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措施
前言
现代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正是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的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家庭带给学生什么样的环境,注入什么样的思想,小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思想。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教育思想落后、方式陈旧、不能够正确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现今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发展教育思想、提升教育手段、用正确的思想观念看待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现在我国小学生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自古以来,中国的家长都秉持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来进行子女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从根本上是为子女着想,但是一味要求成绩的思想观念会损害孩子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例如一些四五年纪的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的时候,他们喜欢去拆解自己游戏机,家里的电器,这个时候,家长不仅不会对孩子进行引导,而是进行苛责,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失去研究的兴趣,更有可能导致对学习的反感情绪。2.家庭教育手段陈旧。“棍棒出孝子”这是中华几千年来一直奉行的教育手段。不仅如此,在家庭的教育之中,很多的家长也急功近利,希望能够快速的提高孩子的成绩。例如为三年级的孩子报四年级甚至是五年级的补习课程,为孩子报课外舞蹈班、绘画班、外语班。希望能够更多更快的对孩子进行教育。事实上,“棍棒下出孝子”的做法会很大程度上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过度为孩子补习,更会打消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带来消极的影响。3.家长与孩子关系处理不当。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家长不能够期望孩子的想法和自己一样。每个孩子,就算是小学生也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一直以较高的姿态俯看孩子是现今大多数家长的做法,这样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会导致双方关系的恶化,进而对小学生未来思想和学习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1.提高思想观念。时代进步,家长的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家长应该更加注意和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不能够单一的以成绩衡量孩子的发展状态。例如在孩子调皮的时候,要找到他调皮的原因。在看待拆解玩具的情况,要看孩子在拆解之后能否自己再次组装,当孩子组装出现问题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帮助,这样更加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2.改进教育方式。在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面对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第一应该做到冷静对待,不能够打骂解决问题。尤其是中高年纪的小学生,自尊心非常强烈。当不得不为孩子报课外补习班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孩子自身的选择,孩子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结果自然会事半功倍。3.正确处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要做到适时而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转变,不能一直强硬或者一直的宠溺。例如在小学生犯错时,要充当教师的角色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孩子游戏的时候,可以与孩子成为伙伴;当孩子有心事的时候,可以变成孩子的朋友,与孩子进行对话、谈心。在不同的时刻,家长应找好自身的定位,真正做到与孩子的良好有效的沟通。这样家长能够做好与孩子的交流,就能够更加了解小学生内心的想法,能够根据小学生的思想变化做出教育方式的改变,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最终提升小学生的水平的提高。4.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在孩子身上都能看到家长的影子。所以在家庭教育之中,家长要不断的替身自身的素质,多补充知识,在孩子面前建立榜样。对于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家长可以多补充小学科目内的知识和课外应用知识,对孩子进行教导。此外,家庭还要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小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教育的起点之处,家庭教育在小学生的教育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提出解决的策略,找到家庭教育的正确发展之路。在未来家庭教育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如何将家庭教育的效用最大化也是一门学问。积极发展家庭教育,让小学生更够更加快速的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健全小学生的人格和水平,为我国培养未来的发展人才,助力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立敏.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17:6.
[2]伍青.新时期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05:34-35.
教育是家庭的一个主要职能,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从家庭产生的那一天起,家庭就担负着子女的教育任务,只要家庭存在,就必须行使这种教育职能。因此,家庭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现象,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子女,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人,是每一个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任何事情的发展都离不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条件,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家长用心,孩子不用心,不成;孩子上进,家长不合格,也不成;只有当家长的良苦用心与孩子的个人努力有机结合,配合默契,才能收到最佳教育效果,使子女成才。
1、父母的榜样作用
有人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也有人说: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总之,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从生下来就在父母的怀抱里成长,父母不仅给孩子以生理基因优势的遗传,而且给其以人格品质的塑造。从混沌初开的孩童到学会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的成人,这个成长的历程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身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
有人说:子女是父母的折光镜。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事的哲学和做人的准则,的确如此,一个自私自利的家长很难培养出一个甘于奉献的孩子,一个心胸狭窄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一个宽宏大量的子女,父母对子女的示范应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
2、教育应当从改造母亲开始
一个乐观向上的母亲,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美好的影响,而一个整日陷于忧郁情绪之中的母亲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可以肯定的说,凡是成功的孩子都有一位优秀的母亲给予了完美的教育。母亲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忽视母亲教育,我们的一切教育都将成为无本之木。
因此,做母亲的应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强不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即使是在事业上不能取得骄人的成就,但积极的人生态度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教育和激励。
3、家庭教育中夫妻应做到一致
家庭教育中,母亲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的作用,但决不能因此而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母亲,孩子同样需要父亲,父亲在家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一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喜欢以父亲为榜样,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从父亲那里,孩子可以学到刚强、自信并获得安全感;从母亲那里,孩子学到善良,更多的体会亲情。所以,父母双方只有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能使孩子得到一个完整的家庭教育。
因此,父母双方一定要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主动走进孩子的生活中,让孩子在父母的双重教育下健康成长。
4、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帮助他从小立志,让他逐步养成一种不甘落后、争先向上的精神。要重视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孩子上课注意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字要写得工整。针对性孩子学习上容易马虎的特点,我们要求他从小在学习上就要认真,做到心要静、坐要稳、看要细、定要清、算要准。使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学会辨别是非。
5、用激励法教育孩子
自信心如同孩子发展的原动力,具有坚定自信心的孩子,一般来说他们的智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一旦对自己失去信心,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做父母的哪怕是只言片语,哪怕是一个眼神,也应仔细斟酌,绝不说挫伤孩子自信心的话,绝不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还给他脸色看,要精心呵护孩子的自信心。
6、施教要善于抓住时机。
对孩子施教要注意研究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愿望、孩子的情绪,从而选择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进行恰当的教育。一是善于捕捉孩子容易发生特殊心理或情绪变化的时机。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遭受到失败,家长切莫训斥,应给以鼓励,增强信心,进行分析点拨,可以带其走出“困境”。二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带有规律性的时机。比如新
学期开始时,孩子往往会产生一种新的学习冲动,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此时若因势利导,孩子便会取得新的进步。家长应主动与老师沟通,既告诉孩子的长处,也提出孩子的不足,要在与老师的沟通中,寻找帮助孩子上进的措施和方法。
一、注重入园和离园两大环节
家长送孩子早入园时总是匆匆地离去,但有时也有家长逗留在幼儿园门口。这给了我们一个讯号:有事要交代老师。碰到类似情况时,我们会主动迎上前询问,让家长感到老师的一种主动负责和关怀,也会拉进我们之间的距离。孩子进教室以后,我们可以亲亲孩子的脸,主动地向他问早,那么孩子一天的心情会因为我们的一声问候而快乐一天。然后放一些优美的音乐,教师主动地招呼孩子做做值日生、参与自然角的管理、整理物品。在劳动的过程中,与幼儿交谈,启发孩子之间交往,使幼儿的精神始终处于愉快之中,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劳动的快乐。总之,教师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和一天的精神,反射出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和对孩子的爱。
如果说入园、晨间活动的是幼儿在园一天活动的良好开端,那么离园是幼儿在园内一天活动的延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园前,我们为幼儿整理好服饰;送孩子到指定的接送点,我们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家长,主动、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向家长反馈孩子一天的学习、游戏情况,和家长探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班主任 )并主动和家长孩子再见。另外组织好晚离园幼儿的活动,使幼儿在高高兴兴的度过一天,在离园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树立安全意识。
二、家长工作目标
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增进家园之间的了解和配合,在相互合作,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与家长建立适当的、有效的合作配合与指导工作的关系,深入开展家长工作,使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家园合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本学期重点围绕家园工作的深入合作而展开。
1、继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选择适当的教养方式。
2、指导家长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和谐的家庭氛围。
3、促进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交流,增进家长对幼儿园活动的了解。
三、完成目标措施
完成目标1的措施:
1、多渠道帮助家长树立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纠正改变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思想。
2、通过随访、电话访问等方式了解家长们现有的教育方式,指导家长学习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并善于在各种情境中妥善处理问题,提高家长了解子女合理孩子的能力。
3、指导家长理智的爱孩子,善于分析孩子过失的原因,坚持说理教育。
4、能运用说服教育,因势利导,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教育孩子。
完成目标2的措施:
1、家庭环境美观整洁,留有供子女活动的空间,为孩子添置玩具,图书等物品,并让孩子有自己整理的机会。
2、家庭关系融洽,生活作息时间有规律,能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游戏,郊游。
3、家长以身作则,按社会规范塑造孩子,言行起表率作用。
4、和孩子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摒弃不良习惯
完成目标3的措施:
(一)概况:
(二)班级优势分析:
1、 大多孩子能听懂老师简单的要求,能学习按简单指令行动。
大多孩子已经具备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他们在成人的引导和督促下,已经形成了许多日常生活时所必须的生活自理能力。如:会自己洗手、自己入厕。当听到成人简单指令的时候,能试着做相应的动作。
2、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大多孩子拿到新的玩具时能主动地操作与摆弄,有动手尝试的愿望。
3、开始认同、接纳同伴与老师,愿意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大多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生活,已经与老师形成了较稳定的依恋。大多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愿意参与各项活动,喜欢操作与摆弄各类材料,逐渐从依恋老师、依恋某个同伴、转化到依恋某项活动。
(三)存在问题:
1、孩子的自理能力薄弱,没有自我服务的意识。
由于班中家庭多为结构家庭(祖孙三代共同生活),老人包办的过多,孩子根本就没有自我服务的意识,自理能力有待与加强,表现为:孩子没有独立进餐、独自入睡、每次活动结束的时候,玩具随意摆放,甚至随手一扔的习惯等。
2、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大多孩子没有阅读习惯,倾听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教育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直接导致了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表现为:语言发展水平较好的孩子能完整的表述自己的意愿,而语言发展水平较迟缓的孩子则只能用单词回答老师简单的提问。其次,由于班级孩子大多比较好动,不愿意安静下来尝试阅读活动,因此直接导致了孩子的倾听能力比较薄弱。
(四)班级工作人员情况分析
1、班组成员分析
本班由一位经验比较丰富的高级教师、一位刚从事幼教工作的青年教师和一位从事保育工作一年多的初级保育员承担保教工作。班组人员颇具爱心,也比较由责任心。
2、班务工作设想
本学期我们将倡导组建和谐、共进的班组;构建民主、宽松的工作氛围;努力做到工作组成员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其次,班组将根据班级幼儿弱势,将工作重心放在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上,重点培养幼儿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鞋子和裤子;能有序地摆放各类玩具和学具
二、班级重点工作:
1、采用分阶段递进的方式,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幼儿学习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吃饭、独立入睡等。
措施:
a、通过“我长大了”“我会……”等主题活动Ji发幼儿学习服务自己的愿望。
b、积极利用家长资源,通过“爸爸妈妈眼中的小明星”等活动,鼓励幼儿在家坚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2、注重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养成喜欢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措施:
a、创设主题化的语言区域环境,鼓励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大胆地说。
b、指导家长用规范的、简短的语言与孩子交流,丰富幼儿的语言刺Ji。
3、将常规要求直观化、形象化、图示化、研究幼儿对规则的认同行为。
措施:
a、根据小班孩子的认知规律,将常规要求以形象化、图示化、直观化的形式进行表现。如:教师的演示、图示的模仿等。
b、将常规要求用图示的形式,布置在相应的位置。如:将入厕的要求(排队、不浪费水等)用孩子们能看懂的图示进行表现,并贴在厕所的墙上
三、家长工作:
1、家长情况分析
班中65﹪的孩子是由祖辈负责日常的教育和养育工作的,这些家长大多比较溺爱孩子,喜欢包办。只有35﹪的孩子是由父母直接负责日常的教育教养工作的,这些家长再教养方式上就相对就显得比较开放,因此就直接导致了幼儿的发展的差异性较大。
其次,班级家长的学历层次、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上普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再者,再家庭教育方式上普遍缺少科学性,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分严格,缺乏对孩子年龄特征的了解;有的家长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听之任之;还有的家长只关注幼儿的保育工作,忽视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2、家长工作要点
开拓家园联系的多种途径,积极利用家长资源,努力做到家园教育同步。
措施:
a、通过家园互动的各种形式,使家长能及时地了解到幼儿园近期活动的内容,及家长需要配合的事项。
b、帮助家长认识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尊重儿童的合理需要,支持儿童从事感兴趣的活动。
c、保持与家长的定期沟通,使家长认同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与策略,尽可能地吸引家长共同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
d、经常开展各类家长讲座和家长访谈活动,指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
四、幼儿培养目标
关键词:家访 留守学生 发展
当前 “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其它同龄人相比,“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素质、品质教育和个性培养方面都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学习兴趣、忧郁、怯懦、喜欢独处、优柔寡断等等。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把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渗透到课程教育中,多开展些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更多地感受到友爱、亲情,更好地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的人格。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是第一线工作者,教育好“留守儿童”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当前存在的学校与“留守儿童”看护人信息“互不相通”,管理“两头落空”情况使许多班主任在校内所做的工作成了“无用功”,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本人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家访。教育专家王小春讲: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不是教学技巧,而是分析学生心理,与学生沟通。教师走进学生家庭,访问学生及看护人,能有效的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当前不少学校流行“电话家访”,固然有方便快捷的一面,但这只是声音的传递,代替不了面对面地感情的交流,实地的踏访的效果会更好。
那么,如何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呢?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
对学生家访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孩子,并全面分析该生目前状况的原因,以共同寻求转化孩子的适宜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转化措施。有鉴于此,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就必须先了解孩子的情况。首先要了解学生家里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长文化程度、家长职业、家庭居住环境等;二是了解学生本人对“家”的看法,包括父母关系、邻里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生活条件等,尤其是学生对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的看法。开学时,我组织班上的留守儿童以“爸爸妈妈,我想说”为题写了作文,我从孩子们的作文中读出了孩子对家长的思念和感谢,也了解孩子们内心的想法。这样,我家访时就有了针对性。
二、认真作好家访前的准备工作
家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
——选择合适的时间。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只有每学期开学前那段时间在家。我校根据这一特点,每学期开学前都要组织班主任到留守儿童家里进行家访。这样才能实现班主任与家长的面对面交流。
——对留守儿童各方面表现的总结,包括学习状态、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日常行为表现等。我个人的经验是,坚持做跟踪记录,这样,孩子的变化情况就一目了然,而且连续性强,家访时就不愁无话可说或是无关痛痒地泛泛而谈了。
——携带材料,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这些材料既有反映留守儿童 “先进”、“可教”的一面,又有反映他们不足的一面。这些材料能让更家长对孩子的有全面的了解,增强他们对教育孩子的信心。曾经班有一个孩子非常淘气,家长几次批评教育都没有效果,非常伤心。家访时,我带上他书写很精致的课堂作业本,给家长过目,而且坚持给孩子找优点,比如:能按时来校上课、不迟到等,让家长也看到孩子的希望,配合老师一起做好他的进步工作。
三、选择合适的家访形式
家访的形式很多,班主任在不同的时期要选择不同的家访形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1、调查式家访
此种方式是对留守学生的全面家访,主要内容是了解学生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学生本人学习环境和在家表现等,以利于掌握学生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以后的教育。
2、跟踪式家访
对一些“留守儿童”身上存在较难解决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有计划地进行阶段性跟踪家访,加强家校联系,及时协调配合教育,推动问题的逐步解决,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3、鼓励式家访
当“留守儿童”取得成绩或有了进步时,特别是那些差生,哪怕他们只有点滴的进步,家访中也要予以热情的鼓励。这种家访,有利于激发学生上进心,增强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对学生个性发展和转化差生有积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或指出还需要解决的问题,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能取得看护人的紧密配合。
4、慰问式家访
当学生生病不能到校上课或家庭出现突然变故、遇到困难时,教师进行家访表示关心和慰问,会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既有利于感化学生,还可赢得家长的信赖,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注意家访中的语言艺术
家访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活动,整个家访进程主要由老师把握。把握家访进程总的要求是:教师有意识地导出话题并引导家长始终围绕家访主题交谈,交谈还要注意艺术性,除一般的谈话技巧外,应注意“四不”:
一不“独白” 家访以教师为主导并非教师一人唱“独角戏”,交谈是双向的,不仅是与家长交谈,更多的时候应让孩子也参与其中。“独白”只能阻塞双方情感交流的渠道。每次家访,我总是让家长、学生一起参加交流,家长也不至于太尴尬,孩子也懂得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明白其中的严重性,而后采取采取改进措施。
二不“揭短” 潜能生固然有不少令人头疼的“问题”,加上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果在介绍孩子情况时过多关注其“问题”,而忽视“先进点”甚至“闪光点”,将使家长和孩子感到“不可救药”,失去信心。即使“揭短”,也应采取客观的态度和婉转的方式。有一期一位新生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平时家长过问较少。在一次家访时,我委婉的向家长打听:“不知孩子以前的学习状况如何呢?”知道也是“一塌糊涂”后,我仍然只是说“孩子的学习的确不够理想”,而把其他孩子的优异也娓娓道来,家长自然就知道孩子的具体情况了。 三不“打板子” 我一直这样想:家长是孩子的父母,他们也是我们施教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如果将学生的不良表现归咎于家长或孩子自己,继而教训家长和孩子,只能扩大与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距离。溺爱孩子的家长,出于对孩子的袒护和对自己尊严的维护将从此对家访反感;而对孩子过于苛求的家长,则会积郁而对孩子产生更多的不满情绪。
四忌“就事论事” 交谈过程中仅就事论事,而不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作全面分析,不给家长提供建议,这样的家访意义是不大的。
五、家访后的完善工作
每次家访一定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老师应及时总结情况,积极观察被家访孩子的动向,以此更好地开展工作。这一点,我们学校想得非常周到,发给老师的“家访登记表”就是对每个孩子家访工作的小结,老师们就可以把家访的相关内容很好地记录下来。几年下来,这些详细的记录成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也是老师辛勤工作的凭证。我想,每位老师都会珍惜这份累累的硕果的。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班主任只有认真地对待每一次与家长的交流,才能与之更好地帮助孩子进步。只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留守儿童”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小学版》2002年第3期
李圣珍老师的家庭教育心得体会20条,供家长和老师参考。
1 教育孩子要从根本人手,如果用我们现在家长的那种高度社会化的思维去对待来自自然的孩子,教育注定要失败。
2 教育孩子是一门神秘的科学,目前我们对此知之不多,对孩子的心理要把握到火候,采取的措施要恰当,使用的语言要到位,就要靠我们自己的摸索。
3 家长和孩子没有人格意识上的平等,就会在精神上被对方驾驭,双方的交流就会很困难,更不会有实质上的沟通。
4 遵循自然法则,不要用“下岗”、“失业”之类的词去恐吓压迫孩子,否则,好孩子也会变成坏孩子。其实坏孩子和好孩子只有一步之遥,家长和老师是一个核心因素。
5 如果父母不能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孩子的心就会漂泊不定,他们心理上就要出问题,家长十有八九的心血都白费了。
6 一定要让孩子多读那些能够进入他们灵魂的好书,这是让他们迅速成“人”的一大法宝
7 孩子遇到困难,切记不要指责,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去帮助他们逾越这些障碍。
8 家长不要在物质上过多地满足孩子,否则孩子会往与家长愿望相反的方向发展。
9 家长不要向孩子随意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
10 要赞扬孩子的优点,但是又要指出他们的缺点,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你的孩子,同时要注意你的表达方式。
11 给孩子留一点适当的空间,那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12 不要对孩子说,你这不行,你那不行,这个危险,那个太难,要鼓励他们去探索。
13 要懂得赏识你的孩子,不要单一化或者僵化地看待一个孩子。
14 我教育这些孩子的过程,有人说是把“动物”转化为人的过程,是把一个只知道吃穿住等生理满足的低级运行的动物属性占上风的人培养成一个有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大写的“人”。
15 我从不给孩子定远大的理想,但是我要通过我对人,性的把握,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去触发他们的理想,让他们愉快地完成学业取得好的成绩。
17 家长对孩子不要期望过高,不要望子成龙,动不动就让孩子做那些高不可攀的事。
18 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要具体指导他度过难关。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本文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长辈或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长期共同生活的7~13周岁的农村孩子。这个年龄段是行为习惯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等初步建立的重要阶段,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笔者结合教育实践,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
一、父母和监护人要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留守儿童的父母要树立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把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生活技能、自立自强、遵纪守法等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在外务工的父母要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多与孩子交流、谈心,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留守儿童父母要主动学习与家庭教育相关的知识,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和技巧。同时,留守儿童父母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改变打骂或过分溺爱的管教方式,注重培养孩子待人接物的良好行为习惯。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部分是祖辈。由于祖辈的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较落后,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堪忧。因此,留守儿童监护人要将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和心理动态与父母、老师及时沟通、交流,寻求与留守儿童沟通的最佳方式,提高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另外,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并给予恰当的引导。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有关道德的影视剧,让孩子从这些影视剧中学到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全人格。
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使他们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教师要主动关心留守儿童,及时了解所带班级中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通过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表现出的不良倾向和问题,并耐心说服教育。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表现情况,与监护人互相交流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经验。针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教育措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使他们增强自信,积极向上地生活。
(二)设立家长学校
农村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家长和监护人掌握更多的家庭教育知识。家长学校便是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获得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然而,几乎没有农村学校设立家长学校,农村学校应在条件允许下尽快设立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可由学校校长担任校长,吸纳优秀家长、退休教师、在职教师等人员参与家长学校管理,由他们负责家长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制定。定期开设“如何教育孩子”的讲座,让家长和监护人在家长学校学到切实有用的家庭教育方法。特别是农村中家庭教育的成功者,培养出了有作为的子女。这些优秀的家长不仅熟悉农村情况,而且对家庭教育有自己独到的方法,留守儿童的家长及监护人可借鉴他们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三、强化政府职能
政府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因地制宜引进相关企业,发展特色农村经济。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的方式引导农民创业,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有利于家庭结构的完整,有利于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更好的家庭教育。除此之外,政府还应积极利用妇联组织、共青团组织或大学生群体,让他们深入农村宣传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利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水平,让留守儿童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
四、加强留守儿童自身的锻炼和学习
农村留守儿童应加强自身的锻炼和学习,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衣、做饭、做家务等,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成长环境,拥有感恩的心,懂得父母和监护人的辛苦。在校要遵守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遇到学习或其他困难时,能主动向老师、同学、家长或监护人寻求帮助。要构建良好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留守儿童自身等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从而适应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需要,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徐梅.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15).
关键词: 家园合作 幼儿教育 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方法是幼儿园教学模式重要的参考对象和合作伙伴,我们应以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为宗旨,获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帮助家长解决与孩子沟通中遇到的困难。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家长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在整个教育环境中的正确位置,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存在诸多困惑和不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行为。为了能让孩子接受到更新、更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开展了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一、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家庭是影响幼儿成长的重要因素,很多家长对此缺乏认识,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行为习惯。不少家长认为,幼儿的成长教育与环境没关系,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只要多花钱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孩子就会学习好、教育好,家长只要负责工作挣钱,供孩子日常生活花费就可以了。对于家长的这种想法,幼儿园应该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家长在幼儿成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幼儿期是人生的初始阶段,身体和智力都在快速成长,对这个世界形成最初的认知,所以家长更应该在这个阶段,对孩子的成长尽到必要的责任[1]。
二、家园合作教育模式的概述
(一)家园合作的概念
所谓家园合作,就是指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把家长与家庭教育融入教学中,使家庭充分与幼儿园合作,相互了解、配合,共同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出努力。同时,家长与幼儿园应充分发挥最大优势,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家庭和个体,采取不同的措施,并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共同教育好孩子,使孩子成为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二)家园合作的目的
家园合作的目的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让家园教育快速协调一致发展。一方面,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及依靠自己独立完成保教任务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家长要改变思想观念,不要以为教育只是幼儿园的事,家长应主动学习育儿知识,关心幼儿园发生的事,经常与老师沟通并达成教育共识[2]。
(三)合作式的幼儿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的主体是家庭与幼儿园,两者互相合作,幼儿园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等,双方共同商量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家长不能只是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教育孩子,要多学习一些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比如,少一些责备,少一些要求,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多一分鼓励与支持,使老师、孩子和家长成为密不可分的好朋友,达到“家园合作,共同育儿”的目的。
三、实施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教育模式的措施
(一)实现家园间的相互配合
实现家园之间的相互配合,要定期给家长进行科学育儿的培训,宣传科学保育和教育幼儿的相应知识。我们多次以家访、访谈、家长会和专家讲座等各种形式,宣传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对孩子未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幼儿礼仪交往、日常生活和自理能力等方面都提出更具体的要求。比如,现在一些幼儿园就已经开展了这种相互配合的模式,老师会建立一个微信群,群里主要是老师和家长,老师会把每天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和孩子学到了什么,回家后应与家长进行哪些互动,发到群里,让每位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并配合教师完成布置的任务,家长也会把孩子在家的情况反馈给教师,以供教师参考,这样的合作模式将孩子、家长、幼儿园紧密联系起来,达到了家园相互配合共同教育的目的。
(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
一些家长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了解,不与孩子进行真诚的交流沟通,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观,盲目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但结果往往与家长的期望相反。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放纵溺爱,任由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行事,比如,向人吐口水、说脏话、骂人、虐待小动物等一些不好的行为,而家长若不对此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则势必会养成一些坏的行为习惯。当然,对孩子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进行简单粗暴的教育,比如,殴打、谩骂和冷暴力等惩罚,都是不可取的。也有家长对孩子进行一些不适合幼儿的教育,比如,对幼儿施行小学化,认为学得多学得早,对孩子有好处,这恰恰会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兴趣造成损害。
因此,幼儿园应该向这些不懂得科学育儿的家长进行宣传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幼儿教育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幼儿教育必须遵循科学教育规律,这样才能让幼儿顺利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
(三)创造幼儿健康成长的教学环境
家庭环境是由父母的教育观念、态度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家庭氛围的关系影响的,这关系到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部分。首先,家长要组建并保持和谐愉快的气氛,尊重对方。比如,父母若因一点小事而吵架的时候,在孩子面前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在孩子面前不争吵,同时,家长一定不要说脏话,不要吓到孩子,多陪孩子互动和玩耍,给孩子营造快乐的环境。其次,要营造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们喜欢美丽、干净、幽静的居住环境,养成一定的习惯并且学会适应。最后,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运用幼儿园里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生活习惯上的要求也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如,饭前便后洗手、不乱丢垃圾等,从而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家庭教育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优势,同时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4]。
(四)展开多元化的家园合作形式
多元化的家园合作是指各种交流活动,一般包括家长会、谈话讲座等。学校可以开展一个家庭合作的育儿活动,要求幼儿园每位家长都参与到幼儿教育计划中,家长将与孩子共同完成幼儿园安排的内容,比如,可以让家长协助孩子背单词,给孩子听写并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足之处,学校不仅要对孩子进行考核,家长也要考核。在考核时,家长和孩子只要有一方不合格,就算整体不合格,全面将家长与孩子的学习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而且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父母同他们一样在学习,让他们在父母身上学习做人的道理及刻苦认真的精神。
(五)加强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贯穿孩子一生的,要通过一定的实践、练习而形成并巩固下来。比如,告诉孩子在与人谈话时,要看着别人,不随便打断,听清楚别人说的话,使孩子逐步认识到这种良好的交际习惯。其次,进行行为方式的强化训练,比如,让孩子自己穿衣脱衣、收拾自己的玩具等,从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引导训练。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幼儿的良好教育是一生学习的开端,因此家园合作式的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幼儿教育的行为习惯模式,总结了家园合作式的教育方法对幼儿教育带来的优势,并给出了实施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教育模式的措施:首先是实现家园间的相互配合,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其次是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让家长成为孩子学习的好榜样,营造良好的幼儿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最后是加强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改掉不良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做好坚实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冯佳莹.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277-279.
[2]郭雪芳.论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J].才智,2014(29):133.
1.管得太紧
现在大部分家长由于自身素质高,对孩子期望值也高,导致对孩子的关注程度比以往更高。一般的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内容和要求非常清楚,时常关心教学进度与家庭作业,并主动与任课老师和其他家长交流。孩子什么时间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计划严密。家长累、孩子也累,但是家长觉得值,认为自己做好了孩子的家庭教育。
2.在家教育
在这些形形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类人的表现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以郑渊洁为代表的“全托”式家庭教育:自己在家负责孩子的启蒙,教授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全部课程。郑渊洁对自己孩子的培养完全采取家庭教育的方式,学校没有丝毫的参与。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的成长,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但这类人在我国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二、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重智轻德”是变相的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重智轻德是变相的学校教育的延伸,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培养。由于学校教育是典型的重智轻德,家庭教育就应该背负起德育的责任,相互弥补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重智轻德主要体现在给孩子报补习班、培优班上,在课外弥补在校学习的落后,唯考试成绩为最重要的东西,让孩子围着学校和成绩转,忽视了道德情操的培养。
2.家庭教育推诿自身的责任
当今很多家长们都忽略了家庭教育,并把家庭教育该做的事情推给了学校教育。这就如同天平的两头,将这一头的砝码全部放在了另一头,天平肯定是无法保持平衡的。当缺乏完备的家庭教育的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就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这是家长自身缺乏教育意识导致的。
三、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1.政府方面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出台表明美国政府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进入21世纪,美国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2007年9月美国教育部出台《赋予家长学校席位》的引导性政策,并在联邦教育部的网站上公布。EPSB的内容是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继承、补充和延续。EPSB的内容集中于父母参与学校教育、如何实施家庭教育以及提供给父母的建议和措施。
2.家庭方面
家长们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自然选择和自然喜好,对孩子的发展采取鼓励的态度;能宽容孩子们的淘气、顽皮,不太注意小节;教导孩子如何有计划地消费有限的零花钱,如何想办法去赚钱;注重与孩子的交流,给孩子讲解生活中的小常识,明确地指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周末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或者各种展览;必备睡前小故事等等。不过有时极端的民主也使美国不少的家庭教育过于放任,造成不少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盛气凌人,行为顽劣。
四、我国家庭教育的出路
1.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思想指导行动的发生。家长们要明了:孩子的成长不仅要依靠学校,更要依靠家庭,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家庭教育有自身的内容,它并非是学校教育的课外延伸,不是小型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要注重孩子的德育,增加生活常识方面的教育;多与孩子沟通,努力创建一个平等自由的家庭教育环境。
2.与学校教育合作
家校合作是如今教育的一大亮点,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途径,及时地进行沟通,相互配合修改教育内容。学校教育主要负责智育,家庭教育主要负责德育。另外,学校针对家长文化程度低而无法与学校合作的问题采取给家长培训的方式,教育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3.社会、政府的积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