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范文

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第1篇: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摘要]“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是我国在反倾销案中屡屡败诉的重要原因,也成为一些国家针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时最常用的武器。本文从经济学、政治等角度对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形成原因予以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经济学角度的分析

何谓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经济体制,根本不存在纯粹的市场经济。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典范”美国,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国有企业或国家干预经济的现象。应该看到,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市场经济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不能因差异而否定市场经济标准的存在,也不能将这个标准绝对化和简单化。

欧美等“市场经济国家”就是刻意强调“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一概念,而不从一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以偏概全。在确定非市场经济国家时所采用的替代国原则是基于这样一个经济学假设:即经济发展水平差不多的两个国家,其生产同类产品所花成本也应相近。但是该原则忽略了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异质性。例如,20世纪90年代,欧盟对中国的彩电反倾销,就是将新加坡作为替代国计算成本。当时,新加坡劳动力成本高出中国20多倍,中国的产品自然被计算成倾销。

由于我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给世人留下了“非市场经济”的深刻印象。但是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促使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或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而且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基本上具备了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基本要素和条件:

第一,从价格体制看,经过1992年的价格体制改革和1993年以来的一系列措施,我国过去高度集中和国家垄断的价格体制制度已经被打破,以市场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已经初步建立。

第二,从所有制结构上看,我国已经改变了过去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全民、集体和私营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

第三,从政府宏观管理上看,政府已经逐步向企业放权,现在我国已经建立并将逐步完善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第四,随着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吸收外资的成果十分显著。许多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已进入中国的投资市场,美国《财富》杂志上500家大企业中有52家在中国投资。这说明,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开始实现互接互补,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经接轨。

因此,西方某些“市场经济国家”不顾客观事实,认定我国属非市场经济国家,从而采用不公平的,歧视性的政策,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直接原因分析

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问题复杂而敏感,不是单纯经济的问题那么简单,牵涉很多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一)政治原因:

自1991年世界超级大国苏联解体以来,美国失去了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唯一的对手,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政治格局一直维持着单极化局面。但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这一局面不再稳定。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迅速提高。很快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在国际社会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再加上中国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卑不亢的外交态度和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意识形态引起了美国的注意,认为对其霸主地位造成了威胁,甚至开始恐慌。“中国”泛起,尤其在中国入世后,美国不能再以每年的“最惠国待遇”审查作为向中国讨价还价的政治筹码,其国内商界和政界都迫切寻求另一种手段来遏制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正好符合其要求,成为不二之选。“打中国牌”已经成为美国政界惯用的手法,除了经济,中美在不少其他问题上都存在着泛政治化的倾向。

不仅美国,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欧盟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态度也掺杂着相当复杂的政治因素。

2001年8月,当欧盟把“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给予俄罗斯时,言外之意世贸组织规则不仅仅是经济规则,很大程度上它还是政治游戏规则。谙熟中俄经济构成的人士都了解,两国之前的经济形态何其相似,且从具体指标上比较,更早起步的中国开放程度远远大于俄罗斯。1998年,欧盟贸易政策调整时,中国和俄罗斯是一起被摘掉纯粹“非市场经济国家”帽子的。另有东欧一些国家,由于支持美欧的军事行动,也获得了认可。作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世贸组织成员的中国,依旧没有被给予这一应得的地位,显失公平。

虽然美、欧两大经济体并不能代表整个世界,但是由于他们在国际社会地位的重要性,使得整个国际社会的大致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影响。(二)经济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外贸易顺差逐年加大,使得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

华盛顿的美国制造业协会代表在6月3日发言时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为中国提供了不公平的贸易优势,使中国在去年与美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1240亿美元,导致美国的工厂自2001年以来失去了200多万个工作机会。据他们统计,从2000年以来,美国进口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增长了52%。其实众所周知,近几年美国制造业一直不景气,说到底是本国生产成本太高,归咎于人民币汇率或中国低价倾销,纯属是为自己开脱而已。正如于6月29日出席太平洋盆地经济理事会第37届国际大会的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所说:“目前,美国制造业80%的失业与贸易尤其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无关。”

三、积极谋求市场经济地位的应对之策

(一)继续推进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尽早与国际接轨,更好地实现市场化,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进国内的市场化改革是最终根本解决市场经济地位的核心。

(二)继续通过政府层面的高层谈判,争取其承认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此项办法是通过他国的确认从而间接实现“市场经济地位”,即使说,如果可以实现各个突破,那么入世协定中的非市场经济条款就当然失效了。

(三)加强对世贸组织主要成员有关市场经济条件法律法规的研究。透彻研究发达国家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法律法规,特别是关于市场经济条件方面的。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也要认真研究进口方主管当局的反补贴和反倾销的价格比较标准和程序性的规定,仔细研究相关案例和裁决是否符合WTO规则,以维护我出口产品在遭受相关的反倾销投诉时的应有权利。

(四)帮助受调查企业积极提出市场经济、替代国价格的抗辩,并使这种帮助组织化、系统化、专业化。当企业被诉反倾销时,一定要实事求是,积极应诉。一方面,当需要证明自己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情况。另一方面,当我国企业无法证明自己符合市场经济条件或证明失败时,不得不面对要由替代国价格来确定其产品的正常价值,我应诉企业亦应争取对我方有利的替代国,并对原告提出的进口国倾销机构所选择的替代国表示异议。

参考文献

[1]刘嵩、熊春萍,《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商业研究》2002年第9期

[2]朱颖,《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WTO中的地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第2篇: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范文

    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

    一、中欧经贸发展的特点

    1.中欧经贸合作呈现互补性

    中国和欧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市场,彼此间的经贸关系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相互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欧盟拥有庞大的剩余资本,在技术的转让上比较开放,又极度依赖世界贸易。欧盟所具有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与资本优势使得中国通过发展中欧关系获得了更大的出口市场、更好的技术来源与更多的资本来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对欧盟也是极具吸引力的。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市场、与欧盟差异较大的产业结构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都是欧盟国家所缺少和追求的区位优势,是处于“去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良好去处。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外,欧盟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按实际投入计算,欧盟是对华第二大投资者,另外,还是中国最大的技术供应者。

    2.双边贸易呈现不对称性

    从中欧双边贸易的增长率考察,近10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大多数年份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长率都高于中国对世界的同一指标。与此相反的是,同期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增长率普遍低于中国与世界的这一指标;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产品对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欧盟出口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这表明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高度的不对称性;从中欧双方在彼此市场所占份额看,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贸易额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而欧盟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约占欧盟出口总额的7%左右,这同样说明了欧盟市场对中国的重要程度高于中国市场对欧盟的重要程度。

    二、中欧经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欧盟对华反倾销力度不断增强

    欧盟是最早发起对中国反倾销的地区,就当前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发展态势而言,欧盟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案件的次数持续升高,其立案频率和涉案金额均大大超过往年水平。在对中国产品调查的案件中,欧盟官员的核查比以往更为严厉,在关键的给予中国企业个案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欧盟方面更是大幅度倒退,拒绝承认的理由几近蛮横无理。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依据该组织相关法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积极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包括欧盟国家在内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不公平贸易做法同样以反倾销的方式予以积极的反击。

    2.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中利用非关税壁垒措施进行贸易保护的力度呈不断加强的趋势。欧盟是最早认识到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重要性的国家,其成员国亦是设置技术壁垒最严重的国家。由于中欧在经济和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中国的传统出口产品极易受到技术壁垒的封锁。欧盟的贸易政策有关中国的条文带有明显的歧视性。中国入世后各种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作用的消失或减弱,欧盟更加依赖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标准等措施来限制中国产品,保护欧盟的产业。入世后,因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中国很难一下子完全适应欧盟的各种技术标准,欧盟技术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法规,这必将成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

    三、我国拓展欧盟市场的策略

    1.实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战略

    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大都属于中低档的商品,不适应欧盟高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我国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向实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战略。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努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二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档次和质量水平,提高其附加值,其别要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增强其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

    2.建立为外贸企业服务的预警机制

    国家要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对欧盟的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进行研究,密切关注欧盟TBT的最新动态,及时预警信息,使对欧出口企业提早做好准备,以避免某项标准正式颁布时措手不及。

    3.加强与欧盟的磋商,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地位的转变,加快经济贸易制度与国际的全面接轨,同时进一步抓住入世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论坛,并利用中欧关系良好的发展势头,争取与欧盟的进一步谈判,促使其提早修改现行立法,早日承认中国整体的市场经济地位或者要求其降低对“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标准。

    小结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中欧经贸关系有着广泛的互补性,潜力巨大。中欧经贸关系将会在摩擦与妥协、磋商与双赢、谅解与互信的氛围中,更加健康成长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经贸关系能够开辟更广阔的合作领域和空间。?

    参考文献

    [1] 周岳梅. 欧盟贸易壁垒新动态——“绿色”系列指令解析与应对[J]. 经济研究导刊, 2007, (09) .

    [2] 叶明非. 如何应对欧盟贸易保护主义[J]. 时事报告, 2006, (07) .

第3篇: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倾销 反倾销 市场经济地位 反倾销会计

一、反倾销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

1.倾销产品

按国际反倾销法规定,倾销的认定有两个标准,即价格倾销和成本倾销。如果一个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该出口国确定的相似产品的可比价格,该产品将被认定为是倾销产品。

2.倾销行为

出口国国内市场同类产品的售价,或销售至第三国的售价如低于单位生产成本加合理费用,应视为是倾销行为。

3.价格倾销标准与成本倾销标准

进口国反倾销机构都是以价格倾销标准为基础,只有当出口国国内市场的正常贸易过程中不存在该同类产品的销售,或由于出口国国内的特殊市场情况或销售量较低,不允许对此类销售进行适当比较时,才考虑适用成本倾销标准。

在应诉反倾销时,最为有力的证据就是要证明我们产品的成本按照起诉方的国内会计准则或国际会计准则计算,确实低于起诉国内的市场价格。

4.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目前,美国还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欧盟已经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撤消,但并不是立即加入“市场经济国家”名单,而是归为“特殊市场经济国家”。在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中,“特殊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如果能充分证明其受调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符合市场经济条件,该企业就可以用自己的产品销售价格或成本作为受调查产品的正常价值,否则就将适用“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

二、我企业会计在反倾销会计中的不足

1.存在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的问题

我国有些企业存在着会计工作不规范,具体表现在:原始凭证不真实、不合法。不完整;我国不少企业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对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出现的虚假会计信息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少企业记账凭证填制不规范,账表、账证、账物不相符,不按规定设置、使用会计科目和会计账簿、会计政策、会计处理方法不一致,甚至还有不少企业出于偷税漏税、私设小金库等目的、搞“两本账”;很多家庭企业其交易主要是现金形式、并且很少开具发票。

会计工作的不规范,使得我国企业在遭遇反倾销调查后,难以在短期内提供规范合理的会计资料,也难以通过其他国家的实地调查。

2.会计准则仍然跟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着差异

会计准则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企业的使用的会计准则、会计标准难以和国际标准接轨。企业是否完全符合市场经济条件,欧盟规定了五项标准。其中有一条规定,企业有一套明晰的基础会计账簿,该账簿需按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进行过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

但是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客观上存在差异,因此,像温州这些出口企业在际反倾销应诉中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相当困难,而且还可以预测到今后将有更多的出口企业因中国现时会计准则在成本核算上的问题而被进口方追究倾销责任,会计举证将更为艰难,从而成为出口贸易的巨大障碍,这有违中国加入WTO的初衷。

3.缺乏一个不断更新的反倾销信息平台

在企业防范和应对反倾销时候,有个不断更新的反倾销信息平台可以起到及时的预警作用。反倾销会计信息系统可以由政府或者行业协会等出面进行组织建立,积极搜集其他国家的各种行业信息情况,并组织人员不断跟踪分析,发现相关问题后,及时通知相关行业内企业进行出口策略和出口产品相关方面的调整。

但是,我国现在很多行业在信息系统建设上存在分散、信息陈旧问题,不能为出口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预警作用。

三、针对中国企业特点,如何从会计角度来应对反倾销

(一)规范企业财务运作,建立明晰的会计账簿体系

必须规范企业财务运作,改变现状,要求我国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严格按照会计规范进行核算和监督,并且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反倾销会计岗位、收集、整理和制作有关的资料,把应诉工作做在前面。

只有这样,一旦出现针对本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和诉讼时,就可以准确、迅速地为国外反倾销调查机构提供可靠的、翔实的资料。

(二)促进会计准则国际化

中国现时会计准则在成本核算上的问题而被进口方追究倾销责任,会计举证将更为艰难,从而成为出口贸易的巨大障碍,这有违中国加入WTO的初衷。

因此,我国企业可以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同时,使其的会计准则尽可能国际化,以提高企业成本资料的通用性,这样,倘若遇到反倾销就可以更加容易地举证,缩短应诉准备时间,也可以增强资料的说服力。

(三)充分利用注册会计师在反倾销中的服务

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体制下,反倾销是一种符合国际惯例规则的合法保护手段。然而很多企业对反倾销法知之甚少,不懂得国际反倾销法的主要内容及其运作程序,至于应该怎样应诉、需要准备或提供哪些会计资料、如何进行会计陈诉或会计举证、怎样来进行会计抗辩等问题,也都停留在“可想不可知”的状态。要解决这些问题,我国企业需要启动注册会计师反倾销会计咨询服务,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反倾销咨询作用。

另外,应诉反倾销的一个关键是填答调查问卷,在反倾销调查的“问卷”中,有很多事项和资料需要会计举证,有些会计处理方法也需要从国际会计准则的角度来进行必要的陈述和抗辩。注册会计师可以帮助被诉企业整理准备需要提供的会计资料,填答调查问卷中的会计问题,陈述企业成本核算的可信性、通用性,针对不同国家进行会计抗辩。

(四)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

为了避免在反倾销中信息落后,我国企业的应该建立反应及时、持续更新反倾销信息平台。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产品在重要国外市场出口销售的总量性动态信息

主要包括:我国产品出口销售数量、价格、增长幅度、市场占有率;对进口国相关产业的损害程度;进口国同类产品工业的消长情况以及竞争对手销售情况;进口国 “可容忍”的进口量上限和进口价格下限;其他各国同类产品的销售数量和价格,以及价格与生产成本、国内售价的差异;进口国对华反倾销最新动态等等。以及有关国家同类产品的国内市场销售价格、出口价格、生产经营条件、生产要素构成等数据和信息。这些信息帮助企业识别潜在风险,适时调整出口策略、价格、数量和时机,降低被诉倾销的机会。

2.目标出口国市场内同类产品的供需、竞争等具体市场信息

主要是:产品消费特点、市场需求量、市场发展前景;该国生产商的数量、生产能力、销售数量和价格;进口商品的主要来源国、销售渠道、价格水平、竞争状况;我国同类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和生产要素成本等。这些信息有助于企业运用多样化的竞争策略,合理制订出口价格。

信息平台的所有信息应该给行业会员共享,并做到不断更新,及时反映,而且要实时做到分析、反馈,为企业切实地做好相应的预警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国灿,出口企业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系统的设想【J】.当代财经.2004(6)

[2]戈晓玉.反倾销会计抗辩中的边际成本问题【J】.对外经贸财会.2005(6)

[3] 郝晓雁.反倾销会计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财会月刊.2004(11)B

[4]苏君,陶艳娟.反倾销会计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第4篇: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范文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倾销与反倾销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面对严峻的形势,如何正确解读国际反倾销中的若干会计问题,建立起预防和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保护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在国际反倾销中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将全面分析建立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的重要性并提出构建策略。

关键词:国际贸易反倾销会计机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磨擦和贸易纠纷越来越多,倾销与反倾销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热点问题。为维护公平贸易和正常的竞争秩序,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其成员在进口产品因倾销、补贴的激增等给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因而,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反倾销税已成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1我国遭到反倾销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对外出口的增长,我国已成为国际滥用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有数据显示,因国外的反倾销造成的损失已达800多亿人民币。面对严峻的形势,如何正确解读国际反倾销中的若干会计问题,建立起预防和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保护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在国际反倾销中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倾销与反倾销作为当今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已越来越为中国企业所熟悉。所谓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由此对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反倾销,则是当倾销行为发生以后,出口国因此对进口国相似产品工业造成实质上损害时,进口国为抵消或阻止倾销,可征收不超过该产品倾销幅度的反倾销税的一种法律行为。

自1979年至2004年9月底,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665起针对或涉及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我国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20多年来,对华反倾销案给我国出口造成的损失累计约100亿美元,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

2我国企业反倾销败诉的会计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遭到反倾销指控,在应诉的企业中胜诉率很低。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国外对我国470多起反倾销案件中,国内企业应诉率只有60%-70%。在应诉案件中,绝对胜诉率不到40%,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国际反倾销规则对中国企业的歧视和企业自身的应诉不利造成的。而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以及缺乏对反倾销会计规则的正确解读更是引起中国企业败诉的决定性因素。

会计准则的差异

“非市场经济国家”是我国在应诉国外反倾销案中大量败诉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转型经济国家”,只有满足五个方面条件,才被认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经营活动。而其中对会计的具体要求是:企业必须有一套清晰的基本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应当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记账;基本会计账簿必须进行过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企业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再因为过去的非市场经济制度而受到严重扭曲,得考虑设备折旧、其他折旧、以物易物和以债务抵消方式所列的支出。

但目前我国的企业大多没有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记帐,因而要求市场经济地位屡屡被西方国家驳回。其中,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别在于:《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的会计计价与财务报告披露方面强调会计计价基础是历史成本与真实列报原则;《国际会计准则》要求资产的会计计价必须是公允价值,财务报告披露必须遵循公允列报原则。目前,我国不少企业的土地、厂房,很多是以前国家划拨的,并不按照市场价值评估的,经过多年的折旧后,现在办产权证,企业补的地价可能很低。而国际会计准则是按照市场价格来对资产评估作价。这样一来,价格相差就比较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也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接受反倾销调查时,由于提供的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反映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而被否定了市场经济地位,采取替代国制度,确定正常价值。而选择的替代国又与我国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接受反倾销调查的败诉。

缺乏对竞争对手的会计研究

反倾销案件发起国的调查当局如果认定所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成本等数据计算正常价值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实施相应的征税措施。于是,我国企业能否胜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一个合适的“替代国”,并迅速考察该替代国有关企业的成本构成和销售价格。目前,我国的出口企业平时缺乏积累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财务信息资料,没有替代国国内有关企业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要素、运输、保险费、销售价格等相关信息,一旦涉诉,很难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主动选择对我国企业有利的具体替代国,最终导致败诉。

没有深刻解读国际反倾销法会计规则

对于反倾销会计规则的理解是否深刻,事关规则的遵循以及涉诉企业维护自已的权利,保护自己合法利益。我国企业在接受反倾销调查时由于缺乏对国际反倾销会计规则的理解和运用,造成败诉的案件也屡见不鲜。

3国外在反倾销会计方面的经验

起用竞争对手会计

国外的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应对反倾销的形势,都纷纷启动了竞争对手会计。竞争对手会计是通过各种现代管理方法搜集和分析竞争对手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应对国际反倾销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以掌握国际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应付竞争局面和规避、迎战国际反倾销诉讼。采用竞争对手会计,对于反倾销诉讼可谓未雨绸缪,一旦遭受针对本国的反倾销诉讼,便可以拿出对本国有利的会计举证,从而赢得诉讼。

建立商业情报网

许多国家设立官方的商业情报机构,在海外设立商情网,负责向出口厂商提供所需情报。例如,英国设立的“出口情报服务处”,由英国220个驻外商务机构提供情报,并由计算机进行分析,整理出近5000种商品和200个国家或地区市场情况的资料,供有关出口厂商使用,以促进商品的出口。

4我国预防和应对国际反倾销的会计措施

我国企业面对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必须未雨绸缪,建立起预防和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保护机制。

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按照我国入世承诺,我国将面临15年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因此,目前要利用《欧盟384/96号规则》规定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以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突破。

符合“转型期”要求,会计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会计账簿,该账簿需按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进行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具体包括:企业必须有一套清晰的基本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应当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记账;基本会计账簿必须进行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二是企业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再因为过去的非市场经济制度而受到严重扭曲。特别得考虑设备折旧、易货贸易、债务抵消等方面的会计处理,要求企业在过去的非市场机制向市场机制过渡时,其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存在重大扭曲。

会计上仍需四个方面突破

在会计规范国际化中发挥应有作用。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向世界介绍中国会计改革在会计规范国际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实现会计规范的国际化。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尽可能国际化。对经济全球化中的会计共性问题,我们力求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而对我国的特殊问题,需要制定符合我国情况的会计准则,但也应该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指导来进行会计实务的梳理。

出口企业按国际惯例进行独立审计。

会计举证提供可信的资料。在反倾销案诉讼中,可靠和经得起查证的会计举证才是惟一能说明我国出口企业成本信息的方法。要求举证所涉及有关生产企业及出口公司的账本、生产记录、购销合同、发票、运输、保险等资料必须可靠,账务处理方法符合国际通行惯例的做法,并能在相关会计资料之间具有可验证性,否则会导致会计举证无效。

建立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

我国企业无法赢得反倾销诉讼的最大原因之一,正是缺少一个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建立“反倾销会计”制度势在必行。

建立出口企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出口企业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配备反倾销会计人员、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执行反倾销规避、应诉、提起等会计业务。

建立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建立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信息中心,在出口产品反倾销规避、反倾销调查的应诉和进口产品反倾销的调查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政府机关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政府机关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解读国际反倾销法中的会计规则,建立我国产业损害经济指标的会计预警机制,以及反倾销核查会计。

建立中介机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中介机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是指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提供的反倾销国外应诉准备、反倾销国内申诉、反倾销国内应诉的会计服务业务,发挥注册会计师和律师在反倾销中的作用。

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与竞争对手会计

起用竞争对手会计,不仅能够积累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财务信息资料,还能在涉诉过程中,根据竞争对手会计信息平台的指引,选择对本国有利的具体替代国方案,进行充分的会计举证。

通过会计来加强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内部会计资料的积累,结合反倾销调查内容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做到有备无患;通过会计搜集外国产品在我国市场倾销的信息,就外国产品在我国市场的倾销进行会计预警,为进行反倾销申诉而举证。

起用竞争对手会计还要关注三个要素,一是企业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确认。在国际竞争中,作为一个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就必须了解国际上的主要竞争者,为每个值得关注的竞争对手创建一份信息档案。二是竞争对手会计要搜集的信息。从竞争对手相同产品的产地或出口的分布情况,以及与这些产品销售有关联的企业;竞争对手产品的生产成本要素、成本结构、费用开支、市场份额、经营策略等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竞争对手产品在本国市场的销售价格及在第三国市场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情况;竞争对手产品在与我方竞争市场上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情况。三是竞争对手会计获取信息的渠道及方法。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渠道是多样的。主要来源渠道包括:政府统计公告、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协会资料、行业专家顾问的咨询报告、贸易金融报道、公司公开财务报告、竞争对手广告、产品技术分析、共同的供应商和顾客、竞争对手的前雇员等。

综上所述,面对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面对西方国家在反倾销诉讼中所拥有的会计优势和人才优势,面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第5篇: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反倾销;内部控制;功能定位;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74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4-0048-05

收稿日期:2011-06-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联动机制研究”(70772039);2010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应对反倾销的成本防护能力评价体系研究”(2010ZDB51);2010年度中南大学研究生创新论文选题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刘爱东(1950-),女,山东高唐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反倾销会计、公司理财与审计理论;韩园园(1985-),女,河南驻马店人,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理财与反倾销会计战略。

一、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主要反映在一些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歧视性反倾销。从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发起第一宗反倾销调查起,我国已经连续十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立案最多的国家,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我国企业在应诉国外对华反倾销时也屡屡以失败告终,分析失利的原因,除了应诉率低,企业缺少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企业会计工作不规范、会计信息的可用性差、会计资料准备不足和缺乏通用性等也是重要原因。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企业必须建立建全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然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内部控制都存在问题,内控制度设计不合理,监督不到位,这些问题直接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可用性差[1]。如何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提高反倾销举证信息的质量,成为我国企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

二、 内部控制在反倾销重要环节中的功能分析

反倾销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与一般企业内部控制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是融入企业内部控制之中的,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同时又超越了常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内控系统,该内控系统满足反倾销需要,它是对常规企业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并且,为了适应当今国际市场的要求,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应诉反倾销的整个过程中,内部控制系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反倾销规避中,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预警信息,实现反倾销会计保护的前置化。反倾销举证中,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3],实现反倾销抗辩有理、有据的目的。因此,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反倾销应诉的各个环节,企业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反倾销应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反倾销立案前:预警功能

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反倾销预警,对重点敏感产品出口增长率、重点敏感产品出口额占进口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以及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经济指标的变化进行监测,及时向企业决策层提供这些预警信息,以最大限度地减低遭遇反倾销调查的风险。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出口企业没有办法改变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只能从自身做起,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未雨绸缪。反倾销预警系统也是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所要求的。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地对出口产品的出口数量、出口价格以及市场占有率进行监测分析,关注同类产品的价格和生产成本的变化,并与市场上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当相关指标运行到危险值时,内部控制体系就会发出警告,使企业可以在国外企业提起反倾销诉讼前,采取调整价格等措施,迫使其放弃诉讼申请。

(二)反倾销审核中:举证功能

当反倾销诉讼已立案,法院对企业进行实地核查,让企业填写调查问卷时,企业能否获取市场经济地位,是反倾销胜诉的关键。目前,一些国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原则上将“替代国”制度适用于我国出口产品或经过苛刻的审查才能获得“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4]。按照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标准,欧盟认定中国企业必须符合五个条件,才会给予市场经济地位。这五个条件中的一条便是“企业必须有一套清晰的基本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应当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记账,基本会计账簿必须进行过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5],反倾销内部会计控制要求各项业务应制定全面系统的政策和制度,这些全面的政策和制度有助于企业向国外反倾销调查当局证明我方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都独立于政府,并且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健全财务工作,使有关会计账簿符合国际标准,提高基本会计账簿的通用性,从而有利于企业申请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或市场导向产业和单独税率。

第4期刘爱东,韩园园:反倾销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年 (三)审核结果形成后:降税功能

降税功能,是指企业通过内部控制诸多功能的综合作用,降低倾销税赋,使之少征或不征反倾销税的功能。在反倾销审核结果得出后,企业应该及时对财务工作进行总结,在受到不公平裁决时及时提供真实的财务举证资料是获得胜诉的重要保证。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促使企业及时发现和纠正虚假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这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正是企业受到不公平裁决时进行抗辩的最佳证据,从而促使少征或不征反倾销税[6]。并且,在审核过程中,核查人员若以非充分的理由否定中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具有健全内控体系的企业完全可以凭借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账簿,据理力争,迫使核查人员改变错误判断,降低征收反倾销税的幅度。

三、 反倾销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理论框架

通用电器总裁韦尔奇曾经说过:“中国企业必须面对反倾销这个现实,并且,这会成为未来10到20年里,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经济问题。”现实正如韦尔奇所言,我国企业的反倾销形势日益严峻,而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反倾销应诉中的重要性举足轻重,故而企业构建一个以满足反倾销需要,降低反倾销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刻不容缓[7]。2008年5月22日,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的第5条指出,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五个要素[8],以下分别从五个要素的视角,对如何构建反倾销视角下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分析论证。

(一)内部环境

《基本规范》第5条指出,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和基础。其好坏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实施的效果。为应对反倾销,保证反倾销视角下各项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企业应当从两个方面建立健全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环境。

1.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不但要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机构中的主导地位,在董事会下面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而且还要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引入外部的独立董事,使权利有所制衡,实现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权责清楚,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制度化。健全的公司治理机构有利于企业接受反倾销调查时公司基本情况的填写,故企业应该重视公司治理机构的建设。2003年美国对华钢铁反倾销案中,初裁时判定马钢的倾销幅度为159%,在实地调查环节,马钢通过大量资料,使调查人员最终确信马钢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最终以0%的倾销幅度获胜[9]。

2.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水平越高,就越有控制能力,控制能力越强的企业通常会具有更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树立反倾销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应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重视道德规范建设,树立诚信理念。在企业内部营造诚信的企业文化,提升会计人员的诚信理念,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从而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第二,普及风险管理意识。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具有风险管理意识,意识到风险是一种挑战,是一种机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对风险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2000年,时任厦华总经理的郭则理曾这样说:“要把应诉反倾销当饭吃”。在艰难的反倾销应诉过程中,厦华人始终坚持这样一个信念:宁可失败,不做鸵鸟。

(二)风险评估

《基本规范》第5条指出,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市场环境的不规范性较为突出,许多企业处于转型期,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不可避免,因此,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进行风险管理,科学地评估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制定并实施会计战略,最大限度地避免反倾销调查事件的发生。

应对国外反倾销,必须知己知彼,不但要了解进口国的情况,而且还要掌握竞争对手的相关证据,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会计预警机制,构建一个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是以会计信息为主、其他信息为辅的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信息库,旨在提供反倾销诉讼双方全面的资料,以确保反倾销举证和抗辩的成功。具体来说,反倾销信息库主要包括公司的一般情况、出口产品成本信息、商品销售信息、第三国同类产品信息、公司财务方面的见证信息以及法律、法规及制度信息。企业应当在充分收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准确识别企业面临的反倾销形势,以及遭遇反倾销诉讼的可能性。若企业面临的反倾销风险较高,企业应采取措施,包括启动会计定价战略、开拓新市场、提高价格以及价格承诺等措施,来规避反倾销。若企业遭遇反倾销指控的可能性较低,即面临的反倾销风险较低,企业应选择分担风险的策略,具体包括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其他出口企业进行协作,以及与进口商进行沟通。2002年2月,美国对华球轴承反倾销案中,中国企业被判倾销不成立,最终获得全面胜利。获得这一胜利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产业预警体系的建立,通过产业预警机制,机电商会发出预警信息,企业积极准备,指定专门人员进行反倾销工作,最终为反倾销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控制活动

《基本规范》第28条指出,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的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

上海财经大学的朱荣恩[10]曾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在我国企业实务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企业中财产保全控制执行的效果最好,会计系统控制和预算控制较差。而会计系统控制在应对反倾销调查中是最为重要的,已构成其充分市场竞争的重要组成内容[11]。上述调查问卷的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之所以成为反倾销最大受害国的原因。

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问题不但是反倾销调查问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提供完整、准确会计信息资料的基础。企业在日常的会计基础工作中,要实现精细化,以与国际接轨为目标,从最基本的会计账簿认真做起。并且,企业要依据《会计法》和会计准则,制订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的处理程序,强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专人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归档、保管和移交,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便于在反倾销预警、举证和抗辩中发挥作用。

(四)信息与沟通

《基本规范》第5条指出,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信息沟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1.重视内部信息的沟通

为了有效应对反倾销调查,企业应重点关注出口产品成本的信息,因为这是各国反倾销调查问卷重点关注的部分,也是判定倾销幅度的最重要的资料。因此,企业应重视与成本相关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这些部门具体包括管理部门、成本分析中心、和各个生产车间。将所收集的产品成本信息、国内外销售价格以及进口国同类产品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使他们根据这些信息,准确地制定产品的出口价格,规避反倾销诉讼的发生。

2.加强外部信息的沟通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除了关注内部信息的沟通外,还应该加强外部信息的沟通。这些外部信息主要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经济形势、客户和供应商的信息以及竞争对手的信息。在应对反倾销诉讼的过程中,企业应加强与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沟通,政府可以进行经济外交,通过双边谈判来降低反倾销诉讼发生的概率。行业协会在价格协调、建立预警机制以及代表企业对外应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涉案企业应在政府的领导下,与相关的行业协会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制定最有利的方案,使反倾销诉讼的风险降到最低。

(五)内部监督

《基本规范》第5条指出,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企业应当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进行监督和检查。

企业应当完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通过对企业财务收支的合理性、会计处理方法的合法性、相关人员的合法性进行审计,以达到查错、防弊、控制风险的目的。它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包括审计会计账目、稽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这样可以减少财务报表中的舞弊现象,增强应诉企业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为企业应诉反倾销调查提供真实可靠的证据。此外,企业应当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进行审计。欧盟认定中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的重要一条是,企业必须建立一套按国际准则审计的财会报表体系。而这一条件就必需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因为,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报告不但具有权威性,而且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合规性也得到了保证。这样可以为应诉企业争取市场经济地位提供有利的证据。

参考文献:

[1]徐雪霞.从内部控制透视我国企业反倾销败诉原因[J].财会通讯,2006(9):49-50.

[2]徐雪霞.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对反倾销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184-185.

[3]郭昌欣,李彦勇.反倾销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J].财会月刊,2006(4):77-78.

[4]何晓华,唐洋.基于反倾销角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国际商务财会,2008(2):27-28.

[5]陈秀霞,陈斌.基于反倾销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J].国际商务财会,2009(1):35-37.

[6]唐洋.对建立反倾销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J].新会计,2010(5):28-30.

[7]孙芳城,杨兴龙.反倾销视角下出口企业内部控制改进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2):63-68.

[8]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J].中国农业会计,2008(6):33-37.

[9]孙芳城.基于反倾销应对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0]朱荣恩,应唯,吴承刚,邓福贤.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用效果的问卷调查[J].会计研究,2004(10):19-24.

[11]刘爱东,赵金玲.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联动机制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构思[J].会计研究,2010(12):20-25.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idumping

LIU Aidong, HAN Yuanyuan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

第6篇: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范文

(一)正常价值的确定

应诉反倾销,就是要从会计角度证明商品的出口价格高于其正常价值。因此会计的任务是提出一个最小的正常价值,以求计算出最小的倾销幅度或者不存在倾销幅度。这种确定方式是针对市场经济国家的,我国尚没有被国际普遍承认为市场经济国家,所以在确定正常价值时有时采用替代国制度,用替代国的国内市场价格、出口价格和结构价格进行对比,因此把我国制造大国的成本优势给淹没了。我国同美国及欧盟在贸易谈判中曾有约定:某产品生产者能够证明该产品生产企业或行业在制造、管理、销售该产品方面具有了市场经济条件,则进口国可采用中国的价格或成本确定正常价值。我国反倾销会计在确定正常价格方面应全力做好以下工作:

1. 企业要建立起一套按会计准则并经过审计的财会账簿、会计报表及会计处理方法;

2. 按市场经济的法则和市场供需调节机制形成生产成本并反映财务状况,即成本构成、财务收支、产品销售、资产折旧及借贷偿还等经济活动和会计资料,都应是市场经济调节作用下的反映,不存在政府干预;

3. 针对正常价值进行应诉、抗辩及指证的准备工作中包括根据销售量、销售条件对正常价值进行调整、修正和补充证明,这里的销售条件是指为销售服务发生的附加费用及商品批次、规格和性能差异引发成本的变化。尤其要首选被诉产品价格低的国家作为替代国,与此同时还要对替代国的价格进行相应的会计举证和抗辩并进行调整,以达到剔除替代国正常价格中的不合理成份。

(二)反倾销问卷和答卷

填写反倾销问卷是应诉反倾销调查的关键环节,也是反倾销进行抗辩的重要途径,必须认真细心地对待,要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同时达到还原事实、消除误解的抗辩举证效果,以此进行会计举证来反驳对方的指控,阐述自己的观点,为此要正确理解反倾销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及相关会计内容。由于案件情况和调查国的不同,如美国和欧盟的调查问卷在内容上略有差异,但问卷结构上还是基本相似。为了交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答卷,反倾销会计人员应做好以下工作:

1. 必须在熟悉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法律和法规的专业律师配合下,由掌握和了解企业产权体制、管理结构、产品特性、工艺技术、财务数据、成本构成及市场销售的会计人员,全面准确地回答反倾销问卷中的会计问题;

2. 准确理解调查问卷中的术语,尤其是法律术语,细致解读申诉方的指控,然后有针对性地准备相关材料,在答卷过程中进行举证、抗辩和陈述,尤其要针对成本构成、会计处理及替代国选择不合理等方面存在的分歧和歧视进行抗辩;

3. 用无可争辩的事实指证被控企业具备市场经济国家贸易资格条件,不应该受到无端的贸易歧视,在贸易上应遵照曾达成的共识,具备市场经济贸易条件的企业和行业,按“个案处理”原则来对待。

(三)反倾销的会计规避

反倾销的会计规避策略是将反倾销调查的应对工作前置于反倾销被提起之前,形成对反倾销调查的日常预防和保护性实务。主要可通过以下几项具体措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针对反倾销调查的会计预警体系。

1. 收集和分析反倾销的早期信号。主要是收集出口产品对某进口国造成的影响和冲击的反映,以供出口企业对出口量、出口速度及价格等进行合理调整。反倾销会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捕捉信息,并进行相应会计实务:

(1)出口商品在进口国内已占有大量份额;

(2)出口产品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市场价格;

(3)进出口两国同类产品生产经营企业间萌生了竞争和诉争;

(4)进口国是否曾有过对这类产品提讼的记录;

(5)进口国是否由于进口该产品已显现出受迫害的迹象。

以上捕捉和收集到的信息可为反倾销规避提供决策参考,也有可能把反倾销提起消除在萌芽状态。

2. 应用反规避措施支持反倾销规避。即应用反倾销会计规避功能,利用反倾销规避的信息选择贸易合作伙伴,可以减少反倾销调查的风险。

3. 根本上化解和规避反倾销调查。要推进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转变,即由商品进入转变为投资进入,在转换进入方式的可行性研究及决策中反倾销会计应提供所必须的会计信息及相关资料。

(四)反倾销的会计应诉准备

反倾销的会计应诉准备中,首先要认真学习理解和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法、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反倾销法,尤其是美国和欧盟在反倾销认定上针对中国还有某些具体特殊的规定,为此在反倾销会计应诉中应充分进行针对性的准备,更要具体掌握反倾销提起国有关反倾销的规定及程序。因为欧美在反倾销的做法上存在差异,所以要根据反倾销提起国的反倾销法规进行准备,又要围绕被控出口产品企业的有关会计材料进行准备。

1. 企业性质、经营及财务状况。主要有资本及股份构成;管理机构及人事任免;被诉产品的材料供应、定价、利润决定等方面的权限;本企业被诉产品在国外所关联企业的情况;本年及上半年生产、销售被诉产品企业有关部门的财务报告。

2. 企业被诉产品销售资料。主要有每批产品出口的数量和价格,当地价格、运输距离方式及费用、保险费及佣金;所签合同的主要项目内容、银行信用证及支付票证;产品的离岸及到岸港口;企业国内产品定价证明,即按价格单交易或现金交易或议价交易的有关凭证;若国内与国外产品销售存在差价,说明原因,并提供相应文件证明。

3. 企业被诉产品的生产及销售成本。主要有生产过程和投入成本的有关资料;调查期内各时期产品在本国、申诉国及其他国的生产和销售成本;过去两年被诉产品的利润情况;过去两年被诉产品在国内外利润水平及决定利润

的基础。

(五)反倾销实地核查的会计应对

实地核查是以会计核查为主要内容,是围绕企业财务报表的检查作为核查的方法,在核查中很可能具体到一张原始凭证,某种生产原料的市场价格,有关的费用等,所以应对核查是一件细致、繁杂的工作。有面对面的问答,有具体数据的查找复核,而且除了核查问卷中围绕反倾销方面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外,常包括出口企业主动补充的材料和进口企业临时新提出要求的材料,这是因为核查者会在检查过程中,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及发现的问题,随时发送补充问卷。另一方面应诉企业针对进口国的指控,主动向反倾销核查当局提供有关信息,指证我们的会计资料是公允、真实、可信的,同时在应对核查中,利用反倾销会计抗辩和指证的权利和机会,抗辩进口国的反倾销指控,促使进口企业的反倾销立案不能成立。

(六)反倾销会计对市场经济条件的指证

欧美等国家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调查中不以中国产品国内的市场价格作为正常价值,也就否定了中国企业成本资料的公允性,因此要寻求一个第三国为替代国,按该国同类产品的正常价值作为中国企业产品的正常价值,并依此来计算倾销幅度,以确定倾销行为的成立与否。很明显采用替代国的销售价格一般都高于我国实际的销售价格,由于提高了正常价值,增大了倾销幅度,使我国遭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明显的贸易歧视和不公正贸易行为,使我们在应诉反倾销调查时,不能得到充分和公正会计举证和抗辩权利。为此,经与欧美等国谈判,他们同意中国企业进行“个案申请”,若能证明企业是按市场经济体制和原则运营,并符合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要求,则可得到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承认中国所提供的被诉产品的正常价值。

美国和欧盟对市场经济地位标准的表述基本相同,没有本质差别,美国突出了企业不被政府干涉、是私有制及股份制属性的企业及一切按“市场导向”的经济规律进行运营的条款。欧盟则更具体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统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及企业应受所有权法及破产法的管辖及保护。从美国和欧盟的“市场经济地位”要求中,将会涉及到会计实务方面的一些工作。

1. 企业要建立一套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并经过独立审计的具有通用性清晰完整的基本会计账簿;

2. 按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和做账,主要体现在编制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及成本的组成和核算方法,尤其对固定资产计价和折旧、易货贸易、债务抵消等方面的会计处理必须符合国际会计准则;

3. 通过会计资料,指证企业是按市场导向运行的,为了这个目的应充分提供相关资料、数据和凭证来证明:企业资金股本构成的分散性;利润分配是由股东大会决定;高级会计人才是由企业通过招聘或选择决定;企业自主从事外贸活动及决定商品价格;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有关证明信息。

二、构建进出口企业反倾销会计体系的策略

(一)完善构建反倾销会计的环境

进出口企业在构建和完善反倾销会计体系的同时,要体察到当前构建反倾销会计的环境尚不成熟,主要表现在:我国已有的会计准则及反倾销法规,由于同国际法规的趋同或国际化不够,尚存在某些差距,使得我国为反倾销调查的应对所提供的会计处理或会计数据缺乏公允性,制约了反倾销举证;政府、社会、行业和企业在反倾销中尚未形成有机的协调配合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政府没有充分发挥领导、服务和支持功能;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在参与反倾销会计的咨询服务及鉴定、核查、审计等功能作用方面尚显不足;进出口企业自身对反倾销会计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业务知识、实务操作方面存在欠缺;尤其是我国尚缺少具备反倾销及反倾销会计全面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在思考构建进出口企业反倾销会计之际,对这些环境的现实条件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并予以有效的改进和完善,以便确立我们构建反倾销会计体系的战略和对策。

(二)建立进出口企业反倾销会计业务指南

我国应对反倾销尚不足30年的历史,一旦遭遇反倾销调查都不知如何应诉,如何答卷、陈述、举证、抗辩和准备什么材料等,甚至连应对的程序都茫然不知。所以进出口企业在构建和完善反倾销会计体系的同时,应该设计一个具有反倾销准则性效果的工作指南,应包括反倾销提起及应对两方面的工作程序和实务,以及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等。这样一份工作指南可以规范企业的反倾销会计工作,指导企业从事反倾销会计工作的人员提高业务、熟悉工作、开展实务,通过指南可以调整或化解我国会计同国际会计在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分歧。

(三)建立进出口企业反倾销会计的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的原则应该是在原有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及管理会计的日常业务中,补充需要为反倾销主体特别处理的业务内容,在原有会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的范围内,包容反倾销会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会计实务上形成公共属性与专业个性的并存,任务承担上要求整体系统与独立环节的互动和衔接。

1. 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在按公认的会计原则进行相关会计实务及会计管理的同时,要补充针对反倾销任务的特殊会计处理业务,依此要对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和数据整理。

2. 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的日常工作内容是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系统,要求成本构成合理,核算清楚准确,根据反倾销要求,则应调整或修正按国际惯例的成本组成和正常价值的核算,并建立起出口产品的单独核算系统。

3. 管理会计。管理会计方面则要增加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会计抗辩资料、数据和不存在倾销未构成损害的举证资料,根据贸易形势制定产品出口批量、价格等策略与此同时还要针对反倾销的需要对会计科目、凭证、账簿及报告等进行相应增加或删减,以适应国际会计准则要求。

(四)明确反倾销会计运行的双向职能

反倾销及反倾销会计已经习惯上被视为:针对进口产品倾销危害而向出口国提起的反倾销会计申诉;和针对出口产品遭遇进口国反倾销指控的会计应对两种机制,也常被称为进口反倾销(会计)及出口反倾销(会计),所以我们所构建的反倾销会计实质上具有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反倾销会计的双向职能。如:反倾销会计的问答卷功能,既有回答对方问卷的职能又有制定向对方问卷的职能,同样应诉与反应诉、规避与反规避、指证与抗辩都是双向功能的体现。基于这种双向职能,可引申出企业反倾销会计机构、人员和实务都同时具有应对进口反倾销申诉和应对出口反倾销调查工作的职能,在这种双向职能的机制下,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了借企业原会计体系基础构建反倾销会计体系的方式,即按反倾销会计的特点及要求,整合企业内全部有效会计资源(包括信息、资料、人员、机构、费用、装备、管理运行等软硬件资源),并补充必须的缺项资源,即可构建出一个节约型、有效型的反倾销会计体系。由于采用这种双向职能机构,对专业会计人员再赋予一份为反倾销服务的工作,对信息、数据、账簿、报表等则贴上兼容反倾销业务归集的标签。可概括为凡属于能服务于反倾销会计的载体,一律以企业建立的《反倾销会计指南》及《反倾销会计工作制度》作为网络手段,纳入到反倾销会计的这个大系统中,为反倾销会计进行支持服务,因此形成一个进出口企业反倾销会计体系的初级模型。

第7篇: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范文

国企特别是大型企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很多领域都是排头兵。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国企进行了深刻变革,规模实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壮大,具备了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基础条件。2011年,国企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近36.8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近2.26万亿元;应交税费2.99万亿元,占全国总税收的31.3%。国有企业的重要性决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多地表现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研发创新等诸多方面。

但也有少部分人斥之为国企垄断。事实上国有经济早已从很多竞争性行业退出了,如今很多行业里占主导地位的往往并不是民企就是外企。即使是在充分竞争的重化工类、原材料、制造类及服务业上,国企也是通过严格规范的经营管理制度,以及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比较之下很多民企经营并不规范,其经营业绩的差异,谬之以“国进民退”实在是难以自圆其说。而且很多能源类资源类国企并不掌握定价权,垄断之辞难以成立。

事实上,国有企业不是中国独有之物。即使在西欧和北欧,其国企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很大比重。法国就是一个典型。它在西方国家中,国有企业最多,占国民经济比重最大。目前法国有100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其中不乏达索、阿尔斯通、汤姆逊、雷诺等大名鼎鼎的公司。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外国的国有企业,中国市场又何曾向他们设限过?相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国企屡屡遭受西方国家的贸易歧视,不管是购买铁矿还是兼并IT企业,都以“非市场经济”一否了之。

国企垄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伪命题。从世界范围看,英国的工业总量曾占全球的45%,美国的工业总量曾占全球的53.4%,而“世界工厂”中国的工业占比从未超过全球的10%,差距甚远。所以,在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关键性行业中,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扶持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是面对全球竞争的挑战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要选择。换一个角度看,新一轮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为中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有企业必须当仁不让地充当顶梁柱和奠基石。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的组建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中国稀土储量仅占世界总储量1/3,却供应着全球稀土使用量的97%。但中国稀土的出口产品主要为稀土金属、氧化物、盐类和稀土铁合金等低端产品,硬把稀土卖成了“白菜价”。

目前中国的稀土储量正以惊人的速度下滑,而且稀土的乱挖滥采及其排放的废渣、废水、废气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必须承认,合法经营企业的产能只是一小部分,也受到了严格的环保监管限制,但对那些私挖滥采的小企业、小作坊却缺乏监管。2011年江西省稀土行业销售收入为329.2亿元,利润仅有65亿元,但仅赣州一市的治理污染费用估计就达380亿元。得,远远比不上失。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稀土总量实施控制,美日欧却通过大量进口稀土低端产品以规避监管。恰恰是这些国家把持着稀土的深加工技术,也拥有很大的稀土储量,不出口不开采,反而向WTO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所以国家组建稀土行业协会,力图集中资源组建大型企业。

第8篇: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范文

一、中国面临世界经济摩擦的特征

1、中国已成经济摩擦最大受害国

从1995年WTO成立至今,国外共发起707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这使中国已经连续十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有400亿至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影响。从1995年到2005年提出对中国反倾销的国家从美国、欧盟等规则制定主导国向其他国家扩展,中国已连续第11年位居榜首。由于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我国遭受的反倾销范围广、案件数量大、贸易伙伴多、大案多、金额大、影响广,而且实际遭受反倾销率高。出于遏制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以“非市场经济国家”不受反补贴调查的“金身”已被打破,对华反补贴将山雨欲来风满楼。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知识产权将是经济摩擦的焦点,谁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这也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保护知识产权“严标准、高要求”的原因。保障措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新宠”,中国出口在增长过程中受到的国外保障措施壁垒越来越多,不仅要面临一般的保障措施限制,还会受到专门针对中国的特殊保障措施的限制。在人民币升值和要求中国开放金融市场的背后,是中国和几个主要贸易大国之间政治和经济领域反复的角力,人民币升值已成为发达国家利用经济摩擦打开中国金融市场的制高点。当关税、配额等一般管制贸易手段对中国制造难起作用的时候,少数国家便开始采取隐蔽性手段,在产品质量上大做文章,企图妖魔化“中国制造”。产品安全问题实质上是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由于涉及人的安全,极易扩大化和政治化。

2、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摩擦向纵深发展

在人世以前。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就已经出现过各种经济摩擦问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由于中国与世界各国政治、文化、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深,中外经济摩擦已发生许多变化。

其一,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摩擦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如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从1979年到2000年共有79起,年平均为3.7起,但2001年到2003年就发生18起,年平均为9起,几乎是人世前的两倍。

其二,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摩擦所涉及的领域和重点发生变化。从国际经济摩擦的领域来看,八十年代以前的争端主要发生在货物贸易领域,现已迅速扩展到了服务贸易领域和知识产权、投资领域。如美国1979年到1989年对中国反倾销的重点是纺织品,其反倾销件数为整个反倾销件数的约17%,其当时的机电产品仅占约5%,但2001年到2003年间,针对纺织品的反倾销事例已不存在,但针对机电产品的反倾销件数上升为约17%。这种倾向也存在于欧洲各国,特别是欧盟国家内。中国与美欧两个最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摩擦重点领域不是竞争性产品,而是互补性产品。随着中国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的巩固与发展,今后与美欧的竞争性产品会越来越多,经济摩擦会出现在真正竞争性行业,如汽车、通信产品等。

其三,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摩擦的具体手段在不断变化和增加。世界贸易组织是以提倡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从而增进世界各国的经济福利为宗旨的国际性组织,但该组织的条款中也包括一些保护主义的措施,如反倾销条款、保障条款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条款等等。在中国入世后,一些国家进一步运用这些条款限制中国的出口。特别是其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条款,在中国人世后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尤其巨大。据商务部的一项调查,中国出口企业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比率在2000年为66%,2002年则上升为71%,出口产品受到限制的比率在25%,2002年上升为39%,受到这种限制后所损失的金额在2000年为110亿美元,2002年上升为170亿美元。同时在反倾销上,非市场经济地位成为发达国家应对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手段。由于中国入世时所签订的人世议定书规定,在反倾销和反补贴上对中国适用非市场经济地位,结果这一问题就成为中国入世后,一些WTO成员国对中国出口施加压力的重要手段。

其四,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摩擦已经深入和扩大到贸易以外的领域。一般说来,国际经济摩擦往往最初形成于国际贸易领域,其后,随着国际经济联系的扩大,就会延伸到其他领域。根据国际经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经济将沿着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发展,经济摩擦往往会以不同方式出现,表现为微观经济摩擦宏观经济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的递进变化。这点对于中国面对的经济摩擦,也是适合的。我国的贸易摩擦总体上表现出从微观经济领域向宏观经济领域扩散的态势,比较典型的是人民币汇率问题。

3、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摩擦有后来居上之势

近年来,我国所处的国际贸易环境越来越复杂。在与发达国家经济摩擦持久进行的同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摩擦也不断升级。多年来,发展中国家一直与我国保持良好的政治和经贸关系,但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发难,频频利用反倾销等传统的“两反一保”措施来打击我国出口,数量上已超过发达国家。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印度、土耳其、南非、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32起,占中国同期案件总数的31%,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摩擦问题开始凸显。其总的特点是形式较为单一,数额较低,涉及领域不广,主要集中在传统工业产品贸易上。但是增幅明显,有后来居上之势,并呈现“蝴蝶”效应。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近,产品结构相似。因此,当某个发展中国家对我国某类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时,往往会导致其他发展中国家担心我国该类产品转而进入该国,也追随着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其结果令我国的产品被发展中国家拒之门外。因此,这种能起示范效应及连锁反应的“蝴蝶”效应不能低估。

4、经济摩擦正侵蚀中国的基

本经济制度

早在中国入世之前西方就有一种观点,即认为这是中国既希望在国际多边经济体制中占有一席之地,又力图保持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继续享有经济起飞阶段种种优势的一种策略。这也成为不少发达国家反对中国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理由。与艰苦的入世谈判相比,中国在过渡期中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尽管原先预料的钢铁、纺织、汽车等产业遭受巨大冲击的局面并未完全出现,但是人世后短短五年,中国即面临多种经济摩擦的全面爆发。同时,这些经贸摩擦又往往与意识形态、政治争端等因素相掺杂,更具复杂性。

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迅速发展势必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掀起波澜。贸易摩擦、汇率摩擦和体制摩擦是层层递进、渐次演变的,其核心和归宿是体制之争。通过要求新兴大国在政治经济等体制上与之趋同,现有大国得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在双边层次和国际多边机制中的既得利益。现有大国要想在贸易、金融、投资等微观摩擦中真正把握主导权,必须充分利用制度或体制因素产生的“溢出效应”和“路径依赖效应”。换句话说,要求新兴大国的体制变革既是现有大国的目的,也是一种手段。在日美经济与贸易战中,尽管日本对美出口的依存度远小于美国的其他几个主要贸易伙伴,但美国通过301条款进行的单边经济胁迫,在日本取得了最为显著的效果。这既是由于日本有借助外力实现内部变革的传统,更是因为日本过于服从美国所要求的“国际协调”,顺应“美国因素”的压力,“在如何摆正本国国家利益与美国国家利益的关系方面,存在着战略上的缺陷”,而这不能不说是美国“体制施压”的结果。

二、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的原因分析

1、国际经济因素是中国遭受经济摩擦的直接原因

①世界各国经济安全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而言,并非全是利好,表现在:在起始条件不对称的条件下,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不强,其脆弱的民族工业很难经得起其他国家商品的冲击;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而市场要求超越国家,国家利益会受到挤压,经济会遭到侵蚀;在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金融监管不健全的情况下,国际游资的随意进出会严重影响一国的金融安全,严重的会导致经济危机,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一方面一国必须得开放,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还得保护一国的经济安全,保障国民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当一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现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威胁本国的经济安全时,就有可能动用国家的力量干预国际贸易活动,从而引起世界经济摩擦。

一些国家不仅利用经济安全为由干预国际市场贸易活动,目前还存在一个滥用国家安全条款实行保护主义的危险倾向,即随意扩大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来限制正常的贸易活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海油并购尤尼科案,还有海尔并购Maytag,联想并购IBM电脑制造等,尽管是正常的企业并购,却被控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②国际产业结构不协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格局中出现“产品差别型分工”和“生产工序型分工”深化发展的新特点,形成发达国家处于“微笑曲线”的两顶端,主要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研发,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微笑曲线”的下端,主要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具备这种分工格局的相关国家间就相安无事,不会发生经济摩擦。这是因为一方面,当发达国家的传统领域受到威胁时,仍会毫不犹豫地采取保护措施进而于其他国家发生经济摩擦,如美国对其钢铁产业几十年来的一贯保护而造成其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减少国内产业调整的摩擦成本,对衰退产业的生产、出口会给予补贴,这就会引发与其他国家的矛盾;另外,某些新兴产业由于某种原因增长缓慢或者提前进入衰退期,都会导致政府的干预从而引发经济摩擦。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要想顺利的工业化,就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通过战略性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保护国内市场,提升本国的比较优势。由于各国的政策介入能够改变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收益后果,如果保护过度,往往招致外国相应的报复性政策措施,结果便会由于追求收益的重新分配而引起各国之间产生国际经济摩擦。

③全球宏观经济的失衡

全球宏观经济失衡的外在表现是经常项目收支失衡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而大多数国家的长期利率仍然保持在低位,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扶摇直上;另一方面,中国、日本、中东石油输出国成为美国的主要贸易逆差来源。

无论是对哪个国家而言,这种失衡局面都不应也注定不可能长久。储蓄一投资失衡及其相应的经常项目收支失衡既然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最大威胁,解决这一问题就迫在眉睫。如果说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持续增长的经济增长是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那么各国在经济协调过程中承受的成本也应当符合受益原则和负担能力原则这两项衡量公平的标准,前者要求受益多者多承受负担,后者要求实力强者多承受负担。根据这两项标准衡量,尽管中国应当而且必定会为解决全球经济失衡作出自己的贡献,但其他相关国家也应做出自己的努力。而美国利用其在中美贸易中的强势地位,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逼迫人民币升值,要求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为全球最大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整“买单”,就显失公平了。

④利益集团的博弈

利益集团是引发经济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经济摩擦会引致社会福利的变化,而社会福利的分配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并不一致,这种差别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利益集团的博弈。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存在着各种行业、劳工团体等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每一个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利益,在利益受损害时,这些利益集团就会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社会公众的判断,影响政府的决策,以期挽回或减少损失。回顾历次经济摩擦,我们不难发现通常是相关产业利益集团以各种资源和手段推动政府部门制定有利于他们的贸易政策。在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就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在纺织品配额问题上,劳联―产联就多次来华进行交涉。在知识产权摩擦中,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也曾数次走向前台。

⑤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纵容了有关国家的投机行为进而产生经济摩擦。相对于GATT而言,WTO争端解决机制更加及时、自动和具有约束力。其本意在于通过集体或制度力量来增加惩罚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从而利于抑制有关国家单方的投机行为。但WTO争端机制本身

的缺陷实际上却可能纵容投机行为的发生。首先,其他国家报复违约国的行动必须得到WTO的授权。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漫长程序和步骤使违约方有机会影响WTO的授权行为,如否决专家组的人选,进而降低了其他国家报复的可信性;再者,争端解决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有关国家就争端进行谈判和磋商。只有所有的谈判和磋商都失败之后才会授权方进行报复,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程序性约束与报复的直接成本结合在一起,降低了采取报复行为的可能性。所以,争端解决机制的种种程序性安排既增加了报复的时间成本,又降低了报复行为的主动性,从而不利于可信性的提高,也就难以抑制有关国家的投机行为。而且,如果投机行为不仅不会遭到惩罚,反而可以成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的条件,那么,投机行为事实上是得到了鼓励。例如,2002年3月美国对钢铁进口加征高关税的行动,其中隐约有这种考虑。因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这种缺陷实际上纵容了有关国家的投机行为,进而促成了经济摩擦的发生和加剧。

2、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导致经济竞争的加剧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交往中,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利益的不一致逐步显现出来,各国之间的经济摩擦日趋激烈。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使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为主要手段的经济摩擦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没有硝烟的战争”。历史地看,国与国之间实力的变化导致各国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引起对市场的激烈争夺,后起的大国尤其要面临更多地市场竞争。因为后起的大国急需扩大其世界市场的范围和规模,必然要与原来占领市场最多的国家发生尖锐的利害冲突。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国家间实力此消彼涨相伴随的是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激烈碰撞。根据历史经验,历史上自由贸易政策总是由当时的贸易最强国所推行,这些经济增长迅速、实力强盛的国家一般总是倾向于自由贸易,以便凭借本国商品强大的竞争力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那些经济增长缓慢、实力相对弱小或落后的国家,一般总是倾向于贸易保护政策,以期以国家的力量来保护国内落后的市场和产业。遗憾的是,自由贸易政策虽然为强国拓展世界市场打开方便之门,但历代强国又都在自由贸易中走向衰落,这样强国为维持其经济和政治地位不得不又退回到保护贸易政策的道路上来。与此同时,新兴工业国或后发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又往往视贸易保护为必然选择。这样,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史上,几乎每个时期都或多或少存在贸易保护主义,而贸易保护就必然会产生国家间的经济摩擦。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进入前所未有的经济摩擦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中国与世界主要各主要经济体间的经济摩擦日趋激烈,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崛起。2004年世界银行一位高级官员这样判断:作为经济增量“超级大国”的中国,拥有相当于世界平均增长率2.4倍的增长潜能,其经济总量将在近年内超过法国和英国,近几年内超过德国,20年后在经济总量赶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现在看来,2008年中国经济总量就能超过德国,近几年就有可能超过日本,这种赶超速度在加快。从经济的增量以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角度看,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一只蚂蚁闯入瓷器店,必然是无声无息,一头公牛闯进了瓷器店,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赵晓如是说。赵晓认为,中国作为大国兴起将经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准备期,经济摩擦处于隐性期;二是经济摩擦显性期,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必然经历的磨合期或接受阶段;三是中国作为大国强国的接纳期,新的国际均衡形成。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二阶段,作为崛起的大国已经引起其他大国的警觉,加上中国自身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然会比其他国家遭受更多的经济摩擦。

3、国际政治试图利用经济摩擦改变中国发展进程

因为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上升,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大,但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其原因在于虽然在经济上中国已经和国际接轨,但在政治上并没有与国际接轨,与国际社会存在显著的差异。西方很难容忍中国只在经济上融入世界体系,而其政治上流离于这个体系之外。对西方来说,容许和鼓励中国经济融入其所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最终目标,就是结束中国政治流离于这个体系之外的状态。

应当指出的是,促使中国内部各方面的变化,尤其是政治上的变化,一直是西方国家的对华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西方从来就没有把经贸和政治区分开来过。西方鼓励中国的改革开放,鼓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最终的目标就是中国的政治变迁,也就是用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标。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西方国家不少政治人物多次描述过中国将不可避免走向他们想象中的自由民主的政治景象。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说,中国站在“历史的错误的一面”,政治改革将象“柏林墙的倒塌一样不可避免”,因此他说,“自由地与中国作贸易吧,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一些西方主流媒体也兴高采烈地宣称,中国正走向资本主义,新兴的中产阶级必将要求进行民主改革,与中国的贸易、互动正在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

面对中国不可遏制的崛起,西方国家试图利用一切手段试图改变现状。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开始发现他们必须充分利用中国和西方世界的相互依存状态来促成中国的内部变革。既然中国是因为开放而崛起,依靠和西方世界的接轨而崛起,并且中国经济事实上也高度依赖于和西方世界的贸易关联,那为什么就不能用这种关联来对中国施加变革的压力呢?在贸易问题上,欧盟已经表示,欧盟和美国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要和美国在政策层面进行方方面面的协调,对中国施加共同的压力,包括人民币汇率、对华贸易赤字、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知识产权、能源外交、市场开放等等,无所不包。在西方政治人物的眼中,中国的每一种经济产品都可以看出其政治含义。极端者甚至相信,因为中国政府主要是依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向人民提供经济福利而获取合法性,如果利用经济摩擦等经济手段促成中国的经济危机,那么中国的内部变革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

4、国际文化及价值观差异是世界经济摩擦发生的深层原因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之间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也易导致经济摩擦,比如韩国有意排斥日货,法国、加拿大强烈抵制美国的文化商品进口,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自产自制的商品,在文化上也存在有意识贬毁其他国家的强势商品的现象。在这些文化性经济摩擦现象的背后,除经济利益冲突之外,还

包含有诸多文化和价值冲突。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反映了人们权利关系的整套行为规则和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和制约国际经济活动的变化和发展,是引致经济摩擦的深层诱因。

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要求对方的行动和行为,或者忽视对方的价值观念和核心信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结果自然容易遭到对方在经济和贸易领域的抵制和反抗,形成经济摩擦中价值观念的冲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当前国际贸易文化环境中,凭借其科技、经济实力和对全球传媒的垄断性经营,常常把自己的文化当作是普遍价值和贸易武器,借助自己在文化上的强势地位和经济科技优势,将西方文化中的基本价值观念简化成一套意识形态教条,体现到民主政治、人权保障、市场经济制度等方面,并把其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人为地制造经济贸易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往往从政治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出发,为了赢得国内政治选票,对贸易规则实施双重标准,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引致世界经济摩擦。由于文化需求和价值取向不同,在WTO规则制定中,发达国家还要求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质检标准、人权标准、劳工标准、动物福利等,推行人文贸易;而发展中国家要求摆脱贫困和谋求发展,实行差别与特殊差别待遇,推行农产品和服装等竞争领域的自由贸易。因而WTO成立之后的每次谈判本质上都是协调这些相互对抗的深层次价值观念,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谈判效率极为低下。

还有由于“文化例外”引发的经济摩擦。文化产品在本质上属于商品,但与普通消费品又有很明显的区别,即文化产品构成了一个国家文化生活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形成和拓展一个国家民族文化最有效和普遍接受的手段。文化产品的特质在于其是普遍价值观的携带者,对人们思想观念变化有巨大影响力,因而世界各国政府都极为重视文化产品的贸易活动。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文化产品出口最大的国家,其电影、电视、书刊等文化产品行销全球,其有些电影、电视节目在有些国家的流行甚至达到疯狂的程度。据加拿大第一位女总理Kirn Cambell公布的数据,加拿大95%的电影、80%的非新闻电视、80%的杂志和60%的图书都是从美国进口的。由于文化产品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统治地位,美国坚持文化产品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主张文化产品应和其他普通商品一样,包含在自由贸易范围内,并希望其他国家根据自由贸易原则向其文化产品完全开放市场。

由于美国文化的负面作用显而易见,尽管很多国家很难完全把美国的文化产品抵挡在国土之外,但许多国家还是竭尽全力采取种种手段抵制美国文化的入侵。法国认为本国的电影业不景气是因为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因此通过补贴等措施刺激和保护本国电影市场;加拿大也通过关税立法对来自美国的书刊进行限制;欧盟要求成员国的所有电视频道必须至少播放50%欧洲制作的节目。很多国家意识到他国文化产品特别是美国:艾化产品的广泛传播所带来的危害和挑战,在国家层面纷纷采取一些措施限制它国的文化产品,但并不能超出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范围采取大规模的限制性政策,加上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强烈态度,“文化例外”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同还为时过早,这一领域的经济摩擦还将反复发生。

5、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缺陷也容易导致经济摩擦

(1)市场经济亟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目前包括澳大利亚、韩国在内的五十多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贸易量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量前三位的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仍拒绝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对待中国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问题上,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都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还有待深入和完善,主要体现在:

①政府对资源配置仍有相当的决定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2008年1月的《中国改革》杂志撰文指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四大体制障碍。第一,各级政府依然掌握着一些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比如说信贷、土地资源依然是由各级政府自由裁量运用。第二,整个社会依然把GDP的增长作为各级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志。第三点是各级政府的财政状况和物质生产增长紧密相联。这不但使这些公共服务提供的情况很差,而且使得各级地方政府不能不提高物质生产部门的增长速度以便取得更多的收入。“最后一点就是资源配置上市场的力量受到很大的压制。”吴敬琏说,这表现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没有市场化,而行政定价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惯例压低价格,这促使了以浪费资源的方式进行生产。

②劳动者的权利亟待保护。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中国的工资主要由劳资双方协商而非政府规定,政府只限制“最低工资”,劳动者相对于资方处于弱势地位,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而政府又限制工人的罢工、集会等增强谈判能力的行为。劳动力能自由流动,但由于户籍制度及部分人事政策的存在,增加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成本。总体而言,劳动力要素价格严重扭曲,并不能真实反映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工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增长也不同步,工资对外部条件的变化不敏感。

③价格市场化水平亟待提高。中国已废除商品和服务多重价格体制,但仍保留实行政府指导价的权利。价格市场化的核心是金融市场价格和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其重中之重是金融市场主体的改革。在央行的独立性上,中国人民银行在法律上是中国的中央银行,但仍是国务院的下属机构,接受国务院的行政领导。1996年后,中国允许经常项目的人民币兑换,但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经常介入汇率的调整,市场对人民币的自由买卖影响有限。资本项目的货币兑换限制较多,外国投资机构在资本汇出和拥有中国企业控股权方面仍存在较多障碍。在中短期内,中国很难完全取消资本管制,并使货币自由浮动。但长期来看,在能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中国将逐步放松对货币利率和汇率的管制,迈向完全可兑换货币和更灵活汇率体制的目标。

(2)出口至上的经济发展战略正导致比较优势的锁定

由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优势,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形成了中国立足于世界贸易大国的比较优势,从而也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中国的这种比较优势战略在一定时期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来看,这种经济发展战略正日益显现其弊端。①是贸易条件的恶化。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使得企业主要利用这一优势来获取自身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又主要依存于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出口量,价格贸易条件下降。②是技术难以升级。由于长期实施劳动力比较优势

战略,“市场换技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大量的高科技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中国的产业结构依然难以升级,企业整体技术水平难以提高。由于短视行为的存在,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积累的资本只能在低技术层次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继续投资,靠不断扩大的规模来赚取微薄的利润。资本可以积累,但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及时的技术升级能力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赶超。③是人力资本难以提升。由于技术要素难以升级,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依靠劳动力优势,这就需要压低劳动力成本,以保证企业的利润率。这样,劳动力市场被扭曲,劳动力成本长期被人为压低,劳动力为获取技能而支付的成本只得到部分补偿,劳动力就缺乏动力去改善和提升自身的技能,人力资本质量就难以提升,高级的生产要素就难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就难以持续。

比较优势一旦锁定,贸易格局只能被限定在低价商品和巨大的出口量上,这种格局不仅对发达国家的一些产业和就业造成冲击,而且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会直接形成竞争,大量的世界经济摩擦就不可避免。

(3)政府职能转换未能及时适应经济发展进程

我们的政府机构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在政权建立之后,在相当时期内,又通过行政措施来强化计划经济体制。因此,长期以来,政府的职能特别是管理经济的职能是建立在系统而又完整的计划经济观念之上。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并逐步深入,市场经济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大,政府观念不转变就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情况。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政府的职能转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和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相比,仍有许多不配套和需要继续改革的地方,体现在:管制依然大量存在,政府拥有大量优势资源,地方保护主义强烈,非正式制度广泛存在、法律法规重制定轻执行等等。由于政府的服务直接参与了资源的分配,就容易导致反补贴反垄断,不符合WTO的非歧视原则和透明原则。

三、中国应对世界经济摩擦的战略思维

1、从全局出发,以我为主,客观看待世界经济摩擦

经济全球化是在某种既定的秩序下展开和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对西方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涵义。这一战略的要旨是,以技术和资本的全面优势,通过在国际上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促进资本物品和服务的跨国流动,实现以自由贸易方式重组全球资源产权的目的,因而在西方学术界,全球化这一概念被用来表示这种由西方主宰的国际经济秩序通过市场化和政治变革过程而不断向世界各地区扩张、扩展的过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中,基于国际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与实力的不对称和国际市场经济规则与制度安排的不公正,即使是自由贸易其本质也是不对称、不均衡的,西方国家凭借自己的实力和优势以及对自己有利的“游戏规则”,总是千方百计地损害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而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限度的收益。因此,试图寄希望于发达国家的善心来确保中国发展进程的幻想是不切实际的,从这一角度,世界经济摩擦是必然的、避免不了的。

不论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利用经济摩擦达到何种目的,中国仍需不为人所动。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奋斗半个多世纪,收效并不显著,最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够,因而缺乏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话语权。中国仍需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全局出发,立足中国自身政治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国情,客观应对各种经济摩擦。

2、“出口至上”的经济发展战略亟待改变

转变“出口至上”思想。长期以来,中国在对外贸易战略上一直奉行“出口至上”的思想,带来很多弊端。“出口至上”引发出口高速增长,对一些国家的国内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结果遭致进口国保障措施等贸易壁垒,引发国际经济摩擦,而且“出口至上”战略还加重了政府负担,由于实施出口优惠政策,致使一些企业重数量轻质量,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盈利低,耗能高、污染高。“两高两低”恶化了贸易环境,不利于长期对外贸易。更严重的是,“出口至上”导致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刚性循环和原有比较优势的固化,贸易格局只能被限定在低价商品和巨大的出口量,产业结构就难以升级。

实施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多依赖国际市场,2005年外贸依存度约为63.9%,不仅反映了国内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也确实对他国市场形成了一定冲击。经济全球化与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不矛盾,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而不是靠需求拉动,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内需为主的发展战略适逢其时。这就需要政府提高工资,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尤其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合理利用外汇储备,填补社保基金及医疗系统,以增加消费信心,释放购买力;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如农村保障制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国家在教育、医疗:与面、住房等方面应加大投入,实实在在增加老百姓的安全感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

3、国民经济管理方式要有新思维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是适应传统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适应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要求、适应粗放型发展模式的要求建立的。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从传统工业经济向现代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转型,产业结构正在从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转型,经济发展的模式也正在从高成本、低产出的粗放型经营向低成本、高产出的集约型经营转型,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产业结构、新的发展模式需要有新的国民经济管理方式作支撑。这就需要:

①以市场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按照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价格和市场改革,消除可能引发国际摩擦的体制和制度因素,并结合多边和双边谈判,尽快获得他国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摆脱在反倾销等国际经济摩擦中的被动局面。

②以法治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鲜明的行政特征,国民经济管理系统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行政等级管理系统。宏观行政主体构成国民经济管理的主体,行政上下级关系构成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主要关系,国民经济管理多半是上级对下级的行政调控,行政指令成为宏观调控最常用也最好用的手段。新的国民经济管理的主要特征不是行政管理而是法治管理,不是等级管理而是契约管理,这并不是说新的国民经济管理没有行政管理,而是指新的国民经济管理中的行政管理只能是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是依法行政管理。要使国际经济竞争平等、有序、公正,每一个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成员必

须遵循全球市场运行规则,否则就极易导致世界经济摩擦。

③以人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观以物为中心,过于强调经济增长本身,导致了经济和环境、文化的对立。可持续发展观人物兼顾,强调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的发展观,但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等问题仍然重视不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人权写进宪法开始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从物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这一转变具有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意味着经济发展观的转型,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国民化。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人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国民为基础的发展观,不仅意味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且意味着每个国民能通过有效的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公平的选择和享受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西方国家屡屡以人权、民主为借口对中国施以各种经济摩擦,根本原因是中国民众的发展不够、权利没有充分实现。

4、以和为贵,多考虑他国的实际利益

中国在应对世界经济摩擦时,不仅仅要研究他国的不合理经济行为,也要审视自身的经济行为是否合理,是否对他国的经济形成冲击。在这方面,日本有惨痛的教训。80年代,日本出口呈现咄咄逼人之势,日本政府不管环境如何改变,也不考虑本国早已克服了“进口刚性扩张”等问题,继续追求出口利益,在世界上“一花独放”,将自己置于孤立的地位,违背了经济发展第一要义:共赢原则,以至于出口从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的最大功臣变成经济摩擦失利的“罪魁祸首”。日本出口过度扩张挤压他国生存和发展空间,特别是挤压了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空间,一国独赢、一花独放,结果遭到西方国家一致的强硬打压。

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国特别是大国,一举一动对他国都有重大影响。当一国的经济行为对他国构成足够的威胁时,很容易导致他国的强力反弹。因此,当中国面临如此众多的经济摩擦,一方面要研究他国经济的不合理行为,同时也要审视自身的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多考虑他国的实际利益。中国倡导和平崛起,与世界求和平、谋发展、追求共赢的发展趋势紧密贴合,也与中国历来外交战略一脉相承。中国在应对世界经济摩擦时,也应秉承和平崛起理念,既要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也要帮助他国共同进步。

5、主动运用经济摩擦反制潜在的世界经济摩擦

经济摩擦有很多局限,但是政策的制定者们却往往没有更优的选择:军事手段过于激烈且代价沉重,外交手段力量太过微弱,经济摩擦相对而言就成了更为有效、更具威胁性的工具。作为一种对外政策工具,正是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的匹配性,赋予了经济摩擦更为广泛的可行性。经济摩擦可以适度影响国际关系和国际行为体的行为,被一些国家特别是大国不断地使用,对于中国来说也应如此。在对外经济政策中,中国极少对他国主动实行经济摩擦,即使实行制裁或报复,也几乎总是基于正确的国际道义并符合国际法的精神。与许多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把国际正义等道德和国际法方面的利益看得相对重一些,但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合理利用经济摩擦不失为有效的选择工具。

第9篇: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前提下,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多方面来说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化我国会计准则趋同的持续过程的改革,展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未来前景。

关键词 会计准则 趋同 必要性 重要性 前景

一、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越来越快,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不断提高。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呈井喷式发展,从2004年至2010年底,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流量从55亿美元增长至590亿美元(见图1),其中海外并购比例显著增多。

为了避免海外投融资成本的提高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要求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以我国会计准则不被国际认可而引发的反倾销事件给我们国内企业带来的损失为例,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是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从1995到2004年底,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451起,到2005年6月底又发生了23起,当然有我国出口贸易管理体制不完善、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和国外对华在反倾销政策中的歧视等因素在内,另外,与我国世界贸易格局和产业调整有更大的关系,但其中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未达到趋同所引发的,面对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我国应努力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此后的反倾销案例中,其他国家不再对严格执行我国新准则的企业就此说事了。2006年我国会计准则进行了重大变革,在许多方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而且在不断跟进国际的步伐。在今后的反倾销调查中,按我国会计准则提供的成本信息不再被轻易否认了。众所周知,欧盟判定“市场经济地位”的5条标准之一便是“企业建立一套符合国际会计准则且账目清晰的报表体系,报表应由独立的机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 。我国需要一整套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准则,这将为我国应对国际反倾销提供有利支持。

二、财务报表的巨大差异带来的融资成本的提高

国际资本市场要求我国企业提供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反映的财务报告,而按我国会计准则提供的信息得不到认可,毫无疑问给我国企业带来了融资成本的提高。如中国石油作为内地企业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首先按中国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中国准则财务报告,以满足中国内地相关部门监管的要求;然后将中国准则财务报告调整转换为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以满足香港资本市场监管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最后按美国证监会的要求,对国际准则财务报告调整转换为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财务报告,以满足美国资本市场监管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按照不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给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2002年4-5月,美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上市公司的会计质量已成为对机构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最大的因素,绝大多数投资者迫切希望会计标准能够统一。这就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提出了要求,这一方面出现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此类跨国公司不只从国内筹资,还通过资本市场从国外筹资,全球资本市场正在加速发展,另一方面,跨国兼并活动越来越频繁,由于会计准则的不同从而产生的财务信息不可比、差异较大,影响到了跨国公司的发展。例如,我国中国南方航空公司2003年我国会计准则及制度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重大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分析如下(见表1),如此的差异影响到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差异的巨大带来了诸多问题,加大了融资成本。

三、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全球企业兼并步伐的加速

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经济主体对经济运行的控制更为方便、规范和科学,跨国公司的总裁们可以把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的各个阶段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以把同一种产品的科研开发中心、生产中心、销售中心分别设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以把同一类型的连锁店分布于世界各地。如惠普(Hewlett-Packard 简称HP)公司新的ProLiant ML150,这是帮助公司管理客户数据库和运行电子邮件系统的一种小型装置。在生产ML150的过程中,惠普(HP)转向劳动力资源成本低的地区—中国和印度,但是,它决定也在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高成本地区生产一些ML150,因为这些地区离目标客户更近一些。ML150的前期设计在新加坡完成,然后转交给中国台湾的外部承包商。尽管中国的工资水平最低,但是它仅仅是过度专业化的制造体系中的一部分,惠普公司最终生产出的ProLiant ML150产品需要经过这么多国家,产品核算因为在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存在差异会带了不少问题。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角色之一,如果这样的企业产品信息因为会计差异问题使得企业会计信息不可比,会增大很多隐性的相关成本。因此,企业国际化的步伐使得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显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不断促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非常必要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实现了会计准则一定程度的国际趋同,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的利益。在财政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的大背景下,继续研究我国会计准则与的国际趋同是具有很强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为我国会计准则的更新和更好地运用到实践起到重要作用。我们要意识到会计首先是为国家经济服务的,然后才能谈会计的国际化问题。国家有制定法律的权利,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政治、法律手段来约束经济活动,从而对会计产生影响。会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它扎根与各国的法律、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在失去会计为本国经济服务的这个基本前提下谈会计趋同化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同时,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发展互惠互利、相互合作的今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本国环境的特殊性也会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我国会计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我们应考虑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效益,逐渐缩小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扩大我国会计在国际的影响力,积极推动和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要寻求会计准则发展的国际化与国家化平衡的前景,走国际化与国家化统一的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