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硬件就业范文

计算机硬件就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硬件就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硬件就业

第1篇:计算机硬件就业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计算机工程;硬件课程教材设计;嵌入式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29-03

1引言

2005年底,我国高校有77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点,44万多在校生。根据各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本专业又可分为五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各个方向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均有所侧重,对于传统的工科院校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其方向介于计算机科学(CS)和计算机工程(CE)之间,且更偏向于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方向是计算机科学与电子工程的交叉学科,电类基础课程较多,大多数院校均开设电路与系统、电工电子学等相关课程。此外,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包括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三门核心课程。

从根本上讲,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技术学科,工程技术的含义远大于科学的涵义,因而本专业具有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强调实践教学体系。许多优秀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例如比尔・盖茨)的成长历程也说明了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新世纪的计算机教育不仅要重视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更要强调硬件开发、软件设计的能力培养。

2中外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实践教学对比

为探索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硬件系列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及实施方法,本文分析了美国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实践课程规划,将其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计划进行比较,详细结果如表1所示。表2列出了这几所典型大学计算机专业硬件相关课程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的分配情况。

表1 几所典型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硬件相关课程

表2 几所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硬件相关课程实践学时分析

通过表1和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我们目前的课程设置情况是合理的,与国际领先大学的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相符。对于计算机工程专业普遍开设的三门硬件系列课程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均开设了相应的课内实验或课程设计,对理论课所传授内容的补充和深化,不但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培养学生从事计算机工程相关工作的能力。本专业学生需要学习数字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知识以及软件设计方面的知识,前者包括数字逻辑设计、计算机组织、计算机体系结构及对程序设计的支持,后者包括操作系统、编译器以及程序设计语言的组织等理论。

然而,进一步分析比较各高校的实验与课程设计的内容可以发现,我们目前的实验内容设置和课程设计项目设计还比较陈旧,没有及时根据业界技术的发展进步进行调整,因而未能给理论课提供有力的支撑。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硬件系列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是迫切的,需要根据工业界的技术发展进行实验内容调整,实验平台更新和课程设计项目的重新设计,而设计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实践教材成为这一改革的首要任务。

3硬件课程实践教材的设计

实验课教材的设计应从科学技术人员基本技能训练的总体要求出发,统一安排实验教学,不能过分强调某一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而要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课涉及到四种主要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必须要协调,其中任何一种能力都不可能单独地得到发展。教学实验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本专业必要的基本实验方法,掌握基本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技术,还要让他们学会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处理数据,要加强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但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做”,而且要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更要创造性地思索“还能做什么”。

3.1开放式实验对教材的要求

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要求给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的充分自由。一般的实验教材,重点在介绍一个个实验上,是教师想出的实验让学生去实现,并且对于实验线路、实验方法、实验仪器都做了细致的规定,有的讲义还把实验步骤写得非常细,这样学生根本不必动脑筋,只要依葫芦画瓢即可。这样的教材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符合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要求。开放式实验教学使用的教材应具有以下特点:基本实验详细,作为引导学生入门的手段;选做实验、综合实验要粗线条,多留些空白,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余地;要把教材内容的重点从介绍一个个实验转移到介绍实验理论、实验方法上来,实验选题只要介绍一些典型的例子,选题本身可以留给学生创新。

3.2基于FPGA的硬件系统设计实验教程

目前,基于FPGA的教学实验平台及参考书很多,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适合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使用的较少。因此,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应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开放性的实验内容、开放性的实践环节设计,使学生在探索、研究中学习,切实提高理论联系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目前先进的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器件的实验平台,可以安排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以及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实验与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系统观点,而且开发速度快,可靠性高,实验的可重复性好。硬件系列实验与实践课程应包括基于FPGA的硬件设计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循序渐进的实验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步骤、重点模块的代码及关键实践环节指导。借鉴国外大学(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马里兰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开设的数字系统设计方面的课程内容,结合我国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的实际需求及所能提供的实验环境,精心编写实验大纲内容及设计实验用例。通过浮点运算电路设计、状态机设计、某个RISC模型机部分模块的设计等实验用例的训练,学生可以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了解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传送路径、处理以及控制信息是如何完成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而且,通过流水线设计及Cache设计实验,学生可以了解现代微处理器设计技术。

教程应当配合高等学校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用性,所设计的实验可操作性强,与实践结合紧密。不仅着眼于基于FPGA的EDA设计方法,更着眼于介绍基于基本的数字逻辑组成的功能部件的基础上如何构造微处理器,即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的重点和特色是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组织,而不仅仅是介绍通用的数字电路和数字系统的设计方法,这是我们与微电子等专业相区别之处,也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特长。

4在硬件课程实践中加强嵌入式系统设计

随着嵌入式系统应用飞速地发展,社会对掌握嵌入式技术的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使嵌入式软、硬件工程师成为未来几年最为热门的职业之一。在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方面,随着半导体和微电子工艺技术的进步以及可编程逻辑器件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先进的EDA工具平台,在硬件设计中加入包含自主知识产权的硬件逻辑设计,并以FPGA的形式实现功能强大的嵌入式系统,已成为当前嵌入式电子产品设计的主流。实验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基本实验技能、独立工作能力、操作能力等。

目前,我校已经与国内外多家嵌入式系统领域实力较强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与美国Xilinx公司成立了FPGA技术联合实验室。对嵌入式系统均有丰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的项目研发经验,并具有传统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经验。另外,从2003年设立嵌入式系统研究方向以来,我校已经先后投入了300多万元采购了各种先进的嵌入式实验设备和微机,从硬件环境上已经初步完成了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改革的准备工作。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计算机硬件实验的效果,实现“软硬件实验环境一体化、实验平台综合化、实验内容系统化”。构建软硬件一体化实验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软硬件综合素质;综合的实验平台可以进行多课程内容交叉的综合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实验内容的系统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化设计的思想。

5结论

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各个学校的具体做法可能不完全相同,但对于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接近一致的。大家都认为过去实验教学过于死板,基本上采取“抱着走”的教学方法,大大压抑了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实验教学不能完全依附于课堂教学,而应该在紧密配合课堂教学的前提下,独立设课,开放实验室,发展实验教学本身的特点,发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优势,倡导开放式实验教学法。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根据工业界的技术发展进行实验内容调整,实验平台更新和课程设计项目的重新设计。实践教程应当配合高等学校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实践结合紧密。为适应社会对嵌入式系统设计和应用人才的迫切需求,还应在传统的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中增加嵌入式系统设计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范印哲. 教材设计与编写[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巨瑛梅. 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文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乌美娜. 教学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姚爱红(1972-),女,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技术。

第2篇:计算机硬件就业范文

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由三种能力与技能构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所任教中职的计算机课程包括有:计算机基础、办公技能、phostoshop、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所谓技能,指的是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近乎自动化的活动方式。综合实践能力或综合技能是指完成第一职业岗位直接需要的能力,通常是指学生从事岗位工作直接需要的能力,如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网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能力、网络信息系统的策划、网络工程管理与检测维护能力等,应该是一名合格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理应具备的能力。面向应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设计出一套针对性、应用性较强的实践教学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下图是“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2.面向应用的实践教学开发与实践

2.1 实验

实验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最初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完成教学计划,实践活动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综合实践实现其自身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的进行实践性学习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沟通合作能力,还对学生了解岗位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如Photoshop这门课的实践性强,需要通过反复的上机练习,才能掌握相应的技能。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需要制定出合理的上机实操课时数和基于职业标准面向应用的项目任务。我认为基本实操课时占到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二比较合适,面向应用的综合型项目占三分之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教学双边活动运用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Photoshop只是为了完成图形设计效果所使用的工具,如果只是照着人家的样例完成任务,那么这样的培养将无创新可言。所以,在掌握好Photoshop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开设美术基础课,具备美术基础知识,为设计创作打下基础,这是很有必要的。有了美术的基础知识,学生对构图、色彩、明暗有了充分的认知,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

2.2 实训

实训指的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面向应用的职业技能显然不仅仅是单纯的操作技能或专业技能,它涵盖了胜任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任务所必需的一切技能,是一种综合技能。对学生从事实际岗位工作直接需要的综合技能的培训,是中职教学的当然任务;而在中职校园环境中,让学生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基地中接受相当时间的实训,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当然前提。实训项目的选择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又要有一定的典型性。以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训为例,实训项目包括以太网工程实施、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设置、异种网络系统互联等,通过实训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企事业单位常用的几类网络操作系统,如WindowsNT、Windows2000、Linux、Netware等。在实训项目设计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并要求规范操作。

2.3 实习

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计算机专业的实习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低年级,通过到计算机企业现场参观、参与计算机市场调查等活动进行,使学生对未来职业环境和学习内容有所了解,以获得感性认识。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全面检查的综合实际锻炼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应用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以便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毕业实习应以学生的第一职业为主,采用产学结合的方式,面向社会,到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直接参与和专业有关的各种操作、应用、管理及技术活动,为走上岗位作准备。同时,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毕业实践大纲,明确目标,确定选题,并组织考核,以杜绝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3.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

实训、实习教学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包括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由于企业是以生产和经济效益为前提,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进行技术训练,所以,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或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等途径完成,实训生通过使用企事业单位更先进和更丰裕的设备、资源和环境,在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和校内指导教师的协同努力下完成实训、??习任务。当然,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符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更应该是学生完成实训、实习任务的基本保障。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本着实践性强、开放性好,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注重多功能性,满足教学、科研、培训的多方面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计算机专业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应包括三个方面实验(实训)室:硬件基础方面,包括电子电路实验室、电子电路实训室、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用于实施电子电路、微机原理、微机接口等课程实验及电子电路实训;网络与微机组装方面,向学生提供局域网组网技术训练、微机组装与维护训练、网络系统集成与维护训练等;计算机软件方面,向学生提供信息处理能力训练、程序设计技能、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训练、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实训、实习内容。教师要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集中注意,认识事物,在与自然材料和计算机软件反复接触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一些小型的简易的操作、演示,对某些简单的科学理论的验证,使学生们获得直接经验,培养他们动手做科学实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一些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学会探索科学的方法。例如,小实验“计算机故障检测”的游戏,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想想、尝试做做是什么问题造成计算机故障,怎样能让计算机动起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了解到服务操作规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3篇:计算机硬件就业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计算机 机房管理

1 计算机机房存在的安全问题

1.1 机房安全与环境卫生问题

机房安全与环境卫生问题来源于计算机机房面向全校广大师生,计算机上机操作人员多而复杂和计算机安装软件繁多等原因,从而给计算机机房的日常维护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计算机教学和自由开放的时间段,计算机设备工作时间长,因此需要着重加强计算机机房设备安全的管理,做好用电、防火以及防盗安全。另外,计算机机房环境卫生状况不好,长期以往,会直接造成计算机死机或重启等问题,包括计算机部件灰尘积累而影响散热,导致计算机内部线路烧毁等,大大缩短计算机的平均使用寿命。

1.2 硬软件维护问题

硬软件维护问题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机房承担了教学大部分的任务,硬件维护工作量大。除了计算机实践教学任务以外,还包括学生自由上机学习、技能培训、企业机考的任务等等。加之部分使用者对计算机操作能力薄弱和机器使用频率的提升,直接导致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损耗十分严重。这些都给当前计算机机房的实践管理工作带来了麻烦。

1.3 计算机病毒问题

计算机病毒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和防治意识淡薄造成的,因此需要不断地升级计算机软件,定期为操作系统安装补丁,更新杀毒软件病毒库。如果这些基本工作得不到有效实施,就很可能导致计算机系统运行效率的低下,甚至不能够正常运行,严重影响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学生操作计算机水平的提升。

2 解决计算机机房安全管理的方法

2.1 机房常规性维护

机房常规性维护是加强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机房管理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需要制定并完善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根据机房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具体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另外,需要建立一支工作积极细致、技术过硬和团结进取的协助管理维护团队,定期开展学习和探讨机房管理的有效措施和日常维护工作。第三,需要依据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强化机房的日常管理。科学、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制度,是计算机机房管理有章可循的关键。作为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机房的规章制度进行日常关凯和维护,切实做好计算机机房内人身安全、财务安全及设备安全。

2.2 机房硬软件维护

机房硬软件维护主要包括硬件维护和软件维护两个方面。在硬件维护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杜绝因不当操作带了的计算机故障。其次,应该保持良好的设备运行环境,防止计算机出现死机、蓝屏、重启,甚至是部分硬件设备毁坏的情况发生。最后,需要定期对计算机机房设备进行大检修,对于已发生故障的设备,需要遵循计算机故障与维修的操作步骤、基本原则以及维修方法及时解决,避免计算机故障的原因影响到正常的计算机教学活动。在机房软件维护方面,需要科学合理的安装应用软件,并根据每个机房计算机设备的配置,优化机房课程安排和机房应用软件的安装,从而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

2.3 计算机病毒防治

计算机机房病毒防治需要求机房上机人员使用的存储设备不带有病毒,对于事先无法确认的存储设备,在使用前要求进行杀毒处理。同时,引导学生不浏览带有病毒的网页。对于涉及到教师教学中的数据,集中存放在机房服务器中。对于客户端,可以下载使用,但需尽可能的减少在计算机上使用个人存储设备。针对已感染病毒的计算机,需要迅速隔离,彻底消除病毒。最后,硬盘保护卡例如联想品牌,具备系统还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消除病毒,提升计算机运行的稳定性,保障计算机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在不影响教师正常的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可以增加计算机设备保护卡的使用量,减轻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危害。

3 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与维护工作直接关系到计算机教学质量。随着计算机应用普及程度的加深,如何对计算机机房进行科学的管理,增强后期设备维护的效率成了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机房工作者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研究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机房管理有关问题,首先从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机房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出发,然后就如何加强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具体对策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旨在为今后提升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机房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强化自身业务水平以及保障计算机机房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水平的加深。

参考文献

[1]李晖.浅谈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机房管理和维护的经验技巧[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02:319+321.

[2]谭文玲.基于空间教学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2,10:41-42.

[3]李明.可雇佣性视角下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15:134-135.

[4]丁铁.高职院校计算机机房差异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04:207-208.

[5]陈中元.互联网模式下的高职计算机机房建设与管理[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7:94-95.

[6]冯克荣.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综述――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公共机房管理经验谈[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95-98.

[7]陈光宗.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中心科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51-55.

第4篇:计算机硬件就业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项目课程;教学实施

在国外为了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和使用成本,缩短培养周期,很多计算机人才都是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来培养的,对大多数IT职业人才来说,主要的能力是“做”,而不是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进行计算机科学研究。所以,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应以应用性、标准性和针对性为主,在教学方面,学生实践是主要模式。教学不应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专业实践的路径[1]。而是把顺序颠倒过来,先从“做”开始,在做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所以,项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起重要作用,本文重点探讨如何进行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1项目课程的特点分析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和贴近度,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2]。项目课程有下列几个明显的特点:教学内容符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教学环境模拟实际工作环境,教学内容直接来自或高度模拟实际工作,教学过程符合实际工作过程,以工作过程为线索划分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逻辑结构,把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融合于教学项目中,以IT职业岗位工作评价标准来评价项目课程的教学效果。

2项目课程的开发途径

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途径与学科体系课程相比相对比较复杂。项目课程的开发应具有以下几个内容:

项目课程的开发首先必须进行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工作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得到课程的门类、课程的结构,只有进行系统的、有效的工作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工作结构。通过工作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群,形成课程体系,划分课程的边界;在课程的边界划分过程中确定课程的目标定位与功能,确定课程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3]。根据课程的目标定位,详细分析课程担负的实际工作中的工作任务,设计和确定课程的结构,设计课程应包含的项目个数,确定项目和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课程内的项目可以是一个IT职业岗位的一个工作内容、一种服务、一份计划、一份需求分析等,如一个网站的开发。项目内容应包括完成项目所需的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提示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拓展性的知识,以及完成一个项目应具备的、项目应经历的一系列过程,如步骤、时间、经费预算等。接下来是教学环境的准备,教学材料的建设、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教学的评价等课程建设内容。

3项目课程的教学策略与实施步骤

教学策略的确定是项目课程教学实施的重要内容。项目教学法是项目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技能并建构理论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具有:有应用价值的项目、学生自主性、有计划的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相应的社会情境、教学内容的多元性等几个关键要素。

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每个项目的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工作过程组织实施教学。本文认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应具有以下几个步骤:①确定工作任务。即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背景下,确定课程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实际上在课程开发的时候就应该完成;②项目分析。在教师的主导下,分析项目的工作活动内容或工作任务,分析本项目在课程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分析学生通过本项目的训练与学习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③制定工作计划。在项目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完成本项目的具体工作计划,由学生主导、教师辅导;④尝试完成工作任务。学生自主探索性开展项目工作,发现困难、提出关键问题;在教师的指引下查阅并理解和记住完成项目所需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⑤实施计划、完成项目。由学生为主导,根据工作计划、工作分工和工作规定的时间,以及项目完成的规格要求,完成工作任务。⑥项目检查评估。项目完成后开展学生自我评估和教师评价;⑦项目总结和资料整理。对项目的完成过程进行总结,对项目工作用到的技术资料、知识素材等进行分类整理,教师主导;⑧课后练习。教师设计和布置类似的项目,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4项目课程教材结构设计

教材开发是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核心内容,项目课程教材的结构设计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来定。本文把项目的结构总体上设计为以下几个部分:项目引言、项目名称、项目概述、项目学习目标、项目相关知识、项目工作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技术提示、项目小结、练习设计、参考资料等。根据项目的性质,一般情况下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工作任务,但一个项目内部也可再细化为若干个工作任务,项目中的任务相当于传统教材中的节。每个工作任务也可以有自身的组成结构,工作任务的结构可以参照项目的结构来简化设计。

项目引言的作用在于引出项目的性质、地位和属性;项目名称是一个项目的标题与行动纲领,在命名时应注意以工作内容语言来命名,并注意与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结合;项目概述是对项目工作活动内容或目标的准确概述;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项目相关知识包括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以及扩展性知识,在教材中这三部分知识可不进行具体的区分,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出现,但不应有所缺失;项目工作计划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为完成项目而设计的工作进程;项目实施是用来指引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项目工作的实施,可以包含具体的工作步骤;项目技术提示是针对项目实施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而安排一些技术提示点,指引学生的行动;项目小结是在一个项目完成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提高;练习设计是通过相关类似的项目课题的设置来考察学生对本项目的学习情况、掌握的程度,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本项目的教学目标;参考资料是为了促进项目知识的学习而选取的类似案例、相关资料,案例选取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切合性和启发性。

5项目课程教学评价策略

项目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三方面。其评价标准要立足社会需求,教学的成功与否要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岗位工作能力、能否真正胜任具体的岗位工作为标准。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其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其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要着重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

对学生来说,基于项目的学习与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学习评价。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真正做到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良好结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对自己进行评价,总结自己在整个项目学习中所做的工作,学到的知识与自己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并且可以对完成项目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在作品展示中,可以对自己的作品及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与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以及不足,从而找出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推动作用。

6项目课程与企业合作建设的机制

项目课程的建设不能脱离实际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项目课程的建设没有企业参与将降低岗位贴近度,无法保证课程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事实已经证明,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结合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本文认为项目课程与企业层面之间的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并形成一种稳定的常规性的工作机制。

(1) 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制定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是课程建设的根本条件。专业培养目标应与企业合作进行充分认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项目课程的开发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是工作分析。工作分析只能在企业人员主持下,由学校教师参与完成。工作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课程的门类、课程的结构,通过工作分析可以确定哪些课程应该整合、如何整合,哪些课程的边界应该重新划分,哪些工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以及得出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等。

(2) 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内容分析。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得出的内容,一般不可能直接转化为课程,要想得到系统的项目课程内容,还要在课程门类划分、课程整合以后,再针对某门项目课程,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知识与技能分析,可邀请企业一线人员、教学一线人员进行具体的课程内容分析工作。尽量做到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职业性和科学性。

(3) 学校和企业合作设计课程教学项目。在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结构体系确定后,接下来就是教学项目的设计,解决项目的来源问题。项目课程的教学项目必须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贴近,所以教学项目最好来源于企业工作实际,可以是企业设计生产过或者正在设计生产的产品或业务。这个工作必须在企业的密切配合下,由教师组织完成。一般可以是企业提供的项目案例,教师整理形成可用于教学的项目,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描述基本是按照企业任务书的形式进行的。通过逐步完成各个项目的工作任务,达到素质教育、职业技能、知识教学的目标。

(4) 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项目课程教学资源。项目课程教学材料包括课程教材、课程项目操作指导书、拓展性练习项目、教学案利、知识与技能辅助学习材料、教学课件等等。特别是教材的建设方面,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无法编写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项目化教材,可以说目前在市场上没有一本以岗位技能和项目教学相结合为教学目的的真正的项目化教材。

(5) 确定课程教学和评价标准。在课程标准的开发上,校企双方应以企业工作任务书为参考,重视对实训任务的每一个细节的描述。课程标准应体现“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标准内容的设计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在标准内容的选择上应以实践知识为主,着眼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企业人员把握工作过程和逻辑,学校教师把握教学规律和方法;由企业技术人员确定每个项目的工作任务完成标准和评价标准,由专业教师确定课程的教学进度、课时的分配、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教学标准,进而确定整个课程的教学和评价标准。

(6) 与企业合作培养课程教师。项目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师资队伍建设。项目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下面两个方面实现:一是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和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二是积极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专家到学校兼职任教;其中实现第一条相对比较容易,现有的教师具备较好的课程理论基础,在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能迅速提高课程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鲁民巧.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建设[J]. 职业技术教育,2007(26):25-26.

[2] 徐朔.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 职业技术教育,2008(28):5-7.

[3] 劳耐尔. 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Research on Computer Application Project Course Construction

ZHANG Zhi-jun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 Hangzhou 310053, China)

第5篇:计算机硬件就业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4

高职高专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有特色的高职办学模式,而由于受到一直以来传统学科体系所带来的影响,我们一般主要针对于知识系统性的强调和理论知识完备性的强调,总是忽视了高职院校在教学中的特色。

我院一直从就业为导向出发,用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坚持认真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新形式下的指导思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重在强调专业的动手能力培养,更加深化各种教育教学的改革。

1 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1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要紧跟上目前社会上专业发展的步伐,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注重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和就业导向紧密结合,并深入了解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这样进行合理的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并逐步进行更新的同时,以技能训练为基础,避免盲目性和不切实际。并通过项目研发和项目实训等教学手段,同时要考虑到我院校目前具备的师资力量和实际情况下的实训条件,有针对性地增加或去除相应的专业课程。与此同时,为了能够使学生快速、扎实的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与企业沟通,明确就业领域和就业指导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毕业前对整个实训课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1.2 融入校企合作机制,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通过与合作企业进行分析岗位的需求职业能力,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也是本院在最近几年内对不同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效果得出的。应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获取岗位职业能力及职业技能证书等。要让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适应到职业岗位中去,成为能力及需求无缝对接,这就使得学生能够与就业零距离。最近几年,我院积极推进与行业企业一线工作进行全方位合作,并且先后与北大青鸟APTECH(阿博泰克)集团、北大青鸟黑龙江服务中心哈尔滨鑫联华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惠业集团等企业合作。校企共同研究修改制订教学大纲及专业培养目标。

1.3 在课程体系设置同时也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进行学情分析,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学生个别的差异都很尊重,在教学中,为了能够满足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发展潜能,在针对课程设置时加大力度、难易适中、合理安排,注重实效性,使学生在进人校门伊始就能够有针对性进行专业学习,学精学通。

1.4 较为注重实践性课程的综合实训,为了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及实训设置时,对于实际应用性较强的一些课程,我们都会在每一课程结束时进行课程设计的安排,并对学生进行分组操作,以小组形式完成。评价师采用教师主评,并要求各小组对作品进行演示、互评等。教师对于问题提问,及学生答辩都是实践课中必不可少的。通过这种方式,即可以检查学生对本门课程中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达到了团结协作、互利互助的效果。我院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他们第五、六学期为企业实践实习阶段,通过顶岗实习获取经验的更快,更好的进行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学生可以获得工作经验、体会工作模式,即增强学生对真实的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又让他们更早的融入就业上岗的适应期。

1.5 注重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和具有针对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就业导向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适应社会市场的用人需求,我们也特别注意整个课程体系的连贯性,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在校二年的学习及第三年的顶岗实习中,将前后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所以结合自身的教学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根据不断变化的用人需求,来相对应的对课程体系进行设置,使得本专业的毕业生总能成为供不应求。

2 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本院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对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需要实行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能够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针对于计算机行业技术更新快的特点。

2.1 在理论课教学中,一般采用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式、项目模拟式等方法,我们更加注重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部分,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即可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可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能动学习、创新研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2.2 在实验课教学中,选取实践性强的、操作性强的课程科目,将课程中涉及到的重、难点反映到实验案例中,从实验案例、实践操作为主线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验题目。在高职院校中实验课是必不可缺的,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所学得以更好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能动性。

2.3 专业课程结合实训是每学期都有一到二周在校内实验室,或是去企业由企业专家进行实训的现场教学。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近几年采用综合实战方式,将每学期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更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可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又能够真正的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地位。这样也体现了校企合作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

2.4 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我们一直以来在不断完善的。通过实践证明,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和教学,可以直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也使得学生在每完成一个项目时的信心,更好的为学生确立了职业目标。本专业根据工作过程导向对传统的部分课程进行重构,通过与目前行业的优先性,并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特点和教学过程特点,使两者充分相结合,更合理的突出任务设置和情境设置。

2.5 师资队伍要工程化,要对现有教师的能力给予提高,并对“双师”素质教师进行培养。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重在应用,要使学生能应用、会应用,就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所以,将专业教师送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了解企业项目积累实战经验,重点要培养更具应用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提升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保鲜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教师才能编写出更适用的教材。

2.6 考核方式要过程化,不仅要体现在学生的考试分数的高低上,现在则更注重要体现在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是在不断学习中积累的过程, 我们对现有的考核机制进行了改革,将过去的笔试,重点转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测试,过程的考核,实训实际操作考试,以及职业资格考核等方式,为此,“必会技能,熟练技能”更为重要了。也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

2.7 教材与教学资料要动态化,由于高职院校具有服务于行业或地区经济的明显特点,那么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方向的侧重点也是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较为关注的,因此我们引入企业文化教育、人文精神教育都纳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企业来讲授职业素养。在教材选用及建设方向应立足于学校所在地区的需求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海波.浅谈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0(1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丁爱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13).

第6篇:计算机硬件就业范文

【关键词】化学反应;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实验作为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仍是薄弱的一项。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化学实验学习兴趣。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先让学生明确实验活动的目的,然后根据教学设计完成实验活动。探究式教学在化学课程中运用,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最有效地教学模式。

一、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1.探究情境的营造

高一化学教学中,已经学过置换反应。例如,实验室制取氢气,Zn+2HCl(稀)=ZnCl2+H2,以及Na+H2O=NaOH+H2,那么同学们想一想,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否发生反应呢?如果发生反应,现象又是什么呢?

2.实验方案的设计

(1)实验仪器与药品。10ml、50ml及100ml量筒,50ml和200ml烧杯,小刀,滤纸,胶头滴管,镊子,托盘天平,称量纸,金属钠,药匙,无水硫酸铜(纯)。

(2)实验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影响实验的因素进行探究分析:探究题目分别为,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对实验的影响;不同大小的钠块对实验的影响。

首先,配置浓度分别为0.5%、1%,2%,5%和10%的硫酸铜溶液,选取各浓度硫酸铜溶液10ml,取相同大小的钠5块,将其放入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然后,将硫酸铜溶液浓度固定,选取5块大小不同的钠块,将其放入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3.实验过程分析

(1)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的配置。称取无水硫酸铜粉末,剂量分别为0.5g,1g,2g,5g和10g,将其分别置入5个200ml编号为1~5的烧杯中,然后,量取蒸馏水,体积分别为99.5ml,99ml,98ml,95ml和90ml,分别倒入五个烧杯中,充分均匀搅拌,即可配置成浓度分别为0.5%、1%,2%,5%和10%的硫酸铜溶液。

(2)探究对比不同浓度与钠块大小不同对实验的影响。

①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对实验的影响。取10ml硫酸铜溶液,再取小于绿豆大小相同的钠5块,分别放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把钠投入到0.5%和1%的硫酸铜溶液中,没有爆炸声,钠迅速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在液面游动,并伴有“嘶嘶”的声音,缓慢出现淡蓝色絮状沉淀。投入到2%的硫酸铜溶液中,没有爆炸声,钠迅速融化成光亮的小球,在液面四处游动,并伴有“嘶嘶”的响声,产生较多的蓝色絮状沉淀。投入到5%的硫酸铜溶液中,钠迅速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四处游动,约4~5s后,开始燃烧,有轻微爆炸声,溶液上方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反应结束后,产生少量黑色物质。投入到10%硫酸铜溶液中,钠立即剧烈燃烧,伴有大量白烟及爆炸声,溶液上方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反应结束后,产生明显黑色物质。

②不同大小钠块对实验的影响。选取三份浓度相同硫酸铜溶液10ml,浓度均为2%,取不同大小的钠,大小依次为豌豆大小、绿豆大小及小于绿豆大小。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放入后,发现豌豆大小的钠块迅速剧烈燃烧,伴有爆炸声;绿豆大小的钠块也迅速燃烧,并伴有轻微爆炸声,小于绿豆大小的钠块,迅速变成光亮的小球,在液面四处游动,钠块未燃烧,没有爆炸声。

由此可见,探究该实验时,要控制好钠块大小,最好选用小于绿豆大小的钠块。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还可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把握以下几点。其一,教学目标设计。在此设计中,要建立知识与技能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和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目标,同时,明确设计意图。其二,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其三,学习活动与学习任务的设计。其四,评价和学习活动组织的设计。

探究式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围绕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成立探究小组,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中,记录实验的探究思路及过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可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

二、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式教学实践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化学置换反应以及有关钠的化学性质。然后,教师开始设问,钠能够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吗?如果反应,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开始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随机选取学生回答,阐述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认为,可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红色铜单质;有些同学认为,不会发生置换反应。为了证实学生的观点,下面开始进行实验。

教师将化学仪器、金属钠及预先配置好的100ml2%的硫酸铜溶液置于讲台,开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随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钠迅速变成银色小球,发出明亮的火光,在硫酸铜溶液表面四处游动,并伴有“嘶嘶”的响声,反应过程中,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待银色小球消失后,反应停止。

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但实验现象与钠和水的反应现象相同。学生根据分析,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三、总结

探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学习效果。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时,要做好教学方案的设计,明确各个教学设计的意图。教学过程中,采用设问方式,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过程中,要合理设置学习小组,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意识。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在该教学模式下,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晓丽,刘芳.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4,34(6):67―71.

第7篇:计算机硬件就业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08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工作第一线,具有计算机专业技能和软件工程能力或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计算机专业实验室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人才的实践课堂和主要场所,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计算机专业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一直依托于学校各个特色专业。

为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本文结合徐州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实验室建设的改革思路,以期引起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实验室建设的思考与改革。

1 应用型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2-4]

1.1 指导思想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突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推进实验课程系统化、模块化,实验室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逐步建立起一个功能齐全、管理规范、设备先进的现代化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以适应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1.2 基本原则

(1)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规划实验室发展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首要问题是确定实验室的发展定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首先要为教学服务,同时随着学院的发展、师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实验室的定位要逐步发展为师生科研的重要基地。因此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应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出发,统筹规划,明确阶段目标和具体的分阶段实施计划。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设计实验室功能。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实践调查,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基本知识,具有较强应用开发和管理维护等实践能力,面向IT行业第一线,从事系统管理、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质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功能设计,只有合理确定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人才的业务能力标准,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相应的实验室功能模块。

(3)以多样化实验室模式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技能和素质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应打破现有主流建设思维,实现产学研结合、校内外结合、仿真与实战相结合、模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立体化新模式。现有实验模式主要是验证型,缺乏与企业对接的服务型、实战型功能。企业欢迎的是经过实际项目锻炼的计算机人才。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思路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实验课程性质、学生人数,建成和完善能满足专业应用人才需求的功能实验室,如软件类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组成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计算机仿真实验室等;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其核心是实验室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室队伍。

3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

3.1 功能实验室建设

(1)软件类公共实验室。能完成计算机专业软件开发课程,如C语言、VB、VC++、C#、Java、数据库设计与开发等课程的实验;能完成软件开发课程的相关课程设计;主要为教师学生软件教学与研究提供基地。

(2)组成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能完成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开发及应用等实验;完成嵌入式系统等硬件相关的课程实验。通过系统实验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和应用能力。

(3)网络技术综合实验室。能完成网络工程、网络协议分析、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实验及课程设计任务;能为网络安全兴趣小组从事信息技术安全研究提供开发场地。

(4)计算机仿真实验室。能利用相应的建模工具软件和计算机仿真技术解决工程技术和科学管理的实际问题;为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一个软件开发与运用的实验环境。

(5)IT创新实验室。本实验室主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软件开发与研究的场所和环境,同时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提供实验条件。

3.2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建设[5]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可以有效解决学校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在和微软、惠普中国、中软国际、飞思卡尔等行业知名公司密切合作努力建设校企合作实验室,丰富实验实训项目,打造实验教学、科研创新和技术开发的新型平台。

3.3 实验师资队伍建设[6]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其核心是实验室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如何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稳定实验技术队伍、提高人员技术水平、保障实验室高效运行,一直是国内各高校广泛关注和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如实验室队伍的规划、补充、聘用、考核、培训、待遇、流动等问题,才能逐步建设起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稳定、高效的实验师资队伍。

3.4 实验室全面信息化建设[7]

计算机实验室的信息建设主要是指在传统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校园网络实现开放式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其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教学资源管理、开放式实验教学、实验室仪器管理和学生成绩考核管理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4 结束语

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许多方面都不同于重点研究型高校。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找准定位,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大胆探索,努力建设出实验教学理念先进、方法先进、教学实用型的开放式信息化实验室。

参考文献:

[1]王璐,赵琳,吴进保.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0):106.

[2]廖勇,琚生根,周刚.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47-149.

[3]周宇鹏.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计算机实验室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22):111.

[4]韩军,冯小玲.应用型本科创新型国际贸易实验室的构建研究[J].中国观代教育装备,2010,100(12):55-56.

[5]朱军.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与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2012,143(7):41-42.

第8篇:计算机硬件就业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93.02-4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学,教和学基本处于分开的状态,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良好的发挥出来。教材相对比较陈旧或采用的新教材不能和专业的实际教学需求相符,教师的知识也不能及时更新,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现实脱节,与企业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2 教学模式改革准备及过程

2.1 准备阶段。(1)确定教学模式改革小组成员及职责。(2)确定工作任务及时间进度。

2.2 调研学习阶段。(1)联系相关企业进行调研。(2)联系本专业前几届毕业生进行调研。(3)利用一切机会去有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的省内、外中职学校考察调研学习交流。(4)去已经建设完成的国家高职示范校取经,学习经验,借鉴改革思想。(5)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6)专业内部对每次调研结果向全系汇报,开展学习和讨论。(7)派专业带头人去国内或内外学习培训,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8)选派部分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2.3 试点、探索阶段。(1)依据制订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岗位能力标准,编制教学文件:包括专业课程体系构架及专业课程知识点,专业主要课程的课程标准,部分专业课程的课件及试题库,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2)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要求,编写出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的两门重点课程的校本教材,为教学试点做准备。

2.4 实施改进和推广实施阶段。(1)总结试点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效果,对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提出修改意见。(2)继续编写其余重点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为继续推广教学改革方案做好准备。(3)结合新修改的课程标准和编写的校本教材,在新生计算机班级中继续推广和实施新的教学模式。(4)根据试点及推广的效果,选派教师进企业学习锻炼,找出教学改革中学校教学与企业要求的差距。(5)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继续对改革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完善改革方案。

2.5 总结阶段。(1)召开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总结会,聘请参与改革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所有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参加,探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2)根据试点、探索阶段和改进推广阶段的遇到的问题和经验,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成果,完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3 改革的目标

(1)探索和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场景教学。(2)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3) 校内和校外实训更好地与企业对接。(4)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活动来有效地促进教学。(5)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思想技能得到综合提高。

4 改革的总体思路

依据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教、学、做”一体化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以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作为重点,抓好理论学习、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四个教学环节,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场景教学。

根据新开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积极推行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按照企业岗位群的要求和职业的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单元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建立课程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模块课程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技术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相对完整的工作项目,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最终促成由动作技能、实践性思考、态度、价值观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

5 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情况

5.1 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根据本专业确定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把课程学习分为基础学习(包括公共学习领域和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和素质拓展学习三个学习领域。

5.2 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在直观的传统教学和课堂讲授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方法,加大项目作业、综合练习的份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CAI、教学幻灯片等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地点由教室、黑板向实验(实训)室、机房延伸,使教学内容更真实,教学方法更直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5.3 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计算机类技能竞赛,积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计算机应用类和网络类的技能竞赛,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现有取得的竞赛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进取,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以赛促教,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4 加强和扩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和新建了多个校内实训场所,新增了2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实训实习环境。

5.5 师资队伍建设。确定了两名专业带头人去企业学习培训,感受企业氛围,学习现代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专业带头作用。选派了部分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熟悉当今企业所需的技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

5.6 教学评价方法。在专业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是完全以教师评价来决定的,改革后的教学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部分来组成,同时在评价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表现、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5.7 穿插素质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穿插讲授思想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学习了其它相关知识,学习反映很好。对于中职类的学生,他们的思想素质、法律知识等相对薄弱,对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也很少涉及,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穿插这些方面的知识,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愿意接受,既调节了学习气氛又掌握了相关知识。

6 改革的成效

6.1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学生更愿意听课。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生更愿意钻研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有时下课了学生还是不愿意下课,继续讨论继续钻研。教学从灌输式教学到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风貌大大改观。

6.2 “以赛促教”成绩显著。学生参加学校、省级技能竞赛,在参加省中职类学校技能竞赛中获多个奖项,成绩显著。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以前浓厚了,学习效率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为主动学习。

6.3 穿插教育效果明显。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穿插讲授思想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和企业文化、创新教育等,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学习了其它相关知识,既调节了学习气氛又掌握了相关知识,学习课堂气氛活跃。

综上所述,我校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从绝大意义上的传统教学模式,到现在的完全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的项目化任务式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适合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实际,促进了整体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朝晖.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5).

第9篇:计算机硬件就业范文

The study of the effect to the blood lactate and the acid-base balance when given the lactated Ringers and acetated sodium solution during the oper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changes of blood lactate and blood gases when given the lactated Ringer’s solution and acetated sodium solution during operation. Methods 40 patients are divided equally into the lactated Ringer’s group(group L) and the acetated sodium group(group A)randomly,adapting the combined intravenous and inhalation general anesthesia. The lactated Ringer’s gis given in group L and the acetated sodium in group A. Neither groups are cross-given other crystal solution during operation, polygeline is the only colloid solution in both groups. Observe the changes of blood lactate,SpO2 ,PETCO2,the end expiratory concentration of isoflurane and N2O,MAC and blood gases before the induction and at 1h,2h,3h and 4h after induction. Results There is no statistics difference(P>0.05)in the age,sex,stature,weight, ASA grade, operation time, anesthesia time,the volume of transfusion during operation,hemorrhage and urine volume etc of both groups.The normal value of lactate is 0.50~2.22mmol/L. The observation index of blood lactate,SpO2 ,PETCO2,the end expiratory concentration of isoflurane and N2O,MAC, 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P<0.05(P=0.011); comparison of SpO2, lactate between 1h after induction and before induction in groups:P<0.05 (P=0.000); comparison of MAC, end expiratory concentration of isoflurane and N2O between 4h and 3h after induction in groups:P<0.05.The both groups’ blood gases changes before and at 1h,2h,3h,4h after inducti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P<0.05(P=0.040); the comparison of pH between 2h and 1h after induction in groups: P<0.05(P=0.015); the comparison of pH between 3h and 2h after induction in groups: P<0.05(P=0.01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patients of group A, a temporarily rise of blood lactate and a lower blood pH exist in group L.

【Key words】 sodium lactate; sodium acetate; surgical operation of spinal;general anesthesia

L-乳酸盐是人体内正常含有的阴离子,成人乳酸盐生成量为1200~1500mmol/d,它主要来自葡 萄糖无氧酵解终产物丙酮酸盐,是组织缺氧的定性与定量指标。本研究旨在观察脊柱手术中输入乳酸钠林格液或醋酸钠林格液后血乳酸盐值的变化,以及输入乳酸钠林格液是否会发生酸中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脊柱创伤患者拟行减压内固定术,年龄18~65岁,体重55~85kg,ΑSА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乳酸钠组(L组)和醋酸钠组(A组),每组各20例。全部患者皆无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无肝肾功能障碍,亦无凝血功能异常。

1.2 麻醉方法 患者术前8h禁食水,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2g。入室后开放静脉,监测ECG、T、SpO2、RR,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血压。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4mg/kg,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mg/kg,依托咪酯0.3mg/kg,肌松满意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潮气量8~10ml/kg,频率12~14次/min,PETCO2维持在 31.5~34.5mmHg。两组均吸入66%N2O和0.6%~1.2%异氟醚,同时静脉泵入丙泊酚2mg/(kg·h)、芬太尼1μg/(kg·h)维持麻醉。术中间断推注维库溴铵0.03~0.05mg/kg维持肌松。麻醉诱导前,L组输入乳酸钠林格液(pH 6.8),R组输入醋酸钠林格液(pH 7.4)。两组输林格液量,第1h即诱导后1h为10ml/(kg·h),诱导后2h、3h、4h均为5ml/(kg·h),两组术中不交叉输入其他晶体液。根据术中出血量输入胶体液,胶体液均为菲克血隆(内含聚明胶肽)。如出现非出血性低血压(收缩压80mmHg),可静注麻黄素5~10mg/次。若出现HR<55次/min,静注阿托品0.25~0.5mg/次。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诱导前、诱导后1h、2h、3h、4h的血乳酸盐、SpO2、PETCO2、呼末异氟醚浓度、呼末N2O浓度、MAC及血气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2.0 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及不同时点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资料单变量方差分析方法,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输液量、出血量、尿量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乳酸盐正常值为0.50~2.22mmol/L。两组诱导前、诱导后1h、2h、3h、4h的血乳酸盐、SpO2、PETCO2、呼末异氟醚浓度、呼末N2O浓度、MAC等观察指标,组间比较P<0.05 (P=0.011),组内诱导后1h SpO2、乳酸盐与诱导前比较P<0.05 (P=0.000),组内诱导后4h MAC、呼末异氟醚浓度、呼末N2O浓度与诱导后3h比较P<0.05,见表1。两组诱导前、诱导后1h、2h、3h、4h的血气变化,组间比较P<0.05 (P=0.040),组内诱导后2h pH与诱导后1h比较P<0.05 (P=0.015),组内诱导后3h pH与诱导后2h比较P<0.05 (P=0.015),见表2。表1 两组观察指标变化注:a.组间比较P<0.05 (P=0.011);b.SpO2、乳酸盐与诱导前比较P<0.05 (P=0.000);c.MAC、呼末异氟醚浓度、呼末NO2浓度与诱导后3h比较P<0.05表2 两组血气指标变化注:a.组间比较P<0.05 (P=0.040);b.pH与诱导后1h比较P <0.05 (P=0.015);c.pH与诱导后2h比较P<0.05 (P=0.015)

3 讨论

L-乳酸盐在人体内主要来自葡萄糖无氧酵解终产物丙酮酸盐,当细胞缺氧或有氧代谢障碍时,丙酮酸盐便成为H+受体,此时丙酮酸盐在脱氢酶辅酶(NADH)及乳酸脱氢酶(LDH)参与下,与H+结合生成乳酸盐。完全缺氧时其生成速率可达1.5mmol/(L·min),成为组织缺氧的定性与定量指标。由于1个葡萄糖分子无氧酵解时生成4个H+,乳酸盐生成后,还剩下2个需待缓冲的H+存留在体液中。如果机体处于完全缺氧状态,则经无氧酵解途径生成的H+量可达72mmol/min。当体液的[H+]超过45nmol/L时(pH7.35),即进入酸中毒状态,这种酸中毒的特征是伴有乳酸盐明显升高[1]。随输液剂进入体内的乳酸盐在体液中是以阴离子形式存在,不会致成酸中毒。由于乳酸钠林格液的电解质组成近似于细胞外液,可大量快速输入用于补充细胞外液欠缺。大量输入乳酸钠林格液,由于该输液剂本身的pH低于7.0,所以对细胞外液会致成一定程度酸碱紊乱及高乳酸血症[2]。随输液剂进入体内的乳酸盐的消除过程可否会致成酸中毒则有待说明。

当肾小管上皮细胞大量代谢乳酸盐时,便会有一部分H+返回到血运中(正常情况下,丙酮酸盐参与多种反应,而乳酸盐仅参与一种反应,即转化为丙酮酸盐,同时释出H+,H+可与HPO42-结合,变为H2PO4-,或与谷氨酰胺的NH3结合,变成NH4+,而随尿排出。但H+生成过多时,则可能有少量H+返回到血运中),如原有酸中毒则可使之加重,或致成一定程度的一过性酸中毒。

本研究两组组间血气值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表明与术中输入含醋酸钠的林格液组相比较,输入乳酸钠林格液的病人有血pH值偏低现象。组内比较诱导后2h、3h的pH值与诱导后1h、2h的pH值差异有显著性,而诱导后4h与诱导后3h的pH值比较已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术中输入乳酸钠林格液在输入4h时已无血pH值偏低现象,轻微的一过性血pH值偏低现象能得到机体代偿而未致严重而持续酸碱紊乱。本研究中两组输入胶体液均为聚明胶肽而不是淀粉类胶体,可以认为两组血pH值差异是由于输入不同林格液造成。

由于乳酸盐主要在肝肾代谢,除缺氧性因素外,当肝肾功能障碍时会出现乳酸盐堆积现象。该液体中乳酸盐含量为28mmol/L,明显高于血浆(本研究血浆中乳酸盐正常含量为0.50~2.22mmol/L ),本研究所选患者均为肝肾功能正常患者,在大量快速输入乳酸钠林格液后血乳酸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诱导后1h乳酸盐高于诱导前,而诱导后2h、3h、4h乳酸盐组内比较已无统计学差异,表明麻醉后两组血乳酸盐在体内有短暂升高,在肝肾功能正常患者不会造成体内大量乳酸盐堆积。

综上所述,与输入醋酸钠林格液相比,输入乳酸钠林格液的病人有一过性血乳酸盐值升高及血pH值偏低现象,在肝肾功能正常患者不会造成血乳酸盐堆积及严重持续的酸碱紊乱,对肝肾功能障碍、休克、缺氧、酸中毒等患者应考虑输入醋酸钠林格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