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哲学;社会;自然科学
一、目前高校哲学教学的困境及其原因
哲学是的基本理论课程,它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的任课老师为了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做了很多摸索,但是其效果与投入的精力相比,收效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当前大学生对学习这一课程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出了问题。有的教师采取的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课上缺乏引导启发,这种单向度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益;有的教师的教学内容落伍,讲的是十几年前老掉牙的事情,讲稿甚至十几年没变;有的教师讲述的内容缺乏重点,面面俱到,主次不突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无从下手。有的老师讲课方式呆板,照本宣科,没有激情,言语严肃。这样的教学方式自然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学生就业问题的突出。学生平时的学习都集中在各种实用性课程以及在将来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这种功利主义的心态与本身就是具有高度抽象化的、概括性的哲学是矛盾的,于是,哲学就顺理成章地被推向边缘。再者,学生对马哲课的观念就是做笔记,划重点,考试通过拿学分就可以了。以笔者本科阶段上马哲课的情形为例,学生的普遍想法都是认真记录重点,到时背诵以应付考试,而任课老师为了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也迎合学生的想法,造成学生学一门、考一门、丢一门的不良后果。这样马哲的教学效果就在机械式的背诵中弱化了。
二、将哲学与社会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哲学领域取得了很多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只是体现在报刊、杂志上,并没有进入到课堂中。大学生手里使用的教材还是过去的老版式,书本以冗长的论述居多,例子陈旧不生动。哲学本身就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学生在理解相关的概念时会比较吃力,让学生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哲学是智慧之学,它来源于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抽象概括,这种概括呈现在书本中就是条文性的理论知识。哲学教学就是要把这种条文性的理论知识变“活”,让它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发挥哲学使人变得“聪明”的功能,唯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的利用能力,避免学一门,丢一门的后果。回归现实生活,就要让马哲与党和国家的政策、社会发展、社会事件结合。从主要矛盾理论来理解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来分析为什么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差别、贫富差别问题;运用发展观点,来阐明当前为什么党在十二大以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为什么要鼓励创业和发展小微企业发展来解决就业问题。
三、将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
哲学在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因此,哲学的许多概念、范畴、规律与自然科学的有关内容的联系非常紧密。很明显,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最直接来源,如果我们将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学生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尽量介绍一些哲学中的自然科学知识,分析一些自然科学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那么就能使哲学课的教学从抽象,变为具体,从枯燥变为生动,从单调变为丰富,就能使学生觉得哲学并不是玄而又玄,高深莫测。作为一个任课教师,应当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要经常地关注当代的自然科学的发明和发现,要用哲学的观点回答自然科学问题,例如苹果手机的发展,以此作为培育学生用哲学思考问题的切入点。比如笔者在考研辅导机构上哲学时,就用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环状结构的故事同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结合起来;在讲对立统一规律时,可以介绍美国物理学家谢尔登•格拉肖把比夸克更为深一层次的基本粒子命名“毛粒子”的故事。谢尔登•格拉肖认为基本粒子是有基本结构的,基本粒子里有更加基本的东西,他把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以示对对于“事物都是一分为二”这一辩证法思想的纪念,并证明这是“哲学的最高荣誉”。
四、变革教学手段,引入多媒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已经在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可将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结合起来表达客观事物,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信息量,把抽象的条文性理论知识和客观世界相统一,增强学生的兴趣。选择多媒体教学要把图文信息和原理紧密结合,图文信息要足够吸引力,当然,也不能让学生的兴趣迷失在多媒体的内容之中。例如,我在教学前后把两张番茄饼的图片放到PPT文件中,前者是摘自美食网站的图片,看起来诱人可口,后者是我自己做的,形状难看,全无食欲。前后的反差对比,我顺理成章引出认识论中“实践的观点是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知识点,阐述想当然和动手实践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纷纷发言互动,这样的教学形象生动,让学生记忆深刻,效果远远好于单纯的口授教学。另一方面,网络也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答疑和辅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讨论,用电子信箱与学生交流思想。
五、结语
从儿童身边的事情入手
儿童,是最富有好奇心、热衷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一个群体。多年来,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团队,一直在思考一个博物馆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如何让展陈动起来,改变人们对博物馆单纯展示的印象,让儿童青少年参与到博物馆展品展项中来。在自然博物馆里,“做吧”、“探索角”等活动场所正是这些思考的结果。它们为学龄前儿童和刚刚走进小学校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生物知识和锻炼动手技能的空间。
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上网终端的流行,儿童能够接受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趋势,并对互动科普活动作了全方位的升级,从2010年5月开始,推出了“实验乐翻天”活动,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一项综合实验观察、动手操作、知识讲授等多种教育模式的全新科普教育活动。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活动策划人员基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体验,配合自然博物馆的展览,将活动主题拓展到生命科学乃至生态学的几乎所有大门类。比如,活动开展过植物主题相关课程“植物吃什么”、“谁最有营养”;微生物主题课程“酵母菌”、“身边的水”;动物主题课程“鲸是怎样呼吸的”、“小鸟过家家”;生态环境主题课程“给地球作体检”系列课程;人体主题课程“动画片的秘密――视觉暂留”,等等。“实验乐翻天”每月都会推出新的课程,“黄金周”期间则会“重播”以往的经典课程。所有的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尽可能从儿童熟悉的环境或事物中选材,让他们自己发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举例而言,以“身边的微生物――酵母菌”为主题的实验课程,就从儿童生活中常见的面包入手展开。参与活动的儿童首先观察成品面包的横切面,发现上面有很多小“气孔”的特点,然后自己动手发酵面团,通过实验总结出酵母菌适宜的生存环境及酵母菌的营养环境,并了解酵母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参与活动的孩子们还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教师事先培养好的酵母菌,了解微观环境中生物的形态,从而将活动从普通的观察和动手,上升到获取科学知识的层面。
这些课程的设置,让参与活动的小朋友有可能了解生命科学的不同领域,极大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此外,自然博物馆还会结合“世界粮食日”、“世界地球日”等相关的纪念日,设置“实验乐翻天”的活动主题,以满足参与活动的儿童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同需求。通过系列富有趣味性、实操性强、知识点清晰的实验课程,儿童可以自己发现自然科学知识,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为今后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启发式教学”效果超群
“实验乐翻天”的一大特色,就是活动内容和形式都非常新颖。它摆脱了传统课堂上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式,引导参与活动的小朋友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参与其中,每个主题课程的确定,授课教师都要经过知识体系的设计,实验环节的设计,实验安全性、趣味性的评估,教学模式的确定,试讲后根据学员的反馈意见再修改等步骤才能成形。
具体来说,“实验乐翻天”的每一次“课程”时长约为40分钟,与小学1节课大体相当;但这40分钟时间通常被均分为4个“单元”,每个“单元”里包括2~3分钟的概念讲授,和7~8分钟的动手环节。比如,在酵母菌中实验中,授课教师先会用浅显的语言给孩子们解释为什么面包会有很多气孔。然后,儿童在老师的指导下切开面包并实际观察。在下一个单元里,教师先讲解“酵母菌”如何在面包制作中发挥作用,随后,孩子们就可以亲自操作显微镜,观察培养好的酵母菌。
动手环节的实验,有些来自科普团队的创意,或者由学校实验简化而来。在活动正式举办之前,科普团队都要实际操作实验,反复修改,还会找一些小观众进行小范围的试讲,直到效果理想后才会正式开课,并通过博物馆官网和馆讯信息等渠道进行课程预告。
“实验乐翻天”大多采取小班教学模式,这项活动在每个周末和节假日开展,之前课程会在博物馆的服务台接受报名。根据活动设计,每次活动的参与人数一般控制在15~20人。这既便于孩子们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也易于控制实验的进度。这样的活动设计和课程选择,充分考虑了儿童的接受特点:他们的注意力最佳集中时间一般只有3分钟,对他们非常喜欢的内容和“玩中学”的活动形式,可以让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延长很多。
在课程结束后,博物馆工作人员会请家长认真填写反馈意见,这是“实验乐翻天”未来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
让趣味实验向青少年扩展
目前,深受家长和孩子喜爱的“实验乐翻天”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观众群。孩子们会积极参与每期新课程,并从中收获科学新知。家长也可以在旁边观察孩子的任务进度,并在离开博物馆后,还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增进亲子关系。另外,配合自然博物馆大型临时展览的“实验乐翻天”活动“谁最有营养”、“身边的水”,还在北京电视台的多档节目中被报道,收到了普遍良好的社会反响。
不过,自然博物馆已经看到了“实验乐翻天”活动的局限性。目前,它的主要受众群是5~10岁的儿童,也就是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中低年级的群体。但随着这一代人的成长,既有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可能很快就不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因此,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团队正在琢磨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生这个年龄层的“口味”。比如说,他们可以接受更长时间的知识讲述,而且可以安排更多、更有挑战性的动手操作活动。同时,科普团队也正在思考开设“高年龄版”“实验乐翻天”,将青少年群体也纳入这项活动之中。
【专家点评】
北京自然博物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自2010年5月以来开展“实验乐翻天”活动,坚持每周双休日举办,累计已达200多次,获得孩子、家长的喜爱,基本达到了设计者预期的教育目标。
这一探索的可贵之处在于:第一,体现了自然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自觉地承担起更有效地进行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第二,改变了以往博物馆以静态展陈为主的教育方式,将科普活动嵌入参观之中,尝试了展陈资源与活动资源的结合。
【关键词】理科综合能力 发散思维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179-02
生物科学是一门古老的自然科学,随着综合科学的发展它正成为一门新兴的自然科学。追溯其发展史,可以说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物理和化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生物学科与物理学科、化学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完全遵循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原理。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下,教育部推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却为中学理科教学留下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科角度分析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理科综合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理解基础知识,把握章节内知识的综合联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植物的新陈代谢内容多,既包括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又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从繁杂的知识点中提取知识的内在联系。其中一种简便方法是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角度入手,突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线索,将上述重点知识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在理解章节内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运用一定的形式将相关知识综合并表达出来,以形成单元内整体的、有联系的知识体系。
综合归纳的方式很多,可根据不同内容择优选用。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酶、激素和维生素的比较、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比较、线粒体与叶绿体形态结构功能比较、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特点、实例等,可通过列表比较归纳知识的共性与个性,从中找出各种事物的相同点,这是求同思维;找出各种事物的不同点,这是求异思维,通过这种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通过不同的方法把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这样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科综合能力,在形成能力过程中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运用得更灵活。
二、依照学科的研究方法,指导实验设计,培养综合能力。
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运用有关原理和生物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制定一套研究方案,从而检测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的综合能力,这是高考中新出现的一类开放性试题。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依照生物学科的一般研究过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现象、数据得出合理结论分析假说和实验结论间的关系进行交流,充分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体验,在启发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生物学知识中隐含的实验设计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设计、实验,达到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充分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培养综合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设想展开思维的方法。在复习生物学知识中,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去发现、联系与此中心相关的多个知识点,这就是发散思维。如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中心进行知识和思维的发散。让学生根据图中连线讨论:①光合作用原料的来源、方式、动力;②光合作用产物的利用;③光合作用的场所及叶绿体结构功能、色素种类、吸收光谱和作用;④光合作用实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始;⑤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⑥光合作用意义。
通过思维发散的训练,有利于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对综合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各科知识交叉点,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在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对照研究、明确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跨学科综合试题多是在各学科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的。这些试题要求学生对题目展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分析理解,认识描述,是对综合能力的高层次要求。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内容,使学生对整个中学阶段的知识结构产生立体认识之后,才能获得。理、化、生三学科都属自然科学,在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上遵循相同的认识规律,在一些研究实验方法上是相同的,有许多共性,在知识上有许多结合点,彼此密切联系着。
用化学知识认识生物学过程和实质对于矿质元素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物质的化学消化、DNA的复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诸多过程的教学,设置生物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化学思维,科学客观地认识、分析、评价、表述,能够让学生从较高的层次接纳知识。
五、重视结合STS教育点,拓宽学生视野。
STS作为一种科学教育构想,从教育角度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有着新的理解。
高中生物学教学不仅应注意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生物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技术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根据STS教育思想的宗旨,笔者对高中生物教材内容进行STS思想渗透的分析,并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贯穿STS教育。
高中生物学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从“STS”的思路,让学生明确生物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树立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学好生物的雄心壮志。同时,使学生认识科学的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引导他们全面、综合地看问题。“绪论”学习,使学生明确当代生物学的新进展是在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的条件下,在多学科渗透的基础上取得的。如DNA重组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脉冲电泳技术、同步辐射技术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根本职能在于掌握知识,利用知识研究探索自然界的未知部分。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改造世界,使学生理解掌握技术的目的是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和利用。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干扰素等,都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和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相结合而产生的生物制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影响。
“遗传与变异”教学除了使学生知道DNA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等基本知识外,思维的触角更应延伸至遗传育种的研究、新品种的开发等对于解决人类的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红峰.理科综合能力考试与生物学教学[J].中学生物学教学,2000(l):1~3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课题;趣味实验;教学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更加注重对学习者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利用兴趣引导的方法打造一个高质量的实验教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趣味实验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创造兴趣,善于灵活地利用实验方法来引导学生,善于调动学生的情趣,使学生主动配合教师走进知识探索的天地。
一、呈现现象,激发兴趣
化学实验主要就是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科学的实际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变化来研究其中的化学反应规律,教师在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炽热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先向学生呈现神奇的现象变化,先让学生们眼前一亮,然后,带着疑问进行深入探究,达到兴趣引导、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效果。
例如,在即将学习“碱的通性”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先不要直接向学生公布碱的性质特征,而是在课前先在白纸上面用滴管吸酚酞试液简单勾勒出一朵小玫瑰,将纸晒干,然后将其带入实验课堂,首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张白纸,然后,教师用稀释过的NaOH溶液朝着有花的地方描去,此时,注意让学生观察纸张上面的变化,白白的纸上立刻呈现出一朵红色玫瑰花,学生会立刻被这神奇的现象所惊愕,课堂一片哗然,学生便会立刻产生疑问,探究知识的欲望被燃起,在学生的欷声中,教师开启接下来的知识理论讲解,再通过做实验来逐步向学生揭示碱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科学道理,并指导学生自己亲手操作,感受这一化学变化。
二、亲身体会,加深印象
实验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产生切身体会,通过形象的感官刺激体会到自然科学的神奇力量,进而产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冲动,在不断的思考探究中获得真知。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化学实验课堂的安排和规划,一些实验需要由教师来操作,学生负责观看,也有一些实验则可以由学生亲手操作,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获得最直接的实验体会。
例如,在学习“CO2能将澄清的石灰石变浑浊”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试着让学生自行操作实验,亲自感受这些实验现象,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好一个装着石灰水的试管,然后为每人准备一个吸管,让学生亲自对着吸管向装有石灰水的试管中呼气,此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们都睁大眼睛,明显地看到原本澄清的石灰水逐渐变得浑浊不堪,于是都惊奇地大叫起来,在学生的惊疑之间,课堂学习气氛异常浓烈,学生带着一颗疑问的心来纷纷向教师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并反复操作实验着,在学生的发问间,教师向学生揭示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这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直接感受的做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能够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印象,获得更加深入的知识理解。
三、结合生活,家庭实验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究,经过探究后得出的实践性总结。教师教学就是对这一探究过程的逐步呈现,教师在教授这些自然科学知识时,也要善于结合生活,将抽象的知识蕴含在生活中,让学生结合生活来开展家庭实验,这样的实验操作简单,而且便于理解,学生也能够饶有兴趣地配合,教师可以试着巧妙设计并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化学实验。
例如,在学习“酸的通性”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家庭实验任务,让学生成为家务的小帮手,用食醋帮助妈妈消除茶壶中的水垢,或者用铅笔笔芯的粉末将一个锈住的锁头打开等等,学生在家庭中做这些实验,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做实验的体会,探索出实验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这一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对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积极培养,学生会带着兴趣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出新知。
化学实验课堂重在兴趣实验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兴趣化教学方法来支持引导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化学实验成为他们学习化学的一大乐趣,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化学实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旭升.让课堂成为学习与沟通的桥梁:浅谈初中科学互动探究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 科学素养 培养对策
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肩负着未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启蒙教育的重任,提高其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对小学教育专业学校的基本要求。科学素养的培育是一项持久繁杂的工程,其提高是不可能通过短期或突击式努力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过程中,提出系统合理的教育对策,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
1创新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培养方案,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1.1整合理科教学,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
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的培育更多的是依靠单科的科学知识教育,并没有体系化。这与现在小学教育的学科特点是不相符合的,急需完善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培养方案,重新构建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体系。
现在小学课程如语文、数学、品德、科学等课程中出现了大量与科学素养相关的综合性知识,尤其是科学课程,在《科学((3- 6年级)课程标准》中,小学科学课程分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这些内容融合了生物、物理、化学及地球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就要避免单学科教学的重复性和单一思维模式。例如讲“能量”,化学上讲的是物质变化导致的吸热及放热反应,物理上讲的是能量之间的转化,生物上讲的是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这样既浪费时间,还不能使学生对“能量”有一个系统正确的理解。如果把不同学科中的“能量”知识整合在一起,以科学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就能更好地融会贯通。
根据调研和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将理科进行整合,前三年分别开设自然科学基础、科学与生活与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三门通识课程,其中自然科学概论,主要是讲授基础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与生活主要是让学生以科学思维方式去理解生活,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则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培养其科学价值观。第四年开设选修课,兼顾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开设科学与艺术、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并且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科间知识交叉点的训练,让学生将其融合,在训练中形成综合能力,从而开拓视野,将知识系统化。
1.2有机融入“小学课程的相关科学知识”
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对孩子的科学素养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小学的各门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例如语文课内容丰富多彩,课本中约有30多篇课文与科学教育有关,《祖冲之》中了解了“月食”,《我要的是葫芦》里介绍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航天飞机》则展示了飞机的特点和功能……
为了更好地适应小学教学,在课程改革中,要先总结小学各门课程的科学知识点,将其纳入《自然科学概论》课程中;总结各门课程的科学实践活动,将其纳入《化学与生活》课程中,将其延伸拓展。例如在五年级下学期《科学》中有“身边的植物学”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自然科学概论》详细讲解植物的器官;在《化学与生活》课程中,让学生做植物标本或叶脉书签;在六年级下学期《科学》中有“电磁奇观”这一节内容,我们在《自然科学概论》中讲述关于各种能量;在《化学与生活》课程中自制电池,以及各种小学实验教具。这种整合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小学课程,还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做的技能形成的同时,体会到科技创作的方法,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1.3将科学史作为“隐性课程”
通过学习科学史,可以逐步了解和掌握科学家探究科学的方法,对概念和理论有所理解,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因此有很多学校开设了《科学史》这一门选修课,但若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过多的科学教育课程,可能负担过重。因此我们建议精研小学教育专业的各门课程,将零散的各门科学史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加入到这些课程中,这样既减轻了课程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语文》课本中有鲁迅的《铸剑》一文,语文教师可以讲述金属的冶炼史,猜测铸剑所用金属,理解金属出现时间先后的原因,加深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在《自然科学概论》课程中讲解《元素周期律》时,可以讲述门捷列夫及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历程,使学生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上都能有所收获。
1.4开设小学科学教学法
由于最后两年学生忙于就业或升学考试,时间紧张,学校不再安排科学必修课程,但基于以下两个原因,我们建议在第四年开设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法,最后一年开展科学课教育实习:
(1)根据调查,农村小学由于各种原因,科学课程基本没有专职教师,所以很多都是通过在职教育后兼职科学课程的,在科学素养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很多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在农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也有一部分兼教科学课程的,由于学校以前没有开设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法,他们很难适应这门课程的教学;
(2)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是基于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其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在课程标准、教学理论、教学设计、资源开发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开设小学科学教学法课程,能使学生更加熟悉科学实验的设计,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既提高了科学素养,还能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游刃有余。
2构建新型科学教学模式
实行以STS教育理念下的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合作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技术,构建综合数字化实验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1以STS教育理念为指导
STS教育是一种科学教育思想,具有显著的交叉学科性质,突出了对科学的文化解读、对科学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STS教育更加注重探究与体验,重在唤醒主体的自我意识及情感体验,这将促进学生构建科学理念,理解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提高科学素养。
2.2采用探究―合作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合作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两种教学方法优点多多,但也各有缺点。我们建议将两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合理分组,优势互补。教师合理安排好探究过程,在课堂上合理干涉,及时引导,让学生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提高效率。
2.3运行
课前,制定STS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合理分组,优势互补。课中,采用探究―合作教学方法,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充分体现个人的独特价值,优势互补;实验操作结合使用多媒体,多层次、多场景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构建综合数字化实验平台。课后,实施全面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良性发展,并进行网络群讨论,分享个人成果。
3建设多元立体的校园科学素养教育环境
3.1充分利用宣传资源
例如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站,以及飞信、QQ、微信软件,定期向学生推出环球科技资讯、健康常识、流言百科、时事科学等栏目,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2开发特色课外实践资源
例如有的学校可以利用空余土地较多,山区资源丰富等特点,成立了“少年农科社”,建立“生物观察园”,种植蔬菜,养花养鱼,积极开展农科活动,并使用各种实验器材,开展相应课题研究。最后完成科研小论文或进行农技比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其科学素养。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科学活动;科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53-01
21世纪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知识竞争世纪,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因此,要想培养出新时代的建设主力军,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必将越来越受重视。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是时展的需要,幼儿的呼唤。
通过多年在幼儿园调研,我发现目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存一些问题。因为幼儿教师科学知识基础不扎实,所以在设计幼儿科学活动的时候就体现出了畏惧心里,设计的活动不合理、不完整,达不到教学效果。如何弥补这些不足呢?成了我们这些幼教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只要我们着力于解决好这些问题,相信我们的幼儿科学教育一定会上一个台阶。
一、提高幼儿教师科学基础知识理论水平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涵盖面大,包含了物理、天文、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人体科学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这样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技能,但是目前很多幼儿教师达不到这个水平。这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设计中就会体现出:1.不敢设计过多幼儿自主观察提出问题的活动,因为幼儿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把老师难倒;2.不敢设计一系列的完整活动,因为太深入的探讨一个自然现象老师可能解答不了。这些情况应该是我们在幼教学习阶段就可以解决的。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当然,这种学习有别于高中阶段的学习,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高考,而是了解自然现象,并且能够解释它的成因,并最终运用到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其次,我们的幼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因为,自然科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发展性,科学知识随时都在更新和发展中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幼儿教师在掌握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学会更新知识。最后,我们应善于挖掘适合孩子学习探究的科学教育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反复强调了“周围环境”、“身边常见的”、“生活中”这些字眼。由此说明,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如:物理学中的光、力、热;天文学中的四季的秘密、星球的运动;生物学中的动植物生长与进化;地球科学的风云雷雨;人体科学的探索人体的奥秘等,不宜把那些高科技的、距离幼儿生活很遥远的东西搬到课堂中来。
二、提高幼儿科学活动设计能力
幼儿学科学具有直观性和活动性的特点,当他们面对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时才会提出问题.同时他们需要自身的活动和亲手对物质材料的操作,用自己的感受去充分感知事物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所以,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不断向他们提供科学信息,能引发他们探索活动兴趣的物质环境。1.活动内容的选择:选择幼儿熟悉的教育内容,不仅可以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科学知识的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而且也只有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有相关的意义,才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才能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应体现科学性、趣味性、实操性的原则;2.材料的准备:科学活动所提供的材料应体现着探索的价值,体现着隐性指导,教师要围绕活动目标给幼儿提供材料,确保活动效果的最佳化。让幼儿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建构自主的知识经验。准备材料时应注意材料的多样化、严谨性、可对比性;3.灵活调控活动过程:科学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在指导过程中有时是教师难以预测的,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指导。因此,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有灵活的调控能力。因此我们的老师要做到:细心观察幼儿的操作、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索、称赞幼儿的发现、共同解决幼儿的质疑、分享幼儿的成功。
三、提高幼儿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微课视频;案例教学;数学思想
一、大学数学教学环境与背景
基于我院的现行状况来讨论.根据实战化教学的理念,对生长干部本科学历的教育更突出第一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在信息化时代,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了解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锻炼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去进行思考是对能力提高的一种帮助.我院文科学员均未开设高等数学课,本文旨在讨论通过微视频录制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统计中典型的知识点与实例的讲解为全院学员提供一种灵活、生动形象、有效的数学百科学习平台,提高“理性精神”的培养.
中国著名数学家姜伯驹先生在回答“什么是数学对自己最重要的影响”时给出如下解释:数学使我学会长时间地思考,而不是匆忙地去做出解答.事实上,我们常规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快思”,这在现实中常常会导致一些系统性的错误,如,“以偏概全”“促发效应”等,而数学的学习是改进常规思维,逐步学会“长时间思考”最直接的方法.作为情报学院的生长干部,具备冷静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微课”特指以微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它是一个微小的课程教学应用,是一种以5~10分钟甚至更短时长为单位的微型课程,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针对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微课为载体,从形式上看,这十分符合我院学员的学习条件与实际情况.
二、关于微课视频内容的讨论
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学员能通过数学的了解与学习,提高理性思维的培养,那么具体的内容需有启发性、实践性.根据学院的专业特征,笔者有下面几点设想.
(一)结合案例教学,增加内容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微积分中导数模型的系列介绍,让学生体会高数中这一知识点的很多应用,如经济领域的边际效益是导数问题;生活中很多的最优化問题其实就是求函数的极值;一个会议室屏幕的高度的设计与相关变化率有关;著名的战争方程亦是微分知识的应用.对情报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线性代数中向量、矩阵的学习,学会构造情报向量、情报矩阵,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而逆矩阵也与早期的情报传输有一定的联系,同样,情报过程中的事件多为随机事件,随机事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就是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了解一些重要的随机分布是必要的,如具有良好性质的正态分布,一方面,许多概率分布可以用它近似或导出,另一方面,很多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也可近似地用它来描述.在微课视频选题中,将内容的选择侧重于从一个个实际的例子出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穿插知识点的学习,尽量做到直观明了,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
(二)结合知识点中数学思想的介绍,增加启发性和灵活性
数学知识除了其本身的严谨性、科学性,其形成的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性、建构性.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其思维的动态性及辩证统一性.通过一个个独立的微课视频,介绍极限的思想、微分中“以直代曲”的思想、定积分中的“元素法”思想、空间解析几何中“数形结合”的思想等,让学生理解和把握这些数学思想,从而在面对新的情境、新的背景下的问题时,能快速明确问题中的知识载体,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三、录制微课视频的具体办法及预期效果
微课的制作,可分两部分归类,一部分内容是通过做问卷调查,了解学员的实际需求与兴趣点,选出相关的知识点和实例制作PPT,录制微课视频,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部分内容选取课程内容中建构性、文化性较典型的知识点,从美育的角度出发制作课件,突出数学思想的介绍,让学生从数学冰冷的美丽中焕发出火热的思考.
具体的实施,结合本院的具体教学任务,根据课程的进程,如上学期做高等数学上及线性代数部分,下学期做高等数学下及概率统计部分,这样以系列微课的形式,在校内网高等数学网上教学板块共享,并提供留言提问栏,提高互动性.希望通过微课视频的形式,填补校内网高等数学网上教学资源的空缺,将数学的学习从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让全院学员都能通过这个平台对高等数学有一个简单应用层面的认知与感受,产生兴趣,并能培养一定理性思维品质,服务于生长干部个性的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R].2014.
[2]张英伯,曹一鸣.数学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2-233.
第一:熟悉目录
目录在一本书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它能让我们一目了然的知道一些文章在哪儿,比如在语文书的目录上能知道牙齿的保健在第四页上,它教我们怎样促进牙齿健全地生长、保护牙齿不受损伤发现牙齿有病或疼痛,要及时治疗。
第二:逐字逐句弄懂方框内表述的概念
对概念包含的重点,一要看全,二要记住,三要熟练的运用,比如: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死记住公式是不够的,还需要翻来覆去的理解。
第三:方框前面的观察、操作等练习,告诉我们方框内所讲的公式、定理、规律是怎么得来的,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当亲手去做,务求弄懂。
第四:例题教我们如何运用所学的概念,通过阅读例题要学会解题步骤、方法、格式以及答案要求。
第五:有的教课书是提纲式的,例如《牙齿的保健》,大小标题都是要点。每一段各讲一个知识点。
第六:重视图表的作用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困生产生的具体原因很多,除客观学科特点外,学生主观原因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法不当。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实践性学科。虽然有些学生学习努力,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也会造成学习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解题,轻实验。科学学习离不开实验和观察,教材中无论是新课的引入,还是重要定理的得出和验证往往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既有利于加深对知识概念的认识和记忆,也为进一步思考和总结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如果在学习上仅满足于完成作业,不重视实验观察,必然学不好科学这门课程。二是重记忆,轻理解。记忆确实重要,但不深刻理解就会产生许多模糊的认识。如在学习溶解度时,记住了溶解度的计算公式,若不理解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且是饱和溶液等前提条件,必然会出差错。三是重知识点的学习,轻知识的概括化、网络化。
2.缺乏内驱力。缺乏学习内驱力是产生学困生的内在因素。有的学生意志力较差,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缺乏持久的内驱力。表现为:一是缺乏求知的欲望,他们对自然学科的作用缺乏了解。如不知道分子式、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应用,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以为然。二是缺乏探究的热情。自然学科各方面的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知识点的系统性、连贯性也很强,不去探求概念与概念之间、定理与定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势必会影响到知识的全面掌握,前一章节内容没有弄懂,后面的知识学起来就会困难重重。三是缺乏成功的期待。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总觉得千头万绪,无从着手,课堂提问和作业无所适从。由于得不到学习成功的体验,也就不会有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3.能力发展不平衡。由于学习之间生理、心理、环境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能力和智力发展也不平蘅。有的学生某些能力倾向相对较差,个性特征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学习成绩和其他学生相比存在差距,造成了学习心理障碍。
究其原因,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关键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相差太大了。因此,要提高学困生的自然素质,必须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转贴于 二、转化学困生的途径和方法
1.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科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信息,帮助学生妥善地处理心理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科学知识是艰苦的,只有付出辛勤劳动,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才能取得好成绩。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找出学生的闪光点来表扬鼓励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增强学生自觉注意力,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其注意力。
兴趣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教材,了解自然科学的新进展及一些和学科知识有联系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从间接需要变为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驱力。另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真正地参与的同时表现自己,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和成功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提高学习热情。
2.加强学法指导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授之以正确的认识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根据自然学科的特点,首先要重视实验教学。积极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分析观察能力。例如学习电路时,学生对电路连接和判断感到很难,画实物连接图差错特别多。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在实验室内对照电路图进行反复连接,观察训练,便于学生正确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