教育发展得到以下启示。

(一)就业指导中心要深化教学服务职能

就业指导中心作为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中心的主体,要在原有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深化教学和服务职能。要选配优秀教师专门从事创业学及其核心课程的课程建设、建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开展信息咨询和业务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和捕捉市场机会和创业信息,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法律、工商、税务方面的咨询服务,以及专利申请、商标注册、报关方面的服务等。在创业资金和工作场地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

(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关键要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考虑到目前国内创业教育刚刚起步,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可以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方式建设教师队伍。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学历培养、创业教育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培养部分现有教师作为专职教师;有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的高校,可以聘请这些学院的专业教师作为兼职教师;此外,聘请一些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专家和政府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三)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开展课程建设

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创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可以考虑在就业指导中心下面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专门负责教学和课程建设工作。(1)目前国内各高校普遍在大一学生中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可以在该课程中专门开辟6—8学时创业指导内容,全面普及创业知识、素质、途径方法等内容,帮助学生尽早形成创业意识;(2)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业学》《管理学》《财务管理》等创业教育课程,为有创业愿望的学生补充专业知识;(3)引入国际成熟的创业培训课程,如KAB(了解企业)、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等。

(四)扶持大学生创业社团,开展创业教育主题活动,营造创业教育氛围

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社团的成长,加强学生创业的自我教育和服务,利用学生自身力量协助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创业教育主题活动。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开展创业的普及教育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学生创业事迹,邀请成功校友交流创业经历和经验等,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针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围绕“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领域的创业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此外,通过建立“创新创业网”,编写《创业指导报》,评比“创业之星”等9 ,为学生开辟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

(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帮助学生接触真正的市场

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企业参与创业教育项目的重要意义。学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发展市场导向的科研项目,实现从科技创新到创业的转化过程;企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拥有创业实践的创业者可以担任高校创业计划大赛和导师等。

(六)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创业教育提供经费保障

创业教育实践性强,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根据美国的经验,创业教育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企业、基金会或个人的捐赠,但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目前还缺乏稳定的创业教育资金来源,极大地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需拓展经费渠道,通过争取企业和政府的支持,设立研究基金、实践基金和项目基金,支持教师和学生的创业研究和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Robinson,P.& Haynes,M.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mericas major universitie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actice,1991,15(3):41—52.

[2]Finkle,T.A.Kuratko,D.F.&Goldsby,M.G.An examin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cen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A national survey.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6,44(2):184—206.

[3]Gartner,W.B.& Vesper,K.H.Executive forum:Experiment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Successes and failure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9):179—187.

[4]The Kauffman Panel on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2008,(10).

第5篇: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兴趣;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本文受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由韩炜副教授指导。

引言

专业兴趣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从以往的调查结果和笔者切身感受来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度并不高。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专业兴趣的描述方面,即反映大学生对专业是否感兴趣的总体状况,以及与此相关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特征、应对策略等。但对于具体影响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因素涉及较少。

本文通过向重庆市三所高校发放自制问卷,从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四个方面入手,较为全面地探寻影响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具体因素。

一、理论与假设

(一) 兴趣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专业兴趣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我们通过考察与兴趣有关的理论,获得对专业兴趣的启发和认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兴趣,如有的学者认为兴趣是一种认识倾向,有的则认为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情感反应,也有的强调兴趣作为内部动机的作用。综合这些学者对兴趣概念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兴趣是对某种对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趋向或选择,具有指向性和动力性方面的特征。此外,西方理论中将兴趣分为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个人兴趣是由个体的倾向性引起的;情境兴趣是当前环境里的某些条件和刺激在个体中产生的兴趣。本文根据兴趣的含义及特征,初步将大学生专业兴趣定义为“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所学专业产生的内在心理趋势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选择”。具体表现为对专业知识的渴望、学习的主动性等。同时我们也将专业兴趣分为由个体因素引起的兴趣和由情景因素引起的兴趣。

(二) 专业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以往对于大学生专业兴趣的相关研究较少,而与此相近的研究多为专业认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研究,且多为反映大学生总体的专业兴趣状况,较少涉及其影响因素。大多数研究都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分析大学生专业认同或学习兴趣等方面的状况。本文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整理,归纳出可能影响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四个方面的因素,即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四个方面。

(三) 假设

在前文中,我们将专业兴趣分为由个体因素引起的兴趣和由情景因素引起的兴趣。其中,由个体引起的兴趣主要受个人因素影响;由情景因素引起的兴趣主要受外在因素影响,并进一步分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即专业兴趣受到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四个方面的影响,如图 1所示。本文根据以往资料并根据预调查的结果,对四个方面的因素又做了具体细分。

1. 个人因素影响专业兴趣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价值观、行为倾向、心理特征等,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摩擦甚至冲突,从而对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很大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寝室关系与专业兴趣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

自制力是指人们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大学生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或受很多外在因素影响,从而分散学习的专注度。缺乏自制力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集中精力,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最终影响专业兴趣。

本文中所提出的认知可能影响专业兴趣,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认知、对于大学阶段的认知以及对于所学专业的认知可能会对专业兴趣造成影响。具体而言,如若大学生对自身、学习和所学专业认知不清,则会不知道自己想学和适合学什么,也不会知道为什么要学。认知不清所导致的目标模糊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兴趣。

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针对个性心理特征,此项调查主要考察个体性格和能力是否会影响专业兴趣。个体的性格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孤僻、自卑等本身就会影响学习和生活;而能力则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成功体验作为一种外在刺激,往往能促使个体更加积极地应对挑战,在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良好的成功体验形成了对学习的正向激励,从而又提高了成功的几率,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期望落差影响专业兴趣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的失望、学校及专业的不满、中学阶段的优越感的缺失等影响专业兴趣。

目标冲突影响专业兴趣主要是指丰富的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有学习,还有更多的活动。本文希望通过调查,探究丰富的大学生活是否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从而影响专业兴趣。

H1:本文假设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自制力不强、认知不清、缺乏成功体验、期望落差过大以及目标冲突会降低专业兴趣。

2. 家庭因素影响专业兴趣

父母压力主要体现在父母在学习、工作、前途等方面对子女造成的压力。主要表现为“父母只关心学习情况,对学习成绩要求高”、“整个家庭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自己几乎是所有同龄亲戚中少数‘有出息’的孩子”、“父母一直以来都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甚至连自己将来的工作、生活都基本设计好了”等情况。

父母重视子女的学习情况并提出高要求,相对于其他学生,显然会对子女产生一定压力。但本文并不能肯定这种压力有多大,以及由此形成的对专业兴趣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方向。

作为同龄亲戚中少数“有出息”的孩子,那么整个家庭必然对之期望很高,这无形中也是一种压力。身处此类环境中的大学生往往会自觉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不能让父母失望。

(二)个体因素相对其他方面的因素更影响专业兴趣

从表 7中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大小来看,个体因素方面的子因素对专业兴趣的影响显著性更强(子因素“性格”和“认知”的Sig值最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影响大学生专业兴趣更多地是个人因素。这与心理学中的有关理论相符:兴趣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强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

(三)学校因素中师资力量影响相对突出

从表 7中影响专业兴趣的学校因素来看,师资力量影响相对突出。教师作为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专业知识传授者和引导者,对于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肩负着重要责任。从实际经验出发,我们也不难理解这个结论。在专业学习的初期,大学生往往对于所学专业的了解很少,这时需要教师向学生打开一扇窗,而这扇窗外的“景色”是否吸引学生,很多时候就决定了学生对于此专业的兴趣。一般而言,教学水平高、教学方式灵活、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更容易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教师和学生的匹配性对于学生专业兴趣的影响。

(四)家庭因素中父母压力影响相对突出

从表 7中影响专业兴趣的家庭因素来看,父母压力影响比较明显。通过与部分被调查者交流,我们得知部分学生还是受到了来自父母方面的压力,如有些父母给孩子早早地划定好了发展方向、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等都给孩子带来了压力。从调查的数据来看,专业兴趣与父母压力呈负相关关系,这一点与现实经验也是一致的。一般而言,父母压力越大,孩子的心理负担可能越大,产生的负面心理影响也会更明显,从而导致专业兴趣度更低。但对于父母压力具体是如何影响专业兴趣的,本文未作深入探究。

(五)启示

从调查结果来看,个人、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因素对于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影响相对明显。这启示我们应该主要从这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引导和培养。

针对部分大学生专业兴趣不高的状况,最主要的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加强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结合所学专业相关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是“人本主义”,即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培养兴趣。兴趣可以引导,但不可强加,否则反而可能会成为降低专业兴趣的因素。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培养孩子兴趣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其对子女兴趣的影响可能最早,也最为深远。就大学生而言,结合调查中存在的情况,父母应该明白孩子的未来应该由自己创造,父母不要去替代,也无法真正替代。父母最佳的角色应该是建议者和倾听者。父母的经验有用,但并非处处适用。

高校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场所,应尽可能为提升学生专业兴趣提供可能。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于学生专业兴趣的影响较大。同时,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发现学生对于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往往伴随着“老师讲课没意思”、“这门课学了没什么用”等现象。这提醒我们,应将教师转变为提高学生专业兴趣的有利因素。教学任务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甚至是最为重要的内容。除去其他原因,如若教师让学生失去了兴趣,难以说明其称职。

五、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此次调查由于时间紧迫、各高校分散较远等原因,只选取了重庆市所有高校中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三所高校。但这三所高校的调查样本对于总体情况的反映程度有限。如果能够选取更多样本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会更有说服力。此外,在调查之初,我们建立起了涉及多方面因素的专业兴趣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由于模型涉及众多因素,在数据分析中建立的模型的自变量就更多,这会影响模型的准确性。如果能够对模型进行修正,效果可能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刘连龙,徐丹,何山等:《大学生专业兴趣调查及对策研究》。

[2] 董满生, 胡传海等:《大学生专业兴趣研究》。

[3] 胡志海、黄和林:《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6年第6期。

[4] 北京大学心理系 INSIGHT 工具组:《PES心理测评工具箱》, 2003年版。

[5] 童腮军、范安平:《大学生专业类型与专业兴趣吻合程度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5期。

[6] 张德等:《组织行为学》,2011年6月第4版。

作者简介:

李海涛: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2011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调查活动主要负责人。

第6篇: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SPSS software application and the factor analysis which belongs to the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i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business students' innovating abilities. By summarizing and abstracting the factors tha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fluencing the cultivation of business students' innovating abilities, the paper analyzes and modifies the factors using research and factor analysis, which is based on the method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n comes up with some practical conclusions and revelations that is useful for our education system today.

关键词: 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子分析法;实证研究

Key words: students of management;cultivating innovation abilities;factor analysis;empirical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006-04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管理类大学生需求随之增加,许多高校纷纷增设了此类专业,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迅速扩大,我国管理类专业点由1998年的1276个猛增至2003年的2866个,5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占全部本科院校的80%以上。

然而,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却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创新能力较差成为普遍问题,因而如何去

培养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

问题。

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种涵盖大学生本身以及相关要素关系和行为多方面的综合系统。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其在一定的环境、资源、培养模式以及自我塑造等条件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创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因子分析法是在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因子分析就是将大量的彼此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转换成较少的、彼此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这样既可减轻收集信息的工作量,且各综合指标代表的信息不重叠,便于分析。用此方法可以较科学、迅速的找出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从而找到提高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对找到适合他们的培养模式有重要意义。

1 总体方案

1.1 研究目标

本文实证研究的具体目标是:通过对管理类大学生的任课教授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得出的27个影响因素进行验证;探讨影响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型培养的主要因素。

1.2 技术路线

研究的具体技术路线是:

①问卷设计,在个人访谈的基础上,结合所得出的因素,参考已有的相关量表进行调查问卷设计。

②在西北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天津大学、苏州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9个高校的管理学院面向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了72个有效样本数据。

③数据分析,利用收集到的有效样本数据作统计分析,对要素的合理性进行验证。

④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得出影响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1.3 调查对象

本文的调查对象是西北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天津大学、苏州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9个高校的管理学院的老师,涉及到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等专业,调查者中涵盖教授、副教授。

1.4 分析方法及工具

对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因子分析,分析工具为SPSS16.0统计软件。

2 问卷设计

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培养影响因素提炼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调查问卷设计,问卷主体包含的内容为:因素调查。其中包括六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校园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外活动、学生、思想教育。调查问卷中所涉及的二级指标见

表1。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3.1 数据收集

2013年4月~2013年5月,针对“影响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素”这一问题,对西北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天津大学、苏州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9个高校的管理学院的76位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研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了72份,回收的问卷全部有效。本文为了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在调查前对调查者详细说明了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各个变量测量指标的含义。

3.2 问卷效度分析

对问卷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逐次对每个一级指标所对应的二级指标进行检验,判断各一级指标里的二级指标是否具有相关性。KMO是用于比较观测相关系数值与偏相关系数值的一个指标,其值愈逼近1,表明对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愈好。在研究中,KMO值大于0.5则表明通过KMO检验,Sig值小于0.05则通过Bartlett球形检验,可以考虑进行因子分析。

如对“校园环境”所含二级指标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图1。

KMO值为0.514>0.5,通过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ricity检验,sig值为0.000,小于0.05,也通过了检验。对其他二级指标也如上进行检验:“课程设置”二级指标KMO值为0.436

4 因子分析结果及讨论

4.1 计算矩阵的特征值,求特征值的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前面显示了27项因素是影响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型培养的重要指标,但是,由于变量较多,如果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则会造成相当多的信息重叠现象,不利于寻找内在规律。因此,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因素进行归纳。

在 SPSS16.0 的运行中,选择以主成分法作为因子提取方法,选定因子提取标准是:特征值≥1。对每一因素所对应的二级指标逐次分析。

对“校园环境”所含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其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如图2,由图2可知,有两个满足条件的特征值,它们对样本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72.492%,代表了大部分信息,因此提取两个因子便能够对所分析的问题进行很好的解释。

4.2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因子载荷矩阵

同样利用 SPSS16.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得初始因子载荷矩阵(Component Matrix),见图3。

4.3 因子旋转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的目的不仅是找出主因子,更重要的是知道每个主因子的意义。然而用上述方法求出的公因子解,各主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不很突出,容易使因子的意义含糊不清,不便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从图4可以看出,各指标有几个公共因子上均有相当程度的载荷值,难以合理解释其实际意义,因此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Rotated Component Matrix),如图4。

4.4 因子的解释和命名

从因子分析导出的载荷矩阵的结构出发,把变量按与公共因子相关性大小的程度分组,使同组内变量间的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的相关性较低,按公因子包含变量的特点(即公因子内涵)对因子作解释命名。根据图4,可将“校园环境”指标集分为两个主因子,第一个主因子F1主要由A5(实验室设备先进、齐全,满足学生进行科研的需求),A3(图书馆藏书量大,书目既全且新),A4(图书馆电子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全、新)三个指标决定,因子F2主要由A1(学校地域广阔,环境优越、舒适,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活动场地)决定。可将F1定义为学校资源,将F2定义为学校环境。

按照上述相同步骤,对“教学方法”所含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其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如图5,得到两个特征值,对样本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78.221%,代表了大部分信息,提取的两个因子能够对所分析的问题进行很好的解释,同样的,得到其因子载荷矩阵(见图6)和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图7)。

由图7知,第一个主因子F1由C1(任课老师大多都热爱教学工作,责任感强)和C2(任课老师常常采用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两个指标所决定,第二个主因子F2由C3(任课老师授课时常会介绍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和结果)和C4(学校经常邀请校外著名学者、专家来学校讲学)两个指标决定。F1可以定义为教师的态度和授课方式,F2可以定义为教师的先进性。

同理,对“课外活动”二级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由特征根大于1,提炼出了2个因子,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知第一个主因子F1由D3(老师进行科研工作时,经常吸纳学生加入)和D2(任课老师积极指导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竞赛和科学研究)两个指标决定,第二个主因子F2由D1(学校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支持学生进行课外的科学研究)决定。F1定义为老师对课外活动的支持力度,F2定义为学校对课外活动的支持力度。对“学生”二级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炼出了2个因子,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知第一个主因子F1由E2(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可以认真对待,按要求完成)和E1(学生能够按时到课,认真参与课堂内容)决定,第二个主因子F2主要由E3(学生有获取新知识的渴望及需求,对未知事物有探索精神)和E4(学生对课堂学到的知识有很好的转化能力,善于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决定。F1定义为学生上课的态度,F2定义为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应用能力。

对“思想教育”二级指标因子分析,提炼出1个因子,此因子由F1(学校开设的德育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大帮助)来决定。该因子定义为学校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

4.5 提取出主要因子 由上述因子载荷矩阵提出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的主要因子,共提取9个主要因子,由其特性分别对其进行命名,具体见表2。

5 结论与启示

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性人才越来越被社会需要,管理类大学生作为未来人才的储备力量,其创新能力重要性不言而喻,分析影响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和教师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从这些方面入手:学校加大环境建设和资源投资力度,教师转变讲课方式和方法并加强对学界最新动态的了解,学校和老师加强对学生学术和活动的支持力度。另外学生自身也会影响到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身要端正上课态度,勤学善思,勇于探索。只有学校、教师、学生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才会不只是一个口号,才会真正的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朱建平,殷瑞飞.SPSS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5-170.

第7篇: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1−0043−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就业模式的市场化,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也在与时俱进。强调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的传统大学生能力观已远远适应不了当代社会的需要。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人。这样庞大的供需缺口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社会认可的毕业生?国内学者采用多种方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各种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包含满足社会需求、体现自身价值的技能、理解力和个体特质的组合[1]。由于研究视角和重点各不相同,结论莫衷一是。但从用人单位来看,他们往往最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尤其是责任感、敬业精神、吃苦耐劳、诚实正直等品质[2]。这些结论给了高等教育启示,在培养职业素质、业务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之外,也不能忽视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品性素养的培养。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组织行为学无论从课程体系设计还是教学方法选择上,能给出当代大学生能力培养一个重新审视和反思的空间。

一、大学生能力培养与组织行为学教学

组织行为学是高校经管类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它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学习者获得一种对组织中人的行为和态度的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能力,并利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由于开课时间大多在本科一、二年级,这一时期正是学生热衷于思考人生和未来的阶段,是自我意识充分觉醒和发展的阶段,对于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愿望,也正是进行教育引导的良好时机[3]。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内容如人格、情绪、价值观、团队等为当代学生认识自我、加强人际交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引导和现实规划。

同时,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和体验性都很强的课程,它把生活中的一些“常识”用系统、科学化的方法展现给读者,鼓励学生摆脱直觉的观点,学会系统地分析人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自我行为反思和分析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组织行为学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管理知识,而且还要训练管理人员所必备的技能[4]。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甚至可以说,这门研究“人”的课程直接决定了所有先进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的难点

如同许多管理学科课程特点一样,组织行为学的定量知识内容较少,单一的讲述比较空泛,容易陷入到灌输组织行为学中相应管理理念的窠臼中。怎样系统地整合这些知识,让学生克服偏见,习得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是一个难点。事实上,讲授像组织行为学这样的学科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克服许多人的一种“这都是普通常识”的观念。

其次,组织行为学体系完全是建立在西方管理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带有相当强的西方文化烙印,比如说一些经典理论的辩证理解,对学生的知识吸收起着很大的限制作用。因此,如何把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与我国国情、文化嫁接,一方面让学生把握整体理论体系、接触理论前沿热点;另一方面让学生能联系实际,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是考验老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重要课题。

再次,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强调人际互动的课程。管理中一切牵涉到人的问题,如员工的激励、领导、行为的控制、预测等都与组织行为学的内容有关。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程的现实指导意义,就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掌握并实践这种互动性。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环境限制、学生评价体系导向等又很难做到完全开放式与互动式教学。因此,要想真正提高组织行为学教学质量还需要从教学模式到评价体系的一系列变革。

三、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改革

鉴于组织行为学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管理理论、概念、技术、方法和手段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更难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因此,传统的填鸭式、讲授式和接受式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多元化的今天,可以借助电子信息化的先进教学手段,运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心理和行为测试

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进行心理和行为测试,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之一。在寓教于乐的同时,能引起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反思,教学生学会分析诊断的技巧。组织行为学内容的心理学部分也为开展心理测试提供了大量素材,如人格特质、兴趣、能力、价值观、需求层次等等。

通过心理测试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了解自我,明确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同时增强对于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辨识能力,更好地进行自我控制与人际互动。在课堂实践中,MBTI人格测试、情商测试、选择性知觉测试、价值观测试、决策风格、领导风格测试等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利用已有实验室测评软件或各种测评工具,不断更新和扩充测试内容,也能保证测试作为有效的课堂辅助手段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二)团队练习

团队练习也是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可采用的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相对等额的小组,要求他们以团队的形式分工协作,完成老师指定的各种任务,如案例讨论、课堂陈述、团队游戏等等。团队本身就是组织行为学群体部分需掌握的内容模块,以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的课堂教学,一方面使得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紧密衔接,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锻炼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加强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每学期伊始,我们都会把学生分成若干团队开展各种练习,如利用小组推选出来的代表进行课堂陈述、拾荒游戏、案例分析与讨论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对学生的日常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深度交流。一学期下来,同学之间的关系、成员的团队意识、思辨能力等都有显著提高。

(三)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教学要求围绕某一组织行为学问题,尽可能人为创造某种组织管理活动的仿真环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管理角色,身临其境,从中学习和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及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5]。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模拟的管理情境中切身体会到组织行为学中的各种抽象概念、理论基础,使学生形成针对不同管理情境的反射式管理思维,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行为与组织管理的复杂性,为将来具体开展工作做好心理准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围绕组织行为学的课程内容开展冬季野外生存、招聘过程的知觉偏差、沟通障碍等情景模拟,学生的反馈非常积极,表现出了对课程极大的兴趣,也提高了老师的授课热情,有效地推动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四)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成为工商管理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组织行为学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特点更决定了案例教学在这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案例分析的频数,小到课堂练习中的情景案例讨论,大到规范化的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管理学科的权变性特点,案例讨论应秉承开放式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讨论,鼓励观点各异,甚至鼓励建设性争论。在每次学生做完案例报告之后,教师需要进一步对案例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对已有知识点进行总结及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模式。由于组织行为学课程内容的多元化,更需要借助多媒体手段扩充授课内容,综合运用视频、图片、电影片段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如知觉一章,我们准备了大量的心理学图片,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常识蕴含的组织行为学要义。领导一章,我们结合领导案例视频,让学生融入其中,这样甚至比一般的案例讨论更生动、更形象、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堂陈述时运用多媒体手段,锻炼了他们的多媒体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四、多元化教学方法使用的注意事项

首先,以上无论是亲验式、交互式还是研讨式的教学方法,都是在正常教学手段之外的补充,是在已有知识点掌握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不可本末倒置,一味拘泥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而忽视本应掌握的教学内容,使得主题过于分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牢。

其次,这种教学模式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团队游戏,老师的作用不是抽身解脱,而转变为训导员、控制者的角色,在任务开始前提前布置作业,在任务进程中控制进度节奏,及时解决学生的争论与疑虑,在任务完成时总结提升,为学生做进一步的启发。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原创性的观点,又需要把课堂讨论与上课内容紧密衔接。这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老师需要在平时积累大量素材,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应变能力,使得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能真正发挥作用。

第三,要加强案例库建设。案例教学能否发挥应有的效用,案例选取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由于我国的管理学体系大多从西方嫁接而来,案例的适用性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组织行为学教学来说,案例库的建设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或课题组应重视案例库的完善与更新,或利用现有的国外案例进行改编,或组织教师自行编写,使得教学过程得以持续开展,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实效。

最后,改变学生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也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6]。传统的记忆式闭卷考试实质上只是对学生知识复述能力的考核,是在填鸭式、讲授式教学方法下长期形成的结果。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必然要求从源头上改变对学生的评定方式。提高平时作业与课堂讨论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改变根据一次考试结果评定学生综合表现的考核模式。同时对考试的题型和内容进行改革,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使得命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科学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方式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是满足时代对当下大学生要求的一种新的尝试,它并不是简单地摒弃传统的板书理论教学方式,而是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效果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肯定与支持。当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真正贯彻并有效推行这种教学方法还需要学校相关配套体系的支持,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

参考文献:

[1]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9(11):20-22.

[2]王静波,刘善仕.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认知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现代大学育,2003(5):58-61.

[3]徐华.基于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77-79.

[4]高晓芹.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87-90.

第8篇: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独立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under Pos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

LIU Shengsi, WANG Jiemin, HE Xiaoxuan, ZHANG Wei

(Business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as an emerging trend of thought, need to work closely with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ctively with each other. In this paper, a unique mental state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for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oblems, explore the revel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dependent colleges, independent colleges should respect the status of the student body, students explore the unique potential cultivate students' personality health, improve student happiness index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independent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上世纪末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提出了“积极心理学”,从此兴起了一股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注重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①致力于从激发人类的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角度,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积极心理学在人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基础上,更加偏向于通过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引导,充分激发出乐观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行为模式,从而塑造出人们的健康人格。

独立学院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按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民办机制、本科层次的学校,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种探索与创新。②作为本科教育末端、专科教育前端的学生群体,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具有其自身的心理特征。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教育的理念下,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中树立威信地位,通过指责、批评惩罚等消极方式来制止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和过失言行,忽视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特有的积极品性和潜在能力。针对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构建出适用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1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

1.1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优势分析

选择在独立学院就读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相对优越,这让独立学院的学生群体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展示中,呈现出特有的心理优势和能力优势。由于从小在较为宽裕的环境中成长,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有很多从小就参加学习了各种特长训练,如舞蹈、绘画、体育、唱歌、表演、乐器、写作、手工等等。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展现出自己精湛的特长功底,不仅能让学生们施展才华、培养兴趣、陶冶情操,还能提升学生们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行为能力。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的大学生艺术团聚集了全校的“文艺骨干力量”,向全校师生奉献出各种形式新颖、内容向上的文艺节目,深受学院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好评。另外,很多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从小就有条件到各地旅行,这不仅能让学生们提升自信和自立、学会宽容和适应,还能锻炼勇气和毅力、学会选择和珍惜,更能在提升学生们的阅历的同时促进其思维的活跃。例如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周贤同学就酷爱旅行,在大学期间走遍了不少名胜古迹和秀美景区,通过“玩中学”的方式,在毕业之际成功入职了全国百强旅行社。③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在平时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都十分渴望能够在课余时间,有机会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活动之中。因此,独立学院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训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的市场营销生产实习环节,是管理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十分期盼的教学活动,本活动主要以全校师生作为受众群体,学生需要在按组分配以后,积极策划出有效的营销方案并付诸行动。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的教学实践的经验,利用寒暑假到社会上去寻求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以此锻炼其人际交往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为未来的择业与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劣势分析

由于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群体处于本科教育末端、专科教育前端的特殊定位,从主观角度和客观角度均存在着其特有的心理劣势。

从主观角度来看,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怨自艾、自卑自责的负面情绪。一方面,由于高考失利或者严重偏科导致进入三本院校就读,使得学生因曾经的同学、好友纷纷考进了一本、二本大学就读而自卑,因考虑家庭将承担较大的经济负担而自责。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从小学至高中的阶段,大部分都是备受老师和同学关注的优秀学生,进入三本院校就读对原本信心十足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伴随着这些负面情绪步入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大学初期会因缺乏自信和强烈自卑而产生目标迷茫、状态不佳等现象,甚至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

从客观角度来看,独立学院的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为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大学阶段需要花费更加艰辛的努力,才能承载一个家庭的唯一希望。另一方面,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对三本学生的轻视、很多单位对三本学生的歧视,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实习毕业阶段遇到就业瓶颈。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伴随着这双重压力的阶段走出大学校门时,很容易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迷茫,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甚至丧失信心,即产生“毕业生综合症”。

2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2.1 偏重对负面心理问题的认识与预防教育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普遍承袭传统心理学的“消极”理念,主要是侧重于通过主流心理学理论,发现与解决大学生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心理问题、人格问题。在“消极”教育的理念之中,偏重于培养学生对负面心理问题的认识与预防,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问题、精神病症等,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问题。这种教育方式使得教师对待学生就如同医生对待病人,让学生造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总是处于一种担忧的情绪状态。当学生遇到心理障碍寻求帮助时,教师往往通过指正学生不足这种说教的方式,让学生改变观点,这不仅会使学生出于一种被动和反抗的状态,甚至有可能会恶化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起到“治标不治本”的教育效果。

2.2 缺乏对正面心理情绪的引导与培养教育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对负面心理问题的认识与预防,相对应而言即缺乏对大学生正面心理情绪的引导与培养。积极的心理教育更加注重激发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积极品质,教育学生如何运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如何培养积极的、快乐的情绪状态,如何提升学生自身的心理抵抗力和免疫力。这种积极的心理教育方式使学生主动的创造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自然可以一定程度地对抗和治愈负面的心理问题。然而,独立学院现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对正面心理情绪的引导与培养教育,也导致大学生缺乏对如何提升自我心理素质的思考和能力。

3 积极心理学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3.1 尊重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正面的人生观念、心理调节、行为规范等向学生积极倡导的同时,还应当尊重学生表达出的不同观点,通过倾听、理解、说理、接纳、赞美等积极的沟通方式来传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在教育过程中,只有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学生才会放下“逆反”的心理包袱,真正听取教师的建议和意见。

同时,独立学院大学生还需要尊重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尊是个体自我评价后做出并长久保持的对自己赞许的看法,它表明了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价值的一种认同程度,而自尊包含归属感和控制感两种情感感受。④当学生在尊重自身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就会主动激发、培养、强化自己的积极心理因素,从而提升自我素养和能力,这样既能够获取被他人认可的归属感,又能够获取能超越自我的控制感。因此,积极激发大学生良好的自尊意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2 发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有潜能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广大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特有的特点,他们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渴望不断提升自己,比其他大学生群体更加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因此,教师应该向学生充分提供施展才华的精神鼓励,让他们在心理上获取被肯定的需求,在行为上获取被关注的需求,产生更强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激情,从而产生最大程度的行为进步。当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发掘出学生的特有潜能,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另外,独立学院还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经验是在环境中获得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⑤发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有潜能,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3.3 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积极健康人格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还能够促进积极人格的适应性发展,维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⑥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拥有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就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要求,把符合积极健康的理论要求、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知行转化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个体的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独立学院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适应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同时具备当代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积极健康的人格,才能培养出符合于国家需求、适应于社会变化的高尚健康的大学生。

3.4 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指数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指数,主要取决于现实接近于理想的程度。当现实状况越接近于理想状态,越容易产生幸福感。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实现理想,赋予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工作能力,是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

首先,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树立积极现实的目标和理想。大学生对现实的认知仍处在感性的认识上,其目标和理想的树立往往来自于对媒介的观察与模仿。如果(下转第252页)(上接第242页)理想树立得太高而无法实现,就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和失落感。因此,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构建积极的、适应现实的理想,让学生构建正确的自我认知,是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前提。其次,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生活技能。除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和生活技能,是实现目标和理想的必然要求。认为,幸福是主体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环境中,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自我理想而产生的精神上的满足。独立学院大学生只有充分获取了过硬的技能本领,来能在外在条件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理想,从而真正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 Seligman,Csikzentmihalyi.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

[2] 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保持健康快速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07-08(2).

[3] 王理略,柯广来.“玩”出了一个好职业的专科女生[N].湖北日报,2014-06-23(10).

[4] 蒋宗文,郭士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政治研究,2010.10(185).

第9篇:管理学对大学生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大生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1)03-0078-05

国外大生社会实践具有较长的历史,有公民体验教育、劳动教育、军事训练、纪念性活动、校企联合“双元式”实践、医院义工、小区服务、校外打工和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在我国,大生社会实践是指大生按照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活动。中外大生社会实践的内涵、功能等具有相近之处,但在表现形式、运作模式上存在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者围绕大生社会实践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对我国相关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具有很好的启示。

一、国外大生社会实践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外有关大生社会实践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大生社会实践内涵、行为动机、运行模式和功能等几个方面(见表1)。

(一)对大生社会实践内涵的研究

Snyder等人认为,社会实践是一系列长期的助人行动,是有计划、有准备、前摄性的而非反应陛、后置性的行动,是在一定时间内承载相应责任的行动,是正式化、大众性的行动。BalzerTM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是一种可以循环实施并为了实现集体目标而进行的集体行为,大生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需要参加社会实践。John Friedmann 对社会实践认识论进行了阐述,主张对世界的评价应该客观真实,或者至少揭示一个持续伸展的真理。Suellen Shay指出,“实践”两字表明人类的行为是习惯性、持久性、目的性和有意识性的(并不是常常有意识),应更多地关注参与实践中去的人的行为和组成实践活动的大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前国际志愿者协会总裁Kenn Allen指出,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愿的、利他的、没有直接资金回报的活动,是一种积极活动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单纯的志愿者的闲暇活动。我国者牟宗泉通过研究国外大生社会实践指出,西方国家的各类社会实践为延伸校课堂教授效果奠定了基础,各类社团活动和教实习活动都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Huberman将社会实践作为知识转换的纽带,指出理论世界和客观世界靠一种纽带相互连接,社会实践就扮演了这个纽带,当人们从知识转换的角度具体分析问题时这个纽带的作用就愈加明显。

(二)对大生社会实践行为动机的研究

国外者历来重视研究人的行为动机,对大生参加社会实践动机的研究也是如此。Parkert认为,参与大生社会实践的行为动机主要来自利他(帮助他人)、交换(期望得到某种回报)、信仰(传播自己的信仰)和休闲娱乐(寻找休闲的体验)四个方面。Jonestgl的研究表明,加拿大青年人参加社会实践主要基于追逐某种信仰、运用自身技能和经验的愿望、开发潜能、增加工作机会、与其他志愿者交友等几种原因。Richard G.Niemi等人通过调查发现,青年生参与小区服务的比率较高,其动机与生、家庭、校特色及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Steve等人从志愿者招募、遴选、评监以及留任的角度研究了如何引发大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May Kim对美国青年足球组织的志愿者和当地青年运动联赛的志愿者菜单数据进行了修改和验证,提出修改后的志愿者菜单更适用于与青年运动组织和事件有关的志愿者动机的研究。Justine B Allen 新西兰达尼丁举办一年两次的新西兰MASTER’S GAME志愿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自我决定理论有助于加深理解运动项目志愿者动力和预测志愿者行为,并能促使志愿管理者提升志愿者的工作动力。O.A.巴伊沙科娃通过抽样调查和口头访谈的方法研究了俄罗斯大生兼职状况,全面分析了大生兼职的动机、兼职与业的关系、兼职与习的态度和兼职对习的影响等问题。日本者雨宫孝子、佐佐木正道等对日本大生志愿者活动进行了研究,指出日本大生整体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比率较高,参与领域比较广泛,主要是源于大生把志愿服务作为大生活的重要体验这一动机。英国政府在2004年利用志愿行动组织100多万人融人地方小区,获取发展技能与获得工作经验的机会成为大生踊跃参加此次活动的原始动机。

(三)对大生社会实践运行模式的研究

为便于指导实际工作,国外者对大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奖励评价和体制机制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美国通过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体现对大生社会实践的主导作用,马里兰州最高司法机构早在1997年便开始强制执行75小时的小区服务作为中毕业的基本条件这一政策。法国高校鼓励生利用假期打工或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直接参与企业实际工作,不仅企业积极接收,而且政府也积极参与并提供1/3的经费支持。日本大实行实践分制,十分重视利用社会教育的场所、设施、人力等资源以及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大生进行实践教育。德国高校对生实施“开放式管理”,生在修好校硬性规定的必选课外,可以根据选课情况安排打工时间。英国者Helen Busselltll提出了大生社会实践的“4W”理论,即什么是社会实践、到哪里社会实践、为什么社会实践、谁去社会实践,提出要建立社会实践志愿者奖励或回报机制。联合国志愿者组织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麦柯里兰激励需要理论等设计实施了一整套的志愿者管理机制一“志愿者赞赏认可机制”(Volunteer Recognition)。加拿大者Steve等人从需求评定、方案规划、工作分析、招募面谈、训练督导、激励表扬、绩效评估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社会实践的计划组织和管理规划。德国者Balzer认为,要保持大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持久开展,必须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社会实践的法律保障机制两大因素。美国者Huberman Lva带领的课题组研究发现,大、小区、大生、政府四个方面只有有效互补,才能保证大生社会实践顺利进行。以色列的Roni Kaufman对俄罗斯圣彼得堡一服务机构模式进行研究,认为志愿服务机构的结构及管理对志愿者的表现影响重大,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是成功的重

中之重。而Sherraden建立了一个评价志愿服务的参考模型,该模型表明志愿者服务单位、志愿者本身和志愿者派出机构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会因个人或机构的属性特征和服务能力而呈现不同。美国学者McBridetlgj研究国际志愿服务(IVS)负责的跨国界志愿服务和国际开发及人道主义救援两大类实践活动后发现,他们均以完善的工作项目为依托,设有专门工作机构,负责组织领导、项目选择和经费筹措等。

(四)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功能的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分析了社会实践对学生、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参与方的积极作用,其中对促进学生个体成长、提高群体能力以及服务社会发展等功能的研究较多。Newmann等人L20J研究指出,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胜任力,增强自主性,促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Clary等人分析指出,社会实践的功能主要包括价值、理解、提高、职业、社会和保护六个方面。MarciaBok L提出,社会实践的重要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群体能力。Marcelt231对医学院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提出教学实践在塑造教师社会规范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并有效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对教学工作的深层次认识。McLellan等人认为,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对学生成长更有战略意义,社区服务通过教育学生成为社会维护和增值的负责贡献者而刺激公民权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政府和社会。BennetttL研究发现,志愿组织正逐步成为社会福利的提供者,他通过一个模型解释了志愿组织在提供社会福利中的作用。Christiant26j以塞内加尔青年志愿法律、中非共和国国民服务草案、纳米比亚国家青年服务项目等为例,研究了志愿服务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振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指出发展中国家通过这些志愿服务项目激发出了生产力的潜在活力。

二、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国外学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成果及其成功经验,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适当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国外学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深入剖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本质属性,对其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二是运用行为科学理论,通过大量实证分析,深刻挖掘了大学生个体参与社会实践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特征;三是借助现代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探索出了较为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模式;四是从不同视角全面分析了社会实践对学生个体能力、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对社区建设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与此相比,虽然国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但仍然存在―定差距:在研究内容上,我国着眼于经验总结多、理论研究少,对实践形式与内容面上研究多、个别深入研究少;在研究方法上,我国着眼于宏观系统论述多、单个问题突破少,定性阐述多、定量研究少;在研究视角上,从教育学角度研究多,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研究少,从学校和师生角度研究多,从政府和社会(实践单位)角度研究少。为此,我们需要认真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适当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一要扩大研究范围,提升研究层次。要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人手,全面关注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要紧跟国外研究热点,重点研究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等问题。二要更新观念,积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大学生社会实践虽然属于人的社会活动,但同样可以采用系统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一系列科学理论进行研究。当前,我国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应突出对某个问题、某个环节、某个案例的深入研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开展更多的实证分析,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三要改变研究视角,跳出学校范畴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突破教育学研究的局限,借助管理学、经济学理论,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动机、激励机制、运行模式等问题;另一方面,改变只有大学教师从教育视角研究的状况,吸引更多领域的学者从政府、社会、企业、家庭等多个视角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机制

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表现出鲜明的“全员参与”特征。德国汉诺威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德国打工大学生人数在过去的20年翻了一番,2/3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打工;法国大约50%的大学生打工,大约10万大学生在从事一种类似半日工的工作,每年至少持续6个月。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状况不容乐观,除课程实践以外,课外社会实践仍然是“精英实践”,即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锻炼,没有建立起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模式。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实践岗位供给不足,不能适应广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二是实践经费来源渠道不畅,严重制约着各项实践计划的实施;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践主体内在动力不足。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大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学校教育因素;既有实践单位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及其家庭因素。而实现“精英实践”向“全员实践”模式的转变,关键是机制建设。其中,既有涉及实践单位的社会责任机制和经济利益机制,也有出自高校内部的师生激励机制,还包括与国家、高校、学生及其家庭和社会密切相关的实践经费分担机制。只有构建由社会责任机制、经济利益机制、师生激励机制、经费分担机制等构成的机制模式,才能加快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模式的实现。

(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基于网络的办公模式正在极大地改造和推进传统手工处理领域的办事流程与实施效率,网络化的集约、高效、实时处理等优越性正日益凸显。发达国家已经广泛运用信息手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动员、招募选拔、项目对接、过程监控和激励表彰等工作环节均实现了网络信息化操作,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信息化管理已相对成熟。而国内学者对此研究相对较少。随着我国高教规模的急剧增长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变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空间迅速扩大,领域不断拓展,所涉人员剧增,形式日益多样,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服务目前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处理手段,存在着信息不透明、传递速度慢和失真等突出问题。因此,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已是大势所趋。一要以管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媒介,根据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和信息流的运作特点,研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数据库、智能模块及其功能、系统体系结构,准确快捷地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各参与方对信息的需求,实现信息的高度集中与高度分享,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化管理理论体系。二要运用互动式需求分析、专业化设计规范、系统体系模块化结构设计、工程化方法开发,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各参与方提供管理数据库系统,并嵌入OA系统,开发出具有可靠性、可移植性、可扩展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管理体系设计、开发和应用一体化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