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范文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

第1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范文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发展计划的不断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得到极大发展。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而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素质的竞争。音乐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高等教育教学、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本文从音乐对大学素质的作用入手,分析音乐教学对大学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音乐教育;创造力;大学素质教育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音乐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抒发人类的情感,同时可以发展人类的形象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既可以缓解他们紧张的学习压力,又可以加强沟通,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基本素质。

一、音乐教育对大学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情感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陶冶人的情操,同时通过听觉艺术等形式丰富人类的情感。对于大学生来说,音乐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音乐教育通过听觉形式,让学生在音乐创造、投入及欣赏等过程中,结合自身经历和理解,和音乐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生活,抒发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让大学生在欣赏思考中成长。音乐的创造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类最基础的情感表达,无论什么音乐形式,都离不开生活,音乐是生活经验的凝练和升华。大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音乐的欣赏增加对生活的感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同时通过对艺术家的人生经历、音乐创作背景等欣赏和剖析,感悟生活的真谛,也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找到情感宣泄的窗口。例如通过对大音乐家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从中学习那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情感素质,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升华。

(二)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是人类参与活动最高的活动形式之一。人类在参与、体验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音乐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教育中的即兴表达,可以培养学生把握生活的听觉敏锐感,培养他们精确的节奏感,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音乐的理解和感知等。通过这些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注意力,从而无形之中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三)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而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审美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欣赏和创作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创作过程,欣赏音乐的动态美和情感美,增进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欣赏,自觉甄别美与丑。音乐教育通过音乐的形式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进行调剂,通过听觉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的独特魅力等。

二、当前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培养从单一的

人才培养结构模式向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尤其是当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全方位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竞争的关键因素。当前的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当前大学音乐教育在提供大学生素质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为:

(一)大学教育的音乐教育在非音乐专业的教育比重比较低

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育等,大学教育中的音乐在非音乐专业的专业教学中的比重比较低。尤其是一些非艺术类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大多以选修课为主,部分专业甚至没有音乐鉴赏课程。

(二)大学教育的音乐教育认识不足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着重于思想品德课程和专业课程,而对于非专业课程,如体育、美术和音乐,大学管理阶层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在课程安排中缺乏合理性。大学教育的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开始实行,但部分院校还是以学生的技能培训为主要侧重方向,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材指导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则需要专业的教材指导和系统的理论指导,而高校的音乐课程,尤其是一些非艺术类的音乐选修课程,由于课程安排等原因,没有专业的音乐教材,甚至部分音乐教师是非科班出身,音乐课程以欣赏音乐为主,对音乐的创造和剖析没有深入进行,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

三、针对当前音乐教育出现的问题对策

(一)在课程安排上学校要有足够的重视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也是学生情感宣泄的窗口,尤其是当今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音乐能够起到很好的减压作用,同时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音乐教育的作用,学校应该有充分认识,并在课程安排上使音乐课程更趋于合理。此外,需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如多媒体的建设和音乐器材的建设,都需要学校的支持。

(二)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

音乐是一门艺术课,也是专业性和系统性很强的教育形式。在音乐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培训极其重要,一方面音乐教师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专业培训让音乐教师深入系统地构建音乐体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对音乐教材要统一进行专业编制和采购

对于音乐选修课程,学校要提供专业的音乐教材。目前大学生的音乐教材都是由大学教师自主编写,因此,对于音乐教材的选择,首先要选择专业性强、有针对性的教材。此外对音乐教材要采取标准化的采购,教材的编写要请专业教师统一编写,以便确保教材质量。

总之,大学音乐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作用。因此,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和谐健康发展极其重要。

作者:周莹莹 单位: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今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日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艺术教育主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音乐基础教育的质量。而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格的与时俱进的音乐人才。

一、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哲学。因此,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一是注重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我们在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师范性特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

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

二、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

音乐专业的学生从上高中起就远离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而现代音乐人才不能不具备一

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音乐教师更不能是科盲,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教育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学校开设了音乐声学、计算机音乐、电脑动画与音乐课件制作、电脑音乐创作与制作、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等课程,对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要着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具备了艺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在艺术实践、艺术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分析、处理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未知到已知的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并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的艺术观点和见解。

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列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音乐教育学科的特点,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考试与检测检查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建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架构课程架构,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对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架构的设置,要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相协调、相一致,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当代人文艺术、音乐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教育专业学生所应有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教师职业素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思路来设置。一是设置哲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大学语文、体育等公共必修课;二在保证学科体系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规划、发展和建设四个系列的课程群,即音乐理论与技能基础课程群、作曲技术与指挥课系列课程群、声乐表演与教学课系列课程群、钢琴演奏与器乐课系列课程群;三是将教育科学课程,如音乐教学法、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学科教育论作为必修课;四是设置比较宽泛的选修课程,如美术、写作、教师语言艺术、电化教育、意大利语、德语、音乐美学、童声合唱训练、东西方音乐文化史、音乐学概论、MIDI技术与制作、现代录音与录音技术、舞台艺术、教师口语、中学音乐课程设计、音乐教育管理等。

2.改革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是因材施教。我们采取讨论式、诱导式、问题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二是科学施教。我们改变那种一讲到底的单一课堂结构,采用心灵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启发讨论式、反复讨论式等方法,使课堂教学出现和声立体美的效果,使学生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三是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我们重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计划,在第一学年就安排一周见习,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安排二到四周时间到各学段实习,使之了解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尽早明确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器乐、声乐考级活动,把考级作为原动力,以提高专业技能。

第3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学前教育 游戏 兴趣 体验 音乐感受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113-03

音乐教育不但能够使人们丰富灵感、激发斗志,也能够在某些层面上开发人们的创造美的意识。在我国,音乐课程是实施是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在听觉上,满足了人们审美的需求,给灵魂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通过音乐来交流,以此达到情感的共鸣、内涵的冶炼,以此获得思想的共鸣。在探究音乐教育的功能时,我们更应该以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为背景进行衡量。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创造能力缺失;而且对音乐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并对这种美育课程缺乏兴趣爱好,而不是从欣赏、体验的角度去学习音乐课程。在音乐教学中,为了避免对学生造成狭隘的功利性学习动机,高校教师不但要对音乐教育的各个功能进行全面的了解,还要在综合的的层面上将音乐艺术的局部功能进行系统的联结,以全面的视角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现状

在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课程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它涵盖了声乐、钢琴、舞蹈等音乐技能课程,也囊括了乐理、学前音乐教育等音乐理论课程。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开设是未来幼儿教师们学习的摇篮,所以它不像专业艺术院校和本科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那样,需要的一心一意的去研究其中一门音乐技能,相反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而不求精”的全面掌握音乐技能和相关理论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中,适当的将课程与幼儿对音乐的感知等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目标明确的教育思想。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除了突出各类音乐艺术特点的同时,应兼顾到学前音乐教育的非专业化倾向。

在众多学前教育课程中,音乐课是必修的,而不是众多课程的点缀。学生掌握课本上的音乐技能理论是必要的,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就是为了给社会上输送合格的幼师而准备,但并非专业的音乐特长生。所以,通过音乐教育满足学生们的审美认知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和创造音乐的兴趣和愿望,并在此基础上了解音乐基础知识和达到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能够为学生对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无形中促使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断地提高。并在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创新型的音乐教育思想,发掘学生对音乐的创造能力。我认为,以上这些观点,对于从事整个幼儿音乐教育事业都有极大的帮助。

二、学前教育的音乐美学教育理念

在高等职业技术的专科音乐教育中,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二是为学生升本科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前者会相应的涉及很多个音乐领域,例如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关联系等;而后者,是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升学而打下扎实的功底。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的音乐课程中,不求“专”,而是“求全”。即幼师的音乐学习不会以专项的技能学习为主,而是全面的去发展他们的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讲究相应的方法和思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前教育观点,使他们在今后也用正确的方法来传授给他们未来的幼儿学生。故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思想应当遵循以下几点:

(一)从音乐美育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美育教育范畴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且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殊功能。它能够在无形抽象的音符之中,通过美的艺术形象和令人身心愉悦的艺术形式来净化受教育的精神世界,进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自信心。

从总的教育理念上来说,高职音乐教育培养的是艺术技能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这也体现了我国总的教育方针,即培养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站在更深层的角度上来说,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备幼儿教师应有的内涵,如高尚的品德、丰富的文化知识、全面的技能、美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能力。

(二)在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前音乐教育课程具有建立在幼儿音乐教学基础之上的高等职业化性质。未来的幼师们在学习音乐课程的同时,应在教育总方针的指引下,制定好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并以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方式去学习音乐,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才能,以此成为幼儿音乐教育的专业人才。在幼师培养过程中,把所有学生的共同学习目标与差异化的个性发展适当的结合起来。如果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收到鼓励,就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和广阔的空间。

(三)音乐创造力的发展根植于扎实的基础知识

在学生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和技能以后,要着力发展他们的鉴赏力、表现力和感受能力。让学生在体验、发展、创造和表现的音乐的过程中,运用理论的视角来体会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通过音乐来开发出学生的潜质、丰富学生的抽象思维,也是高职音乐教育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面。因学前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其音乐授课过程就是相应的艺术实践过程。通过学生的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注重培养他们有创造性地设定音乐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的能力。

(四)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探究

学前教育中的声乐、钢琴、舞蹈以及其他技能课程,如学前美术教育等,都在幼师技能的培养范围之中。高职音乐教育应当与这些姊妹艺术学科综合起来,注重各类科目的整体性融合,使学生们具备更广阔的视野,能够从整体的布局中来分析、理解、掌握音乐艺术的特点。除此之外,音乐教育学也是幼师培养的一门基本课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具备音乐教育工作的潜质。高职的音乐教育应当充分建立健全、发挥音乐教育的评价机制,通过学生的民主评价来促进课堂的动态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要具备创造性的设定音乐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能力。“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音乐课程的性质、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的教育课程,到审美教育课程,以至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

三、 以游戏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爱好

在大多数音乐课堂上,老师的往往站在中心的位置传授给学生音乐知识、培训学生的音乐技能,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的机会往往备受忽视,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思想被束缚、个性被这种传统守旧的音乐教学模式所压抑的后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音乐的爱好和愿望,应该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触过音乐基础知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游戏的环节让学生练习节奏、力度和音高等一些刻板的乐理概念,通过层层进入的方式将音乐知识潜移默化的移植到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去,在这样一个融洽的氛围中,毫无压力的感知音乐,能够使学生乐于钻研音乐,并融于其中。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就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的确,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深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会主动的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因此,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对健全审美心理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在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中,将生动有趣的游戏与抽象的音乐概念和枯燥的技能知识联合起来、让学生运用身体的运动,来表现音乐的形象,以此创造出和谐的教学环境,为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顺应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中,要本着幼儿有着活泼好动心理因素的特点。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们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在平日的日常生活中,老师应该搜寻一些灵活多变的素材,有意识的将音乐活动进行开发和创新。如果要改变枯燥的教学氛围,就要突破原有的刻板教学模式,让班里的学生们把自己假想成低龄的幼儿,与此同时,让他们思考如果自己是老师的话,应如何去传授给小孩子相关的技能。音乐活动的内容往往控制着其形式的展开,根据学生需要的内容而进行相关的音乐作品学习。这也体现了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站在幼儿教师的角度上,去思考如何传授孩子们感受音乐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孩子们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例如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尝试节奏的练习,所以就没有必要进行太多的声乐发音练习;游戏活动可以灵活运用,伴随着音乐的结束而结束。在音乐活动的拓展方面,要增加倾听和表现的力度,用听音的活动去加强音乐表现的能力,如配合着音乐去做蹦、跳等动作。表演最能发挥每个学生差异化的个性特点和表现力,让他们不加束缚的去演示自己所理解的音乐情节,在此基础上强化每个人的综合音乐能力。

人们对音乐的创造,需要一个激发其潜能的环境和气氛,学生如果接受了合适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就能够具备相关的能力和意识。高等学校音乐教育需要内部和外部同时的积极改善,社会和学校应对高职音乐教育的改革进行多方面的关注。在音乐教育中应以欣赏为主、以音乐活动为中心,教学评价体系应在重新构建的基础上注重衡量学生的的创新水平,以及是否能够相辅相成的理解各种音乐艺术特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达到共同的培养目标。

音乐可以激发和强化人们的创造冲动,音乐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擅于勘探和开发。音乐教育要创设一种易引起反应的环境,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去听讲,用批判的眼光来学习,以构建学习为中心,创造以学生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动机,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四、创新型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正处于性格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是很大的。作为高职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对这些未来的幼师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当随时发现、思考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因为在更新换代的新型音乐教育思想面前,再有经验的教师也要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不断的发展充实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4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 高师音乐教育 课程体系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深入开展,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的改革热情高涨,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新课程理解、参与、支持,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坚实的支撑力量。同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使我们对解决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增强了紧迫感。《音乐课程标准》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全新的信息。然而,对于高师音乐教育来讲,如何真正做到人才的培养与新的教学理念和学校课程体系的要求相一致,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是值得深思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是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排他性,缺乏弹性、开放性;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模式。“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①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深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高师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化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强化师范特色。特别是在《音乐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的今天,培养具有综合艺术教学能力的师资,对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二)课程设置具有排他性,缺乏弹性、开放性。

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选修课,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②

(三)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偏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①有些内容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脱离了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了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教师的职业,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以至有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二、对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针对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过去注重学科的教学转向全面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的教学,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业务、身心等各项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保持并突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提出本人的改革建议。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合理的调整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性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程的结构原则应当是: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作、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相互关联、相互贯穿的课程体系”。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应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③

1.师范性,就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音乐表演艺术、音乐理论、音乐创作等专门技能、技巧、理论知识的修养不能以“专、精、深”为追求,那是对专业音乐人才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所需要的是“全、正、质”。“全”,需要全面发展,“正”,需要方法正,路子正。不仅为自身的深造打下基础,而且为将来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质”,不以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是求其根本的质量,求其精华。另一方面,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必须把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2.专业性,使学生具备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性要求,区别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转变学生重视音乐专业课,忽视教育教法课;重视技能训练,忽视理论学习的不正确观念。要在肯定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会“教”作为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标准。

3.基础性,指的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阶段。该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外,还应当为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里的基础,不仅指具备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基础,更重要是的学会“学习”,学会“传授”,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基础。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1.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只要是一门学科,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因此,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的专业基础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音乐课程中单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倾向,改变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把它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结合,并看重学习知识获得技能的方法与过程。把审美教育与音乐知识的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④

2.增强优化课程设置。把握《音乐课程标准》的主导精神,确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基本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教育师资。对现有的课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减少不必要的课程,课时增减要得当,基础技能课和基础理论课要有切合实际的标准,重视教育理论课以及实践类课程。

3.强调学科间的融合。《音乐课程标准》提倡学科间的综合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在课程改革中还应当合并一些课程,保证音乐学习的延续性和整体性,加强学科间的综合性。教学中既要强调各学科的个性,又要强调各学科的共性,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各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渗透,扩展音乐学习的范围。如:声乐与表演、合唱与指挥、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史与欣赏、和声与即兴伴奏,钢琴与弹唱等等。把专业理论应用到专业技能上,把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教学更加丰富,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还能紧密结合培养目标,体现音乐课程贯彻综合的原则。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更新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⑤

1.组织编写适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需要的教材。音乐教材是进行音乐教学最基本的媒体和资源,也是实施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所以,它对于音乐教学效果的优劣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国家对音乐教材的建设非常重视,不仅在公布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份《音乐课程标准》中,对教材编写的原则及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而且通过教材编审委员会对编写的教材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从而保证了出版课本的质量。

2.把《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作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从中获取新信息,形成新观念,把握新方法。认真学习《标准》,认真理解义务教育关于音乐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⑥和基本理念的深刻的社会含义,从而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模式,使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相统一,不至于出现脱节的现象,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改革需要,实实在在的为基础音乐教育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突出音乐教育类课程的设置。“这类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育理论体系、音乐教育电化技术、音乐教育教材教法与教案写作、教育见习、实习”。⑦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活动的顺序可采用学习――见习――学习――实习――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到教育第一线去感知、对照、研究和总结。

4.扩充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在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各种专题讲座。请专家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以扩充教学内容,提供实践条件和机会,定期举行各种音乐会、专业比赛及各种演出活动,组织学生合唱团、舞蹈团、乐队,组织他们定期到中小学见习等,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及师范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的能力。

三、结语

在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行重大举措的时候,高师音乐教育也必须根据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其课程体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音乐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只有立足于《音乐课程标准》,积极探讨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的问题,真正达到音乐课程标准与高师音乐教育的统一,才能适应现代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期,第一章第3页。

②姚莉莉,王晓平.《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③⑦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第2期。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期。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期,序言第2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期,第1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姚莉莉,王晓平.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3.

第5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小教专业 公共音乐课 教学

在普通高校的众多专业中,小教专业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专业,普通高校教育专业分为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方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比较专业,不属于我们所谓的公共音乐教育的范畴,所以,在这里提及的小教专业指的是小学教育(数学、语文、英语等专业)的学生。正因为有了“教育”二字,就决定了他们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他们将来面临的是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作为准小学教师,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教育理念、性格品质等都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教育对象。因此,公共音乐课对于这些小教专业的学生们来说,关键是要激发他们情感的发展,提高审美素质,造就多方面优秀品格,从而形成更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不仅仅会影响到学生本人,更会随着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传播到更多孩子的身上、心上。

对于小教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让他们在公共音乐课中充分地享受音乐带来的无限乐趣,让他们在弥漫着情感的音乐活动中,获得体验,丰富感情,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为了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我们要首先要崇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要立足于本民族音乐文化,兼收并取世界各国的多元音乐文化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崇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先。当我们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的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音乐教育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人为每个人都具有学习音乐的潜质,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他曾说:“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的精辟论述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音乐教育的本质。总之,现在世界各国已经逐渐地把音乐教育的关注点从“音乐”转向了“人”。我国新的课程观也已经从“学科本位”转向了“人本位”强调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关注学习者的态度、兴趣和需要,重视学习过程和个人经历的联系,强调课程对学习者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教育的责任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不能从一个统一的教育目标出发来评价学生,而应该走进千差万别的学生世界,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强势和弱势,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在发掘优势领域的同时,帮助他们向弱势领域渗透,从而使他们在弱势领域也获得最大限度的开发。比如,有的学生擅长歌唱,却不善于识谱。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在学习好唱歌的基础上,逐步地学习乐理知识、视唱知识,最终使学生在识谱方面也得到完善的学习。

作为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使我们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发展而努力。这样等到我们的学生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将会继续支持着他们为下一代服务。

2.树立多元文化教育观

当今世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日渐频繁,多元文化主义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音乐,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无疑应该走到这股潮流的最前端。音乐教育也应该顺应这种趋势。我们在公共音乐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用宽容且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与世界接轨。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鉴赏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国最新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课题,要求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使学生树立平等的音乐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我国有56个民族,学习和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对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至关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闭关自守”,盲目地排斥国外的音乐文化。我们应该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大胆兼容、吸收、消化外来的优秀音乐和先进的音乐教育模式。多元音乐文化的学习,重点在于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加深他们的社会体验,使他们尊重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形形的人。

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对世界文化遗产有更全面的认识。作为教师,我们要带领学生欣赏和聆听那些能够代表不同民族文化的音乐,让学生从中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当这些准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他们也会以发展、和谐、合作的态度去对待世界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传统。

3.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教育目的

根据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音乐教育只要能适应大学生的水平和要求,因材施教,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普通高校公选课以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实际上就是要使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审美意识得到全面提高。但是,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存在两个误区:一是非审美化的误区。所谓非审美化,指的是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把音乐作为技术、作为职业去训练,片面地注重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而忽视音乐审美本身。许多学校还选拔有音乐才能的尖子生,对他们进行特殊的训练和培养。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音乐教育的方针,实际上这种教育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普及功能,使之过于专业化,在实质上延续了专业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目的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培养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歌唱家及音乐教师。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培养和提高,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欣赏品位,从而使之具备更全面的文化素养。可见,音乐修养是大学生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二是片面追求音乐教育的道德教化和智力开发功能。道德教化和智力开发功能的作用是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即在认识、理解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不能离开音乐教育本身的目的去片面要求音乐教育担负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或者过分追求音乐开发智力的作用,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这样不但削弱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音乐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也同样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应该抓住音乐课程其情感审美的特质和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方式,禀承中、小学音乐课程目标的理念,紧扣“体验”这种特殊的音乐学习过程,引导大学生能动地运用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综合等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大学生热爱音乐,会学音乐,从而有利于他们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其次,根据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基于大多数学生的音乐基础处于白丁状态的客观现状,为了使学生在短暂的大学期间保证音乐学习的有效性,本着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从而使学生在大学阶段既不用学习过多的音乐基础知识,又能循序渐进地提高综合音乐文化素养。

4.结语

第6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创新;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还存在着某些滞后的观念,这与高速发展的社会和日益更新的文化是极不谐调的。这种滞后与不谐调,使我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观念之一:重音乐技巧轻文化知识。

这种观念,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我们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招生的文化录取分数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这种观念是其录取标准的“派生品”。尽管近些年我们已经意识到降低高校音乐艺术专业的文化录取分数的危害性,但由于历史的因素,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高校艺术专业录取的文化分低”。言外之意,考不上普通院校,考艺术院校。报考艺术专业是部分考生开启大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是通向大学之门的一条“捷径”。抱有上述观念的学生在每年的师范艺术考生中占60%左右,其中一部分考不上其他专业的考生把眼光转向音乐专业,从而日夜加班突击音乐技巧,以尽快实现大学梦。那么,其他40%的艺术考生呢,对音乐的热爱是真实的,同时文化知识也开始“滑坡”,但是他们并不担心考不上大学,原因不言而喻。不管抱什么心理,这些学生进入高校之后重音乐技术,轻综合文化知识,是必然的结果。

上述学生带着业已形成的观念进入高校后,尽管教师每天强调综合文化知识的重要意义,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先期形成的观念。从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学生宁愿每天在音乐技巧上花更多的时间,宁愿在音乐技巧上投更大的“资“,宁愿在音乐技巧上吃更大的苦,也不愿在综合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上下功夫。因此,原本进校之前文化知识水平就较低,进校之后,对英语、大学语文、大学心理学、哲学、艺术概论等课程,又如何能学进去、学得好?某高校音乐系在每年文化考试中,尽管考前均采取强硬的杜绝考试作弊的措施,但每年仍然有不少学生抄袭、作弊,领导、教师对此感到非常棘手。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音乐专业的学生,录取时文化课的分数均在不及格甚至更低线上,进校后学校又不单独为这些学生补课,这样的文化基础要想考及格,只有一条路——作弊。

观念之二:重音乐技术轻音乐理论。

学生的具体表现:对音乐技术学习有直接作用的课程感兴趣,对基础理论课,如史论、音乐美学、和声、配器等课程均不感兴趣。有些课程即使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学生被动学习,也不能真正深入进去。学生们认为,这些课程与所学技巧并无太大的关系,这些课程不能帮他们在毕业后“谋生”。加之教师强调某些专业技巧课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技巧练习方面。

即便是有些学生对某门音乐理论课感兴趣,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仅有纯音乐技术的提高,而没有音乐理论水平的提高,是不能促进音乐全面素质的提高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因此,往往造成音乐技术与音乐理论学习的失衡。实质上这种失衡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会产生潜在的影响。

观念之三:重视本专业轻视相邻专业。

搞声乐专业的学生买歌曲集,搞钢琴专业的学生买练习曲,搞小提琴专业的买小提琴练习曲。

总之,从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购书、借书、存书这一侧面,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即有多少学生在学习自己专业的同时又注意学习相邻专业知识?“学好本专业知识,考出一个好成绩,就算是一个好学生。”这是我们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现实标准,这是一个无奈的标准,因为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又学好相邻学科的知识是一个高级的目标,是一个对大多数学生显得过高的目标。学好本专业是一条通向事业成功道路的独木桥,一些学生的思维往往被限制在狭窄而封闭的空间,他们意识不到借鉴并学好相邻学科的知识,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走向更高境界,向更深层次发展、研究、探索的阳光大道。

观念之四:重文本知识,轻实践能力。

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开始由以前的学历型、知识型转变为综合型、能力型。但由于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音乐技术课,音乐理论与文化知识的选修课,几乎占据了90%以上的课时,而对学生的教育实习,被迫将以前的统一安排、统一指导的集中实习,变为个体自主、宏观指导的分散教育实习,使学生失去了更多的提高能力的机会。其次,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动口能力、教学能力的艺术实践活动,有些院校并没有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四不像”,“高不成,低不就”是可想而知的。根据调查了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走上教学岗位后,因综合知识贫乏和艺术修养的肤浅,十分渴望重返校园。

前面所谈的几种观念,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既有典型性又有普遍性,其中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对陈旧教育观念的承袭。只有观念的转变,才能有教育创新。要改变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其一,由单一型、封闭性向开放型、综合型人才观念转变。即由只注重音乐技巧,仅从音乐本学科接受知识,转变为以音乐为主、多学科吸纳营养。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任何艺术,虽然都有技术、技艺的成分,但纯技术永远不可能成为艺术,因为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培养音乐人才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化的人生观,才能真正洞彻艺术的奥秘,只有深入理解人生,深刻体验生命,才能理解和把握艺术。生命、价值和意义是艺术的核心所在,文学、哲学(特别是生命哲学)、历史是熔铸智慧、通向艺术殿堂的秘密所在。

其二,由技能型向思考型、理论型人才观念转变。即摆脱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从机械的技能练习,转变为思考式、思辨式、智能式的理论把握和理论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

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育以传统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其结果造成技巧课机械模仿和理论课被动重复、记忆的局面。“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技巧练习与其说是练习动作,不如说是练脑,即:练习对动作的控制。在练习中产生的表演动作的困难,究其原因还是大脑对动作的调节控制产生的困难,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在进行技能练习时,应展开积极的思维并分析造成演唱、演奏动作困难的原因,以聪明的大脑指挥来排除练习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自动地去开发文化宝库和宇宙的宝藏。”事实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学习,应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现代学生的心理趋向和个性特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使音乐专业的学生摆正文化知识与音乐知识、音乐技巧、音乐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当今时代,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要想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将来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人们在工作岗位上所需的知识,绝大多数是在工作实践中重新学习的,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只是奠定一个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纳伊曼说:“今天所教的百分之八十、九十都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教学方法、推理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出结论以及分析事实和综合事实的能力上。方法比事实更重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和运用获得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选择、获取、吸收新知识和总结新经验的思想方法,这是高校音乐教育转变传统观念,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最佳途径。

其三,由培养知识型、技巧型向培养能力型人才观念转变。即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把握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在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等方面做好准备,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又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艺术实践应规范化、系统化、多样化,新观念、新方法和新兴课程应纳入常规教学,而不应仅是某一学生或教师的个人行为。

第7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弹奏技能;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业余钢琴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青少年学生在钢琴弹奏技巧方面已经表现出较高水平,然而,对于业余钢琴教育最重要的成果接受者——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生而言,受以考试、考级或比赛等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倾向影响,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进校时的钢琴弹奏技巧已达相当程度,但由于过去的某种“功利性”目的始然,其在基本弹奏技术方面仍然还有许多需要梳理或改进之处。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其特点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让学生在已有技术程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钢琴弹奏水平,是值得业界认真研讨的问题。

一、因势利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思维,人从小到大的知识水平提高和能力发展的过程,必然受到“学习远期效应规律”影响。

对于业余钢琴教育而言,这个规律表明:处于幼年、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一方面思维反应灵敏但思想单纯、情感单一,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严格按要求专注于纯技术方面,同时,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不仅身体机能活跃,记忆力较强,而且与钢琴弹奏相关的身体机能如手指、骨骼等的发育也正处于活跃期,因此,更容易使钢琴基本的弹奏方法及相关的身体机能等,通过他们的练习过程实现定型、提高与稳定发展。所以,尽管处于业余教育中的青少年学生理解力较弱导致其在音乐情感及内涵等综合素质方面表现不足,但仅凭借年龄上的优势也仍然容易从弹奏的熟练程度方面得到人们的赞许。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弹奏技术的进步速度在进入大学后会明显有所减缓,但在青少年时期(或在业余学习期间)所建立的钢琴弹奏技巧上的“童子功”优势,不仅仍然能够继续得以发挥,甚至音乐的情感与内涵等也可以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提高和能力发展正是“学习远期效应规律”。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大纲》中明确:“钢琴基础课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觉、识谱、节奏感、音乐感和对作品的理解及表现力;丰富音乐知识,增强音乐修养,能弹奏各个风格的音乐作品,能适应今后的教学工作。”这个大纲不仅对学生已有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程度的认可,也不单纯地强调其钢琴弹奏技术在大学教育中拔高等具体问题;不仅有对学生自身已有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的尊重,也没有超越音乐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程度的预期。也就是说,在学生进校时的基本钢琴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我国许多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大纲中对“全面培养”的教育目标的强调,明显受到了这个“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影响。

遗憾的是,现实中个别教师在钢琴教学已将这个可供参考的“学习远期效应规律”抛弃了——在个别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不论学生已有弹奏方法及技术水平程度高低或谬误与否,一概强调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方法的改进与提高——单纯关注基本钢琴弹奏技术的训练,着重关注弹奏方法的所谓科学化、规范化,为了达此目的甚至不惜一味加难作品程度。此类无视学生实际能力且颇具“功利性”的做法,使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无形中成为了业余钢琴教育或“应试教育”模式的演变与继续。

现在大凡能进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估且不论其钢琴弹奏方法或技术科学、正确与否,一般都已经历了备考期钢琴“应试教育”的突击过程,即已经具备有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技术能力和水平。仅鉴于此,符合“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获取最佳教学效益的有利选择。

第8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哲学 教育改革 培养目标 课程改革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如核能产业、激光产业、航天产业、生物技术产业、超导技术产业的大量出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愈来愈重要,世界步入了以产业知识化、社会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作为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其目的是构建适应未来国际竞争和社会发展的新教育体系。为迎接时代、市场和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挑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必须确立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思维模式,而这种培养理念和思维模式必然是一定哲学思想下的产物。

正确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哲学观是决定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种哲学流派,音乐教育家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借鉴不同流派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形形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我们音乐教育事业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的音乐教育哲学应该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坚持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正确揭示音乐教育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规律,才能引导和推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健康发展和不断深化。

新的音乐教育观导致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音乐教育的哲学是人类音乐教育实践的产物,是一种关于音乐教育的抽象的观念或意识形态,对音乐教育实践具有宏观干预和指导作用,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强烈的参与效应。音乐教育观是音乐教育哲学的核心内容,它是指有关对音乐教育本质的看法、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以及音乐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等诸多方面的一整套基本信念或理念,阐明本专业所处的地位和本专业的发展方向。音乐教育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能超越社会需要和时代的变化,是属于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观念的综合、渗透和吸收,始终存在着一个认识上不断深化和理论上不断完善的问题。伴随着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浪潮,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也经历了一场系统的、整体的大变革,音乐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宏观上看,新的音乐教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音乐是一种文化。音乐的意义是由其文化来界定或解说的,音乐不能离开文化孤立存在,而是和文化互为整体,以一种文化形态作为其存在方式。从本质上说,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与它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着相互的影响,其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文化产品,离开了文化环境便难以分析和理解音乐。从音乐发生学的角度看,音乐的产生和风格特征无不与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等人类文化行为和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从音乐传播学的角度看,音乐的传播实质上就是传递和接受文化信息,音乐表演实质上就是诠释和传递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因此,“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①第二,音乐教育是一门有其自身独特的认知和智力特点的基础学科,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提供的有意义的认识体验,对所有要实现其基本人性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霍华德·加德纳将人类的智力功能分为九个领域,提出同语言、数学等学科一样,音乐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认识世界的一个途径,而它的认知作用和方式又是语言、数学等无法替代的。“②学习音乐可以在许多方面使人更加完美:改进学习技巧,陶冶道德情操,满足各种社会需要,健康地抒发受到压抑的情绪,鼓励自律,有助于集中精力,为充实地消闲打下一个基础,以无数的方式促进健康。”③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则指出: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方式;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的各种民族文化;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并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④第三,音乐教育总体目标已由过去片面强调“学习音乐”转变为“通过音乐进行教育”,即改变以往以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教育首要目标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强调学生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并认为音乐教育就是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将音乐技能培训作为达到育人目的的一种必要手段。

高师音乐院校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所担负的使命是培养音乐的教育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直接关系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的成效,所以在基础音乐教育进行改革的时候,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也必须相应地行动起来,而且要走在前面。

新时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教育的目标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决定教育方向、影响教育全局、体现教育价值的关键。⑤培养什么样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高师音乐教育存在之根本,也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根据唯物辩证法,正确认识本专业的本质和属性,才能从思想观念上达到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定位。

首先,音乐及其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属上层建筑范畴,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不能超越于现实社会、民族文化传承和阶级需要之外,必须将满足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目标。已有迹象显示,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已经突破现行的就业领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涵盖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组织群众文艺活动、指导群众文化生活、引领企业文化等等。其次,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整个音乐教育学科中的定位上看,“(高师音乐教育)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然而,这种专业性音乐教育尚属音乐教育专门人才的基础教育,因为在它之后还有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教育,这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门人才的专门教育。”⑥再次,从音乐教育的内涵上看,音乐教育的实质是培养文化人,而音乐是以运动着的乐音、音响等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音乐教育活动必须与演奏、欣赏、表现和创造等音乐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些音乐实践是音乐教育赖以生存的手段和方式。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体现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综合素质培养的协调和统一。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应该是重全面、厚基础而不求其专;重素质、厚创新而不求其深,为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么等同于技能培训,要么将其视为一般接触性教育的认识误区,导致高师培养出的学生存在着或知识结构不合理、或缺乏全面教育能力、或在技术领域也许有深度但没有广度、或缺乏开展社会艺术实践能力等等现象,难以满足目前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热爱基础音乐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扎实系统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学习、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开展社会艺术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学科建设方面应重点突出师范性和基础性,注意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综合素质培养的协调和统一、音乐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培养的协调和统一。只有具备这一培养目标定位的高师音乐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从而使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逐步迈向其真正意义的教育目标。

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教师的学识、人格、责任心、使命感与进取精神都是活的文化表现形式,因而,教师是人类文化成果与人文精神内化为人才素质的重要中介。”⑦高师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音乐技艺的传承者,更重要的是音乐文化的传承者,是审美教育的光荣使者,也是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践者,必须使他们树立“立足民族音乐之根本,进行多元音乐文化审美教育”的思想观念。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与实践定位

课程设置是高师音乐教育的核心。现代音乐教育已不仅仅是单纯的音乐知识的传授,而是深入人的心灵的审美教育、人的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在音乐教育中包含了更加广泛的人才素质培养和多元文化的内涵,与此相适应,对基础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应当从整体上用系统的辩证观点来分析教学过程,揭示出作为教学过程中最能动的、最活跃的因素——主体间相互交往的规律、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有分析、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应用外来的先进的教学成果,“洋为中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构建具有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教学体系。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应站在时展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摒弃、有创新,重在整合优化。

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应该是:首先,必须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出发点。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所在。其次,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教育实质上就是培养文化人,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建立在文化背景的统领之下。再次,音乐受文化的制约。音乐艺术是探索并体验每一个有着共同主观特征的群体体验和感觉生活的最有力的方式。人类感觉是普遍存在的,但又以每一种文化的独特方式表现出来,世界之所以不只有一种风格的音乐,正是因为每一种文化对世界都有其特殊的感情体验。⑧如何在学习并保留自己的传统音乐和包容外族文化的音乐之间达到一种健康的平衡,是信息社会带给各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巨大挑战。因此,新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在以文化生态保护为核心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音乐教育与非音乐教育的协调和统一

“艺术的价值以及从事艺术的价值,就是非艺术的价值”,⑨非艺术是艺术的价值体现。因此,“音乐教育一向是,而且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非音乐教育。”⑩音乐艺术的价值只有在音乐技能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的有机统一下才能体现出来,也就是说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音乐专业技能培养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即非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手段,审美教育是目的。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体现音乐教育与非音乐教育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过分强调音乐教育,淡化非音乐教育,即单纯地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原则的;另一方面,过分强调非音乐教育,淡化音乐教育,就是反音乐教育,就是阻碍音乐教育,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必须深入音乐领域,具备一定的音乐表演与教学能力,必须能欣赏、分析乃至创作乐曲,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学工作。

2.本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的协调和统一

这不仅包括中国音乐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协调和统一,也应包括汉族音乐文化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协调和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的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体现本土音乐文化特殊性与多元音乐文化普遍性的辩证统一,既不能过于注重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而忽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也不可过于拘泥民族性,而舍弃对世界其他民族先进音乐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应大力强化中国音乐的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平衡课程内容。

3.实践能力培养与音乐教育理论学习的协调和统一

音乐实践是音乐教育赖以生存的手段和方式,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为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一方面,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应改变以往与音乐教育实习分离的状态,因为只有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音乐教育的实践,才能真正理解音乐教育理论的真谛,也只有在音乐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音乐教育的实践,才能体会音乐教育的意义;另一方面,在基础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能力除包括教师自身的演唱、演奏能力外,还包括即兴伴奏、指挥合唱队或乐队、组织演出活动等能力,加强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力度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总之,未来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教育改革的成败主宰着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只有在教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②郭声健著《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82—90页。

③(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33—34页。

④刘沛著《世纪末美国音乐教育动态述评》,原载于《中国音乐》,1995年(增刊续集)。

⑤李晓贰著《构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良性运转机制》,原载于《高师音乐教育论》,王耀华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8页。

⑥王耀华著《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原载于《音乐研究》,2002年第1期,第15—22页。

⑦陈小兵著《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需要高扬人文精神》,原载于《高师音乐教育论》,王耀华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4页。

⑧(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189页。

第9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41-02

[作者简介]黄淑妹(1976―),女,福建漳浦人,本科,福建省漳浦职业技术学校讲师。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未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优秀教育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需要扎实的艺术实践技能,其中音乐技能在中职学前教育人才综合素质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当前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颁布之后,创造性的艺术教育模式开始逐渐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新形势下中职学前教育如何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中职学前教育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简单介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并深入分析其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方案,为中职音乐课堂教学提供可供参考的策略。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及其基本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是由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当今对音乐教育具有重大影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卡尔・奥尔夫由于感到传统音乐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创办“京特学校”并开始致力于变革传统音乐教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已经在世界上五十多个国家流传,其主要教材《学校音乐》五卷以及奥尔夫乐器更是被世界上许多音乐教育团体所使用。20世纪80年代初经由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廖乃雄翻译到我国,因其自身愉悦、具有创造性的音乐教学过程而逐步被我国音乐教育界认同,经过长期的探索、推广而日益体现出其旺盛且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一)综合性

音乐作为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本能,源于生命,接近土壤,和文化、动作、语言和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最为自然的心理情感表达。然而,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情感表达日益趋向理性,使音乐导致音乐丧失古代先民最自然的载歌载舞的原始状态,成为一种“心灵的荒芜”。面对这一现象,奥尔夫主张通过综合动作、舞蹈、游戏、语言、节奏合而为一的方式,从而更为接近自然、心灵以及生命。

(二)参与性

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强调将音乐知识和教育原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则强调音乐教育必须重视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同时让他们不受束缚,在唱歌、跳动、游戏以及实践的快乐学习过程中寻找那些“知识”,进而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艺术魅力、加深学生的音乐理解和丰富学生的音乐实践,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同时帮助学生陶冶和净化思想和情感,从而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教育目标。

(三)即兴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认为“即兴演奏”作为一种完全的即兴的自由教学,永远是音乐教育“一个卓越的出发点”。奥尔夫认为,这种即兴的音乐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将自身对音乐的理解以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在即兴表演创造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音乐想象力,从而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理解和领悟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引发学生对音乐知识强烈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奥尔夫强调即兴教育不仅仅是整个音乐教育的教学手段,更是开展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四)本土化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必须重视音乐文化的多元性,认为音乐教育必须从本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出发,以本地区的民族歌曲、儿童歌谣为主要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吸收、融合其他民族地区的优秀音乐文化,其表现为追求原生态、多元性以及差异性的音乐教育模式。应该说,奥尔夫音乐教育观念不仅可以应用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教育实践中,而且可以结合当地独特的音乐文化,不断创新音乐教学方式,从而体现出更明显的“本土化”特征。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应用策略

(一)以综合性显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特色

在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课程中,其培养目标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艺术技能,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从而保证其毕业之后顺利从事儿童教育工作。有鉴于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并不是单纯的音乐技能传授,而是“多科互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看到,当前的中职音乐教育课置存在着课程过于单一、内容层次缺乏、与其他艺术学科融合性较为薄弱等诸多问题。而综合性刚好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提倡的重要原则,结合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特点,应该强化中职音乐教育的综合教学,建立具有可行性的综合性音乐课程体系。中职音乐教育学生应该通过不同门类的教学方法开展中职音乐教学,让学生通过歌唱、朗诵、奏乐及舞蹈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音乐情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方式之下去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魅力,综合提高中职音乐教学效率。

(二)以本土性实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多元化

中职音乐教育作为中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艺术教育师资的母机,不仅承担着为我国培养优秀的幼儿音乐教师的责任,更担负着传承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传统的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过于重视西方音乐文化,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传统民族音乐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现代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应该重视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在介绍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适当吸收具有本土特色的优秀音乐文化,将我国民族音乐元素积极融入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中,不断拓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其音乐艺术理念,这有利于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三)以即兴性培养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作为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其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领域中,中职教育者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满足未来幼儿教育对高素质师资力量的基本要求。创新思维作为音乐形成的重要基础,根据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理念,教师应该重视即兴性创造原则,以提高和发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初中,虽然音乐表演实验缺乏但文化基础较好,在对其进行音乐教学如钢琴时,可以让他们在掌握基本弹奏技能后,由一位学生编排舞蹈,一位学生即兴编奏,另一位学生编创歌词,然后再让其他学生根据词曲创新游戏,从而有利于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尽管在这种即兴创作的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结果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实践和合作探索中获得宝贵的音乐体验,这种收获并非教师单纯地直接传授所可以得到的。

参考文献:

[1]刘丹.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3-55.

[2]钟传惠.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21-124.

[3]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