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信息化范文

国民经济信息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民经济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民经济信息化

第1篇:国民经济信息化范文

(一)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信息经济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其内涵包括:信息基础结构、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应用和信息服务。

(二)信息化是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最广泛应用的先进信息技术;以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

——用于收集、加工、处理、输送、各类经济信息所需的各类硬环境,包括计算机、传真机、电话、摄像机、计算机网络、光纤及卫星网等。

——一套完整的信息标准和科学的信息立法。

——一套有效的经济信息化的应用系统。

——多方面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各类经济数据库。

——符合要求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

(三)信息化是指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要逐步提高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同时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把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起来,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开,把信息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上去。其内涵包括: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人才和信息环境。信息产业是支柱;信息技术是根基;信息人才是动力;信息环境则为有序运行的保障。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托,构成“中国信息化基础结构”(CNII)。

(四)信息化就是要加快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以及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使企业的发展更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加快经济的运行节奏,促进经济发展。国民经济信息化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建立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体制,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国民经济信息化不仅表现为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它还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获得效率和利益的提高。

(五)信息化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充分发展四个基本要素,并通过四要素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率,全面刺激、促进和带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这四个要素是:信息市场要素、网络要素、公用软件和硬件要素及数据库资源开发要素。

(六)信息化是指随着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国民经济结构日趋复杂,并处于不断变化中,用信息化创造智能型、强大性的社会生产力,改造、更新和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通过快速、高效、低能耗的信息传递,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管理与决策中运用信息的层次,加快知识、技术、人才和资金流动,缩短时间和空间,建立国民经济的稳定有序状态。大大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

由此,不难看出信息化不仅限于经济范畴,而且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因为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将实现由农业、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反映了经济发展形态由工业化到信息化的过渡,即由注重物质、劳动的密集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注重知识、信息的密集投入的集约生产方式的过渡。

二、信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依据

(一)信息技术——国民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信息产业是一种主要依靠信息技术进步而发展的产业。标志信息技术进步的是计算机工业的不断发展,包括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发展。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1.信息技术结构

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关键技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美国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电子技术为支撑技术,其中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等。以信息材料为基础,其中包括电子材料及光学材料技术,以通信技术为重要的直接组成部分。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的结合,代表着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2.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新兴的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得到迅速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和就业需求的巨大变化,经济面貌随即发生了很大改变,增长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知识型和技术型转化,实现了从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不仅对发达国家,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同样适用。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传统产业迅速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自动化实现信息化改造,给传统产业注入了活力,使其效率倍增,如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未来时代所需要的规模更小、更能适应变化的经济单位。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改变了国家经济的周期特征

纵观美国的历次经济危机,我们容易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之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差异显著,周期变长、波型变缓。

——信息技术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提供技术准备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将各种高新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信息网络,是以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光导纤维为骨干的纵横全国的双向大容量和调整电子数据传递系统。显然,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要以发达的信息技术为技术保障,并为国家21世纪经济增长与竞争优势创造条件。

(二)信息产业——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重视信息技术、创新、开发与产业化。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因而把发展科技放在首要地位。信息技术以其高度渗透性、倍增性及竞争性,成为现代高新技术的核心代表。因此,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创新、开发与产业化,必将提高我国的竞争力。

(三)信息服务业——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50年代末期,美国服务业就业人口超过了工业就业人口后,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

——服务网络化趋势

网络化是最重要的发展,它不仅具有技术方面的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组织和经济方面的意义。

——国际化趋势

世界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日趋网络化的新形势,要求在信息沟通、流动等方面寻求共通的方式。为此,美国等国家在技术、标准、政策等诸多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其信息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并希望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四)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重焕生机的重要途径

传统工业是一个相对概念,包括最早发展起来的纺织工业、冶炼工业、采矿业,以及稍

后发展起来的钢铁、煤炭、化学、能源、汽车、造船、铁路运输、机械制造业等工业部门。

纵观美国传统产业信息化的改造过程,可以发现,这一过程的实现在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广泛采用,特别是信息技术高度的渗透性、创新性、增值性、竞争性为传统产业改造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美国经济在出现整个工业生产地位下降的同时,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却迅速成长的现象。

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国家信息基础实施(NII)的形象诠释,是一个以信息交流为目的、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数据库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无缝(Seamless)”网络。为了提高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也需要信息高速公路。

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信息基础设施通过创新建设和完善这个基础设施。

(五)发展电子商务——把握未来世纪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基于互联网、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为依托的全新网络贸易模式——电子商务(ElecronicCommerce)在美国产生并迅速波及全球。

电子商务,从狭义上讲是指政府、企业和个人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商业交换和行政管理的全过程;从广义上说,它的本质是建立一种全社会的“网络计算环境”或“数字化神经系统”,以实现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全方位应用。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电子商务使商务模式发生了显著改变。

电子商务以一种最大化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应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使供需双方在最适当的时机得到最适用的市场信息,因而极大地促进供需双方的经济活动,减少交易费用和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参与世界竞争能力,为提高我国企业的潜力,应发展电子商务。

三、信息产业结构调整

(一)IT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据

根据什么调整——归根结底是根据IT产业的市场结构需求,包括当前需求和未来需求,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同时要考虑我们创造需求的能力。

虚拟经营

虚拟经营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界限,虽有生产、行销、设计、财务等功能,但企业体内却没有完整的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这就是说,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下,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仅保留企业最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的功能虚拟化——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外力进行整合弥补,它依靠电子网络手段形成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并能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其目的是在竞争中最有效率地发挥企业有限的资源。

虚拟经营一般由虚拟人员、虚拟功能和虚拟工厂三个要素组成。虚拟人员是指借外部的人力资源,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的不足;虚拟功能是一种借用外部力量,来改善企业劣势部门的功能,使其与企业其他的优势功能相配合,避免因局部功能弱化而影响和阻碍企业的快速发展;虚拟工厂就是企业集中公司资源,专攻附加值最高的设计和营销,其生产则选择或委托人工成本较低的地区的企业代为加工产生,是信息流支配物流,不受时空限制的隐形管理。

新商业经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各国走向开放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推动各国经济涌汇到一个洪流中,这就是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意味着生产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竞争的全球化,它体现在投资的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和金融的自由化上。

中国已宣布参与投资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意味着我们已经选择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中国的选择对经济全球化有实质性的推进,因为没有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某种意义来说,就不能是完全意义的经济全球化。因此,世界要选择中国。

21世纪全球经济模式会出现新的特点,制造业会有重大革新,超级承包公司会是新世纪制造业最重要的形式。超级承包公司规模很大,在全世界拥有几十家工厂和供应网,它们的经营范围日趋扩大,有能力生产和创造用户所需的全部系列产品和提供全套服务。在新的生产模式下,研究、制造、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产品开发商与组件开发、批发、零售和制造方面的专家之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与合同关系完全不同。由于摆脱了许多非核心功能,工业巨头可以把投资集中于研究和营销,因而有利于发明创造及成果转化。而且由于这种模式减少对资本内部运作的要求,大大减少新技术进入市场所面临的壁垒。

全球化具有双重性。不利的一面是,一旦一个地区的经济发生大问题,很可能波及其他地区乃至全球。有利的一面是,全球化使企业能扩大资源配置的空间进入较大的市场,刺激企业发明创造,而竞争又促使企业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从长远看,只要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流能继续,在21世纪,多数国家会参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是两个命题,但从长远发展趋势上看二者又是一致的,因为要从小到大形成全球化,但在区域化的某个阶段可能与全球化又有矛盾。

(二)IT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市场和企业的作用

这实际是谁来调整结构的问题。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主要是在结构调整中起战略引导作用:确定方向、规则和框架,同时用政策规则、法制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机制。按市场规律——市场是配置资源基础性手段的要求,促进结构调整。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就是结构调整的主体,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发挥主体作用与企业发展要求是一致的。无论是中国还是亚洲其他国家,政府自己充当结构调整的主体都不成功。我国在确定国内信息产业的规则的同时,还要考虑谋求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动权。

(三)IT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IT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有在产业自身体现的,又有通过服务于其他产业体现的,这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内涵决定的,又是信息产业的自身特性决定的。

从我们研究看,无论从支柱产业定义还是从对经济增长贡献来看,目前,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装备业已达到支柱产业标准。

(四)IT产业结构调整要在开放条件下进行国际分工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各国的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出售产品,提供服务和配置资源。中国必须建立一个在全球空间范围内发展可以取胜的体系,那我国的经济才能获得持续稳定发展。

IT产业结构调整不是在封闭条件下进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这就必须审视我国IT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我国IT企业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能力。

台湾的IT产业就很好地找准了它们在全球的定位,如果美国本土提出一种新型电脑(台式或手提)定货要求,台湾给他们制造出来并运到本土的时间不超过3天(包括运输时间,当然是空运),台式电脑的键盘由于大批量生产出厂仅2个多

美元等等。

我们要认真思考在信息产业的装备业和服务业方向我们的优势和定位。

(五)IT产业结构调整是不断进行、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

严格的说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发展过程中都是不断进行的,不会停止。所以提出结构调整问题,是因为在某一发展阶段或发展时期结构问题显得很突出。

(六)IT产业结构调整涉及结构体系的调整

IT产业结构调整,涉及IT产业中行业结构、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等,涉及IT产业发展的全局,从某种意义来说是IT产业发展战略的新提升。

(七)IT产业结构调整的要素来源

IT产业结构调整的要素特别是资本、人才和技术主要来源于市场包括国内外市场。

(八)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商业环境是关键

投资环境一般是指为投资者(可能是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感到投资于这个产业能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和良好的运行制度保证,商业环境是指投资设立企业之后,运行环境良好,体现企业是主体的基本要求。

在政府战略的引导下,结构调整与企业的利益就能结合在市场经济中,结构调整就会形成不断进行的过程。

结束语

第2篇:国民经济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北部湾;信息服务业;经济信息;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朱峰,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175-0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信息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多区域经济合作。无论是产业结构优化还是产业技术升级都需要有专业化、系统化的经济信息服务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的经济信息专业人才为其发展服务。

近年来,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该专业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的人才需求。社会调查显示,一方面,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结构设计上主要表现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和信息技术类基础课程的简单叠加构成。这种结构对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存在着诸多弊端,相当部分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自己的专业活动。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信息产业的回落,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生源大幅度下降,一些高校因此而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活动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已经不再大量需要,从而缩减了经济信息管理的专业规模,使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遭到了巨大打击,制约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前景

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信息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产生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也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过程中,更需要现代信息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推动都表现出高效的增值效益。

1 信息服务业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2005年11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对我国信息化发展作出了方向性指导:一是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坚持服务现代化建设全局,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二是推进社会信息化。围绕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推行电子政务,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信息化。三是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国家宏观引导和调控。四是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国民信息能力。

就信息服务发展的实际方向而言,信息服务业在政策和市场两个力量的引导下朝着计算机化、数据库化、网络化以及企业信息资源联机分配等方向不断发展。具体地讲,信息服务业在我国的发展主要包括了系统集成、增值网服务、数据库服务、咨询服务、维修培训、电子出版、企业产品展览等方面的服务性业务。在企业信息化中,企业利用互联网将知识和信息转变为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企业内部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来提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信。正是由于互联网能够将多种信息传递给用户,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因此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2007年中国现代信息服务业产值达到9073.3亿元,同比增长15%,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需求增长推动下,产业整体呈现增速发展的势态(见图1)。

从产业结构上看,2007年信息传输服务业占据整个产业的2/3,数字类产业的年增长速度为35%,成为拉动信息产业增长的核心力量,IT服务业发展稳健,增长速度与整体产业基本持平(见图2)。

一些研究机构预测:未来五年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政策推动与需求带动下,产业发展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18.4%。在国民经济和服务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对第一、二产业形成较强的带动作用,成为真正的支柱型产业。

因此,中国信息化发展远未结束,未来社会对信息服务人员的需求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以电子信息系统、互联网络、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经济信息服务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 信息服务业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内在需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一东盟各国间文化交流、物流运输、商贸活动等各种信息活动的中楹地区。信息作为现代经济新的增长要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构建高效的电子政务以及区域投资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信息平台的支撑。以信息化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将会快速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信息服务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增长的倍增器。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域信息化发展要求在现有可利用的软、硬件资源基础上通过多区域合作,构建多区域分布的共享资源库、工具库,并通过发展信息服务业来拓展区域网络功能,推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多区域合作的信息平台支撑体系。

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水平还处在较低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信息资源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程度偏低,主要体现在四个问题上:一是信息资源开发不足、流动不畅;二是经济增长方式处在转型期,企业对经济信息管理与应用的效益不高;三是信息资源总量较低、质量较差、结构失衡;四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政府的电子政务还不够完善,网络应用与拓展面不宽。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培养信息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因为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是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者、应用者,这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推动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信息使用率有着战略性意义。

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技能差异性与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现代信息服务业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生成、收集、处理加工、存储、检索和利用,为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专门行业的集合体。经济信息管理主要是对经济类信息的市场搜集、分类、加工、存储和利用,其目的是为经济管理和投资者提供信息服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是顺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从信息服务业中分离出来的综合型专业,主要是为满足国民经济中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培养从事经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要。

1 经济信息管理与一般信息服务业的差异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般信息服务业的专业活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传输服务业,主要包

括通信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基础服务业和广电传输服务业;二是数字媒体服务业,主要包括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业、移动信息内容服务业、数字影音服务业及其他数字内容的服务业,如数字化教育、数字出版等;三是IT技术服务业,包括运营服务(如IT咨询、系统集成、软硬件维护与支持等)和外包服务(如BPO、ITO等)。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信息服务与一般信息服务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

首先,经济信息管理服务就属性而言仍然属于信息服务产业,但有别于一般的信息服务业。经济信息管理在社会活动与实践上最大的特点是针对性,失去了服务对象的针对性,经济信息管理就会变得空洞。因此,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服务必须针对经济活动中不同的主体而具有不同的活动内容。从服务对象上经济信息管理可以分为宏观经济信息管理和微观经济信息管理。宏观经济信息管理以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和行业经济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服务对象为经济管理部门及研究机构;微观经济信息管理则以市场经济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服务对象是为企业及个人经济活动而服务。

其次,经济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服务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属于不同的两个领域。经济信息管理必须以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服务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对经济主体提供有效的经济信息。经济信息管理重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经济问题;而信息技术是经济主体进行经济信息管理的基础性条件,包括软硬件的建设,属于计算机系统建设与应用,最终目的是要为经济主体的信息有效管理与应用而服务。例如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对电子政务、企业信息资源的运作、商务电子数据交换等,除了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的安装、建设、维护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有效的经济信息管理,从而达到产业的增值效应。

2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目前,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社会实际就业能力调查说明,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设计、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能力用信息技术专业服务能力代替。经济信息管理不等于信息技术管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而不是以信息技术为目的。高职高专的经济信息管理学生由于培养层次和教育目的的不同,其能力特征主要体现在对经济信息服务的专业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上。因此,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某一领域的经济信息活动为加工对象的专业技术。

通过对广西区内及部分区外的一些大学和专科学校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高专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由于受到信息技术基础作用的误导,把信息技术操作、信息维护和信息系统的开发作为经济信息管理的专业能力培养方向,取代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所应有的专业能力。这使毕业生在实践工作中既不能达到信息技术专业开发与应用的高要求,又不能提供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信息分析、管理与应用的服务,达不到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服务为服务主体带来的增值效应。

近几年来,经济信息管理专业(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实践中,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除了主要掌握一些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外,对经济信息本身的处理与运作并没有达到社会、企业对该专业能力的增值要求,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和实际工作的专业能力。

(2)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服务缺乏社会经济活动的针对性。由于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操作与应用的对象――“经济信息”存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一些高职院校对该专业能力的应用设定几乎包括了所有经济活动场所,专业能力在经济活动方面无所不及。这种现象是专业缺乏社会活动针对性而导致的“空洞现象”。调查表明,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设计和学科安排上几乎存在着一个共性问题:专业结构基本上是以基础性信息技术和基础性经济类课程拼凑而成。

事实上,以经济社会活动为反映的经济信息是分层次、分领域的,不同领域的经济活动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信息结构。不同院校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应根据院校拥有的不同师资力量和学术优势,针对不同领域的经济信息服务提供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进行特色的专业设计。这就是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针对性问题。没有针对性的经济信息管理,不但没有特色,而且缺乏竞争力。

(3)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表现为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简单叠加。大部分高职高专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无法对经济信息管理提供有效的专业服务。一方面,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设计上仅仅把信息技术的相关学科和经济管理的相关学科简单地叠加起来组成的。没有对专业以经济信息为研究对象进行有机结合,使毕业生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专业实践上表出缺乏专业应用的系统性和参与经济活动的完整性。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高专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的限制,在日常学习中把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为主要的专业学习,一般情况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几乎不能独立完成专业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4)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创新没有从社会长期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人手。受经济及信息产业发展周期的影响,2007年,信息产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拐点,产业增速大幅减缓。从近年来历史数据上看,2000年至2005年信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平均增长超过35%,2006年增长速度下降到23.6%,2007年为18%。信息产业的这些变化不是单独的,除了有产业周期的影响,还有经济方面的,如自然规律影响、出口环境恶化、成本优势下降等方面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深层次地反映出信息产业本身结构的不合理。

针对这种状况,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急于追求“专业创新”,而脱离了市场需要和违背信息服务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变为了“专业创造市场”,而不是专业满足市场。影响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规范化、长期化建设。

三、结论

结论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经济信息管理人才,广西高校及高职高专学院应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机制建设、风险投资等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学科资源优势,组建针对性强、具有不同院校特色的经济信息管理优质专业,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与发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和实用性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服务人才。

第3篇:国民经济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经济管理

目前,我国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经济信息管理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经济信息在经济的宏观管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本文通过经济信息在经济的宏观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做浅要分析,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予以解决。

一、相关概念

1.经济信息的概念

经济信息的概念相对较广,我们可以从两种角度对其进行阐述,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经济信息是社会在运行某种经济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而从广义的角度来讲,经济信息包括了整个经济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它们主要是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辨别社会在运行经济活动中的变化规律。社会在运行经济活动过程中,会大量存在着经济信息,人们将这些信息进行接收、传播和处理,从而在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和管理。经济信息主要包括有四个方面的信息,也即是:计划信息、控制信息、生产与经营信息以及统计信息等。从我国整个社会的生产过程来看,经济信息存在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且被人们时刻使用着。经济信息是客观经济的组成部分,它是最基本的要素。

2.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

经济的宏观管理,顾名思义,也就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控制与调节,它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的基本任务是: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为了能够使国民经济受到良好的效益,我国政府必须将国民经济进行市场调节,并且采取相应措施来保障国家经济的有序发展以及稳定运行。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1.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其主要依据是以经济信息为主,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经济政策。监督调控经济活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经济信息的宏观管理。经济信息在各政府的经济部门与各个流动环节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信息是经济生产管理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2.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推进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信息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目前,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部分,促进了我国传统产业的进步。

3.增加知识的积累

经济信息的积累有利于储备并传递社会知识,积累更多的经济信息就是知识的积累的增加。为了使生产实践更有效,信息量大是必要条件。从信息角度出发,知识积累需要不断地将接收并储存的信息相联系,通过组合或加工,生成新的知识。

三、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信息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作用举足轻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够完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只是经济信息的功能没能得到全面的发挥,宏观经济决策能力受到抑制。据我国相关部门的调查,十一五期间我国投资建设的455个大中型项目中有98个严重亏损。

2.对经济信息建设的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前是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信息的研究较少。改革开放后,经济信息的运用逐渐增多,但关于经济信息的理论研究仍旧不够深入。在管理上,对客观经济规律的尊重不够,参杂了过多的主观因素,信息开发力度不足,使经济信息的应用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3.人才欠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信息的更新进程持续加速。但是我国具有经济信息专业背景的人员却很少,研究经济信息的人员之中有很多都是边学边研究,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很多有效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

四、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应用中的策略

在经济的宏观管理过程中,对经济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督、调整与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应该根据上述经济信息在经济的宏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发挥经济信息给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达到经济的宏观管理的最佳效果。

1.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

完善的制度有利于落实宏观经济政策,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原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金融体制方面,应加大国内非国有银行的发展力度,使国有银行进一步商业化,促进证券市场、资本市场逐步接轨于国际金融市场。在财政制度上,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财政制度,使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实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利义务相对应,使自己的财政税权利合理且有效率。

2.科学的掌握经济信息

信息工作以收集并整理经济信息为前提开展的,对于信息收集的相关规定原则必须要严格遵守。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情况,把握好尺度,有针对性的在海量的经济信息中收集到更有效的经济信息。

3.选拔并培养专业人才

为了迎合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我们必须要对经济信息的管理人才进行专业的培养与选拔,无论是国家的各个层级的管理部门还是事业单位等都须有经济信息管理人才的加入,才会使企业能够稳定的运转。但是根据目前我国的社会形势而言,我国仍然欠缺这方面的管理人才,为了能够让经济信息在经济的宏观管理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政府必须重视经济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做好经济信息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第4篇:国民经济信息化范文

论文摘要:信息经济实践活动的发展要求建立信息经济学, 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经济学, 就要对信息经济学进行研究分析。 

 

 

一、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发展前景 

 

信息经济学可以同时作三种理解: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信息的经济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等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经济规模及其确定、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国民经济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研究则可以囊括非信息对称条件下市场参加者的经济关系、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等研究。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许多问题需要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并从中提高信息经济学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经济学发展。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体现信息经济的发展,最能充分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经济学研究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如马费成教授认为,信息经济学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乌家培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活动的信息问题。陈禹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经济学。总之,学者们对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是围绕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展开的。 

 

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 由于其研究领域中的矛盾特殊性所规定, 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并按照自己所研究的对象来建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要学习、研究信息经济学, 不了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知道信息经济学围绕什么内容来研究,不清楚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地位,就不可能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就会降低研究效率,甚至会影响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在基本理论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经济的涵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学科地位、学科性质以及其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2、信息资源的研究。 

如果说物质资源是“第一资源”, 那么信息资源可称为“第二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渐变革,信息资源完全可能成为“第一资源”。如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好,不仅物质资源能充分发挥作用,信息资源本身也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信息资源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涵义、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征,信息资源提高经济决策水平、提高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及配置的机制,作为信息资源主体的信息产品的性质、生产过程、生产方式, 信息生产力的相关内容。 

3、信息市场的研究。 

信息市场是作为信息形态独立存在的商品,在流通领域传递交流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流动方式,也是信息商品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或交流,使之扩散、应用、渗透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在信息市场中我们主要研究信息市场形成的历史及其作用,信息市场的基本类型与功能,信息市场的基本特点及其运行机制,信息市场的价格水平极其运动变化规律。 

4、信息产业的研究。 

信息产业被认为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信息产业的研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这部分主要研究信息产业涵义、分类、产生过程与发展,信息产业的特征、作用,信息产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信息产业结构的涵义、形态、演进的特点和规律,信息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基本思路和调节方式, 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规模以及与信息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措施等。 

5、信息化的研究。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什么是信息化,乌家培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活动( 包括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等) 的规模相对扩大及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对增大的过程,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化一定要成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信息化的直接作用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可见,研究信息化的意义重大。 

6、信息系统的研究。 

信息系统按信息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经济信息系统、科技信息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等。而经济信息系统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任何信息系统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经济信息系统的帮助。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也是侧重于经济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国家、地区、企业信息系统的基本任务,信息系统的费用与效益的比较,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和评价方法,信息系统的运行、反馈、控制、监督等有关理论。 

 

参考文献 

第5篇:国民经济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综述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正逐渐由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就必须推进企业信息化。本文回顾了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文献,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企业信息化评价及企业信息化风险等内容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国内外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有诺兰(nolan)水平理论。1973年,nolan水平理论立足于美国企业的调查数据,将企业it应用划分为4个水平: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1]。1984年, nolan提出了描述组织it吸收过程的扩展it水平理论[2]。

(二)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研究

r.sabherwal采用5个指标衡量it的成熟度[3]。reich b h,i benbasat提出了测度it成熟度的9个指标工具[4]。yash p gupta, jahangir karimi将it在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职能,作为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成熟情况的衡量指标,建立了含有20个问题的指标体系[5]。

(三)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barbara farbey提出信息系统收益来源于5个方面,分别是战略收益、管理收益、操作效率与有效性收益、功能收益和支持收益[6]。carol saunders鉴别出信息系统绩效的重要影响维[7]。theophanis stratopoulos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8]。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研究,我国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国内学者借鉴诺兰阶段模型中的阶段概念和衡量指标,如马芝蓓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9]。郭讯华博士对中国企业网络时代总体信息化进程进行阶段分析。

(二)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构建,另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2年出台《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方案》,该套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倪明 等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基于部门间资源分配的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模型。司林胜 等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三) 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研究

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分析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防范两个方面。关于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巫江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战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来自软件开发商的风险和来自企业员工的风险3个方面。王黎虹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企业文化风险、信息人才资源规划风险、学习借鉴能力的风险、企业组织结构风险、制度风险、人员培训风险、企业领导的认知风险、基础管理风险等方面。彭建华对erp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er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陈亮、王燕提出,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风险防范措施为:认真做好情报搜集工作及选择软件开发商、积极加强政府工作职能、健全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

第6篇:国民经济信息化范文

建立代码统一标识制度的意义: 对单位法人实行组织机构代码和自然人实行社会保障号码制度,是国家整个经济和社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制度,尽快建立这一制度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组织机构代码的结构是用代号和数字表达特定的含义,由八位数字(或大写拉丁字母)本体代码和一位数字(或大写拉丁字母)校验码组成。建立代码标识制度,是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并依据《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由各级代码主管机关(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每个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党政机关及民办非企业单位赋予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符合国家关于机构代码编制规则的法定代码标识,在赋予代码的同时采集了该单位相关的公共信息,其主要信息项均按信息分类标准规则标引了分类代码。这样,每一个代码不仅代表一个唯一的单位,而且这些以代码为特征的标准信息单元经技术处理后,输入计算机,形成分层级的代码数据库,为政府运用该代码实施宏观管理和实现信息共享提供了技术手段。

建立代码标识制度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政府各管理部门迫切需要对被其管理或服务的各组织机构赋予适应计算机检索需要的编码。建立代码标识制度,就是为避免政府各职能部门重复为各组织机构赋码,重复采集同一单位的公用信息,提高政府各职能部门处理特定信息的能力;同时,保证政府各职能部门利用代码标识这一技术手段,迅速调用、查询分属各部门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业务联动、交叉稽核、统一管理”,以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整体效能。

因此,建立代码标识制度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又是国家发挥监督管理体系整体效能,强化宏观管理而采取的一项可操作性的技术措施,同时也是信息标准化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现代管理学认为,任何一个系统,要保证其高效运转,首先必须对系统中各个基本因素进行科学的标识,使系统的指令能够在系统中快速、准确的传递。科学标识是进行一切管理控制行为的的基础和前提。国民经济是所有系统中最庞大、最复杂的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国民经济管理的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对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基本活动单位进行科学标识。

我国的组织机构统一代码标识制度,就是给每一个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颁发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标识,以达到对国民经济各基本单位进行科学标识的目的。代码标识的法定性,唯一性,稳定性,充分保证各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它来进行经济管理。除了组织机构代码的科学标识作用以外,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的标准性在计算机系统中也日益突出出来。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政府管理部门的计算机系统,无论其目的如何,都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全国的组织机构的信息数据库。代码信息正是这样一种标准化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即代码信息包含了组织机构代码和组织机构基本信息两部分,经标准化部门进行严格审查,形成了一个标准的组织机构信息单元。如果每一个政府部门均采用这一标准信息,不仅将减少重复采集这些信息的工作量,及可能发生的错误,而且还将有利于各政府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便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组织机构代码已经广泛应用到工商、民政、编委、税务、银行、统计、外经贸、海关、外汇、公安、人事、社会保障等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代码作为国民经济中各种基本活动单位的科学标识,为各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提供了各种基础条件和前提保证。代码信息作为信息时代中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代码制度和信息系统的建立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是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

农业社会的主要资源是土地,工业社会的主要资源矿产,信息社会的主要资源是信息。信息资源和土地、矿产资源的不同之处就是它具有共享性。应用的部门越多,其价值越大。组织机构代码管理部门把分散在各个角落的信息搜集起来,经过标准化处理,就产生了能为各应用部门共享的有价值的信息,形成了一个信息资源。这个资源可以未所有政府部门共享,共同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如利用代码信息进行税务管理、进行纳税监督是国际惯例。在国外,税务部门抽查的重要依据往往是根据机构代码确定的。在我国,税制改革也在逐步与国际接轨,机构代码信息已为税务部门所采用,与税务共享已经实现。

机构代码是银行开户的重要凭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限制企业银行开户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银行作为企业经济服务的商业机构,如何做到既用行政手段允许企业多头开户,又能保证竞争有序。机构代码的引入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只需要在企业开户时,注明企业代码。通过企业代码,无论企业开立多少户,都可以实行有效的管理,这样就既放开了竞争,又防止了通过多头开户抽取资金等问题的发生。

第7篇:国民经济信息化范文

1.1 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使管理更加直接

信息化本身的过程就可以使信息从传递到决策的过程更加便捷,大大缩短了反馈的时间,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企业内部管理结构更加扁平化。信息化使得资源在企业内部得到共享,决策层与基层之间连接更为紧密。

1.2 企业开展信息化有助于实现传统经营方式的转变

在当今这个时代,现代的消费方式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消费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在家上网购物,传统的零售业离不开供、销、存等各个环节,而当今的消费时代,可将这一切环节都应用于网络,它减少了销售过程中的风险,也使得各个环节更加畅通无阻,同时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派生其他新型的销售手段,让顾客能从多个角度对产品进行全面的了解,更有利于商家实现他们的销售行为。

1.3 企业开展信息化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企业开展信息化,有利于它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行情,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做出符合市场规律的相应的举措,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收集竞争对手信息、行业信息、产品信息,这些都是有利于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获胜的重要资源。每个企业都渴望自身快速发展,企业存在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信息化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它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形式。

2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2.1 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企业的信息化可以优化企业供应链和产业链,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有效地提高企业内部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这样做的结果是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它能提高企业市场反应能力,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

2.2 信息化可以促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形成

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现代化,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企业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程序,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很容易会被市场竞争淘汰。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我们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企业的信息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是促使管理制度形成的必要保证。

2.3 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推进企业信息化可使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有利地位,根据市场形势,企业可以完成产品的个性化生产,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融入全球的经济格局;围绕互联网开展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可实现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特别是在资金流、物流上可以实现实时监控与决策,这样做不仅降低了能耗和库存积压,还能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以信息技术与设备为依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在能源上降低能源的使用率,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

2.4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企业信息化能更有效地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国民经济信息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只有将企业信息化搞好了,才能有效保证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实现。

3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企业角度来看整体规划,规划应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二是从企业外部看整体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应与整个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相一致。在企业外部应构建一个通过公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间有效沟通与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经营运作效率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以企业信息化作为纽带,把政务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连接起来。

3.2 未能充分认清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自身业务运作之间的关系

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看不难发现,在以往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少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企业需求才是根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盲目迷信洋货,系统功能求大求全,所建造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与自身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大相径庭,以至于实施后成效甚微。

3.3 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针对性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缺乏大量熟悉企业特点、业务流程、管理特色的软件公司协助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有些企业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套用,方案论证过程中缺乏系统的需求分析,实施过程中又缺乏量身定制的二次开发能力,使得所建造的信息化系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实施效果不理想。

3.4 没有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企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同步

在建立计算机网络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同时,企业的基础信息资源的规划和建设要先行一步,我们要把基础信息建设摆在首位。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我们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只有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企业各种信息资源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企业信息资源的规划、收集、整理必须与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同步进行。

4 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4.1 选准企业信息化突破口

从企业信息化突破口的选择原则上讲,信息化应该自下而上、由里而外,因为这样数据才能取自于源头,真实、有效。

从企业生产经营瓶颈突破。根据木桶理论原理,信息化建设选择企业管理最薄弱环节、最需要解决的环节作为突破口,可以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上升。

从企业独有优势入手。每个企业在市场上生存,能够适应竞争,一定有它独有的优势。从企业独有的优势入手,可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见效快,也为下一步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整个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信心。

4.2 员工培训应在信息化实施前

我们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信息化过程中,具体的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求员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以便于未来的计算机理论学习;第二,员工还要有一定的应用基础,不能对计算机应用一无所知,在实际工作中要能跟得上企业的进度。

这样一来,我们就必须将员工培训放在信息化实现。

4.3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重组应互相推进

成熟的软件代表着一种先进或标准流程,必然与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这就涉及到业务流程重组问题。是先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还是先实施信息化,一直是困扰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难点问题。建议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选择先进行局部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局部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循序渐进地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即企业在运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实施管理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出发,一方面着手对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基础工作进行整合与提升,使之适应先进管理软件的要求,这是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工作;另一方面,对软件所要求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对一时难以达到的部分管理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修改某些难适用的部分,使之能与企业的现状较好地融合在一起。不把引入的软硬件看作是“死”的东西,而是作为推动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

4.4 软件的选择至关重要

企业信息化建设对软件的选择不只是选择产品,更重要的是选择未来长久的合作伙伴。软件选择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①选择商誉卓著、经营绩效良好、经验丰富的公司。②选择的产品既能满足企业长期发展成长的需求,又满足未来多样化的需求,质量要稳定,维护要容易。③选择的公司拥有完整的售后服务机制,可提供满足自己需求的服务。④选择的公司拥有广大的满意客户群,最好有其同行案例客户。⑤尽量选择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上线的方案。⑥在各方面的条件都一致的,选择成本较低廉的解决方案。

5 企业信息化成功之路

5.1 企业内外部环境要求企业必须信息化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所面临的信息化环境可概括为:外逼、内需、信息化意识逐步增强、客观条件基本具备。外逼内需都客观地要求企业重塑自己的神经系统,以信息化的手段支撑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5.2 冷静面对企业信息化的常见问题

企业领导受外逼、内需所迫,心急求成,全力支持信息化。领导为信息化批了钱,给了人,信息部门喜出望外,粗粗调研,匆忙规划,急速上马,OA、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营销系统、外部网站等等,硬软件一同采购开发,想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信息化水平是常见问题之一。面对众多的ERP厂商,多数管理咨询商与ERP厂商明分暗绑,前咨后卖。对企业提出的模糊需求一概应允,先签单后对付。企业失去自我,迷失方向,生搬硬套。把自己本来既能走又能跑的脚硬塞在那好看不好穿的鞋子里是常见问题之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本身在信息化方面失败过,今天又看到别的企业失败的残局,就缩手缩脚,错失良机是问题之三。

第8篇:国民经济信息化范文

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行政管理也必须实现信息化,即政府信息化。政府的信息化将是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世界各国向着信息化方向迈进的大潮下,我国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思想。实现这一伟大战略,首先要推进政府信息化,这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而实现政府信息化关键在于电子政务建设。

1 电子政务推进政府信息化进程

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承担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功能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务网络连接的末梢,具有信息化程度低、办事效能不高、地区发展差异大等特点。因而政府应该把改善办公环境、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加强社会管理作为今后一个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提高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督和服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大力推进基于电子政务网络的办公应用系统建设

电子政务是在现代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等技术的支撑下,政府机关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公共管理等事务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的行政管理形式。基于电子政务的办公应用包括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政府实时信息、各级政府间的远程视频会议、公民网上查询政府信息、电子化民意调查和社会经济统计等。如:电子公文传输系统,依托电子政务网络构建起统一的公文传输平台,实现了部门与部门间相互公文的电子传输,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和节约了政府办公成本。

1.2 完善政务系统的运行管理机制,提高利用率,降低行政成本

依托电子政务系统,搭建政民互动的平台,为服务群众提供一个便捷的窗口,实现网上办事、便民办事。加快推进政府门户网站群系统、网上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等系统建设,并对相关系统平台即时进行政府及各办事部门之间的数据传递和更新,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就可以进行相关事情办理、咨询投诉、表格下载等。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各级领导可以在网上及时了解、指导和监督各部门的工作,并向各部门做出各项指示。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实现政府部门的相关数据、文件等信息资源的共享,既提高了办事效率、质量,又节省了政府开支,起到反腐倡廉作用。这同时也是办公模式与行政观念上的一次革命。

实现政府办公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通过网络这种快捷、廉价的通信手段,政府可以让公众迅速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和办事程序以及各项政策法规,增加办事执法的透明度,并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从而打造网上政府、阳光政府。

1.3 电子政务促进政府内部组织重构

电子政务一方面促使政府的内部组织重构,将市场机制的优势吸纳到缺乏活力的公共组织中,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将部分本属于审批范畴的公共服务过渡给非政府组织如行业、协会等承担,这些组织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化优势满足公公的需求。同时,这也降低了政府和公营部门的支出规模,节省了资金,这种制度设计最终会形成公众自助服务、中介机构服务和政府审批管理相结合的多中心公共事务管理体系。

2 电子政务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电子政务在实现“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上网后,通过公开政府部门的机构组织、职能、办事程序等,能够大大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有效的服务,开展网上办公,实现虚拟政府。同时,可以使政府部门掌握的大部分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得以最大限度的共享,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的发展。电子政务在为工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营造基础网络环境、提供丰富信息资源、发挥政府有效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发挥极大作用。

3 电子政务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

3.1 政府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先导

电子政府将打破传统的政府办公管理方式,其工作机制、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思路都有很大改变。通过电子政务网,政府直接与人民群众沟通,收集群众意见,传达政府信息。发展电子政务有利于丰富网上信息资源,拉动IT产业的需求并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政府和互联网互动过程中,最初是政府催生了互联网并推动了网络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又回过头来影响着政府。到了今天,上层建筑的电子化过程本身会极大地推动互联网的发展,促成社会革命性的进步。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领域中,电子政务被列在第一位,由此可见政府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

3.2 电子政务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建设领域的应用大大拓展,形成了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城市遥感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远程控制、城市交通智能化系统等为主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近年来,又出现了以“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为龙头、全面规划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组建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各级政府之间网上信息交换、信息和信息服务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直接面对百姓的社区信息化建设作为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子政务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9篇:国民经济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 区域经济 影响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区域与区域信息化发展的水平。拿紧邻的两个区域――广东和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明显高于广西,而且信息化发展水平也明显高于广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东作为对外开放的主要地区,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化发展的水平也更高。本文对信息化的内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且对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阐述,最后实证分析信息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期望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信息化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是信息化概念推广的关键时期,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戈尔致力于“信息高速公路”的构建。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信息化的内涵:信息化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动态发展过程。一般情况下,所谓的信息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产业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二是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发展中的应用效益,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或者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其中,前者对信息化的界定处于量的分析,综合考量了经济资源在信息产业中的分布比重,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出信息产业自身的增长、发展能力;而后者对信息化的界定处于质的分析,充分体现在信息产业强大的带动性、渗透性。

三、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我国信息化起步较晚,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高速运行阶段,而且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的信息化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已越来越小。但是,目前我国区域之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现象。从地带角度分析区域信息化发展,能够从差异中找出一定的发展规律。

根据相关计划报告,可以将国内信息化发展地带划分为东部地区(包括沿海北部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沿海中部的上海、浙江、江苏,沿海南部的广东、福建、海南、广西等);中部地带(包括中北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中南的安徽、湖南、湖北、江西);西部地区(包括西北的新疆、宁夏、甘肃、青海、陕西,西南的、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分析地带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发现:东部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又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同样的,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部;但是中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符度高于东部地区,在东部地区中,沿海南部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落差大现象最为突出。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四、国内信息化发展状况

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着重在网络建设、信息服务普及、技术装备开发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方面推进信息化产业的建设,对于加快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明显的倍增效应和带动作用。从信息化的发展前景来看,信息产业不仅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对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需求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民族信息企业实力不断壮大

我国信息产业演进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批民族信息企业,如联想、长城、同创、方正、浪潮集团等开始形成,这也是推进我国信息化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要求。1999年,国产品牌电脑的市场占有率达80%,并且几乎能与国际同步推出高档电脑系统相媲美,这说明我国已经跟上电脑系统设计技术的前进步伐。

(二)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处于我国工业经济第一支柱地位

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增长速度比较快;进一步提高占工业比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在市场上,部分产品的国内品牌霸占主导地位。

(三)通信和通信产业的快速推进

一国经济发展的标准就是通信产业,通信产业是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我国受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和不均匀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曾一度受到制约。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全球性信息建设热潮的到来,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自动网、数字通信化的质变基本实现。通信产业的快速推进成为我国向知识经济过渡的重要突破口。

五、信息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分权化渐进式改革,即非均衡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颁布与实施,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并带动了国民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但是,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更加突出,而且在沿海倾斜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下,全国的经济发展重点转移到了东南地区,进一步加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近年来,针对出现的问题,国家在政策上作出了相应的调整。21世纪,我国十分强调国民经济信息化,且全面地推行经济信息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深化了“信息高速公路”,在各个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并积极地进行数字化产品创新,利用信息化技术规划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支持鼓励“传统产业+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在适当的时机形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在经济建设中,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河南在经济建设中大量应用了信息技术,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信息产业,并且注重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信息交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将良好的信息资源辐射到周围欠发达地区,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良好的信息化发展或者高水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六、结语

全面推行经济信息化,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注重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交流,可以很好地带动经济增长。信息化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正相关影响,要想使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就需要强化区域信息化建设。

(作者单位为开滦集团唐山矿业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颜珍.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D].长沙:湖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