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范文

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

第1篇: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流动人口家庭 家庭教育 三种观念 三项交流 三个做好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29-01

我校自2006年底属地化搬迁到嘉峪关市之后,随着本市南市区的快速发展,招生范围由最初的6个园区逐年增加到现在的23个大小园区,流动人口子女的数量也由2009年的169人增加到528人(2012年底统计数据),他们的比例由13.27%增加到34.92%。据预测今后几年数量仍会逐渐上升。

通过调查,他们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1)生活与学习环境不佳。多数流动人口家庭,由于家长学历低,缺乏长期固定性的工作,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居住环境和学习环境都比较差,家庭的生存状况严重制约着对孩子的教育投入。

(2)观念与教育方式偏颇。家长的生活经历和文化水平,又直接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3)习惯与学前教育差距。流动人口的子女一部分上学前被父母留在家乡,由长辈们看护,上学了才接到父母所在地;一部分跟着父母四处打工,虽然从小在父母身边,但由于经济等原因没有接受学前教育。

基于以上几方面原因,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后与班上的其他孩子在习惯与学前教育上存在差距,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一、二年级表现突出,因此本文仅对流动人口家庭提出以下建议。

1 教育思想要转变―― 三种观念

流动人口家庭主要转变三种观念:一是“教育孩子我没时间”;二是“教育孩子我没能力”;三是“教育孩子我没条件”。

流动人口作为一批特殊的人群,的确管教孩子的时间要少一些。但现实中我们发现一些流动人口有的只顾埋头赚钱,也有的母亲并不外出工作,而是专职家庭主妇,并不能以“没时间”为理由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

老舍先生在谈到教师对自己学术成就影响时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上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因此文化程度不高照样可以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教育孩子的先决条件不是文化程度,是您人格的程度。

2 教育方法要改变―― 三项交流

家长都是关心子女成长的,但是在进行教育时,往往有许多不同做法。流动人口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在教育孩子方面容易出现两种错误的做法:一种是自暴自弃,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另一种是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特别看重孩子的成绩,给孩子施加过重的压力,方法简单粗暴,或者用物质引诱来刺激孩子学习。

实践证明,做父母的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关系极大。因此,作为家长要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第一要和孩子多交流。

家长应该认识到,管与不管是不一样的,只要管,不论严与不严都有效果,不管教而孩子自己成才的是极少数。

在管理过程中,要学会欣赏孩子,经常表扬孩子,家教严也只在孩子做人做事上。学习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成功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告诉人们,家长除了注重孩子学习书本知识外,更应该注重亲情间的交流沟通,而不是只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或是自己梦想的注定延续者,应尽可能地与之交流,要尽量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敬和亲的形象,使他们乐于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告诉家长,使家长从孩子的一言一个行中更早地发现问题,掌握孩子的思想脉搏。对于孩子好的思想行为要运用口头语言或流露赞许,使孩子明确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以便更好地自觉巩固;对于孩子错误的思想行为要严肃地批评,但不要咒骂,通过讲道理启发孩子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第二要和老师多交流。

“孩子进了学校,教育就是老师的事,我们当家长的不用多管。”这种思想代表很多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的思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和子女的特殊关系决定了父母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一般地说,家庭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都不如学校教育强,立足点也没有学校教育高,存在自发性和随意性。因此,家长要注意和学校及班主任加强联系,使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能和学校保持一致,这样会增强学校教育的效果,否则会削弱甚至抵消学校教育的作用。

第三多与家长交流。

家庭教育子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用心教育子女的家长都会有自己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家长们可以多与比自己孩子大一些的学生家长交流,借鉴他们教育子女的经验和教训,还可以向这些家长咨询一下要不要鼓励孩子参加特长班的学习,让孩子参加什么样的课外班,有选择地阅读哪些书等等。

3 自身素质要提高―― 三个做好

(1)做好自己。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好家长好老师比好学校重要。流动人口家庭的父母要经常反省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2)做好表率。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早、最直接的老师。童年时代的一些最初印象,会在人一生中留下痕迹。孩子在幼小的时候,从父母那里接受了好的影响,在他一生中都是难忘的;反之,受了坏的影响,也是一生中的不幸,如果一旦染上恶习,再想改掉比起培养一个好习惯要难得多。

(3)做好家长。

虽然流动人口家庭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也要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现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非常广泛,订阅家庭教育类的报刊、购买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网络收看家庭教育视频,参加学校或社会上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都可以选择。家长有了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后,还应当适应社会进步和孩子成长的新需要,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

参考文献

[1] 袁志芬,梁雅,张静宜.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

[2] 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及相应对策的建议.家教时空,2012.

第2篇: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家庭教育 问题与对策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秀的家庭教育能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却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人格平等,关系融洽,对孩子理智施爱,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孩子往往充满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低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回答“开着,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变好,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是动辄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劳作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狠狠训斥,严厉惩罚。

(四)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订购家教报刊,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及时纠正,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职责,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逆反心理强,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心理反常,或烦躁不安,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非常重要,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辨别能力。比如,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像戒毒那样戒网,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否则孩子无所适从,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当前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对策[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0,(5):11-14.

第3篇: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模式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模式及其缺陷

1.单亲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离异或者由于疾病、自然灾害、车祸等原因导致父母一方独自抚养、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大多是“严”“慈”失衡的,从而失却了成功家庭教育中严慈相济、相契的特质。“严”、“慈”失衡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更大的危害是造成孩子心理的阴影和伤害,最终成为心理上的问题。

2.单方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一方(大多数为父亲)外出,由一方(母亲)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这是一种“严”“慈”失衡状况更为严重的现象。

3.隔代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双方外出,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目前有逐渐增多趋势)。隔代间巨大的思想差异,严重的代沟问题,祖辈对孩子的溺爱以及教育思想的缺失,使其教育力度与效度极其有限。所谓的教育也只是放纵或看管,更多的仅止于抚养的层面,缺乏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

4.抚帮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除父母双方外,孩子寄养在亲戚、朋友家,由亲戚、朋友代为教育孩子的一种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跟单亲家庭教育相类似的问题。一方面他们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又要照看被抚帮的孩子,所以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一般只能采用“看守”的方式。他们大多数是只求无过,不求有功,孩子一旦出现教育问题,家长之间产生矛盾,孩子之间产生矛盾,会给孩子造成人际关系处理的心理影响。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家庭教育模式。

5.合伙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双方外出,多个孩子合伙租房,多名家长委托一名家长教育的一种新型家庭教育模式。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别,孩子之间容易形成攀比的心理。如果受委托的家长,能把这种攀比的心理引入学习能力的竞争、良好习惯养成的竞争,那可以使孩子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将给孩子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6.“真空”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只留下孩子长时间在家里自己生活、学习的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孩子放任自流,无人管教,极易形成孩子懒惰、责任心缺失的人格品质。他们遇事不知所从,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这种“真空”家庭教育模式更应引起家长、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模式的多样化直接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生活环境、生活节奏的变化给留守儿童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压力。留守儿童在人格、品行、情绪、个性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直接影响其学习和成长,阻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上多出现哪些症状呢?

1.烦躁焦虑。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稳定、温暖、安全的家庭氛围中。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缺少这种家庭氛围,特别是抚帮家庭,孩子感觉寄人篱下,被父母遗忘或不重视,有了问题也无法解决,整天惶惶不安,忧心忡忡,无心学习,极易烦躁,自暴自弃,做事缺乏条理。这些孩子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打击,遇事不冷静,为人处世缩手缩脚,缺乏自信。

2.自私自卑。自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利益为主的心理状态;自卑则是自感处处不如人的心理状态。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自我期望得不到满足同时感觉不如人的心理状态。在他们自己看来,则只能满足自己的利益,别人不能占有其利益,当别人占有他们的利益时,会感到自己无能、渺小,因此,自闭、孤僻,难与他人沟通,更没有勇气挑战失败。本应健康向上、乐观主动的少年儿童却因父母的长期缺位,儿童应有的家庭温暖、教育监管缺失,致使其自私自卑的心理逐渐形成。成天无精打采,情绪低落,不思进取,孤僻自我,自信缺失,自私自卑渐成这一类儿童常见的心理特征,致使他们不能与人和谐相处,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出现。

3.缩手缩脚。很多孩子原本聪明、机灵、活泼,却因为学习、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变得茫然无措、冷漠无情、悲观无望,遇事无所适从,内心压抑痛苦,再加上诉说无望,人际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出现抑郁、自闭的心理问题。

4.过分任性。和谐健康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一般都有一定的原则性,通常刚柔相济,严慈相辅。但是在隔代家庭教育模式中,祖辈对孙儿往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溺爱,希望从孙子身上找回未曾得到过的温馨,故而对孙辈无原则地娇纵,导致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叛逆孤行,甚至出现攻击的倾向性。

5.难以满足。父母长期外出,孩子长时间失去了父爱母爱,缺少家庭的温暖,不能享有精神和物质上的快乐,内心空虚无聊,企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则逃学、泡网吧,有的失学与社会闲散人员勾结,干偷鸡摸狗之事;有的在学校无心向学,课堂上玩手机游戏;有的拿父母寄回的血汗钱请哥们大吃大喝等。这多是孩子在精神、物质上得不到适度的关注关爱而导致的一种异常表现。

第4篇: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范文

Abstract: The outstanding issue in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purpose of punishment is not clear, too casual, not timely, not appropriate and so on. In order to obtain relatively good results, they must clear the applicable scope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pay attention to controlling the using proportion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ake the spirit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as the basis and supplemented by material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and also timely and well-founded.

关键词: 家庭教育;奖惩因素;问题;原因;对策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rewards and punishments factor;problems;cause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181-01

0引言

表扬奖励和批评惩罚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或手段,不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和管理的手段,而且也是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有众多的家长未能正确运用奖惩因素,导致了家庭教育的低效、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1存在的问题

1.1 奖惩目的不明确在调查中我们遇到一个叫小明的学生,因为有不良行为,老师经常向其家长告状,父母和哥哥经常对他谩骂甚至责打。为了逃避惩罚,他学会了说谎;为了报复父母和哥哥的谩骂责打,他多次偷窃家里的钱物。 以上事例说明,目的不明确的惩罚不但破坏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心灵联系,也使孩子变得麻木不仁、我行我素。小明的家长只是认为我惩罚了孩子,他就不会或者说不敢再做出老师告发的行为来,殊不知他们的惩罚却适得其反。

1.2 奖惩过于随意对孩子的教育,该奖不奖,该罚不罚,这是最典型的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高兴了就奖,生气了就罚,这是最不负责任的家庭教育。

1.3 奖惩不及时当奖未奖,当惩未惩,孩子的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强化,错过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必然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如果孩子已经达到了奖惩的目标,父母要马上给予奖惩,否则,时间一长孩子忘了奖惩的原因,奖惩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1.4 奖惩不适当奖励不当和惩罚不当都会产生负面效应,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其一,过多过度的表扬和奖励会使孩子形成骄傲自大、行为自觉性差和经受不住批评与挫折的人格品质。其二,过多的批评会使孩子失去信心,过多的严厉惩罚会使孩子胆怯、懦弱,不当的批评方式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公正的责备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2原因分析

2.1 家长教育理论素养较低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虽持有积极的态度,但他们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读过的教育类书籍又很少,仅有的家教知识也只是从报刊或杂志中零星获得,这就造成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盲目性。不懂得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不能很好的运用教育手段和方法,特别是在用奖励和惩罚手段进行教育时更是问题百出。

2.2 传统家教观念的影响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享有对孩子的惩罚权, “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根深蒂固。以至于到了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与时代要求格格不入的传统家教观念仍然存在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家长两眼只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注意发现和扶植其优点,习惯于用惩罚的手段制约孩子的不良行为。

2.3 不能正确理解新的教育理念受当今“教育平等、教育民主”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试图将教育家所提出的“要把孩子当人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思想落实到家教行动中,但由于没有完全理解这种思想的精神实质,在生吞活剥接受的基础上,一味盲目地对孩子实行奖励教育,出现了许多不当的奖励,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4 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其出生和未成年时期正赶上父母事业的关键期,家长的主要时间和大量精力都用在了事业的拼命打闯上,用在教育孩子尤其是研究如何教育孩子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

3对策建议

3.1 明确奖惩的适用范围奖惩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其适用性依各自的功能而定。奖励和表扬是对孩子良好言行的肯定性评价,可使孩子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促使其发扬成绩。表扬和奖励有助于使孩子建立起独立性、自觉性、自信心等好的个性品质。但如果表扬和奖励使用不当,超出其适用范围,会使孩子产生自满、自负、自觉性与自律性差、抗挫折力弱等不良品质。批评和惩罚是对孩子不良言行的否定性评价,可使孩子产生负疚的心理体验,从而促使其改正错误。批评和惩罚有助于孩子明辨是非,但批评和惩罚使用过度则会使孩子自卑,遇事懦弱退缩。

3.2 奖惩要有理有据家长在实施奖惩时,应向孩子讲明奖励的是什么,惩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奖励,为什么要惩罚,这样才能真正使孩子明确哪些言行是该发扬的,哪些言行是该终止的。

3.3 奖惩要把握好时机奖励表扬和惩罚批评孩子一定要注意时效性,当孩子已经达到了奖惩的目标,父母要及时给予奖惩,否则时间一长,孩子忘记了奖惩的原因,忘记了该发扬的行为是什么,该改正的行为有哪些,奖惩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3.4 注意控制奖惩的使用比例在教育孩子方面,奖励比惩罚的功效大。一般情况下,奖惩的使用比例要依“三七开”的原则,三分惩罚,七分奖励。同时,在每一次具体实施奖惩时也应贯彻“三七开”的原则,表扬奖励时,要指出不足,以防孩子骄傲;批评惩罚时,要肯定优点,以防止孩子自卑。

3.5 奖惩要以精神奖惩为主物质奖惩为辅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物质生活的保证都是由家长来提供的,他们没有创造物质财富的艰难经历,物质需要的满足常常被他们认为是应该的和轻而易举的事情,并不能激励其后续行为。所以奖惩孩子应以精神奖惩为主,物质奖惩为辅。物质奖励过多,极易助长孩子贪图物质享受的欲望。

总之,奖惩的使用是一门艺术,要做到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定。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每一个做父母的,如果能用心了解孩子,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相信都能正确地分析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正确、适度地使用奖惩手段,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叶立群.家庭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第5篇: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主体多元;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涌入了大量农村人口,而农村人口流动的形式也从以往的“单个外出”逐步变为“举家迁移”。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不断迁移,也产生了大量的流动儿童。据调查,截止2014年11月1日,我国流动儿童总数达4290万人。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举家迁移”至城市的现象日益普遍,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随父母迁移至城市后的流动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开始被关注,尤其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的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1]。因此,在关注流动儿童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应当关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我国《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提出,要开展针对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要求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文明办协调各部门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为流动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2]。因此,探讨主体多元背景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呈现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揭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常州市流动儿童为例,随机抽取2014年8月到12月常州市符合流动儿童标准的家庭及学生,对其作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1份。

(一)家庭教育观念淡化,家庭教育目标不明确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关键因素。因而,流动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其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观念问题,从回收上来的281份调查问卷结果看,其中同意教育孩子也要讲科学的占95.8%,说不清的占3.1%,不同意的占1.1%;同意任凭孩子顺其自然发展的占78.5%,说不清的占14.9%,不同意的占6.6%;同意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的占15.3%,说不清的占57.1%,不同意的占27.6%;同意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的占61.8%,说不清的占1.9%,不同意的占36.3%;同意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占26.9%,说不清的占49.7%,不同意的占23.4%。通过上述统计数据可以得出:流动儿童父母存在着家庭教育观念较淡薄,家庭教育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二)流动儿童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

当前,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缺乏有效指导的情况,这也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之一。针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问题,从回收的问卷调查结果看,对于是否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持肯定意见的占12.1%,持否定意见的占68.7%,介于两者之间的占19.2%;对于是否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沟通,持肯定意见的占13.7%,持否定意见的占52.5%,介于两者之间的占33.8%;对于是否认可现在的家庭教育方式,持肯定意见的占52.9%,持否定意见的占17.3%,介于两者之间的占29.8%;对于是否尝试或探索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持肯定意见的仅占9.4%,持否定意见的占76.4%,介于两者之间的占14.2%。

三、主体多元化背景下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一)建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体系

建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有利于改善现阶段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相对比较滞后的现状。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实施主体有:政府部门、妇联组织、教育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人口计划生育部门等。建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体系需要以上这些部门联合起来,共同建立。首先,政府部门应以法律形式补充和完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管理机制,为其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此外,政府除了出台相关法律文件之外,还需完善有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和制度,并建立完善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监督考核体系。其次,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强化对流动儿童家庭与学校的建设及管理。既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还要注意结合流动儿童自身的特点,开发适宜流动儿童的教育内容,创新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形式[3]。

(二)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协同管理

主体部门必须明确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的责任与任务,充分发挥其作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实施主体的作用,此外,还要加强各主体部门之间的合作,开展各主体部门的联合行动,从各方面切实保证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得以有效施展。各主体部门在制定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计划时,要注意互通有无,分工与合作,齐头并进,以保证指导工作有序、有效进行。此外,还要构建有效协同管理机制,按期举行主体部门联席会议、专题讨论会,并建立监督评估工作制度,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各项目标任务予以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家庭教育观念淡化,家庭教育目标不明确。其次,流动儿童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主体多元背景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策略有:第一,建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第二,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协同管理。只有做好这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407页

【2】郭启华,刘玉芳.主体多元背景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

第6篇: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把对孩子的“娇”误当成“教”

现在的家庭中,通常只有一个孩子。孩子自然也就成了老人和父母的小娇宝,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因此,孩子真正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打不得、骂不得。孩子的任何行为在老人和父母眼里都是理所当然的、无可厚非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老人和父母都成了孩子最忠实的奴仆。在孩子摔到、遇到困难时家长会及时为孩子扫除障碍。“教”会孩子如何绕着困难走,如何逃避困难,在孩子处于弱势、失利时,家长会毫不犹豫地和孩子站在同一个战壕,为孩子争夺。哪怕那本不属于孩子的,他们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得到满足,也会战斗到底。家长怕孩子受累、怕孩子吃亏、怕孩子吃苦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这样教育孩子大家都会忍不住要问,这是在“教”孩子还是在“娇”孩子呢?不言而喻,现在有的家长把孩子的“娇”当做了“教”。同时,现在有的家长更是毫不谦虚,当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时,他们也不会错过夸赞孩子的时机,孩子在他们的眼里是完美无缺的。但是当他人对他家的孩子稍有微词时,他们就会不高兴,甚至会勃然大怒。扬言说:“自己的孩子自己教,不需要他人关心照顾。”这时孩子在他们那里是一块无瑕的美玉,是他们的骄傲与自豪。

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被“娇”大打折扣

人们常常抱怨一些人:“说归说,做归做”。大家对此行为也深恶痛绝。而现在的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出现了类似的情形,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教归教,行归行”。这样的父母往往在参加劳动前,像导师一样对孩子进行教育,告诉孩子在劳动中要听老师的指挥、老师的分配,劳动中要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劳动,做一个优秀的劳动小英雄。可是真到了劳动时,这样教育孩子的父母却又会用另一种理由让自己的孩子逃脱劳动。父母心疼孩子可以理解,可是包庇纵容孩子确实让人难以理解。当孩子完不成作业和教师布置的任务时,这些父母就会和孩子站在同一个战线上,为孩子辩护来逃避孩子的责任。有的家长更是迫切地代替孩子完成作业,完成任务。当询问他们就是这样来“教”的吗?他们也会以不容置疑的态度说,当然不是,我们也教育孩子做听话、懂事的孩子,让孩子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认真地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做守纪守法的好孩子,可是当他们看到孩子因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接受惩罚时,他们的心就软了,就痛了,“教”顿时也就转变成了“娇”。对于这样的父母,若说他们没有“教”还真冤枉了他们,可是他们的“教”却让“娇”大打折扣。

三、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只是会“娇”而不会“教”

在家庭教育中,你若质疑某孩子家长只会“娇”而不会“教”,他们将会矢口否认,还会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批评责骂和痛打孩子的事例一一地举出来为自己辩解。初听这些辩词,你也会为之动容,深感他们也是对孩子用心良苦,有时你还会怀疑自己的判断是不是错了。可是你要仔细地想一想,不难发现他们的“教”是短暂的,是毫无力度而又盲目的。然而长期不变的是他们对孩子的娇。有的家长说:“现在孩子是家中的活宝,我们大人是宁可委屈自己,也不委屈孩子。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尽量为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也完全是对孩子的疼爱,希望孩子能够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我们做家长的这样做也没什么错呀!我们是得承认家中的老人是比较宠爱孩子,可是我们做父母的还是比较有分寸的,并没有娇惯孩子。在教育孩子上我们一向还是严格的,孩子成绩下降、做错事了,我们都会严厉地批评他、教育他。”有的家长说:“我们虽然就这么一个孩子,可是和有很多孩子的人家一样教育孩子,孩子若是不听话、犯错了,该打就打该骂就骂。”还有的家长说:“我们从不娇惯、纵容孩子,孩子……”这些家长都很真诚,也表明他们支持、理解对于孩子的教育。可是当孩子向老人提出无理要求时、在老人不断满足孩子的众多要求时、在老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娇惯孩子时,他们作为家长没有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制止孩子的无理要求。而是视而不见地默许了老人对孩子的娇惯。试问这样的家长难道不是你对孩子的纵容、对孩子的“娇”吗?在调查家长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做错事后,家长是如何开展批评教育的问卷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孩子的家长都是无关痛痒地对孩子责骂一通或者是把孩子痛打一顿,很少有家长能够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分析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或是孩子为什么做错事。而引导孩子以正确态度面对困难,帮助孩子一起克服困难的家长更是少之又少了。因此,现在的家庭教育缺少“教”而不乏“娇”。

第7篇: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080-03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呵护孩子,转变为既要呵护孩子,重视孩子的质量,又要重视家庭教育,保证其教育的效果,许多家庭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并且甘之如饴。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他们的教育更是尤为关心,围绕着他们的成长、成才问题倾其所有,心甘情愿。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整个人生,也影响着一个家庭是否和睦;对于国家来说,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才是响应了我国少生优生政策的直接体现。因此,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然成为社会上一个热点话题。广大家长们为孩子付出了巨大艰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但与此同时,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家庭教育不够理性

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家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多子家庭中,家庭教育有重新调整的机会。如果第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不陈宫,那么还有机会在下一个孩子身上重新进行。可独生子女家庭就不存在这样的机会,他们的家庭教育机会有且只有一次。家长们殷切的盼望着孩子们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如果他们的家庭教育不成功,家长们就会觉得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也直接影响了家庭的和睦。目前,这种家庭教育不理性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从古至今,孩子一直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对孩子有无限大的包容性,同时也有很大的期望。尤其的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无人能比,父母可以包容他们任何的缺点,同时,也对他们寄予厚望,甚至有些“厚望”已经超出了孩子自身的能力。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过于盲目,不够理性,出现一些荒唐现象:即使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也会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的要求,孩子要什么,父母就买什么;和其他伙伴发生争执时,父母百般呵护自己的孩子,并不指出孩子的过错……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当前家长们对独生子女的考试成绩也尤为关心,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才,分数几乎成了衡量孩子一切的标准。因此,一些家长为了督促孩子能够提高分数,就会实行奖惩制度,分数高时,就会多发放零花钱;相反,分数低时,就会少发放或者不发放,甚至还会出现父母打骂孩子的情况,这也促使了孩子为了能够提高成绩,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考试作弊、改分数等等,这无疑会对孩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不单单存在于成年人之间,也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顾孩子喜欢什么,出生不久就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书法、画画、写作、钢琴等等,他们希望孩子学得更多,会得更多,将来得到的更多。有的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替自己完成心愿。不可否认,父母的这些付出一方面可以积累孩子的知识储备,开发他们的智力;但另一方面,学习的内容过多也给孩子带来了精神压力,导致道德教育的相对不足。这些都不符合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发展要求[1]。

(二)家庭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观都是希望子女成才,而成才的必经之路便是通过努力学习,提高分数去获得。因此,不少家长都围绕着如何高效的学习来教育孩子,这也体现了家庭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片面性。具体表现为:

1.忽视对独生子女集体意识的培养

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每天陪伴他们的只有长辈们和不会与之交流的玩具,这也使得他们缺乏集体意识,不懂得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和共同分享。加之长辈们的过渡溺爱,长此以往,会让独生子女养成孤僻、自私和任性的品行。

2.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

目前,许多家庭不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他们给孩子灌输的是一种只有学习好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放假对于孩子来说,也只不过是换个环境学习而已。父母不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不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并以“浪费学习时间”、“耽误学业”为由,把孩子禁锢在家里,让孩子面对写不完的作业和习题。

3.忽视对独生子女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更是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对他们的照顾无微不至。不少父母不让孩子走进厨房,帮忙做饭;孩子的脏衣服更是由父母全包。孩子遇到困难,无论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首当其冲的往往是父母。这就造成独生子女缺少自主意识和劳动观念,进而具有较差的独立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忽视对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锻炼

当代社会物质资源极其丰富,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过得好一些,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玩具、电脑、营养品等。家长们只要听到某某品牌的营养品有助于孩子的发育,无论价格多贵,都会不遗余力的购买,这种盲目消费造成了孩子的营养不均衡,“肥胖儿”也屡见不鲜。加之父母很少让孩子参加活动,一味的学习、学习,缺少体育锻炼,因此这些孩子并不健康。

(三)家庭教育方法不够科学

为了能让孩子金榜题名,学有所成,家长们用尽各种教育方法,其中也存在一些不适当的方式。比如:首先,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承包了孩子几乎所有的劳动,穿衣、整理书包、洗袜子等等,他们为孩子提供的过多的关心和帮助,长此以往,致使孩子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自理自立能力较弱。其次,较为常见的就是父母打骂孩子,他们平时不注重方式方法,出现问题只会用暴力解决,仍然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认为父母永远是对的,孩子的错的,孩子只能服从父母的命令,按照父母的安排做事,不能对父母说“不”。这种行为只会压抑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产生和父母对立的情绪。再次,也存在这样的父母、他们以工作为重心,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表现。认为学校才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老师没有教育好,他们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也导致了孩子对父母的不满。还有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是有些父母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不但不称赞自己孩子的优点,甚至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较,甚至在外人面前数落自己孩子,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德育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已经把过去的“应试教育”逐渐的加以改革和完善,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多途径的成才。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更应该注重其教育方式,要有h见卓识,从大局出发,积极配合学校的育人理念,让孩子不单单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在学习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友爱,乐观积极。帮助他们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二)培养独生子女的多方面能力

父母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时,不能只局限于学习,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首先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的自立自理能力。把他们放在和父母同等的位置上,参加家庭劳动,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父母。鼓励他们遇到问题首先要自己努力克服,自己解决不了时,再寻求他人的帮助。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不躲避劳动,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其次是培养独生子女的集体意识。不少父母每天都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不断的学习,很少让孩子有机会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机会,这也使得一些孩子不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因此,父母在鼓励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时,与其他小伙伴多交流、多沟通,更要教育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时,懂得谦让和分享,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2]。同时还要鼓励孩子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父母要定期和孩子去锻炼身体,这不仅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好处,更能增进亲子关系,让家庭更和睦。

(三)提高家长素质,建立和睦家庭

家庭环境会影响家中每一位成员的身心健康。作为父母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家庭氛围。同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要严于律己[3],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能采用老一辈人的教育方法,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积极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父母平时也要多读书,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这不仅会让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能对孩子起到一个耳濡目染的效果。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时,也要多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因为父母喜欢什么就要求孩子学什么,这样只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同时,父母在要求孩子全方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十分重要。要做到爱孩子,但不宠孩子;要把孩子放在一个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放在家庭成员之上。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只是普通的一员,毫无特殊感,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四)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这不仅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方法,更适用于家庭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要全面、正确的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不能因为他们的“唯一性”,对其寄予过高的期望。第二,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会让孩子变得更好[4]。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多夸奖孩子,称赞孩子,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父母的骄傲。同时,适当的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不能一味的赞美孩子,在他们犯错时,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过错,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惩罚,让孩子在未来可以更加积极正确的面对自己犯下的错。第三,家庭中要形成一种民主氛围。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能用“父母”的身份压制孩子的想法,使孩子惧怕表达。

(五)加强同学校老师的联系

孩子的主要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父母要和老师勤沟通,密切配合,互相交流教育信息[5]。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在了解他们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帮助孩子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了解他们和同学之间的相处情况,这样更有利于和孩子的沟通。

总之,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多子家庭教育方式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在这种环境下对毒症子女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为了更好的培养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使其成才,家庭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全方面、多方位的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与学校老师保持一致,齐心协力,只有这样,独生子女才会更积极、健康,家庭才会更和睦,社会才会更进步。

――――――――――

参考文献:

〔1〕刘畅.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徐运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研究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2):82-83.

〔3〕龚晓洁.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121-122.

第8篇: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家长与教师关系不和谐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由于二者教育方式的特殊性,教育观念的差异,使得在面对和处理孩子产生的问题时容易产生分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现在大多数家长文化素质较高,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而教师由于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学生群体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生源的差异性,从而使家长和教师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上的一些分歧,导致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另一方面,部分家长由于其文化素质不高,所接受的教育知识匮乏,单方面地认为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责任都在学校或是教师,这也使得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和谐。

(二)家校合作中意愿表达有分歧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二者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良好成长,但是在实际的家校合作中,由于双方都为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心血和努力,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双方本能地都会为自己辩护,指出对方教育的不当之处,这时,双方就容易发生不愉快,只有当双方都能在第一时间,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肯定对方所做的努力和工作,共同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更合理、妥善地处理问题,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

(三)家校联系不及时、不充分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各自所承担的工作任务都不轻松,而使双方都能详细了解孩子生活、学习动态的尤其重要的家校联系,却不总是及时和充分的。这使得当学生出现问题时,由于双方联系、沟通不及时、充分,没能提前、及时地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导致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或是失去了最好的处理问题的时机。

(四)家校联系方式过于简单目前,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意识到家校联系的重要性,有很多学校,组织学生自己准备家校联系本,用以家长和学校间对学生动态的掌握和了解,但由于学生扮演着“中介”身份,使得这种信息的传递,不够全面和客观,并且由于孩子的生理心理素质还未达到成熟水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一些教育方面的处理方法,对于孩子来说,“显隐结合”更加适合,所以,家校联系方式应当更加多样以及贴合人性化,并且需要家长与教师都主动地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良好发展。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合作的途径

(一)提高自身素质,互相学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双向配合来完成,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不断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与时俱进。一方面,家长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多看一些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与水平,并丰富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时,还可以多与其他家长交流、探讨一些共同会面对的教育问题,找到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相对于家长来说,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更具专业性,但仍须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知识,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使自己在面对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加游刃有余。家长和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和学习,实现优势互补,以达到更好地教育孩子的目的。

(二)明确自身责任,优势互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合作,需要双方明确各自的责任所在。首先,家庭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亲和性、生活性、自由性,使得对孩子的知识、心理、性格等各方面的教育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而学校教育所具有的专业性、计划性、系统性,使得其在培养孩子系统的知识学习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其次,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利用其各自的优势,找到教育的侧重点,明确各自所承担的责任,比如说,家庭教育侧重于德育,那么,学校教育就应德育、智育分配相当,二者达到有效结合,以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三)加强联系,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分不开的,二者是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做到你我不可分割,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动态,以便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能找到其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现有的家校联系方式也比较多,比如说:家校联系本、家访、电话、短信沟通、家长会等等,通过适合具体问题的方法来加强家长和教师间的联系,有利于双方互相了解和理解,相互支持和配合教育工作的完成,以达到更好地教育孩子的目的。

(四)建立家校互评激励机制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达到相互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水平时,还需要形成专业、系统的家校互评机制,将随机的、分散的家校联系方式和内容,通过专业、系统的指导和整理,将好的教育方法通过一种互评和激励的制度展示出来。比如说:评出季度优秀家长和教师、开展定期教育知识讲座、制作相关教育知识展板等活动方式,以提高家长和教师对于教育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促进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不断优化,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第9篇: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个体出生后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的作用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因此,研究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学术界对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作了不少研究,出版了一些相关著作,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但相对而言,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研究不够。为了解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对具有显著农村地区特色的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山区的家庭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据此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相关情况及我们关于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略作论述。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恩施州建始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北部,辖长梁、茅田、龙坪、三里、花坪5个乡和业州、红岩、高坪、景阳、官店5个镇,共有368个村(社区居民委员会),36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8676户,总人口507672人,其中城镇人口7.48万人,农业人口43.29万人。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长梁、高坪等乡镇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197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为193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6%。其中男家长85人,占44.04%,女家长108 人,占55.96%;小学文化程度6人,占3.11%,初中文化程度46人,占23.8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120人,占62.18%,大专文化程度21人,占10.88%。其中幼儿园家长8人,占4.15%,小学生家长66人,占34.20%,初中生家长106人,占54.92% ,高中生家长13人,占6.73%。问卷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共27个问题。此外,还收集和查阅了相关家庭教育的文献,以便比较当前家庭教育与过去之间的差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1、部分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通过访谈及相关文献发现,过去不少家长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观念的影响,只顾及孩子的学习成绩,想让他们考大学上重点。因此不断向子女灌输读书上大学最重要的思想,且把上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从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及心理的健康发展①。但是,这种教育观念已经逐渐发生转变,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逐渐打破了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培养目标单一的弊端。调查发现,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有不同的侧重,其中有30.05%的家长认为思想品德在孩子发展中最为重要。(如表1)

2、大部分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教育。在过去,由于社会节奏急剧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在农村也不例外。一些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地里的农活或是其它的一些琐事,很少有时间来教育孩子。据调查,这种现象逐渐在发生转变,现在大部分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更加关心了, 52.33%的家长几乎每天都会与孩子进行交流,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正式谈话或闲聊。当被问到“孩子跟您聊起学校的事,您的反应如何?”70.47%的家长愿意专注地听并给予意见。同时大部分家长也表示愿意并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之中(如表2)。

3、大部分家长更加重视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民主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前提,教育方式也有民主和专制之分。据相关资料表明,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特别是在农村家庭中长辈具有绝对的权威,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习惯于打骂孩子②。据调查,当前这种现象正在逐渐转变,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逐渐转向赏识教育、说服教育,77.20%家长开始重视民主的教育方式(如表3)。

(二)当前农村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大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仍有失偏颇。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苏

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③。但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家长认为孩子成才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成才要靠学校老师(如表4)。因此,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只是停留在满足物质层次,而忽略对孩子必要的家庭情感教育,把本来属于家长责任范围的事推给了学校老师。通过访谈发现,许多家长在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期,外出打工赚钱,留下了许多缺少家长关爱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外出务工者对自己孩子的成长特别是教育关心极少,使得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成为当前农村教育中的难题之一。

2、不良的特别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孩子模仿最多就是家长。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的准则和楷模,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虽然许多家长口头上常说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只重言教却不重身教(如表5)。同时调查发现家庭教育也缺乏良好的氛围。例如,孩子在学习时,许多家长沉湎于聊天、打牌、打麻将等,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访谈中还了解到,一些家长虽然在观念上已经认识到教育孩子应该赏识、鼓励、说服,但在行动上教育孩子仍然简单粗暴,以抱怨训斥为主。尤其是对不爱学习的孩子,有些家长或放任自流或打骂训斥。据我们的调查,有10.88%的家长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粗暴地对待孩子,而有59.07%的家长偶尔会粗暴地对待孩子。只有30.05%的家长选择了从不粗暴地对待孩子。还有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太调皮,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

3、家庭教育信息获取渠道闭塞。在地处比较偏僻的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各方面的信息都还比较闭塞。因此,一些先进家庭教育方式和关于家庭教育的专家讲座是许多家长从未接触过的。从调查结果来看:52.33%的家长开始关注教育方法,但有近一半家长还没有关注教育方法或是不知道怎么关注(如表6),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而不知道怎么关注或是由于经济条件差而没有条件关注。比如,不知道如何去订阅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报纸或是没有足够的资金等等。

三、对策与建议

青少年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辅助,政府支持是保障。所以青少年的教育不能只看作是学校的事,只依靠学校来完成,还必须有家庭、社会、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一)强化政府统筹与指导作用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优化公共教育资源。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 “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

2、重视家庭教育立法,确保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由于家庭教育缺少立法,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长期得不到确认,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的投入与保障、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等等,也都受到严重影响④。因此,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家庭教育条例与法规,建立和完善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确定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具体实施,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3、开办家长短期培训班,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考虑到在农村,许多家长空闲时间并不多以及可利用资源稀缺。农村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积极组织一些短期的教育培训活动,请专家进行函授,使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相信通过这样的短期培训可以使家长逐渐懂得或者是学会探索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不断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

1、大众媒体应该充分发挥为家长提供获取家庭教育理论、方法与经验的平台的作用。虽然农村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但是电视机早已普及。因此,可以倡导在地方电视台设立农村家庭教育专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创办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报刊或者开办网站,教给家长科学育儿的方法,为家长们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共同解决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

2、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作用。在农村,校外教育机构较少,有关部门应该逐步建立起校外教育网络。如在每个镇、每个镇下的办事点都建立起具有藏书、教育、娱乐等综合教育功能的社区学习活动中心,并定期开展相关的免费的教育活动,以使人们特别是学生和家长在这里获得多方面的教育。

(三)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1、重视教师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沟通。教师家访给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创造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教师家访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通过教师到学生家访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居住环境、家庭结构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方式等,是获取家庭教育信息的有效渠道;其次,教师可以把家访作为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情况的好机会,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计划、方式、目标,以便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最后,通过教师家访,可以有效地巩固和延伸学校教育的成果,以便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2、切实办好家长学校,搭建信息平台。家长学校是当前普遍推行的一种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学校可以组织有经验的班主任教师,通过系列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组织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教学。通过家长学校的活动,不仅搭建了学校和家长联系的平台,利于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而且能够使家长获得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的指导。

(四) 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1、扬长避短,积极疏导,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扬长即发扬优点,避短即克服缺点。家长应学会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善于引导孩子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使自己的孩子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身上的优点要充分肯定并给予鼓励,需要注意的是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于孩子身上的缺点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使其改正,从实际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家长应改变“棍棒下面出孝子”这种落后的教育思想,切忌打骂或侮辱孩子的人格。简单粗暴的方法也许在短期内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现象或是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增加了孩子的反抗抵触情绪。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将赏识教育落实在观念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2、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学会运用榜样教育。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而且还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家长应通过自身的读书学习,努力为孩子创设出一种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产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学习之余,家长还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家长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履行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同时搞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也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将家庭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去。

参考文献

①鲁忠义、刘国学.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调查报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1):129-133.

②于佩琴、张玉霞等.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高校教育研究,2009(1):106-107

③ b. 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67.

④熊少严.关于家庭教育立法的若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4):46-49.

⑤赵文华、马国彦.教师家访的教育功能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1993(4):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