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肌肉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健康教育;声带息肉;发声训练;嗓音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73.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a)-0124-02
声带息肉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好发于职业用声者。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结节摘除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对恢复和改变发音质量有明显效果,但术后需要合理采取声休、发音训练,导致了术后护理难度的增加,如何进行、何时进行,成为患者术后康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为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对声带息肉患者术后发声训练及嗓音康复的干预效果,该院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5月确认患者75例,将系统健康教育方法应用于声带息肉患者术后整体护理中,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确诊声带息肉患者75例,所选患者均经休声与药物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持续声嘶及咽喉部不适症状未见改善,故择期全麻下行支撑喉镜声带息肉摘除术。经患者及其亲属知情同意,上述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干预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9.5岁,平均病程6.5个月;对照组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39.2岁,平均病程6.3个月。
1.2 方法
对照组按耳鼻喉科常规护理并予音声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围绕预防保健和加强自我护理能力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 术前发声管理教育 责任护士负责对声带息肉发声训练患者的培训、指导及随访落实等工作。入院当日即选择适当的时机向患者讲解声带息肉的病因、发病机制,示范发声训练方法如打哈欠叹气练习、水泡音练习、咀嚼练习等,告知其自我管理在嗓音康复保健方面的重要性,取得患者康复治疗期间的理解与配合。
1.2.2 术后发声休息的指导 住院期间向患者讲解禁声的目的及重要性,术后嘱患者注意声休,严格禁声7~14 d;要求患者康复期内注意控制每天用嗓时间和连续发声的时间,日用嗓时间
1.2.2 术后发声管理教育 按“三、四、七”的原则常规进行术后发声管理,即术后3 d禁声,4 d起练声,7 d 开始正常发声。发声要求:逐步进行低音调、短时间的发声训练,训练时间需
1.3 评价方法
①纤维喉镜检查。参照相关文献标准[3]进行疗效评价,治愈:双声带黏膜光滑,无充血,声门闭合完全;好转:双声带黏膜光滑,无充血,声门闭合稍差;无效(复发):双声带充血,声带黏膜不光滑,声门闭合差。②音质改善。术前及术后1、3个月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喉发声音质进行自主评分(0~10分),0分代表正常发声无障碍,主观感觉声音质量满意;10分最差,说话极度费力,喉部易疲劳,自觉声音质量无改善甚至转差。③问卷评价2组患者术后嗓音康复期间自我管理行为情况,包括:不良生活习惯行为,避免用声不当/过度用声的行为,发声训练的主动行为,按依从性由高至低,以3、2、1、0分进行计分评价。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术后3个月频闪喉镜复查结果提示,干预组患者临床治愈37例,好转3例,治愈率92.5%;对照组患者临床治愈18例,好转12例,治愈率60.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54,P
3 讨论
临床医学证实,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结节摘除术可以有效恢复手术患者声带功能,但如果患者不注意禁声休息或再次过度用声,往往会造成喉黏膜组织再度损伤,致息肉反复发作[4]。故护理工作中向患者提供科学的发音矫正指导,使其明确自身在嗓音康复期间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对促进患者嗓音康复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5]。该研究通过对40例声带息肉患者术后采取正确有效的健康教育,包括术前、术后及出院后的健康教育,使其在术后嗓音康复期间坚持有效地自我管理行为,矫正不良用声习惯,爱嗓护嗓,积极配合声休及发音训练,最终达到了理想的康复效果。研究结果也提示:干预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喉发声音质及临床治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系统性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声带息肉患者术后嗓音康复自我管理水平,改善患者术后喉发声状况,促进其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 曹林红,宋述灵,张凤云.声带小结及声带息肉的围手术期护理[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4):78-79.
[2] 侯丽达.声带息肉摘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14-215.
[3] 韩德民.耳鼻咽喉头颈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4):10.
[4] 勾霞,李海洲.科学发声矫治法在显微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后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066-7067.
误区一:坚持打针吃药就能治好偏瘫
大部分人认为有病了只要坚持打针吃药,总有一天疾病会被治好。实际上,对于中风病人的早期及时有效救治,非常重要,一旦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后期再用多少药物,也收效甚微。大脑细胞因脑血管堵塞造成持续缺血超过6个小时,就会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因此,脑血管栓塞发病的6小时内,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办法。对于脑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出血。及时用药物止血,稳定病情,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抢救后的及时康复治疗,是改善中风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误区二:偏瘫康复治疗在后遗症期开始
中风患者发病时,周围的医生和家人都全力忙于抢救,关注着病人的生命安危。许多家属都错误地认为,康复治疗要等到病人病情稳定一个月,甚至三个月。也就是后遗症期才能开始进行。其实不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病人,只要病情平稳后,康复训练即可开始。一般来讲,脑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大多数脑出血的病人,康复治疗可在病后7~14天开始进行。
误区三:偏瘫康复治疗很简单
许多人认为偏瘫的康复治疗就是活动活动胳膊、拉拉腿。自己和家人都可以进行。这是一种严重错误而且危险的观点。中风病人的康复训练,要根据每个人的病情特点、救治过程和治疗后的身体状况,以及本人原有的体质,由康复医师制订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和疗程。在康复治疗师以及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员指导帮助下,逐步施行。具体到每一块肌肉、每一动作的训练都不是随意的,否则容易出现关节半脱位、关节疼痛,或对患者的四肢肌肉、骨骼、关节造成损伤。因此,康复治疗既不简单,也不能随意。一定要按照医生、治疗师的指导,规范且循序渐进地进行。
误区四:反复练习就能康复
康复训练要特别注意练习方法。大部分偏瘫患者瘫痪侧的肢体会出现肌肉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部分肌肉的痉挛得到逐步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而错误的训练方法。反而会加重痉挛肌肉的损伤,进而导致肌肉僵直,延伸到影响手指、脚趾的活动,阻碍手脚功能的恢复。偏瘫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康复训练不只是力量训练。还包括肢体的正确摆放、感觉刺激、协调训练、抑制痉挛训练、负重训练、平衡训练,等等。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坚持练习,就能康复。实际上,训练方法不当,反而会加重病情,或延缓康复。
误区五:走路越早,恢复就越快
摘 要 本研究对一名北京体育大学篮球爱好者前交叉韧带部分断裂采取保守治疗到重返赛场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康复训练跟踪研究,总结并分析本次康复训练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旨在分析出如何使运动员尽快实现功能康复。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保守治疗 康复体能训练 篮球爱好者
一、前言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而严重的运动创伤之一。ACL断裂引起的膝关节不稳称ACL缺损膝,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运动能力或丧失运动能力。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在运动损伤中较为常见,篮球运动爱好者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多发人群,男子篮球运动员膝关节前十字韧带保守治疗后立即进入康复治疗的研究数量较少。因此本实验预通过从术后到恢复竞技能力全程的康复治疗来评价康复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情况,为以后的ACL重建术后运动员的损伤康复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法,研究普通篮球爱好者ACL断裂临床表现和保守康复治疗措施,探讨其发生机制及伤病发生规律和特点,以提高我国篮球运动的医务监督水平,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尝试对运动员受伤的情况及伤后恢复手段进行探讨,使运动员了解更多正确、科学、有效的伤后恢复手段,让运动员尽快摆脱伤病的困扰,快速恢复到以前的竞技状态,为运动员和教练员伤后恢复训练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并且寻找训练和比赛中导致损伤发生的风险。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篮球专项本科生李×为研究对象,其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作为出发点,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阅读一些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寻找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为更好地撰写论文打下基础。
2.实验法。通过实验法,对受试者进行专项康复训练,探讨专项性康复训练对篮球运动员ACL保守治疗后膝关节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
3.数理统计法。测试结果各指标以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同一指标,康复锻炼前后使用配对样本,健侧患侧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相关分析观察康复锻炼前后部分指标间的相关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下肢围度测试结果:实验对象在康复初期下肢大小腿纬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但通过12周的康复训练两侧小腿围度逐渐增长,较康复前患侧增长1.7cm健侧增长1.4cm。两侧大腿围度也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髌上5cm处患侧增长1.8cm健侧增长0.7cm,髌上10cm处患侧增长1.6cm健侧增长1.2cm,髌上15cm处患侧增长2.0cm健侧增长了1.5cm。
(二)膝关节活动度测试结果:实验对象在康复初期两侧膝关节主动屈被动屈均存在轻微程度受限;康复训练后,患侧膝关节主动屈提高14度,患侧膝关节被动屈提高17度。
(三)等速肌力测试结果:康复训练后,患侧腿股四头肌向心和离心肌肉量不仅和健侧腿没有差距还略高于健侧腿。患侧腿股后肌群向心力量恢复到健侧腿的81%,离心力量恢复到90%,基本完成康复目标。健侧腿和患侧腿的股四头肌的离心力量/向心力量(E/C)都达到了140%以上。
(四)疼痛测试结果:实验对象疼痛值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逐渐减小。静息痛在康复训练第8周彻底消失,膝关节区域按压痛在康复训练第8周消失,术后第10周起走路时无疼痛出现,术后第12周起进行跑跳训练时,无疼痛感。康复训练第12周实验对象进行专项踢击时,会感觉到轻微的震痛,14周痛感消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经过为期24周的康复治疗及训练,实验对象膝关节肿胀消失,疼痛基本消失,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膝关节肌肉力量加。
2.实验对象可进行跑步、跳跃、变向等运动员所需要的基本功能性活动,且可以进行篮球专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患者已经开始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并且无不良反应。说明在本次后交叉韧带保守治疗康复训练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二)建议
1.康复训练要尽早进行,实验对象由于在受伤后4周才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导致健患侧肌力都有明显下降,关节活动度也比正常值偏低。
2.在康复训练初期训练方法单一,枯燥,应该充分考虑到运动员兴趣,制定一些有趣味性的康复训练项目,希望在今后的训练方案设计上要做到系统化、多样化,严格规范运动员每个康复动作,使康复训练练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针 康复训练 中风 吞咽言语障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46-01
有资料表明,大约有71%的中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以及语言障碍[1],如果比较严重就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选取本院2010年12月到2011年5月69例中风后出现吞咽语言障碍的患者,对其中的部分患者进行电针和康复训练的联合治疗方法,患者的临床效果显示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2月到2011年5月69例中风后出现吞咽语言障碍的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43岁;将所有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对照组34例。并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病例数和性别比例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34患者进行单纯性康复训练治疗,给予观察组35例患者进行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同时进行治疗。
1.2.1 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发生语言吞咽障碍的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训练,例如:口腔肌肉锻炼,通过练习拼音字母锻炼口腔肌肉,指导患者使用镜子练习发音,纠正不正确的发音[2];吞咽锻炼,促进恢复吞咽反射;摄食练习,逐渐恢复患者自我摄食的能力;使用冰冻的棉棒对患者的口腔进行刺激等康复训练[3]。
1.2.2 电针治疗。使用低频电刺激电针治疗仪,设定为连续疏波,根据患者实际耐受性选取强度,取内关、合谷、丰隆、通里、足三里以及照海等穴位电刺激治疗。每天一次,每次半个小时。
1.3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结果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当P
1.4 疗效评定标准[4]。
显效:吞咽和言语障碍得到明显改善,按照神经康复学VFFS评分提高6到8分。
有效:吞咽和语言障碍有所提高,按照神经康复学VFFS评分提高3到5分。
无效:吞咽和语言障碍没有提高,未达到显效和有效的标准。
有效率:(显效患者例数+有效患者例数)/总患者例数×100%。
2 结果
在治疗一个月后,观察组显效10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有效率94.29%。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5例,无效15例,有效率55.88%;两组在有效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X2=35.77,P
3 讨论
电针是现代医学工作者对祖国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的继承,通过现代的治疗方法,发挥中医针灸的临床治疗作用,本文对于中风后吞咽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电针配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就很好的利用了电针疗法,达到了疏通经络,醒神开窍,益气活血的目的,通过穴位的电针治疗对主管吞咽言语功能的神经产生了刺激作用,激发了受损残余神经细胞的代偿功能,并且可以诱导患者咽部、口腔肌肉进行局部的肌肉收缩或者产生模仿吞咽、语言部位肌肉的自主运动,更好的配合了康复训练的治疗,使患者更好的改善了吞咽以及语言功能,在相同的治疗时间内本组观察组的有效率达到94.29%,远远高于对照组的55.88%。由此可以,在治疗中风后患者出现的吞咽语言障碍,一定要进行多种治疗方法的配合治疗,在治疗中各种治疗方法可以互相配合,互补所短,更好的促进患者语言和吞咽能力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丁德权,谭峰,张明霞,李广兴,陈景梅,林东雄,黎力生,电刺激加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3):60—61
[2] 吴振梅,潘秀莲,脑卒中语言障碍56例语言训练的体会[J],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364—1365
关键词 肩关节半脱位 电针 康复训练
肩关节半脱位为中风病人常见并发症,脑卒中病人肌力持续0~1级2周时间以上,则60%-80%的病人将并发该症,其表现为肩关节活动受限,不同程度疼痛。我科自2002年8月以来,采用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全部来自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康复科住院病人,按人院先后顺序依次轮流入组,并符合以下诊断条件:①伴不同程度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肌萎缩:②肩峰下触及凹陷;③经头颅CT,头部MRI确诊为脑梗塞、脑出血;④肩关节正位片显示肩峰与肪骨头间隙>14mm或两侧间隙差>10mm;⑤神志清楚,无认知障碍,能配合训练;⑥均为发病6个月以内患者;⑦排除颈椎病、肩周炎、胆囊炎、心绞痛、骨质疏松引起肩痛。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脑梗塞20例,脑出血10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5岁;发病时间最短15天,最长5月,平均发病时间52天。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脑梗塞16例,脑出血14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62岁;发病时间最短18天,最长5月。平均发病时间48天。两组患者各向情况无明显差异。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予康复训练:①正确摆放;②予肩吊带保护;③主、被动活动,行神经促通技术(Rood技术Bronstrom技术PNF技术)。
2.2治疗组 取肩、肩髂、肩贞、臂、颈夹脊、曲垣、会、百会、曲池、风池,选0.30×40mm无菌针灸针,予手法平补平泻,选G-6805电针仪,采用疏波,频率为30Hz,电针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3 疗效判断标准
3.1疗效标准 显效:疼痛消失,肩关节无明显受限;有效: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轻度受限;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3.2评定标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目测类比评定疼痛法。
3.3统计方法 采用t检验。P
4 治疗结果t=4.379 P=0.00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该病为中风(中经络)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之邪乘虚侵袭人体,阻碍气机,日久成痰成癖,且脾虚生痰,加之肝风内动,风痰癖痹阻经络,致气血逆乱,机体失养而为瘫痪,筋脉纵缓致肩半脱位。《内经》云:治痿独取阳明。阳明经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筋主束骨,故针刺阳明经肩髑、臂膈、曲池,可使气血畅通,筋脉得养。“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通诸阳振,以上带下,行气通阳,使机体恢复,故取百会。颈夹脊位督脉两旁,针刺可疏通督脉,振奋阳气,故取颈夹脊。肩、臂、肩、曲垣、肩贞为三角肌、冈上肌位置,针刺诸穴可刺激三角肌、冈上肌,使肌肉力量增强,而三角肌、冈上肌为稳定肩关节的二块主要肌肉。
康复医学认为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为中风后肩胛带下沉,肩胛骨下缘内收后缩,使肩关节盂离升正常位置,冈上肌、三角肌的后部纤维萎缩无力,肩关节囊松弛,胸大肌痉挛。康复训练能刺激肩周肌肉的活动和张力,使肌力提高,稳定肩关节;能维持肩关节活动范围;矫正肩脚骨位置,使关节盂位置恢复正常,恢复肩关节锁定机制;缓解胸大肌痉挛,防肱骨头向前脱位,最终缓解疼痛,使肩关节半脱位复位。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 关节置换康复训练
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而康复治疗应贯穿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康复治疗的质量关系治疗的最终结果。从2008年5月开始针对我们骨科患者的康复训练,对10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的病人进行了个体化的康复训练,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男48例,女54例,年龄24~95岁,平均65.3±2.6岁。合并糖尿病者11例,高血压12例,冠心病2例,轻度老年痴呆1例。2 康复训练
2.1 第一阶段(术前康复训练):此期康复训练主要为术后锻炼做准备。具体方法:①加强股四头肌伸缩锻炼:足背屈,膝向下压紧绷5~10秒,放松再绷紧,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绳肌锻炼:同法踝关节用力跖屈、背屈;髋外展肌训练:取平卧位,收紧下肢肌肉,膝关节保持伸直,平床褥缓慢、尽力向外侧拉伸后返回为1次,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必要时行被动牵拉。②加强健侧下肢及双上肢的肌力练习:充分利用床头的吊环进行双上肢臂力训练,引体向上运动,同时教会患者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排痰运动、扩胸运动,每天4-6次,每次20分钟。③教会患者如何取外展中立位,如何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为术后行走作准备。
2.2 第二阶段(术后当天~出院前)具体如下:①患者麻醉未完全清醒,即手术结束返回病房时,髋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及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或无,所以搬动患者务必正确、安全――以肩背部、臀部及双膝为支点托起患者平移上床,移动时需保持患髋与患侧肢体在同一水平面并呈外展中立位,用软垫枕和“T”型枕使患髋维持于前屈、外展各15°中立位并给予约束,以防患肢内收、内旋。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再次嘱咐病人及陪护禁止患髋内收、旋转及过度前屈的不良动作,如避免盆腿、交叉腿,勿健侧取物等等,预防假体脱位。②静脉栓塞多继发于术后24小时,预防是主要思路和措施,本组病例在下肢知觉恢复后即指导其行踝泵功能锻炼,术后第二天行屈膝锻炼,指导多饮水,避免下肢静脉穿刺,病房内禁吸烟。病人下床站立、行走最早在术后18小时,最迟72小时,无压疮、肺系感染等并发症。术后第1~7天与骨科医师沟通良好和有效镇痛的前提下,康复训练旨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①手术当天取正确(患肢外展中立位),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双下肢行股四头肌伸缩活动、踝关节的踝泵功能锻炼。同时指导其适当抬高床头30°左右适应性训练,同时指导深呼吸、有效咳嗽锻炼。②术后第1天起由专科护理人员根据病情指导、协助患者在卧位下进行患肢肌肉等长、等张收缩练习,兼顾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肌力训练,采用主动、被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形式。方法:股四头肌训练――大腿肌肉收紧,膝关节保持伸直5~10秒,再放松,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肌力足够时可行直腿抬高练习:膝关节保持伸直,足跟抬离床面20~30cm并尽力维持数秒钟,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终末伸膝练习:患肢膝下垫一圆枕,下压膝关节,足背屈并使小腿和足跟抬离床面,膝关节伸直,保持5~10秒,放松再行,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同法训练臀大肌、腓肠肌、髋外展内收、屈髋屈膝和伸髋伸膝(闭链运动)。③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术后第1~2天开始训练床边坐起,应避免患侧髋关节屈 曲大于90°,同时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非常重要。患者感觉良好,在专人辅助评估双上肢肌力正常下,被允许使用助行器下地站立训练,每侧肢体伸直练习脚趾抬高、脚后跟离地,手术侧逐步部分负重,练习股四头肌、臀肌收缩舒张,伸直髋、膝关节。情况允许可在室内移动数步、数十步。具体以患者不感到疼痛及疲劳为宜,量力而行。④术后3~7天,行卧―坐―立转移训练。要求动作规范有序,允许病人坐高椅,确保座椅牢固最好有扶手,预防跌倒,患肢免负重。适当加垫增加坐高,保持膝关节低于或等于髋关节高度,坐时身体向后靠不前弯,患肢腿前伸;双腿不交叉;不突然转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东西。根据情况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坚持“好上,坏下”的原则。行走时应循序渐进,以前一天的训练状态来调整运动强度与方式,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术后第8~14天巩固和提高前一周的训练成果,一般骨水泥型固定术后7-10天可允许部分负重下地活动,而生物型固定由于早期下地负重存在微动,可能影响远期人工关节松动,故下地负重的时间可推迟到术后2-3周,患肢负重一般采用渐进性,即由不负重――少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为出院作准备。加强肌力训练: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抗阻训练,加强关节活动度训练。具体目标,出院时患髋能主动屈曲达到或超过90°,同时伸直位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完成髋内收、外展和内外旋运动。以免因肌力不足导致步态不稳。运动方案因人而异,随时调整,以不增加疼痛、略感困乏为宜。术后3周内绝对禁止患髋屈曲、内收、内旋的复合动作,以防术后关节脱位。
2.3 第三阶段:出院后的康复训练(手术第3周后)(1)指导患者继续步形、步态训练,抗阻训练。(2)木阶梯训练:将患足置于适当高度台阶上,患肢于屈髋、屈膝位进行压腿练习,据实际情况逐渐增加台阶高度直到髋关节屈曲度接近或达到正常为止。(3)功率自行车训练:开始时尽可能升高座垫,能骑满圈后,逐渐调低坐垫以增加髋关节屈曲度。车速开始时保持在24km/h,据情况逐渐增加,每次以15min为宜。同时加强身体前倾度来增加髋屈曲度;仰卧外展中立屈膝位,双膝并拢、分开来活动髋关节的内、外旋。以增加患髋内、外旋的活动度。(4)髋关节保护技术:为防止髋关节脱位,注意髋关节屈曲小于90度,内收不超过中线,避免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位。(5)避免不良资势:上身不要向前弯腰超过90°,手术侧膝关节的抬高不能超过同侧的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不要交叉。(6)嘱咐患者及家属定期复诊,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医护人员也可不定期电话随访,以便了解康复情况,调整、修改计划。术后3个月可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骑车、平地远足、仰泳、保健操。避免跳跃类运动、爬山和一些球类运动等,避免提取和运送重物。2.4 髋关节功能评定: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百分评分系统。临床疗效评定: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2.5 结果:本组102例获随访3~12个月。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76例,良23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95.8%。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介入的时间对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过早活动与负重可能导致假体的松动、移植骨移位等;过迟可导致功能恢复不良。因此,把握适当的康复时机则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并使功能达到最佳的程度。训练时应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康复护理人员应在规范化、系统化、循序化、全面地实施训练程序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人的个体差异性,如疾病本身情况、全身状况、医生的手术技术操作及个体的精神状态,力争使每位病人获得其自身应有的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复。具体应注重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工作应由专职人员指导、实施,并且与医生、患者沟通良好。⑵强调早期主动的康复训练方法,耐心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多鼓励,忌指责,忌操之过急。(2)必须向患者及家属强调注意事项,有良好的安全意识-防脱位,防跌倒。早期在休息或睡眠状态时选择性的给予肢体约束。(3)对于特殊的全髋关节翻修的病人的康复训练由于骨量相对于初次全髋置换的病人来说其运动量的幅度应较小,下地活动的时间应推迟。(4)康复训练介入时要综合考虑到术前患髋病损的程度、手术行全髋置换固定的牢固程度、软组织术中损伤及术后修复的程度。(5)原则是由轻到重、由易到难、由被动到主动,并根据年龄、体质及耐受能力而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0611062.
[2] 贾勤.4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2005,3
【关键词】 康复训练;残疾
社区康复(CBR)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推广在社区发展计划中的一种康复策略,其目的是保证残疾人和他的家庭能享有康复服务、充分参与、实现机会平等获得常规的服务和工作生活的机会。世界卫生组织把社区康复定义为“增进残疾人的平等和机会,减少贫困,促进融合的一种策略”。这种康复策略通过加强社区工作者、残疾人及其家庭、社区居民之间的合作和联系,来促进所有残疾人在社区平等机会和对社区生活的全方位参与。对残疾者来说,社区康复方便、快捷,而且价廉,并有利于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是普及康复服务的基础和主要形式[2]。社区康复的实施需要患者本人、患者家属、患者所在的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各保障部门共同努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入户评估观察组的69名残疾人中,男40例,女29例。年龄9-71岁,平均年龄63.2岁。其中14岁以下的2人,15至60岁的33人,61岁以上的34人,考评情况如下:本次评估的观察组残疾人中,致残年限超过10年的有21人,占30.4%;致残年限在5年至10年间的有24人,占34.8%;致残年限在5年以下的(含5年)有24人,占34.8%。本次评估对象中有53人既往未接受过康复训练,占76.8%,;只有16人既往曾接受过康复治疗,占23.2%。
对照组的69名残疾人中,男40例,女29例。年龄9-71岁,平均年龄61.3岁。其中14岁以下的2人,15至60岁的31人,61岁以上的36人,考评情况如下:本次评估的对照组残疾人中,致残年限超过10年的有23人,占33.3%;致残年限在5年至10年间的有25人,占36.2%;致残年限在5年以下的(含5年)有21人,占30.4%。本次评估对象中有51人既往未接受过康复训练,占73.9%,;只有18人既往曾接受过康复治疗,占26.1%。
1.2 方法 预防肢体畸形及肌肉萎缩①鼓励患者肢体运动,根据肢体残疾程度的不同,指导患者床旁功能训练,卧位-坐位-站位-行走。可以借助拐杖的患者每天散步半小时。②适当按摩瘫痪肢体皮肤、肌肉、肌腱,并进行被动活动。③冷、热毛巾擦敷,或者热水袋和冰袋交替以刺激肢体肌肉的收缩,锻炼肌肉的收缩功能。④患者肌力只有0-1级者用适当力度手掐捏肢体,力度以皮肤下陷1-2cm为度,上下来回掐捏,3-4次/d,10-20min/次,以引起患者防御性肢体主动运动。⑤康复员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2次/周,30min/次。
对于残疾导致截肢、偏瘫或四肢瘫痪的患者,首先应该加强肌力和关节活动能力的训练。同时根据需要制作矫形、辅助器械,使其能够起坐、翻身,借助学步器、电刺激器联系走路。采用bobath法对肢体功能进行康复锻炼 ①正确姿势的摆放:首先使全身关节处于正确的功能,患肢屈伸及控制运动,做跨步并行跨门槛、上下楼等动作;②平衡训练:跪位平衡、坐位-站位,重点是患肢负重及重心转移,逐渐延长坐位时间,使双足平放地面,腿与髋部成直角;③上肢功能训练;患肢主动运动,可做些手指运动,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解衣扣、用筷、洗脸、刷牙、梳头、穿衣服等;④床上锻炼:健手带动患手伸肘、上举、定位放置、分离运动;⑤转移与爬行锻炼:采用重心转移过渡到转移,由坐位到半跪位爬行运动,2次/d,5-10min/次;⑥进行患侧下肢负重的站立锻炼及站立平衡锻炼:患者站立,然后逐渐让患肢负重,髋关节、膝关节控制训练对站立行走至关重要。根据病情每次站立5-10min,3-4次/d,以上训练方法由社区康复员特异性的挑选一些项目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一对一训练2-3次/周;在康复员指导下,家属帮忙或督促患者每天在家或到辖区康复站进行比较安全简易的康复训练1次。康复员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需要,指导安装或制作一些简易性的康复训练器具。
社区康复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向患者讲解病情,鼓励患者提高应对能力,使其主动参与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心理需要,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调适。制订结合患者实际的早期康复训练计划,努力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列举早期锻炼功能恢复良好的病例,使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的情绪。同时医护人员做好与病人沟通中一些病人不良心理的疏导工作,鼓励病人建立适当的宣泄途径。排除残疾患者的自卑感、孤独感,主动与患者交谈,使其建立回顾社会的信心。
1.3 评价指标患肢肌力 采用Lovert6级分级法评估肌力。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为“0”,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为“Ⅰ”;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为“Ⅱ”;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为“Ⅲ”;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为“Ⅳ”;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为“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 果
观察组69名残疾人中“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有好转”者有31人,占44.9%;“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不明显,但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有好转”者有31人,占44.9%;“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不明显”者有7人,占10.1%。对照组的69名残疾人中,“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有好转”者有15人,占21.7%;“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不明显,但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有好转”者有13人,占18.8%;“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不明显”者有41人,占59.5%.两组比较康复训练组疗效明显优于基本护理组。康复训练组中患者满意度方面,67人满意,占97.1%。继续训练需求方面,42人表示康复效果好,残疾人及家属希望继续训练,见表1。
3 讨 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意外事故在逐年攀升,肢体残疾患者也在逐年增加。残疾人是处在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问题已经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3]。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残疾人总数是8296万人,其中肢体残疾人为2412万人。残疾人康复服务是现今残疾人最迫切需求的社会服务项目,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群体的康复需求,因此发展一种措施简单、易行的康复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康复能极大地提升残疾人的身体复原机能,社区康复服务则可以大大地延伸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主要提供残疾人和患有残疾障碍者的恢复期及后期康复服务,残疾预防,功能训练等,同时也提供教育、职业技能、心理疏导等服务。对残疾人而言,这种服务形式简品,快捷,而且经济,有利于他们融入家庭和社会,是普及康复服务的基础和主要形式。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内容有:掌握社区资源情况,掌握辖区残疾人康复需求情况;开展康复训练并建立档案,对残疾人进行普查和预防,推行协调性康复医疗,康复训练指导,家庭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健康知识宣传,辅助器具适配,养护服务等。帮助残疾人参加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
我们采用的Bobath训练法历史悠久,在国外早已被广泛应用。通过反射性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常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这种方法可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主张早期功能锻炼,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大大加快了功能恢复,对患者肢体能够保持正常的运动。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和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由简单到复杂,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步适应,持之以恒。锻炼要缓慢进行,循序渐进[4]。
心理防护机制直接影响康复成效,能帮助患者树立健康观念,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应通过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有的患者残疾突发,存在心理方面的压力和情绪波动,难以接受现实,产生悲观心理,易造成血压不稳定而加重病情[5]。此阶段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患者对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稳定情绪,以利于有效的功能锻炼。
两组对照研究表明,经过社区康复训练的肢体残疾患者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疗效优于未做康复训练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社区康复训练对肢体残疾患者肢体功能及心理有提高作用。由于社区康复训练,患者得到了及时、正确的肢体锻炼,患者心理状态和沟通能力得到调整,稳定的情绪也有利于功能锻炼和肢体功能的恢复。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也大大高于对照组。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发展,不仅要依靠残疾人自身,还要依靠残疾人的家人和朋友,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大众的关怀和照顾[6]。残疾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往往因为自身的身体障碍导致生活状况不佳,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自身的素质较低,难免造成内心自卑和孤僻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学校等各类社区机构的作用,加强专业机构对社区康复工作的辐射和指导,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登记,建立康复档案,训练指导等工作,通过教育宣传,普及正确的康复理念,使广大残疾人得到便利,根本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穗残联【2011】65号文.
[2] 杨敏.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体会[J].青岛医药卫生,2006,38(6):467.
[3] 江美霞,陈 赛,莫雄飞.早期肢体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分析[J].现代护理,2008,5(2):128-129.
[4] Martínez F,Rubio JA,Ramos DJ,Effects of 6-week whole body vibration training on the reflex response of the ankle muscle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Int J Sports Phys Ther,2013 Feb,8(1):15-24.
关节置换术与脊柱外科、关节镜一起被誉为现代矫形外科的三大里程碑[1]。
临床资料
7年1月~8年11月收治股骨颈骨折患者67例男8例女9例;年龄5~88岁平均69岁;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例人工股骨头置换例;通过应用康复训练程序均收到较好效果。
术前康复训练
做好心理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
康复训练指导:评估髋关节及周围肌力情况针对性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使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
指导:说明术后为防止假体脱位采取正确的训练引体向上运动床上排便指导下肢肌力训练如踝关节背伸跖屈直腿抬高股四头肌舒缩锻炼关节活动训练。指导其健肢、患肢的足趾、踝关节的充分活动患肢屈膝屈髋时髋关屈曲小于5°避免患髋内收、内旋教会患者如何在中立位及点地负重如何正确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不负重行走等一系列训练程序。
术前常规准备:如皮肤准备备皮全身及局部皮肤清洁肠道准备禁饮食、灌肠。另外配备充足血源备梯形垫防旋鞋。
术后康复训练
要按时间顺序、分阶段、循序渐进主要包括肌肉训练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训练。
1术后第1周:重点是帮助患者摆脱心理上的焦虑紧张克服疼痛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关节活动度。护理:维持术肢的特殊位置外展中立位15°~°两腿间置梯行垫膝下垫软垫患肢足穿防旋鞋从而防止患肢过度内收外旋。
手术当天:在有效镇痛的前提下麻醉消失后指导患者开始踝关节的主动背伸跖屈活动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之一指导协助患者做主动和被动的呼吸练习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等长、等张收缩训练每组~次每天~5组。股四头肌训练:大腿肌肉收缩膝部下压膝关节保持伸直位5秒放松5秒。腓肠肌训练:指导患者有规律的进行踝关节的主动背伸跖屈活动注意保持膝关节的伸直位。股二头肌训练:患肢呈中立位足后跟往下压膝关节不能弯曲保持5秒放松5秒。臀大肌训练:收缩5秒放松5秒。
术后~5天:继续第1天的训练协助患者在髋关节伸直的状态下进行患肢的内收外展运动并进行抗阻内收外展等长肌肉训练协助患者开始髋、膝关节的被动运动屈曲小于9°给予半卧位协助床边坐起屈髋小于9°。
术后6~7天:进行卧-坐-立转移训练。如患者坐起时无心慌、头晕等不适允许其站立和行走护士必须在旁协助开始指导患者下床站立借助助行器进行原地踏步训练然后在病房内练习行走每次1分钟每天次以后逐渐增加。练习行走的过程中嘱患者不要向前弯身超过9°避免弯身拾物不要突然转身或伸手取身后的东西可用加高的自制坐便器入厕不要交叉两腿。
术后第周:巩固和提高第1周的训练成果直到伤口拆线出院教会准备出院的患者如何习惯走路适应无人协助的改变。出院时髋臼和股骨头假体均为骨水泥固定者少可不用助行器自己行走;若非骨水泥固定者可用助行器或双拐行走。
术后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治疗效果因此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尽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脑卒中;背腧穴埋线法;康复训练;痉挛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211
痉挛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常表现为上肢屈曲, 下肢伸直的异常模式, 影响患者功能恢复, 致疼痛、畸形、挛缩等问题, 是临床康复中的一大治疗难题。据国外相关调查, 脑卒中合并肢体痉挛患者在发病1年内治疗成本高出单纯脑卒中患者4倍之多[1]。本文通过穴位埋线法联合康复训练组和康复训练对比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 探讨背腧穴埋线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性。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住院的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 男19例, 女11例, 脑梗死18例, 出血12例, 平均年龄(62.08±8.87)岁, 平均病程(3.97±0.45)个月;对照组30例, 男17例, 女13例, 脑梗死17例, 出血13例, 平均年龄(60.83±8.19)岁, 平均病程(4.04±0.69)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调控血压、血糖等内科疾病治疗。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抗痉挛药物。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 具体包括:①运动疗法:抗痉挛、痉挛肌肉的持续被动牵伸、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增加主动肌及拮抗肌肌力等。②物理治疗:增加肌力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缓解肌肉采用痉挛痉挛肌治疗仪等。③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作业治疗, 1次/d, 6次/周。
治疗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背腧穴埋线法治疗, 穴位选取大椎、肺俞(太渊)、肝俞(太冲)、脾俞(太白)、肾俞(太溪)、命门、腰阳关等穴位。具体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趴坐位, 按梁繁荣主编的《针灸学》定位并标记, 以75%酒精消毒局部, 将提前准备0号羊肠线1~2 cm穿入带针芯的9号一次性注射针头前端, 将带有针芯的注射针迅速刺入皮下2~3 cm处, 固定针管, 垂直推针芯, 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 拔出针头及针芯, 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4~5 min以止血。嘱患者2 h内局部勿接触水以防感染。1次/周, 3周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判标准 所有观察指标测量均由受培训同1人于治疗前后评定改良Ashworth分级(M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MAS评分得分降低为痉挛程度改善, 增高为痉挛程度加重。FMA评分得分增加为功能改善, 得分减少为功能减退。MBI评分得分增加为日常生活能力改善, 得分减少为日常生活能力减退。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能改善上肢的MAS、FMA、MBI评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观察中痉挛一旦发生, 肌肉牵伸、电刺激治疗、普通针刺等康复方法均有效, 但效果维持时间短, 容易反弹。穴位埋线采用可吸收羊肠线埋入穴位, 利用肠线作为异体蛋白引起人体内变态免疫反应, 进而在组织中被抗体等分解吸收, 对穴位起到持续刺激作用来达到治病及提高机体免疫力[2, 3]。
脑卒中上肢痉挛属于“痉症”的范畴, 常表现为肘关节屈伸不利, 肘关节处可触及挛缩的肌腱和条索状肌肉。中医认为病变在骨、筋、肉, 病机为气血不足, 筋脉失养。《黄帝内经之素问・五脏生成篇》“肺之合、筋也, 其荣、爪也, 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 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 其荣、发也, 其主脾也。”《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 十二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 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故筋、肉、骨与肺、脾、肝、肾相关, 通过调整相应的脏腑可治病, 因此, 刺激脏腑的背腧穴及其原穴, 调理脏腑气血, 濡养筋脉, 拘挛可舒, 故选用背腧穴大椎、肺俞(太渊)、肝俞(太冲)、脾俞(太白)、肾俞(太溪)、命门、腰阳关等穴位。选用背腧穴和原穴, 具有目标明显, 选穴精简, 直达病根的特点, 能尽量少刺激痉挛侧肢体, 避免因疼痛导致痉挛加重的可能。现代研究指出, 背腧穴位于背部, 针刺背腧穴能将刺激传入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 一部分通过反射弧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质反馈系统, 通过系统的双向调控作用, 调节肢体的肌力及肌张力, 从而降低肌张力, 改善机体运动功能, 促进机体康复[4, 5]。背腧穴埋线法不仅能起到针刺背腧穴的效果, 而且能持续、稳定刺激穴位而达长久效应, 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MAS分级均显著降低(P
综上所述, 背腧穴埋线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具有显著疗效, 能够缓解肌痉挛, 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简便价廉, 作用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Lundstr?m E, Smits A, Borg J, et al. Four-fold increase indirect costs of stroke survivors with spasticity compared with stroke survivors without spasticity: the first year after the event. Stroke, 2010(41):319-324.
[2] 马立昌, 单顺, 张金霞.微创穴位埋线实用技术.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4.
[3] 侯华伟, 王讲, 郭华丽, 等.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 光明中医, 2012, 27(1):197-199.
[4] 冯晓东, 李瑞青, 任彬彬. 穴位埋线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9): 84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