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大学身心健康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身心健康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身心健康规划

第1篇:大学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摘 要 大学生正处于成才的关键时期,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容易引起心理冲突,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焦虑、抑郁等情绪。平时生活中坐的时间多,动的时间少,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给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的影响。网球运动过程中能够加快新陈代谢、增加心肺功能、锻炼肌肉,培养合作意识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实现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的三重健康,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帮助。本文对学生在网球运动的学习、训练、比赛过程中的个性发展、人际交往、体质增强、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分析,探析网球运动对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 网球运动 高校体育 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争加剧,使得大学生在学业和择业上受到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压力下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忙于繁重的学习、择业、人际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网球运动是一项比较普遍的趣味性强的体育运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人格品质的培养、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以及心理的自我调整都有很大的帮助,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一、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

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娇生惯养,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生活的磨难。很多学生任性、叛逆、自私、不善交际、自尊心强,在遇到挫折时,经不住打击,容易自卑和有挫败感。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经验缺乏、思想幼稚,很多学生的心理的发展落后于生理的成长的速度,在繁重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更加重了学生困惑、烦恼和苦闷,心理负担加重,有的学生甚至产生悲观厌世情绪。网球运动是一项有氧和无氧相结合的体育运动,在运动时能产生大量的内啡肽,使大脑产生明显的体验,使人生理上达到平衡,陶冶情操,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改善沮丧和焦虑情绪,提高抗挫能力,磨练意志,增强自信心,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在运动中逐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得活泼开朗,消除心理的不良情绪。

网球运动在活动量和技术要求上男女皆宜,且不受时间限制,不但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活动的机会,在运动中发挥运动潜能、强身健体、结交朋友,能够有效的振奋人的精神,缓解紧张情绪,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改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有益。

二、有助于学生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

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懂得休息、心理平衡、坚持运动、合理饮食、戒烟戒酒等。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宽松,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给学生更多的业余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慢慢划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就业为目的,这类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加社会实践,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增加自己竞争的筹码,在就业压力的驱动下去努力;还有一类是以深造为目的,这类学生为了读研、升本而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深造的压力下去努力;第三类学生则是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学习上得过且过,对毕业后的就业压力也没有意识到,整天无所事事,生活邋遢,常沉溺于网络消除心理空虚,而现在这类学生却呈上升趋势。第一类和第二类学生需要合理调节,从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中解脱出来,增加身体锻炼,放松紧张的情绪。第三类学生则需要培养学生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人生目标,产生努力奋斗的内驱力。网球运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它不但能缓解除第一类和第二类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紧张情绪,使学生在 生活和学习上劳逸结合,而且能够给人以充实感,增强激发第三类学生勇于拼搏、奋发向前的斗志。所以,网球运动有助于学生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多数在校大学从小就在父母的监督下学习各种课程辅导班,没有自己的业余时间,跟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机会不多,导致很多学生性格内向、孤僻、自傲、交际能力欠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网球运动不但能够锻炼体质,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提高人社会适应的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网球比赛的交际中,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都离不开互动,需要通过沟通,从中体会技战术方法,并向高水平的学生和老师学习心得,并通过坚持不懈的磨练,在体能和技术上不断增长,才能将网球练好。在这之中比赛的竞争对比,会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危机感,以及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后取得的一些成果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在困难面前抗挫折的能力。同时,在练习和比赛中,增加了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在相互思想交流中不但增长了知识和才干,而且结交了新的志趣相投的朋友,培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踏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网球运动对当今社会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网球运动中能够增加学生身体锻炼,强身健体,还能够在运动中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在运动中逐步培养了良好生活方式。在比赛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竞争精神,增加抗挫能力,同时运动中结交了朋友,增进了友谊,培养了的人际交际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孙晋芳.中国网球运动回顾、挑战与设想——2012年全国网球训练工作会议主报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1).

[2] 甘勇君.网球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初探[J].内江科技.2012(11).

第2篇:大学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 生涯规划教育 方法设计 内容选择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学生由受教育者转变为社会人、职场人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生涯规划教育,对于指导高职学生职业成功和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按照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①。高职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根据高职生的成长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依据社会的客观要求和高职生的未来人生追求,以实现高职学生成为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均衡发展的现代职业劳动人才为总目标,以大学生涯发展过程为着眼点,开展生涯规划辅导,引导高职学生明确个人的生涯发展方向,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选择

学业生涯规划。学习是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规划大学学业生涯,培养优良学风,培养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有效学习以及时时、处处、事事学习的理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生活型态规划。生活型态规划就是对于自己今后工作环境、工作伙伴、作息时间、休闲状况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规划,是让有限的人生时间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重要体现。

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知、职业生涯意识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等等;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工作,学会生存,最终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人际交往规划。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人际交往规划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经营好自己的人脉关系网络,恰当地认识自己,促进身心健康,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团队合作;学会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信息,扩张视野,并以此扩充自己的知识,发展已有的知识体系,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提升自我。

素质拓展规划。素质拓展规划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载体,通过进一步整合深化提高综合学生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身心健康规划。身心健康是每个人生涯中一切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保障。身心健康规划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敢于正视困难和挫折,学会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高正确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调控情绪,自觉调适心理,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成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恋爱婚姻规划。爱情是人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如何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怎样准确区分爱情与友情,爱情的真谛是什么,如何妥善处理婚姻家庭关系等等,都是恋爱婚姻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

实践能力规划。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它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实践能力规划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要求。

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设计研究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要构建学生、学校、企业和家庭一体化的网络体系。

学生:自我教育。高职学生是生涯规划教育的对象,要加强自我教育。一是目标引领。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认清自己的人生方向,设定大学阶段的总体发展目标,并从思想品德、学习科研、社会实践、素质拓展、技能培训、实习见习等方面细分,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方案。以目标引领行动,认真、用心执行方案,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二是宿舍激发。宿舍是高职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一个宿舍氛围如何、舍友之间的关系融洽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培养舍友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增进感情,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通过舍友之间的相互影响,统一思想认识,达成共同奋斗目标,努力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三是班级提升。班级是高职学生生活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场所。良好的班级氛围对高职生的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完善班干部竞选机制、民主议事机制、自我管理机制等,营造和谐、民主、文明的班级环境,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同学之间充分沟通、相互激励,锻炼能力,提升自我。

学校:指导监督。学校是高职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主导者,要做好指导监督工作。一是课程助学。邀请行业专家、专业教师、生涯规划指导师共同编写适合职业院校的生涯规划教育校本教材,开设生涯规划相关课程,结合学生的特点,设置生涯规划实训,培养学生生涯规划观念,增强生涯规划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掌握生涯规划各要素的探索方法、决策技巧等。二是教师示范。“教员者,学生之模范也。”②因此要强化教师的素质,认真学习掌握生涯规划相关理论,观察处理实际问题,增强教师职业榜样和人生导师的魅力,真正使教师起到示范作用。三是朋辈辅导。受身心特点的影响,高职学生在遇到困惑或问题时更愿意求助同龄人,因此,朋辈辅导在高职生生涯规划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朋友或同辈的倾听、讨论、劝告、帮助等,及早发现问题,并通过咨询专业教师,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修正人生目标和计划的目的。四是校园熏陶。通过校园规划建设和人文景观,有目的地选择或创设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广泛宣传高职学生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其增强对生涯规划的认识。并鼓励学生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艺术和体育等活动,以实践熏陶对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进行影响。五是活动锻炼。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公益活动、志愿活动、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素质,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认识自己,完善自我,提升素质,发展能力。

企业:聚焦未来。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使学生在了解企业制度、掌握企业规范、熟悉企业文化中聚焦未来,实现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一是制度指引。建立岗前培训制度,使学生在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规章制度中,学会以制度约束自己,尽早融入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中,成为企业大家庭中的一员。同时,在职业测评和调整制度、职业生涯发展档案制度、工作绩效评价制度等基础上,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将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方向相协调一致。二是员工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中的专家、骨干、劳动模范是学生职业生涯的榜样。高职院校通过邀请企业中的专家、骨干、劳动模范作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以他们的实践经验和人格魅力熏陶学生,能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和确定今后的职业方向,寻找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三是基地体验。通过校企合作基地,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学习与训练,了解企业文化、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亲身体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培养健康的职业生涯意识,设计科学的生涯规划。

家庭:助力提升。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石。一是环境陶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家人之间的关系、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家人的价值观念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家长要学会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子女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确定合理的目标,上好生涯规划教育第一课。二是亲情升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形成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最美好的情感,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因此,家人要加强学习,充实自我,强化亲情关系,加强亲情联系,升华亲情影响,以平等的身份、开放的心态相处,使学生在亲情中懂得孝道、感恩、责任,形成科学的人生态度,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学生、学校、企业和家庭四者有机结合,形成一种互补的教育合力。学生自我教育,树立生涯意识;学校指导监督,确定生涯目标;企业聚焦未来,指引生涯方向;家庭助力提升,推进生涯发展;真正使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生涯规划现状与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TJK452)

注释

①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第3篇:大学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闲暇;闲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42-0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人们从往日艰辛劳动中解脱出来,为人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这是社会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我国自1995年5月起,开始了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又推行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现在每年已有法定假日114天(不包日常生活中“8小时以外”的闲暇时间),这意味着人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闲暇时间正作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浮出水面,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闲暇时间,也成为当前面临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闲暇时间充分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年在校上课时间大约为190天,闲暇时间增至170天左右,闲暇时间约占了年天数的一半,大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1]。他们闲暇生活的质量直接决定他们日常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全面、健康的成长成才,甚至影响到未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政治辅导员对此有深切的感触,虽然学校提供了许多的活动场所和器材,组织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开展了一些诸如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但是效果并不是太明显。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处在盲目状态,闲暇时间没有充分的利用,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不高;缺乏理想,整天无所事事,空虚无聊,导致宝贵的青春时光在迷茫颓废中悄然流逝。

二、研究大学生闲暇教育有重要理论意义

(一)闲暇教育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闲暇教育是以人的价值体现为本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模式。闲暇教育最终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在当前闲暇中获得科学全面和健康的发展,同时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快乐幸福,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闲暇教育,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闲暇环境和条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实现学校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闲暇教育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

闲暇生活质量对家庭和睦、生产发展和社会安定影响重大。大学生还在学校学习,尚未进入社会工作,闲暇时间比较充足,通过他们向其他社会群体传递和影响闲暇价值,示范闲暇技能,使一般公众形成科学的闲暇教育价值观,科学健康的闲暇生活选择,可以实现解放劳动,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2]。

(三)闲暇教育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闲暇时间内的闲暇活动可以让人们得到充分的休息,保证人的身心健康,不断提升个人的劳动生产效率有间接的积极意义;从整个社会来看,闲暇教育可以开阔人们的知识面,引发人们关于娱乐、旅游等方面的休闲需求,可以促进休闲服务产业链科学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繁荣十分有利;在文化层面,闲暇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源自内心的广泛地参与各种社会文化生活,实现对社会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继承。

三、开展大学生闲暇教育研究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闲暇教育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目前很多闲暇教育研究认为,闲暇可以帮助人放松身心、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满足个体心理需要,是自我理解、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具有促进学生身心都能健康成长的效果。有研究者认为,正确积极的闲暇能使人们产生兴奋、愉快、喜悦、积极等好的情感特征,转移内心的悲哀、伤感、忧愁、烦恼等不好的情感,缓解个人压力;有助于人们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提升自己积极向上的个人形象,实现自我满足感与充实感,从而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增进心理健康。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类闲暇活动和闲暇教育,学生可以满足自我需要,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可以提升个人的自信心、沟通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可以得到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闲暇教育有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及实践中,在保证学生有足够自由时间方面思想十分突出。他认为,“只有当学生每天按个人的自我意愿使用5-7个小时的自由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更加聪明的人才来。”当大学生受被动的、约束性的、枯燥的活动不断减少,由被制约性转向自主性时,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三)闲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4篇:大学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关键词】健身走、跑 大学生 身心健康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dla09030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北政法大学在校大学生11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人,女60人,年龄18-22岁,实验对象均未患有脏器疾病。

2.研究方法

(1)实验法。①实验分组与设计:将实验对象按照男女人数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55人(男25人,女30人)。第1组进行每周1-2次、每次20-30min健身走、跑练习,第2组进行每周3-4次、每次40-50min健身走、跑练习,实验时间共12周。②测试指标: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腹部皮褶厚度、立定跳远,1000米。

(2)问卷调查法。实验前后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实验对象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测量。

(3)数理统计。获得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显著性水平p<0.05。

实验结果

1.实验对大学生身体形态、体成分、身体素质的影响

表1显示:男、女生身高、体重、臀围实验前后变化都不显著;女生腰围差异显著,腰臀比无明显变化;男生腰围变化非常显著,而臀围变化不大,导致腰臀比减小且呈非常显著性变化;男、女生腹部皮脂厚度减小,体脂百分比降低,瘦体重增加,实验前后变化非常显著;所测的两项身体素质男女生实验前后变化都非常显著。

2.实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实验后大学生scl-90各症状因子除恐怖和偏执外,大多数因子均分均小于实验前,其中精神病性因子呈显著性差异(p<0.05),焦虑和人际关系因子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健身走、跑练习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讨论与分析

1.健身走、跑练习对大学生身体形态、体成分的影响及其原因

体重指数(bmi)是国际公认的人体肥胖程度的评价依据。从表1看出,由于实验对象身高在实验前后基本没有变化,体重变化也不大,所以健身走、跑练习后体重指数没有统计学意义。

腰臀比(whr)是腰围和臀围的比率,是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脂肪分布、活动、作用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可使人们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健康情况[1]。健康男性的whr平均为0.85~0.9,女生平均为0.75~0.8[2]。实验前后男生腰臀比差异非常显著,女生腰臀比虽然变化不显著,但腰围差异显著,说明健身走、跑练习使大学生体脂的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腰围变化很大,证实堆积在腰部的脂肪减少,臀围变化不大,据分析可能与练习过程中,在减少臀部脂肪的同时增加了臀部肌肉,增强了臀部力量。

体脂重和瘦体重反映人体的营养状况,健康水平、机能水平和身体的活动能力。表1反映,实验对象实验后体重虽然增加,但体脂重减少、瘦体重增加,呈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过健身走、跑练习干预,体重的增加主要是瘦体重增加。其原因可能是:①经过健身走、跑练习,实验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从而使他们的饮食、睡眠等得到改善,体重增加,身体更加健壮;②健身走、跑练习属于有氧运动。受试者经过长时间的有氧练习,体内利用脂肪供能的能力增强,从而使体脂减少,瘦体重增加。

2.实验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从实验结果看,实验后实验对象所测身体素质项目的成绩都有提高,说明健身走、跑练习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有着积极作用,这也体现了运动最本质的健身功能。

3.健身走、跑练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其原因

表2表明,12周的健身走、跑练习明显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①通过健身走、跑练习,提高了实验对象运动、神经系统等的健康水平,而这些又促进了实验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②健身走、跑练习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了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通过运动可以使它们得到转移,增强了大学生自信心,从而达到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4.运动时间、次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表3和表4可以看出,实验后,第1组和第2组实验对象在身体形态、体

成分、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第2组实验对象与第1组相比较在这些指标方面的变化则更加明显和显著。在实验的过程中,第1组和第2组除了锻炼次数和时间不同外,其他条件基本相同,因此我们认为,每周3-4次、每次40-50min健身走、跑练习比每周1-2次、每次20-30min的练习方法对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更加有效,这与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结 论

1.长期进行每周3-4次、每次40-50min健身走、跑练习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2.健身走、跑练习是一项适合大学生进行体育健身的活动方式,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纪清等.实用运动处方[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出版社,1993:214-227.

[2]邹定能.对广西运动员“腰臂比”的初步调查[j].体育科技,1998,19(4).

第5篇:大学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课程改革问题分析

1.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高职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的实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就有着保障。处在当前的教育发展阶段,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自我意识比较强,但也存在着不良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比较大,主要来源于学习压力以及就业压力。这就需要加强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当前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倾斜化的现象比较突出。高职院校主要是针对学生负面心理进行引导矫正,但是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没有充分重视[1]。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还是采用了消极心理学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分析自身消极因素,但是没有重视对学生自身潜能以及品质的培养,这样就必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面对新的发展教育环境下,就要充分注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样化措施实施,注重科学的改革。

1.2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问题分析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教育中就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就有着很大负面影响。主要的教育问题如下:1)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要想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就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完善建立。以往的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充分重视,而高职院校的建立时间也比较短,缺乏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专业教师数量就比较少。专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还没有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一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这就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提高。2)心理健康教育不注重创新。处在当前的教育发展环境下,只有创新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也是如此。但是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除日常授课外,学校开展的寓教于乐的互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较少,开展的活动质量还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力度还不够[2]。这就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少以及不注重针对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在课时的安排上比较少,通常是作为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在短时间内进行讲述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作用发挥是比较小的。有的高职院校只是在大一的时候,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在大二、大三就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开设针对性不强,造成教育的效果比较差。

2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优化措施实施

2.1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重要性

近些年,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突出,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学生的出走及退学和自杀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并在比例上逐步上升。工作在一线的教育辅导人员要能具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开展[3]。在这一发展形势下,充分重视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工作就显得比较重要,通过心理教育的改革深化实施,对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就有着积极意义,对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在心理教育的改革实施下,能从心理健康角度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交友和择业等问题进行科学的辅导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有着重要作用。

2.2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原则

1)注重情感原则。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充分重视遵循相应的原则,从而提高心理教育质量水平,对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有着积极意义。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要注重情感为重的原则,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矛盾的情感得不到交流,以及压抑的情绪得不到宣泄等所致。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就要充分重视将情感作为基础,鼓励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对学生要充满信任和关爱。2)注重针对性原则。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注重针对性原则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能面向全体,也要能针对个别,注重因材施教的方式应用。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方面,要能充分重视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针对性的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引导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良好呈现。

2.3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优化措施

1)充分重视心理健康课程的灵活性。面对新时期的教育环境,在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时候,就要充分重视对课程的灵活性特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校,在教育的时间上能充分。要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结合实际情况,时间的安排要灵活和充钻,重点对大一的学生进行开展心理课程,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进行开展心理讲座,在讲座开展的次数上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整。总之,要讲心理健康教育从大一新生到大二、大三都要能进行贯彻。2)注重教学体系的完善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重视课程体系的完善,高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必修课程的形式进行讲学,以预防为主的教学思想得以落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过程中要分重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要不断提高,充分重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培养。结合实际建设科学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科知识结构建立,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开展教育,将原理课程和案例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紧密结合。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评价。高职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实施,要充分重视心理健康的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和普通课程教育有着不同,这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的,需要在教育中进行考核,从而针对性的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模式要讲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紧密结合,将课堂和课外考核紧密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让学生进行撰写心理感悟以及自我心理剖析,制定人生规划等,这些方式对学生心理变化的了解都比较有利,可将这些作为对学生考核的手段。4)注重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保障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可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个别的大学生发生心理疾病以及危机的时候,就不能单靠心理教育和咨询,要注重遵循国家所推广的社会化以及开放式和综合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模式,通过学校以及家庭和社会力量的积极运用,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由以下重要环节组成:①发现;②监控;③心理咨询治疗以及干预控制;④转介;⑤回归保健。对每个环节的作用发挥都能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疾病问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阶段的教育工作实施,需要从多方面重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注重科学手段的应用,对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实施要细化,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通过此次对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应研究下,就能进一步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对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就能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07-110.

[2]张国萍,杨阿丽.浅析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0-51.

第6篇:大学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工作。

社会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作为社会和时代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社会和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时常发生不良事件,这些不良事件的成因均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缺陷所引发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人生目标指明了方向,加强了当代大学生对环境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有利于更好地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加强学生的集体理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艰难性并存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健康发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由于各高校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不同,使得该项工作取得的效果差异很大。因各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素质不同,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也存在差异,加之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使得全国范围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取得全面有效的成果。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事件频频曝光,如多起“宿舍投毒”案件的发生,这些事件使得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频频升温,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针对此问题的探索和实践也不断加强。教育部于2011年3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为全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艰难性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来已久,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更

加严峻的挑战。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仍停留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阶段,传统的说教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瓶颈。在当前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背景之下,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日益增多,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关照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成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

二、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提高

1.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人生目标

我国当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都根源于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植根于缺乏具体的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从异常紧张和忙碌的高中生活直接过渡到自由而轻松的大学环境中,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种落差,面对诸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极易空虚倦怠,迷失人生目标和方向。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自由散漫,盲目恋爱,迷恋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最终导致其学业荒废,更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使得消极负面情绪逐渐战胜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危机。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和提高自己,增强自己生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特长和能力,在日后毕业之后能够少走弯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做好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确立和实现人生目标。

2.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建立真实的自信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必要的自主生活的能力,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害怕毕业,不敢想象自己毕业之后独立面对社会所要面临的挫折和挑战。对社会既充满渴望同时又充满恐惧的复杂心理使得他们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焦虑和不安。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及时掌握应对各种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建立起真实的自信,既不消极自卑,又不盲目自信,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实践中发展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地认识自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正确地认识社会以及日后可能面临的挫折和挑战,通过社会实践逐步消除自身对社会生活的恐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3.社会实践可以加强学生的集体理念,促进自我学习

因为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学校这种集体生活的大环境之下,有相当一部门学生会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很多学生一旦发生或发现问题,都急于从对方的身上寻找原因,而不及时检讨自身的错误和不足,这就使得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其不利。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更好地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及时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应对社会中可能出现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实践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集体理念,有利于更好地完善当代大学生的性格,有利于不断加强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

4.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改善无知与偏见

大学校园创设了一系列类似于社会的部门和活动,如学生会、社团等。学生会的成立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增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才能。社团的创立,使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更富多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提高其适应能力,更好地锻炼和提高自己。这些部门和活动虽然类似于社会环境,但是毕竟不是真实的社会实践环境,参与的人数也极为有限,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成才。而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真正地接触社会,弥补大学生对社会的偏见,使其正确地认识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很多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就是极端的黑暗,充满了消极因素,因此惧怕进入社会。但是,通过社会实践的开展,学生可以改正这种心态上的错误,以一种全新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去迎接社会生活中的挑战。

5.社会实践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一个人能否成功与其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息息相关,意志品质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我国当代大学生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缺乏持之以恒和艰苦奋斗的老一辈革命者的优秀品质。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地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其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应对挫折和挑战,通过不断克服困难更好地提高和完善自己。通过真实的社会实践,学生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现实的残酷,才能够不断积蓄应对挫折和挑战的正确方法,才能够学会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三、切实加强社会实践,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举措

1.积极探索,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从理论教学到素质拓展训练到社团指导再到个别咨询的过程,并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而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社会实践真正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中去。

2.学校各级部门大力支持,确保三个到位,完善支撑体系

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做到与时俱进,对工作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能够及时合理地应对和解决。除了要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教育委员会之外,更要具体到院系和班级,在学院和班级内部都要设置心理辅导员,形成全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同时,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四、小结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和各级教育部门研究的重点。由于各学校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社会实践使传统的“纸上谈兵”式的教育体系和模式更加具有时效性,实践环节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加强社会实践,为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郭警修.加快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体系[J].福建理论学习,2007,(06).

[2]赵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学海, 2007,(06).

[3]盛友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第7篇:大学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植被配置;对策

中图分类号:S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394-01

1 高校校园植被的功能与意义

校园植被是高校校园的一部分,是展示一所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风貌的重要窗口,是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校园内令人沉醉的绿意,不仅能给人以美的陶冶,也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校园植被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学校教育功能相结合,其应渗透到学校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全过程,使之成为自然科学和自然保护教育的天然课堂。因为广大师生在融入优美的景致,接受自然与人文美景的熏陶时,可以激发出热爱大自然、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各种校园植被构成了校园美丽的风景线,是构筑校园的重要基础硬件设施之一,同时还能起到植被基因库的作用。

因此,高校校园植被的意义在于:(1) 提供有利于师生员工身心健康的教学与生活环境;(2)发挥天然实验室的作用,为教学直接提供活标本,方便师生就近观察、识别、比较物种;(3)发挥实验基地作用,利用校园树木花草进行科学实验,方便易行;(4)可以作为珍稀濒危植被的保存地、保护区和繁殖基地;(5)可以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展示区;(6)可以升华校园文化,提高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

2 高校校园植被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植被多样性不够。主要表现为:一是校园常用绿化树种较为单调;二是已有人工植被群落大部分结构单一,往往是大树加草坪,缺乏中层灌木和下层地被,达不到垂直层次的丰富性,绿地的防尘减噪效果也有所降低;三是树种间的配置模式单一,大量重复,特色不够鲜明。

(2)校园植被配置缺乏合理的规划。由于植被配置时依然存在着重景观、轻生态和重效果、轻过程的思想,往往忽视了植被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3)校园植被选择不够科学。在校园植被配置时,没有结合校园实际,缺乏预见性,盲目引进外地树种,植被选择单一等。

3 高校校园的植被选择

(1)科学引种,增加校园植被多样性。

植被的多样性能体现功能目标的多样性,增强校园植被对气候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提高高校校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虽然较少的植被种类易形成某一稳定的景观绿化框架,但显得过于单调,从生物多样性看,缺乏变化的少数植被的大范围使用也易产生病虫害。校园植被是以改善高校内的自然生态和生活环境为主要目的,主要供师生放松心情、自我调节、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还要根据校园植被的功能特点,突出植被的景观功能。

(2)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草本植被。

高校校园景观是建筑、道路、池塘、植被相结合构成的统一整体,复层结构应当成为植被配置的主旋律。校园植被主要包括乔木、覆盖地表的低矮植被,包括一年生和多年生的草本、适应性强的匍匐型灌木、藤本及竹类,以及草坪和稀树草坪等。其中,草坪在绿化、美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发生地震和火灾等突发性灾害时,开阔的草坪是极好的安全岛和隔离带。在规划时要根据景观布局要求,对乔木过于密集的局部位置,尤其是校园主干道和绿化区内的人行便道两侧就近移栽,增加景观效果突出、品种丰富的花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良好的地面覆盖,通过这样配置以营造优美的校园景观和开放的绿地空间。

4 植被配置原则

(1)体现校园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被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于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生态和谐校园的原则。

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基调,适当穿插草花,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序、疏密合理,以形成良好的植被总体和局部效果,从而营造一种安静幽雅的校园景观格调。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教学、科研、生活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生态理论做指导,坚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功能建设同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以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就要求做到: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构造不同的活动空间;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植被配置时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关注人的审美习惯,并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选用有益身心健康的药用保健植被。

5 植被配置对策

5.1 空间配置对策

(1)学校的空间位置上的适宜性。

在进行植被配置时,要根据校园所在地理区位的特点,考虑其植被在空间位置上的适宜性,充分选择本地植被,科

学引进外地植被,在空间上合理规划,使两者互利共存。增加校园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在充分展示本地优良植被的同时,又能增加异地风情。

(2)学校内部不同区位的植被配置对策。

教学区:该区域主要包含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行政办公楼及操场等,其主要特点是人口密度大、活动比较集中,出入频繁。这一区域的建筑要求保持良好的通风采光,因此适宜选择一些较低矮的乔木、叶子较大的花灌木及草坪,如玉兰、木槿、紫薇、大叶黄杨、月季、玫瑰等植被。配置这些植被不仅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还可以杀灭细菌和真菌,使人感到空气清新、精神振奋。在植被配置上注意乔、灌、草搭配应合理,疏密结合,以便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生活区:该区域主要包括宿舍、食堂、礼堂等,其特点是这是学生的生活场所,人口密度大。这一区域,配置时应注意应营造一个绿树成阴、花草相映、静谧的生活环境,可多栽植一些攀缘植被,如凌霄、木香、藤本月季、地锦、葛藤等。在乔木、灌木的选择上,应选择一些花朵艳丽、花形、花叶奇特,有药用功能的植被,如雪松、白皮松、云杉、玉兰、银杏、马褂木、蝴蝶槐、金丝垂柳、月季等植被。

居住区:该区域是满足教职工的休息、交往、娱乐等的地方,植被配置要求有利于居民心理、生理的健康,满足人们对居民区环境绿化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该区域配置时应营造温馨优雅、舒适开阔、集体休闲与娱乐的氛围。因此不仅要有郁郁葱葱的树木,绿菌如毡的草地,还要有赏心悦目的花果和形形的小品设施,从而使老人孩子们在休闲之余尽享大自然的魅力,使教职工们在工作之余消除疲劳、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在选择树种时,应该尽量选择一些具有保健功能的植被,如银杏、杜仲、紫薇、夹竹桃、玉兰等植被。

5.2 时间配置对策

校园植被配置时,应注意尽量营造四季常青、四时有景、各有韵味的环境。改善植被结构,落叶、阔叶相结合,多种色彩植被相结合。通过合理选择树种,减小校园景观的季节反差,而且使师生员工能感受到四季色彩和生命呼应的旋律。另外,时令性花卉是合理配置校园景观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尤其是盆栽花卉,可用于在节日、庆典或大型活动中进行合理构图和层次搭配,以装点温馨和谐、文明幽雅的校园。

参考文献

[1]夏欣,杨琴军等.高校生态校园建设中的植被配置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2]王庆.发挥校园植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教育功能-以深圳高校为例[J].中国建设教育,2008,(4).

[3]赵黎芳,丛日晨.北京大学校园植物调查[J].北京园林,2005,(1).

[4]闫兴富,付强.北方民族大学校园园林植物配置及其应用[J].北方园艺,2008,(1).

[5]李凡.浅谈安源学院校园植被景观现状与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

第8篇:大学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873

学校体育运动损伤是指在学校从事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中所发生的人身伤害。学校体育教育的独特方式,致使体育教学中的意外事故的发生,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事故发生的现实性和社会的影响性必使学校、家长、社会充分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一、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学生在体育课、课外活动和学校举办的体育比赛中所造成的伤害是各式各样的,其发生伤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体育器材的陈旧、老化

学校室外的体育器材如单、双杠,足、篮、排架等长期受日、风雨侵蚀易生锈、老化,体育教师发现后未及时上报维修,学生活动时易发生断裂、倒塌造成伤害。

2、体育教师在组织活动中管理不严,秩序混乱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对学生没有严加管理,没有讲清本课的目的、任务,让学生自由散放,或是在投掷项目教学中没有讲清动作要领,对学生的混乱现象没有严加制止,对危险区没有明显标志,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3、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对事故危害认识不足

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对体育方面的经济投入少,致使体育器材更新换代慢,体育课的安排成填空n,造成操场人数过多,对体育教师上报的系列问题不予理睬。体育教师上课没有按《教材》遵循《课程标准》刻意超出范围,增加运动负荷,没有增加保护措施,对个别健康欠佳的学生没有个别对待,从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4、体育教师体罚学生

中学生的心理的发展具有闭锁性和不稳定性,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不了解,对一些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未耐心地引导、说服教育,而失去理智大打出手,造成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从而也会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预防措施

造成学校运动损伤的原因复杂多样,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使伤害事故尽可能降到最低点。

1、认真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提高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等有关人员的思想认识

在确定教师、安排课时、规划场地、配备器材上,考虑学校的实际,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体育活动场所,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身体素质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增加经济投入,配备专门的维修人员

体育器材的更新换代需大量资金,学校管理者应考虑破旧器材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加必需的经济投入,由专门人员课前检修器材,体育教师安排学生按指定位置放好,并安排学生看护,课后将器材送到指定的位置进行检修,以确保体育器材的安全性。

3、教师要严格按照教材,遵循《课程标准》上课。

每次课前要做好“三备”、教学目的、任务明确,采用新颖的教法,同时应搞好保护措施,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于难度大的项目,应多采取用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原则,严禁“大锅饭”、“一刀切”,讲解要清楚,示范姿态优美、准确,搞好分层次教学。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4、在体育教学或竞赛中对学生严加管理。

应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保证秩序。尤其是在“三铁”教学中,应确准危险区的位置,采用鲜艳的障碍物加以阻止。对于淘气、不安分的学生,要提前做好其思想工作,使他们成为教师的好帮手。竞赛组织要严密,并要求相关的学校领导参加,做到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相关领导、教师的参与。教会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如有伤害事故的发生,学生便可自救,同时应积极与校医联系,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5、对身体健康欠佳的学生应采取的措施

学校应采取入学体检,并搞好名册登记,上报校医务人员,并给予定期检查。体育教师应根据其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并且体育课教师要安排小组长对其进行监护,如发生意外,应及时送医务室诊疗,减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总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学校应视为学校教育与管理的一件大事,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体育教师要上下一盘棋,搞好学校的学生管理。体育教师要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做到稳扎、稳打、稳战、稳胜,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采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法,尽量减少或避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给学生一份健康,还学生一副笑脸,构建和谐校园需要你和我。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

2、《中国学校体育》 2003年第4期

第9篇:大学身心健康规划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 元认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固然很重要,但最核心的还是在于人才的资源。总理曾经特别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关键是看这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而青少年群体是我们国家未来栋梁之才,是非常重要的群体。但青少年时期同时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健康的范畴已经扩大,需要恰当的引导。元认知是心理学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此,笔者从元认知理论角度分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的构建提出些建议,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1 青少年身心健康标准的范畴扩大

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主要局限于机体的生理方面。无论是学校、老师、家长还是青少年本人,对健康的关心也都集中于在青少年身体发育方面的一些生理指标上,如身高、体重是否标准,身体是否残疾等。至于青少年在心理方面是否健康,往往为大家所忽视。但近年来,有关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也就逐渐为人们所关注了。今天的“健康”概念也不再局限于纯生理学范畴,而是拓展到心理学范畴,也不只是没有疾病,而更注重健全。正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所指出的那样:“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指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即为身心健康。”而所谓心理健康,确切的说就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个体在这种状况下能具有良好的适应,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笔者总结国内外专家的一些观点,归纳了当今世界的青少年面心理健康标准大致主要为以下七点:

①智力发育正常,一般是指智商(IQ)大于等于80。②心理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③能正确地全面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④有较强的意志力和一定的抗挫折能力。⑤情绪稳定愉快,懂得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⑥善于与人交往,能与他人合作,具有一定得团队精神。⑦有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所以,只有生理和心理双方面都健康的人才真正符合身心健康的标准。

2 当前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燕国才教授曾说过:“心理素质好似一个人的脊柱,如果缺少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一个人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很多被赞为神童的孩子成长的实例,的确,他们从小就有高于一般人的智商。但据一些专家多年跟踪研究,得出结论表明并不是每一个超常儿童最终都能成功,大多数当年所谓的超常儿童往往到了成年后反而默默无闻,甚至一些人由于前后心理反差大而一蹶不振。只有那些心理素质好的最终获得了成功。又比如篮球运动员姚明,他虽然身高有优势但是他早期耐力和投篮准确率其实都很一般。现如今他通过多年努力,最终成为中国人在NBA的骄傲,这靠的是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些事例让我们知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多么重要!

然而也有一些事例让我们心痛。几年来,因各种心理问题引发的不良事件也常见诸于媒体报道中。中学生因厌学离家出走,高三考生因自觉压力大跳楼自杀;一位中学生甚至只因嫌母亲嗦就残忍杀害了母亲。最大的浪费就是人才的浪费。这样一些痛心事件的发生不仅让我们扼腕叹息,更给我们再度敲响了警钟:如果只重视知识的学习而不重视青少年心理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就会导致青少年种种严重问题的发生。

3 青少年心理困惑产生的原因多元化

青少年还处于树立理想、增长知识、增强才能、培育情感、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恰逢各类矛盾碰撞、冲突最激烈的时期。[1]P19-20这种各种矛盾和困惑是来自多方面的。

首先,自身主观的因素。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也是人生的转折阶段,他们的身心、思想正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从幼稚逐渐过渡到成熟,自我意识在增强。青少年期虽然身心发展较快,但他们的思想并没有完全成熟,缺少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强。这就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甚至是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家庭的因素。现在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有时过多地关心孩子社会竞争力部分,提出“不输在起跑线上”口号。他们把自己相当大的心血和期望倾注于孩子的身上,将自己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实现的愿望加负于孩子。家长们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培养孩子,但是如果不注重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所学的知识就不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反而让爱成为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再次,学习任务的因素。当前中国学生所面临的考试及升学压力可以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尽管各大高校已在逐步扩招,但我国高中、高校招生的人数与毕业生的人数之间存有的差距使中、高考仍然是无形的指挥棒,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为了让自己孩子在同年龄段的孩子中脱颖而出,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在课余时间进行诸如奥数、星级英语等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青少年沉重的学习负担就可能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因此因为陷入痛苦的恶性循环中。他们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社会氛围中不恰当的比较。一方面学生有时无法认清学习的真正目标,过分注重分数,体会不到学习的初衷和兴趣。那么在重压之下,当一部分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的青少年,就可能会表现出消极情绪和反抗情绪,甚至采取极端消极的行为。

另外,客观环境的因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独生子女群体,从某些方面来说,独生子女比多生子女更以自我为中心,更难被管理和教育。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是同辈关系相对单一易产生困惑。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容易形成各种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

除此以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网络科技的冲击,多元文化的冲撞,让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法律意识、知识面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心理的困扰。[2]P53-54

各种心理问题困扰着青少年,元认知是当前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元认知理论对认识自我、情绪调节、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改善学习等方面有显著的帮助,从而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 元认知对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4.1 元认知的基本含义

元认知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心理学类刊物上出现的一组出现率很高的新概念。元认知这个概念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在20世纪70年代在他的《认知发展》书中提出的。它包括了认知主体对自己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各方面的知识和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等诸多内容。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们围绕元认知理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元认知逐渐成为当前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约翰・弗拉维尔将元认知定义为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他所指的元认知含义是个全对自己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意识和对知识的了解,即对认知的认知。约翰・弗拉维尔还提出元认知可以被概括为个人因素、任务因素和潜在的策略因素。元认知技能的核心是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如自我认识、自我指导、自我检验、自我调控等。现代健康的概念范畴已经不再局限于纯生理学范畴,而是拓展到心理学范畴。笔者认为元认知理论中的这种自我意识也是未来人才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所以元认知理论对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4.2 元认知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元认知理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根据上文提到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发生在认知方面尤其是在对自我人际关系、学习等领域的认知水平上。

由于元认知与自我认识程度密切相关。若一个人没有健康的自我认识是很难成功的。所谓健康的自我认识,就是能正确认识自我,利用元认知理论,我们要学会看清自己,既能接纳自己的长处又能接纳自己的短处,并根据自我认识水平对当下的包括人际交往、学习等方面进行妥善处理,并在这个基础上规划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元认知与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们主要生活情境就是学校。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独生子女群体,独生子女群体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是同辈关系相对单一,就容易产生人际方面的困惑。笔者同时认为缺乏交往对青少年除了认知水平外,对其情绪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人类的情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个体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绪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情绪会对人的思考和行为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情感丰富,好胜心强,情绪、情感变化急剧且易“心境化”,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4]P44-45青少年情绪一旦产生就会在以后较长时间内对个体情绪发生影响也容易感情用事。如果青少年不能很好的认清自己控制情绪就不利于与他人相处。所以人际交往中积极、全面、正确的认知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因此,从元认知这一角度来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加以指导的话首先要调整认知的结构,增强其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青少年通过元认知理论可以对自己作深入的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情绪特点,以便在与别人交往中意识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从而达到相互理解,友好相处,改善人际关系。

元认知与青少年的学习策略的选择密切相关。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建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储存有组织的信息,并将教师教授的知识转变为有用的知识、技能。元认知是参与影响这一建构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理解的认知过程而已,同时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3]P107-109所以青少年应该意识到学习不单单是为了出色的成绩,更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策略,使自己成为一个策略型的学习者。一个元认知高水平的学习者会随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这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在真正懂得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后的青少年在面临繁重学习压力时也会更加坦然了。同时元认知能通过影响个体情绪反映到学习领域的另一种方式是自我调控,这种调控就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对自己的情绪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做出适当的情绪反应。例如,当一个中学生虽然学习非常努力,但学习成绩却总是差强人意,也许他一时都会感到情绪低落,但是若这个中学生能找出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并解决它从而取得进步。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他就会从原先的消沉中振作起来,总结经验与教训,抓住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扬长避短从而抱着一个平和的心境完成日后的学习任务。所以,一个学生如果其元认知水平较高,相应的他的自我管理、自我监测、自我调控的能力也较强,他的情绪也必定更健康稳定。所以笔者认为元认知理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优化和情绪问题的处理有显著的功效。因此,要通过恰当的引导促进青少年元认知水平的提高。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人才,对自我认知的认知能力又是未来人才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所以提高青少年的元认知能力是掌握运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健康的情绪和情感以及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所以,元认知理念对如何引导和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家楣,贺雯.青少年心理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9-20.

[2]李峻峰,李艳萍,吴光华.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8,2:53-54.

[3]王艳红,原晓林.元认知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2):107-109.