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第1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作为中国传统饮食器具之一的筷子,从古至今在不断地传承着,其中不仅蕴含器具进化的道理和中国古人的设计智慧,同时也展现了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自然融合方式。这种融合并不仅仅是元素、造型、工艺、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文化、理念、智慧的融合。本文通过探讨文化传承的本质来研究筷子,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物质表现形式的规律,启迪现代创新思维,设计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产品。本文由收集整理

传承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字典中“传”是传递、接续;“承”是承接的意思。与继承不同的是:继承是指完整的承接过来,不做改变;而传承中最重要的内涵就是把先进的理念、符合时代要求的元素流传下来,在继承中寻求发展。筷子,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代表,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从中发掘文化表现规律,找寻传统文化中可以继续发扬的智慧,力求将传统文化思想、概念特征与现代化的经济、技术、材料等时代要素完美融合,创造出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产品。

筷子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从手抓到借助于工具进食,筷子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索引。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下产生的,加上各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光辉灿烂的中国饮食文化才得以在世界舞台上散发出独有的中国传统气韵。

与西方借助于刀叉工具不同,中国文化偏向于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性。这主要表现在筷子的取材和使用方法上:从最开始的两根小木棍到后来的竹筷、象牙筷等都取材于自然界。另一方面,相对于西餐餐具的切、戳,筷子使用方式所反映的中国饮食文化不是侵入式的,而是努力寻求一种平衡的和谐,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意蕴,更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谦让有礼的民族气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筷子上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但如果只是在外观上的纯粹拷贝或简单挪用甚至生搬硬套并不是我们意图得到的文化与产品的契合点,而是要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分析总结出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风格元素中的精神寄托与内涵表现点,以应用和体现在我们的产品上,使之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精髓。

1. 中庸之道与对称之美

中庸之道一直是中国人所推崇的至高精神境界,《中庸》中提到“大中之道是社会人生对平衡、和谐、对称宇宙法则的本质观照”,可见中庸体现了一种对称与平衡,而对称与平衡,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所追求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追求。以故宫为例,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空间位置的这种对称性设计,不仅是对大自然的敬仰与崇拜,也体现出了其中所蕴含古典艺术中的仪式感和高贵感。

对称美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庄重大气的代表,也是结构设计中受力均衡的有效手段,体现在筷子上就是一双筷子两只,一般对称地成双成对的出现。而每一只筷子上纹理及图案的变化可以是任何无序的元素,这些元素经过对称都会出现一种平稳的秩序感,这样既在统一中变化又不失稳重大气。

2. 方与圆

中国传统文化信奉“天圆地方”的理论,崇尚“天人合一”,效法自然,追求发展中的变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赋予古钱币,虽然朝代更替,但这种方孔圆钱币形制一直持续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可见它作为钱币中所蕴含的文化被历代君王和百姓所接受;尤其是正圆与正方的形态与其相互组合方式,一直是中国最为典型的人文文化形态,应用在生活的各个层面。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筷子在方与圆上已有体现,在使用时方端放置可以稳定而不至于滚动,圆端进食时没有明显的棱线,方便夹取:“方头圆身的筷子,两头代表了天与地,天圆地方,天长地久,历来就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而筷子若能与筷架有正方与正圆的搭配,或相切或相交的结合,一定能在统一中体现变化,既突出了传统文化中方与圆的关系,又可以迎来不凡的视

觉效果与人文体验。

3. 厚重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积淀和蕴涵着中国人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它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其厚重程度是其他民族文化望尘莫及的,在经历了历代的社会变革后已经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是非一般外力所能渗透和破坏的。

应用在筷子上,其厚重感主要体现在材质、重量、声音等方面:塑料的材质重量偏轻大约20g,声音发脆、急促;银质和不锈钢材质的筷子大约110g,过于重而且导热快,容易烫伤,而且其声音短促、刺耳;象牙材质重量适中31g,声音温润、悦耳,不过价钱昂贵,容易发黄;竹木筷子的口感和触感都比较舒适,只是重量偏轻只有18g,声音柔和,也是从古至今使用人数最多的筷子。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感方面,30~40g重量的筷子最易操作和接受,若将竹木筷柄上部配合以其他材质,使之重量增加更显厚重,长度更显悠长,改变其耐热性不强的缺陷,也不应失为运用现代手段表现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

4. 优雅

古往今来,各种流传下来的具有文明进化感的如出行阵仗、典礼奏乐等仪式,都是人类迈向优雅的前进步伐。古琴是让我联想到的最为优雅的代表:从意境上讲,它独有的注、揉、吟的指法,让人体会到余韵袅袅、象外之致的味道,恰似中国画中的那种水墨烟云,似浓又淡,绵绵不断,古琴妩媚优雅的魅力尽显其中;从形态上讲,古琴不仅是金属丝与木头的结合最典雅的方式,同时在线与面或者说线与体的对比与结合上,也表现出脱俗的特质。

筷子中的优雅与写意体现在筷子的使用方式上,使人自我感觉有餐饮仪式感,优雅自然地夹起食物。从眼睛看到筷子到手拿起筷子再到夹起食物后总入口中,筷子充当的不仅仅是餐饮的工具,更是餐饮仪式的载体,使人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优雅内涵。形体上表现为形态修长,曲线流畅写意;筷架若是能与古琴有异曲同工之妙,使筷子悬浮于“琴弦”之上,既体现出其优雅空灵之感,又有东方禅意之美。另外,筷子与盘子、碗的组合与摆放方式也是一种线与面的结合,相切与相交的变换中更能透露出优雅的使用方式。

结 论

第2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随着现代社会一体化进程和个体化趋势的加快,作为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已从平面走向立体。且随着近些年房地产发展,商品房市场带动了新的城市社区迅速崛起,社区的占地面积虽然缩小,但人口增多,从而导致若干社会文化问题。因此,培养社区居民健康的审美趣味,提升其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构建居民的精神家园,有利于优化社区文化的结构,从而形成优秀而稳定的社区中性文化,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文化基调。

(一)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与艺术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全球一体化不断推进,民族精神的回归更引起人们的关注。以传承教化人,以艺术陶冶人,以文化塑造人,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民族精神的驱使。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是中国人民自古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与人之间、群与群之间切不断的脉络,如果说人民是土地,那么传统艺术与文化就是这片土地上的根,只有把“根”牢牢地扎在人民这片沃土上,五千年的文明才能枝繁叶茂。

(二)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与艺术能促进文化繁荣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那些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从事的物质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可见,传统艺术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社区作为区域文化共同体是美育落实的载体,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凝聚民族精神的基层前线。社区居民积极接受和参与社区各类的艺术文化活动,可以从中受到正面的教化,满足其精神需求,从而使居民凝心聚力,为区域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撑。

(三)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与艺术能推进终身学

习进程传统艺术文化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助推器,一方面它的丰富内容和形式都是社区居民乐于接受的,另一方面传统艺术教育是终身性教育。从功能的角度上,社区美育不但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比学校教育更加生动务实。由于传统艺术文化具有内在民族精神的感召力,社区民众在学习传统中国艺术文化的同时,能够培养其优秀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情操,有效地推进终身学习的进程。

二、传统文化艺术在社区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在基础教育中虽有所重视,但效果并不显著。传统艺术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人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知识积淀。但在人成长最快、最易接受的年龄,如果只关注当代知识的积累,失去了学习和传承的时机,就会成为一种民族遗憾,且直接影响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目前,社区美育的实践刚刚起步,虽然已经引起社会重视,但仍然还在探索阶段。当下社区美育实践要解决如下问题:区域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容易导致社区居民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忽略;社区本身的文化积淀具有优劣并存的特点,很多观点和习俗与时代旋律不符,直接影响居民的判断和选择;社区缺乏专业人员指导美育实践,导致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偏颇的文化滋生,从而难以达到社区美育传播正能量的目的;社区美育离开社区居民的生活实际和学习需求,离开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壤,导致传统艺术文化不能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另外,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缺乏系统总结,在文字与理论上难成体系,致使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表象上相对独立,而在其内在脉络体系上缺乏科学而深入的挖掘,长期处于一种潜隐性的存在。

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社区美育中的发展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促进社区美育的健康发展,是由其自身性质及独特魅力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文化艺术实践中传承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粹,一方面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血脉,另一方面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和审美心理。而社区美育的精神内核正是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传统文化艺术为社区美育提供了文化素材,并且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符合人的审美经验,易于将社区居民带入到传统文化艺术的意境中,使其产生文化认同,从而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美育活动的参与度。

(一)资源整合,创建社区美育的有效载体

整合社会资源,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社区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载体。一是可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在强调传统价值的同时,亦不忽视新的文化动力,为社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可以利用社区内的博物馆资源,开展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传统文化艺术类体验活动;三是可充分发挥社会文化企业、社会组织的职能,承担起文化传播责任;四是借助各方力量,筹措资金,搭建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丰富社区美育的形式和内容;五是利用社区场地,开设文化社区、文化长廊、艺术与科学、作品展览等展厅,为居民学习传统艺术与文化提供直观的物质形态,以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与认同。

(二)培训队伍,提升社区美育的服务质量

近几年,政府培养了大量的社区管理人才,为社区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序的专业化的管理系统,但在社区教育方面,依然缺乏具有规范管理水平、社会工作经验、专业素质及社会担当的人才。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委托专业机构、大专院校或研究机构等分期分批培训社区专职管理人员。教育科研单位可在社区科研立项,也可把课题下放社区研究,也可在社区设立传统文化艺术培训基地。通过培训、课题研究、基地创设,以培训提升社区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以科研带动队伍,从而提高社区美育在社区的服务质量。

(三)加强传播,形成社区美育的生态空间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教育的热点之一,在社区中系统而全面地开展却是刚刚起步。通过美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将社区美育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并将其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如:社区与新闻媒体合作,加强宣传力度,以在社区居民中扩大传统艺术与文化活动的知晓度。二是营造一个公众学习传统艺术文化的社区环境。如: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社区学院的中关村文化创意园就是传承传统艺术与文化的典范。

(四)典型引路,推进传统艺术文化活动开展

第3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46-01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民族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二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深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意识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仁”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这也符合我党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另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潜移默化,在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和伟大的人格潜移默化的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 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不同角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路径,真正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

第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加强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课堂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教育作用以及选修课的辅助教学作用,把专业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同时,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实际出发,加强第二课堂平台建设,把地方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融入课堂,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还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媒介,加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达到网络教育的目的。

第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积极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氛围。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水平。社团在党、团组织的指导下,可开展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在此过程中还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性,形成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充分利用校园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民族荣誉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各种学生活动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在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节日德育活动,邀请一些著名的专家和学者来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营造大学传统文化的学术氛围,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和培养他们成长、成才。

第三,以社会实践为渠道,努力创造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化。要利用时代优势,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投身到建设祖国的实践中来。通过广泛的联系,把握和利用传统文化的有利资源,积极开展多渠道的社会实践,努力创造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性。通过多渠道的社会实践,有效地调动社会力量,使大学生在领略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仁爱之心和服务意识等,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土壤,既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又要汲取传统的养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把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第4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中国传统文化;必要性

引言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情况来看,英语教师文化教学意识不足,即便是开展了文化教学,往往也是针对语言输出国一方的文化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很少,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讨论异国文化的时候滔滔不绝,而说道中国文化的时候,只会吞吞吐吐。实际上这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非常不利,当然更加不利于中国传统的传承、发展与普及。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等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承中国文化,普及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和精神,即便是外部教师,它也承担着发展、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这就要求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合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这即是对英语教学外延的拖延与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是强化中国文化渗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是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全面提升中国学生辩证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1.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全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渐频繁,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际交往不断增多,作为拥有5000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具有非常巨大的文化魅力以及研究价值,同时也世界各国争相研究的对象,因此作为中国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积极承担其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深深体悟中国文化,只有这样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的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国家,实现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从这个方面来看,英语教学中强化中国文化渗透,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2.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光彩夺目,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闪亮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研究多年来从未停止。世界各国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情也从不曾减退,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与扩散,是世界文化不断发展需要,也是强化中国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感召力与凝聚力的需要,作为一名中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所渗透本民族文化,应该成为一种责任和习惯,而作为一名现代化的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连本民族文化都知之甚少,对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都漠不关系,那么又何谈,建设祖国、服务人民。所以说,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3.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

在学英语教学,要将中西文化差异作为背景,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清晰的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的理解特点、语境特点等等,从而更加顺利的完成交际活动。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帮助体悟、掌握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必须要渗透中国人文、典故以及风俗等内容,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方面能够实现更好的鉴赏与理解,掌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交际特点,在交际中能够有意识的调整交际方法以及措辞。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综合两个语言系统中不足与优势,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辩证的文化意识,做到既不妄自菲,也不狂妄自大,能够变成的接受事物。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与深厚底蕴,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1.积极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要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同时兼具中国文化特色,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中国英语教学的这些特点,要将中国人语言交际习惯与文化特点渗透到教学中。具有中国文化与国庆的英语教学,主要从音译、意译两个方面体现出来,比如表示食物的词汇:豆腐(tofu),乌龙茶(oolong);表示文化的词汇:功夫(kungfu)等等,这些都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译词汇,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在目前中国大多数的英语教材中,关于中国文化部分的内容基本是空白的,学生能够随口说出复活节、圣诞节这些词汇背后的文化意义,但却无法说出清明节、元宵节的英语表达方式。这对这些问题,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重视起来,在教学中用英语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释和阐述,将词汇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译解释出来,这些教学可能在学生未来也不应会使用到,但是这是一种文化储备和文化传承,并不是以“是否用得着”为学习目的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以英语的思维,去理解中国文化,体悟中国文化,学生本身的知识体系得到完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同时也能够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积极探索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手法,适时输入中国文化知识,不但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能使两种文化的差异以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习者发现两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批判性学习。西方人重理性,擅长逻辑思维;中国人重悟性,喜欢形象思维,所以中西方在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以数字为例,在中国人心里,“五”是和谐、优美的象征,所以汉语中含有“五”的词语很多,如:“三皇五帝”、“五谷丰登”、“五光十色”等;但在西方five就不那么美好了,如:five-fingers表示“三只手”,即“小偷”,the fifth column表示通敌的内奸,the fifth wheel的本义是汽车上的备用轮胎,而其比喻义则是“多余的人或物”。在中国人眼里“六”是最吉利的数字,中国古时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成语“六六大顺”,官制设有“六部”,朝廷军队统称“六军”或“六师”,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但“six”在英语中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如:at sixes and seve(乱七八糟),当然,这样的现象在英语学习中比比皆是,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既能习得语言,又能洞晓文化,在对比中深化了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理解。

3.积极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跟阅读息息相关,大量的阅读能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语境,地道的语料。为弥补英语课时少,信息量狭窄的不足,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地进行课后阅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向学生传授寻读、跳读、略读等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推荐课后阅读书目、报刊杂志,在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爱国心的同时,领悟了本国的文化,也习得了英美语言;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故事大意,也可让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和观点进行批判性阅读,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多个侧面去理解材料的内容和文化内涵。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在世界文化大融合,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日渐频发,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大前提下,显得更加紧迫。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失语症”的问题,非常普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合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学生使用英语思维,解释中国文化,因此我们能够看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西方文化交际的需求,也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丰富文化底蕴的需求,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第5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应用

美术在世界文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画笔勾勒出美丽的画卷是人们智慧的体现。美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现状,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同时渗入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中的价值,进而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推进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美术生涯中[1]。

1背景

(1)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5000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使得我国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在的年轻人,影像文化伴随着他们走了一路,尤其是外来的影像文化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等。许多孩子十分了解肯德基、麦当劳等外来文化,却对本民族的文化一无所知[2]。如何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迎接外来文化的挑战,是现今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2)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美术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的载体包括美术,所以在学习美术时是不能脱离文化意境的。在美术教育中势必要保持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教师在教导学生鉴赏美术时,应当研究如何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如何挖掘和利用各地能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美术资源等等。

2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

2.1发掘教材,充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高中教师在美术鉴赏教课过程中,需要充分备课,认真发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材中有的单元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传统的工艺品,例如陶瓷、玉器、青铜器;有的是介绍中国古代传统的绘画艺术,想风景画,山水画等等;还有的单元是介绍中国古代的雕塑文化,例如彩陶!因此,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是应当充分的利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美术教程,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比如,中国古代绘画的这一章节重点讲述的是花鸟画。花鸟画是中国独有的特例的一种绘画门类,不曾在其他国家出现过[3]。中国花鸟画在中国有着辉煌的历史,至今仍受文人雅士的追捧。因此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我国花鸟画的知识,并充分渗入到美术鉴赏教学中去!2.2创新美术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只有激发兴趣,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才能够使师生一起探索美术世界的奥秘。以前的美术教学模式太过于单调,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是学生对学习美术感到厌恶。因此,美术教师应当创新美术教学模式,营造欢快、有趣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可以从网上搜索与本堂课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然后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在鉴赏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真正的学会欣赏美术、懂得欣赏美术。2.3加深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美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缩影,因此,教师在课堂教授过程中,应当深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充分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学好美术。可以通过课后开展美术鉴赏活动。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根据不同的课程的内容,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以供学生课后研究,并随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在设计课题时,课题的内容不仅与美术有关,还要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确定课题之后,进一步分析题目,将课题分化为若干小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正确的鉴赏思路[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结语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在这5000年里积淀了无数的优秀文化。美术鉴赏课程起到传承艺术文化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从而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经济,宗教等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娜.在美术鉴赏课程中有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2,(14):141-141.

[2]薛小勇.高中美术教学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文修养提升之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6,(22):104-105.

[3]麦荣勇.让美术教学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J].美术教育研究,2014,(12):101-102.

第6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受众;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

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选修课覆盖面。在政府层面上,对职业院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提出了比较细化的要求,这充分显示该项工作已经成为了各职业院校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而从受众视角来探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开展则更有针对性。

一、95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1、对传统文化概念的理解有偏差

提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不仅仅是95后大学生,包括大部分高校非文科生都会把它与中国古典诗词、儒家思想、风俗民俗等内容划上等号,而某些教育管理工作者会将其与通识教育相提并论。刻板地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读读古文、背背《弟子规》、《了凡四训》等古代先贤推荐的优秀书籍,甚至穿着汉服拍张照片就是在传承文化。

2、思想上认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有专业机构对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对当前中国社会的意义”做过调查:59%的人认为很重要,40%的人认为有一些作用,1%的人认为可有可无,没有人认为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从这个数据来看,绝大部分年轻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应有作用给予了肯定,在主观思想上是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且也有兴趣接受这方面的熏陶和教育。

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明确要求

目前在校高职生基本都是1995年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对网络、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运用熟悉程度较高,获取知识、信息的速度快,有这一代人独特的思想,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而对传统的课堂知识灌输、说教式的手段与方法表达出不满或者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对适合其心理特点的网络游戏、电影、舞台剧、体验式课堂等形式则显得相对乐于接受。例如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的宣传片《筷子》、电影《大圣归来》、《智取威虎山》等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俗口碑,也广受年轻人好评。

二、受众视角下95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1、自我主体意识更强烈

受众这一概念是属于传播学领域的,它概括来讲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早期传播学从宣传的角度出发,把受众看作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人群,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者认为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受众是一群有思维能力的人,是文化意义上的人,这个人群不可避免地带有特殊时代的影响和特点[1]。95后大学生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高度发展时期,自小经历着中国信息化社会的逐步壮大,他们亲身经历了网络媒体的迅猛变化,因此更能主动参与、互动,有着比较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

2、娱乐化体验式消费更突出

在新经济、新媒体环境背景下,95后大学生对于充满浓厚政治意味的信息,对于传统说教式的道理、对于表现形式单一的文化教育是本能抗拒的。他们需要多种多样的风格,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期,年轻人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心理渴望得到宣泄,这些都会加剧他们娱乐化、体验式消费的心理。[2]希望传统文化能以更符合当下传媒环境的方式在年轻人群中传播,并得到有效的接受和传承。

3、选择性目标性更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涵盖内容博大精深,加之在网络时代,可供95后大学生选择的信息很多。但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高职学生更是会从务实的角度来选择与今后职业息息相关的学习内容。当然,也有部分大学生会从兴趣和主体地位角度出发,理性选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

三、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改革路径探索

1、厘清适合高职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纵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基本都比较单一,大部分是以大学语文、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没有充分挖掘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更没有从“精神――制度――器物”三个层面筛选出有一定深度又不乏趣味性的内容在高职院校予以传播及推广。其实,从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中华诗文、戏剧等纯精神层面上来界定的传统文化是比较狭义的定位。从外延来看,汉语汉字、民间工艺、武术、饮食厨艺、对联、书法、陶瓷、衣冠服饰、建筑等器物层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制度层面,则属于管理研究领域,不适合在高职院校作大面积的推广。

2、重新定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不应该以短期功利化的效果来体现,应该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接受规律,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适当的途径与形式让学生了解、接受、认同,并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自信、自豪感,进而能积极、主动去弘扬传统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的同时,使之更具有现代价值和意义,同时为培养德才兼备,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也为更好的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3、丰富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论,要尝试研究一种非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分析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传播环境时,也要结合微信息时代中比较新近的三微――微博、微信、微视,来构建有效的传播途径。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方面,一方面要完善承担传统教育的课程建设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课外的实践体系,例如加强传统文化社团的建设力度,与博物馆、风俗馆、相关传统文化传播公司等校外单位加强合作,建立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进行体验式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1.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的内容和特性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词,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概念有点大,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有的老百姓认为文化就是知识,他们常说,一个人读过多少本书,这个人就多有文化,从狭义上来说,文化仅仅指的是人们的精神文化领域,但是如果在广泛意义上来讲,文化也分许多种类:按照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来说,分为原始和古代,近代和现代等文化;按照地理区域上来说,分为东方和西方,海洋和陆地等文化;按照社会的层次结构中来说,分为贵族和平民,官方和民俗,主流和边角等文化;按照文化的内在思维规律上来说,又能分为物质和心理,行为和制度文化这四个层次。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是什么,围绕这个问题许多文人雅士都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我个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性,仅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延续性,凝聚力,包容性:

从古至今,中国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且未中断过,而是像酒一样越酿越醇香,在经历长时间的磨练中也不会使得它衰落,实在难得,它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具有跟得上时代变化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中外历史上,有许多文化体系因为根基不深,站不稳脚,而被外来文化入侵而从此中断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因为外来文化入侵而中断,相反的,它吸收了许多新鲜外来文化的血液,变得更加强大,使自己的地位更加坚不可摧。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特点是以人为本,传统的以人为本,就是在考虑问题中将人民作为重中之重,是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一切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叫做人文主义,而中国的对人民的维护与宽容与外国的态度也是大相径庭,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我们的国家更强调人民当家做主,既尊重了人权,又保证了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的室内设计装饰中,免不了有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而纵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你会发现其中有很多装饰都应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的比较常见的室内设计装饰中被宽泛应用的传统文化元素有书法,其中包括隶书,楷书,草书等等这些体裁,还有篆刻印章,中国结,还有各种京剧脸谱,皮影戏,传统的刺绣图案等等,而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传统纹饰的应用

中国传统的纹样多种多样,它们经常用来装饰室内设计摆设中的一些摆件或者器具上,纹样的内容丰富多样,由不同的图案、不同的样式组合而成,而中国的传统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装饰中通常都会使用象征,借代,夸张、反复等的手法表现。

现代室内设计中也会应用了许多古代传统纹饰元素,中国人相对于外国人来说比较保守,而大家知道的吉祥纹饰图案往往都被大家赋予了吉祥如意的寓意,所以大多人在选择装饰家庭的时候比较喜欢这些代表吉祥的纹饰,而通过我们对这些元素现代化的加以装饰以后,使这些元素在室内设计应用中更具有文化韵味,在现代的室内设计中,小到厨房墙壁,大到整个客厅卧室甚至是整个室内设计空间装饰中都会运用中国传统纹饰加以装饰。

纵观现代著名建筑设计中,上海大剧院采用了传统文化元素的九宫格图形,搭配上全透明的玻璃材料,这个建筑更显晶莹剔透,也增加了活泼的气氛,给人一种强烈的动感,这种著名建筑都是设计师使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型案例,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2)中国传统纹样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的正确方法及要点

中国经历了五千年的文化才有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传统纹样的内容、类型及涵义,不能只在表面来看待问题,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研习其杰出的理念和丰富内涵,这样才能更好的更正确的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融合为一体。

要突出地方的特色,传承纹饰的寓意文化和民族特性,中国地方文化内容众多,其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在室内设计中运用不同地方的特色纹样时,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当地的民族文化风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当地的纹样作为室内设计的素材。

(3)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古老传统的设计风格理念在现代的建筑装饰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室内设计中,我们会比较重视主题的装饰,从色调,布局,纹饰,家居上都会讲究协调统一,这是比较传统的,大多数设计师一直在按照这个方式去进行设计,这是传承下来的一个传统规矩,传统的设计比较讲究风格,这是比较广泛的被应用到现代的室内设计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结语

第8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具有时代精神、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腐败行为的土壤。道德重建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建立国际新秩序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具有5000多年非常灿烂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至今没有割断过的古代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特征。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系之庞大,持续期之长,生命力之强,影响面之广,举世罕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诸方面的总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以维护祖国民族利益为标志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文明和觉悟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精神支柱。如古代的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美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产生了强大的、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作用。

2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通过视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近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文化倍受冷漠,社会人情冷淡,对于先前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淡忘,所以,我们有必要唤醒年青一代人的思想意识,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价值予以肯定。这样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以科技为必要前提下,采取了运用专业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精髓在视觉艺术中的推广。首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渗入到当代视觉艺术中,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理念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们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缺失进行调查整理,通过自己的理解,搜集各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电脑软件进行动画制作,结合现代的科技手段,融合传统的元素进行设计,根据现代社会的道德需求,弘扬道德精神,总结出个人美德,家庭美德,处事美德;个人美德体现在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家庭体现在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处事美德体现在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都是需要弘扬的,在当今社会有许多的人们忽视了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运用现代人们能接受的方式宣传和弘扬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到找出榜样事例,予以弘扬,结合动画效果进行故事编排,再以感动中国的人物为主要宣传内容,做出大家都认可的道德模范形象,以动画短片的方式进行宣传。通过不同的视角去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全方位的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演绎,更是对现代艺术的全新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宣传统文化,是一种创新实践。在视觉创意表现,弘扬民族文化。

3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艺术作品中建立本民族特色

要想创造出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元素有国际水准的视觉艺术设计作品,需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认真研究、挖掘、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结合现代思维方式,运用独到的审美观点和看法提升艺术设计品格,丰富现代视觉艺术设计的创作语言,创造出具有新文化形态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运用中国传统的元素与现代科技网络软件相结合,现在中国传统的元素,例如图案,色彩,书法等都在平面设计方面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并创造出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作品风格,在这种趋势下,民族文化精神也同样需要贯彻到当代视觉艺术中,以动态的方式呈现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同时又让人们在精神道的方面得到熏陶和启发。通过这种符合于现代人们的观赏方式,因为当代的网络视频、城市大屏幕播放十分盛行,所以要采用这种视频动画制作的方法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使人们对于民族文化更加热爱,更加亲切。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新文化、新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传统文化显现出的独特魅力,正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所需要寻找的源头,不管外来的文化有多诱人,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忘了我们本国的优良传统,这是民族的根,更是民族的魂。然而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要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传播给大众,这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中国的现代视觉艺术应立足于本国传统,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每一位现代视觉设计师都应发挥自己的力量,使我国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推动其走向国际化,是历史交给我们新一代设计师的伟大使命。

4运用视觉艺术传承民族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9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渗透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蕴藏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之中,可以充分渗透和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知识,使小学生接触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内涵,较好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意义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传承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强小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知识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相吻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渗透和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小学生现阶段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相吻合,由于小学生具有极强的记忆力,可以极为容易地记忆琅琅上口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从而较好地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充分契合,极大地增强了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2.与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相契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还可以使小学生充分感受和体悟到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从而领略到中国汉语的独特魅力,更好地揣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情感内涵。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路径探索

1.明确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要充分意识到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和潮流,认识到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通过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奠定小学生基本的文化素养,塑造小学生的人格品质。教师要适应新时期的变化,突破传统的语文阅读教育理念,以系统的、开放的视野和眼光,全面设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2.注重层次化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小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采用层次化的教育措施和手段,较好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具体来说,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将视线集中于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语言学习为主、思想和情感的指导为辅助,奠定学生的语言学习基础。以语言为例,可以借助于字谜这种特有的汉字文化,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汉字,体味到汉字所具有的独特趣味性,更为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汉语言文化的内在神奇和奥妙。另外,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书法、象棋等传统文化,增进小学生的识字能力,并且还可以利用词串的方式了解和熟悉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浸透;在小学中年级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并倡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合作,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阅读兴趣。以对子歌和对联为例,可以让中年级的小学生朗读对子,如:“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通过对子的读诵,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也较好地实现记诵;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并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中的部分词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体会,以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和能力。以“对联”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为例,要增加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难度,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把握不同类型的对联。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探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增进学生在传统文化阅读中的情感理解和道德体悟,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知识。

3.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阅读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内容入手:(1)古诗词的背诵阅读。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穿插古诗词的背诵阅读,通过对古诗词的背诵阅读,感受和体味古诗词独特而优美的意境,体悟古诗词中精练的语言、深远的思想情感,可以利用古诗词的易记易背的特点,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诵。如:《墨梅》、《竹石》、《石灰吟》、《菩萨蛮》、《卜算子》等,使学生通过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郁的古诗词,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妙。并且,在讲授和阅读《氓》、《采薇》篇章之后,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和学习《诗经•郑风•子衿》、《诗经•魏风•硕鼠》、《诗经•魏风•伐檀》等其他阅读名篇,以实现延伸和拓展阅读,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2)寓言、传说及历史故事的阅读。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和融入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寓言、传说及历史故事等,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牛郎织女》等,通过简洁、传神的寓言、传说故事,刻画出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以其诙谐幽默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的阅读,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阅读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就可以使学生明白这个历史故事所蕴含的知错能改、宽容大度的道德品质,体悟其中内蕴的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和学习《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可以让学生理解思想目光短浅的自负心理的害处,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3)传统历史文化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知识,通过阅读《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八国联军侵略中华的史实;通过阅读《丝绸之路》把握各民族之间友好交流的历史,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情感。(4)中国四大名著的章节选读。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穿插和融入中国四大名著的章节选读,小学生通过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章节选读,可以领略到孔明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周瑜的心胸狭隘、小气善妒;鲁智深的智勇双全等,从而更为全面的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状态,较好地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4.实现传统文化阅读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相融

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将传统文化阅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将传统文化阅读的情境与生活情境相融合,感受到真实的、可以触摸的情境和氛围,则可以更为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悟。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可以结合《牛郎织女》的阅读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代人民对于自由美好情感的向往之情,教师可以将这个传统文化阅读内容与生活中的传统节日乞巧节、传统情人节相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净化自己的心灵,激发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5.开展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形式,使学生领略和体会到独特别致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可以将闽南文化引入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中,通过鲜明富于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使学生喜爱闽南民俗,增进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实现对民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师可以在小学阅读课堂中让学生学习闽南歌曲和闽南语言,并播放闽南流行的歌仔戏,呈现丰富多样的闽南歌仔戏中的乐器,使学生领略到闽南文化民俗之美。还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了解闽南文化和语言,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有“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其中“斜”字的闽南发音为“xia”,而非“xie”,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闽南文化民俗与汉语的差异和音韵的变化。另外,还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闽南的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等,如:可以向学生讲述闽南文化信奉的妈祖、道教等;并向学生介绍闽南文化极为流行的纸画、剪纸、木偶、高甲戏、梨园戏等,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传统民俗文化知识。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取适宜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将其渗透和融入到阅读课堂的教学之中,引领学生细心地揣摩和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情感,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充分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较大的提升,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杨丹.探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引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4,(03).

[2]刘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08).

[3]杨伟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