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超大城市应急管理范文

超大城市应急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超大城市应急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超大城市应急管理

第1篇:超大城市应急管理范文

中国的冲突管理与官员问责

利用民用无人机实施犯罪的风险与管控

应急供应链中的“双盲—倍增—叠加”效应

基于危机管理视角心理援助的国内研究述评

2014年度中国社会典型分析报告

邻避型社会稳定风险的政府决策模式构建——基于公众行为的解析

重大项目:从“社会影响评价”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妇女组织在治理中的作用与局限

移动互联时代的网络动员演化机制及对策

大学生的演化过程及治理

区隔式的融合:上海第二代农村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

网络公共危机管理:政府与数字服务业者之间的合作机制

依法治理宗教与去宗教极端化问题刍议——基于新疆地区的考察

“创收式监管”: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一个分析逻辑

韩国公共冲突管理制度的经验借鉴

公共安全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社交媒体及其利用

2013年度中国社会典型分析报告

基于全面风险治理视角的我国事件处置分析

环境类的政策网络探析

医患纠纷暴力事件:问题形成与对策思考

风险型环境的生发机制及其治理策略

环境为何暴力化抗争——对三起环境的分析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

综合式风险评估与管理:伦理学的视角

我国反恐政策体系优化研究——以恐怖活动决策过程为视角

社会排斥下的社会整合难局——对2011年伦敦骚乱的个案剖析

中国PX项目的出路——基于广东茂名PX事件的启示

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机制——基于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

抗争控制的中国式图景关于中国政府“维稳”策略的一个初步分析框架

“检验检疫”与口岸公共安全新挑战——基于非传统安全的分析

“微政务”发展的轨迹、挑战与趋势

与官民矛盾:死结还是活结——基于百度文库32个讲座课件的分析

公共安全视角下的社会组织类型及其风险防范

中国生态移民风险:关于类型、特征与治理的思考

中心工作与边缘性治理:中国城市摊贩监管的政策变迁研究

与模式化抗争——基于政治过程视角的分析

“以稳要挟”下的“人民币维稳”:基于F矿区的个案研究

大规模人口流动与高密度集聚下的开放式城市治理结构

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纠纷解决体系研究:基于四川省的调研

城市化中的自行车黑市的现状、困境与治理——以上海市为例

社会公共安全研究的多维度视角:问题、理论以及趋势

政策类的危机应对与风险治理——基于重庆医改事件的案例分析

我国大型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治理悖论:现状、成因与对策

城市环境风险动员机制探析及政府治理启示

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个案研究——以湖州吴兴区为例

多元治理视角下邻避冲突的应对研究——以上海松江国轩电池厂争议事件为例

从“社会中心范式”到“国家中心范式”——评《治理基层中国》的理论创新

第2篇:超大城市应急管理范文

经济地位孕育重大机遇

中国目前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_二十年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大经济体。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带来规模巨大、增量显著的物流需求,中国将成为物流需求增量的主要国家和最大物流市场。

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工业化推进过程中重化工业仍将有较大发展,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主要商品的大规模运输方式和物流需求仍将旺盛。同时,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以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短、小、轻、薄商品以及小批量、多频次、灵活多变的物流需求快速增加。

中国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国家,消费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要求物流发展更加注重效率、特色、个性和人性,基于更高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物流需求会越来越大。如电子商务日产生快件量目前已经突破500万件,占日发送快件总量的一半左右。预计到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购物的零售额将超过3万亿,由此产生的快递量将超过3750万件。

从国际形势来看,全球化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日益加深。短期内,受欧美经济疲弱的影响,中国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增长会有所放缓,但与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会成为新的亮点,贸易格局的变化直接带来国际物流活动的此消彼涨。中长期看,中国国际贸易仍将保持较高增长,进出口产品增长和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中国国际物流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一个更加开放、更具影响力的中国,相应需要一个更加强大和完善的全球物流体系,以支撑中国的全球贸易体系。

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物流市场朝着更高层次的竞争发展。以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方式的状况会有很大改变,以服务、品牌、创新、社会责任等的非价格竞争方式会得到更加重视,基于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的综合竞争会被广泛采用,专业性国际物流企业和基于专业化基础上的综合性国际物流企业将会得到更大发展。

从物流业自身的发展来看,中国建设体系完整、功能齐备、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任务相当艰巨,既要完善公路货运、海运、内河航运、铁路货运、货运、仓储、邮政普遍服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基础性物流市场,更要加快培育和发展供应链物流服务、一体化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快递、航空货运、集装箱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等高端或新兴物流市场:既要加强城市群物流、特大城市物流、大城市物流、中小城市物流等城市物流市场建设,也要加快县域物流、乡镇物流、乡村物流等农村物流市场建设:既要加强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轻T、纺织、医药、烟草、煤炭、危险品、特种货品、农产品等行业物流服务市场,又要加快小商品、大宗商品、快速消费品等综合性物流服务市场建设,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业市场的发展前景相当广阔。

经济结构转型带来挑战

长期来看,中国物流业还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同时也对物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

城市化和区域增长新格局对物流空间分布、效率、获得性等提出更高要求。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每年以近1%的速度推进,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超过10亿人。快速城市化推动着物流活动高度集中于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城际间,并带来激增的物流量、机动车量、日益严峻的城市环境约束以及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道路安全等,迫切需要提升大中城市、城市群、城际间和城市内物流效率,构建起集成式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从中国城市化走过的道路看,未来的中国将走一条紧凑、集约、宜居、包容、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实现更高效率、更具可获得性的物流是可持续城市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中西部快于东部的区域增长新格局,要求中西部加快物流业发展,以改变物流业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状况,形成能够满足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所需要的物流服务体系。中国各区域间物流情况差别很大,空间不平衡性特征明显,直接影响到区域物流的一体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一体化要求加快区域物流一体化。

第3篇:超大城市应急管理范文

关键字:地震;防震减灾;科技进步;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earthquakethreat to public safety is more serious, how to better adapt to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to do the work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Keywords: earthquake; earthquake disas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VII度以上的高烈度区覆盖1/2的国土,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以上人口大城市;我国目前有6.5亿农村人口居住在VI度以上地震危险区。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2/5,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同期我国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1/2。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震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构成的威胁更加严重,如何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地做好新时期的防震减灾工作,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防震减灾是一项科技型社会公益性事业,目前我国的防震减灾能力还落后于发达国家,距实现国家2020年防震减灾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上。因此,加快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防震减灾工作中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是提高我国防震减灾能力的迫切需求。

地震科学技术不仅是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撑,也是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解决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重要基础,在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和外交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国际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1.防震减灾需求是地震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在防震减灾需求的推动下,地震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发展。地震孕育过程的复杂性、对地球内部观测的局限性、地震事件的突发性等,构成了地震预测的巨大难度。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多个地震预报实验场开展的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认识不断深化,并为解决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2. 创新和发展成为地震科学技术进步的主旋律

当代地球科学的学科交叉和集成,带动了地震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高新观测技术和实验技术(宽频带和高分辨率地震观测技术、GNSS和InSAR等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海洋地震观测技术、深钻技术、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给地震科学技术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地震科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个以观测为基础、理论体系较完整、紧密结合实际的科学领域。地球过程观测的长期优势开始显现,为做出新发现和回答很多久已提出的科学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实验的概念大大扩展,面向地球的大尺度可控实验与主动探测和密集观测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大型计算成为科学数据处理和地球过程模拟的重要手段。许多新现象、新方法和新理论的发现和提出,集中反映了地震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和发展成为地震科学技术进步的主旋律。

3. 合作和开放是地震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器

与地震和防震减灾有关的交叉学科研究使地震学家与其它领域专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叉学科成为当代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地震科学同时呈现出地域性和国际性的辩证统一。国际地震应急救援成为履行国际责任和人道主义的一面旗帜。地震的多分量监测、实时监测、网络化成为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地震科学技术不仅对防震减灾工作有直接的意义,而且对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地震科学相关的数据共享成为世界性潮流,合作和开放成为地震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器,竞争与合作是地震科学技术的时代特点。

二、我国地震科学技术的现状

1. 主要进展和成就

我国地震科学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现代地震科学研究的历史也可追溯至20世纪初。后,特别是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后,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需要,中国科学院等多个部门组织力量开展地震科学研究,为我国组建地震专业队伍、系统开展地震科学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在我国政府对地震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支持下,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国家科技主管部门支持的一系列地震科技项目的带动下,我国地震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为防震减灾事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地球科学中的地位。中国地震科学面临大陆地震成因、青藏高原的变形和地震、黄土地区的地震破坏、大城市群的地震安全性等独特的地域性问题,使中国的地震问题成为国际地震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中国近40年来坚持不懈的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和探索,由于其长期性、连续性和实践性的尝试,在国际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1975年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具有减灾实效的强震预报。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地震科学技术取得的进展和成就主要体现在:

建立了一支有实力的地震科技研发专业队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家地震科技主管部门——中国地震局系统已形成了由科研院所、测量和工程中心、省级地震研究机构组成的地震科技专业队伍。在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及一些地方的市县地震机构也活跃着一批从事与地震科学技术工作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

形成了富有特色和优势的专业学科。我国已形成了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地震地质和活动构造学、地壳形变与大地测量学、地震工程学等多个基础性学科,扩展、建立了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地震公共安全管理与服务等多个专业技术领域。这些学科和专业技术领域构成了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科技基础,也在我国地球科学和其它相关领域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形成了基本覆盖全国的国家地震监测网络。包括地震台网、地磁台网、地电台网、重力台网、地下流体监测网、地壳形变台网、强地震动台网等,空间对地观测开始在地震科学技术中发挥作用,在解决防震减灾实际问题的科技研发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2. 主要差距和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国际先进水平、社会对防震减灾和地震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相比,我国地震科学技术还存在明显差距。主要体现在:

地震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薄弱。由于“普查”不够,“地情”不清,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科学基础不够坚实。我国大陆发育400条以上有可能产生强震的活动断层,但目前仅对其中的十几条大型活动断层开展过1:5万比例尺的填图与综合研究,仅对约20个大中城市的隐伏断层开展过1:1万比例尺的详细探测、断层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性评价。

第4篇:超大城市应急管理范文

仅靠传统的发展模式,企业的增长难以实现,需要新的更智慧的方式来驱动成长。3月16日,以“科技创新,成就智慧的成长”为主题的“IBM论坛2012”在北京召开。海航集团执行副总裁黄,首钢总公司总经济师毛武,华夏银行副行长黄金老,携程旅行网联合创始人、现任首席执行官范敏,远东集团副总裁卞华舵,阿特斯太阳能光电(苏州)有限公司总裁瞿晓铧分享了他们对智慧增长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新纪元,IBM将通过与客户的深度协作,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积累的最佳实践,成为客户智慧成长的支柱型伙伴。钱大群指出实现智慧增长的三大要素:拥抱新科技、展现创新领导力、培养和重塑新人才。

信息技术新纪元到来

信息技术进入新的纪元――这一观点来自于IBM三年多来“智慧的地球”的相关实践。在这信息技术新纪元中,唱主角的包括业务分析洞察、云计算、智慧城市、智慧商务、移动互联网等。这些技术将为企业实现智慧的成长提供关键能力,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解决更复杂的,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因而必将带动经济的增长。

信息技术新纪元的关键就是数据。大数据+业务分析洞察为各行各业创造新的成长机遇。大数据中包含大量业务知识和规律,一旦洞察这些知识和规律,就可以总结知识,把握规律,预估趋势,并且提出建议,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预估与优化技术。“一旦大数据中的智慧被发掘出来,数据将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将成为最具价值的资源,也将成为在一切行业的竞争当中区别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钱大群指出。

早在2009年,IBM就推出了BAO(业务分析与优化)战略,这一战略本身也成为IBM华尔街路线图的四个增长点之一――IBM将BAO、智慧地球、新兴市场和云计算设定为支撑自身业务高速增长的增长点。很明显,IBM很早就敏锐地看准了数据带来的商业价值,并且做出了前瞻性的投资,比如收购Cognos、SPSS、Netezza等,进一步补充已有产品线。

要支持大数据的分析、预估和优化,就需要有新的计算模式。新一代的信息系统,将从以过程为中心的计算转向以信息为中心的、具有自学习能力的认知计算。它不需要人来告诉它怎样做,而是可以根据积累的业务经验和知识,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系统,就有可能解决以前人类解决不了的问题。IBM的超级计算机Watson就具有自学习能力,是学习型计算方式的开始。

云计算对商业模式、行业模式、区域经济的变革能力已被广泛认知。云计算对IT资源使用和运营的方式进行颠覆式的创新,成为以数据为中心、具有自学习能力的认知计算的新一代信息系统的基石。IBM是全球云计算领域的领导厂商之一,是企业级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的服务与技术提供商。凭借在云计算领域的领导力和对行业商业模式的深刻理解,IBM已经成为中国政府与企业推动云计算落地的重要合作者。

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互为因果

1968年,IBM的Robert Dennard博士发明了DRAM内存,这一发明紧接着就为IBM创造了几十亿美元的业务。然而今天的情况有所不同――IBM院士、IBM技术创新全球副总裁Bernard S. Meyerson博士指出,如今的创新是全方位的创新,不光来自硬件的进步,更来自系统和软件的全方位创新。

IBM副总裁、IBM中国研究院院长及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李实恭认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的创新会走出实验室。未来的创新,将不能只在实验室独立研发,而是要走向市场,走向各行各业的实际应用场景,走向问题的发生处,通过跨行业的开放融合,以及系统整合的方式来实现创新,信息科技的突破性变化将集中在如何与其他行业实现更深度的整合上。

始终坚持“超越任何具体产品和技术”的理念是IBM成功跨越百年的秘诀。IBM的战略就是打包技术供企业使用,不管具体的技术如何更迭。现在,IBM的创新与行业应用联系得更为密切。几天前,花旗银行宣布与IBM共同探索IBM超级计算机Watson技术可能的用途。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金融业务负责人Likhit Wagle介绍说,花旗将研究使用 IBM Watson 深度内容分析和基于循证的学习功能来提高客户交互水平,改进并简化客户银行业务体验。

在IBM看来,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互为因果。技术的创新来自具体的行业应用场景,新一代信息技术更给各行业带来重大机遇。

在传统行业,新科技将创造新的价值。例如在钢铁行业,创新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详细收集整条生产线的实时数据,甚至在15分钟内,优化未来90天的生产计划,使每吨钢可以产生相当于32美元的附加价值。

在新兴行业,智慧的商务可以深刻地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创新的信息技术可以将市场营销、销售、运营、供应链完全打通、整合,开拓新市场,根据客户反映实时调整营销方案,实时了解采购者行为,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预估仓储、供应链及销售,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引导前台及后台系统的大变革,而首席市场官(CMO)的角色将随之改变。

在支持城镇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面对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预估和优化技术,使政府能够系统化地进行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应用,虽然目前只是刚刚开始得到推广,但是已经展示了巨大的潜力。里约热内卢的城市整合管理系统可谓“全球各大城市综合管理系统的未来样板”。在中国,江苏省镇江市也正在通过IBM智能运行中心解决方案实现交通系统中央指挥中心,利用公交车调度系统来提升公共交通的效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云计算正被应用到民生建设的关键领域。中国地域广阔,各区域发展并不均衡,通过资源优化分配让每个地区的每个人都能享受较好的社会保障,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一步,云计算技术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贵州移动云平台项目的成功上线,让贵州农民凭借一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就可以实现在线补偿结算,实现了农民看病开药报销的一站式流程,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领导力推动智慧的成长

钱大群指出,要把握机会,实现智慧的成长,关键在于创新的领导力和人才。创新的领导力包括注重数据分析与洞察、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开放的协作精神。

“前30年适用于中国企业的模式,在未来10年未必可行。带领企业从创业期向成长期过度的中国企业家,现阶段亟需提升自己创新持久的跨行业领导力,才能在多变复杂的商业环境中跃升为行业领导者。”IBM副总裁、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总经理于雪莉表示,IBM自身也经历了领导力体系的不断进化,从“对客户的洞察”到“与客户长期战略合作”,再到“做客户的成功伙伴”。

今天中国的企业需要实现智慧的成长,人才是最大的短板之一。信息技术的新纪元到来,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预估与优化将在企业转型发展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也会对企业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领导力的重新分配,CMO掌握海量的市场数据,如果能够从中洞悉和预估市场趋势,那么将成为企业中极其重要的决策者。

“现在,中国正处在信息科技产业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窗口期,如果能够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化机遇为成就,引导信息化与工业化、信息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消除行业间的壁垒,鼓励跨行业的合作和创新,鼓励企业家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并加强人才培养,中国企业就有可能,把握住这一机遇,从而引领智慧的成长。”钱大群说。

总编观察

IBM为我们勾勒“智慧经济”发展道路

近两年,众多专家学者都认为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正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智能化”阶段,而业界有这样的共识,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

2008年末,IBM创造性地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为全球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划了一个愿景。短短几年的时间,除了“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广泛认可外,“智慧地球”已经开始从概念普及阶段进入到应用推广阶段。

在“智慧地球”理念普及,以及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IBM一直扮演着行业引领者的角色,这不仅因为它是这一理念的倡导者,更重要的是,IBM在抛出理念的同时,已经为践行这一理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物联网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核心技术+应用创新”。从技术层面来看,相比传感器、组网等技术,最能体现智能化要求的要属“认知”技术,把搜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智能化”的重要标志。而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处理等方面,IBM一直是行业的领导者之一。从应用层面来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很广,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家庭等名词已经耳熟能详,在这些应用层面, IBM已经储备了一系列成熟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多领域有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IBM不仅是“智慧地球”概念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智慧技术和应用的引领者。

3月16日召开的IBM论坛,以“智慧的成长”为主题,向公众展示了IBM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个人感觉,IBM的新理念与以往有些不同,IBM已经不单单是“智慧地球”概念的倡导者和“智慧技术”的引领者,IBM正在为我们勾勒一条适用于城市、企业的新的发展道路,那就是“智慧经济”的发展之路。

之所以提出“智慧经济”的概念,是因为IBM所勾勒的智慧的发展道路与城市和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

首先,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突破城市发展瓶颈。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资源和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相对短缺、政府服务力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智慧技术”在交通、医疗、物流、环保、食品安全、城市应急、人口管理、水资源管理、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使得各种城市资源被更好的管理和利用,使得城市资源、公共设施及政府的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延展,相应的,城市持续发展的潜力也随之提升。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人才型经济增长。在论坛上,IBM提出了“人才型经济增长”的概念,这一概念和我们经常提到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理念相呼应。智慧城市建设会提高城市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对城市持续吸引高端人才起到带动作用,这也就为城市的人才型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而人才型经济是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经济未来的必然发展方向。

再次、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转型。以智能化为标志的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与行业应用结合后,会产生一些令人惊艳的效果。例如,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个性化医疗,可以节约30%~70%的医疗成本。此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综上所述,在“智慧地球”的建设过程中,城市、企业在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通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 “智能化”手段来推动城市和企业发展的模式,我把它称为“智慧经济”的发展模式,而发展“智慧经济”将成为未来城市、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升级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5篇:超大城市应急管理范文

关键词:广州地铁;大客流;客运组织;客流量;地铁运营水平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21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1-0092-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1.046

1 概述

目前广州的地铁线路已经呈现网络化发展,客流量也日益增加。为了合理安排地铁运输周期、价格以及线路的确定,对客流的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能够有效开展地铁管理工作。当今广州地铁已正式步入网络化运营阶段,开通运营9条线路,运营里程达236公里。计划到2017年,建成开通11条线路,届时累计开通运营里程超过500公里。随着广州地铁线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地铁客运量不断增加。在1999年,一号线单线运营日均客运量高达17万人次,一直发展至2013年11月,广州9条运营线路的日均客运量高达560万人次,占广州公共交通出行量的36%。但是随着广州地铁客流量的不断增加,地铁运能与运量的矛盾逐渐加深。作为地下公共交通工具,一旦在地铁中发生群死群伤的意外安全事故,必定会成为公众舆论焦点,不仅严重影响地铁企业正常的运营秩序,而且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2 广州地铁大客流的现状

2.1 大客流的意义

所谓的地铁大客流是指在某一时段,乘客集中到达地铁车站的、客流量超过地铁车站正常客运或客运组织措施所能够承受的客流量,会对地铁车站正常运营造成极大的影响。对地铁大客流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有效及时更改地铁的运行班次和时间间隔。大客流出现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可预见性大客流可分为节假日大客流、大型活动大客流、恶劣天气大客流和早晚通勤大客流。而不可预见性大客流的规模、持续时间是无法提前进行预测的,如车站周边临时大型活动、天气突变、突发事件等引起的大客流,没有一定的规律性,车站客流量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

2.2 广州地铁大客流的现状

2.2.1 日均客流量逐年增加。面对迅猛增长的超大客流,确保地铁能够安全、有序、高效地开展运输工作已经成为广州地铁管理人员迫在眉睫的严峻问题。根据相关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广州地铁的总客运量持续上升,地铁的客流运输压力不断增加。随着广州地铁线网的不断扩展的延长,广州地铁客运量每年保持12%的稳步增长。2011年日均客流为450万人次,2012年上升至501万人次,环比增长12%;2012年上半年网络客运强度为2.1万乘次/公里・日,成为我国城市地铁网络客运强度的第一位。就目前情况而言,广州地铁线路的一、三、五等主干线路工作日高峰列车满载率均超100%。线网每月启动客流控制次数从2012年的463次猛增至目前的691次,增幅50%;常态化客流控制车站从2012年的31个增加至目前的43个,增幅39%。由此可见,地铁线网客运量的持续增长导致地铁车站客运组织压力不断

增加。

2.2.2 换乘客流量日益增加。在地铁站台中进行换乘的客流量也是广州地铁线网客运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广州地铁线网网络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发展,广州地铁线网从市区向郊区不断扩展,网络通达性不断增强,使换乘客流的数量不断增加,在广州高地铁大客流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

2.2.3 工作日高峰期地铁满载率过大。地铁运输速度快,费用较为便宜,所以大部分社会工作人员都会选择地铁作为上下班的公共交通工具,从而导致工作日的上下班高峰期间,广州地铁的满载率不断增加,导致地铁线路运量与运能矛盾突出,也逐渐成为广州地铁的运行特点之一,相关的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潮汐现象”。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地铁早晚两个上下班高峰期间的运送量达80万人次,占线网日均进站客运量的27%,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客流量中呈现出明显的“M”状。目前,广州地铁三号线高峰期满载率高达130%,乘客上下列车较为困难,“挤不上车,挤不下车”已成为广州地铁客流高峰期的普遍现象。

2.2.4 广州各线路客流分布不平衡。广州地铁部分线路客流拥挤,如上文提到的一、三、五等主干线路,而部分线路运能利用率较低,地铁线网全天客流呈现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一、二、三、五和八号线骨干线路的客运强度远高于市郊线路四号线,导致不同线路间的客运压力不均衡。

2.2.5 确保日常的地铁检修工作不影响正常的地铁运行。广州地铁已经开通运营十数年,部分地铁、信号设备或者轨道等各种设备都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维修工作,更换已经老化的设备,确保地铁在运行过程中,其安全性、稳定性不受影响。在进行地铁检修工作的时候,要如何安排时间和检修工作才能够把对客流营运所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是广州地铁客运组织目前最重要、难度也较大的重点课题。

2.2.6 广州地铁设计客流规划数据不准确。广州地铁在规划线路和站台地点的时候,需要提前对客流进行全面的规划,如果客流数据规划跟实际数据规划相差很大,将会导致部分车站的规划建设出现利用率较低而浪费或高峰期现象,与实际客运需求不相符,增加了车站客运组织难度。例如,岗顶站早期规划预测日均客运量为3万人次,而实际日均客运量为7万人次,两者相差了一倍多,和岗顶站相似的地铁车站还有很多,尽管这些地铁车站规划经过后期的科学改造和完善,却由于初期的规划建设不足,导致现在大部分地铁车站的客运组织难度大大增加,车站客流控制工作难度也随之而

增加。

3 影响广州地铁大客流的主要因素

3.1 地铁车站出入口的客流通过能力

地铁车站出入口及其通道的多少、处于什么位置都是根据地铁周边建筑物种类所布局、客流的方向和数量确定的,地铁车站出入口及通道的布局、数量及大小对集散客流有着较大的影响。例如,当地铁车站出现大客流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或减少出入口的数量,并对通道进行疏通或延长。

3.2 自助售检票电子设备的能力

目前广州所有地铁车展中都设有自助售检票电子设备,与人口咨询窗口共同为乘客服务。但是针对某些大客流的地铁车站来说,自助售检票终端电子设备的数量、布局及服务能力都未能够符合大客流情况出现时的服务需求,导致大量客流堵塞在自助售检票电子设备处,降低了地铁车站客流组织的效率。所以,针对地铁车站客流量的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自助售检票电子设备的数量,并合理布局自助售检票电子设备的位置,能够有效提高自助售检票终端设备的服务能力,满足地铁大客流组织的需求。

3.3 地铁车站乘降设备的散集客能力

地铁站台中楼梯、自动扶梯的数量和位置是根据初步设计阶段,对该地铁站台的客流量预测所确定的,其设置对地铁车站客流组织有一定的影响。当地铁车站发生大客流时,地铁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安排专门的乘务员在楼梯或自动扶梯口进行疏导,还需要根据客流组织的需要改变自动扶梯的运行方向,从而完成控制地铁大客流的目的。

3.4 地铁列车的运能

地铁列车的运能主要受到地铁行车的时间间隔、载客量以及地铁编组数的影响。对于可预见行的大客流应该提前进行专门运行图的编制工作,借鉴过往的大客流情况和经验,提高编制质量,增加地铁列车运能。对于不可预见性或突发性大客流应及时调整地铁列车的班车和时间间隔,临时增加地铁列车的运能。

4 广州地铁大客流应对措施

4.1 做好地铁线网规划工作

在地铁线网规划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前对地铁站点的客流量进行分析和预测,充分地了解地铁站点的客流量,完善地铁车站客流的组织预案,针对地铁线站的客流量,制定多元化的客流联控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地铁站台出现大客流现象,确保地铁客站的有序、安全运行,形成具有广州地铁客流特点的管控模式,为今后地铁工作提供战略性的指导和实际经验。

4.2 呼吁市民错峰出行

根据可预见性大客流的特点,政府相关部门可积极赋予市民采取错峰出行的模式,例如已退休人员可以在非上下班高峰期出行,可利用公交车或其他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的乘客尽可能避免在高峰期乘坐地铁等方式,控制大客流出现高峰期间的客流量。政府在规划公共交通线路的时候,可以加强地铁站台与地面公交的衔接,分散主干线路的客流。同时还可以在大客流出现高峰期,开行与地铁主干线路的平行公交,吸引部分地铁拥挤线路的高峰客流向地面公交转移。

4.3 提高地铁的安全性

截止至2015年“五一”位置,广州地铁的客流量突破了900万,其客流强度位居中国第一,每公里的运客量达到2.48万人次,意味着广州地铁的运营压力十分巨大,即便如此,广州地铁实现了累计连续6349天安全运行的佳绩,安全运行里程达到24664万车公里。作为第一人口大国客流密度最大的地铁系统,广州地铁的成绩得到了国际认可,根据权威的世界地铁协会查数据显示,广州地铁运营安全表现排名第一、行车服务可靠性排名第三、运能利用率排名第四,而全球32家大型地铁同行KPI业绩表现中,广州地铁的运营安全表现排名第一、运能利用率排名第四获得如此佳绩,广州地铁的管理人一直以“零故障”的理念作为开展大客流组织工作的核心,建立了标准、科学的组织流程和规程。

4.4 合理安排地铁检修人员的工作时间

合理安排地铁检修人员的工作时间,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检修工作对地铁客运的影响,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地铁的安全性,减少故障或安全事故出现的几率。广州地铁每天都会安排专业的地铁车辆检修人员在库房里走6公里以上,对地铁列车进行详细的检查和维修,即便到了晚上,轨道检修员还需要在地铁收车后徒步行走巡查每一寸钢轨,类似这样默默无闻却又贡献良多的职位还有很多。在2015年,广州地铁响应政府的社会安全环境的变化,实施了全线网常态化的安全检查工作,覆盖9条线路、158个站点、476个出入口通道。即使地铁发生应急事件,广州地铁管理方也可以立刻通过电视、交通电台以及通信企业的短信通知服务实时地铁应急客运组织信息,引导乘客改乘其他交通工具出行。

5 结语

随着广州城市化建设工作不断开展,地铁已经逐步成为市民主要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为了应对广州地铁出现大客流情况,相关负责人应该从客运组织方式的更改、迎合政府颁布的政策、新线网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等方面着手,确保地铁线网遇到大客流时能够安全、有序、顺畅地进行疏导客流。

参考文献

[1] 李玉华.广州地铁大客流现状分析与应对措施研究 [J].科技风,2014,(19).

[2] 李凌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突发大客流传播机理及组 织优化[D].西南交通大学,2015.

第6篇:超大城市应急管理范文

农村教育转向城镇化教育是必然趋势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这是著名教育陶行知先生1926年《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文中的一句话。如今,90年过去了,“乡村教育怎么走”依然是困扰中国教育的重大难题。

目前农村学校体系,是中心小学统管完全小学、非完全小学、教学点,责任重大,资源有限,穷于应付,师资流失现象严重。非完全小学、教学点更存在一个空虚化的问题,面临“被自然消亡”的危局。乡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很多乡村学校的师资是临时代课教师,待遇很低,留不住人。

农村学校不光是留不住教师,也留不住学生。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着“城市取向”,很多农村的学生,其父母、老师、朋友都在告诉他们;要好好学习,去城市里生活。这是无解的难题:在国家推进城镇化的时代,教育农村学生长大后扎根农村,做新一代中国农民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

从政策角度和社会发展趋势看,农村教育向城镇教育转型,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今后,不光是农村的学生要向城里走,整个乡村都要向城镇化转型。改革开放38年以来,中国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增加了34.7个百分点。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城镇化被寄予厚望,被视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国务院总理指出:中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今后一二十年,中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对应的都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展望未来,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还多次指出:新一届政府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毫无疑问是教育的城镇化。这也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无法回避的关键步骤。

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明显提高,但仔细分析农民的收入构成会发现:2012年农户纯收入中有65.6%与农业无关,而在当年增长的收入中,这类收入的贡献更高达78.5%。这是因为,有工作能力的农村人口主要在城市工作生活。这部分人口,恰恰是学龄儿童的家长。据统计,201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已经达到了55%,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水平还比较低,目前大概只有37%。两者之间有18%的差距。按照就近入学政策,适龄儿童要就近入学,也就是说,要回到农村的户籍地入学。随着越来越多学生随父母到城镇中生活,实际生活的城镇化和在农村户籍地入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这是当前农村教育中最主要的问题。以这一矛盾为基础,衍生出了大量的新矛盾,令中国农村基础教育举步维艰。

师资薄弱依然是瓶颈

教师是教育之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我国有900多万乡村教师,他们长期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默默耕耘,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近年来,我国以推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办了几件大事: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推出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4年累计招收免费师范生4.6万人,首届1万余名毕业生都到农村中小学任教,90%以上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5亿元,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其中农村教师占95.6%;实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特岗计划”,2006年以来招聘近30万名特岗教师,赴中西部22个省区3万多所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特岗教师的留任比例连续两年达到87%;实施绩效工资后,农村教师工资增长34%,高于城镇教师工资增速;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尽管做了很多努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有待提高。教育部门要求农村教师,把献身农村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干一辈子而不是干一阵子。每一位农村教师都应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把自己看成是一盏明灯,心甘情愿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教育部门还要求农村教师提高素质,鼓励高学历人才从事农村教师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巨大困难。

在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中,学历较高者更为适应城镇化转型,也拥有更多的信息量,了解城市的魅力所在。也就是说,农村中小学教师是最有能力,也最可能进入城市中生活的人群,他们往往自己走出农村,把自己城镇化了,留下了没有教师的学校。很多农村学校建有宏伟的教学楼,以及多媒体教室、电脑房等教育教学设施,但利用效率很低,根本没有教师来辅导。硬件条件上去了,但是最大的“软件”――教师问题却没有解决,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讲台上没有了教师,乡村教育能有什么改变?

专注中国农村教育的慈善机构“美丽中国”的理事长刘泽彭,从上世纪80年代就关注农村教育。那时,他就发现,很多希望小学建好后,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是因为没有合格的农村师资。农村教师不但要有合格的教学知识水平,还要有超常的教学激情,才能在农村学生心中激起起希望的火花,这火焰才能培养出有理想和志向的学生。于是,一批像美丽中国一样的慈善组织,专注与向农村地区派去有理想有激情的高水平青年教师。虽然他们纷纷交出了惊人的成绩单,但相对于广大中国农村地区,无异于杯水车薪。

为促进教育公平,政府多年来在贫困地区教育上投入不菲,每年的投入达到上千亿元。这当然是应该的。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表面上看,要发展数目惊人的高水平乡村教师队伍,让农村孩子享有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但是,这可能吗?就算真的用钱买来了一支高学历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就真的全身心投入农村教育了吗?这样做,对农村教师和农村孩子都不公平。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每个人生活更加美好,让每个人都成为优秀人才,基础教育是核心。在中国,发展最好的是大城市中的著名高等学府及所谓重点学校。对此,一碗水端平般的均衡乡村教育,不可能出现。

走好向城镇化转型的每一步

顺应社会的变革,是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初步解决了农村孩子“有学上”的问题;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学校撤并引起孩子辍学问题等。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阶段性产物,也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农村教育面对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社会城镇化转型不可避免,学校死守农村绝非出路。撤点并校虽然导致了诸多问题,但本身与城镇化转型的历史浪潮是一致的。随着今后城镇化浪潮不断袭来,已经建成的农村地区中心校将大有可为,是以基础教育引导,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农村的核心。

与此同时,农村教育城镇化还有很多伴生性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难就是一个难解的问题。对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了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即“两为主”的政策,并要求在收费、受资助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保障他们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近年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50亿元左右专项经费,用于补充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但应该看到,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好学”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做到“两为主”加“全覆盖”。要逐步健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由输入地政府负责,规范、扶持以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抓紧研究制订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第7篇:超大城市应急管理范文

关键词:地铁商业;建设开发;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迄今为止,地铁商业在中国仍然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新型业态。正确的理解地铁商业的价值,把握好它的特点,做好规划设计,建立良好的经营模式,对于创造城市商业用地和开发经济环境、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有着重要长远的意义,同时对于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投资的回馈也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

一、轨道交通车站商业的定义和范围

轨道交通车站商业是指地铁站内商业、地铁过道商业、地铁商业街或商业城及上盖商业和地铁节点等各类形式商业的统称。

从理论上讲,由于地铁的交通功能导致了人流的集中,产生了廊道效应,从而使地铁沿线以及站点周边地区的用地特点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尤其明显的是步行合理区,即乘客到达地铁车站的合理步行时间所辐射的距离范围。这个范围对商业用途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沿线及站点周边形成了特殊的商业区域(1)。一般而言,距离地铁站点400~450米的范围内,其办公及商业的效益最大(2),地铁的人流效应及品牌效应会带动此范围内原有商业的发展,并吸引一些新的商业进驻。因此,地铁商业泛指地铁站及距地铁站点400~450米范围内的商业。

二、地铁商业的分类及特点

(一)按所处空间划分

按所处空间划分,地铁商业可分为四类:地铁站内商业、地铁通道商业、地铁上盖商业、地铁节点商业。它们的范围、特点及商业类型如下:

1.地铁站内商业

范围:地铁站内以行人通行功能为主区域的商业 。

特点:在地铁运营时段内营业,行人停留时间短。非目的性、快捷消费 。

类型:食品烟酒,报纸杂志,医药,冷热饮品,快餐,工艺品,服饰等小型商店及商铺。

2.地铁通道商业

范围:地铁站区域以外,但与地铁站以通道相连接的独立商业区 。

特点:其营业时间可以不受地铁运营时间的限制,兼顾地铁人流与附近片区居民、游客对商品、日用品的购买消费需求。

类型:无限制,可以是所有类型的商业

地铁通道商业,简单说,就是地下商场与地铁以通道相连,但有独立出入口,不受地铁营业时间所限,地铁晚上停止运营大门关闭后,商场可照常营业不受影响。例如北京西单站地下商贸街,深圳地铁1号线的华强路“潮流前线”和“华强地铁商场(易通手机配件市场)”、科学馆站的“中信地铁商城”、车公庙站的“丰盛町”地下商业街等。

3.地铁上盖商业

范围:直接建在地铁站结构体之上;或位于地铁站半径450米范围内、与地铁站出入口相邻或直接相连的商业 。

特点:其营业时间不受地铁运营时间的限制,主要利用地铁交通便利的优势,引进具一定规模、知名品牌的商家入场,吸引消费人群。

类型:购物中心,大、中型商场,裙楼商业 。

地铁上盖商业一般距地铁站出入口较近,有些地铁站口直接连通至其地下层,如深圳中心城(地铁中心城站)、益田假日广场(地铁世界之窗站)等;有些则与地铁站相邻,并通过地下通道与之相连,如华润万象城(地铁大剧院站)和中信城市广场(地铁科学馆站)等;也有些与地铁出入口邻近,但并不与之直接相连。

4.地铁节点商业

范围:地铁站半径450米范围内、座落于城市主要交通网络交汇点及地铁换乘站的大型商业 。

特点:商业规模较大,消费档次及标准较高,具备城市门户客厅属性。

类型:购物中心,标志建筑及其裙楼,城市公建内商业等大型建筑 。

(二)按建筑形态划分

按建筑形态的划分,可以有以下三种主要的方式:点式、条式、立体式。它们的范围、特点及商业类型如下:

1、点式-商铺

大部分是在地铁的公共空间部分,如过道、候车区旁、出入口等处设置的商业零售点等。多以应急商品零售为需要,比如报纸杂志、饮料、电话卡等。这些点式的商业点一般由地铁运营商经营或出租位置经营,为人们提供一些日常基本和出行中需要的必要商品和商业服务。

2、条式-商店

多为一些由若干家商铺或店面联接在一起构成临街式的地铁通道商业,一般设置在地下通道内或地铁车站出入口旁乘客必经的一些街面上。主要经营快速消费品,比如快餐店、药店、多士店、花店、书店等等。这类商业与地铁的关系非常密切,以出入地铁站的人为主要客源。

3、立体式-商场

与地铁相联或位于地铁附近的购物中心、超市等,规模相对比较大,包括多个楼层的经营空间。其中有些楼层是可以直接与地铁的通道相联通,方便出入地铁站的客流直接通过专用的通道进入卖场。同时,这类商业由于规模的原因,虽然是零售业态,但经营的品种很多,范围很广,目标客群也包括地面的行人和购物者。

(三)地铁商业的特点与优势

1、地下商业特点

地下商业是地铁建设运营的衍生和商业化的产物。受空间、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地铁轨道交通与上盖商业的同期规划建设,形成了地铁商业在这些特定时空条件下具有的先天优势,在与其它商圈的竞争中,地铁站内商业对于巨大的客流资源具有市场独占性。

地铁站内商铺大都采用连锁经营形式。连锁经营迎合了消费者习惯消费和品牌依赖的消费心理,最大限度方便了消费者。大中型商场的设置与规模则多视不同站点的客流而定。

2、地上及上盖部分商业特点

地面商业具有聚集人气的磁场效应,而地铁的运营犹如动脉功能,二者相互依托与支持,能吸引与加速客流。因此地铁站地面商业的发展与地铁的规划建设关系密切,轨道建设线路规划和地铁站的选点定位对其沿线的地上商业环境影响很大,地下通地铁,地上增财源。

3、地下与地面商业互补

地面商业的发展与地铁地下商业关系密切,地上、地下各商业业态与设施之间相互补充,能更大程度的方便和满足消费需求,这种互补对二者的商业定位与发展起着互动调控的作用。国内外已建成熟的地铁商业案例,证明了地铁站的交通便利条件和客流效应对地面商圈的兴旺和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而地面商业环境与发展状况对地下商业的开发策划,特别是业态设置具有很大影响,地面与地下互动关系明显。通常当地铁站所处地面属于商业中心,地下商业也随之会比较兴旺,但地下商业一般是作为地面商业和服务业的补充;而当地铁站处于办公区或住宅区,地下商业一般可以发挥中低价位小区商业中心的作用和便利服务的特点,宜规划建成综合服务型商铺和超市,或者发展成为特色商场。

三、地铁商业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地铁商业的规划设计应与地铁规划紧密结合,应与城市的规划相统一

地铁商业应在城市分区规划的公共设施建设分区基础上,重点针对网点数量和规模、业态结构、业主特点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充分考虑结合站点附近各个小区的传统街市、新兴商业、旅游景点等特点进行布局,依据地铁线路的规划制定沿线商业设施的规划。

地铁发展是与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配合地铁的规划引导沿线商业设施的合理布局,将对商圈的调整和消费力的再分配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潜在的商业机会就会得到更好的释放。香港购物中心的分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由于轨道交通途经沿线的不同区位、城市功能和既有用地格局的影响,各站点开发强度会呈现极大的差异性,也由此对地铁商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依据不同的功能、区位,对轨道交通节点的类型、地铁相应节点的商业规模和业态进行分析。

1.轨道交通节点类型分析(12)

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分类包括节点导向与功能导向两类,前者依据站点交通功能分类,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站、换乘站、一般车站等予以划分;后者主要按站点周边用地功能及在城市中的作用进行划分,其优点在于对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规划与土地开发具有指导性。

轨道交通节点的类型与特征

序号 类型 特征

1 城市中心/副中心型 两条及以上轨道交通交汇通过,周边交通情况复杂,客流量大

2 城市枢纽型 位于城市交通换乘重要节点,站点周边为占地较大交通设施用地,是区域客流进入的关键节点,客流量大且有明显阶段性

3 居住型 位于区域核心或大型居住社区周边,车站规模、客流量适中

4 一般型 车站规模小,客流量平稳

2.地铁相应节点的商业规模和业态分析

根据辐射范围、服务对象、城市区位等不同因素,地铁相应节点的商业可分为:市中心区域、居住区和小型商业,具体如下:

地铁相应节点的商业规模和业态分析

序号 商业类型 毗邻站点类型 营业面积 业态

1 超区域级 城市中心/副中心型 10万以上 超大综合型商业、娱乐、休闲中心、超级市场等

2 区域级 城市枢纽型 6-10万 大型商场、超市、休闲娱乐设施等

3 居住区域级 居住型 2-5万 大中型商场、超市、休闲娱乐设施等

4 小型商业 一般型 2万以下 小型便利店、商店

(二)地铁商业的开发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区域交通和人群出行习惯

地铁商业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地考虑地铁线路的走向和站点所处区域的特点。其规模、档次应与所处区域群体消费状况相一致,应结合已有的交通规划情况、人流走向特点进行设计。在规划方案和建筑总体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出入口设计,合理组织口部及周边人行和车行流线。

1、地铁路网车站特点及与其它交通设施对商业客流的影响

地铁路网的基本型式有:单线式、单环线式、多线式、蛛网式。每一条地铁线路都是由区间隧道(出地面时为地面线路或高架线路)、车站及附属建筑物组成。地铁车站按其功能分为四种:

(1)中间站:只供乘客乘单向往复乘用,此类车站数量最多。

(2)折返站:在中间站设有折返线路设备即称为折返站,一般在市区客流量大的区段设立,可以满足不同时段行车调配的需要,同时节省运营开支。

(3)换乘站(综合交通枢纽):既用于乘客往复乘用,又为乘客提供换乘的车站。与其它交通方式交会换乘的地铁站为综合交通枢纽站。

(4)终点站:地铁线路两端的车站,除了供乘客上下或换乘外,通常还供列车停留、折返、临修及检修使用。

而与地铁站相关联的其他交通方式和设施状况也对地铁客流量有着较大的影响,且在全天运行的不同时间段影响量变化较大。如公交站、停车场、机场、火车站、文体场馆、学校医院、办公或住宅区、综合交通枢纽等,都对地铁商业的规划设计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2、必须根据站位特点和环境准确分析地铁商业客流的特点

地铁商业的定位需要同步考虑乘客结构以及站位所处区域的特点这两个因素。乘客的流动并不直接表明消费的到来,消费的创造和吸引必须要靠合理的商业规划和卖点塑造才能完成。根据不同站点的人流层次特点,商品的档次和商业消费模式也不一样,例如香港中环、铜锣湾等地的店铺就会比较高档、有特色。

由于商业建筑和轨道交通都是依赖客流量而存在的,所以探讨两者空间连接的关键在于对客流量的分流、引导和疏导。前者设计的核心是为顾客营造良好的购物交通环境;后者的设计重点是使乘客在各功能区中活动方便快捷、流线清晰易辨。合理的设计是让不同需求的客流自然分流,在及时疏导过境客流的同时,还能引导人群激发消费冲动。

(三)地铁商业的规划设计应与商业结构相统一

地铁商业在规划设计时应根据所处区域的商业结构特点,注意对商业空间结构的设计,合理分布大、中、小型商业区域,安排购物、休闲、娱乐、便民等功能。充分结合站点的布局分层设置商场、仓库、停车场等设施。

地铁站厅的商铺主要考虑一些零售连锁店,例如:7-eleven、西饼屋、报刊杂志、干洗店等,无论站厅还是地铁通道,在进行布局时都要充分考虑人流的疏散。

高档定位的项目在引入地铁以后,应该如何协调商业规划和商品组合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由于高档定位的商业项目需要安静和幽雅的环境,所以在目前阶段,地铁的引入与高档商业项目的营业能力提升还难以形成正比关系。

(四)地铁商业在规划设计时,应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和原有的结构条件,充分考虑安全、舒适、环保和

对于地下空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安全性和舒适性,注意通风、防火等方面的设施与疏散条件,设计合理的疏散通道,同时应充分考虑避免或隔除地铁行经时产生的噪音污染。地下空间利用还应该充分考虑到防灾、储存、治安、环卫、生产、通信、市政服务及无障碍等各方面的需要。

乘客安全是地铁建设和运营考虑的首要因素,地铁在通风、防火、排水以及紧急情况时乘客疏散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地铁地下商业要求客流滞留则与地铁交通本身要求的客流疏散功能背离,因此在设计时要兼顾客流疏散和滞留双重要求进行流线、布局设计。

此外地铁相关的商业空间有相当部分属于地下构筑物,其结构和技术条件一旦形成就很难进行改造,即使改造也存在工程难度大、投资成本高的问题,具有较大的不可逆性,因此设计前期的合理规划和建筑布局设计尤为重要。

地下空间的开发方向与模式:

1、分层分区利用

一是将不同功能或相互关联较少的设施置于不同的竖向层次和区域;二是根据城市不同时期对地下空间利用的不同需求,将开发重点控制在不同的竖向层次。城市地下空间应坚持人、物分离,由上至下的竖向分层次序为:有分配(接纳)功能的市政管线层;人员活动频繁的空间层(商业、娱乐、轨道交通人员集散层和人行地道等);少人或无人的物用空间层(存车、储物、物流及设备等)。

2、地上、地下整体综合利用

将同一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的多种功能综合考虑,整体开发,有利于土地价值的充分体现。例如,将地铁线路和站位选择在土地使用或商业发展上有潜力的区域,使彼此客流相互利用,既可以带动该地区土地的升值,又有利于增加地铁车站的客流量,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借鉴香港发展地铁上盖物业的经验,沿着正在建设和规划建设的轨道线路,规划建设大空间尺度、高密度人口聚集、多功能、高效率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可以更为有效地综合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加深,不仅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功能复合化也成为深度城市化另一指标。都市综合体正成为适应城市化深度发展要求的物业模式,未来与轨道交通密切结合的地铁综合体物业必将成为主流物业发展模式(9)。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百货、餐饮、超市等业态已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综合体的需要。成功的综合体专案往往在功能的设置上是极为考究的。酒店、办公、公园、娱乐会所、公寓、展览、交通出行等综合功能都是一个成功综合体项目所必备的,各功能在独立运作的同时,通过互助互益能够提供更大的效益。从深圳华润中心的例子来看,商业部分在各功能配置比例上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而住宅、公寓、办公、商务和酒店占了绝大多数。我们可以做一个简要的分析:酒店、住宅可以带来高收入的消费阶层,住宅、公寓可以带来稳定的客流量,办公、商务可以为酒店、公寓带来顾客,而这些消费群体最终都会被引流到配备的商业项目。如此一来整个循环系统就构成了,功能的配置也趋于合理化。

地下空间利用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公共优先原则

作为地面空间的延伸资源,地下空间的利用应优先满足公共利益需要,如安排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等项目。

以香港的地铁商业为例,地铁站里面没有什么百货公司,都是比较便利市民乘客买东西的小店,比如便利店、洗衣店、有特色健康的食品店等;还有银行、旅游中心和它的相关服务,在假期里举办各种活动,特别是亲子活动和公益活动等,让人觉得地铁是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在地铁商业的设计、建设、运营过程中,必须强调“为公众服务”意识和顾客的需求。时生了变化,顾客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地铁商业设计应着重考虑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满足顾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伴随的各种需求。例如:如何减轻从地面出入口到地下站台之间的水平及垂直移动所带来的负担;如何减少因乘车、人流复杂给顾客带来的不便;如何为高龄者、残疾人、孕妇、儿童等行动不便者提供方便;如何在满足顾客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时,克服地下空间给顾客带来的心理上的影响;如何满足顾客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艺术、信息等附加价值方面的需求;如何以简单明了的导向标识系统信息为顾客(和外国人)提供简洁快速的引导服务。这些都是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2.统一规划设计,分区分期建设

地下空间开发应当在长期规划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分期实施,优先考虑有效地解决近期突出的城市问题,如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项目的安排。根据土地价值、使用功能及建设条件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区域和时期进行开发。而地铁商业的开发和建设更要根据所处区域的城市设计及地铁车站与线路的规划,综合考虑城市地下工程建设难度和对地面市政条件的影响等各种因素,与地铁同步开发建设或预留条件,分期实施。

香港的地铁商业一般都是采取同期规划、分阶段开发的策略,每期开业面积适应当时的市场规模和容量,不求一步到位,而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例如:位于香港岛东区鱼涌的太古城中心,是该区规模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项目共有四期,设有办公大厦及商场,分别在1982年、1987年、1992年、1993年落成。

在规划开发面积巨大的购物中心时必须考虑这些宏大的建设项目不仅增大了投资压力,而且增加了开发风险。另外,当购物中心进入运营以后,超大体量的购物中心也会由于运营管理成本高,而增加运营组织管理和交通疏导的压力。香港主流购物中心体量一般在5-10万平方米,为了合理控制商业规模和运营风险,一般控制开发建设面积不超过2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而内地则动辄几十万平米的超大商场,更加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供应情况综合确定,统一规划设计,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分区分期建设的要求。

(五)地铁商业规划设计的步骤和重点

步骤1:以商业定位为基础进行建筑设计

地铁商业的建筑设计主要涉及到项目市场定位和主力店两个问题。在动工前,应由开发商组织商业策划和论证等相关咨询机构对市场做一个调查,深入了解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和购买能力等,确定适合做什么,也就是先找准市场经营定位。明确市场定位后要重视主力店的商场建筑要求,因为主力店的引进,能帮助提升整个项目的价值。开发商应更多地和一些主力商家沟通,了解他们对规模、建筑空间布局与层高、楼板荷载、市政与能源接入条件等要求,尽可能按照主力商家的要求来设计卖场。很多开发商忽视了这一环节,不管项目位置和环境适合做什么,拿了地块就做。如有些项目的地段非常好,但由于卖场设计规划不合理,导致有意向的大商家进不来。所以设计师则应重点针对上述要求,根据不同的商业功能需求进行规划设计。

步骤2:交通流线规划设计

1、对地铁和商业的人流矛盾考虑要充分

地铁商业的人流特性具有矛盾,即“疏散人群”和“滞留人群”的关系和转化。 地铁在通风、防火、排水以及紧急情况时的乘客疏散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地铁地下商业经营需求的“客流滞留原则”与地铁交通本身要求的“客流快速疏散功能”相背离,因此地铁商业开发经营必须要找到兼顾客流疏散和滞留两方面要求的结合点,对经营业态的选择也要以此为出发点。

2、购物中心内部的人流动线规划是购物中心规划的灵魂

商业购物中心的内部人流动线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尽量引导人流经过每一间店铺,使每一间店铺都拥有足够多的人流,使每一平方米的室内空间都能为购物者创造愉悦的体验,使每一间店铺都创造尽可能多的营业额。购物中心的人流动线规划与地块形状有关,与出入口的设置有关,与主力店的位置安排有关。香港的购物中心往往不会让核心主力店占满某一整层,而是同时占据几个层面的一部分,一般都小于该层的二分之一。这样的布置可以让主力店在多个层面发挥作用,汇聚和引导人流到达更多的层面,提高同层的其它小商铺的商业价值。当地块形状为长条形时,香港购物中心采用的方式是将主力店设置于两端,将一般承租商户设置于中间的方式。这样在两端主力店的拉动下,中间的一般承租户就能享受更多的人流,实现资源互动,人流共享的目的。

3、在项目规划整体流线设计时,应科学合理设置项目内部各楼层的交通布局

可以通过多层次、立体式的交通动线设计,充分实现人流在项目内的良性运转。在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突出购物中心内部空间的可视性,展示不同购物空间的主流特色和鲜明的风格,并营造出安全感和舒适感觉,从而起到引导公众逗留购物的作用。

(2)应强调交通组织的引导性,让顾客能很容易寻找和到达商场的各个区域,只有顾客能看到、走到的地方才能产生好的效益。

(3)透过圆弧形动线,能让顾客视野的延伸和扩展性增强,可视性更强,单店的能见率更高,便于顾客到达店面。

(4)购物中心一般应将自动扶梯布置在比较醒目的位置,并且每隔20-40米就布置一组自动扶梯,以方便顾客乘坐,如中庭、出入口等位置。中庭作为购物中心内部平面交通和垂直交通的枢纽,是布置自动扶梯主要区域和最为集中的区域。

(5)在多层的购物中心内,设计跨多层的“通天梯”实现人流跨层传送。按照商业价值随楼层上升递减的规律,则楼层越高商业价值越低,但设置高层直达扶梯后,由于可从低楼层直达高楼层,如4楼直达8楼,这样8楼就和4楼具有了几乎相同的商业价值。在设计“通天梯”包括常规的自动扶梯时,也要注意“人流死角”对购物人流和商铺的影响因素。(见下图)

步骤3:配套设施规划设计

不同的商业业态有不同的配套要求,规划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商业业态的配套要求,在项目修建过程中尽量让配套设施完善到位,以保证商家和消费者的功能需求,消费和服务的便利和安全。如超市对理货区、中央空调、电梯、消防等都有特殊的要求;餐饮要有独立的排烟系统、防噪设施、供排水、充足的停车位等;电影院需要大空间、厕所、消防、隔音等配套设施和条件。

步骤4:换乘中心设计(10)(11)

换乘中心不只是进行交通换乘的场所,还承担着餐饮、娱乐、商业、银行等城市功能。随着城市节奏的加快、管理水平的提高,车站的城市商业功能会逐渐增强,并将逐渐与车站本身的交通功能齐平。由于换乘车站强大的客流量无形中促使车站发挥城市功能“天时、地利、人和”的效果,换乘中心的商场、娱乐场所、服务场所不再只对交通出行起补充作用, 优良便利的服务功能与独具的商业特色吸引着人们专程来这里购物,而非上下班出行的顺路采买。换乘中心设计如能根据功能区分做到立体的、多层的、多方位的分流,就可以使乘客在购物、出行及其它城市功能需求上感觉到空间气氛很舒适,不会产生杂乱无序的印象,使他们乐于到这里消费休闲或在这里来从事与城市功能相关的活动。因此,在开展地铁商业开发时,也要特别注意对换乘大厅的设计。

步骤5:卖场规划设计

一个项目的商铺分割应做到如何将大量店面铺位灵活组织,化整为零利于出售,同时又可化零为整,利于整体出租和经营。商铺的分割要考虑规划设计的业态定位,如小区商业的铺位不应太大,以中小面积为主;而购物中心的商铺划分则应以大面积为主。此外,卖场的人流动线、通道、出口、电梯等也要全面考虑,要让偏角的商铺也能充分享受购物的客流光顾。

步骤6:立面规划设计

商业建筑的立面规划设计要求能够鲜明地体现商业项目的功能特征和整体形象,它的设计效果能直接影响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特色鲜明的建筑形象和立面装饰效果不但表现视觉的美观,还能够科学合理的表明该项目的市场定位,让一个新开发的购物中心从众多的商场中脱颖而出,以其独特的主题符号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展示在消费者面前,通过消费者的亲身体验并口碑相传,迅速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从而摆脱同质化竞争。

地铁商业作为商业的一种,其建筑也一样有此要求。因此,在设计时,应注意立面和周围其它商业形成差异化,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强调项目的可识别性。其中,尤其要注意广告位、招牌、灯箱的放置,营造繁华感和商业氛围,不能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

步骤7:装修规划设计

装修规划包括公共区域装修、铺位装修及辅助面积装修。

公共区域装修主要包括天花板、地板、灯光、隔墙等;铺位装修有门面的形式要求(如对开门与平开门、卷闸门与玻璃门)、门脸与牌匾等形质的统一要求;辅助面积主要指商场办公、仓储、进货通道及卫生间等非商用面积的装修。商场的装修规划设计要注重整体把握风格和档次,而明确经营业态是关键,装修档次、材料色彩运用等都要符合经营业态的特性。如超市、小区商业面对的是大众化的住宅居民,装修档次普通即可;而西餐酒吧等往往要装修设计成欧美风格等。

四、深港两地地铁商业规划设计的差异及现状分析

在城市建筑密度超高的香港,地铁商业融合于城市商圈的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可以说是在世界发达城市名单里都是名列前茅的。这首先取决于:①政府建设规划管理部门对于地铁线路的选定与城市发展建设同步规划;②地铁站位的选址结合城市社区的建设发展计划整体考虑按规划预留;③地铁与上盖商业开发的规模和功能设施统一考虑并整体策划设计;④在商业项目的设计中按照规划条件、并充分考虑所处社区位置环境等因素,通过系统、细致的商业策划、规划和设计营造出良好的商境和商机。香港地铁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建设和商业的发展繁荣,地铁商业与城市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是共赢、共荣、“水到渠成”的。

香港地铁站内便利型、服务性商业店铺的业态设置,成为深圳地铁早期地铁站内商业开发所学习和借鉴的成功实例。而深圳地铁商业的开发进程,就是在向香港和国际地铁商业开发成功案例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在“建地铁就是建城市”的观念指导下,在新建地铁的同时,同步有序地推动地铁商业的开发建设。

对比深、港两地地铁商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深圳地铁商业与地铁的结合模式

根据对深圳地铁上盖商业的调研,其与地铁结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整体建设式

与地铁站共同开发建设,地铁站与上盖商业是一个建筑整体,只是为地铁运行留出地下或半地下的空间。例如,罗湖站综合交通枢纽、皇岗站联检大楼、国贸站金光华广场、购物公园站。

2、通道相连式

这种结合方式多在已经成熟的商业街区或者物业下修建地铁站,通过地下通道将地铁与物业完美结合,如老街站、大剧院站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省地上空间,而且通过在通道中修建大型地下商业街或者地铁商场、或与大型商场超市连通等形式,可以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获取一定的商业价值。

(二)深圳地铁商业的设计特点

1、地下空间形态丰富

地下空间通常分为地下轨道交通设施、人行地道、地下公共停车库、地下街、地下综合体和地下设施出入口及通风井几种形态构成,将地下空间的交通、展览、邮政等公共服务功能与休闲、娱乐、购物、金融等商业服务结合起来,达到社会功能与商业功能的完美结合。

受香港的影响,深圳的城市空间形态也相当丰富,城市空间通达性很高。深圳地铁的舒适不仅仅体现在硬件的现代化、软件的人性化,而且它创造了以人为本的休闲购物环境。深圳几乎每一个商场,尤其是地铁沿线商场,地下都有几层空间。一般为2-3 层,负三层为地下停车场,负二层或者负一层连接地铁出站口,通常有各种餐饮、休闲、流行服饰或者饰品专卖店,装修华美吸引眼球。地下通道大多宽敞明亮,人们可以非常舒适地在完全不同的商城的地下空间穿行,有的地下空间甚至串连起了几条街,这不仅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人流、资金流,而且也是市民休闲购物的好去处。

2、地下空间设施设计考虑人性化

深圳地铁在设计、运营、服务等诸多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深圳地铁的自动扶梯和电梯非常完善,各车站均为无障碍设计。直升电梯除供盲人、残疾人使用外,还可供老人及各类需要者使用。地铁站内及通向各个商业的通道都设置了系统完整的指示标识。

图:地铁站内指示标志随处可见,自动扶梯和电梯非常方便完善

(三)香港地铁商业规划设计特点

香港地铁商业充分的体现了地铁有机融合于城市商圈、并推动城市区域商业繁华发展的功能特色,其地铁上盖的大型建筑体即是大型商城, 通过便利的轨道交通与商业的结合,让地铁在高密度城市空间中独具的便捷通达性创造出城市空间丰富的形态。其规划设计不仅仅体现在硬件的现代化、软件的人性化,而且它创造了以人为本的休闲购物环境。超前的地下商业空间规划,宽敞的通道,给购物者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宽敞感、舒适感。

香港的地铁商业规划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5):

1、采用了“公交导向发展”(TOD)规划原则,即“3D”原则。以青衣站为例,它有如下特点:

(1)高发展密度(Density) - 于车站步行服务范围内进行集约式高效使用土地

(2)多元化土地利用(Diversity)以增加小区活力及双向客流

(3)强调优质小区设计(Design) 无缝连接,完善接驳,人车分隔,美化空间

(4)车站与物业紧密结合

2、交通流线组织清晰合理――多种交通方式立体融合

在香港,建筑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界限已越来越模糊,建筑综合体内容纳了更多的城市交通空间,除了地铁之外,越来越多的项目还将城市步行信道、城市休憩中庭、汽车停靠站、交通转换站等各种空间要素融入自身,组织成立体交通网络,供人们在其中穿梭与停留,以引导购买人流的形成。太古又一城项目就是多种交通方式与商业建筑空间和谐立体融合的典范。

3、设计定位明确――鲜明的建筑形象,独一无二的主题符号

香港人的居住面积狭窄,人们在闲暇之余往往将城市综合体作为约会相聚的地方,“行商场”是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虽然土地狭小,但香港的购物中心数目众多。为了从众多的商业地产项目中脱颖而出,有效地吸引人流前来消费,各购物中心往往从设计定位之初就开始下足功夫,力求以特色鲜明的建筑形象和科学合理的客户细分赢得市场。

香港地铁的站台、站厅内商业物业形态:站台因功能与空间的限制基本没有设置商业,但各类广告布满站台通道壁、地铁隧道壁的有效空间。面积较大的站厅客流旺盛,因此分布着不少满足实时性、便捷性、服务性需求的商铺。商铺的业态设置以银行、便利店、西饼屋、书报亭、干洗店等种类为主。店面虽不算大,但商铺装潢考究。

沿线地下商业物业形态:与站厅连接的地下商场定位明确、经营灵活,是融购物、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城。最具特色的地下商场是铜锣湾时代广场地下一层的“时代便利集”,主要经营中西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便民超市、服装饰品;目标顾客瞄准大众消费者,价格适中,生意颇好。此外还有APM、朗豪坊等。

4、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地铁优势发展商业环境,提升偏僻区位地产价值

香港地铁商业的策略是:充分发挥地铁的交通优势而避开区位条件差的劣势,强调主题经营模式,为购物中心注入更多有个性的娱乐、休闲元素。即通过地铁快捷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合理有效的商业策划开发,引导和疏通不同区域、各个地段有不同需求档次的消费人流,实现地铁商业的有机发展,同时繁荣提升了区位条件较差的房地产开发的投资和商业潜力。5、“以人为本”――从规划到建设贯彻始终的原则,从环境到细节体现服务的大众的理念

香港地铁商业“以人为本”之所以能够从理念转化为现实,在于在项目建设之初就重视对客户需求的细致调查和研究论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考虑和落实,最终以合理的建筑形态、到位的功能服务(含助残)设施以及周到的运营管理服务来达到目标。这往往是最容易被我们当作细节而忽略掉的环节,同时也是商业开发与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完善的细节。

结语:

我国各大城市地铁商业开发项目大多位于已建成型的城区内,地铁商业规划设计的涉及面广,需协调的业态功能关系复杂,且相对地面环境条件下对规划、设计各专业要求更全面、更高端,这就要求在前期规划设计方案阶段,政府规划审批部门与建设单位要组织商业开发策划研究与咨询单位,客观科学地分析现有城市环境条件,结合地面周边环境对于地铁相关站点附设和配套的商场进行充分的商业策划和论证,细致的分析、确定拟开发的地铁站点商业类别、规模、业态和布局,研究审定合理的商业开发方案。设计单位在设计的过程中,也须依据规划方案和策划报告,依照准确定位的商业策划和论证成果,发挥专业知识技能和整合能力,合理地整体规划布置项目内部总体以及各层的平面布局和交通流线,把握好建筑空间形态与功能设施预留条件,细致周到地进行商业环境的人性化、个性化设计。这些前提条件是建成优质高效的地铁商业的关键要素。在建筑施工、内部装修、导向标识系统、设备安装等各专业实施阶段,也要全面按照设计要求和不同商业功能需求,做好专业协调施工配合,保证质量标准等,这些都是实现优秀的地铁商业项目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试论地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深圳地铁建设的启示,尤福永,特区经济,2002年8月

2.快速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研究,城市研究,1999年3月

3.香港轨道交通与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郑捷奋,刘洪玉,中国铁道科学,2002年10月

4.香港地铁商业分析,杨乃文,商业地产2009年

5.香港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模式与特点,张帆、苏为学,商业地产,2010年

6.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研究,王小奇,铁道工程学报,2007年9月

7.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与其它交通衔接问题的分析,袁振洲,科技导报, 200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