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范文

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

第1篇: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范文

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起因

早在1998年,三峡新能源公司就开始对风电设备制造领域进行投资;2006年始,正式进入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中。到目前为止,已相继在辽宁、吉林、内蒙、河北等完成风电场建设项目4个在建风电场项目5个。

现阶段风电场项目开发,主要还是采用各项目公司自行管理的模式,自行制定管理制度,对项目工期和项目投资、质量、进度、安全等主要管理控制目标各个项目也是不尽相同,即增加了管理成本难度,也降低了管理效率,同时也加大了项目风险。粗放式开发管理模式必须加以变革,才能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风电场项目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般在十人左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要完成从项目招标、施工安装、调试到并网发电的全部过程,不仅要负担沉重的建设管理工作,还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而同时,也会带来不同风电场管理制度的差异,投资主体、建设主体之间责权利难以清晰明了,目标责任管理弱化,对项目建设管理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风电场项目建设在招投标、土建、机电设备安装等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相似性和雷同性,有大工业流水生产的部分特点,具备对风电场建设进行标准化管理的条件。

推进风电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不仅减轻了项目公司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人力资源投入,避免了管理制度的滞后性,而且通过在投资控制、进度控制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规范了项目考核体系,使各建设项目具有了横向的可比性,有力地调动了项目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使三峡新能源公司对各在建风电场项目的管理做到了统

一、规范、有效。

实行风电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有利于推进“规范化、规模化、地区化”管理,理顺总部管理职能,做实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完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实现建设管理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减少管理事务,提高管理效率,控制投资成本。

因此,建立风电场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项十分迫切事项。

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整体思路

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是企业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者、管理专家以及理论研究者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思认为: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想像的。总之,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一个企业也同样如此。节约交易成本,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是制度制定与创新的根本动力所在。

三峡新能源公司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允是依据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结合自身风电场项目建设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整套全新管理制度体系。

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目标是:综合评价、科学决策;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规范统一、各司其责;加强监管、控制风险。

整体思路是:针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建设管理内容,制定标准流程规范,统一管理目标,根据项目建设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选择一至两个项目试点后,全面推广不断补充完善。

具体做法是:在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当地方政府发改委对风电场前期工作许可后,即成立项目公司,同时三峡新能源公司和项目公司即启动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程序,待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通过后,立即进行相应的招标、采购和项目施工安装、调试、验收,期中完成业主预算、进度目标、招标采购方案的编制和审查批准工作,并按照标准化工期要求完成项目建设、并网发电和验收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表明,风电场开发建设完全可以采纳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理念,制定标准化管理制度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项目投资,增强抗风险能力。

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

三峡新能源公司自重组主业转变后,紧密结合主业定位,结合之前已实施完成的几个风电场项目建设,总结了风电场建设的特点,提出了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的新的管理模式。

公司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风电场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建设工作,并对相关内容提出指导性意见,明确要求有关规章制度要具有操作实用性,耍对风电场建设管理具有导向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

公司组织专业人员,对标准化管理模式的体系、方式、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讨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现在初步完成了风电场项目基本管理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进度计划、招标采购、投资控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适用于风电场项目的标准化模板。

经过对化德长顺风电场一期工程、白城乌兰察布风电场二期两个项目实践,并进行必要修订后,目前所有在建的风电场项目,全部采用了标准化管理模板。

标准化管理制度具体内容。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管理制度标准化。三峡新能源公司共编制出台相关制度或制度模板69项。

三峡新能源公司于2009年初开始着手编制《中国三峡新能源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制度模板》,并在吉林白城风电二期项目和内蒙化德风电一期项目进行试点,两个项目均在2009年底完工并取得明显的效果。

2009年12月,颁布实施了《中国三峡新能源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制度模板》等规章制度,开始在所属风电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推广应用。此套制度模板包括风电场项目公司所需的从基本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日常行政管理制度到建设经营管理制度和党务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制度规定,同时对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质量、安全、进度和投资、验收等项目内容控制提出了标准化的管理规定办法。

制度模板中包含了质量、安全等管理办法,从施工方进场便明确了业主、监理、施工等参建各方的质量、安全责任,避免了相互推诿,加强了质量、安全意识,在试点的两个项目以及今年开工的所有项目中实现了无质量

责任事故、无安全责任事故目标,提高了三峡新能源公司在项目实施地的声誉,为三峡新能源公司今后在项目实施地取得更多的项目开发创造了条件。

实施业主预算管理,控制项目投资。三峡新能源公司对建设开发项目一直实施业主预算管理,主业转型后,公司及时修订了针对风电场项目建设的业主预算管理办法,即《中国三峡新能源公司建设项目业主预算编制及实施办法》,现公司所属风电场项目均采用了这一办法,并成为风电场项目建设的标准管理办法之一。

业主预算管理办法的流程是:首先,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政府有关部门前,三峡新能源公司即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拟上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对其中概算中不合理的部分告设计单位调整,将经调整后的概算随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审批;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之后,主体工程已招标达到规定比例后,由项目公司组织编制业主预算上报三峡新能源公司,经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查国水投批复后作为项目建设投资的最终控制目标;风电项目建设子公司依据业主预算编制执行预算,以加强投资控制力度,待项目实施完毕,对该项目进行审计验收,通过审计验收的工程总投资与批复的业主预算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作为对项目子公司的考核依据之一。

业主预算的调整变更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保障业主预算的严肃性,提高了业主预算的投资控制指导性与严肃性。

通过采用业主预算管理办法,对比业已完成的辽宁调兵山风电场二期项目和吉林白城风电场二期项目以及内蒙古化德风电场一期项目,其竣工决算投资总额比设计概算、业主预算投资总额,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对比国内同类同期项目,单位千瓦投资更是处于较低的水平上。

采用标准化的项目招标采购方案,保证项目招标有序进行。三峡新能源公司是国有独资企业,加强建设项目招标管理既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提高自身管理能力需要。严格规范招标行为,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设备、服务采购质量,防范采购风险,杜绝采购过程中的腐败行为。风电建设项目有效建设期极短,尤其是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影响更为明显,制定合理的招标采购方案,合理划分招标标段,规范采购范围,将会降低对建设项目工期进度压力。

由于风电场项目的特点,招标工作必须采取顺序招标,如若风机没有完成招标,则塔筒、风机基础等都不能开始招标。工程建设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如土建施工受限于气温条件、风机吊装则受限于风速大小,工期要求严格。而每一顺次的招标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如果没有统一规范标准化的项目招标方案,往往会由于招标采购而影响了整个项目工期。

基于这种情况,三峡新能源公司经过认真研究风电场项目各个招标项目的相互关系和建设工期对招标时间的要求,以49,5HW风电场为标准规模,颁布实施了《49,5HW风电场建设公开招标项目标准模板(试行)》和《49,5HW风电场建设竞争性谈判或询价采购项目标准模板(试行)》,其它规模的风电场招标工作可参考实施。

两个模板涵盖了风电场建设的所有招标项目和竞争性谈判或询价采购项目,理顺了各个招标项目之间的关联关系,明确了各公开招标项目进行招标的时间与标段划分,规范了竞争性谈判或询价采购行为。现在,这两个模板在今年开工的风电场项目中已全面实施,到现在为止,各风电场项目招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进展顺利。

采用标准化的进度计划,确保进度目标实现。为保证49.5MW风电场建设真正做到当年开工,当年并网发电,实现投资行为的利益最大化,在总结白城、调兵山、化德等风电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讨风电场建设的进度计划,颁布实施了《49.5MW风电场建设进度计划标准模板(试行)》,并提出了对当年上半年不能开工的项目进行相应工期调整的方法。

各项目子公司结合具体条件,在标准模板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制定正式进度计划,上报批准后,作为进度控制目标。

通过进度计划标准模板的实施,可使各风电场项目公司在建设过程中,时时将各阶段动态的进度与标准模板进行对比,若发现有工期落后现象,及时制定赶工措施,保证整个工期按照进度计划标准模板的要求进行,以确保项目按计划并网发电,创造效益。同时,也使得不同项目之间进度管理具有可比性,对提高工程进度管理水平有极大促进。

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实施效果

提高管理效益,减少工程投资。推行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使各项目子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具备了较为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使项目公司工作行为纳入规范管理之内,提升管理效率;同时,由于项目公司不必再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制度建设,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由于在项目建设之初,项目质量、安全等管理制度和办法即开始投入使用,使各参建方明确了自己在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并加大在项目质量、安全方面的资金、人员投入,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可使项目建设中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和人员安全的情况下顺利进行。

三峡新能源公司自试点和推行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以来,很好地实行了项目质量、安全控制,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至今所有项目全部实现无质量责任事故、无安全责任事故的质量、责任控制目标。

2009年底三峡新能源公司通过实施招标项目标准化管理从而实现了规模化招标,使风机价格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同比各自进行招标的价格水平,风胡价格下降了400~500元/千瓦。

招标项目标准化管理使得部分招标项目进度可以适当调整,2010年初在原材料价格低位时期进行的99MW塔筒采购,比正常进度的2010年明招标结果可比降低投资1000万元以上。

推行进度标准,确保进度管理目标实现。自2009年在吉林白城二期风电场项目和内蒙古化德一期风电场项目试行进度计划标准化管理,现这两个项目均实现提前并网发电并完成了竣工验收。

实行业主预算管理,控制投资总额。目前所有完工的风电场项目,竣工决算总投资比较可行性研究报告概算总投资,均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体现了业主预算管理在降低项目建设成本方面的成效。

仍以内蒙古化德一期风电场项目和白城查干浩特风电场二期扩建项目为例。化德一期项目经审查批准的业主预算较设计概算减少投资494万元,竣工决算较设计概算投资降低幅度达10.95‰

白城查干浩特风电场二期扩建项目经审查批准的业主预算较设计概算减少投资140。万元,竣工决算较设计概算投资降低幅度达13.80‰

未来风电场建设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重点

风电场建设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一项动态过程,企业发展的不同规模、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从三峡新能源

公司未来几年发展情况看,标准化体系建设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并在不断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制定风电场建设指导手册,降低工程风险。集中技术力量,研究风电场建设特点,制定风电场总体布置、经济评价、土建施工、设备配置、消防、环保与水土保持、劳动与安全卫生等企业技术标准,降低工程建设风险。

实行设备集中采购,降低工程成本。分析风电场设备采购特点,在现有成果基础上,针对共性需求设备编制招标文件模板,推行合格供应商管理制度,实行三峡新能源总部集中采购管理,扩大采购规模,降低采购成本。

资源管理标准化,业绩考核标准化。针对不同规模的风电场建设,研究建设管理资源需求,制定标准化的人力资源配置、财务管理、行政保障等管理模板。

研究制定科学、高效业绩考核标准,出台符合实际的激励约束机制。

标准化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双零”目标的实现。三峡集团提出“零质量事故、零安全事故”管理目标,三峡新能源公司根据风电建设项目具体特点,研究编制《风电项目安全制度》(试行模板),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牢牢抓住人、物、制度、环境四个要素,层层落实各级、各环节安全责任。结语

经过近两年努力,三峡新能源公司风电场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在经项目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后,已经全面推广分析三峡新能源公司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标准化管理模式是三峡新能源公司在风电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是精细化管理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延伸,是对企业管理制度设计的一种具体探索。

二、标准化管理模式经过两个项目实践检验,并不断修改完善,对风电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实际操作性强,具有推广价值。

三、标准化管理模式,对建设项目安全、质量、投资、进度控制方面有明显作用,能有效提高建设管理效率,经济效益明显。

作为一种新生的管理模式,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不仅适用于三峡新能源公司在建和今后的项目管理过程中,今后也应当在我国的其他单位风电场工程建设项目中推广应用,并不断完善,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风电场选在哪里最给力吴

吴敬凯 张继立

风资源分析是风电场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风电项目的根本,对资源的正确评估是风电场建设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有的风电场建设因风能资源评价失误,建成的风电场达不到预期的发电量,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微观选址工作主要任务是,对风电场所在区域内进行现场踏勘,利用计算软件对风电场内的风电机组布置进行计算,满足风电场总体装机容量以及风电机组装机台数要求,给出各风电机组的具置坐标,从而指导下一步的勘测设计等工作。一个准确、可靠的风资源分析和微观选址报告能够确保风力发电机组的可靠运行,并为风场投资回报率提供可靠的保证。

风资源分析

数据检验。对测风资料进行三性分析,包括代表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测风时间至少应保证一周年,测风资料有效数据完整率应大于90‰资料缺失的时段应尽量小(小于7天)。

测风数据分析。根据风场测风数据处理形成的资料和长期站(气象站,海洋站)的测风资料,按照国家标准《风电场风资源评估方法》计算风电机组轮毂高度处代表年平均风速,平均风功率密度,风电场测站全年风速和风功率日变化曲线图,风电场测站全年风速和风功率年变化曲线图,风电场测站全年风向,风能玫瑰图,风电场测站各月风向,风能玫瑰图,风电场测站的风切变系数,湍流强度,粗糙度;通过与长期站的相关计算整理出一套反映风电场长期平均水平的代表数据。

通过对测风塔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代表年50m~80m高度的年平均风速、风功率密度。根据《风电场风能资源测量方法》可以判断风功率密度等级,一般来说,风功率密度达到3级以上,风电场才有开发价值。

各测风塔的风能主要集中某几个扇区,盛行风向稳定,才有利于风能资源的有效利用。

风电机组安全等级分析。按照IEC614D0-1(Thlra edltlon,2005―08)计算风电场预装风电机组轮毂高度处湍流强度和50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风速,提出风电场场址风况对风电机组安全等级的要求(见表1)。

期望值

根据以上形成的各种参数,对风电场风能资源进行评估,以判断风电场是否具有开发价值。

微观选址

微观选址工作主要任务是,对风电场所在区域内进行现场踏勘,利用计算软件对风电场内的风电机组布置进行计算,满足风电场总体装机容量以及风电机组装机台数要求,给出各风电机组的具置坐标,从而指导下一步的勘测设计等工作。

如上图所示,微观选址首先确定盛行风向;其次地形归类,可以分为平坦地形和复杂地形。在平坦地形中主要是地面粗糙度的影响;复杂地形除了地面粗糙度,还要考虑地形特征。

微观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风电场选址需考虑以下5个方面:

一是地形影响。风能与风速的立方成正比,当风速为原来的两倍时,则功率为原来的八倍。由于风的局地性相当大,这就愈来愈需要气象学家,为

微观选址的技术路线。世界气象组织在风能资源利用方面的气象问题中给出了风力发电机组微观选址技术方法的框图,见图1。风力发电机所要选的位置,提供中、小尺度的气候分析。运用气象规律认真选好站址,对推广风能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小地形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所以一旦利用风能的地区确定后,就必需对当地的局地小气候进行分析,将风机位置安装在受地形影响风速增强的地点。

地形会造成风速差异,不同地形的风速和空旷平地的风速比值(如表3)可以推算相似地形下的风速。

山地对风速影响的水平距离,一般在向风面为山高的5~10倍,背风面为15倍。且山脊越高,坡度越缓,在背风面影响的距离越远。根据经验,在背风面对风速影响的水平距离L大致是与山高h和山的坡度a半角的余切的乘积成比例,即:

二是海陆的影响。海面比起伏不平的陆地表面摩擦阻力小,所以在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条件下,海面风速比陆地上风速要大。现在国际上选择风机位置有两种倾向,一是选择在较高的山脊,一是选在海滩上。一方面可不占用良好的土地,另一方是主要因为这

风力发电机最好安装在地面较平滑,障碍最小和最少的地方,即粗糙度小的地方。若因条件所限不得不设在粗糙的地面上,则发电机的轮毂高度就应比光滑地表上高度要高。此外若要使给定的风机达到最大的出力,唯一的办法是增加塔架高度,所以有人说增加风机动力输出最廉价的方法就是使用更高的塔架。

四是风机间距的影响。建设风场,风力发电机组之间必然会产生相互干扰的问题,受风力发电机组尾流中产生的气动干扰的影响,下游风轮所在位置的风能平均量及时间量将会减少,从而造成电量下降。另外由于尾流中附加的风剪切和湍流作用,使风轮受到附加的脉动气动载荷,风轮结构些地方风力较大。

三是风速随高度变化的影响(地面粗糙度对风速的影响)。在近地层中,风速随高度有显著变化,但由于地面粗糙度不同,风速随高度的变化也就不同。风速随高度的增大,是风速受地面粗糙度的影响而引起的,大气低层常用指数公式表示风速和高度的变化关系:

式中Vn为在高度zn处的风速,V1为在高度Z1处的已知风速,a为指数。

我国常用的a值分为三类,分别为0.12,0.16和0.20。按公式计算见表3。产生振动,增加了疲劳损伤度。

建设大型风电场必须研究风机之间的最小距离,即考虑风吹过风机后,在多远之后才恢复到原来的速度,以防止各个风机的相互影响。实际上将各风力发电机组安装间距扩展到没有尾流的距离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进行多台风力发电机组安装间距选择之前,必须要参考风向及风速分布数据,同时也要考虑风电场长远发展的整体规划、征地、设备选择、运输安装费用、风机尾流作用、环境影响等综合因素。一般的选择是:安装间距要满足风场总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满足适当的条件限制。通过对国内外风电场多年建设运营经验分析发现,风力发电各风机的间隔至少应有六倍叶轮直径长度的距离,当风机间距为6―8倍叶轮直径时最为理想。此外,大气湍流造成风的阵性也应考虑,这对水平轴风机有损坏作用。

五是障碍物的影响。当风由空旷地吹向森林时,在森林的迎风面,一部分气流进入林内而减弱,另一部分气流因林墙阻挡,在林子前面形成涡流,由于气流方向的改变风速相应减低。在森林的背风面,由林冠上方向下滑动的气流,一部分在林后滑动,形成弱风区,一部分经过一定距离之后才着陆。气流遇到疏透结构林带时,一部分从上面越过,另一部分透过林带,在背风面形成弱风区,最低风速约出现在距林缘3~8倍林木高度之间。一般来讲,风机位置选择应尽量避让林地,与林地距离尽量保持在10倍林木高度以上。

在房屋附近安装风力发电机可视为机组周围有障碍物,同时避免噪音对居民的影响,布机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安装在主风向的上游(图2中I区位置);第二,与房屋(障碍物)的距离应尽量保持在风力发电机组风轮直径的5倍以上;第三,机组塔架应尽量高出房屋(障碍物)1倍的机组风轮直径。

微观选址原则。风力发电机组的布置,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是风电机组尽可能布置在风功率密度较高、发电量较大的位置,充分利用风能资源。

二是根据风电场盛行风向,确定合理的行列距,减少风电机组相互间尾流影响,增加发电量;根据风向和风能玫瑰图确定主导风向,遵循在盛行风向上按照机组间距6倍以上风轮直径,垂直于盛行风向上4倍以上风轮直径的方式。

三是综合考虑风电场的电气、运输、施工安装,尽量减少风电场配套工程量投资;考虑风电场未来的运行和管理的方便。

四是风力发电机组布置尽量集电减少风电场地占地面积;尽量使用未利用地和荒地、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

五是在风电场微观选址布置各柳位时,应考虑场内已有的高压线路和村庄房屋等影响因素;尽量远离居民点,以最小距离5DOm控制,避免建成后风电机组运行噪声等对当地居民造成干扰和影响。

六是风电机组单机尾流影响系数不高于10‰风电机组机位地形坡度不大于15度。

七是风电机组应避开军事、环境保护、文物等敏感区域。

八是尽量考虑与周边风电场风电机组相互避让。

九是风机排布要考虑防洪问题,要避开洪水的汇集处和主要流经地。

十是风机与场内高压输电线路的距离要不影响风机吊装、运行维护和正常运行中的安全。

十一是风机与场内公路、铁路、煤气或石油管线等设施的最小距离,耍满足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微观选址流程。一是现场工作流程。了解风电场场区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测风塔位置,场地条件、场区内树林、农田、房屋等分布情况。

在已确定开发建设的场区内,风电场宏观选址后,根据风能资源勘测评估分析结果,充分利用风能分布较优的位置,在风能最大点初步布置机位,然后再结合地形地貌特点考核机位,以规避农田、林地、湖泊及其它地面障碍物。同时考查机组施工安装条件的选择是否合理,如吊装空间、吊装设备摆放及进出道路、设备堆放等,经过综合经济技术比较,最终确定风力发电机组的微观位置。

二是软件计算流程。目前,国内微观选址通常采用国际上较为流行的风电场设计软件WASP及WindFarmer进行风况建模,过程如下:

根据风电场各测站订正后的测风资料、地形图、粗糙度,利用轮毂高度的风资源栅格文件满足精度及高度要求的W1ndFarmer软件的三个输入文件,包括:轮毂高度的风资源栅格文件、测风高度的风资源栅格文件及测风高度的风资源风频表文件。

采用关联的方法在WindFarmer软件中输入WASP软件形成的三个文件,输入三维的数字化地形图(1:1000或1:5000),地形复杂的山地风电场应采用1:4200地形图,输入风电场空气密度下的风机功率曲线及推力曲线,设定风机的布置范围及风机数量,设定粗糙度、湍流强度、风机最小间距、坡度、哚声等,考虑风电场发电量的各种折减系数,采用修正PARK尾流模型进行风机优化排布。

第2篇: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财政政策;税收;激励机制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制约世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突出问题。工业革命以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趋加大。迫使世界各国不得不认真考虑并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开发利用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潮汐能例外),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1]。

《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指出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5%。虽然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较快,但目前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能源消费还将大幅增长,资源约束不断加剧。近年来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石油海上运输安全风险加大,跨境油气管道安全运行问题不容忽视。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增加了保障国内能源供应难度,能源储备规模较小,应急能力相对较弱,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党的“十”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十分迫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既是我国当前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利用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一、江苏省新能源发电项目现状

江苏省自2006年起逐步展开沿海风电建设,国内最大的风电开发商国电龙源电力先后在江苏南通、盐城、淮安地区投资约70亿元建成7个风电场,共488台风机总装机752.5兆瓦,年发电量13亿千瓦时。截至2012年9月底,江苏全省新能源发电企业共102家,装机容量达到503万千瓦,其中风电187万千瓦,核电20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4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76万千瓦;2012年1-9月江苏新能源发电量为176亿千瓦时,占全省5.7%。从2006年至2012年9月,江苏新能源发电量累计达967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了3200万吨标准煤,少排二氧化硫60万吨、二氧化碳8900万吨、氮氧化物30万吨(数据来源:人民网2012-10-17)。

按照江苏“十二五”规划,2015年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100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达到11%,发展任务艰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二、新能源发电项目目前所面临的资金困境

1.新能源的使用成本高

新能源发电的设备制造本土化和商业化进程较慢,许多关键的设备制造能力低,依赖进口,相应投资成本比较高。太阳、风力这些受自然条件左右的新能源输出功率不稳定,使用能源的机会和地点有限,控制蓄电池等电力储存设备的输出功率变化,调整电源和使用公司间的联网线路等导致输出功率变化而需要增加电力系统的调整能力,都将发生追加性的成本[2]。根据电力联合会有关资料,当前中国主要电源发电成本与设备造价见表1所示。

2.新能源投资风险高,融资渠道少

我国新能源的发展还处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新能源面临着高投入、高成本、回收期长的产业风险,以及新能源生产原料、工艺、规模、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技术风险,决定了新能源投资风险高、盈利能力弱的特点。

商业银行的投资注重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因而商业银行目前不是新能源行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新能源行业因规模和盈利能力的限制,上市募集巨额资金也较为困难。风电企业基本是近几年实现境内上市融资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华锐风电”上市时间是2010年初。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在创业的早期,完全依靠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自2005年11月“无锡尚德”在美国上市开始,先后共11家中国光伏企业在美上市,于2008年以前基本完成。风险投资机构对新能源技术研发以及研发成果的市场化难以把握,无法作出投资评价,制约了风险基金进入新能源领域[3]。

3.政策缺乏市场导向,社会公众对新能源的财政补贴认知不足

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产业非常重视,国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支持和鼓励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但相关配套政策诸如税收、低息贷款和信贷担保、价格形成机制等帮助开拓市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尚不明确,所制定的政策缺乏市场导向的运行机制,政策激励措施不够。由于缺乏目标机制,企业难以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规划及战略,制约了投资者信心,阻碍了企业长期发展。同时由于政府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对新能源优势认识不足,加之配套设施不完善、成本高,离散型屋顶光伏发电目前公众较难接受,光伏发电设备购买量相当少。

三、江苏省新能源发电项目财政税收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执行的财税政策

新能源相对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分散性和不稳定性,造成的结果就是产出效率低、制造成本高,没有补贴就没有新能源事业。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风力发电上网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价格全国分摊政策、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资金补助办法、实施金太阳工程计划、可再生能源接入系统补偿政策、上网电量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节能发电调度办法等政策,为新能源发电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实行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的带补贴的标杆上网电价政策,为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促进了新能源资源的优先开发[1]。

在税收方面,新能源发电的税收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风力发电,具体有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实现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 50%的政策;国内企业为开发、制造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而进口部分关键零部件、原材料所缴纳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政策以及新建风电企业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优惠(自项目取得生产经营收入的第一个纳税年度起,前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执行的财政税收政策提高了新能源发电企业的经营效益,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的不断增加,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财政补贴政策不稳定

目前国家对于包括风电在内的新能源补贴的依据是各地的标杆电价,在标杆电价以下的部分,由国家进行补贴,弥补企业亏损。但亏损部分的补贴金额则需要每年申请,这一申请的周期长,涉及环节多,补贴金额也根据销量价格等时常有变化。政策的不确定性因素多,企业的投资稳定性受到影响较大,不符合企业的投资要求,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不高。

2.财政补贴的经济效果不佳

自2009年开始实施的“金太阳示范工程”是我国为了启动国内光伏市场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中央政府决定每年从财政出资100亿元左右,为我国的太阳能屋顶和光伏建筑建设提供补贴,以推动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的形成。但是当前金太阳工程主要采取“事前补贴”方式,企业做假标骗补贴,使用劣质产品以次充好的事件不断。2011年4月中国经营报就曾以“金太阳工程大部分项目或沦为‘烂尾楼’项目”为题对金太阳工程存在的问题作了报导,报导中指出虽然政府对金太阳工程的项目补贴高达50%,但企业仍然要付剩下的钱,而获得金太阳工程的多为地方中小型发电公司和民营企业,实力本来就不强,但当初为了拿到项目,拼命压价,不惜一切代价,拿到项目以后却发现根本没有实力去做;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不愿项目落入央企之手,极力督促地方性公司参与,并千方百计为这些公司赢得项目,也造成了一些投资商当初申请的过程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对整个工程了解的不够透彻,出现投资决策上的错误。对此,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已有所觉察。在2010年年底,政府取消了已列入2009年金太阳示范工程目录但无法实施的项目39个,总规模在54兆瓦左右,涉及补贴资金10亿元左右。2013年 5月6日,财政部向各省市自治区财政厅下发《财政部关于清算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金的通知》,要求对2009-2011年金太阳项目中已完工且并网的项目按补贴标准清算,而对未及时完工或发电的项目则取消示范,收回预拨资金。

3.增值税退税作用不明显

风力发电站在建设初期因为需要购买大量设备,可抵扣的进项税较多,因尚未形成生产能力,没有电力销售,进项税无法抵扣,实现的增值税是负的,无法享受实现的增值税即征即退 50%的政策,企业反而要暂时承担购买设备形成的进项税,占用企业的资金。在运营期间,原材料的采购很少,主要是设备维护所需的零部件,可抵扣的进项税较少,实现的增值税较多,增值税即征即退 50%,实际税率为8.5%,发电企业确实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好处,相当于销售电力后取得了财政补贴。但上网电价中仍然包含17%的增值税,上网电价偏高。目前,光伏发电增值税率仍为17%,不能享受退税政策。

4.大多数新能源发电企业没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不能享受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是衡量是否属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一个重要的条件。

四、支持江苏省新能源发电项目发展的财政税收激励机制设计

(一)财政激励机制设计

1.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稳定、良好的宏观环境,有利于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减少企业的决策风险;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企业增加对新能源发电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参与市场竞争。

2.逐步减少财政补贴,增加财政直接投入

财政直接投入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种财政融资形式,即政府通过直接财政投入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具体可以采用股权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方式,由财政出资成立投资公司,以入股形式或给企业贷款方式加入新能源发电的建设,按市场要求运作资金,保证资金的使用效果,增强新能源发电的竞争力。

3.改变政府科研资金投入的模式,由输血变为造血

新能源发展战略的重心应该向促进技术提升倾斜,将拥有的核心技术快速地产品化,商业化,必然会发展壮大我们的新能源产业。国家可以提供资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核心技术,建立将核心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平台。国家通过制定科研经费的拨付机制,只下拨启动资金,后续资金由企业根据技术的转化情况给付。这样既可以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也可以保证产业的需求,使科技技术真正为生产力服务。

(二)税收激励机制设计

1.调整增值税的退税政策

风力发电站、光伏发电站建设初期购买的大量设备,经相关部门认证确认投资后,直接退进项税。并网发电后,参照小型水力发电单位的方式选择按照简易办法依照6%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日常运行中设备维护所需购买的零部件,进项税不再抵扣。设备大修理、扩大装机容量新购置设备的进项税,凭增值税专用发票直接退税。这样在运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上网的电价可以降低26.4%{设C为成本,增值税率为17%时,上网电价是C×(1+17%),增值税率为6%时,上网电价是C×(1+6%),降低了[C×(1+17%)-C×(1+6%)]/C×(1+17%)=26.4%}。

2.充分利用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新建风电企业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可以推广到光伏发电等其他新能源发电企业,使投资者真正获利。同时为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借鉴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办法,规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最低比例,达到要求的企业在6年优惠期满后,所得税税率按15%征收。

3.加大向能源终端用户征税的额度,鼓励消费者使用清洁能源

目前,我国尚没有开征能源税,只是对于成品油征收消费税,其中燃料油征税标准为0.8元/升;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征收资源税,原油、天然气按销售额的5%~10%征收,煤炭中的焦煤按每吨8~20元征收,其他煤炭按每吨0.3~5元征收。 但其力度和系统性远远不够,不足以形成对环境污染破坏的保护体系,有必要向别国借鉴成功经验,用“绿色税收”制度促进生态保护。

五、结束语

我国现有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尚不完善,尤其对于提高新能源发电企业的经营效益,促进新能源发电企业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还是空白。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通过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支持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新能源发电发展研究报告[N].中国电力报,2012-03-13.

[2]史际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培育的经济法考量[J].甘肃社会科学,2010(02):1-6.

[3]陈芳平,李静.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J].甘肃金融,2010(02):43-45.

作者简介:

冯冰(1967—),女,江苏南京人,理学学士,讲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研究方向:激励机制。

第3篇: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新能源 中国特色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说法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来的。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是温室气体长期减排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增长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因此不管在技术还是制度创新上都需要很大的革新,中国在落后世界先进国家工业化进程几十年的情况下,抓住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时机迎头赶上,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机会。但低碳经济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同时对于不同国家和体制,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及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国内的新能源发展现状,进而更好的发挥中国新能源体系下的低碳经济。 1国际新能源的定义体系

所谓的新能源是指除传统矿石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式,具有来源上的可再生性以及使用上的低污染性。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研究新能源,在风电、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生物质能发电、潮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新能源具有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等特点。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分为三大类:(1)大中型水电。(2)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3)传统生物能。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指除常规化石能源和大中型水力发电及核裂变发电外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一次能源以及氢能、燃料电池等二次能源。

2中国能源情况及特点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在我国的能源供需结构中,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的地位一直举足轻重。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一直是小幅增长,徘徊在70%附近。当前我国火力发电是电力发展的主力军。我国煤炭丰富、电力偏紧的资源特征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火力发电仍将在电力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构成电力工业的火电、核电、水电、风电、沼气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当中,除火电外,其余为清洁可再生能源。但这些能源由于市场和开发原因,市场份额还很小,因此需要针对其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项目开发。 3新能源发展存在问题

3.1水能方面

我国的综合规划十分落后。直至2007 年国家才启动新一轮的长江流域综合管理规划的修订,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国际通行惯例是河流开发利用率一般不超过40%,跨流域调水不超过 20%。但目前许多水电公司的开发模式却是“下一级库尾接着上一级大坝”,江河变成了一个个“平湖”,根本无法解决河流的生态蓄水。密集的水电开发不仅影响生态,还会破坏许多人文历史景观。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水电开发,应该尊崇适度、有序、科学、合理的原则,否则后患无穷。

3.2风能方面

中国10米高度层的风能资源总储量为32.26亿千瓦,其中实际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开发潜力巨大。东部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大力发展风电有利于缓解当地的电力需求紧张。在西部、东北等欠发达地区充分利用风能资源优势,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中国发展大规模风电产业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我国风电市场由政府主导,80%市场集中在国有大型电力集团手上。目前从风电制造业层面,并未感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滑对风电需求的明显影响。但市场化严重不足,政府的风电定价政策尚未完全落实,电网配套建设滞后于风电场建设,造成风电项目的接入难、送出难,导致资源浪费。

3.3太阳能方面

中国国土面积2/3以上地区的年日照大于2000小时,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其中、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高原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为全国最高,因此大规模发展太阳能发电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中国已利用太阳能发电为内蒙古、、青海等省区共约16万无电户解决了用电问题,在能源需求和环保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中国光伏发电仍然存在缺乏有效的市场引导、技术创新与研发不足、经济激励政策不够、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未被有效利用等诸多问题。在全球经济预期暗淡背景下,我国依靠补贴政策带动产业增长的光伏产业面临着严峻的短期考验。

综上三项,尽管我国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部分技术实现了商业化,产业化也有一定发展。但总体看,国内再生能源行业整体尚处于产业化发展和商业化运行的起步阶段,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技术、规模、水平还是发展速度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障碍,主要是多数可再生能源技术发电成本过高和市场容量相对狭小,同时除小水电外,我国可再生能源成本远远高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

4我国新能源发展的误区

4.1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认识的误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已有近20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不少地方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发展新能源。“有不少地方不切实际、不计成本、大量投入搞新能源项目,却对传统能源领域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方面注意不够。”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能效项目“万元投资”形成的节能能力为5吨标准煤/年左右,而风能和太阳能项目投资形成的节能能力不足1吨标准煤/年,能效项目投资有明显的优势。

4.2经济效益方面的误区

任何政策问题都是经济问题。 所谓新能源之即相对旧能源而言, 而新能源替代旧能成立的唯一理由只能是其经济性, 任何行业发展和技术开发都必须经得起这种经济性的考量。对于新能源来说 或者是新能源的价格持续降低,变得更为便宜;或者是传统能源的价格持续上涨,变得更为昂贵。企业的投资行为必须以赢利为目的,只有相对的经济性优势才能使新能源更大规模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制定政策以促进产业水平的提升和产品价格的下降。

4.3企业对发展新能源认识不足

对于发展新能源,很多企业就一拥而上,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企业在发展新能源思路上有很大误区。一是我们对能源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二是,对产业布局对产业的影响认识不足。三是对新能源虚拟经济认识的不足。

5我国发展新能源的对策

目前我国面临着新的“能源革命”的考验,我们的认识也需要从“新能源”向“新兴能源”认识的转变。要“开源”,更要“节流”,是对绿色认识的不断深化。不断增加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电力比重,是实现能源的低碳化和无碳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能源来源的途径;而对现有能源的清洁化处理以及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也相当于增加能源供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泡沫是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新能源,必须拥有核心技术,技术创新,而进行技术创新就必然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容易使新能源有泡沫的是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这个大背景,而去泡沫化的手段是政策的调整和行业的规模化和市场化。

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独立承担能源变革中出现的技术、资金等问题,合作很重要,但不宜寄希望于国外技术援助,要警惕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不能成为国外低碳经济的产业链末端。我们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出路在于,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的培育。

5.1国家层面

5.1.1战略定位。鉴于目前国内能源现状,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因此,高度重视和加强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实现煤炭的高效洁净利用是中国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中回避不了、躲不开的客观现实。绿色经济或低碳经济是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们的核心是低碳能源技术,其基础是传统的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替代,即构建低碳型新能源体系。为了做好这些工作,还必须要明确新能源的概念、范畴,“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在占到相当份额的同时,能减少污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如煤炭的高效洁净利用、车用新型燃料”等都应叫做新能源,它们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共同构成了低碳型新能源体系。目前我国应该积极推进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同时逐步推进风能、太阳能的市场份额,进而实现新型能源对高碳能源的替代。

5.1.2政策方面。(1)税收政策:国家应考虑对提供清洁能源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减半甚至减免。特别是面对金融危机,国家应允许从事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企业在税前提取风险准备金,可考虑对生产新能源产品的企业征收较低的关税或给予免除、加大一系列激励出口的税收措施、加大对新能源企业所得税的减免力度。(2)税收和信贷政策:完善国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贷款和贴息贷款,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专项开发建设基金,资金来源于财政或对化石能源消耗征收的一定数额的碳税。研究解决新能源企业的贷款担保机制问题,进一步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国外赠款和国际组织的援助基金和投资。(3)价格政策:主要研究光伏发电价格政策。 研究国外的上网电价体系,在条件合适的时候,也可以采取标准购电协议的形式来解决光伏并网发电上网的实际操作问题。(4)补贴政策:国家应考虑采取多种形式的补贴政策。如对投资直接补贴或提供贴息贷款,根据新能源产品产量进行直接补贴等。补贴政策的资金需求可通过建立新能源发展基金来解决。

5.2企业层面

5.2.1加大自主创新。加大对新能源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能源问题的关键就是能源科技问题。世界各地的经验表明,政府对于新能源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直接决定了新能源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要与现有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进一步加大横向联合的力度,以便形成合力,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尽快产业化。

5.2.2加大产业集群。发展新能源产业,技术是关键,规模也是关键。目前国内很多新能源企业不乏先进技术和设备,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集群不够成熟,在市场中缺乏规模竞争优势。目前,国内外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非常大,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完善新能源产业集群,抢占国内、国际新能源产品和设备市场。

5.2.3加大示范力度。通过实施新能源示范工程,使绿色能源在某些地区率先得到推广,并产生聚集和示范效应,进而实现产业规模化、集中化发展。

5.2.4产学研结合、国际间相互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与国外专业研发机构和专业生产企业的合作力度,积极与国外制造厂商和研发机构合作兴办研发中心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打造国际化的品牌,扩大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

参考文献:

[1] 崔奕,郝寿义,王银平.低碳经济引发的可再生能源思考.生态经济.2010(05).

[2] 李凤鸣,赵小娟,马赛.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国际农业工程大会论文集.2010.

[3] 石军,贾书娣.从我国能源结构存在的问题探索新能源发展对策.

[4] 吴疆.发展新能源:三思而后行.高科技与产业化.2010(01).

第4篇: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选址

[DOI]10.13939/ki.zgsc.2016.41.067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的利用形式呈现多样性发展。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核电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核电发展的争议甚嚣尘上,而内陆核电更是备受争议,新能源迎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世界许多国家都加大了对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研究,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鼓励太阳能产业的发展。然而,国内光伏产业的迅速扩张给新能源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欧美的双反使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雪上加霜。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于光伏发展的政策,以促进国内的光伏发电建设,但是光伏产业的发展仍需谨慎。反观国内光伏发电建设,特别是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的建设更应该谨慎对待,那么电站的选址工作更应该做得扎实。

1 光伏发电的特点

光伏发电项目具有无污染、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短、系统简单、设备占投资比例大、资源决定收益、电能质量低等特点。光伏发电无污染,对环境影响小,对于电力供应紧张、污染较严重的地区,适合开发光伏发电项目。但是其建设开发往往受土地和资源限制,在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很少有适合的场址,主要是因为在这些地区不但很难找到较大面积的场地,同时光资源情况也不尽如人意,达不到最低投资收益的要求。最近国家加大了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支持力度,实现了在城市中建设光伏的愿望。而在较为偏远的地方开发建设光伏项目,电力送出就成为光伏电站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光伏发电电能质量较低,在电网不健全的地方常常会出现弃光伏限电的现象,影响光伏电站的效益。光伏发电项目虽然系统简单,但是其设备约占总投资的80%,因此光伏发电项目的质量管理不容忽视。光伏发电站在选址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对影响电站收益的主要因素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根据行业内经济评价要求,或是本企业的测算要求,对项目进行初步测算。

2 光伏发电站开发过程

光伏发电项目的开发可分为选址阶段、预可研阶段、可研阶段、电站建设四个阶段,光伏发电项目的选址工作,按照国家及地方政府要求,并结合其本身的特点,包括光资源、现场情况勘查、土地情况、气候资料、区域电力情况、送出线路、地方政策等方面内容的调查和分析。从而初步确定电站建设方案,进行投资估算和经济性分析。在进一步项目论证阶段,根据以上内容在核准或是备案前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土保持报告、接入系统报告、土地预审、地灾报告、压覆矿情况报告等项目情况的分析报告,此阶段需要对项目用地进行测绘及岩土初勘。由于光伏发电项目系统简单、建设周期短等特点,通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项目省略初步设计,直接开展施工图设计配合电站建设。

3 影响光伏发电站选址的因素

光伏电站选址应该结合各要素有序进行,依次可分为三步,即决定性因素分析、边界条件分析、固有要素分析。决定性因素包括光资源、土地情况,边界条件包括送出条件、电力消纳、交通情况、附近遮挡物等,固有因素包括地面附着物、环境要素等。首先对场址的光资源、土地等决定性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对场址初步判断,判定场址是否可以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其次对厂址的周边条件进行实地踏勘,收集资料进行详细分析,进行投资估算及经济初评价,判定场址是否符合投资方对投资及收益的要求。最后进行场址固有信息的收集,结合前两个阶段的分析,确定光伏发电的技术方案、送出方案,制定投资概算并进行经济评价,完成项目选址工作。

3.1 资源分析

光资源情况是场址是否有开发价值的先决因素,太阳总辐射受地理纬度、日照时数、海拔高度和大气成分等因素的影响,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对于电站系统的布局和太阳能利用效率非常重要。根据国家气象局的日照辐射数据,全国大致上可分为五类地区,根据目前光伏电站建设单位投资水平,三类以上地区较适宜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四类地区为较难开发地区,五类地区几乎为不可能开发地区。但是如果有特殊的地方补贴政策,可以考虑开展进一步工作。

3.2 土地情况

光伏发电项目占地面积较大,土地是否可以合法使用是项目的决定性因素。光伏发电项目用地采取征地和租赁两种形式,对于青海、新疆等西北地区的荒山、戈壁,由于土地补偿费用较低,光伏发电区可采用征地方式,对于其他地区为了降低工程的前期投入成本,可探索采用租赁国有未利用土地的供地方式。光伏发电项目要求地质稳定,对于可能出现塌陷等潜在的地质灾害的场址,则需慎重考虑开发光伏发电项目。

3.3 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包括送出条件、电力消纳、交通情况、附近遮挡物、水源等。

按照国家“合理布局、就近接入、当地消纳、有序推进”的总体思路,根据当地电力市场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需要,与当地电网公司(或供电公司)沟通,落实市场电力消纳条件,避免电站运行中出现弃光现象。并且通过水光互补、风光互补的方式提高电能质量,以减少电网的负担,提高电站的等效利用小时,保证项目收益。

3.4 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包括水文、大气质量、湿度、气象因素等。水文因素包括短时最大降雨量、积水深度、洪水水位等,直接影响光伏系统的支架系统、支架基础的设计以及电气设备安装高度。大气质量因素包括:空气透明度、空气内悬浮尘埃、空气湿度等因素。前两者主要影响实际日照辐射量,空气内悬浮尘埃量影响光伏组件的清洗频率,空气湿度除了对金属设备的腐蚀外,还存在诱发组件的PID效应,加速组件的衰减,严重影响发电量。气象因素应充分考虑冰雹、沙尘暴、大雪等灾害性天气光伏发电站的影响程度。

3.5 地方政策

除了上述因素外,正确把握地方政府对光伏发电项目的鼓励政策会使光伏发电项目的开发事半功倍。地方政府对光伏发电项目的补贴,能够有效地提高项目本身的收益,使光资源较差的地区具备了开发价值,增加光资源稍好的地区执行的灵活度。

4 光伏电站的选址方法

光伏发电站选址可以采用以要素定点的方法,影响光伏发电项目选址的决定因素为资源和土地情况,可分为以资源定点和以土地定点两种方法。光伏发电项目的选址可以结合两种方法,在收集资料信息的同时,进行实地踏勘,对项目场址要素综合分析。另外,可以根据地方政府对光伏项目的鼓励政策,开发水光互补、风光互补、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特色项目,采取“以特色要素定点”的方法,在水电、风电项目附近进行选址,提高并网光伏项目的电能质量;在鱼塘、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进行有效论证,满足光伏发电项目对土地的要求。

5 结 论

大型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的选址虽然没有火电、核电项目的选址复杂、时间长,但是其各要素的调查分析也是一件繁复的工作。光资源和土地情况的分析是选址工作的重点,光资源决定项目收益,土地情况决定项目是否可行,边界条件决定项目实施难度,固有要素影响项目投资,针对各要素材料的收集并结合实地踏勘,全面细致的分析是顺利完成项目选址的保障。

参考文献:

第5篇: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产业体系 创新模式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目前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并已形成了完整低碳城市的产业集群,“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全方位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也将以独具特色的“保定模式”助力全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保定市具体实例进行相关分析。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市与上海市共同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同年4月,WWF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的研究报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正式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低碳保定”的建设正式启动,“中国电谷・低碳保定”成为保定新的城市名片。

保定创造了两个“低碳”第一:一是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与此配套的《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草稿)也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保定市发改委联合制定完毕,为首个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的促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文本,标志着保定城市发展步入了以能源节约、新能源推广应用和碳排放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模式;二是在河北省2009年年初公布的2008年经济发展统计报告中,保定市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增速,均首次位居河北第一,其中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增速高达40%。2010年6月11日,保定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技术领先的太阳能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拥有最完整产业链的光伏产品制造商之一,成为世界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中国赞助商,同时也是首家可再生能源公司赞助商。目前是保定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提升保定城市品牌的最佳时机。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从传统的制造加工业到新兴的新能源产业,从培育、壮大低碳产业到“低碳城市”建设,保定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陌生到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一个由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低碳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有: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能源结构的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研发技术体系的构建,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

虽然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但对低碳经济发展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却很少。鉴于此,本文将对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准确解读,对各类政府政策目标进行权衡,在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的基础上,对于加快具有保定特色的低碳经济产业体系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及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从而让保定成为中国城市的“低碳标本”,以“保定模式”助力全国乃

至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

特色低碳产业体系的发展

(一)发展低碳经济具备的基础

2006年,保定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打造“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依托保定国家级高新区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础,培育以光电、风电、生物质发电、节电、储电、输变电六大产业体系,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保定-中国电谷”建成占地25平方公里、产值超千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低碳经济,保定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唯一的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中国电谷”。

作为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保定市积极实施中国电谷发展战略,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围绕打造“中国电谷・低碳保定”,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积累起较强的产业集群优势。保定市把太阳能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全力推进“中国电谷”建设。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了光伏、风电、输变电设备、高效节能、新型储能、电力电子器件、电力自动化及电力软件七大产业园,统称为“电谷”。保定市“太阳能之城”建设和“中国电谷”建设相互依托、互为促进,一个是产业支撑,一个是成果应用,相互借力、良性互动。发展新能源产业和节能技术,建设中国电谷、低碳城市,保定具备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应用的领军城市的基础与实力。

(二)发展低碳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

保定可充分发挥中国电谷可再生能源产业集群优势,2007年,保定市政府实施“太阳能之城”建设,2008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倾力打造“中国电谷”、“华北轻型汽车城”和“低碳保定”城市品牌,大力发展新能源及设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和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努力实现由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变,由被动接受京津辐射向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转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今天的保定,绿色能源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拥有国内首个集五星级酒店与光伏电站于一体的中国电谷大厦。保定将以低碳经济为主导,加快构建具有保定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安排,保定市将继续发展壮大光电、风电、输变电、储电、节电、电力自动化6个分支体系及大力推进“太阳能之城”,从2010年1月陆续启动的一批项目中不难看出保定提速“中国电谷”建设的势头。在此政策的基础上,保定将着力打造“中国电谷”,加快壮大低碳产业,尽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主导突出、多元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宣传发展新能源产业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强力推介“中国电谷”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发展低碳产业解决的是经济增长点的问题,而建设低碳城市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

(三)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的新构想

推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但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现代装备制造业将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因此,大力发展以“中国电谷”为代表的现代新型工业,着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是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目前,在“中国电谷”的影响带动下,保定已基本形成“南车北电东纺西绿城文”的产业发展格局。

保定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及正在加速崛起的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前沿阵地,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京津地区相比,具有资源成本优势;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相比,具有市场和区位优势。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将进入发展快车道,其中,光伏发电产业:以扩大多晶硅电池生产为主,整合并延伸光伏发电的上下游产业,建立完整、闭合的光伏发电产业链;风力发电产业:按照“叶片先行,发展总装,完善配套”的思路,扩大生产规模,引进风电总装项目,实现风力发电装备国产化,形成较为完备的风力发电产业链;输变电设备产业:大力发展变压器及相关产业,建设中国知名电力自动化产业集团和世界知名电器集团。抓住机遇优化资源配置,积极进行调整产业结构,瞄准市场发展变压器及相关产业。在高新区建立高效节能产业园:以重点发展高效节能产品为目标,立足优势加快技术引进和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新型储能产业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锂电池及其填充材料,太阳能专用蓄电池、风力发电蓄电池开发。除了以上新能源产业以外,可谋划一批“绿”字号产业来构建低碳产业格局。如发展低碳高产出的电子信息(软件)产业,全力打造电力电子产业集群、高频产业集群、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加快网络游戏、动漫等创意产业的发展,推进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低碳科技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优势服务业。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发展的轨迹是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保定市把“低碳经济”理念植入城市发展新思维,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全力打造“中国电谷”的同时,努力拓展新能源应用领域,大力开展以“煤改气”为重点的“蓝天行动”、以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的“碧水计划”和以绿化为重点的“绿阴行动”,加快废旧物质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园”建设,完善清洁生产机制。在加快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始终保持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努力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走出一条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策略

(一)整合特色优势,做大产业规模和经济链

正确处理好发展企业与发展产业的关系,重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提升区域经济的规模。一是培育特色产业。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重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这些产业。二是兴办龙头企业。要围绕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依靠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建基础、创特色、扬优势、打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头雁”作用。三是加快园区建设。政府要切实做好园区特色产业的规划、协调、指导工作,进区企业必须坚持以园区产业有一定的关联度,或配套延伸的产品为主,依靠园区载体,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二)加强产业治理,促进产业有序竞争

一是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产业自律作用。二是充分发挥产业协会中介服务作用。首先是人才培训服务,产业协会要为产业的发展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加强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集成和传递信息;其次是技术服务;最后是信息咨询和市场开拓服务每个产业协会都要加强产业自身建设,形成产业文化,打造产业品牌,宣传产业信条,提高产业声誉。三是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形象品牌作用。引导同产业企业间的协作与配合,协调产业内部会员之间的关系,减少和避免不计成本、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带来的不利后果,避免同产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形成整体对外、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产业名优品牌

品牌不仅是一个地方、一个企业的形象,还是一股巨大的竞争力。因此,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响地方特色民营经济品牌,才能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地方特色产业的优势才能得到加强和发挥。

(四)培育科技人才,提高技术创新效益

人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专业人员的技术素质是成就企业技术创新的要害因素,是创新机会的主要发现者、执行者和新技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高素质与相互合作是保证创新迅速形成新的综合生产力、获得创新最大效益的必要条件。

(五)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首先,在产业发展布局上要突出比较优势,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加强调控,避免产业趋同,区域内无序竞争。其次,在资源配置上要围绕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融资、税收、人才等优惠政策措施吸引资金、技术、人力、信息等各种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提高整体竞争力。第三,加强引资引智工作。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实现快速增长,培育一批市、省级私营企业集团。同时,要借脑引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行联姻,实行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科技攻关,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不断推进优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持续的技术创新的产品创新。第四,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文化。加大区域特色产品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色产品宣传活动。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第6篇: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环保责任;宝新能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6. 040

[中图分类号] F27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6- 0064- 04

0 引 言

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部分,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是社会进步,民众权利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寻求先进运营模式,改变传统观念来弥补差距,实现快速提高,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企业改良外部环境,提高竞争力。本文以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新能源)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其关注环境保护为例,对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进行探讨,为改善我国上市公司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 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现状分析

(1)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总体上较为淡薄。2012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比2011年同期增长超过六成。但是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对中国1 50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8% 的受访企业设有社会责任部,8% 设有可持续发展部,16% 设有环境管理部,37% 设有公共关系部。在《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报告2011》中显示,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近八成不合格。这也凸显了虽然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虽然在快速提升中,但总体依旧处于较为淡薄的状态。

(2)我国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督导职能履行不足。社会实际中,很多企业都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各行政部门应充分联合,建立相应的联动体制,对于企业完成社会责任予以充分的引导和考察,也要在立法方面完善化的同时,明确执法程序,加强执法力度,充分发挥法律的利导性。促使企业由被动向主动完成企业社会责任过度。

(3)统计表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环境治理之间并没有显著关系。国企环境治理水平高于民企。我国的上市企业一般对股东、员工方面的社会责任履行较好,对环境、社会方面的社会责任履行得一般。其主要原因依旧是观念和意识的淡薄,通常常说的人力与财力的束缚并非主要原因。而国企等企业关于环境治理方面明显好于民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政府监管部门对环境治理的要求不同。

(4)现在已经有部分生产型企业已经开始尝试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具体体现为:①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利用各种技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②构筑生产企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企业间的循环经济体系。通过产业的合理组织,使资源在纵向和横向间的企业间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产业内的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2 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以宝新能源为例

近年来,中国涌现出一批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积极实践的先进企业,他们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先行者、示范者,带动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迅速发展。而宝新能源作为其中民营资源型企业的佼佼者,为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2.1 宝新能源简介

宝新能源是1997年1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新能源电力公司,公司下设5家全资子公司,其中以广东宝丽华电力有限公司和陆丰宝丽华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为主,是中国证券市场中的新能源电力龙头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2.2.2 宝新能源关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2.2.2.1 股东方面

公司发展稳健,每年均进行现金分红、派送红股或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价值回报。从 2008 年起,公司连续入选深证红利、深证 300 价值等指数样本股,标志着公司已成为财务稳健、分红稳定、对股东投资回报良好的上市公司。

2.2.2.2 员工方面

公司严格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员工聘用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员工的保险参与率达到 100%。

公司先后投资建造 5 座公寓式管理的员工星级宿舍,开设 5 间自助餐饭堂;投资 3 500 多万元,配备 4 间医疗保健室,有专业医务人员为员工免费服务。

公司也设立了图书室、电教室、娱乐室、阅览室等,修建了高标准的 11 人足球场 1 个、标准篮球场 2 个、羽毛球场 5 个、室内乒乓球场 4 个、体育舞蹈室 1 个和室内健身房 1 个。丰富了员工文体生活,增强了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

2.2.2.3 客户/伙伴方面

公司在注重对股东权益保护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合同及制度,充分考虑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从未发生任何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形。

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梅州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梅州市“纳税信用 A 级企业”,获中国农业银行授予“AA+级信用单位”,获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评定长期信用级别为 AA 级。

2.2.2.4 其他方面

①积极上缴税金,贡献地方经济;②通过自身发展,公司为梅州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③公司关注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注重推动社区和谐发展。

2.2.3 宝新能源履行环境责任情况

除了以上这些责任,宝新能源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得尤为突出。宝新能源始终坚持走节能减排的发展之路,发展高效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大科技创新,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同方向增长,最终形成了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2.2.3.1 打造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

公司下属梅县荷树园电厂自2003年起采用目前国际上技术最先进的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利用煤矸石发电,解决了煤矸石长期被视为固体废物的尴尬。不仅改善了煤矸石长期堆存,占用大量土地,自燃、污染大气和地下水质等问题,也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高效清洁动力。

荷树园电厂是广东省第一家采用先进循环流化床洁净煤燃烧技术、综合利用煤矸石劣质煤发电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公司电厂二期工程的两台机组,是国内第一台和第二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30万千瓦等级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也是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2台已投产运行的单炉膛30万千瓦等级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同时,公司还对燃烧灰渣进行循环利用。发电燃烧后形成的炉渣和粉煤灰,除少部分销售给水泥厂作填充料外,大部分用于制作煤灰渣砖,既取消了灰渣堆场,节约了土地,又能增加效益。环保砖厂可完全消化电厂产生的灰渣,最大限度实现煤矸石资源变废为宝和综合利用。

2.2.3.2 构建绿色企业,低碳环保

公司采用先进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极大地强化了对高灰份和低挥发份的劣质煤的适应性与燃烧效率。使劣质煤燃烧效率达95%~99%,锅炉效率达90%左右。每年电厂利用的煤矸石,可节约标准煤约50万吨,有力地促进了能源节约。

2.2.3.3 科技创新,节能技术改造

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研发方针,充分发挥创新研发对核心业务新能源电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①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完成了全内燃高掺量粉煤灰砖的研究和产业化项目,获得了梅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②公司开展技术改造,聘请西安热工研究院专家发电机组进行燃烧优化调整,使机组效率提高1%左右;投资1 500多万元,对30万千瓦机组高压电机进行变频改造,使厂用电率下降1%左右;原煤掺烧石灰石高效脱硫技术及其洁净燃烧机理研究获梅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③由公司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的“300MW煤矸石CFB发电机组及资源循环利用工程”项目获得“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实现了清洁煤发电整体技术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大型循环流化床洁净煤发电技术应用已处于世界领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2.3.4 研发再生能源,追求风电发展

2006 年,公司确立了向风电领域进军的新能源战略。 2007 年公司委托广东省气候中心建起了国内第一批的海上测风塔并开展相关的测风工作,目前该测风塔已成功获得4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数据,相关资料填补了国内科学研究的空白,其成果受到了来自中国工程院、国家气象局等权威单位专家的肯定。

2009 年12 月22 日,公司投资建设的陆丰甲湖湾(陆上)风电场一期工程4.8万千瓦风电机组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投入运营后,与同等装机规模的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标煤约3.5万吨,每年可以减少烟尘排放量约45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400吨、减少灰渣排放约8 000吨、减少CO2一年减排量96 600吨。

2.2.3.5 绿色办公,倡导环保

公司重视办公节能管理,倡导绿色办公。①办公楼空调温度设置夏季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20℃;②节约照明用电,节能灯使用率100%,做到人走灯灭;③合理使用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不使用或外出时及时关闭电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行办公无纸化,办公耗材采购经费节省近20%。

3 政策建议

3.1 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完善环境治理标准,规范企业行为,创造良好大环境

企业环境责任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介入与引导,在促进企业进行环境之类的时候,不能仅从短期环境治理成效考虑,更应从全局出发,以治理目标为基础,从制度设计、行为促动、实际成效综合考虑。

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在规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的同时,也应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企业积极自愿地承担社会责任。同时,政府也应积极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沟通,参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制定中,减轻国际社会对我国企业的歧视和压力。

3.2 企业要主动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企业是其中的一个单元。企业应该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才能获得长久的活力与动力。只有兼顾到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企业才能获得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也应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积极借鉴成功经验,建立内部管理制度,权责分明,强化意识。

3.3 增加信息透明度,及时进行信息披露,鼓励第三方审计

我国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刚刚觉醒,然后再企业环境治理信息披露中,程度不齐,重点不一。导致社会在监管的过程中无所适从。统一企业信息披露要求,保证内容实质性、结构完整性、信息可比性对社会监督企业完成环境责任情况至关重要。同时,还要鼓励企业聘请第三方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予以审计。这样既可以保证企业在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增强公信力,也可切实规范企业信息披露的统一标准。

3.4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整合功能,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利益相关方认可

非政府组织包括公民维权组织、行业协会、学会、公益组织及其他民间组织。因非政府组织的非盈利价值取向,使它们能够涉足政府与社会无法全面涉及的领域,有利于协调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整合社会利益。非政府组织在协调政府、社会、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能够形成三者间的良性沟通与互动。

若想使企业真正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及环境责任的重要性,就应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了解承担环境责任给企业带来的好处。通过对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宣传,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知名度,也是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方法,同时还可以引入责任投资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黎友焕,魏升民.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从SA8000到ISO26000[J].学习与探索,2012(11).

[2]李伟阳,肖. 企业社会责任的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

[3]冯梅,范炳龙.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评述与借鉴[J].生产力研究,2009(22).

第7篇: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设备;技术探析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047-01

0 引言

对于智能电网来说,主要是将一些单元部件整合成具有一定功能的智能化系统,例如智能配电系统、分时电价系统、智能化变电站控制系统等,这些系统都是智能电网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其中所包含的所有电力系统一、二次设备即为智能电网中的电力设备。本文主要针对智能电网中电力设备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并对电力设备的应用和研发技术进行分析,指出其对我国智能电网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1 智能电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1.1 特点

智能电网的功能特点主要包括:可视性、可操纵性、可变性、非封闭性、安全性、兼容性、可预防性、高效性、安全互、广度覆盖性、节能性等,有减少电力消费端的用电损耗、实时监控系统能够第一时间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减少电力污染排放、降低耗能损耗、实现电力企业集成管理等优点【1】。

1.2 发展趋势

我国2020年对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为在全国范围内搭建起数字智能化、自动化、高效性电网体系。2030年正式建立起能够兼具自愈能力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智能电网系统。2009年初,中国国家电网各大机构启动了“坚强智能电网体系研究报告”、“坚强智能电网综合研究报告”和“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究框架”等重要课题的研究,认为我国的智能电网系统应覆盖电力发送、电力协调、连理输送与交变电、电力配置和电力消费等所有相关因素。智能电网的搭建首先应该保证电网的坚固性,只有坚固的电网系统才能够将电力资源与电力供应所消耗的能源有机整合形成最大范围优化能源分配的目的,同时对于电力供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相对有力的保证。

2 智能电力设备的具体构成

2.1 发电设备

智能电网在发电侧中所包含的智能电气设备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例如风机、光伏等,还有能量转换设备、能量储存设备以及可靠并网接口设备等等。

(1)第一类是各种分布式发电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燃料电池、风能发电、微型燃气轮机、地热发电设备、生物质能发电设备和海洋能发电设备等。

(2)第二类主要是自动控制设备和智能保护设备,例如智能分接头变换器、数字型保护继电器以及动态分布式电力控制设备等。

(3)第三类设备主要是各种能量转换设备及装置和储能设备。例如蓄电池、超级电容器、飞轮、高容量储氢、燃料电池、超导储能以及高效率二次电池等。

2.2 输电设备

传统电网在面对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时存在功耗大、系统可靠性差等问题,此外近些年来,大规模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受到了更大的威胁。智能电网的建设可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智能电网背景下输电系统中所包含的智能电力设备主要包括三类:柔流输电设备、特高压直流输电设备和高温超导技术设备等【2】。

2.3 变电设备

变电设备主要是变电站内所设计的所有一次和二次设备,在智能电网的规划建设下,未来变电站将逐步实现信息的交互和共享,建立起一个信息平台,在此平台基础上实现智能电网所需求的诸多强大的功能。目前已经在建设的主要有智能化变电站,主要是是通过一次设备的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并以IEC61850通信协议为基础进行分层构建,从而实现变电站内设备间的信息和数据交互以及共享。智能数字化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相比虽然只是在通信模型上发生了改变,但在过程层中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动,传统变电站中一二次设备之间主要是通过电缆进行连接,而在智能数字化变电站的框架下,上述设备逐步电子式电压、电流互感器,光纤连接,智能化一次设备以及合并单元等设备所替代。

2.4 配电设备

智能电网在配电网方向的表现主要是未来配电网的高度自动化,以便适应未来分布式能源以及其他智能配电设备的大量接入,未来配电网中功率将出现双向流动的形式,而智能配电网的高度自动化也为配电网的监控更为方便。智能配电网主要是基于先进的传感量测技术对数据进行高效的采集,然后通过现代化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实现配电网的全方位、实时的监控与控制,所以其中所涉及到的设备多种多样。例如在智能配电网中所构建的数据通信网络,将包括载波设备、无线设备和光纤等各种设备和先进技术;对于数据采集系统方面,所涉及的则有电能质量实时监测设备,电力系统在线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设备,各种各样的光、电子传感器以及电缆温度检测器等。

2.5 用电设备

智能电网在用电侧的具体目标是实现用户间的有效互动,促进电力市场实现彻底、完全的竞争机制,使得用户侧可完全实现信息和能量的双向交换,并且可实现对实时变动的用电电量和分时电价的变动信息,用电设备主要包括智能表计、数据量测设备和智能通信设备三类。、

3 智能电力设备技术

3.1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

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有大量的分布式能源和新能源的接入,对输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必然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达到节能降损的目的,大量的电能都必须进过电力电子设备的处理之后才可以接入大电网。智能电网在建设过程中将会大量的使用到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以及电力电子设备,在发电和输电的方面讲,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将提高电能质量以及发电效率;从配用电的方面上讲,则可以有效的实现节能降损,提高用电效率等目的。

现代电力电子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在电源、新能源、电机、电力系统等方面的应用,其中在电源方面的应用主要有便携式电源、电力操作电源和储能装置;在新能源方面,则主要是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燃料电池等方面的应用;在电机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变频器、软启动器、同步励磁装置等;在电力系统方面的应用主要有FACTS、HVDC、D-FACTS等;此外还有微网系统、电动汽车、传感与测量等方面的应用【3】。

3.2 储能技术

传统电力系统中电能的发输变配用都是在同一时间完成的,电能是无法储存的。而储能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案。储能技术的应用也比较广泛,例如风能和太阳能等间歇性能源由于其波动性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十分严重,而储能电池的接入可以极大的降低其波动性,使其对电网的运行更加友好;此外负荷的削峰填谷也可以通过储能设备来实现,主要是在负荷低谷时充电,在高峰负荷时放电来实现削峰填谷的目的。典型的储能设备分为两种,能量型设备主要是蓄电池;功率型设备主要有超级电容器,飞轮等。

4 结语

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作为具有极大潜力的电力设备及技术在我国现代电网的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智能电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电力设备及技术在智能电网中总体运用和具体技术的应用等进行了详细的分转换和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方方,高赐威.智能电网的技术内容及比较[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05):45-46.

第8篇: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范文

4月份,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3%,增幅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主要化工产品中,烧碱产量增长22.1%,纯碱产量增长3.5%;化肥产量增长1.6%;农药产量增长17.2%;电石产量增长18%。l-4月,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4%,增幅同比提高15.3个百分点。其中,烧碱产量673万吨,增长22,4%I纯碱产量692万吨,增长19%;化肥产量2222万吨,增长8.7%;农药产量86.2万吨,增长20.1%;电石产量531万吨,增长33.6%。

【煤炭行业】

4月份,全国煤炭生产快速增长,无烟煤、烟煤、褐煤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4%、20%和16.5%。全国铁路煤炭日均装车76710车,同比增长13.9%;煤炭运量1.56亿吨,同比增长13.9%。月末,秦皇岛港存煤466万吨,比3月末减少330万吨,同比增加111万吨;全国重点电厂存煤4441万吨,比3月末增加134万吨,同比减少3375"吨。据海关统计,1~4月,煤炭出口741万吨,下降20.7%;进口5799万吨,增长1.5倍;净进口5058N吨,同比增加3715万吨。

【电力行业】

发改委6月3日消息,4月份,全国发电量33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4%。其中,火电增长25.6%,水电下降1.1%。1~4月,全国发电量128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5%,其中,火电增长25.4%,水电下降3.1%。据行业统计,1~4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3.9%。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长8.8%,增幅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27%;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增长17.5%和15.3%,同比提高8.5和6.2个百分点。

【能源行业】

发改委6月3日消息,4月份,全国原油产量162695"吨,同比增长4.2%,增速同比加快3.4百分点。原油加工量3441万吨,增长17.1%,增速同比加快11.1百分点。成品油产量中,汽油增长5.5%,增速同比减缓14.1个百分点;柴油增长18.8%,增速同比加快18.1百分点。4月份,全国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1.7%,增速同比加快4.8百分点。1~4月,全国天然气产量319亿立方米,增长13.1%,同比加快5.7个百分点。天然气产销保持正常。

【航空行业】

6月1日起,国内航空煤油出厂价下调220元/吨,调整后民航普遍使用的3号喷气燃料出厂价为5470元/吨。统计显示,目前国航、东航,南航三大国有航空公司的航油成本均已超过总成本的40%,作为航空公司最大的成本消耗,航油价格的下调将直接减少航空公司的燃料支出费用。据了解,本次航油价格调整,南方航空受益最大。有研究报告称,此次调价将为南航节约5.8亿元的燃油支出,而东航与国航也分别有近50%为国内用油,可分别节省支出约2.9亿和3.3亿元。

【软件行业】

与上市公司增长缓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2009年以来,多家创业型网游公司在市场上实现了200%~300%的增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且对行业龙头企业发起了挑战。各大网游公司的2010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以完美时空、网易、盛大等网游公司为代表的财报数字均出现了增长放缓、利润率下滑的情况。这种颓势似乎依然在延续,在近期金山第一季度财报之后,中国网游业首次出现了负增长的公司。

【农业行业】

商务部6月2日表示,将联合财政部、发改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公开竞价收储今年第四批中央储备冻猪肉。在今年我国猪肉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以玉米为原料的饲料价格却一路走高,使养猪户的情况雪上加霜。目前不论规模大小的猪场,很多养殖户都在“死扛”,规模相比去年没有减少。由于国家全部冷库利用起来总量约在60万吨左右,而市场每个月供应量在400万吨,此前收储规模都不到10万吨。在目前市场的严峻形势下,国家收储猪肉量可谓“杯水车薪”。

【房地产业】

近段时间,在政策调整下进入冰冻期的房产业,人动也愈发频繁。中国建筑、龙湖、SOHO和保利地产相继有高层离职。似乎每遇到楼市调整,地产界的高管层就要开始“地震”。与高管们的变动相关的是,地产行业的基层员工和部分中层近期也出现变动的迹象,其中,中介和行业首当其冲。业内预计,随着调控影响的进一步深入,未来不排除出现类似2008年底行业人才大规模变动的情况。

【汽车行业】

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可获高额补贴后,近日财政部等四部委又联合宣布,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在现有13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增加天津、海口、郑州、厦门、苏州、唐山、广州等7个试点城市。据了解,去年12月9目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促进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时,就提出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13个扩大到20个,并选择5个城市进行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试点。

第9篇: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供热技术 问题 发展

一、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供热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集中供热面积已达86540万平米。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供热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展望未来,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使供热系统工艺、设备、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缩小与供热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要实现供热技术的进步,关键在于抓好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完善的技术开发体系;二是推广供热节能新技术。

二、城市供热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1、集中供热目前正受到其他采暖(制冷)能源和供应方式的有力竞争

以煤炭为燃料的热电联产和集中锅炉房供热受到严峻挑战:

一是如何降低初投资(包括热源、热网、热力站的投资);

二是如何完善供热系统,加强企业管理,降低供热成本。

2、二氧化硫污染的问题

我国的供热锅炉主要以中小燃煤锅炉为主,量大面广。由于中小锅炉烟气排放高度低,对城市环境空气的污染相对较大。控制中小燃煤锅炉造成的低空污染是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之一。因而应积极寻求脱硫效率高、运行费用低、一次投资少的好技术项目。

三、城市供热技术未来发展展望

预计今后十年,集中供热企业将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集中供热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技术发展的创新与推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热自动化控制水平提高

锅炉自动控制、换热站自动控制、无人值守自动供热机组等将得到广泛应用、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提高,不仅保证了供热的可靠性,而且提高了供热效率。

2、大型供热机组比重增加

一些城市未满足热负荷的急剧增加,正建设单机容量100兆瓦以上的大型供热机组,代替小型供热机组,200兆瓦以上的供热机组也在太原、北京、沈阳等城市投入运行,大型供热机组比重将日益增加。

3、城市热、电、冷联产快速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既需供热又供冷的公用建筑大量增加,一些城市以热电厂为热源,实行热、电、冷联供。夏季热负荷的增加,使热电厂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4、分户计量开始实施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颁布实施和人们节能意识的提高,以促进供热系统和节能为目的的采暖分户计量工作开始实施,温控阀、热量表、自力式压差控制器、自力时流量调节阀、变频循环水泵、蓄热器等在供热系统中推广应用。

5、大力推广锅炉节能技术

利用锅炉自动控制,分层给煤燃烧,水泵、风机的变频调速等技术,高效省煤器等降低锅炉房能耗指标。

6、开始使用洁净燃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加强,以油、气、水煤浆等洁净的燃料代替煤炭而作为都市使用的主要一次能源已成为必然趋势。部分城市开始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热电厂,已达到高效、节能、减少污染、提高电网调峰能力的目的。

7、供热新能源开发方兴未艾

地热能、核能、热泵、垃圾焚烧、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得到重视,促进了供热能源结构的调整,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1)地热能。地球是一座天然的巨大能源库,它内部蕴藏着大量热能。地热能为地球上存储的全部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的一亿七千万倍。地热能取自“天然的地下锅炉”,不需要燃烧任何燃料,更省去了复杂庞大的燃料运输和燃烧系统,避免热因燃烧而产生的污染,因此是一种清洁、廉价的能源。我国的华北、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区蕴藏有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将对改善供热能源结构、减少污染起巨大作用。

(2)垃圾燃烧等新热源。垃圾焚烧可实现垃圾的无害化、降量化及资源化,将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用于供热或发电,使城市垃圾成为新能源变为可能,这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安装有近十座垃圾焚烧炉,生产的热水用于集中供热。而我国南方深圳等城市也已经有垃圾焚烧的成功的经验,利用垃圾焚烧技术处理城市垃圾以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