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物文化资产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现状 改进措施
高校的国有资产,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高校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1]。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划分为六大类,即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及陈列品、图书资料和其他固定资产。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计划的实施,各高校购置国有资产的数量和种类也随之批量增加,但是对于高校资产的使用价值和使用效益却未引起高度重视。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对于资产的长期闲置、损坏甚至丢失现象,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从而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浪费。下面就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研究发挥资产使用价值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国资管理制度不够具体、细化,缺乏可操作性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出台了自己的国资管理制度。国资管理制度涉及的内容有国有资产的定位、资产表现形式、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管理职责等方面。但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国资管理制度在执行中表现出制度不够具体,可操作性差,执行不到位等问题[2]。全过程都有所概括和在管理制度中只是提及配置标准要科学化、合理化,但并没有明确要配置资产的种类、数量和具体的配置方案。在管理职责中缺少对管理人员的量化考核标准,形成了管好管坏一个样的现象,各管理部门之间无法比较鉴别;对于使用资产的单位或个人发生损坏或丢失的情况没有制定奖惩制度;学院的领导及国资管理人员也没有对管理办法进行认真的领会,更没有根据办法制定出适合自己学院的二级管理办法。
(二)资产使用中浪费现象严重
高校资产数量大,使用人涉及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等。由于使用人对资产管理不善,因而时常有资产丢失现象发生,大到上万的实验仪器,小至几十元的桌椅板凳。有些资产经过了多个使用人,由于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及时办理交接手续,导致资产下落不明,有账无物。最近几年,高校扩招、扩建,个别学院在搬迁的过程中,将批量的办公用品或办公家具,随意堆放或丢弃,导致批量资产损坏。由于大家都有喜新厌旧的思想,常常有人因买了新设备,将仍有使用价值的旧物品随意报废处理,此类严重的浪费现象,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损失。
(三)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管理不到位
现在各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但使用率还是不高。1.由于申请使用的手续较复杂,教师和科研人员觉得能不用则不用。2.管理大型仪器的人员不够专业化,缺少对仪器设备的维修管理知识,一旦仪器有了故障就停止使用,严重影响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3.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信息不够公开化,教师和科研人员缺少对仪器设备资源信息的了解,也限制了仪器设备的使用频率。
(四)缺乏对资产的保护意识
许多人都认为国有资产是公有资产,不属于自己所有,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没有关系。因此,在使用国有资产过程中缺少看护和监管意识,在使用过程中随意存放,甚至随意转交他人使用,时间稍长本人也不知道曾经使用的资产存放在哪里,或者交给了何人。有些高校在学院的二级管理中设立了国资员管理制度,一个学院的国资员负责本学院的国有资产管理。但国资员一般讲话缺少权威性,对于借出不能按时交回的资产或者不能按时办理结交手续的资产,不能起到督促作用,对于一些不能照章办事和按规则要求办事的人员,国资员常常是束手无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不能起到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和看管作用。
(五)资产配置不够合理
高校的资产申购权由学院二级审批决定,国资处只负责采购,在审批购买的过程中,审批人并没有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审批,有时碍于情面或是完成任务式的,就审批签字购买,常常导致了资产的重复购置或过量购置,而有些需用的资产却没有采购。这就导致资产配置不够科学、合理,严重影响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高校的国资管理改进措施
(一)细化管理制度,实行绩效原则
高校的各学院应根据自己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合学院实际的奖惩办法。对于丢失和损坏的资产进行量化绩效,并在每年年底进行一次量化考核,再根据实际损失的价值进行适量的罚款。这样做可以使广大师生树立维护保护国有资产的意识,做到学校的财产管理,人人是主人,人人都关心,人人都有责,以增强保护国有资产权益的主动意识,才能从根本上阻止或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国有资产的浪费现象。细化管理制度,实行绩效原则可防止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有利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3]。
(二)完善资管理网络化平台
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构建资产管理的全程公开化和透明化,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以获得资产管理过程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4]。
1.可以每年度在平台上对丢失损坏家具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公示,对一年来没有丢失损坏家具的学院进行表彰,以加强各学院及个人积极参与资产管理的意识。2.对淘汰、转让、闲置的资产在网上公示,需要的单位或个人可以根据需要申请领用,以达到“物尽其用,合理调剂”,促进资产合理流动[5]。3.可以在网上提交大型仪器使用申请,管理仪器的部门可以在网上给出使用申请答复,对使用仪器的单位和时间在网上进行公布,这样不但可以简化申请过程,而且避免使用单位提交的申请时间重复。
(三)提高共享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1.对大型仪器设备实行 “专管专用”制度,既要保证设备资产的完好,又要发挥使用最大效益[6]。对管理仪器设备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操作和维修仪器设备的能力。2.简化大型仪器申请使用流程,使申请使用人能及时使用。3.建立仪器设备网络共享平台,在平台上公示各种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精度、生产国别、功能及可使用的时间等信息,方便教师和科研人员查阅申请使用。
(四)加强学院领导二级管理
高校资产管理应实行学院领导负责制。各学院对于国资员不能解决的问题,应由学院领导出面解决;对于不能按时结交的资产,或者搬迁中随意存放的资产,学院领导应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给出处理办法,严格自律、杜绝资产损坏和丢失事件发生;对于已经丢失损坏的资产,学院领导应根据资产的原价值和新旧程度,要求资产使用人给予适当的赔偿。实行学院领导负责制,不但能确保学院的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同时也提高了学院人人保护资产的意识。
(五)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
各学院每年年底应对现存资产进行彻底清查,根据清查结果、教学任务及科研方向等信息确定下一年资产配置的种类及数量。对于确需购置的资产不能少,对于已达标的资产无论新旧都要杜绝再次购置。根据实际需要查漏补缺,尽可能使资产配置达到不剩余、不短缺的最优化配置。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教育事业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革。这就需要我们的国资管理工作继续适应高校教学、科研改革的方向,不断修订国资管理制度,调整管理方案,努力向最优化管理靠近,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伟,吴介军,赵刚,张英群.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探讨[J].国有资产管理,1999(10):23-24.
[2]颜萌.组织文化视野中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策略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2).
[3]赵亮.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创新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3).
[4]吴若红.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新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11(0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251.1;F8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8-0094-03
1 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和金额增长迅猛,到2000年底,广东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约达1 529亿元,规模庞大,种类繁多。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政府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于近年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清产核资及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在新形势的要求下,需要有相应的会计体系积极配合政府职能部门,根据政府实际管理工作的需要,对原有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完善,以满足政府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需要。
2 预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账实不符问题
账实相符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准确的基本要求。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一是固定资产采购时项目被挪用,形成固定资产虚列;二是因历史原因违规购建固定资产,而不入固定资产账或部分入账;三是会计差错,即已报废、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2.2 责任人管理机制不到位问题
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规定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造成上述违规现象的责任人进行处罚。由于管理未得到彻底落实,保管固定资产的负责人责任意识薄弱,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就会不重视,产生更多的违规事件。
2.3 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置问题
闲置固定资产是指不需用固定资产,主要表现为闲置房地产及闲置电子设备等。闲置固定资产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三种因素:一是内部整合产生的闲置,在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对部分政府部门进行了撤并,造成了撤并后资产的闲置;二是科技进步造成固定资产无形损耗而产生的闲置,这在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三是因历史违规行为产生的闲置。最明显的例子,如无定编车辆、违规购建房产,因产权问题无法解决而闲置存在于账外。这些闲置固定资产占用了国家大量资金,有些资产已无法使用但只要不报废就可每年得到财政的拨款,所以,需要积极加以盘活处置。
3 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对策
预算单位曾在2001年进行了清产核资,在2001年和2005年开展了清产核资检查,相当于在全国进行了全面摸清预算单位“家底”的工作,规范了固定资产的入账核算,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会计信息质量。但由于账实不符问题源于多年的历史原因,并未得到全面的解决。近年来,随着“责任政府”的建设及政府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逐步将固定资产违规现象与有关负责人的任期业绩评价挂钩,这种情况已有所好转。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之所以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历史上长期粗放式管理形成的遗留问题积淀,还有一部分源于现有体制的不完善之处。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3.1 实施电算化管理,按照预算单位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分类
由于近年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及金额增长迅猛,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手工统计已远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必须实现电算化管理,将固定资产的购建、决算、核算、处置、报废等各项业务予以反映,实现固定资产的电子化管理与实时监控。完善的固定管理系统将有助于政府管理机构实时掌握固定资产信息,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透明度。同时,在实现核算电算化的前提下,建议取消手工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总账,提高工作效率。但目前固定资产电算化核算方面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固定资产科目设定问题上。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根据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将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及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在对房屋及建筑物、文物和陈列品、图书的分类中一般不容易产生差异,但在一般设备、专用设备、其他固定资产的分类中则产生了不少的差异。两个单位的固定资产分类,一个为行政机关单位,一个为事业单位(学校),从科目编码上就有不同,各个单位对专用设备与一般设备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对某些单位是专用设备,对另一些单位又属一般设备,如幻灯机,在学校为专用教学设备,在大部分行政单位为一般办公设备。另外,单位自己分类明细,编码也多有重复,电脑与电脑微机就在专用设备与一般设备中重复出现。
作者认为,在实务中要按照预算单位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目录(根据GB/T14885-94摘编整理)作为固定资产卡片管理的分类依据更为可行。因该目录将固定资产分为四大类:(1)房屋及构筑物类;(2)交通运输工具类;(3)通用设备类;(4)专用设备类。每大类的分类非常细致清楚,比人为分类更科学、合理。由其对容易造成差异的分类项进行了明细分类,对专用设备更是按行业类别分为医疗卫生类、广播电视类、科研类、文化体育类、新闻出版、公安政法及其他类。目前,市面上已有不少固定资产软件的编码就是以此为依据的。另外,按预算单位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目录的另一大好处即是可自动导出清产核资数据,因日常就按此分类与代码做账,清查时就可事半功倍。如无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则根据预算单位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目录建立会计科目与之对应,也会为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
3.2 建立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相连接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块
会计信息系统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必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桌面走向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构建和应用,能及时、迅速地获取单位管理运行及实时变动的情况,使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进行办公业务操作处理,做到有效地处理和利用信息。本文仅以会计固定资产管理模块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模块通常仅在财务部门进行核算,为核算型软件,但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导致会计信息系统向财务业务集成阶段发展。在财务工作中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主要功能为核算资产数据,包括财产登记、登记财产卡片、财产单据、生成资产凭证、资产账簿(财产明细表、财产汇总表)等。而财产采购、财产处置、安全控制及财产登记中的验收登记、领用登记等数据在财务软件中很难连贯地反映出来,而在整个固定资产管理中会涉及单位所有人员,为完成固定资产管理功能,不同部门人员和同一部门人员,经常会发生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部门之间的交互关系,并需要对某项事务进行合作处理。所以,必须借助办公自动化系统与财务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相结合,才能使各类数据资源实现共享,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财政部门的数据管理能力和运用效率。而整个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模块主要功能应包括:财产采购、财产登记、财产处置、安全控制等功能。但如何实现两个系统的结合及数据的交换,各类数据资源实现共享,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实际应用的方案来予以解决。
将所有资产的验收、登记、领用、查询数据工作均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资产管理模块完成。在资产验收保存时直接生成领用单并登记财产附件、图片等资料,并进行验收单据、标签、卡片打印。在办公自动系统中可以按资产的名称、类别、登记时间、资产状况进行组合查询。资产分配给各使用部门、使用人员,以便相关的资产负责人可以随时查阅当前资产使用的状况。包括资产的借用、部门间资产的调拨、资产赠送等详细记录。同时,财产管理软件增加导入模块:由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导入财产管理软件前根据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第二十六条关于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及其他的规定标准条件,自动将资产数据分成固定资产数据及材料、低值易耗品数据两部分,并提供数据结构导入至财产管理软件中。财产管理软件中进行变动数据的审核、登记或更新财产卡片、自动编制分录、结账、财产明细表。财产汇总表、打印财产数据、查询财产数据、资产盘点等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工作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及财产管理软件的分功能管理,资产数据根据既定的软件程序和规则自动生成资产卡片、会计凭证、报表等,会计人员只需要维护相应的分类和汇总机制,就可实现从数据采集到数据输出的全部工作,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基础工作量。资产数据通过导入时的划分,进行了资产的分类,在进行资产管理时就可分重点、分层次的管理。
资产数据通过一次录入的数据同时被办公自动化系统和财产管理软件所共享,完成了几个系统的数据收集和规范,在这种模式下,所有数据来源一致,划分口径统一,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数据分析产生的结果也是一致的。数据采集能够实现与交易事件发生、发展同步,真正达到实时反映资产的实际状态。
3.3 完善资产管理机制
完成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以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机制必须受到政府相关领导的重视与认可,具体措施如下:各预算单位设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岗位人员责任制,财政部门也应设立监督预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岗位人员责任制,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定期由政府的财政部门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岗位人员提拔、任用等的依据;将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作为管理责任人审计的重要一项等。
3.4 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及处置工作
根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三章资产的规定,固定资产应每年盘点一次。但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的盘点往往由于年终人手少、工作繁杂而未进行。所以,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必须认真落实,从制度、时间、人手、领导抓起,对发现的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及时进行处理。应建立切实可行的预算单位盘点、处置机制,并严格执行,落实到人。积极处理好闲置固定资产,引入资产评估程序,进行竞价出售、拍卖等公开、透明方式回收资金,或依法按政策捐赠边远地区等方式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固定资产的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政府的财政部门也应建立固定资产的盘点、处置制度的监督机制,对要处置的资产进行金额、数量上把关和审批,并定期对预算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
4 结论
本文在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各部门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应坚持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并通过建立完善与财务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相连接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系统,规范固定资产分类及代码、加强盘点和处置的监控等措施,使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刚性化,达到实时监控、硬性约束的目的。从而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参考文献:
[1] 李广英,张俊萍.实行财政集中支付与集中核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1,(6):9-10.
[2] 李海波.行政事业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3] 陈虎.论会计信息化与网上报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 宋新生.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Discussion about the administration Unit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DAI Hong-jian
(Graduate Student College,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0, China)
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本文对此进行探析。
一、高校固定资产标准及计量基础比较
(一)固定资产标准提高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在日常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也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标准的提高,是顺应形势适应管理需要的举措。原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 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 元以上”。新制度标准提高为“单位价值在1 000 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在1 500 元以上”。
(二)固定资产分类变化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科学进步加快、更新较快,不同研究领域需要不同类别的固定资产,使得高校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类别逐渐增多,高校对固定资产有了更精细、更科学的划分。旧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仅分为“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几类。而新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的类别划分为“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及动植物”。这样的划分更加符合当今高校固定资产的客观情况。
(三)固定资产计量基础变化
旧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新制度则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是以款项是否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弊端日益突出:教育成本不能根据实际支出来测算,不利于纵向比较,难以为教育收费提供合理依据。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与否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所谓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对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交易或事项的范围作出限制:一般范围内的情形采用权责发生制,如固定资产折旧就是权责发生制的具体体现;某些特定业务如政府拨款、捐赠收入和奖励支出等事项仍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既能避免收付实现制的弊端,又降低了改革的难度。如果高校全部采用权责发生制,一些业务的核算会存在技术上的困难,或是核算成本过高,反而不利于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高校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比较
(一)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科目设置变化
在新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有显著变化,从而导致相关会计科目的设置也随之变化。如新增一些会计科目、取消一些会计科目。原会计制度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只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科目。新会计制度新增了“累计折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文化文物遗产”等科目,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
(二)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变化
旧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一直以原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这样使得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日渐损耗的事实被忽视,没有将固定资产的价值逐渐转移,虚增了账面资产,不能客观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管理。而新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应该按月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由上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规定;没有具体规定的,高校应当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时,应借记“资产折耗”,贷记“累计折旧”。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能够均衡分摊资本性支出,能更合理健全教育成本核算,能够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客观情况。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后,固定资产只以净值反映在财务报表上,不再虚增资产减值。
(三)基建会计纳入核算
在旧会计制度下,高校与基建相关的资产负债都不在账上反映,未竣工的固定资产不入账。目前许多高校在大力搞基建,旧制度无法客观反映高校在建工程的资产价值,使得会计信息严重缺失。新会计制度将基本建设相关资产、负债纳入核算体系,增设了基建相关会计分录,取消了“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如高校与施工企业结算工程价款的,或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时,应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做相应的预算会计分录。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按照购建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另外,固定资产改扩建、高校为购建固定资产发生的借款费用符合资本化部分也计入“在建工程”科目。
(四)高校固定资产清理核算比较
当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包括出售、报废、毁损等情况时,新旧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也不同。在旧会计制度下,直接按照固定资产原价,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处置与企业趋同,即应先将处置时固定资产净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处置固定过程中取得的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税费,分别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贷方和借方。最后如为清理净收益则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余额转入“应交非税收入”科目,反之,如为净损失则转入“其他费用”科目。
(五)高校固定资产盘存核算比较
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高校于年度终了时对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在清查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固定资产在账面上没有记录,则为固定资产盘盈。高校固定资产盘盈,旧制度按照资产重置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新制度则按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经批准后转入“其他收入“科目。同时做相应的预算会计分录。高校盘亏的固定资产,旧制度按照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新制度则将固定资产的净值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按照累计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查明原因后,经批准可按不同原因分别转入“其他费用”、“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同时做相应的预算会计分录。
三、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建议
(一)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
目前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一般由财务部门或后勤部门管理。而固定资产占高校资产比例非常大,应当设置专门的部门管理固定资产。如高校可以设置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三级管理模式,每个部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人员队伍建设,经常参加固定资产管理、新会计制度的培训,强化对外交流,吸取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经验。
(二)加强新制度的学习
新制度较之旧制度,在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上有了较大的变化,高校财务部门同资产管理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组织相关人员集中学习、培训,确保相关部门人员掌握新核算方法,完善相应的数据登记,能够对新会计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应当提高管理意识
新会计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产生的影响是正面、积极的,这是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应当以此为良好契机,认真抓紧落实。领导应带头重视固定资产管理,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加大宣传,扭转原来“重钱轻物”的思想,使得高校所有人员从思想上意识到高校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同时把固定资产管理作为绩效考核标准之一。
(四)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只有制度健全方能有章可循,缺乏严格的制度,到头来也只是一纸空谈。在这个方面,有些高校做得很到位值得借鉴。如有些高校内部出台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财务部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得固定资产从购置、验收,到使用、报废,每一步骤都有章可循,管理有序,手续严密,避免了许多闲置和浪费。
(五)重视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目前,国家纪念场馆内现有资产的种类包括:场馆主体、电脑、人像、图书、图片、纪录片、展柜、半景画、报告厅、遗物藏品。场馆主体费用和布展费用可以一起入纪念场馆资产,但相关的图书、图片、纪录片、遗物藏品等资产的管理很薄弱,值得深思。依据2013年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首先是入账价值,有发票的按取得时的实际金额入账,没有价值的可以按名义价值入账即按1元的价值入账。图书、图片、纪录片、遗物藏品可以不计提折旧,这些资料一般都是有保存价值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值。其次是入库,库管开具入库单一式三联,库管一联,财务一联,管内资产管理人员一联。最后就是日常保管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除库管外在陈列馆中应设置专门的保管人员。
一、图书
图书首先是分类问题。按照价值,单位购买的图书大多都不能计入固定资产,但就一些具有历史和查阅价值的图书,管理方面现在还是存在一定的探讨价值,就这几年工作实践中在管理方面有几点想法分享一下:
购入图书,在书中空白处盖章,写明时间和取得方式,由图书管理人员依据发票或取得时的金额入库单。
依据图书用途分类编号,编号原则:按图书馆分类原则:图书分为二十二类:
A 、列宁主义、思想;B 哲学;C 社会科学总论;D 政治、法律;E 军事;F 经济;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 语言、文字;I 文学;J 艺术 ;K 历史、地理;N 自然科学总论;P 天文学、地理科学;Q 生物科学;R 医学、卫生;S 农业科学;T 工业技术;U 交通运输 ;V 航空、航天;X 环境科学、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Z 综合性图书。
纪念场馆不属于图书馆性质单位,图书的种类和数量也是很有限的,如果采用上述分类方法不容易记忆,管理人员也不够专业。管理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考虑可以选择一种比较好记的编码原则:用书名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作为编码。
在电脑中用Excel表也应同时建立一套电子版的备查簿。表格中应载明:编码、书名、作者、出版日期、出版社。
图书借阅:单位要建立图书借阅登记簿,借出的书要及时归还,规定还书天数,如未使用完毕,可办理续借手续,以防止图书丢失毁损。主要是有的书籍丢失后现再以无法取得。借出图书不得批改、圈点、划线、折角、涂写。
图书存放地点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避光,做好防火、防漏、防霉、防蛀工作。
二、图片、纪录片
图片分为冲洗出来的图片和电子版的图片,实物图片可以装在像册中保管,每张图片下要有编号,同时还要有和编号对应的登记簿,登记内容包括编号、图片内容、图片所有人等信息。电子版的图片和纪录片应该同样有编号的登记簿,登记的内容相同,除此之外应备份刻盘保管。
三、遗物藏品
对遗物藏品的利用,正是遗物藏品价值体现之所在。但由于藏品都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在利用藏品的同时,就必须对藏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保护。
首先,应制订遗物藏品的保管和使用制度。近几年来,工作人员花费了很多心血和时间,从全国各地征集了一些遗物藏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对于纪念场馆却有着深远的意义。
其次,要保护好藏品,使藏品避免受到化学因素的侵害,化学因素对藏品的侵害是潜移默化的,这种侵害虽不似物理损害那样明显,但是却能给藏品带来致命伤害,致使藏品变质、损坏直至完全毁灭。因为化学因素对藏品潜移默化的侵害,致使对藏品进行保护有很大的难度。保护工作必须细致周到的展开。霉菌滋生繁殖能使有机物质地藏品的纤维素破坏,造成纸张、纺织品韵强度降低,糟朽霉烂。霉菌所造成的有机酸会使纸张的酸性急剧增加,导致纸张泛黄、脆裂。菌群发育可使纸张、纺织品胶结,粘连,成为砖块状。阴暗、潮湿、通风不良,气温偏高是霉菌滋生繁殖的适宜环境。因此在保管藏品过程中,要防止生物危害藏品,控制生物传播途径和生存环境。
最后,科学地管理藏品除包括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库房外,还体现在对藏品进行科学的分类、登记、编目、建档工作上。一直以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纪念场馆的藏品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一直未有一个好的方案,没有较为统一的规定和规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专业人员对藏品资料及档案的进行管理,也没有专业管理藏品的知识。
纪念场馆的藏品资料、档案现在一般都是由场馆的宣传部门负责搜集、整理的,由工作人员对有关藏品本身情况以及所属人物、年代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记载和客观描述,注明原始材料、动态记录等,这些信息和藏品密切相关,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详尽的藏品资料不仅可以提供藏品的来龙去脉、原始面貌,还可以提供藏品现状及利用价值等。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五维意识;作用
0引言
落实好“五维”意识的工作机制,有助于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后勤管理工作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作为高校领导必须非常重视;作为后勤工作从业者一定要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重要性,要具备责任、制度、服务、创新、沟通等意识,树立责任意识,以师生满意和社会各界满意为目标,竭尽全力,热心周到做好本职工作,使高校后勤管理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着更突出的作用。
1责任意识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起着非凡的作用,是全校师生职工开展教学工作、进行学术研究、实验实训和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从传统的高校“三育人”,既“管理、教学、后勤服务育人”原则,乃至当今高校管理逐步形成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教师队伍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的新规制,都能够显而易见,后勤管理工作一直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1]。我国各高校规定的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及其主要范围在条例文本可能不尽相同,但其基本职责以及工作范围万变不离其宗,一言而质之为:理财管物。具体为资金管理、教学基础建设、环境建设、师生生活以及活动设施建设,物资采购使用管理等。这项工作板块与干部师资队伍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板块并驾齐驱,为后三项工作提供物质保证和工作学习的保障,其责任及作用重大,是其它工作无可替代的,所谓“兵马未出、粮草先行”。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首先学校党政领导应该加强后勤管理统筹,选好配备好后勤管理部门的干部和职工,建设好一支具有责任感、能力强、作风廉洁的队伍;其次,作为后勤管理部门的从业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后勤管理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责任以及重要性,要有自豪感和荣誉感,不能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要立理想树信心,化压力为动力,要有责任意识,认识肩上的责任任重道远,既光荣又艰巨,力尽所能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教学中心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2制度意识
高校后勤工作事务千头万绪,如财务、基建、采购、校园美化、现代教学设备建设和维护、食堂、校企合作、校产租赁,校产物资维护等事务维系一身。面对这些复杂多样的工作,为了贯彻以教学为中心和执行勤俭办学的方针,加强学校各方面的科学化管理,妥善使用和防止方方面面的积压浪费,保证人才培养、科研、行政等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这就需要决策者及其管理者深入研究工作特点及其运作规律,制定科学化合理化条理化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况且,这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财物为依归,都是廉政建设的风险防控点,对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扎牢反腐的笼子等治国方略,严密的制度更为必要。以国有资产管理为例,从多数高校的有关规章制度看来,后勤管理工作制度大多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为主干,配之如“资产设备处置办法”、“低值易耗品和实验耗材购置管理办法”、“基础建设和大宗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办法”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有关管理办法还必须因工作性质给予细化规定,如固定资产管理办法,除了对管理和使用原则、内容、任务以及固定资产管理体制进行科学的规定,还必须细化为“固定资产的范围、分类和计价”、“固定资产的验收入库”、“固定资产的日常账务管理”、“固定资产的产值增减变动”、“固定资产使用以及折旧方法”、”固定资产维修方法“、“固定资产清查”、“固定资产丢失损坏赔偿办法”和“奖惩”等相应的管理工作。有了制度,必须严格执行。这才是具备制度意识的体现,这才是使用干部、锻炼干部和爱护干部的体现。从全国高校反腐案例看,高校腐败案件大多发生于后勤管理工作。否则,再好再完备的制度就等于一纸空文,还会成为奢侈、浪费、惰政、不作为和腐败的防空洞。作为后勤管理人员必须时刻树立制度意识,绷紧廉政这根弦,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制度,为后勤管理工作健康开展和学校发展保驾护航。
3服务意识
后勤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地位和工作性质决定必须围绕教学工作开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学校固定资产的内容而言,根据教育部规定分为六大类:土地、房屋、建筑物(附属设施)等;一般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2]。除固定资产之外,耗材也是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所谓耗材,包括教学、科研、实验、行政办公等方面使用的材料类、易耗品类、低值品类、劳保用品、各种元器件、零配件和危险品等。以上这些固定资产和耗材物资牵涉到学校日常方方面面的工作,须臾不可离,时刻要保持正常供给需要,还要满足学校规模不断发展的需求。如房屋及建筑物等是学校的基础设施,是正常教学秩序的基本保障;一般设备则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日常办公用品,它是学校基本工作正常运转的保证;专用设备中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是日常教学以及实践不可或缺的教学平台和教具,要保持能正常使用的状态;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料是知识的海洋,是保障师生获取各类科学文化知识的宝库。难以想像这些工作若出现“失常”,一所学校的运转还能够维持有序的日常工作。“课堂如战场”,教学和学生工作无小事的教育工作的特点在客观上也要求后勤管理工作也应该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要及时处理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出现的问题,小到教学设备和学生宿舍生活设施突然出现的如电路发生障碍、宿舍卫生间管道断裂和门窗破裂等;大到教室和学生宿舍及其日常生活设施的准备,以满足现有在校生教学和学习生活的要求,以及时解决突发教学和生活问题和解除师生的忧虑。同时,还要求后勤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考虑问题周到,做事细致认真,能吃苦耐劳,在完成阶段性任务时要有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精神。后勤管理人员人人应当具有主人翁意识,务实、廉洁、高效的积极完成好各项任务。总之以负责、担当、奉献的精神,践行以“服务”为宗旨的承诺。
4创新意识
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需要,服务于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如产业升级转型、产业跨界融合、现代服务业兴起、“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信息化技术的普遍运用等新常态,党和政府号召全民创业创新,高校培养人才目的的客观要求和历史提供的机遇使高校后勤工作大有作为。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时代,是大众创新的时代,而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人才的培养,利用高校的科研人才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力量,例如,很多高校都成立创业园基地,从人才培养的计划,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健全、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业评价的方式、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的改进、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的健全等方方面面。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信息进行采集、储存、传递、加工、维护和使用,开展大众创新。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开拓创新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最大动力和重要焦点。高校要想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校必须进行新的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提高竞争能力。要打造学校百年教育事业,创新成为学校主要课题。创新可以从特色办学创新、技能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入手。这就依赖于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从实际出发,因此高校后勤从业者更要有开拓意识。这一意识的主旨是在依法依规和保证资产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要想方设法盘活学校资产资金,挖掘潜力,关注和瞄准社会经济发展热点及其发展趋势,挖掘自身潜力,在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和教职工工资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发挥高校科技人文科学人才荟萃的优势,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习理论知识,以便更好的科学开拓创新,与社会有关行业实行跨界融合,力争推动和扩大学校资产资金的体量,做好做大。学校资产资金能够盘活,这些做法不仅能使学校资产资金增大增值,做大和做强学校和不断提高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以及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及其自身特长参与其中,以校企合作职场做为实践基地,丰富实践经验,培养和提高专业技能,为将来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5沟通意识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学校的社会性的特点等要求教育从业者不能将自己孤立于校园之内而“闭门教书”,而要联系社会各方和“开门办学”。因此,教育从业者必须树立沟通意识。作为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与学校各个部门沟通协调,同时也要与社会各方沟通协调。就学校各部门之间关系以及协调工作而言,学校的总体情况及其发展前景,是由学校各部门有关数据集成的,各部门有关数据以及学校发展计划是后勤管理部门工作的具体依据,不与各部门协调,不了解学校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后勤管理工作就会产生开支盲目、采购盲目、建设盲目等“产能库存过剩”问题,况且各个部门还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后勤管理部门要深入各部门,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及时合理投入各方的开支、采购、建设等,做到工作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同时为校方的总体规划提供决策依据。高校后勤管理有关工作与社会有着深刻的联系,受到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制约,如学校的基建和校园扩建的征地问题,要受到被征地单位及个人、发展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学校主管部门等的管理部门制约;大宗采购等问题同样受到许多部门制约,如政财局、政府采购办、集中采购机构等部门的管理制约。同时也受到了相关法律制度的制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所以,后勤管理部门要树立协调意识,善于与社会有关方面联系和打交道,转换改变在校“被人求”为“求别人”的角色,学会沟通“攻关”本领,尽早尽快办好每一宗业务,当时能完成的坚决完成,不能完成的也及时向校有关部门反馈情况,使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计划如期实现和如期完成,不耽误事业发展的进程。
6结束语
五维意识在高校后勤管理实践中,责任意识是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思想保证,制度意识是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运行保证,服务意识是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保证,创新意识是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可持续保证,沟通意识是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保证[4]。
参考文献:
[1]徐磊,钱显忠.高校后勤队伍建设与后勤员工服务质量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36.
[2]孙华.学校财务管理基本理论[J].民营科技,2010(9):186.
[3]卢森锴,刘迪,韦吉爵.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11):27.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降低部分进口商品关税,落实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政策,实施对小微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在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促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大力支持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合理的中央基建投资规模,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促进外贸稳定发展,稳定出口退税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努力保障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加强重要商品物资储备和投放,实施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的相关政策,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科技支出结构,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科研机构、大学科研能力建设,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启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区域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深化科技经费管理改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继续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加快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立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体系,支持实施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加快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依法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实施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物联网、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继续推进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支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加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提高财力薄弱地区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落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各项财政政策,大力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继续实施产粮大县、产粮大省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促进木本油料、“菜篮子”产品生产,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扩大农业林业保险保费补贴区域;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涉农补贴政策,健全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补贴和收储制度,完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清理化解垫交税费等公益性乡村债务试点,启动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深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能力。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支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确保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落实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积极推动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互衔接,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和医药费用支付制度,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投入力度;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适当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增加补助资金,按规定将土地出让收益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适当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范围,扎实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幅增加财政文化投入,进一步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增加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加大国家重点文物、大遗址、红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支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实施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支持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开展化解地方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债务,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保障,继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经费投入,探索建立灾前防御和应急救灾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体制,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均衡省以下财力分配,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转结余资金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健全预算支出执行管理制度,加快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增值税制度,完善消费税制度,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稳步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支持深化其他改革。
强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继续做好预算法、注册会计师法的修订工作,推动加快增值税法、环境保护税法、资产评估法等的立法进程,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条例、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财政转移支付管理暂行条例等的立法工作;狠抓预算编制管理,完善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切实减少代编预算规模,进一步提高预算年初到位率,上级财政提前通知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和部分专项转移支付指标,继续提高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强化基本支出管理,推动项目滚动预算编制;切实加强预算支出执行管理,不断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健全覆盖各级财政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严格政府采购需求标准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进一步扩大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范围,深化国债管理制度改革;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加强基础信息收集整理,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和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健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体系,稳步扩大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实施范围,研究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强化县乡财政就地就近监管职责,强化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与跟踪问效,积极推进财政部门内部基层单位建设;切实加强债务管理,继续妥善处理存量债务,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稳步推进地方政府按核定规模发债试点,积极探索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切实加强外债管理;积极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做好“三公经费”、行政经费公开工作;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县级财政部门推广实施应用支撑平台,着力推进财政转移支付项目管理监控系统和财政收支统计分析系统的建设应用;狠抓增收节支,支持税务、海关等部门依法加强税收收入征管,严格控制公务购车用车、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等经费支出;严格财政监督,建立科学有序的财政监督应急机制,建立财政监督成果与预算管理挂钩机制,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财政运行机制。
【关键词】 高等学校;会计改革;二维体系;信息生成模式
一、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会计的目标之一是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客观、有用的会计信息。高等学校会计也不例外,需要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高校管理者办学管理、社会各界了解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等提供客观、有用的会计信息。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以下简称《制度》)于1998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执行十几年。这十几年间,我国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现行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有关方面对高等学校会计信息的需求,《制度》亟需进行改革。
为改善和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绩效、有效控制财政赤字,许多国家逐渐认识到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性,着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施了一系列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措施,不少国家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新西兰是较早在政府会计系统全面改革的国家,相继颁布了《公共财政法案》、《财务报告法案》,率先在政府部门分步实行权责发生制,并在政府进行财务报告时采用权责发生制,20世纪90年代已全面构建了基于权责发生制的财务管理与预算系统。
澳大利亚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颁布实施了《财务管理和受托责任法案》,明确要求政府预算、政府会计和政府财务报告的核算基础为权责发生制。
英国于2000 年7 月颁布了《政府资源与会计法案2000》,从而成为政府部门预算与核算全面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法律依据,自2001年起中央政府预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公告形式规范其会计准则,其中明确规定联邦政府的支出确认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文告手册》,制定了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编制财务报表的国际公立会计准则,要求“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的权责发生制下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相趋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出台的《2001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规定政府财政统计的信息必须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包括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在内的超过半数的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在政府会计中也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积极引入权责发生制。
上述国家通过引入权责发生制,使得政府会计的财务报告提供的政府资产、负债信息更为客观,为政府编制财政预算提供了可靠的会计信息。
我国自21世纪初期,也开始进行政府会计改革的探讨。由于我国的情况较为复杂,由财政部会计司主导的政府会计改革采取了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即先在高等学校和医院进行会计改革的试点;然后推向事业单位,继而推向行政单位;最后进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改革。
二、现行《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信息不实
1.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以原值作为资产反映,导致高等学校的资产虚增。
2.事业用无形资产价值一次摊销,尚在使用的无形资产未作为资产反映,导致高等学校的资产虚减。
3.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不能如实反映在被投资单位享有的权益,导致高等学校的资产不实。
4.长期债权投资于实际收到利息时确认收益,不分期确认应收利息,导致高等学校的资产虚减。
(二)负债信息不实
1.不确认应付固定资产维修保证金和工程质保金负债。目前许多高等学校购置教学科研用设备和进行基础设施维修改造时不是支付全款,而是预扣一部分保证金。由于这部分保证金没有实际支付,未确认负债,导致负债虚减。
2.应付票据与应付账款的确认口径不一致。按照《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签发商业汇票,应确认支出,同时确认负债(“应付票据”项目),但是在未签发应付票据而是欠款的情况下,不确认支出和负债(“应付账款”项目)。在未支付货款的情况下,由于结算方式不同,导致负债的确认口径不同。
(三)收入信息不实
1.学费收入不实。高等学校收取的学生学费,是按照学年收取的。我国的学年期间是每年9月至次年8月。高等学校收取的学费,是用于一个学年的收入,但在收取学费的当年一次确认为收入,导致当年收入虚增,而次年收入虚减。
2.科研经费收入不实。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收入,于收到时确认收入。但是,科研项目的研究周期大多超过一年,并非是当年完成。高等学校取得的科研经费于收到时一次确认收入,导致当年收入虚增,以后年度收入虚减。
(四)支出信息不实
1.固定资产购置支出不实。高等学校购置固定资产,其价值是在使用期间内逐渐转移的,于付款时全额列支,导致支出不实。
2.事业用无形资产购置支出不实。高等学校购置事业用无形资产,其价值也是在使用期间内逐渐转移的,于付款时全额列支,导致支出不实。
3.贷款形成的支出不实。高等学校由于扩招等原因,需要新建校区或改建原有老校区,但由于资金不足,大多向银行贷款。贷款形成的支出如何处理,各个高等学校的做法不一致。一种做法是列为当期支出。这种做法虽然符合客观性的要求,但是我国《预算法》规定,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由于银行贷款不列收入,预算中也不得列为支出,实际发生的支出列支后,与预算不符,且净资产会出现负数。另一种做法是不列为当期支出,而是作为暂付款处理,待收到基本建设拨款或取得相应的收入时再确认为支出。这种做法虽然能够与预算保持一致,不会使净资产出现负数,但不能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支出,导致虚减支出,虚增净资产。
(五)净资产信息不实
由于高等学校的上述资产、负债信息不实,收入、支出信息不实,导致高等学校的净资产不实,不能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财务状况。
(六)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与基本建设会计核算无法纳入统一的核算系统
随着我国财政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基本建设支出已经不再作为政府的支出功能分类,而是将其列入部门预算,作为某一功能的一项经济分类。例如,教育部门的基本建设支出,作为政府教育功能的资本性支出反映;外交部门的基本建设支出,作为政府外交功能的资本性支出反映。
但是,由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基础为收付实现制,而基本建设会计的核算基础为权责发生制,两者的记账基础不一致,导致无法形成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会计仍然单独设账、独立核算。高校会计将拨付的基本建设款进行费用化处理,在办理工程竣工决算时确认固定资产;而基本建设会计则将实际发生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在办理工程竣工决算之前作为资产跨年度累计反映。
上述会计处理结果,使得高等学校在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之前发生的支出冲减了净资产,但无法确认为资产,导致资产和净资产虚减。
(七)学生培养成本信息不实
由于现行《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无法准确核算学生培养成本,无法为确定学费标准提供客观依据。目前,许多高等学校测算了本学校的学生培养成本,但采用的均是统计计算方法,缺乏连续性,在成本计算对象、成本会计期间、成本分配标准等诸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使培养成本的数据存在一定偏差。
(八)会计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衔接
现行《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按照一定标准提取学生奖贷基金等专用基金,列为当期支出。这种做法一是不符合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二是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矛盾。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支出要有预算,而计提的专用基金不能列为预算支出;高等学校在实际发生专用基金支出的期间,不再确认支出,但不列入当期预算,则无法从国库支取现金。上述做法,导致高等学校的预算与决算口径不一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难以顺利实施。
(九)难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高等学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收入、支出信息,只能反映实际的收入、支出,以及支出的进度等信息,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责任,没有与业务活动发生权责关系,无法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绩效和财务绩效。
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为了解决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中,主要是引入权责发生制,提供高等学校进行相关决策所需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成果的会计信息,同时还要满足现行财政管理的要求。为此,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二维体系
财务会计体系主要满足高等学校自身管理的要求,引入权责发生制。高等学校日常会计核算以财务会计体系为基础,以提供高等学校从事业务活动所需的会计信息为主要目标,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成果。
预算会计体系主要满足国家宏观财政管理的要求,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以提供政府预算收支所需的会计信息为主要目标,客观反映财政资金的收支状况。
高等学校日常会计核算中,应以财务会计体系为基础,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分期摊销,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等;预算会计体系只反映预算收入、支出,可以单独设置会计科目,自求平衡,按照财政管理的要求编制收入支出表。
财务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高等学校经济活动的性质、过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二)建立成本管理和绩效考评辅助系统
由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引入权责发生制,为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和绩效考评提供了基础,因此,应建立成本管理辅助系统,利用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通过一定的分配方法,计算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培养成本,为制定学费标准和财政拨款编制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还应构建高等学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分析高等学校的资金使用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益,使高等学校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功效。
四、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中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财务会计体系的构建
财务会计体系应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调整,增设部分会计科目和改变部分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
1.资产类会计科目的调整
(1)“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科目。在财务会计体系中,高等学校购置固定资产不再确认支出,而是进行资本化处理。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计提折旧,确认为当期费用。高等学校购置固定资产时,应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按期计提折旧时,应按照固定资产的用途进行分配,借记“教学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其他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的规定,高等学校处置固定资产的收入应上缴财政,因此高等学校在计算折旧额时,不应预计净残值。此外,高等学校可能存在有收藏价值的资产,如古籍善本等,该类资产应单独确认为文物文化资产,不计提折旧。
(2)“无形资产”和“累计摊销”科目。在财务会计体系中,高等学校取得的无形资产,不论用于事业活动还是经营活动,均不再确认支出,而是进行资本化处理。在无形资产使用期间计提折旧,确认为当期费用。高等学校取得无形资产时,应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按期摊销时,应按照无形资产的用途进行分配,借记“教学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其他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3)“在建工程”科目。在财务会计体系中,高等学校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不再确认为支出,而是进行资本化处理,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在工程完工后,转为固定资产,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满足财政基本建设拨款管理的要求,也可以单独设置“基建工程”科目,将基本建设拨款形成的支出单独归集,以便编制基本建设相关报表。
2.净资产类会计科目的调整
在财务会计体系中,不再设置“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等科目,而是设置“长期性净资产”、“限定性净资产”和“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
(1)“长期性净资产”科目核算的内容。“长期性净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反映高等学校期末以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形态反映的净资产。高等学校期末如果不存在购建长期资产借入的资金,则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反映为长期性净资产;如果存在购建长期资产借入的资金(主要为基本建设借款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则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扣除借入资金后的余额反映为长期性净资产。高等学校期末确认的长期性净资产如果大于期初确认的长期性净资产,说明本期的长期资产(扣除相应借款)增加,应根据其差额调整增加长期性净资产,借记“财务结余”科目,贷记“长期性净资产”科目;期末确认的长期性净资产如果小于期初确认的长期性净资产,说明本期的长期资产(扣除相应借款)减少,应根据其差额调整减少长期性净资产,借记“长期性净资产”科目,贷记“财务结余”科目。
(2)“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核算的内容。“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反映高等学校期末具有限定性用途的净资产,包括财政拨款结转资金、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和非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等。期末,首先应将本期发生的财政拨款和具有特定用途的收入相应的支出,转入“财务结余”科目,借记相关收入科目,贷记“财务结余”科目;同时借记“财务结余”科目,贷记相关费用科目。然后,将其差额转入“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根据收入大于支出的差额,借记“财务结余”科目,贷记“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根据收入小于支出的差额,借记“限定性净资产”科目,贷记“财务结余”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高等学校以限定性资金取得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在财务会计体系中未确认费用,表现为限定性资金结余,但货币资金已经支付,其结余不能再用于限定性用途。为此,应将这部分结余转为长期性净资产。
(3)“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核算的内容。“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反映高等学校期末不具有限定性用途的净资产,大体上相当于改革前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可以根据高等学校的需要安排支出。期末,首先应将本期发生的非限定性用途收入相应的支出,转入“财务结余”科目,借记相关收入科目,贷记“财务结余”科目;同时借记“财务结余”科目,贷记相关费用科目。然后,将其差额转入“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根据收入大于支出的差额,借记“财务结余”科目,贷记“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根据收入小于支出的差额,借记“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贷记“财务结余”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高等学校以非限定性资金取得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在财务会计体系中未确认费用,表现为非限定性资金结余,但货币资金已经支付,其结余不能再用于安排支出。为此,应将这部分结余转为长期性净资产。
3.收入类科目的调整
收入类科目的设置与改革前基本相同。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循序渐进的原则,收入的确认不宜做大的调整。为了便于提供预算会计信息,财政性资金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的确认仍宜采用收付实现制,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财政补助收入。
收入确认应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1)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按照高等学校产业体制改革的精神,高等学校大多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且高等学校只能对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高等学校应在年末根据资产管理公司的净收益和持股比例确认投资收益,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其他收入――投资收益”科目;在收到现金股利时,作为投资返还处理,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年报的报出时间比高等学校决算报表的报出时间要晚,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资产管理公司的年度快报确认投资收益,待资产管理公司的年报正式报出时,对其差额在次年进行调整。如果高等学校资产管理公司的规模较小或损益较少,按照重要性原则,高等学校的长期股权投资也可以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
(2)长期债权投资分期确认投资收益。按照高等学校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财政性资金不得进行对外投资;非财政性资金也只能购买国债。高等学校购买的国债,大多按照国债面值购入,不存在溢折价,因此,可以分期按照国债面值和票面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借记“长期债权投资”科目,贷记“其他收入――投资收益”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高等学校溢价或折价取得国债且溢价或折价的金额较大,则应采用直线法或实际利率法在确认投资收益时对溢折价进行摊销,调整利息收入,以便客观地反映高等学校的业务成果,合理评价高等学校的财务绩效。
4.费用类科目的调整
为了客观地反映高等学校各项支出的用途,高等学校应设置“教学费用”、“科研费用”、“学生事务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后勤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等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提供预算会计体系所需资料,应在上述总账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中的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设置二级科目。此外,为了便于反映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还应在上述总账科目下设置“资产折耗”二级科目。
(二)预算会计体系的构建
预算会计体系应按照财政管理的现行规定进行设置。由于高等学校的日常会计核算以财务会计体系为基础,预算会计体系下不需要设置完整的会计账簿,只需要按照收付实现制反映高等学校的收入和支出。为此,高等学校预算会计体系只需要设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累计净结余”四个总账科目。
1.“预算收入”科目核算的内容。“预算收入”科目反映高等学校按照收付实现制确认的全部收入。为了简化预算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预算收入的确认口径应尽量与财务会计体系收入确认的口径保持一致。
前已说明,财务会计体系中,财政性资金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的确认采用收付实现制,因此与预算会计体系中财政性资金收入的确认原则一致,不存在差异。
财务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收入确认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为非财政性资金收入的确认,包括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确认、长期债权投资收益的确认等。
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和长期债权投资收益在高等学校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且为非财政性资金,按照重要性原则,预算会计体系的收入可以按照财务会计体系的收入直接确认,不再进行调整。
高等学校确认的预算收入,应借记“预算结余”科目,贷记“预算收入”科目。
2.“预算支出”科目核算的内容。“预算支出”科目反映高等学校按照收付实现制确认的全部支出。
财务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支出确认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的支出确认方面。财务会计体系中,购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不确认为费用;而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确认为费用。预算会计体系中,购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确认为支出;而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则不再确认为支出。
高等学校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应在实际支付租赁费时确认预算支出。
需要说明的是,高等学校购置固定资产等预留的维修保证金,在财务会计体系中确认为负债;但由于款项尚未支付,在预算会计体系中,不应确认为预算支出。一般来说,这部分维修保证金的数额不大,为了减少财务会计体系与预算会计体系的差异,预算会计体系中可以确认为预算支出。
高等学校取得无形资产,按照现行制度的规定,用于事业活动的无形资产价值一次摊销,用于经营活动的无形资产价值分期摊销。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后,应统一会计政策,可以实行与购置固定资产一致的会计处理方法,将取得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在预算会计体系中,确认为预算支出。
高等学校确认的预算支出,应借记“预算支出”科目,贷记“预算结余”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编制预算会计报表,还应在上述“预算收入”、“预算支出”总账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中的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设置二级科目。
3.“预算结余”科目核算的内容。“预算结余”科目在预算会计体系中,属于平衡性科目,反映高等学校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的差额,其经济性质表现为高等学校未来可以使用的资金。
4.“累计净结余”科目核算的内容。“累计净结余”科目反映高等学校累计资金结余的数额。年末,高等学校应将“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科目的余额转入“累计净结余”科目,借记“预算收入科目,贷记“累计净结余”科目;同时,借记“累计净结余”科目,贷记“预算支出”科目。结转后,“预算收入”科目和“预算支出”科目应无余额;“累计净结余”科目的贷方余额应等于“预算结余”科目的借方余额。
五、财务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的会计信息生成模式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后,高等学校需要提供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重会计信息。为了能够满足不同管理者的需求,又不增加高等学校会计人员的工作量,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信息和预算会计信息的生成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模式。
(一)双轨制信息生成模式
双轨制信息生成模式是指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均需要按照财务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进行双重会计处理。例如,购置固定资产,按照财务会计体系的规定,应予以资本化,进行相应会计处理;按照预算会计体系的规定,应予以费用化,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这种会计信息生成模式,根据同一原始凭证,按照不同的要求分别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生成不同的会计账簿信息,能够清晰地反映业务活动的内容,分别为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提供可靠的依据。
但是,这种信息生成模式的工作量较大,在人工进行会计处理时容易出现差错。为此,这种信息生成模式需要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在进行财务会计处理的同时,自动生成预算会计信息。在这种模式下,高等学校需要配备较强的计算机管理人员,根据新发生的经济业务随时进行后台设置,保证会计处理的顺利进行。
(二)单轨制信息生成模式
单轨制信息生成模式是指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只按照财务会计体系进行单一会计处理,同时在财务会计体系的收入、费用以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的要求设置二级科目。财务会计报表根据账簿记录编制;预算会计报表根据财务会计账簿记录分析编制。例如,购置固定资产,按照财务会计体系的规定,予以资本化。在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时,将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为固定资产,不确认支出;在编制预算会计报表时,根据固定资产的增加额,将其在收入支出表中列示为支出。
这种会计信息生成模式,能够简化会计日常核算的工作量,但是,由于预算会计报表是根据财务会计体系的账簿记录分析编制的,不能直接提供预算会计报表的原始依据。为此,采用这种信息生成模式,必须提供财务会计报表收入、支出与预算会计报表收入、支出的差异调节表,具体列示两者之间差异的内容,以保证预算会计报表的正确性。
(三)混合制信息生成模式
混合制信息生成模式是指财务会计体系与预算会计体系会计处理相同的业务采用单轨制方法,即按照财务会计体系的规定进行日常会计核算,月末汇总后结转至预算会计体系下的账簿体系;财务会计体系与预算会计体系会计处理不同的业务采用双轨制方法,分别按照财务会计体系的规定和预算会计体系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月末,根据汇总结转的和单独确认的预算会计账簿体系编制预算会计报表。
这种会计信息生成模式,由于财务会计体系与预算会计体系确认收入、支出的差异较小,会计日常核算的工作量增加有限,且能够直接提供预算会计报表的原始依据,对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要求相对较低,便于进行操作,能够保证预算会计报表的正确性。
六、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应用举例
(一)高等学校日常会计处理
为了便于广大高等学校会计工作人员了解高等学校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下面以双轨制和混合制为例说明高等学校会计改革的具体操作。为了简化举例,假定该高等学校期初余额为0,各项收支均通过银行存款转账收付;财务会计系统的各项收入统称为“收入”,费用分为“资产折耗”和“费用”(包括除资产折耗以外的其他各项费用),发生的相关业务和会计处理如表1。
注1:混合制下,财务会计体系确认的费用性支出汇总结转为预算支出。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80万元作为费用性支出,已经汇总结转至预算支出。但是,固定资产购置支出已经确认为预算支出,因此清理净损失80万元不应再确认为预算支出,需要将其从预算支出中冲销。
注2:财务会计体系确认收入13 80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10 000万元,科研事业收入1 800万元,捐赠收入2 000万元;混合制下汇总结转预算收入。
注3:财务会计体系确认费用性支出8 18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支出6 000万元,科研支出500万元,捐赠资金支出1 600万元,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80万元;混合制下汇总结转预算支出。
注4:双轨制下预算收入为13 800万元(10 000+1 800+2 000);预算支出为11 610万元(6 000+3 000+500+210+1 600+200+100);预算结余为2190万元(13 800 -11 610)。其中,财政拨款结余为1 000万元(10 000 -6 000-3 000),科研事业收入结余为1 090万元(1 800-500-210),捐赠收入结余为100万元(2 000-1 600-100-200)。
注5:混合制下预算收入为13 800万元;预算支出为11 610万元(3 000+210+100+200-80+8 180);预算结余为2 190万元(13 800-11 610)。其中,财政拨款结余为1 000万元(10 000-6 000-3 000),科研事业收入结余为1 090万元 (1 800-500-210),捐赠收入结余为100万元(2 000-1600-100-200)。
注6:本例中期末固定资产原值3 610万元(3 000+210 +500-100),累计折旧450万元(300+70+100-20),在建工程200万元,长期借款200万元,长期应付款400万元(500-100),期末长期性净资产为2 760万元(3 610-450 +200-200-400)。期初长期性净资产为0,本期长期性净资产增加2 760万元。
本例中限定性净资产包括财政拨款结余和科研事业收入结余。由于长期性净资产单独反映,因此限定性净资产应扣除使用财政拨款和科研事业收入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支出(如果存在以长期借款和长期应付款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则应扣减相应负债)。期末财政拨款结余1 000万元(收入10 000-费用性支出6 000 -购置固定资产3 000),科研事业收入结余1 090万元(收入1 800-费用性支出500-购置固定资产210),期末限定性净资产为2 090万元(1 000+1 090)。期初限定性净资产为0,本期限定性净资产增加2 090万元。
本例中非限定性净资产为捐赠收入结余。由于长期性净资产单独反映,因此非限定性净资产应扣除使用捐赠收入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支出(如果存在以长期借款和长期应付款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则应扣减相应负债)。期末捐赠收入结余300万元[收入2 000-费用性支出1 600-(购置固定资产500-长期应付款400) -(在建工程支出200-长期借款200)],期末非限定性净资产为300万元。期初限定性净资产为0,本期非限定性净资产增加300万元。
(二)高等学校二维体系会计报表的编制(现金流量表略)
根据高等学校的账簿记录,编制相关会计报表,如表2、表3所示(附后)。
说明:预算会计报表的各项收入、支出,在双轨制和混合制下,可以根据财务会计体系的账簿记录填列;单轨制下,可以根据财务会计体系的账簿记录分析填列,也可以根据财务会计体系账簿的数据生成预算会计体系账簿后填列。本例中,预算会计体系的预算收入与财务会计体系的收入相同,可以直接填列;预算支出中的费用性支出可以根据财务会计体系的费用扣除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后填列,资本性支出3 310万元可以根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科目的借方发生额 3 910万元(3 000+210+500+200)扣除“长期应付款”科目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400万元(500-100)填列。
(三)高等学校二维体系会计报表数据的核对
为了保证高等学校会计报表编制的正确性,应将财务会计体系收入费用表的收入、费用合计数分别与预算会计体系收入支出表的收入、支出合计数进行核对。二维体系下收入、支出的对应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财务会计体系收入=预算会计体系收入
财务会计体系费用+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增加额-长期应付款增加额=预算会计体系支出
本例中:
财务会计体系收入13 800万元=预算会计体系收入13 800万元
财务会计体系费用8 650万元+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净值增加额3160万元(期末数3 160-期初数0)+在建工程增加额200万元(期末数200-期初数0)-长期应付款增加额400万元(期末数400-期初数0)=预算会计体系支出11 610万元
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中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关于校办产业人员工资返还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校办产业大多为独立法人,但部分职员仍为高等学校事业编制,高等学校向其发放基本工资,但由校办产业返还。按照现行《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发放这部分职工工资时,计入相关支出,收到的返还工资直接计入事业基金。这部分职工的工作与高等学校的业务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将发放的工资计入支出,导致支出虚增,不能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但是如果高等学校不发放这部分职工工资,也不需要校办产业进行工资返还,又与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不符。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后,建议取消高等学校发放这部分职工工资再由校办产业返还的做法,便于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同时,与主管单位进行沟通,将这部分职工和在校职工的事业编制进行分别管理,待这部分职工退休或调回高等学校时,再纳入离退休职工或在校职工的事业编制进行管理。
(二)高等学校收取的科研管理费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与其他单位之间存在大量的科研合作项目,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科研优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高等学校的各院系及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会占用学校的一部分经济资源,为此,高等学校一般要在各院系及教师取得的科研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按照现行《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提取的管理费确认为科研支出,同时计入事业基金。这部分科研管理费在提取时并未发生实际支出,上述做法也将导致支出虚增,不能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后,建议将提取的科研管理费冲减高等学校的管理费用。这是因为,高等学校计提的科研管理费是对高等学校资源耗费的补偿,冲减管理费用后,能够使高等学校的费用总额保持不变,只是资金的用途有所调整,能够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
(三)关于学校伙食收入、支出的列报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的伙食收入、支出核算大体有以下三种模式:
1.作为独立法人进行独立核算。这种模式下,高等学校的伙食收支不纳入高等学校的收入、支出,能够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和收入状况,便于合理评价高等学校的办学绩效。
2.作为非独立法人独立核算。这种模式下,高等学校在编制汇总会计报表时,往往将其差额进行列报,即伙食收支结余视为列为收入,伙食收支亏损列为支出。这种模式将伙食收支的差额视为高等学校的收支,不会扩大高等学校的收支,也能够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和收入状况,便于合理评价高等学校的办学绩效,但是,高等学校的食堂作为非独立核算单位,属于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伙食收支未纳入高等学校的收支,不符合会计核算完整反映的原则。
3.作为非独立法人非独立核算。这种模式下,高等学校的伙食收支虽然能够全部反映为高等学校的收支,但是由于这部分收支与高等学校的业务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且伙食收支的数额较大,导致高等学校的收支虚增,不能够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和收入状况,不便于合理评价高等学校的办学绩效。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后,建议具备后勤社会化条件的高等学校采用第一种模式;如果高等学校不具备后勤社会化的条件,则适宜采用第二种模式。
【参考文献】
[1]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文告手册(2008)[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 楼继伟,张弘力,李萍.政府预算与会计的未来――权责发生制改革纵览与探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 美国政府会计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7(9).
[4]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通知(财会便【2009】62号)[S].2009-8-12.
林钢教授简介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 伦敦金融域 集聚优势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中图分类号:F01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9)06-024-05
一、引言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次以国家文件形式加以认可。
从国际范围来看,金融中心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发挥和增强金融中心在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作用,对提高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新的国际环境下,环宇各国都更加重视金融中心在本国和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争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日益加剧。从自身发展来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上海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增加了上海“强身健体”加速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紧迫感。如何激发金融优势,学习和领会别国成功经验,审慎应对金融危机,充分发挥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和服务作用,使上海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瓶颈,增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能力,已成为各级政府和金融产业界亟需解决的战略课题。
二、国际经验:伦敦国际金融中心集聚的金融优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世界的其他地方,去探寻那些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奥秘。一个生动的案例就是伦敦,伦敦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伦敦金融城的产值占英国GDP的3%,每天的外汇交易量高达6300亿美元,是华尔街的两倍,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75%在金融城内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
伦敦金融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巨人,她聚焦公司治理资源,是商业最佳选择:她聚焦监管环境,是英国通向欧洲的世界门户;她聚焦商法,聚焦金融创新,拥有卓越的地区优势,她聚焦外国投资,发展行业强项,在银行业、资产管理、保险,英国资本市场,伦敦的交易所等方面,以其卓越的专业服务,集聚了世界级的技能和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集聚良好的基础设施
伦敦具有国际金融中心所必须的基础设施条件,伦敦严格控制市政建设规模,不去搞更多的高楼大厦,严防城市承载过重。历经多年的经营,已形成良好的建设成果。一方面,伦敦具有先进的公共服务能力,比如:治安、供电,供水、供暖等设备非常完善,另一方面,伦敦还拥有非常强大的物流,交通以及国际信息交换能力。作为国际交通中心,你几乎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找到飞往英国的航班;又如,伦敦的市内交通方便,地铁是市内主要交通工具。伦敦地铁的技术和管理设备先进,所有调度和信号系统均为自动控制。伦敦还有约)3万辆出租汽车。再如,伦敦港是英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口之一,与70多个国家的港口建立了联系,年吞吐量约4500多万吨。
(二)集聚庞大的金融机构
伦敦金融城集中了近180家外国证券公司,几乎一半的国际股权交易额是在这里进行的,这里同时还管理着28290亿英镑的全球资产。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的数量(453家)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的交易所,全球外汇收入的三分之一在这里交易,而纽约只有16%,东京9%,新加坡6%。伦敦金融城承揽了全球36%业务量的场外衍生金融产品。近500家外国银行在伦敦金融城营业,经营着全球20%的国际银行业务。伦敦金融城拥有全球最大的黄金交易市场和有色金属交易市场。此外,伦敦金融城另外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以劳合社(Lloyds)为代表的伦敦保险市场。它是世界保险和再保险中心,有100家左右的跨国保险公司在此营业,其中世界航空保险业务的31%和水险业务的20%都集中在这个市场。
需要指出的是,伦敦金融城并不只是单纯集聚金融机构,她更多地是采取了高级集聚优势战略,即:通过金融家庭的外向型集聚,逐步渗透到世界其他的国际金融中心。推行全球化战略,控制各子区域的价值取向,并融入当地经济圈,比如,发源于金融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他们和美国纽约华尔街金融业,如摩根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等保持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可以认为,这些家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国际金融价值链串联在一起的。根据专业财富管理咨询公司Scorpio Partnership估算,有超过300个资产在1亿英镑以上的超级富豪在伦敦开设了理财机构,对家族的财产进行保值增值,通过分享金融信息来提高全球投资能力。
(三)集聚强力的科技支持
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高度集中的都是“高度秩序化”的金融和服务设施,具体包括:金融信息,咨询服务、转账业务、安全保障和数据处理等项目。这些金融服务机构的基本任务是传送大量的信息,需要有尖端的计算机系统以及灵敏度和安全度极高的信息传播体系。伦敦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大范围应用计算机,以科技创新来体现和保障金融服务业的高效和迅捷的行业特征。为确保产业运营的安全和快捷,它们大多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数据过程单元,形成统一的金融价值链,这种价值链调节和配置均需要吸纳金额巨大的先进技术,伦敦市在这些IT技术创新,信息安全和技术应用方面居于国际前列。
(四)集聚显著的区位优势
从地理经济角度看,伦敦处于纽约和东京时区之间,可以形成一体化的24小时全球交易体系。全球金融业是个地理性非常活跃的领域,金融产品常常表现出根植于其中的信息的空间结构。除了一些城市外,大部分城市发展成为重要金融中心的可能性是很有限的。在英国,伦敦绝对突出的地位使得其他省级城市发展成为超越有限金融功能的金融中心非常困难。从这个角度,伦敦类似一棵“见血封喉树”(这种神话中的爪哇岛有毒的树,充满剧毒,可以将其周围许多英里的生命毁灭)。为突出这种瓶颈,需要其他城市做出相当大的协调努力,这方面,北方的爱丁堡比较成功,通过整合战略资源,吸收苏格兰银行的集聚优势功能。发挥金融创新的主动性能力,爱丁堡成为英国的第二金融中心,这种双中心模式为中国沪港双中心演化提供了好经验。
(五)集聚最优的人力资本
伦敦金融城是像硅谷一样知识经济中的“集群”,它聚集了欧洲顶尖金融人才,在伦敦,几乎世界上所有语种人才都能在12小时内找到,精算师,国际律师、高级财务分析师都可以在
第一时间为企业或个人提供服务。伦敦是英国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学、学院,学校及学术研究机构。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皇家舞蹈学校、皇家音乐学院,皇家艺术学院和伦敦帝国学院(Iroperial College London)等都是英国的著名院校。伦敦周边的牛津和剑桥等世界知名大学也可以为伦敦金融城及时输送智力资源。高校通过和伦敦金融城合作,结合广大金融机构的实际需求,运用技术孵化器,私募和风险基金咨询、业务实习、委托培养、联合推介等诸多形式,已形成较为有效的面向全球的金融业“产学研一体化”系统,有力地推动了金融产业建设。
(六)集聚独特的文化优势
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特征在于集聚全世界的目光,形成特别的金融中心文化,伦敦以它悠久的历史,斑斓的色彩,雄伟的风姿屹立于世界名城之林。作为一座驰名世界的旅游城市,伦敦拥有许多世界著名的文物古迹,相关艺术,娱乐形式极为丰富。伦敦是世界文化名城,歌剧、音乐剧,古典音乐,摇滚、爵士乐、皇家芭蕾、踢踏舞,应有尽有;大英博物馆建于18世纪,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集中了英国和世界各国许多的古代文物。伦敦更是全球重要的传媒中心,包括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路透社在内的多家电视及广播媒体都在伦敦设立总部。
(七)集聚高端的战略制度
伦敦城在很小的地域范围内创造了大量相应技能和相关机构的集中,体现了高水平的战略定位和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三方面:第一,从国家层面看,英国王室和政府赋予伦敦金融城独特的战略地位,这表现在伦敦金融城市长的任命过程和职能权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独立运作空间,使其服务于整个英国,而不是局限于一城之耦,第二,从城市层面看,伦敦市政府和伦敦金融城政府分工明确,互相支持,有力配合金融实力提升第三。从企业层面看,良好的管理环境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增长。伦敦的外资银行可以像“世界”银行一样运作,这点对美国和日本银行格外重要。它们可以联合银行业务和有价证券业务以获得最大利益,而这种联合业务在其国内是不被允许的。
三、上海选择:集聚金融优势的全球路径和战略机遇
伦敦金融城于2008年11月8日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最新排名调查报告,明确提出中国上海可能成为继伦敦和纽约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全球金融中心。由于这一排名的调查报告是根据400名国际业内人士指定的评估标准而得出,因此也表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前景问题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此外,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中国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定,这又为上海以及整个中国未来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空间和可能。
(一)上海集聚优势的全球路径
1 以功能建设为先导,建设金融优势集聚的基础平台。功能建设比形态建设更为重要。伦敦金融城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著名的金融市场,除了特定的历史渊源外,关键在于其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能够充分满足金融服务的需要。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全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已远远超过伦敦金融城的面积,在形态建设上已经具备规模。今后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完善功能建设上来,从而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由于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发挥聚集效应,摊子过大反倒会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2 以政策协调为保证,提供金融优势集聚的战略保障。国际金融中心几乎都是在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英国各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如英格兰银行、英国金融服务局等均位于伦敦市内,这使得它不仅是一个金融交易中心,而且也是一个金融决策中心。这种安排使得金融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更容易发挥金融中心的整体集聚和辐射作用。相比之下,从严格意义上,上海目前还不能算作国内金融中心,中央政府应该加强统一协调和整合国内金融业资源,下决心克服种种体制障碍,充分把握住这次金融危机的机遇,举全国之力发展上海,才有可能最终打造出国际金融中心。
3 以对外开放为动力,开拓金融优势集聚的发展远景。全方位打破壁垒,宽领域扩大对外开放。伦敦金融城的国际化程度或开放度很高,其保险市场40%的业务来自美国,33%来自英国,其余部分来自欧洲大陆和世界其它地区。伦敦金融城内除了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之外,还有一大批为整个金融市场服务的海外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咨询公司、保险经纪人组织等。金融城内每年创造的律师收益就将近10亿英镑。上海可以适当借鉴伦敦市场的经验,一方面,鼓励和吸引大型跨国集团的总部或地区总部,国际著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落户,另一方面,还应尽快培育一批中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培养大量精算师、反避税师等高级国际人才,以完善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功能。
4 以政府信用为承诺,理顺金融优势集聚的长期路径。要兼顾政策、制度创新与“长期承诺”之间的关系。英国王室和政府赋予伦敦金融城独特的战略地位,伦敦金融城的职能权限具有很大的独立运作空间,是服务于整个英国长远利益,具有全球战略属性,因此,从政策制定,对外承诺到管理体系,具有长期连贯性,使得外界国家、地区和企业法人对在此地进行经营运作具有坚定的信心和稳定的预期。就此而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重要因素是要保持政府公信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激发跨国公司和国际友人的投资信心,维持政策的权威和连贯性。既要通过制度变迁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激发发展活力:又要避免过度演进和政策多变导致“长期承诺”的缺失。
5 以金融创新为突破,创造金融优势集聚的裂变单元。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不竭源泉。伦敦金融城在国际金融历史上较早开发出利率定价体系,AIM市场、私募基金平台和场外离岸交易等多种金融创新模式,也由此取得显著的绩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同样离不开金融产品创新,比如,可以尝试全力推进“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SHIBOR)建设,促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的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伦敦同业拆借利率)。上海应该积极推动Shibor广泛进入各类金融产品的定价,如金融债,企业债,短融券、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票据转贴现与回购,同业借款与存款,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等等;同时,要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要全力打造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要积极发展多层次的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体系,不断推出实质性的适合各类企业的融资工具,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二)上海集聚优势的战略机遇
上海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最适合上海发展的战略路径,消除自身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所束缚,上海市完全有条件实现跨
越式发展,逐步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1 化“次贷”之“危”为“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传统意义上的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全球金融中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各国经济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然而,金融危机也是一个洗牌的过程,它为上海带来发展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比如,有利于上海进一步集聚国际人力资源。金融危机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发达国家金融界大规模的裁员降薪,这为上海获取相对廉价的高端金融人才提供了机遇。又如,促进上海有效集聚海外的金融资本。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资本回报率急剧降低,不少金融机构面临巨额亏损,需要进行资本战略转移。这一形势使得上海有可能通过进一步加强“资本避风港”的可信性,广泛吸收海外溢出资本。
2 2010年世博会为上海金融助力。充足以及可循环的资本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备要素。“世博景气”效应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世博会的举办将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功能,拓宽市场间沟通渠道,特别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沟通,将促成资金的优化配置。利用世博会举办的有利契机,在巩固上海交易中心地位的同时,上海金融市场的资金结算功能,集散功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强。世博会在上海的举办将促使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有利于人民币金融创新产品的开发,国外客商以及游客的大量涌入,需要为他们提供保值增值的金融服务,金融工具的创新更是势在必行,相应金融竞争力得以提升。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打破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海建设金融中心,必须走集聚优势的道路,要在高端利用自身要素禀赋的基础上,大量的吸收和运作符合国际开放要求,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要素优势,升级自身体系势能,推进金融实力,进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第一,制定高水平发展战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由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体制,机制,政策各个方面,因此既要上海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得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两根“软肋”,即人民币仍然不可自由兑换以及金融监管环境较严,金融自由度较低。从主导方向上来看,这两个问题已非上海自身所能解决。上海应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加快建设国际性金融中心,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作用和优势,上海应继续争取并落实中央政府在机构设置、业务创新,金融监管,法制建设等方面对上海工作的指导和支持,设法邀请中央金融部门干部来上海挂职,加强沟通,了解与合作。
第二,打造优势集聚平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世界著名金融城,都是国际金融中心的载体,因此强化和加速陆家嘴金融城的构建,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题中之义。要抓住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契机,加大金融改革创新突破的力度,不断强化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努力把陆家嘴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活舒适、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金融贸易区。着力扩大经济规模,培育旗舰式特大型金融机构,发展完善高效的金融市场:形态建设和环境营造方面,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吸引更多机构,更大市场,更多人才的云集,奠定和提升陆家嘴金融城的国际地位。
第三,扩展优势集聚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在建立良好平台基础上,集聚优势过程还必须扩展优势集聚环,以克服缺陷、形成持续增长和全面增长的回路。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总是以自己拥有影响巨大的金融市场而自豪。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相适应的金融环境,将是一个立体性,多方位的系统工程。必须积极构建长三角金融圈,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必须积极向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拓展服务空间和服务领域,形成区域资金集散中心。同时,要主动建立与香港及海外金融机构的对话机制,通过业界交流、金融产品推介会,高层次金融论坛等活动强化民间交流。
第四,集聚科技优势,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科学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的核心要素之一,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可以有效发挥金融中心辐射作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与现代金融结合,最终会导致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走向无形化、无中心化和知识化。这种未来发展模式的趋向,要求必须加大对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提升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竞争力。上海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科技和文化资源,大力推动发展信息和网络技术,推动服务创新,完善信息流通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
第五,集聚人才优势,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集聚金融人才,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针对目前上海金融行业紧缺高级管理人才、高级资金运作及新产品研发人才的现状,必须要采取多元化、全方位造就人才的模式,进一步构筑国际人才高地,大力培养和引进包括专业外语人员,高级商务师,国际反避税师,高级精算师等高端紧缺人才,塑造良好的人力资源集聚体系和环境,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核心主导作用。
第六,集聚创新优势,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