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经济效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绿色施工;成本效益;激励政策;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1X(2016)03-0106-04 DOI:10.14181/ki.1002-851x.201603106
1引言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大力推广,绿色施工理念及技术在业界逐渐深入,并且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绿色施工技术来源于传统施工技术但不简单地等同于高新技术。《绿色施工导则》对绿色施工定义为: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材、节水、节能、节地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由此可见,绿色施工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的高度统一,即综合效益最优化。近年来,一批绿色施工试点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但就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言,却并未提高。建筑企业属于利益驱动型企业,其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实践中,由于绿色施工的增量成本与产出的增量经济效益不匹配,最终容易导致建筑企业放弃或不充分地实施绿色施工。因此,要使绿色施工快速推广付诸于实践,除了要完善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外,更要设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并系统调控经济、社会、环保效益的平衡度,以有效地提高建筑企业的积极主动性,改善实施绿色施工方面“说的多,做到少”的现象,加快绿色施工的践行。
2阻碍绿色施工快速发展的因素分析
根据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建筑企业作为建筑业市场的经济主体之一,其本质上是理性经济人,逐取利润是其必然选择[2]。因此,作为建筑业市场关键主体,如果建筑企业实施绿色施工不能在经济上获取收益,则很难积极、主动地推进实施绿色施工。故本文首先基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视角,从建筑企业角度分析阻碍绿色施工实施的微观因素。绿色施工的外部性特点决定了绿色施工的推广需要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政府、社会等的共同参与。绿色施工实施后的收益是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这些利益基本都属于社会公益的范畴。政府有义务在公益实现的同时,对积极实施正外部效益的建筑企业在经济或有关方面予以支持或补偿。因此,本文还从政府角度剖析了影响绿色施工发展的宏观因素。
2.1建筑企业角度的微观因素分析
2.1.1对绿色施工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和体现,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绿色施工技术并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可持续”眼光对施工技术的重新审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技术[3]。而高新技术施工是相对于传统技术施工提出的,它弥补了传统施工在技术内容及指标、工艺流程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更主要的是为绿色施工的实施提供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因此并不等同于绿色施工技术。然而,建筑企业对绿色施工的内涵和实施方法理解不够深入,往往将绿色施工片面地理解成高新技术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盲目地选择高新技术。譬如:在设置一般冲洗装置就可以使进出车辆达到环保指标的工地进出口,安装自动感应冲洗装置。由此造成施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降低。2.1.2不注重因地制宜地选材目前,就绿色施工的选材而言,很多建筑企业并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地选材,而是直接照搬其他城市的成功项目案例对本工程进行选材。由于早期的试点项目通常为了宣传而采取高档的新型材料,这对很多建筑企业起到了一定的误导作用,致使其盲目地选择新型材料和绿色材料,增加了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消减了建筑企业进一步实施绿色施工的积极性。2.1.3设计—绿色施工一体化管理较为落后设计是施工的重要技术依据,是决定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设计更注重美观,而很少考虑施工特别是绿色施工。并且,设计规范中也没有明确的将绿色施工列入其内。在依据设计图纸编制工程量清单条件下的施工项目招投标中,合同价格就很少或甚至不包含实施绿色施工所需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实施绿色施工就意味着只有资金投入而没有相应的补偿。因此,建筑企业实施绿色施工因缺乏经济动力支持而停滞不前。2.1.4缺乏绿色施工的事前控制目前,对绿色施工的经济效益控制大多集中在事中控制,即施工过程控制阶段。实际上绿色施工的经济效益管理同样需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前期的策划、设计等对后期绿色施工的技术、工艺、材料等的选择往往有决定性影响。譬如,装配式结构较现浇混凝土结构更能体现出四节一环保的要求,但若设计阶段采用的是现浇结构而非装配式结构,无疑会导致该工程因后期采取节能、节材等的措施而增加成本,前期设计的结构决定了该工程需花费的成本大小。因此,做好绿色施工的事前控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之一。反言之,若建筑企业缺乏对绿色施工的事前控制管理,则会经常出现绿色施工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造成建筑企业简单地认为绿色施工亏本的错误观点,而做出放弃实施的选择。
2.2政府角度的宏观因素分析
2.2.1绿色施工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不完善目前,绿色施工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不完善甚至存在着真空,譬如:在《建筑法》及相关建设工程行政法规中没有对绿色施工的界定和相关的法律规范,绿色施工实施指南缺乏、绿色施工评价体系不完善、《绿色施工导则》执行力度不够等等。导致建筑企业因缺乏相关依据和标准而盲目地选择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产生大量增量成本、效益低下,严重阻碍了绿色施工的发展。2.2.2缺乏绿色施工激励政策绿色施工产生正的外部性,社会效益(包括环境效益)由社会共享,但是其增量成本却由建筑企业承担,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根据经济学理论(如图1所示),当不考虑外部收益时,供给线与企业边际内部收益曲线交于A点,此时成本为P2,最佳产值为Q1;当考虑外部收益(社会效益)时,供给线与边际社会效益曲线交于B点,此时成本为P3,最佳产值为Q2,此时产生增量成本ΔP。产生正外部性的产品,市场生产不足;而产生负外部性的产品,则市场生产过度。外部性的存在说明市场可能出现失灵,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导致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4]。对于绿色施工企业而言,在做决策时通常不会考虑边际社会效益,而是根据企业内部边际效益决定[5]。当社会无偿享受绿色施工的正外部性效益时,绿色施工产值达不到帕累托最优。因此,要想达到最佳产值Q2,就需要尽可能降低成本P3,但是在绿色施工实施的初期,成本投入很难再降低,这意味着在绿色施工实施初期,仅依靠市场调节,建筑企业很难达到相应的收益,需要政府宏观调控。而最直接有效的调控办法就是政府对绿色施工实施经济奖励,弥补绿色施工与传统施工之间的成本差额,但是目前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在这一方面出台的政策较少,且执行不够到位。
3加快推进绿色施工实施的对策
3.1基于企业经济效益视角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提高绿色施工经济效益是加快建筑企业自觉实施绿色施工的最有效措施。以下从三个方面给出提高绿色施工经济效益的对策。3.1.1切实发挥传统施工技术绿色化应用的潜力在绿色施工推广的初期,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还不成熟、政府激励政策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一味地选择高新技术施工无疑会增加成本,降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此时选择传统施工技术绿色施工化,即通过直接采用、综合运用或改造已成熟的传统施工技术,达到绿色施工效果目标,譬如:在工程施工中,不采用智能卸料平台,而采用一般的卸料平台加以围挡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不仅可以节约成本,也利于降低绿色施工推广的技术门槛。绿色施工固然不可能全部通过传统施工技术以实现,但发掘二者之间的重合或关联关系,发挥传统施工技术绿色化应用,实质上也是建筑企业实施内涵式管理的一种需要和体现。3.1.2因地制宜选择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色建材是绿色施工实施原则之一。绿色建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与环境有好的协调性[6-8]。以获得2008年亚洲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大奖及可持续发展特别奖的毛寺村生态小学为例,在其建设中除采用少量的钢构架、玻璃、聚苯乙烯保温板材料外,绝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自然元素,如土坯、茅草、芦苇等。这些材料具有“可再生性”,所有的边角废料均可通过简易处理立即投入再利用:建造用土坯是由地基挖掘的黄土制成,而土坯的碎块废料又可混合到麦草泥中作为粘接材料;拆除而出的椽头与檩头则被再利用到围墙和校园设施建造之中。最终整个教室的直接造价只有378元/m2,不仅低于515元/m2的合同造价,且低于当地常规建筑[8]。可见,因地制宜选材不仅能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而且其做法本身就是在践行绿色施工的要求,同时还能降低建安成本,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3.1.3抓好绿色施工事前控制绿色施工事前控制包括:选取绿色设计方案,完善绿色施工设计内容和指标;在招标文件中列明绿色施工内容要求,并明确相应的计价规则等。此外,从管理程序的角度,挖掘绿色化应用的传统施工技术,对工程实施建筑材料因地制宜的选择分析等,也属于绿色施工事前控制的内容。譬如:毛寺村生态小学正式建造前,通过热学模拟实验确定采用当地的生土和自然材料为主要材料进行建设,为低造价奠定了基础。绿色施工事前控制的方法,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实质在于绿色施工实施前,为节约绿色施工成本或争取更大的经济收入而进行的绿色施工技术上或组织上的事前控制、统筹或优化工作。
3.2基于政府的宏观干预调控视角的对策
实践证明,在绿色施工实施初期,仅仅依靠市场机制不能调控绿色施工成本与其经济效益的不平衡,需要政府经济激励政策的干预。政府设置合理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适度地弥补这部分增量差额,可以相对降低绿色施工实施者的成本,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促进绿色施工的快速实施。3.2.1给予绿色施工实用技术创新以经济奖励施工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达到“四节一环保”是绿色施工与传统施工的区别之一,绿色施工技术得以创新是绿色施工快速实施的硬件措施。多数技术创新成本较高,制约了建筑企业主动创新的积极性。因此,为了推动建筑企业的创新能动性,政府应视其创新等级,选择合理的幅度给予经济奖励。以日本为例,政府在节能技术研发方面投入比较大:前沿领域基本上由国家资助,实用开发阶段由国家提供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二的补助,示范研发阶段由国家提供一半的补助[9]。这为我国的施工实用技术创新研发及发展提供了借鉴。3.2.2推进设立绿色施工专项基金政府部门直接或助推社会力量设立绿色施工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分别设置“节材”、“节水”、“节能”、“节地”、“环保”的专项基金,当建筑企业达到某些方面的硬性指标时,可以向基金协会申请专项基金的资金补助。譬如,加拿大实施的“商业建筑激励计划”,由基金协会向较传统设计提高25%以上能效的企业提供最高达六万美元的财政支持[10]。3.2.3给予建设方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优惠目前,业内很多人士片面地认为绿色施工是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责任,建设单位与其没有关系。实际上,建设单位的建设指标决定了设计单位的设计指标和施工单位的施工指标。要使绿色施工得到发展,就需要对建设单位的建设管理提出要求,从项目立项时就开始注入绿色施工的理念。对于采用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的建设方(开发商),政府给予其土地出让金、建筑容积率等方面的优惠[11],有助于提高其选择绿色施工的积极主动性。由此形成建设单位选择绿色施工、设计单位进行绿色设计、施工单位必须实施绿色施工的良性发展局面,各工程建设主体都树立绿色施工的理念,促进绿色施工快速发展。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下调贷款利率、减少征税的经济激励政策,给予建设方直接的经济优惠,吸引、推进建筑企业实施绿色施工。3.2.4实施环保积分制度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实施的绿色建筑推广激励政策中,有基于生态效果对翻新或新建环保型住宅奖励环保积分的,积分可兑换商品、购物券等,提高居民和居委会积极性[12]。我国可借鉴该方法,对于建筑企业实施绿色施工达到环保要求的进行积分,积分可以作为申请资质或投标加分的重要指标之一。
4结语
实施绿色施工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加快绿色施工实施推广的对策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阶段绿色施工因经济效益不明显而出现的“说得多,做得少”的现象,本文基于成本效益发展的视角,分别从建筑企业内部经济效益、法规保障政策支持两方面对阻碍绿色施工快速发展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对策,以期对绿色施工的推广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婷婷,王宇.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分析[J].工程经济,2015(7):31-36.
[2]唐正东.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竹隰生,任宏.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施工[J].基建优化,2002(4):33-35.
[4]张百灵.正外部性理论与我国环境法新发展[D].武汉:武汉大学,2011.
[5]姜双双,杨高升,徐新.政府效益的绿色建筑补贴模型设计[J].项目管理技术,2013(11):67-71.
[6]竹隰生,王冰松.我国绿色施工的实施现状及推广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1):97-100.
[7]石孝洪,李军,桑雪梅.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设计[J].重庆环境科学,2003(7):54-57.
[8]吴恩融,穆钧.毛寺生态实验小学,毛寺村,庆阳,甘肃,中国[J].世界建筑,2008(7):12-13.
[9]李大寅.日本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J].住宅产业,2008(12):31.
[10]高升,艾军艳.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的国外经验借鉴[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3):53-57.
[11]张曼.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激励政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103.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资源
作者简介:曲青(1968-),男,汉族,荣成市石岛管理区环境卫生管理处经济师,研究方向: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7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59-02
一、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舒适、高效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大量的宏大公共建筑和人居住宅在运行和建造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自然资源,并且对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善人们的人居生态环境,同时需要促进能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从根本上达到保护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目标[1]。此类问题是现代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不断实现技术创新,通过利用新材料、新技术,从根本上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减少建筑物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最终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建立一个舒适、健康、和谐的人居环境奠定重要的基础,最终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保证建筑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二、传统建筑能耗现状分析
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并且已经成为农业、工业、商业之后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传统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存在高排放、高消耗、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此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对建筑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筑经济效益很难得到真正的提升。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增加GDP,但是存在能源消耗大、自然资源消耗大、资源利用率、污染严重等问题。通过相关的数据统计,我国建筑行业消耗的终端资源已经占总资源的27%,城乡建筑项目中接近500多亿平米都属于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如果建筑业发展过程中不能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耗能问题,建筑经济效益很难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提升,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2]。我国建筑业如果在节能方面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每年将会消耗4.2亿吨煤、油,对人居环境改善产生了重要的负面影响。
三、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在2006年6月开始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需要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资源节约方面需要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来尝试,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根本目标。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为人们提供适用、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能够促使建筑和自然协调一致,提高绿色建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
绿色建筑最终目标是实现建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1世纪是一个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居住环境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并且需要动员广大人民参与到绿色经济效益发展的队伍中,最终能够建成环境优雅、布局合理、安静、清洁、舒畅、和谐的居住区,提高绿色建筑经济的整体效益,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正处于各种建筑业发展的黄金阶段,提倡和发展绿色经济对全球性资源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优化自然环境达到节约资源的根本目标。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情况看,其具有明朗的前景和诸多优势,最终提高绿色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3]。从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情况看,具体实践过程中与真正的绿色建筑经济还存在很大的差别,很多开发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纷纷打出康居、绿色的标语,但是在“绿色建筑”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与当前的绿色建筑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实施绿色建筑经济,提升绿色建筑经济的整体效益。
四、绿色建筑全寿命技术经济分析
(一)绿色建筑项目关键技术评价分析
绿色建筑项目需要对其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采取关键技术进行综合处理,此种模式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技术评价过程中需要对投资者进行综合分析,让投资者在技术方案方面选择一个最优的依据,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技术经济评价模式。其一,需要对绿色技术进行增额投资,从而能够提高其投资净现值。在节约能耗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能够获取更多的节能收益,在使用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找出关键技术,从经济价值角度选择一个最优技术方案,提升绿色建筑项目关键技术评价水平。其二,需要从绿色技术动态增额投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以绿色关键技术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节约能源支出角度考虑,提高绿色科技水平,推动绿色建筑经济效益不断提升[4]。绿色建筑技术增额需要从内部收益率角度开展工作,通过对各年净现金流量差额进行研究,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提高绿色建筑全寿命技术研究水平。绿色建筑经济实施过程中需要实现成本价值,对成本差额进行分析,同时对消耗的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从经济合理性角度推动绿色建筑产业不断发展。
(二)绿色建筑项目总体技术经济评价
从项目增额投资净现值角度考虑,传统绿色建筑和现代绿色建筑的造价具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此模式可以反映绿色建筑在生命周期内节能收益能力的动态指标,通过对动态指标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对绿色建筑经济进行效益评价,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总体目标。绿色建筑项目研究过程中需要对整体投资效益进行分析,确定一个项目成本回收期,提高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项目已经是建筑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需要从节约资源、提高项目价值等方面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提升绿色建筑项目的整体收益率,为建筑业全面协调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从项目增额投资回收期角度看,运用差额分析法可以对项目的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进行综合评估计算,通过绿色建筑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投资收益角度看,需要一定的时间,关键是要分析项目成本投资回收率。绿色建筑项目经济敏感性分析可以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项目综合收益评价分析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全生命周期的思想,需要对项目的前期规划进行综合分析,对中间活动进行评价,对日常使用、维修、拆除等活动项目实施中的作用进行全面考虑,充分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经济效益问题,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和模糊性特点影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对其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把绿色建筑项目的关键技术运用到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提高绿色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三)绿色建筑项目的综合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对各种敏感因素进行评测,找到影响绿色建筑项目的具体因素,对敏感程度和评价标准进行全面研究。提高绿色建筑项目整体效益评价水平,为促进绿色建筑项目协调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建筑业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建筑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使建筑业发展向绿色建筑业方向转变。绿色建筑项目综合效益实现过程中与外部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需要充分考虑绿色建筑项目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提高绿色建筑项目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助推绿色建筑经济,通过绿色建筑项目的实施,可以达到节约能源,提升建筑项目整体效益的根本目的。我国绿色建筑项目的材料、技术、观念、市场进一步成熟,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经济实施过程中需要对经济评价模式进行创新,保证绿色建筑项目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绿色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坚持长期效益和综合效益并重的基本原则,绿色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避免对“高成本”的片面认识,绿色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消费者和开发商融合在一起,对很多项目形成一个共识,提高绿色建筑经济效益水平。绿色建筑经济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过程中需要按照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开展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符合国家建立节约性社会的总体战略方针,提高绿色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5]。绿色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把综合考虑环境效益的作用,把环境效益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提高绿色建筑项目经济效益,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筑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建筑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对建筑市场进行综合分析,提升绿色建筑项目的市场综合竞争力,把绿色建筑项目的整体效益充分体现出来,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绿色建筑经济已经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需要在具体项目中得到全面落实,提升其经济效益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江红、李启明、邓小鹏. 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分析[J]. 建筑经济, 2008,(07) .
[2] 申琪玉、朱时忠. 广州某建设工程绿色施工应用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16) .
[3] 李文惠. 基于AHP的工程项目文明施工影响因素评价[J]. 教育教学论坛,2011,(30) .
一、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含义与特征
所谓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来说,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小区,绿色生态小区的建设可以将自然与技术联系在一起,减少人为破坏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奠定基础,同时,这也是实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有效措施,要建设绿色生态小区,就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将绿色经济作为基础。对于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来说,主要具有高效益、高质量以及高管理技术等特征。
二、我国城市绿色生态小区建设必然性
(一)建筑资源消耗过多
随着住宅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资源消耗问题,不仅需要浪费大量水资源,还会影响城市空气,更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这些问题的出现就导致建筑资源消耗过多。现代人越来越关注绿色生态环境,因此,城市绿色生态小区建设也就成为人们的追求,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对建筑资源的消耗。
(二)国家政策的支持
尽管我国并没有专门用于城市绿色生态小区建设的法律法规,但在现有法律法规中却存在与绿色住宅小区相关的建设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很多政策中都有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的相关内容,如环境保护法、环境管理制度以及环境保护标准等,由此可见,国家正通过各种政策为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提供基础。
三、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对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影响
(一)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建设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建筑行业的建设主力军主要是进城的农民工,这不仅为农民工的拓宽了就业、生存之路。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建设需大量的钢材、水泥、木材、沥青、砂卵石、苗木等建材,对当地的相关行业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成可以带动周边经济贸易的发展,它涉及的交通运输、农业生产、邮电通讯、配套商业、饮食服务、财政金融、文化卫生等行业,这又为城镇就业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因此,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城镇人民生活质;另一方面,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不断增加区域人民经济收入,有利于当地居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提高地方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有利扩大城市经济规模,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如易门县教师小区项目建设规模为19.9万平方米,总投资额为2.6亿元,绿化率为33.76%,容积率为2.0,建设周期历时4年(于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是属于地方政府委托开发,社会投资建设的项目,本项目直接为地方财政创收了3500多万税收,出售周边商铺、车库等收入为4500多万,占本年的财政收入8%。绿色生态小区建设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拉动和辐射作用。直接带动了水泥、钢材、砂石、水电器材等多个经济部门和行业的发展,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推动作用。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成后,会带动周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商店、文化娱乐设施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一定区域内的规模经济,地方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这些行业的经济收入增长了,所交纳的税、费也增加了,相应的地方财政收入也增加了。扩大了城市的经济规模,对地方在推动城市化进程发挥了独特作用。
(三)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加速和提升了城市建设档次,优化投资环境
首先,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建设不仅注重小区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效解决了部分居民的住房问题,改善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使小区融入在城市的大环境中,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绿色生态小区的建筑体量、色彩及空间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创造了一个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现代园林环境。显著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其次,小区的建成也会带动周边的市政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局部到整体改变城市的面貌,也是一个市容环境再造工程,促进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如易门县教师小区的建成后,解决了近1000名山区教师住房问题,使乡村人民教师也能享受城市生活,而随着小区的入住,当地政府又投入了1.6亿改扩建了周边九条市道路及周边五个文化教育、市场及休闲娱乐场所。为投资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城市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状态,良好的城市面貌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绿色建筑;标准;实现途径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though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 architecture becomes the focus problem.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meaning of green building and green building standard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way and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we hope to help and inspire follow-up study.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standard; implementation way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的涵义
所谓绿色建筑,其“绿色”指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立体绿化,而是代表着一种概念,是一种象征。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中,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节约能源和资源;②创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环境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的标准
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遵循这样一个理念:在最高效率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利用现代绿色科技成就,根据当地的环境和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建造出健康舒适的人类聚居环境,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并使建筑物对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它不仅要满足人类的整体生活需求,还要具备和谐、高效、环保、节能等特征,体现出绿色建筑的生产方式,这也是符合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居住生活方式。绿色建筑以人、建筑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并尽可能地采用无污染、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以控制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在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把握好平衡。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充分利用阳光,尽量避免使用合成材料,既节省了能源,又为居住者创造了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核心就是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量,不破坏环境的生态平衡,对自然环境无害,并拥有优良的室内环境质量。
三、绿色建筑的实现途径
(一)生态规划方面
绿色建筑不仅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建筑外部环境生态系统以及安全、健康、稳定的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成功的绿色建筑应该是一个与生物圈中的自然系统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的设计。从生态规划方面开始,就应立足于绿色建筑的标准,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这是保障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基础。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绿色配置、绿色建材、新能源利用等高新技术,为绿色建筑提供高效的、集约化的生态居住环境,包括最佳的通风环境、日照条件、空气质量、绿地景观等,保障绿色建筑的健全与完善。进行生态规划时,必须结合绿色建筑的内涵,满足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自然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特点,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要保证资源的高效率利用,使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减少对环境的有害影响。生态规划是促使绿色建筑成为现实并保障其规范的根本。
(二)建筑能源方面
建筑能源的供应方式有很多,绿色建筑应选择最合适的能源供应方式、对建筑能源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分析,从而得到一个最优的能源组合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而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等等这些是可以重复利用、可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我们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尽量不用或少用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可再生能源,比如利用太阳能产生热水。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采暖、空调、生活热水等建筑用能的首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够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率,保护地球上有限的能源。我国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鼓励、扶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掌握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核心技术,做好建筑能源的规划工作,保证能源的安全、充足、绿色化供给,为绿色建筑的实现做出贡献。
(三)施工过程方面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将环保的概念纳入其中,实现“绿色规划”。传统的建筑中,人们对建筑材料尤其是装饰性材料不够重视,只考虑到外观性能和价格因素,而忽略了对一些放射性元素和甲醛、苯、氨等有害物质或气体的控制,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绿色建筑应尽量选用安全的、低污染的“绿色建材”,有效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建筑垃圾,对于已经形成的建筑垃圾,通过分类回收,对其进行再加工利用,使资源的投入和回收利用形成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最终废弃物,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绿色施工”。此外,对施工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进行检查验收,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建筑物的各项功能在投入使用后能够正常发挥。
四、结语
随着全球资源短缺问题的不断严重,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充分意识到节约资源、能源的重要性,倡导绿色建筑理念,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俊实,王军. 浅谈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途径[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03);
[2] 蔡利雄.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J]. 江西科学,2010,(03);
[3] 杰克・埃弗里. 美国绿色建筑标准引导建筑开发新潮[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3(05);
[4] 王,王随林,王清勤,宋晓新,张旭,罗雪莹.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J]. 建筑节能. 2010(02);
[关键词]绿色采购;制度建立;政府措施;建议
1制定适宜的绿色采购标准和准则
在环境认证制度完善的条件下,政府可以依据环境标志认证制度制定绿色采购标淮和清单。政府可以根据政府采购所涉及的优先领域,分行业、分产品,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和准则。绿色采购标准的制定要具体,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要具有可操作性,采购人员可以根据标准简便地判别所采购的物品和服务项目是否符合循环经济建设原则。为了提高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制定工作的质量,可以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如循环经济试点省市开展试验示范。
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可以采用“绿色标准法”。即政府并不直接列出节能环保产品清单,而是由国家相关标准管理部门从节能、增效、环保等多个方面对机械、电子、IT产品、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制定明确的采购标准,规定政府采购必须遵循相关标准,限制或禁止采购节能、环保标准以外的产品或服务。因为标准法给采购者提供的是一种标准而不是某种特定的产品,所以可以杜绝形成歧视行为及制定清单时的寻租行为。但要保证“绿色标准法”的有效实行,必须要制定正确的标准。
2采取经济补贴手段
多数绿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费用要高于非绿色产品,因此,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处于价格不利地位。西方国家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采取的手段是价格补贴,即对进入绿色清单的产品允许以高于市场的价格采购,这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成功的经验。
除此之外,也可以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和开展绿色产品开发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通过财政补贴补偿生产企业对环境的治理费用和保护稀缺资源,引导、鼓励更多的企业从事绿色生产。财政补贴可以改变商品相对价格,改变资源配置结构,将政府的政策意图转化为绿色的市场信号,从而引导市场主体主动地加入绿色行动中。
同时,通过适当的税收减免政策鼓励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以降低厂家生产成本,激励公众消费绿色产品,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绿色生产和消费的良好氛围。对浪费性消费和污染环境的生产课以重税,如开征高额的增值税和资源税。税收实际上是一种负的补贴,是消除市场行为外部性的一种有效手段。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型和资源浪费型生产企业之所以可以生存到今天,是因为他们不用为“清洁环境”付费并且省去了开发新能源和新生产工艺的研究费用,对他们进行税收惩罚,可以减少社会的超额负担,并使社会所有主体认识到只有走绿色发展之路才是长久之计。
我国目前的政府绿色采购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详细的配套设施与指导,绿色产品供应商的长期配合等,还应建立完善的绿色采购实施计划,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3公开绿色采购信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环境信息是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指南、产品清单的重要依据。日本的绿色采购非常重视环境信息的规范和,其绿色采购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注重环境信息的获取、利用和,积极获取有关产品生产和出售企业的环境信息,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成为绿色采购实施和监督的重要依据。因此,我国也需要制定公开产品相关环境信息的规范,并公布政府绿色采购的实际执行情况,建立人大和公众等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监督机制。
为了使采购人员和厂商及时了解绿色采购的信息,需要建立绿色采购信息平台,不断更新国内和国际最新的绿色采购产品信息和技术信息,并定期公布符合绿色采购的品牌清单和进行绿色采购的机构名单。中国国际招标网分析师的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间,中国国际招标网政府采购公告项目数量每天每时都在被刷新,公告涉及软件、电信、文体卫生、仪器仪表、水利工程、公路工程、物流运输、能源电力等相关产业。
关键词:绿色投资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一、企业绿色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绿色投资的效益大小,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大小上,很可能更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小上。例如,生态、环保、文化、教育等投资,可产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长期以来,我们基本上是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而极少关注投资的社会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田江海,2010)。
绿色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使绿色投资效益公开、公正。人们不但了解到什么是绿色投资、为什么增加绿色投资、绿色投资对社会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导公正公众怎样进行绿色投资。总体来说,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地区综合发展水平;有利于对企业和地方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引导;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绿色投资;有利于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企业绿色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传统管理会计中企业项目投资的评价指标,基于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笔者此处构建了包含三个维度的企业项目绿色化投资的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具体来说,企业三重效益表现如下:经济效益:以企业的盈利目标为核心,如何降低劳动消耗,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一个企业要寻求发展,追求的核心目标就是利润,没有利润,企业就无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等。因此,企业要盈利就要提到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综合指标。环境效应: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的环境后果的衡量,核心是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效益有正效益和负效益之分,如果企业表现为正效益,说明企业在改善环境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生态破坏等方面做出了有效的努力。社会效益:指产品和服务对社会所产生的好的后果和影响,主要是以人为本。社会化大分工作为现代经济市场的基本要求,企业也应同社会的其他组织一起承担起社会责任。所以,在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建立评价体系,来满足全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活等多方面需要,提高人们生存与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正的实现。按照评价主体利益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可大致划分为:经济效益主要体现了股东、债权人和商业伙伴的利益;环境效益主要体现了生态、自然环境的利益;而社会效益主要体现了员工以及后代人类、非人类物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三、企业绿色投资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1、财务效益: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100% )、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2、资产运营:总资产周转率(总资本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3、发展能力:销售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本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度主营业 务总额×100%)。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企业投资效率体系现行适用的评价体系,故本文不在深入探讨。
(二)环境效益评价指标
1、能源原料方面:单位营业利润资源消耗率(资源消耗量/营业利润×100%)、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主要材料消耗量/主营业务收入×100%)、能源投入产出率(有效增加值/能源使用总量×100%)。
2、排放物方面:废弃物处理率(废弃物处理数量/废弃物总量×100%)、污染治理投资率(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营业收入×100%)。
3、生态环境方面:环保投资率(环保设备净值/固定资产净值×100%)、环保经费增长率(环保经费增长额/上年度环保经费总额)。
(三)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1、顾客层面:顾客保持率(顾客保持率=期初客户或业务量/期末客户或业务量×100% ),顾客获得率(顾客获得率=本期新增顾客的销售量/上期顾客的销售量×100% )。
2、社会形象层面:社会捐赠率(社会捐赠率=社会捐赠/平均资产总额),缴税比率(缴税比率=缴税税额/当地税收总额)。
3、安全层面:千人意外事故率(意外事故率=意外事故人数/员工总人数)。
综上所述,本文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分别归纳分析了相应的企业绿色投资效率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各项指标在评价企业绿色投资中的权数;然后根据各项指标得分与相应的权数计算出企业绿色投资综合评价分,以达到综合评价企业绿色投资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江海.绿色经济与绿色投资[J].中国投资,2010,(2)
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支主力军。然而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大国,环境污染也排在世界前列。当前,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如何使我国中小企业由“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我国企业的管理理念首先要改变,实行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一体的绿色管理势在必行。
一、绿色管理理论
传统管理学只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效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益应该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绿色管理是以树立企业的绿色价值观为灵魂,以使用绿色技术为核心,以开展绿色营销为关键,以获取社会相关部门颁发的绿色认证为标准,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为目标的一种全过程的管理。企业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树立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从经营的各个环节来控制污染和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的有机统一。实质是企业在进行管理活动时,应努力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努力保持人与环境的和谐,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绿色管理可概括为“5R”原则,即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绿色标志”;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绿色宣传,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二、我国中小企业实现绿色管理的措施
1实施企业绿色生产
绿色产品生产是绿色管理的核心,绿色管理的理念主要从生产过程中体现。在企业选材过程中应当选择可再生原料,可循环利用的原材料以及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少或没有废弃物的原料,实现企业绿色采购;在设计产品时必须考虑到产品使用后零部件的拆卸回收再利用,尽量使产品的零部件循环再用,实现绿色设计;产品的工艺加工过程中要达到对环境污染的最小化,减少废水、废液、废气的排放,实现绿色加工;最后在产品包装上尽量采用易分解,无毒性无污染的材料,实现产品包装绿色化。
2推广企业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要与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为实现自身利润目标,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调查、研究与开发、设备与试制采购、生产、运销等一系列经营活动。绿色营销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具体内容有进行绿色包装,即使用可回收的材料或可再生的材料来包装商品;把环保的成本计算到商品的成本中去制定绿色价格,争取产品的绿色认证,提供绿色售后服务,鼓励绿色消费。总之,绿色营销就是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研制、产品定价、促销活动等整个营销过程中,都以维护生态平衡、重视环保的“绿色理念”为指导,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
3实现企业绿色理财
在企业的成本核算,利润计算等财务活动中也应贯彻绿色理念,将绿色环保成本和效益计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实施绿色会计、绿色审计,进行绿色核算。绿色会计的会计循环不仅包括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包括与企业有关的资源、废弃物及事后处理,即将生态循环融入传统的会计循环中,创立企业绿色会计循环。在企业财务审计中,需要对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等业绩进行系统的客观估价,并通过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实现绿色审计。
4建立绿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精神核心,只有建立了绿色管理的企业文化,绿色管理才能真正在企业管理中产生作用。在制度上,需要在企业中建立一套绿色管理机构,有专门的职能部门执行绿色管理的职能,包括设立绿色认证部门,负责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的认证工作,有专门的环境管理体系管理部门,负责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塑造者,要树立绿色企业文化,首先必须树立绿色员工形象。企业管理人员应先提升自身环保意识,与员工充分沟通,将清洁生产理念纳入企业经营文化,加强员工教育以形成内部共识,从而使全体员工树立“绿色就是品质”的观念,以绿色的文化氛围来塑造企业。
关键词:新时期;中小企业;绿色管理
一、引言
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支主力军。然而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大国,环境污染也排在世界前列。当前,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如何使我国中小企业由“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我国企业的管理理念首先要改变,实行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一体的绿色管理势在必行。
二、绿色管理理论
传统管理学只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效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益应该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绿色管理是以树立企业的绿色价值观为灵魂,以使用绿色技术为核心,以开展绿色营销为关键,以获取社会相关部门颁发的绿色认证为标准,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为目标的一种全过程的管理。企业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树立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从经营的各个环节来控制污染和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的有机统一。实质是企业在进行管理活动时,应努力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努力保持人与环境的和谐,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绿色管理可概括为“5R”原则,即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绿色标志”;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绿色宣传,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三、我国中小企业实现绿色管理的措施
1实施企业绿色生产
绿色产品生产是绿色管理的核心,绿色管理的理念主要从生产过程中体现。在企业选材过程中应当选择可再生原料,可循环利用的原材料以及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少或没有废弃物的原料,实现企业绿色采购;在设计产品时必须考虑到产品使用后零部件的拆卸回收再利用,尽量使产品的零部件循环再用,实现绿色设计;产品的工艺加工过程中要达到对环境污染的最小化,减少废水、废液、废气的排放,实现绿色加工;最后在产品包装上尽量采用易分解,无毒性无污染的材料,实现产品包装绿色化。
2推广企业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要与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为实现自身利润目标,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调查、研究与开发、设备与试制采购、生产、运销等一系列经营活动。绿色营销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具体内容有进行绿色包装,即使用可回收的材料或可再生的材料来包装商品;把环保的成本计算到商品的成本中去制定绿色价格,争取产品的绿色认证,提供绿色售后服务,鼓励绿色消费。总之,绿色营销就是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研制、产品定价、促销活动等整个营销过程中,都以维护生态平衡、重视环保的“绿色理念”为指导,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
转贴于 3实现企业绿色理财
在企业的成本核算,利润计算等财务活动中也应贯彻绿色理念,将绿色环保成本和效益计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实施绿色会计、绿色审计,进行绿色核算。绿色会计的会计循环不仅包括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包括与企业有关的资源、废弃物及事后处理,即将生态循环融入传统的会计循环中,创立企业绿色会计循环。在企业财务审计中,需要对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等业绩进行系统的客观估价,并通过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实现绿色审计。
4建立绿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精神核心,只有建立了绿色管理的企业文化,绿色管理才能真正在企业管理中产生作用。在制度上,需要在企业中建立一套绿色管理机构,有专门的职能部门执行绿色管理的职能,包括设立绿色认证部门,负责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的认证工作,有专门的环境管理体系管理部门,负责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塑造者,要树立绿色企业文化,首先必须树立绿色员工形象。企业管理人员应先提升自身环保意识,与员工充分沟通,将清洁生产理念纳入企业经营文化,加强员工教育以形成内部共识,从而使全体员工树立“绿色就是品质”的观念,以绿色的文化氛围来塑造企业。
四、总结
我国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管理理念更新,加强企业绿色管理入手。只有实现了企业全方位的绿色管理,我国中小企业才能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徐建中、吴彦艳.绿色管理的理论研究.商业研究[J],2004,(6)
2.苏杨.中小企业发展及环境污染的分析.中国统计[J],2006,(2)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绿色财务管理
伴随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是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由于不可再生环境资源日益稀缺,低碳经济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并对各行业企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影响[1]。本文将研究和探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问题,对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企业如何面对这些影响进行调整和改变以更好地应对和实现长期发展提出解决策略。
一、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意义
绿色财务管理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既可以使公司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可以使其更注重社会效益,在社会上树立起较高的信誉,使公司的利润和价值达到最高。绿色财务管理与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互动中得到发展和提升[2]。随着我国环保理念的兴起,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了企业的每一个层次,企业内部也广泛推行了一系列的绿色财务管理实践。自二十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一直在倡导低碳经济发展,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产生影响[3]。为了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企业必须舍弃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开创一套适用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企业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会在生产经营中选择一些高碳易耗品,这种短期性的经营行为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企业虽然取得了短期收益,但对环境造成的长久性破坏却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因此,从长远来看,这种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后续利益,得不偿失。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4]。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财务管理上进行革新,既要着眼于目前的发展,又要兼顾到未来的发展,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问题
(一)生态环境与企业经济效益难以融合
生态环境和企业经济均是为了保证自身的稳定发展,而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无疑是将环境效益作为发展的第一位,可能会影响到某些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企业管理者更愿意放弃环境效益,而不管其考虑的方面如何,都能保证其经济效益[5]。所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如何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二)绿色财务管理过程缺少实施标准
对于目前来说,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仍是处于一个较为宽泛的管理理念,而由于业内对于绿色财务管理仍未制定出科学、统一的执行标准与法规,致使目前我国对于绿色财务管理过程仍处于探究摸索的时期[6]。因此,在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具体如何操作、如何界定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产权、如何平衡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取得的环境效益进行分配,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方针。因此,很多企业在推行绿色财务管理概念时,还停留在“观望”的阶段,缺少可借鉴的经验和先例,使得很多工作无法开展。
(三)管理规范度不足
根据我国财务管理的现状,各类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清晰的管理流程和合理的奖励制度[7]。因此,在企业的运作中,有些重要的环节很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从而导致公司在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出现问题,使公司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公司的长远发展,严重阻碍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缺乏社会支持
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除了企业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国家没有明确要求企业开展绿色财务管理,企业也不知道如何开展具体工作[8-9]。因此,许多人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观念不甚了解,社会层面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认识还处于“无知”的状态。如果缺乏社会的大力扶持,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工作将越来越难以开展。
三、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发展对策
(一)树立绿色财务管理理念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人员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改变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和手段,必须先改变管理人员的经营观念。为此,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低碳经营理念的教育,增强其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经营核心理念的认知。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企业也要负起这样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公司的长期发展。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创建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日常生产经营中,企业应当把低排放、低消耗、可持续发展作为生产经营的宗旨,在财务预算的制定上,每个部门都应制定一个合理的、环境友好的低碳预算,在财务决策上也应紧紧围绕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绿色、环保、生态友好的战略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与生态的双赢局面。
(二)科学制定低碳经济价值的财务目标
低碳经济政策要求企业在制定财务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对公司运营产生的影响。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环保问题已被纳入公司的社会责任范畴,而低碳理念也必须深入到公司的各个层面。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仅仅为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一味地追逐短期利润与收益,而忽略了生产运营过程中对生态的损害。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在确定自身财务管理目标,尤其是其社会责任时,必须充分重视企业所面对的资源和压力。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的性质要求其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因此企业要扬长避短,融合绿色生态的要求合理制定财务目标,实现最大程度的低碳经济效益。
(三)财务管理过程中提高低碳意识
在低碳经济进程中,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经济模式的改革,都依赖于先进设备和大量低碳技术的支持,为了达到低碳经济效益的目的,这个过程往往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周期。因此,低碳化进程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低碳融资需求,企业也需要备足更长的资金使用时间,在融资计划中应把投资者对低碳项目的偏好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推动企业生产和运营过程中对低碳项目的投资。此外,低碳经济的达成离不开政府的支撑,政府制定了一揽子政策支持低碳项目的发展,通过这些扶持性政策,企业可以实现融资的目的。在分配所筹资金时,我们也要对低碳项目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当前的低碳环境下,政府将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支持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这也给予了低碳项目更多的投资机会。尽管大多数的低碳项目都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周期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但企业可以对低碳项目进行合理有效的风险评估,衡量低碳项目投资中的风险和收益。在投资项目上,企业可以选择投资一些在短期内虽不会产生明显效果,但能带来长远投资收益的低碳项目。这些投资项目既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也可以让企业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应从低碳融资、低碳投资、资本运营等方面着手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让低碳的观念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和各个流程。在经营管理流程中,低碳理念应做到循序推进、环环相扣。在上一环节中如果没有做到遵循低碳生产的原则,那么接下来所有环节的工作都会因此受到影响。企业要有节约资金的意识,合理分配使用资源,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必要的产业调整时,要坚持节能减排的理念,并在生产过程中倡导成本观念,以减少支出成本。
(四)合理分配企业的资金流向
如果企业从事低碳项目投资,应该充分认识到低碳项目存在的各种风险,预备充足的资本来防范低碳项目所带来的风险;在分红方面,企业可以支持低碳项目享有一定的股利分配优先权。此外,在传统的企业资金分配环节中,企业在收回纳税后的滞纳金、弥补亏损和偿还债务时,还需要留存充足的资金以进行后续的低碳经营,如有剩余资金,再将剩余资金在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这样也可以向股东以及相关利益者发出积极信号,鼓励投资者支持低碳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完善企业财务会计
为了顺应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发展,在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企业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等方面也需要进行革新。传统的企业财务报表只能体现出实际成本,而不能反映出生态环境成本。例如,在造纸行业,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只能反映出其实际成本,而无法反映出后续处理中的污水成本等,而在生产经营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能源资源的浪费等并没有反映在财务报表成本中,而这些都属于企业本应承担的环境成本。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的会计处理应该反映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引起成本,并将其转换为可计量成本,计入公司财务报表。此外,企业也要重视对承担生态责任、环境义务等信息的披露,充分真实的信息披露才能帮助报表使用者理解、使用报表信息进行决策。
(六)建立健全企业绿色财务管理评价体系
财务管理评价是检验企业财务管理行为和财务管理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一种方式。财务管理评价体系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很多企业只是将环保、低碳当作一种宣传语,而没有将低碳理念落地实施。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成本和收益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编制财务报告,以便在报告中清楚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在低碳背景下,企业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低碳经济下的财务指标,对企业各部门创造的低碳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准确的管理和评价。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