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改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231-02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学习、恋爱、家庭冲突以及人际交往等多个问题,很多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中面临着众多的压力,由于压力排解不当,就造成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压力的自我调节,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压力,正确处理问题。
1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状况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此时期既是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又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特点,但其个性心理倾向尚不稳定,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会展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整体上看,高中生大存在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迷茫、抑郁、自卑等。
2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高中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高中学校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2.1 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
当前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课的开展主要是讲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未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高中学校心理健康课的数量比较少,大多数学生并不重视心理健康课,一些学生甚至逃课或者课上看其他书,导致心理健康课的效果不理想。
2.2 心理健康教育课效果不理想
心理健康课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但是当前心理健康课的内容比较枯燥,形式也比较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效果。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所引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都是比较早的,缺乏新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心理健康课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开展,未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实践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2.3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缺乏
当前高中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师还是比较少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方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很多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并不会第一时间找到老师交流,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高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大都形同虚设,心理咨询室缺少一些心理健康的书籍等资料,学生除了与教师交流之外很难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3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学校的重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丰富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3.1 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学生自身的原因是不可忽视的,一些学生从小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对于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对于这些学生需要加强其自身教育,提高其抗压能力。一方面可以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为学生讲授一些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或者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应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另一方面举办一些课外活动,比如一些生活挑战赛,或者体育活动等等,通过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承受力,提高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学会保护自己,承受压力和挫折,同时不断激励自己解决困难,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2 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素质
心理健康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引导作用,正所谓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正能量也会感染每一个学生。因此高中学校需要对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学校也可以聘请一些优秀的心理学家为教师和学生开展讲座,组织教师学习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讲课视频,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素养。
3.3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充分利用隐形教育资源,丰富生活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交往中养成乐观的情绪以及宽阔的胸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平等、民主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健康课的开展需要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不同,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和学生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除了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同时还应该讲述一些心理健康案例。同时除了教学之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多地了解学生,比如做一些互动游戏,通过小游戏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认识。另外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比如春游或者聚餐等等,消除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建立诚挚的友谊,这样,学生就能像教师诉说自己的心理问题,教师就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进而促使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3.4 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心理咨询室是比较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虽然高中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并未能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高中学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心理咨询室增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书籍,或者一些治疗设备等等,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设施。心理咨询室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心理疏导的作用,由于心理咨询室一直未能发挥作用,很多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室存在一种抵触心理。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宣传,鼓励学生参与到心理咨询室的活动中。心理咨询活动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以及学生的人际关系等等,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心理问题咨询完之后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跟踪反馈调查,做好后期的心理辅导。
3.5 重视家庭对高中生的影响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日常行为,因此,家庭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起着一定的教育影响。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级身心发展,为孩子营造和谐、尊重、理解、相互信任的家庭气氛,为帮助中专生消除心理问题提供良好的家庭条件。
3.6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国家角度看,应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治歪风、树正气,各种媒体要宣传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及未成年的好人好事,让学生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在创造游戏等中专生喜欢的节目时,应鲜明突出积极向上的主题,刻画成人生活世界时应考虑暧昧、暴力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
4 结语
高中生由于处在特殊的成长时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生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包蕾.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成果[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
【关键词】高中生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分析
前言
对于高中生来说,属于人格形成的重要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尤其是进入高中后,各学科学习的难度较之初中有了较大提高,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挫折感,影响自身的学习兴趣。高中生物学的学习系统性强、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为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缓解负面情绪,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与成长。这就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一、高中生物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是引导性原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引导性原则,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现今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较为盲目,这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避免学生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情绪。其次是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在教学中融入一些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学习态度改变的活动,可以有效积聚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最后就是针对性原则,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来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例如:两个学生,一个心理较为自卑,一个心理较为自负,自卑心理主要是学习压力大造成,自负心理则是以学生自我为中心。这样教师就需要针对这两位同学,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来进行教育工作,以此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学习。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分析
2.1强化交互特征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交互特征,同时也要不断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此来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从而来开展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经常交流对话,将会有效促进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同时教师也会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为学生解决疑问,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生物知识。举个例子:教师在“关注营养”的教学中,让学生提交一份具有科学性,并且营养较为均衡的中餐食谱,并且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教师可以选择甲同学设置的食谱:同学,你的中餐食谱具有丰富的色彩,其中有胡萝卜、青椒以及青菜等,为什么都是蔬菜,没有肉类呢?甲同学:因为我要减肥啊,摄入更多的蔬菜能够使身体保持营养平衡,不吃肉类可以不长脂肪。教师:不吃肉类是不科学的。蔬菜中缺乏一些的必需氨基酸,必须通过动物性蛋白质补充,可以少吃,或者用鱼类、蛋类来代替肉类,减少脂肪的摄入。这样通过师生的交流对话,学生对食谱中的营养及营养的摄入方式等生物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缓解学习的压力,避免出现抵触情绪,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2有效进行课程的引导
心理素质缺乏是影响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一大问题,尤其是高中生物属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在开展实验学习活动中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者是没有观察到实验结果等,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挫折的心理。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引导,不断提升学生信心,缓解学生心中的压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索。例如:教师在进行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教学时,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主要原因在两方面:一是研究时间长,绿叶中的物质流失;二是叶绿素通过研磨暴露在空气中,出现了化学反应。这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若是以上两点导致实验失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学生会主动对实验反复推敲,最终得出改进的策略:在原先实验中加入其他步骤,如在研磨时放入碳酸钙来解决问题。教师要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断去查找资料,最终对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设法解决。
2.3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完善他们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要坦然面对挫折与失败,不断提高自己的耐挫折能力,才能避免走极端,对当今学生意义非常重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来分析学生,若发现存在异常的现象,要及时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物知识,同时也要能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若发现学生出现了消极的心理,及时找学生谈话,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良好行为的塑造;心理健康教育;逆反心理
高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同时,叛逆的心理也在开始萌芽。这时,教师如果任由他们发展,他们就很容易走上不归路。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已经刻不容缓。
一、教师要为高中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人在环境中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做好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就必须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优美的环境中培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学校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有利于高中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二、教师可以用示范法塑造高中生的良好行为
示范法就是教师根据青少年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模仿榜样,指导他们去模仿,从而促使高中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这些榜样,最主要的应该是教师本身,其次也可以是教材中涉及的伟人、英雄人物和科学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例如,有的教师在平常的生活中,尊老爱幼,经常帮助他人,关心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等这些行为都为其他学生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也从侧面上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
三、教学中采用明理法,有助于塑造高中生的良好行为
明理法又称直接教育法。直接教育是针对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直接教育以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引导高中生正确地评价生活中的现象,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例如,有的高中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耽误学习,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学生已经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可以采用明理法。教师可以直接教育高中生以学习,当然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习。在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要树立防范意识,要自觉地遵守网络秩序,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不沉迷于网络游戏,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这种教育方法可以使学生尽快地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渲染学生的情感,使高中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高中生也不例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渲染学生的情感也就是教师用周围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在心理教育教学课程的学习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教学,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为高中生的良好行为塑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顾海良.拓展新视野.创造新业绩: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01).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1 研究目的
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给正处于心理形成和走向成熟的广大高中生造成心理压力,长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形成心理障碍,在几乎包括了人的所有活动的体育教学中,表现的也很突出。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正确面对困难、压力、挫折,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生活充满信心,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阐述了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以及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孝感地区6所高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8个月的跟踪体育教学调查。并就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和调节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实践加以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健康心理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
3.2 访谈法
走访省内外高级中学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以及诸多高中生。访谈前制定详细的访谈提纲。
4 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教学中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4.1.1 先天的遗传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足
遗传与生长发育程度不同造成学生间出现个体差异,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不足,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忧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还有的学生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过高,从而产生自负自大不良情绪,由此导致多疑忌妒,心胸狭窄,不能够团结同学等表现。
4.1.2 个体性格中的不良因素
性格始终支配着人的行为及其方式,高中生心理上处于“断乳阶段”而心理冲突多,情绪易起伏波动。这时的情绪常以极迅速、强烈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有的学生爱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而遇到一些力不从心的动作时,又为了“爱面子”而硬撑去做,结果往往导致心理障碍。
4.1.3 环境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是,社会环境,生活节奏快,竞争加剧,各种价值观的冲突,高中生无所适从,迷茫,产生心理错位;二是,家长环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不顾其能力与愿望,专制式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超出其心理负荷而产生心理障碍;三是,学校环境,各级学校过分追求分数,各种形式的评比排名,过于偏重文化课的学习的现实,导致“校园人格”――自私、冷酷、内向、孤僻、自我过分膨胀,引起高中生心理严重失衡。
4.2 体育教学中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4.2.1 焦急紧张心理
焦急是人的自尊忙在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产生的情绪体验,那些易提心吊胆、惴惴不安、敏感而易受惊的心理,往往会产生强烈的焦急紧张状态。如上跨栏、技巧、单双杠课时,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而一部分学生则提心吊胆,害怕摔倒、掉杠或完不成动作等,被同学嘲笑而紧张不安,不敢做动作,即是练习了,也放不开,动作易变形,造成完不成技术动作而越发恐惧紧张,引起恶性循环。
4.2.2 抑郁悲观心理
抑郁、悲观的情绪和忙境最基本的表现为“丧失”对学习、生活与娱乐失去兴趣,对前途失去希望,而对困难与痛苦失去办法,无力自拔,他人爱莫能助,对自己丧失正确评价等。如投掷、跳跃、球类等项目,常有一部分学生动作不协调,力量不足,动作变形,提不起兴致,产生抑郁悲观心理。
4.2.3 偏执逆反心理
主要表现为固执多疑,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自我评价过高,对挫折过于敏感。由于个别老师过于严厉或训斥学生,加上学生处于情绪大起大落时期,伤害了学生自尊心,引起学生压抑、不满或反感,对立情绪迅速表现,有不安全感,易感情用事,师生关系紧张,产生障碍。
4.2.4 孤独自卑心理
在活动中神情冷淡,练习消极,不合群,集体项目不热心参加,生活在自我封闭之中,缺少朋友,受到其它学生冷淡,久而久之,更加自闭。
5 结论与建议
5.1 体育教学中矫正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体育活动可以调节身心,增进心理健康。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确立顽强进取的人生态度,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同时可以渲泄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平衡。丰富活跃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个性,坚强的意志,心理的挫折力和陶冶良好的情感。
5.2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老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景教育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发扬协作型教学。要重视教与其它诸要素的参量配置协调,同步互补,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统一,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形式上强调“过程的自组”,多为学生提供练习上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为此,在“四自”基础上,努力实现“四生”,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人人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的自学自练习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5.3 以情感为纽带,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老师上课应朝气蓬勃,态度和谒可亲,讲解生动活泼,示范形象逼真,学生学起来不但感兴趣,而且会激励胆小怕羞的学生练习的勇气和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更加接近和信赖老师,使师生关系融洽。其次,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自尊心,公平、平等对待学生,是消除师生隔阂的重要一环。有的学生爱面子,性格孤僻,有的爱出风头,自由散漫,教师应采取真诚、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感染他们。在学生情绪低落,气氛沉闷时,应及时表扬,提高士气,活跃气氛,对违背纪律的学生,老师要爱护、关心,以理服人,使他们感到批评是善意的,在心中产生良性“波纹效应”。建立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消除紧张、对立心理。最后,老师要适时并保持较高频率进行激励评价,提高积极性,严禁粗暴、带有贬意的评价。
5.4 改革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的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使学习内容弹性化。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夏天增加游泳和冬天增加越野、登山等教材,教师应加强它的趣味性、科学性、对抗性,变“无味”教材为“有趣”教材。另外,体育课中要多讲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能够在需要时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翁华珠.高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之我见[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85-87.
一、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学生自身问题。高中生们正值努力追梦的年代,此时的他们处于身心成长的躁动期,避免不了犯错。一旦高中生们心中的梦想和追求受到打击和影响的时候,如若缺乏相应的心理教育,学生们难免会产生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等现象。同时,不同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距很大,加上沉重的课业负担,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发展,自然难以健康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此时的学生们正值青春叛逆期,对新事物大胆而又好奇,有的学生常常会被叛逆情绪冲昏头脑。
(2)周遭环境问题。“孟母三迁”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安静合适的学习环境,很多家长可谓是煞费苦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诱惑导致个别高中生往往难以把持自我,陷入浊流。高中生的自我认知还未健全,对事物是非判断的能力还不够独立,一些周边同学、社会娱乐场所、亲朋好友等等,都可能成为直接或间接导致高中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一些青少年犯罪现象来看,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周边环境的影响而走上邪路的。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强化宣传,全民教育。应该承认,我国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有的学校违背人才成长规律,只是一味利用学生成绩来评价学校实力,导致很多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要想实现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宣传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呼吁全民行动,共同教育。除了学校,社会、家长等也应该行动起来,与学校一起,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杜绝不良信息的影响。对于学校而言,在实施文化教育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之间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相互交流,帮助学生、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对于家长,切忌一味宠爱、溺爱孩子,给予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很多家庭条件优异的家长,过分呵护自己的孩子,阻塞了孩子与社会接触的途径。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家长要鼓励孩子去接受磨炼和体验生活,从而更早地越过青春期,走向思维的成熟。对于社会方面,必须不断净化社会风气,将不良信息、不良文化的影响降到最低。只有学校、家长、社会这三者相互协作,对高中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2)深入调查,对症下药。高中生群体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所组成,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对症下药。只有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找出问题根源,并不断总结和归类,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才会早日改善。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于学生出现的异常表现,要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做到教师与家长的联动,及时将学生在校的动向和表现向家长传达。在目前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每位学生都需要的,只要关注那些出现问题的学生即可。当然,这样的想法无疑是片面的,那些成绩好、教师眼中的优等生往往是更加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引导。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都备受关注和呵护,长此以往导致优等生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可能自暴自弃。在每年的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中,不乏一些“优等生”出现不健康的心理,有时可能只是成绩落后了几名,就可能产生轻生、报复等不健康心理。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在与学生不断沟通交流中才能得以察觉和改善。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全面的、深入的,必须是经过调查的,只有针对性教育才会更加高效直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 学科教学 课堂教学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素质教育中起着基础性、动因性的作用。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被忽视,致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变革,新、旧观念的对撞,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生活节奏的紧张,竞争日益加剧,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等等。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已成为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关键性问题。
我校作为省重点中学,肩负着为高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而重点中学的学生虽学业优秀,认知水平高,但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社会与家庭的高期望,面临着学业发展与全面素质发展的巨大矛盾,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难以真正认识和完善自我。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得到尊重和获得成功的快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班队活动等途径进行,但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有效地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利用学科知识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毕竟高中学生主要学习时间集中在课堂上,而事实上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教书育人的有心人,在备课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作用,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在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健康心理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那么,在中学如何具体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留心处处皆学问"。各科教师如果都做教书育人的有心人,在课堂教学上结合学科特点做点文章,当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师是不成问题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教会学生如何塑造良好的个性,如何培养良好的处世能力,适应社会。如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1.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将学科知识适时拓展,挖掘学科知识的内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处于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趋于成熟,但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客观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从被人照顾到自理自学、从佼佼者到默默无闻者的转变,使他们心理产生很大压力,甚至于开始否定自已,这时他们更需要一个更清楚的头脑,一种轻松的心态。于是我们在物理课上讲解压力的概念时对同学们说:"物体间有压力,必定要相互接触且有形变,而长期的心理压力也会使人的正常心理发生形变,形变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也就不能恢复原状了。学会调节、释放心理负荷,变心理压力为学习动力;学好物理压力抛开心理压力,你会天天进步。"
在物理中学习参照系时作如下提醒:"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在不同的参照系中会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要学会正确分析。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满足于初中、小学时的骄人业绩而不愿面对现实,更不能只看到现在的暂时落后而自暴自弃。我们要保持的心态是:以昨天的成功为参照系,时刻勉励自已,我能行!以现实的环境为参照系,用勤奋证实自已,我能行!"
同样,在处理与同学、老师、朋友的关系时,遇到矛盾要善于多变换参照系来思考问题,要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替别人考虑问题,"用一个善意的微笑来拉近两个陌生的心灵","用两句温馨的话语来化解一个僵硬的面孔"。善解人意,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
在物理课堂上讲《声波的反射--回声》时,我应用了诗人汪国真一首诗《回声》中的几句话:"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你赞美它,它赞美你;你骂它,它骂你;千万不要和它争吵,最后一声总是它的。"学生在耐心体会和琢磨诗句的同时,体会如何与人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真诚为圆心,以友善为半径的圆","用真诚去换取对方一个笑脸。"同样,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照样可以要求学生应具备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的健康心理。
2.注重学科发展历史的丰富内涵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人类在反复修正、反复深化中改造着自然。
在光学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中三大时期的具体分析,使学生体会到追求真知,就要有不畏挫折的顽强意志。如17世纪牛顿提出了微粒说,人们因牛顿的威望而排斥了波动说,以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学生进一步理解到科学家是不能讲名人效应的,追求真理就要用实验说话,不能盲从大师。
在认识能量守恒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出它的规律: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在能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永动机--十三世纪到十八世纪中期人们研究了几百年,无数次失败的实验宣告了它永远不能诞生的命运。在总结永动机的设计方案时教育学生:"永动机只能是个神话,是我们眼前的一片海市蜃楼。一种不需消耗其它能量而可以不断创造新能量的机器,是不存在的,它已被置于科学之外。而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每天祈求自已成功而不愿付出努力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知识的财富不能不劳而获,学习中没有’永动机’,勤奋和智慧才是成功的源泉,空想不行动是没有用的!"
3.重视自然学科实验的潜移默化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利用实验研究物理学问题不仅能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帮助同学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的教学目的,而且还可以在其中贯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严格执行实验室守则,培养学生规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对公物的责任意识和人身安全意识;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大胆创新,将实验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统筹观念及动手能力;在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上,要求学生做到严密、一丝不苟,强调观测和记录应以事实为基础,绝不能乱凑数据、弄虚作假,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虚假的实验不会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虚伪的人不会得到真正的朋友和事业的成功!
实验教学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由这个化学教学案例中的化学实验可以清楚地看出。
但是在课堂上举这样的幽默笑话产生的教育效果从知识上远不及上面的化学教学案例。后者肯定是满教室的哄堂大笑,活跃的是课堂气氛,而前者是教室里学生安安静静的理性思考,给人以心理智慧的启迪。由此可见,用心地设计几个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星星之火",必然能照亮学生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迷茫而又有时"黑暗"的心田。
4.注意不同领域科学家、文学家、学术伟人的风范熏陶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思想家,是他们的忘我精神揭开自然界的一层层神秘面纱,从而不断地推动世界科技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各学科中优秀的科学成果及其发明者创造者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马克思在图书馆看书的椅子下的地面坐出了两条深痕,是他对科学知识的不懈追求,也才有了后来的《资本论》;安培追赶马车的执着;居里夫人四年提镭不懈;法拉第为科学的忍气吞声及明察秋毫;普朗克的大胆假设;伦琴在实验室中的奋战;卢瑟福对实验的精密要求及在培养科学后备力量方面的突出贡献等等,都是将心育融入课堂教学的一个个"亮点"。我们在课堂上应能感觉到学生们听到居里夫人的话:"镭是应该属于全人类的"时的心灵震憾;牛顿的高瞻远瞩:"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犹如一针兴奋剂;菲涅耳和阿拉果挑战泊松亮斑带来的不仅是波动光学的繁荣,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自信地面对生活的考验;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揭开了闪电--一种人们感到最神秘、最可怕的自然现象的谜底,迷信被破除了,而他为科学甘冒生命危险的壮举和他病逝后简单的墓志铭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身边的所有学生。
可见,在学科教学中用伟人的事例去感动学生,学生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百折不挠、谨逊严谨、远见卓识的人格魅力和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情感。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新世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现有的书本知识,通过开展与学科教学相联系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实实在在的扎实工作,教给学生健康的处世哲学,勇敢地面对社会,从小扬起生活的风帆,不畏艰险,昂首阔步走向成熟。这样才能使中小学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才能扬起素质教育的大旗,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追求完美的人性。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河北教育出版社
石国兴
【2】《高中班主任》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班华 王正勇
【3】《教学艺术》
河北教育出版社
薛彦华 王 慧
【4】《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尤其是缺乏身体的锻炼。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在上课的时候,需要体育达标测试,不及格的学生很多,有的甚至连跳绳都不会,所以他们就不会形成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二、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1 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习的运动项目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充分保证获得的时间和质量。即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 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系、合作与交往,是培养社会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活动能融洽与同伴的关系,共同完成健康成长的目标。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甚至会得抑郁症,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通过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4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拔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遵守,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比赛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体会到愉悦感。
5 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用身体接触的方法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
6 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紧张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在比赛中,虽然竞争是体育活动的核心,但是团队的合作是更好地竞争基础。特别是集体活动项目,更离不开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与密切合作。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努力将体育活动中培养的坚强意志品质迁移道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7 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通过体育活动和比赛中的合作,使你能够与同步一起分享体育活动中的快乐,共同解决在学习和锻炼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彼此间的了解、理解,使你心胸开朗、豁达并学会宽容。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属于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团体活动中更为常用。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和速度来消除患者心理的心理导向。
三、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通过体育活动的实践更能提高他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2 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通过各种活动或者比赛,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使自己心中有个明确的认识,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跳绳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
3 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通过合理设置目标使自己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4 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正确看待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
四、结论
1 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2 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关键词:团体活动;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89-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以实践为主体、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存在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障碍、自信心不足、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在高职新生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有必要。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团体活动,作为一种新颖、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日渐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
目前,各高职院校团体活动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还在不断探讨和摸索中,反映在开展团体活动的对象、内容、形式、设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对团体活动的实施过程,影响团体活动在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果。
一、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高职新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由于本身性格、年龄特点及初到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不良。刚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变,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不适感,如孤独、空虚、焦虑等。并且,如今的高职新生,在中学阶段基本上是走读,在家受父母万般宠爱,独立生活能力差,进入高校后,要与来自不同家庭、社会背景,有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集体生活,容易出现生活上的不适应。
2.人际关系障碍。这些新生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加上“90后”新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个性鲜明,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经验,在与同学交往时,难免出现人际冲突和矛盾。部分学生或因过分自傲或自卑,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抵触或恐惧等心理。
3.学习困难和考试焦虑。由于高职院校的学习方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与高中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业成绩普遍不佳,学习习惯不好,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他们容易出现学习困难、旷课违纪等情况。另外,由于高职院校普遍采取学分制,考试不及格,使学生备感压力,出现焦虑、沮丧心理,对学习更加没有信心,破罐子破摔,导致恶性循环。
4.理想信念缺失。高职新生刚刚经历紧张的高考,心理上有一种松懈感,再加上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他们大多处于目标模糊、动力不足、角色定位不准、理想信念缺失的状态。部分学生因上大学后出现心理落差或人际关系不良,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软件,空虚迷茫,精神萎靡,虚度光阴,更别说进行合理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了。
4.5.情感障碍。高职新生的年龄一般为18~20岁,正值青春期,生理的快速发展使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渴望爱情。但由于心理发展的滞后性,尚未形成健康、成熟的爱情观,缺乏爱的能力,性心理认识上存有偏差,不能妥善处理恋爱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冲突,因暗恋、失恋及恋爱过程中的争吵而产生的问题比比皆是。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活动特点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不够深入,无针对性,形式单调不易吸引学生等,一度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尴尬境地。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要想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团体活动正好满足这一条件。团体活动是指在团体带领者的指导或帮助下,由团体成员部分或全部参与,为引发成员互动与成长而设计的讨论、游戏等活动。在团体活动中,成员可通过各种途径交流信息,探索个人价值,共享资源和经验,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尝试模仿或改变行为,共同解决问题。团体活动具有活动性、体验性、主体性、高参与性等特点。
1.活动性。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团体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改变单向说理教育和直接灌输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或游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形式,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掘他们的内部潜能,使不良情绪在活动中得到释放。常见的心理问题或困扰,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缓解。
2.体验性。团体活动注重成员的体验式参与过程。团体成员通过团体中的观察、学习、体验和探索,不断增强自我认识,调整情绪,改变观念、态度和行为,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团体中的人际互动,也会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潜移默化地优化心理品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主体性。研究发现,团体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团体活动强调团体成员的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让学生在讨论、互动、交流、体验中增进自我认识,增强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发内在发展需求。
4.高参与性。团体活动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能吸引大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团体活动重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讨论与交流,体验性和实践性很强,应用范围广,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三、高职新生中开展团体活动的途径
【摘要】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道德行为实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影响下,通过道德意志的中介作用来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围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的错误认识倾向予以纠正,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辅导员工作中的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工作实中发现二者互联、互辅关系,这种关系有时会成为相互工作难点中的突破口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 道德品质
近些年,研究者们通过对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在教育目标、作业机制、影响因素、内容与方法等维度上的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两者结合的可能性、必要性,对推动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事件知道意义。通过这些研究,我们目前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一、明确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研究者们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过程和广泛调查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发现,仅仅从思想道德教育单方面来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效果往往并不显著。实际上,一些思想道德问题是由心理问题与引发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研究者指出,在心理活动的各个过程中,难免像人体其他器官的功能活动一样,可能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样或那样的偏差或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情况。受偏差或异常心理活动支配的越轨行为,就是心因性越轨行为。在大学生的越轨行为中,心因性越轨行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关调查表明,在我国有越轨行为的青年大学生中,大约有68%以上的人存在着心理卫生问题,大约有27%的越轨行为是由心理健康原因引起的。诸多专家认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其越轨行为与心理健康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预防心因性越轨行为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措施。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之所以凶残地无故杀人,与其不健康的心理、不完善的人格有着极大地关系。马加爵案件充分的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者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形成优秀品德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在抓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不应当忽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工作。
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道德行为是在道德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影响下,通过道德意志的中介作用而完成的。因此,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些基本心理成分共同发挥作用的综合过程。这就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因素是道德品质培养的基础,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素质与其道德品质心理构成要素的健康程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素质状况影响着人的道德品质素质,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发现,人们的心理冲突、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不仅与人体的心理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同一环境中,有的人容易产生心理疾患,而有的人则不会产生心理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的个体对同一环境的思想认识有差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差异,因而导致对同一环境产生不同心理反应。
王爱华教授等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调查发现,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特定年龄阶段,处在当前社会大变革、大发展以及充满应激心理的社会客观环境中,由于思想道德观念还不能完全从容应对环境的变迁,导致许多人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与障碍。当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变态认识、精神病等等。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归纳为焦虑症、社交恐惧症、抑郁症、疑病症、性心理异常、精神分裂症、自杀心理等7种,其中的诱因往往与思想道德认识有关。
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认识自我与社会,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冲突,化解矛盾,并可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和协作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周围事物有适度的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反应的失常,矫正不良心理,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其心理素质。正确的“三观”有利于人们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积极的人生目标是形成积极心理结构的基础,没有积极的人生目标,人就没有积极地心态和人格,也就难以承受压力、对待挫折,甚至连生命存在的意义都成了问题。据有关心理专家考察,马加爵变态人格的根源在于对他的生活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其次是正确的“三观”有助于人们科学的认识社会和事物,走出认识误区,化解心里矛盾。没有正确的“三观”指导,人往往难以科学的认识社会、认识自身,而容易陷入迷茫之中,产生挫折感、压抑感、忧郁感。没有正确的“三观”还容易使人产生偏执。
三、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