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院环境卫生监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

第1篇: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

【关键词】重点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分析与评价;医院感染

当前,医院感染已引起全世界各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为了系统评价医院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及存在的问题,现将2008年——2012本院重点科室的空气、物表、医务人员的手、使用中的消毒剂、压力蒸汽灭菌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找出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进一步减少医院感染隐患。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及科室兼职监控护士按常规对重点科室供应室、手术室、产房、口腔科、换药室、检验科的空气、物表、医务人员的手、使用中的消毒剂、压力蒸汽灭菌等项目,在消毒后,进行诊疗前进行监测。

1.2监测方法采用《消毒技术规范》与《微生物污染监测技术》,判断标准按照《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15981-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GB18466——2005)执行。

2结果

2.1各类监测项目监测结果2008——2012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见表1)根据结果可见: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的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5.1%、97.6%、91.6%,使用中的消毒剂、压力蒸汽灭菌合格率为100%。说明经过长期不懈的医院感染管理,使五大监测项目合格率逐年稳步上升,但部分监测项目重视程度仍不够。

2.2不同科室监测结果2008年——2012年各重点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见表2)根据结果可见:产房空气监测合格率最高,口腔科最低;手术室物表监测合格率最高,口腔科最低;手术室医务人员手监测合格率最高,口腔科最低。说明口腔科相对为重点科室的薄弱科室。

3讨论

从连续5年的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的结果显示,医院重点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不合格率较高的科室依次为口腔科、换药室、检验科;不合格率较高的监测项目依次为手、空气。医务人员的手合格率最低,平均合格率为91.6%,最高合格率为96.2%,其次为空气,合格率为95.1%,最高合格率96.6%。

原因分析:监测使用中的消毒剂、压力蒸汽灭菌合格率为100%。说明各重点科室重视对使用中的消毒剂、压力蒸汽灭菌工作管理,相关医院感染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本报告5年来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表明,手卫生学监测合格率较低。而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相关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传播的主要媒介,手卫生又是预防医院相关性感染发生最重要、最简单、最低价和最有效的方法。

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频繁接触患者清洁或污染的医疗用品,手容易被污染成为传播媒介,手上的病原微生物通过诊疗和护理过程传播给患者容易造成交叉感染[1]。

临床上部分医务人员未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未养成洗手习惯,对手部清洗消毒的依从性低,不能正确实施手部清洗消毒方法,洗手设施差,洗手液与擦干毛巾污染严重以及工作繁忙等诸多因素均造成临床医务人员手的卫生学监测结果合格率低。

另外临床中也出现因水源细菌超标而造成医务人员的手带菌率较高的情况。肖秀丽等报告外科洗手用的热水器的水沉积过久造成细菌滋生,水源污染[2]。

因此建议对医务人员手的卫生应加强全员管理,强化洗手训练。养成职业卫生习惯,宣传洗手的重要意义,培训洗手的正确方法。尝试与医务人员签署有关手卫生的协议,增强医务人员的洗手意识,在全院各洗手池均张贴洗手示意图,强调洗手重要性。对医务人员应加强每月监测力度,使各项消毒监测制度化、科学化[3],将监测结果及时向医院反馈。

对于空气项目,口腔科未达最低标度,分析其原因为:口腔科、检验科,换药室房间不能相对独立,布局不够合理,密封性能差。而口腔科由于其专业特点空气中飞沫细菌微粒含量相对较多,空气消毒又主要是通过紫外线等辐射消毒,需要在无人情况下进行,但医务人员很快因医疗活动流动性大,医务人员出入频繁,工作中紫外线灯关闭,增加室内空气细菌量。使空气中微生物恢复到较高水平,空气消毒时间和次数难以保证,空气消毒难度大合格率低。而象手术室、产房环境较好,房间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密封性能好,医务人员进入室内必须严格洗手、消毒、更衣、换鞋,空气消毒要求高,除定时用臭氧消毒,还加用紫外线灯即时消毒,若遇感染性手术或特殊病例手术结束后即用过氧乙酸熏蒸,进行通风,方能使用,科室每周定时进行彻底清洁物体表面、地面等工作。因此手术室消毒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手术后及时消毒。进一步减少室内空气含菌量[4]。

张宇等[1]建议医疗机构引进多功能空气消毒净化机,可在有人的房间内进行消毒,或采用活性炭吸附净化消除烟气异味和挥发性化学气味。

梁伟平等[5]调查研究显示每年3-10月是夏季炎热,在空调环境下,空气相对密闭,所以环境的细菌数及感染率相对偏高,因此建议夏季紫外线消毒延长至60min/分,特别强调定期清洗及消毒空调滤网1次/1-2周,对空调过滤网进行彻底清洗后用含有500mg/L,消毒夜擦拭,设本登记。

因此对于口腔科、检验科,换药室应针对监测结果,加大对高危科室和高危监测项目的管理,严格落实医院感染各项工作措施,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宇,林玲,徐燕,等.医疗机构消毒灭菌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3):392-393.

[2]肖秀丽.外科洗手后微生物采样超标原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4):3445.

[3]于晓波.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5):2039.

第2篇: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

关键词:输血科;布局流程;消毒;环境卫生学

输血科工作环境空气中微生物含量直接影响血液制品储存的质量,输血科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与医院临床输血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定期对输血科工作环境进行消毒,并对医院输血科空气消毒效果进行监测是预防血液制品被细菌等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输血反应,保证临床用血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外医院输血科的布局和流程以及在院内位置的选择与输血科的环境卫生学也有一定的关联,为此作者对两家医院输血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中每月的环境空气消毒效果监测进行了对比分析,评价了两家医院输血科因布局流程存在差异对输血科空气环境消毒效果的影响情况。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两家医院输血科使用面积均约为150 m2,用房内均按不同功能设有贮血室、配血室、发血室等,根据《消毒技术规范》要求[1]在贮血室、配血室、发血室都分别安装了一台KJF-600型空气清洁消毒器(深圳赛得立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血库冰箱均为日本SANYO血库冰箱,使用时温度设定均为(4±2)℃,血小板保存箱使用时温度设定均为(22±2)℃。

1.2方法 贮血室、配血室、发血室空气净化消毒机均设定每日定时自动消毒2次,早晨(7∶00~8∶00)和晚上(19∶00~20∶00),各消毒1 h/次,进行1次/月消毒效果监测;贮血冰箱、血小板振荡保存箱用有效氯2000~3000 mg/L的消毒剂擦拭内壁及隔层,1次/w,同样每月进行一次消毒效果监测,监测时间选择在每月的第1w周6下午进行,采用平板沉降法采集空气标本,用9 cm直径的普通琼脂培养基平板在室内对角线上按居室取3个点,即中心一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 m处,采样点高度距地面1.5 m放置平板,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10 min后盖好立即送检。储血冰箱和血小板振荡保存箱各用一9 cm直径的普通琼脂培养基平板用相同方法法采集标本,将送检的平板置37℃温箱培养48 h,进行菌落计数及致病菌培养鉴定。

1.3结果判定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cFu/m3)=5000×平均菌落数/平板面积(cm2)×10 min。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规定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贮血室、发血室、贮血冰箱和血小板振荡保存箱属于Ⅱ类医疗环境,储血室,发血室及贮血冰箱等做1次/月空气,细菌总数≤200 CFU/m3且无霉菌、致病菌生长为合格。配血室细菌总数≤500 CFU/m3且无霉菌、致病菌生长为合格[2]。

2结果

两家医院输血科空气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见表1和图1。

图1甲乙两家医院输血科各类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对比

3讨论

表1列出了甲乙两家医院输血科从2011年、2012年每月空气监测的结果:乙医院输血科贮血室、发血室、配血室、贮血冰箱及血小板保存箱的消毒合格率分别为100.00%、98.61%、97.22%、100.00%、95.83%,甲医院的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5.83%、93.06%、90.27%、95.83%、91.67%,从图1看出:采用相同的消毒和检测方式,两家医院输血科消毒效果存在差异,乙医院输血科空气消毒效果比甲医院消毒效果好。分析两家医院输血科消毒效果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乙医院用房为新落成,为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按照三甲标准对输血科进行独立设置,室内布局按照从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流程来设置,布局流程合理,室内空气流通效果好;甲医院因医院输血科用房因各种客观因素导致各区域布局欠合理,且位置选择不当,通风效果不畅,影响了输血科总体消毒效果。两家医院储血设施采用了同样的消毒方法,乙医院输血科的贮血冰箱和血小板振荡保存箱消毒合格率也比甲医院输血科的更好,可能与储血设备的门打开时与室内的空气直接进行对流有关,因乙医院输血科整体室内环境空气清洁度比甲医院输血科的好,导致储血设施的内部环境存在一定差别。

通过对以上两家医院输血科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输血科的房屋建设布局对室内环境存在关联,且室内环境对血液保存的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医疗机构在设置输血科时,要依据卫生部法律法规要求对用房要有合理布局[3],使输血科建筑设计有利于室内空气的清洁和消毒;此外医院输血科还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保证,工作人员要穿戴专用的衣帽鞋口罩等,禁止非相关工作人员入内;定期开窗通风,改善和净化空气质量,减少室内细菌总数;同时要加强输血科医务人员消毒观念,各项消毒措施要落实到位,自觉加强消毒管理及定期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使输血科消毒工作达到规范化、系统化和标准化,对预防和控制血液污染、减少输血反应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消毒技术规范[M].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157-159.

第3篇: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院设立了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由院感专职人员负责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工作。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涉及多环节、多领域、多学科,单凭院感专职人员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建立以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感染控制小组为主的三级管理网显得尤为重要。院长亲自担任院感委员会主任,职能部门、临床科室主任、重点科室护士长组成院感委员会成员;临床感染控制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住院总、护理骨干组成。领导重视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前提,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保障,三级院感管理网的建立有利于院感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2完善相关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与保证。院感专职人员应首先熟悉并掌握院感管理相关法规及规范要求,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评价方法等。但应注意,制度不在于数量、文字的多少,必须根据国家或相关部门的文件要求,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才是最好的。制定好的制度不应长久不变,还应结合本院院感管理目标、工作要求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以更好地指导、规范临床院感控制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停留于表面。

3重视全员培训

医院感染涉及临床、医技、后勤、行政等多个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院感管理知识的培训应普及每一个工作人员。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医务人员、工勤人员应当掌握与其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效预防或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1专职人员的培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院感专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能力,定期接受市级、区级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以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督导临床。

3.2护士长的培训护士长是临床感染控制小组重要成员之一,是各科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者及执行者。护士长院感管理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本科医务人员各项规范的执行情况及院感控制效果。因此,院感科每季度针对院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及各科消毒灭菌、隔离技术、无菌操作、环境监测等存在的问题对各科护士长进行专场培训指导、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以提高各科护士长对院感管理的认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预防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3全院医务人员的培训感染管理科每年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1~2次,除值班人员、进修人员、生产生病人员外,其余人员均参加。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将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中。

3.4院感控制小组的培训各科感染控制小组每季度针对相关法规、规范、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高危因素对本科医务人员进行一次培训指导。院感科统一制定培训登记本,各科建立培训登记记录,医务人员全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6学时。

3.5新上岗人员的培训每年新上岗医生、护士、医技人员,院感科集中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进修人员、实习人员由所在科室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

3.6工勤人员的培训工勤人员工作范围广、流动性大、缺乏基本医学常识、接触污染物、医疗废物机会较多,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而后勤管理人员一般不是专业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缺乏,无法完成工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因此,工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考核由院感专职人员完成,针对卫生知识、消毒隔离常识、手卫生、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每年培训1~2次。

4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通过监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评价控制措施效果,提供医院感染本底率,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爆发,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提供辩护依据。

4.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我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工作经历了回顾性调查-前瞻性调查、全面综合性监测-目标性监测的过程。院感专职人员每周一次主动深入临床,针对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高危人群开展目标性监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医务人员针刺伤、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等。监测结果每季度以院感通讯的形式反馈院感委员会各成员。

4.2环境卫生学监测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涉及多个项目,院感科首先组织各科护士长或全院护士进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环境监测卫生标准》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消毒方法、采样时间、采样高度、采样面积、采样方法等关键环节,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各科每月按计划对各类环境的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进行监测采样,监测结果由院感科统一制表并随同监测单下发各科保存。院感科每季度对重点科室的环境卫生进行随机抽样监测,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科室必须认真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消毒后重新采样监测。

4.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建立器械液监测、更换登记记录本,对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液按要求进行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监测结果张贴于记录本上以备检查;建立内镜清洗消毒登记记录,灭菌内镜每月1次、消毒内镜每季度1次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供应室、手术室、口腔科所使用的压力蒸汽灭菌器按要求进行工艺、化学、生物监测,灭菌物品每月随机采样进行灭菌效果监测;建立紫外线日常消毒记录,院感专职人员每半年对全院紫外线灯管进行强度监测1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灯管科室立即更换,并重新进行强度监测。所有监测结果以月总形式反馈相关科室或部门。

5医院感染控制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医院感染管理的目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院感科建立了适合本院的《万盛区人民医院感染管理考核细则》,交院感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院感专职人员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疗废物的管理进行督查;对手术室、供应室、ICU、内镜室、口腔科、产房、新生儿病的建筑布局、工作流程、必备设施、手卫生、职业防护进行重点检查。督查存在的问题给予现场指导,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并限期整改。督查结果、督查意见每月以月报方式反馈护士长,必要时以院感通讯的形式通报全院,以引起大家的重视。按照《考核细则》要求,院感科每月对各科督查存在的问题、监测不合格项目打分,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每季度评选三个院感管理优秀科室,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并全院通报。

第4篇: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

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

医院感染管理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配备感染预防、控制专职人员

组长:院长

副组长:副院长负责感染预防

组员:护士长、防保组长

二.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包括感染病例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监测有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两种方法。目前我院实行全面综合性监测,主要由临床各科室负责人负责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和报告,由副组长收集感染卡片进行统计分析。计划用2年时间完成院感基础发病率调查,为目标性监测做准备。如果病区发生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物品监测,确定是否为流行,找出流行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细菌室负有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病原体分离和耐药情况的责任,遇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应承担相关的监测工作。

2.环境卫生学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主要由医院检验科完成采样工作,一般1-2月监测一次,纳入质量控制考核标准。

3.毒剂、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1)使用中消毒剂每季度进行一次微生物监测,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由医院感染管理副组长负责;使用中的浓度监测由科室完成,并做好记录。(2)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主要是高压锅的监测,每月由供应室进行一次微生物监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定期抽查。

三、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规范管理

1.消毒产品的管理:消毒产品包括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医院感染管理科参与消毒产品的购入、使用和用后处理的监督指导,具体包括产品购入的质量控制,使用中的监测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处理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2.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协助药剂科对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进行督导,定期检查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应用的情况,反馈检查结果,并根据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规划全院抗菌药物应用,制定限用和轮换制度;临床科室应根据国家有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导原则和规范要求,结合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本科室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细则,接受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3.医院医疗垃圾的管理:根据卫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等制定医院医疗废弃物的管理规定,临床医技科室应遵照医院有关医疗废物处理的规定在垃圾产生的开始进行分类收集、运送,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和监督垃圾的分类收集运送情况。

4.污水的处理:污水的消毒、净化工作由污水站具体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其工作记录、排放水的抽检结果。

5.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根据《医疗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加强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

四.消毒、灭菌与隔离的原则

第5篇: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

一、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回顾

1月15日,龙江河拉浪水电站发生死鱼现象。三天后1月18日凌晨3点30分,河池将污染消息传真通报给下游的柳州,当时报告镉超标3-4倍。接报后,1月23号,柳州紧急启动了《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紧急预案》Ⅲ级响应,当时镉污染规模几大,污染源始自何处,这些信息无从得知。1月25日明确得知,当时水体镉浓度超标80倍。

1月22日晚8点,柳州市河西水厂上游56公里的糯米滩水电站龙江河水体镉浓度有超标情况。1月26号,污染团峰进入下游柳江河系统,27号柳江上游河段镉浓度超标达5倍。当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启动突发环境事件Ⅱ级应急响应。

1月29日12时,糯米滩水电站镉浓度超标8倍,随着污染团峰值靠近,镉浓度还会有所变化,镉防治形势趋于最严峻时刻。通过在龙江糯米滩水电站采取“弱碱性化学沉淀应急除镉技术”投药絮凝沉淀及调集融江河水稀释的方法降低镉浓度〔1〕;柳州市各水厂柳江河水源水镉浓度始终未超标。经过半个月连续监测龙江河、柳江河水质镉浓度已完全达到国家地表水标准,2月25日解除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 ,整个事件持续了一个半月(42天)。

二、市疾控中心应急处置

1.建立组织机构,确定职责.

市疾控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紧急成立了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下设立现场调查处理、传染病监测、宣传报道、检验检测、消毒指导、后勤保障等6个工作组。所有成员停止春节休假,抽调辖区6县检验人员组成水质检测队伍,实行24小时水质监测工作。

2.参与制定《柳州市应对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卫生应急工作方案》、《柳州市应对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技术方案》、《柳州市应对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备用水源水质卫生应急监测工作方案》、《柳州市应对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启用备用水源供水应急消毒技术方案》、《柳州市应对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备用水源供水风险评估方案》、《柳州市应对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健康教育方案》等6大技术工作方案。

3.做好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

做好市政供水、自备水源供水和居民自备水井的水质监测.从1月21日起,对柳西水厂、柳南水厂、柳东水厂和城中水厂4个市政供水水厂,2个单位自备水源供水水厂和5个居民自备水井进行每天1次的布点监测。

从1月28日起,根据镉污染水体逐渐下移至市区各水厂水源地,及时调整监测的频次为12次/天、增加监测覆盖面,及时、动态地掌握水质卫生状况。

4.在开展所有饮用水镉污染监测期间,始终把市政供水的水质监督监测作为工作重点。应急响应工作期间,共检测水样1076份,其中水源水169份,出厂水573份,检测结果均合格,为全面掌控我市饮用水情况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依据。

5.为应对市政供水水源水镉浓度一旦超出水厂处置能力,需要启用城区备用水源(地下水)的情况,从1月26日起,疾控中心对全市各城区97个备用水源(主要为水井)进行卫生学调查、水质检测。

2月2日和2月5日,先后两次组织召开了柳州市应对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备用水源供水风险评估工作会,按照水质卫生检测报告、水源周围环境卫生、有无水处理和消毒设施以及水源的供水能力大小等方面,由国家、自治区级卫生专家对完成卫生监督监测的97个备用水源进行评估。确定了一类水源(可直接使用)4个,二类水源(经消毒后使用)18个,三类水源(原则上不使用)75个。

6.加强沿江两岸群众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

为确保沿江群众饮用水安全,从1月25日开始对沿江两岸居民饮用水监督监测,共抽检144口水井,水质镉超标4口,对超标水井立即采取停用措施。1月26日至2月13日,开展了以糯米滩至新圩河段沿江两岸距河床500米范围内居民的饮用水水源卫生学调查、水质监测及卫生宣教工作。共出动卫生监督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363人次,车辆116台次。 在沿岸设置5个沿江井水监测点,共抽检水样165份,监测结果显示水中镉含量全部合格。

2月9日,对沿江两岸距河床500米范围内11所学校饮用水水源进行镉浓度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教育部门。

7.做好医疗救治准备

按照市卫生局《关于做好重金属镉中毒医疗救治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疾控中心做好尿镉检测准备工作。

积极配合市卫生局实施《柳州市卫生局重金属镉中毒医疗救治工作方案》,以市工人医院为镉污染事件集中医疗救治市级定点医院,市人民医院、市柳铁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为医疗救治市级后备定点医疗机构,各县人民医院为医疗救治县级定点医疗机构。

同时,参加全市各相关医疗机构开展的镉中毒医疗救治培训工作,重点紧急培训了急诊科、肾病科、骨科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相关医疗机构在医疗设备、药品等方面进行了储备,以应对医疗救治需要,确保一旦出现重金属镉中毒病人能得到及时救治。

1月29日,邀请了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覃卫平副主任医师对各有关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了“重金属镉中毒医疗救治”的培训

8.介水传染病监测

由于沿江居民因河水镉污染事件影响,启用了多年未使用的自备水井实际情况,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了居民饮用水监测与管理工作,防止介水传染病发生,组织6名工作人员24小时轮班进行介水传染病监测,每天主动搜索介水传染病病例,对传染病报告信息进行实时审核分析,并与前三年疫情进行同期比较。至响应结束未发现介水传染病异常增多现象,有效预防了非常时期介水传染疾病的发生。

考虑沿江居民因河水镉污染事件影响,启用多年未使用的自备水井实际情况,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了居民饮用水监测与管理工作,防止介水传染病发生,组织6名工作人员24小时轮班进行介水传染病监测,每天主动搜索介水传染病病例,对传染病报告信息进行实时审核分析,并与前三年疫情进行同期比较。至2012年2月13日,未发现介水传染病异常增多现象,有效预防了非常时期水传疾病的发生。

9.强化健康知识宣教力度

为了提高广大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健康保护技能,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制定了《柳州市应对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健康教育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通过网络、短信、报纸、电视广播等等媒体,加强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强饮用水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镉污染防治知识的宣传报道,消除群众恐慌情绪。期间,印制发放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等资料6000余份;组织各级卫生人员深入沿江村(屯),进行挨家挨户调查和宣传教育达5420户,宣传入户率达到100%。

10.信息报送及例会制度

为确保信息畅通,加强与市指挥部、自治区专家组的沟通联系,疾控中心建立每日例会制度。

从2012年1月25日起,每日组织中心各小组负责人召开例会,及时研究、分析和部署相关工作,切实把领导指示和指挥部工作精神落到实处,有效地推进了各项工作开展。

同时,每日把市疾控中心工作信息上报至市卫生局、市卫生监督所和自治区专家组,建立并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安排专人负责信息报送、采样送检、检测监测、处理群众答疑等工作,确保了卫生应急工作科学、规范、有序、有效开展。

三.快速评估镉污染对健康影响

该事件环境污染物主要是镉。重金属镉(Cd)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累积性的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半衰期长达20~40年,从而使人体某些器官的镉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引起慢性损伤。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镉最严重的健康危害是对骨的影响及肾损伤。当水中镉超过0.2mg/L时,居民长期饮水和从食物中摄取含镉物质,可引起骨痛病〔2〕。

1.镉污染引起急性中毒评估

水中镉超过0.2mg/L(超标40倍),可引起骨痛病。经饮水途径暴露镉,引起人体急性不适反应的浓度水平是16mg/L〔3〕。成年人每日需通过饮水和食物补充的水量是2一3升。鱼峰水泥厂水厂水源水镉含量最高时0.0067mg∕L,超标0.34倍。其余各水厂水源水镉浓度未超标。所有出厂水镉含量最高时0.0032mg∕L,未超标。

柳江河上游龙江河柳城凤山思练村沿岸村民4户井水受到污染。井水镉含量最高时0.0089mg/L,超标0.78倍。当灌溉水中含镉0.04mg/L(8倍)时可出现明显污染,水中镉质量浓度为0.1mg/L时,就可抑制水体自净作用。

采用监测数据与文献数据相比,柳江水体中镉浓度值(0.0067mg∕L)小于引起急性反应的浓度水平(16毫克/升)〔4〕约2388倍,井水镉浓度值(0.0089mg/L)小于1797倍;同时沿江居民预期镉暴露剂量(0.0201~0.0267 mg/天)在已知的人体慢性暴露剂量范围内,因此可以判定柳江水镉污染后的浓度不会引起人的急性中毒反应。

2.镉污染引起慢性中毒评估

慢性镉中毒的风险,以当时井水中镉污染浓度(0.0089毫克/升)乘以成人每日需水量(3升),得到人的每日镉摄入剂量为0.0267毫克。在这个暴露水平条件下,人体达到慢性中毒的阈剂量(2000毫克)〔3〕需要连续暴露7.5万天(约205年)。预期因污染引起人体超量摄入镉的总量也只有0.00712一0.01068毫克,此预期暴露剂量水平离引起人体慢性镉中毒的剂量相去甚远。

四.应急处置成效

通过采取降镉除镉、调水稀释等综合应对有效措施,镉污染事件态势得到完全控制,柳江保卫战取得很大胜利。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柳州市饮用水未受到镉污染,确保了柳州供水安全,使柳州市民的情绪、生活处于稳定状态 。2月25日龙江河柳江河水质已达到国家地表水标准,解除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 .

五.存在问题

龙江河是柳江的重要支流,该河流水经常受到污染;柳州城区四大自来水厂的水源水全部来自柳江 ,直接从主河道取水的方式缺少安全保障,一旦流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水源就只能被切断。因此,开辟柳州市第二水源地刻不容缓。另外,实验室检验应急仪器设备、检验能力不足,水污染应急预案不够完善,对发生事件周围环境不熟悉,应急被动。

六.后续工作及建议

按照《柳州市政供水和沿江两岸群众饮用水安全后续监督监测的工作方案》,密切关注污染情况变化,持续对饮用水水质进行监测,坚持对我市水源水、市政管网及自备水源的监测,评估上游柳城、柳江两县及各城区自备水源的监测检测工作。

继续加强和完善信息报告管理,做好预警监测。开展饮水与健康卫生宣教工作,做好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在有关部门及专家指导下进一步评估镉污染的中远期影响。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积极应对龙江河水污染后续工作。收集、整理相关工作资料,系统研究、讨论分析本次应急工作相关的经验、教训与不足。

参考文献:

[1]黄晓东 ; 张金松 等.广东北江镉污染应急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供水技术》2007年第02期

第6篇: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

【关键词】PDCA循环;重点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82―02

医院感染管理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感染控制是医疗质量安全的核心之一,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好是医院感染最基本、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1]。为了更好的进行手卫生管理,切实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我们将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到手卫生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ICU、RICU、NICU、血液净化室四个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医师共39人,平均年龄34岁;护士共109人,平均年龄26岁。

1.2方法 PDCA循环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基本管理方法,又称“戴明环”。即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本研究运用PDCA循环法持续改进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收集资料评估目前医护人员手卫生质量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预期目标、采取相应质量改进方案,对重点科室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实施质量监控。

1.2.1 计划阶段(Plan) 根据WHO《医疗保健机构手卫生指南》推荐的手卫生指征: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暴露于血液/体液风险时、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制定《手卫生依从性观察表》。开展正式监测前对参与监测的各科监控护士进行统一培训,明确监测方法及执行标准。

1.2.2 实施阶段(Do) 各重点科室感染监控护士每周随机对本科室医师、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进行监测,从被观察者进入病房至其完成一组诊疗操作或持续观察同一工作人员20min,观察手卫生指征不少于40个时机。

1.2.3 检查阶段(Check) 检查阶段是验证各项改进措施落实情况及效果的阶段,应做到检查与指导相结合,整改与总结相结合,环节质量与终末质量相结合,绩效奖惩与科室、个人相结合。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和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定期和不定期抽查手卫生落实情况,将检查考核情况反馈各科室并在医院感染管理月报和科室晨会上点评,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1.2.4 处理阶段(Action) 处理阶段是 PDCA 循环的关键阶段,是对这一个循环好的经验及存在问题的总结与分析,及时制定改进措施,以改善流程,再落实到下一个循环,不断地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1.3 统计学方法 对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后,重点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并做相应比较。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计数采用卡方检验,α=0.05。

2 结果

2.1应用PDCA前后不同对象洗手率比较 经过6个月的PDCA循环管理,4个重点科室医师、护士的洗手率显著升高。应用PDCA前医师洗手率为55.1%,应用PDCA后医师洗手率为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应用PDCA前后五大手卫生时刻洗手率比较 应用PDCA前五大手卫生时刻洗手率为40%~75%之间,其中接触患者后、暴露于血液、体液风险时医护人员洗手率较高,分别为73.3%和68.1%,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洗手率均低56%。通过对手卫生依从性实施PDCA循环管理,大大提高了不同手卫生时刻的洗手率,均高80%以上。医护人员总洗手率也由应用PDCA前58.5%升高至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常医院感染大部分直接或间接经医护人员的手传播,有研究报道30%的医院感染由医护人员手上的病原菌造成,采取控制措施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2]。我院采用PDCA循环法对重点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质量进行管理,提高了手卫生意识,调动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了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如针对洗手设施不充足,我院加装感应式水龙头、配置了干手纸巾、重点科室每床尾配置速干手消毒剂;针对因繁忙而顾不上洗手,提倡手部无明显污染时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早在2002年美国CDC手卫生指南就将快速手消毒推荐为首选手部消毒方法,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针对手卫生意识不强,我们开展了手卫生问卷调查、张贴宣传图、现场演示培训等多种形式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总之,本组数据显示临床医护人员洗手率明显升高,说明PDCA循环法是提高洗手依从性的有效管理方法。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可显著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为医务人员自身及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第7篇: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

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

主观因素: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规章制度不全,无健全的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住院部没有入院卫生处置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此外,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客观因素:①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据统计,美国每年因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45%。如内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置、脏器移植、牙钻、采血针、吸血管、监控仪器探头等侵入性诊治手段,不仅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而且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②使用可抑制免疫的治疗方法:因为治疗需要,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接受化疗、放疗后,致使病人自身免疫机能下降而成为易感者。③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普及:治疗过程中应用多种抗生素或集中使用大量抗生素,使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④易感病人增加: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过去某些不治之症可治愈或延长生存时间,故住院病人中慢性疾病、恶性疾病、老年病人所占比例增加,而这些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是相当低的。⑤环境污染严重:医院中由于传染源多,所以环境的污染也严重。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感染患者的病房,厕所的污染也很严重,抽水马桶每抽一次水都可能激起大量微生物气溶胶。病区中的公共用品,如水池、浴盆、便器、手推车、拖布、抹布等,也常有污染。⑥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对探视者放松合理和必要的限制时,以致由探视者或陪住人员把病原菌带入医院的可能性增加。

医院感染的防控

改进医院建筑与布局:医院建筑布局合理与否对医院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对传染病房、超净病房、手术室、监护室、观察室、探视接待室、供应室、洗衣房、厨房等,从预防感染角度来看,为防止细菌的扩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设备与布局上都应有特殊的要求。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各区之间无交叉并注明标志,根据隔离种类妥善安置病人。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探视制度等。隔离旨在将污染局限在最小范围内,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无菌操作规程是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医疗法规,贯穿在各项诊疗护理过程中。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应参加培训,严格遵守消毒隔离与无菌原则,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执行制度、常规及实施细则,并劝告病人与探视者共同遵守。

做好消毒与灭菌处理:消毒与灭菌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有效措施。定期举办预防院内感染学习班,进行消毒、灭毒知识技术操作考试。

加强清洁卫生工作:治疗过程中应做到一人一洗手,防止交叉感染,毛巾用后消毒,清洁卫生工作还包括灰尘、污垢的擦拭和清除,包括杀灭蚊虫、苍蝇、蟑螂、鼠类等。

进行清洁卫生工作时,必须注意不要扬起灰尘,避免播散污染。医院内不应使用扫帚与掸子,拖布的头最好能卸下以便消毒。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宜在污染后立即进行。其顺序应由污染较轻的病房开始,逐步进入污染较严重的区域,最后处理病人公共活动场所。医护人员工作地点亦应进行清洁卫生打扫。

采取合理的诊断治疗方法:使用抗菌药要有的放矢,应用抑制免疫疗法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先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检查白细胞动态与其他监测,提供药物预防等。对易于将微生物引入体内的诊断治疗要切实做好消毒、灭菌工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及时控制感染的流行:控制感染流行主要包括寻找传染源与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与消毒措施。

第8篇: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

医院的消毒: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减少99.9%或使消毒对象上污染的自然微生物减少90%为消毒合格。医院--在接触各类病人过程中,在从事各类医疗活动过程中,是病毒、细菌集中交叉的场所.为了保证病人和医护人员免遭感染,我们要对从事医疗活动的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污水、污物等进行消毒,随着社会的进步,消毒杀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发明和制造了各类不同原理和不同方法的消毒设备。

医院的灭菌: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媒介物携带的一切微生物的过程。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胞子。灭菌是个绝对的概念,灭菌后物品必须是完全无菌的。通常规定灭菌过程必须使物品污染微生物的存活概率减少到10-6。

医院消毒工作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但基层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状况一直不令人满意,始终是公共卫生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我院通过分析,研究制定了改善医院消毒管理的综合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完善医院消毒隔离管理体系;建立医院消毒工作监督管理网络;制定并实施适合基层实际的《基层医疗机构消毒技术指南》。编写基层医务人员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教材《基层医院消毒知识读本》,有计划开展培训,制定乡镇卫生院消毒合格标准。现对该综合管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

资料与方法

(1)消毒设施配置情况的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方式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卫生院中实施综合措施前后的消毒设施配置情况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消毒室条件、无菌物品的使用、口腔诊疗器械及灭菌设施条件等。

(2)消毒质量监测方法: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的方法对卫生院实施综合管理措施前和实施后医疗场所空气、使用中消毒液、物体表面、医疗器械、医护人员手、医疗用水等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3)医务人员消毒知识掌握情况调查方法:实施综合措施前后分别抽查调查时在岗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口腔科、注射室、检验科、防疫科等医务人员的消毒知识掌握。调查采取个别问卷的方法,所有问题均采用选择题形式独立完成。

(4)对管理措施评价调查方法:采用面谈方式,请医院领导回答事先准备的有关对措施的认同、有效性问题,答题均采用选择方式。

结 果

(1)消毒设施的改善情况:对41家卫生机构实施综合管理措施前后的消毒设施配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占本区卫生机构总数的83.7%。结果表明,洗手、消毒室条件、无菌物品的使用、口腔诊疗器械及灭菌设施条件等均有了显著的提高。

(2)医院消毒质量检测结果:卫生院在措施实施前后的消毒质量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6.5%和88.1%。

(3)医务人员消毒知识掌握情况:实施前后分别对210名和209名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了消毒知识掌握水平的调查,实施前的答题正确率为55.7%,实施后的答题正确率为65.2%,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X2=59.49,P

(4)对管理措施的认同评价:41位院长中有71.4%认为自己在实施综合管理措施后对医院消毒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明显提高,有26.8%认为有所提高,没有人认为与以前相比差不多。认为工作水平有明显提高的占61.0%,有所提高的占39.0%;没有院长认为工作水平与实施前差不多。

讨 论

医院消毒设施是保证医院消毒工作质量的基础,尤其是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洗手、消毒室条件、无菌物品的使用、口腔诊疗器械及灭菌设施条件等。从采取综合管理措施前的调查结果不难看出,过去由于管理手段单一,效果不佳,消毒工作不尽人意。通过实施政府支持、行政监督、医院参与等多种形式的综合管理措施,卫生院消毒的有关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医务人员消毒知识的掌握率明显提高,表明所采取管理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尤其是加强培训使之认识到了消毒工作的重要性。

第9篇: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

医院感染是伴着医院的发生、发展而发生、发展的,只要有医疗活动,医院感染就不可避免会发生。基层医院如何开展院感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是摆在基层院感专职人员面前最困惑的问题。笔者从事基层医院院感管理三年来,从健全组织、完善制度、人员培训、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开展相关监测、规范医疗废物管理等入手,使本院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现将院感管理工作体会介绍如下。

1 建立健全组织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院设立了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由院感专职人员负责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工作。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涉及多环节、多领域、多学科,单凭院感专职人员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建立以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感染控制小组为主的三级管理网显得尤为重要。院长亲自担任院感委员会主任,职能部门、临床科室主任、重点科室护士长组成院感委员会成员;临床感染控制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住院总、护理骨干组成。领导重视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前提,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保障,三级院感管理网的建立有利于院感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2 完善相关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与保证。院感专职人员应首先熟悉并掌握院感管理相关法规及规范要求,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评价方法等。但应注意,制度不在于数量、文字的多少,必须根据国家或相关部门的文件要求,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才是最好的。制定好的制度不应长久不变,还应结合本院院感管理目标、工作要求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以更好地指导、规范临床院感控制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停留于表面。

3 重视全员培训

医院感染涉及临床、医技、后勤、行政等多个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院感管理知识的培训应普及每一个工作人员。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医务人员、工勤人员应当掌握与其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效预防或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1 专职人员的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院感专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能力,定期接受市级、区级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以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督导临床。

3.2 护士长的培训 护士长是临床感染控制小组重要成员之一,是各科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者及执行者。护士长院感管理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本科医务人员各项规范的执行情况及院感控制效果。因此,院感科每季度针对院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及各科消毒灭菌、隔离技术、无菌操作、环境监测等存在的问题对各科护士长进行专场培训指导、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以提高各科护士长对院感管理的认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预防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3 全院医务人员的培训 感染管理科每年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1~2次,除值班人员、进修人员、生产生病人员外,其余人员均参加。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将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中。

3.4 院感控制小组的培训 各科感染控制小组每季度针对相关法规、规范、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高危因素对本科医务人员进行一次培训指导。院感科统一制定培训登记本,各科建立培训登记记录,医务人员全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6学时。

3.5 新上岗人员的培训 每年新上岗医生、护士、医技人员,院感科集中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进修人员、实习人员由所在科室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

3.6 工勤人员的培训 工勤人员工作范围广、流动性大、缺乏基本医学常识、接触污染物、医疗废物机会较多,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而后勤管理人员一般不是专业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缺乏,无法完成工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因此,工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考核由院感专职人员完成,针对卫生知识、消毒隔离常识、手卫生、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每年培训1~2次。

4 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通过监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评价控制措施效果,提供医院感染本底率,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爆发,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提供辩护依据。

4.1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我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工作经历了回顾性调查-前瞻性调查、全面综合性监测-目标性监测的过程。院感专职人员每周一次主动深入临床,针对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高危人群开展目标性监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医务人员针刺伤、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等。监测结果每季度以院感通讯的形式反馈院感委员会各成员。

4.2 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涉及多个项目,院感科首先组织各科护士长或全院护士进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环境监测卫生标准》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消毒方法、采样时间、采样高度、采样面积、采样方法等关键环节,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各科每月按计划对各类环境的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进行监测采样,监测结果由院感科统一制表并随同监测单下发各科保存。院感科每季度对重点科室的环境卫生进行随机抽样监测,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科室必须认真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消毒后重新采样监测。

4.3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建立器械液监测、更换登记记录本,对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液按要求进行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监测结果张贴于记录本上以备检查;建立内镜清洗消毒登记记录,灭菌内镜每月1次、消毒内镜每季度1次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供应室、手术室、口腔科所使用的压力蒸汽灭菌器按要求进行工艺、化学、生物监测,灭菌物品每月随机采样进行灭菌效果监测;建立紫外线日常消毒记录,院感专职人员每半年对全院紫外线灯管进行强度监测1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灯管科室立即更换,并重新进行强度监测。所有监测结果以月总形式反馈相关科室或部门。

5 医院感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