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的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

第1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语言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结合进行,这已经成为语言学家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英语词汇,英语语言构成的要素之一,承载着英语国家的特定文化。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适时介绍西方文化,增加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以期实现提高学习者实际交流能力的最终目标。

一、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论述说明,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的词汇知识还相当匾乏,英语水平远没达到中等程度。对于处于初级阶段的外语学习者而言,词汇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依然是直接学得,来自老师的课堂词汇教学。由此,公共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词汇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的非常突出,涉及的面也最为广泛。了解词汇层面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既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把所学词汇得体地运用于实际语言交流中。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应适时补充英语文化知识,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从根基上向学生输送英文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准确得体自如地运用词汇知识表达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 ,1981)在其Semantics一书中提出词义包含七个层面: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概念意义属于基本词义,其他各项是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因而传载着不同侧面的文化信息。因此,词汇教学中只注重词的音、型、义这些表面属性是难以促成实际交流能力的。从学习者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了解词的文化内涵。否则,交流中就会犯错误,会引起误解和不快,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相反还会造成负面影响。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词汇这一环节起教师就要注意适时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将其融人词汇教学,引导他们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起点处就向学习者输送英文素养,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终达成有效流畅的交流。比如,在学习politician时,就应该及时指出其在英语文化里第一含义是“政客,政治贩子”而不是我国文化里的“政治家”。中文的“政治家”对应的英文是“stateman"。在西方文化里,政治家指的是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政府高级官员。而politician指的是为谋取个人私利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译为“政客”或“政治贩子”更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中适时介绍文化知识对学习者词汇能力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进行词汇教学时切不可只注重词语知识,忽视其文化传承,也不可将词汇知识与文化含义分割介绍,要做到适时融合,否则将会造成事倍功半甚至负面迁移的后果。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词汇教学中西方文化介绍只是给他们提供了零散的英语文化信息,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相当于“授人以鱼”。这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的培养,能力的培养。老师这种融文化知识于词汇教学中的思路和方法恰似“授人以渔”。多年以后,学生可能忘记了老师所讲授的具体文化知识点,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下所培养起来的跨文化意识以及随之而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伴随他们终生。这正是我国英语教学目的之所在。

二、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具体方法

1.直接介绍(explicit instruction )。因为缺乏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我国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调控的课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适合直接介绍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这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结合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之一。例如,词语Achilles heel的意义是“致命弱点”,它来自希腊神话故事。荷马诗史《伊利亚特》中有一位希腊英雄阿基利斯(Achilles),他出生后由母亲抓着脚后跟(heel)浸入冥河水中。浸过水的全身刀枪不人,唯独没浸过水的后跟部位抵抗不住刀枪,成为致命之处。后来,在战斗中Achilles被击中后跟而死。这个希腊故事升华出英语Achilles heel的典故。三言两语既增加了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又介绍了西方文化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地跨文化意识地形成。

2.对照比较(comparison and contrast) 对照比较是跨文化教学的另一种常用方法,正所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在中英两种语言里常常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要彻底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比如,我们汉语里的“竹夫人竺和英语中的Dutch wife该如何对译?教学中如果忽视了文化渊源,把“竹夫人”直接译成bamboo wife,把Dutch wife译成“荷兰夫人”,恐怕没有学生明白在讲什么。我们知道“竹夫人”是用竹青蔑或用整段竹子做成的一种纳凉用具,圆柱型,中空,周围有洞,起通风作用。Dutch wife是a long round or an open frame of rattan or cane used in beds in tropical countries as a rest for the limbs and an aid in keeping cool.因此,竹夫人和Dutch wife应该是对方语言里最接近的对应词,也就不难翻译不难理解了。通过对照比较,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化,更清楚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第2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一、旅游英语的特征

旅游英语的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从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入手,旅游英语的学习需要从旅游广告、手册、标识语、导游词、景点描写、接待以及旅游指南等细节方面入手,还需要根据实例了解英汉互译的技巧。

(二)从交流的双方对象来看,旅游英语交流者或多或少的都会具有文化背景差异,因此旅游英语教学中会有与异国文化相关的知识。

(三)从旅游英语的作用来看,旅游英语自身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媒介这一角色。因为在旅游过程中,为了达到怡情怡景的目的,旅游者总是希望能从旅游过程中接触了解异国文化,开阔眼界。这就意味旅游英语教学中学生要学会正确的把文化信息传递给旅游者的需要,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流,指通过语言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也指以语言为载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进行信息互换。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两种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为文化间的互补和融合提供了平台。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教语言而忽视了文化传播。根据旅游英语交际的内容和交际双方的特征,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社会评价,跨文化交际技巧可以体现学生的交际能力。旅游英语的教学活动首先是对于语言的教学,受旅游服务的影响,旅游英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旅游环境下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这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受到学生感知文化差异能力的影响,感知能力差直接会影响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语言交际能力不单纯是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应付考试,它还包括对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的了解与运用。所以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上,讲解示范案例时需要精细.根据学生吸收的情况调整进度,切不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进度,让学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开口讲英语,越来越多的机会进行模拟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的总结知识,夯实英语基础。另外,愉快的学习气氛能让学生更高效的吸收知识,要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其大胆开口说英语的胆量,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在设定教学活动时,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去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自己制定任务,和其他组别互换.如让学生看一些有趣的英语视频、英文歌曲、VOA、CNN、校园内外生活、个人经历、扮演家庭喜剧、假期归来的分享、男女同学的交往等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感到有话题可聊。鼓励大家携带电子词典实时查询自己不会的单词词组。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还可经常设定一些语境(机场接待、安排食宿),把学生放在不同的特定情境使用英语这门工具进行交流。在这些环节中,判断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标准不应单看语法是否使用正确以交流的结构准确性为准。而应该从判断交流是否有效这个角度下手。

此外,要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旅游英语交际能力,不但要重视口语能力。也要重视听的能力。听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教师课堂教学要尽量用英语组织,多给学生创造听英语的环境。其次,让学生多开口说英语,如:课前做self presetation、debate、role play、speech time、show time等,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英语听说训练。

三、培养措施

(一)结合英语背景和历史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掌握一门交际语言,能够使用这个工具进行文化交流。旅游英语教学要多深入探讨其他民族的文化风俗, 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背景,要考虑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历史等。

(二)联手建立学生跨文化意识

学生要想学好旅游英语并能运用它, 就必须培养跨文化意识,民族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大多体现在语言文化里,只有具备跨文化意识的人才能够把母语和目的语两者融会贯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励学生培养对异国文化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意识。

(三)课程联系实际

以语言为中心的旅游英语课程必须具有围绕旅游服务行业的教学活动。因此,必须要在学生对异国文化都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培养其英语表达能力及临场应对能力,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的基础上,加深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夯实了语言基础之后,教师引入跨文化元素,继续引导学生从跨文化视角了解旅游景点和所服务人群,从而实现旅游英语教学的目标。除了具备流利的英语口语这第一要素之外,拥有一定的跨文化知识储备是提高旅游英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条件,将二者充分结合才能够培养出高水平旅游英语交流人才。

第3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百年学村历史丰厚,文创产业如火如荼,传统和多元化让集美变得愈发有国际吸引力。这几年,在运营国际化项目的基础上,集美依托它优越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开发游学产业,吸引越来越多高精尖国际学生团体来集美体验一场跨文化之旅。国际化的游学之旅,为体验学村提供了新鲜视角。

清晨,漫步在集美学村,感受丰厚历史和古朴建筑,午餐后,悠悠然赏一曲南音,感受在地闽南文化,下午3点,在集美大学的龙舟湖上摇桨挥汗,到了晚上,和各国小伙伴参加文化交流晚会。这是剑桥大学生Alex在集美的一天。他是这次集美百人研学夏令营中的一员,和他一起来到集美的,还有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近百名来自顶尖名校和世界各国的大学生。

作为一个新产业,游学“寓教于游”的方式受到国内外学生群体的欢迎。这一次,集美走在了游学产业前沿。集美对外交流的历史由来已久,华侨大学及下属的华文学院一直是对外交流的窗口,拥有众多国外资源。华文学院每年会接待大量境外学生团,常年有几十个国家的在校学生在华侨大学实习。基于此,集美尝试将游学事业做得更透,让更多的人在这里得到定制体验。

据集美游学负责人吴翠楠老师说,游学集美项目这几年非常受欢迎,每次招募讯息一登陆各大名校官网,就收到各种申请信息。这次集美游学夏令营为期一个半月,内容丰富,为外国大学生团队提供双向文化交流。前三周时间里,名校精英、国际大学生与中国学生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以国家为单位设立各国主题教室,各国学生用英语向中国学生介绍自己的国家,每天晚上还会举办特色晚会,向中国学生展示自己国家的音乐舞蹈。后三周则是体验中国文化的行程,包括学习汉语和闽南语、参观闽地传统建筑、南音课堂、品尝在地风物;参观厦门地区商业企业,了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状况;与国内大学生一起参与集美大社文创项目,提供国际化视野和建议;了解oY湖、侨英街道等环保案例;就青少年教育、联合国SDG项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15-2030)、集美的国际化发展等议题开展研讨会等。此外,外国大学生们还十分热心公益,他们通过在集美特教学校、民间组织做志愿者,进行公益慈善旅行,回馈集美社区。

世界各国和全国各地的学生群体游学于集美,百年学村对话世界,再次成为中西教育理念、中外文化的交流汇聚之地。集美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旅游产品的路,用专业的团队打造游学产业链,充分利用集美学村高校聚集的优势资源,组合多方专业力量来进行产品研发和市场运营,从人文、艺术、科学、自然、多元文化、创造力几个方面,提供丰富体验线路,为来集美游学及亲子团体提供了不一样的跨文化之旅。

第4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把单词、语法、语言基本知识等内容当成重点进行讲解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给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使得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得到推广。

一、采用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优点

1.有利于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通过英语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要想更好地运用英语,学习与英语有关的文化知识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虽然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不必遵循固定的语言模式,但是通过英语所反映出来的异域文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也要给学生介绍英语文化,让学生对异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进而更好地从内涵和本质两方面入手来学习英语。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提高,进而也会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作为英美特有的文化背景中的产物,英语所处的背景与汉语的文化背景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采用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对英语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有所提高,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了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听力理解、口语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和翻译五种能力。因此,在采用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围绕课程标准制订整体教学目标,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具有多元化特征的教学目标,通过选取能够表现文化差异性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的方式,将不同的文化观念引入大学课堂之中,让学生在大学课堂中感受多元文化,进而达到提升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深化语言表达内涵的目标。

1.转变教学观念。不论是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教学观念都会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大学阶段,学生与学生之间可能会存在着一定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这样的问题。此外,当今社会更加注重人才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交际能力,跨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方法,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关注。

2.注重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指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通过眼神、手势等非语言方式进行交流的一个过程。不论是在汉语环境还是在英语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非语言交流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这样的非语言交际可能会更重要一些。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一个同样的非语言交流动作可能会表达出不同的含义。比如,同样是竖起大拇指的动作,在中国及北美的一些地方是表示赞赏的含义,但是在北美另一些地区,人们也会用竖起大拇指的动作来提出搭便车的要求。在美国,吹口哨的动作表示一种赞扬之意,但是在欧洲公共场合对人吹口哨会被认为是嘲笑人的意思。如果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懂得一些类似的常识,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可能会产生误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强调一下这样的差异,注重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3.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为了能够让跨文化交际的英语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也应该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深度剖析,从而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

4.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目前互联网、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体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对异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一种英语文化氛围,学生在大学期间缺少一个和外国人交流的过程。这样会导致一个结果,学生虽然对英语文化的氛围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却难以把所学的英语文化知识运用到日常交流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使用互联网等媒体手段运用所学知识,以便更好地体会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5.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教师在运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同样不能忽略对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课内外英语知识,提高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

三、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借助英语教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文化内涵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度。如在对Premarital Agreement一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了解英美人的婚恋观及家庭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英美人和中国人的婚恋观进行对比。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对教材的学习是不能被忽略的,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对异域文化进行拓展性的讲解。

2.通过阅读异域经典文学影视作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经典的异域文学作品是异域文化的一种体现。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阅读异域文化作品也是值得推行的一种方式。在异域文学作品中,《简・爱》《红字》《呼啸山庄》等作品就很值得学生欣赏,电影《阿甘正传》也是不错的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观看这些文学、影视作品,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异域文化的营养,这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是学生接受西方文化的一个过程,教师在教授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在进行文化对比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应该用一种的手段进行文化交流。这样可以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较为和谐的环境,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成为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文倩.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8):93-94.

[2]糜艳庆.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66-69.

第5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教学;案例分析法;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 跨文化教学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增多,不管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经济往来、旅游爱好者之间掀起的出国旅游热、还是出于爱好主动学习第二语言,这些都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跨文化交际。正因为有交流的需要,相对应地跨文化教学及其研究也应运而生了。为此,我国各大院校也纷纷开设跨文化相关的各种课程,教师们也结合教学经验采用了诸如讲课、小组讨论、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和素材,这些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特点。在这诸多方法中讲课仍然是最主要的,因为它对于传授知识的作用最明显,但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突出。而案例分析,尤其是对影音资料进行的案例分析,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兴趣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跨文化教学中去。

二、案例分析法的选取途径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当时是通过采取真实情景或事件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取得教学的成功。这种方法受到重视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了。下面着重选取了三个途径来具体介绍一下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真实的生活场景

生活是最好的舞台。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充分挖掘特殊的生活场景,多方面多角度利用外教提供的资源,多和外教交流,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也可以组织一些东西方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讨论各国之间文化差异、各种西方节假日庆祝方式、以及赴外企进行实地参观等等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外企的实训和上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中,面对面地和外国人进行交流。然后把他们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冲突,进行总结并分析原因,以消除摩擦和误会,从而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这些生活中真实具体的案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

我们现在了解到的西方文化,大部分都是通过学习、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到的。因为它能够提供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文字材料,使读者在阅读中对于西方文化进行有血有肉的了解。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在社交场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在目的语使用环境下产生的心理条件,从而间接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校里,课堂上学习的东西非常有限,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空闲的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 多媒体技术的影视资源

影视资源用于教学,尤其是跨文化教学中具有其特殊的优点和特点。因为电影电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且受欢迎的一种媒体,它比别的教学手段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也因为电影电视比起教学课本和其他书籍更戏剧化、动态化。而且它也能更加直观化地展现出人物的心理特点或是社会文化习俗,也可以使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形象,易于理解。随着电影科技的发展,将呈现给人们更丰富、更具体的观影体验,使人们能够获得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长学生对他国文化的了解,提高意识兴趣和好奇心,还可以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西方优秀的电影情节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电影情节案例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的优势

案例主要是提供了他人的经验和教训,而案例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案例情境中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来了解人物的行为,评价其对错,进而告诉我们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应对。在跨文化教学中案例分析法的优势也显而易见,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跨文化案列的优势进行分析。

(一)跨文化案例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

对于大多数中国的学习者来说,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不是很多,对一个国家的学习只能依靠书本和电视等,书本上面的东西都是死的,仅仅可以用来积累知识,但生活是活的、流动的,无时无刻都处在变化之中。如此便导致很多人往往书本上功夫很到家,学得很好,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能为其所用。然而,跨文化案例它本身就是生活的缩影,是真实生活的演绎,里边不仅涉及了语言知识、行为动作,还涉及了为人处世、文化习俗等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形象的场景往往给人更深的心灵感触,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更重要的是,对案例的分析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为学生以后的实际生活和教学工作也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二)跨文化案例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力

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约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则占70%。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尤其是外国人的非语言表达特别丰富。而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将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呈现出来,学生能根据背景知识进行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冲突作出正确的判断,能增强对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理解力,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冲突。

(三)跨文化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冲突问题的能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文化的人看法肯定也不一样。通过对跨文化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我们知道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不是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造成的,而是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在比较和分析中加深对多种文化的了解,逐步学会站在不同立场看问题,促进多元化视角的形成,这种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不仅这样,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避免误解、冲突,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锻炼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跨文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往,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国家、社会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能增长学生的知识以及对异文化的了解程度,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 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第6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课程设置要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高校的外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比较注重与市场关系较大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会展英语、法律英语等,尤其注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专业英语等级考试,而对英美文学这个英语主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习外国文学对提高英语考试成绩没有太大的帮助。受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文学受到空前的冷落,导致师生偏重于学好语法和词汇、培养好听力理解能力、掌握好词汇的准确发音以及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种教育理念和方式忽视了内涵丰富的文学教育,在导致学生外语整体素质较低的同时,也弱化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英美文学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关系

文学教学包括文化和语言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2.1跨文化意识培养是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跨国文化意识的培养较多依靠英美文学,且这种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学生们了解和掌握一个民族文化形式、政治风气、经济面貌、生活习俗、思想意识等最真实、最有效的材料。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和理解,本身就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尤其是异文化中一些相对隐性的元素,诸如一定范围内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文精神、风俗习惯等,而研究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正是对隐性文化的发掘与揭示,为跨国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案例中经常遇到中西方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差异所产生的误解甚至冲突,再与文学课中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联系,很容易找到西方个体主义这一隐性文化的根源。

2.2跨文化意识提高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

跨文化的学习与交际往往有文化差异需要处理的,必须通过相互比较才能看出问题。范谊和芮渝萍(2005)指出,英美文学课程的层次定位应该包括跨文化交流层次,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从而实现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对英美文化的认识,而实际上学生往往是以中国文化为参照来认识英美文化,因此将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有机联系在一起,既能有效深化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也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跨国文化交流。在文化理解加深的同时,也必将巩固文学知识的掌握。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常常过多注重外文文化的差异,而忽略了与本国文化的共同点去谈英美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知识点的掌握。有时要注重挖掘文化间的共同点,结合中国文化,努力引导学生将英美文学中的文化观点与中国文化相对照、相联系,以便于更好的掌握文学知识点。以富兰克林的《自传》为例,他提出的整洁、公正、勤奋、谦虚等十三条美德与我国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化差异和共通方面加以讨论,即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又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3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策略

3.1改变文学课的“边缘”地位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英美文学在一些学校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逐渐被商务英语、会展英语、旅游英语等“相对实用的课程”挤向“边缘”。近年来,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纷纷撰文强调,英美文学课是英语专业教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专业课程之一,它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语言基本功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应尽快恢复其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当前,文学课程学时不足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份关于全国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调查报告指出,“50%的老师认为有必要增加课时,建议由每周2课时增加至4课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单周或双周增加两课时,逐步改变文学课程的“边缘”地位。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本人对文学的热爱、授课的激情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教授级老师固然能获得学生的敬仰和喜欢,同时要注重培养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年轻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应及时充电,要紧跟时展的脚步,全面补充跨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英美文学修养,还要不断提高横贯中西文化、文学的能力。

3.3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

由于英美文学课要求选读的作品大都是大部头,分量较重,加上大多数同学过去对英美文学接触少,以及有些学校图书馆藏书不足、学生无法找到原著等原因,导致英美文学教学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促使填鸭式的教学现象更加普遍,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美文学课兴趣的下降。

1)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中一些的陈旧、过时的观点。在讲授英美文学作品时,应注重对一些文化和历史常识的介绍,适当增加对文学研究理论等重点知识的讲解,既要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例如,在《傲慢与偏见》的教学中可以介绍当时英国的继承法,让学生理解财产继承权对当时贵族小姐婚姻的影响;在《简•爱》的教学中可以讲述勃朗特三姐妹的故事,顺便介绍《呼啸山庄》这部作品,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课外延伸阅读。

2)不仅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经典作品,还要背诵一些优美语句。教师可以把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点与本民族文化思想相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或演讲,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在感受优美语言的同时,深刻领悟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提高跨文化意识,提升文学素养,并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人生。

第7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涉外护士;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52-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护理人员的国际流动日益增加,临床护士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出国就业。然而,由于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差异,“文化休克”在涉外护士的工作中时有发生。如何提高涉外护士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渐渐引起了国内护理教育专家的注意。我国众多医学院校和专业机构均开设涉外护士培训工作,帮助护士更多的关注患者的文化因素,站在多元文化角度为患者采取更好的护理措施。我校自开设涉外护士培训课程以来,共培养了一百多名护士到美国就业。现将涉外护士培训中如何培养护士的跨文化护理能力遇到的问题和经验介绍如下。

1跨文化护理的概念

美国护理专家莱宁格(Meadleine Leininger)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跨文化护理,它是在新的医学模式下产生的高层次护理。该理论主要以人类文化与照顾为核心,着重探讨影响人类照顾的文化因素及各种文化的照顾差异与共性,制定与实施一系列符合服务对象价值观、信念信仰及生活方式的专业决策与行动,以支持提供有益的、有意义的和令人满意的健康护理[1]。莱宁格认为护理的本质是文化关怀,关怀是护理的基本思想,是护理活动的原动力,护理关怀是以病人的健康为目的,并从整体观念出发,为病人提供符合个人独特需要的护理关怀,而跨文化护理正是用文化环境和文化来影响病人的心理、教养、陶冶和改变其性格和性情,使其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生理性格状态,以利于疾病的康复[2]。

2培养涉外护士跨文化护理能力的必要性

2.1国际形势的需要目前,很多经济发达国家由于老龄化人口的增长和公众对医护需求的提高,护士短缺成为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和公众健康的问题。以美国为例,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统计,到2014年,美国将需求120万的新注册护士,即使美国政府通过政策进行干预,也不能满足届时的护士需求,只能通过外籍护士输入来改善。护士短缺迫使美国政府在签证,移民,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了外籍护士较为优厚的条件。类似护士短缺的现象同样出现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我国护士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到这些国家从事护理工作。但是,当涉外护士面对完全陌生、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伦理道德、、医疗体系时,很容易出现因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休克”。随着涉外护理培训在国内的广泛开展,培养涉外护士的跨文化护理能力成了相当紧迫的任务。

2.2护理工作实践的需要1999年,美国护理院校协会在21世纪护理人员的培养计划中指出:专业护理人员必须在任何环境中关注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文化需求。并制定了培养文化护理能力的目标: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方式人际的技能;能与有不同文化环境、社会地位、社会经济环境、教育状况专业背景、种族和国籍的服务对象进行交际的能力,敏感洞察他们的文化需求,并提供有效、专业的护理[3]。西方国家早已将跨文化护理理论应用到护理工作的实践中,而我国的护理院校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还很少,很多临床护士对跨文化护理的意义和概念还很陌生,更缺乏跨文化护理的技能。临床护理工作中“文化强加”现象时有发生,无意中产生了很多不理解和误会,容易引起患者的抵触情绪,影响护患沟通,导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比如我国文化深受儒家学说熏陶,在人际交往中推崇长幼有别的等级意识,对老年人称呼“×老”、“×大爷”表示尊重;而西方人追求民主平等,老年人不愿意被称呼“×老”,他们认为自己还没有到老的程度。因此,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和信仰道德,使他们在、饮食习惯和安全感等方面愿意与护士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3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的需要多学会一门语言就如同多了一双眼睛看世界,同样,多了解与理解一种文化无疑多了一个认识世界的维度,多了一层探索宇宙真理的智慧[4]。我国护士的教育背景比较单一,在校学习期间往往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进入护理临床实践后,护理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比较过硬,而在交流沟通、素质修养方面不够重视。通过跨文化护理的学习,可以让涉外护士学习目的国的护患沟通技巧,提升护士的人文修养与礼仪,使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培养涉外护士跨文化护理能力中遇到的问题

3.1不了解外国的护理法律法规法律是国家的上层建筑,它会受到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人群特征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各国的医疗护理法律法规也有显著差异。我国护士在获得护士执业证书后,不同职称的护士在医院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差别不大。而欧美国家大多有多种护士等级制度。以美国为例,美国护士分三个等级,由上而下分别是Registered Nurse(RN),Licensed Practical Nurse(LVN)和Certified Nursing Assistant(CAN)。不同等级的护士在医院里的职责和工作范围是不一样的。如RN相当于中国的护师,但其工作的专业性却比中国要高出许多,是护理人员施行护理整个过程的掌控者。RN从接收患者开始,就要利用各种护理方法,搜集病人的主、客观资料,作初步的护理评估(Assessment)。同时把搜集的资料加以护理分析(Analysis),并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Nursing Diagnosis)和适当的护理计划(Planning)。之后带领职业护士LVN和助理护士CAN执行护理工作(Implementation)。最后再根据执行的结果,对护理过程的各阶段实施评价(Evaluation)与修正,以确保病人的护理问题得到解决。因此,RN对整个护理过程必须十分熟悉。LVN不能对患者做评估和分析,也不能给静脉给药。CAN的工作偏重于病人的个人起居和卫生护理,例如擦澡,换床单,翻身,量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不能给药、打针,也不能从事任何的无菌技术。在国外从事护理工作,涉外护士应对目的国的医疗护理法律法规有较好的了解、认识,才能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的同时保护自己。

3.2忽视中外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个人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思维方式等。不同国家文化的价值观不相同,决定了各国的医疗护理领域的服务导向有很大差别。我国是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国家,医疗护理的宗旨是为最广大的群众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因此,一些教学医院在做一些检查或操作时,出于培养新一代护士的需要,有时会忽略患者的保护隐私的需要和自尊,尤其是在妇产科病房和外科病房。而欧美国家以美国为例是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医疗护理价值观表现出个人主义和注重个人隐私等特点。我国的绝大多数医院习惯把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所患疾病名称写在床头卡上以便于医务人员的核对;而美国则将患者的相关信息记录在腕带或胸牌上,患者可随处携带,强调个人隐私和私人空间。因此涉外护士需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不要把患者的检查结果及任何与患者相关的资料随便放置、丢弃。

3.3欠缺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我国护士多数欠缺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工作时想的是在为这家医院工作,而西方护士多数觉得自己是在为病人工作。看上去他们做的工作是一样的,可是出发点不一样,感彩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病人是能够感觉得到的。在美国,患者一走进病区,护士会主动微笑着向走进病区的患者招手致意并亲切的问候“Hello”。有些医院的护士站会挂有各种面部表情的卡通人物,时刻提醒护士要面带微笑走进病房。护士很尊重患者的和风俗习惯,床单位周围患者可随自己的喜好而布置,以整洁有序、满意舒适为目标,满足了患者的心愿及个性的表现,使医院整个环境和氛围让住院患者及家属感觉到有一个很自由的空间,充分满足了患者的身心需求,体现了细微之处的人文关怀。因此涉外护士需注意培养时刻为患者的利益着想的意识,以处处为患者服务的态度与患者交往沟通,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4涉外护士跨文化护理能力培训的经验

4.1调整课程设置结构设置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我校在传统的教学计划设置上增加跨文化交流学、护理法律法规、宗教学、民俗学、心理学、人类文化学等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通过学习使涉外护士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从护理角度出发,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们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习俗禁忌、、健康观念、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等,使涉外护士不仅意识到语言的差异,更能意识到文化的差异,从而增强跨文化敏感性,自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4.2丰富教学方法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外,我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提供的的丰富便捷的网络和多媒体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跨文化护理融入到整个知识结构中,形成涉外护士潜意识的东西,激发他们的交流兴趣,掌握沟通交流的方法,获得有效交流的能力。

4.2.1角色扮演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环境让护士扮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患者,让他们进行各种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活动,使他们在这种本族文化氛围中体会异族文化的“异处”,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加大对异族文化的理解和容忍度。

4.2.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对一个真实事例全面分析来说明某一“文化点”,使学生形成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不同的实例教学可以加强护士的社会文化意识,避免在今后的跨文化护理中犯类似的错误,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护士对跨文化护理学习的兴趣。

4.2.3观看影像资料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表达、传递、储存、延续及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英文原版录像或电影能真实地展示西方国家的生活、学习状况及医疗护理情况,它们一方面可提供最新最生动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护士了解异族人们的手势、表情、身体语言等非言语交流方式。我校经常组织涉外护士观看,让护士在语言交流的同时,注意学习语言的声调、频度、语气、声音等,并配合体态语言,增强语言交流效果,提高护士的英语听说能力。此外,还可通过举办护理文化专题讲座、比较学习法等活动介绍国外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蒋晓莲.跨文化护理理论及其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8-12.

[2]张亚妮,段敏霞,梅娜,等.浅谈跨文化护理[J].中华实用医学,2004,6(3):119.

[3]姚婷.论涉外专业护生的跨文化护理能力培养[J].现代护理,2008,14(1):122-125.

第8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电影片名;跨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65—02

一、导论

随着经济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深入。作为美国电影业的巨头,好莱坞也逐渐家喻户晓,其作品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准,很多人也把观看影片作为了解该国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电影台词等相关英文的翻译也成为我国翻译界的一项重要课题,特别是对于片名的翻译。众所周知,观影者的兴趣高低与片名翻译的到位与否也有很大关系。本文例举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在几部经典电影片名的翻译,从文化视角入手,简要分析了片名翻译的两种常见策略。

二、文化与翻译

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定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化反映了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同时也互相影响。每种社会形态都与其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相对应,有着其特有的文化,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就造就了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所以在讨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语言是文化的基础,不同的文化通常孕育出不同的语言,即使同一门语言也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很多人错误的认为能掌握两门语言就一定能翻译出好的作品,而事实上掌握语言仅仅是一个前提。译者应该更多关注的是文化内涵,即关注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含义,而非仅仅是文本本身的含义。英语国家与中国的文化大为迥异,在文化作品上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多种文化互相交流才能促进文化的扩散、延续和发展,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当两种以上的语言交流出现,翻译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其中。翻译和文化传播互相影响,相得益彰,文化的发展依赖于翻译,而翻译更无法脱离文化基础。

三、电影片名翻译举隅

目前,电影片名的翻译在中国处于混乱状态,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也处在发展阶段,由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等地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对于片名翻译也莫衷一是:中国大陆比其他地区更加传统,更加倾向于字面翻译;而其他三个地区的翻译更加开放,更加具有创造性,更突出商业效果。例如,电影SoundofMusic在大陆被译成《音乐之声》,而在香港却被译成《仙乐飘飘处处闻》。很明显可以看出大陆版译名更加忠实于源文本,而从香港版译名却很难理解出详细内容。但香港版也有过许多经典译名之作,例如,经典美国电影Ghost在大陆被译为《幽灵》,因其译名被误以为是恐怖片的人也不在少数;而在香港被译为《人鬼情未了》,虽其译名偏离了源文本,却很好的反应了影片内容并极具浪漫色彩。

另外为了过于追求商业利益,译制者倾向于模仿某些成功案例。如:美国电影TotalRecall在大陆被译成《全面回忆》,在香港被译成《魔鬼总动员》。票房证明,《魔鬼总动员》的经济利益要高于《全面回忆》。为追逐经济利益,之后诸如《玩具总动员》(TheToyStory,1995),《海底总动员》(FindingNemo,2003),《汽车总动员》(Cars,2006)等译名纷纷涌现。虽给人过度重复,无新意之感,但无疑也是一种趋势,目前大陆的片名翻译也逐渐呈现出这种势头。

四、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策略小议

随着翻译学者更多的关注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关于两种翻译策略—同化和归化—之间的争论已成为片名翻译研究的一个重点,而争论的焦点是译文应该更像什么,译文是否应该读起来更像译作。有些学者认为应该采用归化策略,使译文读起来更接近于原文;也有学者认为应该采取异化策略,使译文读起来更像是译作;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两种策略都过于极端,应该在两者中间找到平衡点,这是本文认为的片名的翻译策略。本文从以下两个个角度来阐述片名翻译的主要策略。

(一)关注意境

从传统的美学角度出发,中国文人通常更多的关注韵律,是作品更加朗朗上口。如钱钟书的“化境说”、傅雷的“神似观”以及许渊冲的“三美论”。他们更注重美学,倡导提高审美观。例如,著名影片TheWaterlooBridge,字面意思为滑铁卢桥,经典的中文译名为《魂断蓝桥》。滑铁卢桥通常使人联想到拿破仑的溃败之地,而事实上该地只是男女主人互倾爱慕、最后女主人公结束性命的地方而已。《魂断蓝桥》与苏轼的“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更好的契合了影片的内容。再如电影《钢琴别恋》(ThePiano),《浮生若梦》(YouCannotTakeItWithYou)也是此类翻译的经典之作。

采用具有韵律的汉语表达方式是让人过目不忘,显示美感的手段之一,片名翻译也是如此。如MissionImpossible译为《谍中谍》比《不可能任务》更加顺口;而Sommersby译为《似是故人来》比《男儿本色》或《萨默斯比》更显意境;BecomingJane译成《“珍”爱来临》也比《成为简奥斯丁》更具美感。

(二)四字译名

汉语为意和语言,也更喜欢追求形式上的对称与平衡,如中国的拥有大量的四字成语,言简意赅,在片名翻译中使用率极高。许渊冲在其译作《红与黑》的前言中这样写道:如果能够发挥中文的优势,运用中文最好的表达方式(包括四字成语),以少许胜人多许,用四个字表达原文十几个词的内容。如著名电影GoneWiththeWind,中文译名《乱世佳人》就起到了表现内容,意境优美之感,而使用译名《飘》所体现不出的。该翻译策略在电影《暮光之城》(Twilight),《亡命天涯》(TheFugitive),《公主日记》(PrincessDiary)等片名翻译中也有所体现。

五、结论

由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文化研究也在逐步的渗透到翻译研究之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界学者逐渐注意到了文化翻译的意义,打破了只翻语言形式的桎梏,翻译行为也被定义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现象。电影片名源于母语,是语言的精华,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该国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风俗、以及历史背景。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移,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要想翻译出最动人的片名必须关注文化因素,也应该适合中国文化,译者应坚持适合中国的原则,要把熟悉影片内容、了解内在文化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

[2]王培英.跨文化交流[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3]许渊冲.译者前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李颜.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影视翻译[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司汤达著,许渊冲译.红与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6]Dries,Josephine,DubbingandSubtitling:GuidelinesforProductionandDistribution[J].Dusseldorf:EuropeanInstitutefortheMedia,1995.

第9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

世界是平的、是开放的、是湿的……各种思潮不断发酵,体现了技术应用之“风也急风也劲”,它给我们揭示了“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的云计算应用前景,无疑也给外语教师提供了跨文化交流、协作和研究的风云际会。

关 键 词

教育博客 教师专业发展 云端协作 同伴互助

“如果一只蝴蝶的翅膀在扇动时所发出的力量能引发另一个国度产生强大的飓风和骤雨,毫无疑问这股力量就是世界各民族孩子们之间的协作,其潜力可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此比喻描绘了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和外国师生交流?显然这是个挑战。20世纪90年代开始,吴秉健老师就致力于英语跨文化中外校际协作交流项目的推动和实施,从交流、协作、实践层面出发,积极组织并参与中外教师交流、中外师生交流、中外校长交流和中外教学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吴老师曾引领学生与美国、比利时、日本、以色列、巴西等国家的中小学师生进行英语跨文化校际交流活动,先后开展了中美校际交流“联合国‘和平柱’落户韶关市浈江区执信小学活动”(2003)、中以校际“节日饮食文化”和平主题网络项目(2005)、中国阿根廷“文化之桥”校际协作交流项目(2006)、中国比利时校际“Virtual Zoo”、“Mouse@hand”艺术与技术整合的项目(2005~2007)、基于对美国华盛顿州教师专业发展项目(2007~2009)等交流活动,得到了包括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比利时王后等人的关注和回信。在交往过程中,师生通过航空英文书信、照片、礼物的交换,彼此都能够了解到真实、生动、形象的社会情境,这大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外小学师生因此成为朋友,吴老师也成了国外小学师生眼里的名人。此外,10年前吴老师就在美国国际教师网(teacherweb.省略)上创建自己的英语教学主页,基本学会了动态更新和维护自己的网站。早些年积累的交流资源经过网络化传播之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师生的眼球,由此获取了大量英文邮件和照片。通过打印的方式将这些资源陆续带到课堂进行教学,反过来学生用英文回复纸质材料,我收集后输入电脑用邮件收发系统发送出去。等到2002年学校的电脑、投影等设备投入课堂使用的时候,我已经引领学生间接用互联网交流好几年了。

回顾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实践,我深切感受到:电子邮箱(E-mail)是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思想互联的管道,家喻户晓的“自来水管”,通过账号密码能随时开启个人终端的信息阀门,获取交流信息;博客(Blog)就是为教师反思的源泉而敞开的“河床”,是灌溉自己教学和教研领地的“水利工程”,教师群体博客互联犹如灌溉的“都江堰”在浇灌着教育无国界的千里沃野;维基(Wiki)就成了海纳百川汇聚师生智慧、共享知识的“海洋”。

云端中协作:在云计算应用中跨文化协作学习

反观近十年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承载大量信息的网络服务器在全球星罗棋布,正如蕴藏丰富水资源的江河湖海,引水灌溉的成本和效率就如网络资源的上传下载,其速度和安全有待提升。2006年之后,“云计算”呼风唤雨,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可以统一管理和调度。云计算产业:云软件、云平台、云设备,也应运而生。把握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国际前沿动态,往往能使自己的思想一步到位,行动上能处处领先。

在众多云端软件中,云端的语音相册()是跨文化英语交流的一个理想方案,团队会话的收集和分享无需安装任何软件。云端的语音相册中的图片、文本和视频可用网页浏览。利用云端的语音相册可用实时和非实时的方式参与互动评论:用语音评论,文本评论,录制好的语音、视频评论文件上传,摄像头直接联网评论等。云端的语音相册优质资源可以被植入到师生喜欢的任何一个网站的页面当中,提取方便快捷。我认为资源整合的最优化阶段就是将外来的资源无缝对接植入到本土或自身教学资源之中,云计算术语:“植入”、“嵌入”(Embed),也是医学术语“着床”(Embed)的同义词,这是新生命孕育成功的里程碑。

2011年3月,我为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小学英语教师“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主讲了《英语教师网络资源应用云计算整合》专题,从阐述自己对云计算整合的资源观出发,旁征博引了许多在跨文化交流项目中,如何利用在云端的语音相册开展英语听、说、读、写的研究案例。同时,我还演示了在线语音相册资源对免费用户的开放功能。用户无需上传就能共享资源,或者用户分散上传的资源在线能整合使用。此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家庭聚会、户外旅行、校园文化、社区活动等内容都可以用语音相册在云端呈现,为云端的跨文化交流展开风云对话。

随着云软件、云平台的陆续出现,本地硬盘大小不再是资源的瓶颈了。我们无需端着“盘子”贴着地面行走,云软件为我们提供了快速登录、检索和提取云端资源的服务,无论是本土的“青花瓷”盘子还是异域的“玻璃”盘子、“不锈钢”盘子,都能分享云中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