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范文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

第1篇: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网格化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

我国公路建设过程中,虽然近些年重大事故有所减少,但实际上落实一岗双责仍停留在纸面上,因此本文提出了“网格化”管理方法,即通过实施工程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将“网格化”管理办法和本工程现有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密切结合,形成安全防护屏障,能够切实提高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成效,降低安全风险,减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隐患,有效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杜绝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努力实现“零死亡”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和专职安全人员管理方法。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重心下移至施工现场,用活用好安全管理团队,明确安全管理专职人员职责,及时纠正现场安全隐患,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以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为轴线,健全并完善项目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和制度,落实“班组标准化”活动和“单元预警”的开展,重点发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作用,不断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建立安全隐患统计办法,以实现“大安全”为目标,调动来自上级主管单位、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和各类安全专职人员的力量,依托统一的管理模式,借助数字化的平台,按时间、类型、部位、环节分类,通过采集大量的安全隐患数据,最终达到熟悉安全隐患发生的规律、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

1. 基于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网格划分及职责

业主单位为一级网格,监理单位为二级网格,施工单位为三级网格,现场施工区域按照路、桥、隧分部分项工程分类,3个级别管理人员分别对应现场施工点进行管理。为明确一岗双责要求,将项目部领导班子划入三级网格,监理办路桥隧专监划入二级网格。

1.1 一级网格

一级网格人员由业主单位专职安全人员组成,落实业主单位安全管理职责,负责本区域网格化的组织,编制网格管理方案;监督二、三级网格人员部署情况;组织所在区域的定期、不定期隐患排查和隐患分类、登记、销号;根据预警级别参加班前会;监督隐患整改情况等。

1.2 二级网格

二级网格人员由监理办安全监理工程师和其他专监组成,落实监理安全管理职责和网格管理方案;监督三级网格人员部署情况;对业主下发的文件、组织的活动进行贯彻落实;对所在区域进行定期、不定期地隐患排查和隐患分类、登记、销号,监督隐患整改情况,发现所在区域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立即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立即要求该网格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业主;根据预警级别参加班前会;落实其他工程管理人员一岗双责,由安全专监和其他专监对关键节点共同验收;督促并参与三级网格的安全教育培训交底演练;监督施工单位专项施工方案的落实;监督区域内的三防工作等。

1.3 三级网格

三级网络人员由施工单位领导班子和专职安全人员组成,落实施工单位安全管理职责和网格管理方案;对业主下发的文件、组织的活动进行贯彻落实;领导班子按照领导带班制度对所在区域进行巡视,专职安全员须在所在区域进行值班,及时消除所在区域的隐患,对业主和监理检查的隐患进行整改;组织区域内的安全教育培训交底演练;保证区域内施工人员防护用品的发放,监督施工人员对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对各类设备和支架等进行验收;根据预警级别组织班前会,推行班组标准化,创建优秀班组;确保有效做好区域内的三防工作;发现人员违章作业,坚决制止,并有权在安全紧急情况下,要求停止作业活动并采取必要措施,同时安排人员撤离至安全地带;定期对所辖区域的消防器材、机械设备进行安全巡查;及时如实上报生产安全事故,做好伤员抢救和现场保护工作,参与事故调查;策划部署所辖工区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根据现场危险源分布情况,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标牌;每日向项目安全部长汇报所辖工区内的安全生产状况和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等。

2.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网格化管理应用

2.1 领导定点、全员定责

领导班子严格按照所属网格进行值班,强化对责任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检查和指导,要赋予专职安全员相应管理权力;各级各类人员严格实行“一岗双责”,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岗位和个人,层层签订责任书,明晰责任主体,分解责任目标。

2.2 配置定量、监管定位

施工现场按照网格区域设立专职安全员值班点,要求采用简易防护棚等视界良好、便于回收的设施,值班点内须放置桌椅、防暑药品、饮用水、施工方案及简单图纸、扩音喇叭等物品,值班点设置“网格管理信息牌”,明确当日预警等级、值班领导、工区负责人及安全员姓名职务及联系方式等信息,促进施工现场基层沟通交流;专职安全员至少每隔15分钟对网格区域进行一次巡视,要对每个部位、每个环节、每台设施设备、每个工艺流程逐一进行隐患排查,及时消除现场安全隐患,并根据安全隐患和重大危险源风险辨识标准,确认等级,确定治理方案。安全专监每日对所属网格区域的安全专职人员部署情况进行巡查并登记,熟悉网格区域内的施工进度,及时开展验收工作,监督隐患整改情况,对安全隐患频发和隐患集中爆发时要组织施工单位召开现场会,研究解决办法。

2.3 培训定岗、信息定时

网格区域内每日召开班前会,“班前会”以网格区域为单位召开,蓝色和黄色预警由网格区域内的专职安全员每日召集并主持;橙色预警由网格区域内的专职安全员每日召集并主持,监理组安全工程师每周参加一次;红色预警由项目部安全部长每日召集并主持,网格区域内的专职安全员每日参加,网格区域内的项目部领导班子成员每周参加一次,总监每月参加一次,并以网格区域为单位做好每天班前会交底记录。

对每日排查出的隐患,由网格区域内的专职安全员和安全专监上传至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的安全隐患模块,通过大量和长期的数据统计,发现隐患发生的规律,为今后的隐患排查提供可靠数据。

2.4 应急定制、奖惩定格

建立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明确体制、机制和编制,落实队伍、装备、物资器材,强化演练,及时处置事故,事故发生时,网格内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第一时间上报项目部,由项目部统一安排事故处置;通过督查、检查、考核等形式,奖优罚劣,每季度根据立功竞赛情况设立优秀值班点称号,对发生安全事故和突破控制指标的,严格实行责任倒查和责任追究。

结语

实施网格化安全管理,是一项创新工作,是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抓好基层的安全管理工作,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和框架,建立安全管理网络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需要。网格化管理对于落实责任,一岗双责方面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真正的本质安全还需要各方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2篇: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范文

关键词: 城市灾害;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灾害的威胁正不断地加剧,但灾害应急能力却十分脆弱。所以,确定公共安全规划原则,建立合理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非常重要。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中城市遭受灾害的损失越来越重。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已成为许多国家抵御灾害的重中之重。

一、公共安全规划原则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体系的建设,不仅是营造安全城市、整合城市公共安全资源的需要,也是应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现实需要出发,建立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就成了现在工作的重点。要做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需遵从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综合性

在公共安全规划内容上综合考虑更多灾种。从单一灾种、个别部门的条块管理扩大到多种灾害、多部门条块结合式、综合管理,再到以确保城市安全运行、社会稳定发展为目标的危机管理,体现信息、组织、物资、人员等各类资源统一调度,综合化、集约化利用。

(二)全程化

在规划层次上,建立由注重城市灾害的预防到关注城市灾害的预防、应急、恢复重建在内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包括硬件设施和软的管理系统的建立;由对城市单个系统的个别规划扩大到城市的所有系统共同规划,保障整个城市系统的运行安全。

(三)科学性

在公共安全研究阶段,加入规划评价的内容,包括城市土地承灾脆弱性评估、城市建筑受灾易损性评估、各种灾害的风险评估、防灾工程措施的经济性评估以及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评估等,充分采用国际先进的致灾因子风险分析和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方法和技术进行城市公共安全分析和评价,实现公共安全规划与公共安全研究的有利结合。

二、公共安全规划的三角形模型

纵观城市灾害从发生、发展,直至采取应急措施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城市灾害及其应对中存在三个主体:其一是灾害事故本身,通常称之为“突发事件”;其二是突发事件作用的对象,可以称之为“承灾载体”;其三是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通常称之为“应急管理”。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者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闭环框架。进一步深入探寻可以发现,虽然突发事件的类型众多,但突发事件的作用基本可以归为三类: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作用,我们称之为灾害要素,如图2-1所示。认识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方面的属性特点,掌握三者间的联系和规律,是实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

图2-1 公共安全规划的三角形架构

在公共安全规划的三角形模型中,应急管理是可以预防或减少突发事件及其后果的各种人为干预手段,应急管理的本质是管理灾害要素及其演化与作用过程。应急管理的核心是获知应急管理的重点目标,掌握应急管理的科学方法和关键技术,把握应急管理措施实施的恰当时机和力度。构建一个有效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是公共安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人们的心目中,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处理危机与消去惊恐的能力如何,是检验政府管理能力不可缺少的指标。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灾害问题,加强灾害应急管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将灾害应急管理控制在政府管理的范围内,已迫在眉睫。

(一)应急管理体系的预案建设

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龙头。预案具有应急规划、纲领和指南的作用,是应急理念的载体,是应急管理部门实施应急教育、预防、引导、操作等多方面工作的重点。制定预案,实质上是把非常态事件中的隐性的常态因素显性化,也就是对历史经验中带有规律性的做法进行总结、概括和提炼,形成有约束力的制度性条文。

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为制定预案出台了《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要求预案编制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向贯通行政和各类组织层级,横向覆盖行政和社会层面。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和精心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已制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涵盖了各类城市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之网基本形成。

(二)建立高效的应急技术系统

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升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加大减灾投入,建立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应对各种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技术系统应成为一个城市的事故灾害的“神经中枢”,它必须具备通讯、预警、灾情评估和监视、确定行动重点地带、协调及分配救灾资源、公众信息与新闻媒介等多方面的功能。同时,应急技术系统必须为各级管理者及公众所熟悉,形成渐进开放型系统。只有推进科技减灾,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才能及时处理报警、求救信息,提高处理报警、求救的效率,有效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改善政府部门形象,提高防灾减灾的效益。

(三)加大对全民灾害应急教育的力度

通过各种媒体普及救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知识,增强抗灾救灾的意识,一旦碰到突发事件,做到听从指挥,临危不乱。规范各方面的职责和行动,各级政府管理者要从灾害事件中找准自己的责任定位。提高社会人员和所有公民的自救互救技能,运用基础知识来减少伤害。在全社会,尤其是在中小学中开展灾害应急教育和演练,唤醒全民族的防灾意识,只有突破管理的常态假设,建立健全有效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及体系,才能大大降低管理体系的脆弱性,提高社会的成熟度。

(四)建立和完善公共应急的保障机制

应急工作离不开资金和物资的保障,中央要加大救灾经费保障力度。过去的理念是重视灾后救援,而现在更应倡导预警、预报和危机的准备,城市综合减灾应调动各方资源,形成一个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政府要对企业投入作强制要求,用制度和法规保证防灾减灾经费的投入,把防灾减灾纳入工程“设计、施工、使用”,将所需资金纳入概算预算,用制度和法规保证防灾减灾工程的投入到位,重视“城市防灾中心”的建立及公众社区的自救互救体系的完善。

(五)建立国家灾害紧急救援体系

根据多种灾害,以及灾害突发性和灾害应急工作的特点,组建一支政府职能的国家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应对各种灾害,突发性事件,加强大中城市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以城市社区为依托,通过培训,组成具有一定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社区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应坚持一专多用、反应迅速、突击力强,在防汛、防火、防震等各项减灾活动中,既自成体系,又互有联系,统一指挥调度。做好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另一个重点是建设救灾物质储备网络,储备必要物资,在目前全国现有的物资储备仓库基础上,适当增加储备物资总量和品种。

总之,结合我国灾害特点和行政管理的情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形成中国式的现代化灾害应急管理模式,是防范和应对各种应急事件,实现国家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是减轻灾害的明智之举。

四、结束语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外,还需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更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智慧投入。开展城市应急管理能力评价工作是全面检验各级政府部门、决策者及社会成员的防灾、抗灾、救灾、援建意识与行动的重要举措,对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减灾事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际;重大危险源;网络协同;应急;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及贸易全球化的推动下,城市经济一体化得到不断的发展。应急管理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主题,政府部门也对城际间的应急管理协作越发重视。为了提高城际应用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就城际应急网络资源协同共享方面,分析出应急网络协同的经济性,并查找出应急资源有限性与当前应急工作不断增加的资源需求之间的问题,从中突出了协同机制对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协同的重要性,为改正与完善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系统协同体制提供了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一、当前中国城市应急网络资源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灾害发生带有一定的突发性和随机性,而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将城市应急安全归属于某一个政府管理部门,所以在灾害事件发生时这种按照部门创设的应急体制很难发挥真正的应急作用,经常会出现应急救援信息沟通不及时、应急人才缺乏及城市应急救援物质资源缺乏等问题。另外,由于城市公共安全分属部门负责和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资源广泛的分散在各个城区,城际之间相互独立又缺乏应急网络协同,故形成了部门各自执政的局面,当灾害发生时单一城市出现应急资源不足的现象。 

第二,随着城市重大危险源的不断出现及分布不合理,且我国城市现阶段实行的是单一城市灾害管理模式,导致在发生灾害时城市应急资源愈来愈匮乏。尤其是我国一些中小城市的资源配备局限,在处理简单事故中无法达到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的要求,从而影响了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 

二、我国城际应急资源网络协同的经济性分析 

城际应急资源网络协同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建立城际应急资源协同系统能够降低单个城市的经济投入成本、节约了重复建设的资源、有效预防和减少灾害,还能在灾害发生时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应急资源,降低了灾害损失。在我国的灾害经济学中,对防御灾害的投入是将守住的财富转变为正效益来计算,其经济效益是减少灾害的损失。 

在对我国城际应急资源协同管理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应急资源管理和城市应急资源协同在防治和减少灾害中主要以经济为主。如以2000年-2005年重大危险源在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及防治情况的经济投资为例,通过对每年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从2000年到2005年地质灾害防治投资呈增长速度,地质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呈下降趋势。而在大量投资应急管理系统之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呈上升趋势,灾害中人员伤亡的数量大大减少,其中2005年的灾害伤亡人数比2000年的灾害伤亡率下降了90%。从中可以说明增加针对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投资,能降低灾害给城市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还能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三、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协同的策略 

1.建设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法律体系建设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保障在社会间实施的行为规范,也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要实施一切有效性活动,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只有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城际之间才能科学、合理的在特殊情况下顺利配置与调动应急资源。因此建设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法律体系建设,需要加强法律理念与建设,以来支撑资源共享、柔性化的城际应急管理体系。如何立法、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首先政府要注重建立且健全不同城市、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关于协同联动机制的法律和法规制度,在一些政府同类部门要建立常规的沟通合作机制,如各个地区之间的电力、交通和气象等部门。其次,政府部门要建设合作协调机制,以健全政府和发展社会力量,来充分调动跨城市跨地区的社会资源在重大危险源事故中的应用。 

2.创造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信息协同机制 

由于城际之间设立的部门较多及相关的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种类多样化,所以在创造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信息协同机制时,需要建立统一的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将不同城市不同部门之间的应用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性、全面性、覆盖性的应急指挥信息支撑系统。统一的信息平台也能够统一管理城际区域内大量关于重大危险源、应急资源和基础设施的信息,并对应急过程中需要进行协调与决策的问题加以辅助。以此创造信息协同机制的作用,能够快速地进行应急救援,减少自然灾害中的损失。 

四、结束语 

总之,在信息、互联网、交通和通信等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政府部门还须加强资源共享的城际之间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协同建设、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法律体系建设及管理信息协同机制的创造,以此更加有效地提高安全经济效益,实现应急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一定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第4篇: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城市问题;城市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51-02

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指出:“一个城市必须在保证自由、安全的条件下,为每个人提供最好的发展机会,这是人类城市的一个目标。”[1]确保城市公共安全,必须控制住城市中潜在的风险,加强和改进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秩序。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之中,城市公共安全可以说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积极开展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为我国城市良性运行献计献策,进而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这对于实现我国现代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与风险管理

(一)城市存在的风险

城市面临很多风险,这些风险存在于生活、生产、生态等方面,仅2011年查处的药品安全问题达9 096起;据《中国新闻网》报道:重庆市高层建筑火灾隐患存量为11 456条;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农作物污染等问题相当严重。

(二)我国进入“风险社会”

我国城市面临很多风险,加上经济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各种重大事故屡屡发生:据《中国新闻网》报道:1990年至2002年,我国安全事故总量年均增长6.28%,最高时增长达22%;2010年的旱灾,2011年的洪涝、地震,2012年的干旱、风雹;此外,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国内犯罪正逐渐向动态化、职业化的趋势发展,尖端科技的发展给、犯罪分子提供了现代化的作案手段。

(三)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1.稳定的环境对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城市公共安全属于公共物品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范畴,覆盖面广,危害性大,一旦发生事故,可能给整个城市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确保城市公共安全是维护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

2.城市的责任和义务

维护好城市的安全是一个城市的基本职能,因此,城市有必要做好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然而在信息化时代,任何一个城市的安全问题都可能波及更广的范围,维护好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是每个城市的责任和义务。

二、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内,生产力水平较低,公共安全保障基础较薄弱,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的矛盾越显突出,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协调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各种影响公共安全的事件频频发生,2003年的SARS事件,2008年的自然灾害,2012年的食品、药品问题:肯德基45天“速成鸡”、麦当劳过期产品加工出售、伊利奶粉“含汞门”、地沟油事件等等。这些安全问题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三、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正在不断走向成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我国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在公共安全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法律出台较少,虽颁布一些法律法规,但不够健全,有待进一步发展。公共安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一部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法律法规,以紧急条款为核心的公共安全法律法规尚未建立。二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立法的可操作性不强,法律条文规定得过于笼统,专门立法太少,难以操作。三是我国对违反公共安全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例如,中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对违法企业只能是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或者处以额度不高的罚款(一般都是在3万元以下),只有“情节严重”才会被“吊销卫生许可证”。

(二)缺乏一个系统的风险管理应急机制体系

虽然我国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在不断健全,但由于我国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人员不到位的问题、管理技术落后的问题。例如,郑州市政府所属市县职能部门均设有应急管理办公室,其中拥有专职人员的机构有16个,而还有28个部门还没有专职人员队伍[2]。这充分暴露了我们城市危机管理观念不到位的问题。此外,应对措施仅局限于部门或地区性、行业性,部门之间、县(市、区)之间、条块之间,预防与处置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处理不够及时,信息、人员、物资等资源的快速集成能力不足,有效配合缺乏。

(三)安全意识薄弱,缺乏防灾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公共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安全文化的基础。如果缺乏这种意识,再好的危机处理机制都是无济于事。

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中接受过危机应对和生存救济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训的不到10%,其中小城镇较好,接受相关培训的人数超过10%。调查对象普遍缺乏危机的预防意识,不懂得未雨绸缪。许多被调查者知道利用灭火器、打求助电话、准备常用的应急药品和手电筒来应付突发事件;但绝大部分的调查对象没有采取火灾报警器、煤气泄漏报警器、准备防燃物品等措施来预防危机的发生。

(四)缺乏制度化的教育与训练机制

公众需要认识到风险的存在,风险管理不仅在于建立防范机制与现代化的技术系统。还有赖于公众危机意识、知识教育以及基本技能的提高。由专门的机构进行专业有效的演练与培训可以培养公众的风险意识与应急能力。但政府在行政工作中,没有把对危机事件的预防纳入到国家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风险与危机的观念,例如,公众对于危机征兆的反应不敏锐,感受力比较薄弱,公众身边普遍缺乏应急设备;公众普遍缺乏应对危机的常识与技能,对于火灾中的求生方法知之甚少。因此,要在认识到风险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建立起制度化的教育与专业的训练机构。

四、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法制对策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安全生产管理能力。重点建立基本法律法规,增加公共安全管理有序性和有效性,确立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合法性。其次明确提出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严格安全生产执法,强化制度约束,把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依法、规范、有序、高效开展的轨道,真正做到依法准入、依法生产、依法监管。同时将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提高依法依规安全生产能力列为重点任务。再次,建立相关法律规定,追究决策、监管等部门的责任,有效地从源头引发重视。将城市规划的公共安全设计要求、培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在安全管理中的行为规范等纳入城市公共安全立法之中。

(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工程技术对策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工程技术对策就是事故前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防止意外释放的能量对人或物的破坏;事后迅速控制局面,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在具体的事故与预防的安全技术对策中,一般要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强化应急演练,不断提升科学预防的实效。完善市、区县通达的监测、预警和决策响应体系,健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应急平台,全方位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应急救援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媒体导控体系。第二,消除潜在的危险。在本质上消除事故隐患是最理想的、最积极的、最进步的事故预防措施。其基本的做法是以新的系统、新的技术和工艺代替旧的不安全的系统和工艺,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三,实施避难与援救。事故发生后应该努力采取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当事态已经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时,所有人员(包括消防及抢修、抢险人员)应迅速选择避难,撤离危险区,以减少人员伤亡。

(三)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系统

危机预警机制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这也正是风险管理的目的,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是通过预测危机,然后向政府、公众信息。如《东方网报》报道:上海世博会期间,天气情况极端恶劣,上海预警检测部门及时雷电预警,采取措施,疏散游客,进行防雷避险,后来完美谢幕。

建立健全公共危机应急机制系统,健全预测、预报、预警的危机系统,建设专业救灾队伍,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做好培训和演练,全面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四)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对策

大力宣传安全理念,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安全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条件具备的地区、行业、部门、单位,要积极举办以安全和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论坛、演讲会;结合实际,强化安全生产法治宣传教育,做好以《安全生产法》为主体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和宣传活动。坚持法律宣传与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相结合,在执法行动和治理行动中坚持宣传先行、教育推动,强化执法,严格监督,达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目的;加强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和知识普及,编印安全文化理论与实践读本,在安全类报刊、政府网站开设安全文化专栏,推动安全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同步发展。

五、总结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必须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得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得到法律的保护;其次,做好防范措施,在危机未发生之际将其处理掉,将危机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再次,把风险管理纳入日常工作体系,保持危机意识,做好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演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应急机制体系,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将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董晓峰.城市公共安全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11).

[2]李素玲.郑州市公共危机管理应急机制建设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2.

[3]王亚,朱献洲.刍议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面临的威胁因素及应对策略[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5).

[4]何春艳,刘伟.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经济师,2012,(3).

第5篇: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范文

为建立健全城市桥梁事故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城市桥梁事故的能力,迅速、有效处置城市桥梁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故,及时采取应急控制措施组织实施抢险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桥梁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应急预案。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部《城市桥梁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省城市桥梁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

1.3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职责明确、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城市桥梁事故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处置城市桥梁事故的能力。

1.3.1以人为本、健全机制。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桥梁事故造成的损失;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救援措施,提高科学指挥能力和水平;紧密依靠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城市桥梁事故应急工作的有效机制。

1.3.2预防为主、加强监管。把事故防范作为主要工作任务,督促城市桥梁管理养护部门加强管理,做好城市桥梁的日常维护保养和监测工作,做好应对城市桥梁事故的人员、技术、物资和装备的储备工作,加强应急队伍的培训演练。完善工作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桥梁事故的应急处置。

1.3.3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城市桥梁事故的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1.3.4依靠科学、及时果断。处理城市桥梁事故必须依靠科学,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积极采用先进的应急处置技术,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保证事故灾难信息的及时报告,准确传递,及时果断地采取有力措施,将事故的危害性控制在最小范围。

1.3.5分工协作、相互协调、快速反应。县城管局要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保证城市桥梁事故灾难信息的及时报告、准确传递、快速处置。有关部门接到事故信息后第一时间内启动应急预案,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动员社会力量,有组织地参与事故处置活动,采取有力措施,将事故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2组织体系

2.1指挥机构组成

为加强对城市桥梁安全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做到统一领导,各司其职,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成立县城市桥梁事故应急指挥小组,在兴国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城市桥梁事故应急工作,负责指导、协调城市桥梁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2.1.1指挥小组组成

组长:县人民政府分管该项工作的县领导

副组长:县建设局局长、县城管局局长。

成员:县建设局、县城管局具体分管该项工作的副职领导和相关科所股室负责人及有关技术人员组成。

2.1.2指挥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城管局内。

2.2指挥机构职责

2.2.1指挥小组职责

决定城市桥梁事故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结束;负责指挥、协调和组织城市桥梁事故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恢复与重建工作,及时了解掌握城市桥梁突发事故情况,并提出应急措施和建议;根据事故等级,组织专家开展事故调查和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决定应急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2.2.2指挥小组办公室组成和主要职责

办公室主任由县城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县城管局办公室主任和县市政工程建设维护管理所所长担任,成员由指挥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组成。

在应急响应期间负责指挥小组正副组长、成员单位和专家工作小组的联络,及时传达指挥小组组长的指示。应急响应时,负责收集情况,提出报告和建议;及时传达和执行县政府的各项决策和指令,并检查和报告执行情况;负责同专家、工作组人员进行联络。

2.2.3指挥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

2.2.3.1办公室

负责与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联系,及时了解最新信息,保证指挥小组正副组长及时参加县政府有关会议;负责安排指挥小组办公地点并通知指挥小组领导参加指挥小组会议;根据指挥小组的指示,协调各科室的应急工作,组织人力、物力支援;审查城市桥梁事故的新闻稿件,编发事故应急情况简报;指导利用城建档案,为事故的抢险和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组织城市桥梁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负责组织应急响应期间的新闻工作;按照指挥小组的指示,负责城市桥梁事故损失的汇总上报工作。

2.2.3.2市政管理股

起草防止城市桥梁事故的有关技术性文件;根据指挥小组的指示,组织城市桥梁专家协助应急工作;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应急检修、抢险、排险、快速修复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按照指挥小组的指示,组织专业技术力量进行技术支援;

负责核实城市桥梁事故情况;组织事故的调查。

2.2.3.3市政工程建设维护管理所

负责城市桥梁的日常养护、维修、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防患于未然。在县城管局的领导组织下,直接参与城市桥梁事故的抢险抢修和现场处置工作;参与城市桥梁事故的调查工作。

2.2.4专家工作组组成及主要职责

指挥小组根据需要,设立专家工作组,作为指挥小组的咨询机构。指挥小组专家工作组由城市桥梁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电力工程、卫生防疫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参加指挥小组统一组织的活动及专题研究;应急响应时,按照指挥小组的要求研究分析事故信息和有关情况,为应急决策提供咨询或建议;参与事故调查,对事故处理提出咨询意见。

2.2.5其它有关部门职责

县建设局、县水利局、县公安局、县安监局、县卫生局、县供电局、县自来水公司、县天然气公司、各通讯管线单位按照县政府规定的职能,负责本预案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和协调。

2.2.5.1县建设局:负责对城市桥梁档案的建立及其质量的监督检查和事故中桥梁的检测、分析,为事故抢险和恢复重建提供资料和依据。

2.2.5.2县水利局:负责对可能影响城市桥梁运行安全的防汛信息及时通报。

2.2.5.3县公安局:负责事故中的安全保卫工作,维护现场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组织指挥排爆、案件侦破等项工作;负责具体组织事故现场区域内的道路交通管制和交通疏导工作;负责保证抢险救援人员、车辆的通行;负责事故中的抢险救援和火灾扑救工作。

2.2.5.4县安监局:按照有关规定,负责组织安全生产专家对本预案适用范围内的事故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实施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组织或参与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2.2.5.5县卫生局:负责城市桥梁事故中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2.2.5.6县供电局:负责城市桥梁事故抢险的供电应急工作及跨桥供电线路的抢修工作。

2.2.5.7县自来水公司:负责城市桥梁事故中跨桥供水管线的抢险工作。

2.2.5.8县天然气公司:负责城市桥梁事故中跨桥燃气管线的抢险工作。

2.2.5.9通讯管线单位:负责城市桥梁事故中跨桥通讯管线的抢险工作。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工作准备

县城管局要责成县市政工程建设维护管理所时刻做好应对城市桥梁事故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应急机制的建立和资源准备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处置水平。

3.2日常维护

县市政工程建设维护管理所负责城市桥梁的日常养护维修、检测检查,建立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档案,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防患于未然。

3.3隐患处置

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和奖励机制,对及时发现桥梁险情、避免恶性事故的人员给予奖励。桥梁管理部门接报后,及时排除隐患,防患于未然。

4应急响应

4.1事故分级

按照城市桥梁的损坏程度和事故性质分为一级事故、二级事故、三级事故三个级别。

4.1.1一级事故

(1)全省城市跨江大桥,桥长在2000米以上的大桥,以及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市桥梁,因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导致桥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2)城市桥梁坍塌导致死亡和失踪人员30人以上的事故;

(3)超出县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省建设厅、市规划建设局认为需要处置的其他城市桥梁重大事故。

4.1.2二级事故。

除一级事故中规定以外的种类城市桥梁发生突然坍塌的事故。

4.1.3三级事故

(1)城市桥梁虽未坍塌,但桥面已出现沉陷、孔洞,主体结构失去承载力,随时可能出现坍塌事故,必须立即采取封桥断路措施的事故;

(2)道路立交桥及道路下穿铁路立交桥,因车辆撞击上跨桥梁造成桥梁设备严重损坏的事故。

4.2预案启动

一旦确认城市桥梁发生二级以上事故,应协助省建设厅、市规划建设局启动《*省城市桥梁重大事故应急预案》。

一旦确认城市桥梁发生三级以上事故,由县政府启动县城市桥梁事故应急预案。

4.3响应程序

4.3.1城市桥梁事故发生后,县市政工程建设维护管理所应立即报告县城管局,县城管局迅速核实情况后,立即上报县应急委员会。县应急委员会接到报告后,迅速通知桥梁应急指挥小组和有关成员单位赶赴事故现场。

4.3.2接到事故报告的相关成员单位立即实施现场抢险,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尽力控制事态发展,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县城管局迅速组织安排桥梁养护管理单位的抢险队员进行抢险、抢修和现场处置;同时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协调、安排好交通导流工作;必要时架设临时便桥,尽快恢复交通;汛期行洪河道上城市桥梁发生事故可能影响行洪时,应及时报告当地防汛指挥部门。

4.3.3指挥小组负责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的指挥。各成员单位接到指令后迅速赶赴现场,按照事故的性质和现场情况,依据各自职责组织并实施抢险救援工作。

4.4信息

城市桥梁发生较大和一般事故,其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过程中信息,由指挥小组实行统一管理,以确保信息正确、及时传递,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向社会公布。

5应急结束

5.1结束程序

由城市桥梁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决定应急结束,并通知相关单位和公众。特殊情况下报县政府或县政府授权的部门决定应急结束。

5.2事故调查

5.2.1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在应急结束后,应责成有关职能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有关部门在事故调查过程中要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从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维修、管理各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5.2.2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调查应严格遵守国务院《特别重大事故调查暂行规定》的各项规定。

5.3总结建议

5.3.1城市桥梁事故应急指挥小组负责整理和审查所有的应急记录和文件等资料,总结和评价导致应急状态的事故情况和在应急期间采取的主要行动。

5.3.2指挥小组办公室应及时向县应急委员会、市规划建设局做出书面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发生事故的桥梁基本情况;

(2)调查中查明的事实;

(3)事故原因分析及主要依据;

(4)发展过程及造成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分析、评价;

(5)采取的主要应急措施及其有效性;

(6)事故结论;

(7)事故责任人及其处理;

(8)各种必要的附件;

(9)调查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10)经验教训和安全建议。

6应急保障

6.1资金保障

城市桥梁事故应急所需经费由县城市桥梁事故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提出,经县财政局审核后列入年度县财政预算,以保障应急状态时经费使用。

6.2队伍保障

县市政工程建设维护管理所组建本单位的抢险队伍,主要负责三级事故的抢险抢修工作,参与一、二级事故的抢险抢修工作。

县城管局抢险队伍负责一、二级事故的抢险抢修工作。

6.2.3抢险人员:具有丰富施工及抢险经验的管理人员;具有两项以上特种操作技能的工人,包括:电工、电气焊工、起重吊装工、架子工等人员。

6.3技术保障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和技术设备设施资源,联系*省交通设计院、*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市公路勘察设计院,为应急状态提供技术支持。

6.4医疗保障

县卫生局负责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医疗卫生保障,组织协调医疗救护队伍实施医疗救治。

6.5物资保障

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常备救援物资,保证应急救援的需要,应急响应时服从调动。

6.6通讯保障

应急指挥小组和各有关单位,有关人员应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讯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城市桥梁事故应急指挥部和成员单位及现场处置工作的联络畅通。

第6篇: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范文

关键词:北斗 地下管网安全 监测预警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071-02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1],关乎公共安全与人民生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地下管线深埋于地下,难以管理,难以对事故及时预警、快速应急救援,衍生的城市洪涝、破管火灾和爆炸、道路坍塌等次生灾害层出不穷,强烈冲击了公众的心理底线。2009年至2013年直接产生死伤的管线事故达27起,死亡117人[2],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亟需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确保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的有序进行和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行。

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介绍

定位技术和通讯技术是实现地下管网智能化不可或缺的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建立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继GPS和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致力于向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北斗导航终端与GPS和GLONASS相比,优势在于短信服务和导航结合,增加了通讯功能,全天候快速定位,极少的通信盲区。

2 基于北斗的管网监测涉及的关键技术

通过对国内外管线预警服务的相关理论与技术方法进行分析,本文提出基于北斗的数据采集与传输、面向管线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基于北斗和GPS组合定位的智慧管网监测技术、面向管网的信息挖掘技术、基于语义的管网线据抽取技术等关键技术,有助于全面整合各类地下管线数据和地理空间信息,在线感知地下管线“健康状况”,远程诊断功能及时排除地下管网的安全隐患。

2.1 攻克基于北斗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难题,解决数据获取问题

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导航定位功能和短报文通信功能,研究高动态信号发射与接收关键技术,提高北斗移动终端的应急通信能力,进行地下管网野外数据采集和传输,实现地下管网指挥中心对北斗终端的位置、状态监视以及指挥调度功能。

2.2 攻克面向管网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难题,解决不同数据源融合问题

研究管网空间信息状态、表现形式、类型及格式、标准、所处环境等,解决多源数据的整合共享关键技术,建立集中和分布相结合的管网数据资源中心,满足综合和专业应用。

2.3 攻克基于北斗的智慧管网监测技术难题,解决管网监测预警问题

研究面向管网的北斗/GPS组合定位、通信技术,实现管网的精确定位、实时监测和预警预报,实现管网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和预警预报,对城市防洪排涝、燃气泄漏等事故形成有效预警能力。通过对敏感区域、重点管线设施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对管网安全进行智能监管,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提供基础保障,推进地下管线运行管理向智慧化提升。

2.4 攻克面向管网的信息挖掘技术难题,解决管网深层次决策问题

研究面向管网的信息挖掘与建模技术,设计基于管道历史失效数据和管道属性等信息的管网失效概率预测模型,定量预测不同管段的失效概率,确定漏失重点监测区。

2.5 攻克基于语义的管线数据抽取技术难题,解决数据共享交换问题

研究专业管线数据和综合管线数据的特点,采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语义映射、数据抽取等方法,通过语义共性和个性分析、规则建立与表达、语义映射、数据抽取,实现专业管线数据向综合管线数据的抽取。

3 北斗在地下管网监测中的应用

从城市地下管网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工作迫切需要、领导和公众广泛关注、基础好、见效快的角度出发,将地下管网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应用到频发人员伤亡的排水防涝、燃气泄漏等典型领域,在全面掌握地下综合管网、排水管网、燃气管网等数据基础上,提高地下管网安全监测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3.1 排水防涝智慧管控推广应用

城市排水管网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水污染防治和城市排渍、排涝、防洪的骨干工程,是衡量现代化城市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环节。对城市排水设施的污水和雨水等管线进行监测管理,是保障城市排水设施正常维护和安全运行,加强城市排水设施有偿使用管理,促进城市水环境改善的必要和有效手段,科学组织排水管线及污染源调查,对加强城市排水污染源整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排水防涝智慧管控对城区排水窨井、隧道、重点内涝区域部署北斗通信终端和雨量计、流量计、水位计等传感设备以及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全面、实时地获取雨量、水位等关系排水防涝运行体征信息,实时掌握排水防涝设施运行状态;利用北斗RTK接收机、北斗手持机、管线探测仪、全站仪等设备,进行排水管线普查,在摸清排水防涝设施现状基础上,建立面向普查、维护、监测、评估、应急、共享为一体的排水防涝智慧管控系统,构筑排水防涝一体化技术架构的数据更新、管理、应急和服务体系,为城市排水防涝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提高开发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同时,对排水管网的实时监控, 监督监管污水任意排放, 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3.2 燃气泄漏智慧监控推广应用

随着城市燃气管网结构密集程度的提高,加上由于铺设年代不一,施工水平差异,燃气设施的安全运行保障工作量和技术要求也随之提高。对城市天然气的运行、调度、安全、应急管理,急需与时俱进,基于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城市燃气智慧监控体系,提高燃气安全、运营、服务、应急的智能化水平,提升政府对城市天然气供应建设、运行的监管能力水平,提高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助于以符合天然气利用发展需要,降低燃气设施和管道受到意外损害风险,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几率,为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燃气泄漏智慧监控运用部署北斗终端和多功能监测仪、红外甲烷检测仪、摄像头等物联传感设备,监测城区内的燃气管道,穿(跨)越铁路、高速公路、河流、桥梁、学校、医院、酒店及人口密集区的燃气管道运行情况,全面、实时地获取燃气泄漏等信息,感知城市燃气力管网流量、压力、温度和泄漏等运行数据,采用可视化方式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城市燃气物联网”,将海量燃气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处理、挖掘和辅助决策,实现城市燃气管线的实时监测,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对燃气泄漏等事故形成有效预警能力。

4 结语

该文将创新地下管网安全管理和预警运行模式,实现“管理、服务、应急”三位一体,以及北斗定位与精细化管理、应急救援以及衍生灾害及处置四个层面有机结合,从“被动安全”上升为“主动安全”,力求“本质安全”,进一步提高地下管网安全监测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这是避免灾害发生,降低灾害危害的重要防线,实现早期发现、早期处置,降低应急处置成本,提高应急防范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7篇: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范文

大危险源的管理提供策略和方法。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安全形势也变得十分严峻,尤其是火灾、爆炸、毒物泄漏等由于对重大危险源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重大恶性事故不断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心理创伤十分巨大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 500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量的6% ,其中安全事故引发的损失大约为2 500亿元。在联合国的一项统计中也显示,目前世界各国平均每年工业事故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 ,预防事故和应急救援措施的投入约占3.5% ,共计6% 统计数据表明,巨大的经济损失几乎都发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人口集中、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事故灾害带来的连锁效应十分明显 一。 随着国家和人民对重大危险源问题的日益重视,如何处理好城市重大危险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生物免疫系统是高度进化的非常复杂的智能系统,具有的分布式、自适应和动态平衡能力等良好特性,与城市重大危险源管理网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借鉴用来建立具有人工免疫功能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

笔者是基于生物免疫系统网络和城市重大危险源管理网络的相似性,将生物免疫的概念和机制引入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体系,在生物免疫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将系统研究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模型、城市重大危险源免疫机制和城市重大危险源免疫模型。通过对城市重大危险源免疫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城市重大危险源,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

1 生物免疫系统理论

生物免疫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可保护生物机体不受外部病原体侵害,并将体内所有的细胞或分子分成或者属于自己的种类(自体细胞),或者属于外部来源的非自体分子种类。免疫系统不依赖任何中心控制,具有分布式任务处理能力,具有在局部采取行动的智能,也通过起交流作用的化学信息构成网络,进而形成全局观念。生物免疫系统多种多样,具有独特性。免疫系统与生物机体其他系统联合作用,从而保证了生命体运行规律的稳定。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督。免疫系统基本元素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其抗体,抗体识别特定抗原并清除抗原。人体系统具有大量发达的抗体系统,能够处理不断变化的环境。

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由免疫细胞完成,b细胞和t细胞是免疫细胞的两种主要类型,两者都属于淋巴细胞。

b细胞由骨髓产生,并通过分泌抗体(antibody)与抗原(antigen)相结合,实现抗原的清除。

t细胞由胸腺产生,在免疫反应过程中能刺激和抑制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免疫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图1是satoshi endoh(1998)给出的一个生物免

疫系统示意图 。

免疫系统可分为先天性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

先天性免疫系统是生物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与生俱有的,能传给下一代,无特异性,对各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适应性免疫系统在“初次响应”之后,可记住病原体,当再次遇到时会产生“再次响应”,迅速而有效地消除病原体。

生物免疫系统是高度进化的智能系统,它具有

如下特点 :

1)分布式系统。生物免疫系统没有中央控制器,它由广泛分布于全身的免疫细胞组成,该类免疫细胞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式网络结构实现各种免疫功能。

2)自适应系统。自然界中存在的抗原种类远远多于生物体内的抗体种类,因此,侵入生物体内的抗原具有不可预知性。但免疫系统会通过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作用,不断地产生新的抗体,最终生成适合的抗体来消灭抗原,从而动态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3)动态平衡系统。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各免疫细胞之间、抗原与抗体之间、抗体与抗体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网络体系,使免疫应答维持合适的强度。

4)具有学习和记忆功能。生物免疫系统具有两种类型的免疫应答:初次免疫

应答和二次免疫应答。当抗原第一次侵入生物体内就会引发初次免疫应答,使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在该过程中,免疫系统通过学习抗原产生记忆细胞。如果相同类型的抗原再次入侵时,二次免疫应答被触发,免疫系统通过唤醒记忆细胞,在比初次免疫应答短的时间周期内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抗原。

5)具有识别功能。生物免疫系统具有辨认“自己”和“非己”的特殊识别能力。对于“非己”的抗原,免疫系统能启动免疫应答来排除异己;而对于“自己”的组织细胞,免疫系统能保持免疫无应答,形成免疫耐受,维护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

生物免疫系统具有的分布式、自适应和动态平衡能力,可用来借鉴建立人工免疫网络模型,为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体系

建设提供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2 城市重大危险源的免疫机制和免疫模型

2.1 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模型

在图3中,建立了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模型。在模型中,不仅更加注重危险源监控的严密性,而且城市应急管理主体之间的沟通更加频繁、职责更加明确。

2.1.1 城市安全生产监督部门

在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中,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城市重大危险源的综合监测与风险评估,它的职责是保障城市不受企业安全问题的威胁,向城市应急管理中心传递危情,并为城市应急管理中心的预警决策提供决策支持依据。 面对危机,消防、公安、医疗、交通、通讯等部门的职责是负责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统一指挥下的应急作战。在城市应急网络中,上述部门承担着两项任务:接收预警和报警,应急备战;提供资源,实施预警。

首先,各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回应来自各方的预警信号和报警,迅速加入到应急备战与战斗中,收集危机信息、提供可调度资源。在决定向公众预警信号后,除了媒体与通讯部门之外,各部门除了自身的常规职能外,还必须承担提供预警资源、执行预警任务的工作。

2.1.3 危险源企业

危险源企业是危险源的生产者或消耗者,是风险、危机、事故甚至是灾难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它们的直接受害者。在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中,企业作为危险源的拥有者,其主要任务是危险源的监测、控制、上报以及报警等。

2.1.4 其他企业、单位和组织

其他企业、单位和组织也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在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面对危机事件,其他企业、单位和组织可以帮助收集情报,发现危机存在的前兆,传递潜在危机的信息,引起有关部门注意,防范危机的爆发。同时还可以提供相应的应急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应急救援。

2.1.5 城市应急指挥中心

城市应急指挥中心是城市应急管理的临时组织,它由政府直接领导,在应急作战中取代城市应急管理中心的地位,负责协调应急管理主体问的关系,发挥统一指挥、协调行动的作用。在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中,城市应急指挥中心负责最终的预警决策与启动。

面对刚刚开始或即将到来的危机,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的决策者们必须迅速对事态的严重性和发展进行分析,作出是否向公众发出警报、向哪些公众发出警报、借助什么预警方式、什么样的预警信息、哪些资源可以利用的决策。

2.1.6 城市应急管理中心

城市应急管理中心是城市管理的常设机构,是城市危机管理的权威部门,作为城市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的统筹规划者,在应急管理中负责城市危机预警、制定工作计划、举行应急训练等。在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中,城市应急管理中心的职责主要包括:制定预警方案、编制应急预案和预警。

2.1.7 城市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城市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作为城市危机管理的研究机构,旨在为城市各部门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预警网络中,城市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的任务是针对城市重大危险源和危机向求助方提供专家级的帮助和支持。一方面指导危险源的监控、评估,为应急预警提供决策支持;

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研究、设计与开发现代化的监控、评估和预警系统,从而提升城市的应急预警能力。

2.2 城市重大危险源免疫机制

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与人体免疫网络都具有分布式、协同性、动态性等特征,可以从生物免疫机制中得到借鉴,形成如图4所示的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的免疫机制。

2.2.1 重大危险源辨识机制

政府主管部门和权威机构在物质毒性、燃烧、爆炸特性和事故易发性等危险性基础上,规定出要重点监控的危险物质或高能量设施及其临界量标准。即首先应明确事故预防要防什么、安全管理管什么、应急救援的对象是什么。只有在相关标准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各种方法从切入点和分析过程上,都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在辨识危险源的过程中,使用一种方法不足以全面地识别其所存在的危险源,必须综合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目前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包括:询问交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系统安全分析和风险评价法等。从某种程度上说,scl(检查表)、hazop(危险可操作性研究) 、eta(事件树)、m (事故树) 是比较规范的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2.2.2 重大危险源监测和预警机制

监测和预警机制是城市重大危险源免疫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系统内部的重大危险源,必须进行实时地监测。当危险发生时,必须及时地预警。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网络的各个环节完善对危险源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其次,建立和完善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的知识库,将应急预案、应急后的经验和教训存到知识库,方便以后更好地进行危险源识别、监测和预警。

2.2.3 免疫耐受机制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是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类型。对某种抗原产生耐受的个体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不能产生用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特异性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正常免疫耐受机制的建立对维持机体自身稳定和进行免疫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网络在对可能的危险源进行免疫识别后,当结果被认为是“自己”的时候,就会实行免疫耐受,对所识别的对象不采取任何措施。这种免疫耐受行为,使得城市应急免疫系统在对系统发生的可疑对象进行识别后,作出比较合适的行为,不会对城市系统存在的非危险对象作出过多的反应,这样可以节省城市系统中的很多资源,可以提高城市系统运行的效率。

2.2.4 免疫记忆机制

当城市系统初次遇到一种危险对

象时,系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调整以更好地识别危险对象,并在识别结束后以最优解决方案的形式保留对该危险对象的记忆信息。而当城市系统再次遇到相同或者结构相似的对象时,在联想记忆的作用下,其应答速度大大提高。免疫记忆对应于再次免疫应答和交叉免疫应答,而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的交叉免疫应答是城市系统对结构相似的危险对象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免疫记忆属于联想式记忆,可以加快城市系统的学习进程并提高学习质量。免疫记忆是提高城市重大危险源网络运行效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2.3 城市重大危险源免疫模型

运用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的免疫机制,并将多智能主体理论引用到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中,可以建立城市重大危险源免疫模型。在模型中,不同形式的主体都是面向危机,围绕可用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协同性活动,不同主体的功能和处理能力是不同的,主要分为以下主体结构(见图5):

1)监测主体。该主体是时刻保持警惕的,并与环境交互作用,具有特殊的目的。当监测环境状况变化时,如出现危险、错误、异常等状况,监测主体会及时作出反应。对应人体免疫系统中具有监测作用的抗原提呈细胞(ayc),而在城市系统中,监测主体对应的是危险源企业等城市应急管理主体,也包括各种先进的监测系统,如gis,gps等。

2)行动主体。根据自己的任务,包括在制定决策或者执行特殊任务中,对应b和t淋巴细胞这些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效应细胞。城市系统中的行动主体就是当危险和灾难发生时,采取指挥决策行动的各方面组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政府机构和公共应急组织,包括城市应急管理中心、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等城市应急管理主体。

3)通信主体。作为信息载体或者交涉者,用于保持其他主体之间的联络。它们对应自然免疫系统中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也就是起第二信号作用的因子。城市系统中的通信主体的功能,主要由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模型中的通讯部门完成,通讯部门中尤其关键的就是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信息处理平台。

4)辅助主体。可以被监测主体或者行动主体通过通信主体激活,一旦被激活,它们会报告情况。对应免疫系统中的t辅助细胞,它辅助b细胞完成清除抗原的任务。城市中的每个组织、机构都可能成为辅助主体,当灾难发生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他们就应该能够协助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对和处理问题。像社会志愿者组织,非危险源企业的其他企业组织和单位都可能起到辅助主体的作用。

5)杀伤主体。该主体能够迅速采取行动、处理危机。它们可以通过通信主体被多个主体激活,从而防止实际危机。对应免疫系统中的t杀伤细胞,被激活后,可迅速采取行动、处理危机,并进行救援。城市系统中的杀伤主体就是直接面对危险和灾难并进行处理的人和物及其组合,尤其是指消防、医院等城市应急管理主体。

6)抑制主体。可以被行动主体通过通信主体激活,但是通常将抑制其他任何主体可能进一步采取的行动。对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t抑制细胞,抑制功能性细胞的活动。在城市系统中,其抑制主体发挥的作用主要在于协调和抑制危险的进一步恶化及扩散,维持城市系统的稳定。像公安部门在出现危险时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交通部门协调道路交通,都避免了城市危机的进一步扩散,起到了抑制主体的作用。

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各个城市应急管理主体能够充分整合城市系统中的各种信息,最大程度地共享应急管理资源,在整体上实现信息协同、资源协同和流程协同,提高整座城市应对危机的免疫功能

3 结 论

由于任何一座城市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因此,它对系统的城市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工作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笔者利用生物免疫系统网络及生物免疫概念与机制,引入城市重大危险源管理进行研讨,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基于生物免疫系统的各种优良特性,在生物免疫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对城市重大危险源免疫机制开展研究,旨在研究构建一个智能化城市应急管理免疫模型。

第8篇: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交通;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安全保障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无锡市轨道交通第一期线网由5条线组成。其中1、2、3号线为骨架线路,三线呈放射状,与城市“北展南拓,东联西优”发展规划及既有沿沪宁高速公路发展带相适应;4、5号线为辅助线路,加强了城市次级中心之间的衔接,增加了线网在中心区的覆盖率。规划线网总长157.77km,设车站111座。保障无锡地铁轨道交通网的运营安全是轨道交通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2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因素

2.1 技术设备

对于轨道交通运营系统来说,对于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是影响其运营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轨道交通系统中包括车辆、线路、供电、通信等设备都会对其安全运营产生影响,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技术设备的管理,才能有效的提升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的安全性。

2.2 网络运输能力

网络运输能力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效率的重要体现,促进城市轨道网络运输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和快速的交通服务,同时也可以保证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尤其是在客流量较为集中的时间段,如果轨道交通系统具备较强的运输能力,则可以在某一车辆发生故障时进行快速排除,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运输,减少由此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2.3 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理

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中遇到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时,其自身的预警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会对其安全性产生重要的影响。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于乘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会造成威胁,如果交通轨道系统具有完善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则可以极大的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3 无锡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思路

3.1 提早介入,注重工程介入工作

运营分公司2014年各部门共参加工程介入2026次,共计7204人次,共发现各类问题6303个,工程介入现场协调解决3024个,向集团提交问题反馈112份,反馈率100%。有序推进“三权接管”工作。

3.2 扎实推进1、2号线试运营准备工作

(1)有序开展综合联调工作(测试功能性指标)(2)稳步推行试运行相关工作(1号线16项试运行演练项目,2号线17项试运行演练项目)(3)扎实开展万人试乘工作。

3.3 着力强化阶段性安全工作

(1)强化节假日期间安全保障力度(宣传、增加安捡设备和人员)(2)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宣传展板、安全知识考试、安全知识手册、培训教育,组织342名员工观看了警示教育片《生命的红线》、《盲洞.迷途》,参加了市政府组织的“安全生产宣传日”活动,邀请了市红十字会专家,组织近200名员工开展了一次应急救护及职业健康的安全培训等)。

3.4 全力推进安全管理工作

(1)大力强化安全体系建设。(《干部安全生产包保责任制》 (2)着力开展员工培训教育工。(三级安全教育工作:1350名新入司员工和20名转岗员工的三级安全培训;65名中层及各部门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人员复审培训,30余人进行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员工进行17次安全培训计2240余人次;16个特殊工种394人次,60人次已取,消防管理证等;166家施工单位546人次的培训考试工作,1号线委外维保单位16家,108人的培训考试工作)。

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保障措施

4.1 加强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涉及到土建、供电、通信以及运营管理等多方面的安全问题,所以处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员,他们的安全意识对于轨道交通系统整体的安全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按照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各种培训,三季度无锡地铁组织公司各职能部门与参建单位做了全员安全培训,从安全管理体系、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安全管理重点等方面做了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更加明确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与管控重点。从设备技术的应用、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培养等几个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培新工作,提高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的安全则的人意识。

4.2 提高轨道交通运输设备的技术水平

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的安全性,因此,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在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提升设备技术水平的表现,如设置屏蔽门可以避免人群拥挤时有人跌入站台下;在轨道交通系统的管理活动中应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也可以减少由于人工操作失误而导致的事故;在车辆中安装自动检测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可以在发生火灾时自动启动灭火装置,降低人员伤亡的几率,等等。

4.3 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的常态化训练

为了有效的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性,必须要将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进行常态化训练,以此来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尤其是针对地震、火灾、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可以降低有此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例如无锡地铁开展消防安全月系列活动(“找火灾隐患,保家庭平安”为主题的消防培训,开展一次覆盖分公司所有部门共147人参加的消防知识竞赛,组织障碍接力灭火比武与三人两盘水带连接消防技能比武等。首先,要从轨道交通运营系统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制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且通过宣传工作的开展,引导轨道交通的工作人员和乘客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认知程度,并且有意识的学习自救与救援知识,可以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我保护;其次,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报警系统,设立24小时轮班值守制度,定期开展消防、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提高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扎实推进应急演练工作(截至2013年10月底,1号线完成16项试运行演练项目、48项部门级演练项目,2号线完成17项试运行演练项目、50项部门级演练项目)。

第9篇: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范文

【关键词】地铁;运营 ;应急能力

中图分类号:U23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地铁系统的运营安全涉及到城市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稳定,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地铁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也是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城市地铁运营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城市综合防灾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笔者就地铁运营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进思考与研究。

一、 地铁运营风险分析

地铁运营风险是四大因素(即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员既包括工作人员,又包括乘客,在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设备是地铁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物质手段,是系统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环境包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管理环境,是地铁正常运行的客观条件,是影响系统安全运行的要素群;管理则渗透在地铁运营系统的每一环节,起着中枢的作用。地铁运营应急管理具有系统规模大、子系统和系统要素多、系统内部各种关系复杂等特点。

二、地铁运营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1.客观性与科学性原则

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从客观实际出发,以既有相关科学理论为指导,能够充分反映出地铁运营期间针对突发事故的应急管理机制,测算与计算方法规范且标准,评价指标科学明确,并能反映出应急管理的具体含义以及目标实现的可靠程度,使得评价指标客观真实,评价体系科学合理,保证了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

2.全面性与简明性原则

评价体系应具有覆盖层面广,能够全面反映出应急管理系统的各项因素及它们之间的协作关系。根据评价指标的内容以及特点,可将评价指标划分为综合指标和单项(部门)指标两类。此外,评价体系还应该简单明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且评价指标应能够准确、清晰地反映问题。

3.实用性与可比性原则

应设置具有实用性的评价指标,且指标应便于理解,基础数据亦应便于收集;同时,所确定的指标应能够便于归类,便于比较。

4.相关性与动态性原则

对于地铁运营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其核心和关键是能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因此需要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以便更好地对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此外,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亦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对某些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考虑,既需要有静态指标,亦需要有动态指标。

5.层次性与重要性原则

地铁应急管理系统是复杂的大系统,可将其进行分解成若干子系统。因此应该在不同层次对应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有利于决策和调整。同时,在地铁运营突发事件中,各类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不同的,其中火灾事故发生占全部事故所占比例为最高,因此,在对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时,还应有侧重点,对主要突发事故进行重点监控和预测。

6.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该进行量化处理,若指标难以量化却意义重大时,可以对指标进行定性描述,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三、工程实例分析

笔者以我国首条高寒地区地铁——沈阳地铁1、2号线为评价对象,进行地铁运营应急能力评价,以检测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性,同时也为沈阳地铁运营应急能力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面向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地铁各参建方、地铁运营公司及经常乘坐地铁出行的市民乘客的100份调查问卷,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并分别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Yaahp层次分析电算法,对沈阳市地铁1、2号线运营应急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到相同的结论——沈阳地铁运营应急能力 “较强”,同时也与沈阳地铁实际运营状态吻合:

沈阳地铁1号线一期于2005年11月18日开工建设,2010年9月27日开通试运营。目前,运营时间,由原来的6:00-18:00延长到5:30 -22:00,行车间隔从最初的10分钟逐步压缩至高峰3分钟、平峰7分钟。截至2012年11月30日,该线路已安全运营785天,累计开行列车17.5万次,运营里程2932万列公里,平安运送乘客19451万人次。2012年,列车准点率99.94%,日均客流32.85万人次。

地铁二号线一期于2006年11月18日开工建设,2011年12月30日开通试运营。运营时间为5:30 -22:00,行车间隔平峰10分钟、高峰7分钟。截至2012年11月底,已安全运营327天,累计开行列车7.3万次,运营里程959万列公里,平安运送乘客5621万人次。2012年,列车准点率99.95%,日均客流17.19万人次。

五、结论与展望

综上,通过理论计算和实践检验,该地铁运营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当然,也还需进一步完善。对于构建地铁应急能力评价体系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构建评价体系时,要遵循因时和因地制宜原则,在不同的地域,城市所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地铁运营应急管理面对的突发事件必然存在主次之分,可通过对评价指标的赋权来具体反映。同时,评价指标应有侧重点,而评价体系又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即只遵循地铁运营应急管理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律。

2.注意评价指标之间的多重共线性。评价指标之间的多重共线性相关分析方法是一种纯数学方法,必须结合评价指标所表示的含义进行定性分析判断。

【参考文献】

[1]黄典剑,李传贵.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以城市地铁为对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11: 1~49.

[2]佟瑞鹏,丁健,方东平.地铁工程建设应急管理评估体系的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 19(11): 132~138.

[3] 刘光武.广州地铁安全预警与应急平台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 1: 18~23.

[4] 张雅琴.关于高速铁路应急预案管理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 31(7): 124~125.

[5] 徐建光.我国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 28~46.

[6] 于庭安.我国城市地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1: 38~61.

[7] 贾利民,秦勇,程晓卿等.现代铁路应急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55~78.

[8] Blanchard B W. Guide to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Related Terms[M]. Definitions, Concepts, Acronyms, Organizations, Programs, Guidance, Executive Orders&Legislation, 2008: 36~40.

[9] 黄典剑,李文庆.现代事故应急管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4: 33~59.

[10] Frcwer L. The Public and Effective Risk Communication[J].Toxicology Letters, 2004, 149: 391~397.

[11] 朱正威,胡永涛,郭雪松.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社会安全事件发生机理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1(3): 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