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脊柱术后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脑瘫;脊柱裂;足部畸形
脑瘫、脊柱裂共同导致足部畸形,在矫形外科中并不多见。我院自1990年4月至2002年4月共收治本病38例,经术前康复、足部畸形矫正手术及术后康复训练,收到显著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最大25岁,最小4岁,平均11.4岁;均为痉挛型脑瘫合并隐性脊柱裂。其中脑瘫偏瘫型8例,单瘫型19例,截瘫型11例。脊柱裂部位发生在L5-S3间,双足畸形8例;其中一侧马蹄内翻、一侧马蹄足2例,双侧均为马蹄内翻足5例,一侧马蹄内翻、一侧为马蹄外翻足1例。单足畸形30例;其中单侧马蹄内翻足11例,单侧马蹄外翻足2例,单侧马蹄足17例,共计38例46足;其中24足合并有高弓足畸形。
1.2治疗方法
1.2.1术前康复手术前后的康复训练几乎同手术治疗同样重要,术前康复训练给病人创造一个恢复的信心和环境,同时肢体训练可缓解部分挛缩肌力,为手术成功创造有利条件。学龄前期患儿,指导家长手法纠正足内翻、前足内收和马蹄畸形,3次/d,每次30min,然后将足用矫形器(足托)固定在畸形矫正位。学龄期患儿,应指导患儿主动功能锻炼,背伸、跖屈踝关节,延缓马蹄足畸形;内翻、外翻前足,保证胫前后肌及腓骨长短肌的肌力平衡,同时辅以家长的被动功能锻炼,以改善足部畸形,延缓手术时间。
1.2.2手术治疗本组全部施矫形手术,其手术方式为:单纯跟腱延长8足,跟腱延长、胫后肌延长10足,跟腱延长、胫前肌外移术12足,跟腱延长、伸拇长肌移植、拇趾趾间关节融合术5足,跟腱延长、三关节固定术11足,共46足;其中24足行跖腱膜切断术。本组38例46足均经随访,随访最长时间为10.8年,最短时间为1.2年,平均4.2年。1.2.3术后康复术后康复训练不但持久,而且要社会化、家庭化,使病人早日恢复功能。术后石膏固定期间即嘱病人练习足趾活动及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运动,以防止肌腱黏连;外固定解除后嘱病人配合理疗、热敷进行功能锻炼,并逐渐练习足负重行走,行走时有条件者可穿用病理鞋,以维持矫形效果和加强足部功能的改善,对防止畸形复发也是有益的。
1.3疗效评定标准及结果因术前足部畸形差异较大,手术方式不同,所以不能用同一标准进行判定。我们参考文献报告[1],结合足部畸形矫正程度及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综合判定,分为优、良、差三级。
2结果
畸形矫正,步态明显改善,足部稳定性良好,患者满意为优25足;畸形基本矫正,步态有所改善,有10以下轻度马蹄,足部基本稳定,患者基本满意为良15足;足部畸形明显,步态无明显改善,足部不稳定,患者不满意为差6足,优良率87%。
3讨论
脑瘫所致足部畸形和脊柱裂所致足部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两种病因共同导致足部畸形为少见。由于两种病因截然不同,一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一为下运动损害,二者相互拮抗,相互影响,而使本病缺乏两种疾病所固有的典型症状、体征,是易误诊的原因之一。8岁以下的患儿,因腰骶部神经根损害较轻,足部肌瘫症状表现不明显,而以脑瘫症状、体征典型。而12岁以上的患者,神经根受牵拉损伤明显,足部症状以肌瘫、皮肤感觉异常以及典型的足部畸形,脊柱裂症状、体征明显。本组在门诊单纯诊断脑瘫6例,单纯确诊为脊柱裂5例,没做出病因诊断的2例,共12例,占34.2%。
2.1足部畸形成因脑瘫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或发育不良,失去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引起小腿肌张力增强,肌力失衡,产生足部畸形。由于足跖屈肌力大于背伸肌力,内翻肌力大于外翻肌力,故马蹄足及马蹄内翻足多见。脊柱裂导致足部畸形的原因是由于脊神经在椎管内外广泛黏连,脊髓的生长速度落后于脊柱骨,随年龄增长,神经组织受到牵拉所致,引起所支配的小腿肌肉麻痹,肌力失衡,产生足部畸形,多累及腓浅神经[2],所以仍以马蹄内翻足多见。因受累神经为混合神经,故伴有该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感觉障碍,若累及骶髓2-4的排便中枢,可引起排便功能障碍。
2.2诊断脑瘫所致足部畸形在临床上易于诊断,若合并有脊柱裂者诊断较为困难。本病由于两种病因共同作用,小腿肌张力及足部畸形状态有如下特点:①小腿肌张力仅略有增强,不像痉挛性麻痹那样强烈;②足底肌挛缩,高弓足畸形多,跗骨间关节活动度小;③骨性畸形的出现早于单纯痉挛性麻痹。本组有骨性畸形11足,最早1例出现骨性畸形的年龄是6岁,术中见跗骨间关节间隙均变窄。诊断:①出生时有早产、难产或生后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缺氧史;②下肢肌张力增强,膝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③足部马蹄畸形,多伴有内翻、外翻、高弓畸形;④小腿或足部有局限性皮肤感觉障碍;⑤脊柱正位X线片,椎弓、椎板见有部分缺损,共上述5点方可诊断。
2.3治疗根据肌力状况、足部畸形程度、性质、年龄等分别采取康复治疗,手术治疗(肌腱移位、延长、骨性矫形术)以及术后系统的康复训练等:①对于3岁以下非骨性畸形者可手法扳正,穿用矫正鞋1-2年;若畸形不能矫正,可待肌力能明辨时行肌腱延长、转移等软组织手术;②5-12岁患儿,经康复治疗效果不佳者,以行肌腱延长、移位术为主,若有严重骨性畸形者可行跗骨间楔形截骨或三关节固定术[3]。因本病存在两种相反的发病机制,肌张力不是很高,多无踝阵挛,不宜切断胫神经分支;③12岁以上者多有骨性畸形,以骨性手术为主。本组12岁以上者13足,其中骨性畸形9足,均行三关节固定术。本组疗效差的6足,4足为7岁内翻足患儿,行跟腱、胫后肌延长,术后2年畸形复发;2足为6岁患儿,行跟腱延长、胫前肌外移术后2年,出现足仰趾外翻畸形。分析其原因,为手术适应证选择不佳,肌力判断有误。12岁以下的患者,因本病特点,随年龄增长,脊髓神经不断受到牵拉,足部畸形有复发的倾向,所以术后的综合康复也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髋关节强直 关节置换术
强直性脊柱炎(AS)的特点为腰、颈、胸段脊柱关节和韧带以及骶髂关节的炎症和骨化,髋关节常常受累1,临床主要表现为髋部出现剧痛或隐痛,病情进一步发展则会导致局部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弯曲及活动受限等,最终形成髋关节强直,如果治疗不及时致残率极高2。对27例AS伴髋关节受累患者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AS患者27例,男23例(32髋),女4例(6髋);年龄29~54岁,平均41.5岁;AS病程4~29年,平均16.5年,其中病程少于5年者8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患髋部疼痛,活动明显受限,术前均采用1984年纽约标准诊断为AS。18例行单侧、9例同期行双侧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方法: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全麻下患者侧卧位,患者均取侧卧位,手术采用常规Smith—Peterson入路,充分显露髋关节周围结构,对内收肌、髂腰肌、髂筋束等部分松解,保留股骨颈1.0~15cm,沿髋臼周缘切除髋臼侧残留的股骨颈,挖除残留股骨头,确定髋臼中心位置,依次用从小到大的髋臼锉进行锉磨,直达髋臼。对纤维性强直或部分骨性强直患者,需打磨至真臼,原关节面处可保留部分灰白色、未完全骨化的软骨,可借此寻找真臼关节面,清除病变部位纤维组织;臼底行打压颗粒植骨,安放髋臼假体。对完全骨性强直而不能确定髋臼具置的患者,可先确定髂前下棘位置,其下方1.5cm处即为髋臼上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假体安装角度:对伴有下肢内旋畸形者,髋臼假体前倾角应适当减小,股骨假体前倾角应适当增大;对伴有下肢外旋畸形者,髋臼假体前倾角应适当增大,股骨假体前倾角应适当减小;对伴有内收畸形者,术中可切断部分挛缩的内收肌腱膜,髋臼假体外展角应适当减少,以增加关节稳定性,假体安装完成复位后应再次检查髋关节活动情况及稳定性。术中进行自体血回输,术毕留置引流管。对髋关节外展动作欠佳者,加行内收肌松解术。本组患者中应用骨水泥型假体11髋,非骨水泥型假体25髋。术后切口处冰袋冷敷24小时,使用广谱抗生素7~10天,48小时拔除负压引流,术后24小时指导患者开始康复训练,并进行下肢各肌群的肌力锻炼,第3个月开始患肢逐步负重。
结 果
所有患者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行临床效果评定3,优17髋,良13髋,可6髋,优良率83.33%。本组患者跟踪随访1~6年,治疗效果满意,无感染、脱位等近期并发症发生,关节活动度改善明显,术后患者髋痛消失,步态基本恢复正常,无假体松动发生。
讨 论
目前,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成为治疗AS所致髋关节骨性强直的有效措施,是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唯一有效手段。由于这类患者多伴发脊柱、骨盆畸形,严重骨质疏松、肌肉萎缩、软组织挛缩,故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影响术后疗效。因而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出现疼痛、僵硬而药物治疗疗效不确定时即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以减少周围肌肉将发生废用性萎缩,患者病程越长,萎缩越严重,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差。在进行髋臼成形时,切忌用力过猛,以免造成髋臼穿孔和骨折,髋臼成形方向应保持10°~15°的前倾角及40°~45°的外展角。为保证术后髋关节的稳定,术中假体置入的角度应根据髋关节畸形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增加关节稳定性。对于年龄偏小、生存预期较长的患者一般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可以降低以后翻修手术的难度。由于骨质条件差,适合选择骨水泥型假体,以减少患者卧床时间,改善骨代谢异常和废用导致的骨质疏松和骨萎缩。术中松解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时,对关节囊及肌肉软组织的松解应该是充分而有度,忌使用暴力,一定要防止损伤周围血管神经。
THA患者术后的康复锻炼很重要,下肢康复锻炼的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股四头肌和胭绳肌的肌力,使患肢在不负重或部分负重的情况下借助步行器行走4。全面的康复锻炼包括:被动活动、主动活动以及同侧下肢髋、膝、踝三关节的相互配合,训练进行肌肉与关节协调性及正常步态。由于AS患者病程较长,肌肉萎缩严重,术后患者因无力控制新植入假体的运动方向而无法站稳。因此,术后24小时内即要求患者开始康复训练。在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不但应鼓励患者行主动关节活动,而且应在安全范围内行被动活动,以增加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延展性和主动活动时的协调性。另外,嘱患者术后6个月内避免行导致下肢内收、内旋的动作,以免引起髋关节脱位。由于AS患者常伴骨质疏松,易导致术后早期假体松动,所以主张术后行适当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总之,对于AS的病变,THA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系统康复锻炼有助于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
1 资料
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共实施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16例124个髋关节。男68例,女48例,年龄36~91岁,平均59岁,股骨颈骨折31例,股骨头缺血坏死44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完全强直13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半脱位伴骨关节病16例,全髋关节翻修12例。
2 术后康复训练
2.1 康复评估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疼痛的耐受性,术后存在的问题,身体功能,术肢肌力、关节活动度与正常标准的差别等情况,为制订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个性化客观量化依据。
2.2 康复训练
2.2.1 运动疗法 ①患者返回病室后,首先术肢应置于外展15°~20°中立位,在双腿之间置一软枕,避免术肢内收和外旋以及人工关节的脱位。密切观察术肢末梢血运,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等,如有异常变化,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②股四头肌和踝关节的训练:麻醉消失后,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舒缩活动与踝关节的主动跖屈背伸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可有效地防止术肢肿胀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长收缩是增强肌力的有效方法;③屈髋、屈膝、臀肌收缩及抬臀运动:指导患者仰卧位,一手托在术肢膝下,另一手托住足跟,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进行屈髋、屈膝运动,禁止内收内旋;进行臀肌的收缩练习和抬臀练习,避免劳累;④持续被动运动(CPM机):利用CPM机在消除重力和无痛范围内,可进行早期关节活动度练习,对关节各活动轴进行尽可能的全范围活动,可以用被动、助力或主动运动的方式,在操作时动作应达到现有可能的最大范围,并在达到时稍用力,力量要超过现有最大范围并在此位置上稍停留,然后重复进行。
2.2.2 物理疗法 红外线治疗: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进行2次,每次15 min,可有效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血流加速,促进局部渗出吸收、水肿消除,加速伤口愈合。
2.2.3 作业疗法 ①侧卧位外展:翻身时护士一手托住患者臀部,一手托住膝部,将术肢与身体同时转为侧卧,保持水平位置,并在两腿之间垫一软枕;②离床行走训练:患者疼痛减轻或消失,假体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开始修复,可鼓励患者进行下床负重训练;③自理能力训练:鼓励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洗脸、刷牙、进食等,增强自信,提高生活质量。
2.2.4 出院指导 出院后继续加强康复训练,6个月内避免患肢的内收和内旋,站立时尽量患肢外展。活动指导:完全康复后可进行一些简单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并控制体重,以免增加关节的承受力和磨损而缩短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遵守六不要原则:不翘二郎腿,不坐矮椅子或沙发,不盘腿而坐,不下蹲拾东西,不爬陡坡,不剧烈运动。
3 结果
随访4~40周,平均随访时间28周,无感染、脱位、深静脉栓塞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根据Harris标准评分系统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90分~100分为优,80分~90分为良,70分~79分为中,70分以下为差。按照临床症状和X线评价,Harris标准评价结果:优84例,良24例,中8例,优良率93.1%。
4 讨论
4.1 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项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新技术、新方法。由于手术创口小,术后一般不放置引流管,而用弹力绷带由远端向近端加压包扎,以减小残腔,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术后出血量、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便于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2]。本组病例术后无一例发生感染和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和髋关节脱位。
4.2 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患肢的静脉和淋巴回流,发挥“肌泵”作用,促进肢体肿胀消退,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促进肌力恢复[3]。
4.3 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防止挛缩和粘连形成,恢复和改善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4 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促进机体各方面机能的恢复,关节活动度、肌力、耐力、认知功能,以及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增强平衡能力[4]。
4.5 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能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消除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树立康复信心,主动地配合功能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因此,早期康复训练在微创人工全髋置换术后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吴文羽,柳昊,滕红林.髋关节病变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干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30.
[2] 张先龙,何耀华,王 琦,等.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初步报告.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3,24(2):125.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生活质量;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5-0080-0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是目前临床治疗骨性关节炎及继发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髋关节疾病、重建髋关节功能的最佳治疗手段之一[1]。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出现疼痛、假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等并发症,并且由于患者生理机能及心理功能障碍、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业余生活缺乏及社交活动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2]。因此,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指导特别是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月于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在住院期间予以骨科常规护理及康复训练指导的基础上,开展出院后延伸护理服务,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月间我院骨科收治并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120例,按照住院号尾数单双号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2~75岁,平均(63.7±10.8)岁;所患疾病: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11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0例,股骨头颈部陈旧性骨折36例;手术方式: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1例,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9例,手术均采用髋外侧切口;文化程度:高中及高中以上6例,初中28例,小学及小学以下26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2~75岁,平均(63.7±10.8)岁;所患疾病: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13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1例,股骨头颈部陈旧性骨折32例;手术方式: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7例,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3例;文化程度:高中及高中以上5例,初中26例,小学及小学以下2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②术后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③无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疾病者;④患者本人及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同意出院后接受连续6个月的延伸护理干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部分骨折及外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或术前长期卧床者;②严重精神障碍及认知障碍者,无法配合该研究者。③因其他突发因素无法继续接受调查者。
1.3方法
1.3.1 围手术期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1)围手术期护理 两组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包括:①疾病及手术相关知识介绍:术前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发病原因,手术目的、重要性、方法以及术中和术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术后功能康复计划的实施等等,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以利于手术顺利完成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3]。②术后常规护理:包括术后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注意观察切口情况,及时更换引流袋;饮食方面应选用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油腻食物。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早期有序地进行功能锻炼是预防术后并发症和下肢功能恢复的关键[4],其目的在于防止下肢肌肉萎缩,增强股四头肌等肌肉的肌力。医护人员及时指导患者康复训练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护士可予以示范让患者尽早掌握康复训练方法,为患者出院后自我康复训练打好基础,使患者的运动和日常自理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康复。在患者自我护理的过程中,护士可对其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指导。(2)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往往会出现伤口感染、人工假体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动脉栓塞等各种并发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发生后积极处理是功能康复的前提,也是延伸护理服务的重要环节。①术后伤口感染:THR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约3%~5%,主要原因在于无菌操作不规范、手术时间过长、手术切口引流不畅等。因此,为了预防感染的发生首先应该严格遵守无菌手术操作规程,术后规范换药,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以及伤口引流情况,及时更换敷料,合理使用抗生素,并且管理好大小便。②人工假体脱位:是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功能康复。原因与患者术后不当以及功能锻炼方式不正确有关。为了预防假体脱位的发生,我们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指导,嘱患者卧床时保持患肢的相对稳定并保持外展15°~30°中立位,防止髋关节过度内旋、内收、屈曲和伸直。功能锻炼严格遵循早期规范、循序渐进的原则。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约45%~84%,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为4%左右,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应注意观察患者肢体皮温、颜色是否正常,有无疼痛、肿胀、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指导患者深呼吸和咳嗽动作,鼓励患者早日下床,减少卧床时间,患肢多做些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足背屈伸运动,并适当予以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对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应及时使用弹力袜。
1.3.2出院健康宣教 耐心细致地做好患者及家属出院健康宣教,让患者及家属了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时间较长,出院后需要继续加强功能锻炼和行走练习。嘱患者禁翘二郎腿、不要交叉双腿,避免坐矮凳;不要屈膝而坐;避免开车、激烈运动及摔倒,不要参加高强度体育锻炼。并告知患者注意日常饮食,以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并戒烟戒酒。
观察组除了进行常规宣教和指导外,我们组织THR延伸医护小组成员编写一套《THR康复训练指南》,并将髋关节康复训练及护理技巧录制成DVD免费发放给患者以便其出院后继续学习。并制作一些爱心联系卡,内容包括专科医生简介及坐诊时间、病区医生办公室及护士站联系电话等等以方便患者联系、咨询。出院前由小组成员根据每位患者的出院时功能评分和自我护理能力评估情况,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制定出系统、全面、渐进和个性化的延伸护理计划,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出院后延伸护理的相关内容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
1.3.3 院外延伸护理服务 (1)建立THR延伸医护小组 组织高年资、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骨科及康复科的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主任及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及护士5名共9人组成院外THR延伸医护小组,由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组织、管理,并由医院医务科进行监管。医院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专业化及系统化培训,让大家熟悉掌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技巧,并邀请国内的知名专家为大家讲解目前国内外功能康复训练和护理的新技术和趋势,以拓宽小组成员的护理思路。(2)建立患者健康档案 在患者住院期间即可搜集患者的详细资料,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所患疾病、人工假体类型等一般情况以及术后患者对髋关节功能康复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自我护理能力测评等相关信息。由于患者家属在患者出院后康复训练和护理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也将以后负责照顾的患者家属疾病信息记录在案以便后期联系和咨询。资料收集时需要经过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对每位患者及其家属的档案指定专人记录与保管。(3)电话回访 患者刚刚出院后失去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和关怀,会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患者的治疗和训练。因此,我们电话回访时间周期前密后疏,一般在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内每周都进行一次回访,以后根据患者情况酌情增减回访次数,一般每半月回访1次,持续6个月;回访人员主要由高年资的护师担任,要求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和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回访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患者服药情况、饮食起居情况、自护和功能恢复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适当心理辅导,电话回访时应使用简洁、柔和、有亲和力的语言,让患者感到放松,有信任感[5]。将回访的内容记录下来,针对患者的疑难问题应和小组成员商讨后及时回复,切不可敷衍了事。(4)定期家庭访视 在电话回访的同时,我们在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每月一次开展上门家庭访视,跟患者和家属面对面交流,全面准确了解和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程度、自理能力、心理状态、有无术后并发症和其他疾病的治疗情况,并系统评估患者及家属对患肢功能康复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自我护理能力;对患者的疑难问题和评估结果记录在案,以便后期及时调整延伸护理方案。对患者患肢功能恢复训练技能进行进一步强化和指导:①术后4~8周:主要针对肌肉和关节活动度训练,方法包括床上踏车练习、床边站立练习、坐位练习等,加强髋关节伸展、屈曲功能恢复,注意屈髋运动时角度应保持在90°以内。②术后8~12周:主要加强患肢的负重及活动能力,包括行走练习、上下楼梯练习、直腿抬高练习等,行走练习时可先双拐行走,待肌力逐渐恢复后可改为单拐行走,直至独立行走,注意12周内患侧完全负重,患者行走时患者家属应在旁看护以防摔倒;直腿抬高练习时逐步训练抬高患肢,但最大抬高角度不应>90°。患者的运动方式由被动运动逐步转变成主动运动,尽量避免曲髋下蹲和单独活动以及剧烈运动。同时,我们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保持密切联系,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以便他们为社区内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训练服务。(5)组织开展康复联谊会 我们每季度在医院举行康复联谊会,组织我们延伸护理小组成员和康复专家现场面对面向患者和家属传授康复训练知识和护理技巧,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树立患者和家属康复的信心。邀请功能恢复良好、具有一定自我护理经验的患者介绍其心得和体会,并鼓励患者之间加强交流,彼此鼓励。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邀请专家到患者所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开展专题讲座,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优质的护理服务。(6)心理干预 因外伤、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疾病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以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带来的暂时性疼痛、活动不便等问题,给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往往使得患者产生自卑、焦虑、抑郁、沉默寡言等负性情绪。有学者[6]研究发现患者由于出院后环境的改变、康复过程中的生理问题以及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顾虑,容易产生心理紧张、担忧等心理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心理延伸护理干预对出院后的患者的心理康复特别重要。我们通过电话回访或家庭访视,耐心地对每位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增加患者康复训练和参与社交活动的信心。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从而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护理工作。
1.3.4 对照组出院后随访 我们安排病区主管护师在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电话回访一次,以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及时了解患者功能康复及自我护理情况,及时解决患者的疑问,并告知患者可按照爱心联系卡上的联系方式与我们医护人员电话咨询,并按照医嘱定期门诊随访。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脊髓损伤;补阳还五汤
脊椎分椎体和附件两部分,脊柱分前中后三柱 ,胸腰段处于两个生理弯曲交汇处,活动度大,应力集中,易骨折,骨折后易伤及脊髓。脊髓损伤后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所以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害致残率高,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害,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7月――2010年6月在我科住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31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52岁,平均年龄34.7岁。31例患者中挤压伤3例,砸伤7例,车祸伤24例,坠落伤7例;骨折脱位12例,爆裂骨折19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13例,B级9例,C级7例,D级2例。所以的患者都符合美国SCI-ASIA修订的标准[1],并参照该标准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变化。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案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脊髓受压迫的部位、范围、程度而定[2]。对爆裂骨折累及中柱致使脊髓前方受压,椎管前方有游离骨存在,或椎管压迫超过50%的,可行侧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对椎管前方压迫小于50%的,可采取椎体次全切,使用U型钉帮等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然后进行椎板间、椎间关节植骨,或行椎管后方咬除椎弓根,然后进行椎管后外侧加压。
1.2.2 中医治疗基本方为补阳还五汤。早期(伤后10天内):治则以逐瘀止痛,利水消肿为主,方用补阳还五汤加香附、泽兰、制乳没。中期(伤后10―20天):治则以通脉、舒经、接骨为治,方用补阳还五汤加骨碎补、续断、自然铜。后期(伤后20天―3个月):治则以益气补血养肝肾为治,方用补阳还五汤加阿胶、杜仲、枸杞子、菟丝子、怀牛膝。
1.2.3康复训练脊髓损伤早期的康复训练:脊髓损伤一发生,在临床治疗同时就要及早进行康复干预,预防并发症和减轻残疾程度。脊髓损伤早期康复训练主要进行自我照料、预防褥疮、残留肌肌力的加强、初步的转移训练 、平衡再训练 、基本轮椅运动及中医理疗。脊髓损伤中、后期的训练:经初期训练、在轮椅上已基本能独立,并已学会一些生活自理方法之后,除巩固和加强这些训练之外,对有可能恢复步行的患者可开始进行以站立和步行为特点的训练,对于不能步行的患者,则训练其熟练地在轮椅上生活的多种技巧,加强其残存肌的肌力和全身的耐力的训练。
2 结果
本组31例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6例,D级8例,E级12例。
3讨论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3]胸腰段损伤使下肢的感觉与运动产生障碍,称为截瘫。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与继发性脊髓损伤。前者是指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髓所造成的损伤。后者是指外力所造成的脊髓水肿、椎管内小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压缩性骨折以及破碎的椎间盘组织等形成脊髓压迫所造成的脊髓的进一步损害。
手术只能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和恢复脊椎的稳定性,无法使损伤的脊髓恢复功能。手术的途径和方式视骨折的类型和致压物的部位而定。手术的指征是:(1)脊椎骨折,脱位有关节突交锁者。(2)脊柱骨折复位不满意,或仍有脊柱不稳定因素存在者。(3)影像性显示有碎骨片凸出至椎管内压迫脊髓者。(4)截瘫平面不断上升,提示椎管内有活动性出血者。 MRI显示脊髓内有出血者可在脊髓背测正中切开脊髓至中央沟,清除血块与积液,有利于水肿的消退。 手术后的效果术前年年难以预料,一般而言,手术后截瘫指数可望至少提高一级,对于完成性截瘫而言,提高一级并不能解决多少问题,对于不完全性截瘫而言,提高一级移意味着可能改善生活质量。
本组31例患者经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手术治疗后,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从治疗前A级13例,B级9例,C级7例,D级2例,恢复到治疗后A级2例,B级3例,C级6例,D级8例,E级12例,效果明显。说明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DITUNNO JF. Stadards for neurological and fun ctioal classifi catio of spinal cord in jury[J]. AmericaSpinal In jury Association on, 1992.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康复; 护理
【中国分类号】 R85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25-0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在我国始于70年代初,至今已经历了近40年历史。THR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老年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肿瘤和结核等髋关节疾患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与脊柱外科和关节镜一起,被誉为现代矫形外科的三大里程碑[1]。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发展的同时,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一直是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THR患者需要进行合理的术后康复治疗。术后早期实施科学的功能锻炼,后期康复护理指导,可以促进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使患者早日离床活动,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2]。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综述如下:
1 手术适应症进展
骨性关节炎造成髋关节严重的功能丧失是初次THA的主要适应症。此外,其适应症还有各种原因导致的股骨头性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某些髋部骨折、肿瘤、Peget病性关节炎等。有专家认为,在适应证选择上,最为重要的是疾病的种类和程度以及患者所面临的社会生活需求。对于施行THA患者的年龄选择,以往学者们考虑到THA的骨水泥老化、假体耐磨性能、患者活动量、假体存放时间以及患者对手术本身的耐受性等等问题,因而认为以60~75岁为宜。目前,随着对生物材料的深入研究和置换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年龄限制已明显放宽。冯经旺[3]等认为,Garden III和IV型股骨颈骨折有手术指征、身体条件较好的高龄老人,因骨质疏松等原因,内固定往往可能失败,可行THR,但要严格有效的围手术期综合处理,以保障手术安全。近年在选择THR时,国外学者提出"黄金时代"一词,也就是强调把握手术的最佳时机。要在患者精力、体力最旺盛的时期,采取一切必要的治疗手段,使他们战胜疾病,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
2 术前护理干预
2.1术前心理康复教育:心理护理是成功实施手术的重要环节。患者术前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因髋关节功能障碍、疼痛、行动受限而急切想改变现状;另一方面又担心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不佳,术后不能恢复关节功能,担心不能耐受手术疼痛,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术后人工髋关节脱位等[4]。充分的术前评估与护理不仅使医生和护士都更好了解患者情况,也是让患者和家属有意识的主动配合围手术期康复工作,做好医患沟通的重要环节[5]。①首先建立干预的基础,接纳和尊重患者,耐心认真地听取患者对疾病的感受和陈述,取得患者的信任。②护士以温和诚恳的态度详细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嗜好、家庭状况、入院后的情绪反应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和防御方式,调动患者潜在的积极性,及时消除不良心理,提高心理应急水平,为实施康复训练打好基础。
2.2模拟康复训练[6]:指导患者模拟演练术后要进行的康复训练程序。首先介绍术前训练的目的、重要性及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使其积极配合,然后将动作、要领、方法及训练中的注意事项由专科护士单独指导,使每位患者熟练模拟整个程序,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打下良好基础。康复训练程序分为4个阶段。床上训练:第一阶段肌力训练和第二阶段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要求患者掌握,患肢完成有困难用健侧肢体练习;离床训练:第三阶段负重与行走训练和第四阶段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由专科护士反复模拟讲解动作要领,使患者能熟记掌握。按统一程序进行常规康复训练,使患者能够按要求完成各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
3 术后康复护理
精湛的手术技术必须结合完善的康复护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心理护理的主导作用,以心理康复促进功能康复,将心理康复作为全面康复的枢纽。心理护理的这两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术前护理以消除术前焦虑、紧张,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为主;术后心理护理是术前心理护理的延伸,以解除对疗效的预期、疼痛所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为主,指导功能锻炼和增强康复信心为重要方面的阶段。国内一项针对患者术后的需求和护理对策的问卷调查显示,所有患者回病房后,首先最都想知道手术成功与否,且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问差异无显著性,在得到手术效果告知前紧张情绪达到高峰,如果此时未能给予及时的应对,可能增加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从而使患者对康复治疗的医从性降低。患者对疾病相关康复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增加他们康复的信心,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往往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希望知道的有关知识后,焦虑情绪才能有效的得到控制。做好以上护理的工作,下一步的功能锻炼指导更容易进行。
4 康复训练
4.1术后康复训练: THR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实施是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康复的不同阶段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动态的、连续的、有计划的康复指导训练,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早期活动是 THR术后获得肢体功能的金标准。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当天,即可给予人力挤压腓肠肌,病人主诉疼痛应提供有效的止痛方式,麻醉消失后即鼓励患者主动用力做踝关节的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的"环转"运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第1d可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或等张训练;术后第2d-3d,拔除引流管后,应用CPM机训练;术后第3~5 d,协助患髋伸直状况下进行患肢的抗阻内收和外展等长肌力训练;术后第6d,进行卧-坐-立-转移训练;术后第7d,进行上下搂练习和跑台慢速走(适用于髋臼和股骨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的患者)。方汉萍认为 很多患者常受疼痛耐受差异、手术方式或身体情况等因素影响,无须硬性规定康复训练从哪一天开始,可根据对患者的评估结果和个体差异,指导患者在术后3d内开始进行训练,这样即体现人文关怀,又可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进行康复训练。术后开始下床行走的时间早迟视患者康复情况、假体类型、外科操作情况而定,如果是初次接受THR手术且未植骨,软组织剥离损伤少,则术后5~7d即可下床训练,练习步行,但在离床前要在床边进行适应性训练,防止长期卧床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不适;如髋翻修术患者体质差,下地练习步行时间则相应推迟至术后3个月。先协助床边站立的练习,2次/d,待适应过程后再练习行走。借助步行器或双拐进行:坐位到站位触地训练,拄拐站立,患肢不负重;站位到行走训练,骨水泥假体固定型患者下床时即可负重或部分负重训练,非骨水泥假体固定型患者下床允许少量负重,从脚尖点地部分负重完全负重;上下楼练习:"好上坏下",即上楼时健侧先上,下楼时术侧先下;手术3周后可进行踏车练习,最好在有康复中心、康复器械及康复治疗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
4.2 院外康复训练指导 :出院后康复的重点是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治疗效果,逐渐改善患髋的活动范围,增加患髋的负重能力,使人工置换的髋关节功能逐渐接近正常水平, 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肖雪芬等的研究认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急需建立一种长期的随访制度和动态、连续的康复指导。院外康复训练指导,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出院后因信息中断在康复过程中所处的盲目状态,出院时告知出院后的注意事项。(1)做到六不要:不要双叉,不要卧于患侧,不要坐沙发和矮椅,不要弯腰抬东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 不要使用蹲厕。(2)全髋术后软组织修复需6-8周时间,故6~8周内严禁屈髋大于90。(3) 康复疗程中应遵循患肢不负重的双拐行走一患肢部分负重的单拐行走一弃拐行走的原则。3个月后病人可弃拐行走并进行简单的活动。弃拐外出时,尽量使用手杖,注意安全,预防意外摔倒。为确保安全,建议终身使用单手杖。
五 总结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创伤及骨病的高发率必将导致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的人数递增。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预防及康复指导是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对于患者而言,先进的材料、精湛的技术只有和康复护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重视在THR围手术期采取一系列的专科护理、康复训练及指导出院后的日常生活行为等,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但是临床护理中发现,病人康复意识淡薄,对医护人员的指导不能按期完成,尤其是出院后康复训练常常中断而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未来护理工作重点应放在:完善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患者的康复意识,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运用多样化的宣教方式,如多媒体应用、小讲课、宣传栏等,使病人易于接受宣教内容,取得实效;培养骨科专科护理人才,实施全面的专科训练;建立一种长期的随访制度和动态、连续的康复指导,便于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使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管理,消除患者出院后因信息中断在康复过程中所处的盲目状态。
参考文献
[1] 徐婉毅.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2):119-121.
[2] 张晓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67-69.
[3] 徐映华,袁湘瑜,胡慧兰,等.人工全髂关节置换术102例围手术期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8):108-110.
1 护理
腰椎间盘手术不同程度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故术后早期要绝对卧床休息,减轻椎间盘周围软组织出血、水肿,促进椎间盘纤维环的修复。术毕搬运患者过床须3人一起搬动,保持背部平直;术后平卧4~6 h,以压迫止血。翻身是保持舒适和预防褥疮必不可少的活动,采用轴线翻身法,保持脊柱一直线,避免脊柱扭曲,防止引发脊柱损伤、植骨脱落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早期由护士协助翻身,患者不宜自行强力翻转,以保证腰部筋膜、肌肉、韧带愈合良好。协助翻身时要一手扶在肩部,一手扶在臀部,保持整个脊柱的平直,勿屈曲、扭转。
2 病情观察
21 生命体征监测 对患者的脉搏、体温、血压、呼吸进行严密监测并做好记录,对其尿量、面色和意识做好认真观察,尤其对合并有心肺疾患、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者。持续心电监护,每2 h记录1次,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术后3~5 d内可出现吸收热,一般体温不超过38.5℃,若术后5~7 d体温>38.5℃,应检查有无手术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或椎间隙感染。
22 引流管的观察 该类手术后常放置引流管,防止渗血积聚造成对脊髓的压迫。术后24-72 h引流量≤50 ml/d可拔管,过晚可引发逆行感染。严密观察切口情况,注意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及脱落;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堵塞、扭转、滑脱、逆流;着重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若引流出血性液体>100 ml/h,持续3~4 h,应警惕有活动性出血;引流液过少,注意有无引流不畅,防止积血形成硬膜外血肿;如引流液的量明显增多,颜色呈淡黄或淡红色,提示有脑脊液漏。
23 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 椎间盘手术部位深,手术操作难度高,术中可能牵拉、挫伤脊髓或硬膜外血肿直接压迫,均可造成脊髓损伤。术后尤其在72 h内应密切观察患者腰腿痛症状有无改善,双下肢的感觉、活动情况,麻木是否减轻及括约肌功能等,并与术前比较。多数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或消失;若出现原下肢疼痛、麻木不消失或较前加重,可能与手术过程中剥离受压粘连的神经根致其水肿有关,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 ml+地塞米松10 mg进行脱水治疗,1次/d,连续3 d,有研究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使用脱水剂有助于保护神经根及马尾神经的功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如发现下肢、周围感觉丧失、加重或扩大,应警惕出现硬膜外血。
24 伤口观察 观察伤口敷料外观有无渗血及脱落或移位、伤口有无红肿、缝线周围情况等。伤口渗液多时,伤口敷料潮湿,呈淡黄色血渍印,更换敷料加压包扎后短时间内仍出现上述情况或伤口敷料干洁,但伤口周围皮肤稍隆起,触有波动感,均提示有脑脊液漏;术后1周内,如突然出现腰背部疼痛、发热且血沉增快,可能为椎间隙感染所致;这些情况都要及时报告医生。一般手术切口10~14 d可拆线。
3 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31 椎间隙感染 椎间隙感染是腰椎间盘手术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6%~3.2%,多与无菌操作不严、营养不良、年老体弱、有糖尿病史及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有病例分析总结出椎间隙感染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术后腰腿痛症状又突然出现,伴腰痛或有发热、寒战、乏力、食欲不振等,此时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2 脑脊液漏 为椎间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为术中损伤硬脊膜所致。一旦发生脑脊液漏应立即拔除引流管,取头低脚高位,降低脑脊液压力,以利硬脊膜破裂口修复;同时加强预防感染;必要时切口加压包扎;补充白蛋白或血浆;防止咳嗽、咳痰、便秘等。多数患者经上述处理,脑脊膜自行修复。
33 硬膜外血肿 发生率为0.14%,多于术后2~6 h发生。主要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切口引流不畅及翻身不当有关。若术后短期内出现下肢疼痛,肌力下降,感觉减退,应警惕硬膜外血肿形成;应尽早发现及时手术清除血肿,避免神经受压过久致神经纤维变性出现不可逆性损伤。
3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是腰椎间盘术后并发症之一,临床虽少见,但诊治不及时,处理不当,可并发肺栓塞和猝死,或后遗下肢终身病疾。若术后出现下肢疼痛并进行性肿胀。多考虑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抬高患肢,暂停功能锻炼,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活动过度和用力大便引起静脉压增高使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并发肺栓塞者,立即取半坐位,并给氧及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输液速度。
4 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是巩固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但腰椎有破坏性改变、感染性疾患、年迈体弱、心肺功能不佳、内固定物植入及手术后早期者不宜进行,锻炼后症状加重者就中止进行。
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开始行直腿抬高运动,使神经根牵拉、松弛,上下移动,促进神经根本身的血液循环,利于神经根的炎性反应早期消退,同时避免其在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的粘连。双下肢交替进行,初次由30°开始,逐次逐日加大幅度,注意避免抬腿次数过多、角度过火引起神经根水肿导致疼痛加重,可在患者不感到疼痛的范围内逐渐增加次数和角度。早期合理而有效的腰背肌锻炼,不仅增强纤维后韧带的弹力、脊柱的稳定性和柔韧性,而且可以松解粘连,防止腰椎间盘再突出,预防下腰痛,缩短恢复时间,早日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国外有就不同的训练频度对增加腰背等长肌力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腰肌等长肌力的增加主要发生在训练的12周内,在持续20周以上等长伸肌力的训练中,1次/周或每2周1次的效果与2~3次/周的训练效果相同。国内有研究表明恢复期改良式腰背伸肌锻炼与传统的五点式或飞燕式锻炼更能有效防止下腰痛及腰椎间盘突出。
5 出院指导
出院时嘱患者继续卧硬板床;术后3个月内须带硬腰围,借以增加腰部力量,稳定脊柱,但一般不要超过3个月,避免腰背肌得不到必要锻炼而影响脊椎稳定性,发生下腰痛;尽量减少脊柱活动,如需弯腰取物,应采取屈髋、屈膝下蹲方式。术后半年内避免腰部负重和剧烈运动,防止再损伤;坚持腰背肌锻炼至少6个月;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的站、立、坐、行和劳动姿势,减少慢性损伤的发生;出院后不要到人拥挤的地方或乘坐公共汽车,以免碰撞、摔伤、扭伤;注意腰部及下肢的保暖、防寒、防潮;术后1年内,提举东西时必须十分小心;避免因咳嗽、打喷嚏等而增加腹压;继续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要注意保证患者的正常食饮,防止因饮食不当引起便秘,少吃或忌吃辛辣,多吃蔬菜、水果;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由于平均住院日相对缩短,患者切口愈合,拆线后就出院,只有极少数患者可以进入康复医院得到继续护理,绝大部分患者回到家庭、社区,在没有医护人员具体指导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功能锻炼。但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是否有高质量的护理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是至关重要,让患者尽快恢复生理功能和社会职能是现代骨科护理的发展趋势。因此,住院期间应加强对患者出院后康复知识的指导,并为其制定详细的功能练习计划,以使患者出院后能够按计划逐步完成康复训练;同时,建立医患联系卡,进行随访调查,了解患者出院后康复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给予正确的处理,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更改或调整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1] 周秉文腰腿痛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15.
[2] 王 燕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实用医药杂志,2010,27(11):1011.
[3] 赵莉敏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 50例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6):6420.
[4] 李秋平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吉林医学,2005,26(7):682.
[5] 刘海容,于莹,齐滨,等人工髓核置换术病人围手术期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57.
[6] 黄英燕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观察和护理右江医学,2009,37(5):629.
[7] 杜克,王志守骨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24.
[8] 孟叶新,蒋唯强,陈文福,等手法配合脱水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45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4):62.
[9]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05.
[10]张德春,尹庆水,吴峰,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复发的相关问题分析.临床军医杂志,2010,38(4):515.
[11] 李永红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的早期发现及护理护理杂志,200522(1):89.
[12] 蔡春水,肖平,林庆光,等腰椎间盘术后脑脊液漏的防治临床外科杂志,2002,10(3):162.
[13] 雷伟.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硬脊膜血肿的诊治与预防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3):199.
[14] 张泽云,袁汝清,张谦,等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并发症的初步分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17):1629.
[15] 卢廷胜,吕则文,徐青镭,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中国伤残医学,2009,17(6):3.
[16] 林俊,杨芳梅,袁月环,等.直腿抬高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07,113(14):3.
[17] 王占飞,吴毅,胡永善,等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屈伸肌的功能变化中医正骨,2010,22(10):80.
[关键词] 康复干预;胸腰椎骨析;内固定器;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 R68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a)-013-03
Nerves functional recovery evaluation of RSS internal fixation to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
XIE Li-ya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qiu City, Shangqiu476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nerves functional recovery of RSS internal fixation to thoraco-lumbar fracture, and provide foundation for RSS to cure thoraco-lumbar fracture. Methods:Forty-eight case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 were treated with RSS internal fixation and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rom Jan 2005 to Jan 2007. Follow up one year, spinal fracture imageology measure indexes and ASIA spinal cord injury standard were used to judg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Results: The spinal fracture imageology measure indexes had great improvement, the difference of height of injured vertebrae, translational displacement, Cobb angle, compression areas(P<0.01) and sagittal diameter (P<0.05)had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preoperation, post-operation and one year follow-up. Patients'ASIA scores had great improvement one year later.Conclusion:RSS internal fixation is a fine method to treat thoraco-lumbar fracture, which offer the possible recovery to spinal cord injury. And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s another safeguard to nerves functional recovery.
[Key words]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oraco-lumbar fracture;Internal fixation;Functinal recovery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损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复位和固定,最大限度恢复椎管的容积,解除神经压迫,纠正畸形并防止畸形复发,并能够早期活动。临床研究表明,各内固定钉棒各有其优点,其中,RSS钉棒系统内固定方法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最常用的方法,且易于被医生及患者接受[1]。2005年1月~2007年1月本院应用RSS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48例,对其进行术后早期康复干预,并对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估,以评价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7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共78例,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48例,其中,男40例,女8例,平均年龄40.5(18~57) 岁。全部患者均有高处坠落史,35例为胸腰椎损伤,13例为其他腰椎不同节段损伤。骨折类型:爆裂骨析36例(75%),为轴向负荷所致的脊柱过前,中椎损伤[2];12例(25%)为压缩骨折。入院作了全面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并进行了分级,24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术前A级患者7例,B级6例,C级9例,D级2例。
1.1.2纳入标准①胸腰结合处及腰椎不稳定骨折;②应用RSS钉棒系统治疗,术后行正规的康复治疗;③随访6个月以上。
1.2方法
1.2.1 RSS钉棒系统内固定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患者俯卧位,取后正中切口伤口,长度平均为10 cm。显露伤椎及上下各一椎体的椎板、上下关节突及横突基底部。按Weinstein法定位[3],注意掌握矢状角(SSA)及横切面角(TSA)[4]。为确保每1枚螺钉的植入精度,术中使用C臂X线监视器,确认正确的矢状角(SSA),椎弓根探子凭手感徐徐探入,取出椎弓根探子,用克氏针沿其隧道确认其周围均为骨质后,再置放RSS螺钉。最后1枚螺钉置入后,再次确认所有置入螺钉的位置,根据术前临床表现、CT及MRI检查结果,行半椎板减压或全椎板减压或未行减压。安放RSS杆,撑开螺杆复位,复位满意后,紧固并放置横向连杆,锁定。将伤椎及相邻的椎体上下小关节面凿毛糙,取咬除的碎骨行椎板、小关节突或横突间植骨术。
1.2.2早期康复干预设计、实施、评估,均在骨科专家的指导下。
术后24 h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双下肢、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如下肢有无感觉异常、运动障碍以及排尿异常。术后卧床1~4周,第3天行高压氧治疗,一般连续20 d,同时床上做直腿抬高练习,10下/次,2次/d,开始角度不应过大,在患者无疼痛等不适的情况下,逐渐增加次数和角度。1周后下床,开始上、下床应先佩戴支具,下床时俯卧位,双下肢先慢慢从床边滑下,在上肢的协助下身体直立。同样上床时患者的上半身先趴在床上,然后再将双下肢抬到床上,注意防止直接坐起上、下床。早期活动应循序渐进,少坐,可直立慢走,加强腰肌锻炼。同时防腰部摔伤及扭伤,睡硬板床,避免腰背部的屈曲和扭曲,术后4周内避免长期间久坐、骑车或开车,每45分钟即应有5 min的站立休息,持续佩戴腰围支具3个月,避免负重及弯腰活动。术后晚期康复治疗,患者3个月后去除腰围支具,应继续练习直立行走,以锻炼腰肌。对脊髓损伤,具有可能恢复步行功能的患者,主要防压疮及防止肌萎缩、关节挛缩和保持运动功能。在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时应意防止摔伤。不能步行者,则主要训练残留肌力及熟练使用轮椅。
1.3观察指标
手术前、后及术后1年,对X线平片进行伤椎高度、Cobb角、矢状面水平移位等项目的测量,通过CT测量椎管受压面积及矢状径。
神经系统评价采用ASIA损伤分级[5]。A:完全性损伤,骶段(S4~S5)无任何运动及感觉功能保留。B:不完全性损伤,在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任何运动功能。C:不完全性损伤,在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D:不完全性损伤,在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至少一半的关键肌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指标间采用配对t检验,神经系统评价结果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像学测量指标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手术后及术后1年各影像学测量指标情况均较手术前有明显改善,其中,伤椎高度由(42.4%±11.8%)恢复至(89.6%±9.7%),术后1年仍保持在(91.3%±11.2%);水平移位几近完全恢复;Cobb角由术前(25.6°±4.3°)恢复到术后(7.8°±3.5°);椎管受压面积由术前(51.0%±10.3%)恢复到术后(20.1%±8.2%);受压的矢状径从术前(51.6%±12.0%)恢复到(82.1%±5.7%),而且各指标随访1年,均无回退,治疗效果保持很好。
2.2神经系统功能测评结果
本组患者中,24例患者具有神经系统症状。但术后随访1年均得到明显改善,无一例神经损伤加重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见表2。
2.3不良事件及副反应
发生RSS钉棒系统断裂1例,螺钉松动1例,2例患者术后局部压痛,经对症及抗感染治疗痊愈。
3 讨论
RSS钉棒系统是根据脊椎生物学原理设计的,特别适用于胸腰段骨折。它可使受伤椎体接近解剖复位,脊髓减压,脊椎稳定,为脊椎功能恢复提供可能。本组资料显示,手术后及术后1年各影像学测量指标情况均较手术前有明显改善,该系统固定复位可靠。但有学者报道,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手术矫正的有部分丢失。但本组后凸畸形矫正术后和随访后凸畸形相比只丢失(1.2°±1.1°)。骨块复位满意无丢失且在随访中发现RSS钉棒系统还有自动复位作用,随访中发现骨折块平均前移(1.4%±0.9%),因此RSS钉棒系统能解除或减轻骨折后骨折块移入椎管对脊髓及神经的压迫,给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提供必要条件。本组有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术后随访1年均得到明显改善,无一例神经损伤加重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RSS钉棒系统的断裂和螺钉的松动是其术后康复过程中的主要并发症。这种并发症的发生与钉棒系统本身的材料和设计,手术技巧,患者自身的情况以及术后的护理和康复有关。本组48例患者中有1例螺钉断裂,原因是撑开复位作用的椎弓根负荷过大。1例螺钉松动,根据解剖生理特点胸腰段及腰骨后段是关节突骨关节面的移行处,是活动的腰椎与固定的胸骶椎的转换地,是躯干的应力集中处,是胸腰椎及腰骶椎生理弧度转换处,是肩背部负重集中区,另外如脊柱的前中柱缺损,则载荷大部分加于后方的器械上,易导致器械失效[3]。因此在脊柱的移行节段或前中柱缺损的患者行固定术后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保护,防止钉棒系统断裂,内固定材料以钛合金制作为好;以利于术后影像的检查[6]。老年患者在康复治疗时应注意螺钉的松动。本组有1例螺钉松动,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年龄较大(已52岁),骨质疏松所致[7]。
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在强调制动的同时,应积极促进神经系统恢复,可给予脱水、吸氧及扩张脊髓血管及高压氧治疗,以改善受伤部位脊髓的血液循环,加速血肿及渗出的吸收,促进水肿和肿胀的消退,增加脊髓的氧饱和度,减少脊髓组织的坏死,减少粘连及瘢痕的形成,加速促进神经组织的再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双下肢直腿抬高训练对防止神经系统粘连有明显的效果。因为在双下肢直腿抬高可使神经根产生3.0~4.0 mm的活动度。特别是术区的神经根,在神经根管内滚动和滑动对防止神经根粘连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开展角度应适宜,以防止神经根受刺激而水肿或椎管内微血管破裂血肿形成,导致疼痛加重。下床活动时佩戴支具可以限制固定节段脊柱前屈活动,保持力通过脊柱的中柱向下传导,避免椎弓根螺钉过度承重,支具在脊柱内固定术后的运用对于提高脊柱损伤节段植骨融合率,减少内固定的失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8]。因此要建立良好的穿戴支具的监督机制,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下地活动应循序渐进,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增加腰背肌的力量,尽量少弯腰,因为弯腰时胸腰椎的负重明显增大[9]。康复治疗主要目的是保证手术效果,促进功能进一步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10]。术后3个月可逐渐恢复工作,半年后可参加一般体力劳动。
RSS钉棒系统对胸腰段及腰椎骨折的复位满意,手术矫正的后凸畸形术后丢失少,手术效果维持好,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而且通过早期合理的术后康复治疗能够得到满意效果。但如何进一步提高脊髓损伤后的康复效果及减少内固定断裂、松动并发症的发生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阳仁华,周洋,王辗栓.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析[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28(5):198.
[2]卢文灿,仉建国,邱贵兴.胸腰椎骨析的治疗[J].中国骨科杂志,2007,27(3):221.
[3]韦庆甲,刘兴华.胸腰椎骨折术后椎弓根钉弯曲及断裂8例原因分析[J].山东医药, 2002,42(4):45.
[4]邹吉林,魏福堂,沈忆新,等. 后路RSS-Ⅲ型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应用[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7(1):119-120,145.
[5]关骅,陈学明. 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2000年修订)[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1(3):164.
[6]邹军,王与荣,赵建宁,等.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2):1768-1769.
[7]马宏伟,段宝林.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预防与运动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 2003,7(5):869.
[9]郭志民,周军,郭延杰,等.支具外固定对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早期的运用236例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4,8(8): 1416.
[9]赵红卫,方煌.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评定标准[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5):306-309.
[10]Alvine GF,Swain JM , Asher MA,et al.Treatment of thoraeolumbar burst fractures with variable screw placement or Isola instrumentation and arthrodesis:case series and literature review[J].Spinal Disord Tech,2004, 17:251-264.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运动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081-01
胫骨平台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严重者常合并半月板、韧带、排总神经损伤,导致关节失稳、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经手术复位和固定,但在康复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可影响疗效,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是直接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选自2005年8月~2010年8月随访185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疗效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85例,男122例,女63例;年龄13~68岁,平均43岁。入选标准:根据Hohl分类法,均为移位骨折,且平台压缩在2mm以上,劈裂骨折分离在5mm以上。根据Schatzker分类I型12例,Ⅱ型34例,Ⅲ型30例,Ⅳ型41例,Ⅴ型25例,Ⅵ型43例。其中右侧79例,左侧106例;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膝关节周围损伤:其中侧副韧带损伤7例,前交叉韧带损伤7例,半月板损伤8例,血管损伤2例。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在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基数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1周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前经X线片、CT三维重建检查,对关节面塌陷的形状和程度进行充分评估。根据胫骨内、外侧塌陷分别采取内外侧弧形切口,充分暴露骨折部位,注意避免关节软骨及其下的骨质分离。对压缩明显的骨折取同侧髂骨行)期植骨,将关节面连同其下的骨质撬起,使关节面平整,将髂骨板填充在撬起的骨质下缺损处。胫骨双髁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应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复位满意后外侧采用高尔夫钢板,内侧加用“T”型或“L”型支持板行坚强内固定,避免骨折的松动。活动关节检查固定可靠后,关闭切口。
1.3 康复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卧床休息,常规给予抗感染、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等药物治疗。2~4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适当膝关节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肌力训练等常规功能训练。术后第4个月开始逐渐负重步行练习。
实验组:首先制定个体化方案,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固定方式,以及软组织情况综合评估患者康复运动安全性评定得分,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个性化的康复处方。对内固定牢固的骨折,总分100分。71~100分运动较为安全;41~70分运动康复应慎重;0~40分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不宜早期等张收缩。
1.3.1 71~100分之间者术后 即进行股四头肌、踝泵练习,绳肌等长收缩训练,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500~1000次/d。术后1~7d:如疼痛不明显可开始直腿抬高练习以避免腿部肌肉过快萎缩,疼痛明显则可推迟数天。(1)直抬腿练习;(2)侧抬腿练习:10次/组,10~15s/次,每次间隔5s,4~6组/日;(3)后抬腿练习:30次/组,组间休息5s,4~6组1d。术后24h在牢固内固定基础上及术后保留硬膜外镇痛泵持续止痛的情况下进行,术后1~3d终止角度不超过40°,术后3d停止使用止痛剂,术后4d应平均每1~2d增加10°,2~3次/d,60min/次,一直锻炼到膝关节屈曲达120°后停止CPM机锻炼。术后4~6周:根据具体情况开始膝关节的伸展练习。术后6~12周开始负重练习,必须经过X线检查,在骨折愈合允许的前提下,术后6周由1/4体重1/3体重负重,术后8周1/3体重10周1/2体重2/3体重,12周4/5体重100%体重逐渐过渡。可在踩秤上进行量化,逐步增加负重量,5min/次,2~3次/d。
1.3.2 41~70分之间者骨折欠稳定,骨折固定欠可靠,或软组织损伤较重者,术后即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5s/次,15min/组,3组/d。术后1周开始直腿抬高训练,CPM机辅助锻炼,具体方法同前。于术后2周开始肌肉等张收缩;术后10~12周开始负重练习。
1.3.3 0~40分之间者骨折极不稳定,固定可靠性差或软组织严重损伤。术后亦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但须慎重。术后2~4周,待软组织恢复较好后开始等张训练,同时注意心理康复: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减轻患者思想顾虑,让患者明白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化被动为主动。此类患者负重练习须适时推后,因有发生再骨折及内固定断裂可能。大都在3个月开始负重练习。
1.4 疗效分析分别于术后6、12个月进行随防。 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rating score):总分100分,优:≥85,良:70~84,可:60~69,差:≤59。分别统计两组HSS得分及根据得分,70计算优良率(%)。
2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2.0软件,对两组HSS得分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优良率采用x检验,P
3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个月,术后6、12个月康复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及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个月膝关节功能比较,实验组81例,HSS77.3±13.5,优61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7%;对照组80例,HSS69.6±11.4,优45例,良24例,可9例,差2例,优良率56%,(P
4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临床上因缺乏合理、规范、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程序和方法,导致术后膝关节僵直而致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患者并不少见,对于塌陷骨折,因康复训练不合理而造成再塌陷者,临床时有发生,文献亦有报道。本实验中两组病例均出现内固定断裂,其中对照组2例:1例为骨折不愈合造成,另外1例为患者过早负重造成。康复组中有3例内固定断裂:1例为内固定安放位置不当,另外2例为骨折不愈合所造成。所有患者均采取内固定取出,同时植骨加长钢板内固定。另外,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不论是何损伤类型,康复训练时均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骨折的治疗一方面要恢复受累骨骼的解剖关系,并在正确的解剖关系上得到愈合,即复位、固定。然而,骨骼正确解剖关系的恢复和骨折的愈合并不是骨折治疗的全部。临床常见骨折复位很满意,骨折也愈合良好,但病人术后关节功能并不好。有研究表明胫骨平台骨折的预后与骨折类型、皮肤条件、随访时间、使用不同内固定器械有一定关系。因此如何进行安全而又积极的康复训练是困惑医生和患者的一个难题。为此,作者针对以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多中心随机、单盲等先进研究手段,克服临床研究干扰因素多等实际困难,探索出一套以骨折的稳定性、固定的可靠性、软组织的完整性3个方面来综合考虑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设计“骨折病人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量表”(表),制定出因人、因病、因时的康复运动处方,并在多中心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2]。并于2008年11月出版《骨科运动康复》,用以指导骨科安全运动康复。
本实验在术后6、12个月按照HSS评分,发现康复组膝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根据“骨折病人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量表”,制定出因人、因病、因时的康复运动处方进行积极康复是安全而又有效的。因此,作者认为100分制运动疗法评定是合理可行的,可以作为运动康复的安全性评定参考。
表 骨折病人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大纲(总分100分)
骨科其他疾病参照此表评定。本表为体内承重长骨手术后的评定参考值,脊柱骨盆等参照评定。71~100分运动康复较安全;41~70分运动康复应慎重;0~40分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不宜等张收缩。
参考文献
[1] 戴闽.骨科运动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