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掌外课外阅读范文

掌外课外阅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掌外课外阅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掌外课外阅读

第1篇:掌外课外阅读范文

【关键词】阅读理念;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一、要更新阅读理念,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基于新的阅读理念,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课外阅读,注重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树立自主性的阅读无处不在的意识,自觉地把课外阅读当作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只有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接触有益的报刊文集,才能让学生在主体活动中逐渐地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形成言语能力。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主动积极健康的氛围。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可以尝试让学生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学生都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课后我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所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

二、要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内容的引导

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源自于合适的阅读内容和恰当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做有心人,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落实主导地位,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比较阅读正是连接课内外的桥梁和纽带。在教学中,教师立足课本,有意识的引进有关的课外知识、名家名篇,进行对比阅读,这样既可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初步获得课外阅读的方向。

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教师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启发引导,及时点拨,调动学生的情绪,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中学教学课程改革呈现出多样性、综合化的趋势,语文学科也不能囿于一科,应该沟通其他学科,来不断补充完善自身,追求“大语文教育”的境界。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科学并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最忌教师既不指导,也不检查,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读的做法。教师在方法上要给予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如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首先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特别要强调“手到”的习惯。“手到”是指阅读过程中在文中的圈圈画画,对读物中的佳句、名段、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创造的快乐,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学法。阅读,有精读和略读两种基本形式。需要教师做出各自不同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说:“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的养成,能够自由阅读。”课外阅读只要遵循精读和略读的原则的前提下,读法完全可以因人而异,灵活自助。例如,“浏览法——读书时大量看书目、内容提要,了解书的概况;略读法——观书之大略,目的是扩大眼界、丰富知识;精读法——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读物认真阅读,对描写精彩、意蕴深刻的部分,更要细细品味。

再次,要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个别阅读可以充分体现个性,随机性强;小组阅读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有利于互相沟通,激发竞争意识,促进小组成员的整体提高。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语文学习的本源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而仅仅靠慢嚼细咽几十篇课文,无异于“源不深而求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阅读也应该伴随人的一生。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阅读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就能拓宽视野,在语文学习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并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第2篇:掌外课外阅读范文

调查对象:五年级学生家长

调查人数:16人

收回有效问卷:16份

调查数据分析:

1.有100%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阅读课外书,并且认为阅读课外书不会影响学习。

2.在被调查的16名家长中,有14名家长为孩子购买过课外书,占87.5%。

调查的结果:

从调查内容及数据汇总分析来看,大部分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课外阅读很有必要进行。但是,大部分家庭缺乏读书氛围,家庭藏书不够或者根本没有。家长知识的局限性以及生活所迫,不能够与孩子进行有效交流和指导。由于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较少,给孩子购买的课外书数量也很少。同时也限制了孩子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与乐趣。

第3篇:掌外课外阅读范文

文/周芳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如此浩大的阅读量,仅靠课堂阅读是远远不能达到目标的。语文课堂教学只起到“授之以法”的示范作用,感性的学习方法只有在大量的阅读实际操练中学生才能得以掌握运用,得以提高;只学不用,阅读能力永远无法提高。

一、利用教材这块砖,引出读书方法这块玉

爱默生说:“书本用得好,可以成为最出色的东西;反之,则会成为令人诅咒的东西。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需求,或者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怎样阅读呢?或者说更实际一点,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阅读?

熟读。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苏轼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重点谈读书的层次)精思。《论语》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有两种解释,其一是蒙蔽,其二是没有。学习不思考就会被书中一些思想所蒙蔽,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习不思考更多的时候是一无所获。

想象。阅读的魅力之一正在于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无限的想象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广袤的草原、无边的大海,想象离奇的故事、动人的情节。因此,培养学生触摸文字,还原形象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质疑。清之学者陈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朗诵。(举例并示范)而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就是,我们老师自己一定要会朗读,或者说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自己一定要努力范读。那是一种态度的示范,而不仅仅是方法的引领。因为,学生从老师专注的朗读神态中,可以得到一种态度的熏陶。那怎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意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的呢?我认为朗读应该少些许华丽的音调,多融入一些自主的体味与思索。

浏览。新课标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课程目标阐述中,就强调“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而浏览的阅读方式也是我们生活中运用最多的阅读方法。面对信息的高度更替,我们要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要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度地提高默读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提高默读的速度,快速抓住文章的要领。

投教材这个“桃”,报学生阅读兴趣这个“李”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主题,(第五单元是综合性学外)第一单元“读一种方法”,第二单元“读一抹乡愁”,第三单元“读一份智趣”,第四单元“读一种启示”,第六单元“读一份至爱”,第七单元“读一段历史”,第八单元“读一位伟人”。

教材安排“我爱阅读”这一单元的目的正是在于激发一种阅读的兴趣,得到一种阅读方法的启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真正乐趣呢?现代文艺理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理念就是“形象大于思维”。读文学作品,重要的是读出形象来,不是简单地抽象概念。因此,在教学《窃读记》的过程中就要努力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还原林海音在老北京胡同里急匆匆地赶往书店,躲在书店的角落里读书的形象。打个比方,我们引领孩子读书,就要像放电影一样,让孩子在脑海里留下一幅幅画面。这比抽象地分析林海音窃读的滋味是怎样的?你从哪读懂的?然后抓住重点句分析来,分析去。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读书生活,要好的多。因为真正的阅读绝不是分析,那是文学评论家干的事情。当然我并没有排斥进行重点字词的剖析的半点意思,而是想唤醒一种阅读教学的意识———重视还原语言文字的原来形象。当然,激发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还是阅读本身。例如教学《窃读记》,体会窃读的恐惧时,我整合了《窃读记》原文的片段“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的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 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 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教好全文之后,把《窃读记》原文印发给学生,并把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推荐给学生阅读。很高兴的是学完《窃读记》之后,学生对林海音及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这就算是教学的一大成功了吧!再如教学《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时,我又印发了《我的童年》,扩充孩子的阅读量。不过学生好像对林海音的文字更喜欢些,可能季老朴实的文风还需要他们用人生的阅历来慢慢读懂吧!

第4篇:掌外课外阅读范文

图书馆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每一名图书管理员要努力与读者多沟通,让读者满意,要改变观念,更新理念,明白图书馆的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艺术,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和谐是图书馆追求的理想境界,我们要努力构建和谐图书馆的服务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读者的理解和支持,来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图书馆。

一、建立一支学生管理员队伍

教师管理员除了图书的采编及教学工作外,还要对全校师生进行借阅,如果没有一支学生图书管理员队伍当助手,单凭教师管理员一个人,对学生大流量借阅的开放是难以做到井然有序的。所以,从接管工作以来,我就对学生管理员进行了选拔、培训及固定,并形成制度,轮流值日。这既促使了学生管理员更加热爱图书馆工作,又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形成了我校图书馆管理上的一大特色。

二、全天候开放时间

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接受教育,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消化知识、开拓眼界、查阅资料,我校的图书馆全天候开放。这为学生查阅资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制度化的开放阅读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多读书,读好书,使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寻找乐趣,学校决定每天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和查阅资料。采取学生自己阅读和教师指导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这不仅使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也正确引导了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懂得了真、善、美的含义。通过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使学生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提高了文化素养。

四、力争在时间上节约化

为了节省全校师生的借阅时间,我们在提高工作效率上下功夫。力争做到“三勤”:一是勤整理。对师生归还的图书每天及时归类上架;二是勤检查。对师生在借阅时抽乱、插错的书籍勤查找;三是勤过目。到书架旁勤看一看,对图书的位置了如之掌。这些做法为师生查找资料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五、“管”与“理”两手一起抓

做为图书馆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工作实践能力,又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为此,我们边工作边学习,既注重“管”,又不忘“理”。认真探讨并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们积极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广大师生最愿意来的地方。我们在不误学生阅读、教师借阅的情况下,不怕苦,不怕累,加班加点,对新买的图书进行分类、登记、编码、上架。对阅览室的报刊、杂志进行剔旧换新,认真做好每一项图书管理工作。对新到的报刊、杂志及时展出并准确无误地分发到师生手中,决不过夜。让广大师生及时看到最新的报刊内容,并对过期的报刊及时装订入库,让每一种图书报刊都真正发挥效益。

六、举行丰富多彩的图书专题活动

读书活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载体。开展读书活动关键是养成读好书的习惯,这会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终身影响。因此,抓好日常读书活动,对读书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和向纵深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的不同,我们在开展日常读书活动中,从实际出发,根据其不同年龄层次、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分层指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我们配合语文大组给各个年级推荐一些读书书目,推荐的书籍既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又能起到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作用。如对低年级学生,我们向他们介绍一些文字浅显、通俗易懂且有趣味的图画故事,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如儿歌、童话、寓言、小英雄故事等,以及适合儿童阅读的刊物;对中、高年级学生,我们向他们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优秀中外读物,既兼顾其内容的可读性,体裁的多样性,又照顾到学生阅读的适应性,确保学生阅读兴趣的持久性。学校通过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5篇:掌外课外阅读范文

1 战国时期的苏秦发愤苦读,每到瞌睡难忍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上。他就是这样狠下功夫,将数十箧书藏在胸中,才换来赵国的相位。古代还有孙文宝“悬梁苦读”;匡衡“凿壁借光”;孙康“映雪读书”;车胤“囊萤求光”;董遇“三余读书”……饱学之士,无一不是从勤诵中获益的。正是由于他们能够刻苦攻读,胸藏万卷,才在后来用到书时能“任意吞吐”,有了一番作为。现代文坛上“才高八斗”的大师,哪一个没有读完“五车”书呢?茅盾竟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我们的同学对此将不知有何感想,会不会汗颜呢?

据我所知,现在的学生读的书太少。教育部指定课外阅读的那些书目,多数同学竟连十分之一都未读完。就连非常著名的“四大名著”,高中毕业生也未必读了一遍。小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有些同学花了时间去读书,却不去读该读的书,读的不是武侠小说,就是言情小说。加上这几年出得小说粗制滥造的多,精华成分少,学生只是猎奇,毫无文学陶冶可言,更不要说提高语文水平了。读这样的书,只会消磨意志、萎靡精神。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影视可以替代书本,于是把大多数时间用在影视欣赏上,甚至有的教师也有这种看法,课堂上不是让学生多读些书,而是尽量多放一些影碟,整个课堂被搞的花里胡哨,学生图了热闹,兴趣虽浓,然而没有搞到点子上。这样的教学,不给学生读书的机会,把学习语文最讲究的涵咏工夫丢在了脑后,学生的语文水平很难提高。这是实实在在的事实,这种情况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近几年的新课改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不乏花拳绣腿式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是让学生学到真本事,应该回归到重视读、写的正规渠道上来。教师应给学生订出阅读和写作任务,列出阅读书目,督促和监督学生去读、去背、去写。让他们“肚子里装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只要“肚里有了货”,到时候就能“任吞吐”了。

经常练笔自生花

2学好语文,除了阅读外,写作是必不可少的渠道。要提高写作水平,必须经常练笔。“一日不读口生,三日不生。”倘若不经常练习,不亲自练习,只看别人的文章,写作水平是永远不会提高的。正如学游泳,看别人游,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心想自己也一定能轻松自如地游两下子,可一旦跳入水中,不仅不自如,还很可能会被淹个半死。学骑自行车也一样,光看别人骑觉得简单,如不亲自去学,连上都上不去,更不用谈骑了。同样的道理,要写好文章必须重视练笔。

写日记本来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主要渠道,但同学们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对写日记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愿长期坚持。记得我刚接了一个班的语文课,第一节我先讲了写日记的好处,并提出了写日记的要求,一周后,有一个同学问我:“老师,我写了一周日记,怎么还感觉不到提高呢?”我说:“那你坚持写下去,过上一学期,或一年后,再回头和当初写的加以比较,看看有没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缺乏恒心,难以坚持写日记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督促,多检查,让学生养成自觉写日记的习惯。

还要慎重对待作文。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将训练目标落实到位。要做好写前指导、写后评讲工作。至于改作文,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只要能达到通过改评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就行。

“辞不离口,拳不离手”,只要重视了平时写作训练,经常练习写作,终会感动“上苍”,赐你一支生花妙笔。

3掌握对文,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上下文确定词义。所谓从上下文确定词义,就是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或语法结构中,去考察和判断一个词表示什么意义,起什么语法作用。即一方面要看上下文的文意和逻辑关系,另方面还要看某个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也就是说看它和前后的词语发生怎样的句法关系。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文句,准确地随文释义。

例如:

(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贾谊《论积贮疏》)

(2)婉贞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徐珂《冯婉贞》)

例(1)“有”和“亡”(通“无”)是对文,作者从谷物的生长有季节时令的限度与谷物的消耗有没有一定限度对举,指出谷物匮乏的必然性,说明节用是积贮粮食的重要环节。例(2)“长”、“短”本是形容词此用如动词。“长”,擅长;“短”,不擅长。“长”“短”形成对文,说明冯婉贞分析敌情,旨在以吾所长攻敌所短。

1.掌握对文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了解词类活用现象。

例如:

(1)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例(1)“贵”“贱”对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分别为“看重”

“轻视”的意思。例(2)“云”与“霁”分别受否定副词“未”、“不”的修饰,形成对文,所以“云”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起云彩的意思。

2.掌握对文,有时可以帮助学生辨别通假字,了解词的本义。

例如: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

(2)乐佚而憎劳(《淮南子》)

(3)志人之所短,而忘人之所修。(同上)

例(1)“畔”与“顺”对文。“畔”通“叛”。例(2)“佚”通“逸”与“劳”对文。例(3)“志”同“记”,与“忘”为对文。

第6篇:掌外课外阅读范文

当然,文学名著中也存在着生命教育的缺失。近来人气指数极高的武侠精品小说《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是金庸笔下众巾帼、须眉英雄中亦只有谢逊勉强可以比拟的完美英雄,这位侠义十足,武功盖世的“北乔峰”,也有视生命为草芥的疯狂杀人的时候。在第十九回的“聚贤庄事件”中 “乔峰杀人之后,更是出手如狂,单刀飞舞,右手忽拳忽掌,左手钢刀横砍直劈,威势直不可挡,但见白墙上点点滴滴的溅满了鲜血,大厅中倒下了不少尸骸,有的身首异处,有的膛破肢段。这时他已顾不得对丐帮旧人留情,更无余暇分辨对手面目,红了眼睛,逢人便杀。奚长老竟也死于他的刀下。”如此杀戮的血腥之气,无不体现着生命之轻。

在《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名著中,也存在着重血腥之气,轻生命之嫌。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儿把主子的一件东西弄坏了,被毒打完撵了出去,不久便投井自尽;贾母的丫头鸳鸯,当主子魂归九天之后便殉主上吊。“老太太疼我一场我跟了去”。这大观园亦非净土世外桃源,也有许多草菅人命的刀光血影,轻视生命的尊贵。而《水浒传》中李逵正是视生命为草芥疯狂杀人机器,“那个黑大汉轮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推倒颠翻的,不计其数。”就是打虎武松于血溅鸳鸯楼一节中,为了发泄身受迫害的怨恨,一脸杀了19条人命。杀张都监,杀蒋门神,确实是他们恶贯满盈,咎由自取,是报仇雪恨;但是,杀死那些儿童、女眷、马夫、厨师就是滥杀无辜,是不尊重生命。比起《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杀戮血腥之气大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处。如“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他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他将要杀猪好心款待他的其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一家全杀死,“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当董卓得知大将军华雄被关羽所杀后,因袁绍是反董的盟主,便听手下之言,杀死在他手下当太傅的袁绍叔叔袁隗。“卓然其说,唤李催、郭汜领兵五百,围住太傅袁隗家,不分老幼,尽皆诛杀。”这种血腥杀戮,体现生命之轻。可见,文学名著教学中生命教育任重道远。如何在文学名著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呢?

1.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汲取生命的养料,提升生命品质。

文学名著,无不凝聚着作家浓郁的情感和殷殷心血,无不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生命光芒。在文学名著的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命教育资源,从中寻找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结合点。这就必须广泛阅读文学名著,感悟生命可贵,让学生主动追求生命的意义。文学名著的教育作用以及对文学教育的重视,古今中外皆有论述,中国古代孔子有“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西方古代亚里士多德也注意到文学作品对人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他在《诗学》中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贺拉斯在《诗艺》中也明确地指出文学名著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如学习陶潜《归去来辞》,感悟诗人归园的种种生命情状。“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的归家途中愉快之情;“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归家中以家人谈心,以琴书为伴的快乐之情;文章结尾“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的内心独白,真是一位率真而闲适大隐之士。如阅读李白《蜀道难》领悟诗人慨叹世道艰难,有志之士报国无门的情怀,阅读《将进酒》体味主人公“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豪迈诗情,一个奔放而乐观的生命状态跃然纸上。又如阅读苏轼经典诗词,引导学生走进苏轼,让学生学习苏轼面对生活的失意、艰难、痛苦时采用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处理方式,呈现不同的生命状态:被贬黄州,写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谪居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远贬海南,却说“九死南方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透过这些诗词,学生会被苏轼那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超然洒脱性情意趣所感染。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史铁生在逆境中求生存,在困难里磨练意志,劝勉学生勇敢地面对人生,跌倒了,爬起来,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所说的“那闪光的句子――跌倒的是身躯,不倒的是信念……”

2.发掘文学作品丰富的内蕴,激发学生对生命追求的热情。

知人论世是阅读文学名著必须要做到的,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经历、创作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注意文学作品内涵的多样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举办朗诵表演、作品讨论会,以便理解作品丰富的内蕴,发掘作品中深层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生命追求的热情。如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直至“泪尽而逝”,曹雪芹创作过程显然是“生命书写”的过程,他代人写心立传,替人笑傲歌哭,赞宝玉之多情,叹女儿之无运。这是作者用生命书写的一部“关于生命”的书!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生命意志的契合。在生命意志上,林黛玉的哀伤时时提醒了贾宝玉,《葬花辞》是林黛玉吟诵给贾宝玉听,而《芙蓉女儿诔》的听众恰好是林黛玉,也只有林黛玉才能听出其中的忧伤与感怀。所以,这种爱是宝黛相互的怜悯,是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共同迷茫,是生命意志的默契。

3.引导对文学名著情感体验,丰富情感世界,提高生命意识。

文学作品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对于人们精神的影响,这是由文学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审美教育功能所决定的。文学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方式,作为与现实物质世界相对立的层面,无论何时总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情感和姿态。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生命意识。因为作者是从生活中发现美,从而在此基础上创作美,以美来吸引人感染人。无论是江南水乡,还是塞北长城;无论是惊涛骇浪,还是晓风残月;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无不可以进入文学视野之中,以此为素材,作家以独特的审美能力,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属于人的世界,一个有着情感、思想、道德、文化、生命的世界。而文学阅读的独特意蕴是指向生命的深层情感,以文字为中介达到对生命诠释,情感交流。因此在文学名著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作品,进行情感的体验。如读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枯藤老树昏鸦所交织场景给人伤悲无比,凄凉无限。而读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在心灵中平添了一份信心与力量,成为节操自励的格言。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