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会人才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生;中职财会;教学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财会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都把财会专业作为本校的品牌专业。面对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面对新的会计环境,中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财会专业的教学环节,才能使中职财会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品牌专业。
一、中职财会专业目前的教学现状
1. 学生自身的问题
基础差、底子薄、缺乏学习兴趣、缺少恒心和毅力、学习主动性差、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薄弱是整个中职学校学生的现状。由于他们是中招考试的落榜生,大部分学生是迫于无奈,不得已才选择了上职业学校,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迫于家长的压力,选择了财会专业这一条路,兴趣无从谈起。一些学生想要学好但是由于自身基础较差,没有主动性,无压力,学习只能处于教师指到哪里学到哪里,从不做过深的探究和创新,以至于毕业之后难以胜任本职工作。
2. 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落后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化,只注重书本知识传授,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过度的重视会计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 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不齐全
财会专业的课程都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社会科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设备不齐全,财会模拟实验室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甚至没有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不能满足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3. 专业教师队伍不强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部分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有的虽然拥有“会计师” 或“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缺少财务工作实际经历,自身动手能力差,熟练的操作技能更无从谈起,对学生只是“照本宣科”地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很难保障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培育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给予强化。例如在财务分析中,在教材案例分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不同背景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让学生自行设计教学内容,自己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教师要对学生讲课的内容表现很大的兴趣,要认真对讲的过程做好记录,找出学生不足的地方课后委婉指出来,同时,要提出问题让“教师”解答,这样,学生将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主动,大大提高了会计学习的兴趣。
2. 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多样化教学方式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财会专业各个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下载一些精美课件或者教学视频、会计经济案例等来穿插到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加深学生对财会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需要教师根据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在概念教学中,可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培养学生自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相关会计理论知识,能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提升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用案例教学法。
3. 加强财会专业实践课教学
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所以财会专业教学理论只要学到够用、适用、能用就可以了,更为重要的是实践运用,要加强财会专业实践课教学增加实践的课程比例,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大致分为校内模拟实训和社会实践两类,校内模拟实训是利用教学条件进行实训的一种方法,比如说在会计基础课程中,让学生自己参与凭证填制、账簿登记和报表单的制作等,同时还可以强化会计课程中珠算和收银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社会实践是学校和企业联合,让财会专业学生走入企业进行一定时期的顶岗实习,不仅能让学生发现自身在学校学习存在的不足,更能让他们看到企业对财会专业人才的从业要求,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4. 注重财会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经费投入,逐步完善和提高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我们学校就鼓励财会专业教师“走出去,学回来”,安排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半脱产去企业挂职锻炼,强化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实战经验,然后带回来发挥传帮带作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同时,学校还开展技能大赛,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会计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鲜明的导向作用。从最初的会计实务手工账,发展到会计手工账、点钞、珠算、电算化项目,实现了竞赛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也对会计专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职业本科;财会类;人才培养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商业模式所颠覆。在2021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实体经济与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王坚在《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一文中指出企业所管理数据的规模、种类和复杂程度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工业领域进入了以工业互联网和万物互联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管理相比较,管理的策略以及数据价值的利用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洞见转为先见,并基于大数据智能和知识进行决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合,使得财务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本科培养面向行业岗位群(职业群),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必然要与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对接,所以基于企业数字化背景,本文探讨了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的在于:一是研究人才培养的思路,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二是进行课程的建设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建议;三是对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提出科学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依靠主要产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围绕行业、职业以及岗位群分析构建“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三方共育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企业、学校、兄弟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一是职业本科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实训室、工作室,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有效实现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对接。三是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合作院校进行充分论证,参照国家专业标准,分析财会类专业对应的行业,细分面向的职业以及岗位(群),并分解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或普适性工作任务,总结其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从而针对此能力开设课程,最终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由实操型转变为实战型,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
财会类专业与众多职业岗位需求关联紧密,因此,要从实际工作岗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出发,对接行业、岗位,理清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与“1+X”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之间的关系,改革培养财会专业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路径,真正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见图1。基于岗位设置课程,并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纳入课程体系。一是梳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课程,并将其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如财会类专业的“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可以将初级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基础、出纳实务课程;将中级证书在初级证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纳入纳税申报实务;将高级证书的内容纳入到大数据分析类的课程和财务管理、纳税筹划课程。二是将技能竞赛内容梳理后纳入对应的课程,并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如将智能财税大赛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在校级竞赛训练时,以相关课程的上课内容为主,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级竞赛选拔了选手。在省赛训练队成立之后,学生将进入到中级证书内容的学习,此时学生仍然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竞赛知识,并在课后进行针对大赛的重点辅导,真正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育人理念,也符合大赛精神。将竞赛内容纳入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三是将竞赛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日常教学结合,相互促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达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
一、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将相关大数据和智能化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也是目前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的难点之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计核算、经济前景预测、资产评估预测、参与会计管理决策和规划、运营风险防范及企业重大事项预测等。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将导致传统的会计核算、科目汇总、账目登记、报表编制被完全或部分取代,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减少,会计就业岗位的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在教学方面,就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财会类专业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立体化,这必然要求高校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知识。基于此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尽管高校已经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如何融入会计课程体系中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和实施,如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加入大数据、RPA等;各教育类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了一些相关课程,但仍存在软件平台繁多、内容融合深度不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所以目前尚未有企业数字化背景下,针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相对完善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三、解决措施
成立专家委员会专门研讨相关课程的设立、开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两次邀请正保网中网集团专家,共同研讨职业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大数据财务课程建设、“1+X”证书课证融通、会计技能竞赛课赛融通等问题。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如开发大数据财务初级、智能财务中级、高级数据挖掘课程、Python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如财务共享实训、财务数字化实训、智能财税实训等课程。此外,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教材的编写,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教材。教材的编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三教”改革其中之一,因此,应鼓励校企共同开发教材,使其最大程度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匹配。
四、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职业教育本科财会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职业进阶课程四大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其主要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基础学科的工具方法,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二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岗课赛证”的融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其知识体系系统化。三是岗位能力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与行业、岗位对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形成实训类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四是职业进阶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入,新技术的引入必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升级,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根据职业本科院校双师素质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对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校企合作双方通过互聘制度实现身份的互换,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二是以赛促教,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技能大赛的指导或参加技能大赛,如智能财税技能大赛重点关注“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新专业建设与数字化改造,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大赛,可以提升其对数字化财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三是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教师应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四是学历再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之前高职高专院校升本之后形成,其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普遍以研究生居多。但作为职业本科学校,这样的教师学历结构已不能满足职业本科发展的需要,所以应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学历再提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搭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培养财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如成立以合作企业为依托的工作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将专业知识与单项实训内容融合、将教室与实训室融合、将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有效衔接学生就业实习。同时,将技能大赛平台与日常实践教学平台融合,精确地将技能大赛平台模块拆分到各实训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通过企业实习,搭建真实的实战战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本科院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从培养思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作者简介:袁文娟(1985—),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祥宏.基于数字化、共享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煤炭,2021,47(02):41-45.
[2]刘检华,李坤平,庄存波,张雷.大数据时代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内涵与技术体系[J/O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20[2022-06-24].
[3]侯正施.职业本科AI+会计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4).
[4]王坚.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J].上海信息化,2018(12):16-19.
【关键词】 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人才需求;就业;调查
一、研究背景
国外学者们就青年失业原因、影响因素及大学办学特色等方面有许多相关研究。如Colless(1980)指出青年失业的原因是其不适合劳动力市场需求。Avshalom等(1998)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个人资本三方面分析了影响青年就业或失业的因素。实践上,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培植与工程、科学及数学直接相关的文科”发展策略。在将高等教育与地区发展相结合的探索中,已有成功范例,如美国斯坦福科学园、麻省理工学院与军队合作、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公园等。
国内的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就业难性质、大学办学特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展开。如邓微(2007),杨河清、赵曼(2007)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属结构性问题;周大平(2004)认为,学生同质性强,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张建华(2006)提出理工大学发展文科应重视学科交叉,着力特色发展;陈晓芳等(2008)对中外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周平、陈俊生(2007)研究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刘彩霞、孙杰(2007)认为区域高校的专业设置没能随区域经济发展而调整;林伟连等(2008)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的高等教育发展问题。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从多层面揭示青年就业与失业的内在机理,实践上也成功探索了理工学院的文科发展路径及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在我国,有关青年就业与失业问题的研究并不少,但针对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欠深入。本文通过调查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学生就业状况,在把握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基础上,研究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专业的“工科特色”定位并提出财会类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对接策略。
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为了调查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学生就业状况,把握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笔者通过问卷抽样调查了某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应届本科毕业生,收回有效问卷241份。问卷设计为:职业规划、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信息、工科特色三部分。主要从就业落实、就业起薪、就业影响因素、求职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研究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毕业生就业特点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大多受访者认为毕业初期对工资的期望值为2 000~3 000元,认为毕业时候找工作的过程一般难或较难。大多数表示刚毕业所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与职业规划中设想的工作基本吻合或存在落差,但可以接受。
(一)职业规划
1.职业决策时考虑的因素。调查显示,单位目前经济效益并不是受访者最看重的,受访者密切关注个人发展机遇,因此,个人薪酬、发展空间、单位发展前景成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工作地区和环境也很重要,可能是由于地区和环境会创造发展机遇;专业对口放在较次要地位,可能与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有关;满足家庭需求和期望、单位经济效益放在最后,反映了80后的毕业生希望接受社会磨练,开创新天地的想法,见表1。
2.适应工作主要依靠的能力。适应工作主要依靠哪些能力?调查显示,勤奋学习、踏实肯干是最重要的;其次是专业知识过硬、动手实践技能强;再次是管理能力较强、善于接受新知识;还有人际关系好、组织协调能力强这几种能力。刚工作时,哪种能力的缺乏让人最困扰?结果依次是创新、沟通、领导、执行等能力,见表2。
3.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首先,受访者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方面,比较模糊的有42%,很清晰或比较清晰只有28%,其它的则是不清楚。这不得不使人深思: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要加强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其次,在自我深造的规划方面,受访者从高到低依次选择为: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出国深造;有志于学术研究,但同时,也有15%表示没打算。这反映了部分受访者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未来发展方向模糊不定。
(二)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信息
为了解受访者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素质是否能较好地对接第一份工作,问卷调查了以下信息。
1.关于社会对应届毕业生能力的要求方面。问卷列出专业实践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商务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几方面。调查显示,占据比较重要或很重要地位的依次是:动手实操能力(100%)、语言表达能力(91%)、专业实践能力(89%)、计算机应用能力(89%);团队协作能力(87%)、商务交际能力(72%)。这反映出社会对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与人文素质要求的并重。然而,调查还显示:(1)只有66%的认为创新思维能力比较重要或很重要;(2)认为组织协调能力比较重要或很重要的占53%,认为一般的占47%;(3)认为文字写作能力一般的占77%,只有23%认为比较重要或很重要。这反映出大多数财会类学生在初次就业时,操作能力和基本业务判断能力是必备的,而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写作能力都非常重要,但需要在以后工作中不断体现和历练。
2.就业的影响因素。问卷列出了下列因素:交际能力、所学专业、社会关系、大学期间担任的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实践经历、学历、形象气质。调查显示,占据比较重要或很重要地位的依次是:学历(92%)、交际能力(91%)、所学专业(89%)、专业技能(89%)、实践经历(89%)、社会关系(79%)、大学期间担任的社会工作(66%)、形象气质(62%)。
3.初入职场时,不够熟练的财务技能。调查显示,受访者不够熟练的财务技能依次是:纳税申报、报表编制、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账簿登记、凭证编制,见表3。这反映了如下信息:(1)学生对会计账务的基础内容,如账簿登记、凭证编制等掌握较好。(2)会计电算化由于教学是实务的模拟,或是实务中财务软件品种繁多,刚工作时有个适应过程,但受访者普遍反映都能够较快适应。(3)报表编制方面,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难度不大,主要问题在于现金流量表编制。教学中常将业务细分后一点点地传授,而到工作中一下子面对的是整体业务,要靠独立判断,所以有个衔接的问题。另外,由于学生较习惯权责发生制模式的账务处理,而现金流量表转向收付实现制,有点不适应,尤其是现金流量表间接法的编制是个传统的难点。(4)纳税申报方面,教学中开设的相关课程有《税法》、《税务会计》及《税收筹划》,学生们对税法要点掌握得最好,不少人能在毕业时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税法考试。但是,税务会计将税法和会计结合起来,如何在账务处理时体现税法和会计的差异就成为一个难点。此外,由于没有开设纳税申报实务的专门课程,纳税申报通常放置在报表编制课程或电算化实验中作为附带内容,因此,学生较好地掌握纳税申报主表内容,但可能对附表填写及其与主表的勾稽关系较模糊。
4.刚毕业时,你认为哪些专业知识是实际工作中最需要的?调查显示,按从高到低顺序依次是: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见表4。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的专业知识学习,以便和社会需求对接。
5.择业过程中存在的素质缺陷。问卷列出了:心理素质、社交、知识面、口才、专业技术、外语、计算机应用等,按从高到低排列如表5。表5显示:(1)专业技术不是最重要的缺陷,经过四年专业学习,专业技术已有较好积累。(2)工科院校较重视工科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能力较强。(3)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能积极面对就业形势,调整好心态,即便第一份工作不尽理想,都抱着接受挑战、通过努力在未来改变现状的想法,这表明,他们的心理素质还是不错的。(4)主要问题反映在知识面、口才等方面,可能是由于四年学习过于注重专业素质培养,而在人文素质学习方面有欠缺,导致知识面较狭窄,如对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等的知识积累较少。口才方面,财会类学生可能由于课程特点,较多时间用在专业知识学习上,相对社会实践或交流则较少。因此,在择业过程中,知识面、口才这些问题就突显出来,值得深思。
6.在校期间获得的证书对从事的工作有帮助的。受访者在校期间获得的证书按比例从高到低主要有: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汽车驾驶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商务英语资格证。其中,对从事的工作有帮助的,排列顺序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汽车驾驶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商务英语资格证。在调查中,受访者均认为十分需要有针对性的为会计考证考级设置课程,以便适应社会需求,结果见表6。
(三)工科特色
工科院校的财会类专业是否具有一定工科特色?经调查,多数受访者表示与财经院校相比,有一定工科特色,但不明显。主要观点有:(1)学习的数理知识较多,有助考研;(2)注重工业会计;(3)强调动手操作;(4)工科院校拥有强大的工科教育资源(如工科课程,师资力量,实验设施,生产实习等),但其与财会类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
多数受访者在财会专业设置适当的工科类选修课程,有助于对生产制造流程的了解,有益于工科院校财会类学生的培养及就业。主要理由有:(1)综合知识充分,可以促进专业知识掌握;(2)了解工业生产制造流程有助于了解资金流通线路;(3)与文科院校比有相对优势;(4)对生产制造有更多的了解,以后对企业进行具体成本核算有直接作用;(5)对想进入制造业的毕业生有帮助;(6)有针对性培养人才,避免模式化。
三、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对接策略
(一)在专业素质方面,着重加强经济业务判断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培养
受访者普遍有较好的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但在经济业务判断能力方面有94%认为是一般,财务分析能力方面则有83%认为是一般。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尝试:一是加大财会实务、财务案例分析的教学内容。二是基础知识考核用闭卷形式,整体认知以综合设计形式考核。三是突出综合设计,提高实践能力。综合设计形式灵活多样,可采取老师设计整体框架、学生设计实施方案并优化,也可提倡由学生自行设计,设计结果没有标准答案。四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课堂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能反映学科的前沿,给予学生联想、创新启迪。
(二)加强职业指导,注重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
首先,更多收集和整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其次,开好就业指导课,进行职业生涯辅导。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个体指导。再次,建立更多的实训基地,增加毕业生实践经历;最后,根据社会不同需求分方向开设不同课程。目前,专业课泛而不精,建议有方向性地培养。
(三)增强人文素养的培育
人文素质课程包括文化素质、政治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思维类课程。不少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知识相对缺乏,不仅选修人文素质课程不积极、人数少,而且课外宁可无谓消耗时间也不愿阅读人文书籍和报刊。有的连礼仪、沟通技巧都了解甚少,困惑于与集体、个人的和谐相处,因此,他们的创新、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制约和影响。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养成的必要性、紧迫性,增强提高人文素质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
(四)以工科背景为支撑,培养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首先,注重工科与财会类学科的融合。国外高校往往都经历过由单科到文、理、工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并在院系设置上十分注意各学科间的联系。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应增设与工程技术工作相关的应用课程,以提高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工作能力。其次,把工科大学科技优势与企业的科技需求相结合,要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中发挥财会类学科的价值驱动、成本控制、绩效评价作用。再次,课程增设工科特色模块。结合工科院校历年财会类毕业生就业去向,结合学校优势工科领域,如机电、材料、化工、自动化、计算机等,按照产品知识、产品工艺、产业发展、现场操作等四个专题进行组合,设置对口的课程体系,分析其具体内容。
(五)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需求对接
首先,分析本区域目前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如高新技术、金融、物流和文化等,强调具体领域的应用模拟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形势及对人才的需求,改革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科研方向。其次,开展校企合作、会计及财务咨询服务、业务培训多种途径加强与服务区域联系。再次,建立社会实践新机制。如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案例库及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组织文理交叉、多学科的综合性实践队,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等。
(六)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首先,加强财会类学生对现代化研究手段和方法的掌握。如深化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科学技术发展史等课程内容;加强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语音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课程,举办科普专题讲座等。其次,教学方法创新,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再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采用创新性的实践过程考核、课程论文答辩考核、小组评价等评价方法。
四、结论
工科院校的财会类专业依托较强的工科背景,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取长补短、错位竞争,体现工科特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是工科院校制定培养计划前必须探讨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知识、人才的“加油站”,区域经济发展又反哺带动地方高校发展,地方高校如何与区域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就成为当前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在对财会类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对接研究,并作出相应的策略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1] Colless,M.PM slams school for youth job problems .The Australian,15 January 1980.
[2] Avshalom Caspi,B radley R,Entner Wright,and Terrie E.Moffitt,1998.Early Failure in the Labor Market: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Predictors of Unemplovment in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1.63,No.3.
[3] 邓微.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开发与保障.//杨河清,赵曼.面向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促进.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 周大平.失去特色的大学[J].望新闻周刊,2004(15) .
[5] 张建华.重点理工大学如何发展文科[J].中国高等教育,2006(9):41-43.
[6] 陈晓芳,翟长洪,崔伟.中外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5):122-124.
[7] 周平,陈俊生.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J].改革与战略,2007(10):98-101.
关键词:独立学院;财会专业人才;校企合作
中图分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42-02
伴随着快速发展的同时,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开始大量走向社会,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财会人才,独立学院会计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与企业携手构建校企“双赢”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中会计人才培养的发展与问题
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具有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266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内成长最快的办学形式之一。目前独立学院财务专业课程的设置大多依托母体高校的资源,但是这种与一本院校同质化的培养模式,使得实践性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管理机构、师资、硬件等较为缺乏,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或是流于形式。对于相对热门的财会专业而言,实习单位难找,校外实习基地难建是目前实践教学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教学的实践性的不足是导致学生技能弱,难以胜任企业的实际需求的主要原因。不少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或是工作后难以胜任岗位的要求,频繁跳槽。这阻碍了独立学院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独立学院“双赢”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满足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社会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财会专业改革的当务之急。针对独立学院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西大行健文理学院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尝试以专业实践教学为基础,以多样性校外实习为依托,以专业学科竞赛实践为手段,以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保障,构建校企“双赢”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1.以校内专业实践教学为基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技术型人才,专业设置上更贴近实际。专业设置的课程都应该是得到用人单位认可的。以西大行健学院商学部为例,学院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直接挂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紧跟市场经济需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特征。如,实训课程设置上,学部分别在大一、大三开设了会计认知实训和财务综合实训两门实训课程,从会计基础知识入手,由易到难,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操作,获得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所需要的技能。为适应市场需求,财会学部开设了与获取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课程,购买了用友ERP软件、蓝色因子财务教学软件、电子报税软件等相关教学软件,并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涉外会计证、ACCA注册会计师等考试。将课程设置与专业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以形式多样的校外实习为依托。在实践教学中,校外专业实习环节对于财会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占据举重轻重的地位。而搭建专业实习平台的最直接有效方式是寻求对口企业的支持,而在如今的市场环境,由于尚缺乏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引导与有效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使得企业往往选择不参与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而更期待直接获得优质的人才。作为高校,如何在合作推动学生培养平台建设,化被动为主动,打开实习基地建立的困境是根本。基于此,行健学院商学部经过多年的努力,致力于建立多层次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多家实习基地。截至目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与华夏银行南宁分行、广西正德会计师事务所、绿地(香港)集团等20多个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这些实习基地为相关专业摆脱了实习企业匮乏的局面,有效地拓展了实习平台。
此外,多样性的实习形式也提升了实习的质量。本院在四年的校外专业实习中强化实践课程和实习环节,财会学部各专业分别开设有学年实习、毕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等几种不同的实习形式,总实习实践课占总课时35%以上。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参与科学实践项目实行指导老师负责制,由于项目经费由学院提供,为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活动及科学研究解决了经费问题及后顾之忧。学年实习、毕业实习实行期末考核制。这些都使校外实习质量大幅提升,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以专业学科竞赛实践为手段。实践创新能力是大学生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校内开展科技竞赛,以赛带学,在校际和校企间建立互动化实习实训平台,是解决实习实践教学问题,实现校企双赢的重要手段。我院从2007年开始先后参与了中国创业实习网经办的“模拟公司”实习竞赛及用友科技有限公司举办的“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和“用友ERP沙盘大赛”,实现了六届学生、上千人次的网上实习,取得了实践实习方面的好效果。通过比赛,教师、学生与企业的专家、员工进行“角色互换”,学校教学场地和企业财务部门进行互换,将财会专业的实践特色由课堂内带入企业里,同时将企业带入课堂,实现校企间的互动对接。专业学科竞赛一方面把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问题分层次、分类别的转化成科技竞赛主题,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参加比赛的方式实现了学生与实际财务工作流程“零距离”接触以及学生与财务管理对接岗位实践问题“零距离”接触。将“仿真”变为现实,极大地提高了财会专业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经办专业竞赛企业也得到实质性利益和实惠。一方面企业获得用人优先权,将优秀的学生纳入企业人才储备库,降低人才招聘成本和新员工再培训的成本。既可以将高校参赛者中的优秀人才纳入其企业人才库,办理相应级别的人才认证,又能向其联合会成员和意向合作企业推荐优秀人才,从而吸收更多合作伙伴。其次,现在不少地方政策为了鼓励校企合作,出台了一系列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可以享受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获得较好的社会声望,企业通过联合培养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其企业文化的丰富和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帮助。
4.以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保障。“实践出真知”,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有力保障。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青年教师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虽然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时难以游刃有余地进行深入讲解。青年教师对专业课程的把握,与其是否做过相关实际工作关系很大。行健学院为适应强化实践教学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在选聘教师时,增加具有专业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二是要求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必经须具有相关工作经历,缺乏工作经历,就需要到企事业单位挂职一年,方能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三是通过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活动,与企业事业单位进行交流合作,随着交流合作的深入,进一步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当中,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为课程教学积累生动的案例。
三、完善财会实践性教学中校企合作双赢模式的思考
为进一步完善和巩固财会实践性教学中校企合作双赢局面,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1.若能将众多院校、企业、社会的力量整合,可以为提升独立学院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全面服务,在增强学生实践和就业能力的同时,也使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更容易聘用到更多更适用的人才。
2.与企业之间进行人才互换,教师下企业、专家上讲台,学生到企业顶岗、企业职工接受学校培训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商、共建、共管,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3.校企合作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指导,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于参与校企合作且有一定成效的企业在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减免;积极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关键词]供电企业会计人才 培养
现代企业的会计工作正在朝着突破单纯的以记录数据、账务核算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传统工作形式向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的管理职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的方向迈进,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县级供电企业的会计人员的数量、业务水平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满足企业的管理发展需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 县级供电企业电费管理工作发展历程(以A县为例)
2007年以前,A县供电局电费账为手工帐,由下属供电所负责电费的回收和电费账务的记录,然后统一交财务部门。供电所相关人员大部分未能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会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
2007年底,该局为规避经营风险,决定转变原有的电费账务管理模式,全面采用电算化管理,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并对现有记账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教授必要的会计基础知识、基本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等。经过一系列培训,大部分记账人员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该局的电费账务管理工作初步实现了标准化、统一化的管理格局。
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2012年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关于电费管理的要求,电费流程全部应用SG186系统电费模块,营销部门负责电费的抄、核、收,原来由供电所管理的电费账务全部导入SG186系统电费模块。
二、由SG186系统上线引发的问题
SG186系统电费模块的上线要求操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财会知识,而实际操作SG186系统的人员有些不具备该要求,从而在上线实施过程中造成一系列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相关人员缺乏必要的财会知识,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匮乏。那么引起该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由于历史局限性,管理者偏重生产与销售,轻财务管理,不注重各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原来陈旧的管理模式跟不上现代化企业高速发展的管理要求,为以后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下会计人员的稀缺留下隐患。现代化经营管理不仅要求财务部门需要财会人员,其他业务部门也需要有具备财务知识的业务人员,这就引发了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其次,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人才严重短缺,这不仅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也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良好发展。就财会人员人才短缺而言,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在岗财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工作能力差,只能完成简单的记账、核对数据等工作,对于较为复杂和深层的工作则不能完成;有的不能做好本岗位的工作,从而无法实现内部牵制作用;从事财务工作的高级财会人员稀少,不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业务素质的提升。
再次,供电行业自身的垄断特点决定,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从外部观察,垄断企业具有封闭性的特征,没有来自外部环境的竞争压力,员工墨守成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员工竞争意识薄弱,缺乏积极性、创造性,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责权明确、奖罚分明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解决措施
(一)构建完整的职称薪酬机制
构建层次清晰的初级、中级、高级等一系列相互衔接、体系完整的职称薪酬机制,调动各个层次的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向打造技能综合、职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人才队伍的方向迈进。
(二)建立健全并切实落实激励机制
要建立一套责权明确、奖罚分明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会计人员要给予奖励,对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行为不管是否造成损失都要严肃处理。将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才能使会计人员自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严格执行法律规章制度,全面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三)建立会计从业人员的培养机制
作为县级供电子公司,要想直接大量引进中级乃至高级会计人才是不切实际的,企业只能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才能达到迅速充实财会队伍的目的。为会计人才提供良好的培养、成长环境,着力培养中、高级会计人才,形成不同类别和层级财会人才的合理布局,为单位会计基础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初、中级人才资源,为高级会计人才提供重要储备。重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有助于新的会计政策和财会制度的学习贯彻,有利于及时了解实际执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不断提高在职人员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
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决策,供电企业亦是如此,对“管理型” 财务人员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财务人员应该担负起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绩效考核评价的职能,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因此,县级供电企业应该加强各层次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现代化经营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一)“课证融合”的设计1.依据企业要求,重构课程体系是实现“课证融合”的关键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解构职业能力之后,重新构建教学课程体系,科学有效的安排教学内容是保证会计专业“课证融合”的重点环节。经深入研究,我们把会计专业职业能力解构后结合企业需求,我们将会计专业课程分为六大块: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程、职业证书培训课、选修课程。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在专业实践课程模块设计中加入了专业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寒暑假岗位见习以及专业顶岗实习等实习实训环节,以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练习机会,让他们在校期间就能够掌握并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为了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将相关的课程进行教学能容的整合将考证内容融入进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和就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这样在教学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而且还让每个高职会计毕业生顺利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助理会计师证等。2.努力拓展课堂教学,为“课证融合”提供坚实保障高校会计专业开展“课证融合”教学之后,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相对以往肯定会有较大改变,将会更加充实更为实用。这对于长期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而言,短时间内适应较为困难。教学改革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实施后,明显感觉比以往学习压力大了许多。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学生同时也表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学到的知识更多,校园生活更加充实。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排解学习压力。在现有基础上,每一位会计专业老师应该至少担任两门会计专业课程课外辅导老师,帮助学生总结该课程的重点内容,制作相关案例分析题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以为学生构建一个自由、开放的课外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点,自由安排时间来有目的的选择学习内容。这样就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为“课证融合”提供坚实保障。3.制定科学严格的考试和考核制度,是“课证融合”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会计专业实行“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就是把学生在考取会计证时所需要学习的一些知识融合在平时教育课程当中,让学生在完成学校所布置学习任务的同时,达到会计证的考试要求,进而顺利得到相关证书。所以,会计专业的考试和考核制度一定要与会计证的考试要求相平衡,力求在命题思路和形式上与证书考试保持一致,甚至于比证书考试标准和要求更高。考试和考核制度的设计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考试和考核没有达标的要求,一定要坚决执行重修制度,督促学生继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以达到证书考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保证学生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二)“理实一体”的设计进行“项目引导型”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理实一体”培养模式。1.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项目的选题非常重要,因此在选题方面要慎重。“项目引导型”教学选题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选题,这一点保证了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会偏离教学计划。其次就是要注意所选择的项目内容是否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去参与到项目的解决过程中来。所以,项目的选择既要典型能够最大程度的代表所要教授的知识点,同时又要保证项目的实施难度在可控范围内,让学生有一定的创新空间和完成能力。由于现在的教材中知识点太多,教师不能一章一节的全部讲解,这样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项目教学之前要编一些简单而易懂的讲义便于同学详细的了解各个知识点。2.正确处理“项目引导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项目引导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只是在某些课程中有一定的优势,并不是在所有的课程中都具有优势。它只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并不能代替整个教学环节,相对于项目教学法,传统教学法的理论体系比较完整,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理论教学中。所以,正确处理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关系,充分利用两种不同教学方式的优点,最大限度的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既能够帮助学生打牢理论基础,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提供学习资源和倡导协作学习“项目引导型”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学资源是基础。老师要给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项目实施相关资料,保证学生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据可依。此外,要努力营造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协作环境,最好是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来增加对知识点的理解,遇到难题向老师请教,这样可以使学生既巩固又有个提高。
二、高等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关于校企合作的问卷调查中,半数以上的企业表达了合作的意愿,在合作具体议题上,企业财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聘请其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指导老师最受企业的推崇。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让学生校外实习的方式并不受企业欢迎,主要原因有:(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习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企业实习时,不但帮不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忙,有时反而扰乱了他们正常的工作次序;(2)有的企业并不希望本企业的财务状况让实习生了解。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机会走进企业获得实习的机会,或者即使企业同意学生去实习,也仅仅是走个过程而已,学生根本没有获得真正实践锻炼的机会。鉴于此,本项目中的校企合作模式将采用请进来的方式,也就是聘请企业的高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作为本校兼职教师,他们将带来企业的会计素材,走进我们的实训中心指导学生实训。同时定期的开展校企双方交流会,让企业财会人员和我们的专职教师一起商讨课程改革,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更符合实际的需要。学校还要经常聘请企业的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来校进行财务讲座或者是与学校老师进行座谈,提高专职教师会计实践能力和意识,培养双师型教师。
三、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学生在校内学习锻炼相关职业技能的重要基地,作为校方一定要重视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会计实训中心应该既要包括手工模拟实训室,又要包括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使学生既要能适应小公司的手工记账,也能适应大公司的财务软件操作。筹建还可以建设模拟财务公司,引入企业真实的会计业务,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校内工作场景,完成企业真实的财务核算工作。总之,校内仿真实训基地是当前高校会计专业职业实习的有效途径,对于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合、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四、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合、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重视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逐步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机制,实现企业和学校共赢的目标。1.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同时,还要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以专业对口、行业领先为理想条件,毕竟这样的企业代表了会计领域最前沿研究水平,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实习能够较全面的掌握相关技术技能,能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全面加以应用。2.企业是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的关键企业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平台的主力,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平台是企业和学校二者实现“共赢”的方式之一,但是切不可流于形式,要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以及企业的会计人员,对学生的整个“实训”过程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与监督,为培养更多的企业“第一线”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3.学校应该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的需求,让企业能够从产学合作中感受到这种方式带来的好处。长期与企业保持沟通,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学校相应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及方式,让企业能够感受到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能够直接应用于“生产一线”。教学计划的制定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能够单方面的制定学生实训内容,以免出现计划与实际的脱节。学校和企业可以组织人员共同构建一个“校企合作”负责小组,通过实时沟通协商与研究,保证校企合作平台能够长期有效的发展下去。
五、高等院校“课证融合、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少成人高校也正在不断推动自身教学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就是以成人为招生对象,但我国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实践技能训练不够,部分成人院校在成人会计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对会计实践技能训练重视程度不够。成人高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普通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所不同,其更重视对学生财会方面的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目标更侧重于“实用”和“技能”。然而,部分院校由于受到招生规模扩招以及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财会专业实际训练硬件设施紧缺,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训练受到影响,许多成人高等院校在学生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发展等方面的建设严重滞后,这些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人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实现,学生毕业之后的竞争力受到弱化。第二,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成人教育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都与当前社会发展对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人才的需求存在矛盾。成人高等教育虽然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国民教育序列,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普通高等教育一直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针对高等教育会计专业方面的课程理论研究也都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了普通高等教育这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人才的课程理建设长期受到忽视,使得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理论建设进展缓慢,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体系等多个方面不能与时代、社会发展同步,成人教育特色不明显。第三,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人才培养中居于核心地位。应该看到,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类院校与成人院校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我国成人高等院校在师资力量方面依然较为滞后,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人数在整个教师队伍人数中比例较低,这也不能不说是影响和制约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因素。
2进一步加强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加强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各个成人高等院校因地制宜,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准,努力改善当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着重加强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以能力为准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人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的应该是各个企业所需要的实用性的会计人才,因此成人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的训练,改善当前普遍出现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实践技能训练,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成人高校应尽可能地增加投入以及专项资金,与当地企业建立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第二,加强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针对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在课程建设、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理论界和成人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坚持以成人教育为基准,以能力培养为方向,将学历教育和会计专业技能相结合,以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实际需要为准绳,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的积极转变,不断适应社会、企业实际发展需要,培养出更多能够胜任大中小型企业的专业会计人才。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人才培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切实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核心,努力提高会计专业教师队伍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反思能力、职业教育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努力通过提高会计专业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来推动和促进成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变和进步,发挥教师队伍在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真正实现成人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总结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 双轨仿真
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以会计理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课程教学体系,不断创新。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带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使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而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中的一个重要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根据社会市场经济对会计人员的就业状况,相应地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会计电算化专业如何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素质的技能型会计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亟待改革和探讨的问题。
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普通高校的压缩版,大多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缺乏独特的、专用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也停留在是以会计理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学科体系模式。传统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性课程体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1)“工学结合”培养思路没有贯穿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中;
(2)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性不够强,各门课程各自为政,忽略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3)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还没有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4)“教、学、练”课程教学方法未能得到很好地运用;
(5)教学主要还是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蓝本模式组织;
(6)教学方法单调,教材停留在偏理论、轻实践的体系;
(7)“双证书”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程度、方法与考核制度还不够深入完善;
(8)学生不能适应会计岗位的需求,不能很快进入角色;
传统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性课程体系已经无法体现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无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会计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准确定位、以就业为导向,寻求学训循环、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以会计理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学科性课程体系,重构可体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会计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和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实现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这对于为社会培养能从事会计电算化技术岗位群的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
2.“工学结合,双轨仿真”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想及体系构建
2.1建立“工学结合,双轨仿真”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围绕企业财会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提出了“工学结合,双轨仿真”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其中所列示的企业是以我院具体实施情况为例)。“工学结合”是指与学生今后财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校内仿真和企业真实项目教学,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企业职岗实习、校内仿真实训、专业强化考证、企业顶岗实习等形式;“双轨仿真”是指在“工学结合”过程中贯穿会计手工仿真处理与会计信息化仿真处理的“双轨”并进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
2.2构建满足会计岗位核心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应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邀请企事业单位财会专家共同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按照“工学结合”的总体思路,依据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核心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要求,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具体参见图2及图3所示。
3.“工学结合,双轨仿真”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新的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突出了以下特点:
(1)充分体现学训循环、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特征;
(2)教学全过程体现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理念;
(3)“教、学、练”课程教学方法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4)体现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并重的特点;
(5)体现学校教育和会计实践并重的特点;
(6)体现学习指导和职业指导并重的特点;
(7)体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特点;
(8)课程体系突出了技能培养;
(9)课程体系结构与职业资格证书紧密衔接;
(10)课程体系结构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
4.“工学结合,双轨仿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障
为使“工学结合,双轨仿真”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条件建设等方面得到保障。
关键词: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指在校企两方全面配合的基础上,教师与师傅联合对学员进行知识结构传授、相关技能实际操作指导的一种培养模式。通过这种综合培育提升,学员的知识体系将得到全方位构架、实践技能和实践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从而适应现代企业行业的用人需要。对于财会专业而言,作为一种实践性强的专业,只有其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流程对应、教学实践与职业要求契合、职业教育与职场学习相通、毕业证书与会计直接资格证书对等,才能输送质量更高、专业性更强的学员,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不仅如此,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探索对于校企深度交流融合、师资队伍完善提升也有着广泛而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会计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课程体系问题。课程体系作为培养学生的总纲领,在学生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设的相关专业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行业的相关设施、工作方式等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被时代淘汰、被企业摒弃的课程仍然出现在教室的课堂教学中,而一些随时展出现的新课程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不清楚企业对所需的专业型人才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指导和座谈,没有邀请专业人士对教学课程和学生学习进程进行调整和完善。再次,在开设相关专业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了与理论知识学习配套的实践课程的设置,导致学生的实践水平普遍不高,进入企业实习时上手慢、难处多。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课程设计时并未站在企业生产发展、学生实践需求的立场上进行考虑,以至于一些课程并不能给学生的学习和实际工作带来有效的帮助,不能解决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遇到的种种问题,不能对接企业的用人需求。造成人才培养效率难以提高,影响学生就业率和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二)师资管理问题。教师资源管理问题一直是教学改革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在现如今要求持证上岗的教学要求下,对教师资格的审查制度也越来越严格。而在当前的师资队伍下,高校贯彻学徒制教学模式中仍然有些“力不从心”。对于学徒制模式的发展,首先要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程度和职业素养。高校在教师招聘过程中,需要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创新性较强,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专业型技能讲师。只有首先提高高校师资团队的建设,才能够真正为高校会计专业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就我国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情况而言,大多数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并未引入专业性较强的会计老师,而是选用毕业新生,支付较低的薪资,来提高学校的收益。一方面,新晋毕业老师缺乏具体的实际的工作经验,对社会经济市场的发展的基本情况并不了解,无法给予学生强有力的经验指导和实际操作需要,“纸上谈兵”是无法满足新型学徒制教学模式的需求的。另一方面,学校聘请资深会计师来学校给学生讲授会计从业经验,实际操作问题,但这些老师缺乏授课经验,缺少和学生相处的经验,无法和学生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和沟通。由此可见,高校的师资团队建设仍然不够完善。(三)教学资源问题。教学资源的缺乏是教学改革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和现有的学校教学资源形成了各个高校发展的基本矛盾。即使各高校在课改的过程中加大了对学生课堂实训的比重,也增加了学生所需要的训练室和实验室,但这对于学生的数量和需求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然而学徒制的订单模式是需要学校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所建造出来的工作岗位,目的在于便于学生毕业以后快速上岗。这就要求学校在资源建设方面,仍然需要“下血本,出重拳”。
三、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