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设备行业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疗设备;管理制度;信息平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88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医疗设备逐渐开始在患者治疗中投入使用,对患者的疾病治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医院的特殊行业性,其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当前我国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本文对当前我国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1 当前我国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医疗设备的更新滞后或重复购买
在当前的医疗设备管理中,大多数的医院都存在两种观念,一种观点是对设备进行重新购买,能提高自身的医疗设备水平;另一种观点则是对原有的医疗设备进行技术维修,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一些乡镇基层医院中,因为这些医疗机构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于医疗设备的维修方面,由于设备本身存在问题,且大多数的医疗设备较为落后,导致患者在进行就医时无法接收到最佳的医疗服务,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而医疗设备更新则主要出现在一些大型的医院,这些医院在资金充足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自身的医疗设备水平,往往会对医疗设备进行更新,导致大量的医疗设备堆积,浪费了医院的大量发展资金。
1.2 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当前的医疗设备管理中,大部分的医院都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问题持续发生,对医院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导致医疗设备事故频繁发生,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此外,医疗设备损坏后,相关负责人互相推诿责任,导致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医院的正常运行。例如:某个医院的氧气站突然发生爆炸,经查询是由于其中一台制氧机的减压阀出现了问题。通过这一案例可以说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相关负责人员对自身的工作不负责任,进而导致医院出现了严重的事故,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3 医疗设备的质量问题
案例:在某一所医院中,其急症室需要购进一台除颤仪,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和选择,最终在两家企业中进行抉择,其中一家公司的医疗设备具有非常好的口碑,且该院已购进了大量的该公司产品,运行过程中都没有出现过问题。但该公司的产品价格超出了医院的预算,而第二家公司的产品价格则低于预算。到底该选择哪一家公司的产品呢?笔者认为在进行设备的选择时,特别是对于除颤仪这种为病人提供急救的医疗设备,设备的质量和使用熟练度是非常重要的。在购进了没有应用过的医疗设备,且是对病人的生命安全具有非常大影响的设备时,若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将会对医院和病人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对于医院的预算,其仅仅是购进设备时的一个参考数据,具体的设备购进最需要考虑的应该是设备的质量。
2 医疗设备管理建议
2.1 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采购管理制度
医疗设备的质量与病人的生命健康具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在采购医疗设备时需要加强对采购过程的控制和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采购制度,能使相关部门在采购设备时有一个明确的采购依据,通过规范性的采购管理防止采购过程中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此外,在进行采购的过程中,需要让医院的设备使用部门和医疗管理委员会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等涉及的全部人员对设备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由采购部门对设备公司进行说明,并在合同中明确地指出,防止后期使用过程中设备出现问题无法解决。
2.2 建立信息平台
对于上述所说的医疗设备问题尽管是个别医院存在的,但这些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我国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漏洞,这些对医院的服务水平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医院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信息平台来避免这些问题,在信息平台中将医疗设备的各项信息,加上购置时间和使用时间等进行全面详细地记录,并在日常的使用中对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记录。通过这种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对医疗设备进行全方面的信息管理,此外,还能实现对医疗设备的全程监控和管理。这种信息平台的管理模式还能为医疗设备的维修等提供准确的数据,防止设备出现事故。
2.3 加强维护
医疗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磨损,对设备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医院需要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全面维护和检查,出现问题后及时对其进行解决。此外,维修工程师还需要对设备的各项参数和性能等信息有一个全面了解,并对设备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全面调查,出现问题后能迅速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时排除故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 结 语
医疗设备的管理问题限制医院服务水平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中,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流程制度,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提高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戴.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案例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0(4).
一、医疗设备档案的概念
对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发现,医疗设备档案是指医疗所谓的医疗设备档案是指医院的医疗设备从购买、审批、购置然后到安装使用、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会形成文字类材料,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记录性。从某种角度上分析,医院医疗设备档案的应用具有指导作用,能够为医疗工作提供决策,能够为医疗经济纠纷提供依据。
二、当前医院在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档案管理的观念较为薄弱
档案资料的形成,牵涉多个科室,有些资料和数据需科级管理层面提供上报,但由于该层面将注意力更多的投向设备购置、使用、维护等管理,而忽视设备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及时上报,造成设备档案处在分散、损坏、丢失和归档时间滞后;从设备管理层面,存在重视设备购置、采供、交付使用等管理,而忽视医疗设备资料的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影响了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二)档案管理模式过于落后
现如今我国部分医院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但是却缺乏相关的标准,未从现代高、精、尖医疗设备在医疗服务的运用及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等因素上考虑,建立相应规章制度,确定归档范围、流程和原则等。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未在医院管理中广泛应用,使档案管理技术滞后。未建立设备档案信息库,没有保证医疗设备从采购到报废的过程实施档案信息收集,没有具有可行的数据支撑。
(三)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急需提高
通过对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发现,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未经过专业知识培训,不能较全面地掌握技术技能、工作程序、行业标准,导致设备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环节不规范、不标准、不及时。
三、加强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设备档案部门及人员管理认识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是医院设备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设备管理部门及档案管理人员对于其工作职责的正确认识和树立设备档案管理的认知。尤其是设备管理部门的管理层人员:一是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思想,重视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指导支持档案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完成医疗设备资料的及时收集、整理、归档,为设备各阶段活动的决策、文件编报、使用等工作提供依据。二是要经常与业务部门、科级管理层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完成设备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及时上报工作,避免有的档案资料流向不清、丢失、损坏的情况发生,使设备档案更好地服务于医院工作,服务于医疗临床。
(二)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体制。实行医院、科室、设备管理部门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工作目标,权责到人、分散整理、集中归档、统一管理。完善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制定《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办法》,设备档案的归档制度等。二是对医疗设备归档范围进行完善,一般情况下医疗设备在购买、安装之后会具备可行性论证报告,其中包括的材料有调查材料、招标记录、订货合同、到货通知、购买清单、设备安装以及使用说明书等。三是构建完善的设备档案信息库,在医院所购买的设备中需要针对价格划分等级,对于30万元的设备要将信息录用到电脑上,便于日后进程查阅。另外还要依据购买的阶段形成准确的文件资料,比如设备购买前准备阶段、购买阶段、安装阶段、维修阶段等,保证每一个阶段都具备一个档案,如此一来才能为后期设备购买提供数据支持与保障。
2005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大市场,医疗器械年销售额达到325亿元,行业年增长率14%~15%左右,高端医疗设备销售更是达到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6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出口额高达36.79亿美元,同比增长32.48%;进口额为37.86亿美元,同比增长15.32%。目前,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存在差距,但是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速度令世界都为之侧目。
“十一五”是中国医疗器械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国内医疗器械发展趋势,由于我国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一、2006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分析
(一)中国医疗器械招标采购市场景气指数分析
“中国医疗器械招标采购市场景气指数”是中国国际招标网针对中国医疗器械招投标行业的发展状况制定的。该指数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所界定和规范的公开采购行为进行监测,反映中国境内涉及医疗器械招标采购行为的活跃程度,同时反映了中国医疗器械招标活动的规模和发展趋势。
2006年中国医疗器械招标采购市场景气指数呈现振荡上扬的格局,走势与往年基本相似,但波动幅度同比上年略趋平缓。本年首月指数高开于440点,相对于往年同期不足300点的情况,无疑为本年度医疗器械招标市场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开门红。但在接下来的7个月时间里,大盘几乎一直在300点以下振荡徘徊,甚至一度跌至150点附近,成为全年医疗器械招标采购市场最低靡的时期。
但市场在9月出现复苏,指数一路飙升逼近600点。此外,与往年9月市场出现激增后又迅速下挫的情况略有不同,2006年10月的医疗器械招标采购市场依然红火,大盘继续保持在600 点附近。之后进入11月,市场遭遇冬季寒流,下滑至300点以下。但进入12月,再次出现大幅反弹,一路冲高,报收于700点附近,以全年最高记录为本年度中国医疗器械招标采购市场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反映了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潜能巨大,保持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2006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高端市场为国外厂商占据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0.05%,远快于医药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2007年,医疗体制改革启动,政府将加大基础公共卫生网络的投入,无疑会给医疗器械生产商带来较大市场空间。
首先,“医改”提升了中低端市场潜力。据权威调查报告显示,全国17.5万家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的医疗仪器和设备中,有1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是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这也就预示着它们需要更新换代,而在这个过程中,将保证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增长。
我国目前有县及县以上医院1.3万家,乡(镇)卫生院5.2万家,医院病床数达300多万张。如果全国1.3万家县级以上的医院,都能基本达到日本1980年医院医疗仪器设备标准(每100张床位为人民币80万元),那么,我国医疗器械设备市场的增量空间超过240亿元。
目前,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医疗设备远远不足,很多乡镇卫生院连一般检测设备都没有,依然依靠听诊器、血压计和注射针“老三件”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器械。
根据“十一五”规划,2007年,“新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将扩大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60%,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从人均卫生医疗费用看,2004年城市为1261元,农村为301元。
假设农村人口分别用5年、10年、15年达到城市人均卫生医疗费用2004年的水平,农村人均卫生医疗费用年均增长33%、15%和10%。这对于国内中低端的品牌医疗器械公司而言,将构成重大利好。
除了规模以外,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结构的调整,也是一块巨大的市场。据统计,中低端医疗设备市场规模,约占整体市场规模的75%,远高于全球45%的水平。一位医疗器械方面的工程师介绍,今后,我国医疗器械的功能应当从单纯诊断、治疗和化验,向诊断、治疗、检验、分析、康复、理疗、保健、强身等多功能方面延伸。同时,也应看到,医疗器械的高端市场仍为国外厂商占据。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市场。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2005年销售额已达548亿元,且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长。高端医疗设备销售更是达到2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国产医疗器械大部分属于中低端产品,高端市场的份额不足1/3。
业内专家表示,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而与此同时该产业的产品附加值也极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
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市场大多是飞利浦、通用电气和西门子3家巨头的产品。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除了迈瑞等少数几家,都因技术不足、稳定性欠佳而几乎无望涉足这个领域。
二、市场潜力巨大,需求将持续增长
(一)经济发展加速带动医疗服务需求升级
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健康服务需求的整体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医械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会不断扩大。现代医学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医疗设备的诊断结果。在发达国家,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和制药业的产值大体相当。而在我国,前者产值只是后者的1/5,这种比例的严重失调预示着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在我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是我国大部分医院,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医院的医疗器械多购买于80年代,设备陈旧,使用不便,急待更新;二是随着高新科技不断被医疗器械采用,使医疗器械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灵敏度、微量分析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特异性和有效率,也得到大大提高。为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使其能与国际接轨,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无疑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途径;三是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现有的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建全公共卫生、农村卫生以及社区卫生体系,也必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需求的增加。
(二)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医疗器械需求增长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医院信息系统的普遍建立又使得医院有了进一步建立以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的要求,占全部医疗信息90%以上的医疗影像信息的处理,更是今后医院信息化的核心所在。医院信息化趋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推算,全国PACS市场的总需求达211.7亿元,如果考虑到由PACS衍生出的高档影像设备以及其他一些附属设备市场,PACS的市场容量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三)国家政策变化带来医疗器械的需求增长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医保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废止医院自行采购而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医疗体制改革的加快,无疑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更新和完备的又一助推剂。对医院而言,如果没有了药品收入的支撑,单纯依靠财政补贴很难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造医院软硬件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内医疗体制逐步理顺,医院的医疗服务性收入将逐步成为主角,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
三、进口将持续增加,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
我国每年都要花费数亿美元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医疗设备,国内大约有近70%的医疗器械市场已被发达国家公司瓜分。据业内人士介绍,除了一些简单的消耗性材料,国内的三级医院一般全部采用进口器材,即使是二级医院,也有2/3的器材依靠进口。国内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主要集中在GE、西门子和飞利浦之间。
以放射诊疗设备为例,CT是美国GE公司的主打,核磁共振成像装置主要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把持,血管造影设备则大多使用的是荷兰飞利浦公司的产品。
我国加入世贸后,2000~2003年医疗器械平均关税由l1%降到5~6%,实行进口招标制度。2003年初我国取消了原有大型医疗设备进口的审批权,由医院自行决定。这些条款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国外产品进入我国。国外大型医疗器械制造商人才集中、技术先进、资金雄厚。我国医疗器械制造商除了实力不够以外,还存在科研与生产脱节的弊病,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四、一次性器械、常规装备需求持续增长,国产大型设备市场需求持平或下降
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即将进入老年化社会;同时,我国整体国民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在进一步提高,对医疗保健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国家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政策优惠更倾向于低收入人群,尤其农民的收入水平在逐步改善,大多数人民对医疗成本的支付能力在不断地加强,所以,对于一次性医疗器械及常规医疗设备在“质”和“量”两方面都会有较快的增长。
但是,由于大型设备的核心技术较多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里,国内大型医疗设备生产型公司由于资金、高级研发人才等资源的缺乏,很难形成自主创新的品牌,也就不能支撑国产大型医疗设备市场的需求。当然,在医疗器械行业,也有个别品牌走出自己的创业之路,但是这些“希望之星”有的很快就被国外的大型企业收购,如深圳迈迪特公司被西门子公司收购,变成了国外企业的一部分。国产大型设备市场需求持平或下降是近期的一个发展趋势。
五、医疗器械行业将成为未来的投资热点
我国医药产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自1978年至2005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6.1%,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海外风险投资机构、国内医药咨询公司,也对投资中国健康产业非常有兴趣,可是投资者考察一圈后没人愿意下单。原因何在?
首先,投资回报期太长。从投资角度看,中国医药行业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但是,医药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其附加值不在于产品,而是产品销售渠道、管理体系、政府关系。医药行业是政府监管的,与政府、医生建立关系的过程非常复杂。即使投资成功,也要5至10年后才能见效,投资回报期远远长于电子、计算机等产业。
其次,中国医药政策与国外差距太大,境外投资者很难掌握投资医药行业的规律。在美国开发一种新药,从概念到第三期临床试验,这个过程要五六年时间。投资基金在这个过程中,大概要投入一亿多美金。等到拿到美国药品管理局的认证后,股权的市值就能变为10 亿美元。而在中国,即使拿到国家药监局的认证后,新药还不一定能卖出去,要进医保目录,要打进医院,还要让医生了解这种新药,程序太繁杂。
再次,健康产业投资人才的缺乏也是一个原因。美国有一帮专业人员从事健康产业风险基金的运作,可中国这样的群体尚未形成。
最后,体制性原因。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中,前景最好、盈利最大的是公立三甲医院。机构投资者看中了它们,可这些医院根本不对资本市场开放,医院的产权都在政府手中。目前政府允许兼并、重组的医院全是民营医院或二级以下的小医院,效益不太好。
同时指出,即使公立三甲医院对外来投资者开放,由于体制落后、管理体系复杂,风险基金也不愿意接手。
尽管目前我国医疗健康产业还难以吸引外来风险投资,但可以预计未来三五年内,医疗器械行业将成为吸引外资的突破口。一般而言,境外投资者都关注IT企业的发展。在医疗行业中,医疗设备业与IT 行业关系密切,境外投资者比较容易进入这一行业。投资医疗器械的运作周期比较短。一个仪器生产一年时间可以拿证,而药品审批需要三到五年。2006年以来,一些投资机构已见到器械行业的投资优势,开始注入资金,医疗器械市场也进入缓慢发展期。
六、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未来发展的四大热点
高技术医疗设备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仅大型设备每年的市场规模就达100 多亿元。2005 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呈现进出口双增长的态势,贸易顺差继续扩大。不少业内人士都对该市场未来走势持乐观态度。
但是,应看到,我国出口仍以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型产品为主,彩色超声波诊断仪和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等大型医疗设备,仍然排在进口具体商品的前列。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世界各国对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大大刺激了各国在此领域的投入,国际市场每年都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增长。2005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额已达到2500亿美元左右,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贸易往来最为活跃的工业门类之一。
目前,高技术医疗设备市场主要被美、日、德等少数国家的几个跨国公司垄断,产品主要有五大类:影像诊断设备(主要包括全身CT 扫描机、计算机磁共振成像装置,超声诊断设备,数字x 线设备);临床监护设备(主要包括心电图监护、生命参数监护、母婴,胎儿监护等设备);治疗设备(主要包括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检验与生化仪器(主要包括血液、尿、便等化验检验化生分析设备)和激光仪器(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如准分子激光眼屈光度校正装置、激光手术装置、激光美容设备)。
今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在下列四大热点上继续保持增长:
1.计算机相关技术。计算机辅助诊断、智能器械、生物传感器械、机器人和器械网络。相应的新产品如集成化病人医学信息系统、病人智能卡、临床实验室机器人、计算机辅助临床实验系统、生物传感器、机器人外科。
2.家庭和自我保健器械。家庭自我监护与诊断、家庭自我医疗与远程医疗相应产品。
3.微创医疗器械。无创伤或微创伤的医疗器械、医学成像、微型化医疗器械、激光诊疗、机器人外科和非植入式辅助传感。
4.器官移植和辅助医疗器械。如人工骨、心脏瓣膜、心泵、软骨、胰、血管、肾、皮肤、肝、眼和再生的神经细胞,及心脏、神经肌肉刺激器等。
政策走向:GMP开始试点认证,医疗器械行业面临洗牌
一直以来缺乏行业监管的医疗器械行业,将面临一场质量整顿风暴。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召开了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试点工作会议,并将从2007年1月开始对51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试点认证。这标志着医疗器械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正式拉开序幕,医疗器械强制进行GMP 认证的时代已经来临。
业内人士将医疗器械企业分为三类,其中只有30%的企业具备自身质量意识,而有40%的企业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
第一,试点从风险大的产品入手。市场上的一次性注射器、血袋、骨科内固定器械、生物填充材料等医疗器械产品属于三类医疗器械,其质量要求很高,对人体的安全风险也比较大,因此本次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试点工作就先选择了这类产品。
在51家试点企业中,广东有8家企业。我国在医疗器械监管上,长期以来都是“重审批、轻监管、标准低、无退出”,由于国家对于医疗器械没有系统的监管制度,因此医院成了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督部门,而医疗设备出现问题后,连投诉都成问题。但本次试点工作的启动,将标志着医疗器械的监管重点,由上市前的审查逐渐转移到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管上来。
根据SFDA的无菌及植入性医疗器械检查指南显示,此次对于试点企业的检查项目将多达275项及313项。
内容涉及企业的厂房规模与所生产的医疗器械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及生产设备的能力等。而根据一般缺陷及严重缺陷的比例额度,不达标企业将被施以限期6个月整改后追踪检查及不通过检查两种措施。
进行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投入资金是肯定的。但关键是现在很多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面临亏损,如果以后所有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都进行认证,整个医疗器械行业将面临一场大的调整。
第二,资金投入有差别。我国对于医疗器械监管,长期以来都是“重审批、轻监管、标准低、无退出”,导致日常监管流于形式。业内人士透露,这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准入审批对于主管部门来说是有偿的,但市场监管却是没有经济利益的。
关于经费保障的思考
要购置医疗设备,要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要增加业务收入,要发展医院,这些对医院管理者而言已形成共识,但重要的是经费如何筹措?根据不同医院的实践和经验,归纳资金来源有以下渠道:①充分挖掘医院内部潜力,发挥医院特色优势,合理利用大型设备良性循环来积累资金,在一个区域内,根据需要率先引进高档设备,吸引大批患者,以此增加收入,再用积累的资金及时更新设备,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始终保持优势地位;②借助国、内外金融力量,巧妙使用融资手段,利用低息或无息贷款,包括争取国际合作项目中的专项贷款;③积极开展医院与企业横向联合,合作投资借鸡下蛋,和设备厂家或公司合作投资,联合经营,在一定期间内按比例分成;④主动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经费投入,争取项目管理资金。如近年来科技部、卫生部行业重大专项资金(新药创制、特种医学、危重医学、临床检验、外科技术装备项目等)[2]。究竟如何保障医院设备购置经费,采用什么样的经费筹措渠道,应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区域优势、医院级别、患者来源、原有装备情况、预计收回成本时间等)而定。
关于医疗设备适宜性的思考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医院经营管理也随之发展,为了拓宽医院改革发展的思路,与时俱进,促进医疗设备水平的优化和医院功能的升级,把握医院宏观发展趋势,医院管理者必须思考医院医疗设备的适宜性问题,尤其是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型医疗设备不断涌现,什么样的医疗设备更加适宜医院的发展,必然成为医院管理者面临的抉择。总体而言,医院购置何种设备应该因地而宜,因院而宜。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医院,其功能任务、技术状况和原有条件都不相同,设备需求自然不会一致,怎样才能最优地使用资金进行装备,很难制定出一个共同实施的装备标准。但有2个原则应共同遵守:①经费适宜性原则,即按经济规律办事,进行经济核算,弄清医教研是否必需,医疗上能否取得效果,经济上能否取得投资效益,患者来源、收费标准、消耗材料、维修费用、设备寿命都应在考虑之列;②应用适宜性原则,主要是根据医院的任务、规模、技术水平和技术条件现状,适当考虑今后发展而制定仪器设备装备标准。从需要和可能出发,分轻重缓急,统筹规划,分期分批,逐步充实配套[3]。除此之外,还应考虑以下3点:①创新、关注新设备新技术,切实认清发展趋势,选择当地未有的新设备、尚未开展的新技术填补空白,吸引患者;②慎重抉择,详细调研,在设备购置前先摸清底数,如经费来源、安装条件、患者需求量、技术培训、售后服务、维修保障等;③经济效益,统筹安排设备购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表明,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思路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模式,因此要考虑争取短期内收回成本,对利用率高,能在短期内收回成本的设备优先购买[4]。
关于医疗设备管理的思考
医疗卫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设备是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医疗设备管理者必须以医疗仪器设备资源和信息共享为目标,强化医疗设备管理,集成共性技术及医疗服务关键技术,建立医院医疗设备应用信息服务公用平台,能使医疗设备资源利用最大化。组织管理医院设备管理的职能科室为设备科,属医疗技术科室,在医院有关部门的直接领导下,统筹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组织实施,真正起到“管理”的作用。此外,为了对大型设备进行论证和评价,为医院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谋咨询,可以设置以专家为主体的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建成智囊群体机构,为医疗设备管理出谋划策。购置管理医院医疗设备的购置应当按照统筹兼顾,择优支持,保证重点,科学选择和有步骤、分阶段装备的原则,遵循以下程序:科室申请—职能部门汇总、平衡、论证—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评价—领导决策。必须对拟购置设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及装备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坚持货比三家(质量、性能、价格、售后服务),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客观地进行选择,防止先入为主、走过场。对设备结构特点、性能指标、配置、售后服务能力及态度、设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进行充分比较和评估以后,进行谈判签定正式合同[5]。
关键词:医院 医疗设备 流程控制
我们知道,随着近来来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医院也在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建设和管理。而且随着人们对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日益丰富,于是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进行自身的相关建设,也为了切实提升医疗水平,便开始大量的引进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这样一来就必须在加强设备购买的同时加强对选购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以及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迅速有效的解决。在这方面,各类省级及地、市医院的医疗设备拥有量与日俱增,相应的也使医院对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修养护费用支出大大增加。在这方面,一些医院每年在医疗设备维修养护方面的费用就高达数百万甚至是上千万,而且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淘汰逐年递增。这笔庞大的费用资金投入也使我们不得不深刻认识到科学实施医院医疗设备维修流程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
医院医疗设备维修控制管理现状科学的医疗设备维修控制管理是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必要保证,然而在实际运营中,一些医院的管理人员却没能充分重视这项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对医疗设备开展的必要性维护也没能实现科学的流程控制管理,没能从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出发,而是停留在被动的、低效的、混乱的管理状态。另外负责设备维修的工程人员其工作主动性也相对缺乏,相关设备维修部门没有在日常管理中发挥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因此导致了医院医疗设备经费支出长期居高不下的局面。笔者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在拥有同等医疗设备固定资产的各类三级甲等医院之中,倘若医院拥有较强的设备维修管理团队,维修管理工作效能强、控制维护工作开展到位,那么其要比维修力量薄弱的医疗单位每年节省高达近百万的设备维修管护开销。由此不难看出,提高医院医疗设备的控制维护力度,展开科学的流程管理势在必行。
一、科学实施医院医疗设备维修控制与管理
1、完善建立设备维修数据库,科学实施预防性控制与安全性计量维护。为医院的每一台医疗设备建立相应的维修档案与数据库,是提升维修效率,合理强化管理的必要手段。因此我们应从设备的安装初期就履行完善的归档管理工作,对设备的各类参数、自然特性、相关工程数据及设备验收时的全程质量检测数据做详细的建档、归档整理,从而为后续的维修养护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同时,我们还应对设备随机附带的安全技术清单、科学的安装报告明细及每次发生故障时的维修申请报告、维修记录、计量检测报告结果做详细的登记建档。这样既有利于为医疗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必要的保证,同时当出现医疗设备纠纷时,也有利于将维修数据库记录作为举证的现实依据。预防性养护及计量的安全性控制是早发现问题、早排除故障的重要手段,为了杜绝医院医疗设备长期带病作业,低效服务运转的现象发生,我们应实施定期的巡查维护,统筹制定科学的医疗设备整体预防养护计划及措施,同时应遵循每一台医疗设备的现实特点、服务职能特性,共性与个性问题开展因设备而异的预防性养护。具体的措施应包括对设备滤网部件的清洁、各项机电参数及物理化学性质的测试、主要运动部件的性保养等。在预防性养护实践中发现医疗设备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时,我们应采取必要、及时的维护处理措施,将安全隐患彻底隔绝。如果发现重大故障,则应履行医院的相关制度并按照统一的计量规定做科学的仪器设备计量检验,将维修检验数据一并记录在案。
2、合理分管,确保医院维修部门实施首诊初断的控制体制。科学的维修流程控制是提升医疗仪器设备耐久性、完好率的重要保证。为了有效的提升医院开展医疗服务的工作效率,在履行必要的设备定期维护检查时,一旦发现设备有异常现象或出现故障时,医院应合理执行工程师分管的首诊初断控制制度,从而使分管工程师成为维修故障的第一手处理人。这样有利于轻微的设备故障以最快的速度得到解决,从而简化了等待检修、上报维护、支取维修单位高额维修费用的冗余流程。同时还有利于做到对设备故障的清晰了解、心中有数,并从第一道关口实施对故障的合理控制。另外在循序渐进的初诊锻炼中,分管工程师会积累丰富的维修经验,这也有利于院方的维修管理部门切实促进整体维修养护管理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3、建立医院分管维修部门全程负责监控制,切实履行维修申请、确认制度。建立医院分管维修部门的全程负责监控制度,有利于医疗设备的维修养护过程在院方的监管部门参与与管理下高效的开展,同时也为院方工程师进一步提供了经验交流与学习专业维修技术的机会。在全程的控制管理之下,各项维修工作会全速开展,有利于杜绝维修部门单方夸大设备故障、蒙蔽院方索取高额不实维修费用的发生。医疗设备操作者在使用中一旦发现设备出现故障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尽快提出设备维修申请,申请明细中应详细涵盖设备的型号、品牌、厂家及名称,并填写使用操作时故障现象发生的特点、时间,可能引起故障的原因、曾经发生过哪些故障等,最后在确认栏处签字。申请完毕后,相关审批部门应签署维修审批意见,并联系院方维修部门尽快展开维修工作。在维修进程中,医院还应切实履行维修确认制度,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维修费用应向各设备管理科室进行必要的解释与说明,并详细填写维修确认单。这样有利于医院设备维修管理部门加强与各临床科室的联系与互动,从而使设备的各项维修支出更加合理规范、有据可依。当维修完毕后,工程师还应详细填写维修结果报告,并将相关维修档案录入医院数据库中,对后续的维修养护工作提供良好的依据。
二、医疗设备管理和维修的具体流程控制
1、维修确认制度。就是在进行将会有费用发生的维修工作时, 向使用科室负责人说明情况, 并填写维修确认单。这可以加强设备部门与使用科室之间的互动, 使管理更加规范, 支明确, 避免扯皮。同时也便于各科室维修支出的核算。
2、工作报告制度。是规范管理的必须, 可以完善设备的全程档案。同时, 记录下工程师的工作, 便于成绩认可, 也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 增加积极性。
3、加强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如空压机更换过滤装置, 检验类仪器设备定期清洗、保养维护, 对延长设备寿命, 减少维修支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加强对院方工程师的维修培训。一方面, 可以在设备购置过程中争取机会, 写入合同; 另一方面, 注意利用平时的业务学习、维修培训和产品介绍等机会, 不断加强维修队伍的内涵建设。
5、加强对使用科室人员的维护、保养知识培训。一方面设备购进时充分利用厂方提供的培训机会;一方面设备部门经常性对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三、结语
科学的制度管理、规范流程控制是医院缩减医疗设备维修投入,提升经济效益的必要保证,也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途径。因此我们只有在管理实践中与时俱进,突破创新,注重对医疗设备的预防养护性管理,实施科学的维修控制流程制度,才能最终使医院在高效、科学的综合管理中实现医疗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口腔医疗;PEST分析;产业生命周期
一、行业现状概述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口腔患病率高达90%。虽然相比前两次调查,我国居民口腔健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主要体现在儿童口腔健康方面,但中老龄人的口腔健康状况无明显改善,单就龋齿一项,我国35岁~44岁的人群,患龋率为88.1%,龋均4.5颗,治疗率为8.4%,65岁~74岁老年人患龋率为98.4%,龋均14.65颗,进行有效治疗的更低,仅为1.9%。
另一方面,直到2014年,我国口腔医院机构数为432所,相关从业人员为107,818人,同期全国人口为136,782万人,平均每家医院需要覆盖300多万人,每位从业人员需服务1.27万人,对比发达国家的人均牙医配比等口腔医疗资源,我国口腔医疗资源非常紧缺。随着国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口腔健康越来越重视,口腔疾病的高发病率和口腔资源的紧缺导致我国口腔医疗行业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20052014年,我国口腔医院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53%,同期GDP增速为14.64%,在整体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口腔医院的增长成绩仍然非常抢眼;再关注近年来口腔科用设备及器具制造企业的相关数据,规模以上企业合计收入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9%,增长情况超过了大多数行业。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数据,一国卫生费用支出与该国GDP正相关,其中美国、瑞士人均GDP增长带来的卫生费用支出的增加更多,目前中国、印度该数据比较接近且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卫生费用支出占GDP比重向发达国家靠拢,我国口腔医疗行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医疗行业是国家重点监管行业,在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政府制定了行业准入门槛和产品质量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行业发展将更加规范有序。
二、监管及政策
目前,我国口腔医疗行业采取市场化运作的代表之一是口腔科用设备及器具的制造相关环节,行业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联合监管。其中发改委负责从宏观层面对医疗器械行业进行把控,比如拟订行业发展规划、调整行业结构、补充制定行业产业政策等,卫生部主要负责拟订卫生改革与发展相关的目标、政策以及起草行业相关法规草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管理总局的监管重点是制定行业准入、技术标准并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产品进行行政监管。
(一)法律法规
编号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文号生效日期
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6号2000年1月4日
2《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8 号2014年10月1日
3《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7 号2014年10月1日
4《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4 号2014年10月1日
5《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5号 2004年4月1日
6《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0号2004年10月1日
7《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2014年6月27日
8《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办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22号 2000年7月1日
9《医疗器械广告审查标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40号 2009年5月20日
10《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食药监械监〔2014〕235号2014年9月30日
1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规定》食药监械监〔2014〕234号2014年9月30日
12《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试行)》卫生部令第82号2011年7月1日
13《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5号2000年4月1日
医疗行业对企业资质、产品质量、安全性能的要求较高,因此,政府制定了行业准入门槛和产品质量标准,并不断加强企业注册、产品备案、广告营销等环节的监管,以切实保障产品安全和性能、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二)行业政策
序号相关政策政策文号相关内容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2006年人口与健康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优先主题有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等
2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2030)国发〔2010〕32号文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
3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2020)国发[2013]40号文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4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工信部,2016年制定了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包括行业增长速度、创新能力、质量安全、行业集中度等
5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国科发计〔2011〕705号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完善产业环境、突破若干医疗器械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高性能、低成本以及目前主要依赖进口的基本医疗器械产品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纲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包括增加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覆盖面、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健康服务业、发展医疗保险,加强妇幼健康、公共卫生、精神疾病防控、儿科等薄弱环节建设
为了促进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尽快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国家出台了长短期配套、不同期完美衔接的一系列产业政策,长期政策确定了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短期政策主要包括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医疗行业相关的政策。
十二五期间在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等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医疗行业的年均增长率在25%左右,远高于同期GDP增速。时值十三五开局之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更是将健康中国战略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政府对国民健康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三、行业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PEST)
十三五规划纲要打造健康中国、政府加大医疗投入
行业标准逐步建立、法律对消费者和劳动者的保护加强E
人均收入增长、整体经济增长放缓但包括医疗行业在内的部分朝阳产业增长迅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健康相关产业政策
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
S
人口老龄化、口腔医疗资源紧缺、口腔疾病的高发病率和低就诊率、生活水平提高带来就医能力和意愿的提高强T
行业准入门槛逐渐提高、技术进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互联网的应用促进业务多元化发展、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二)产业环境分析―生命周期分析
口腔医疗设备及器具制造行业目前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主要体现在:
1.行业内竞争加剧,成长期销售收入增长快、利润空间大的特征开始消失,行业内企业对销售的投入增加,部分规模以上企业开始亏损,能有效控制成本的企业在竞争中更有优势。从2014年数据发现,行业整体销售收入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相应的成本下降更快,故在销售费用略增的情况下,行业实现了利润总额的增长。
2.行业内企业资质良莠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终端消费者对产品性能、质量不了解,导致行业内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但政府从14年9月起密集了一系列办法和规定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及企业分类进行监督,不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逐渐被淘汰,行业正在形成良性、健康发展的局面。
3.行业毛利率水平趋于稳定,关注行业近10年数据,行业毛利率在2009年达到了最高水平,为31.83%,从2012年起,行业毛利率基本维持在19%左右。
四、发展趋势
综合来看,行业呈现出如下几大趋势:
(一)行业标准逐步建立,不合格的将被淘汰。目前行业内仍有部分企业不符合行业准入的资质要求,产品不合格、成本低于市场水平,一方面导致合规企业不得不降价与之竞争,另一方面产品不合格不能切实保障消费者利益且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
(二)技术进步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消费者将能享受到性价比更高的口腔医疗服务。一是企业原材料、制造工艺的改进有助于研发出性能更好的口腔医疗设备,二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设计和制造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样产品的价格势必会跟着下降。
(三)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渐普及和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将逐步出现新的商业模式,比如临床连锁化将口腔医疗服务标准化,建立与消费者的实时沟通渠道可以对消费者的需求更快作出反应,企业向消费者开放可供参观并向消费者科普口腔健康及基本口腔设备的知识,可减弱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刘思麟;李刚;公文,等.社会大众口腔医疗支付的现况分析与发展对策〔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3年第27卷第1期
[3]南东旭;陶红兵;张汝柠.基于我国社区口腔健康需求的公立口腔专科医院营销策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6年第1期
[4]瞿星;王萌;施文元,等.中国口腔医疗保险发展之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关键词: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现状 必要性 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要想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使医院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不仅要有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更要不断提高医院的各项管理水平。如何改进医院的内部管理,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的相结合,实现医院价值的最大化,而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审计是提高医院经济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现阶段经济效益审计在医院的现状
(一)经济效益审计意识薄弱,审计监督力度有限,经济效益审计未能真正开展
现阶段,有许多医院的审计机构的设置与审计制度的设立,并非出于自我发展与管理的需要而形成的,多是迫于某些因素,如上级管理机构强行要求设立,从而出现有组织架构无实际操作的现象。虽然,有些医院的内部审计制度有经济效益审计等相关要求,但不健全、不规范、不科学、不严谨,仅仅把一些业务规章制度当成是内部审计制度,职责、奖惩不明确,以致于审计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执行力度不够,这样就使经济效益审计缺乏坚强有力的后盾。
(二)审计范围狭窄、审计内容不够深入,经济效益审计没有普遍展开
许多医院内部审计的内涵不够广、不够深,审计工作仍处于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医院收费价格审计等最初级、最原始的审计层面,没有或很少开展医院经济效益审计,不能适应医院各项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领导不够重视,对医院经济效益审计认识不深
由于许多公立医院建设缺少中长期发展战略,基本建设与医疗设备投入往往是为了取得财政项目拨款或医疗业务应急需要,考虑社会效益较多,容易忽略投资成本与收益,忽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需求。而审计部门也不愿意因实施经济效益审计而曝光领导层投资决策失误的事实,因而形成一种领导“让我审,我才审”作风;也有些人认为,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本单位问题,脸面拉不下来,或又怕吃理不讨好,得罪人”。诸多因素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很难有效开展,致使经济效益审计也无法开展。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一)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医院财务制度》与《医院会计制度》正式实施,要求医院在履行“公益性”服务职能时也要实施成本管理,提高资本的投资效益,并保持公立医院的资产保值增值。因此,医院必须要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只有自身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现今,医疗行业竞争激烈,医院在人员经费、管理费用、医用耗材价格等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自身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此外,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拨款有限,许多医院都要依靠自己的医疗收入来维持日常医疗开支,这就加剧了医院的社会效益与自身经济效益的矛盾。充分利用好经济效益审计工具,能提高医院投资决策能力,从而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公立医院的社会效益。
(二)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需要
在当今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医院的内部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医院经济效益的高低。实施经济效益审计,能帮助医院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医院管理者对医院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使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使资源动力转化为能力,从而提高医院经济管理能力和水平,完善内部管理结构,使医院朝着优质、高效、低耗的可持续之路发展,实现医院的最佳管理。
(三)医院内部审计的新要求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医院内部管理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和目标,不再只是单纯的“管管人,管管事”的做法了。如今,医院的内部管理更注重经济效益的管理,这一新要求和目标,就使得医院内部审计不能再局限于日常开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对违规行为的审计,其范围和内涵不断扩大、深入,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已是大势所趋。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一)建立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
高效和完善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是确保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合理性。通过评价体系,客观地总结医院在经营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为医院领导决策提供可靠地依据,对医院的经济运行起指导作用,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的购置、使用和管理的审计
近几年来,医院管理的职能不断加强,医院管理更加重视医院经济效益,而医疗设备已成为衡量医院就诊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大多医疗设备成本高,采购价格直接影响医疗采购成本。因此,要加强医疗设备购置可行性和投资效益的审查,对参加投标的单位比较其资质、配置、价格及后续服务等。
当前,在公立医院,人情检查不在少数,不仅降低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还降低医院的经济效益。为了杜绝此类事件的经常发生,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建设医疗设备使用记录信息化系统,可以客观、准确的记录和查询每一次的使用信息,这样,就为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服务平台,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对于使用率低、暂时无安装条件的设备,要尽快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
(三)加强对医院基建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病人对医院的就诊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为吸引更多的病人前来就医,许多医院对基础设施进行改扩建。往往,此类基建工程的规模、工程造价的高低对医院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对医院的工程项目进行专项审计。
针对基建工程项目,制定专门的审计制度。各相关职能部门对于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实施要有严格的预决算和审批报告。对于项目的施工方报送的相关材料,要进行严格审查,掌握施工方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对基建工程的工程进度及完成部分的工程质量进行实地审查;对收费标准、材料价格进市场调查,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避免资金的流失和资源的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四)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
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的对象是财政专项拨款以及专项业务经费,主要用于“重点学科经费”、“专项科研经费”、“人员经费”等各类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可以从资金的源头进行跟踪调查专项审计,对于拨款的方式、资金使用效果、评价经济效益,通过经济效益审计,促进资金的专款专用和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关键词:医疗器械;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96-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先进的医疗器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推动了我国医疗事业快速进步与发展,医疗器械在医疗服务业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多年来国家缺少对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研究,缺乏科学规范的规章与法规,导致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不严,使用不规范,滥用、错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使用过期失效器械以及重复使用一次性器械的现象在一些医疗管理体制不严格的偏远地区仍然存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医院规范化管理工作,如何提高医疗器械设备管理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器械设备服务于医生诊察、治疗的功能,加强现代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在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1 医疗器械质量控制的概念
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是指运用管理和医学工程技术等手段,控制医疗器械的质量及安全是否符合相应标准,确保患者使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其进行质量控制需要从控制对象的确立、控制标准的制定、具体的控制方法和检验方法的编制及明确等几个方面全面进行。
2 加强医疗机构医疗器械质量控制的背景及原因
2.1 医疗器械管理法规体系不完整 多年来,在我国医疗器械都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医疗器械的监管工作一直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直到我国第一部关于医疗器械的法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在2000年出台,才结束了我国医疗器械长期无法可依的状况。但是,这部法规监管存在盲区,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切合实际,对医疗器械安全可靠的使用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医疗设备多年来在医疗机构中形成了层层下放的现象,由于农村卫生室处于最下层,失效的医疗设备最后流入其中,给广大农村群众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并未对这种现象做出制止,也没有制定合理的设备再使用的方案。而针对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该法规也没有明确规定其使用期限,造成了过期的医疗设备仍在使用的局面,给患广大就诊群众造成安全隐患。
2.2 医疗器械在医疗服务中日益重要 医疗机构是使用医疗器械最多最频繁,先进精确的医疗器械可以快速准确的发现并分析患者的病情,为人民群众防治疾病贡献较大力量。目前的现代社会中,医疗器械已成为医生诊察患者病情的主要辅助工具与手段。依靠高新科学技术水平,医生对患者的诊断检查主要是借助于先进的医疗器械和高端的诊断设备,快速准确地取得诊断数据,医生主要对诊断数据进行分析,即可得到可靠全面的诊断结论。其次,医疗器械在治疗患者病情方面也是发挥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目前在医学临床上,没有高端精密的医疗设备手术便无法精确地实施,并且,部分医疗设备还可针对部分病症药物无法直达病灶部位的情况起到辅助作用,借助医疗器械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提高疗效。最后,医疗器械还可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提高人民群众体能素质。部分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不仅需要药物的治疗,还需要现代医疗器械的辅助,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做那个。医疗器械目前也已成为药物无法代替的一种治疗手段,在医疗服务业医疗器械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3 不合格医疗器械及一次性器械重复使用的危害较大 近年来,由于医疗设备的使用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不规范使用医疗器械的事件时有发生,违法销售和使用医疗器械的案件不断涌现,不合格医疗器械及一次性医疗器械重复使用,引起了较多的医疗纠纷,给广大患者带来了身体和财产的双重损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到目前为止,仍有较多乡镇卫生院使用一些陈旧的仪器和设备,当患者使用其进行诊断时,由于这些设备、仪器治疗效果已发生大程度的下降,检查诊断数据的也可能存在失真情况,这就导致了广大农村患者诊察结果的不准确,可能造成误诊、漏诊等现象,给他们带来了不必要的伤害,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为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对医疗器械的规范化管理及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已刻不容缓。
3 加强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途径
3.1 对医疗器械的采购过程进行质量评估控制 医疗器械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大部分决定于其生产质量是否达标。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对医疗器械的采购过程的质量评估控制,从源头上把关,严格控制其质量水平。首先,要选择信誉度好、品质优良的生产厂家。一个好的厂家生产的产品有保障,质量水平较高。其次,在医疗器械采购过程中可增加对供应方的评定和筛选工作。从产品和供应方的资质审查开始,对供应方进行评定,采取对样品进行评价和试用,调查供应方基本情况及信誉度,并进行现场考察等方式,对供应方进行评定记录,并整理出合格的供应方名录,建立合格供应方档案,筛选合适的供应方建立供求关系,并对其进行动态管理,严格控制购买产品的质量,必要时需供应方提品质量保证书,杜绝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
3.2 对医疗器械的应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对医疗器械的应用进行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对医疗服务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合理规范的使用方法会导致设备的损坏,造成诊断结构不准确等现象,产生不良影响。首先,设备使用科室及器械使用人员需要认真研读医疗设备使用操作说明书和维修手册,了解国家的有关标准和临床使用要求,明确基本操作步骤和正确使用方法,制定规范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正确合理地使用医疗器械。对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只有熟练掌握医疗器械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的操作人员才可以上岗操作设备。我们要在医疗设备正式使用之前需要对设备进行用前检查,保证设备的性能可以满足医疗机构的正常诊断及治疗质量的需求。投入使用的医疗器械要建立质量信息反馈记录,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使用者应尽可能熟悉设备的基本构造及特点,掌握设备的故障规律,及时发现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记录工作。
4 加强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4.1 加强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建设与管理的原则 医疗器械设备在现代医疗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目前,离开医疗器械设备医院将无法正常运行。医疗器械设备作为一种医疗辅助手段,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对患者的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对医院的形象与声誉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当医疗器械设备出现故障时,需要专业的维修人员对其进行维修工作。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维修人员有高超的维修技能,还要求他们有强烈的责任心及敬业心及全心全意为医疗事业服务的品德。医疗器械的质量是否达标关系到千万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维修人员需要有多层面的知识结构,发挥创新思维,适应现代高科技水平,尽职尽责地做好医疗器械维修工作。因此,在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中应树立并把握如下原则:①建立或完善医疗器械运作规则及管理制度;②对医疗机构加强文化内涵建设,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医学文化素养能力;③重视人才培养与知识更新,提高人才的总体素质;④树立为医疗事业服务的思想,培养具有敬业精神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
4.2 加强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建设与管理的目标 ①提高人员的专业维修水平与技能,在保证维修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维修速度;②不断更新及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维修水平;③对工程技术人员合理分工,各尽其长,并对医疗器械的使用过程严格管理,全方位为医疗事业服务;④重视器械的日常养护和预防性维修,最大限度地提高或延长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
4.3 建立新型管理机制,保障医疗器械的质量水平
4.3.1 建立主管领导负责制 医疗设备是医院资产的核心部分,一般具有较高的价值。建立主观领导负责制,组织制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督促相关部门对其贯彻执行,并对审查维修机构工作进行规划与实施。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医院维修机构的管理工作,全面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功能,提搞维修质量与速度,降低故障发生率。
4.3.2 制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制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制度可规范医疗器械的使用,使其有章可循。该管理制度应包括对维修机构的组织管理及对设备的维修管理,明确领导者与维修人员的责任与义务,规定事故责任细则处理方法,并定期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教育等内容。在医院日常对医疗器械的使用时,由于一般的医务人员不具备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产生使用方法不当等问题,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保证医疗器械设备监督管理的规范性。
4.3.3 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提供继续教育机制 现代工程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我们要及时将其应用于医疗器械设备,不断提高诊断水平。医疗器械设备作为服务于患者的工具,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操作。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从业资格,并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对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应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让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和充实自我,提高维修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器械的作用。
5 结束语
医疗器械作为现代医院必不可缺的医疗手段与装备,在医疗服务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医疗器械在临床上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亟待解决,它关系到万千病患的身体健康及安全问题,一旦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问题,不仅患者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进步都会受到阻碍。因此,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体系迫在眉睫,这需要我们全体医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将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陈晓红,任国荃,周丹,石虹.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实践与研究[J].医院管理杂志,2008,(04).
[2]周丹,David.Yadin,朱晓纬.基于风险评估的设备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 2000,(09).
“12年前,我在参与一次与德国总理及内阁大臣会面时指出,医疗行业已经成为德国社会经济和就业的推动力。总理一开始并不相信,因为这意味着医疗行业是德国的最大产业。事后他委派研究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证明,医疗行业内的雇员的确是最多的。它的规模是第二大产业器械制造业的两倍。”在2013年3月16日由德国汉堡市政府及中国医院协会主办、德尔格医疗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德医院管理论坛”上,德国汉堡卫生经济大会主席Heinz Lohmann教授率先指出。12年后的今日,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医疗行业成为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潜力产业。
由于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提高,医疗行业处于高速发展与迅猛变革之中。Lohmann教授预测,患者将成为医疗行业发展和转变的一大推手。他以市场上的有机食品作例,越来越多的有机食品出现并热销,甚至连宠物有机食品也开始摆上货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费者的需求。此外,医疗行业强劲的创新性,包括诊断、成像等在内的创新技术与设备不断涌现;和人口结构变化,包括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都促使医疗行业发生变革。在变革中,医院面临的首要挑战,莫过于医疗质量。
作为医疗行业的重要成员之一,医疗设备公司在医院应对医疗质量挑战的过程中,是自然而然的合作伙伴。这也是德尔格大力协助此次会议的原因。作为此次会议的协办者,德尔格在会场周围设立了医院整体解决方案的产品展示区。产品覆盖了各治疗领域及患者治疗的全过程,包括急救治疗、围术期治疗、危重症治疗、围产期治疗过程中提品、整合系统和服务,旨在帮助医院实现关键临床流程的优化,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降低医疗成本。
质量挑战严峻
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对医院而言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持续的挑战。医院如何抓准主题,应对挑战,首先要从对质量核心概念的理解开始。“基于我们对质量概念的理解,医疗质量首先是安全;其次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以及相应医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再次还包括效率、费用、满意度、技术评价等。”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指出。
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王虹对医疗质量的概念,从狭义和广义两角度进行了阐述。狭义指的是医务工作人员遵循规章制度,执行诊疗规范,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规范,达到最好效果;广义则相当于医疗机构的人员素质、环境、设施、服务水准、医疗技术、医疗费用和管理水平,是综合体现。
正如赵明钢与王虹所言,医疗质量的内涵在不断深化,外延在持续扩张,这给医疗机构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赵明钢将医疗质量面临的挑战总结为6项:首先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是有限的,这导致对于一些客观存在的疾病,目前尚未出现清晰的诊断或有效的治疗方案。
其次,医疗质量需要平衡需求和资源,“疾病诊断和治疗属于自然科学,但对提供诊疗的机构设施建设和人员布局的管理属于社会科学。如何有机平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是对管理者的挑战。”赵明钢表示。
再次,是医疗机构水平和医务人员人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的医疗水平差异。例如中国多层次和多学制医师培训体系造成的人才差异,对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造成了很大挑战。
第四是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医疗人才培养的漫长周期存在不匹配。
第五是对新发疾病缺乏足够的研究,为医疗质量带来一定挑战。
最后是疾病谱改变,主要疾病从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性疾病,尤其是老龄化的加重,为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生知识技能带来冲击。
事实上,中国医院面临的挑战并非特例。“全球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主要疾病转为慢性疾病,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患者获得更多选择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这些因素不仅为医疗机构带来了控制成本的压力,也使医疗机构间竞争更加激烈,迫使他们不得不提高医疗质量。”德尔格全球市场总裁Sebastian Kassner指出。
德国医院技术科学协会主席Jurgen Stettin教授列举了德国医院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包括沟通问题,例如患者的出入院、转科等;卫生因素;用药问题;患者检查和诊断问题;手术差错、诊断差错;医疗设备因素等。Stettin教授通过数据指出,沟通问题的风险最大,且医院规模越大,沟通问题带来的风险越大;而流程的相关风险则相反,医院规模越小,流程相关风险则越大。
构建安全医院
明确医院面临的医疗质量挑战和医院存在的质量风险,有助于医院在采取措施来提高医疗质量并改善患者安全时有的放矢。这些措施既有微观层面,也宏观层面;既针对医院内部,也针对包括政府、医院、患者等整医疗领域范围。
“事实上,大多数风险并非设备或产品等硬件造成的,而是使用流程不当造成的。”Stettin指出并例举了德国医院转移或消除质量风险的做法,非临床流程使用核查清单、电子医疗记录、出院管理及用药分配的信息化工具等新方法。
虽然有了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医务人员的工作非常忙碌,因此很难对他们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其次,风险措施实施可能比较复杂,有时候分不清楚到底是谁的责任。第三,实施效果如何,还需要进行持续性的监控。”Stettin教授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
在王虹主持的讨论中,多位中国院长分享了自己医院确保质量的做法。“在数量与质量的博弈中,一定要以质量和安全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提高效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晨指出。王晨强调了质量和安全在医生考核和晋升中的权重,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在质控方面进行探索。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温浩,则重点提到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他在比较了国际上的不良事件上报比例之后,设定了一最低限比例。如果科室上报的不良事件达到了这一比例,医院就不查,否则就要接受抽查。此外,需要医院专家委员会讨论的重大医疗事件,必须以公开模式在全院进行讨论。“敬重生命的一最重要表达,就是当医院发生了医疗事故,当事科室、医院管理者、医院领导都必须知道。”温浩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