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范文

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

第1篇: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 英语教学

在英语学习当中,语言学家们也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语言的学习不止存在于语言形式的学习,而且也通过语言来研究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得益于语言,语言之中也蕴含着文化。 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必然会对语言的学习产生一定的障碍。中国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所主张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由于中西文化各自的社会遗传性致使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差异在思维模式上的体现

语言是思维的轨迹,其承载着文化。语言不同,文化必然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培养出的人的思维方式也必然存在着差异。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英语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性概念,习惯上从整体去看待事物,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不会对事物内部的各种联系加以分析,更不会把事物分成个体来看待,因此中国人会有“天人合一”的说法。而西方人则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事物的个体性,他们认为世界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组成世界的各部分是可以分离、可以划分的,所以西方人会有“天人分离”的思想。由于对个体的强调,西方文化中体现出的是征服而东方文化则持顺从态度。西方人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人类可以驾驭和征服自然;东方人则认为人与大自然是一体,人应与自然合作,与自然和谐共存。

二、 文化差异在待人接物上的表现

中国人看重人情、宗族、同门、师生方面的情谊,思考问题不会单纯从一个方面去考虑,而是喜欢从整体、长远去考虑,往往使一件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西方人可能相对想得比较简单些,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码归一码。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某中国人在国外开车违章,被警察拦住,要求处罚,于是,该人根据自己在国内的经验,开始求情说好话,希望警察能网开一面,并表示“下不为例”,警察也始终在微笑着听他说话,不置可否。该人看警察没有表示反对,以为事情就这样过了,很开心地开车走了,几个月后,该人收到了法院的传票,才知道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人家对他微笑,只是职业的要求,而该怎么办,警察绝对不会给你“下不为例”的机会的。

三、 文化差异在词汇中的表现

词汇是构成语言最基本的结构,中西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对相同词汇的不同理解上。

词汇隐含的文化意义往往随着文化、 时间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变化,同一词汇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而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一提到“老”在中文里更多的是表达尊敬的意义,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奶奶等。对于年龄大的人我们尊称为老先生,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

四、文化差异在价值取向上的体现

在价值取向上,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凡事以个人为中心,尤其当人取得成就时,从来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兴奋,会以各种方式进行炫耀,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认为谦虚使人进步,西方人则变现为骄傲是自我价值的真正体现。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解。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西方人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对于所做的事情,会自己负责。在竞争日益激烈甚至残酷的社会,每个人生存得好坏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即西方人“利己主义”会强一些。由于过分强调个体,西方人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更不会过问他人的事情,否则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正由于如此,他们不会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第2篇: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旅游中西文化差异影响

国际旅游作为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已成为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然而,不同国家社会成员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习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这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难以相互理解与认同。充分认识国际旅游的跨文化属性是我国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旅游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前提。

一、跨文化旅游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是一种认识过程。人的各种心智活动和状态都属于思维。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感性直觉和理性逻辑思维、思维整体和思维个体、伦理思维和科学思维、曲线思维和直线思维的不同。不同思维模式下的旅游文化也往往成为交流的障碍。中国的文字是表意的,注重含蓄,往往不直接进入正题,而是用叙述性语言作铺垫,最后讲出与旅游有关的说明。哪怕是短短的说明文,也尽可能采取修辞方法,使语言表达迂回婉转。而西方人的表达方式多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逻辑性强,结构紧凑,因此,他们对汉语曲折的表达方式会感到扑朔迷离。如,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黄龙风景名胜区的描写如下:“在四川西部有一美妙去处,它背依岷山,主峰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语婉转,流水潺潺。它就是松潘县的黄龙。”译为:“One of Sichuan’s finest spots is Huanglong(Yellow Dragon), Which lies in Songpan County just beneathXuebao, the main peak of the Minshan Mountain. It has lush green forests filled with fragrant flowers, bubbling streams and songbirds.”该例中,汉语的景物描写把主体句“它就是松潘县的黄龙”放在句子最后;而英译时却把重要的信息“One of Sichuan’s fines spot is Huanglong (Yellow Dragon)”作为主体句置于句首,符合英语重客体、重形式的逻辑关系,符合外国人的逻辑思维习惯。再如我国某市举办的国际龙舟会的宣传品的一个典型例子:“中华大地,江河纵横;华夏文化源远流长……轻快的龙舟如银河流星,瑰丽的彩船似海市蜃楼……气垫船腾起一江春朝,跳伞健儿绽开空中花蕾……啊,××城是不夜城,龙舟会是群英会!”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读后作了坦率的评论:“它没有提供关于龙舟会的必要材料,比如其历史起源和举行的时间;它没有告诉你参加龙舟会怎样去法,何时开幕和闭幕,要花多少钱等。”对于偏好逻辑思维的西方读者,这样的文章令他们觉得“过于浮夸、空洞无物”。

2.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民族的价值观念差异最主要表现在西方社会崇尚个人主义,而汉民族强调集体主义。如在中国文化中,“我”常用谦词表示,如“敝人”、“不才”、“鄙人”、“愚某”等谦词,而对他人则常用尊称,例如“尊姓大名”、“贵姓”等。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极其崇拜个人主义。在书面语中,I(我)字无论何时都要大写,而其他人称代词不在句首时则不大写。这也可看出“个人”在西方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多么重要。

这些价值观差异也体现在旅游跨文化交流中,例如,有些导游时常对游客表示关心,提出一些劝告和建议:天气冷了,多穿点衣服等,在中国人看来是关心的话语,在西方人看来可能就有干涉自由之嫌了。最令西方人感到疑惑不解的是中国人对游客表示关心的一些习惯问候语如:去哪里?年龄多大?干什么工作?收入多少?结婚了没有?这件衣服多少钱?等等。这些话题几乎都是与西方人初次见面的禁忌语。在英语中还有句谚语: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而个人的事不必让外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预。因此,旅游居住的客房被认为是临时的领地,不经允许,服务员和其他人也是不可以随便进入的。

3.社会习俗的差异

中西方民族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因此在交际中对一些行为和话语的理解无疑会相距甚远,产生差异,出现交际障碍。例如,由一位导游员带欧美客人到宾馆用餐,该导游兴致勃勃地向客人推荐该餐厅的一道名菜:“活鱼活吃”,即把烧好的鱼端上来,直到把鱼肉吃光,鱼的嘴巴和腮还在张合的一道菜肴。欧美客人听了不但不领情,可能还会提出抗议,因为他们无法容忍对动物的虐待行为。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图腾、禁忌,表现着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内容,有的则是一个民族敏感的话题。中国有一道名菜叫“龙虎斗”,但如果向外国客人介绍这道菜时,按菜名直接翻译出来,肯定会招来反感。因为这道菜名中的“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英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是dragon,它在西方文化中却是凶狠的恶魔,而虎又是保护动物,若直译菜名或菜谱内容,只会大煞风景。

4.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异之一是中西不同的。如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而中国人心目中有“开天辟地”的;基督教中有“圣经”、“教堂”、“洗礼”等词汇,中国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和“观音”,还有神话中的“龙王”等。目前世界上影响是广泛的宗教是基督教,其次是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文化倾向和戒律,从而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宗教问题一直都是敏感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冲突。

我国的名山旅游景点中的寺庙之多堪称世界之最,不仅有丰富的宗教知识,还有许多神话为之增辉,从中可以窥探到中国人的印迹,挖掘到中国宗教文化的积淀。在我国,作为旅游景点的“塔”一般都有佛教含义,应译为pagoda;“寺”指的是佛教庙宇,寺院是佛寺的总称,有时也指别的宗教的修道处所。在英语中monastery指僧侣住的修道院;church指基督教的教堂;cathedral指天主教堂;mosque指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temple指寺庙、神殿,尤指除基督教外其他教派的礼拜堂,如中国的“道观”译为“Taoist temple”。当然,并非所有的寺庙都可翻译为“temple”,这要根据情况而定。例如位于新疆伊犁昭苏县境内的“圣右庙”,应译为The ShengYou Lamasery ,而不能用“temple”,因为它建于1886年,是供当地蒙古喇嘛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由此看来,每个宗教建筑都隐含着其内在的文化,导游在讲解时,来不得半点疏忽,一定要准确地反映出来。

5. 非语言的差异

语言的表达不仅局限于讲话和书写,而且可以通过表情、姿势等非语言形式表现。据研究,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有30%是通过语言进行的,70%是通过非语言手段进行的。同一个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民族文化里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种差异经常导致交际障碍,甚至出现“文化休克”现象。比如,有些西方国家的人初次见面喜欢拥抱以示友好,而中国人却不习惯这样的礼节。在西方社会中,面谈的双方保持目光的接触被视为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行为,中国人却认为这样不礼貌。中国人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二”,而西方国家的人则表示“胜利”,但要手背向内。如果把手背向着人家,西方人特别是法国人会认为是在侮辱他。在跨文化旅游交际别要注意这些“无声语言”的文化差异细节。

二、理解跨文化因素,发展国际旅游事业

旅游涉及面广而杂,跨文化旅游更是如此,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天文地理到风土人情、甚至文化娱乐、吃穿用住、旅游有关的书信和广告、旅游日程及景点介绍,通知、电讯、合同、讲话、绘画、雕刻、工艺作品、戏剧、舞蹈、音乐、电影都可成为安排旅游的节目,诗词、散文、游记、神话、传说、故事也可将旅游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因此,译者在跨文化旅游交流中要重视旅游文化的研究,深刻认识跨文化因素在旅游业中的意义及其影响,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注意进行跨文化对比。“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如中外问候语的对比、生活方式对比、思维与观念差异的对比等。只有通过对比,译者才能发现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通过跨文化对比,进行得体的跨文化交际;增加外国文化知识,更好地向外传播本国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译者还要了解外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恰当使用外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了解、区别外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了解使用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了解该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服饰和穿戴习俗;了解该国家的饮食习俗,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作出恰当的反应,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二是要不断提高导游员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旅游跨文化传播主要体现在旅游接待过程中。完成这个过程主要依靠外语导游员。因此,没有高素质的外语导游员,便没有成功的旅游跨文化传播。成功的旅游跨文化传播要求外语导游员在讲解服务上具备五个基本素质,即丰厚扎实的民族文化知识,精深娴熟的外语能力,敏捷交融两种文化的本领,常变常新的导游艺术,自尊自爱的爱国意识。这五个方面是外语导游员的素质链,它们环环相扣,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三是旅游策划者要关注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与旅游心理需求,正确地了解和对待旅游者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有文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利用各种推销宣传手段外国旅游者。但跨文化的旅游经营不等于放弃我国的民族文化,许多外国旅游者正是受到我国文化异于其本民族的独特性所吸引而来。若我们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找到民族文化与国际多元文化的最佳契合点,既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又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国际化发展,必将进一步拓展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宣.中西文化差异地旅游跨文化佳绩的影响[J].福建地理,2006,(2).

[2]高星海.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J].学习与探索,2004,(6).

[3]王俊霞.跨文化交际语中中西文化差异[J].学术交流,2007,(2).

第3篇: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范文

[关键词]电影片名 文化差异 翻译 归化

一、引言

随着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扮演了文化使者的角色。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影片,尤其是好莱坞电影被介绍到中国,而中国也有许多电影走出国门,传播中国文化。由于汉英文化间的差异,电影片名的翻译工作决非如想象中的那般简单。译者既要考虑原语的含义,原片的内容,更要考虑原语及译入语里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否则译出的片名会与原语在文化含义上相去甚远,令广大观众迷惑不解,因而也失去了文化传播的意义。

关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已经有不少人做过。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认为。翻译者要想做到成功翻译,必须既具备语言知识,又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因为词语只有在置于特定的语境中时才产生意义。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形式的转换,也是不同文化的转换(陈宏微,2004)。文化问的共同之处使翻译成为可能,而文化间的不同之处使翻译不可能达到完美。正是这些不同的文化特征构成了文化差异的鸿沟。

而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在国内也有一些初步的研究。王春燕,熊启煦(2003)指出,电影片名的翻译应该以严复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为基础。潘刚,彭丽以及王青等人认为电影片名的翻译应考虑到等值翻译理论。然而把文化差异与电影片名的翻译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却为之甚少。本文主要从中西文化差异入手,探讨了其对中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并结合实例提出了片名互译的方法与技巧。

二、中西文化主要差异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与西方国家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综合比较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维方式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以及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模式存在差异。中式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在语言上,汉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而英式思维是概括的、抽象的。汉语较少使用表达抽象概念的名词,而较多地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如“望梅止渴”中的“梅”与“渴”:“开门见山”宜译为“to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如果直接翻译成“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mountain”,则会使英语国家的人们感到莫名其妙。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如“桃李满天下”正确的英语表达是“one’s pupils or disciples are all overthe world”,而不能直接翻译为“peachesand plums all over the world”,同样,“锅碗瓢盆”英语抽象概括为“cooking utensils”。而不是按字面逐一表达。

其次,中西方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概念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民族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持迥然不同的态度。有些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在这两种语言中并不是对等的。比如: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易如反掌(aseasy as A B C)、幸运儿(a lucky dog)等等。汉语中的“一箭双雕”,英语的相应表达为“to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汉语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英语用“In the land of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the king”。“龙”在汉语中具有“吉祥”、“权势”、“高贵”等意义,因而有“望子成龙”、“龙飞凤舞”的说法。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龙(dragon)”被视为凶猛而具有不祥之兆的妖怪。

另外,人们从事生产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差异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例如,中国是内陆性文明中国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西方则是海洋性文明,英国是一个岛国,渔业和航海业比较发达,英语中有很多与海洋、水或鱼有关的习语,英汉民族往往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含义。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to teach a fish t0 swim(班门弄斧);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小地方中的大人物或矮个子中的高个子):又如:汉语常用“牛饮”比喻大口大口地喝水,英语却是“drink¨ke fish”,汉语常用“挥金如土”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却是“spend moneylike water”。这些表达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的。

最后,和历史典故也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众所周知,佛教和道教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宗教。因此。汉语中有许多表达是和“佛”、“庙”、“和尚”有联系的,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在西方文化里,影响最大的是基督教,因此,英语中有不少与“God”,“Devil”,“Hell”,“Church”等单词有关的习语。例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汉语中通常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形容那些身强力大。头脑空空的人,而英语中就有“The re is more ofSampson than of Solomon in him”这个句子来表达此意。Sampson是基督教《圣经》中力大无穷的勇士:而Solomon则是古代以色列贤明的国王,以智慧著称。英语中有“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珍珠撒在猪面前)的说法,源自《圣经》,其对应的汉语译为“对牛弹琴”较为恰当。

三、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整体与抽象,而英语民族的思维则表现为部分与具体。思维模式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对同一颜色的不同认知:红糖(brown sugar):红茶(black tea):white lie(善意的谎言):white elephant(贵而无用的东西)。中国人讲究题目的概括性,具体到电影片名则表现为,中国电影片名多使用提炼性的和情感意境归纳性的题名,如“不见不散”,“霸王别姬”,“卧虎藏龙”,“立春”等。而西方电影片名则倾向于精简,择取片中具 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名等,如“Jane Eyre”,“Harry Potter”等。下面的电影片名翻译都可谓是考虑到思维模式的差异而采取了灵活的翻译方法:电影You can’t Take It withYou的汉语片名就被意译成了“浮生若梦”:电影the Fugitive被译成“亡命天涯”:电影Rebecca则被译成“蝴蝶梦”,较好地表达了电影原片名的主题。

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对事、物有着各自不同的寓意。中国“龙”文化和西方的“dragon”文化差异很大,人们长期以来把中国“龙”译为英文“dragon”,导致了中西文化交往中不必要的误解。生活“龙年警官”译为“PoliceOfficer in 1988”就恰到好处,在西方语境中不但没有十二生肖的文化传统,而且把“dragon”看成是能吐火的巨大而神秘的会爬行的怪兽。是邪恶的象征。同样,电影Dragon Heart不宜被简单译成“龙之心”,而应改为“魔龙传奇”更为贴切。

以及文化典故的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也很有影响。美国影片Seven取材于基督教经典和民间流传的天主教中遭永劫的七种大罪(seven deadly sins):贪食、贪婪、懒惰、欲、骄傲、妒忌、愤怒,屡次出现在《圣经》、宗教著作与文学作品中。如果仅仅按照字面译为“七”,则会使得中国观众不得其所。而译为“七宗罪”点明了故事主线和该影片最为主要的宗教寓意,从而完成了文化信息的忠实传达。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芙蓉总是与美丽娇媚联系在一起,李白就用“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这样的诗句来形容中国历史上的美人杨贵妃。影片“Bathing Beauty”译为“出水芙蓉”自然贴切,既充分展现了原名的文化意义,又迎合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做到了对原电影内容的忠实和文化功能上的对等。

四、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归化是解决文化差异的好办法。但正如文学翻译一样,片名的翻译也存在着不可译性。作为翻译工作者,我们既要承认可译性的限度,也要积极寻求进行文化衔接的办法,美好的思想、动人的情感、智慧的启迪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

为了达到最充分准确的文化交流,对电影片名的翻译不能简单地偏向于完全采用归化或者完全采用异化的单一翻译策略。而应该根据不同电影片名特点。两种策略相结合,既最大限度地遵循目标语文化的主流价值观,满足译入语观众的心理与文化需求。又尽量考虑到原汁原味的语言和文化意象。具体的翻译方法可以归纳为下面三种:直译法、意译法和换译法。

第一,当电影片名不涉及过多的文化差异,简单明了,不至于引起误解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包括音译法在内的直译法。例如,Beauty and the Beast“美女与野兽”:Brave Heart“勇敢的心”:Gladiator“角斗士”;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大红灯笼高高挂”Raise the Red Lantern:“玉观音”Jade:“向左走,向右走”Turn Left,Turnright;“孔雀”Peacock等等。当电影片名是人名或者地名时,可以采用音译。如,JaneEyre“简爱”: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林则徐”Lin Zexu。

第二,当某些电影片名涉及文化差异,蕴含独特的文化意义,很难通过直译传达原片名意图的时候,需要根据电影的内容和原名采用意译的方法。在意译时,要同时顾及到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以及译入语国家观众的审美观。例如,美国著名灾难片Earthquake最初的汉语译名是“地震”,使许多中国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科教片。当这部影片以“惊魂夺命”的译名在上海上映的时候,立即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其中的原因就是,“惊魂夺命”这个译名远比“地震”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地震发生时刻的恐慌意象。还有更多的例子,如。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图不眠夜”:The Net“网络情缘”:OnceUpon a Time in America“美国往事”:MyFalr Lady“窈窕淑女”:Interpreter“翻译风波”:Shrek“怪物史莱克”:“大腕”Big Shot’s Funeral:“功夫之王”Forbidden Kingdom:“花样年华”In the Mood for Love:“立春”And the Spring Comes等等。

第三,当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很好地传达原片名的信息和意图时,我们可以采用换译的方法。也就是彻底变换原来的电影片名,根据电影内容和主题用另外的完全不同的名字来替换。例如,“投名状”Warlords;“不见不散”Be There or Be Square:“霸王别姬”Farewell,My Fiancee:It's a WondedulLife“风云人物”;Wild Wild West“飙风战警”: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Top Gun“壮志凌云”等。

第4篇: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范文

[关键词] 语用能力 语用失误 英语教育 涉外企业员工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和2010年在上海将召开的世博会,作为国际性语言的英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涉外企业员工在涉外交际中常有语用失误现象,导致交际失败,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英语教育中加强涉外企业员工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得体地使用英语,减少语用失误现象,促进企业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涉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所谓“语用失误”指的是“在言语交际中导致交际者本人未能取得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语用失误主要表现为说话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特定语言和文化社区的表达习惯,或者说话不合时宜等。涉外企业员工涉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具体表现在员工用英语与英语国家人士进行交际过程中不了解语境以及他们的文化习惯而造成误解或谈话中断,致使交际失败而达不到预期效果。请看下面几组情景对话。

例1.一位中外合资企业的经理称赞中方女秘书做了出色的工作,对她说:“Thanks a lot. That’s a great help.”可是女秘书立即回答:“Never mind.”其实,“Never mind.”常用于对方表示道歉,而自己不予介意的场合,是安慰对方的套语。这位女秘书想表达的是“没关系”、“不用谢”之类的话,显然是没有弄清“Never mind.”的使用场合,用错了表达式,导致了语言-语用失误。

例2.中国代表到机场接外国谈判代表时说:“I’m afraid 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而这位外国代表却无言以对,显得很尴尬。这位中国代表套用了汉语的思维方式,但却不合英语的文化背景,使英美人士听起来很不自然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这种情形下,英语中习惯说How was the trip/flight?Did you have a good/pleasant trip/flight?

例3.一位外商见到一位女员工带着一顶漂亮的帽子,很好看,便高兴地说:“Oh, you’ve got a very beautiful hat.” 这位女员工却不好意思地说:“No, no. It’s not beautiful. This is an ordinary hat.”外商听了心里不快,认为这位女员工不尊重他的意见,导致社交-语用失误。其实,按英美人的习惯,说一句Thank you 就可以了。

上述例子中,中方人士的话语中没有哪句出现语法错误,但与英语国家人士的交流却在很不愉快的情况下就中断了。由于中方人士受母语的语用规则及母语文化的干扰;缺乏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认识;缺乏语用意识在涉外交际中或用词不准确,或语言不得体,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

二、涉外企业员工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从上述例子可以说明丰富的语言知识并不一定会确保使用得当,因为语法的可接受性不等同于语用的可接受性。语言教学不是也不应是单一的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教学。语言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外语教学应该以语用知识的传授为重心,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为宗旨。

语用能力是指有效利用语言来实现某种目的或意图的能力。语用能力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语用能力的根本是针对特定语境,正确得体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以达到良好交际的目的。外语教学中,语用表达的得体性比准确性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语言交际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语言交际中,人们对操非本族语者的语法错误往往持比较宽容的态度,而对他们的语言表达得不得体则往往耿耿于怀。操非本族语的外语说得越流利,语法错误越少,而语用上的不得体却不时地出现,这样就越会让操本族语的人觉得你冒失、无礼或不怀善意,因而会影响整个交际。毋容置疑,语言表达准确固然重要,表达得体更是关键。不同文化之间,必然存在语用差异甚至冲突。涉外企业员工在涉外交际时对英语文化中介绍、感谢、道歉、邀请、提供帮助、拒绝、求助、告别、问候、安慰、称呼、请求、预约、姓名知识、餐桌礼仪、电话用语、接受礼物等交际知识的理解和使用常存在一些问题,虽然他们语法使用正确,但不符合语言使用规则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出现语用失误,结果导致交际失败,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英语教育中加强涉外企业员工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得体地使用英语,减少语用失误现象,促进企业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涉外企业员工语用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语用能力是交际成功的关键。涉外企业员工由于受母语的语用规则及母语文化的干扰;缺乏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认识;缺乏语用意识;只注意语法规则,不了解语言的使用规则,不遵循语言的社会规则得体使用语言。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入语用知识,培养员工语用意识。如向员工介绍什么是语用能力,语用能力的重要性,使员工对所学的一些英、汉语言知识从语用层次上重新认识、辨析、比较。其次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员工灌输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员工重视文化差异、尊重西方礼仪的意识。汉语和英语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上都存在巨大差异,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用差异尤为显著,突出表现在由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引发的语用差异及其在语言使用中的表现。如日常交际中,西方人直率而东方人谦让,因而在对待称赞方面,东西民族的反映互不相同。在西方,人们能大方地接受赞扬。由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中国人养成了谦虚谨慎的秉性,对待恭维赞扬采取自谦或自否的态度,不然就有骄傲自大之嫌。在称谓用语上,中西方差异较大。在日常交往中中国人比较注重礼节,一般是先称呼,后讲话。根据对方的身份及其与自己关系的亲蔬按照亲属称谓或社交称谓称呼对方。除了对身份、辈份低于自己的人外,很少直呼对方的姓名。然而,在西方,人际间的称谓比较随便。在同等熟人之间,不论长幼,一般直呼其名而没有失礼之嫌。甚至在家庭成员中也不例外。追求人人平等是西方人的理想。英美国家人们这种不拘泥于形式的传统和讲究“平等”的观念与中国人崇尚礼节、尊老爱幼、师道尊严的文化是格格不入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汉英语用对比分析,帮助员工从深层次上了解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使员工能在不同的场合下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总之,在英语教育中引入语用知识,加强涉外企业员工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的培养,对企业的经济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68

第5篇: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政府公务人员

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家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政府公务人员在进行对外交往活动时,无论是出国访问,还是对外的例行检查或者行政登记、许可等活动都要考虑到跨文化交际的因素,给外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因为国家公务人员的对外活动与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同,大多是代表国家行使职权。考虑跨文化因素,不仅可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避免交际中出现尴尬和意思表达错误,还能体现我国政府公务人员的总体素质,传递我国积极与世界接轨,打造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的服务型政府的信息。

文化的范畴极为广泛,普遍意义上的文化涵盖政治、经济、历史、法律、宗教、哲学、风俗和习惯等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各民族的文化无异于一本关于人类文明的大百科全书。同样,交际的涉及面也相当广泛,所以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离不开具体的层面,本文主要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角度简述政府公务人员在进行对外交际时应注意的跨文化因素。

跨文化交际给我们外交工作的主要启示就是:了解文化差异,做到知己知彼,同时尽量尊重对方的交际习惯,减少沟通中的壁垒,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提高交际的效率。对政府公务人员来讲,在对外交往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跨文化问题。

1.价值观、道德标准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的价值观念受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对是与非,好与坏有着不同的界定和评判,对于同一事情、同一个对象可能就有两个标准。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导致双方对某些事物的理解不同,造成商务活动中及语言交际中的沟通困难。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道教和佛教的思想;而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崇尚民主与自由,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的实现中,西方人强调自我实现,中国人强调对社会的贡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介入,也不指望别人帮助;每个人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的荣誉,主张谦虚;与此相反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所以,他们对中国人的自谦大为不满,甚至视之为无能与自卑。例如,“You've done a good job”,“No,I don't think so.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中国人的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既否定了自己,又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2.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属于非语言文化的范畴,政府公务人员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当注意一些正式场合的交际习惯。

(1)会见的日程安排

会见前应当预约,这是东西方文化中的共同习惯,会见应该避开重大的节日,在我国重要的节日是:中秋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如果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地区一些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要避开圣诞节前后一周的时间。在亚洲,有过春节习俗的国家应避开春节和节后两周,去日本还要避开“黄金周”(从4月29日到5月5日)和八月半(这一天日本人要去拜祭祖先);去以色列要避开安息日(从星期五的日落到星期六的日落),以色列人的工作日是从星期日到星期四。

(2)打招呼的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也不相同,因此在安排好了见面会之后,就应该了解一下东道国人们见面打招呼的习惯,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例如美国人很随便,无论男女,见面时握握手就行了,如果双方很熟悉,且有一方或双方是女性,拥抱或浅吻一下面颊都是比较合适的打招呼方式。除非对方是你的上级或者是在很正式的场合,否则,人们直呼其名。在正式场合人们要交换名片,而在社交场合人们通常不互递名片。在沙特阿拉伯,人们见面会多次握手,男人拥抱并浅吻面颊,女人很少在生意场合露面,即使露面也不作介绍。称呼的头衔对沙特人很重要,他们在任何场合都交换名片。日本人在握手前一般微微鞠躬,以示尊敬。

(3)赠送礼物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在交往中赠送礼物也持有不同的习惯。在东西方赠送礼品方面的主要差异有两点:一是必须注意包装,在我国往往忽视包装,然而我们在给外国人送礼物时一定要重视包装,因为他们常常会用包装的价值来衡量礼物的价值,因为包装价值常常占礼物价值的三分之一。二是西方人在接受礼物时会当面拆开包装,欣赏礼物,然后赞美一番;而东方人一般不当面看礼物,他们认为这样客人会觉得自己贪婪,给日本人送礼物时还应该注意一些细节问题,首先是不能送剪刀和钟,最好不要送偶数礼物,日本人特别忌讳“4”,就像西方人忌讳“13”一样。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东西方文化迥异,而西方内部即使使用同一语言的不同文化之间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异。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美国人讲某一天他的讲话被上司“bombed”,他花了6个月做出的提案在会议上被“tabled”,那么,许多美国人会认为这是他度过的挺糟糕的一天。然而,对于英国人而言,他这一天可是喜不胜收。在美国,讲话被“bombed”,是灾难的同义语,意为“惨败”。而在英国,则表示“极大的成功”。在美国提案被“tabled”意为“被搁在一边”,而在英国则意为“正在被讨论”。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一类词语加以重视,以正确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3.了解外交礼仪,遵守国际惯例

在涉外交往活动中一定要遵守国际礼仪,讲究尊卑安排,让对方有一种受尊重的感觉,同时也是一种友好的表示,这样不仅会使涉外活动顺利进行,还会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与政府公务人员关系最多的涉外礼仪主要有会见、会谈及签字仪式。

(1)会见

凡身份高的人士会见身份低的,或是主人会见客人,这种会见可称之为接见或召见;凡身份低的人士会见身份高的,或是客人会见主人,则称之为拜会或拜见。各国会见礼仪程序不尽相同,我国的习惯是来宾坐在主人的右边一侧,主宾席靠近主人席,译员、记录员安排坐在主人和主宾的后面。主方陪同人员在主人左边一侧按身份高低依次就座。

(2)会谈

有时中外双方要就一些政治、军事尤其是经济合作问题进行磋商、洽谈,座次一般为宾主相对而座,以正门为准,主人背门一侧,客人面向门一侧,译员安排在主谈人右侧,其他人员按礼宾次序左右排列。

(3)签字仪式

国家间(团体、组织间)通过谈判,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达成协议,一般要举行签字仪式,各国举行签字仪式的安排不尽相同,我国一般习惯以一张长条桌为签字桌,左主右宾,并悬挂相应的国旗。双方助签人员分别站在各自签字人员的外侧,协助翻揭文本,指明签字处,交换文本,签字后,备有香槟酒,共同举杯祝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间的分工合作日益加深,官方与官方,官方与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普遍。当前国际间的主流语言是英语,政府公务人员在掌握好这一通用语言的同时,还应了解在官方正式场合上的一些礼仪习俗,语言习惯,这样才能较好的应对,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第一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版。

[3]顾嘉祖:《语言与文化》(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版。

[4]胡文仲:《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第一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版。

第6篇: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范文

学者戴维o刘易斯曾经用仪器测量过大脑对电视幽默广告的反映。生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大笑或微笑时,压缩的血管使更多的血液被挤入大脑,从而使大脑分泌内啡太,产生良好情绪,使受众心情舒畅,从而让人们从一个更积极的角度来看待产品。研究同时显示,喜剧情节对大脑的效果与催眠很相似,在这种状态中,受众的注意力变得相当精准,热烈。因此幽默的广告最容易给人们灌输品牌意识。05年6月法国著名雷诺(Renault)汽车广告中,车库里的雷诺车异现成了一只活泼的宠物狗,那摇着后雨刷器的尾巴令观众忍俊不禁,拍案叫绝;好乐门(Hellmann)蛋黄酱的广告中,一个送丧人本应在葬礼上致悼辞,他却抱怨没有蛋黄酱,令人捧腹而笑。

其实国内的幽默广告历史也很早,不少人还记得数年前被人们传颂一时双汇火腿肠广告中,冯巩和葛优的一句经典对白:还想葛玲吗?葛玲是谁?。但是时至今日,似乎国内的广告创作大军并没有将幽默的火花发扬下去。事实上,幽默的用途遍布各个领域,这是它令广告上垂青的一大原因。广告心理学家戴维o刘易斯(DavidLewis)认为,幽默被惊人地用于众多领域。幽默是一把锋利的利器,广告商可以用它瞄准严格确定的人口群体和态度群体;又因它的普遍性,可以作为万金油,对每个人都讨巧。国际广告奖评委会经常奖励带有洗手间幽默感(lavatorialhumour)的广告,这一事实也助长了广告业内的一种看法——幽默是赢得眼球经济的途径。幽默在很多时候是共通共享的,但却很少有像英国人那样广泛应用幽默。三年前,⒐俅笱В║niversityofLuton)一项研究发现,近90%的英国啤酒广告运用了幽默手法。相比之下,荷兰和德国的同类啤酒广告只分别占三成和一成。英国人对幽默的依赖反映出该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事实上这种文化未必能完全被国内的人所理解,就好像一些英式幽默的肥皂剧拿到国内却令观众不知所云。

广告中的幽默盛行是英国民族文化中压抑的情感反应。对比其他西方国家,本土的英国人更倾向于抑制情感和自我贬低,并认为喜怒形于色是粗鲁的表现。在表达多样的情绪方面,美国等其他国家更为开放。美国广告中以情感为主题的广告范围就要比英国宽得多,他们广泛表达欢乐、爱情、雄心和欲望,这种方式是英国人所不能接受的。作家兼传播学者保罗o托维认为,英国人对销售的反感是幽默盛行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德国一类的重工业国家,由于崇尚工程的传统,人们可以直接了当地谈论产品质量和营销。与此相反,英国社会讲求万事平衡的闲散风格使人们更重视业余精神。英国电视广告的幽默便是以一种看似不在卖东西的方式,达到销售的目的。幽默和搞笑是有区别。相比那些情感宣泄的搞笑闹剧来说,幽默的手法更为含蓄。英国人习惯借用幽默来掩饰真实感受,因此英式的广告幽默便是静中取胜,创意里出彩。英国最大的Tesco连锁超市广告《主妇篇中》,借用一位十分幽默的吹毛求疵的老大妈来体现企业对细节的关注;某银行的信用卡广告,用一个白领摇摇晃晃的走钢丝来暗喻普通人日常经济开支的不堪重负,而当使用该信用卡后,白领在钢丝上便感觉如走平川。

一段优秀的幽默广告往往被人们竞相传颂,因此它还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成为社会凝聚力的来源。不同群体的人笑成一片,这是在分享共同的价值观。著名影星范伟为万通筋骨片做的广告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已经成为京城酒席,聚会上的一句经典的打诨话。这也反映出广告商的水准:要诙谐风趣,就一定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关心外界的变化。只有在讲幽默的人意识到观众的存在及观众的反应时,那才是一个上乘的玩笑或真正有趣的广告潜台词。

英式的幽默并不是在每个消费领域都适合。英国电视广告人普遍认为,美容产品和汽车产品的市场虽大,但几乎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严肃,因为人类健康和安全不是一个开玩笑之事。大体上来说,幽默在无关大旨的零散产品上效果最好,如糖果、酒类和儿童产品,日用品等。作为销售工具,幽默也是各有利弊。一方面,它是拉近与消费者距离的最佳方法;另一方面,当幽默出了偏差时,它会对品牌造成极大的间接伤害(collateralinjury)。当目标观众认为你的广告令人捧腹不止时,其他群体极有可能意见相左。针对那些热衷于为品牌创造一种年轻气盛的啤酒广告商来说,尤其有这种危险,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伤害妇女和老年观众的感情。连锁超市Sainsbury在它1998年播出的广告中起用了著名主持人约翰o克里斯(JohnCleese)。广告中,这位明星通过麦克风冲着企业员工大声疾呼该企业的口号——大声疾呼的价值,却不想这个创意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企业员工的感情,并疏远了现有客户。后来,Sainsbury宣布其业绩不良时,这则幽默广告被视为是宣传不当的原因之一。另外,广告幽默还存在脱离品牌化的危险,观众时常会记住笑话却忘了品牌。为了保险起见,一些名牌产品如欧莱雅,CK,NIKE,奥迪等索性只打品味牌,彻底放弃对幽默的冒险使用。

中西方文化价值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仁义为核心衍生出一个自成系统价值系统,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从脑白金到酒类,手机,牙膏洗衣机,洗衣粉,使其朝着融教育性与宣传性,娱乐性之中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国内电视广告的一个重要创作特性是讲究感性诉求。感性诉求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社会和心里需求有关,许多消费者支持其购买决策的动机都是感性的,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他们对品牌的感觉可能比对这种品牌的特征或属性的了解更为重要。许多广告主在销售那些与竞争无重大差异的品牌时,既然理性的差异难于辨认,吸引消费者情感方面的诉求就会起到更好的作用。国内电视广告的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奶《光明牛奶》三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

中国广告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群体的共性观念:强调整体,非常重视家庭与亲情;而西方广告则反映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作用,重个性的张扬。从美学的典型理论角度上看,强调个性化的典型观是由类型化的典型观发展而来,效果自然要胜于后者。不妨还以酒类广告为例,国内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具有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的共性。而英国酒类产品的广告创意则颇具个性,几乎每条广告都大相径庭。MONDARIZ.电视广告中,一个年轻人酒后醒来洗漱时,吃惊地发现耳朵和身上被别人趁醉穿了很多金属环,然后出现广告语:不想喝得太醉,应该选择MONDARIZ.。显然,这则广告暗示其产品MONDARIZ.是一种个性较温和的酒,即使贪杯也不会大醉。

中国广告语幅较长(highcontext),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英国广告通常比较客观,广告语精短,强调语言的精准,概括以及画面造型语言的推理和联想,因而理性的成分要偏多,整个广告多为一段有所寓意的画面作铺垫,最后给出画龙点睛般的广告语。我们先来看一则欧美的牛奶广告。首先出现的是牛奶挤到铁桶的画面和声音,然后镜头不断上移,令人意外的是出现的不是奶牛而是一只手在挤盒装牛奶,以此来比喻该品牌的牛奶非常新鲜。另一个广告是关于Begott奶油的,画面上首先出现的是陆续走过草地的一队奶牛,接着迎面又走过另一队奶牛。然后广告语奶油加工厂的交接班,画外音我们的奶油来自自然这则广告观众稍加一定的逻辑推断与抽象联想即可以得出产品新鲜自然的结论。

东西方在电视广告领域的差异与西方和中国传统美学上的主要差异——即写实(再现)与写意(表现)的差异不谋而合。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再来看一则典型的画面语言讲故事的西方广告语。一辆运送旧家具的车停在一栋房子楼下,二楼的窗户不断有旧家具扔在车上。搬家具的车开走后,另外一辆小汽车开到楼下碰巧停在那扇窗楼下。开车人下车没走几部,从窗内又扔出一个旧沙发将他的车顶砸烂。这是出现一个名为store-brand保险公司的广告语:lifeisfullofsurprise.(生活中充满了意外的事情)。总体来讲,中文是螺旋式的,最后切题;而西方文字在语篇方面是直线型的,直切主题。这便是中西方文化在电视语言造型方面的一个显著差异。

其实,无论西方还是国内的电视广告创意都应以视觉效果为终极追求目标。视和听是电视所具有的两个功能,电视以视为主,主要靠画面语言来表现内容,听仅是看的辅助手段,那些尚未摆脱广播影响,一味凭借感性解说词来生存的电视广告是很难打下烙印的。因此,电视广告在创作时,必须以画面造型语言效果为中心,通过画面语言讲述故事。笔者认为,在摄制电视广告时,以画面语言效果为设计制作的落脚点,才是成功的关键。

大家熟悉的美国麦当劳广告baby篇,摇篮中baby摇前摇后的笑与哭,突出强烈的品牌意识。英国的一则数码相机广告中,没有出现类似国内广播广告一样的口述介绍防震特殊性能的方法。该广告的内容如下:一个仅穿着短裤的可怜虫在冬天的雪地里被黑社会胁迫着给一家人照相,于是哆嗦着双手拍下照片。冬天的雪地十分寒冷,可怜虫仅仅穿了一条内裤,而见到黑社会自然还有心里恐惧——这样情形下,照片效果却清晰无比,相机的防震性能不言而喻。国内广告也有一些用画面语言叙述的典型。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始终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整个广告没有语言的强行推销,也没有产品的招摇过市,画面内容并无特殊性,镜头只有一个,但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却很有创意,让人觉得简单而有趣,接受起来就很容易。

西方电视广告的创意特点是常用反说法和异现法,在介绍产品的性能时,国内广告往往使用正面虚设为主的手法,不善于正话反说,直话曲说,言此意彼的方法。国外这种手法的例子举不胜举,英国著名StellaArtois啤酒广告靠着机智和大笔生产预算,在宣传品牌时将其定位为保证很贵,以此加深观众对产品质量的信赖;美国不粘锅广告,只在画面上显示煎鸡蛋在锅中流通汁液到成形的全过程,最后一个画面是此锅的商标。画外音讲:这种最好的不粘锅,只能粘住银石商标。

异现法是广告制作者应以丰富的联想为构思想象的前提,打破常规思维,创造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广告语言。如啤酒广告,国内以亲友聚会和喝夸为主,语言不够含蓄,缺少新鲜感,而英国某品牌啤酒广告用网球球童不间断的来回往返跑(像网球比赛快速取球一样)取空瓶来引出该品牌啤酒在酒吧的盛行。英国非常有名的一则公益广告里,画面上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小孩在玩许多玩具,玩着玩着不知不觉开始玩刀子,最后居然把刀子放到嘴里……紧接着画面推出字幕——吸毒等于自杀。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动物和儿童是经常出现在西方电视广告中的,这也是异现法的延伸。80年代中期美国广告界曾经被人们称为狗的天堂,今天四足类动物和儿童在广告中仍然非常频繁的出现,画面上天真稚嫩的动物和儿童被许多人认为是吸引观众眼球的有力武器。

电视广告应该重艺术性还是社会性?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虽然大众传播的属性使电视广告主要以信息传递为主要功能,但优秀的广告作品却往往都具有艺术性。艺术品是人类的记忆,其价值尺度必然反映着人类的价值发展,但反过来过度的艺术性又会湮灭传播的途径。电视广告的艺术性必须在非艺术假定或者说社会性的前提下来拓展空间,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换句话说:既要观众看得懂,又要新奇,上口。好比国内的脑白金广告,尽管它引起了广泛的批评,但是销售业绩是明摆着的。而评价一则广告成功与否,最过硬的标准当然不是其艺术性,而只能是其推销能力。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总是能站在更高的文化战略高度,在电视广告中推销自己,宣传自己。电视广告作为一种承载文化的媒介,在宣传商品和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是所谓先做人,后做商。这种理念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独特文化形态。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注重的就是企业的品牌和文化责任,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哈药之后,哈药才打出自己的商品广告。

第7篇: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范文

1. 与“理论至上”这一传统的立场相对照,人们在现今应当说更加提倡关于实践工作的这样一种新的定位:“反思性实践”。因为,任何较为复杂的实践活动显然都不可能通过简单套用某种现成的理论就能获得成功,恰恰相反,我们应当依据对象与情境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去进行工作,并应切实立足于自己的实际工作,并能通过积极的实践与认真的总结与反思不断发展自己的“实践性智慧”。

例如,从后一立场出发,我们在强调“做细做实做到底”的同时,显然也应明确地提倡这样一种立场,即是不应消极地等待“上面”拿出现成办法来解决现实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也不应“好高骛远”地着眼于庞大理论的建构,即如期望通过总结出某种“教学模式”(乃至由“教学法”向“教学原则”、“教学理论”、“教育理论”的不断“攀升”)就可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而应努力寻求问题的“实践性解决”,也即主要依靠积极的实践与认真的总结反思来解决问题。就当前而言,我们并应特别强调这样几点:

第一,提倡“反思性实践”不应被理解成完全否定了理论对于实际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而主要是指我们不应将理论看成无可怀疑、至高无上的,而应清楚地看到任何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更必然地有一个不断检验、不断修正和发展(甚至被彻底)的过程,实践并应在这方面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

针对当前的“解读热”,我们并应特别强调理论的多元化与相互比较的重要性。因为,“理论上的惟我独尊和对教学的简单思维,肯定会把哪怕是最好的教育理念搞遭”;与此相对照,“当两个隐喻相互竞争并不断相映证可能的缺陷,这样就更有可能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更自由的和坚实的效果”。

例如,就所谓的“数学基本思想”而言,我们首先就应清楚地看到在这方面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对此例如由以下一些著作就可清楚地看出:L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米山国藏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张奠宙、朱成杰的《现代数学思想讲话》(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袁小明的《数学思想史概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等。从而,我们在此也就应当特别重视不同观点的比较与综合。

其次,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看,我们又应特别强调这样一点:“数学思维(想)的学习,不应求全,而应求用”。这也就是指,无论就这方面的学习或是教学活动而言,重要的都不在于如何能够无一遗漏地列举出各个数学思想,包括依据“专家”的分析清楚地指明其中的层次区分,即如有哪些可以被看成是所谓的“数学基本思想”,哪些则只能说是较低层次的“一般思想”,乃至更低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等等;恰恰相反;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如何能够针对具体的知识内容“由隐及显地”去揭示出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并能通过独立的思考、特别是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之间的辩证运动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

例如,如果我们所采用的是“化归的思想”这样一个词语,这主要就是指这样一个普遍性的思想:数学中往往可以通过将新的、较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得到解决的、较为简单和容易的问题来解决问题。与此相对照,如果所强调的是“化归的方法”,则就意味着已将关注点转移到了如何才能实现所说的转化,如所谓的“分割法”、“映射法”、“求变法”等就都可以看成“化归方法”的实例。再则,所谓“化归法的核心思想”则代表了相反方向上的运动,也即由具体方法重新上升到了一般性的思想,如“联系的思想”、“变化的思想”等。

第三,提倡“反思性实践”其核心即在于对教学工作创造性质的明确肯定。正如前面所提及的,这可以被看成教学工作复杂性的一个直接结论,即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不可能依据某种抽象的理论去做出决定;毋宁说,以下更可被看成教学工作的一个真实写照,教师常常面临多种可能的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似乎都具有足够的理论依据,但相互之间在逻辑上却又可能是直接冲突的。”进而,我们显然也就应当从这一角度去理解教学工作的专业性质:“关于教师专业性质的这样一种观点,即其必须依据教室中个体与整体活动的情况不断对于自己的计划做出调整,表明完全的复制既不可能、也是不可取的。”

在此我们并应特别强调教学工作的“行动性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行动中的认知,它建立在经验、对经验的反思和理论知识基础之上。”显然,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践性智慧”的主要特征、以及什么是一线教师发展“实践性智慧”的基本途径。

2. 就当前而言,笔者并应特别提倡“理论的实践性解读”与“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

首先,“理论的实践性解读”其基本涵义就在于,在对理论进行解读时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理论的现实意义,也即应当具体地思考相关的理论对于我们改进教学究竟有哪些新的启示?例如,作为“数学基本思想”的实践性解读,我们就不应唯一地去强调某一观点的“真理性”,并应更加关注观点的多样性、以及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改进教学各具怎样的启示性?就这方面的具体工作而言,我们还应特别强调独立思考、包括必要批判的重要性,因为,就只有这样,才能切实避免对于时髦潮流的盲目追随,包括清楚地认识各种理论的局限性。

例如,我们显然就可从后一角度更为深入地去理解第一节中围绕“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所提出的各个问题,包括进一步去思考:数学教育究竟为什么应当特别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乃至将此列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其次,所谓“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则主要是指:尽管积极的教学实践与认真的总结和反思应当被看成教师发展实践性智慧的主要途径,我们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理论在这一方面的重要作用,后者则并非是指我们应当依据某一现成的理论去对已有的教学实践做出评价,而是如何能够超越各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并从更为一般的角度去做出总结与反思,即如揭示出一些具有较大普遍性的问题,引出一些具有较大普遍性的结论,等等。

例如,我们就可从这一角度深入地去认识以下一些工作的意义,即如关于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这样三点认识:①经验在经历中获得。②经历了≠获得了。③经验,并非总是亲历所得。又,我们并可通过以下一些环节去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发展:①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提炼数学活动经验。②在有效数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活动经验。③借助于数学思维过程完善数学活动经验。

最后,由以下的实例我们则可清楚地看出同时强调“理论的实践性解读”与“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的重要性,特别是,这即可被看成从一个角度更为清楚地表明了在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所存在的辩证关系。

具体地说,对于10个所谓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强调显然也是当前关于“新课标”的各种解读的又一共同点;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这又不能不说是这种“条目并列型”的表述与传统的“学科核心型”相比的一个主要不足,即是未能清楚地指明究竟什么是基础教育各个学段的核心内容。也正是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就应同时强调“理论的实践性解读”与“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从而不仅可以更为有效地去指导教学,也可对“课程标准”的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笔者看来,为了清楚地指明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我们就不仅应当突出“数感”这样一个核心概念,而且还应密切联系“数学化的思想”更为深入地去理解它的具体涵义。具体地说,正如香港教育学院冯振业先生所指出的,这是“数学化”的一个基本涵义:就学生而言,这主要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确”的过程。容易看出,后者即就为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去理解“新课标”中的以下论述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我们即应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点:学生数感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教师直接指导下的学校学习。其次,“数学化的思想”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去理解究竟什么是与相关知识内容直接相关的“数学思维”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这显然就可以被看成后者的一个具体内涵,即是对于事物数量方面的敏感性,特别是,乐于计算,而不是以“数盲”感到自豪。

第8篇: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范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非英语专业 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1.引言

随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具有翻译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翻译技能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翻译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学习借鉴国外各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或更有效地向世界推介我国各领域的最新成就。然而,尽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于2007年1月和6月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行了配套改革,改革中听力和阅读能力测试各占总分的35%,写作占15%,句子翻译仅占5%,而且翻译试题是选考题。新的《教学要求》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反映出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边缘化地位。现在之所以要加大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检讨以往我们只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阅读能力的培养,对说、写、译等应用能力重视不够的做法。这需要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由此可见,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英语翻译教学是全面完成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客观要求,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所必须的。翻译教学在大学公外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拟从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技能现状、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原则目标及定位和实施,提出正确认识“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辩证地看待各个教学流派。阐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修养的重要性,以及适当的大学英语教材编排和课程设置的调整,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方法及业务水平方面的提高和改善,并在大学英语翻译测试手段上提出一些建议。

2.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原则目标、定位和实施

关于本、专科的翻译教学,近些年有了广泛的讨论。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提出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区分。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Jean Delisle)最早提出大学翻译课程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方法,没有自身的目的,也就是教学翻译。在中国,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穆雷,1999:109-121)一书中按照目的将翻译教学分成三类。清华大学的罗选民教授则将翻译教学分为两类:教学若针对非外语类学生称为大学翻译教学,如对象是外语专业或翻译专业时就被称为专业翻译教学。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从整体而言,高职院校的翻译教学不以培养专业的翻译人员为目的,而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规定,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资料,并强调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际应用,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技能。因此,如何提高英语翻译教学,是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实际应用能力的工作,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些翻译任务。而外语学习成功与否,其标准不在于一个人记住了多少外语单词、语法结构和句型结构,而是看一个人是否能在实际工作中以外语为工具进行跨文化交际。在翻译这一间接交际的过程中,主要是接受和发送能力,即书面或口头的理解和表达。翻译教学可以巩固和加强学生英语的基本功,可以促进阅读和写作的提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最终落脚点主要是英译汉或汉译英,尤其对于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将来在工作中用到英语时借助母语思维也确为一种客观存在,真正能用英语思维的人很少,因此翻译是使用最广泛的语用手段。

3.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技能现状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英语资料的能力,并能在将来工作中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长久以来,翻译一直是大学公外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学生只注重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而把翻译技巧及能力看作是可学可不学的一个选项,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3.1教材编排和课程设置方面。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始终缺乏专门的英汉互译教材,对“译”的技巧的处理和练习完全局限于课后的翻译练习。所配置的翻译练习也基本上只是对所学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点的句子英汉翻译或汉英翻译,翻译练习在很大程度上只被作为巩固课文中所学语言知识的手段。另外,由于英语课程课堂时间短,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系统地讲授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等,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条理不清、词不达意、篇章结构零散等诸多问题。翻译教材的匮乏――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所配的翻译练习,多侧重于对语法的巩固,而针对专业英语翻译方法和技巧的介绍和训练的教材却极其匮乏。教师所能找到的教材,多为英语专业的教材,其内容庞杂,没有专业针对性,不便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3.2教师的教学方法及业务水平方面。

许多高校由于近年不断扩招,公外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课时任务加重,他们缺乏时间和精力补充专业知识,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部分公外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翻译理论素养不能满足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需要。这就导致大多数教师对翻译的处理仅仅局限于对照参考译文照本宣科或稍作发挥,在教学中一笔带过,不能评析也不能进行及时的总结,从而形成翻译教学可有可无的局面。

教师教学理念的误区――近年来,由于国外各种教学流派的引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种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特别是随着在当今占主流地位的交际教学法的出现,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被当作只讲语法,机械翻译的过时方法而遭到完全地否定和摒弃。同时,交际法所倡导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被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成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在单语教学的范围内进行。因此,教师们为了创造出理想的英语交际环境,培养英语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盲目追求纯英语教学和英语操练,排斥母语和翻译训练,使得翻译教学成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被遗忘的角落。

3.3翻译测试手段。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双方起着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但是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翻译的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为:翻译测试只是选考题,分值仅占5%;翻译命题方式单一,通常都是单句翻译,无法系统考查学生的翻译理论、知识水平和技巧运用能力。这就致使翻译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不大,教师和学生对翻译还是不太重视。

3.4学生的英语和汉语基础较差,翻译能力欠缺。

学生英语基本功不扎实主要表现为:词汇量有限,只是死记硬背单词的意思、拼写,词义识记模糊,理解不透侧,词义掌握片面、单一。而汉语基础欠缺表现为:翻译时,即使理解了英文原文,却找不到准确的汉语表达,只好生搬硬套、硬译或死译。另一方面,学生理解原文时,由于没有娴熟地掌握汉语和英语,不能灵活地运用两种语言,更不懂得英汉互译的技巧,造成译文的不通顺,不符合英语和汉语的习惯。例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Text A中的一句话:Racing through daytime meals is part of the pace of life in this country.很多学生根据race是“比赛,赛跑”的意思,把这句话译成:比赛吃饭是这个国家生活节奏的一部分。正确的应为:白天人人都急急忙忙地吃饭则部分地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生活节奏。在批改学生翻译练习时,我也发现几类中国学生非常典型的表达错误。如:很少有人意识到他的发现的重要性。误:There are little people realized his discovery’s significance.剖析:学生经常把“有”译为“therebe”,从而造成一个句子中出现be+did的结构。正:Few people real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discovery.

3.5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僵化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中学英语教育中,老师和学生只追求高分数,不重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长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四、六级考试的需要,教学内容常常是围绕着应试重点讲解词汇,进行阅读、听力和写作能力的强化训练。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四、六级考试中不进行翻译测试,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长期受冷落。还有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一大批双语基础知识差、语言能力低下的学生被录取进校,加重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翻译教学的正常开展。

4.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翻译教学

4.1将听、说、读、写、译诸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综合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并全方位地予以发展和提高。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拉度曾经说过,翻译能力是一门专门技巧,外语能说会写的人不一定能译,译的能力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在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上,我们应立足教材,深入发掘文章内容,通过讲解文章和难句,向学生讲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作为教师,要解决学生翻译上存在的问题,加强和提高其翻译能力,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要求和相应对策。

(1)翻译是一项实践活动,翻译能力的获得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

听、说、读、写是最基本的四项语言技能,它们是进行翻译活动的前提,但不是说具备了这四项能力,借助一本字典就一定能胜任翻译,就能提高翻译的水平。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听、说、读、写,还要重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翻译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合理设置课程。

(2)教材是教学大纲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教材的选用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英语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翻译理论和实践水平,完善教法。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水平,在授课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翻译技能的培养。根据翻译的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应适当减少讲解知识点的时间,腾出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训练,如:让学生对课文的部分精彩段落进行“回译”,然后再进行点评、讨论。这样做,既检验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促进了知识点的学习,又达到了增强翻译意识、提高翻译技能的目的。

(3)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翻译教学自身的特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在讲翻译时做到精讲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多进行翻译实践。在教学中,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翻译教学的多容量、多信息、多趣味的教学目的,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用CAI进行翻译教学,可以使翻译教学内容情景化,动感而逼真的画面能极大地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如:在翻译教学中,可以把贴近学生生活的翻译材料以幻灯片、PowerPoint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并配上适当的音乐,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和积极性,提高翻译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要注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翻译教学与课文教学、翻译练习和四级考试等相结合。

课文教学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将翻译教学融入课文教学之中是进行翻译训练的有效途径。在讲解英语课文时,遇到下列情形都可穿插适当的翻译练习:对文中的一些长句、难句先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典型的翻译错误进行修正、对比讲评,同时告知学生相应的翻译技巧。而对于一些重要的目的语词组和结构可准备适量的汉译英练习给学生训练,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4.2注意了解英汉语言本身的差异,加强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传授。

对于作为成人学习外语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已掌握了相当水平的母语文化知识,在进行翻译这一双语转码行为中,母语在对源语的理解和用源语表达两个方面均存在着强烈的“迁移”现象。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正迁移”的实现。“迁移”指的是学习者所学过的旧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影响,起促使作用即为“正迁移”,反之为“负迁移”(邵瑞珍,1991)。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和汉语宏观结构的对比可以成功地减少乃至消除负迁移,增加和完善正迁移。英语汉语属于不同语言体系,语言现象错综复杂,但双向翻译仍有规律可循,汉语语法呈隐性,重意合,句子呈线状结构;英语语法呈显性,重形合,句子呈枝状结构,英汉在状语的位置,名次和代词出现的频度及表态的先后都有所不同,这些对于成功的翻译有重要影响,因而掌握他们的特点十分重要。下面举几个大学英语教学中常见的英语汉语语言对比,以及一些大学英语教材中出现的例子。

(1)句子结构、语序上的差异。

英汉句子中主、谓、宾的词序基本上一致。但同汉语相比,英语词序倒置现象较多。如:What a beautiful building it is!(多么漂亮的建筑啊!)。

同时,英汉语言中的定语位置也不同,汉语的定语直接位于名次前,而英语的定语位置比较灵活,可前可后,并且汉语多用短句而英语多用长句,这种结构特点要求我们在将英语译成汉语时应采用分句译法,即将英文句子结构作较大的调整,将英语长句译成相对多的汉语短句。

(2)用词上的差异。

汉语多用动词、动宾结构、连动式、兼语式等,而英语则只用一个谓语动词,且多用名词。因此,英汉翻译时要进行词类转译,即将英语中的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等译为汉语的动词。比如:The sight and sound of the jet plane filled with special longing.(看见一架喷气式飞机,听见隆隆的飞机声,令我特别神往。)。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经常指导学生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这些差别,对于防止汉化英语或欧化汉语,提高表达水平都十分关键。

4.3注重对英汉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导入,同时不断加强学生的汉语语言文化修养。

文化知识的导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翻译实践中出现的不可译性大多源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性,从某个意义上说,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王佐良(1984)先生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他(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作全面、透彻的认识和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的主要差异,才能真正达到翻译的标准即“忠实和通顺”。文化差异是我国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只有深刻理解两种文化(如地域、习俗、历史和宗教等)之间的差异,才能使译文不仅在语言意义上等值,而且在文化意义上贴切、对等,否则就会出现把“街道妇女”译为“street woman”,“白象电池”译为“white elephant”这样的笑话。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文化教学,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一些词语的象征、联想意义的不同。因为在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化中,人们对同一种东西的联想意义或在两种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不尽相同的。如:dragon一词在中西方的意义截然不同。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注意英汉句式的表达习惯的不同。如:英语多用长句、多用被动语态、多用无灵主语等特点。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应注意这些才能译出地道的译文。另外,在提高学生英语词汇、语法、语篇知识等语言能力的同时,应重视其母语――汉语水平的提高,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使其熟悉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方面的特点及存在的差异,以促进英汉翻译水平的进步。要达到这一目标,各高校应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英汉语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根据课文内容,介绍和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也有益于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

4.4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译促学,也即通过翻译加强英语各方面的学习。

就目前来说,翻译是中国人学习英语不可或缺的一步。例如王若平(潘章仙,2002)就曾经在《钻研新概念英语啃课文》一书中的《致同学》一文中提到“翻译是非英语专业的同学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捷径”。因此,将翻译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检测教学效果,如果说在语言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中“听”和“读”是语言输入(input of the language),而“说”和“写”是语言输出(output of the language)的话,那么“译(包括口译)就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综合体。在英语学习时,可以通过翻译学习英语单词、英语句型、英语语篇、英语语法和西方文化等。因此学习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在“用中学”的过程。随着学生对翻译常识的了解和常用翻译技能的掌握,学生会产生越来越大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又会反过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维持他们长久的学习热情。此外,由于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翻译能力的发展也会带动其他各种技能的发展。

5.改革翻译测试手段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双方起着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但是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翻译的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为:翻译测试只是选考题,分值仅占5%;翻译命题方式单一,通常都是单句翻译,无法系统考查学生的翻译理论、知识水平和技巧运用能力。这就致使翻译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不大,教师和学生对翻译还是不太重视。

接下来看看PET考试的翻译题。此题共包括两部分。其一,试卷提供了原文和四种译文供选择。此部分形式上是翻译,但实际上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原文,并没有涉及太多的翻译技巧。其二,考卷要求考生运用某些基本的翻译技巧,将一个较短段落的中文翻译成基本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汉语。而这一部分既考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又考查了学生运用基本翻译技巧的能力。根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基本要求》,学生应掌握五项基本技能,而翻译是其中之一,主要内容包括:“正确翻译一般语句,符合汉语习惯;正确掌握被动句式的译法;正确倍数的译法;正确掌握定语从句的译法;正确掌握长句的译法。”

以上可见,翻译测试在一些大学英语的考试中非常重要但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语言测试中,听力和阅读测试的是学生获取最大信息量的能力,而翻译不仅测试学生的理解力,同时还测试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目的语结构和词语的使用的准确率。因此翻译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佳题型。

因此,笔者建议在四、六级等国家级的考试中加强翻译考核的力度。通过测试的导向作用,达到既能促进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又能提高他们翻译水平的目的。

而在课堂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一定要将翻译教学和翻译练习以及四、六级考试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把教材上的英汉翻译练习当作是培养学生翻译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做,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并且进行翻译技巧上的指导。同样,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可适当选用四、六级考试的材料,也可结合四、六级考试中汉英翻译的要求进行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既为学生毕业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满足学生当前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Nida,Engen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黄子东.翻译能力和翻译教学.上海:上海科技翻译,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